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SDS-PAGE电泳注意事项.doc

蛋白质SDS-PAGE电泳注意事项.doc
蛋白质SDS-PAGE电泳注意事项.doc

匀浆:

1.匀浆缓冲液含有多种蛋白酶抑制剂,降低蛋白酶活性,以防蛋白降解。

2.SDS在匀浆以后再加入,以防起沫。

3.所有操作尽量在冰上进行。

4.94℃水浴(或沸水浴)处理的作用是为了是蛋白变性,以防降解(水浴锅事

先要打开升温)。

5.PMSF是有毒试剂,处理时注意。

6.操作过程尽量带上手套,以防人手表面的蛋白和脂肪的污染。

7.热水浴后,离心是用的可以控温的离心机,使用前15分钟打开使温度降到

4℃,即可。

8.离心后分装,可以用枪头先把表面的一层吸走,换取新的枪头在分装。

9.SDS,DDT,PMSF是用时临时加入缓冲业的,根据母液的浓度计算所需的量。制胶:

10.APS和TEMED是促凝的,根据温度加入的量是可以变动,一般不超过30%。

11.玻璃板一定要洗干净,否则制胶是会有气泡。

12.丙烯酰胺是有毒的,操作时注意安全。(凝胶以后,聚丙烯酰胺毒性降低。)

13.1.5mm的玻璃板有黑色条带封低,1mm的玻璃板用白色条带封底。(封紧以防

漏胶)

14.凝胶的时间要严格控制好,一般在20-30min。

15.样品处理时,沸水浴使蛋白充分变性以防在电泳时产热蛋白质降解。一般要

5-10分钟。而且要注意把样品的管口封好,以防沸水浴时冲开(出错了)。

16.点样时,如果孔比较多,尽量点在中央。(点在边上时,跑出的带是斜的)

17.点样前要排尽胶底部的气泡,防止干扰电泳。

18.开始电泳时,电压调到80V,当跑过浓缩胶时电压调到100V。

19.电泳结束后,取胶时,小心把玻璃板翘起(防止再次落下)

20.脱色时,尽量多次进行换水。

21.上样量不宜太高,蛋白含量每个孔控制在10μg-50μg,,一般<15μl.

22.做胶时,凝胶时间控制在25min。梳子不能歪来歪去。

23.上样时,Mark最好标在中间,边上的孔尽量不要上样。

24.制胶时,在加APS前尽量不要搅拌,加入APS后可以轻轻搅拌,不要产生气

泡。

注意:温度,时间,光照,APS和TEMED都会对凝胶产生影响

电泳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3. 1 滑橇底部油泥污染导致电泳缩孔及其解决办法在车身经手工预清理完后,进行洪流冲洗前,需要将车身承载在滑橇上并锁紧,再装挂在自行葫芦系统的吊架上,然后依次通过电泳涂装各工艺槽。当滑橇第一次通过电泳槽时,滑橇表面会泳涂上一层电泳漆膜,形成绝缘层。而当滑橇承载车身再一次通过电泳槽时,滑橇表面因有绝缘层的存在而不会泳涂上新的电泳漆膜,但会一次次附上一层新的电泳浮漆。由于电泳后的水洗工艺主要是针对车身,而位于车身底部的滑橇不可能被冲洗干净。因此,当附有电泳浮漆的滑橇在电泳后工位(如电泳烤房、电泳烤后存放)的输送链上前行时,滑橇底部的电泳浮漆和已泳涂上的电泳漆膜与输送链上的滚子不断接触、摩擦,就会粘附滚子上的润滑油,形成油泥。由于这些油泥位于滑橇底部,并且有很强的粘附性,即使在通过脱脂和水洗等工艺槽时,也不能完全被清除干净,从而污染磷化槽液、电泳槽液及电泳烤房。油泥污染引起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电泳漆膜缩孔。经观察发现,在每次对电泳滑橇通过的输送链加油润滑后,电泳漆膜缩孔明显增加。电泳漆膜缩孔不仅加大了电泳底漆打磨的工作量,也明显影响整车涂膜的质量和抗腐蚀性能。 人工擦除滑橇底部油泥,以避免电泳漆膜缩孔是一种解决办法,但费时费力;在预脱脂槽里增加喷嘴,利用高压脱脂液对滑橇底部油泥进行冲洗也是一种办法,但这样做需要对预脱脂槽进行较大的改造,并且还会加快预脱脂槽液的更新周期,从而造成成本上升;第3 种办法是在车身吊装进槽前的滚床间安装油泥清洗机。清洗机带有一对呈滚轮状的毛刷,通过电机减速驱动毛刷对滑橇底部油泥进行刷洗。该方法简便可行。为加强对油泥的清洗效果,利用该方法并采用3 套清洗机,通过其6 个呈滚轮状、用以粘附滚轮下面清洗液的毛刷对在清洗机上面通过的滑橇底部的油泥进行连续滚刷。清洗机安装调试完毕,经过2 周的试运行后发现,清洗机工作稳定可靠,清洗效果明显提高。 滑橇底部油泥在经过3 次连续的滚刷后基本被清除,再经过后续的洪流冲洗、脱脂、水洗等流程,油泥被清除得更为彻底,不再对磷化槽液、电泳槽液形成污染,从而避免了因油泥而造成的车身电泳漆膜缩孔的问题。虽然,滑橇通过电泳槽时,滑橇表面仍然会粘附新的电泳浮漆,而且滑橇底部的电泳浮漆在接触电泳烤房输送链上的润滑油后,也会形成油泥,但由于烤房输送链使用的是高温润滑油,不易挥发,故在烤房里形成的油泥,不会导致车身电泳漆膜缩孔。这样车身电泳漆膜缩孔问题便得到有效的控制。 3. 2 车身顶篷吸顶及其消除 在车身所有的部位中,车身顶篷的强度和刚性都是最弱的。笔者所在公司生产的车型为轻型越野车,尽管在顶篷内设计了加强筋,但比起车身其它部位,其强度和刚性还是稍差。于是,在电泳涂装过程中,当车身从浸入的各工艺槽中上升出槽时,受槽液压力影响,会在顶篷处造成局部凹陷,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吸顶。轻微的吸顶经修复后,对车身质量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如果吸顶严重,则会造成顶篷报废。在所生产的两款车型中,有一款是PAJERO 系列车型(CK 车),车身外形长4 650 mm、宽1 780 mm、高1 450 mm,其顶篷长、宽尺寸也分别为2 400 mm 和1 200 mm。由于车身顶篷面积大,导致CK 车车身在电泳涂装线上试生产时,每台车都发生吸顶现象,而未开天窗的车身发生吸顶的情况尤为严重。因此,吸顶现象成为该车型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 起初,解决的措施是加大车身后仰出槽的倾斜角度,同时在不影响生产节拍的情况下,适当降低车身上升出槽时的速度,以减轻槽液对车顶的压力。采取上述措施后,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即:开有天窗的CK车在通过前处理电泳生产线的各工艺槽后,只有很少比例的车发生轻微的吸顶,而且稍加修复即可消除,对车身质量不会造成影响;但未开天窗的CK 车在通过前处理电泳生产线的各工艺槽后,仍然发生一定程度的吸顶。 研究发现,未开天窗的CK 车车身顶篷面积大,强度和刚性差,因此容易发生吸顶。此时,若继续加大车

SDSPAGE电泳常见问题分析

SDS PAGE 电泳常见问题分析 1. 配胶缓冲液系统对电泳的影响? 在SDS-PAGE不连续电泳中,制胶缓冲液使用的是Tris-HCL缓冲系统,浓缩胶是pH6.7,分离胶pH8.9;而电泳缓冲液使用的 Tris-甘氨酸缓冲系统。在浓缩胶中,其pH环境呈弱酸性,因此甘氨酸解离很少,其在电场的作用下,泳动效率低;而CL离子却很高,两者之间形成导电性较低的区带,蛋白分子就介于二者之间泳动。由于导电性与电场强度成反比,这一区带便形成了较高的电压剃度,压着蛋白质分子聚集到一起,浓缩为一狭窄的区带。当样品进入分离胶后,由于胶中pH的增加,呈碱性,甘氨酸大量解离,泳动速率增加,直接紧随氯离子之后,同时由于分离胶孔径的缩小,在电场的作用下,蛋白分子根据其固有的带电性和分子大小进行分离。 所以,pH对整个反应体系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实验中在排除其他因素之后仍不能很好解决问题的情况,应首要考虑该因素。 2. 样品如何处理? 根据样品分离目的不同,主要有三种处理方法:还原SDS处理、非还原SDS处理、带有烷基化作用的还原SDS处理。 1)还原SDS处理:在上样buffer中加入SDS和DTT(或Beta巯基乙醇)后,蛋白质构象被解离,电荷被中和,形成SDS与蛋白相结合的分子,在电泳中,只根据分子量来分离。一般电泳均按这种方式处理,样品稀释适当浓度,加入上样Buffer,离心,沸水煮5min,再离心加样。 2)带有烷基化作用的还原SDS处理:碘乙酸胺的烷基化作用可以很好的并经久牢固的保护SH基团,得到较窄的谱带;另碘乙酸胺可捕集过量的DTT,而防止银染时的纹理现象。100μl样品缓冲液中10μl 20%的碘乙酸胺,并在室温保温30min。 3)非还原SDS处理:生理体液、血清、尿素等样品,一般只用1%SDS沸水中煮3min,未加还原剂,因而蛋白折叠未被破坏,不可作为测定分子量来使用。 3. SDS-PAGE电泳凝胶中各主要成分的作用? 聚丙烯酰胺的作用:丙烯酰胺与为蛋白质电泳提供载体,其凝固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电泳成功与否,与促凝剂及环境密切相关; 制胶缓冲液:浓缩胶选择pH6.7,分离胶选择pH8.9,选择tris-HCL系统, TEMED与AP:AP提供自由基,TEMED是催化剂,催化自由基引起的聚合反应进行;

电泳涂装常见问题汇总

电泳涂装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一现象可能产生的原因对策 膜厚不足固体份低提高固体份 溶剂量少补加溶剂 电压低提高电压 温度低提高温度 水迹纯水不干净换纯水 温度过高降低湿度 固体份过低加漆 溶剂含量高适量超滤降低溶剂量起泡工作表所不洁净充分水洗 漆膜外观不丰满颜基比过高减少颜料补加,增加树脂含量 溶剂量少补加溶剂 槽液有泡沫进气漏气检查管道和泵是否泄漏 溢流槽液体过低提出高液体高度 固体份过高,槽液粘度太大降低固体份 涂膜粗糙颜料份高减少色浆,增加树脂 电导率高超滤,降低电导率针孔槽液温度低升高槽液温度 电导率过高超滤降低电导率 漆膜不均匀,破裂槽液温度高降低温度 电压高降低电压 电导率高超滤降低电导率 斑纹地图斑痕基材表面污染检查金属表面 漆迹清洗不够增加清洗 凹孔,缩孔杂质污染清除工件上杂质 颜料份低补加色浆 硬度烘烤时间延长烘烤时间 烘烤温度低升高温度 不够流平加溶剂 麻点液温低升温 溶剂少加溶剂 浓度低加漆 条纹表面外观不佳电压升高快 溶剂含量低槽液固含量低

电泳漆膜常见故障及其纠正方法 故障产生原因纠正方法 桔皮或表面粗糙电压过高降低电压 溶液温度高降低温度 固体分过高加水稀释槽液 极距太近加大极距 烘烤加温太快压缩空气吹干后再烘烤 PH 值过高用醋酸或乳酸调整 针孔或麻点固体分过低调整至工艺范围 PH 值过低降低溶液酸度 清洗水不干净换清洗水 溶液电导率太高超滤去掉杂质离子 膜厚太薄增加电泳电压或时间 电镀表面针孔压缩空气吹干后再烘烤 火山口或油点工件上附有油加强除油工序 槽液面有油渍防止槽液被油污染 颗粒污染加强循环过滤和超滤 电压高膜层厚降低电泳电压和时间彩虹膜层太薄增加电泳电压提高膜厚颜色不符膜层太厚或太薄选择合适的工作电压和时间 调配涂料时,颜色比例错严格按工艺配方配制电泳漆 溶剂太多,渗透能力差,膜层厚薄不 均 调整溶剂含量,使其符合工艺规范不规则图形前处理不彻底加强前处理工序 硬度不够烤烘时间短或温度低严格按工艺规范进行 涂装面点状或片状颜色差 异零件有针孔或砂眼杜绝不合格工件下槽色料乳化搅拌不匀加强电泳漆搅拌 表面有水液用压缩空气吹干 水滴未干即烘烤用压缩空气吹干 电泳前水洗不彻底加强入槽产零件的清洗 工件漆膜局部堆积PH太高用冰醋酸或乳酸调整然后超滤工件表面带碱性增加中和槽处理 工件油污未除尽加强除油工艺 漆膜附着力差工件表面带碱性增加中和槽处理 工件油污未除尽加强除油工艺 烘烤温度不够或时间太短提高烘烤温度,增加烘烤时间

SDS-PAGE电泳标准操作流程

SDS-PAG电泳标准操作规程(网上) 3. 程序: 端平齐。放于制胶架上夹紧,下端紧贴密封条。 3.1.2分离胶的配置 3.122 灌胶混匀后用移液枪将凝胶溶液沿玻棒小心注入到长、短玻璃板间的狭缝内(胶高度距样品模板 梳齿下缘约1cm)。 3.1 . 2.3液封在凝胶表面沿短玻板边缘轻轻加一层水以隔绝空气,使胶面平整。静置约30min观察胶面 变化,当看到水与凝固的胶面有折射率不同的界限时,表明胶已完全凝固,倒掉上层水,并用滤纸 吸干残留的水液。 3.1.3浓缩胶的配置 混匀后用移液枪将凝胶溶液注入到长、短玻璃板间的狭缝内(分离胶上方),轻轻加入样品模板梳,小心避免气泡的出现。约30分钟,聚合完全。 3.2.1安装电泳槽将制备好的凝胶板取下,小心拔下梳子。两块10%勺凝胶板分别插到U形橡胶框的两边凹 形槽中,可往上提起使凝胶板紧贴橡胶。将装好玻璃板的胶模框平放在仰放的贮槽框上,其下缘与 贮槽框下缘对齐,放入电泳槽内。倒入1X tris-gly 电泳缓冲液。 3.2.2 样品处理对于蛋白样品直接取80 pl的样品,依次加上20Q 5x buffer (加了B-巯基乙醇),混匀。 对于菌体或组织等固体样品,取少量样品加100ul 2x buffer (加了B-巯基乙醇)煮沸10分钟。 3.2.3 加样用移液枪取处理过的样品溶液10 p l,小心地依次加入到各凝胶凹形样品槽内,marker加 入到其中一个槽内,为区别两块板,marker可加在不同的孔槽中。 3.2.4电泳将电泳槽放置电泳仪上,接通电源,正负极对好。电压调至约150v保持恒压。待溴酚蓝标记移 动到凝胶底部时,关电源,把电泳缓冲液倒回瓶中。 3.2.5剥离胶把电泳槽取出,两块板拿下来,用刮片从长短玻片中间翘起,再把浓缩胶刮掉,取下。 3.3. 染色放于加有R250染色液的染色皿中,染液漫过胶即可,置于摇床上,转速约为45r/min,时间约1小时, 完成后染液倒掉并用水洗掉染液。 3.4. 脱色取出染色过的胶放于加有脱色液的染缸里,脱色液漫过胶即可,置于摇床上,转速约为45r/min,时间 约1小时,本底色脱净,条带清晰可见即可,完成后倒掉脱色液。 3.5. 拍照将脱色后的胶置于透明文件夹中,把胶上面的气泡赶出(用前也可用酒精棉球擦干净文件夹),放到 扫描仪上,拍照。 4. 注意事项 4.1 根据目的蛋白的大小选择合适的胶片浓度。一般为100KD-50KD选用10%交;50KD-30KD选用12%胶; 30KD-10KD选用15%交。4.2 要根据样品浓度来加样品溶解液。每加一个样品后换一支吸头或清洗吸头后再点另一个样品。4.3 制备聚丙烯酰胺凝胶时,倒胶后常漏出胶液,那是因为二块玻璃板与塑料条之间没封紧,留有空隙,所以这步要特别留心操作.4.4 电泳完毕撬板取凝胶时要小心细致不能把胶弄破。 4.5 电泳缓冲液可重复利用,如果胶上出现不正常痕迹,就要及时更换新液。 4.6 分离胶高度控制得当,确保 有大约1cm左右的浓缩胶空间。过长或过短均不能得到理想的电泳结果。 4.7 电泳染色液注意进行回收再利用, 一般可重复使用2-3次。4.8 AP和TEMED是催化剂,加入的量要合适,过少则凝胶聚合很慢甚至不聚合,过多则聚合过

电泳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阴极电泳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颗粒 (1)现象 在烘干后的电泳涂膜表面上有手感粗糙的、较硬的粒子,或肉眼可见的细小痱子,往往被涂物的水平面较垂直面严重,这种漆膜病态称为颗粒。 (2)产生原因 ①CED槽液PH值偏高,碱性物质混入,造成槽液不稳定,树脂析出或凝聚。 ②槽内有沉淀“死角”和裸露金属处。 ③电泳后清洗液脏、含漆量过高,过滤不良。 ④进入的被涂物面及吊具不洁,磷化后水洗不良。 ⑤在烘干过程中落上颗粒状污物。 ⑥涂装环境脏。 ⑦补给涂料或树脂溶解不良,有颗粒。 (3)防治方法 ①将CED槽液的PH值控制在下限,严禁带入碱性物质,加强过滤,加速槽液的更新。 ②消除易沉淀的“死角”和产生沉积涂膜的裸露金属件。 ③加强过滤,推荐采用精度为25μm的过滤元件,养活泡沫。 ④确保被涂面清洁,不应有磷化沉渣,防止二次污染。 ⑤清理烘干室和空气过滤器。 ⑥保持涂装环境清洁,检查并消除空气的尘埃源。 ⑦确保新补涂料溶解良好,色浆细度在标准范围内。 二、缩孔(陷穴) (1)现象 在湿的电泳涂膜上看不见,当烘干后漆膜表面出现火山口状的凹坑,直径通常为0.5~3.0mm,不露底的称为陷穴、凹洼、露底的称为缩孔,中间有颗粒的称为“鱼眼”。产生这一弊病的主要原因是电泳湿涂膜中或表面有尘埃,油污与电泳涂料不相溶的粒子,成为陷穴中心,使烘干初期的湿漆膜流展能力不均衡,而产生涂膜缺陷。 (2)产生原因 ①被涂物前处理脱脂不良或清洗后又落上油污、尘埃。 ②槽液中混入油污,漂浮在液面或乳化在槽液中。 ③电泳后冲洗液混入油污。 ④烘干室内不净,循环风内含油分。 ⑤槽液的颜基比失调,颜料含量低的易产生缩孔。 ⑥涂装环境脏、空气可能含有油雾、漆雾,含有机硅物质等污染被涂物或湿涂膜。 ⑦补给涂料有缩孔或其中树脂溶解不良,中和不好。 (3)防治方法 ①加强被涂物的脱脂工序,确保磷化膜不被二次污染。

SDS-PAGE分离胶配方表-及其原理

SDS-PAGE电泳原理: 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丙烯酰胺(简称Acr) 和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 酰胺(简称Bis)在催化剂作用下,聚合交联而成的具有网状立体结构的凝胶,并以此为支持物进行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根据不同蛋白质分子所带电荷的差异及分子大小的不同所产生的不同迁移率将蛋白质分离成若干条区带,如果分离纯化的样品中只含有同一种蛋白质,蛋白质样品电泳后,就应只分离出一条区带。 SDS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能打断蛋白质的氢键和疏水键,并按一定的比例和蛋白质分子结合成复合物,使蛋白质带负电荷的量远远超过其本身原有的电荷,掩盖了各种蛋白分子间天然的电荷差异。因此,各种蛋白质-SDS 复合物在电泳时的迁移率,不再受原有电荷和分子形状的影响,而只是棒长的函数。这种电泳方法称为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简称SDS—PAGE)。由于SDS-PAGE 可设法将电泳时蛋白质电荷差异这一因素除去或减小到可以略而不计的程度,因此常用来鉴定蛋白质分离样品的纯化程度,如果被鉴定的蛋白质样品很纯,只含有一种具三级结构的蛋白质或含有相同分子量亚基的具四级结构的蛋白质,那么SDS—PAGE 后,就只出现一条蛋白质区带。 TEMED:通过催化过硫酸铵形成自由基而加速丙烯酰胺与双丙烯酰胺的聚合。 过硫酸铵(AP):提供驱动丙烯酰胺与双丙烯酰胺所必须的自由基。 SDS—PAGE 可分为圆盘状和垂直板状、连续系统和不连续系统。本实验采用垂直板状不连续系统。所谓“不连续”是指电泳体系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缓冲液、pH 和凝胶孔径等所组成。 1.蛋白样品浓缩效应 在不连续电泳系统中,含有上、下槽缓冲液(Tris—Gly,pH8.3)、浓缩胶缓 冲液(Tris—HCl,pH6.8)、分离胶缓冲液(Tris—HCl,pH8.8),两种凝胶的浓度(即孔径)也不相同。在这种条件下,缓冲系统中的HCl 几乎全部解离成Cl-,两槽中的Gly (pI=6.0,pK a=9.7)只有很少部分解离成Gly 的负离子,而酸性蛋白质也可解离出负离子。这些离子在电泳时都向正极移动。C1—速度最快(先导离子),其次为蛋白质,Gly 负离子最慢(尾随离子)。由于C1—很快超过蛋白离子,因此在其后面形成一个电导较低、电位梯度较陡的区域,该区电位梯度最高,这是在电泳过程中形成的电位梯度的不连续性,导致蛋白质和Gly 离子加快移动,结 果使蛋白质在进入分离胶之前,快、慢离子之间浓缩成一薄层,有利于提高电泳的分辨率。 2.分子筛效应 蛋白质离子进入分离胶后,条件有很大变化。由于其pH 升高(电泳进行时 常超过9.0),使Gly 解 离成负离子的效应增加;同时因凝胶的浓度升高,蛋白质的泳动受到影响,迁移率急剧下降。此两项变化,使Gly 的移动超过蛋白质,上述的高电压梯度不复 存在,蛋白质便在一个较均一的pH 和电压梯度环境中,按其分子的大小移动。分离胶的孔径有一定的大小,对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蛋白质来说,通过时受到的阻滞程度不同,即使净电荷相等的颗粒,也会由于这种分子筛的效应,把不同大小的蛋白质相互分开。

电泳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电泳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1.缩孔 这类缺陷在湿的漆膜上看不见,当烘干后漆膜表面出现直径通常为0.5-3.0mm漏底微孔、不漏底的火山口状的凹陷,称为陷穴、凹洼,露底者为缩孔,中间有颗粒但不刮手的称为“鱼眼”。由于电泳漆湿膜中或表面有尘埃、油渍或与电泳涂料不相容的粒子,成为陷穴中心,因而产生涂膜缺陷。很多情况下这类缺陷还与被涂物的材质有关,如金属底材上存在微裂纹和微孔等。 原因1:外来油污污染电泳漆膜,油污附着在工件表面,使电泳漆成膜受到影响。这种原因引起缩孔的几率较大。 解决方法:可检查输送机构、挂具,防止油滴污染漆膜。从电泳设备制造安装开始就要避免上述物质污染,每一种新零件投入电泳前最好进行相关检验,防止受油、硅油、蜡、脂性碳化物、胶水等污染物对工件,电泳设备及电泳槽液的污染。 原因2:前处理除油不干净,造成润湿性不良,使电泳漆烘干后漆膜有缩孔。 解决方法:加强前处理清洗。 原因3:槽液有油污、异物混入,影响电泳漆膜外观。 解决方法:用吸油纸吸去油污,清除槽液内异物,同时避免异物混入,保持电泳槽液清洁 原因4:加漆时有电泳漆没搅拌均匀,使槽液无完全熟化,引起漆膜不良。 解决方法:确保加入的电泳漆搅拌均匀,加强槽液循环,使槽液完全熟化 原因5:电泳后水洗中含油分或烘干室内不洁净,循环风含油分,使油分附著在漆膜上面烘干后有缩孔。 解决方法:水洗经常更换,烤箱经常清理.烤箱链轨用油可选用耐高温,不会高温挥发为最佳 2.针孔 工件上有露底针状小孔,称为针孔,它与缩孔的区别是孔径小,中心无异物,且四周无漆膜堆积凹起。由漆膜再溶解而引起的针孔,称为再溶解针孔;由电泳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湿膜脱泡不良而产生的针孔,称为气体针孔; (1)湿膜针孔:工件未进行烘烤,在空气中凉干,可看到的针孔 原因1: 电泳电压过高,电流冲击反应过剧,产生气泡过多,或升压速度过快。 解决方法:适当降低电压,加长软启动时间 原因2:溶剂含量偏低。 解决方法:添加溶剂,每次添加不能超过1%

(完整版)SDS-PAGE蛋白电泳方法

SDS-PAGE 一. 实验原理 SDS 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蛋白质溶液里加入 SDS 和巯基乙醇后,巯基乙醇能使蛋白质分子中的二硫键还原, SDS 能使蛋白质的氢键、疏水键打开并结合到蛋白质分子上,形成蛋白质-SDS 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SDS 与大多数蛋白质的结合比例为 1.4:1。由于十二烷基磺酸根带负电,使各种蛋白质的SDS-复合物都带上相同密度的负电荷,它的量大大超过了蛋白质原有的电荷量,因而掩盖了不同种类蛋白质间原有的电荷差别。SDS与蛋白质结合后,还引起了蛋白质构象的改变。蛋白质-SDS复合物的流体力学和光学性质表明,它们在水溶液中的形状,近似于雪茄烟形的长椭圆棒,不同蛋白质的 SDS 复合物的短轴长度都一样,约为 1.8nm ,而长轴则随蛋白质的 Mr 成正比的变化。基于上述原因,蛋白质-SDS 复合物在凝胶电泳中的迁移率,不再受蛋白质原有电荷和形状的影响,而只与椭圆棒的长度有关,也就是蛋白质 Mr 的函数。 二. 试剂器材 30%凝胶贮液(100mL):称取试剂Acr 29.2g和Bis 0.8g置于100mL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约60mL双蒸水,充分搅拌溶解后加双蒸水定容至100mL,置于棕色瓶内4℃贮存,每过1-2个月应重新配制; 注意:丙稀酰胺具有很强的神经毒性,并可通过皮肤吸收,其作用有积累性,配制时应戴手套和口罩等。 分离胶缓冲液(1.5 mol/L Tris-HCl,pH 8.8,100mL):称取Tris 18.2g 溶于约80mL 双蒸水,用6mol/L的HCl 调整pH值至8.8,加双蒸水定容到100mL,4℃ 贮存;堆积胶缓冲液(0.5 M Tris-HCl,pH 6.8,100mL):称取Tris 6.0g溶于约80mL双蒸水,用1mol/L的HCl 调整pH值至6.8,加双蒸水定容到100mL,4℃ 贮存;

SDS-PAGE电泳过程中常见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SDS-PAGE电泳过程中常见问题以 及解决方法 几乎所有蛋白质电泳分析都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上进行,而所有条件总要确保蛋白质解离成单个多肽亚基并进可能减少其相互间的聚集,最常用的就是SDS-PAGE电泳技术,关于大家在此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一些讨论: Q:SDS-PAGE电泳的基本原理 A: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系统中引进SDS (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会与变性的多肽,并使蛋白带负电荷,由于多肽结合SDS的量几乎总是与多肽的分子量成正比而与其序列无关,因此SDS多肽复合物在丙稀酰胺凝胶电泳中的迁移率只与多肽的大小有关,在达到饱和的状态下,每克多肽可与1.4g去污剂结合。当分子量在15KD到200KD之间时,蛋白质的迁移率和分子量的对数呈线性关系,符合下式:logMW=K-bX,式中:MW为分子量,X为迁移率,k、b均为常数,若将已知分子量的标准蛋白质的迁移率对分子量对数作图,可获得一条标准曲线,未知蛋白质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电泳,根据它的电泳迁移率即可在标准曲线上求得分子量。 Q:配胶缓冲液系统对电泳的影响 A:在SDS-PAGE不连续电泳中,制胶缓冲液使用的是Tris-HCL缓冲系统,浓缩胶是,分离胶;而电泳缓冲液使用的Tris-甘氨酸缓冲系统。在浓缩胶中,其pH环境呈弱酸性,因此甘氨酸解离很少,其在电场的作用下,泳动效率低;而CL离子却很高,两者之间形成导

电性较低的区带,蛋白分子就介于二者之间泳动。由于导电性与电场强度成反比,这一区带便形成了较高的电压剃度,压着蛋白质分子聚集到一起,浓缩为一狭窄的区带。当样品进入分离胶后,由于胶中pH的增加,呈碱性,甘氨酸大量解离,泳动速率增加,直接紧随氯离子之后,同时由于分离胶孔径的缩小,在电场的作用下,蛋白分子根据其固有的带电性和分子大小进行分离。所以,pH对整个反应体系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实验中在排除其他因素之后仍不能很好解决问题的情况,应首要考虑该因素。 Q:样品如何处理 A:根据样品分离目的不同,主要有三种处理方法:还原SDS处理、非还原SDS处理、带有烷基化作用的还原SDS处理。 1、还原SDS处理:在上样buffer中加入SDS和DTT(或Beta巯基乙醇)后,蛋白质构象被解离,电荷被中和,形成SDS与蛋白相结合的分子,在电泳中,只根据分子量来分离。一般电泳均按这种方式处理,样品稀释适当浓度,加入上样Buffer,离心,沸水煮5min,再离心加样。 2、带有烷基化作用的还原SDS处理:碘乙酸胺的烷基化作用可以很好的并经久牢固的保护SH基团,得到较窄的谱带;另碘乙酸胺可捕集过量的DTT,而防止银染时的纹理现象。100ul样品缓冲液中10ul 20%的碘乙酸胺,并在室温保温30min。 3、非还原SDS处理:生理体液、血清、尿素等样品,一般只用1%SDS沸水中煮3min,未加还原剂,因而蛋白折叠未被破坏,不可作

SDS-PAGE电泳常见问题

SDS-PAGE电泳问题总结 蛋白质条带为什么走到下面逐渐变宽发散? 回答:多数情况是因为小分子在胶里的运动不规律,这种情况常发生在高浓度胶或凝固不一致的胶里,你可以加大阴极的缓冲液浓度,可能会有点改善 胶凝的快慢不在于TEMED多少,在于APS的量,APS提供自由基,TEMED帮助自由基作用, 是催化剂,对凝固速度影响不是太大,可以试试加大APS的量 丙烯酰胺在凝胶中的百分比分离胶的分辨范围 15 % 15~45 kDa 12.5% 15~60 kDa 10 % 18~75 kDa 7.5% 30~120kDa 5 % 60~212kDa 来源于《蛋白质技术手册》汪家政 每种浓度的变性胶的分离范围不是指能跑出哪个范围分子量的蛋白质,而是指在这个区 间内,蛋白质迁移率基本和分子量成正比,也就是线性关系,为了数据的可靠性,大家 尽量根据这个来选择自己配胶的浓度。 下层也就是阳极缓冲液的作用当然是导电,用普通TRIS缓冲液做阳极缓冲液,一样跑得好,阴极就不一样了,需要提供离子强度和SDS环境,而在电泳过程中,阴极缓冲液的一些离子损失,而且与样品接触,不适合再次使用
至于有些时候跑太大浓度的胶,因 为药品,BUFFER配制过程的一些问题,导致会出现蛋白带无法电泳到分离胶的最下方,胶跑得难看情况比较多,一般来说,15%的胶已经能够跑出大约15KDa左右的蛋白,对于普通 SDS-PAGE已经几乎到了极限,还跑不出来的MARK带,就不必去追究商品的问题了 SDS-PAGE胶的凝结速度受温度影响很大,随着温度的升高,凝结速度越来越快,温度降低则反之。所以,夏天时胶凝结的比较快,而冬天脚的凝结速度则变慢,甚至不能凝结,解决此类问题较可行的方法是:冬天在原配方的基础上加倍过硫酸铵和TEMED的使用量,可很好的解决胶凝结速度过慢的问题。 做SDS-PAGE的时候,除了蛋白量上样一致,最好体积也一致,这样跑出来的胶各个泳道之间的band能做到一样宽,方便后面的比较,特别是WB。做法就是拿1X的上样缓冲补全要加的样做到体积一致,否则跑出来会有的宽有的窄,特别是上样体积相差较大的 加入染色液后,先放入微波炉里加热5-10秒,使染色液微热即可(千万不要加热太久, 否则冰醋酸就挥发了)。然后放水平摇床上摇20分钟,最多半小时就染好了。脱色也很 简单,不用脱色液,直接用去离子水,放微波炉里煮沸5分钟左右,然后将水倒掉,再换上新的去离子水煮,这样反复几次,就可以了。效果可能比正常的脱色稍差一点点,不 如那样清楚,只要电泳时比平时多上1/5的样品就可以了,关键是这样省时省材料(用不

常见电泳漆弊病与解决方法

常见的电泳涂装漆膜弊病及其防治方法 一、颗粒 (1)现象 在烘干后的电泳涂膜表面上有手感粗糙的、较硬的粒子,或肉眼可见的细小痱子,往往被涂物的水平面较垂直面严重,这种漆膜病态称为颗粒。 (2)产生原因 ①CED槽液PH值偏高,碱性物质混入,造成槽液不稳定,树脂析出或凝聚。 ②槽内有沉淀“死角”和裸露金属处。 ③电泳后清洗液脏、含漆量过高,过滤不良。 ④进入的被涂物面及吊具不洁,磷化后水洗不良。 ⑤在烘干过程中落上颗粒状污物。 ⑥涂装环境脏。 ⑦补给涂料或树脂溶解不良,有颗粒。 (3)防治方法 ①将CED槽液的PH值控制在下限,严禁带入碱性物质,加强过滤,加速槽液的更新。 ②消除易沉淀的“死角”和产生沉积涂膜的裸露金属件。 ③加强过滤,推荐采用精度为25μm的过滤元件,养活泡沫。 ④确保被涂面清洁,不应有磷化沉渣,防止二次污染。 ⑤清理烘干室和空气过滤器。 ⑥保持涂装环境清洁,检查并消除空气的尘埃源。 ⑦确保新补涂料溶解良好,色浆细度在标准范围内。 幸福的家2009-04-06 15:15 (1)现象 在湿的电泳涂膜上看不见,当烘干后漆膜表面出现火山口状的凹坑,直径通常为0.5~3.0mm,不露底的称为陷穴、凹洼、露底的称为缩孔,中间有颗粒的称为“鱼眼”。产生这一弊病的主要原因是电泳湿涂膜中或表面有尘埃,油污与电泳涂料不相溶的粒子,成为陷穴中心,使烘干初期的湿漆膜流展能力不均衡,而产生涂膜缺陷。 (2)产生原因 ①被涂物前处理脱脂不良或清洗后又落上油污、尘埃。 ②槽液中混入油污,漂浮在液面或乳化在槽液中。 ③电泳后冲洗液混入油污。 ④烘干室内不净,循环风内含油分。 ⑤槽液的颜基比失调,颜料含量低的易产生缩孔。 ⑥涂装环境脏、空气可能含有油雾、漆雾,含有机硅物质等污染被涂物或湿涂膜。 ⑦补给涂料有缩孔或其中树脂溶解不良,中和不好。 (3)防治方法 ①加强被涂物的脱脂工序,确保磷化膜不被二次污染。 ②在槽液循环系统设除油过滤袋,同时查清油污源,严禁油污带入槽中。 ③提高后清洗水质,加强过滤。 ④保持烘干室和循环热风的清洁。

SDS-PAGE电泳注意事项

SDS是阴离子去污剂,作为变性剂和助溶试剂,它能断裂分子内和分子间的氢键,使分子去折叠,破坏蛋白分子的二、三级结构。 强还原剂如巯基乙醇,二硫苏糖醇能使半胱氨酸残基间的二硫键断裂。 在样品和凝胶中加入还原剂和SDS后,分子被解聚成多肽链,解聚后的氨基酸侧链和SDS 结合成蛋白- SDS胶束,所带的负电荷大大超过了蛋白原有的电荷量,这样就消除了不同分子间的电荷差异和结构差异。 浓缩胶的作用是有堆积作用,凝胶浓度较小,孔径较大,把较稀的样品加在浓缩胶上,经过大孔径凝胶的迁移作用而被浓缩至一个狭窄的区带。 聚丙烯酰胺凝胶由单体丙烯酰胺和甲叉双丙烯酰胺聚合而成,催化聚合的常用方法有两种:化学聚合法和光聚合法。化学聚合以过硫酸铵(AP)为催化剂,以四甲基乙二胺(TEMED)为加速剂。 不连续体系由电极缓冲液、浓缩胶及分离胶所组成。浓缩胶是由AP催化聚合而成的大孔胶,凝胶缓冲液为pH6.7的Tris-HCl。分离胶是由AP催化聚合而成的小孔胶,凝胶缓冲液为pH8.9 Tris-HCl。电极缓冲液是pH8.3 Tris-甘氨酸缓冲液。2种孔径的凝胶、2种缓冲体系、3种pH值使不连续体系形成了凝胶孔径、pH值、缓冲液离子成分的不连续性,这是样品浓缩的主要因素。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经常应用于提纯过程中纯度的检测,纯化的蛋白质通常在SDS 电泳上应只有一条带,但如果蛋白质是由不同的亚基组成的,它在电泳中可能会形成分别对应于各个亚基的几条带。 注意问题 1.样品处理 上样缓冲液的作用:形成SDS-蛋白复合物,使其带负电;SDS和巯基乙醇使蛋白质解离,综上两点为了在电泳中,只根据分子量来分离。 SDS作用:去蛋白质电荷、解离蛋白质之间的氢键、取消蛋白分子内的疏水作用、去多肽折叠,还有助溶剂的作用。 2. SDS-PAGE电泳凝胶中各主要成分的作用 (1)浓缩与分离胶凝固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电泳成功与否,与促凝剂及环境密切相关。 3. 提高SDS-PAGE电泳分辨率的途径 待凝胶在室温凝固后,可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使用。忌即配即用或4度冰箱放置,前者易导致凝固不充分,后者可导致SDS结晶。一般凝胶可在室温下保存4天,SDS可水解聚丙烯酰胺。 4. .“微笑”(两边翘起中间凹下)形带原因 主要是由于凝胶的中间部分凝固不均匀所致,多出现于较厚的凝胶中。 处理办法:待其充分凝固再作后续实验。 5. “皱眉”(两边向下中间鼓起)形带原因 主要出现在蛋白质垂直电泳槽中,一般是两板之间的底部间隙气泡未排除干净。 处理办法:可在两板间加入适量缓冲液,以排除气泡。 6. 带出现拖尾现象 主要是样品融解效果不佳或分离胶浓度过大引起的。 处理办法:加样前离心;选择适当的样品缓冲液,加适量样品促溶剂;电泳缓冲液时间过长,重新配制;降低凝胶浓度。 7. 带出现纹理现象 主要是样品不溶性颗粒引起的。

琼脂糖凝胶电泳常见问题分析

琼脂糖凝胶电泳常见问题分析

DNA凝胶电泳简介 一、实验原理 DNA电泳是基因工程中最基本的技术,DNA制备及浓度测定、目的DNA片段的分离,重组子的酶切鉴定等均需要电泳完成。根据分离的DNA大小及类型的不同,DNA电泳主要分两类:

1、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适合分离1kb以下的片段,最高分辨率可达1bp,也用于分离寡核苷酸,在引物的纯化中也常用此中凝胶进行纯化,也称PAGE纯化。 2、琼脂糖凝胶电泳可分离的DNA片段大小因胶浓度的不同而异,胶浓度为0.5~0.6%的凝胶可以分离的DNA片段范围为20bp~50kb。电泳结果用溴化乙锭(EB)染色后可直接在紫外下观察,并且可观察的DNA条带浓度为纳克级,而且整个过程一般1小时即可完成。由于该方法操作的简便和快速,在基因工程中较常用。 二、琼脂糖凝胶 琼脂糖是从琼脂中分离得到,由1,3连接的吡喃型b-D-半乳糖和1,4连接的3,6脱水吡喃型阿a-L-半乳糖组成,形成相对分子量为104~105的长链。琼脂糖加热溶解后分子呈随机线团状分布,当温度降低时链间糖分子上的羟基通过氢键作用相连接,形成孔径结构,而随着琼脂糖浓度不同形成不同大小的孔径。表1给出了不同浓度凝胶对DNA片段的线性分离范围。 表1不同类型琼脂糖分离DNA片段大小的范围 由于琼脂糖凝胶是通过氢键的作用,因此过酸或过碱等破坏氢键形成的方法常用于凝胶的再溶化,象NaClO4能用于凝胶的裂解,一般的凝胶回收试剂盒利用的也是这一原理。 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也针对不同用途开发了各种类型的琼脂糖凝胶:(1)低熔点琼脂糖凝胶,用于DNA片段的回收,且由于该种凝胶中无抑制酶,可在胶中进行酶切、连接等;(2)高熔点凝胶,可分离小于1kb的DNA片段,专用于PCR产物的分析;(3)快速凝胶,电泳速度比普通凝胶中快一倍,可节省实验时间;(4)适用于DNA大片段的分离。(5)其它类型。各生产商还开发很多类型的凝胶,可根据实验要求选择不同类型的,选择原则是考虑合适的机械强度和熔点。

SDS-PAGE电泳实验步骤

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蛋白质 一、实验目的 学习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 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在一定的pH条件下解离而带电荷。当溶液的pH大于蛋白质的等电点(pI)时,蛋白质本身带负电,在电场中将向正极移动;当溶液的pH小于蛋白质的等电点时,蛋白质带正电,在电场中将向负极移动;蛋白质在特定电场中移动的速度取决于其本身所带的净电荷的多少、蛋白质颗粒的大小和分子形状、电场强度等。 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一定量的丙烯酰胺和双丙烯酰胺聚合而成的三维网状孔结构。本实验采用不连续凝胶系统,调整双丙烯酰胺用量的多少,可制成不同孔径的两层凝胶;这样,当含有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溶液通过这两层凝胶时,受阻滞的程度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迁移率。由于上层胶的孔径较大,不同大小的蛋白质分子在通过大孔胶时,受到的阻滞基本相同,因此以相同的速率移动;当进入小孔胶时,分子量大的蛋白质移动速度减慢,因而在两层凝胶的界面处,样品被压缩成很窄的区带。这就是常说的浓缩效应和分子筛效应。同时,在制备上层胶(浓缩胶)和下层胶(分离胶)时,采用两种缓冲体系;上层胶pH=6.7—6.8,下层胶pH=8.9;Tris —HCI缓冲液中的Tris用于维持溶液的电中性及pH,是缓冲配对离子;CI-是前导离子。在pH6.8时,缓冲液中的Gly-为尾随离子,而在pH=8.9时,Gly的解离度增加;这样浓缩胶和分离胶之间pH的不连续性,控制了慢离子的解离度,进而达到控制其有效迁移率之目的。不同蛋白质具有不同的等电点,在进入分离胶后,各种蛋白质由于所带的静电荷不同,而有不同的迁移率。由于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存在的浓缩效应,分子筛效应及电荷效应,使不同的蛋白质在同一电场中达到有效的分离。 如果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加入一定浓度的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由于SDS带有大量的负电荷,且这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能使蛋白质变性,特别是在强还原剂如巯基乙醇存在下,蛋白质分子内的二硫键被还原,肽链完全伸展,使蛋白质分子与SDS充分结合,形成带负电性的蛋白质—SDS复合物;此时,蛋白质分子上所带的负电荷量远远超过蛋白质分子原有的电荷量,掩盖了不同蛋白质间所带电荷上的差异。蛋白质分子量愈小,在电场中移动得愈快;反之,愈慢。蛋白质的分子量与电泳迁移率之间的关系是: M r =K(10-b·m) logM r =LogK—b·R m , 式中M r ——蛋白质的分子量; logK——截距; b——斜率; R m ——相对迁移率。 实验证明,蛋白质分子量在15,000—200,000的范围内,电泳迁移率与分子量

电泳涂装常见问题汇总(1)

电泳涂装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一

漆迹清洗不够增加清洗 凹孔,缩孔杂质污染清除工件上杂质 颜料份低补加色浆 硬度烘烤时间延长烘烤时间 烘烤温度低升高温度 不够流平加溶剂 麻点液温低升温 溶剂少加溶剂 浓度低加漆 条纹表面外观不佳电压升高快 溶剂含量低槽液固含量低 电泳漆膜常见故障及其纠正方法故障产生原因纠正方法 桔皮或表面粗糙电压过高降低电压 溶液温度高降低温度 固体分过高加水稀释槽液 极距太近加大极距 烘烤加温太快压缩空气吹干后再烘烤 PH 值过高用醋酸或乳酸调整 针孔或麻点固体分过低调整至工艺范围 PH 值过低降低溶液酸度 清洗水不干净换清洗水

烘烤温度不够或时间太短提高烘烤温度,增加烘烤时间 电泳槽液常规问题处理操作规范流程 1.离子杂质处理 测量电导率一般采用电导率仪进行测量,目前较为普遍采用的超滤处理法,在超滤以后,必须补加2-5%的溶剂(视槽液内溶剂量而定),否则会因为槽液内溶剂量缺失而造成电泳工件不良。 2.溶剂含量处理 溶剂含量过高处理:正确判断是否溶剂含量偏高,溶剂含量偏高容易出现水痕、伴随上膜快、同样电压下电泳膜偏厚、湿膜粘性大、湿膜蓬松等现象;如果确定是溶剂含量高,可以采用超滤方式进行超滤处理,处理完后须测量电导率,要是电导率偏低的情况下需适量补加冰醋酸或乳酸调整(一般电导率控制在400μs/cm以上即可,PH低于以下的慎用) 溶剂含量过低处理方法:正确判断槽液溶剂含量是否过低,一般在长时间循环下新漆补加量少,槽液温度高,频繁超滤等情况下容易出现溶剂含量较低的情况,溶剂较低的现象表现为同样电压下漆膜较薄,湿膜干燥粘性小,膜厚不均匀(彩色电泳较为明显,工件颜色不均匀现象),工件烘烤后流平较差等现象; 3.槽液PH值控制 槽液PH偏高的处理:一般电泳槽液较难容忍PH偏高,PH值偏高容易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常见现象较为普遍的是漆膜容易出现局部漆膜堆积现象,电泳槽液发白,明显水溶性不好,如果长时间PH偏高将造成电泳槽液沉淀,严重影响槽液稳定性,出现颗粒等现象,直至无法调整;出现PH值偏高现象可以采用补加冰醋酸或乳酸调整。 槽液PH值偏低的处理:PH偏低的现象表现为漆膜上膜较薄,容易出现针孔现象,伴随湿膜附着力差,容易被水冲掉露底等现象,其是因为槽液内酸含量高造成的返泳现象所致。

SDS-PAGE电泳的基本原理及浓缩胶浓缩样品的原理

SDS-PAGE电泳的基本原理及浓缩胶浓缩样品的原理 SDS-PAGE(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目前最常用的分离蛋白质的电泳技术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系统中引进SDS,SDS能断裂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破坏蛋白质的二级和三级结构,强还原剂能使半胱氨酸之间的二硫键断裂,蛋白质在一定浓度的含有强还原剂的SDS溶液中,与SDS分子按比例结合,形成带负电荷的SDS-蛋白质复合物,这种复合物由于结合大量的SDS,使蛋白质丧失了原有的电荷状态形成仅保持原有分子大小为特征的负离子团块,从而降低或消除了各种蛋白质分子之间天然的电荷差异,由于SDS与蛋白质的结合是按重量成比例的,因此在进行电泳时,蛋白质分子的迁移速度取决于分子大小。当分子量在15KD到200KD之间时,蛋白质的迁移率和分子量的对数呈线性关系,符合下式:logMW=K-bX,式中:MW为分子量,X为迁移率,k、b均为常数,若将已知分子量的标准蛋白质的迁移率对分子量对数作图,可获得一条标准曲线,未知蛋白质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电泳,根据它的电泳迁移率即可在标准曲线上求得分子量。 SDS-PAGE电泳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①溶液中SDS单体的浓度 SDS在水溶液中是以单体和SDS-多肽胶束的混合形式存在,能与蛋白质分子结合的是单体。为了保证蛋白质

与SDS的充分结合,它们的重量比应该为1∶4或1∶3。②样品缓冲液的离子强度因为SDS结合到蛋白质上的量仅仅取决于平衡时SDS单体的浓度,不是总浓度,而只有在低离子强度的溶液中,SDS 单体才具有较高的平衡浓度。所以,SDS电泳的样品缓冲液离子强度较低,常为10-100 mM。③二硫键是否完全被还原只有二硫键被完全还原以后,蛋白质分子才能被解聚,SDS才能定量地结合到亚基上从而给出相对迁移率和分子质量对数的线性关系。Sample buffer 中的β-巯基乙醇的浓度常为4-5%,二硫苏糖醇的浓度常为2-3%。前者有挥发性,最好使用前加入。 SDS-PAGE缓冲液系统的选择,Tris-Glycine、Tris-Tricine、Tris-硼酸盐或者其他? 一般来说,在被分析的蛋白质稳定的pH范围,凡是不与SDS发生相互作用的缓冲液都可以使用,但缓冲液的选择对蛋白带的分离和电泳的速度是非常关键的。Tris-甘氨酸系统是目前使用最多的缓冲系统。Tris-甘氨酸系统是目前使用最多的缓冲系统。如果要测定糖蛋白的分子量,最好采用Tris-硼酸盐缓冲系统,对于分子质量小于15 kDa的蛋白样品,可以使用SDS-尿素系统,也可以采用Tris-tricine缓冲系统。 积层胶(或称浓缩胶)的作用原理?

电泳涂装常见问题汇总(1)

电泳涂装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一

电泳漆膜常见故障及其纠正方法

电泳槽液常规问题处理操作规范流程 1.离子杂质处理 测量电导率一般采用电导率仪进行测量,目前较为普遍采用的超滤处理法,在超滤以后,必须补加2-5%的溶剂(视槽液内溶剂量而定),否则会因为槽液内溶剂量缺失而造成电泳工件不良。 2.溶剂含量处理 溶剂含量过高处理:正确判断是否溶剂含量偏高,溶剂含量偏高容易出现水痕、伴随上膜快、同样电压下电泳膜偏厚、湿膜粘性大、湿膜蓬松等现象;如果确定是溶剂含量高,可以采用超滤方式进行超滤处理,处理完后须测量电导率,要是电导率偏低的情况下需适量补加冰醋酸或乳酸调整(一般电导率控制在400μs/cm以上即可,PH低于4.5以下的慎用) 溶剂含量过低处理方法:正确判断槽液溶剂含量是否过低,一般在长时间循环下新漆补加量少,槽液温度高,频繁超滤等情况下容易出现溶剂含量较低的情况,溶剂较低的现象表现为同样电压下漆膜较薄,湿膜干燥粘性小,膜厚不均匀(彩色电泳较为明显,工件颜色不均匀现象),工件烘烤后流平较差等现象; 3.槽液PH值控制 槽液PH偏高的处理:一般电泳槽液较难容忍PH偏高,PH值偏高容易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常见现象较为普遍的是漆膜容易出现局部漆膜堆积现象,电泳槽液发白,明显水溶性不好,如果长时间PH偏高将造成电泳槽液沉淀,严重影响槽液稳定性,出现颗粒等现象,直至无法调整;出现PH值偏高现象可以采用补加冰醋酸或乳酸调整。 槽液PH值偏低的处理:PH偏低的现象表现为漆膜上膜较薄,容易出现针孔现象,伴随湿膜附着力差,容易被水冲掉露底等现象,其是因为槽液内酸含量高造成的返泳现象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