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

一、填空

1.“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是晚清时期维新派梁启超出于“新民”目的和改良社会的需要而提出的。

2.黄遵宪提出“我手写我口”,最早提出“言文合一”。

3.梁启超的小说观:《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

4.提倡戏剧观念更新的代表有陈独秀。

5.真正体现出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观的,有王国维——《人间词话》。

6.清末翻译小说代表人物林纾,周树人兄弟《域外小说集》,徐念慈,包天笑;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的宴请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为主流;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是徐枕亚的《玉梨魂》。

7.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标志全面步入文学现代化历程。

8.五四文学革命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9.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风格主义的批判必然地回转向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成了一场文学革命运动。

10.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即脱胎于欧洲19世纪显示主义文学。

11.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12.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人道主义为本。《平民文学》--提出“为人生的文学”的口号。

13.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章八事”。胡适从“意象派”诗人庞德关于诗歌要靠具体意向的主张,提出写“具体性”,“能引起鲜明扑人的影象”的“新诗”,倡导白话新诗运动。

14.周作人《人的文学》主张“灵肉合一”,来自于西方人道主义思想。日本文坛兴起的“白桦派人道主义文学理论,影响了整个”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的走向。

15.鲁迅小说集《呐喊》汲取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郭沫若的《女神》也受到泰戈尔,歌德,惠特曼,雪莱,斯宾诺莎等外国作家,思想家的多元影响。

郁达夫的”自叙传”抒情小说则是兼取19实际欧洲浪漫主义与日本“私小说”的产物。

16.南国社是出自创造社的田汉领导创立的一个综合性艺术社团,以戏剧的成就与影响最大。

17.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

18.《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型短篇白话小说,发表在《新青年》,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一问世就引起巨大的反响。

运用“油滑”手段,在穿插性的喜剧人物身上,赋予现代化细节,为“借古讽今“服务,这是《故事新编》的重要手段。

19.叶绍钧代表作:《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

20.许地山的小说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异域色彩。

21.作为宗教学者,许地山小说创作受到印度文学与佛教思想影响,他接受了泰戈尔的宗教思想与文艺观。1934年《春桃》的发表,标志着他走上切实沉着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

22.冰心《超人》--“爱”的哲学。

23.郁达夫式的抒情小说,主要特征是(填空):自我的写真,感伤的抒情,结构的散文化,流丽,清新的文笔。

24.从五四文学革命到抗战爆发,中国新诗的发展大致经过了词曲化的新诗,自由诗,小诗,格律诗,象征诗,现代诗几个阶段。

25.胡适《尝试诗》是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一部白话新诗别集。

26.象征主义诗歌在中国出现时,“纯诗化”特征被强调,代表人物:李金发。

27.徐志摩是“新月”诗派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他诗的主要内容是:追求光明与自由的理想抒唱爱与美的追求。

28,《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杰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

29.周作人是语丝社重要的散文作家。

30.周作人的散文历来就有浮躁凌厉和平和冲淡另种风格。五四前后及20年代谈时事的战斗的杂文属于浮躁凌厉的一类,而五四时期的杂感、读书随笔及20年

代他称之为“美文”的艺术性散文,则属于平和冲淡的一类。

31.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量尝试散文诗创作的第一人。

31.郭沫若是中国现代历史剧的开拓者。

32.20年代戏剧创作中,成绩最丰的是田汉。田汉是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也是该社最重要的剧作家,他领导了南国戏剧运动。

33.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即从1928年到1937年抗战前的这一阶段。特点是:革命文学思潮及其文学创作和人文主义美学思潮及其文学创作。人文主义文学思潮是传承了五四文学的个性主义、人道主义、“人的文学”的潮流,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则是新兴的。

34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主张是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首先提出的。

35.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在上海成立。1930年3月2日,鲁迅、冯雪峰、柔石、蒋光慈、田汉等40余人出席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郭沫若、矛盾、郁达夫都参加了左联。鲁迅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对无产阶级文学倡导期的经验教训作了科学总结。鲁迅的讲话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文艺运动实践相结合的第一个理论上的收获。36.矛盾的《蚀》三部曲,分别是《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分别是《春蚕》、《秋收》、《残冬》。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

37. 三十年代小说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就是“革命+恋爱”的小说模式出现,被称为“革命的罗曼蒂克”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精神。

38、填空30年代小说流派的形成,地域文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39、填空丁玲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最早以明确强烈女性意识写作的女作家,是二十世纪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

40、1931年丁玲在《北斗》杂志上发表了短片小说《水》,它标志着丁玲创作的明显改变,受到左翼理论家的热情的欢迎。

41、.张天翼写的最多的也是最成功的是他的“灰色”人物系列,他们由小知识分子、小市民、小官僚们组成,对他们的庸俗、可笑、可怜、愚昧、空虚的生活进行了多方位的剖析。代表作品《华威先生》。最具特色的是讽刺手法。

42.张恨水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史上的集大成作家。他的作品有《金粉世家》、《啼笑姻缘》、《八十一梦》。

二、名词解释

1.文学研究会

1921年成立,1932年初结束。以周作人,郑振铎,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为代表。文学研究会宣称要“研究介绍诗杰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在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为人生”的文学主张是作为针对,破除鸳鸯蝴蝶的旧派文学的娱乐,消遣作用而提出来的。较多的受到俄国和欧洲显示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2.创造社

创造社主要倾向于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于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是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业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造的“直觉”明显“左”倾,1929年2月创造社被当局查封。

3.问题小说

指五四时期以反映社会重大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个小说群体,标志着中国现实主义新小说的发端,其作家主要由文学研究会的成员构成。最早给问题小说命名的是周作人,1919.2《中国小说中的男女问题》对“问题小说”的阐述。问题小说的主题,题材比较广泛。举凡家庭之惨变,婚姻之痛苦,女子之地位等。“问题小说”是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现实和写实派作家热心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碰撞的产物,也是五四启蒙精神和作家的人生思考相结合的产物,它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精神心理的需求。问题小说在五四时期的兴盛,也是借鉴外国文学的结果,这种节俭主要源于三个方面:有“提出问题的文学”之称的俄罗斯文学以及东北欧文学;五四初期作过较多介绍的挪威作结易卜生的问题剧;印度作家泰戈尔的哲理小说。

4.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的崛起,是写实派作家在坚持“为人生”文学观念的前提下,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克服“思想大于形象”的通病,逐渐走向成熟的必然归趋。这些来自乡村,寓居于京沪等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和宗法制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

将“乡间的生死,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以其刚健,清新,质朴之气使创作界面目一新,又由于挟带着各地乡情民俗的纪实和描写,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整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文化追求。乡土小说在艺术上无疑比问题小说更趋于成熟,成就更高。与“为人生”的写实派小说相对峙的,是前期创造社和与之相近的其他社团的一些小说家。他们不注重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再现,而是力主忠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标举自我情绪的审美表现,在20年代的小说界,别立新宗,另辟蹊径,开拓出现代小说新的园地--浪漫抒情的小说创作。这一流向的代表性作家首推郁达夫。

5.新月诗派

新月诗派与新月诗友联系却不等同,作为诗歌流派它始于1926年4月1日的《晨报副刊·诗刊》,参与了编辑工作并以诗文创立流派的有徐志摩,闻一多等人。新月诗派反对伤感主义,反对放纵,主张理性和节制;在艺术上要求艺术和“和谐”,“均齐”,强调诗人戴着镣铐跳舞,变现为追求诗歌的格律,它是倾向于古典主义的。在创作中,强调不再感情强烈时作诗,而在“感触已过,历时数日,甚至在数月之后”,将记忆的“最根本最主要的情绪的轮廓”用想象来表现。

6、东北作家群

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件发生后,对这一事件最敏感最直接也最激烈的当推东北的一批青年作家。他们日益思念被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的故土,一部又一部的作品在他们笔下问世,传达出作家们对侵略者仇恨和对故乡人民誓死保卫家乡的激愤之情。他们被称为东北作家群。代表人物有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白朗、罗烽等。代表作品是被鲁迅编入“奴隶丛书”的《生死场》和《八月的乡村》。

7.新感觉派小说

上海的新感觉派是一个活动于20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前半期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三十年代的新感觉派是在横光利一、片冈铁兵等为代表的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市主义文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所以又被称为“都会主义小说”。30年代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是施蛰存。

三、简答题

1.1917—1949五四文学革命迅速发展。划分为三个明显阶段:

一,1917—1927年以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

二,1928--1937年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

三,1937--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开端以及承继,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文学。

2.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其一,在内容上彻底批判、否定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始终贯穿、体现现代“人”的观念不断解放的思想,以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探索社会主义解放道路为启蒙思想主题:以农民、平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旧文学主人公帝王相、才子佳人。

其二,文学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文学语言获得了解放,文体形式经历了全面革新,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其三,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密切联系,自觉地借鉴、吸收外国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的而又不脱离传统的开放性现代文学。

3.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

1.理性精神的张扬;

2.感伤的精神标记;

3.个性化的追求;

4.创作方法的多样化探索。

4.20年代小说的三种类型:1.以“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主体的“问题小说”;2.以“文学研究会”为主体的“乡土小说”;3.以“创造社”作家为主体的“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抒情小说。

5.浪漫抒情派小说在艺术表现上的特征:1.侧重自我表现,主管色彩浓厚。这派作家多把小说作为作家的“自叙转”;2.不注重事件的外部描写,侧重宣泄,表现作家的情绪,感受,心境,心态(特别是变态性心理和肉欲苦恼);3.在创作方法上,这类小说以浪漫主义为主,同时又兼采某些现代主义技巧;4.浪漫抒情派小说是五四文学中最明显受西方文学影响的文学现象。

6.“冰心体”的语言特点:

“冰心体”的文学语言,典雅秀透,清丽淡远。她以白话为主,糅杂古今中外,努力实践“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把率真的自我和童真的个性,自然地渗入流利,凝练的文字之中,呈现出诗情洋溢,含蓄不露的闺秀风范,从这一点看来,“冰心体”实是冰心文学创作的最大成就。

7.郁达夫小说的内容和特征:

郁达夫的小说突出表现了五四青年队人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郁达夫的小说还鲜明地表达了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情怀;颓废的气息,色与欲的描写,花街柳巷,秦楼楚馆......在郁达夫小说中有着明显的地位。

8.徐志摩的抒情诗具有相当高的艺术造诣,特点是:

1.构思精巧,意向新颖。

2.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

3.章法整饬,灵活多样。

4.辞藻华美,风格明丽。

9.闻一多的诗歌理论对新月派诗人的影响。

闻一多的诗歌理论对新月派诗人(包括徐志摩)有着很大的影响。其诗论的核心内容是讲究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的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绘画的美,主要是指诗的辞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建筑的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型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虽不必呆板地限定每行的字数一律,但各行的相差不能太大,以求整齐之感。

10、《女神》的地位

《女神》的成功在于五四时代精神与诗人创作个性的高度融合统一;《女神》最强烈而集中地体现了诗人呼唤新世界诞生的民主理想;《女神》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自我的崇尚和对自然的礼赞;《女神》显示了彻底破坏和大胆创新的精神。

11.田汉20年代的剧作,在思想内容上的共同特质是:

感应着那个时代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节拍,一方面,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以及传统势力剥夺人的自由与幸福的罪行,并随着创作历程的推进,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表现也在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则着力表现人们面对黑暗现实所产生的苦闷、思索以及对光明的热烈追寻。

12.“左联”主要进行了下列文学活动: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传播和运用;自觉地加强了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与发展。13.三十年代文学论争?

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矛盾的批判。为了倡导革命文学,后期创造社、太阳社于1928年把鲁迅、矛盾作为批判对象。他们的革命文学理论有的源于美国左翼作家辛克莱的“一切艺术都是宣传”。

2.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这场论争发生在左翼作家与新月派理论家梁秋实之间。梁秋实以新人文主义的一贯立场,针对左翼作家提倡的无产阶级文学,认为文学与大多数人不发生关系,否认无产阶级存在的合理性。

3.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论争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4.关于“大众语文论争”。这场讨论是因为1934年5月汪懋祖、许梦因等发动“文言复兴运动”引起的。

5.30年代还有左翼作家对林语堂、周作人“性灵文学”的批判。在主张文学是战斗的武器的左翼作家们看来,林语堂、周作人文艺思想之产生是对黑暗社会现实的逃避,推卸社会责任。

14. 新感觉派的艺术特点和体裁特点。

1.从题材上看,新感觉派小说表现半殖民地大都市形形色色的日常现象和世态人情,并侧重展现都市生活的畸形和病态。从而提供了另一类型的都市文学。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家喜欢感性的描写现代都市气息和特征的人物。在描写这些处在畸形环境中的人物时又突出了他们的病态行为和畸形心理,并由此造成了“海派文学”的甜俗之气。

2.在艺术表现上,引进多种现代派表现手法,在小说结构、形式、方法、技巧等方面有所创新。新感觉派“刻意捕捉那些新奇的感觉、印象”,并把主体感觉投诸客体,使感觉外化,创造出强烈主观色彩的“新现实”。

15.简答分析老舍的创作历程

1.1922年5月老舍发表了处女作《她的失败》,次年初发表《小玲儿》。老舍真正开始他的创作生涯,是1924年他赴英担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以后,到1929年夏返国之前,他在英国完成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1929年老舍离开英国返国途中在新加坡勾留数月,写作了一部长篇《小坡的生日》。

2.回国后到抗战爆发前期,老舍执教于济南齐鲁大学和烟台山东大学,同时创作了六部长篇,即《猫诚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文博士》等和一部中篇《新时代的旧悲剧》以及三个短篇小说集,显出旺盛的创作力。

3.从抗战爆发到全国解放,这十几年,是老舍创作的又一阶段。这一时期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中篇《我这一辈子》,中篇小说集《月牙集》、短篇小说集和话剧等。

16.简答三十年代老舍的短篇小说以体裁划分为几类。

第一类作品,数量较多又颇有特色,以反映外国人民生活为主。

第二大类,以反应国内各阶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的反抗争为重要内容。第三类作品是童话,它们收在《长生塔》中。

第四大类是反映法国大革命的作品,它收在《沉默集(二)》中。

17.简答曹禺的戏剧对中国戏剧现代化的贡献。

1.他的戏剧深刻的集中的表现了反封建和个人解放的“人”主题,这是五四主题的发展,他出色地描写了封建没落家庭及其众多人生,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和黑暗社会。

2.曹禺的戏剧发展了我国的悲剧艺术,进一步开拓了悲剧文学的表现领域和精神刻画的深度,为悲剧艺术提供了典范。

3.曹禺的戏剧的高度艺术成就对我国现代话剧文学样式的成熟起了决定性作用,奠定了五四以来这一新生艺术样式在我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

18.简答四十年代的文学论争

1.这一时期的文艺思想论争比前两个时期更为激烈频繁。抗战初期关于文艺与抗战关系以及抗战文艺公式化、概念化问题的论争。沈从文、梁实秋反对“抗战八股”。

2.对“战国策”派的批判。“战国策”派在抗日战争时期出现,它并不是一个纯文学或以文学为主的社团,而是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相统一的一个综合性社团流派。他们的哲学基础是尼采的唯意志论和超人哲学,历史观标举战国历史形态,声称当时是“争于力”的战国时代的重复。

3.1939年至1941.年展开的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争论的焦点在

于如何看待“民族形式”的来源。

4.1945年前后围绕《清明前后》和《芳草天涯》而展开的关于“唯政治倾向”和“非政治倾向”的讨论。

5.1945年至1949年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主义的长期争论。

6.文艺论争还有1938年张天翼《华威先生》引起关于抗战文学暴露问题的讨论,新中国成立前夕东北对萧军思想和香港自由主义文艺思想的批判等。

19.四十年代小说从内容和主题来看分为几种类型。

1.抗战题材小说,直接反映社会现实,富有战地实感,留下了时代剪影。

2.以社会剖析和世情讽刺为重要内容的小说。

3.注重文化分析的小说,是作家对民族历史与现实进行文化探询与反省的结晶,它把抗战初期高昂的民族激情深化到了理性的层次。

4.侧重于人生探索的小说,主要表现在知识者对人生与生存意义的求索追寻。

20.《四世同堂》的文化反思精神。

作为小说中心的祁家,实质上是中国封建礼教堡垒的象征,祁老者引以自豪的四世同堂正是传统家庭伦理的思想结构。

老舍抓住了维系这个内在堡垒的文化纽结,把它置于小羊圈胡同的具体环境和2民族抗战的历史文化背景上加以表现,对体现了民族文化精髓的北平文化进行了沉痛反思。

小说以明确的批判意识揭露了浮游在北平市民中的民族劣根性,以理性审视的目光,对“民族的遗传病”作了穿透性剖析。企望在战火中焚毁国民的劣根性,显示了改造与重塑“国民性”的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选择了小羊圈胡同就成了北京近代思想文化变迁的缩影。

四、论述题

1、论述《阿Q正传》。

2、论述蘩漪,陈白露,愫方形象

3、论述曹七妹的形象。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近代文学的特征和四大谴责小说 中国近代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老残游记(2)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两大口号:民主与科学 (3)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其酝酿过程中,派生了五四文学革命,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4)五四文学革命发起与开展情况: 主要发起者: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 《新青年》: 《新青年》: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阵地,1915年在上海创刊,由陈独秀主编,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新青年》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和社会进化论。从而掀起了五四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1、主要社团: (1)文学研究会——1921.1在北京成立,由周作人、朱希祖、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十二人发起。 文研会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一般的问题”。会员的创作多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尤其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矛盾与冲突。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故习称“为人生”派。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文研会会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 (2)创造社——1921.7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等。 文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认为作者必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追求文学的美感,同时也强调文学的时代使命,因而文学主张本身存在矛盾。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侧重自我表现,有浓重的抒情色彩。文学史习称“为艺术”派。 创作社会刊:《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 创造社以1925年“五卅”惨案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后期因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李一氓、阳翰笙等人,他们提出了“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使创造社出现“左”倾倾向。1929年终被当局查封。 (3)新月社——1929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多为英美留学生。最初开展戏剧活动,1925年以徐志摩为核心逐渐形成新月诗派。1926年6月之后,由于徐、闻等人陆续离京南下,新月社无形中解散。1927年,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月刊,《诗刊》季刊,成员增加了陈梦家、方玮德、林徽因、方令孺等,形成后期新月派。新月社至1932年停止活动。 新月派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团体,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较深,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却比较重视。创作上倡导新格律诗,对中国新诗发展有较大贡献。 (4)语丝社——由《语丝》杂志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人团体。《语丝》杂志1924年11月创刊,主要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因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 语丝社的文学主张是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因而积极开展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主要成员有: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等。鲁迅是语丝派的主将。 《呐喊》与《彷徨》的主要内容 (1)揭露现实社会的黑暗以及封建礼教害人的罪恶; (2)展示社会底层劳动者悲惨的生存境遇并刻画出人物卑微的灵魂; (3)对知识分子境遇命运的关注和探索;

中国现代文学史大二下期重点考点

伤痕文学(70年代末期) 名词解释: 新时期重要文艺现象。1977年底,刘心武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深刻揭示了极左路线给青少年一代造成的严重内伤,提出“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这一社会问题。此后不久,卢新华又发表短篇小说《伤痕》,揭示极左路线对人的命运迫害和心灵摧残。继之,我国文坛上便相继出现了描写十年动乱给党和国家造成的灾难、着重表现极左路线给人民生活命运特别是思想心灵造成创伤的文学,被称之为“伤痕文学。” 开山之作:刘心武的《班主任》,人物形象有谢惠敏和宋宝琦 代表作: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一届茅盾文学获奖作品) 反思文学 名词解释: “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在新时期出现的第二个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谌容的《人到中年》、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张贤亮的《灵与肉》等。作品着重对“文革”、十七年甚至更早的历史事实进行思考,从而在

意识形态、国民性等方面挖掘现实问题的根源,展开对“人”的价值的思索。 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的起步标志,茹志鹃的小说创作风格也由清新俊逸转变为严峻 代表作有:张贤亮的《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布礼》、《蝴蝶》,路遥的《人生》,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古华的《芙蓉镇》,谌容的《人到中年》(讲述了中年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代表人物是陆文婷,还描写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马列主义老太太”——秦波的形象)改革文学 名词解释: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许多作家开始把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关注现实中的改革发展,形成了风行一时的“改革文学”;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被公认为“改革文学”的开篇之作;着重表现对农村和城市改革出现的新气象的肯定,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体现了作家对社会、时代的广泛思索。其他如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何士光的《乡场上》、贾平凹的《鸡窝洼的人家》、柯云路的《新星》等。 开山之作: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主人公乔光朴,乔光朴和作者其他作品中的车篷宽、高盛五、牛宏、宫开宇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资料

[备注]完全根据考试大纲整理归纳的自考资料[07120802] 含:《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中国古代文学史(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等科目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资料(样本) 一、基础知识(含填空、单选和多选)(344)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1.中国现文史发展的三个十年: ⑴第一个十年(1917-1927); ⑵第二个十年(1928-1937); ⑶第三个十年(1938-1949)。 2.中国现代文学总体性、全局性的本质特征: ⑴新与旧的冲突与承接; ⑵中与外的沟通和融会; ⑶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 ⑴中国知识界经历了四个阶段: 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 ⑵三种文化思想: ①洋务派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中体西用”的文化思想;

②维新派与革命派以政治改革为中心的启蒙主义文化思想; ③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伦理革命为中心的文化思想。 4.晚清的又一次文化繁荣表现在: 文化观念的变化,翻译文学的繁荣,小说界革命,话剧的萌芽。 5.晚清时期在文学界掀起了以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白话文运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学改良运动。 。。。。。。 第十二章1937~1949年的文学创作(二) 333.柯仲平的长篇叙事诗《边区自卫军》、《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334.长篇小说欧阳山《高干大》、柳青的《种谷记》、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草明的《原动力》,中篇小说邵子南的《地雷阵》,短篇小说康濯《我的两家房东》、刘白羽的《无敌三勇士》。 。。。。。。 341.周立波的反映土改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1951年曾获斯大林文学奖金三等奖。 342.由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的新歌剧《白毛女》。1951年获得斯大林文艺奖金二等奖。 343.李季的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诗歌领域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大学现代文学史分析题 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各个阶段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一般把1919前后到1949年之间的大约30年的文学发展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 1)1917-1927年,五四文学运动时期。文学革命开端时间,开创性的作品: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郭沫若《女神》、胡适的白话新诗,戏剧、小品散文的出现,最早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现实主义)、创造社(为艺术、浪漫主义),特点:奠基性,开创性。 2)1928-1937年,开始的标志是革命文学运动的开始。创造社、太阳社于1928年正式发起革命文学运动,革命文学标志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刻变化。重要内容:(1)左翼革命文学的发展,集中出现了一批革命文学的作家作品,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蒋光慈、叶紫、鲁迅后期、茅盾前期的创作,都看作左翼时间的创作。(2)左翼之外,风格独立、卓有特色的艺术大家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特点:从思想到艺术都进入成熟阶段,整个文学创作呈现繁荣、复杂、多元的格局。 3)1938-1949年,开端标志:抗战爆发进一步深化的阶段。特点:(1)抗战爆发,形成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使现代文学又出现一次深刻的变化,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现代文学密切配合社会发展。(2)由于政治变化,出现国统区、解放区。解放区与国统区已经是不同的社会制度,解放区已经是不同于国统区的“新天地”,局面更复杂,流派更多。关键字:抗战文艺运动、国统区、解放区。(内在联系我没有写,再听录音) 4、以郁达夫、萧红、沈从文、孙犁等人为例,论述分析现代作家在追求小说的散文化和诗化方面有哪些共同的特色和个性的差异? 几个人的小说的共同点:不注重情节的连贯,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情节淡化。不同点:‘郁’以情绪的流动结构作品,感情的放纵,听任感情的宣泄,抒情方式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是非常外在的,不含蓄的。如《沉论》;从郁到孙,抒情表现在小说这种文体上,有一重要特点,即小说的散文化,故事性不强,不以情节取胜,而重在抒情。‘萧’主要是着力描写散点的透视的,是零星的感受,有奔放的一面,也有内在的一面,处于前二者之间,如《小城三月》;‘沈’精心构造了一个田园牧歌、诗一样的王国,在结构上大幅度跳跃,善于采用虽断若续的表现方法;到孙梨的笔下,小说的散体化与诗化已经进步了许多,达到了一种融合,一种更高的意境,进一步开拓了小说文体的空间,使其更宽阔,更自由,融叙述、抒情、议论为一体,结构灵活,讲究节制的美,讲究分寸,如《荷花淀》。 5、简单叙述丁玲和张爱玲的小说各自在哪些方面达到了对时代社会的深刻揭示? 二人都以思想深度见长。但深度的视角不同。‘丁’对社会问题分析(包含阶级)表现思想的深度大胆。‘张’对人性的分析显示出其深度,来源于对生活痛惜的体验。她们都擅长于对人物内心深处的描写,擅于把人性放在心里深处来表现。丁玲表现的是农村中的阶段关系,写的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夺取土地和长久拥有土地之间的问题,农民自我阶级间的斗争,丁玲就是在后一个问题上看得最深刻最准确,显示了独立而深刻的思考,达到了一个很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1)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 30年代文学(革命文学) 一一、、3300年年代代文文学学思思潮潮((人人文文主主义义文文学学思思潮潮和和左左翼翼革革命命文文学学思思潮潮)) 1.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1)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代表了新月派的现代雅士文学思想。他受美国白璧德主义的影 响,提出以“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人性为核心的理性评价的文学标准,籍古典主义的“节制”概念为其雅士美学追求。他在艺术上批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在思想上否定个性主义,几乎是整体地否定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梁实秋的文艺思想包括: 一、人性论。(他强调把人性作为文学的唯一标准。梁实秋认为,人性是超阶级的,他的人性概念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概念。他所谓的人性是二元的,一是以想象情感为代表的;一是以理性为代表的。他主张文艺上的“合于理性的束缚”。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二、天才论,声称“文学不是大多数人的”。 (2) 朱光潜30年代的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1932)《文艺心理学》(1936) 《变态心理学》 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他提倡“自由生发,自由讨论”,奉行严谨而超脱的风格,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和怡情悦性的功能,维护文学的独立自足性。 2. 左翼革命文学思潮 (1)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普罗文学”)兴起。。。 (2)左联:1930年3月2日,鲁迅、冯雪峰、柔石等人在上海霞飞路出席了中国左翼 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蒋光慈、冯乃超等制定的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1930年11月被吸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1936年初经共产国际指示解散。 (3)左联进行的文学活动: 一、 创办刊物 二、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 三、 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四、 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五、 文学思想集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 倡 六、 培植了大量的文艺青年 3. 30年代重大文学论争 (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以冯乃超为首的革命文学派对以鲁迅为首的五四作家进行批判,双方论争的焦点是五四文学是否已经死去。前者鼓吹“一切艺术都是宣传”的观念,鲁迅发表《革命时代的文学》加以反击,认为“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 (2)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这次论争是左联成立前后对新月派及其宣传的人性论的批评。就梁实秋提出的“文学是没有阶级的”以及天才论,左翼文学家认为这是否定无产阶级文学存在的合理;鲁迅对梁实秋的观点全面批评,认为文学只有通过人,才能表现“性”。 (3)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杜衡)和左翼作家之间,双方论争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自称“自由人”的胡秋原坚持文艺自由论,反对艺术宣传政治;左翼作家冯雪峰(洛扬)却批评胡是“向普罗文学运动进攻”。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1 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2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3 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4 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5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6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7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奠定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理论上对文坛发生了重要影响;创作方面,创作了许多现实主义小说,有反映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除文学研究会外,当时影响较大的语丝社,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 8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异军突起的创作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主干人物有郭沫若、郁达夫等。在创作方面有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集《女神》、郁达夫的《沉沦》。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就诗歌的主要倾向而言,是浪漫主义的。徐志摩《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这时期也被大量翻译。 9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中国作家的大多数,选择和接受的主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但又常吸收现代主义的某些因素于其创作中。象征诗人首推李金发,象征诗的特点:朦胧、含蓄、暗示。无产阶级文学: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第十二章?30年代小说(五)1、沈从文: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1926年出版第一个小说集《鸭子》代表作:1934年创作的中篇小说《边城》 2、京派(名词解释):京派是30年代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留在北京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的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3、沈从文抒情小说艺术特色: ①主要写湘西人性中的美与善;②.写现代文明中传统美好人性的遗失;③小说比较散文化,有田园牧歌的美;④小说具有悲剧意识;⑤创作主体情感的投入,追求小说的抒情性;⑥丰富多样的结构体式,古朴简约的语言风格。 4、《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李健吾称它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5、《边城》是沈从文浓郁的怀乡情结的艺术结晶,也是支撑湘西世界的坚实柱石。 第十三章?30年代新诗(小题目) 6、中国诗歌会诗人的诗歌创作亦可归入政治抒情诗,主要发起人有黄浦芳,穆木天等。 7、臧克家,是一位出自新月诗派之门又兼收各派之长的诗人,被称为“农民诗人”和“乡土诗人” 8、戴望舒,代表作《雨巷》,作者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9、戴望舒诗歌的基本特征: ?作为现代诗派的代表诗人,戴望舒的诗歌艺术历程大体可分为二个阶段,可以概括为“雨巷”与“记忆”时期、“残损”时期。 ?前一阶段的诗绪较为低沉,境界较狭小,第二阶段的诗风则趋向明朗,诗境较阔大。 10、卞之琳,代表作《断章》。 第十四章?30年代戏剧 11、1936年春,左联解散。左翼剧联配合国防文学提出“国防戏剧”的口号。 12、“好一记鞭子”:《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演遍大江南北。街头剧。

《中国现代文学史》必读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史》必读作品 注:作品后带有*号的为精读篇目,要求写读书笔记。 一、小说 1、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2、茅盾:《子夜》*、《腐蚀》、《春蚕》、《林家铺子》、 3、巴金:《激流三部曲》、《第四病室》、《寒夜》*(《家》*) 4、老舍:《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5、叶圣陶:《倪焕之》、《潘先生在难中》* 6、郁达夫:《沉沦》、《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沉沦》*) 7、沈从文:《边城》* 8、钱钟书:《围城》* 9、张天翼:《华威先生》*、《包氏父子》 10、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11、沙汀:《淘金记》、《在其香居茶馆里》* 12、艾芜:《山峡中》* 13、萧红:《生死场》 14、庐隐:《海滨故人》 15、许地山:《缀网劳蛛》 16、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7、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 18、李劼人:《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二、诗歌 1、胡适:诗集《尝试集》 2、郭沫若:诗集《女神》(《凤凰涅磐》、《天狗》) 3、冰心:诗集《繁星》、《春水》 4、冯至: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 5、徐自摩: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再别康桥》*、《沙 扬娜拉》)

6、闻一多:诗集《红烛》、《死水》(《忆菊》、《发现》、《死水》*) 7、李金发:诗集《微雨》(《弃妇》*) 8、戴望舒:诗集《戴望舒诗集》(《雨巷》*) 9、艾青:诗集《大堰河》、《北方》、《旷野》、《归来的歌》,长诗《向太阳》、 《火把》(《大堰河──我的保姆》*、《乞丐》、《手推车》、《北方》) 10、臧克家: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泥土的歌》(《老马》*) 11、何其芳等:《汉园集》 12、田间:《给战斗者》 13、穆旦等九叶诗人:《九叶集》 三、散文 1、鲁迅:《鲁迅散文全集》、《鲁迅杂文全集》(《野草》) 2、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绿》、《儿女》、《给亡妇》 3、冰心:《寄小读者》、《往事》、《笑》 4、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故乡的野菜》、《喝茶》、《苦雨》*、《乌蓬船》*、《北京的茶食》) 5、梁实秋:《雅舍小品》(《雅舍?代序》*、《男人》*、《女人》、《中年》) 6、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祝土匪》、《讨狗檄文》、《中国人之聪明》、《我的 戒烟》、《秋天的况味》*) 7、郁达夫:《归航》、《还乡记》、《还乡后记》、《钓台的春昼》、《故都的秋》 四、戏剧 1、郭沫若:《屈原》* 2、曹禺:《雷雨》*、《北京人》 3、夏衍:《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 4、田汉:《名优之死》 5、贺敬之等执笔:《白毛女》

《中国现代文学史》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 (这里是详细讲稿,突出重点,内容精当,有完整练习和全部答案,后有模拟题)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学习本章的目的与要求 本章综述了1917年文学革命开始至1949年9月30日止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状况,对三个时期现代文学的流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对现代文学发展概况有基本的了解。对每个阶段重要的文学现象、文学论争、文学流派及思潮状况要重点掌握。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 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晚清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梁启超、黄遵宪等人发起的诗界革命;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裘廷梁等的白话文运动。 文学革命的发生历背景及其过程。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新青年》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思想启蒙运动如火如茶展开。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发表,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发表,文学革命由此兴起。钱玄同、刘半农纷起响应,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确立文学革命的方向,鲁迅《狂人日记》发表,震惊文坛。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了“八事”主张,以进化论的眼光断定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并旗帜鲜明地反对拟古主义和摹仿主义创作风气。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为建设新文学的宗旨。胡适的《尝试集》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他的《终身大事》是最早的白话戏剧。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提出文学改革主张。他的态度比胡适更为坚决。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他表明了鲜明的政治及文学立场。 周作人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反对封建的非人的文学。他的《平民文学》则强调了新文学应以表现普通人的真挚的思想情感为主,标志着人生派文学的发端。 1917~1920年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以现实主义为主潮,浪漫主义也有所发展,代表人物是郭沫若,现代主义掺杂其中。 “五四”时期的封建复古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是林纾(琴南)。1919年,他发表《致蔡鹤卿书》,攻击新文化运动,又发表小说《荆生》,《妖梦》影射和攻击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蔡元培在《答林君琴南函》中提出了著名的“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 文学革命是一场彻底反封建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革命,它实现了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双重革新,使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开放。开创了中国文学一个崭新的时代。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新思潮 1921年以后,文学革命篷勃发展,社团和报刊大量涌现。 1912年文学研究会成立,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社团,其主要文学主张是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对新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1年创造社成立,是文学革命中出现的最大的浪漫主义社团。在文艺思想上倾向于浪漫主义,提倡文学无目的论,反对文学的功利主义。1925年后,创造社转向提倡革命文学。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也是一个浪漫主义的社团。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诗镌》上提倡新格律诗,提出“三美”主张,后被称为新月诗派,他们使中国新诗走上了较为严谨的发展道路。1928年以后的新月派提出“健康”与“尊严”的原则,与左翼文学发生论争。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致力于现代白话散文的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 章大纲考点提炼题型及解答

第一章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 (1917—1927) 第一节概述 [单选]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开端。 [单选]“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了思想武器。 [单选]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简答]五四”文学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 “五四”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17年至1920年是新文学的萌芽期,1921年新文学社团出现到1926年北伐战争前夕,是文体大解放的创作活跃期,1926年春到1927年冬,创作一度沉寂。 第二节鲁迅 [多选]鲁迅创作于“五四”时期的白话短篇小说曾分别收人1923年8月由新潮出版社出版的《呐喊》和1926年8月由北新书局出版的《彷徨》两本小说集中。 [单选]《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上,它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从一问世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简答]《阿Q正传》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 一是外冷内热。作者将思想启蒙者的高度热情,在小说中转化为对阿Q的痛苦生活、愚昧无知和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转化为对辛亥革命中途夭折的无比痛惜,转化为对赵太爷、假洋鬼子之流凶残暴虐、横行乡里

的憎恶、鄙视。 二是以讽抒情。作者以讽刺手法批判了阿Q的落后、麻木和精神胜利法,鞭挞了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人的凶残、卑劣,谴责了知县大老爷、把总、“民政帮办”的反动实质,而其讽刺,又贵在旨微而语婉,虽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同时在讽刺背后处处隐含着作者改革社会、重铸国魂的革命热情。 三是形喜实悲。作品展示了阿Q种种可笑的行径,未庄人的种种可笑可鄙等一出出喜剧,但在这种喜剧性场面后面却都隐藏着深刻的悲剧,我们在被那些喜剧场面引得发笑的同时,又总是有一股无情的力量,把我们的笑变成一种含泪的笑,作品这种形喜实悲的悲喜剧色彩,正是作品产生巨大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论述]《呐喊》、《彷徨》的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和主要表现手法。 《呐喊》、《彷徨》在创作方法上,开辟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孔乙己》、《明天》、《阿Q正传》、《祝福》、《离婚》等作品显示了清醒的现实主义的特点,而《狂人日记》、《长明灯》则是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之作,《肥皂》、《兄弟》、《白光》等有对人物潜意识的描摹,在某些局部又带有心理剖析的色彩。 在艺术风格上,《呐喊》、《彷徨》中的小说也显示出了多样化的特点。鲁迅作品在整体上注重白描,但也有出色的抒情小说(如《伤逝》、《孤独者》、《在酒楼上》等)和杰出的讽刺小说(如《高老夫子》、《肥鸟》等),以及荡漾着乡情和乡风的乡土小说(如《故乡》、《风波》、《社戏》等)。在格式±,鲁迅的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狂人日记》所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主人公独语自白(日记体)的叙述方式;《孔乙己》通过截取人物生平片断的方式来概括人的一生;《药》从事件中途起笔;《离婚》则主要写了船上和慰老爷家这两个场面。这些写法,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有头有尾、单线叙述的格式。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第一章绪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发展进程及本质特征 中国现代文学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为开端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 它包括在此期间发生的文学运动、文学争论、文艺思潮和在此期间出现的文学社团、文学流派以及所有不同类型作家的创作。 这30年的文学史,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长河中是极为短暂的一瞬,但它的意义却不是能用时间来衡量的。它是整个中国文学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点,显示出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深深“断裂”体现出中外文化的猛烈“碰撞”。 中国现代文学所具有这种纵横交叉、承前启后的历史特质,是中国以往任何一段文学史难以相比的。 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内容体现于它大致经历的三个发展时期,即“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1917—1927),通常又叫“五四”时期的文学,因为“五四”文学革命是这一阶段的重要内容。 它是现代文学开拓与奠基的阶段。鲁迅、郭沫若等一批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及其现代文学奠基作家,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最初一批重要的社团流派,都出现在这一阶段。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事情是中国新文学的序幕正式拉开,即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分别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 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李大钊等人积极响应文学革命的主张,推进文学革命的发展。 “十月革命”的炮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把文学革命运动迅猛推向了高潮。 与此同时,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 小说方面,有鲁迅划时代的《狂人日记》。 诗歌方面,出现了胡适、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开创了自由体白话新诗的一代诗风。 话剧方面则有胡适、洪深、田汉、欧阳予倩等人创作的白话剧本,在中国首先尝试了话剧这一新文学样式。 1921年以后,随着新文学理论和创作的深入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文学刊物,涌现出众多的新文学社团。 其中重要的有: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标志着从作家个体转向群体创作,并有自身鲜明的文学理论,进一步奠定了文学主张这方面深刻的影响。 第二个十年(1928—1937),通常又叫左翼时期的文学,因为左翼文学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高潮,并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潮。 它是现代文学的发展、成熟的阶段。 这个时期文学的特点是: 一方面左翼文学强劲的发展,将文学和社会时代的联系方面推进到了极点。革命文学的运动的出现更注重文学内容的深入和挺近。 用一句话概括: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但是第二阶段之所以成熟,并不仅仅是革命文学的发展,而是进一步出现了多种风格、作家流派的作家作品。特别重要的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 同时也促进了文学现代主义上的探索,特别是现代主义诗歌、小说。 此外还出现了京派和海派这样的文学派别。 第三个十年(1938—1949),这一阶段的重要特点是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显示了文学和时代更加密切的联系。 通常叫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由于抗战的发生,出现了全国范围的文艺抗战运动。从39年到42年属于抗战前期的文艺发展,出现了大批的积极宣传民族意志、鼓动抗日救国的文学作品。这个阶段显示了一种不同的文化——中国现代文学显示了与时代相辅相成同时发展的特点,表明文学始终是为社会服务的。 这个时期比较突出的成就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历史剧的成熟。其中,以郭沫若的《屈原》、《虎符》等历史剧最为成功,影响最大。 42年以后根据特定的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分为两个地区的文学:解放区和国统区两大区域。 在解放区,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一条较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方针,涌现出了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波以及《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一大批具有比较典型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作家和作品。 在国统区,主要围绕反压迫、争民主的民主革命运用,出现了大量讽刺性、揭露性的作品,如茅盾的《腐蚀》,巴金的《寒夜》,钱钟书的《围城》等等。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体裁,全面而深刻地暴露和批判了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纵观中国现代文学30年,无论是它自身的演变,还是它和时代社会的关系,都可以看出,它是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是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相辅相成的。 同时,它又具有相对独立的鲜明特性。在30年的文学发展中,出现了多样的创作方法。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本质特征 1、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冲突与传承 一方面反叛传统旧文学,在艺术形式上是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但另一方面对传统的反叛往往是创造与更新的重要手段,而对传统精神的批判继承则是继往开来的重要规律。 因此,中国现代文学的出现体现了现代新文学、新文化与传统旧文学、旧文化的根本冲突和根本转折,也体现了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新文学、新文化与旧文学、旧文化是在联系中更新发展的。 2、五四时期外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和影响,对中国现代新文学的诞生和发展,毫无疑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现代文学是在充分吸收外来各国文学与文化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3、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时代历史所赋予中国现代文学的特殊使命,使之出现了一大批世纪性的大家与名作,并在整体上形成了自己的特有风格。 中国现代文学在整体上形成了自己的根本特质:这就是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对艺术境界不懈追寻。 第二章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意义及新文学初期创作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 五四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以《新青年》编者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深受西方近代思潮影响、有志于社会改革的知识分子,起而奔走呼号,发起和倡导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作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之兴起。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改良的“八事”,为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钱玄同提出小说、戏剧为文学正宗的主张,改变旧文学轻视小说戏剧的传统观念;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新文学的要求》等一系列文章,反映了他的“人的文学”等主张;介绍、翻译外国文学也是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是当时作家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18年5月《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刊登了《娜拉》、《国民公敌》等剧本,产生很大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史模拟考试和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模拟考试和答案 1 / 13

————————————————————————————————作者:————————————————————————————————日期: 2 / 13

1、1918年5月,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是()。 [A]《怀旧》[B]《狂人日记》 [C]《阿Q正传》[D]《孔乙己》 2、郭沫若在文学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两个领域是历史剧和()。 [A] 诗歌[B]小说[C]散文[D]甲骨文 3、《潘先生在难中》的作者是()。 [A]叶圣陶[B]冰心 [C]王鲁彦[D]彭家煌 4、郁达夫的小说通过对精神困境的自述,塑造了现代文学史上一系列()的形象。 [A]“多余人”[B]“彷徨者”[C]“精神者”[D]“零余者” 5、下列丁玲的小说中,不具备左翼文学特征的是()。 [A]《一九三零年春上海》[B]《莎菲女士的日记》 [C] 《水》[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6、1922年,“湖畔”四诗人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出版的诗歌合集是()。 [A] 《蕙的风》[B] 《春的歌集》[C]《湖畔》[D]《女神》 7、以《晨报》记者身份赴苏考察,从而创作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两部散文集的是()。 [A]萧乾[B]冯雪峰 [C] 陈独秀[D]瞿秋白 8、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立于()。 [A]上海[B]北京 [C]广州[D]香港 9、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使其由“鸳鸯蝴蝶派”的大本营转化为新文学的重要阵地的是()。 [A]陈独秀[B]鲁迅 [C]赵家璧[D] 茅盾 10、下列不属于老舍创作的长篇小说的是()。 [A] 《老张的哲学》[B] 《四世同堂》 [C] 《二马》[D]《断魂枪》 11、执着的“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的作家是()。 [A]老舍[B] 沈从文 [C]巴金[D]茅盾 12、下列不属于“新感觉派”作家的是()。 [A] 曾虚白[B]穆时英 [C]施蛰存[D]刘呐鸥 13、樊家树、沈凤喜是张恨水的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A]《金粉世家》[B]《啼笑因缘》 1 / 13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汉语专业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时数:24大纲执笔人:刘梦琴 一、课程定位和目标 课程定位: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汉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在函授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开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语言能力的基础课程。 课程目标:主要是系统学习1917年——1949年间的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和文学创作的历史形态,使学生获得有关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上所呈现的最普遍的精神状态与艺术形态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种对人生价值和目的认识的文化背景,并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形成能够在理想的水平上,欣赏、分析、评价文学现象(主要是文学作品)的基本能力,要使学生形成合时代要求的进步的审美价值观,领悟人生的美和做人的真谛,在文学作品中陶冶自己的情操。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2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1学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大量的文学社团的涌现是本章的学习是本章的学习重点。 教学难点:各种文学思潮发生的背景以及文学思潮的变动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1、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2、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3、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4、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基本要求:

本章主要是介绍从1917——1927年间的文学运动和文艺思潮,学生应全盘了解在这一阶段出现哪些文学思潮,对现代文学的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了解在现代文学阶段所受的外来影响。在此基础上理解现代文学的现代性,重点掌握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以及这一时期出现的主要的社团流派,它们对现代文学的重要贡献。 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 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湖畔诗社;小诗派;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特征。 (二)20年代小说(4学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呐喊》和《彷徨》在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叶绍钧人生写实小说的分析;郁达夫自叙传抒情小说的特色。 教学难点:鲁迅小说在形式手法方面的创造性与先锋性;对独语体散文《野草》的解读;郁达夫小说中大量性描写的评析;本时期小说逐渐发展的过程。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1、《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2、说不尽的阿Q。 3、《野草》和《朝花夕拾》。 4、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 5、乡土文学的出现。 6、“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 基本要求: 本章主要是介绍新文学第一个十年小说创作的情况,要求学生首先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的概况,了解《呐喊》和《彷徨》两本小说集创作的概况,了解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的思想内涵和独特风格,了解本时期小说方面三个大致类型,了解在本时期出现的有影响的小说作品。理解对阿Q 不同时期的不同评价,理解鲁迅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本时期“问题小说”“乡土小说”“自叙传抒情小说”的特点,通过评析有代表性的作品掌握三类小说对现代小说的贡献,重点掌握对《呐喊》和《彷徨》的总体评价。

(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史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 填空题:1.1917年1月和2月,《新青年》杂志分别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 2.凌吉士是由作家丁玲创立的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的人物形象。华威先生是张天翼《华威先生》的人物形象。(2人均为左联作家)戴望舒《雨巷》(成名作),《望舒草》(作品集)。 3.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闻学社团是1921年成立于北京的文学研究会,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等12人。 4.创造社于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最初的成员郭沫若、张资本、郁达夫和成仿吾等人。 5.左联于1930年在上海成立,事先,冯乃超、沈端先(夏衍)、冯雪峰与鲁迅商谈,共同开过以“清算过去和确立目前文学运动底任务”统一了思想,后来,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 6.鲁迅思想:个性主义“图强”精神--“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受尼采思想影响);后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 7.“乡土文学派”是在鲁迅的影响下成立的一个小说流派。 8..1921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沉沦》(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版的第一步短篇小说集。 9.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一九一八年五月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狂人日记》,此后,《呐喊》和《彷徨》两个小说集的出版现实了现代短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 10.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垦新诗处女地的是胡适,1920年他出版了新诗集《尝试集》但真意义上的第一本新诗集要算是郭沫若于1921年出版的《女神》。 11.(茅盾)沈雁冰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蚀》,原稿笔名为矛盾,后由叶圣陶改为茅盾,该著作包括三个系列中篇,分别是幻灭、动摇、追求。 12.茅盾的小说处女作是《蚀》,其是有三个系列中篇幻灭、动摇、追求所构成的,他最著名的两个短篇散文是《风景谈》《白杨礼赞》。{链接:爱情三部曲是《雾》,《雨》,《电》巴金;激流三部曲是《家》,《春》,《秋》巴金} 13.80年代寻根小说代表人物有韩少功《爸爸爸》,贾平凹,王安忆《小鲍庄》,阿城《棋王》等人。 14.七月诗派: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主要阵地的一个现实主义抒情诗派,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 15.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描绘了的潘先生是一个带有浓厚小市民气味的卑锁形象,他苟且侥幸,表里不一。 16. 30年代戏剧曹禺《雷雨》,《日出》均为现实主义。40年代钱钟书《围城》现代杰出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张爱玲主要作品有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作品《金锁记》(可以称之为“女性情欲的研究”)和小说《传奇》与散文《流言》,有着现代都市小说特征。 17.红色经典:写解放战争的《红日》,《红岩》;写农民(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的《红旗谱》,《创业史》(梁三老汉,梁生宝)柳青;写(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青春之歌》。简称“三红”一创一歌。 17.建国后,对《武训传》,《红楼梦》,胡风有批判。 18.莫言的抗日故事《红高粱》主人公人物形象自尊自信坚韧不拔与表现中华民族血性性格。 名词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