高中地理《中国区域地理之青藏》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中国区域地理之青藏》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中国区域地理之青藏》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观看视频,结合课前微课的学习,让学生归纳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

特征;以气候特征作为探究重点,学会描述一个区域气候特征的方法,明确高原地形对气候特征的影响;通过构建知识体系,深刻理解本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势高,树立整体性的观念;

2. 评价青藏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让学生认识到高寒的自然地理

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具体分析河谷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教会学生辩证统一地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建立因地制宜、趋利

避害发展的思想,;

3. 借助太阳能的开发与利用,让学生深切体会到青藏地区经济的发展

必须处理好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走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4. 以青藏地区为例,教会学生掌握复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面向高考,

注重学生答题思路和方法的指导,并及时进行课堂学习的反馈,自

评、组内互评与小组互评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补充,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教学重点】

青藏地区的气候特征及成因、河谷农业发展的条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难点】

青藏地区河谷农业品质优,单产高的原因分析

【课堂探究】

【导入新课】观看视频,导入青藏地区

【考情展示】列出2014---2016 年高考考查情况

一、自然地理特征——雪域高原

【知识回顾】观看视频,结合微课所学知识,从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五个方面归纳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承转】突出高寒特征,重点探究气候特征及成因。

【学生活动】依据图示资料描述青藏地区的气候特征,注重答题思路的

指导。

图1 中国年太阳能分布图图2 拉萨与杭州的气温降水分布

中 国 降 水

量分布图

【 归 纳 提

升】构建青

藏 地 区 地

形、气候与

水文、生物、土壤特征的联系

【学生评价】自评

【承转】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最大,看一下该地区农业生产的状况。

图3 藏民服饰

品的分布地区,

二、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河谷农业

【学生活动】在图上指出青稞、牦牛两种农产

并说明理由。 【小结】强调河谷农业的主导区位因素是热量

图 5 青藏地区地形图

【学生活动】创设情境,走进雅鲁藏布江谷地,通过高考题,重点分析河谷农业的发展条件。

图 7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示意图

(2013 年海南卷)西藏年楚河河谷所产油菜籽籽粒大、品质优,单位面积产量比我国东部平原高一倍。分析年楚河河谷油菜籽单产高、品质优的自然条件。

【归纳提升】注意答题思路的点拨和答题方法的指导。强调青藏地区发展的高寒牧业与河谷农业都是由高寒环境所决定的,体现了“因地制宜,

趋利避害”的思想,同时,劣势也可以变优势,形成辩证的思维。

【学生评价】组内互评

【承转】青藏地区的农业生产深受高寒环境的影响,那么其它产业的发展呢?

三、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开发与保护

【学生活动】创设情境,观看视频《青藏地区光伏发电产业》

【探究】你是否赞同在青藏地区大规模开发光伏发电,并说明理由。【归纳提升】强调青藏地区有着丰富的资源,为了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开发资源带动建设,这是因地制宜的表现。但是因为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所以,一切发展都应该是以

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的,只要这样区域才能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学生评价】小组互评

【课堂总结】以青藏地区为例,总结区域复习的一般方法:在认识区域

自然地理特征、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从事因地制宜的人类生产生活

活动,在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课后交流】本节课的收获与困惑

河南省初、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大赛电子教案

2007年河南省初、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大 赛

关于转发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关于开展2013年河南省初、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评选活动的通知》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研室、市区各中学: 现将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关于开展2013年河南省初、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评选活动的通知》转发给你们(见附件),请根据要求选派人员参加会议。 附件:关于开展2013年河南省初、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评选活动的通知 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二○一三年九月二十五日 附件:关于开展2013年河南省初、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评选活动的通知 各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市)教研室: 为展示课改以来我省初中地理教学的实验成果,交流教学经验,进一步推动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河南省普通中小学、幼儿教育优质课教学评选活动的通知(教基研〔2013〕314号)》的精神,按照我室年度工作计划和地理学科优质课评选活动一号通知的安排,本届初、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评选决赛阶段的活动定于2013年10月12日—17日在平顶山市举行。现将有关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决赛阶段内容安排 1.说课:(1)通过说课选出一等奖;(2)说课时间为10—15分钟;(3)采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说课。 2.讲课:(1)从初、高中决赛教师中分别选出4—6位进行讲课;(2)采用现场课形式,讲课时间为40分钟;(3)采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3.评课:(1)讲课教师所在地推荐一位教研员或教师主评,时间5分钟;(2)评委评课5分钟;(3)自由评课15分钟。 二、决赛阶段时间安排 1.初中说课、讲课、评课活动:10月12日—14日。 2.高中说课、讲课、评课活动:10月15日—17日。 三、决赛阶段地点安排 1.报到地点: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公交线路:(1)长途汽车站下车即到;(2)从火车站乘2路、4路、20路公交车到新华路站下车即可到达。 2.说课、讲课、听课地点:平顶山市三六联校。 四、附件 1.2013年河南省初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评选听课观摩活动安排 2.2013年河南省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评选听课观摩活动安排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2013年8月25日 附件1: 2013年河南省初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评选 听课观摩活动安排 1.报到时间:10月12日全天。 2.报到地点: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公交线路:(1)长途汽车站下车即到;(2)从火车站乘2路、4路、20路公交车到新华路站下车即可到达。 3.听课时间:10月13日—14日。 4.听课地点:平顶山市三六联校。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 特殊地理现象的成因分析(高三复习) (知识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了自然环境的有机整体,但在这个有机整体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导致在一些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中出现了众多特殊的地域分异,而这些地域分异由于成因各异,是教材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能够考查学生的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越来越成为近年来高考的重要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专题的复习,掌握自然界中特殊地理现象的形成原 因。 2、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增强学生探究特殊地理现象成因的习 惯与能力。 3、通过例题的讲解使学生明确这一类试题的审题与解题规 律。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探究“特殊”的成因,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分析、发现特殊的地理现象,并加以解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独立思考,不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产生的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特殊地区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如:澳大利亚的热带草原气 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高原东南沿海、澳大利亚东北部、中美洲东北部等地形成的热带雨林气候。等等。) 2、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原因。 3、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条件。 4、改造自然条件影响农业布局。 5、工业布局的特殊性。 6、交通线路布局的特殊性。教学难点:特殊地理现象的成因 分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师生互动、分组合作探究学习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设计:(引入)利用热带草原气候的“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导入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并要求学生分析原 因。 1、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 (课件显示)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图。 问:该处热带草原气候呈半环状,那么 A(北部)、B(东部)、C(南部)三地的气候成因一样吗?

遵义市高中地理优质课比赛听评课记录

2015年4月6日-10日遵义市高中地理优质课比赛 听评课记录(主要为评委老师发言) 绥阳中学罗红宇 2015.4.10一、罗红宇评课内容(部分讲课教师): 何艺(正安县一中) 优点:仪表正规,形象气质佳。讲授知识清楚,教学目的明确。关注每个学生学习。 不足:以传统教学为主,老师讲的太多,学生参与少。教学手段单一。有知识上的错误,课堂气氛不活跃,较沉闷。 李恒(航中) 优点:讲课语言精炼。图片,材料收集新颖典型,教学组织实施有序,讲解知识逻辑性强。教学方法恰当。 不足:口头禅太多,学生回答问题有错误的地方没给学生纠正。没对美国硅谷地中海气候的海洋性特征强进行分析。 李凌云(四中) 优点:刚开始上课时师生间相互大声问好,激发学生兴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情境教学,带领学生做活动,能使学生从情境和活动中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学生参与程度高,师生互动好,最后正确的结论由学生讲出来,说明学生学懂了知识,学生的收获很大,本堂课效果显著。 不足:口语多。幻灯片呈现太多,切换频繁,使人眼花缭乱。学生回答的问题后点评不到位。学生错误回答地中海气候全年降水均匀,没有给学生纠正。 陈露(余庆中学) 优点:教态自然,形象气质佳,普通话好。能打乱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不受教材的束缚。体现了是用教材,不是教教材。前后知识过渡自然,注重收集身边的地理资料来说明、分析地理知识。 不足:传统教法,关注学生不够。过多地分析硅谷的地形,对本节课无意义。设问简单,学生没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讲课时有些字读错。 田茂胜(务川中学) 优点:讲课有激情,自信,声音洪亮。语言表达优美。注重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 不足:地道的传统教学,满堂灌。设问简单,自问自答,学生简单的附和回答。教学随意,讲课不严谨。普通话急待提高。教材钻研不够,出现许多知识性的错误, 一、田霞老师(遵义四中)点评: 1、教学目标的确定符合课程标准,联系学生实际,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以及美育目标,很好的把握学生心理,考虑个体差异进行系统设计。 2、教学进程设计,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问答的形式,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力以及原有知识储备,并有机结合课本自身实际,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高中地理全套教案《优质课精选必修选修》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课程标准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标准解读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 从本条“标准”的设计来看,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标准”将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阳系范围之内,隐含着在太阳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实际上,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运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2)教学重点 ? 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存在和繁衍。 (3)教学目标 ? 能用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 能选用一定的资料(数据、图表等)说明地球行星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 在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探讨活动中,能运用自己搜集的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 ? 尝试运用已学知识,写一段文字,表达宇宙环境认识方面的一个观点。 (4)教学方法 ? 小组讨论法、图表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二、知识结构 三、教学过程 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板书) 【引导、讲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人类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做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中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便产生了“地心说”。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是相当长的。到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系。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2019)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综合思维:能够通过案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综合分析地理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区域认知:结合资料,了解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情况、特点和影响因素,并会分析人口迁移所带来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 通过学习,认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并理解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常见的一种现象,是人与环境协调的一种体现。 地理实践力:了解自己家乡人口迁移的情况,并分析迁移的原因和所带来的影响。重难点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学过程: 师:(播放“人口普查”视频)“十年一次的全国人口普查近期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正如视频中所说,每位公民都有责任与义务积极参与全国人口普查。视频中也提到了人口普查的内容,即姓名、公民身份证号码、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人口迁移流动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而于11月1日正式开始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更是意义非凡,不仅能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更能为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今天,深圳市的人口普查工作人员来到了经纬家,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在信息登记的过程中,也了解到了经纬一家的‘人口迁移之旅’。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节课对‘人口迁移’的学习”。首先请同学们齐读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综合思维,开始。” (学生齐读) 师:“接下来让我们听一听经纬讲述的家族故事。” (展示PPT,请学生朗读) 师:“看完后请同学们思考,材料中展示的人口流动活动中,那些属于人口迁移?” 师:“要想做出正确判断,必须明确人口迁移的概念,经过课前预习,相信大家已经在课本中划出来了。” (PPT展示,请学生朗读人口迁移、人口流动的含义及属性) 师:“明确概念后相信大家一定能轻易去分开这两个概念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随堂检测,请同学来判断一下。” (请学生做题,并解析,老师给予评价) 师:“由此我们可以做出判断,经纬家的到贵州工作、结婚到贵州、出国留学、在深圳工作都属于人口迁移行为。但又是哪些因素驱使他们不断进行人口迁移、改变定居地呢?” 生:“经济、政策、婚姻......” 师:“同学们给出了很多答案,让我们一起通过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的学习,进一步验证一下同学们的答案。” (PPT展示人口推拉理论) 师:“加好代表拉力,减号代表推力,哪位同学能起来解释一下什么是推力,什么是拉力?” (点名,请学生回答,并点评,展示定义)师:“2分钟时间大家小

高中地理《澳大利亚》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二地理学案——《澳大利亚》 班级:姓名: 考纲要求:不同尺度区域(澳大利亚) 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了解澳大利亚位置和范围; ② 掌握澳大利亚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 ③ 能用整体性的原理分析澳大利亚各地理要素间的联系。①通过从纬度位置、地形、 洋流等方面分析澳大利亚气 候的成因,学会分析特殊地 区的气候形成原因; ② 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 业发达的原因,学会分析某 区域农业的区位的方法。 明确各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的 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形成 整体性思维方式。 重点: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分析。难点:澳大利亚主要气候的形成原因。 自主探究】时间8 分钟 一、填图绘图 (1)描绘出:120°E、150°E 经线 和 南回归线。 (2)填出:太平洋、印度洋、澳大利亚 大陆、墨累河。 二、位置与范围 (1)经纬度位置:位于南半球中低纬 度,南回归线和穿过本区中部。 (2)海陆位置:东临甲,西临乙;南与南极大陆相望。 (3)范围:澳大利亚大陆、及附近的一些岛屿。 三、自然环境

1. 地形与河流:

(1) 地形特点①总体特点:澳大利亚大陆地势低平,起伏和缓。 ②分布 (2) 河湖分布:C 为全国最大的河流,源于大分水岭西侧,向西南注入 ;D 为全国地势最低处。 3. 气候与植被 (1) 分布特征:呈半环状分布 (2) 环境特征:气候面积广大,以草原、荒漠为主。 4. 特有动、考拉、鸸鹋、鸭嘴兽。

三、人文地理特征 1. 人口和城市 (1) 主要分布:集中在地区。 (2) 人口增长特点:目前人口增长缓慢。 (3)主要城市:首都为堪培拉,悉尼为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 2. 发达的经济 (1) 发达的农牧 业 ①优势条件:地广人稀,草场和可耕地多;自然条件适宜发展农牧业。 ②地位:是世界上重要的羊毛生产国和、羊毛输出国,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2) 发达的工矿业 ①优势条件:矿产资源丰富,铁矿主要集中在,海运便利。 ②地位:煤和铁矿石大量出口,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3) 经济转型:目前,超过工矿业和农牧业,成为澳大利亚的主导 产业。 【合作解疑】时间15 分钟 1、澳大利亚1 月气温的分布特点以及降水的分布特点?

初中、高中地理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教学视频专辑

以下为初中、高中地理视频专辑(专辑名称—视频个数) 浏览时请按下CTRL+点鼠标左键就可直接打开 这里只有几万视频中的一部分,更多视频请到https://www.360docs.net/doc/2e14034914.html,浏览 -------------初中地理视频专辑列表----------------- 初中地理七八年级优质课视频专辑(46) https://www.360docs.net/doc/2e14034914.html,/playlist_show/id_16580287.html 初中地理七八年级优质课视频专辑(5) https://www.360docs.net/doc/2e14034914.html,/playlist_show/id_16545580.html 七八年级初中地理优质课视频专辑(42) https://www.360docs.net/doc/2e14034914.html,/playlist_show/id_16545578.html 广东省新课程初中地理优质课评比暨观摩(18) https://www.360docs.net/doc/2e14034914.html,/playlist_show/id_15118090.html 初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视频(34) https://www.360docs.net/doc/2e14034914.html,/playlist_show/id_15118017.html 初中地理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集锦教学视频(35) https://www.360docs.net/doc/2e14034914.html,/playlist_show/id_16702151.html 新课程初中地理广东省名师课堂优质课课例(3) https://www.360docs.net/doc/2e14034914.html,/playlist_show/id_16702154.html ---------------高中地理视频专辑列表------------------ 高中地理优质课视频(35) https://www.360docs.net/doc/2e14034914.html,/playlist_show/id_16581902.html 高中地理优质课视频专辑(23) https://www.360docs.net/doc/2e14034914.html,/playlist_show/id_16581898.html 新课程高中地理名师课堂实录 https://www.360docs.net/doc/2e14034914.html,/playlist_show/id_10687034.html 广东省高中地理名师课堂课例示范(19) https://www.360docs.net/doc/2e14034914.html,/playlist_show/id_10686959.html 2010年浙江省高中地理优质课评比暨观摩(8) https://www.360docs.net/doc/2e14034914.html,/playlist_show/id_10686857.html 新课程高中地理特级教师课例示范(7) https://www.360docs.net/doc/2e14034914.html,/playlist_show/id_10686773.html 高中地理教学视频(13) https://www.360docs.net/doc/2e14034914.html,/playlist_show/id_6595332.html

(精选)高中地理野外实践课的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野外实践课的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野外实践课的教学设计 地理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为了达到培养国家公民的目的,我认为地理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大量实践,尤其是学生的野外实践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从身边环境开始,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然而作为学生,能参与地理实践的机会和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参与地理野外实践并有所收获,我认为需要在本地结合课程内容建立一些适合学生活动的实践基地,开发具有可操作性的地理野外实践课程。 一、地理野外实践基地的开发设想野外考察活动由于受环境安全、学习时间和考察难易程度等条件的限制,适宜选择以就近为主,路线安全,地理特征明显,具有实践价值的地点。而考察活动的时间可以选择天气较好,课业负担较轻的时段,例如针对七星岩景区喀斯特地貌特征明显、类型多样因此设想将其开发为野外实践基地,步骤如下: 1.查阅文献,收集资料教师查找相关资料,研究七星岩喀斯特地貌类型、分布、特点和成因等背景材料。整理这些素材,最后形成基地资料文稿。 2.实地考察,精确考察目标教师进行实地考察是课程设置的重要环节,因为在考察的过程中,要思考如何设计实践课程,计划课程实施的进程和预估效果。如:教师在考察时要对典型地貌作以全面、系统地观察和考察,并做好记录和拍照工作。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篇一: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 1.3所在的时段,指导学生自学p3第一段,让学生分析近100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教师提问:从以上计算结果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和启发?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总结: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 过渡:就整个世界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那么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是否相同呢? 板书:2、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变化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图1.4)让学生读图,思考下列问题:(1)2000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是?(亚非欧拉北美大洋洲) (2)2000年与1950比,人口增长数由多到少的排序?(亚非拉欧北美大洋洲) (3)计算50年来各大洲人口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非拉亚大洋洲北美欧)

高中地理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地理教案模板范文 【篇一:中学地理教案范例】 【篇二:地理学科教学设计参赛模板及范例】 地理学科教学设计参赛模板及范例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标题(课程标准和教材中规定的教学主题) ——副标题 (如果希望在标题中体现教学设计涉及到的活动主题、实际任务或作品名称,请统一在副标题中体现。副标题要注意言简意赅)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注明:必修1、2、3/选修旅游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 2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 4所属的章节: 5学时数: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着重说明个人对教材的认识、理解及分析) 2、内容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本班学生水平分析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简要说明教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3、学情分析:(简要分析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及能力水平、对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等) 4、设计思路:(说明案例设计者是如何根据本教学主题及其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指导思想,设计教学方法的) 三、教学过程描述 (采用下述的表格式描述,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描述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尽量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述清楚)教学环节及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以及及设计意图 ………… …… …… 四、教学反思 注意事项:

1、反思不仅要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也要注意指出本次教学活动激发的值得研究的课程问题、具启发意义的事件或教学实际实施过程中的缺陷。并就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思考,重在通过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 2、反思要突出重点,不一定面面俱到,建议采用小标题的方式提点反思的几个方面,不宜 太多。要注意在事实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提升,不要单纯罗列事实和现象。但理论的总结又要注意语言通俗简明,并利用本次教学活动的具体证据来论证,不要长篇大论地引用他人文章,或脱离具体教学活动做笼统的理论阐述。 附:教学资源、学生学习过程及典型成果(可选) 教学资源包括:学案、课件及其他教学相关资源。 学习成果包括:学生课前、课上或课后搜集的资料;学生活动过程的图片等;学生的典型作业或制作的各种作品。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范例: 信息及其特征 一、基本说明 1模块:高中信息技术基础 2年级:高中一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广东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一章第一节 5学时数: 40分钟(教室授课)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学科,知道信息技术学科的框架内容;了解信息的定义并理解信息的特征,能从具体案例中概括出信息的特征;初步感受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 2、内容分析:本课是开学第一课,需要给学生介绍一下有关信息技术学科的一些基本情况;同时本节内容比较简单,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有所深入地进行授课。 3、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但水平差异明显,对信息技术学科有浓厚兴趣,但对信息及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定义及应用并不很明确。 4、设计思路:本节课主要内容偏重理论,又缺乏理论的深度,如果只由教师讲解就会显得比较枯燥,因此本堂课的设计思路是从具体的案例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最后得出基本的结论,形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反思

地理教学设计 讲课内容: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和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1.整体讲课思路: 开篇引入——内容讲解——巩固练习 2.开篇语: 同学们大家好,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的学习。在之前的课程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东西,希望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大家集中精力多想问题,多思考问题,也多向老师提出问题。我们本节要讲的内容是“北半球气压中心和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3.第一课时: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活动(p36图2.12) a.背景:陆地面积北半球大于南半球,且海陆相间分布。 b.原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增温和冷却的速度均快于海洋。 c.结论: 由于冬季欧亚大陆降温快→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亚洲高压(气压名称);而该纬度带原有的副极地低压带(气压带)也因此被这个气压中心切断; 由于夏季欧亚大陆增温快→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亚洲低压(气压名称);而该纬度带原有的副热带高压带(气压带)也因此被这个气压中心切断。 2)读图分析(p37图2.13和图2.14):

3)活动:.高、低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选做) 4)自主归纳(选做) 根据以上内容的介绍归纳总结影响大气环流的因素:

4.第二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相关知识回顾及知识储备 a.气候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力,降水量,大气粒子数及众多其他气象要素在很长时期及特定区域内的统计数据,不动物理条件下有不同的气候类型。 b.纬度差异→太阳辐射量的差异→气温的差异; c.气压、气流和降水的关系:低气压→气流上升→降水多;高气压→气流下沉→降水少;气流由较低纬流向较高纬:降水多;气流由较高纬流向较低纬:降水少。 2)气候类型的理想分布和形成: 利用下面的模式图并结合教材案例提供的三个图文内容,分析以下气候的“成因、分布”(在黑板上演示气候类型的分布

高中地理教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教材分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目前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不同地区,人们以惯有的生产方式经营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实现区域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如何才能使各地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是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学习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的体现。 区域农业发展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稳定的农业模式和结构,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教材以东北地区的区域农业地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教材在处理影响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时,分析了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对东北地区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阐述,并不面面俱到,做到综合性与主导性因素统一,充分体现地域性特点。由于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也是学生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关键,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在处理这一部分内容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先复习必修Ⅱ所学的农业区位因素,拓展学生思路,为理解东北农业发展条件作铺垫。为说明东北的自然条件内部差异,教材出示了许多图表,要求学生读数据,重表达,理解划分内部差异的条件。由于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缺乏系统训练而使这一内容成为教学的难点,应让学生尝试去读,发现并归纳内部差异的若干要素,理解比较法在判断事物差异中的运用。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中存在问题和对策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中存在问题调查和对策建议 松滋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覃祥荣 20XX年湖北省高中起始年级整体进入课改,各高中学校按照新课标精神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教学改革实践。这次意义深远的改革核心是课程改革,主要场所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为了落实课改精神,荆州市教科院承担了国家级课题《中学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研究任务,松滋市承担了该课题子课题《中学地理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任务,两年过去了,我市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状况究竟如何?教师是否在按照新课标要求进行教学设计而开展教学?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我们结合我市承担的教育科研课题对本市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就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对策建议。 一、调查对象的选择 为了便于调查,我们选择在荆州市20XX届高三第一次教学研讨会上对全体与会代表进行了问卷调查,会议代表来自全市各区县,有教研员代表,有今年任教高三、经历了两年新课程培训和教学实践的教师,发放问卷调查表55份,回收53份;另外我们还选择了承担本文内容研究子课题的松滋市,调查对象是松滋市的普通高中地理教师,发放调查问卷35份,回收34份。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90份,实际回收问卷87份(回收率为96.7%),有效问卷87份(有效率为100%)。 表 受调查教师以中年为主,这些教师已在教学岗位上工作了一定的时间,有一定的地理教学经历与能力,对教学设计有一定的了解。调查对象覆盖面广,基本素质良好,调查结论可信。 二、调查内容 我们的调查访谈以课题研究区高中教师为调查对象,主要对高中地理教师关于对教学设计总体认识;对地理教学目标的认识:对教学设计内容的理解;对教学策略设计的认识;对教学媒体利用情况的了解;对教学评价的认识等六个元素,分解为十个调查问题,编制调查问卷。其结果表明,教师的教学设计着眼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进行教学,这些确实能使学生在地理学的知识水平方面有明显提高,但是对照新课标的精神,以及通过与部分地理教师的访谈发现教师在地理教学设计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设计总体认识:认识有局限,行动有障碍。 在探讨该问题时,我们从教师所熟悉的地理备课入手,试图了解教师对地理备课与地理教学设计关系的认识情况,以及从对教学改革的认识及教改情况的了解入手,因为对教学改革的关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对教学设计改革的积极性。 表2 教师对教学设计的总体认识的调查与统计 调查元素调查问题选项百分比/% 总体认识 地理教学设计 与地理备课的关系 不一样9.2 地理教学设计包括地理备课25.3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单元教学设计-精品教案(推荐)

第五章自认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以植物为例,说明一种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改变了其他要素的性质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理解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强调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统一的演化过程。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生看书自学、讨论,教师利用语言、课件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启发式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会学生学会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是建立在前面几章的基础之上的,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学中应选取相应的图片或视频等资料,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实例,使学生产生充分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和老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假设教室是地球,同学们座位区域内是陆地,靠边同学以外的地区为海洋;靠门两行同学为大陆东岸(或西岸),靠窗两行同学为大陆西岸(或东岸),中间两行同学为内陆地区;横排中间行为赤道,其余横排同学自己推出大致的纬度。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根据刚才假设的分布状况,同学们想想自己“生活在”什么气候区内。(可观察世界气候类型图) 2.你所在的气候区有什么特点?原因有哪些? 3.描述一下你所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的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4.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5.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地理教学设计案例

地理教学设计案例

课堂教学设计表 章节名称 常见天气系统——锋与天气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 学科地理授课班级高一授课时数 2 设计者所属学校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通过学习指导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达到学习生活中有用地理的新课程理念。 依据标准 课程标准: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到天气系统的特点。 教育技术标准:具有信息意识,适当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 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般特征:对天气、气候有学习基础。高一学生思

维活跃,已具有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但推理能力较差;对复杂问题,认识上还存在着局限性,还不能从整体上认识事物。 初始能力:高一学生还没有涉及立体几何的知识,在空间想象能力上有欠缺,对天气三要素的变化影响天气没有形成思维,需要通过多媒体教育技术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信息素养:收听天气预报是学生在日常生产中了解天气的主要途径,他们对于天气的成因很感兴趣,有较强的求知欲。 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能运用简易天气图或天气系统结构图,简要分析冷锋、暖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通过对多种图示图表和动画的观察分析,让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解释天气变化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天气变化,

激发学生探究天气形成和变化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点编号学习 目标 具体描述语句 气 团 了解气团的性质 锋面理解 锋面的形成、性质(气温、气压、降水的要素变化) 冷锋解释 冷锋和暖锋的判断,理解冷锋和暖锋的形成过程及其天气过程 暖锋解释 冷锋和暖锋的判断,理解冷锋和暖锋的形成过程及其天气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项目内容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理解冷锋和暖 锋的形成过程 及其天气过程 电脑动画 教学难点冷锋和暖锋的 判断 视频 教学环境设计

高三地理复习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地理高考复习 专题一地球与地图 【命题趋向】 本专题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有关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及地球仪上的经纬网与地理坐标;另一部分是有关地图的三要素,等高线地形图及其应用。对于第一部分高考将会着重考查经纬线、地理坐标等实际应用问题;第二部分主要考查地图知识的运用,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实际应用。 最后冲刺的针对性:(1)借助常见的图例、注记,利用地图上的方向判定规则、比例尺、等值线判读技能等,分析、归纳地理事物的分布、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并从中查找所需的地理信息。(3)运用地图信息,进行空间定位及探寻地理事物间的联系。 高考重点:1.从考核内容上看,主要是以等高线图为切入口,考查识图能力;少量涉及地图上面积的估算、地形特征的描述。 2.从考核形式上看,有的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有的设置试题情景,情景上贴近学生学习与生活。 3.从考查能力上看,识图能力是根本,也是知识迁移的基础,以后在多类等值线图中都可以借鉴等高线图的读图技巧。 命题趋向:1.常规地图上方向、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可能会设置新情景,增加试卷的亲和力,营造轻松、熟悉的考试氛围。2.地图上面积估算、等高线地形特征的文字描述,试题的难度要求可能降低;等高线与聚落、交通线结合的试题可能增加。 【回归教材】 测试要点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赤道周长4万公里;平均半径6371公里。 测试要点二:地球仪1、地轴:地球自转轴,其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点。 2、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赤道为最大的纬线圈,指示东西方向;纬度:以赤道为00,向南北两极度量到900,北极点为900N,南极点为900S。 3、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也称为子午线,指示南北方向;经度:人们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为0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由此向东西各分作180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

高中地理几个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几个优秀教案 【篇一:高中《地理》必修3教学设计】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 区域和区域差异 [课标导读]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是高中新课程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模块1的教学内容中已经涉及到“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不过模块1中的内容是顺应讲授“自然环 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重点是突出自然地理环境中各组成要素在地 域组合上的联系与分异。而本节内容是典型的案例研究课程,它通 过诸多案例将“区域”的概念以及“区域”间的“差异”所具有的客观性,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并且通过学生的 自主学习和探究,掌握区域差异形成的综合原因,从而能够举一反 三地对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做出正确的分析,培养他们具体问题具 体分析的哲学观和科学的地理素养。 [教学目标] 本节教学要重点突出“区域”和“区域差异”两个核心概念,围绕这两 个概念,逐步将我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等 基本国情知识,顺序展开。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学 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使课堂教学气氛始终 处于活跃状态。 1、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区域的含义,认识区域差异的客观存在。 2、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会对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差异进行比 较分析,掌握一些基本的比较分析方法,提高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较多,而且学生探究的量也很大,所以建议用4个课时完 成教学。 第一课时:从区域和区域差异的概念入手,让学生有清晰的区域地 理观。能够明确区域的划分及划分依据的设定。该课时,着重从知 识储备和帮助学生掌握综合分析的方法入手。 第二课时:用教材上列举的“中国三大自然区”案例,让学生分析这 三大自然区地理环境的差异,从而明确区域差异的内涵。再通过教 材引用的“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南北差异”,结合秦岭-淮河线知识点,

有关高中地理优质课的建议与经验

我自己总结了几条教训: 一是选课非常重要,如果是公开课,尽量要选难度小的内容,比如避开自然地理部分的内容,这部分内容讲起来的风险太大,因为这部分内容很容易受到学生学业水平的影响,太难了非常难以发挥,尤其是新课程下的活动课,很难展开有实际意义的讨论。 二是把握好容量,量不要太大,内容越少,越充分,越容易操控。 三是如果是选择了人文部分的内容,也要把握好深度,不要挖的太深,这种课不是高考备考需要把能力提高到高考的要求和层面,而是控制在好看上。 四是讲课要充分准备,一定要多次试讲,让更的同行和同事听听,都提提意见,不断修改,我认为试讲至少要达到三次以上。 五是小组活动要有预案,几个人一组,分成几个组,谁是策划师,谁是发言人,等等,事先要跟学生沟通一下,尤其不是自己的学生;其实备课,就要备学生,如果选择了一个长期都在受满堂贯影响的班级,你要他们在你的课活跃起来,那是不可能的。 六是如果是学案,一定要学生提前完成,这样为了节省课堂的时间。 七是语言要经过锤炼,不是太随意的语言表达,这样容易丧失品位。 八是课堂问题的设计,指向性要明确,精确,以利于课堂上的高效率的学生活动和师生互动。 除此之外,比如注意掌控好时间,能够根据时间的分配调整授课的程序等。这些是我的切身感受和教训,希望在今后的讲课过程中,能够不要重复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授课艺术和技术。 最后说几句叛逆的话,公开课,基本上都是做秀的课,不一定是真正高效的课,其实讲实效讲实用的老师都明白这一点。比如专家和评委说好的课,不一定学生欢迎,如果是教育对象都不认是好课吗?做课的时候,很热闹,经过多次锤炼的课非常好,关键是平时的讲课水平和公开课的水平对等?这堂课很漂亮,真正有效吗,学业水平和知识水平掌握一定好?平时这样搞,很受欢迎,有人预测和高考有关系,对高考一定有用吗?不能否定传统接受式教学的优点,不是所有的课都要探究式教学,如热力环流,三圈环流,你让讨论两节课不明白的东西,还不如直接让学生记住,不断应用巩固效果好,本来课堂10分的钟的事,非要把它搞成40分钟,谈不上高效,难道牛顿运动定律也要学生讨论清楚吗,如果都能讨论清楚,不都成牛顿了,关键是讨论的过程体现了学习能力的提高。说的有点激动,不一定客观。总之,要学新课标也要学到新课标精神和灵魂,不要搞形式主义,因材施教,既要考虑到教学内容,也要考虑到

高中地理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优秀教案 【篇一: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标题: (高中地理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写一篇教学设计 发布 者: 内容:辅导教师23 (发布时间: 2011-11-29 16:28:31) 请写一篇教学设计,内容可以是必修1、2、3中任选,杜绝抄袭,否则算不及格,提交日期12月11日前。 提交者:林敏(提交时间: 2011-12-9 13:36:33) 答题内容: 高中地理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一课时)新人 教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②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③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给出多种地理图表和地理实例,让学生学会解决各种地理问题。 ②把分析归纳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与表达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3、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过程。 (二)难点 1、综合分析说明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产物。

2、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 (一)第一课时:地质作用的概念,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第二课时: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第一部分课堂实录 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印尼海啸的相关内容,并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海啸形成的原因。(此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和感受地表形态的变化,为本课的学习积累感性知识)。 一、(师)创设问题情境,并做好知识铺垫 (一)印尼地震改变了印度洋上部分岛屿的位置和地形 在2005年1月8日,印尼海域发生了9级地震,并引发了海啸,造成印度洋沿岸的各国人民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损失。而据地质学家的发现,这次发生在印度洋的强烈地震不仅造成了破坏力惊人的海啸,还改变了印度洋上部分岛屿的位置和地形。使苏门答腊岛发生了移动,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可能发生了永久改变。 (二)我国的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的山脉,科学家在考察喜马拉雅山的时候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那里曾经是海洋。 二、(师)播放图片(平原、丘陵、高原等) 【承转】(师)教师组织和引导好学生的讨论,教师总结并指出:以上文字共同说明一个问题——地表形态是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学习新课】 教师提问: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态在不断发生变化? 导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师)解释:地质作用:由于自然界的作用,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即地质作用营造了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学生活动)观看视屏、图片,阅读课本的文字及案例,思考如下问题: ①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②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哪几种? ③内力在表现形式上有何差异,对地表形态有何不同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