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佐儿子孙子登上皇位的和亲皇后

辅佐儿子孙子登上皇位的和亲皇后
辅佐儿子孙子登上皇位的和亲皇后

辅佐儿子孙子登上皇位的和亲皇后(5228字)文/思文

还原历史上一个真实伟大的女性孝庄皇后一生所做的贡献。

小序:关于孝庄皇后许许多多的人都写过,先生在1979年就为她作传,发表在《人物》杂志上,后来又创作了《顺治与鄂妃》,她是三号主人公。后来的电影、电视剧就更多了。使人们对她的印象很杂乱,正史和野史搅合到一起,文学和历史搅合到一起,传说和编造搅合到一起。所以,我这次写作,完全依据正史材料,写一个真实的孝庄皇后来。

孝庄文皇后(1593一1668年)布木布泰,姓博尔济吉特氏,出生于蒙古科尔沁部,是该部贝勒寨桑之女,孝端皇后哲哲的亲侄女。其母为史书所称的科尔沁次妃,崇德年间被封为和硕贤妃。天命十年(1625年)二月,年仅13岁的布木布泰在其兄吴克善台吉的护送下出嫁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布木布泰被封为永福官庄妃;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布木布泰生下皇子福临;福临即位后,布木布泰被尊为皇太后。康熙元年(1662年),其孙玄烨继位后,被尊为太皇太后。布木布泰由于曾是皇太极的妃子,谥号孝庄,加之她的儿子、孙子都是皇帝,因此史称“孝庄文皇后”。

清初满蒙联姻,是一项既定的国策。皇太极时,蒙古族女子几乎垄断后宫,仅科尔沁贝勒寨桑一家,有封号的就有三位——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孝庄的姑妈)、宸妃博尔济吉特氏(孝庄的姐姐)及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孝庄文皇后给皇太极生下一男三女(儿子福临即后来的顺治皇帝),就是因为生下儿子,她在崇德元年皇太极称帝时被封为永福官庄妃。

在皇太极生前,孝庄在后宫的地位并不显赫。后宫统摄一切的是孝端文皇后,而受到皇太极专宠的则是她的姐姐宸妃海兰珠。

崇德七年(1642)三月,清军俘获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皇太极大喜。洪承畴是明朝很有影响的封疆大员,收服他对于瓦解明朝统治具有非常的意义。皇太极下令把洪承畴押到盛京,派汉臣范文程等轮番劝说,洪承畴“延颈承刀,始终不屈”,为此皇太极颇费踌躇,食不甘味。孝庄看到这种状况之后,毛遂自荐,亲自去劝说。她装扮成一个侍女,身上藏了一壶人参汁,来到洪承畴的居处,温颜婉语,“以

壶承其唇”,一口一口给他灌下人参汁,动之以情,喻之以理,经过数天的努力,终于说服洪承畴投到清军的旗下。

孝庄文皇后自幼喜欢读史书,聪明多智,处事果断。在皇太极执政时,她就“赞助内政,越既有年”。崇德八年(1643年),清军大战松锦告捷后,国势大张。皇太极踌躇满志,正策划下一步战略,可惜天不随人愿,突发脑溢血,暴死于清宁宫。帝王暴卒,向来容易引起政治动乱。由于皇太极对皇位的继承问题没有留下遗嘱,因而宗室贵族中有不少人在觊觎着皇位。于是,满洲贵族内部围绕帝位继承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斗,一场激烈的权力角逐正悄悄展开。

努尔哈赤生前就曾规定,他的继承人必须由满洲贵族公议,从八大议政贝勒中推选,八大贝勒“同心谋国”,其中以军功昭著的儿子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及侄子阿敏轮月执政,朝贺时兄弟四人并排南面坐——这是一种原始军事民主制的残余。皇太极继承汗位后,打破了这个框框,皇帝南面独坐,独操大权。唯其如此,皇帝的称号对于跻身于最高权力圈、很有可能得到它的人们来说,更加具有诱惑力。

在皇太极诸子当中,肃亲王豪格是长子,早在努尔哈赤、皇太极时就曾领兵南征北战,颇有战功,实力很强。其他皇子,当时年龄都不大,既没有显赫战功,也没有突出地位。因此,豪格继承皇位的把握比较大。但是,多尔衮和其弟多铎,因战功卓著,被封为睿亲王和

豫亲王,其兄阿济格被封为英亲王。他们这一支极具势力。资历最老的大贝勒代善,因年老体弱,已没有继位之奢望。因此,当时最具竞争力的是豪格和多尔衮。在此危急关头,孝庄文皇后凭着她的聪明才智,努力协调各方关系,积极争取代善的支持,拿出了折中方案,迫使多尔衮做出让步,最终使她的年仅6岁的儿子福临继承皇位。

为了巩固自己和福临的地位,抑制多尔衮的野心,孝庄文皇后按照满族父死妻其后母、兄死妻其嫂的婚俗,主动下嫁多尔衮。

关于太后下嫁摄政王一事,史学界尚有争议。太后下嫁有的小说家试图从爱情角度解释这桩婚姻,这恐怕有点理想主义。多尔衮生活放纵,拘豪格妻其妻,又擅娶朝鲜国王族女,一女不足其欲又娶一女,这是官书明载的事情。太后下嫁,迫于时势,没什么爱情可言,实际上,尽管孝庄退让一而再,再而三,最后屈身下嫁,多尔衮对皇位的觊觎丝毫没消退。有一次他还对人说:“若以我为君,以今上居储位,我何以有此病症!”

福临即位后,诸臣多次提出给皇帝延师典学,多尔衮都臵之不理,有意让福临荒于教育,做一个傻皇帝,致使福临十四岁亲政时,不识汉字,诸臣奏章,茫然不解。多尔衮对孝庄儿子如此,所谓“爱情”云云是很难令人信服的。

多尔衮对皇位早已垂涎,为什么关键时刻主动放弃?缺乏与豪格抗衡的力量?未必。或许是多尔衮从大局出发,为避免内乱而作退让。但促成这一举动的,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孝庄的幕后活动。

作为爱新觉罗家族的一员,孝庄无疑是明白内乱会造成什么危害的,一要使双方的对立缓和,只有异中求同,二使双方的要求都得到部分满足——既要满足两黄旗大臣立皇子的要求,又要使多尔衮的权力欲望不致落空,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是扶立幼主;当时年纪幼小的皇子有四五个,谁来占踞天子宝座?孝庄施展手腕。笼络多尔衮,使多尔表采纳了她的方案,把她儿子福临抱上了御座。

权力斗争刚告一段落,孝庄又陷入家庭矛盾的旋流。

如前所述,满蒙联姻和亲,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在位时定下的既定国策。大清帝国的建立,蒙古八旗也立下汗马之功,蒙古王公在清廷政治生活中,一直是一股倚为股肱的力量。为了确保这种关系代代相传,也为了保持自己家族的特殊地位,福临即位不久,孝庄就册立自己的侄女、蒙古科尔沁贝勒吴克善的女儿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顺治皇帝执政当年,就大礼成婚,正中宫之位。自古帝王婚姻,总是带有

明显的政治色彩,人的喜好与感情则是次要的。而福临恰恰缺乏这种胸怀,他更多以自己个人的好恶来对待这种关系。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聪明、漂亮,但喜欢奢侈,而且爱嫉妒。本来,作为一个贵族出身的女子,这些并不是什么大毛病,但福临却不能容忍,坚决要求废后另立。这个未成年的皇帝性格十分执拗,尽管大臣们屡次谏阻,仍然坚持己见,毫不退让。顺治十年(165)八月,孝庄见儿子实在没有回转余地,只好同意,皇后降为静妃,改居侧宫。为了消除这一举动可能带来的消极政治影响,孝庄又选择蒙古科尔沁多罗贝勒之女博尔济锦氏进宫为妃。但福临对这位蒙古包里出来的漂亮姑娘同样不感兴趣,反而如痴如醉地恋上了同父异母弟博穆博果尔的福晋董鄂氏。董鄂氏隶属满洲正白旗,父亲鄂硕,任内大臣,封三等伯(位同一品)。董鄂氏不但通诗文,而且性格温顺,仪表端庄,举止言语,很有凤采。顺治十年应秀女之选(清制:满族女子到应聘之年必须造册上报内务府,三年一选以充实后宫或指配皇弟皇子)许配给皇太极末子博穆博果尔。博穆博果尔经常从军出征,董鄂氏出入宫苑侍候后妃,与福临相识并坠入情网。孝庄察觉了这一危险苗子,立即采取措施,宣布停止命妇入侍的旧例,以“严上下之体,杜绝嫌疑”,同时赶紧给儿子完婚,博尔济锦氏成为第二任皇后。但这一切并不能阻止福临对董鄂氏的迷恋。为了获得更多接近董鄂氏的机会,顺治十二年(1655)二月,福临封博穆博果尔为和硕襄亲王,以示忧宠。后来博穆博果尔得悉其中内情,愤怒地训斥董鄂氏。这事被福临知道,他打了弟弟一耳光,博穆博果尔羞愤自杀——此事发生在顺治十三年(1656)七月。

宫中发生了这种事情,传扬出去自然是不光彩的,孝庄悄悄地处理了这件事:博穆博果尔按亲王体例发丧,二十七天丧服期满,董鄂氏被接人宫中,封为贤妃,一个月后,又按儿子的意愿,晋封她为皇贵妃。

皇贵妃在后宫的地位仅次于皇后,不过福临对董鄂氏的感情,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认为董鄂氏有德有才,正是理想的皇后人选,因此准备二次废后。假如福临再度废后,改立董鄂氏,蒙古女人失去中宫主子之位,势必影响满蒙关系,倾动大清帝国的立国之基,孝庄毫不犹豫地对儿子的举动进行了抑制。结果,母子间出现隔阂,顺治皇帝甚至公然下令抠去太庙匾额上的蒙古文字,而那位生活在感情荒漠中的蒙古皇后,对于安排自己命运的同族婆婆并无丝毫感激,相反把不幸和怨恨,统统归集到太后身上,连太后病倒,也不去问候一声。对于这一切,孝庄都忍受了。宽容理解是她的原则。这种微妙紧张的母子婆媳关系维持了五六年,幸而她有多年的政治经验和坚毅的性格,清帝国的基业才不致因后宫的倾动而发生动摇。

孝庄这种苦心,福临与皇后恐怕都不理解,倒是通达人情的董鄂氏能够体谅孝庄的苦衷,她主动周旋于皇后与皇帝之间,缓和调节双方矛盾,有时起到孝庄所难以达到的作用。唯其如此,孝庄有什么事

总是找董鄂氏商量,有什么话总是找这个儿媳妇说,以至于到后来,婆婆对儿媳几乎到了不能离开的地步。

顺治十四年(1657)十月,董鄂氏产下一子,四个月后不幸夭折,丧子的悲伤使她郁郁成疾,宫廷矛盾的精神重负使她原来有病的身体更加虚损赢弱。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董鄂氏病故。皇帝遭此打击,精神颓落,恹恹无生趣,未出半年,患痘症而逝。

别出心裁的摔跤(布库)游戏

福临死前留下遗嘱,八岁的皇三予玄烨入继皇统,改元康熙。为了避兔摄政王专权的悲剧重演,皇帝有意撇开皇室亲王,安排了四位忠于皇室的满洲老臣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和鳌拜辅政。当时安徽有位叫周南的秀才千里迢迢赶到北京,请求皇太后垂帘听政,孝庄严词拒绝了,因为清朝建国之初曾总结历史上外戚干政导致亡国的教训,规定后妃不得临朝干政,孝庄当时虽有足够的声望与资历临朝,但此例一开,将来或许贻误后代。因此她坚持了大臣辅政的体制,把朝政托付给四大臣,自己则倾力调教小孙子,培养他治国安邦的才能,以便他亲政后能担当起统御庞大帝国的重任。这应该是康熙后来大有作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没有想到顺治所择其人,口是心非的鳌拜很快暴露出专横暴戾的本性,欺皇帝年幼无知,广植党羽,排斥异己,把揽朝政,俨然是摄政王再出。

鳌拜出身戎伍,对于顺治朝吸收汉文化变更礼制的做法很不适应,凡事都要循祖制、复旧章,并且公然打破顺治四年不再圈地的禁令,借旗地交换之机,扩大圈地,使大批农民流离失所。鳌拜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引起朝野上下的不满,但大部分人慑于鳌拜淫威,不敢作声。辅政大臣中,悉尼年老畏缩,遏必隆软弱,依附鳌拜,唯一敢于与鳌拜顶着干的苏克萨哈资历浅,一直处于受压地位。

康熙(1667)六年,玄烨十四岁,按例亲政。但鳌拜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苏克萨哈因为受鳌拜压制,乘皇帝亲政之机,上奏辞职。请求去守先帝陵寝,“俾如线余息,得以生全”。实际上是向皇帝抗议鳌拜的专横。螫拜也清楚苏哈萨克的用意,他和同党一起,捏造苏哈萨克二十四条大罪,将苏拘捕入狱,要处以极刑。苏哈萨克从监狱里送出申诉,皇帝获悉,坚决不同意,鳖拜竟“攘臂帝前,强奏累日”,最后,将苏哈萨克处以绞刑,九族株连,家产没官。鳖拜的存在已成为皇帝权威的一个威胁。但鳌拜羽翼已成,措臵稍有不当,可能就会激成巨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此时的孝庄对这些问题已有了相当经验。她悄悄关照性急的孙子,要他隐忍一切,同时不露痕迹地布臵起来。也不知从哪一天开始,皇宫里出现了一批少年,专门练摔跤,说是皇帝喜欢这种摔跤游戏。

对于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来说,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所以谁也没有多想什么。就在大家对宫廷摔跤游戏习以为常的时候;康熙八年(1669)五月的一天,鳌拜进宫晋见,在路两旁玩耍的小孩突然一拥而上,七手八脚把他擒住了,等到螫拜缓过神来,纵有过人膂力,都已无济于事了。鳌拜落网被杀,党羽流散,威胁皇权的鳌拜集团,就这样未动一刀一枪,连根拔除了。皇帝夺回了权力。

这胜利的后面就是孝庄的巨大身影。

玄烨八岁即位,在孝庄的教导下。玄烨健康成长,一个未来杰出的帝王在少年时代打下了根基。鳖拜集团铲除后,孝庄放手让玄烨理政,让他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又一再提醒他要谨慎用人、安勿忘危、勤修武备等。在他们的携手努力下,清王朝从动乱走向稳定,经济从萧条走向繁荣,为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和边疆用兵等大规模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清王朝在康熙朝形成第一个黄金时代,其中包含了孝庄的一份功劳和心血。

孝庄生活俭朴,不事奢华,平定三藩时,把宫廷节省下的银两捐出犒赏出征士兵。每逢荒年歉岁,她总是把宫中积蓄拿出来赈济,全力配合、支持孙子的事业。

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朝爆发了三藩之乱。孝庄文皇后“念从征将士劳苦,发宫中金帛加犒赏。康熙十四年(1675年),蒙古察哈尔部布尔尼乘吴三桂叛乱、边境空虚之机,向清王朝挑衅,威逼京师。面对南北战事,康熙忧心忡忡,而孝庄文皇后凭着她对大臣们的了解,一方面建议康熙派大学士图海率兵镇压;另一方面告诫他们“师行毋掳掠”。图海也不孚厚望,顺利平定了布尔尼的叛乱。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文皇后去世。孝庄文皇后除了生下一子福临外,还生有三个女儿,这三位公主都出嫁给科尔沁蒙古博尔济吉特氏,继续延伸了这种和亲关系。

中国政治制度史

1制度,政治制度,隐性规则概念分析 制度:是为了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 政治制度:指人类组织发展到国家阶段后,从事政治活动的组织、框架,以及政治游戏的规则和政治运行的内在机制 隐性规则:指非正式规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不以成文形式表现各种规则约束的总称,又叫非正式约束或者潜规则 2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官僚体系(选拔平衡);文官政治文化或文治

精神,重文轻武; 3制度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政治组织框架,政治文化变迁;政治运作规则机制变迁;社会权利结构变迁; 包括首脑与中央决策系统及其运行机制、行政管理制度、军事、法律、监察、人事管理、财政、户籍管理、民族和宗教、外国事务管理制度。 4论述中国国家起源 经济上:随着部落的发展使得氏族成员内部发生了分化,某些强武和掌握巫术的氏族或者氏族首领逐渐占据了聚落权利中心,而生产的发展,使得这些人拥有更多财产,形成贫富分

化。 政治上:随着社会制度的进化,氏族制逐渐瓦解,被宗族制取代,军事与宗教贵族开始形成,富裕和握有权力的家族开始将权力世袭化,依权势的大小形成权力金字塔的雏形。 军事上:频发的自卫和扩张战争需要拉动了动员和从事战争的机制建立。5国家起源学说有哪些,试就其中一种谈谈自己看法 契约说冲突说贸易说水利灌溉说战争说圣人造福说; 六说各有道理,历史是复杂的,国家产生原因也是复杂的导致国家起源的因素也就不同,就契约说而言,这

种说法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人们处于自然状态,为了避免自然状态的混乱和生活的不便,人们自动在某种契约下结合起来,形成组织,组成国家和政府,将自身的权力让渡给国家。霍布斯是契约理论的最早阐述者,洛饿休谟克完善和丰富了这种假说,认为国家的出现是为了维护人们的私有财产权,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让渡的,也可以由人民收回。契约说的核心是人们在自然状态下,是可以沟通和合作的,由沟通和合作,通过达成契约,产生了国家。 6夏朝的行政体系具体构建如何 A服内(夏后直接控制区):分为内廷

汉唐雄风

汉唐雄风 如果说给中国人加上一些标签的话,那就不得不提到汉和唐这两个朝代。在历史上,从汉以后各个朝代中原地区的百姓被统称为汉人,足见汉朝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放眼世界,美国至今还保留有唐人街,中国因唐朝而享誉世界。由此可见,汉唐对中国的影响之大。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时期莫过于刘邦建立的汉朝和李世民创建的唐朝。秦朝末年,苛捐杂税,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是刘邦斩白蛇起义,诛灭暴秦,救黎民于水火;隋朝二世,隋炀帝荒淫无度,徭役繁重,致百姓于水火,唐太宗李世民顺势起义,扶危济困,建立大唐王朝。纵观秦汉时期的每一位皇帝,无不于乱世建立起赫赫战功,平定乱世,建功立业。 西汉初立,长期的战乱刚刚结束,不得已只得暂时以公主和财帛“和亲”,以缓匈奴南下劫掠,委屈求全,休养生息。 文帝和景帝时期,国家大力推行养马,实施马政,同时采用低税赋和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来大力发展经济、积蓄实力。通过“文景之治”时期两代皇帝的努力,汉王朝积蓄了强大的战争能量,为汉武帝刘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汉武帝刘彻即位,一改往日委曲求全的态度,采取了强硬政策。重用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收复失地,使得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四海升平。 唐朝时期,李靖率3000精骑在寒风中千里奔袭,直捣突厥老巢,以自身千人的损失斩首数万,生擒颉利可汗,几十万的突厥人马就此土崩瓦解。大唐这一雄风绝不下于汉朝,被后世无数英雄所景仰。 李世明励精图治,终于造就贞观之治,自己也被外族奉为“天可汗”。个人威望直线上升,当时中国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没有之一! 纵观唐朝以前的历史,开国元勋无不是战功赫赫,平定一方乱世,建立起一代强盛的王朝。只有宋高宗赵匡胤趁着人家孤儿寡母,黄袍加身,才成为一皇帝。从此以后,中国的汉唐精神不复存在。估计是赵匡胤害怕别人有样学样,于是来了个杯酒释兵权,使得整个汉朝时期的军事力量非常弱小,强干弱枝,积贫积弱。最后果不其然,于1279年崖山海战之时,被北方崛起的蒙古族灭亡,元朝建立。 元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铁血政策,几乎将宋朝整个精英知识阶层屠杀殆尽,所以说崖山之后再无中国。 即至清朝时期,“留辫不留头,留头不留辫”更是使得汉人知识阶层受到了一次巨大的冲击。从此,整个汉民族几乎就成了满人的奴才。汉唐雄风已消失殆尽。 “宋亡之后无华夏,明亡之后无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清朝腐败无能。无数前辈先人赴海外寻求救国之道。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终于唤醒了国人沉睡已久的民族血液。 以古观今,现今国人的精神面貌和道德准侧也远远不能和中国刚刚建立时那一代相提并论。似乎往往只有国家面临外强凌辱时,国人的民族血液才能够觉醒。 如何还我汉唐雄风,当今世界,美国霸权,中国如何才能不受他国凌辱?梁启超说过,少年强则国强,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我们的手里。只要整个世界的中国人团结一致,中国焉有不强盛之理!

2014年整理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作文真题及模拟题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作文真题及模拟题 (2014年整理) 一、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作文真题 1、2014年上半年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博览群书总还是要的,读书人喜欢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仔细想想,在人身上真正起作用的,一定是真正读懂、读通、读化了的那几部分。 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2、2013年下半年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对教师的期望,也是他师范教育实践的指导思想。有人说:“教师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所以…学高?太重要了。”也有人说:“教师以育人为天职,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身正?最重要。”......那么,你的看法呢?请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题目自拟,立意自定。字数为800-1200字。 3、2013年上半年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论说文。 我们的人生,就像大海里的航船,只要不停止航行,就会遭遇风险。没有风平浪静的海,没有不受伤的船。 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立意自定,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800字。 4、2013年上半年河北试题 杜鲁门新当选美国总统,记者采访其母亲:“你有这样的儿子,你一定很自豪。”杜鲁门的母亲回答:“是的。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同样让我骄傲,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 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论说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条理清晰。不少于1000字。 5、2012年下半年 一位母亲,整天对儿子关怀备至,从衣食住行到学习,每天还不忘叮嘱儿子好好学习。 母亲对父亲说:“你怎么整天都不关心教育儿子?” 父亲说:“我时时刻刻都在教育儿子”。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自选角度,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 二、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作文模拟题

唐代皇位继承的特征及其成因

《云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Social Sciences in Yunnan No.4,2012 关于唐代皇位继承的研究,前辈学者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陈寅恪先生在其大作《唐代政治史略论稿》之中篇《政治革命与党派分野》[1]中就首次注意到唐代皇位继承的相关问题,通过考察最终得出了“唐代皇位之继承之不固定”的结论,此外还对影响到皇位继承不固定的各种因素逐一作出考辨,其间的分析对后来的研究者多有启发。继陈氏之后对唐代皇位继承的研究多有创见的要数李树桐先生,他在其《唐代帝位继承之研究》[2]的长文中,首次对唐代皇位继承的阶段性进行了划分,认为唐代皇位继承方式可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而每一个阶段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并对不同的继承方式对唐代国势盛衰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考察。除陈、李二氏之外,近些年来,尚有王超[3]、谢元鲁[4]、胡戟[5]、唐任伍[6]、张文斌[7]、徐乐帅[8]、张星久[9]、孙英刚[10]、孟彦弘[11]、李勇及何春香[12]、魏璐璐[13]、王文军[14]、宁永娟[15]等诸位先生对唐代皇位继承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他们大都在陈、李二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自成一家之说。 然而,前人所论既有其是,亦有其偏。如唐代的皇位继承是否仅仅用“不固定”一言即可蔽之?“不固定”是否属于主流?是否在其背后隐藏了与之相反相承的因素?又如关陇集团尚武倾向和沾染胡化等因素,是否是导致唐前期皇位继承不稳定的根本原因?此恐须再行商讨。再如唐代皇位继承的阶段性与国势的盛衰之关系,过去往往是归因于不同阶段的皇帝在个人素质和治国能力等方面的差别,其见解恐怕仍跳不出传统史家惯于以德才为标准评论人物得失的局限。另外,与皇位继承相关的嫡长子继承制在唐代是否有实行,在多大程度上实行,以及在什么样的层面上实行,等等,也都是需要进一步明确的问题。 一、唐代皇位继承的阶段性特征 唐代共历二十一帝,其中高祖为开国之君,本人不存在继承问题;哀帝实为朱温用作篡唐的傀儡,无讨论的意义;而武则天则有“革唐为周”的意味,有较大的特殊性,可不作讨论。因此,除以上三帝外,符合继承问题的共有十八帝。这当中,可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特征划分为三个阶段和两个过渡—— —即从太宗到玄宗共五帝为第一阶段、从代宗到敬宗共六帝为第二阶段、从武宗到昭宗共五帝为第三阶段;而在这三个阶段之间分别有两位兼有前、后两个阶 唐代皇位继承的特征及其成因 黄日初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唐代的皇位继承具有典型的阶段性特征,不同的阶段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同时也折射出相应的时代特征与历史意义。所谓的唐代皇位继承之“不固定”只是表面现象,稳定才是实质。从整体上而言,嫡长子继承制在唐代是受到重视的。 关键词:阶段性;皇位继承的不稳定;嫡长子继承制;宦官确立嗣君制 中图分类号:K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691(2012)04—0131—05 收稿日期:2012-04-25 作者简介:黄日初(1978~),男,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131

古代和亲政策概述

古代和亲政策概述 ——以唐太宗时期为例 内容摘要:和亲政策最早始于汉代,是统治阶级用来换取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积蓄力量的一种外交工具和民族政策。到了唐代,和亲政策进一步发 展,成为了广泛运用的安边政策。唐太宗作为唐代这个强盛国家的奠 基者,其实行的和亲政策更具特点和意义。因此,本文就唐太宗时期 的和亲概况以及和亲政策的原因、特点及其影响进行简单论述。 关键词:和亲政策;唐太宗;民族政策;影响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地域辽阔、政治进步、经济繁荣、多民族相聚较为和睦的时期。由于开明的民族政策和政治上的需要,唐政府与周边的少数民族频繁和亲。唐太宗作为这个强盛国家的奠基者,其实行的和亲政策更具特点和意义。 一、唐太宗时期和亲概况 唐太宗时期的和亲政策影响深远。史书中记载的正式的和亲有两次,即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弘化公主与吐谷浑王立诺曷钵的和亲,以及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和亲。除此以外,唐太宗还在平突厥以后,将唐高祖李渊之女衡阳公主嫁与其首领阿史那社尔。其中特别是唐蕃和亲名留千古,即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和亲。文成公主和亲吐蕃是唐蕃和好关系建立的标志,是吐蕃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民族史上的一件大事。 公元636 年,唐打败了吐谷浑、立诺曷钵为王,这位新王为了取得唐廷的全力支持,也为了忠于唐,亲往唐都长安向唐求婚。贞观十四年(640 年) 唐太宗允婚,派淮阴王李道明送弘化公主入吐谷浑。弘化公主下嫁,更加密切了唐与吐谷浑的关系,使西北边疆有了安定的局面,和缓了唐与吐蕃的一些直接冲突,也为唐最终打通西域开辟了一条道路,同时为唐蕃和亲奠定了基础。 松赞干布是强盛的吐蕃政权的创始者,是和唐太宗同时期的我国藏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贞观八年(公元634 年)松赞干布在统一了吐蕃的情况下,派使者往唐聘问,欲与唐建立关系,这是藏汉两族王室取得联系见于史籍的开始。唐太宗也是在这时从西北其他民族人土中对吐蕃略有所识,很想与吐蕃建立联系。特别是在征讨吐谷浑过程中,极想得到吐蕃支持,或望吐蕃保持中立。所以,当吐蕃使者一到长安,便予接见。随即派以冯德遐为首的使团去吐蕃答聘。松赞干布也进一步了解了一些中原经济、文化发达的情况。因此,又派使者随冯德遐去长安,正式向唐廷请婚。640 年松赞干布遣大相噶尔·东赞宇松一干人至长安请婚,太宗欣然以文成下嫁。641 年初,太宗命江夏王李道宗率军护送,公主入藏。此后,唐蕃双方保持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往。 衡阳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第14 个女儿,于贞观十年(公元636 年) 嫁给突厥阿史那社尔。阿史那社尔系突厥处罗可汗之次子,他在11 岁那年,就在碛北建立牙帐,与颉利可汗之子欲谷设“分统铁勒、回纥、同罗诸部”①。贞观元年(公元627 年),铁勒、回纥、薛延陀等部联合反对突厥的奴役,阿史那社尔被联军 ①见于《新唐书·突厥传》

朗读者心得体会_1

朗读者心得体会 导读:《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由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央视创造传媒有限公司承担制作,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与综艺频道黄金时间联合播出。 朗读者心得体会300字【一】 作为中国最有商业价值的传统文学作家,麦家曾凭借谍战小说《暗算》摘得中国传统文学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由他的每一部小说都被改编成影视剧,曾一度掀起中国当代谍战影视的狂潮。 虽然麦家凭借作品在业界和读者群中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但在生活中,他行事低调内敛,极少在公众面前讲述自己的个人生活。此次,在《朗读者》节目中,麦家是第一次公开分享自己与儿子的父子故事。 “儿子,当你看到这封信时,你已在我万里之外,我则在你地球的另一端。地球很大,我们太小了,但我们不甘于小,我们要超过地球,所以你出发了。这是一次蓄谋已久的远行,为了这一天,我们都用了十八年的时间作准备;这也是你命中注定的一次远行,有了这一天,你的人生才可能走得更远……”《致信儿子》是一封麦家写给远在美国留学的儿子的信件,字里行间,不但有麦家对儿子的叮咛嘱咐、有对生活感悟的分享、对人生的探讨、也有不吝表达的切切爱子之心。 茅奖作者也曾头疼儿子的青春期 周六播出的《朗读者》以“选择”作为主题。而麦家关于“选择”

的故事,关于自己当时正处在叛逆青春期的儿子。“很多人的青春期都有叛逆难弄的一面。面对这种有问题的青春,父母应该怎么办?是选择放弃还是坚持?忍耐还是放任?”以父亲的身份,麦家分享了自己与儿子的点滴。 采访中,麦家说:“我的儿子青春期可以说是特别的作、特别的叛逆。”麦家直言,青春期来了就是“鬼敲门”,高中开始,儿子就把自己封闭了起来,三年全部待在家里,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打游戏、上网、聊天、恶作剧。对于儿子,麦家无数次想放弃,因为忍无可忍,但是最后又无可奈何。 “我们始终不放弃,每天把老师请到家里来,但很多老师上了几天后就劝我,麦家,还是算了。”儿子气走了家庭教师,麦家却仍然不放弃寻求让孩子可以继续接受教育的途径,甚至一度自己掏钱开了一家培训机构,只是为了让儿子和同龄人在一起,然而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但麦家一直未停止对儿子的陪伴,他说:“年轻人,或者说青春期就是一个危险,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朵鲜花。我们作为长辈,只有一种选择,帮助他变成一朵花,抹平坚韧的地方。帮助他度过最摇摆不定,定时炸弹的这样一个阶段。” 终于,麦家的儿子到了本该高考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看到曾经的小伙伴们都开始努力读书,纷纷准备出国读大学,孩子突然意识到和朋友们的差距。“他本身英语基础很好,人也聪明,努力了半年,靠着他的童子功过了英语关,通过了6所美国那边大学的申请。”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考真题解析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1.(2013浙江文综,14,4分)以下为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D禅让制实行于夏朝之前的原始社会,排除①。周代世系略图体现了分封制(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世官制(贵族世代享有政治、经济特权,世卿世禄)、宗法制(周天子是绝对的大宗,诸侯、卿大夫在自己的封地内是大宗)。本题选D。 2.(2013广东文综,12,4分)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答案:B从材料信息可知,战国以前,只有贵族才能被称为“百姓”,战国以后,普通民众也可以被称为“百姓”,这实际上反映了贵族地位的下降,其实质是宗法制的衰落,故选B项。战国以后,分封制、井田制日益瓦解,故排除A、D两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3.(2013海南单科,2,2分)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答案:B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宗法制”“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与后世在皇位继承中遵循的“立嫡不以长”相吻合。 4.(2012上海单科,2,2分)《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 答案:D 本题考查文史常识。题干材料中的“鼎”代指王位、帝业。备选项中,只有D项中“鼎”的含义指王位、帝业。所以正确的选项是D项。 5.(2013山东文综,9,4分)《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 答案: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由题干材料可知王城建筑平面布置方整、对称、有序,从而形成严格的中轴对称布局,故答案为B项。A、D两项在周代并未出现;C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思想。 6.(2013北京文综,12,4分)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周 B.秦 C.汉 D.唐答案:B 碑文大意是:战国时期天下一分为七,秦灭六国,变分封制为郡县制,又经过魏晋时期的分裂,直到隋灭陈,天下重新统一。据此判断,“”处缺失的文字应是秦。 7.(2012浙江文综,13,4分)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同时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春秋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晋燕两国为姬姓封国,根据“同姓不婚”原则,两国不可通婚,故①正确而②错误。宋、秦为非姬姓封国,故晋宋两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故③④均正确。 8.(2012海南单科,3,2分)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答案:C 本题考查的是皇帝制。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皇”和“帝”的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与地位。因此,他把“皇”和“帝”的名称合为“皇帝”,作为自己的尊号。可见,其首要目的是突出个人功业,故选C。 9.(2012重庆文综,13,4分)《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其表现有( ) ①战乱频仍②民族矛盾尖锐③刑罚严酷④土地兼并严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本题考查秦朝社会矛盾的激化,考查学生准确把握历史现象的能力。“天下苦秦久矣”表明秦朝残暴的统治激起了人民强烈的不满,其表现为严酷的刑罚和土地兼并严重,故D项符合题意。秦统一六国后,没有出现战乱频仍的现象,①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秦朝内部社会矛盾的尖锐,而非民族矛盾,②错误。解题的关键是要准确理解秦朝时期的基本社会状况。 10.(2013江苏单科,3,3分)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答案:A 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其言外之意是皇帝的诏令必须经过政事堂的议决副署才算是合法的,据此分析可知A项符合题意。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中书省执掌诏令的草拟,并不负责监察地方政务,C项不正确。题干强调的是诏令的合法性,还未到执行这一步骤,故D项与题干材料不符。 11.(2013山东文综,12,4分)下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 ) 嘉庆二十一年七月初六日内阁奉上谕:和 世泰等奏,国贡使连日演习礼仪极为 敬谨,……即派苏楞额、广惠各戴原品顶戴沿 途伴送,钦此 A.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 D.礼部

中国古代和亲的类型、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中国古代和亲的类型、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关键词]演和亲,类型,特点,历史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B[文章编号]0457-6241(2015)07-0003-06 和亲也叫做“和戎”“和蕃”,是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周边少数民族或者各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它作为历朝民族总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一种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对历史发展有着或隐或显的影响。 宽泛意义上的和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根据《周礼》《左传》等史籍记载,当时不仅把华夏族与周边民族之间修好的政治活动称之为“和亲”,而且把不同贵势家族之间的政治修好也叫做“和亲”。而严格意义上的和亲始于汉代。自汉以后一直到清代,几乎所有的朝代都有次数不等、缘由各异的和亲。根据张正明先生《和亲通论》①一文的统计,从汉至清总共有和亲131起,其中汉代18起,魏晋南北朝30起,隋代6起,唐代39起,五代至元代16起,清代22起,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和亲80起,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和亲51起。当然,这个统计数字应该是保守的,它并不包括清代满族公主与蒙古族诸亲王、郡王、贝勒等的联姻。

关于古代和亲的类型,崔明德先生在《中国古代和亲史》②一书中,按照和亲的功能和性质,把之分为七个类别:一是以汉与匈奴的联姻为代表的安边型;二是结交军事同盟型;三是以隋唐与突厥的和亲为代表的分化瓦解少数民族政权型;四是以唐与回鹘的和亲为代表的借兵及酬恩报德型;五是发展关系型,如唐与吐蕃、契丹、南诏的和亲就属于这种类型;六是以辽与西夏之间的联姻为代表的巩固盟好型;七是以满蒙联姻为代表的政治联盟型。高文德先生则就和亲的具体历史背景、缘由、目的,把古代的和亲分为两个敌对政权之间的和亲、为孤立敌国结盟友国的和亲、为借外援平息内乱的和亲、对臣服者的和亲、为笼络羁縻边地民族的和亲等几个类别。③除了上面两种主要的分类外,我们还可以从和亲双方所代表的政治利益集团,把古代的和亲分为四种类型:一是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和亲,如汉与匈奴、乌孙,唐与吐谷浑、突厥、吐蕃、南诏、契丹、回鹘的和亲。二是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联姻,如西汉时匈奴与乌孙、车师之间的和亲;魏晋南北朝时期,拓跋部与宇文部、铁弗部、前燕的和亲。三是两个区域性的地方政权之间的联姻,如前秦与西秦、北魏与后秦、北魏与北凉的和亲。四是地方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联姻,如北周与突厥的和亲。 和亲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普遍现象,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继承制度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国古代的继承制度 篇一:论中国古代继承制度 论中国古代继承制度 中国古代继承制度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古代继承制度主要分身份继承和财产继承两种。身份继承也叫宗祧继承,宗祧权是家族祭祀活动的主持权,宗祧继承也就是家长权的继承,中国古代身份继承的基本原则为长门长孙制。关于财产继承,先秦时期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采取世袭制继承财产,而非分配制度,到了汉代以后,法律则有了明确规定,财产继承采用诸子均分制,这里的诸子不仅只有嫡子、庶子,还包括非婚生子等,也就是说,只要是其子嗣,就有继承其财产的权力。诸子均分制度下的许多派生原则,例如,未婚子娶妻的财产会做适当预留,未婚子因此会 多分得部分财产。在室女的嫁妆也要有所保留。归宗女娘家若再无其他男性继承人,则有权继承娘家财产,否则归宗女无权继承,归宗女住在娘家,其生活由其兄弟承担。此外,古代法律允许代位继承,某一继承人不在了,他应得的财产

则由他的继承人代位继承,还有一个立继子的问题,所立继子必须是同宗同姓相应辈分的人,不得立异姓为继子,立异姓为子孙为后嗣则收为养子,养子和继子同样有权继承财产,但区别是,养子不得参加收养人祖先的祭祀活动。上述继承方式多数都是法定继承,跟现在法律相似,除了法定继承,古代继承制度还有指定继承、遗嘱继承,且指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优于法定继承。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老国家,根据考古发现,早在公元前21世纪就开始形成了相对统一的部落国家形态,继而揭开了中国法律历史的帷幕,中华民族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文明传统造就了独特的法治文明。 早在夏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父死子继”的身份继承制度,商朝前期实行的是“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后期则实行的是“父死子继”制度。周代吸取了夏商两朝身份继承制度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又有了自己独特的创新,周朝实行的身份继承制度是,以“父死子继”为主,间有“兄终弟及”。而且在西周时期就已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度。嫡长子就 是正妻所生的长子,妾所生子则为庶子,嫡庶有别,体现了中国古代身份继承制度的森严。秦朝法律《秦律》形成了封建会第一套完整的继承制度。但《秦律》里却保留了奴隶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度,从而开始形成中国古代身份继承的基本原则:长门长孙制。当然,在特殊情况下,符合公平规

创始人退位7大模式

创始人退位7大模式怎样避免一退全乱 ■ 文 / 黎冲森 “中国企业创业人,赶快做好交接班的思想准备,拟订好交接班计划,并严格去培养接班人!”方太集团董事长茅理翔接受《经理人》采访时说,“全部照搬西式法治,并不适合中国中小型民营企业。我们要采用以法治为主与情治相结合的双重管理。所以,我提出来要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家族管理模式,包括接班模式。”为此,他退位后创办了宁波家业长青民企接班人专修学校。 中国第一代企业创始人已开始进入退位期,而他们的接班人问题也迫在眉睫。艾欧史密斯(中国)热水器公司总经理丁威提醒说:“创始人退位之前,要做好从人治到制度化管理机制的转型,否则一退企业就可能乱。”拉卡啦(北京)电子支付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孙陶然接受采访时说:“退位过程中最容易出现两类问题:一类是退而不退,依然做太上皇;另一类是一退全退,不给接班人扶上马送一程。其中的度很难把握。我认为柳传志做得很好:他退位后,绝不插手具体事务,但企业遇到重大机遇或问题时,他会全力参与。” 那企业创始人究竟该如何退位?有哪些具体的退位模式? No.1 子承父业 子承父业模式就是企业创始人退位后把权力和财富传承给儿女。这是家族企业中创始人最主要的退位模式。但从对接班人的培养角度来说,子承父业模式又有体内和体外两种培养方式。 方太集团是典型的体内培养方式。创始人茅理翔成功把权力棒交接给儿子茅忠群。茅理翔的做法是,带三年、帮三年、看三年,交班前就把儿子培养成能独挡一面。 1995年,茅理翔就有意识地让茅忠群逐渐走入家族企业的核心。第一个三年是将产品的开发权下放给儿子,让他熟悉企业的运作,并组建自己的小团队;第二个三年是经销权的下放,获得圈内的认可和市场的认可;第三个三年则是管理权的下放,让他更好地掌管企业。 为顺利把权力传承给接班人,茅理翔说:“创始人要开明、开放,

宋朝不和亲现象及其原因的探讨【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 宋朝不和亲现象及其原因的探讨 “和亲”也称为“和戎”、“和蕃”。历史上,不同时代对“和亲”的解释略有不同,但从广义上而言是指中国古代两个不同民族政权,尤其是中原王朝和边疆少数民族之间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崔明德在《中国古代和亲通史》中解释说:是两个不同民族政权或同一种族的两个不同政权的首领出于“为我所用”的目的而进行的政治联婚。 对于和亲政策,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有人对其进行研究,曾先后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两度掀起讨论高潮。研究视角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就集中在和亲的起源、类型、特点、目的、影响等方面。 和亲政策在我国存在多年,发挥过重要作用。曹国宁在“解读和亲的政治智慧”一文中提到:从西汉开始到清朝末年,和亲政策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阎明恕先生则认为:早在夏商周时代就已出现了“和亲”的迹象,传说中的公主外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虽然有些学者对和亲具体起源哪个时代存在争议,但是史学家普遍承认,汉唐时代是中国古代和亲政策推行的典型时代,且和亲政策结束于清朝。 关于和亲的分类,崔明德认为,按历代史书所载实例可以分为六种:第一,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联姻;第二,割据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联姻;第三,割据政权之间的联姻;第四,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联姻;第五,南朝与北朝之间的联姻;第六,从现今来看属于外国之间的联姻。而按联姻的功能及性质则可以分为七种:安边型;结交军事同盟型;分化瓦解少数民族政权型;借兵及酬恩报德型;发展关系型;巩固盟好型;政治联盟型。 各个时期和亲政策各有特点,从对汉唐这个典型时期的研究来看。刘莉认为,汉代“和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通过划疆立届来减少匈奴的侵扰;第二,由于国力前后期不同,和亲的态度也有前后期之分;第三,借和亲之名行互市之实。唐朝表现在:第一,唐朝时期国力强盛,和亲也盛况空前;第二,和亲公主本人的直接作用比较突出;第三,和亲对象及地域范围都具有开放性;第四,和亲目的也更加多样化。 至于和亲的目的,学者们大都从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三大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才爽认为,在军事上:第一,借助和亲来消除双方的对立状态,以达到和睦相处的目的;第二,双方为了共同抵御外来的侵略而结成军事同盟;第三,分裂、瓦解、控制对方。在政治上,可以凸显自己的政治地位。在经济上,为获得财物打开了一条重要渠道。

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初探

2008年第5期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N o.5,2008 (总第i I1期)J O U R N A L O F M U D A N J I A N G C O L LE G E O F E D U C A T I O N Seri al N o.111 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初探 王小路 (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皇位继承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君主专制、万世一统政治制度,它起源于氏族时期,经过不断发展和衍变.最终确立了嫡长予继承制.皇住继承制度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捌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古代}皇位;嫡长子继承翻 [中图分类号]D6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23(2008)05--0018--02 皇位继承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世袭君主制的核心,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君主专制、万世一统的政治制度。它是皇权得以承袭的唯一途径.直接关系到君主专制统治能否巩固和延续,因而得到中国历代王朝的高度重视。皇位继承制度从产生到发展、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本文将试对这一制度的起源、发展和衍变,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皇位继承制源于氏族时期。其萌芽是氏族部落首领的继承制度。在氏族社会。公共事务由成年的氏族成员共同管理,重大事务则由民众大会讨论决定。《礼记礼运》中载:“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说明的正是氏族社会民主选举首领的制度。在推举出新的氏族部落首领之后。上一任首领就会自觉地让位于新首领.即推行所谓的“禅让制”。这种与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条件相适应的继承制.做到了“选贤与能”.如大禹就是因为治水有功,而被推举为继承舜的部落首领。 由夏朝开创。商沿袭并巩固的“家天下”的新体制.则彻底打破了原始部落联盟旧有的禅让制。夏朝时社会生产力并不发达.农业社会的基本单位还处于家族公社阶段.因此夏朝的王位继承制度采取了长子支系兄终弟及制。主要表现为夏朝的主权在长子支系中传递继承。具体来说,它包括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和叔终长侄继三种继承方式。随着王位世袭制度的确立,围绕着王位继承的争斗问题便随之而来。商朝前期.主要实行兄终弟及制。一方面,这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影响的存在;另一方面.由于夏商两部族相邻而居,时代相接,因此商朝前期延续了夏朝的传长子支系兄终弟及制。而商朝后期.庚丁以后的五个王.则采用并固定了父子相继的传递方式,同时开始出现嫡庶的区别。根据《史记》中《殷本纪》和《宋微子世家》记载.商王纣是帝乙嫡子,微子启是庶子.尽管启年长.帝乙还是立纣为法定继承人oC X3可见从商朝后期起,王位继承制度开始向嫡长子继承制转变. 西周王朝承袭了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并在此基础上使嫡长子继承制确立起来。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基于商朝的教训。商朝前期.王位继承制度以兄弟相继为主。然而自中丁以后.弟子争相代立,政局十分混乱;相 反,商朝后期自庚丁以下。四世传子,王室则比较安定。于是周公在借鉴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礼作乐”,正式创制并确立了嫡长子继承的制度。另一方面,西周初期.政局还很不稳定.需要一种能够维护统治阶级的内部团结和体现等级秩序的规章制度来巩固周王朝的政权,嫡长子继承制便适应这种需要而建立起来。 所谓皇位的嫡长子继承制,就是指由正皇后所生的长子继承皇位的制度。“古代统治者实行一夫多妻制,多妻中有一个正妻,即‘嫡’。其子为嫡予;其他妻子为‘庶’,其子为庶子。按照周制,最高统治者称天予,统治天下的土地和臣民,继承王位的。必须是嫡妻长子。至于这位嫡长子贤与不肖,不在考虑之内。如果嫡妻无子.就只能立庶妻中级别最高的贵妾之子,至于被立者是否为庶子最年长者。也不在考虑之内”Cz3。《公羊传隐公元年》将其概括为t。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嫡长子继承制一经确立之后。就作为国家最高权力继承的基本形式.为后来的专制王朝所继承。秦汉以后,除了秦王朝皇帝因短命而亡未及确立太子,清朝采用秘密建储制之外.大多数王朝都将其奉为“万世正法”。 皇位继承制度虽然沿用了周代的嫡长子继承制,但实际上立太子却要受到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不但君主常常出于个人的好恶而干扰、破坏嫡长制的实行,各种权贵势力如干政的宦官、外戚后妃集团也常常出于各自的利益。干扰这种制度的实行。以汉武帝为例.他与太子刘据施政观点不同,双方矛盾日益加深。深受武帝信任的江充敏锐地觉察到了这种矛盾.于是他制造了太子暗中埋木人行“巫蛊”的冤情,利用武帝之手清除了太子及其追随者。通过上例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政治集团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会对皇位继承人发起攻势。从而达到其自保或夺权的真实目的。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皇位继承制度就是在这样的血雨腥风中成长起来的。直到清朝宣统皇帝退位,封建王朝解体,皇位继承制度才真正宣告结束。 应当说,仅就皇位嫡长子继承制本身来说,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在这种继承制度下.无论是“立嫡”还是“立长”,都公然放弃了才德方面的要求。可以说,它是一种典型的非智能型的皇位继承方式,“在君主所拥有的(下转第60页) [收稿日期32008--03—17 [作者简介]王小路(198l一),女,黑龙江伊春人,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向:历史文献学。18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第五章 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演变

第五章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演变

中国封建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它以君权神授学说为理论基础,用严格的名位等级、封建礼乐和皇位继承等各种制度和措施,集中突出皇帝个人的权威地位,保证皇帝高踞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这一制度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发展、强化,直至1911年清宣统皇帝逊位才被彻底废除,前后历时2131年。

一、皇帝和皇权 ?“皇帝”这一称号渊源于上古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六国之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决定用“皇帝”作为空前 统一的封建大帝国最高政治首脑的专用称号, 并建立起皇权专制的政治体制 ?皇帝一人独治天下,全国的土地、资源、人民、财富均为他所有,可谓“履至尊而治六合,执捶 拊以鞭笞天下”,“天下之本无小大,皆决于上”。皇帝可以决定任何人的生死荣辱,可以“涂毒 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明主之所操者六:生之、杀之、富之、贫之、贵之、贱之,此六柄者,主之所操也”。。

皇帝是国家政治事务法定的唯一最高决策者,有权统率和指挥自中央朝廷以至各级地方军政系统和文武官吏,要求他们绝对遵照自己的意志和指令办事。一切以帝名义发出的指示,都被赋予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朕即法律”,不允许有任何违抗或异议。一切法律的颁行和解释,所有一定品级的文武官员的任免、奖惩和升贬,全国性财政赋役的征调和开支,对外和战与对军队的调遣指挥,都只有皇帝一人才能决定。

?皇帝控制和指挥着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他主要通过奏事、朝议、刺察等形式掌握 全国全社会和军政信息,进行日常统治活动。 ?奏事有面奏和书奏的区分。面奏是具有 一定身份等级的大臣和贵族当面向皇帝反 映情况、回答咨询或请示。书奏是具有上 奏资格的官署或官员通过一定渠道呈递文 书请皇帝裁定审批。奏事的文种主要有章、表、书、启、议、疏、封事、题本、奏折、状、册等。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 【内容简介】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具有与其他王朝皇位继承制度迥然不同之处。它先后有过四种皇位继承形态,经历了从不立储君,到公开建储,又到暗定储君,再到不立储君的曲折变化;它所创立的秘密建储制度,解决了皇储矛盾与储位之争问题,是对中国皇位继承制度的重大改革。 本书直接采用第一手材料满文档案,并广泛搜集、运用其它史料,将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嬗变与清朝皇权的产生、发展、中衰、消亡进程作为一个总体,从历史、政治、文化、心理等不同视角,进行了综合考察。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皇权与皇权传承 第二节清朝皇权与皇权传承 第三节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研究回顾

第二章汗位推选制度 第一节汗位推选制的产生与实施 一、后金汗权的建立与努尔哈赤选立继承人的失败 二、八王共治国政制与皇太极继位 1、建立在八王共治国政制基础上的汗位推选制 2、八王共治国政制对于皇太极的"保护"作用 第二节崇德时期的皇位传承 一、天聪汗权向崇德皇权的转变 二、皇太极的建储意图 三、形同而质异的汗位推选制 第三节汗位推选制的消亡 一、清朝入关与皇权高度集中、强化的奠基阶段 二、顺治帝的建储意图 1、孝庄母子关系探析 2、储君人选的分歧

三、顺康之际皇位交接 第四节关于汗位推选制的几点思考 一、与氏族推选制及世选制的异同 二、短暂的最高权力传承制度 三、天、崇、顺、孝(庄)权力传承思想之演变第三章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度(上) 第一节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实施的政治环境 一、康熙朝皇权的集中与强化 1、清除鳌拜集团 2、改进中枢辅政机构解决皇权与阁权的矛盾 二、崇儒重道方针的确立 三、建储前政治形势概观 四、满汉朝臣对建储的态度 第二节康熙帝对子嗣的教育 一、以满文化为本、汉文化为用的教育宗旨

成功人士励志创业故事五篇

成功人士励志创业故事五篇 创业成功人士的事例,现在的人对于创业投资有着更多的选择,并且有很多的创业成功案例,这些成功创业人士不断地激励着人们奋勇向前,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成功人士创业的故事,来看一下吧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1 阿里巴巴CEO马云的故事 不平凡的少年 创业成功人士的事例,12岁时,我对学习英语产生了兴趣。每天早上,不管刮风下雨,我都要骑车40分钟,到杭州西湖旁的一个小旅馆去学英语,这一学就是8年。那时,中国已经逐渐对外开放,许多外国游人到杭州旅游观光。我经常为他们充当免费导游,带他们四处浏览的同时练习英语,这8年的学习深深改变了我。外国游客带给我的知识和从老师、书本学到的很不一样,我开始比大多数人更具全球化的视野。 另一件使我发生根本改变的事发生在1979年。我遇到了一个来自澳大利亚的家庭,这家有两个小孩,我们一起玩了三天,后来变成了笔友。1985年,他们邀请我暑假到澳大利亚去,我于是7月份去了那里,住了31天。在我出国之前,我以为中国是世界上富裕、幸福的国家。当我到了澳大利亚,我才发现,我以前的想法并不正确。 屡遭挫折 创业成功人士的事例,我高考考了三次,才被当时杭州差的大学杭州

师范大学录取。在大学里,我有幸当上了学生会主席,后来还成为杭州大学生联合会主席。但那时,我的未来基本上被圈定在了中学英语老师。毕业时,我成为500多名毕业生中唯一一位在大学教书的教师。我的工资是每月人民币100至120元,相当于12至15美元。在5年的教书生涯中,我一直梦想着到公司工作,比如饭店或者其它什么地方。我就是想做点儿什么。1992年,商业环境开始改善,我应聘了许多工作,但没有人要我。我曾经应聘过肯德基总经理秘书职位,但被拒绝了。 接着在1995年,我作为一个贸易代表团的翻译前往西雅图。一个朋友在那儿首次向我展示了互联网。我们在雅虎上搜索啤酒这个单词,但却没有搜索到任何关于中国的资料,我们决定创建一个网站,并注册了中国黄页这个名称。 我借了2000美元,创建了这个公司,当时我对个人电脑和电子邮件一窍不通,我甚至没接触过键盘。这也是我为什么说自己是盲人骑瞎马。我们与中国电信竞争了大约一年,中国电信的总经理表示愿意出资18.5万美元,和我们组建合资公司。我还从来没见过那么多钱。遗憾的是,中国电信在公司董事会中占据了五个席位,而我的公司只有两个席位,我们建议的每件事件他们都拒绝,这就象蚂蚁和大象搏弈一样,根本没有任何机会。我决定辞职单干。那时,我得到了来自北京的一个offer,负责运营一个旨在推动电子商务的。 创业梦想 创业成功人士的事例,我的梦想是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公司。1999

说说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和亲政策

说说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和亲政策” 纵观中国历史,和亲是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据史书记载,早在周襄王(公元前651年——619年)时期,襄王欲伐郑,故娶狄女为王后,与戎狄兵共伐郑。这是历史上较早出现的和亲事件,此后汉唐直至明清,和亲之举不绝于书。尽管这些和亲有的出于被迫,有的出于自愿,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但和亲作为一种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手段和策略,往往被统治者不断使用,其间的原因就在于大多数和亲都会有一定成果,或可暂时推迟战争的爆发,或可表示对对方的友好和笼络,客观上又能促进和亲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和交流。 从血缘关系、民族融合方面看,和亲公主与少数民族君王的后代,既保留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特点,又融合了汉族的血统,提高了人口素质;就大方面来看,和亲过程加强了两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必然会造成平民与平民之间的联姻,因而也会促进两个民族之间的血缘融合,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增强了汉族同北方民族之间的凝聚力。 当然,有些和亲公主担负起民族友好使者的形象,如自愿和亲的王昭君,不但能够“从胡俗”,将自己毕生致力于匈奴与汉朝的安定团结,被尊为“宁胡阏氏”,而且还教导其子女也要为汉匈团结关系的稳定作出贡献,事实证明其子女确实也为此作了不懈努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有

一些和亲公主并不是自愿和亲,因此郁郁寡欢,如西汉第一位远嫁乌孙的公主——刘细君。与汉相比,乌孙是个相当落后的民族。细君生长在文明程度较高的中原,又是汉宗室之女,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她远别家人,来到乌孙,除了其他各种困难和痛苦,还必须要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接受乌孙民族的习俗。这对于一个来自“礼仪之邦”的女子来说,是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昆莫猎骄靡后曾使其孙岑陬娶细君为妻,细君不肯从命,上书汉朝天子,希冀能得到亲人的支持。汉天子的回答是:“从其国俗,吾欲与乌孙共灭胡。”细君无奈,为了汉帝征服匈奴的大业,她只得再次成为岑陬的妻子。细君最后老死乌孙,终生不曾归汉。后世流传的她的悲愁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便反映了她当时的心情。 从文化方面看,和亲的影响是双向的,和亲公主带去的不仅是丰厚的财物,还有中原的文化影响。从个体来讲,和亲公主本人就是一个集汉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与一体的典型,和亲公主虽然受传统的汉文化教育,但出嫁后生活方式仍要“从胡俗”。从中原王朝文化受到北方民族文化影响看,在汉代的石刻艺术上,可以发现许多受到匈奴游牧生活题材和风格的影响的石刻,今陕西兴平县汉茂陵附近的霍去病墓前就有有关匈奴的巨型石刻,可见呼韩邪单于附汉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