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地球磁场

第二章地球磁场
第二章地球磁场

第二章地球磁场

(Lisa Tauxe著,常燎译)

建议补充读物

Butler (1992),3-7页,10-11页。

更多信息可参看:Merrill et al. (1996) 第一、二章。

2.1 地球磁场

古地磁学主要研究过去的地球磁场行为。人类的直接测量仅仅能够追溯到几个世纪前,因此,古地磁学仍然是研究过去地球磁场行为的唯一手段。由于古地磁学涉及地球磁场,因此有必要了解一些有关地球磁场的知识。这一讲我们主要回顾现今地球磁场的一些基本性质。

地磁场由地球液态外核的对流引起(外核由铁、镍和一些未知的较轻成分构成)。产生对流的能量的来源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一般认为一部分来源于是地球的冷却过程,另外一部分则来源于由铁/镍构成的液态外核的浮力,这一浮力则由纯铁内核的冷却引起。这个导电流体的运动受控于液态外核的浮力、地球自传以及导电流体和磁场的相互作用(这是一个异常复杂的非线性过程)。确定导电流体的运动方式以及其产生的磁场状态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但是我们已经知道这种导电流体的运动是一种自激发电机过程,它可以产生并维持巨大的磁场。

2.1.1 地球参考场

在很多情况下,确定地球磁场在一特定时间的空间分布非常有用。对地球磁场及其变化率的数学近似可以比较准确地估计地球磁场在给定时间和地点的值(最少在几百年以内)。由第一章可知,地表的磁场大致是个标量的势场,并服从拉普拉斯方程:

这个方程可以改写为:

这个方程的一个解是:

对地球磁场,一般可以写作半径为r,纬度余弦θ,经度?的标量势:

其中,g 和h 是高斯系数,可以从特定的年代计算得出,单位为nT ,或磁通量(注意,公式中μ0由tesla [B ]转换到Am -1 [H ])。角标e 和i 代表外场或者内场的起源,a 是地球半径(6.371 х 106 m ),μ0是自由空间的磁导率(参看第一讲中的表1.1),m

l P 正比于勒让德多项式,其由传统的施密特多项式归一化而来(可参看建议的读物)。

图2.2展示了三种矢量场的全球倾角分布及对应的面谐函数的:即轴向的(m =0)偶极子场(l =1),四极子场(l =2),以及八极子场(l =3)。它们的贡献分别由0

1g ,0

2g 和0

3g 确定。相关的多项式(图2.1)为:

如果转动图2.2a 中的轴向偶极子场,使其北极指向格林威治子午线,那么它就由系数0

1

h 确定,如果指向90?E ,则将由系数1

1h 而定。所以,总的偶极子贡献将是轴向和两个沿赤道

的偶极子项的矢量相加,即。总的四极子贡献(l =2)由五个系数

而定,总的八极子(l =3)贡献则由七个系数而定。

一般来讲,如果下标(l )和上标(m )的差为奇数(比如,轴向偶极子0

1g 和八极子0

3g ),则相应的地球磁场对于赤道是非对称的。然而,如果l 和m 的差为偶数(如,轴向四极子0

2g ),则相应的地球磁场是对称的。图2.2a 表示,由与现今地磁场方向一致的单一偶极子场产生的倾角。在北半球,倾角都是正的(向下),而在南半球是负的(向上)。相反,由四极子场产生的倾角(图 2.2b )是在极区是向下的,在赤道处则是向上的。由轴向八极子场(图2.2c )产生的倾角关于赤道也是非对称的,在两个极区的方向相反,并在中纬度地区被具有相反方向的条带分开。

地球磁场是一个矢量场,所以在每个点都有方向和强度(图2.3)。无论选择怎样的坐

标系,三维矢量场都需要三个参数来定义。比如在笛卡儿坐标系下,用x, y, z或x1, x2, x3。对于特定的问题,由于问题本身的对称性,某种坐标系会更合适些。除了笛卡儿坐标系外,也应用其他一些坐标系,但需要在这些坐标系间进行转换。

图2.1:施密特多项式。

2.1.2 地球磁场矢量的分量

我们常常应用地球磁场矢量的三分量:磁场总强度B(或H,M),磁偏角D和磁倾角I(图2.3)。在本讲义中,约定三个坐标轴为X1,X2,X3,沿着坐标轴的分量为x1,x2,x3。参考地理框架,X1正向指向北,X2正向指向东,X3正向依据右手螺旋法则垂直向下。对于B的分量,可以表示为B N,B E,B V。

从图2.3中我们可以看出,应用简单的三角法则,可以将磁倾角、磁偏角和总强度从极坐标系转化到笛卡儿坐标系,即:

水平分量也可以投影到向北(X1)和向东(X2)的轴(一般是测量的方向),即:

公式2.2和2.3对于分解磁场各分量都很有效。

图2.2:全球磁倾角的表面谐函数(附图)及其相应的分布图(图片来源于Tauxe ,2005)。a )偶极子;b )四极子;c )八极子。

笛卡儿坐标系下的B (或H ,M )可以被转化为参数D ,I 和B :

注意正切函数符号的复杂性。你也许会弄错象限,最后就不得不加180?。

回想第一章(包括附录),一旦标量势m ?已知,地磁场的各分量就可以由m B ?-?=计算出,所以,在球坐标系下:

其中,r 、θ、?分别是半径、余纬(偏离北极的角度)和经度。这里,正向的B V 向下,B N 向北,和第一章中的H r 和H θ相反。注意公式2.1的单位是特斯拉,而不是Am -1。

另外,如果已知磁场矢量场,也可以推导出势场。对于特定参考场,其高斯系数一般是对观测到的地球磁场进行最小二乘法拟合后得出的。为了可靠地估算高斯系数,如果到L =6则需要至少48个观测点。

图2.3:地磁矢量场B的各分量。B H是矢量场B在地表的切向投影。B H可以分解成向北和向东的分量(B N和B E)。B V是垂直轴向的投影。D是从北向开始0到360度按顺时针方向增加。I是从水平方向开始从-90度到+90向下增加(因为磁力线也可以指地球的外部)。如果需要,M或H也可以被B代替。

高斯系数是由某段时间的磁测或卫星观测的磁场数据通过拟合公式2.5和2.1得到的。在某段时间内国际(或权威的)地磁参考场可以是一系列的高斯系数以及它们的时间导数。美国国家地球物理数据中心的网站上有IGRF(或DGRF)模型以及计算不同地磁场分量的程序。网址是:https://www.360docs.net/doc/2e2661509.html,.

为了了解不同高斯系数的作用,表2.1总结了Olsen et al. (2000)估算的前六阶高斯系数。每阶的能量为(Lowes, 1974)(图2.4)。最低阶项(一阶)

占主导,几乎占据90%的地磁场。这也正是为什么地球磁场通常被认为是等价于一个处于地心的简单偶极子场。

现在来看看根据1995年的IGRF估算的地磁场参数。对于给定参考场,应用公式2.1和2.5我们可以计算地球任何地方的B,D和I值。图2.5显示地表的磁场是位置的函数。在极区的磁场强度一般可高达~60 μT,而在赤道处最低(~30 μT)。但是与地心轴向偶极子

(GAD )产生的磁场不同(图 2.6),地球磁场强度的等值线图和纬度不平行。而地心轴向偶极场产生的倾角也规则变化,在极区为-90度和+90度,在赤道处是0度;等值线图平行于纬度线。虽然图2.5b 显示的倾角图类似于GAD 模型场,但是还有很多不同之处,这也暗示出地球磁场不能简单地由置于地心的条形磁铁来代表。如果地球磁场是简单的地心轴向偶极子场(GAD 场),那么在无论什么地方偏角都为零,实际上显然不是这样的(图2.5c )。

表2.1: 2000年的国际地磁参考场(Olsen et al., 2000)。

应用地磁势场的好处在于可以用来估算源区之外任何地方的磁场。图2.6a 显示了根据1980年的IGRF 估算的地幔内部的磁力线。由此可以看出,从核幔边界到地表,地磁场变得越来越简单,也更像偶极子场了。

球谐分析最重要的结果在于使我们认识到地磁场主要是由一阶项(l =1)主导,而外部的贡献非常的小。一阶项可以被认为是沿着三个方向排列的地心偶极子:自转轴(0

1g )和两个相交于格林威治子午线(1

1g )和东经90度(1

1h )的赤道轴。

2.2 地心轴向偶极子(GAD )和其他类型的极子

作为一阶项,地球磁场很像一个处于地球中心、和地转轴一致的巨大条形磁铁产生的磁场。图2.6b 显示了地球的一个横截面以及相应的偶极子场分布。如果地球磁场的确是地心轴向偶极子场(GAD ),那么从极区穿过的磁力线沿着自转轴是对称的,从而无论选择那个截面都是一样的;换句话说,磁力线总是指向北极的。但是,磁力线和地球表面的夹角(磁倾角I )总会在赤道的0度和极区的90度之间变化。此外,极区的磁力线要比赤道处的显得更密(极区磁通量更高),从而极区的场强是赤道处的两倍。

图2.4:根据2005年IGRF 得出的地球磁场能量随阶数的变化图。

如果在足够长的时间上进行平均,地磁场的确很类似于GAD 场。这个所谓的地磁场GAD 模型一直是我们讨论古地磁数据及其应用的基础。

地心偶极子(IGRF 中的0

1g ,0

1h ,1

1h )的矢量和也是一个偶极子,但是它和地球自转轴有11 的夹角。这个所谓的最佳拟合偶极子轴穿透地表(图2.7中菱形代表的点)。这个点及其对跖点称为地磁极(geomagnetic poles )。它们和地理极不同,地理极是地球自转轴在地表处的交点。在图2.7中地理北极由点来表示。把大于约10000年的古代地磁极数据平均后就得到古地磁极(paleomagnetic pole )。

因为地磁场是轴向偶极子场的一阶近似,我们可以写成:

其中B 0是3

1a g 。注意到,如果0

1g 的单位是特斯拉(正如高斯系数通常的单位),这里的单位就是特斯拉。所以,从公式2.6可得,

给定图2.6中地表处的纬度λ,利用B V和B N方程,我们得到:

这个等式一般称为偶极子公式(dipole foumula),它显示由地心偶极子场产生的地球磁场(或0

g)的倾角和余纬(θ)直接相关。偶极子公式使得我们可以从GAD磁倾角计算测量位置1

的纬度,这是板块构造重建的基础。偶极子场的强度也和(余)纬相关,因为:

偶极子场的强度在过去的变化已经超过了一个量级。对于板块构造重建来说,偶极子强度和纬度的关系并不实用。

图2.5:1995年IGRF的地磁图a) 总强度,单位μT。b) 磁倾角。c)磁偏角。

2.3 如何表示地球磁场的方向

磁场和磁化强度方向可以被认为是放在单位球中心的单位矢量。这样的单位球很难在二维平面上显示。为了有效展示磁场和磁化强度的方向,有几种应用比较广泛的投影方法,包括兰伯特等面积投影,这种投影在后面的章节中广泛应用。等面积投影的原理在附录中

介绍。

等面积投影这一名称所暗示的,一般来说,会把球面上的一块面积按等面积折射到投影面上。用这种方式描述方向数据能够很快评估方向数据的离散程度。但是这个方法的缺点就是球面上的圆形经过投影后就变成椭圆形了。并且,因为矢量投影到单位球上,矢量强度的信息就会丢失。最后,上半球和下半球的投影必须用不同的符号区分开。古地磁研究中,下半球的投影用实心符号表示,而上半球的投影用空心符号表示。

g。因为有非偶极子公式假设磁场是严格轴向的。因为磁场势有很多项,而不仅只是0

1

轴向的地心偶极子场项,一个给定的倾角会产生一个等价的磁场余纬(magnetic co-latitude,θm):

图2.6:a) 根据1980年的IGRF预测的通量线。[根据R.L. Parker的结果重画]

b) 由地心轴向偶极子场m产生的磁力线方向分布图。λ和θ分别是纬度和余纬。I是在地表特定点处的磁倾角。

古地磁学家经常假设θm是θ的一个合理的估计,这个假设的准确性依赖于很多因素。我们首先考虑当随机选择现今地磁场的测量数据时会有什么结果(参看图 2.8)。我们在全球随机选取200个点(如图2.8a所示),应用1995年的IGRF评估每点磁场的方向。应用古地磁约定,空心指向上,实心指向下,将这些方向画在图2.8b中。同样,将倾角随纬度的变化画在图2.8c中。可以看出,正如所期待的那样,结果主要由偶极子场控制。具体表现为:观测的倾角服从由地心轴向偶极子场产生的倾角随纬度变化的趋势。尽管如此,二者之间还有相当的不一致,二者的偏差在南半球要比在北半球大。

2.3.1 D',I'’转换

我们经常想要对比在全球相距很远的地方得到的方向结果。因为倾角随纬度变化,使得这种对比存在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每个采样点的方向数据,考虑其与从GAD模型得出的方向相互关系很合适。为此,可以应用Hoffman(1984)提出的转换。过程为:旋转这一采样点的磁场方向,使得在这一采样点从GAD模型得到的方向为等面积投影的中心。具体解释如下:

先把每个方向都转变到笛卡儿坐标系(x i):

再把它们转到新的坐标系中(,参看讲义一附录):

其中I d为从GAD模型得到的磁倾角(),λ是该点的纬度,θ是古场矢量投影到N-S平面()的倾角。通过公式2.4,就可以转换到,。

图2.9中我们可以看出图2.8b中的方向在经过,转换后发生的变化。磁倾角的纬度依赖关系被去除了。尽管如此,在一给定纬度得到的方向结果,在上下的方向上比左右方向有更加分散的趋势,这个增长的趋势在赤道处达到最大,在两极处最小,因为在两极的方向或多或少是循环对称的。

2.3.2 虚地磁极

我们经常问到底是否地磁极本身改变了,还是地壳的某些部分相对于地磁极发生了偏转。我们在某个区域观测到的只是当地的磁场矢量方向。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方法将观测到的方向转变为等效的地磁极。

为了去除地球磁场方向对观测点的依赖性,我们可以假想一个地心偶极子场,其在给定纬度(λ)和经度(φ)处由产生的磁场方向与观测点的磁场方向一致。虚地磁极(VGP)就是这个假想的地心偶极子场的磁极(图2.10)。

图2.7:不同的地磁极。三角形代表磁北极,其中地球磁场是垂直向下的(I=+90?)。菱形代表地磁北极,其中最佳拟合的轴穿过地表。圆点是地理北极。虚线是磁场赤道(I=0?)。

图2.8:a )在全球随机选择的200个地点的Hammer 投影。b )应用1995年的IGRF 估计的a )图中地点的地磁场方向的等面积投影。空心(实心)表示上(下)半球。c )磁倾角(I )随纬度(λ)的变化曲线。实线是从偶极公式所得的倾角。负纬度代表南半球,负的磁倾角指向上。

古地磁中有以下约定:φ是从格林威治子午线0度到360度所测,向东为正。θ是从北极0度到180度所测。当然,θ和纬度相关,λθ-=90。θm 是由公式2.10给出的磁余纬。请注意不要混淆了纬度和余纬。另外,特别小心偏角。偏角从180度到360度等价于D -360?,相对于北极逆时针转动。

计算VGP 的第一步是由公式2.10确定磁余纬θm 。偏角D 是从地理北极到S 和P 交点处大圆环的夹角,φ?是P 和S 点经度差,s p φφ-。现在我们应用附录中的一些球面三角技巧。

图2.9:从图1.3b 中经过D ',I ' 转换得到的方向。

我们可以应用正玄和余玄法则确定虚地磁极的位置。偏角D 是从地理北极到S 和P 交点处大圆环的夹角(参看图2.10),所以:

这样我们可以计算虚地磁极的余纬p θ:

所以,在北半球,090>>p θ;在南半球900<

如果,然后

。然而,如果

,就有φφφ?-+=180s p 。

现在我们可以在图2.8b 中转换方向到VGPs (图2.11)。因为去掉了偶极场中的经度变化的影响,图2.11中的点比等面积投影的点更密。

如果把很多虚地磁极平均,平均的极点的位置称为“古地磁极”。然而,如何平均极点和方向将在另一讲中讲述。

图2.10:应用球面三角和偶极公式将S 点所测的方向转换到虚地磁极位置P 。a )P 点观测到的磁力线以及相应的VGP 。b )更详细的图。地点S 的纬度是s λ,经度是s φ,磁场方向为D 和I 。S 处的余纬是s θ。φ?是P 和S 点经度差。p θ是P 处的余纬。方向可以如正文中讲的转换到等价的经度为p φ,纬度为p λ的VGP (P 点)。S 处相对于P 处的余纬是磁余纬m θ。N 是地理北极(地球自转轴)。

2.3.3 虚偶极矩

前面章节已经指出,全球磁场强度的变化和倾角很相似。经常将古地球磁场的强度值转换为等效的地心偶极子磁矩。这一等效磁矩可以在观测点产生相同的地球磁场强度,所以叫做虚偶极子磁矩(VDM)。首先,根据测得的倾角和偶极公式2.8前计算出磁(古)余纬,然后应用公式2.9计算VDM:

有时,应用上面公式时,应用观测点的余纬而不是磁余纬,从而得到虚轴向偶极矩(V ADM)。

附录

这个附录我们将回顾讲义2用到的一些基本数学技巧。特别是等面积投影和球面三角关系。

A 等面积投影图

A1显示等面积投影的基本原理。P点的D是40?,I是35?。D是沿着等面积净的周长所测,I由下面所得:

其中

图2.11:从图2.8b中方向转换得到的VGP位置。

图A1:等面积投影。P点的D是40?,I是35?。

B 球面三角

图B1中,α,β和γ是标记为a,b和c点的大圆环间的夹角。在单位球上,a,b和c 也是半径相交于球体的顶点A,B和C的内角(参看图B1中的插图)。古地磁中球面三角的两个很常见的公式是正弦定理:

以及余弦定理:

图B1:球面三角公式规则. a, b, c 是球面上的三个大圆弧,形成一个球面三角,顶点为A,B,C. 在一个单位球上,a, b, c的长度等于与其相关的两个顶点与球心之间形成的夹角。α, β, γ 是大圆弧之间的夹角。

参考文献

Butler, R. F. (1992), Paleomagnetism: Magnetic Domains to Geologic Terranes,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Hoffman, K. (1984), ‘A method for the display and analysis of transitional paleomagnetic data’, J.Geophys. Res. 89, 6285–6292.

Lowes, F. (1974), ‘Spatial power spectum of the main geomagnetic field and extrapolat ion to the core’, Geophys. J. R. Astron. Soc. 36, 717–730.

Merrill, R. T., McElhinny, M. W. & McFadden, P. L. (1996), The Magnetic Field of the Earth: Paleomagnetism, the Core, and the Deep Mantle, Academic Press.

Olsen, N., Sabaka, T. & Toffner-Clausen, L. (2000), ‘Determination of the IGRF 2000 model’, Earth Planet. Sci. Lett. 52, 1175–1182.

Tauxe, L. (2005), ‘Inclination flattening and the geocentric axial dipole hypothesis’, Earth Planet.Sci. Lett. 233, 247–261.

利用地磁场发电

1600年英国物理学家吉伯首先指出有地磁场存在。测量证实地球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磁体,但是地磁极和地理上的两极并不重合,所以磁针所指的方向并不正好就是地理的南北方向。 在某一地点,磁针静止时所在竖直平面叫做这个地方的磁子午面(图1),磁子午面和水平面的交线叫磁子午线。闭合导线切割磁感线会产生感应电流,当闭合导线切割地磁场的磁感线时,也会产生电流,且导线垂直切割磁子午线时,产生的电流最大。 需要用到的工具和材料: 电烙铁,钳子,锤子,细铜丝,重物,灵敏电流计,软导线,钉子,漆包线。 制作方法(一)重力摆在地磁场中发电 1.在长2—3米的铜丝上悬挂一重物成摆(以房屋高度而定),铜丝上下两端各用软导线引出与灵敏电流表相连(图2)。 2.使摆以1—1.5米的振幅在地磁场内摆动,观察电流表指针变化。 发现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当摆的振动平面与磁子午面相垂直时(接近东西方向),电流表示数最大。 上述现象说明地磁场使摆动的铜丝产生了感应电动势。

制作方法(二)框形线圈在地磁场中发电 1.按图3所示,在门的四角钉上钉子,用直径为0.3—1毫米的漆包线沿门框边缘绕一个圈数为几十匝的框形线圈,将线圈两端的引出线接灵敏电流表。 2.转动门,观察电流表指针变化。发现电流表指示电路中有电流产生。 说明与延伸: 如果电流表的灵敏度不够高,可按图4的电路做一个简单的半导体电流放大器。 图中P是灵敏度为500微安的电流表,调节R1、R3使电流表指针指在刻度盘中间;T为半导体收音机输出变压器。将铜丝两端引出线分别和放大器输入端连接即可。有了这个放大器,当摆在垂直于磁子午面的面内振动时,电流表指针会有明显偏转。(R1=68k、R2=5.1k、R3=390k、R4=8欧姆) 2.在实验二中,如果墙面正好与磁子午面相垂直,而门又能作180‘的转动,那么电流表指针偏转就比较明显。

常用果蔬技术真正地球磁场一些单位

果蔬保鲜技术的研究现状 摘要:果蔬贮藏保鲜是果蔬产业化生产时减损、保值、增值的基础。本文主要探讨了国内外目前在果蔬贮藏保鲜中应用的各种技术,如臭氧保鲜、气调贮藏、减压贮藏、生物技术保鲜、热处理技术等,分析了果蔬贮藏保鲜技术研究方面的新情况与新发展。 关键词:果蔬;贮藏技术;现状 果蔬营养丰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由于生产的季节性、地域性和产品的易腐性,给果蔬的采后处理、贮藏保鲜等环节带来了极大困难。特别在果蔬的生产中,由于采摘不当、贮藏不善,或由于生理病害、微生物病害的影响往往导致大量果蔬的腐烂损失。由此可见,采后损失是果蔬生产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目前已受到广泛关注。 一、臭氧保鲜 臭氧作为一种强氧化剂,具有很强的消毒、灭菌功能。同时,臭氧能分解乙烯气体,降低果蔬新陈代谢,从而实现了果蔬保鲜作用,因此,臭氧广泛应用在果蔬采后贮运、保鲜的各个环节,包括果蔬入库前的空库消毒、果蔬在产地冷库遇冷期间的杀菌及贮运中的防腐保鲜等。 灭菌机理:臭氧能分解产生新生态原子氧,这种原子氧的氧化能力相当强,能快速穿过细菌、霉菌等病原微生物的细胞壁、细胞膜,使细胞膜组成成分受到损伤,导致细胞膜透性增加,细胞内部物质外流。并继续渗透破坏膜内组织,使菌体蛋白质变性、酶系统破坏,甚至杀死。高浓度的臭氧能杀死霉菌,低浓度的臭氧有抑制霉菌的作用。臭氧还可刺激果实,使其进入休眠状态。当用一定浓度的臭氧处理果蔬时,可使果蔬表皮气孔关闭,从而减少蒸腾水分和养分消耗,改变果蔬采后生理状态。同时产生的负氧离子因具有较强的穿透力,能进入果蔬细胞内,中和正电荷,分解内缘乙烯浓度,降低呼吸强度,阻碍糖代谢的正常进行,使果蔬的代谢水平有所降低,并抑制果蔬体内呼吸作用,延长贮藏保鲜期。 二、气调贮藏 气调贮藏是在低温冷藏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贮藏环境的相对湿度,并人为改变环境气体组分的贮藏保鲜方法,它能够在维持果蔬正常生理活动前提下,有效抑制呼吸作用和蒸发作用,最大限度减少激素和微生物作用等不良影响,延缓果蔬生理代谢过程,推迟后熟衰老和腐败变质发生,延长保鲜期。 贮藏原理:气调贮藏是在低温冷藏的基础上,调节空气中氧、二氧化碳的含量,及改变贮藏环境中气体成分,降低氧的含量至2%~5% ,提高二氧化碳的含量到0%~5% ,这样的贮藏环境能保持果蔬在采摘时的新鲜度,减少损失,且保鲜期长,无污染。 常用的气调保鲜方法有;1.塑料薄膜帐气调2.硅窗气调3.催化燃烧降氧气调4.充氮降氧气调 三、减压贮藏 用纯物理方式的减压方法对果蔬类农产品进行贮藏保鲜的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课题,这种技术将在易腐难贮果蔬上发挥巨大的作用。采用该技术对贮物进行贮藏保鲜,除具有冷藏库和气调库基本功能外,还具备其他常压保鲜方法无法具备的特殊功能,因此被称为继低温保鲜、气调保鲜之后保鲜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减压贮藏原理:将果蔬产品放在气密性极好的贮藏室内,人为造成贮藏环境与产品组织内部的压力差异,使产品中的有害气体迅速逸出,从而抑制产品的呼吸和各种病害的发生。贮藏室的低气压是靠真空泵抽去室内空气而产生的,低气压控制在13.3kpa以下,最低为1.07kpa。这种方法在抽气时减少了室内氧气含量,使产品的呼吸维持在最低的水平上,同时还排除了室内部分二氧化碳、乙烯、乙醇、乙醛等有害气体,因此有利于产品的长期贮藏。如果配合低温和高湿,并利用低压空气进行循环等措施,可获得较好的贮藏效果。 减压贮藏特点

地球磁场解读

地球磁场 众所周知,在地球上任何地方放一个小磁针,让其自由旋转,当其静止时,磁针的N极总指向地理北极,这是由于地球周围存在着磁场,称为地磁场。地磁场有大小和方向,所以是矢量场。地磁场分布广泛,从地核到空间磁层边缘处处存在。 根据磁场起源,地磁场分为内源场和外源场。起源于地球内部的磁场称为内源场,约占地球总磁场的95%。内源场主要来自地球的液态外核。外核是熔融的金属铁和镍,它们是电流的良导体,当地球旋转时,产生强大的电流,这些电流产生了地球磁场。地磁场总体像个沿地球旋转轴放置在地心的磁铁棒产生的磁场,它内源场的主要部分,也是地磁场的主要特征,占到总地磁场的80%~85%,称为偶极子场。内源场还有五个大尺度的非偶极子场,称为磁异常,分别为南大西洋磁异常,欧亚大陆磁异常,北非磁异常,大洋洲磁异常和北美磁异常,主要来源于地壳岩石产生的磁场。起源于地球外的磁场称为外源场,主要由太阳产生,它占了地球磁场的5%。

地磁场是个随时间变化的场,内源场引起的变化称为长期变化,有磁场倒转和地磁场向西飘移。地磁场每5000~50000年倒转一次,把与现在磁场方向相同的磁场称为正常磁场(磁场从南极附近出来,回到北极),把与现在磁场方向相反的称为倒转磁场,地质时期上出现了四个较大的倒转期,现在为布容正向期,往前有松山反向期,高斯正向期和吉尔伯特反向期。固体地球外部的各种电流体系引起的地磁场变化快,时间短,称为短期变化。短期变化又分为平静变化和扰动变化,其中平静变化包括太阳静日变化和太阴日变化,扰动变化包括磁暴、亚暴、钩扰、湾扰和地磁脉动。磁暴、钩扰、湾扰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太阳活动高年,这些短期变化频繁发生,而且强度很大,变化剧烈。亚暴与极光有关。 地磁场能够反射粒子流,它把我们的地球包围起来,使我们免受高速太阳风的辐射和伤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无形的屏障。 人们利用地磁场导航已经有四百年的历史了,现在发现鸽子,海滩,蝙蝠和乌龟等大量动物都用地球磁场来导航。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襄阳阳光学校“三案合一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模地理课例 课题:地球和地球仪主备:李会玲审核: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一)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二)了解地球的几个大小的数据 (三)知道经线和纬线的划分 二、学习过程: (一)创设学习情境,明确学习目标(2min) (二)指导独立学习,初步达成目标(10min)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目标”,阅读课本第1 —5面的相关内容,对重点知识标注,圈点,归纳,思考下列问题,并保证在10分钟之内独立完成。) 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2、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个是多少? 3 、地轴、南北极、赤道、纬线、经线 自学检测: 1、回答自学指导中的问题1,2,3 。 (三)引导小组学习,落实学习目标( 教师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 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 2、知识探究点二:纬线和经线 教师活动:(展示经纬仪)在经纬仪上指示纬线但不说出定义,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学生概括,教师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请同学们在自己制作的小地球仪上,用彩色水笔画出两到三条纬线。教师到各小组巡视,辅导 同学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 教师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 :2?经线(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 )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二、纬度和经度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5页,图1. 7并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 教师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或课件。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教师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最大的纬 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3 、知识探教师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或课件。活动:究点三: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 多市,并在自制地球仪上标示出基多市 教师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最大的纬度是 (四)当堂训练反馈,巩固学习目标 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 1、地球是个(),平均半径是(),赤道周长是(),表面积是( )2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是()表示赤道的度数是(),纬线都指示()方向。 3地球仪上的0度经线又叫(),经线都指示()。 4.从0度经线冋东冋西分作180度,以东是东经,用(表示,以西是西经,用()表示 5 .从0度纬线向北向南,各分作90度,以北称北纬,用()表示,以南是南纬,用() 表示。 6 .低纬度地区为(),中纬度地区为(),高纬度地区为()。 (五)及时独立训练,强化学习目标 读图 1读经纬网图,完成练习 写出A B两点的经纬度: 1. A _______ B ______ 2. AB分别属于哪个半球? A 半球___________ 半球B ______ 半球__________ 半球 在上面的经纬网,分别标出C(65° s 170w) D(55 ° s 150w)两地的大致位置。

地球磁场

地球磁场 地球磁场 地球磁场言是偶极型的,近似于把一个磁铁棒 放到地球中心,使它的北极大体上对着南极而 产生的磁场形状,但并不与地理上的南北极重 合,存在磁偏角。当然,地球中心并没有磁铁 棒,而是通过电流在导电液体核中流动的发电 机效应产生磁场的。 简介 自然地球磁场图片 地球磁场The Earth magnetic field不是孤立的,它 受到外界扰动的影响,宇宙飞船就已经探测到太 阳风的存在。太阳风是从太阳日冕层向行星际空 间抛射出的高温高速低密度的粒子流,主要成分 是电离氢和电离氦。 因为太阳风是一种等离子体,所以它也有磁场, 太阳风磁场对地球磁场施加作用,好像要把地球 磁场从地球上吹走似的。尽管这样,地球磁场仍 有效地阻止了太阳风长驱直入。在地球磁场的反 抗下,太阳风绕过地球磁场,继续向前运动,于 是形成了一个被太阳风包围的、彗星状的地球磁场区域,这就是磁层。[1] 地球磁层位于距大气层顶600~1000公里高处,磁层的外边界叫磁层顶,离地面5~7万公里。在太阳风的压缩下,地球磁力线向背着太阳一面的空间延伸得很 远,形成一条长长的尾巴,称为磁尾。在磁赤 道附近,有一个特殊的界面,在界面两边,磁 力线突然改变方向,此界面称为中性片。中性 片上的磁场强度微乎其微,厚度大约有1000公 里。中性片将磁尾部分成两部分:北面的磁力 线向着地球,南面的磁力线离开地球。 地球磁场 1967年发现,在中性片两侧约10个地球半径 的范围里,充满了密度较大的等离子体,这一 区域称作等离子体片。当太阳活动剧烈时,等 离子片中的高能粒子增多,并且快速地沿磁力 线向地球极区沉降,于是便出现了千姿百态、 绚丽多彩的极光。由于太阳风以高速接近地球 磁场的边缘,便形成了一个无碰撞的地球弓形 激波的波阵面。波阵面与磁层顶之间的过渡区叫做磁鞘,厚度为3~4个地球半径。

第二章地球磁场

第二章地球磁场 (Lisa Tauxe著,常燎译) 建议补充读物 Butler (1992),3-7页,10-11页。 更多信息可参看:Merrill et al. (1996) 第一、二章。 2.1 地球磁场 古地磁学主要研究过去的地球磁场行为。人类的直接测量仅仅能够追溯到几个世纪前,因此,古地磁学仍然是研究过去地球磁场行为的唯一手段。由于古地磁学涉及地球磁场,因此有必要了解一些有关地球磁场的知识。这一讲我们主要回顾现今地球磁场的一些基本性质。 地磁场由地球液态外核的对流引起(外核由铁、镍和一些未知的较轻成分构成)。产生对流的能量的来源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一般认为一部分来源于是地球的冷却过程,另外一部分则来源于由铁/镍构成的液态外核的浮力,这一浮力则由纯铁内核的冷却引起。这个导电流体的运动受控于液态外核的浮力、地球自传以及导电流体和磁场的相互作用(这是一个异常复杂的非线性过程)。确定导电流体的运动方式以及其产生的磁场状态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但是我们已经知道这种导电流体的运动是一种自激发电机过程,它可以产生并维持巨大的磁场。 2.1.1 地球参考场 在很多情况下,确定地球磁场在一特定时间的空间分布非常有用。对地球磁场及其变化率的数学近似可以比较准确地估计地球磁场在给定时间和地点的值(最少在几百年以内)。由第一章可知,地表的磁场大致是个标量的势场,并服从拉普拉斯方程: 这个方程可以改写为: 这个方程的一个解是: 对地球磁场,一般可以写作半径为r,纬度余弦θ,经度?的标量势:

其中,g 和h 是高斯系数,可以从特定的年代计算得出,单位为nT ,或磁通量(注意,公式中μ0由tesla [B ]转换到Am -1 [H ])。角标e 和i 代表外场或者内场的起源,a 是地球半径(6.371 х 106 m ),μ0是自由空间的磁导率(参看第一讲中的表1.1),m l P 正比于勒让德多项式,其由传统的施密特多项式归一化而来(可参看建议的读物)。 图2.2展示了三种矢量场的全球倾角分布及对应的面谐函数的:即轴向的(m =0)偶极子场(l =1),四极子场(l =2),以及八极子场(l =3)。它们的贡献分别由0 1g ,0 2g 和0 3g 确定。相关的多项式(图2.1)为: 如果转动图2.2a 中的轴向偶极子场,使其北极指向格林威治子午线,那么它就由系数0 1 h 确定,如果指向90?E ,则将由系数1 1h 而定。所以,总的偶极子贡献将是轴向和两个沿赤道 的偶极子项的矢量相加,即。总的四极子贡献(l =2)由五个系数 而定,总的八极子(l =3)贡献则由七个系数而定。 一般来讲,如果下标(l )和上标(m )的差为奇数(比如,轴向偶极子0 1g 和八极子0 3g ),则相应的地球磁场对于赤道是非对称的。然而,如果l 和m 的差为偶数(如,轴向四极子0 2g ),则相应的地球磁场是对称的。图2.2a 表示,由与现今地磁场方向一致的单一偶极子场产生的倾角。在北半球,倾角都是正的(向下),而在南半球是负的(向上)。相反,由四极子场产生的倾角(图 2.2b )是在极区是向下的,在赤道处则是向上的。由轴向八极子场(图2.2c )产生的倾角关于赤道也是非对称的,在两个极区的方向相反,并在中纬度地区被具有相反方向的条带分开。 地球磁场是一个矢量场,所以在每个点都有方向和强度(图2.3)。无论选择怎样的坐

地球磁场引力场的形成过程

地球磁场、引力场的形成过程 摘要:本论文说明了宇宙大爆炸后期,辐射球状的地球磁场、万有引力线场,形成闭合弯曲的过程。将爱因斯坦的广义弯曲力空,发展成一个真实的质量体系,为彻底解决万有引力问题,找到了质量、力学依据。使我们对宇宙的认识,更接近事实。 关键词:磁子力线;强力对接;缪性曲折;引力磁线。 在当前,对于磁子和由磁子形成的磁子力线,磁力线线场的认识,越来越趋向质量性。有很多的宇宙观察显示,磁子和磁子线场,很可能就是一种最基本的大质量性暗物质。由于磁线在结构上,所形成的线侧曲度平面,不具备反射光子的力点,所以光线无法反映出磁线的形状。这让我们无法从线侧看到磁线的存在。使磁线成为我们认识上的暗质量。 但是,由于磁线是由磁子强力链合而成的线性质量,具有基本的抗拉断性,可缪面曲折弯曲性,切割过程中的时开时合性,这使一定情况下的磁线,由于相对动量的不同,而可以具备完全不同的两种形式。当它相对地球卡动性进动的时侯,它就是地球的磁力线场、地磁场。当它相对地球完全静止的时侯,它就是地球的万有引力力线场。这种万有引力线是真实存在的,象地球的大气层一样,是地球表面质量体的外展延伸。它像空气和水一样具有真实质量性,是我们当前还不能认识的,一种宇宙性巨大数量基本物质。它的重要作用,是让星系、地球有了万有引力的可能性。 地磁力线场和万有引力磁子线场的的具体形成过程如下。

在宇宙大爆炸初期,由于夸克前子的强力对撞,而形成了地球最早期的磁子链线场,它的基本形态是球型外展放射状。 地球这种静态的、遥远伸展的放射形磁子力线场,在宇宙简单大粒子、质量链的撞击切割下,会产生磁线切割性、弯曲收缩拉动力,而对地球形成一个球面力矩,拉动地球,使原始地球第一次发生了旋转。地球自转的最开始,地球所属的所有磁子力线,都要被旋压向两极方向,而在两极形成两个巨型旋结。然后又向两极的远端向、开心型伸展。这时的地磁场,表现出顺两极向、带旋紧巨柱状。即旋柱体、端口展开形。(图14)

地球磁场大翻转

地球磁场大翻转
近日,科学家称地球磁场在过去 200 年中已减弱了 15%,这有可能是地球磁场将反转、 两极颠倒的先兆。地球磁极反转真的会发生吗?地球磁极异常对地球人有影响吗?[详 细] [网友评论]
外媒: 地球磁场或将反转 地球恐面临灾难性影响
地球磁场在过去 200 年中已减弱了 15%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 1 月 27 日报道,科学家称,地球磁场在过去 200 年中已减弱 了 15%,这有可能是地球磁场将反转、两极颠倒的先兆,而这将给地球及人类带来灾难性 影响。 科学家说,如果反转真的发生,地球将遭遇强烈太阳风并可能引发持续数月的大规模 停电。此外,反转还将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并使人类因遭受更多的宇宙辐射而患癌 率大幅提升。[详细] 为什么会出现磁场反转? 地球是一个各圈层差异旋转的分层地球,即地壳、上地幔、下地幔、外核和 内核旋转的角速度不同,其中内核快速旋转,由固态的铁组成,外核是黏滞性很 低的导电液态铁;在差异旋转及各种天体的作用力下,在外核尤其是内外核交界 处形成快速旋转的环形电流,从而生成了地磁场。地核和地幔的差异旋转导致圈 层角动量交换,部分自转动能通过摩擦转变为热能,积累在外核,形成地球内部 唯一的液态圈层。与此同时,由于角动量交换,地核旋转变慢,地幔旋转变快, 圈层差异旋转方向发生反向变化,导致地球磁极倒转。所以,地磁变化与外核旋

转热涡流密切相关。根据人造卫星过去 20 年录得的磁场变化数据,发现在地下深 层产生地球引力的熔流,在接近南北极位置出现巨大旋涡,并以加强磁场逆转的 方向转动,因而削弱现有磁场,可能会导致两极易位。[详细]
调查
? ?
1.您认为地球磁极会崩塌吗? 会 不会 说不清 有影响, 引起气候、 地质等变化等 没
2.您认为地球磁极反转会对地球人造成影响吗? 有影响,杞人忧天 点击查看结果>> 说不清
地球磁场本身异常是引起气候、地质等变化的重 要因素
地球磁极变化将产生什么影响? 人们普遍忽视地电和地磁的存在,认为它们很微弱。事实并非如此。一个偶 然的机会,我发现一片树林明显地向北方倾斜,原来北部有平行的高压电线,电 磁能对树林而言竟比太阳光更具有吸引力。地磁场的异常变化使地表地电场也发 生变化,形成地电正异常区和负异常区。地表水从地电正异常区蒸发到高空,带 的是正电;从地电负异常区蒸发到高空,带的是负电。带有异种电荷的云团最容 易相互吸引而形成雷雨。相反,带有同种电荷的云团相互排斥,形成该地区的干 旱。冰岛、非洲中西部和南大西洋是三个负电异常区,它们之间的地区是明显的 干旱区,其中就有最干旱的撒哈拉沙漠;其两侧的北美洲和亚洲是正电异常区, 在正、负电异常的交界带,是高降水量区。当电磁异常区发生变动时,电场的强 度和极性也发生相应变化,由此引起的降水量改变导致全球旱涝灾害在不同地区 发生。 谈到地质变化,地磁地电还与地震有密切关系,现在地震观测的一个重要手 段就是对地磁(电)的监测。至于内在的机理,举个例子,携带大量磁性粒子的地下 岩浆因为失去地磁的束缚而改变流向和流速,流向的改变将使地球固有板块的运 动规律发生变化,而流速的降低将使岩浆自身的温度平衡机制遭到破坏,使地球 不同部位之间地温温差增大,这将会产生地震频率和强度的增加。 [详细] 磁场减弱将使南北两极海冰大量融化

第一章_第一节_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一、课题: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二、课时:2课时 三、教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 四、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为贯彻实现地理教学的三大技能(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兴趣),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及素质教育的内涵,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我确定以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能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2)通过制作地球仪,能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大小; (3)通过观察地球仪,能够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4)能够熟练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故事的引入,激发学生好奇心。 (2)通过演示地球仪,学生自主学习,比较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4)通对地球的探索和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经线和纬线 2.难点 (1)东西半球划分。 (2)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五、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还没形成学习地理的思维能力,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较差,针对初中学生在思维和接触层面的弱势和优势,在教学方法上以实物进行展示和讲解,如经线和纬线,可以用一个只由经线和纬线构成的经纬仪,直观展示给学生看,更能增加学生的理解和想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根据教材和学生具体情况,设计如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1.教学方法:启发法、比较法、图片分析法、演示讲解法。 2.学习方法:探究法,自主学习法,总结规律法 六、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 (一)生活中引出课题。 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二)新课内容

地球磁场

地球磁场言是偶极型的,近似于把一个磁铁棒放到地球中心,使它的北极大体上对着南极而产生的磁场形状,但并不与地理上的南北极重合,存在磁偏角。当然,地球中心并没有磁铁棒,而是通过电流在导电液体核中流动的发电机效应产生磁场的。 自燃地球磁场图片 地球磁场The Earth magnetic field不是孤立的,它受到外界扰动的影响,宇宙飞船就已经探测到太阳风的存在。太阳风是从太阳日冕层向行星际空间抛射出的高温高速低密度的粒子流,主要成分是电离氢和电

离氦。 因为太阳风是一种等离子体,所以它也有磁场,太阳风磁场对地球磁场施加作用,好像要把地球磁场从地球上吹走似的。尽管这样,地球磁场仍有效地阻止了太阳风长驱直入。在地球磁场的反抗下,太阳风绕过地球磁场,继续向前运动,于是形成了一个被太阳风包围的、彗星状的地球磁场区域,这就是磁层。[1] 地球磁层位于距大气层顶600~1000公里高处,磁层的外边界叫磁层顶,离地面5~7万公里。在太阳风的压缩下,地球磁力线向背着太阳一面的空间延伸得很远,形成一条长长的尾巴,称为磁尾。在磁赤道附近,有一个特殊的界面,在界面两边,磁力线突然改变方向,此界面称为中性片。中性片上的磁场强度微乎其微,厚度大约有1000公里。中性片将磁尾部分成两部分:北面的磁力线向着地球,南面的磁力线离开地球。 地球磁场 1967年发现,在中性片两侧约10个地球半径的范围里,充满了密

度较大的等离子体,这一区域称作等离子体片。当太阳活动剧烈时,等离子片中的高能粒子增多,并且快速地沿磁力线向地球极区沉降,于是便出现了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极光。由于太阳风以高速接近地球磁场的边缘,便形成了一个无碰撞的地球弓形激波的波阵面。波阵面与磁层顶之间的过渡区叫做磁鞘,厚度为3~4个地球半径。 地球磁层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其中的物理机制有待于深入研究。磁层这一概念已从地球扩展到其他行星。甚至有人认为中子星和活动星系核也具有磁层特征。 2形成原因 通常物质所带的正电和负电是相等数量的,但由于地球核心物质受到的压力较大,温度也较高,约6000 地球磁场 °C,内部有大量的铁磁质元素,物质变成带电量不等的离子体,即原子中的电子克服原子核的引力,变成自由电子,加上由于地核中物质受着巨大的压力作用,自由电子趋于朝压力较低的地幔,使地核处于

人教版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案)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难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 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 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媒体与教具]: 地球仪、地球的卫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录像机及自行剪辑八大行星概况、彗星录像节目,投影片或月貌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宇宙中的地球 【新课导入】

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对其只是作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高中阶段继续对其作进一步的介绍。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 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阅读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谈谈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 点?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天体的主要类型:星光闪烁的恒星、 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 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埃(备 注:1此部分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各种天体的主要 特点及各种天体的视形状和特点;2.引导学生得出结 论: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板书】1、几种常见的天体 【过渡】正是由于以上所述天体和星际物质构成了 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的各种天体是否为孤立的呢? 经过科学家的实验证明: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 引、相互绕转,我们称之为天体系统

地球的磁场及起源

地球的磁场及起源 摘要:本文对地磁场理论的确立,地磁场起源的探索做了回顾,并详细介绍了一种已被大多数人接受的地磁场起源的分析. 正文: 1.地球磁场理论确立 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地磁场理论概念的是英国人吉尔伯特。他在1600年提出一种论点,认为地球自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它的两极和地理两极相重合。这一理论确立了地磁场与地球的关系,指出地磁场的起因不应该在地球之外,而应在地球内部。1893年,数学家高斯在他的著作《地磁力的绝对强度》中,从地磁成因于地球内部这一假设出发,创立了描绘地磁场的数学方法,从而使地磁场的测量和起源研究都可以用数学理论来表示。但这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理论,并没有从本质上阐明地磁场的起源。 2.地磁场成因的一种解释 从地球具有的物质结构和运动方式来看,地球完全具备产生整体主磁场的条件,地球不仅能够产生电偶极性,而且地球内部电偶极性物质的运动也必然能够使地球产生和表现出磁场。 地球内部的电偶极性物质是什么呢?一方面,从物质的细微结构来看,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每个原子都是一个内正外负的电偶极性球。另一方面,从地球物质的整体来看,也表现出电偶极性。 就单个的中性原子而言,不管整个原子相对于观测者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只要核外电子的绕核旋转运动都是朝着一个方向,就能够使原子产生相对于观测者的磁场。按照传统观点的分析,对于一般的中性原子,由于核外电子绕核的旋转运动都不是朝着相同的方向,而是杂乱无章的无规则运动,所以单个的原子对外是不显磁性的。在核外电子无规则运动的情况下,不仅单个的原子对外不显磁性,由许多原子构成的质量较大的整个中性物体也不对外显示磁性。但是如果在一定的条件下当每个原子中的全部或者部分的核外电子都按照相同的方向绕核旋转运动时,形成一种环形电流,或者核外电子与原子核相对于观测者的非同步运动形成一种电流,如自转运动的地球在自身万有引力作用下在其内部形成的这种电流运动,就能够对外显示磁性。 与传统分析不同的是,当我们考虑到地心的万有引力作用时,电子绕核旋转表观上的无规则运动遵循着一定的统计规律,这对于我们认识地球物质磁场的起源是非常重要的。 地球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位于原子核外的电子组成的。从单个原子的结构特征和运动状态来看,每个原子都是一个内正外负的电偶极子球,带负电的核外电子绕着带正电的原子核旋转。那么地球物质原子中的电子绕核旋转有没有某种规律性呢?按照万有引力起源于电性力的理论角度分析,地球上处于相同位置的电子和质子在相同的地球万有引力(电场力)作用下必然出现位置偏离或者分层现象,由于电子的质量比质子的质量小将会获得更大的加速度朝着地球质心的方向偏移,核外电子虽然在原子核的电场力作用下做

地球磁场南北颠倒之谜 (1)

地球磁场南北颠倒之谜 地球强大的磁场是保护人类免于遭受外太空各种致命辐射的生死屏障。然而日前,英美科学家发现,在过去的200年内,地球的磁场正在急剧地衰弱,科学家们预言,照这种速度发展下去,在未来的1000年内,地球磁场可能会完全消失,从而导致地球南北两极大翻转,地球生灵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宇宙射线大灾难! 地球磁极每隔25万年翻转一次 地球磁场消失、磁极逆转的后果可说是灾难性的。强大的太阳辐射将烘烤外大气层,导致地球气候的巨变。“在过去的几千万年中,地球的磁场消失过很多次——地球磁场消失是地球南北两极将要互相翻转的信号。”英国地质学家亚兰·托马斯教授讲道,“从前地球磁极大约每隔25万年翻转一次,自上一次磁极翻转以来,地球磁极已有100万年没有翻转了,下次地球磁极翻转,也许用不了等多长时间。”

近百年来,地球磁场开始变弱 据报道,100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关注着地球磁场强度的变化,通过数据对比,科学家们惊讶地发现地球磁场强度正在急剧地变弱。针对地球磁场强度变弱的原因,科学家们有不同的看法:一部分人认为这是地球磁极即将出现翻转的信号,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这只是暂时的衰弱,几百年后地球磁场将会重新转强。 地球两极处磁场几近消失 然而不久前,巴黎地理学会的科学家高斯尔·胡洛特通过观测发现,在靠近地球两极的地方,地球磁场差不多已经完全消失,这是地球南北两极不久后将要出现大翻转的再清楚不过的信号。胡洛特称,在过去的20多年中,他一直通过人造卫星数据测量和研究地球的磁场变化。通过研究他发现,使地球产生磁场的地心熔铁在地球两极处形成了两个巨大的漩涡。这些旋转着的漩涡增生和扩散后产生的新磁场,将逐渐削弱和抵消原来的主磁场。这是地球极性产生翻转的第一步。 胡洛特称,一位美国科学家上周发表的一份科学报告支持了他的理论,这位美国科学家用电脑模拟程序研究得出的结果,同样证明了地球两极磁场消失是地球磁极将出现大翻转的危险前奏。

有趣的地磁场

有趣的地磁场 地磁场是人类生命的保护伞,神秘而有趣。公元250年,人类就开始了探究,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沈括发现了磁偏角。尽管人类对地磁场研究了几千年,直到今天人类还没有真正弄清地磁场的起源。目前人们认为,地磁场产生的原因有永磁体理论,电荷旋转理论,热压电效应理论,温差电效应理论,自激发电机理论,范爱伦带理论等。正是这些研究的深入,人们不断地了解地球奥秘,探索未知的世界,地磁场和人类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多。 1 地磁场和导航 人们利用地磁场导航已经有400年的历史了,现在发现鸽子、海鸥、蝙蝠和乌龟等大量动物都用地球磁场来导航。地球表面以及近地空间的地磁场在不同地区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性构成了不同地区的一种典型特征。利用这种特征来确定载体所在的地理位置,就是地磁导航所依据的基本原理。地磁导航具有无源性,与其他有源制导和导航方式相比,地磁制导与导航在军事领域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使用地磁制导的导弹抗干扰性能强,突防能力得到大大提升。近年来,地磁导航在工业部门、航空航天航海等诸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对象。地磁导航在导航定位、

地球物理武器、战场电磁信息对抗等领域展现了巨大的军事潜力。然而地磁场成因比较复杂,存在长期变化和短期变化。所以只要建立适时的地磁数据库,突破地磁异常问题和载体磁场对地磁场测量值的干扰,运用高效、实时地磁导航匹配算法,在高精度、快响应速度、环境适应性强的磁测量传感器的测量下,就能实现运用地磁场在全球导航。 2 地磁场和地震 地磁场预测地震是建立在长期观测和综合分析基础上的。长期观测可以知道当地地磁场活动的基本形态和变化规律,以及历史记录的地震发生之前的前兆特征。当观测到本地地磁场发生不同于以往的异常活动,且活动形态与历史地震的前期征兆相似时,综合其他前兆,考虑地震发生的可能性。科学家们观察了一段时间的地磁场DST指数,发现地磁场DST指数与地震发生频率有一定的关系。这里的DST指数是用来测量地磁场强度的。地震引起地磁场变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地震前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出现“压磁效应”,从而引起地磁场局部变化;二是地应力使岩石被压缩或拉伸,引起电阻率变化,使电磁场有相应的局部变化,岩石温度的改变也能使岩石电磁性质改变。基于上述理由,应该可以利用电磁手段对地震进行预测、预报。目前利用地磁预报地震的方法还在探索阶段中。影响地磁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干扰因素也很多,比如,仪器附近放有铁物质或者观测

地球的磁场.

4 地球的磁场 4.1 地球磁场的基本特征和地磁要素 固体地球是一个磁性球体,有自身的磁场。根据地磁力线的特征,地球外磁场类似于偶极子磁场,即无限小基本磁铁的特征(图3-14a)。但其磁轴与地球自转轴并不重合,而是呈11.5°的偏离。地磁极的位置也不是固定的,它逐年发生一定的变化。例如磁北极的位置,1961年在74°54′N,101°W,位于北格陵兰附近地区。1975年已漂移到了76.06°N,100°W的位置。 地磁力线分布的空间称作地磁场,磁力线的分布情况可由磁针的理想空间状态表现出来(图3-14b)。由磁针指示的磁南、北极,为磁子午线方向,其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称磁偏角(D)。磁针在地磁赤道上呈水平状态,由此向南或向北移动时,磁针都会发生倾斜,其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作磁倾角(I)。磁倾角的大小随纬度增加,到磁南极和磁北极时,磁针都会竖立起来。地磁场以代号F表示,它的强度单位为(A/m)。地磁场强度是一个矢量,可以分解为水平分量H和垂直分量Z。地磁场的状态则可用磁场强度F,磁偏角D和磁倾角I这三个要素来确定。 地磁场的偶极特征也取决于磁力线从一个磁极到另一个磁极的闭合特征。在地球表层,这一闭合结构形成了一个磁捕获系统,捕获了大气圈上层形成的带电粒子而构成一个环绕地球的宇宙射线带,称作范艾伦带。范艾伦带的影响范围可达离地面65000km以上。由大气层上部约100~150km处气体发光而形成的极光,就是范艾伦带中的气体分子受电磁扰动的产物。沿着范艾伦带,极光可以在不到1秒钟的时间内,从一个受扰动的极区于瞬间传到另一个扰动极区,因此极光的爆发在北极区和南极区几乎是同时发生的。

地球磁场正崩塌 癌症面临大爆发共5页文档

地球磁场正崩塌癌症面临大爆发地球深处,一个活动剧烈的熔岩核产生一个具有让地球抵御毁灭性太阳风能力的磁场。这个保护性区域延伸数千英里,直入太空,其磁性影响从全球通信、动物迁徙到天气模式等各个方面。但这个对地球生命具有重要意义的磁场在过去200年中减弱了15%。科学家称,这可能是地球两极将要翻转的迹象。 专家认为,地球两极目前正处在翻转的阶段,但他们不能确定何时发生。一旦翻转,地球生命将暴露在具有穿孔突破臭氧层能力的太阳风中。这将给人类带来毁灭性影响,会毁掉电网,从根本上改变地球气候,大幅提高患癌率。 地球磁场 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球、海洋与生态学教授理查德-霍姆表示:“这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你设想一下,要是你的电力供应瘫痪几个月,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如果这段时间没有电,许多人就会无法正常工作。” 地球气候会彻底改变。事实上,丹麦科学家最近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全球变暖直接和磁场而不是二氧化碳排放有关。研究人员指出,由于进入大气层的宇宙射线减少,地球正经历一个低云覆盖的自然周期。 地面辐射也会增加。专家估计,暴露在宇宙射线中的整体曝光率将翻一倍,这会明显增加癌症死亡率。研究人员预测,地球两极发生翻转期间,

每年将有10万人死于宇宙辐射水平的提高。英国伦敦大学学院马拉德空间科学实验室的科林-福西斯博士说:“辐射将比人造臭氧洞产生的多3到5倍。与此同时,这些臭氧洞还会变得比以前更大更长命。” 磁层是地球周围一个很大的区域,由地球磁场产生。它的存在意味着太阳风的带电粒子无法穿越磁力线,在地球附近偏离飞行轨道。各国空间机构现在正认真考虑这个威胁。2013年11月,作为“蜂群”任务的一部分,3艘航天器发射升空。该任务的目标是弄清楚地球磁场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科学家希望通过这个任务绘制出更好的地球磁场地图,帮助他们更好了解太空天气对卫星通讯和全球定位系统的影响。 福西斯表示:“我们对地球内部有个基本了解,但我们不知道的依然有很多。我们没有完全了解地球磁场是怎样产生的、它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发生这些变化的时间表等。”蜂群任务将提供当前的地球磁场地图。但科学家已用一个惊人来源——古老陶器发现地球磁场削弱的历史证据。 这些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古老容器可能扮演着磁场时间囊的角色。这是因为它们含有磁铁矿。古老陶器制成时,磁铁矿物质就会像罗盘针一样对准地球磁场。通过检查史前和现代的陶器,科学家发现地球磁场已在过去几个世纪内发生显著变化。他们发现,地球磁场正处在一个不稳定的持久状态中。磁场向北漂移,地球两极每隔几十万年发生翻转,所以指南针会指向南而不是北方。

地球磁场经常变化的原因

地球磁场经常变化的原因 地球磁场,简言之是偶极型的,近似于把一个磁铁棒放到地球中心,使它的北极大体 上对着南极而产生的磁场形状,但并不与地理上的南北极重合,存在磁偏角。当然,地球 中心并没有磁铁棒,而是通过电流在导电液体核中流动的电流的磁效应近似于电生磁产生 磁场的。 地球磁场 在地球45亿年的生命史中,地磁的方向已经在南北方向上反复反转了好几百次。 地球的磁场并非亘古不变,它的南北磁极曾经对换过位置,即地磁的北极变化成地磁 的南极,而地磁的南极变成了地磁的北极,这就是所谓的“磁极倒转”。 人们在世界各地记录当地的地磁场方向和强度;后来科学家们又发现在火山熔岩和大 陆与海底的地质沉积物当中,能够找到更加久远的历史上的地磁记录。所有这些数据都告 诉我们,地球磁场的空间分布非常复杂,反映了它的产生机制也非常复杂,决不是可以简 单地想象为由一根南北向的磁铁棒所发出的;而地磁场的方向与强度在漫长的历史当中随 着时间而发生的变迁,也是充满了未解之谜。 地球磁极变化的最激动人心一幕是“磁极倒转”事件。在地球演化史中,“磁极倒转”事件经常发生。仅在近450万年里,就可以分出四个磁场极性不同的时期。有两次和现在 基本一样的“正向期”,有两次和现在正好相反的“反向期”。而且,在每一个磁性时期里,有时还会发生短暂的磁极倒转现象。 地球磁场的这种磁极变化,同样存在于更古老的年代里。从大约6亿年前的前寒武纪 末期,到约5.4亿年前的中寒武世,是反向磁性为主的时期;从中寒武世到约3.8亿年前 的中泥盆世,是正向磁性为主的时期;中泥盆世到约0.7亿年前的白垩纪末,还是以正向 极性为主;白垩纪末至今,则是以反向极性为主。如果把地球的历史缩短成一天,在这期 间你会发现手上的指南针像疯了似的乱转,一会儿指南一会儿指北。 在电影《后天》中我们曾看到这样的镜头,群鸟迅速迁徙甚至一头撞向墙壁,大如拳 头的冰雹砸向四处躲避的人群。电影为我们真实地展示了地球磁场易位对人类的危害。 地球为什么有磁场?磁场又为什么会反转? 第一种解释:地球磁场变化可能与来自地下的低频辐射有关 虽然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科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科学却还没有征服自然,更 多的时候它只是在记录那些不可思议的事情是如何发生的。例如,未知的地下低频辐射。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习题(含答案)

地球和地球仪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粤港澳大湾区是继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及日本东京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有三个港口排名世界前十,国务院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级区域战略,下面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分布示意图。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世界四大湾区都位于( ) A.北半球B.东半球 C.发达国家D.太平洋沿岸 2.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最优越的条件是( ) A.矿产资源丰富B.土地肥沃深厚 C.水陆交通便利D.水热条件优越 3.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该大桥( ) A.连接了三个特别行政区 B.扩展了香港城市建设用地 C.改善了珠江口的水域环境 D.加强了粤港澳经济社会联系 读“七大洲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A.⑥B.⑦C.①D.④ 5.以单一商品经济、充满生机的大地、黑色人种的故乡为特征的大洲是( ) A.①B.②C.③D.④ 6.下列对大洲主要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大洲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中部低四周高 B.③大洲有“地球之肺”,桑巴、足球文化著名,西临大西洋东临太平洋 C.②大洲既有广阔的热带雨林,又分布着世界面积最大的热带草原 D.④大洲有发达的经济、联合国总部、多元文化和移民国家,西部地势低东部地势高 下图是张先生在某观察站于当地时间6月15日12时开始至次日12时,每隔两小时拍摄的不同时刻的太阳高度变化照片(此影像为多次曝光而成)。右图示意地球公转。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7.6月15日~16日,该观察站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 A.昼夜等长B.极昼 C.昼变短,夜变长D.昼短夜长 8.照片拍摄期间,地球处于下图中公转轨道的( ) A.①点附近B.②点附近 C.③点附近D.④点附近 古诗词中蕴含丰富的地理知识。阅读下面古诗词,回答下面小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