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案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案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案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了解人类面临的世界性重大问题的最终解决都离不开生态学;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种类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2.通过了解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的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树立整体的、生态的生命科学观点;通过了解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渗透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教育;通过了解人类面临的世界性重大问题的解决与生态学的关系,使学生不断关注社会、关注生态环境,从而增强改变现状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同时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学的概念以及生态学对解决世界性问题的重要作用是本课题的重点。因为生态学属于宏观生物学,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树立起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适应的观点;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以及为将来关注、解决世界性问题所产生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并激发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积极性。

2.生态因素的概念和类型,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因为生态因素是直接影响生物分布、形态、生理的环境因素,正是本课题学习的核心内容,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是如何受环境影响的。此部分内容所以是难点,主要是因为学生容易把一些间接影响生物的因素,如水域的深度、海拔的高度、纬度的高低等,也当作生态因素。实际上这些因素是通过阳光、温

度、空气、水分等生态因素间接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不属于生态因素。此外,生态因素对生物具有综合性的作用或有某一因素的主导作用,这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分析问题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

3.在本课题的教学中对某些内容要组织讨论。讨论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就成为难点。

例如,组织学生对共生、寄生、竞争、捕食这几种种间关系讨论时,就要引导学生从两种生物间的利害关系上去分析,使学生的讨论能集中在实质的问题上,使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能在老师主导作用下有序地进行。?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二课时。

二、第一课时:

1.通过实例讨论生物与环境的依存关系:“绿色植物与环境是什么关系”“蚯蚓与土壤是什么关系”在此基础上指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讨论或介绍全球所面临的五大社会问题:人口膨胀、粮食不足、能源短缺、环境污染、自然资源严重破坏的现状。从所在地区谈到全国和全世界;从学生已知的谈到未知的;从过去谈到现在;要抓住我国这五大社会问题的典型事例,论述其长远的危害,以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

3.讨论和分析小麦的生长发育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然后概括出生态因素的概念和种类。

4.重点讨论或讲述阳光、温度和水这三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采用自学的方法,让学生看书再讨论、归纳出阳光、温度和水对生物的影响。学生的自学和归纳活动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1)阳光对生物的影响应归纳出:

①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从光照强度、光质和日照时间长短几个方面分析归纳阳光对植物生理和分布的影响。

松、杉、小麦等植物在强光下生长得好,人参、三七等植物在弱光下生长得好。这是光照强度对植物的影响。

海湾的浅水处生长许多绿藻,稍深处则有许多褐藻,再深处则生长许多红藻,这是光质对植物影响的例证。

首蓿、鸢尾等植物只在春末夏初开花,菊科植物则在秋季开花,这是日照时间长短对植物影响的例证。

②对动物的影响体现在体色、视觉、繁殖、发育和习性等方面。

(2)温度对生物的影响应归纳出:

①生物能够生存的温度范围是很窄的,这是因为温度变化影响生物体内酶的活性。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为-2℃~50℃;最适温度一般为20℃~25℃;个别生物在极低或极高的温度条件下仍可生存,这种温度称为极限温度。如某些线虫可忍受-273℃的低温;一些细菌和蓝绿藻喜欢生活在90℃的温泉中。

②温度影响植物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纬度较高的寒冷地带针叶林较多,纬度较低的温暖地带阔叶林较多,这是温度影响植物水平分布的例证。随着海拔的升高,植物的类型也发生变化,海拔较低处为阔叶林,随着海拔的升高,依次为混交林、针叶林、高山草甸,这是温度影响植物垂直分布的例证。

③温度对动物的影响体现在形态、习性等方面。

(3)水对生物的影响应归纳出:

①水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必须以水为溶剂才能进行。这部分内容要联系前面学习过的结合水和自由水的知识。

②水是生命的摇篮。原始生命就产生于原始海洋,生物从水生到陆生后仍然依赖水。

③水在大陆上的分布,是限制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干旱沙漠地区与雨量充沛的热带雨林相比,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很大差别;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雨季和旱季,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这些都是水对生物影响的例证。

5.最后小结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可列举一些新的实例,让学生分析是哪些非生物因素对生物产生的影响,如分析“南桔北枳”的现象。

三、第二课时:

1.本节课可通过提问:“什么是生态因素”导入新课。然后提问:“在一片麦田中,对小麦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有影响的生态因素有哪些”可让学生讨论,最后教师归纳学生的正确看法:有阳光、温度、水、矿物质等非生物因素;还有小麦个体间的相互影响,细菌、真菌、鼠、昆虫、鸟类、杂草等生物因素。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有关内容的录像,让学生观察分析画面中各种生物间的关系,然后再进行归纳。教师应该指出:“自然界中没有一种生物能脱离其他生物而孤立生存。生物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形成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生命之网。各种生物个体都是此网中的一员,它既影响别的生物个体,同时又受到其它生物的影响。”

2.生物之间通过哪些因素形成一定的关系呢引导学生对此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还可以播放重新编辑的有关内容的录像,让学生观察分析。最后教师应归纳出:“生物之间形成一定关系的主要因素

是食物、居住空间、领地和配偶等。生物间特定的关系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然后引出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3.生物的种内关系有两种表现形式: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此部分内容可以播放有关的录像,或者举例生动地讲解,从实例出发,让学生了解种内的两种关系的表现形式。以下过程供参考:

(1)种内互助

录像:蜜蜂群体生活片段等。

提问:工蜂、蜂王、雄蜂在群体中是如何分工协作的

归纳:三种蜜蜂的职能不同,但分工协作有利于蜜蜂群体的生存和繁衍。再举蚂蚁、白蚁、飞蝗、鱼类、鸟类、草食哺乳动物群居生活的实例,进一步明确种内互助是种内关系的一种形式,以及种内互助又分为“社会性”群聚和“非社会性”群聚两种主要类型。

(2)种内斗争

录像:雄鹿间的角斗,雄孔雀开屏等。

提问:同种生物这种个体间是一种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对生物有什么意义

归纳:这是一种种内斗争的关系。这种关系对斗争失败的个体是不利的,但对生物种族的生存和发展是有利的。

(3)提问:狼攻击麝牛时,狼之间表现出种内互助,麝牛之间也表现出种内互助。狼捕到食物后,彼此间争夺食物,由互助关系转化为斗争关系。请问: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对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是否有利这一生物现象说明了一个什么哲理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应归纳出:

①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对种的生存和发展都是有利的。

②说明了“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的哲理。

③结群是种内互助的一种常见形式。结群可以是长久的,也可以是临时的。“社会性”昆虫是结群的最高形式。

4.生物的种间关系比较复杂,也要从具体实例出发,让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出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的几种主要关系和概念,并将这四种种间关系进行比较,认识它们之间的区别。

(1)共生:双方有利

实例:地衣。介绍地衣是真菌和单细胞藻的共生体。真菌的菌丝长入单细胞藻内,两种生物结合为一体,二者在生理上互补,为对方提供所需要的物质,他们之间是一种相依为命的互惠互利的关系,失去一方,另一方则不能生存。在学生明确什么是共生后,可以让学生举出其他共生的实例,上述的教学过程体现了从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到感性的认识过程。

(2)寄生:一方有利,一方有害

实例:人与蛔虫,大豆与菟丝子等。寄生的实例学生可以举出,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概括出各种寄生关系的实质,寄生物与宿主的特定关系说明二者之间互为生态因素的。

(3)竞争:往往排除一方

实例:介绍俄国生态学家高斯在1934年的实验(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巴克实验(赤拟谷盗和杂拟谷盗)。

对上述两个实验要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

①竞争的概念。

②两个物种生态要求越一致,竞争就越激烈,竞争将导致两种结局:一个物种被排除;两个物种发生分化(如达尔文地雀,见后面的小资料)。

③两个物种之间的竞争排除现象只能在人为实验中看到,在自然条件下只能看到竞争的结果。

(4)捕食:一方有利,一方致死

实例:让学生举出捕食的实例,并分析归纳具有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互相之间有什么生态影响。应归纳强调以下几点:

①捕食是动物吃动物这样一种弱肉强食的种间关系。草食动物吃植物不是捕食关系,是一种植食关系。

②捕食者与被捕食者数量的消长是相互制约的。

为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识图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可出示下列三个坐标图(图7-1),让学生分析A与B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

上述内容在学生讨论分析后应归纳出:(一)为共生图像,表示AB

两种生物个体数量为同步变化,二者同生共死。(二)为竞争图像,表示A B两种生物开始时个体数量为“同步”变化,以后则此消彼长,你死我活。(三)为捕食图像,表示A B两种生物个体数量变化不同步,先增者

先减少,后增者后减少;后增后减少者为捕食者,先增先减少者为被捕食者;B图像的最高点低于A图像的最高点,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

为了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生物间的复杂关系,可用投影打出下列一段内容,并分析回答生物间存在几种关系。“有一种植物的根可深入苹果树枝内部,并吸收苹果树的养料。如果一株苹果树上生长许多这种植物,就会严重影响苹果树的生长。这种植物可结出甜美的浆果,由几种鸟类替它传播种子。”分析上述具体内容,归纳出上述生物间存在寄生、竞争、植食和种内斗争的关系。

5.本节课的结束语:“生物间的相互影响,形成一定的关系是生物长期生态适应的结果。这种关系的相对稳定对整个生物界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

四、本课题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本课题是本章的起始内容,初步接触生态学知识,首先要树立学生学习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即“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有了这个基本观点才能统帅本章内容的学习,才能逐步形成研究生态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的能力。

2.学习的内容要密切联系全球、全国、本地区的实际。让学生认识到严重的生态问题就在你的身边,摆在人类的面前,引起他们对生态问题的关注,调动他们学习生态学知识的积极性。

3.要善于组织学生将已知的知识、生物学现象与所学的新内容结合起来,通过分析、比较、综合进行本质上的概括。总之,本部分内容要从学生的感性出发,从已有知识出发,通过教师主导作用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严防教师逐条逐句地分析讲解。

4.有条件的地区,教师要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身临其境学习有关的生态学知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小资料?

一、竞争导致物种分化的实例:

加拉帕戈斯群岛离最近的南美大陆约900海里,此群岛因达尔文考察过而闻名。生活在群岛上的14种达尔文地雀都是这个群岛所特有的,它们是南美大陆一个祖种地雀的后裔。由于地理隔离,逐渐从一种地雀形成现在的14种地雀。这些地雀有些生活在同一个岛上,它们的亲缘关系亲切,但为什么还能共同生活在一个小小的群岛上呢关键就在于它们通过竞争已经有了明显的形态和生态分化。它们的栖息地和食性都截然不同:有地栖的,有树栖的,有仙人掌栖的;有食虫的,有食种子的,有食仙人掌的,有专食果实的;它们的大小和喙形都各不相同。可见,通过物种之间的竞争会导致形态和生态的分化,使种间的竞争有所缓解,使有限的空问和食物容纳更多的物种。

二、巴克实验:

巴克在1948年和1954年将两种吃仓粮和面粉的甲虫——赤拟谷盗和杂拟谷盗混合喂养,也发现了竞争排除现象。两个物种的形态越相似,它们的生态需求越是一致,竞争也就越激烈。

【初中】最新八年级生物下册7.1.1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导学案答案不全新版冀教版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学习目标】 1.掌握环境因素的定义. 2.正确区分非生物因素与生物因素. 3.分析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学习导航】 1.分析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1)“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了__________对植物的生长必不可少. (2)橘树不耐寒,适宜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生长;说明__________对橘树生长的影响. (3)大雨造成土壤里水分过多而缺氧.蚯蚓爬到了地面,说明__________对蚯蚓的影响. (4)沙漠缺水,不仅植物种类稀少,而且植株矮小,根系发达,说明_________对植物的影响. 2.正确区分非生物因素与生物因素: (1)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属于__________因素. (2)一棵树上生存的昆虫属于__________因素. 【合作探究】 1.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这句话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怎样的关系? 2.什么是环境因素? 3.分析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1)同种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2)不同种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达标检测】 1.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置了“有光”和“无光”两种环境条件,探究“光对大豆发芽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观察法 B.分类法 C.调查法 D.实验法 2.在潮湿温暖的地区,生物种类和数量一般比干旱的地区多,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 ) A.植物 B.细菌、真菌

C.光、空气、土壤 D.水和温度 3.在杂草丛生的农田里,农作物的产量较低,引起这种现象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A.生物因素 B.非生物因素 C.阳光 D.水分 4.下列动物的活动,主要受温度因素影响的是( ) A.候鸟的迁徙 B.蛾类在夜间活动 C.鱼类的生殖洄游 D.飞蝗群集迁飞 5.宋代诗人苏轼在《春江晚景》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中描写影响鸭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 ) A.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6.生物生存的环境是指其周围对生物有影响的( ) A.非生物因素 B.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C.一切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 D.以上都不是 【参考答案】

2020中考《生物》各章节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020中考《生物》各章节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能够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1、非生物因素:光、水分、温度、空气等 2、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 圈内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 (1)捕食关系:例如七星瓢虫捕食蚜虫 (2)合作关系:例如蜜蜂大“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3)竞争关系:例如到田里的杂草和水稻 (4)寄生关系:例如寄生在人体内的蛔虫 (5)共生关系:例如根瘤菌和豆科植物 二、探究实验: 1、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5)得出结 论(6)表达和交流 2、设计对照实验: 在研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所实行的除了 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 3、变量: 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都应相同。 4、对照组和实验组:

一般来说,对照组要确保实验对象的某种生命活动正常实行,满足实验对象所需要的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处理)。实验组相对于对照组则缺少一个适宜的条件(接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处理)。 三、探究光对鼠妇生活影响 1、提出问题: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 2、作出假设: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适合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3、方法步骤:在铁盘内放上一层湿土,取10只鼠妇放在铁盘中央。然后以铁盘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盖上玻璃板。一段时间后观察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 4、注意问题: (1)本实验的变量:光 (2)本实验的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是无光的一侧;实验组是有光的一侧。 (3)如何保证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确定的变量引起的? 采用对照实验,可保证除了所研究的因素不同外,其他因素都相同。这样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单一变量引起的。 (4)为什么要用10只鼠妇做实验,而不用一只? 防止偶然因素的影响,减小实验误差。 (5)所用鼠妇的数量是不是越多越好? 不是,所用鼠妇的数量越多,实验的难度也就越大。 (6)为什么要计算全班各小组的平均值?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设计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描述并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的能力;让学生尝试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的多种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珍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式导入 复习:1、各种环境因素影响着生物,这些因素有哪些?(全体学生) 引:对生物有影响的环境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好像在座的各位同学,自小学毕业到了现在这个班集体中,对你们有影响的因素很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看;那么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你们只是等着环境来影响你们吗?自己又是怎么面对和处理的呢? 这种影响有些是有益的,如同学间互相帮助;有些是有害的,如某些同学课堂上吵闹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那么,对于其他生物,它们又是怎么面对新的环境的呢? (二)教授新课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大家翻到书17页,看到四幅画,思考并讨论下它们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又分别是对环境中哪些因素的适应?(B、C层次学生) (1)骆驼有哪些特点呀?(全体学生)骆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B、C层次学生) 学生总结得出它们这样的特点是对干旱、缺水环境的适应。 (2)骆驼刺有哪些特点呀?(全体学生)骆驼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B、C层次学生)

学生总结得出它们这样的特点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 (3)海豹有哪些特点呀?(全体学生)海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B、C层次学生) 学生总结得出它们这样的特点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 (4)旗形树有哪些特点呀?(全体学生)旗形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B、C层次学生) 学生总结得出它们这样的特点是对风的适应。 (5)生活中还有没有其他适应的例子呢(全体学生)?比如在体色上模拟环境中的颜色。(A、B层次) (师引导学生区分两者的区别,认识到一种仅仅是体色改变,一种却体色和形态均改变)(A层次) (板书相关概念等,并简单作介绍) 保护色:动物外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类似。如变色龙、竹叶青、树蛙、青蛙、蚱蜢、雷鸟、斑马、豹子等。 拟态:颜色、外形都与环境类似。如竹节虫、枯叶蝶、尺蠖等。 警戒色:某些有恶臭、有毒或不可食等特点的动物具有鲜艳夺目的色彩或斑纹,用来警示天敌不要靠近。如毒蘑菇的色彩、一些有毒昆虫体色、金环蛇、银环蛇、乌贼等。 总结:生物的生存斗争非常残酷,也只有适应环境的个体和物种才能最终生存下来,所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当然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环境。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大家知道哪些有关生物能影响环境的例子?(全体学生) 那么,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带来更多的氧气、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枝枯叶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改良土壤、水葫芦疯长导致水生生物绝迹、人类污染环境,这些例子中,哪些生物对环境好的方面的影响?哪些是不好的影响呢?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

第二章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举例说明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 4、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和记录,并积极参与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鱼儿离不开水,蚯蚓生活在土壤中,若让他们对调,结果会怎样? (从而引出“环境”的概念。) 列举常见生物生活的环境。指出这些环境是由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决定的。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自学P17“探究” 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2、阅读教材P18,小组探讨“对照实验”的概念以及“变量”的含义。 3、 探究实验设计。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各组讨论并制定探究方案,注意方案中实验变量的探制。 4、分组进行探究,注意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实验结论的总结。 5、 问题探讨:⑴怎样确定试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光”引起的? ⑵只用一只鼠妇行吗?为什么? 6、试验拓展: 探究湿度对鼠妇的影响。 7、除光外还有哪些环境因素,学生举例并谈及认识。 学习任务二: 说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形象说明了生物之间的什么关系呢? 2.学生阅读教材总结生物之间的三种常见关系。 三、归纳总结 ★(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分成两类:_______和 _______。 生物因素是指________________;非生物因素是指____________. ★(2)生物之间常见的关系有: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 ★(3)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________、_________开始的,实验方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_________________来进行。 ★(4)对照实验:在研究____________时,所进行的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实验叫做_______________。 ★(5)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 做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 做完实验后,应把鼠妇 _______________ (6)实验过程中,为了降低鼠妇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在盘内______________; 怎样处理才能在盘内形成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 此时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量是__________; (7)两侧______放_______ 数目的鼠妇,____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_____次。 ★(8)要计算出全班各组第10次数据的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中不是用1只鼠妇做实验,而是用10只鼠妇做实验,目的是______ 五、学习检测 (一) 1.乳山是美丽的海滨城市,有着丰富的藻类植物资源,海湾浅水处长绿藻,深处长褐藻;再深处长红藻。海洋植物的这种分布主要受哪种因素影响? A .温度 B .阳光 C .盐分 D .气体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话描述了生物之间的( )关系。 A .合作 B .竞争 c .寄生 D .捕食 3.在探究“鼠妇的生活是否受土壤湿度的影响”实验中,实验变量是( ) A .光照 B .土壤湿度 C .土壤温度 D .土壤中的无机盐 4、荔枝不能在北方种植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温度较低 B.北方降雨量少 C.北方光照不足 D.北方土壤贫瘠 5、在稻田中,影响其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 ) ①阳光 ②杂草 ③水分 ④土壤 ⑤田鼠 ⑥空气 ⑦蝗虫 ⑧蚜虫 A.①②⑤⑥ B.③④⑦⑧ C.①③④⑥ D.②⑤⑦⑧ 6、天空中,越是高处,鸟的种类和数量越少。决定此现象的非生物因素是( ) A.光照 B.水分 C.空气 D.温度 7、下列生物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 .水稻和稗草 B .猫和老鼠 C .人和猪 D .蚂蚁和蚱蜢 8、我们在养花的过程中,经常给花浇水、施肥、松土、阳光照射,天冷了还要把花搬进室内,而且一个花盆中要栽种适量的花卉,这都体现了生物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请选出正确的对应顺序( ) ①营养物质 ②空气 ③阳光 ④温度 ⑤生存空间 ⑥水分 A .⑥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⑤⑥ C .②③④⑤⑥① D .⑥②③④⑤①

七年级生物上册 1.2.1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保护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鱼儿离不开水,蚯蚓生活在土壤中,若让他们对调,结果会怎样? (从而引出“环境”的概念。) 学生列举常见生物生活的环境。指出这些环境是由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决定的。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自学教材14页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2、阅读教材,小组探讨对照实验的概念。 3、探究实验设计。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各组讨论并制定探究方案,注意方案中实 验变量的探制。 4、分组进行探究,注意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实验结论的总结。 5、问题探讨:⑴怎样确定试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光”引起的? ⑵只用一只鼠妇行吗?为什么? 6、试验拓展: 探究湿度对鼠妇的影响。 7、除光外还有哪些环境因素,学生举例并谈及认识。 学习任务二:说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形象说明了生物之间的什么关系呢? 2.学生阅读教材总结生物之间的三种常见关系----捕食、合作、竞争。 三、系统总结: 引领学生明确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及如何设计对照实验。 四、尝试应用 1、让学生分析A与B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2、

花始盛开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能力目标: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情感目标: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交流。 重点、难点 1、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知识链接: A复习前面内容:1、生物的特征 2、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为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法指导: 实验分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学习内容: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 1、生物的生存是依赖于的。 2、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等,另一类是。 3、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开始的。得出结论后,还需进行。 4、实验方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和来进行。假设的提出不是凭空臆造的,需要有较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当实验结果不符合假设时,应该怎么做() A.放弃实验不再探讨此问题 B.修正实验结果以符合假设 C.重新提出假设再进行实验 D.不再做此实验直接提出结论

5、在捕捉鼠妇时会发现鼠妇通常躲在的环境中。根据鼠妇的生活环境,你提出的问题是:。 6、在设计实验时,注意要使鼠妇的生活环境除______________外都保持相同,形成了________两种环境的对照。 7、实验完毕后,用过的鼠妇应怎样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因素除了光,还有、、等。 二、合作探究 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某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将他探究活动 的过程填写完整。 (1)提出问题: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吗 (2)做出假设: (3)制定并实施探究方案:在铁盒内放上一层湿土,一侧盖上不透光的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在铁盒两侧的中央处各放5只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这样在盒里就形成了和两种环境。该实验的变量是。如果在铁盘两侧中央各放1只鼠妇是否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为什么实验时所用鼠妇的数量是不是越多越好为什么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5次,结果如下表: (5)从中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6)表达和交流。 三、拓展创新 1.下列生物现象,主要受阳光因素影响的是() A.鱼类的季节洄游 B.仙人掌的叶刺 C.变温动物的冬眠 D.人参在密林下才能生长好 2.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与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比较,血液中含的红细胞数目多。与此有关的环境因素是() A.阳光 B.温度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oc

【课题】第七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2课时)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 了解—使学生了解生态学的概念; 理解—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理解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掌握—掌握生物的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自然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能力 〖思想情感〗 帮助学生树立辨证统一的思想观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使绝大多数学生能理解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掌握生态因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教学重点】 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难点】 生物的种间关系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 【教学用具】 电脑多媒体 【教学过程】 1.介绍什么是生态学?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问: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边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动植物入手找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些关系进行归类,边板书)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 阳光 非生物因素:温度 水 互助 种类关系斗争 共生 生物因素:寄生 种间关系竞争 捕食 今天我们来学习各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 阳光: 问:同学们知道阳光对生物有哪些影响吗? 阳光对生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文化大革命中曾流行过一首歌—…万物生长靠太阳…) 光的强与弱对植物:如松、杉、柳、小麦、玉米等在强光下生长好;人参、三七在弱光下生长

光的有与无对植物:海面200米以下,植物就难于生长 光照时间的长短:菊花秋季短日照下开花;菠菜、鸢尾在长日照下开花 阳光影响动物的体色:鱼的背面颜色深;腹面颜色浅 光照长短与动物的生殖:适当增加光照时间可使家鸡多产蛋 4.温度:动物生活的温度一般在-2℃~50℃ 植物的南北栽种: 对动物形成的影响:同一种类的哺乳动物生长在寒冷地带,则体大,肢体伸展较小; 对动物习性的影响:冬眠—蛇、蛙等变温动物;夏眠—蜗牛; 洄游: 迁徙; 季节性换羽: 5.水分: 6.其它:如土壤的理化特性 7.生物因素 自然界的生物,不仅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来自周围生物对他的影响 种内关系: 种内互助—社会性昆虫的群居性生活:成群的麝牛围成一圈保护雌牛和小牛 种内斗争—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所、寻找配偶或其它生活条件矛盾而发生斗争的现象。鲈鱼的成鱼在食物缺乏时,就会以本种幼鱼为食;蝌蚪过于密集时就会使肠道排出的一种有毒物质来限制幼小或弱小个体的生长 种间关系: 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互惠互利或对一方有利但对另外一方也无害;分开后至少有一种不能正常生活,两种生物间的这种关系叫~。 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表或体内,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这种现象叫~。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有限的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叫~。[大小两个种的草履虫的争斗]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8、生存斗争、种内斗争、竞争的关系 生存斗争—达尔文解释生物进化的一种理论。指的是生物个体(同种或异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如干旱、寒冷)之间的斗争,赖以维持个体生存并繁衍种族的自然现象。 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为了生存的争斗。 竞争—不同物种之间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斗争。 9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导学案

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依据学习目标,认真预习课本至少10分钟,用红笔标注疑难和重点 2.用准确语言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3.认真独立完成【挑战自我】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举例说明生物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3、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4、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成员合作和交流。 重点难点: 1、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即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2、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3、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和操作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4、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交流。难点: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 自主学习: 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____、____、____等____因素,另一类是_______。 2、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_____、_____开始的。 3、探究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六步: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得出结论、________。 4、什么叫做对照实验? 5、什么是生物因素? 7、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______,此外还有_____、______,等等。 展示交流:(学生根据自学情况完成自主学习环节并回答问题。) 合作探究: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下列对盒子的左边和右边给出的几个条件最适合的 1、本实验中的变量是什么?如果探究“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或“土壤的干湿程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那变量又是什么?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案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了解人类面临的世界性重大问题的最终解决都离不开生态学;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种类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2.通过了解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的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树立整体的、生态的生命科学观点;通过了解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渗透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教育;通过了解人类面临的世界性重大问题的解决与生态学的关系,使学生不断关注社会、关注生态环境,从而增强改变现状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同时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学的概念以及生态学对解决世界性问题的重要作用是本课题的重点。因为生态学属于宏观生物学,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树立起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适应的观点;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以及为将来关注、解决世界性问题所产生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并激发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积极性。 2.生态因素的概念和类型,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因为生态因素是直接影响生物分布、形态、生理的环境因素,正是本课题学习的核心内容,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是如何受环境影响的。此部分内容所以是难点,主要是因为学生容易把一些间接影响生物的因素,如水域的深度、海拔的高度、纬度的高低等,也当作生态因素。实际上这些因素是通过阳光、温

度、空气、水分等生态因素间接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不属于生态因素。此外,生态因素对生物具有综合性的作用或有某一因素的主导作用,这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分析问题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 3.在本课题的教学中对某些内容要组织讨论。讨论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就成为难点。 例如,组织学生对共生、寄生、竞争、捕食这几种种间关系讨论时,就要引导学生从两种生物间的利害关系上去分析,使学生的讨论能集中在实质的问题上,使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能在老师主导作用下有序地进行。?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二课时。 二、第一课时: 1.通过实例讨论生物与环境的依存关系:“绿色植物与环境是什么关系”“蚯蚓与土壤是什么关系”在此基础上指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讨论或介绍全球所面临的五大社会问题:人口膨胀、粮食不足、能源短缺、环境污染、自然资源严重破坏的现状。从所在地区谈到全国和全世界;从学生已知的谈到未知的;从过去谈到现在;要抓住我国这五大社会问题的典型事例,论述其长远的危害,以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 3.讨论和分析小麦的生长发育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然后概括出生态因素的概念和种类。 4.重点讨论或讲述阳光、温度和水这三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教学设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教学设计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三节内容。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三、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 五、教学难点:探究性学习的培养。 六、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资料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环境污染有不同的类型,按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 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称之为污染源。污染源又可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生活污染源等。其中工业污染源是指在原料生产、加工过程、燃烧过程、燃烧过程、加热冷却等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设备都有可能成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有害影响的农田和各种农业设施。交通运输污染源是指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的交通运输设施和设备。这类污染源是运行中发出噪声引起振动、运载的有害物的泄露、汽油柴油煤油燃料燃烧等。生活污染源主要是城市化造成的,由于城市人口密集,是人类消费活动集中地。消费能源排出废气可以造成大气污染,排出的生活污水(包括粪便)可以造成水体污染,城市排出的厨房垃圾、废塑料废纸、金属、煤灰可以造成环境污染。 污染物排入环境后经过环境的迁移、分布、扩散、转化,并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生物机体。污染物进入生物机体后,经过生物体内的代谢,一些污染物被代谢成无毒的物质排出体外,另一些污染物或一些污染物的代谢产物通过在生物体内浓缩积累和放大,对生物产生不利影响。污染物对生物机体的最早作用是从生物大分子开始的,然后逐步在细胞----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各个水平上反

映出来。 (1)污染物在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上的影响 ①污染物对生物体酶的影响 ◆污染物对酶辅助因子的影响 一些污染物能与酶的辅助因子相互作用,从而使辅助因子失活,影响到酶的活性。例如氰化物等能与细胞色素酶中的铁离子相互结合,形成稳定的络合物,而抑制细胞色素的酶活性,使其不能传递电子,则细胞内的氧化代谢过程中断,使机体不能利用氧,出现窒息性缺氧。 ◆对酶活性中心的影响 污染物还能和酶的其他活性基团结合。例如,汞和砷与某些酶的活性基团结合就很牢固,从而使酶失去活性。 ◆破坏酶的结构 有些污染物能取代酶分子中的某些成分,从而使酶失去活性。 ◆与酶激活剂作用 有些酶需要激活剂才能表现出活性,酶激活剂往往是金属离子,凡是能与激活剂作用的污染物都能抑制酶的活性。 ◆污染物与基质竞争同种酶而抑制酶的作用 污染物与底物具有相似的结构,也能和酶形成复合物。从而与底物竞争没得活性中心。 ②污染物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 污染物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学案

第3节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目标要求】 1、会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2、学会使用干湿表,尝试收集和处理数据的多种方法。 3、体验并认同生物对环境具有不同的影响,意识到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重要性。【预习导学】 1、“空气湿度”这个词,它表示_________________。空气湿度过大或过小时,都_____于一些细菌和病毒的繁殖与传播。经科学测定,空气的相对湿度在_______时病菌死亡较快。 2、测量空气湿度的常用仪器是___________。 3、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________、相互________的。 4、举例说出动物对环境的影响: 举例说出植物对环境的影响 【问题探究】 1、分析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阅读课本资料“澳大利亚与蜣螂”,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⑴牛、蜣螂各自对环境产生了什么影响? ⑵澳大利亚政府为什么要引进蜣螂,而不用人工的方法清除牛粪和喷洒灭蝇的杀虫剂? ⑶根据该事例,你认为生物对环境有影响吗?说说你的理由。 2、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1)学会使用干湿表 ①干湿表由一个____球温度计、一个____球温度计和下面的_________组成。 ②干湿表的使用方法: 在干湿表后面的水盒中注入_________,将纱布浸入水盒。将干湿表悬放 在所要测定地点的上方,静置一会。读出_________温度和_________温度。 转动_________,使干球温度刻线对准湿球温度刻线,下面_________方向所 指的读数即为相对湿度。 (2)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①分小组选择3种不同的环境(灌木丛、草坪、裸地)。在一天内,选择早、中、晚3个时间段分别测试3种环境的湿度。每次测试时,要测量3个数据,每个数据的测量时间相隔8-10分钟。把测量的数据记录下来,取平均值。 植被状况 裸地草坪灌木丛 早中晚早中晚早中晚第一次测试 第二次测试 第三次测试 平均值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练习题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练习题 1、科学家曾对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进行考察,发现海沟深处有鱼虾,但没有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A.无二氧化碳 B.无阳光 C.无有机物 D.水温太低 2.沙漠地区的植物通常有很发达的根系和较小的叶片,与此相关的主要因素是 A.水 B.温度 C.阳光 D.土壤 3.神农架生长着一种小野菊花,它能散发出阵阵芳香,被植物学家称为“神农香菊”。而把它移植到其他地方,就会失去香味。这一现象说明了()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环境能影响生物 C.生物能适应环境 D.环境能适应生物 4.有一种鸟类的生活习惯是白天休息,夜晚觅食,到秋天从北方飞往南方越冬,影响这两种习性的环境因素依次是() A.阳光、温度 B.温度、阳光 C.温度、水分 D.水分、温度 5.下列各项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现象是() A.朵朵葵花向太阳 B.树林能保持水土 C.候鸟迁徙 D.骆驼能生活在荒漠中 6.下列成语中,说明生物能影响环境的是() A.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7.“烟台苹果”享誉全国,但出产它的烟台却不出产柑橘。造成此现象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A.温度 B.水分 C.阳光 D.土壤 8.地衣(一种植物)能在岩石表面生长,又能使岩石不断风化,这说明() A.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 B.生物与环境之间没有直接联系 C.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与环境无关 D.生物的生存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9.下列哪项不是生物对环境影响的实例() A.植物蒸腾作用增加了空气的湿度 B.蚯蚓的活动改良了土壤 C.浮萍的大量繁殖造成了水中鱼类的死亡 D.枫树在秋天落叶 10.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根深叶茂 B.大树底下好乘凉 C.大雁南飞 D.秋风扫落叶 11、在设计探究实验时,下列不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的是() A.有光、无光 B.有光、无水 C.干燥、湿润 D.有空气、无空气 12、你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活动中,如何保证实验结果的不同只是由于光照的不同而引起的? A.实验中保证充足的光照B给以不同的光照和湿度 C.实验中只设定光照这一个变量 D.除了光照不同外,还要给以不同的营养 13.在做了“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后,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同学们在捕捉鼠妇时会发现,它们经常躲在什么地方?。 (2)根据鼠妇的生活环境,你提出的问题是:? (3)实验时所用鼠妇的数量是不是越多越好?为什么? (4)假设的提出不是凭空臆造的,需要较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当实验结果不符合假设时,应该怎么做?()(填序号) A.放弃实验,不再探讨此问题 B.修正实验结果以符合假设 C.重新提出假设,再进行实验 D.不再做此实验,直接得出结论 (5)在设计实验时,注意使鼠妇的生活环境除外都保持相同,形成了两种环境的对照。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说明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兴趣参与课堂探究活动并愿与小组其它同学合作和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 2、能够对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作出假设,尝试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经历实验的过程并认真观察和记录。 3、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 4、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的例子。 5、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6、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节有关周围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再自然的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学生分析: 省会城市的孩子很少接触过鼠妇,对这种生物了解不多。由于这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七年级(初一)的学生对探究性学习又很少经历,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对探究的每一个步骤的思考都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具有相当多的不确定因素,需要教师积极加以引导。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境, 学生提问。四人一组,捕捉鼠妇(课前); 发言说明如何捕到鼠妇,提出问题。带领组长在室外观察鼠妇,指出鼠妇即“西瓜虫”、“潮虫”。 对学生发言进行评价,对学生的问题有选择的回答,留下有探究意义的问题。 二、逐步深入,体验探究的过程思考回答遗留下的问题,作出各自的假设; 在讨论发言中设计出实验方案; 四人一组实验操作,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组汇报结果; 讨论数据的处理方法; 处理数据; 汇报处理结果; 得出结论。积极引导学生思考; 讲述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引导提问,将个别学生未想到的实验方案的细节讲清楚,确保实验的科学严谨性; 纠正错误做法,表扬表现好的实验小组; 评价结果; 启发学生利用好数学工具;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设计教案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案例袁家彩 教材分析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都离不开环境对他们的影响。那么,生物又是怎样适应和影响环境的呢?教材是按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两部分编写的。第一部分出示了几幅图片,试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理解生物的生活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理解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最后总结: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能力目标 尝试学会分析图片和文字资料 3.情感态度价值态目标 形成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思想情感;激发对生命科学的学习热情和环境科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教学方法:分析法、发现法 教具准备:课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影像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请看这幅图——是美丽的大草原,草原上有牛、羊。这是哪里的草原呢?(请学生代表描述)对,是蒙古草原,因为草原上有蒙古包。

再看这幅图——(请学生代表描述)郁郁葱葱的山野,林间还有火车,这是人类在自然界中留下的痕迹。 第三幅图——(请学生代表描述)辽阔的大海、翱翔的海鸥,这是海滨自然风景的典型代表。 看完三幅照片,大家有什么感觉,(请学生代表描述)——自然界的美。每当人们提到辽阔的草原,就联想到绿草和牛羊;提到山野就联想到丛林和在森林中生活的动物,提到浩瀚的海洋,经常令人想起海洋中斑斓的海底生物和海面上飞翔的海鸥。如果要形容自然界的美丽,人们经常要用“和谐”这个词来描述。 但是,如果我们看到牛羊在海里游泳、鱼类在森林中爬树,那我们就会觉得太不对劲儿了。 实际上,生活在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都有它相对适应的环境,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的生物,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就像鱼类具备鳃,可以在水中呼吸;鸟类生长有翅膀,可以在空中飞行。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研究生物是怎样适应和影响环境的。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讨论: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①沙漠中的骆驼②沙漠中的骆驼刺③寒冷海域中的海豹④旗形树的树冠四个图片资料),并结合课本19页的相关内容。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讨论下面一个问题: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巩固: 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们就行分析生物如何适应环境。(幻灯片 2~10) 1)鱼的身体左右侧扁,呈梭形,具鳍→对水的适应 2)仙人掌的茎厚实多汁,叶变化成叶刺→对干旱的适应 3)虎豹等猛兽等都具有锐利的牙齿和尖锐的爪→捕食的适应 4)鹿、兔、羚羊等动物奔跑速度很快→躲避敌害的适应 5)保护色:雷鸟、蝗虫 6)警戒色:蝮蛇的斑纹、瓢虫的斑点 7)拟态:竹节虫、尺蠖、枯叶蝶 设疑:1、观察猫和兔子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吗?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是全书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体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教师不应直接告诉学生探究的每一个步骤,而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体验探究的过程,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建构起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学生在此基础上,认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并且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实践中的有关现象。教学目标 1、了解非生物因素的种类及其对生物的影响,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 2、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认同科学探究的严谨和求实。 3、在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猜想和推理能力,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 4、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能够不断关注生态环境。 教学重点 说出非生物因素的种类及其对生物的影响,体验探究的过程,模仿控

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教学难点 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认同科学探究的严谨和求实;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讨论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也是本节课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桔逾淮为枳”的录像故事,鱼类洄游、春兰秋菊等生物生活的场景图片和环境污染的图片,本节课的知识结构,等等。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黄粉虫生活的资料。 黄粉虫幼虫若干只(至少保证每个实验台上有十只),镊子,大培养皿,麦麸、米糠、树叶等混合而成的食料,玻璃板(或透明本夹),不透光的纸盒和纸板,表,手电筒,实验报告用表,笔.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请学生欣赏“桔逾淮为枳”的录像故事,并思考桔成为枳的原因。 2、创设问题情景,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课件展示鸟类迁徙,鱼类洄游,春兰秋菊等生物生活的场景,请学生推测猜想形成以上现象的原因。 3、学生认真思考,踊跃发表意见,认识到生物的生活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顺利引出课题。 二、进入情境,明确目标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第二章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前准备 学生:各小组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夹),表,笔,一份实验报告用表。 教师:鼠妇若干只或鼠妇图示。 教学过程: 1、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2、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 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实验探究 结果交流 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总结: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除了探究光这个条件外,还有无其他条件? 布置课后作业: 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 教学反思: 对于有些班,捉鼠妇的兴致比较高的,可以利用这样的班级多捉几只,在其他没有捉到的班上可以作为示范。也可以叫这些捉鼠妇能力介绍经验,让学生了解到鼠妇的生活环境。每个班准备鼠妇情况不一样,有些一个班只捉到一只鼠妇,很难开展活动。但这节课还得上。只能利用课内十分钟让他们到一些易找的地方找,如果没找到,这个实验只能通过画图和想像完成了。但也得尽量提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校园寻找,既可以了解到它们生活的环境,又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捉鼠妇的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