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一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一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一教案

马诗

石灰吟

竹石

教学目标:

1.掌握一类生字,能够正确拼读和书写。

2.感悟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在学习过程中体会马的形象,感受马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了解诗的大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生字卡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今天张老师和同学们共同上一节语文课,高兴吗?看到大家这么精神,老师决定给大家画一幅画,想知道是什么吗?(师画马)认真看黑板,对了是马。没等老师画完,就看出来了,好眼力。喜欢马吗?你们对马有哪些了解?谁来说说?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

2师:马是六畜之首。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古代战马的唐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感悟大意

1.师:诗人李贺被称作“诗鬼”,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却遭小人迫害,只当过九品小官。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本63页,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并标出节奏。(生自由读)师板书全诗。

2.师:因为这是一首五言诗,所以节奏应为二三停顿,谁愿意来读一读.

3.想听听老师读吗?端好书:范读。

4.谁还愿意读一读?让我们有气势的读一遍吧!

三、理解诗句,体会情感

(一)前两句诗

1.师:我们先来看古诗的第前两句,(幻灯)谁愿意来读一读。

2.出示幻灯,师:知道感悟故事的几种方法吗?(借助注释、插图、查找资料。反复诵读)

3.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一种你们喜欢的方法理解一下这两句诗的大意?(生汇报)

4.师:同学们在汇报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能基本弄懂古诗的诗面含义,但还需更深的挖掘课本,理解诗意。

5.幻灯

师:(幻灯片)是啊,这默默旷野,沙石像雪一样的晶莹洁白,燕山顶托着一弯金钩似的新月。

6.师画

7.:“沙如雪”“月似钩”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边画)比喻的修辞手法,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8.出示图

师:“大漠”“燕山”是古时候边塞之地,那里曾有过无数的战争,也曾有过无数征人的生命与鲜血在这里挥洒。所以这行诗给人一种清冷而且悲凉的感觉,你能通过朗读读出这种感觉吗?(找六名学生)指导朗读

(二)后两句诗

1.师:如果有一匹矫健的骏马能在这样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腾跃,那该多么威武豪迈。可是却恰恰相反。我们来读一读古诗的后两句。

2.幻灯诗

3.下面同学们细细品读着两句诗,采用你喜欢感悟古诗的方法和同桌之间讨论这两句诗的含义?

四、李贺生平升华全诗结构

1师:现在大家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点击幻灯)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感悟,齐读古诗

2.学到这,老师不禁要问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真的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

实际上,这首诗是在借马自喻(板书托物言志),那作者是要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呢?(怀才不遇,渴望有所作为)

2.师:李贺在唐代是非常重要的诗人,年少时便极富才名,他为何会发出如此感叹呢?在这里,老师一定要向大家介绍李贺的一生。(看幻灯)

3.师:作者在这漠漠狂野中,想到自己的才华不能得以施展,怎能不焦急?因此他感叹:师指黑板上的古诗:“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作者想到昏庸腐败的朝廷,怎能不忧虑,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作者想到之被小人迫害,英雄无用武之地他怎能不愤慨,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四、总结结构.

让我们再次回顾全诗,上下两部分,两两相对,前两句是在写什么?后两句又是在写什么呢?上两句写景,下两句抒情(板书)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写景有什么作用呢?

五、诵读全诗。

最后让我们再次怀着对李贺才华的钦佩,对其命运的哀叹,齐读这首诗。

板书设计: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石灰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

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

课前预习:

1、了解诗人。

2、了解诗的大意。

教具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2.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看诗句,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或录音读。

2.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3.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4.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讲解词语时顺便讲“锤”、“焚”的写法,指导写字、描红。)

5.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6.动画显示石灰的形成。

7.见到此情此景,作者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讨论交流。

8.再读诗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

2.再读体会,思考: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表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3.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应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读。)

4.情感朗读,赛读。

5.齐读。

四、拓展延伸

1.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可见,《石灰吟》就是于谦自己一生的写照啊!

五、总结学法

1.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石灰吟》?

2.老师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六、作业

1.收集有关于谦的故事。

2.收集托物言志的古诗。

竹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破、磨、击、尔、南”5个生字,掌握“磨”的两种读音。

2.过程与方法:结合朗读音频,学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让学生学习竹子坚韧不拔、不怕艰难的品质。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学重难点

1.认识生字,诵读古诗。

2.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以及有关竹的诗句。

2.小黑板或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入,释题激趣

1出示教学挂图或课件,指导观察。

(1)图上有哪些景物?

(2)竹子长在什么地方?

(3)你对生长在石缝中的竹子有什么看法?

2齐读课文题目,释题。

3了解郑板桥。

二、自读自悟,了解大意

1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读,评价。指导读准节奏。(二二三停顿)

3分组合作学习,读懂意思。老师提出学习要求:(1)小组朗读古诗。

(2)看注释,查字典,理解诗句。

(3)先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再连起来说一说。

(4)理解朗读,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后相互评价。4全班汇报学习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1)说说全诗的意思。

(2)从诗中体会到竹子的什么特点,什么品质?

(3)齐读。

三、有感情地朗读,深入理解

1教师范读,自由朗读。

2背诵。

(1)正确背诵。

(2)有感情地背诵。

(3)表演背诵。

(4)相互评价,学习。

四、小结学习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能说说学习古诗的方法吗?

1读准、读通古诗。

2利用工具书理解字、词意思。

3理解全诗意思。

4反复朗读,体会诗中感情。

5熟读成诵。

五、拓展学习,积累语言

1人们是怎样赞美竹子的?汇报课前搜集的诗文。

2结合本诗和你对竹子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竹子吗?

六、指导写字

板书设计:

竹石

郑燮

咬定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东西南北风

咏物明志

教学反思

《石灰吟》是爱国诗人于谦的一首诗,本诗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

教学这课,感悟至深,是失败与失误让我收获了不少,成长了许多。

这课的基本教学思路是:解诗题——诵诗文——明诗意——知诗人—悟诗情——链诗篇。

六环节中,解诗题紧抓了“吟”一字,由吟入手,引入诗文,不仅复习了旧有的《游子吟》,又学习了一种新的古诗形式,学生学习轻松愉快。

解释诗意过程中,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石灰的炼制过程,再让学生用诗中的话说石灰的经历,继续思考,再用四字词概括石灰由石到灰的过程。这种思路,由粗到细,由宽到窄,让学生三次走进石灰、了解石灰,从而理解了诗文的意思。其实这种教学思路是在最传统的解词、释义、串句屡遭失败后,集大家智慧而成

的。我现在明白了“斟酌”、“推敲”两个词的含义。

领悟诗情,需要有一个步步深入的过程。起初,我的设计很肤浅,没有真正意义上深入文本,深入于谦,有点华而不实。后来领导的点拨让我懂了,成功的课既要实在,又要技巧。我把诗人背景资料做了很大的修改,让资料成为学生感情升华的根本,由石灰迁移到了于谦,由物及人,借物喻人,分两个层次领悟了诗情。让学生懂得了于谦的粉身碎骨与永留清白。

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相信学生,给予学生思考发言的空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沉稳的倾听,恰当地评价,让课堂充满生机,学生学得踏实,学得快乐。这点,也是我正在学习和继续学习的主要内容。

俗话说,教学相长,是的,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在实践中摸索、探求,相信会有更大的收获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