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统治俄罗斯二百多年,俄罗斯人却看不出有蒙古人的血统

蒙古统治俄罗斯二百多年,俄罗斯人却看不出有蒙古人的血统
蒙古统治俄罗斯二百多年,俄罗斯人却看不出有蒙古人的血统

蒙古统治俄罗斯二百多年,俄罗斯人却看不出有蒙古人的血

统?

蒙古军一路东征,统治了比蒙古故乡大许多许多倍的土地和人口,从出发时的十几万人到几百万人的军队,一路上招兵买马,像滚雪球一样,不繁大量招募的白色人种的士兵,大量的各民族士兵加入进去,大量的斯拉夫人加入蒙古军团。打到欧洲基本上大部分都是白种人,而蒙古人只是占据高层领导层。这就是蒙古人能够以少数军队占领大片大片的欧亚土地的事实。这就是蒙古人的政策和策略走在军事前头的高招。满族人十几万出山海关,统治一亿多人口的中原地区一样,也是政治走在军事前头的高招。今天的俄罗斯和东欧国家,都是蒙古人占领的地方,可是蒙古人的特征在这些地方并不明显,这些地方仍然属于斯拉夫人的特征。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多数人同化少数人的道理。满族人统治中原地区,今天的中国看不到满族人的痕迹,而是汉族人溶化了满族人,也就是汉族人汉化了满族人。最可怕的是满族的文化濒临灭绝,今天的满族人没有保留自己的文化,完全继承了汉族文化,成为汉族的一部分。但是真的没有满族统治时期的痕迹吗?在中国,汉族继承了满族人打下的万里江山,和以北京语音为主要的京语,也就是今天全国各地讲的普通话,和中国人民的性格北方化,文字语言表达北京化。这些已经成为

中国人民的性格和本质,一个完美的自我。俄罗斯人被蒙古人统治也留下了蒙古人的坚强不屈的灵魂和意志,和他们内在的钢铁般的性格。战斗民族本属于蒙古族,今天这个基因已经给了俄罗斯民族,使他们战无不胜。像钢铁一样树立在今天世界的北方。前俄罗斯国防部长谢尔盖·绍伊古这等于就是纯的蒙古血统,因为图瓦人也是蒙古人的一个分支(就是曾属我国的唐努乌梁海),可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否认,自原

来的俄罗斯人的母国基辅罗斯被金帐汗国灭了后,俄罗斯人便一直在和蒙古人融合(此例子不能适用于华夏族与“夷狄”,因为双方的人口数量根本不是一个等级,而斯拉夫族与蒙古族则旗鼓相当)。俄罗斯有句谚语:“如果深究俄罗斯人,就会出现鞑靼蒙古人:虽然基因研究证明了俄罗斯人欧洲血统,但是毕竟很多俄罗斯人名人确实长得像蒙古人,大鼻子、浅眼睛,不过我们看到的金发碧眼的俄罗斯人更多,这些大概就是当年叶卡捷琳娜大帝一起到俄罗斯的雅利安人后裔吧。一个伟大的统治者,当他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时,他的伟大的遗产将在曾经的被统治地区被他的臣民继承下来,成为这个地区民族的基因永远遗传下去。

蒙古族习俗

蒙古族习俗

蒙古族民俗 蒙古族礼仪 蒙古族人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蒙古族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家中来客,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要献茶敬酒,主人敬酒时,客人应随即接住酒,能饮则饮,不能饮时便品尝少许,然后将酒归还主人;若是过份推让,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见。遇有尊贵的客人来到,蒙古族人会将美酒斟在精美的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并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款待远方的贵客,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 蒙古人不仅淳朴剽悍,而且非常讲究礼仪。茫茫草原,常常几十里、几百里没有人家。远行人饮食、居住都需要得到帮助,于是从远古一直把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礼貌待人,作为每个人都要遵循的礼俗加以沿袭。《蒙古秘史》有许多关于礼俗的记载。 蒙古族自古有 "以西为大,以长为尊"的习俗。7世纪以后,蒙古族部落从额尔古纳山林渡腾汲思海(今呼伦池)西行,到了孛儿罕山(今肯特山)东麓的斡难河、客鲁涟河驻地游牧。从这个时候起,位于西方的孛儿罕山就成了蒙古人祭拜的圣山。成吉思汗每每把带子搭在肩上,把帽子夹在腋下,合十俯首,向孛儿罕山九叩头,乞求助佑。以西为大,就从这时开始的。 以西为大,主要表现在佛龛、祖像、墓地的方位和房间、坐席的

族中,到50年代中叶,鼻烟已基本绝迹。现今,在民间,老年人基本多吸黄烟。黄烟又名叶子烟。农村老人还使用烟袋。客人来了,主人取过客人的烟袋装上自家的烟给客人吸,客人也取过主人的烟袋上自己的烟回敬。 献"德吉",蒙古族把进餐时的第一口称为“德吉”(即首杯、首箸、首口之意)。吃菜、喝酒和饮茶的第一口,也被称为"德吉"。 ¨德吉"有 "献德吉"和"要德吉"两种。 蒙古族家庭里来客人进餐时(或者饮茶),多是年轻人把第一杯酒献给客人,吃饭、吃菜也是请客人先动筷吃第一箸。 这就是献德吉 (蒙古族称之为"德吉乌日根")。 假如来客是年轻人,当他接 "德吉"后,也不首先自已享用,而是请本家长者享用,给长者斟酒、倒茶,在这里看出人的教养和尊长美德。 在没有客人自家吃饭时(或用茶时),也总是请长者先动筷,先吃、先饮。如小孩晚辈无知在进餐时抢先动筷,就要受到父母或长者批评:"怎么,你先要德吉了!"(家庭内不叫献德吉,通称 "德吉阿奔那",其含意要德吉。) 节日时,有的家庭则是将 "德吉"献于已故的长者遗像前,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和尊敬。 献哈达 哈达原为藏族的礼敬用品。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拟指哈

蒙古族传统图案产生与发展及象征寓意

蒙古族传统图案产生与发展及象征寓意 从象征性文化角度研究蒙古族家具图案蕴含的思想文化因素,是研究蒙古族家具本质及其内在的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 不同的地域造就出了不同的文化,正是广袤的北方草原孕育了蒙古族游牧文化的传统。游牧文化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极其重视装饰,并且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除了鲜明的游牧特色,还因为其特殊的发展历程,具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多元、开放的特点,同时又自成体系,具有蒙古族文化独有的魅力和品格。换句话说,蒙古族将思想、情感的外化形式集中体现在了装饰艺术中,图案和花纹就是展现这种精神诉求的无声语言。它们的形成和发展直观地体现出了蒙古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特点,蒙古族的图案与花纹有着悠久的历史,吉祥的,对称正是平衡、圆满的形象化再现。正是出于这样的思想和情感,在蒙古族图案花纹中都很注重连续而忌讳中断、注重案也经常是合成的,形成了各式各样的适合纹样。这些都是蒙古人在二元价值观的基础上,渴求平衡、协调、秩序以及长久、完整和圆满的象征性表述。再有就是,蒙古族的图案花纹不仅是在形式上体现着吉祥的寓意,而且许多图案本疾病、痛苦和自身命运的无法把持和由此生都会有许多的吉祥图案,甚至有字符、宗教类物相匹敌。所以,游牧文化将动物作为装饰的恒定题材,除了动物对于游牧人的重要性以外,也包含着对于动物能力的崇拜。

蒙古族对于犄形纹样的大量使用,绝不仅仅是出于美观的需要,还因为这些犄形纹样所蕴涵的吉祥和祈求牲畜增产的意义。因此,在蒙古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用各式各样的犄形纹样来装饰家居。民族性的象征在蒙古族文化中,对于一切日常用品都词,充分体现了蒙古族文化尊重生命的本质。事实上,蒙古族文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赋予日常生活以非常意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和载体表达着对自然万物的尊敬与感谢,具有视一切事物为平等的健康心态。这从其文化中都可见到。蒙古族的文明深深根植于养育它的广袤无垠的大草原,在如此起伏骤变环境中生长起来的蒙古人同这里的一切生物一样,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超乎常人的抵抗力和忍耐力,草原培育了蒙古人勇敢顽强的性格和对能见到的,可以进行装饰的一切事物上进行装饰。这种在所能见到的,可以进行装饰的一切事物上进行装饰,其实就是一种给一切事物赋予尊严,视一切生命为平等的行为,是对生命在最广泛意义上的一种尊重,体现综观蒙古族的图案花纹,它以其流畅的程式化语言,富有想象力的造型和典雅古朴的配色共同创造了健康、大气、而又充满了感性秩序的装饰艺术。在蒙古族的装饰艺术中,每一类的图案花纹都在用自身生动的表现方式揭示着蒙古人思想、情感的信息,讲述着蒙古族文化对于世界的见解与态度。以蒙古族的装饰艺术而言,在想象的真实与真实的想象之间自由穿梭和转换着,蒙古族艺术中这种自由而感性的特质,一直以来在一代代的蒙古人身上从未消失过,这是蒙古人独特的民族性为其艺术打上的印记。

高一音乐 蒙古族与藏族教案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蒙古族与藏族 一、基本说明 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音乐鉴赏》 2)年级:高一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湖南文艺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5)学时数: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⑴、能认真听赏《辽阔的草原》、《嘎达梅林》、《酒歌》、《北京的金山上》等蒙古族和藏族歌曲,感受音乐的美,并能大胆展现两个民族代表性舞步。 ⑵、通过听赏、对比,感受和体验蒙古族和藏族音乐的民族文化特征,并能综合其他知识(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等)对其作出分析。 ⑶、领略了蒙古族和藏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后,对中国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产生兴趣,增强民族意识和对祖国大家庭的热爱之情。 2、设计思路: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也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纳入到课程基本理念当中。我国少数民族的歌舞音乐既丰富多彩,又具有多样性。教材虽然只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实际上是想通过它们折射出我们祖国大家庭更为华彩的民族音乐光芒。本校是农村中学,学生多来自农村,音乐和文化知识的积淀都不是很深。为此,本堂课从同学们较为熟悉的蒙古族和藏族音乐入手,旨在激发兴趣,使同学们通过欣赏、体验、比较、探究等活动,认识到少数民族的音乐与人民的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并能由此产生探索其他民族音乐魅力的欲望,进而迸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过程描述

四、教学反思: 1、本课选取了学生较为熟悉的两个民族作为学习少数民族音乐的开端,使学生 能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 2、因为本校学生多来自农村,因此本课在紧扣教材的基础上加入了较为经典的 曲目作为欣赏材料,学生能够从耳熟能详的歌曲中深入理解两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特点。 3、本课通过设计舞步学习和合作表演环节,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少数民族音 乐的独特魅力,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爱国主义情感。 此外,本课还有很多值得注意的方面: 1、教学程序及活动的设计较简单,没有很出彩的地方。 2、由于本人的舞蹈功底不足,在舞步的教授环节没有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蒙古人名字的组成方式及含义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The form and meaning of the name of the Mongolian 【Author】Niu Suxian 【Key words】Mongolian Name Form Meaning 【Abstract】Man's name is not simply a simple sign,More representative of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ople of this person.This paper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mes of people, and then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ople's culture by analyzing the form and meaning of the names of the people in Mongolia.

蒙古人名字的组成方式及含义 【作者】牛素娴 【关键词】:蒙古人名字组成含义 【摘要】:人的名字不单纯是一个简单的符号,更代表了这个人所属民族的文化特点。本文试图通过对蒙古族人的姓名的组成方式、含义等方面的分析,了解这一民族人名的基本特点,进而了解人名中反映出来的民族文化特点。 名字是对事物的称谓,人的名字则是对个人的称谓,从表面上看,好象就是标明此人不同于他人的一个符号。其实,一个人的人名是一个很有趣的社会现象,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特点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可以具体地反映一个民族心理习惯的某些侧面。蒙古族的名字,既不同于其他少数民族,也不同于汉族,有自己民族独特的命名方式。蒙古族的名字可体现所处时代特点,反映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变迁。 蒙古族名字的组成方式 蒙古人的名字组成从古到今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处于原始氏族部落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蒙古人名一般都比较长,了解此时期蒙古人名字的组成先要简要说明蒙古民族的起源,据拉施特《史集》中所载,蒙古人是突厥民族之一,古代统称为突厥的各民族在逐渐的发展 中分衍出许多氏族,从各个支系中产生新的支系。其中,有一直延续

丹巴县嘉绒藏族民俗文化

丹巴县嘉绒藏族民俗文化 西藏百科;https://www.360docs.net/doc/2e16821494.html,/ 丹巴地区古称嘉莫·查瓦绒,简称“嘉绒”,意为藏区四大峡谷之一的东女国气候温和河谷农区的人,习称嘉绒娃,是藏族重要的组成部分。丹巴县历史悠久,民俗风情古朴动人,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嘉绒藏族,独具特色的嘉绒藏寨民居、形式多样的丹巴锅庄、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嘉绒服饰以及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婚嫁习俗、传统节日、礼仪、丧葬习俗等民俗文化,构成了丹巴县丰富多彩、特色突出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这里也是开展嘉绒藏族民 俗风情旅游的最佳去处。 一、嘉绒藏寨民居 丹巴县的嘉绒藏寨民居多少年来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尤其以甲居、布料、中路、梭坡、巴底等地最为集中,特色也最为明显。从远处看去,一个有几十户甚至百余户人家的村寨,外形美观、风格一致的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田野和绿树掩映之中,与周围茂密的森林、清澈的小溪以及银白色的雪山一起构成一幅神秘醉人的自然风景画。藏寨四季景色各不相同,特别是当麦子成熟时,那金蓼色的田野、翡翠般的绿草树木相嵌合,加上那密林深 处的藏寨民居,真是美不可言喻。 嘉绒藏寨在《后汉书》中即有记载,称之为“众依山居址,累石为室”。嘉绒藏寨民居的建筑风格采用的古老的片石砌墙技术,这种奇特的建筑技术和各种装饰,文化内涵丰富,有着 很高的科考价值和观赏价值。 房屋建筑(亦称碉楼式寨房),为石木结构,系以家碉为脊修筑而成,一般为三层,也有四层、五层的。房屋底层为畜圈,二层为厨房、锅庄室和储藏室,也有的设客厅;三、四层为厢房、经堂及客厅;二、三楼分别有天井和露台。楼梯也多采用颇具特色的圆木式梯,上下楼梯时特别讲究技巧。二楼客厅内有用石料精心雕琢而成的三脚锅庄,其中一只脚的脊背上有一突起的小石窝,是人们用来祭祀的地方。室内家具和内、外板墙上都绘有五颜六色的花卉与鸟兽图案,多数藏家在客厅地板上铺有藏式藏毯,让人感觉到华丽温馨和浓烈的民族文化氛围。民居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美观适用、宗教崇拜以及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生态居所特 色。 锅庄室具有多种功能—厨房和饭厅、冬季烤火取暖、举办家庭歌舞(锅庄)活动。

匈奴是现代蒙古人和突厥人的共同祖先

匈奴是现代蒙古人和突厥人的共同祖先,匈奴国是蒙古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这是基本的历史常识。 古突厥最早也是蒙古人种,高加索相貌是后来才混入。所谓游牧民族,就是到处游荡的放牧,今年在蒙古草原放牧,过几年草场闹雪灾、鼠灾、蝗灾或其他灾难时,就可能转场去中亚草原了,再过十年中亚草原再闹灾时,可能就转场去东欧草原了,一路掠夺人口,可能一个突厥男人在中亚掠夺了一个波斯女人生一个儿子是混血,十几年后他混血的儿子在东欧又掠夺了一个俄罗斯女人生个孙子是高加索人了,结果一家人蒙古人种、欧亚混血、欧洲人都有,今天土耳其人以及其他突厥人就是这样诞生的。 蒙古语和突厥语都是同源,底层词汇都是相同的,两种语言分化是西迁后的事情。而西迁前的固有词汇,在当代蒙古语和当代土耳其语、乌兹别克语、维吾尔语是共同词汇。 【图】同属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满语、土耳其语的第一人称单数分别是bi、bi、b?n;第二人称单数ci、si、s?n;第一人称复数bid、be、biz;第二人称复数ci、suwe、siz。蒙古语和土耳其语有相同的复数后缀(蒙古语nar / ner、土耳其语lar / l?r),其他共同特点还有很多。 古突厥与今天的突厥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古突厥的直系就是现在的蒙古人。蒙古人属“留守突厥”,而今天土耳其以及其他的众多突厥人属“西迁突厥”。土耳其人和蒙古人一样,原本也是信奉萨满教的长生天的信徒,后来才皈依了真主,长生天即“蒙哥·腾格里”,蒙古语是“Mongke Tenger”,突厥语是“Mangu Tangri”。历史上从蒙古西迁的人几乎全部伊斯兰化,现在意义上的“突厥人”的含义即“来自蒙古草原伊斯兰化的游牧人”。14世纪蒙古金帐汗国和伊儿汗国选择伊斯兰化,也是为了迎合和拉拢当地的突厥同胞。随着金帐汗国和伊儿汗国的伊斯兰化,当地蒙古人的后裔也成为了新一代的突厥人。14世纪中亚著名的帖木儿大帝就是蒙古尔斯坦的突厥人(即伊斯兰化的蒙古人),帖木儿属尼伦蒙古的八鲁剌思(Barulas)部,他的祖先在西迁前与成吉思汗的祖先是亲戚。 从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到蒙古都是一脉相承的,这点就连稍有良知的国内学者都承认,如《北狄与匈奴》中说:“匈奴语言上的通则与蒙古语言上的通则,不相违背。匈奴、突厥、铁勒之俗又与蒙古同。近代学者一致承认柔然使用的语言是蒙古语,突厥语又同柔然语,柔然的部族皆高车,蒙古又是铁勒中土拉河北

【人教版】2020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1.毛泽东《沁园春·雪》中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其中“宋祖”和“一代天骄”分别是( A ) A.赵匡胤和铁木真 B.赵匡胤和忽必烈 C.赵构和铁木真 D.赵构和忽必烈 2.下列有关蒙古灭西夏与金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 ) A.成吉思汗先后灭掉西夏和金 B.1227年蒙古军队灭西夏 C.1234年蒙古军队灭金 D.蒙古和南宋结盟夹击金朝 3.“他在南宋灭亡后,仍然继续坚持抗元斗争,并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是( C ) A.岳飞 B.宋高宗 C.文天祥 D.秦桧 4.下列史实与忽必烈有关的是( D ) A.统一蒙古草原 B.灭西夏 C.灭北宋 D.统一全国 5.改错辨析: 下面是王亮同学在学完《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后,对其中一些重点知识的总结,有五处错误,请你指出并加以改正。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各部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人们盼望草原统一起来。1206年,完颜阿骨打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率军先后灭了西夏和金。忽必烈即位后,施行“重文轻武”的方略,于1271年建立元朝,1272年定都中都。1276年灭南宋,陆秀夫、岳飞率军继续展开抗元斗争。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后统一全国,结束了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1)错误: ;改正: 。 (2)错误: ;改正: 。 (3)错误: ;改正: 。 (4)错误: ;改正: 。 (5)错误: ;改正: 。 答案:(1)错误:完颜阿骨打;改正:铁木真。 (2)错误:成吉思汗率军先后灭了西夏和金。改正: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军队先后灭了西夏和金。 (3)错误:重文轻武;改正:治国安民。 (4)错误:中都;改正:大都。 (5)错误:岳飞;改正:文天祥。 6.马克思在一书中曾经这样写道:“他戎马倥偬,征战终生,统一了蒙古,为中国统一而战……”马克思评价的他是( A )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阿骨打 D.元昊 7.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有关的下列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 ①建立蒙古政权②定国号为元③定都大都④灭亡南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①③②④

鞑靼人和蒙古人存在什么样的联系

在有些俄国人眼里,他们认为鞑靼人就是蒙古人,但是在我国,也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鞑靼人到底是不是我们国家的蒙古人呢?如果不是,那他们两者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国的北方草原十分广袤,几乎在每个朝代都会涌现出一个或者几个强盛的部落,他们都是马背上的民族,自然也是凭借战马取得天下,再后来所有的草原部落名字慢慢地演化为北方各游牧民族的总称。匈奴人统一草原之后,北方就全部成为了匈奴人,在这之后的柔然、突厥、回鹘等草原部落都是按照这个规律,但是到了鞑靼之后就发生了变化。

鞑靼这个词语起初是在唐朝突厥文的《阙特勤碑》一文中出现的,根据汉人的史料记载,这两个字最早被写作“达怛”和“塔坦”,再之后还有达靼、达旦、塔塔儿等一系列称呼。 “达怛”之所以演变为“鞑靼”,这背后还有个有趣的故事。汉民族在商朝时期就已经有了“中土”、“中国”的这类思想。之后在源远流长的历史变化之中,汉民族逐渐有了华夏中心论的思想,意思就是汉人是正统,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是四邻。

因为北方的游牧民族和中原的王朝长期处于敌对的状态,汉人在“华夷之辨”思想的引导之下,常常使用带犬字旁、虫字旁等一些文字来记载北方的民族。 唐朝的时候国力强盛,汉人对外族的称呼为“达怛”,这个时候的“达怛”没有任何轻蔑的色彩。但是到了两宋,北方的游牧民族经常南下侵犯,宋朝在武力打不过他们,心里很不是滋味, 于是就想到了在文字上做文章。汉人刚开始的时候给他们加了个革字旁,叫做“达靼”,然后 后来觉得这样还是不够狠,就又加了一个革字,于是形成了现在的“鞑靼”。 笼统的来看,鞑靼是专门用来指起源于黑龙江西部,呼伦贝尔盟这部分地区的“塔塔尔”部族。不过了大清入关的时候,当时的清朝的统治者十分厌恶这种思想,于是鞑靼就慢慢地成为了 历史。

世界三大游牧民族;八大语系民族血统起源

世界三大游牧民族 一、蒙古系游牧民族— 起源地: 蒙古高原。 包含民族: 匈奴人、蒙古人、突厥人等等。 建立国家: 匈奴帝国、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 目前居住地:东北亚、中亚地区。 二、闪米特游牧民族(闪族,Shemu或Semu,也译为“歇姆”、“塞姆”)— 起源地: 阿拉伯沙漠。 包含民族: 阿拉伯人、犹太人、腓尼基人等等。 建立国家: 古巴比伦王国、迦太基帝国、阿拉伯帝国 目前居住地:中东地区。 三、印欧系游牧民族— 起源地: 南俄罗斯大草原 包含民族: 波斯人、希腊人、拉丁人、日耳曼人等等 建立国家: 波斯帝国、古希腊、古罗马帝国。 目前居住地:欧美各国、伊朗、印度。 1、蒙古系民族 指中北亚大草原的突厥、蒙古游牧民族以及通古斯渔猎民族(像今天的赫哲族、鄂温克、鄂伦春等)。语言隶属阿尔泰语系。 做为发源于东方蒙古高原的马背民族,“马和铁器”给了这些民族扫荡古老的中原文明的动力,他们的对手就是伟大的中华古老文明。中原王朝的祖先们面对强悍的游牧人发起的风暴,演出了一幕幕“黄祸西引”的精彩故事。让我们先从匈奴人说起(稍带着说明的是,匈奴人即蒙古人的祖先)。匈奴人从先秦时代就开始形成,到了秦始皇,有了修建万里长城抵御匈奴的故事,汉武帝时代,有一系列抵抗匈奴的故事。到了东汉时期,进入公元89年,世界历史为之改变,汉王朝一度击败北匈奴,收服南匈奴,庞大的匈奴帝国在中国边界与中原王朝对抗的历史似乎结束了。部分匈奴人开始了他们壮观西迁的历史,到达东欧的顿河、第聂伯河流域。 从此以后,他们伟大的军事才能彻底改变了西方文明的历史:匈奴人不仅使伟大的西罗马拉丁帝国破灭,而且使日耳曼各小王国成为历史的主角,他们使基督教成为唯一继承古代西方文明的火炬,成就了教皇格利高里的伟业。来自蒙古高原的匈奴人在西方世界有一个令人惊心胆战的领袖,他的名字叫“阿提拉”……这也是中国一些汉学家热衷于津津乐道有关这个“汉破匈奴,影响世界”的故事。再来看突厥人,突厥帝国也在中国北部边境崛起,中华大地当然是他们首选的目标。与他们对峙的是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强盛的时代唐王朝,历史上,其民族出身备受争议的唐太宗李世民,以其过人的胆略气质并没有让突厥人得到多少便宜。 从公元五百多年到公元一千年这段时候,突厥人又开始了自己改变世界的伟大历史:他们成为伊斯兰世界的主力,“苏丹”的伟名就是送给突厥人的,由于突厥人加人伊斯兰,他们的军事才能如鱼得水进一步得到加强,最终从“仆人”变成“主人”,把伊斯兰世界的“哈里发”们都监禁起来。在突厥好战分子的领导下,伊斯兰帝国的势力西进则扩张到小亚细亚及至整个中东地区,使西方世界遭到第二次猛烈的冲击,拜占庭文明摇摇欲坠;另一路“东进”则扩展到广大的印度地区,印度半岛被分裂成信仰印度教的印度和信仰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

俄罗斯人和蒙古人的关系

俄罗斯的族名在中国史籍中最早出现于元朝,汉语称为“罗斯”或“罗刹”、“斡罗斯”、“鄂罗斯”,直至“俄罗斯”。当时,与俄罗斯接触最多的还是游牧于中俄之间辽阔草原上的蒙古族人。现今俄罗斯的版图是从波罗地海沿岸直抵阿拉斯加,横跨东经20度至西经145度之间。 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统治的大蒙古国以及元朝时期,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大蒙古帝国,东邻东海西接东欧平原。俄罗斯诸小公国被蒙古帝国的金帐汗国统治长达225年。 1235年,蒙古大汗命术赤之子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与诸王长子在老将速不台的辅佐下统军西征(也称长子军西征)。蒙古远征军先后征服了钦察、俄罗斯,直入欧洲腹地。大蒙古国可汗蒙哥根据当年成吉思汗分封的旨意,将“拔都征服的所有疆域”包括钦察、阿兰、阿速、斡罗斯等的土地,以及诸如不里阿耳,蔑怯思等其他国土“都授予拔都”。1243 年,拔都汗以伏尔加河下游的萨莱为首都,建立了金帐汗国(1243 - 1502 年)。 这就是蒙元王朝分封的三大汗国中疆域最广,持续最久的钦察汗国,又称“金帐汗国”。拔都一直遵循着只有大汗才能代表蒙古王朝,钦察汗国只是蒙古王朝藩属的信念。拔都在贵由、蒙哥时期都接受了大汗派来检括俄罗斯户口的官吏,并同意蒙哥任命驸马刺真之子乞解担任驻俄罗斯的达鲁花赤。拔都还进一步完善了从钦察汗国到蒙古王朝都城哈拉和林间的驿站设施,以保证蒙古王朝的政令传俄罗斯人的蒙古血统和鞑靼蒙古人对俄罗斯的影响- 乞颜·其木德- 乞颜·其木德的博客递和欧亚之路的安全畅通。 从9世纪开始形成的俄罗斯公国是一个松散的组织,并不是巩固的中央集权统一体。蒙元王朝征服俄罗斯并将其分封为钦察汗国后,俄罗斯的土地上第一次出现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钦察汗国允许俄罗斯各公侯国保留自治政权,但必须向钦察汗国称臣,接受册封诏令,缴纳贡赋,承担军役。在拔都汗征服俄罗斯后的几十年间,建立了“八思哈”镇守官制度,即由部分居民组成十户、百户、千户等军事组织,由蒙古人任指挥,八思哈遍布俄罗斯各地。“八思哈及其队伍实质上代替了蒙古的军队。八思哈组织的主要作用,就是要使俄罗斯处于俯首听命的状态。”同时,钦察汗国还在所有的俄罗斯城市设置了总督与长官,并从俄罗斯诸公国的王公中选取一人,册封为全俄罗斯大公,受封者负责征缴全俄罗斯对钦察汗国的贡赋。 盛大的册封仪式由钦察汗的代表主持。俄罗斯人把蒙古钦察汗国的统治者称作“沙皇”,就像他们从前称拜占廷皇帝一样。钦察汗王可以随意任免俄罗斯大公,而大公则须到汗王面前叩首。钦察俄罗斯人的蒙古血统和鞑靼蒙古人对俄罗斯的影响汗国通过这些制度和措施来加强对整个俄罗斯的严密统治。 俄罗斯在政治上的中央集权、经济上的农奴制度、军事上的扩张好战、宗教上的服从世俗与当年的蒙古帝国基本保持一致。对此,俄罗斯史学界有不同的评价,大多数人持全盘否定态度。他们认为“蒙古的统治,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具悲剧性的一页,使东北罗斯脱离了欧洲大家庭,阻碍与遏制了俄罗斯的正常发展”。 但也有少数人看法例外,如历史学家卡拉姆津,主张蒙古的统治有好处,认为它加速了俄罗斯的统一,特别是“莫斯科的强大应该归功于蒙古”。在当代以古米廖夫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所谓的“蒙古人的桎梏”并不存在。相反,“基辅罗斯与金帐汗国的联合,使俄罗斯在与西方

蒙古人名字的组成方式及含义

The form and meaning of the name of the Mongolian 【Author】Niu Suxian 【Key words】Mongolian Name Form Meaning 【Abstract】Man's name is not simply a simple sign,More representative of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ople of this person.This paper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mes of people, and then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ople's culture by analyzing the form and meaning of the names of the people in Mongolia.

蒙古人名字的组成方式及含义 【作者】牛素娴 【关键词】:蒙古人名字组成含义 【摘要】:人的名字不单纯是一个简单的符号,更代表了这个人所属民族的文化特点。本文试图通过对蒙古族人的姓名的组成方式、含义等方面的分析,了解这一民族人名的基本特点,进而了解人名中反映出来的民族文化特点。 名字是对事物的称谓,人的名字则是对个人的称谓,从表面上看,好象就是标明此人不同于他人的一个符号。其实,一个人的人名是一个很有趣的社会现象,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特点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可以具体地反映一个民族心理习惯的某些侧面。蒙古族的名字,既不同于其他少数民族,也不同于汉族,有自己民族独特的命名方式。蒙古族的名字可体现所处时代特点,反映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变迁。 蒙古族名字的组成方式 蒙古人的名字组成从古到今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处于原始氏族部落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蒙古人名一般都比较长,了解此时期蒙古人名字的组成先要简要说明蒙古民族的起源,据拉施特《史集》中所载,蒙古人是突厥民族之一,古代统称为突厥的各民族在逐渐的发展 中分衍出许多氏族,从各个支系中产生新的支系。其中,有一直延续下来,被称为突厥蛮的乌古思人,总称为迭儿列勤-蒙古的各民族(弘

蒙古人与马

蒙古人与马 蒙古民族是世界上养马最多的民族,其养马的最终目的为以马代步。蒙古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掌握一套科学的养马、套马、驯马、用马的生产技术,并且根据实际需要和马本身的条件能训练出各种用途的马。蒙古人的生活、生产、交通运输、出征打仗都离不开马,他们充分利用马的力量、速度和灵性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套马套马是游牧民驯马的一种技能。原为牧民放马匹时的一种技能。该运动挥杆套马与绳索套马。挥杆套马是骑手持约3米的竹竿,竿顶扎一绳环,环的大小能套住马头为宜。绳索套马是骑手手持打着活结的绳索。运动开始时让烈马疾奔,众骑手纵马飞驰追赶,至适当距离时即迅速套马,以先套住马头、拉住烈马者为胜。来历 牧民套牲口用的长木杆,一头拴着用皮绳做的活套,也叫套马杆子。一般用湿牛粪捂过的白桦木制成,是牧民牧马必备工具,一般长度为5米,大的有9米,也可用来套狼,这是套马杆最重要的一项作用。 1967年初冬我插队到了东乌珠穆沁旗阿斯冷土生产队。第二年,我当了马倌。既然当了马倌,套马杆就是身边不可少之物。 那时知青都“插包”(住进牧民家里),我住在牧民昂苏

家,昂苏大哥是做皮活的高手,我跟着他,手艺日益长进,不但手中的套马杆越来越漂亮,马笼头、马嚼子、马鞭、马绊等皮活也都做得得心应手。 回过头来说说制作套马杆,先说选材,桦木做套马杆乃是万不得已之举,除了白蜡木是好材料,最常见的还是柳木。阿斯冷土生产队离山较远,地势平坦,沙包子里的柳树长得不高且枝桠多,不宜做套马杆。我只好到供销社去买木杆(不过货不多,货一到,很快就卖完了)。有时,我用羊皮和拉盐的车队换取套马杆。记得一根木杆一元多钱,一张羊皮大约值四五块钱,据此与拉盐车队以物易物,各取所需。 有了木杆,就要加工了。用清水泡木杆是一个好办法,不过附近如果没有泡子,就不好办了。比较简单易行的还是用湿牛粪来捂木杆,木杆被捂得软了,有一定的湿度和弹性,再拿出来上夹具夹直。套马杆一般是“二接头”,即由两部分粘接而成,下段是较粗的主杆,上部是稍细的“肩杆”。因为只用一根木杆很难达到套马使用的理想长度(两丈左右),而且在使用中,万一套马失手,不得已扔了杆,被马踩踏,最多折断“肩杆”的部分,主杆通常安然无恙,只要换过“肩杆”即可重新使用。两根杆的结合部要分别削成榫口,用鳔胶贴紧粘牢,再用砂纸打磨光滑,让上下两部分浑然一体,呈流线型。又因为是两根拼接,木杆的色泽纹理难免互异,要用

巴基斯坦人有蒙古、突厥血统

解读巴基斯坦的中国热:巴基斯坦人有蒙古、突厥血统 各位兄弟,我是东南亚某国华人。 这篇文章部分内容,我曾以不同的主题发表(按我的名字显示我在中华网发表过的文章)。现在,在文章最后加上巴基斯坦的分析,今天又增添了一些内容。 各位对欧洲、中亚的历史的认识,可能由于能接触到的史料而有所局限。 所以兄弟我就讲讲罗马帝国,及所谓罗马帝国的"死敌",及这些历史背景与今天西方对中国的阴谋的重大关系。 从近二十年的趋势来看,欧盟大体上已经完成了其格局及其基础工作。我个人认为欧洲议会及美国议会通过涉藏议题显示了西方国家如今有多余的时间、金钱、资源进行干涉中国内政的事了。 从较长远的历史角度来看,这是"罗马帝国梦"的延续。罗马帝国,自从于1453年被奥图曼土耳其人攻占了首都君士但丁堡(Constantinople, 今名伊斯坦堡Istanbul)及整个巴尔干半岛(Balkans)后,我所接触的史料显示,西方人都在不断的努力恢复罗马帝国全盛时期的辉煌。这个目标,在19世纪到世界第一次大战后全面瓦解奥图曼土耳其帝国后初步达到了。 值得中国人注意的是,西方国家在19世纪到世界第一次大战地主力目标是奥图曼土耳其帝国及版图涵盖中亚、西亚、印度的"大波斯帝国"(其中亚领土自19世纪由俄罗斯帝国蚕食,今为中亚各国)。可以说,因为西方国家的主力目标不是中国而使中国"幸免于难"。当然,可以说因为中国人近一百年来接触的史料的局限性,你可能认为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是中国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这点我也同意。但如果你从奥图曼土耳其帝国及大波斯帝国角度来看,他们"亡国"的程度,比中国还悲惨,至今还在烽火之中。 上一段说到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因为西方国家的主力目标是奥图曼土耳其帝国及大波斯帝国而使中国"幸免于难",20世纪的苏联又是令西方国家无暇"顾及"中国的主要原因之一,给了中国近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喘息空间"。 以上说了那么一大段,结论就是,现在,西方国家有多余的时间、金钱、资源进行干涉中国内政的事,并延续其"罗马帝国"的理想。 国人必须对公元前一千年至今,欧洲、中亚、西亚、中国、丝绸之路各国前后三千年的历史,深入了解,才能明白西方国家所谓的"罗马帝国梦"是什么。由于中文的史料所限,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我上中华网,也是为了联系各位有志之士,共同研究,翻译这些重要史料。 西方国家一百年前能瓦解奥图曼土耳其帝国及大波斯帝国,可以想象其政治、经济、军事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