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浙江省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训练:“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一)(二)

2020年浙江省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训练:“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一)(二)
2020年浙江省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训练:“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一)(二)

“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一)

(时间:40分钟满分: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答周汜荇

龚未斋[注]

接手书,雒诵回环,恍同晤对。承示公门颇堪造福,此中亦大有乐趣,在足下则然,在仆则万不能然。即足下亦明知其未必能然,而以幕言幕,不得不姑以为然也。

夫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诚可为造福者矣。或文采风流,著令闻于当世,亦至足乐也。试问今之从政者何如?今之入幕者何如也?即有一二明体达用之才,博雅宏通之彦.,将焉.取之而焉用哉!

曳裾之客,半属负腹之将军,初不知政事文章为何物,不过熟胥吏之腔套,竭刀笔之能事而已!仆尝谓愚民迫于饥寒,则流为盗贼;读书无成,迫于饥寒,则流为幕宾。语虽过激,实为确论。倘使家有负郭之田,则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此中自有真乐,必不出而造福也明矣。

所云素位而行,则.有道之言也。盖素贫贱行乎贫贱也!即古之抱关击柝者,亦为贫而仕也。吾辈囊无一钱,家有八口,既不能为陈仲子之身织屦,妻辟纟卢;又不能为蚯蚓之上食槁壤,下饮黄泉,则驱而之幕固宜。

虽然,言幕于今日,亦甚难矣!昌黎公云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贤如昌黎,尚藉为之前后,矧其为碌碌者哉?唐人诗云:“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试思贤士手中,安得阿堵物耶?

是以燕士不乏吹箫之客而柯亭竟无听竹之人炊烟不举僵卧雪中曾无过而问者是贫贱而且患难矣人而贫尚有分贝之存人而穷则躬无出穴之日,勇如子路,亦且愤然而.起也。即或嗜痂有癖,而鹤料无多,枯砚甫安,而闲居又赋。上不足以事父母,下不足以畜妻子,因贫而幕,因幕愈.贫,钟鸣漏尽,尚为拽磨之.牛;灯尽油干,永作羁魂之鬼,人孰无情,能不悲哉!

(选自《雪鸿轩尺牍》,有删改)

[注] 龚未斋(1738—1811):清代绍兴师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膏泽.

下于民 泽:恩泽 B .博雅宏通之彦.

彦:才德出众的人 C .因幕愈.

贫 愈:越过 D .永作羁.

魂之鬼 羁:客居在外 解析:选C 愈:更加。

[回归教材] 文言实词的掌握,重在积累。柳宗元《捕蛇者说》“闻而愈悲”一句和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入之愈深”一句中的“愈”都是“更加”之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将焉.取之而焉用哉始速祸焉.

B.????? 则.有道之言也位卑则.足羞

C.????? 亦且愤然而.起也吾尝跂而.望矣

D.?????

尚为拽磨之.牛佯狂不知所之.者 解析:选C A 项,疑问代词,怎么/句末语气词。B 项,副词,乃/连词,就。C 项,均为连词,表修饰。D 项,助词,的/动词,往、到……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章开头即交代了作者对在衙门做幕宾的人的看法,认为担任幕宾,并不能造福百姓并从中获得乐趣。

B .作者身为幕宾,站在幕宾的角度对当时的从政者进行了批判,认为当时的从政者没能很好地选拔人才。

C .这篇书信多处引用名言,如第五段引用韩愈、“唐人”的名言警句,写出了做幕宾不易的现实。

D .本文一改古人写信好用骈文的习惯,通篇用散句,将因贫穷而做幕宾的无奈之情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解析:选D 这篇文章骈散结合,并非“通篇用散句”。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是以燕士不乏吹箫之客而柯亭竟无听竹之人炊烟不举僵卧雪中曾无过而问者是贫贱而且患难矣人而贫尚有分贝之存人而穷则躬无出穴之日

解析:通读语句可知,“吹箫之客”“听竹之人”在句中当作宾语,其后均应断开。“炊烟不举”“僵卧雪中”是两件不同的事,中间应断开。“曾无过而问者”是世人对“炊烟不举,僵卧雪中”之人的态度,句意完整,其后应断开。“矣”在句中作句末语气词,其后应断开。“人而贫尚有分贝之存”与“人而穷则躬无出穴之日”是并列的两种情况,其间应断开。

参考答案:是以燕士不乏吹箫之客/而柯亭竟无听竹之人/炊烟不举/僵卧雪中/曾无过而问者/是贫贱而且患难矣/人而贫//尚有分贝之存/人而穷//则躬无出穴之日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又不能为蚯蚓之上食槁壤,下饮黄泉,则驱而之幕固宜。(4分)

译文:

(2)灯尽油干,永作羁魂之鬼,人孰无情,能不悲哉!(4分)

译文:

参考答案:(1)也不能像蚯蚓一样,向上吃干土,向下饮黄泉水,那么被驱赶到幕府中来,是原本就应该的啊!(得分点:“上”“下”“宜”各1分,句意1分)

(2)一旦气力衰竭,便永久地做了魂留他乡的鬼,人谁没有感情,怎么能不伤心呢?(得分点:“灯尽油干”“羁”“孰”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接到你亲手写的书信,反复诵读,恍如与你会面交谈。承蒙教导说在衙门颇可以做些好事,其中也是很有乐趣的,你也许是这样的,我却万不能如此。即使你也明明知道未必能如此,然而你以幕宾的身份谈论衙门里的事,不得不姑且认为如此吧。

有劝谏能够接受并照着做,有建议能够听从,恩惠普及百姓,真可以叫作“造福者”了。或者才华横溢,风度潇洒,美好的声誉扬于当世,也是最充足的乐趣了。试问:如今的从政者怎么样?如今的幕宾又怎么样?即使有一两个明于事理、通达致用的人才,博学高尚、心胸豁达的才德出众的人,打算怎么选拔又怎么任用呢?

奔走于王侯权贵之门的人,一半都是无学问的人,从一开始就不知道“政事”和“文章”是什么东西,只不过是熟悉官府中文书小吏的办公程式,竭尽刀笔做自己擅长的事罢了!我曾说过,无知的百姓迫于饥寒,才成为盗贼;士人读书没有成就,迫于饥寒,才成为幕宾。

这些话虽然过于偏激,但实在是精辟正确的言论。倘使家中有靠近城郭的田地,那么隐居于简陋的房屋之中,也可以游玩休憩,这里边自然有真正的乐趣,必然不会出来做什么好事了,这道理是非常清楚的。

你所说的“安于其素常所处的地位,做好应做之事”,乃是有道之言。大概是素常处于贫贱的地位,就应该做贫贱之事吧!即使古代守关巡夜的小官,也是因为贫穷才出来做官的。我们这些人口袋中没有一文钱,而家中有八口人,既不能学陈仲子辞官编草鞋,妻子织麻布;也不能像蚯蚓一样,向上吃干土,向下饮黄泉水,那么被驱赶到幕府中来,是原本就应该的啊!

虽是如此,说起现在做幕宾的,也很不容易啊!韩愈曾说过没有位高望重的人在前面提携引荐,再有才能学问也不会显达;没有年轻有声望的人在后面拥戴宣扬,再有伟大的功业也不会传之后世。像韩愈这样的大贤人,尚且依靠别人在前面提携引荐,在后面拥戴宣扬,何况我们这样的平庸无能之辈呢?唐人有诗句说:“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试想贤德之人的手中,哪里有金钱呢?

因此燕国士人中有不少乞食街头者,而柯亭之中终究再无听竹笛之人!炊烟不起,僵硬地躺在雪中,竟没有经过而上前询问的人,这算得上是贫贱又艰难了。人若贫,还有“分”“贝”二字在;人若穷,那么就没有出头之日了,像子路那样英勇的人,也因君子受穷愤然而起。即使我们有乖僻的嗜好,但俸禄菲薄,枯燥的笔墨生活刚刚安定下来,很快又赋闲。上不足以侍奉父母,下不足以养活妻子儿女,因为贫穷才成为幕宾,因为成为幕宾而更加贫穷,到了暮年,还像个拉磨的牛;一旦气力衰竭,便永久地做了魂留他乡的鬼,人谁没有感情,怎么能不伤心呢?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

程易田诗序

[清]刘大櫆

余性颛愚,知志乎古,而不知宜于时,常思以泽及斯民为任。凡世所谓巧取而捷得者,余皆不知其径术,以故与绅之士相背而趋,终无遇合。退而.强学,栖迟山陇之间,虽非有苦,而亦未尝有乐也。

年已晚暮,始为博士①于黟。博士之官,卑贫无势,最为人所贱简

..。而黟歙邻近,歙尤多英贤,敦.行谊,重交游,一时之名隽多依余以相为劘切,或抗论今时之务,注念生人之.欣戚,慨然太息,相对而歌,盖余生平之乐,无以加于此矣。

程子易田,尤所称著材宿彦,亦旦夕相从。其所为诗歌,摅词朴直,而寄兴深至,尝谓其有陶潜之风。易田固.信余,余亦甚重易田也。虽然,余老矣,今年年七十有三,将归休于枞阳江上,而易田年逾四十,犹困于诸生②,家又贫,故里不足以自活,亦将糊其口于汝阴。念欲长与诸君子游处,不可得矣。

居稽也,弦诵也,欣欣而忘其倦也,欢聚未几离散随之余于此其犹能独乐焉否邪夫以生平未尝有乐之人徒以与诸君子游处而乐今复以聚之不常而不乐生焉。回忆独居时,虽无所乐,而亦非有不乐也;则是今日之不乐,由前日之乐而来也。夫造物之于.人,安能使其长乐哉!因取易田之诗所谓“濠上吟③”者,反复咀吟,益叹其文章之古,与其人之心貌相称。属.其板刻之,以与四方之知言者共读焉.,而余为序之如此。

(有删改) [注]①博士:学官名,掌经学传授之职。②诸生:生员,俗称秀才。③濠上吟:语出《庄子·秋水》中庄子与惠子的“濠梁之辩”。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最为人所贱简

..贱简:轻视,怠慢

B.歙尤多英贤,敦.行谊敦:厚道,诚恳

C.易田固.信余固:坚决,执意

D.属.其板刻之属:通“嘱”,叮嘱

解析:选B敦:重视,推崇。此处可参考原文“敦行谊,重交游”,这两句为上下对句,“敦”的解释,可参考“重”。此处“重”应为“重视,看重”的意思,因此“敦”的词性也应为动词,意为“重视,推崇”。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退而.强学顺风而.呼

B.注念生人之.欣戚不知东方之.既白

C.夫造物之于.人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D.以与四方之知言者共读焉.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解析:选C A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B项,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C项,均为介词,对于。D项,句末语气词;兼词,于之。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禀性和志趣与世俗不同,不认同世人所谓的投机取巧的成功之道,曾隐居修身,游息山野,生活平淡。

B.作者直到年老时,才担任卑微的博士之职,黟、歙两地的许多英才贤士跟从作者学习,谈论时事,虑及民生,此乃作者平生之一大乐事。

C.作者既赞赏程易田所写的诗歌语言朴实,寓意深远;又深切同情程易田年过四十,仍不得志,且家庭贫困,为了谋生,只能离乡的境遇。

D.本文语淡情深,构思巧妙,围绕“乐”字展开,由“无乐”到“有乐”再到“不乐”,即写不遇之叹、得友之乐、离别之伤,自然流露出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

解析:选D D项“人生无常、及时行乐”无中生有,作者并没有流露出这种情感。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A项。有考生易较真于A项中的“生活平淡”,虽然在原文中找不到关于“生活平淡”的表述,但结合原文“虽非有苦,而亦未尝有乐也”,可知作者的生活没什么痛苦,也没什么欢乐,不存在大喜大悲,称之为“平淡”自然可行。

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6处)(3分)

欢聚未几离散随之余于此其犹能独乐焉否邪夫

以生平未尝有乐之人徒以与诸君子游处而乐今复以

聚之不常而不乐生焉

解析:断句时,要先结合上下文通读语句,了解大体意思,然后抓住关键词语、句式等进行断句。如“欢聚”“离散”作为一组意思相反的词,其后分别介绍两种情况,所以中间应断开;“夫”为发语词,一般用于句首,其前一般应断开。

参考答案:欢聚未几/离散随之/余于此其犹能独乐焉否邪/夫以生平未尝有乐之人/徒以与诸君子游处而乐/今复以聚之不常/而不乐生焉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凡世所谓巧取而捷得者,余皆不知其径术,以故与绅之士相背而趋,终无遇合。(4分)

译文:

(2)因取易田之诗所谓“濠上吟”者,反复咀吟,益叹其文章之古,与其人之心貌相称。(4分)

译文:

参考答案:(1)凡是世人所谓投机取巧、走捷径而取得成功的,我都不知道他们的路径和方法,因此我与达官贵人相背而行,最终没有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得分点:“径术”“绅之士”“遇合”各1分,句意1分)

(2)于是拿来易田的名为“濠上吟”的诗集,反复咀嚼吟诵,更加赞叹他文章的古朴,与他的心灵、容貌相符合。(得分点:“因”“咀吟”“益”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我生性愚昧无知,知道笃信古道,却不知道迎合时俗,时常惦记着把恩泽百姓作为自己的责任。凡是世人所谓投机取巧、走捷径而取得成功的,我都不知道他们的路径和方法,因此我与达官贵人相背而行,最终没有遇到志趣相投的人。(我)隐退努力学习,在山野之间游玩休憩,虽然没有痛苦,但也不曾有快乐。

我已进入暮年,才开始在黟县担任博士。博士的官位,卑微贫穷而没有权势,最被人轻视、怠慢。而黟、歙两县邻近,歙县尤其多有英才贤士,重视品行和道义,重视结交朋友,一时的俊杰大多依傍我而相互切磋,有时高谈当今的事务,挂念生民的忧乐,不禁感慨叹息,面对面歌咏,大概我平生的快乐,没有什么可以超过这个了。

程君易田,尤其被人称赞为突出的人才和以品德著称的贤士,也早晚跟随着我。他所写的诗歌,措辞朴实,并且寄寓深远,我曾说他有陶潜的遗风。易田执意信任我,我也非常器重易田。即使这样,我毕竟老了,今年已七十三岁了,将在枞阳江边归乡隐居。然而易田年龄已过四十,却仍然被困在生员(秀才)之列,且家里又贫困,在家乡不足以养活自己,也将到汝阴谋生。想要长期与诸位君子相处,是实现不了的。

居今怀古,一边弦歌一边诵读,欣欣然而忘记了疲倦,欢聚不久,离散随之而来,我在此还能不能独自快乐呢?由于(我)平生未曾有过相处快乐的人,只是因为与诸君子交往而快乐,如今却又因为相聚不能恒久,而心生不快乐。回忆(我)独自生活的时候,虽然没有什么

快乐,但也没有什么不快乐;然而今日的不快乐,是由昔日的快乐而招来的。那造物主对于人,又怎么能使他长期快乐呢?于是拿来易田的名为“濠上吟”的诗集,反复咀嚼吟诵,更加赞叹他文章的古朴,与他的心灵、容貌相符合。我叮嘱他将其诗作板刻成集,用来让四方的知音一起诵读,而我为他的诗集作这样的序。

“文言文阅读”综合提能练(二)

(时间:40分钟满分: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凌室记

叶祐之

凌室,所以

..藏冰。古者日行北陆①而.藏冰,故《豳风》之诗有曰:“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而藏冰、启冰,亦燮理阴阳之一事。《周礼》凌人掌冰,于.凝阴冱寒而藏之,阳气毕达而启之。食禄.之家,与夫冰食丧祭,无不与焉。其藏之也时,其用之也周,是以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雷出不震,无灾霜雹,厉疾不作,民不夭札。故藏冰、启冰,乃圣人燮调辅相之职也。上而宰相,下而州郡,皆所以任燮调之责,必使阴阳无愆伏之过,为能尽其职。

淮之地,无冰雪者几年,岁亦荐饥。光②之判官张公士政,于至正壬午冬,言于监郡卜颜不花曰:“予见京师与所在州郡有司,于仲冬必藏冰待用,以.济酷热。而光独不然。吾为.凌室,候有冰而藏之,可乎?”监郡曰:“可。”遂筑室于城之北门,命掾吏万文宝董.其役。工未毕而夕大雪平地盈尺层冰如阜人以为瑞公命斩之纳诸室。及竣,河冰以泮。盖一念之诚,有以感召之。时壬午冬十有二月也。或者以为役民于严冬之际,人有不堪,不知《周礼》凌人斩冰之意、圣人燮理之事也。

吾闻张公之为政,平物价,恤民隐,抑豪强,扶良善,去积弊,理冤滞,无非燮理之事。况为凌室,藏冰、启冰,观阴阳寒暑之变,以察消息盈虚之理,是亦为政之大者。夫子作《春

秋》,无冰必书,纪异事,为经邦大训。此殆非或人之所知也。予故书于凌室,以见公之为政,他日居于庙堂,而辅成化者,盖基于此。故不可以不记。

(选自《全元文》,有删改)

[注] ①日行北陆:太阳运行到虚宿时,即冬天。②光:光州。今河南潢川县。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凌室,所以..

藏冰 所以:用来……的 B .食禄.

之家,与夫冰食丧祭 禄:俸禄 C .是以冬无愆.

阳 愆:过分,引申为失调 D .命掾吏万文宝董.其役 董:通“懂”,懂得

解析:选D “董”在文中的意思是“督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古者日行北陆而.藏冰且秦强而.

赵弱 B.????? 于.凝阴冱寒而藏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以.济酷热谨拜表以.闻 D.?????

吾为.凌室公为.我献之 解析:选C A 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B 项,介词,在/介词,对于。C 项,均为连词,表目的,来。D 项,动词,建造/介词,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据史料记载,早在周代,我国古人就已经学会利用冰块和冰窖做成简易的制冷系统,并有专人负责管理,这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B .藏冰、启冰长期用于祀祷巫祝等古老的仪式,祈求消灾弥疫、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藏冰、启冰之礼在古人心目中十分重要。

C .张公看到京城因无藏冰措施而遭受危害,反躬自省,向光州监郡请求藏冰。他的这一做法给当地带来巨大好处。

D .本文多处引用《诗经》《周礼》等文献来说明藏冰、启冰的重要性,赞扬张公为政能关注阴阳变化、盛衰消长。

解析:选C C 项,“京城因无藏冰措施而遭受危害”错,原文是“予见京师与所在州郡有司,于仲冬必藏冰待用”,可见京城有藏冰措施。“给当地带来巨大好处”在文中没有体现。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工未毕而夕大雪平地盈尺层冰如阜人以为瑞公命斩之纳诸室

解析:做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理解关键词语,判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知识;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规律;根据句首和句尾的惯用语以及句中的词语进行判断。具体到本题,首先要关注主语的转换,如“以为瑞”的主语是“人”,“命斩之纳诸室”的主语是“公”,故“人”“公”前均应断开。其次要关注虚词,如“而”在句中明显表转折,其前可断开。

参考答案:工未毕/而夕大雪/平地盈尺/层冰如阜/人以为瑞/公命斩之/纳诸室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淮之地,无冰雪者几年,岁亦荐饥。(4分)

译文:

(2)或者以为役民于严冬之际,人有不堪,不知《周礼》凌人斩冰之意、圣人燮理之事也。(4分)

译文:

参考答案:(1)淮水一带好几年没有冰雪,年景也连年歉收。(得分点:“岁”“荐饥”各1分,状语后置句“无冰雪者几年”1分,语句通顺1分)

(2)有的人认为在严冬季节劳役百姓,百姓难以忍受,这是不懂得《周礼》中掌管藏冰之事的长官采冰的用意、圣人所言调和阴阳的事。(得分点:“或者”“堪”“燮”各1分,语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凌室,是用来储存冰的地方。古时候每当太阳运行到虚宿时(即冬天)人们就储存冰块,所以《豳风》有诗说:“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意为周历二月凿冰发出“冲冲”的声音,周历三月把冰放进冰窖,周历四月的早晨取出,用羔羊和韭菜献祭祖先。)而藏冰、取冰,也是调和阴阳的一件事情。《周礼》记载凌人掌管藏冰之事,在凝结阴气的严寒时节储存冰,在阳气极盛的时节取冰。享有俸禄的家庭,被给予冰用于丧祭之事,没有遗漏不给的。于固定时节储存,使用周到,因此冬季没有酷热干旱,夏季没有反常的寒气,春季没有寒风,秋季没有久下成灾的雨,雷电出现却没有雷击之灾,霜冻、冰雹没有造成灾祸,严重的灾疫没有兴起,百姓没有因疫病而早死。所以藏冰、取冰,

是圣人所言辅助调和阴阳的职责。上至宰相,下至州郡(官吏),都是用来担负调和阴阳的职责的,一定要让阴阳没有出现冬热夏寒那样的反常情况,才算尽到了他们的职责。

淮水一带好几年没有冰雪,年景也连年歉收。光州的判官张士政,在至正壬午年冬天,对监郡卜颜不花说:“我看京师和州郡所在的地方的官吏,在仲冬时节必储冰待用,来周济酷热的时候。但是只有光州不是这样。我建造凌室,等有冰了就储存冰,可以吗?”监郡说:“可以。”于是在城的北门建造凌室,命令掾吏万文宝督察建造凌室的劳役。工程还未完成,黄昏时分下了大雪,平地雪有一尺厚,层层的冰像山一样,百姓认为是祥瑞之兆。张公命人砍下冰并储存在凌室里。等到(凌室)完工之后,河里的冰也融化了。大概是愿望很真诚,凭此感动召唤来了雪。当时是壬午年冬天十二月。有的人认为在严冬季节劳役百姓,百姓难以忍受,这是不懂得《周礼》中掌管藏冰之事的长官采冰的用意、圣人所言调和阴阳的事。

我听说张公执政,调整物价,体恤百姓之苦,压制豪强,扶持善良的人,除去沿袭已久的弊病,理清积聚的冤情,没有不是调和的事。况且建造凌室,藏冰、取冰,观察阴阳寒暑的变化,来考察事物盛衰变化的道理,这也是从政中的大事。孔夫子作《春秋》,若无冰则必定记下,记录奇异的事件,是治理国家的先贤教言。这大概不是有的人所知道的。我之所以在凌室里写东西,是因为知道了张公从政的事迹,他日入朝为官,辅佐(皇帝)成就德化,大概会以此为基础。所以不可以不记下来。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

戚元鲁墓志铭

曾巩

戚氏宋人,为宋之世家。当五代之际,有抗.志不仕、以德行化其乡里、远近学者皆归之者.,曰同文,号正素先生,赠尚书兵部侍郎。有子当太宗、真宗时为名臣、以论事激切至今

传之者,曰纶,为枢密直学士,赠太尉。有子恭谨恂恂

..、不妄言动、能守其家法、葬宋之北原、余为之志其墓者,曰舜臣,为尚书虞部郎中。元鲁其子也,名师道,字元鲁,为人孝友忠信,质厚而气和,好学不倦,能似其先人者也。盖自五代至今百有六十余年矣,戚氏传绪浸远,虽其位不大,而行应礼义,世世不绝如此,故余以谓宋之世家也。

元鲁自少有大志,聪明敏达,好论当世事,能通其得失。其好恶有异于流俗,故一时与

之游.者,多天下闻人,皆以谓元鲁之于.学行,进而未止,意其且.

寿,必能成其材,不有见于当世,必有见于后。孰谓不幸而今死矣!故其死也,无远近亲疏,凡知其为人者,皆为之悲,而至今言者尚为之慨然也。

元鲁初以父任为建州崇安县尉,不至。以.

进士中其科,为亳州永城县主簿,又为楚州山阳县主簿。嘉祐六年三月二十九日,以疾卒于官,年三十有五。娶陈氏,内殿承制习之女。再娶王氏,参知政事文宪公尧臣之女。有子一人。皆先元鲁死,而元鲁盖无兄弟。呜呼!天之报施于斯人如此,何也?元鲁且死时,属其僚赵师陟乞铭于余,师陟以书来告。余悲元鲁不得就其志,而欲因余文以见于后,故不得辞也。以熙宁元年某月某甲子,葬元鲁于其父之墓侧,以其配陈氏、王氏祔。将葬,其从兄遵道以状来速.

铭,铭曰: 行足以象其先人材足以施于世用而于元鲁未见所止也生既不得就其志死又无以传其绪曷以告哀纳铭于墓。

(有删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有抗.

志不仕 抗:崇高 B .有子恭谨恂恂..

恂恂:小心谨慎的样子 C .故一时与之游.

者 游:交往 D .其从兄遵道以状来速.

铭 速:快速 解析:选D 速:请求。

[回归教材] 文言文中对常见文言实词的掌握,可以由课内迁移到课外,把课本文言文的基础掌握扎实。如本题B 项可参考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吾恂恂而起,视其缶”一句,句中“恂恂”即小心谨慎的样子。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远近学者皆归之者.求人可使报秦者.

,未得 B.????? 皆以谓元鲁之于.学行,进而未止寡人之于.

国也,尽心焉耳矣 C.?????

意其且.寿,必能成其材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

以.进士中其科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解析:选B A 项,代词,……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的。B 项,均为介词,对,对于。C 项,副词,将/连词,尚且。D 项,介词,凭/介词,用,拿。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作者说戚家是宋之世家,是因为从曾祖戚同文至祖父戚纶至父亲戚舜臣直至戚元鲁,都世代为官,虽然官职不高,可是一直礼义传家。

B .作者笔下的戚元鲁孝友忠信,好学不倦,好恶与众不同。跟他交往的名人都认为他品学兼优,将来必成有用之材,只可惜他英年早逝,令人扼腕。

C .靠着父亲在朝为官,戚元鲁也进入了仕途,历任崇安县尉、永城主簿,最后死在山阳主簿任上,年仅35岁,而他的两任妻子和一个儿子都先于他去世。

D .受戚元鲁生前所托,其同僚赵师陟写信来求墓志铭,后来其堂兄戚遵道也有请,作者就写下了这篇叙议抒结合的墓志铭,文中赞美、同情、怀念、哀悼之情兼而有之。

解析:选C 一错,“靠着父亲在朝为官,戚元鲁也进入了仕途”,由文意可知,他是靠自己努力,科举及第后进入仕途的。二错,“崇安县尉”一职,他并未赴任。

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行足以象其先人材足以施于世用而于元鲁未见

所止也生既不得就其志死又无以传其绪曷以告哀纳铭于墓

解析:根据“行足以”“材足以”确定前两句为上下对句,故首句在“象其先人”后断开,意为“品行足够效法他的先辈”,语意完整。结合对句规则,第二句应在“施于世用”后断开。“也”一般用于句尾,因而可在“也”后断开。后句“生既不得”“死又无以”又互为对句,上下相对,故“死”前应断开。而“曷”表示疑问或反问,常用于句首,故“曷”前应断开。“曷以告哀”意为“拿什么来诉说痛苦哀伤呢”,其后“纳铭于墓”为回答,应单独成句。

参考答案:行足以象其先人/材足以施于世用/而于元鲁未见所止也/生既不得就其志/死又无以传其绪/曷以告哀/纳铭于墓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为人孝友忠信,质厚而气和,好学不倦,能似其先人者也。(4分)

译文:

(2)余悲元鲁不得就其志,而欲因余文以见于后,故不得辞也。(4分)

译文:

参考答案:(1)(元鲁)是一个为人孝顺友爱忠诚守信,心地质朴忠厚并且脾气随和,喜欢学习不知倦怠,才干就像他的祖先的人。(得分点:“孝友忠信”“质厚而气和”“能”各1分,判断句式1分)

(2)我为元鲁没能实现他的理想,因而想通过我的文章来彰显于后世而感到悲伤,所以我不能推辞。(得分点:“就”“因”“见”“辞”各1分)

参考译文:

戚家是宋地人,是宋地世代显贵的家族。在五代的时候,有一位志节高尚、不愿做官、用美好的德行教化乡里百姓、远近求学之人都归附他的人,叫戚同文,号正素先生,死后被追赠为尚书兵部侍郎。他有一个在宋太宗、宋真宗时是名臣、凭借议论时事直率恳切传颂至今的儿子,名叫戚纶,担任枢密直学士,死后被追赠为太尉。戚纶有一个谦恭谨慎、不妄言妄行、能恪守家法、死后埋葬在宋的北原、我替他撰写墓志铭的儿子,名叫戚舜臣,担任尚书虞部郎中。戚元鲁是戚舜臣的儿子,名叫戚师道,字元鲁,(元鲁)是一个为人孝顺友爱忠诚守信,心地质朴忠厚并且脾气随和,喜欢学习不知倦怠,才干就像他的祖先的人。从五代到现在一百六十多年了,戚氏家风积淀深厚,流传久远,虽然他们的官职不高,可是行为符合礼义,像这样代代传递,所以我据此说戚家是宋地世代显贵的家族。

戚元鲁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聪慧明理敏捷乐观,喜欢谈论当代的事,能通晓其中的得失。他的喜好和厌恶跟世俗之人有所不同,所以当时跟他交往的,大多是天下有名望的人,他们都据此认为元鲁在学问、品行方面,能不断进步并且不会停止,预料他将会长寿,(日后)一定能有所成就,(即使)不体现在当代,也一定会体现在后世。谁能料到他非常不幸地现在就去世了呢!所以他去世的时候,不论跟他亲近还是疏远,所有知晓他的为人的人,都替他悲痛,并且到现在说起他的人,还为他感慨不已。

元鲁开始时因为他父亲的原因被任命为建州崇安县尉,他没有赴任。后来凭进士登科,担任亳州永城县主簿,后来又担任楚州山阳县主簿。嘉祐六年三月二十九日,因为疾病死在

官任上,年仅三十五岁。娶妻陈氏,是内殿承制教习的女儿。陈氏去世后又娶妻王氏,是参知政事文宪公尧臣的女儿。育有一个儿子。都比元鲁去世早,而元鲁自己也没有兄弟。哎!上苍对这个人如此地报答施与,是为什么呢?元鲁将要去世的时候,嘱咐他的同僚赵师陟向我求写一篇墓志铭,赵师陟通过书信告诉我。我为元鲁没能实现他的理想,因而想通过我的文章来彰显于后世而感到悲伤,所以我不能推辞。在熙宁元年某月某甲子,把元鲁安葬在他父亲坟墓的旁边,并把他跟妻子陈氏、王氏合葬在一起。将要安葬的时候,他的堂兄戚遵道通过书信来求铭文,(于是我写下)铭文道:

品行足够效法他的先辈,才干足够施于当世之用,并且在元鲁身上看不到这两者的停止。既然活着的时候没能完成他的志向,死后又没有子嗣可以延续他未完成的事业,拿什么来诉说痛苦哀伤呢?就把这篇铭文放在他的墓旁吧。

高考文言文常识100题

(一)学校与科举 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 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我们都知道高考是每个人一生中都要经历的一次至关重要的一次考试,高考语文文言文和阅读是复习的难点和必考点,怎么复习文言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归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 此帝王之资也。(……也) 3.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 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 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基础知识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记叙的三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属于插叙一种)。 推荐:高中语文答题技巧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五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 六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慨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见翻译错误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 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相关文章: 1.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点 2.最新高考语文必看知识点梳理 3.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知识点总结 4.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5.高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及练习

浙江高考文言文真题

2013-2017浙江高考文言文真题 2013 送丁琰序?(宋)曾巩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 姑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予既患今之士,而常慕古之人,每观良吏一传,则反覆爱之。如丁君之信于其邑,予于旁近邑之所未见,故爱之特深。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 (本文有删节)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堪:胜任?B.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诬:诬蔑?C.则数更法以御之御:防备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南城之政平平:安定? A.则皆可为材且良/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B.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野马

高考文言文阅读之文化常识专题(学生版)

高考文言文阅读3 ——文言文文化常识专题 一、古代文化常识备考要领——回顾教材举一反三 (一) 古代的官名、爵位、庙号、谥号以及表官职变动的名词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侯、伯: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执事: 3.楚左尹 ..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左尹: 4.项王使都尉 ..陈平召沛公 都尉: 5.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丞: 6.予左迁 ..九江郡司马 左迁: 7.相如顾召赵御史 ..书 1.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用“家父”。() 2.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皇帝的自称。() 3.对皇帝的称呼,有谥号、年号和庙号,谥号最早,年号自汉武帝始,庙号自唐太宗始,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则自朱元璋始。() 4.古人对于父母的死有委婉的称谓,父亲去世曰“内艰”,母亲去世曰“外艰”。() 5.对于皇帝的称谓,在古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法,有称庙号的,如“汉武帝”,有称年号的,如“唐太宗”,有称谥号的,如“康熙”。() 6.谥号,专指有功之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表扬性质的称号。() 7.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如成语“如丧考妣”。() 8.古代对已婚妇女的称呼因身份不同而有别,“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第2组] 9.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官吏任免与考核的是吏部,主管军事的是兵部。() 10.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把自己国土的某一块地方作为奖励赐给功臣,如淮阴侯韩信所在的淮阴就是刘邦赐给他的封邑。()

2020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

2020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 2020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 对于这一方面的复习,除了我们平时注意积累,加大对一些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的识记之外,还需要我们掌握一些推断实词的解题技法。 (一)语境推断 文言文实词含义丰富,大多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想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理解,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 如2006年天津卷考查的是“南迫洛阳”一句中“迫”字的含义。审视该句语境“今河内带河为国,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可以看出,“南迫洛阳”一句是交代“河内”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释为“逼近”更符合上下文意。据此可以推断,该题A项的解释是不合语境的,因为“逼迫”的对象应为“人”,而该句中“迫”的对象是“物”(洛阳)。 又如2005年重庆高考(课程)试题中考查“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中“质”字的含义,从这一段的上下文来看是说那些富人不拥有“田籍”却要向百姓收税,由此看来“质”与质问之间显然没有什么关系,而应理解为“抵押”。 (二)巧借字形 中国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忖度实词的含义。 如2006年天津卷考查“有牧人御众之才”中“牧”的含义。

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所以该项的解释是正确的。 又如2004年全国高考试题甲卷要求解释“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这其中涉及对一个“籴”字的考查,而这个字对于大多数的考生而言都比较陌生。如果观察这个字的字形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由“入”字和“米”字组成的会意字,故其本意应为“买进粮食”,与“粜”相对。 此外古汉语中的通假字绝大多数为形近通假,故而借助字形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通假字: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娶)(《孔雀东南飞》) 屈平既绌(黜)(《屈原列传》) 召有司案图。(按)(《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迁移联想 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趋于浅近,且贴近生活,贴近课本。因此,在揣测实词含义时可以迁移联想,从而对这些实词作出正确的援引解释。 如2006年四川高考试题考查“环堵之中”的“堵”的含义,联想到高中语文课文《促织》中有“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的句子,这里的“堵”,就是“墙”的意思。推断出所给选项“院子”的说法显然有误。 如2005年北京高考试题考查“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一句中“诛”字的含义,我们就可以联想到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高考语文浙江卷文言文真题

[考点要求]能阅读、分析鉴赏浅易的古代诗文。 1.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2.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常见文言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理解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5.文中信息的筛选 6.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 7.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 一、(2013·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送丁琰序 [宋]曾巩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 ..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 姑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本文有删节) 第一步整体把握 1.全文共5段,可划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的大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可划分为两大层:第一层(1~3段),指出当今社会缺少贤守贤令的现象并用古今对比的方法分析其中原因(该层也可分为两层:先摆出社会现象,后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第二层(4~5段),点明为丁琰写送序的原因和目的。 2.本文要谈的中心话题是什么?作者在这个话题上持怎样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中心话题:当今社会缺少贤守贤令。 作者观点:作者认为,当今社会缺少贤守贤令的原因在于没有像古代那样推行庠序、师友、赏罚之法;如果能够推行庠序、师友、赏罚之法,就能培养足够的人才,选拔出真正的贤守贤令。 第二步真题训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高考语文文言文第二轮复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第二轮复习 一、强化基础 基础过关是第一轮复习的重要任务,包括: (1)实词120个;(2)虚词18个; (3)古今同形异义双音词(包括单音并列、偏义复词)约80个,如:结束、开张、可怜、所以、卑鄙、指示、绝境、中间、作息、父兄等; (4)古今同形异义单音词若干,如:寻、币、、坐、易、购等; (5)常见通假字约90个; (6)词类活用的10种主要类型; (7)特殊句式:判断、被动(包括动词本身表被动)、倒装(4种)、省略、疑问; (8)复音虚词和固定格式,如:所以、以为、虽然、然则、因而等(古今同形异义)、“得无…乎(耶)”、“无乃…乎(与)”、“岂(得)非…与”、“如…何”等。 第二轮复习应缩小范围,根据前段复习的情况,筛选出学生不太熟悉或掌握不好的部分加以强化,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通过训练,加强知识与能力的转化,切实提高解题能力,严守得分点。 二、实词、虚词要归类复习,集中掌握,注意词的“文中义” (一)、设计练习,同中见异,异中见同,于比较中熟练掌握。如: 1、解释下文中5个“非”字的意思。 李斯非.(1)淳于越曰:“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2)当世,惑乱黔首。臣请敕史官,非.(3)秦记皆烧之。非.(4)博士官所职,天下有敢藏《诗》、《书》、百家语、诸刑书者,悉诣守尉集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是古非.(5)今者,族灭。吏见之弗举,与同罪。”始皇许之。 答:(1)驳斥;(2)责怪;(3)(4)不是;(5)认为……不对。(这是同中见异) 2、比较下文中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思,看有无异中见同? 正光中,雍为丞相,给羽葆鼓吹,虎贲班剑百人,贵极人臣,富兼山海,居止第宅,匹于帝宫……入则歌姬舞女,击筑吹笙,丝管迭奏,连宵尽日。其竹林鱼池,侔于禁苑,芳草如织,珍木连阴。雍嗜口味,厚自奉养,一食必以数万钱为限,海陆珍羞,方丈于前。陈留侯李崇谓人曰:“高阳一食,敌我千日。”(高阳,即高阳王元雍) (1)富兼.山海(兼:兼有)(4)匹.于帝宫(匹、侔、敌均为等同、(2)丝管迭.奏(迭:交替、轮流)(5)侔.于禁苑相当的意思。这是异中 (3)连.宵尽日(连:连接)(6)敌.我千日见同) 3、下列句中的“以为”、“可以”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分别是( 3 )和( 7 ) (1)輮以为 ..轮,其曲中规以为:把(它)做成 (2)欲居之以为 ..利,而高其直以为:用(它)谋取 (3)臣以为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以为:认为 (4)不韦贤之,任以为 ..郎以为:让(他)担任 (5)刿曰:“可以 ..一战,战则请从。”可以:可以靠(它) (6)“与翁有约,岂可以 ..翁死子疾而背之?”卒与成婚。可以:能因为 (7)故夫取天下之计,不可以 ..不先定也。可以:能 (二)精选例句或文段,集中复习,掌握规律。如:

高考语文复习必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复习必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大全 为了让马上就要进入高三的学生更好的复习,以下是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必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第一,古今异义 文言文词汇与现代汉语最大的不同是,文言文词汇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文 词汇以双音词为主。“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 诚不得已”中的“智力”是“智谋”和“力量”的意思。“子布、元表诸人各 顾妻子”中的“妻子”是“妻”和“子”的意思。“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中的“卑鄙”,“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智力”“妻 子”“卑鄙”都是两个词的临时组合。一般都是单独使用的。 学过的文言文中,这样的词汇比比皆是,同学们要善于搜集和整理。如, 中国、江河、亲戚、非常、绝境、无论、无日、殷勤、更衣、豪杰、往往、何苦、鱼肉、肉食、不过、其实、春秋、垄断、美人、左右、约束、大风、一切、烈士、牺牲、交通、宣言、扶老、秋天、留意、举手、老子、鞠躬、小生、一毛、怠慢、口舌、丈人、痛心、不好、风流、操持、学者、开张、妖怪、有意、地方、山东、人情、把握、致意、从容、便宜、无赖、慷慨、故事、南面、老大、可怜、小子、逢迎、斗争、同志、活人、束手、知道、指示、行为、祖父、会计、、晓畅、具体、前进、即使、或者、作息等等。 以上列举的词汇,可以分类记忆,也可笼统记忆。分类共有6种:1.两个 单音词组合,如“智力”、“妻子”;2.词义扩大,如“中国”、“江河”;3. 词义缩小,如“亲戚”;4.词义转移,如“婚姻”;5.词义弱化,如“痛心”;6.偏义复词,如“作息”。无论采用哪一种记忆,最好的方法是用例句形式。同 学们将带有这些词汇的句子抄录下来,并注明其“古义”,记在脑海里,久而 久之,便形成能力。 第二,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汉语词汇中的`普遍现象,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更多,也是较难掌握的一项。如何掌握一词多义呢? 一要“因文定义”。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阅读古今文章的准则。比如,次: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书:1.乃丹书帛曰(书写);2.得鱼腹中书(字条)盛: 1.西湖最盛(华美)2.今春雪甚 盛(多)。等:1.公等遇雨(各位);2.等死,死国可乎(同样)。或: 1.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有的人);2.一食或尽黍一石(有时)。苟:1.苟富贵,无相忘(假如,如果);2.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只要)。易: 1.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改变 );2. 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 )。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交换 )。谢:1.为我谢曰(致意 );2.长跪而谢之曰 (道歉 )。

浙江省文言文阅读历年高考题

2010-2011年浙江省文言文阅读历年高考题【总22】 (06年)蚊对 (明)方孝孺 天台生困暑,夜卧絺帷中,童子持翣①飏于前,适甚就睡。久之,童子亦睡,投翣倚床,其音如雷。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抱膝而坐,俄而耳旁闻有飞鸣声,如歌如诉,如怨如慕,拂肱刺肉,扑股[撍]面。毛发尽竖,肌肉欲颤;两手交拍,掌湿如汗。引而嗅之,赤血腥然也。大愕,不知所为。蹴童子,呼曰:“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烛至,絺帷尽张。蚊数千,皆集帷旁,见烛乱散,如蚁如蝇,利嘴饫腹,充赤圆红。生骂童子曰:“此非吾血者耶?尔不谨,蹇帷而放之入。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童子拔蒿束之,臵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复于生曰:“可以寝矣,蚊已去矣。” 生乃拂席将寝,呼天而叹曰:“天胡产此微物而毒人乎?” 童子闻之,哑而笑曰:“子何待己之太厚,而尤天之太固也!夫覆载之间,二气絪緼,赋形受质,人物是分。大之为犀象,怪之为蛟龙,暴之为虎豹,驯之为麋鹿与庸狨,羽毛而为禽为兽,裸身而为人为虫,莫不皆有所养。虽巨细修短之不同,然寓形于其中则一也。自我而观之,则人贵而物贱,自天地而观之,果孰贵而孰贱耶?今人乃自贵其贵,号为长雄。水陆之物,有生之类,莫不高罗而卑网,山贡而海供,蛙黾莫逃其命,鸿雁莫匿其踪,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兹夕,蚊一举喙,即号天而诉之;使物为人所食者,亦皆呼号告于天,则天之罚人,又当何如耶?且物之食于人,人之食于物,异类也,犹可言也。而蚊且犹畏谨恐惧,白昼不敢露其形,瞰人之不见,乘人之困怠,而后有求焉。今有同类者,啜栗而饮汤,同也;畜妻而育子,同也;衣冠仪貌,无不同者。白昼俨然,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吮其膏而盬其脑,使其饿踣于草野,流离于道路,呼天之声相接也,而且无恤之者。今子一为蚊所,而寝辄不安;闻同类之相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 天台生于是投枕于地,叩心太息,披衣出户,坐以终夕。(本文有删节) [注] ①翣(shà):扇子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形受质质:资质 B.今人乃自贵其贵贵:以……为贵 C.畜妻而育子,同也畜:养 D.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欺凌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邻之厚,君之薄也 B.尔不谨,褰帷而放之人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C.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其孰能讥之乎 D.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台生困暑,夜卧(于)絺维中 B.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其)端 C.其烟勃郁,(烟)左麾右旋,绕床数匝D.蚊一举喙,(人)即号天而诉之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奏对、对策,原本用于臣子向君主陈述见解,提出建议。本文借用“对”的形式,以小喻大,借物讽人,言在此而意在彼,耐人寻味。 B.本文由生活小事入笔,从闻蚊、拍蚊写到照蚊、驱蚊,然后引发议论,逐步推进,最后以天台生“叩心太息”、“坐以终夕”作结,照应开篇。 C.本文描写细致生动,颇富情趣;议论鞭辟入里,启人深思;句式长短交错,整散结合,加之韵脚的巧妙运用,读来淋漓酣畅,令人击节赞叹。 D.本文借童子与天台生的对话,既揭露了同类相残的黑暗的社会现实,又批判了忽视异类生存权利的错误认识,阐发了万物平等、物我为一的主题。 四、(17分)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2分) (2)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3分) (3)闻同类之相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3分) (07年)王定国①诗集叙 (宋)苏轼 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情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 (2)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3分) (3)闻同类之相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3分)恐死岭外,而天 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其人之浅也。 又念昔日定国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臵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 【注]①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受苏轼“鸟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②眊眊:昏乱,糊涂。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忝其父祖耳忝:羞辱,有愧于。 B自饭期人之浅也期:看待。 C畏其敏畏:担忧。 D饮酒不衰衰:减退。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 1. 省主语 在一个复句之中,第一个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 个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以省略,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称为承 前省。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第一个分句的主语 是“桃源人”后三个分句的主语同第一个分句,所以省略了。这种现象在现代 汉语中也常见。 但是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在“无信”前省略了“你”,在“无礼”前省略了“你”。这种现象在新课标语文的文言文中不常见。 由于在语言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常不一致,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出现,所 以古代汉语中多有暗换主语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多称成为病句,可是在古代汉语中却是允许的,正常的,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其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之前的'主语是“桃源人”,可是后一句的“具答之”的主语是“渔人”。(《桃花源记》)主语在前后句发生了变化,但都省略了。 2. 宾语的省略 古代汉语省略宾语的现象,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及 物动词虽然也要求一个宾语与之搭配,但这个宾语完全可以不出现而隐含起来,只要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中已经出现或者已经谈到过,不再出现也能使人 正确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则可以省略。“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意 思是将尉拔出剑站了起来,吴广也站了起来,夺下将尉的剑并且把他杀了。此 句中承前省略了自己的宾语剑。这些省略在初中文言文中都比较常见。其中也 包含了省略介词宾语的现象,“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公输》这句话里的介词“以”的宾语“之”省略了。“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中的宾语“之”也省略了《桃花源记》 3、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 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 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复习(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文名篇名句复习(含答案) 1.古诗文填空。 (1)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2)______________,俯察品类之盛,__________,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3)山不厌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4)三岁为妇,____________。夙兴夜寐,______________。(《诗经·氓》) (5)玉露凋伤枫树林,____________。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________。(杜甫《秋兴八首(其一)》)2. 古诗文填空。 (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2)挟飞仙以遨游,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4)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论语·为政》) (5)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3.古诗文填空。 (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2)叶上初阳干宿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周邦彦《苏幕遮》) (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其蔑视权贵思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而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子曰:“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4.古诗文填空。 (1)在教育学生问题上,孔子认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说的是,在学生思维有阻碍的时候加以开导,在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加以启发。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_________________。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______________,飞羽觞而醉月。_____________,何伸雅怀?(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4)___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 。(杜甫《蜀相》) (5)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湘夫人》) 5.古诗文填空。 (1)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2)凭谁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4)《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主张通过宣传教化来实行王道的几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子曰:“不愤不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6.古诗文填空。 (1)绕树三匝,__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2)或取诸怀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因寄所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讲解

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讲解本文是关于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讲解,感谢您的阅读! 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讲解 1.省主语 在一个复句之中,第一个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个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以省略,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称为承前省。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桃源人”后三个分句的主语同第一个分句,所以省略了。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也常见。 但是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在“无信”前省略了“你”,在“无礼”前省略了“你”。这种现象在新课标语文的文言文中不常见。 由于在语言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常不一致,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出现,所以古代汉语中多有暗换主语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多称成为病句,可是在古代汉语中却是允许的,正常的,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其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之前的主语是“桃源人”,可是后一句的“具答之”的主语是“渔人”。(《桃花源记》)主语在前后句发生了变化,但都省略了。 2.宾语的省略 古代汉语省略宾语的现象,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及物动词虽然也要求一个宾语与之搭配,但这个宾语完全可以不出现而隐含起来,只要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中已经出现或者已

经谈到过,不再出现也能使人正确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则可以省略。“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意思是将尉拔出剑站了起来,吴广也站了起来,夺下将尉的剑并且把他杀了。此句中承前省略了自己的宾语剑。这些省略在初中文言文中都比较常见。其中也包含了省略介词宾语的现象,“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公输》这句话里的介词“以”的宾语“之”省略了。“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中的宾语“之”也省略了《桃花源记》 3、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最新-浙江高考文言文真题

2013-2017浙江高考文言文真题 2013 送丁琰序 (宋)曾巩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 姑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予既患今之士,而常慕古之人,每观良吏一传,则反覆爱之。如丁君之信于其邑,予于旁近邑之所未见,故爱之特深。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 (本文有删节)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堪:胜任 B.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诬:诬蔑 C.则数更法以御之御:防备 D.南城之政平平:安定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一) 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诌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上尝陈乐于勤政楼,垂帘观之。兵部待郎卢徇谓上已起,垂鞭执,横过楼下;徇风标清粹,上目送之,深叹其蕴藉。林甫尝厚以金帛赂上左右,上举动必知之,乃召徇子北谓曰:“尊君素望清崇,今交、广藉才,圣上欲以尊君为之,可乎?若惮远行,则当左迁;不然,则以宾、詹分务东洛,亦优贤之命也,何如?”徇惧,以宾、詹为请。林甫恐乖众望,乃除华州刺史。到官未几,诬其有疾,州事不理,除詹事、员外同正。 上又尝问林甫以“严挺之今安在?是人亦可用。”挺之时为绛州刺史。林甫退,召挺之弟损之,谕以“上待尊兄意甚厚,盍为见上之策,奏称风疾,求还京就医。”挺之从之。林甫以其奏白上云:“挺之衰老得风疾,宜且授意散秩,使便医药。”上叹吒久之;夏,四月,壬寅,以为詹事,又以为汴州刺史,河南采访使齐浣为少詹事,皆员外同正,与东京养病。浣亦朝廷宿望,故病忌之。 1.对下列加粗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势位将逼己者 逼:逼迫,胁迫 B .若惮远行 若:你 C .亦优贤之命也 贤:通“闲” D .林甫恐乖众望 乖:违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 ) A .???????曰谓乃召徇子弟上已起谓兵部待郎卢徇 B . C .?????? ?詹事、员外同正除华州刺史除乃 D .??????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以金帛赂上左右厚林甫尝 3.下列各句中“为”字与“挺之时为绛州刺史”中的“为”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以为詹事 B .视为止,行为迟 C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D .不足为外人道也 4.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李林甫任丞相时,嫉贤妒能,使卢循、严挺之等人不能被重用。 B .李林甫颇有欺下瞒上的本领,但皇上对此毫无觉察。 C .李林甫利用欺骗手段以达到自己排斥贤才的目的,确实说明他是个狡猾卑鄙、诡计多端的人。 D .本文以奸相当道的史实,说明唐玄宗是个昏庸无道、偏听偏信的昏君。 答案: 1.D 2.C 3.A 4.B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二) 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候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候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也,有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点-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点:高考语文知识 点总结 文言文阅读一直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占据重要地位,不同类型的文言文该怎么阅读呢?下面是WTT给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 传记阅读 人物传记是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主要选材方向,而其中又以史传文为最多。史传文的篇章结构大致相同,内容大同小异,不外乎官职变动、政绩功勋、言论才学、品德修养等几个方面。 阅读传记时,首先要分清传主何时,在何地,为何官,在何背景下,做了何事,有何效果,避免混淆不同事的细节。其次,要分清文中涉及的其他人物跟传主之间的关系,在传主的升迁沉浮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再次,要特别关注传主言论以及他人和作者对他的评价。 议论文阅读 古代议论文见解深刻,结构精巧,论证严谨,事例富有时代气息,尤其是立论思维很有特色,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巧妙融合。阅读时,要注意其论证的说理性、结构的逻辑性、段落的条理

性、语句的严密性以及虚词的衔接,从而迅速理清文章的脉络,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阅读这类文章,可结合文后的内容分析题来理解全文,在此前提下,重点解读各小题在原文中对应的部分,然后一一解题。 应用文阅读 应用文指的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较为正规的传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的的实用文体。古代应用文大致有诏令奏疏、碑墓哀祭、事略传状、题跋书序等专用公文和人际交往的一般文体,其中表达方式有以议论为主的,也有以记叙、描写、抒情为主的。高考中选用的文体,一般都是课本或读本里见过的。 阅读这类文章,要了解该文体的写作格式、写作对象、主要表达方式以及文章的基本内容,从而很快地进入文章的情境,把握中心事、主要人物和作者意图。 杂记阅读 古代杂记,以记叙为主,综合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内容广泛,种类繁多,有台阁名胜记、山水游记、书画杂物记和人事杂记等。杂记具有短而活的特点,读起来生动、有趣。 杂记记的是人、事、物、景,但并不是纯客观地记叙,而是通过主观的感受去发现,去开掘,去表现。因此,阅读杂记,要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与情感、态度,要善于抓住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关键词、中心句,特别要注意文章的结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