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情绪学习资料

最新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情绪学习资料
最新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情绪学习资料

别看梅梅今年才八岁,可大家都说她“人小脾气大”,因为梅梅动不动就爱发脾气。只要稍有不顺心的事,她就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总要拿哪个人或哪件东西来出出气。她上课迟到受批评,回家后拿妈妈出气,怪妈妈没有早一点儿叫她起床;在学校值日时打扫卫生,地扫得不干净她怪扫帚破了不好扫,因此拿扫帚发脾气;考试成绩不理想,她生老师的气,说老师出题太怪太难太偏,弄得她做不出来;走路摔跤她还生路的气,怪路坑坑洼洼不平坦……总而言之,梅梅就是喜欢发脾气。而且,梅梅发脾气还有个特点,那就是怪别人不好,怪东西不中用,因而总要骂人、摔东西,把他们当成“出气筒”。比如,考试不理想,梅梅会气得把试卷撕得粉碎;和爸爸妈妈发脾气,梅梅还会摔碗、摔杯子,甚至字写不好她也要摔铅笔、扔本子。为此班上同学给她取了外号──“脾气大王”。

[分析]

愤怒是个人的欲求和意图遭到妨碍时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许多小学生,由于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较差,冲动性较为明显,因此常常在不该发脾气的时候发脾气,因为一点儿小事就会相互打起来,因为父母的某些做法不够合理而冲他们大喊大叫……但小学生的愤怒来得急,去得也快,比如有的小学生可能今天因为发生一些矛盾而大发雷霆,而明天两个人就可能一块儿做游戏,这一点在小学低年级表现尤其明显。在日常生活中,引起愤怒的原因很多,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愤怒的情绪体验。愤怒是一种有害的情绪状态,常常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如同学关系疏远,师生关系紧张,而且长期、持续的愤怒对个体的健康损害也是极大的。《内经》上说:“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当人愤怒时,交感神经兴奋增强,从而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所以,经常发怒的人,容易患高血压、冠心病,而且可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愤怒可使食欲降低,影响消化,经常发怒可使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发生紊乱。愤怒还会影响人体腺体的分泌功能。过度的愤怒甚至还会使人丧失理智,引发犯罪或其他后果,因此控制愤怒的情绪十分重要。

[方法]

由于愤怒常常是突发性的情绪反应,在所有的情绪控制中,愤怒的控制是最难做到的,即使成人也会有“勃然大怒”的时候。但是,愤怒和其他情绪反应一样也是可以控制的。

1.情境转移法。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会使人产生愤怒的情绪。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要尽量避开,暂时躲一躲,以免刺激我们发怒。比如,可以出去走一走,听听音乐,或者和谈得来的朋友在一起聊聊天,干点儿自己喜欢的事,心情就会好起来。

2.理智制怒法。当你动怒时,最好先想想以下问题中的任何一个:我为什么生气?这事或这人值不值得我生气?生气能解决问题吗?生气对我有什么好处?可以在即将动怒时对自己下命令:不要生气!坚持一分钟!一分钟坚持住了,好样的,再坚持一分钟!再坚持一分钟!两分钟都过去了,为什么不再坚持下去呢?用理智来控制发怒的情绪反应。

3.评价推迟法。我们通常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件当时使你感到“怒不可遏”的事,过了一段时间后,就会感觉到已经不那么值得生气了。因此,当我们因为某件事情要生气时,不妨先把它放下,等过一个小时、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之后再去想它。

4.情感宣泄法。如果有的事情或人有充足的理由使我们发怒,这种情况下不妨坦率地把心中的不满讲出来,你就会发现心里会爽快一点儿。也可转移目标发泄出来,比如去打沙袋,或去跳健美操,都能减少愤怒对自身的伤害。但要注意情感的宣泄要以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为前提,不可在情绪的支配下,作出过激的行为。

5.目标升华法。愤怒是一种强大的心理能量,如果能升华,它能带给人力量,甚至是激昂的生命力;如果使用不当,则可能伤人害己。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远大的人生理想,更多地从大局、从长远去考虑事情,要有远大的目标,当前进中遇到挫折产生愤怒情绪时,应

将其转变为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切不可以眼前的区区小事计较得失,到头来“丢了西瓜捡芝麻”,妨碍自己对理想、事业的追求。

小明的脾气特别急,有一次妈妈让他到副食商店买一种新来的酱油,话还没听完,他就嚷着“知道了,知道了”,跑了出去。可到了商店他却傻了眼,原来还没有听妈妈说是哪个牌子的,于是只好回家问妈妈。可走到半路又回来了,原来是忘记带钱了。学习上也改不了这个毛病,平日里从不肯好好学习,一到考试前两天就急得不得了,于是起早贪黑地学,可是由于太着急了常常成效不大。家长、教师都替他着急,这孩子什么时候能改了这个毛病?

[分析]

小明这种常出现的情绪反应就是急躁,它是小学生中常出现的情绪反应之一。通常情况下,急躁的人常有如下表现:不论干什么工作,兴头来了马上动手,既没认真准备,又无周密计划,而且一开始就急于见成效,遇到困难时更是烦躁不安;在等候消息时,心情格外急切,坐立不安;处理矛盾和问题时,易鲁莽和冲动;盲目行动,往往事与愿违。在学习上则表现为好高骛远,急于求成,有时很想把成绩搞好,但又缺乏扎实的努力,一段时间后成绩没上去,急得不知从何干起;特别是经过努力以后成效不大,就耐不住性子,结果成绩还是上不去,形成越上不去越急、越急越上不去的恶性循环。急躁与对问题的认识有关,当认识到问题很紧迫、很重要时,往往会产生急躁心理。急躁会使人心神不安,甚至会出现情绪上的紊乱状态。急躁的人容易灰心。一个人在急于求成的情绪支配下,往往操之过急,不等深思熟虑,也不等准备工作做完后便马上开始工作,这样当然很难取得圆满的结果。当事情遭到挫折时,往往不能冷静地分析原因,而是带着更加急躁的情绪,不冷静地进行下一步的活动,结果仍然没有满意的结果,时间长了,就会使人丧失对自己的信心。急躁的人易怒。生活中,爱发脾气的人往往都是性子很急的人。愤怒容易使人失去控制,在盛怒下失去理智,作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急躁情绪的推波助澜所致。因此,训练小学生学会控制急躁情绪是很有必要的。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2e15917585.html,

[方法]

1.加强计划性。在完成一项任务之前,可以先订个计划。比如期末考试要到了,可以把每天用几个小时复习,都复习哪些科目安排一下,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复习起来就不会毛手毛脚的,刚拿起数学课本想起今天的生字又没背,刚背两个字又想起明天有小测验,最后什么都没做好。

2.事前做到自我暗示。许多小学生有这样的毛病,教师布置一项任务,还没听完上句就跑了,等到真正做的时候才发现有许多东西还没弄清。因此,在做任何一件事时,应在心中暗示自己“沉着”“冷静”,在弄清楚该做什么、怎样做之后再动手,这样就会取得明显效果。

3.加强素质训练。急躁往往和个性密切联系在一起,因此可以通过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下棋、书画、钓鱼、做小手工艺品等,磨炼自己的耐性和韧劲,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不急躁的习惯。

4.切记做事要始终如一。急躁者做事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虎头蛇尾,因此凡事要切记保持善始善终,在行动时,不但要有一个好的开头,更要有一个满意的结尾。

有个精神病学家对情绪紧张所造成的后果感兴趣。他发现,情绪紧张虽然是心理上的,但患者的身体也像心理一样垮了下来。为了测出不同的紧张状况所造成的生理后果,他着手进行一系列有趣的实验。由于紧张环境对人体有害,因此他便在老鼠身上进行实验。实验条件是一只盛满水的浴缸。他把一只老鼠投入水中,让它游泳直到精疲力竭,如果不及时搭救便会溺死。假如浴缸中的水处于室温条件下,老鼠平均可游泳长达80小时,直至沉入水底。在实验中他注意到,不管你怎样摆弄老鼠,老鼠总是沿同一方向挨缸边游泳。于是他想知道老鼠胡须的长度和它在浴缸中游泳的方向之间有没有一定的关系。于是,他要求助手们剪去老鼠脸部一侧的胡须,并把它放进浴缸。奇怪的是,老鼠在水里乱划了一阵子,一两分钟时间之后,就像石头一样沉入缸底。这一情况说明,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拯救,剪去胡须的老鼠会在两分钟后淹死(而不是80小时)。很明显,老鼠并不依靠胡须才浮在水面上的。那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于是他要助手们让他看他们是怎样剪去鼠胡须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心理实验室的白鼠是一种温和的动物,可以在不戴手套的情况下抚弄它。但老鼠有尖利的牙齿,老鼠一旦受惊,它就会以利齿对付任何寻衅者。为了在剪老鼠的胡须时防止被咬,助手们便用一只黑袋对准笼子的门。老鼠或许认为可以轻易地逃走,或许被黑暗吸引,便一下跳进厚实的黑袋中去。助手们隔着袋子把老鼠紧紧抓住,并把口袋往后翻,让老鼠的头部露出,然后一面紧捏老鼠的身体,一面用一把大而声音响的剪刀剪去老鼠脸部一侧的胡须。之后他们把吓得半死的老鼠倒进浴缸,毫无疑问,它们几乎立即沉入水底。这个精神病学家很快发现,由于助手们操作方式引起的心理创伤,而不是剪去胡须本身,过度刺激了老鼠的恐惧反应,致使老鼠立即进入衰竭程度。这时自主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一切活动。老鼠在紧张之始,交感神经系统投入行动:血流加快,呼吸急促,血糖水平提高,体温上升。老鼠在紧张之极,副交感神经系统便取而代之:呼吸减慢,胃液分泌加剧,排泄失调,心率近乎停止;不久便失去知觉而沉入水底。考试大-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站(www.Examda。com) [分析]

这个精神病学家的老鼠实验对人类有什么启示呢?有个心理学家发现,和老鼠一样,人类的紧张情绪一方面受到自主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又通过激素的分泌影响生理状态。他提出人的紧张情绪反应有警报反应、抵抗反应和衰竭阶段三个阶段。如果人体的紧张反应持续到第三阶段,则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伤害。心理紧张是紧张性事物引起的一种主观体验。能引起心理紧张的事物,我们称为紧张源。紧张源可分为四类:

1.躯体性紧张源,指那些由于我们的感知而造成的心理紧张的事物,如强烈的噪声、突然的天气剧变、身体患病或不适等;

2.社会性紧张源,指社会动乱、变革、战争以及生活变故的影响等;

3.心理性紧张源,指源于我们头脑中的某些信息所引起的紧张,如某些不良的猜测、“凶事”预感、心理冲突与挫折等;

4.文化性紧张源,指一个人从一种文化环境进入另一种生疏的文化环境时,在语言、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所遇到的新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心理紧张可以成为我们活动的激励因素,只有在适度的心理紧张状态下,人才会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学生在考试、评比、竞争等条件下,心理处于紧张状态,这样可以达到促进学习、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所以,我们提倡有点儿“精神压力”,有点儿“紧迫感”是好的。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效果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还应尽量设法避免过强的紧张情绪。

[方法]

1.避开紧张源。当我们产生紧张的情绪体验时,可以采取回避或躲开紧张源的方式,以

减少紧张和由它所带来的不适感。

2.自我防御机制。常用的自我防御机制有否认、投射、转移、转化、升华、补偿、隔离作用、文饰作用和幽默作用等。利用自我防御机制,常可起到缓和心理紧张与不安、减轻精神痛苦的作用。

3.培养良好的性格。某些人的性格特别顺从、依赖、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这种人会因面临新的生活环境而不知所措,精神高度紧张。不改变这种性格,是难以有效地控制心理紧张的。

4.适度的体育锻炼。适度的体育锻炼,如做广播操、游泳、跳舞等,有利于身心健康,也有利于防止长期的心理紧张。

5.身体放松法。在正常的情况下,大家只要一紧张,身体就会变得僵硬,拳头紧握。这时候,最好去洗热水澡或很安详地坐在沙发上,目的是解除身体的紧张,从而解除心理的紧张。许多精神分析医生常常让患者先安静地躺在躺椅上,其道理就在于此。

上述方法可有选择地用于调节小学生某些过分的紧张情绪,利于其身心健康。

张某是从农村花钱借读到这所小学的,学习一直很努力,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来到这所小学,家里就是希望他能考上重点中学。可是不知为什么,这个学年以来,张某的成绩有些下降,上课总是心不在焉,很少举手回答老师提问,长时间地情绪低落,表现反常。一天下午我把张某找来,我问:“张某,最近学习上有什么困难吗?”,他一言不发地看着地。“张某,最后冲刺的时间越来越紧了,有什么需要老师帮助的吗?”看他不吭声,我又问:“家长和你本人不都希望考上重点中学吗?”没想到,张某“哇”地一声哭了起来,“老师,我不想上重点中学,我要回家。”他哭得很伤心,看到这种情况,我就说:“老师就是你的知心朋友,有什么话就和老师说。”等他的情绪稳定下来以后,他向我说了自己情绪变化的原因。原来,家里节衣缩食供他在外念书,就是为了让他考上重点中学。这使他压力特别大,觉得考不上给父母丢脸,自己也不光彩,可能是由于太紧张、害怕了,上课听不进老师在讲什么,而且期中考试又没有考好,这使他觉得自己是不是变笨了,无论怎样努力也学不好,老师和同学也不会再喜欢他了,所以干什么都没有兴趣,不想再学了。

[分析]

张某由于家长不当期待的压力而产生了明显的沮丧情绪。处于沮丧情绪状态下的人常表现为:灰心丧气,长吁短叹,慨叹命运的不公和时运的不济;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整天无精打采;封闭自己,给自己构筑一个小天地,在那里责备自己,怨恨自己,自信心下降,疏于与外界沟通,孤寂,悲观;不能正确面对现实,总想逃避现实,看不到未来的希望,观念固执,自己品尝苦果。沮丧是由消极的情绪感受或对生活的不满意,或经常受挫折引起的。它是我们每个人都体验过的,通常情况下只是偶尔短暂地出现,过一段时间会自然消失,但这种情绪如果长时间持续就容易干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由于小学生人格发展还不够成熟,而且对困难的适应能力比较差,因此一旦出现沮丧的情绪反应,仅凭自身的力量很难消除。这就要求心理咨询教师及时发现有沮丧情绪的学生,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方法使其早日从中摆脱出来。

[方法] 来源:考试大

1.转化失败,保持自信。改变消极心态的一个办法是;避免老是看到自己的不足,要多看自己的优势。每当沉浸于挫折和失败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中时,要尽快从中摆脱出来,对自己过去的美好体验进行回忆。要承认失败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淡化它对自身的影响。同时,还可采用一定的方法来保持自信,比如用积极想象、语言暗示等办法来增强自我感觉,可明

显地改变沮丧情绪。

2.爱生活,心情开朗、乐观。一个人对生活如果缺乏兴趣,就很难热情地投入生活之中,久而久之,易陷入沮丧、失落、自卑等不良情绪中,生活的天地也越来越狭隘。在热爱生活的同时,还要培养乐观的生活方式。在面对失意的事情时,我们不能让自己整日处于一种消极的恶性循环中,而要勇于正视现实,承认它、接受它,寻找产生沮丧的原因,想办法尽快解脱出来。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愉快的社交活动对人们情绪的影响是任何一项奖赏都不能相比的。如果为了避免沮丧而不愿出去与人交往,往往会适得其反,不但难以找到新的快乐和满足,甚至还会陷于原来的沮丧之中不能自拔。当一个人主动与他人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会使自身的情绪舒畅,从而最大程度地减轻沮丧。

4. 进行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有助于克服沮丧,维持良好情绪。身体健康的人往往心情开朗、情绪稳定;而身体虚弱、健康状况不佳者往往容易产生忧虑、不安等情绪反应。所以,保持一个强健的身体也是很有必要的。

莹莹是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每天天一黑,她就不敢出门,甚至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心里也会无缘无故产生一种害怕和恐惧。为什么莹莹一到天黑就不敢出门呢?在莹莹四岁的时候,妈妈就对她开始了早期教育。先是拉小提琴,后是学画画,念英语,算算术,尽管莹莹能断断续续地拉完《我爱北京天安门》,但她乐感不强,看不出她有学音乐的天赋。莹莹每天晚上练琴就像受刑似的,因为如果达不到要求,妈妈就要打她的手掌,或者关在一间黑屋子里。每当这个时候,妈妈就凶巴巴地说:“练不好琴,我就不要你了,让狼吃了你。”或者是说:“等天黑让鬼把你带走。”吓得莹莹拼命哭喊。所以现在,莹莹一到天黑就不敢出门。

[分析]

像莹莹的这种反应就属于典型的恐惧情绪反应。有的人特别怕小动物,如小老鼠、小狗、小兔;有的人走在路上害怕汽车;有的人怕上高一点儿的楼梯;有很多人害怕见到生人或客人等。在这些害怕心理中,有些属于正常现象,如人一般都有点儿怯生,见到陌生人都会有点儿害怕;有些则不正常,如怕上楼梯,怕看见汽车等。恐惧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一种原始情绪之一,它是指个体在面临并企图摆脱某种危险情境而又觉得无能力摆脱时产生的情绪体验,恐惧发生时常有缩回或退避的动作并伴有异常激动的表现和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毛发竖立、惊叫并有奇怪的面部表情等。引起恐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熟悉的环境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奇怪、陌生、可怕的事情突然发生,黑暗、巨响、坏人、失去平衡及被其他人的恐惧情绪感染等。

[方法]

1.转移刺激法。把引起恐惧的刺激物暂时移开虽然不能消除对刺激物的恐惧,但能消除惧怕心理。例如,小学生看见狗就惧怕,不让他看见狗,就消除了对狗的惧怕。可是他以后再看到狗,仍然会和从前一样怕狗。所以,这种方法控制恐惧是不理想的。转载自:考试大- [https://www.360docs.net/doc/2e15917585.html,]

2.系统脱敏法。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心理反应有一种习惯化倾向,习惯化指每当某个新异刺激出现时,就容易引起人的心理反应,但当这种刺激不断重复出现时,人对它的反应性逐渐下降,直到最后不再对此反应,就好像产生了一种习惯似的。因此,不断地重复做某一件事,就可以对这事产生习惯化的反应,从而降低人的反应性。同样,如果让人反复接受恐惧刺激物的刺激,使其逐渐适应这种刺激物,习惯成自然了,便不再害怕这种刺激物。例

如一个恐惧考试的学生,只有不断地参加考试,才会消除这种恐惧。当然,反复练习的开始要注意降低难度。例如,为了消除对高度的恐惧,开始时只要求登上三个台阶,以后才逐渐向1米、10米、20米或更高的高度攀登。

3.掌握知识法。恐惧的产生大多是因缺乏科学知识而胡思乱想造成的。有位科学家说过,愚笨和不安定产生恐惧,知识和保障却拒绝恐惧。有的学生怕黑,一到黑天就担心会不会出现妖怪或魔鬼之类,当他知道所谓的妖魔鬼怪之类不过是人们虚构的,他就不会再有这种恐惧的情绪了。www.Ehttps://www.360docs.net/doc/2e15917585.html,考试就上考试大

4.转移注意法。这种方法是使注意力从恐惧的对象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去。例如,每年学校都会集体组织打疫苗,总会有学生惧怕打针,所以,在打针的时候,可以讲一个笑话,或让他考虑一个问题,使该生注意力转移到别的方面,这样,恐惧就会消除。

莹莹的恐惧心理主要是由于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引起的,因而改变错误的教育方法,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也是克服恐惧心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这是一个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来信,来信说:“我这人,整天不高兴,觉得自己每天都碌碌无为,而且还会给别人造成麻烦。我的性格比较内向,也不太爱说话。其实我也想像别人一样,性格开朗,善于言谈,但我却不知与同学说什么。我想说的,我所想的,我觉得与其他同学不一样。所以我不愿与同学说话,总觉得别人都看不起我,这种心情一直困扰着我。我会把自己做错的事、别人也许并不在意的事反复思量,认为是自己的错,自己太笨,因而很难过,甚至会在别人没看到的时候哭,总是处于苦闷状态。我最难过的还是晚上睡觉的时候。在晚上睡觉时,我会想起一天里发生的事,如果有不顺心的事,我会总想,并且会非常难过,这样我就非常地难以入睡。睡不着,我又难过了,因为我会想明天的课,晚上睡不着,白天上课会打瞌睡,耽误课,这样我就更难过。我非常痛苦,心情也总是处于压抑、郁闷的状态中,甚至不想活下去了。给您写信的时候是我最痛苦的时候、最难受的时候,我想向您倾诉,想问我的心理是否有病,是否应找心理医生来看看?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分析]

这个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和行为其实就是一种不良情绪即抑郁所致。考试大-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站(www.Examda。com)

抑郁表现为少言寡语、孤独沉默、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忧心忡仲。对一切事物都缺乏兴趣和参与的动力,对未来感到迷惘,失去信心。一点儿细小的过失或缺点也会带来无尽的烦恼和懊悔,总是过分自责,自怨自艾。遇事总往坏处想,认为自己是无辜的人和不受欢迎的人。对别人,又总认为样样比自己强。这种人看上去精神萎靡,表情冷漠,他们自己也常诉说倦怠无力、食欲不振和睡眠不佳,严重者甚至会萌发轻生念头。

造成抑郁性格的原因颇多。(1)从小在家庭中受到歧视和虐待,在学校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严重挫伤了自尊心。(2)自幼在不健全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由于受到别人的歧视,易形成过于敏感、多愁善感等性格特点;再遇不测,一点点的失败、挫折等都会使他们郁闷、耿耿于怀,使抑郁的性格越发明显、严重。(3)生活过于单调,思想闭塞,缺乏与人交往的机会,情绪长期受到压抑。(4)家族中发生了重大不幸,学习又力不从心,心理负担过重等。(5)责任感过强,对事物要求过于完美,因而把所有责任都归咎于自身,导致对自己失望,恨自己无能,形成抑郁的个性。

[方法]

1.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如果一直感到闷闷不乐、心情压抑、悲观失望,那么就要帮助

小学生勇敢地、主动地把自己的感觉、想法告诉家长、教师和朋友,这样教师和家长才能密切配合,为小学生创造一个愉快的生活环境,尽量安排、吸收其参加集体活动,增加与同学交往的机会。{来源:考{试大}

2.向好朋友倾诉。让好朋友了解自己,他们的开导与关怀是很重要的,可以让小学生了解到人人都有不幸,还有比自己更不幸的人,责任也不全在自己,从好朋友的口中可以知道真实的自己,从而增加自信。

3.学会达观。所谓达观,就是要懂得社会与人生的辩证关系。也就是说万事如意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有如意之事必会有不如意之事,正如古语说“人之逆境十之八九”,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如意之事未必就是坏事。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要泄气、束手无策,再大的困难总有解决的办法,解决不了又能怎样?顺其自然不强求。不必把一时的困难看成是永久的困难,或把局部困难看成是整体的困难。许多事情,只要能用乐观的精神、用发展的观点来想一想,抑郁就会烟消云散。转载自:考试大- [https://www.360docs.net/doc/2e15917585.html,]

4.助人为乐。一味地自怨自艾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假使真的做错了事情,那么可以通过帮助受害者来解除自己的心理负担。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会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充满对未来的信心。

5.建立心理防御机制。采用“合理化”机制,即寻找引起忧愁、郁闷的事情发生的“合理”原因,以弥补心理上的创伤。或躲进一个僻静的角落自言自语,或写日记、写信,把忧愁不满宣泄出来,会轻松不少。

6.体育疗法。体育锻炼是提高人们情绪的良药。锻炼可以使人的精神和心理产生变化,进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由于锻炼是个人在亲身体验,而不是坐着不动,所以,锻炼后可以给人一种轻松和自主的感觉,有益于克服抑郁所带来的孤独感。

小明的智力发育和学习十分正常,课间同学们都到室外活动去了,可他却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发呆。他不愿和同学们一起玩,渐渐对周围的环境没了兴趣,对周围的人和事不予理睬。大家都说他是个“不合群”的同学。

[分析]

不合群的情况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生对与人交往根本就不感兴趣或因为焦虑、担忧等原因而不能与人交朋友,称为交往退缩,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交往心理障碍;另一种是学生不被同伴所喜爱,与他人交往时遭到了拒绝。不合群的原因是多种的,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

1.婴儿早期与同伴隔绝导致以后的适应问题。曾有研究表明,婴儿从出生后半年即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同伴社交行为,16~18个月是婴儿交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有的孩子由于在婴儿早期缺乏这种必要的同伴交往,有可能导致不合群。

2.由于身边没有同龄伙伴和朋友,在家里主要同父母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与能给自己保护和支持的成年人很好相处(如教师),而不会处理与同龄人的关系。

3.家长的过分保护,不让孩子与其他“坏孩子”来往,怕孩子受欺负,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或是急躁、自我控制能力差,或是胆小、懦弱,均不受同伴的欢迎。

4.曾在交往中遇到过挫折,失去信心,不愿交往。如有的孩子可能在幼儿园或小学低年级因尿裤子而遭到同伴们的哄笑,于是就产生逃避集体场面的心理和行为。

5.个性原因。有些孩子由于种种原因,形成了呆板、不爱活动的性格,因此不容易与大家交朋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