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基础说课稿(原)

机械设计基础说课稿(原)
机械设计基础说课稿(原)

一、课程的性质、作用和目标

1.课程的性质、作用

根据教育部16号文《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以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增强职业能力为宗旨,培养学生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和办学特色确定《机械设计基础》在数控技术专业中的性质与作用。

我校数控技术专业每届有170人左右学生,就业领域主要面向制造业。其主要就业岗位(群)是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工艺规程编制与实施;相近就业岗位(群)是生产管理等。机械设计基础是数控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职业基础课,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上述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的先修职业基础课程为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工程力学、金属材料与成型工艺,并进行了金工实习,后续课程有机械制造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等职业技术课程。对学生完成整个专业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学生获得职业基础能力的桥梁与纽带。

2.课程目标

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与通用零件的基本原理、性能特点、使用、维护的基础知识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具备选用、维护和改造简单传动装置及零部件的初步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与严谨的工作作风。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达到以下基本目标:

(1)熟悉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组成及其特点,掌握常用机构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2)熟悉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及其特点,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选用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3)具有对机构分析、设计的初步能力。

(4)学会查用图表、标准、规范和手册等技术资料。

(5)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改造简单机械和简单传动装置的初步能力。

3.设计课程目标的依据

(1)教材特点

根据教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历年来的教学改革经验,选定的文字教材是:

《机械设计基础》第三版陈立德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该书依据高职高专教育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并吸取第二版在教学实践中所取得的经验修订而成的。教材突出使用性与针对性,培养工程实践能力,采用最新的国家标准。对学生加深课程内容的认识、自主学习、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具有较好的系统性、完整性。

主要参考书:

1.《机械设计基础》黄劲枝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2.《机械设计基础》丘季清主编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2)本课程与实践的关系(放在前)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做实际工作,参与设备的论证、预研制、改造或维修的工作,也难免做设计一类的工作,接触到各式各样的运动机构或各种通用零、部件,课程的学习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课程内容和课时分配

本课程内容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各种机构的原理和设计方法,这项任务主要通过理论授课来完成。其中穿插着习题课和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的观察实验课。

课程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第1、2、3、13、17章)和机械中常用机构(第4、

5、6章、第12章,包括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间隙运动机构、齿轮系);

(2)机械传动(第7~11章,包括螺纹联接与螺旋传动、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和通用零部件(第14、15、16章,包括轴和轴毂连接、

轴承、其它常用零部件),并简要介绍了国家标准。

课时分配:

根据教学大纲,本课程总共70个教学课时,其中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第1、2、3、13、17章)部分占12个课时,机械中常用机构(第4、5、6章、第12章,包括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间隙运动机构、齿轮系)部分占22课时,机械传动(第7~11章,包括螺纹联接与螺旋传动、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部分占23课时,通用零部件(第14、15、16章,包括轴和轴毂连接、轴承、其它常用零部件)部分13课时。

教师在制订具体的教学进度计划时,需安排四次观察与认知实验配合教学,每次实验占用2课时,共8个课时。第一次为综合性认知实验,第二次重点是常用机构的认知实验,第三次重点是机械传动的认知实验,第四次重点是通用零部件的认知实验。

重难点

三、教学设计与实施

1.学情分析

本院高职高专学生入学分数较低,理论基础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学生缺乏抽象思维,自律性差。

根据数控技术专业教学计划,本课程开在第三学期,是在学完了《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工程力学》、《金属材料与成型工艺》,并进行了金工实习和数控机床认识实习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了比较扎实的力学、制图、金工、材料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计算能力,对生产实践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且学生好奇心强,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

2.课程特点

本课程中各章之间相对独立性较强,学生一接触本课程会产生一种“没有系统性”,“逻辑性差”等错觉,因此为本课程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本课程中,虽然不同的研究对象所涉及的理论基础不同,且相互之间没有多大的联系,但最终的研究目的只有一个,即设计出能够应用的机构、零件等。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

本课程的教学中心:机构和零件的原理及选择。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设计能力。

3.教学模式、教法选择和师资条件

1)教学模式:

本课程教学采用文字教材、多媒体教材、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的实物观察实验和学习指导四位一体模式。

(1)文字教材是本课程教学的基本指南,教学内容符合本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但其内容不能代替多媒体一体化全部教学内容,特别是涉及生产实际、感性

认知、形象思维等方面,必须要有多媒体教材来补充。

(2)多媒体教材内容包括:各章节基本内容的讲解、归纳,重、难点内容的专题讲解,现场录像教学,动画及图表、图形的形象演绎等。借助于计算机图形

学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加强直观性教学,做到教学内容直观形象。

(3)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的实物观察实验:通过机械中常用机构与通用零部件的实物或模型展示,并借助电脑控制技术系统形象地解说,增强真实感,身临其境,

提高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

(4)学习指导主要包括:各章节的基本要求,学习指导,典型例题,习题提示和自我测验。

2)教法选择:

教师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供选择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可以灵活地加以串用或并用。

(1)讲授法教学:对于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涉及设计计算部分的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法。例如对于“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公式的推导,以讲授为主,课件感知引导为辅。讲授法可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尽快地掌握新知识,加深理解。

(2)演示法教学:对于常用机构、机械传动和通用零部件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部分的教学,以演示法教学为主,讲授引导为辅,在多媒体演示和实物模型演示的过程中,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去想、去思考,使学生在直接观察中分析问题、增强感性认识,从而突破难点。

(3)压力教学法:对于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重点内容,通过课堂提问和让学生上黑板做题,人为地给学生制造一点学习压力,有利于知识的掌握、消化和吸收。

例如:在讲“螺纹连接和螺旋传动”这一章中,螺纹的类型、特点和参数,常用螺纹连接(螺栓连接、双头螺柱连接、螺钉连接和坚定螺钉连接)的基本特点和选用等基本知识可用提问的方式加以巩固;在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外形尺寸的计算、齿轮系传动比的计算等的教学过程中,在公式和典型例题讲解之后,出几道典型习题,让学生集体思考,并让几名学生上前计算,再让其他学生纠错,最后老师讲解,这样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作为对学生考核的一部分。

(4)讨论法:积极开展学生和老师的双向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锻炼学生举一反三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例如;机械传动的设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的选用的教学,老师提出问题,让大家开展讨论,可大大增进学生的学生兴趣。

3)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

(1)我院拥有充足的供教学使用的多媒体教室。

(2)可供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实训的实训室有钳工实训室、车工实训室、数控实训室、机械基础实训室等。

(3)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有专任教师4人、兼课教师2人、外聘教师4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9人,且均具有丰富的实践和教学经验(比例)。

4.课程设计的实施

1)课堂教学中,可以观看生活中常见机构和工程中运用较广机构的录像片及动画,使学生对该课程萌发浓厚的兴趣,认识其重要性,使他们感觉到机械设计并非遥不可及,通过努力学习就能达到。

2)教学组织上,根据高职教学的特点,“必需、够用”的原则,强调应用性,可以简化公式的数学推导过程,避免知识内容过深过细,有些推导过程只是为了加深对本概念的记忆,不做掌握要求。把重点放在结论具体应用上,一般性的内容在广度方面适可而止,节约课时用于实践性环节。

3)在每章内容讲解时,不仅要讲清内容和基本原理,而且要通过举例、多媒体教

学手段、实物或模型观察实验,讲请其在工作中的用途。

4)每次课后均有思考题和习题,并有课外作业,课后教师定期辅导和答疑,有助于学生抓住课程重点,加深对课程难点内容的复习和理解。

5)在每章或每个单元内容教学完毕后,及时进行阶段性小结,承前启后,让学生对课程的诸多内容有整体认识和系统化意识。

6)为加强重难点的消化吸收,整个教学过程中阶段性安排习题课,以学生为主体,以习题为平台,积极开展分组讨论活动。在练习过程中,结合生产实践中的实例,增强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能力,讲清具体应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7)在教学实践中,应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采用鼓励式教育,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吸收知识、获取营养。

5.考核方式和教学效果

考核方式:根据我院“2+1”教学改革和数控技术专业中本课程教学大纲要求,本课程考核类型为“考试”课。平时成绩占50%,包括出勤及课堂纪律占20%、课堂回答问题、作业、平时测验和期中考试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50%,主要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

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学生网上评教、教师评学、学院教学督导员抽查、系部或教研室主任听课、教师之间相互听课等形式进行反馈,提出教学建议。同时,通过上课提问、作业批阅、平时测验、期中考试等形式教师掌握教学效果,适时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

四、课程教学特色()

1.基本思路

以课程目标为主线,打破传统的课程界限,从实现各专项能力的需要出发,以“必须”、“够用”为度组织相应的课程内容并进行必要的教学内容整合,课程内容服务于目标能力,注重人的思维方式,重点培养创新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兴趣浓厚。

2.教学手段

本课程在教学中都采用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表现方式上体现了多元化的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与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PPT教学课件,将CAI课件、录像插播片、实物模型及现场参观等多种手段科学组合,使教学形象、生动、高效、学生喜闻乐见,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象化特点和生动性、趣味性也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了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同时也增加了教学信息量和提高了教学效益,我们的感受是现代教育技术最能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发挥作用,多媒体手段的采用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大大提供了方便。

3.教材建设

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选用贴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的教材,更加突出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扬长避短。

4.实验和现场参观教学

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为背景,以继金工实习和数控机床的认知实习之后,加强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联系和动手能力,开设实验课,并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去工厂现场参观。此外,我们结合课程,积极开展机械设计兴趣小组活动,为同学们的创新设计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五、教学成果及改革思路

成果分析:

建设材料

1.在教学上:(注重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在课堂讲授之后,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观看、分析、讨论各种机器上的各种常用机构和零件。

2)组织学生开展简单典型机构、机器和零部件的设计大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习的应用能力和设计兴趣。

3)利用现有的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实验室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在学生认知、观察、听取讲解之后,结合实训中的机器和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机械,理解和掌握课堂内容。

2.在考核上:

在考核方式上,实行学习阶段的全程性考核制,改变过去的一次性终结考试,成为阶段性的考核与期末综合考试相结合的办法。

这样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同时减少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有利于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管理,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制约学风、考风的状况,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还能全方位多角度准确地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真实成绩和综合能力。

学法指导加上

(完整版)《机械设计基础》答案

《机械设计基础》作业答案 第一章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和速度分析1-1 1-2 1-3 1-4 1-5

自由度为: 1 1 19 21 1 )0 1 9 2( 7 3 ' )' 2( 3 = -- = - - + ? - ? = - - + - =F P P P n F H L 或: 1 1 8 2 6 3 2 3 = - ? - ? = - - = H L P P n F 1-6 自由度为 1 1 )0 1 12 2( 9 3 ' )' 2( 3 = - - + ? - ? = - - + - =F P P P n F H L 或: 1 1 22 24 1 11 2 8 3 2 3 = -- = - ? - ? = - - = H L P P n F 1-10

自由度为: 1 128301)221142(103')'2(3=--=--?+?-?=--+-=F P P P n F H L 或: 1 22427211229323=--=?-?-?=--=H L P P n F 1-11 2 2424323=-?-?=--=H L P P n F 1-13:求出题1-13图导杆机构的全部瞬心和构件1、3的角速度比。 1334313141P P P P ?=?ωω

1 1314133431==P P ω 1-14:求出题1-14图正切机构的全部瞬心。设s rad /101=ω,求构件3的速度3v 。 s mm P P v v P /20002001013141133=?===ω 1-15:题1-15图所示为摩擦行星传动机构,设行星轮2与构件1、4保持纯滚动接触,试用瞬心法求轮1与轮2的角速度比21/ωω。 构件1、2的瞬心为P 12 P 24、P 14分别为构件2与构件1相对于机架的绝对瞬心 1224212141P P P P ?=?ωω

机械基础铰链四杆机构说课稿

平面铰链四杆机构 我说课的题目是:平面铰链四杆机构,平面铰链四杆机构是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它是《机械基础》课程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平面铰链四杆是本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基础理论,所以在授课中要准确地把握它在各学科中承上启下的纽带作。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这门课程的重点之一,现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首先来看教学分析,它共有4个部分: 一、教学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今天所讲的内容属于第四版《机械基础》中第七章的第3节。 整个第七章讲的是平面连杆机构,它作为常用机构中应用最广的一类为学习其他机构提供了分析方法,也是学生今后使用、改造各类机械的理论基础。 而该章的第3节“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一共阐述了三大问题:急回特性、死点位置和曲柄存在的条件。本次说课中只对急回特性和死点位置两个问题进行讲解,这一部分内容含概的知识点多,理论性较强,是前两节内容的深化和提升,又是后面学习铰链四杆机构演化的基础和铺垫,并对生产实践起着重要指导意义。所以这部分内容是第七章乃至整本书的重点。 2、学情分析 要想讲好一堂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只有对授课对象也就是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掌握,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曲柄摇杆机构的组成,以及曲柄或摇杆为主动件的运动关系,而且也有一定的力学知识,所以学生已经具备了探究本节内容的理论基础,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和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且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心,又正处于叛逆心理较重的青春期。基于学生的这些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首先要营造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设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授课内容多给出几组实例,把理论性较强的课本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并把各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机械设计基础复习题(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一、 填空题 1. 机械是(机器)和(机构)的总称。 2. 机构中各个构件相对于机架能够产生独立运动的数目称为(自由度)。 3. 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计算公式为:(F=3n-2P L -P H )。 4. 已知一对啮合齿轮的转速分别为n 1、n 2,直径为D 1、D 2,齿数为z 1、z 2,则其传动比i= (n 1/n 2)= (D 2/D 1)= (z 2/ z 1)。 5. 铰链四杆机构的杆长为a=60mm ,b=200mm ,c=100mm ,d=90mm 。若以杆C为机架,则此四杆机构为(双摇杆机构)。 6. 在传递相同功率下,轴的转速越高,轴的转矩就(越小)。 7. 在铰链四杆机构中,与机架相连的杆称为(连架杆),其中作整周转动的杆称为(曲柄),作往复摆动的杆称为(摇杆),而不与机架相连的杆称为(连杆)。 8. 平面连杆机构的死点是指(从动件与连杆共线的)位置。 9. 平面连杆机构曲柄存在的条件是①(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其它两杆长度之和)②(连架杆和机架中必有一杆是最短杆)。 10. 平面连杆机构的行程速比系数K=1.25是指(工作)与(回程)时间之比为(1.25),平均速比为(1:1.25)。 11. 凸轮机构的基圆是指(凸轮上最小半径)作的圆。 12. 凸轮机构主要由(凸轮)、(从动件)和(机架)三个基本构件组成。 13. 带工作时截面上产生的应力有(拉力产生的应力)、(离心拉应力)和(弯曲应力)。 14. 带传动工作时的最大应力出现在(紧边开始进入小带轮)处,其值为:σmax=σ1+σb1+σc 。 15. 普通V带的断面型号分为(Y 、Z 、A 、B 、C 、D 、E )七种,其中断面尺寸最小的是(Y )型。 16. 为保证齿轮传动恒定的传动比,两齿轮齿廓应满足(接触公法连心线交于一定点)。

机械设计基础A学习指南工业1212

《机械设计基础A》课程学习指南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工业工程专业12级本科学生使用 任课教师:李乃根 说明:为配合学生《机械设计基础A》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积极主动、有的放矢 地进行学习,在学习指南中对本课程基本情况、性质、任务、教材和多媒体课件 的处理、学习参考书、考核要求及各章基本要求、重点、难点等均做了较详细地 说明。同时,对每一章节还配备了若干有代表性的自测练习题,便于学生自己检 查对其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基本情况、性质、研究对象和任务 总学时:64学时,课堂教学60学时,实验4学时。 先修课: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制图等。 《机械设计基础A》是机类、近机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作为一门主干基础课程,它在整个教学流程中起着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课程主要研究组成机械的一些常用机构、机械传动装置、通用零、部件等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基本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主要任务: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机械、了解机械,并掌握分析机械、设计机械的基本方法。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构分析与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初步具有分析和设计零、部件的能力;强调能比较、能选择、能设计的基本能力的培养;为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和新的技术学科建立基础。 二、教材处理及多媒体课件说明 教材处理: 选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高校机械工程规划教材、朱东华等主编的《机械设计基础》。本教材系统、完整、新颖和适用。但由于教材内容多,而计划学时有限,所以教学任务非常繁重。对此,应该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做到抓住重点、难点,放手简单、次要的内容(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学),淡化理论演绎、简化公式推导,使学生掌握其共性规律和基本方法。真正做到将问题由“繁”变“简”,将课本由“厚”变“薄”。 多媒体课件: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机械设计基础适合用多媒体教学。该课件综合了图、文、声、像、二维图形、三维动画等多种媒体手段,经科学、合理的重组、整合、加工,构筑了一种虚拟实际场景的教学氛围。对学生开阔视野、扩展思路、增强工程实践意识以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应该提醒的是,学生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学习时,不能将注意力只集中在丰富多彩的课件画面上,而忽视对课程内容的关注和理解;课堂学习中,由于信息量较大,课堂进度较快,应注意对重要内容作记录,并在课下及时复习和总结。 三、学习参考用书 可选用高等学校机械设计系列教材: 《机械设计基础》(杨可桢程光蕴主编); 《机械原理》(孙桓主编), 《机械设计》(濮良贵主编), 《机械设计基础学习指导书》(程光蕴主编) 四、关于考试的说明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考核成绩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课外作业(未完成作业者不得参加期末考试) 20 % ●实验(未完成规定实验者不得参加期末考试) 10 % ●期末考试70 %

最全机械设计基础完整版.doc

答题: 1、此机构运动简图中无复合铰链、1局部自由度、1个虚约束。此机构中有6个自由杆件,8个低副,1个高副。自由度F=3n-2PL-Ph=3*6-2*8-1=1 2、此机构中编号1~9,活动构件数n=9,滚子与杆3联接有局部自由度,滚子不计入活动构件数,.B、C、 D、G、H、I、6个回转副(低副),复合铰链J,2个回转副(低副),A、K,各有1个回转副+1个移动副,此两处共4个低副,低副总数PL =6+2+4 =12,.两齿轮齿合处E,有1个高副,滚子与凸轮联接处F,有1个高副,高副总数PH =1+1=2. 自由度F =3n -2PL -PH =3*9-2*12-2=1 3、此机构有6个自由杆件,在C点有1个复合铰链,有1个虚约束、9个低副,没有高副。自由度 F=3n-2PL=3*5-2*7=1

答题: 1、不具有急回特性,其极位夹角为零,即曲柄和连杆重合的两个位置的夹角为0 2、(1)有急回特性,因为AB可以等速圆周运动,C块做正、反行程的往复运动,且极位夹角不为0°。 (2)当C块向右运动时,AB杆应做等速顺时针圆周运动,C块加速运动;压力角趋向0°,有效分力处于加大过程,驱动力与曲柄转向相反。所以,曲柄的转向错误。 3、(1)AB杆是最短杆,即Lab+Lbc(50mm)≤Lad(30mm)+Lcd(35mm),Lab最大值为15mm. (2)AD杆是最短杆,以AB杆做最长杆,即Lab+Lad(30mm)≤Lbc(50mm)+Lcd(35mm),Lab最大值为55mm. (3)满足杆长和条件下的双摇杆机构,机架应为最短杆的对边杆,显然与题设要求不符,故只能考虑不满足杆长和条件下的双摇杆机构,此时应满足条件: Lab<30mm且Lab+45>30+35即20mm<Lab<30mm

机械设计基础说课稿(原)

一、课程的性质、作用和目标 1.课程的性质、作用 根据教育部16号文《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以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增强职业能力为宗旨,培养学生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和办学特色确定《机械设计基础》在数控技术专业中的性质与作用。 我校数控技术专业每届有170人左右学生,就业领域主要面向制造业。其主要就业岗位(群)是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工艺规程编制与实施;相近就业岗位(群)是生产管理等。机械设计基础是数控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职业基础课,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上述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的先修职业基础课程为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工程力学、金属材料与成型工艺,并进行了金工实习,后续课程有机械制造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等职业技术课程。对学生完成整个专业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学生获得职业基础能力的桥梁与纽带。 2.课程目标 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与通用零件的基本原理、性能特点、使用、维护的基础知识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具备选用、维护和改造简单传动装置及零部件的初步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与严谨的工作作风。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达到以下基本目标: (1)熟悉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组成及其特点,掌握常用机构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2)熟悉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及其特点,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选用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3)具有对机构分析、设计的初步能力。 (4)学会查用图表、标准、规范和手册等技术资料。 (5)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改造简单机械和简单传动装置的初步能力。 3.设计课程目标的依据 (1)教材特点 根据教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历年来的教学改革经验,选定的文字教材是: 《机械设计基础》第三版陈立德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该书依据高职高专教育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并吸取第二版在教学实践中所取得的经验修订而成的。教材突出使用性与针对性,培养工程实践能力,采用最新的国家标准。对学生加深课程内容的认识、自主学习、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具有较好的系统性、完整性。 主要参考书: 1.《机械设计基础》黄劲枝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2.《机械设计基础》丘季清主编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2)本课程与实践的关系(放在前)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做实际工作,参与设备的论证、预研制、改造或维修的工作,也难免做设计一类的工作,接触到各式各样的运动机构或各种通用零、部件,课程的学习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课程内容和课时分配

轴的结构设计说课稿

《轴的结构设计》说课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轴的结构设计》。 第一部分、说教材 《轴的结构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第十五章《轴》的第三节。我们都知道,所有的回转件都必须选用轴来支承才能进行工作,所以轴是机械中最重要的零件之一。而本节课《轴的结构的设计》是本章的重点。另外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过齿轮、带等需要被轴支承的轴上零件,之后我们还会学习轴承等用来支承轴的零件,这节课在本书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节课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大纲和本节内容,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初步掌握轴的轴向固定和周向固定的方法,熟悉轴的结构工艺。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综合应用各种固定方式,从实际出发,设计出合理的结构。 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把如何实现轴上零件的轴向固定和周向固定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并由学生从初步的尝试设计中自己总结和教师的多媒体演示来突出重点。 难点:把分析设计各种阶梯轴的典型结构作为难点,并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教师的指导来突破难点。 第二部分、说学生 本节课我所授课的对象是机械专业高职三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都希望毕业后将从事与设计相关工作,因此学生们对本节课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但由于“设计”这个词语的出现,又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了一些畏惧。 所以本节课一开始,我们就要要牢牢抓住学生的这种心情,力求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努力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第三部分、说教法 本次课的设计是理论实践一体化,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来完成项目。

完整版机械设计基础2套试题答案

《机械设计基础》试题七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正确啮合条件是模数相等,压力角相等。 2、凸轮机构的种类繁多,按凸轮形状分类可分为:盘形凸轮、移动凸轮、圆柱凸轮__________ 3、V带传动的张紧可采用的方式主要有:调整中心距和张紧轮装置。 4、齿轮的加工方法很多,按其加工原理的不同,可分为范成法和仿形法。 5、平面四杆机构中,若各杆长度分别为a=30, b=50, c=80,d=90,当以a为机架,则该四杆机构为双曲柄机构。 6、凸轮机构从动杆的运动规律,是由凸轮轮廓曲线所决定的。 7、被联接件受横向外力时,如采用普通螺纹联接,则螺栓可能失效的形式为—拉断。 二单项选择题(每个选项0.5分,共20分) ( )1、一对齿轮啮合时,两齿轮的 c _________ 始终相切。 (A) 分度圆(B) 基圆(C) 节圆(D) 齿根圆 ()2、一般来说,__a ______________ 更能承受冲击,但不太适合于较高的转速下工作。 (A) 滚子轴承(B) 球轴承(C) 向心轴承(D) 推力轴承 ( )3、四杆机构处于死点时,其传动角丫为A _____________ 。 (A) 0°(B) 90 °(C)Y >90°( D) 0°

()5、如图所示低碳钢的曲线,,根据变形发生的特点,在塑性变形阶段的强化 阶段(材料恢复抵抗能力)为图上__C __________ 段。 (A) oab (B) bc (C) cd (D) de ()6、力是具有大小和方向的物理量,所以力是_d ____ 。 (A)刚体(B)数量(C)变形体(D)矢量 ()7、当两轴距离较远,且要求传动比准确,宜采用 (A)带传动(B)—对齿轮传动(C)轮系传动(D)螺纹传动 ()8、在齿轮运转时,若至少有一个齿轮的几何轴线绕另一齿轮固定几何轴线转动, 轮系称为 a ________________ 。 (A)行星齿轮系(B)定轴齿轮系(C)定轴线轮系(D)太阳齿轮系 ()9、螺纹的a ______________ 被称为公称直径。 (A)大径(B)小径(C)中径(D)半径 ()10、一对能满足齿廓啮合基本定律的齿廓曲线称为__D_____________ 。 (A)齿轮线(B)齿廓线(C)渐开线(D)共轭齿廓 (B )11、在摩擦带传动中 ________ 是带传动不能保证准确传动比的原因,并且是不可避 免的。 (A)带的打滑(B)带的弹性滑动(C)带的老化(D)带的磨损 (D )12、金属抵抗变形的能力,称为____ 。 (A)硬度(B)塑性(C)强度(D)刚度 (B )13、凸轮轮廓与从动件之间的可动连接是 B 。 (A)转动副(B)高副(C)移动副(D)可能是高副也可能是低副 (B )14、最常用的传动螺纹类型是_c _____ 。 (A)普通螺纹(B)矩形螺纹(C)梯形螺纹(D)锯齿形螺纹 ()15、与作用点无关的矢量是_c ______ 。 (A)作用力(B)力矩(C)力偶(D)力偶矩 ()16、有两杆,一为圆截面,一为正方形截面,若两杆材料,横截面积及所受载荷相同, 长度不同,则两杆的_c—不同。 (A)轴向正应力b (B)轴向线应变& (C)轴向伸长厶I (D)横向线应变

机械设计基础说课稿(原)(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一、课程的性质、作用和目标 1.课程的性质、作用 根据教育部16号文《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以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增强职业能力为宗旨,培养学生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和办学特色确定《机械设计基础》在数控技术专业中的性质与作用。 我校数控技术专业每届有170人左右学生,就业领域主要面向制造业。其主要就业岗位(群)是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工艺规程编制与实施;相近就业岗位(群)是生产管理等。机械设计基础是数控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职业基础课,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上述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的先修职业基础课程为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工程力学、金属材料与成型工艺,并进行了金工实习,后续课程有机械制造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等职业技术课程。对学生完成整个专业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学生获得职业基础能力的桥梁与纽带。 2.课程目标 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与通用零件的基本原理、性能特点、使用、维护的基础知识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具备选用、维护和改造简单传动装置及零部件的初步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与严谨的工作作风。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达到以下基本目标: (1)熟悉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组成及其特点,掌握常用机构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2)熟悉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及其特点,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选用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3)具有对机构分析、设计的初步能力。

(完整版)《机械设计基础》试题

《机械设计基础》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1.通常情况下蜗杆传动中蜗杆和蜗轮的轴线交错角为()度。 a)20 b)30 c)60 d)90 2. 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短齿)的齿顶高系数为(),顶隙系数为()。 a)1,0.1 b)0.8,0.2 c)0.8,0.3 d)1,0.25 3. 渐开线斜齿圆柱齿轮的正确啮合条件是() a)模数相等 b)压力角相等 c)模数和压力角分别相等且为标准值 d)a,b,c都不对 4.用齿条形刀具加工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当压力角为20°,齿顶系数为1时,不根切的最少齿数是多少?() a) 15 b)16 c) 17 d)18 5.对于普通螺栓联接,在拧紧螺母时,螺栓所受的载荷是( )。 a)拉力 b)扭矩 c)压力 d)拉力和扭拒 6.调节机构中,如螺纹为双头,螺距为3mm,为使螺母沿轴向移动9mm,螺杆应转( ) 转。 a)3 b)4 c)5 d)1.5 7.根据()选择键的结构尺寸:b×h。 a)扭矩; b)单向轴向力;c)键的材料;d)轴的直径。 8.下列铰链四杆机构中,能实现急回运动的是( )。 a)双摇杆机构 b)曲柄摇秆机构 c)双曲柄机构 9.设计V带传动时,控制带的最大线速度不要过大,其主要目的是为了( )。 a)使带的拉应力不致于过大 b)使带的弯曲应力不致于过大 c)使带的离心应力不致于过大 10.带传动作减速传动时,带的最大应力等于( )。 a)σ1+σb1+σc b)σ1+σb2+σc c)σ2+σb1+σc d)σ2+σb2+σc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1分。 1.螺纹按照其用途不同,一般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2.对于渐开线齿轮,通常所说的齿形角是指________上的吃形,该齿形角已经标准化了,

机械设计基础说课

大家好!我是机械工程学院周延昌,今天我进行的是《机械设计基础》说课。 我要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说课:1.课程设计与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分析; 3.教学过程; 4.教学方法与手段; 5.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 6.教学评价。 一、课程设计与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由静力学、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4门课整合而成。 内容:典型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相应的国标;零部件的设计与选用。 本课程是学生最先接触的机械类专业课程之一,机械制图、高等数学是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本课程是后续将要学习的专业核心课程普通机加实训、数控编程与操作、机床结构等的基础。在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初步具有这方面的分析、设计能力,并获得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个典型机械插齿机的构造。该机械中包含了齿轮传动,带传动、四杆机构、轴、螺栓等。 参照该机构本课程打破了以陈述性知识讲授为主要特征的学科课程模式,将整个课程分为7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学习情境内容设计由简单到复杂进行编排,前6个学习情境组合在一起就是第7个学习情境——减速器设计。整个过程基于工作过程模式进行课程设计,采用学做一体化教学。 本课程采用以过程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对每一个学习情境进行单独考核。不再考核简单的背诵和记忆力,而是考核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 7个学习情境中每个情境的知识内容与要求、技能内容与要求如图所示。通过该图表明确了所学知识点。 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有一定的资源支撑,教学资源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进行讲解。 硬件资源1)校内有CAD室4个,配有专门的绘图软件。2)绘图室1个,图板、绘图工具若干,足够胜任设计任务。3)校内有机械传动实验室,普车铣加工 车间,数控车铣加工车间,学生设计完之后可以进行实际加工。 软件资源:有教学资源课件,教学视频和自编的学习材料。 三、教学过程 在该图表中给出了各学习情境的课时分配,在理论教学讲解完之后,直接进行设计,真正实现“学、做”一体。 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是设计过程,所有知识都是为了设计为服务。

机械设计基础习题解答(1-5)..

机械设计基础教材习题参考解答 (第一章~第五章) 2012.8

目录 第1章机械设计概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章机械零件尺寸的确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3章平面机构运动简图及平面机构自由度___________ 4第4章平面连杆机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5章凸轮机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第1章机械设计概论 思考题和练习题 1-1举例说明什么是新型设计、继承设计和变型设计。 解:新型设计通常人们指应用成熟的科学技术或经过实验证明是可行的新技术,设计过去没有过的新型机械,如:新型机械手、动车、扑翼飞机、电动汽车等; 继承设计通常指人们根据使用经验和技术发展对已有的机械进行设计更新,以提高其性能、降低其制造成本或减少其运用费用,如:大众系列汽车、大家电产品等。 变型设计通常指人们为适应新的需要对已有的机械作部分的修改或增删而发展出不同于标准型的变型产品,如:。各种工程机械、农田作业机械等。 1-2解:评价产品的优劣的指标有哪些? 解:产品的性能、产品的 1-3机械零件常用的材料有哪些?为零件选材时应考虑哪些主要要求? 解:制造机械零件的材料目前用得最多的是金属材料,其又分为钢铁材料和非铁材料(如铜、铝及其合金等);其次是非金属材料(如工程塑料、橡胶、玻璃、皮革、纸板、木材及纤维制品等)和复合材料(如纤维增强塑料、金属陶瓷等)。 从各种各样的材料中选择出合用的材料是一项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的工作,通常应考虑下面的原则: 1)载荷的大小和性质,应力的大小、性质及其分布状况 2)零件的工作条件 3)零件的尺寸及质量 4)经济性 1-4解:机械设计的内容和步骤? 解:机械设计的内容包括:构思和方案设计、强度分析、材料的选择、结构设计等。 机械设计的步骤:明确设计任务,总体设计,技术设计,样机试制等。

《机械制造技术》说课稿

《机械制造技术》说课稿 1.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是为适应机械制造类专业改革需要而构建的一门精品课,本课程以工艺为主线,通过基本表面和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将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床夹具基本知识、机械制造工艺等基本内容有机融合为一体,形成新的课程体系。本课程具有实践性强和综合性强的特点。 1.1本课程性质与地位 课程性质: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 课程地位和作用:本课程在培养专业所需制造工艺及实施相关知识和技能起核心作用。 前导课程: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机械设计基础、金属工艺学、机加工实习; 后续课程:车、铣工实训、课程设计、数控机床加工技术及实训、机械CAD/CAM、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 1.2课程知识目标 掌握金属切削原理的基本理论和刀具的基本知识; 掌握典型金属切削机床传动、结构、特点及应用范围的基本知识; 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的基本知识; 掌握机床夹具相关的基本知识; 掌握机械装配工艺的基本知识; 了解机械加工精度及控制方法的基本知识。 1.3课程能力目标 具有编制和实施中等复杂工艺规程的能力; 具有分析解决机械制造中质量问题的初步能力; 具有选择、使用和维护一般机床和工艺装备的基本能力; 具有设计、安装和调试一般工艺装备的基本能力; 具有常见表面的加工及其控制的能力。 1.4课程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既具有独立思考,又具有团队精神,善于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能力; 培养学生关注相关科技发展动态,紧跟技术发展前沿,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敬业精神和科学的求知精神;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1.5本课程教学对专业目标培养的作用 培养学生专业理论和技能;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职业关键能力提高起到重要及核心的作用 1.6课程教学内容 第1章金属切削基本知识 第2章机械制造工艺基础

UG说课稿

《U G》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UG》,对于本课题我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 学院教师、制造企业技术专家----调研----学生就业岗位群---分析-----岗位工作任务----转换----三维造型设计与加工 选择该软件的原因: (1).UG软件是当今世界上面向制造业先进的高端软件,集设计、模拟装配、制造为一体的一款软件,可以模拟产品从设计到加工整个过程,优化了企业产品的生产与制造,节省成本。 (2).该软件将所有功能进行模块化,有利于学生系统学习。 2.课程的作用 UG这门课是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两个专业的必选课,在整个人才培养计划中,本门课是一门具有衔接作用的课,因为两个专业的同学在前两个学期的学习了 先导课程 机械设计基础 机械制图与CAD 金属工艺学 机械加工工艺 数控编程 后续课程 数控专业综合实训 顶岗实习 企业工作 承前启后、衔接作用 3.教学目标 通过企业调研----确定课程总体目标---培养学生利用UG软件进行三维造型与数控编程能力使学生成为一名高素质、高技能实用型人才。 知识目标----掌握一般零件的设计方法与装配方法 掌握中等复杂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与数控编程 技能目标----使学生具有使用机床加工中等复杂零件的能力 使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独立学习新软件能力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有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材与教学内容 1.教材的选用: 本门课涉及上下两个学期,两本教材,选择的教材是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臧艳红主编;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王卫兵主编; 教材的特点: 具有零点启航、载体选择合理、图解难点图文并茂、深入浅出,非常适合高职院校学生使用,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以下参考资料: 不同版本的UG教材,以及课外资源:例如我要自学网上、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中国模具资料网、UG爱好者等网络资源,查找教学视频、多媒体课件、教案等资料,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网络资源 课程资源 2.教学内容的选取 关键是教学载体的选择,主要通过岗位工作任务来确定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人才培养方向: 设计---三维造型设计------UG软件中的J建模模块 出二维工程图------UG软件中的制图模块 绘制产品的装配图---UG软件中的装配模块 编程---按工艺编制加工程序---UG软件的自动编程模块 仿真加工程序 后处理文件 操作---使用机床加工零件---实操演练 将教学内容划分成四大项目: 项目中包含子项目:项目由简单到复杂,每个教学项目设计都使学生接受CAD/CAM全过程训练,符合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从而建立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工程实践的能力体系。

机械设计》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本节是《机械设计基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从以下四方面加以分析: 1、地位作用:本节以曲柄摇杆机构为例阐述了平面四杆机构的三大特性:急回特性、压力角传动角和死点,它是分析其它四杆机构的基础,对于生产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本小节需2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为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 1、掌握急回特性、行程速度变化系数的概念。 2、掌握急回特性产生的条件及应用。 能力目标: 1、能进行行程速度变化系数的简单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协作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他们在探索事 物本质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2、培养学生对本课程和本专业的兴趣和热爱,使他们在走 上工作岗位之后,都能成为爱岗敬业的专业技术人员。 3、重点与难点 急回特性产生的条件对于指导生产实践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把它定为教学重点。而急回特性产生的原因相对学生的基础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它定为教学难点。 4、教材处理: 本着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原则,我对教材做如下处理 (1)通过直观演示的方法,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得到急回特性的产生原因。 (2)通过提出行程速度变化系数这一概念,使急回特性产生的条件简单易懂。 二、教法设计: 主要采用动画演示和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探究验证——归纳总结——实践应用等环节,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三、学法指导: 1、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善于思考,协作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取旧知——积极思维——实验探究——构建新知——巩固深化的学法。 四、教学过程:为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部分。 教学过程:

(完整版)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点整理

1、机械零件常用材料:普通碳素结构钢(Q屈服强度)优质碳素结构钢(20平均碳的质量 分数为万分之20)、合金结构钢(20Mn2锰的平均质量分数约为2%)、铸钢(ZG230-450屈服点不小于230,抗拉强度不小于450)、铸铁(HT200灰铸铁抗拉强度) 2、常用的热处理方法:退火(随炉缓冷)、正火(在空气中冷却)、淬火(在水或油中迅速 冷却)、回火(吧淬火后的零件再次加热到低于临界温度的一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在空气中冷却)、调质(淬火+高温回火的过程)、化学热处理(渗碳、渗氮、碳氮共渗)3、机械零件的结构工艺性:便于零件毛坯的制造、便于零件的机械加工、便于零件的装卸 和可靠定位 4、机械零件常见的失效形式:因强度不足而断裂;过大的弹性变形或塑性变形;摩擦表面 的过度磨损、打滑或过热;连接松动;容器、管道等的泄露;运动精度达不到设计要求5、应力的分类:分为静应力和变应力。最基本的变应力为稳定循环变应力,稳定循环变应 力有非对称循环变应力、脉动循环变应力和对称循环变应力三种 6、疲劳破坏及其特点:变应力作用下的破坏称为疲劳破坏。特点:在某类变应力多次作用 后突然断裂;断裂时变应力的最大应力远小于材料的屈服极限;即使是塑性材料,断裂时也无明显的塑性变形。确定疲劳极限时,应考虑应力的大小、循环次数和循环特征7、接触疲劳破坏的特点:零件在接触应力的反复作用下,首先在表面或表层产生初始疲劳 裂纹,然后再滚动接触过程中,由于润滑油被基金裂纹内而造成高压,使裂纹扩展,最后使表层金属呈小片状剥落下来,在零件表面形成一个个小坑,即疲劳点蚀。疲劳点蚀危害:减小了接触面积,损坏了零件的光滑表面,使其承载能力降低,并引起振动和噪声。疲劳点蚀使齿轮。滚动轴承等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 8、引入虚约束的原因:为了改善构件的受力情况(多个行星轮)、增强机构的刚度(轴与 轴承)、保证机械运转性能 9、螺纹的种类:普通螺纹、管螺纹、矩形螺纹、梯形螺纹、锯齿形螺纹 10、自锁条件:λ≤ψ即螺旋升角小于等于当量摩擦角 11、螺旋机构传动与连接:普通螺纹由于牙斜角β大,自锁性好,故常用于连接;矩形螺纹 梯形螺纹锯齿形螺纹因β小,传动效率高,故常用于传动 12、螺旋副的效率:η=有效功/输入功=tanλ/tan(λ+ψv)一般螺旋升角不宜大于40°。 在d2和P一定的情况下,锁着螺纹线数n的增加,λ将增大,传动效率也相应增大。 因此,要提高传动效率,可采用多线螺旋传动 13、螺旋机构的类型及应用:①变回转运动为直线运动,传力螺旋(千斤顶、压力机、台虎 钳)、传导螺旋(车窗进给螺旋机构)、调整螺旋(测微计、分度机构、调整机构、道具进给量的微调机构)②变直线运动为回转运动 14、螺旋机构的特点:具有大的减速比;具有大的里的增益;反行程可以自锁;传动平稳, 噪声小,工作可靠;各种不同螺旋机构的机械效率差别很大(具有自锁能力的的螺旋副效率低于50%) 15、连杆机构广泛应用的原因:能实现多种运动形式的转换;连杆机构中各运动副均为低副, 压强小、磨损轻、便于润滑、寿命长;其接触表面是圆柱面或平面,制造比较简易,易于获得较高的制造精度 16、曲柄存在条件:①最短杆长度+最长杆长度≤其他两杆之和②最短杆为连架杆或机架。 17、凸轮运动规律及冲击特性:①等速:刚性冲击、低速轻载②等加速等减速:柔性冲击、 中速轻载③余弦加速度:柔性冲击、中速中载④正弦加速度:无冲击、高速轻载 18、凸轮机构压力角与基圆半径关系:r0=v2/(ωtanα)-s,其中r0为基圆半径,s为推杆位 移量 19、滚子半径选择:ρa=ρ-r,当ρ=r时,在凸轮实际轮廓上出现尖点,即变尖现象,尖点

《机械设计基础》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机械设计基础》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这是《机械基础》课程中的一部分内容,《机械基础》这门课是机电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它为本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提供了基础理论,所以在授课中要准确地把握它在各学科中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以及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这门课程的重点之一,现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首先来看教学分析,它共有4个部分: 一、教学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今天所讲的内容属于第四版《机械基础》中第七章的第3节。 整个第七章讲的是平面连杆机构,它作为常用机构中应用最广的一类为学习其他机构提供了分析方法,也是学生今后使用、改造各类机械的理论基础。而该章的第3节“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一共阐述了三大问题:急回特性、死点位置和曲柄存在的条件。本次说课中只对急回特性和死点位置两个问题进行讲解,这一部分内容含概的知识点多,理论性较强,是前两节内容的深化和提升,又是后面学习铰链四杆机构演化的基础和铺垫,并对生产实践起着重要指导意义。所以这部分内容是第七章乃至整本书的重点。 2、学情分析 授课的对象是xx中职学校15级6班学生。 就本班级级实际学情,有如下特点: 专业能力需求:学生跨出校门将走进各种机械职业岗位,他们需要具有①分析机械功能、动作及使用一般机械的能力;②终身学习的能力。但是目前他们的理论知识比较薄弱,接受能力比较缓慢。

学习态度分析:近70%的学生来自于农村,想跳出农门,愿意学习专业课,特别是实践技能性强的课程;同时对外界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 学习起点能力分析:①第一章“机械设计基础”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机器、机构等专业基础知识;②第二章“平面机构运动简图及自由度”知识点的学习,为本节课“平面四杆机构”的分析和学习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急回特性和死点位置产生的条件 (2)明确急回特性和死点位置在实践中的应用 (3)掌握行程速比系数和极位夹角的概念 能力目标:(是利用本节所学知识点加以拓展) 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维的积极性 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自信心. 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急回特性和死点的产生条件,产生条件对于指导实践生产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在教学过程的三个环节中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强化、突出; 教学难点为急回和死点产生原因,产生原因的推导相对学生的基础而言有一定难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问题诱导方式分步进行化解。

(完整版)华南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基础考试试题一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基础考试试题一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基础》试题 班级学号姓 名 题号一二三四五部分分数20 20 6 45 9 100 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1. 优质碳素钢与普通碳素钢的主要区别在于。 A. 含有害杂质少 B. 机械性能良好 C. 保证化学成分和机械性能 2. 带传动中V带是以作为公称长度的。 A. 外周长度 B. 内周长度 C. 基准长度 3. 按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设计计算齿轮传动时,若两齿轮材料的许用接触应力[]H1≠[]H2,在计算公式中应代入进行计算。 A. 大者 B. 小者 C. 两者分别代入 4. 链传动设计时,链条的型号是通过而确定的。 A. 抗拉强度计算公式 B. 疲劳破坏计算公式 C. 功率曲线图 5. 平键联接中的平键截面尺寸b×h是按选定的。 A. 转矩T B. 功率P C. 轴径d 6. 一根转轴承受一径向静载荷时,此转轴产生的弯曲应力是。 A. 静应力 B. 脉动循环变应力 C. 对称循环变应力 7. 滚动轴承的额定寿命是指一批同规格的轴承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运转,其中轴承发生破坏时所达到的寿命(运转转数或工作小时数) A. 1% B. 5% C. 10% 8. 螺栓的强度计算是以螺纹的来计算的。 A. 小径 B. 中径 C. 大径 9. 非液体摩擦滑动轴承主要失效形式是 A. 点蚀 B. 胶合 C. 磨损 10. 为了提高轴的刚度,一般采用的措施是。 A. 用合金钢代替碳素钢 B. 增大轴的直径 C. 采用降低应力集中的结构措施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 1. 机构要能够动,自由度必须,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是。 2. 机构中的相对静止件称为,机构中按给定运动规律运动的构件称为。 3. 工作中只受弯矩不传递扭矩的轴叫轴;只传递扭矩不受弯矩的轴 叫轴;同时承受弯矩和扭矩的轴叫轴。 4. 带传动由于引起的全面滑动称为,而由于带的弹性变形和拉力差而引起的滑动称为。 5. 蜗杆传动的正确啮合条件是。 6. 相同尺寸的球轴承与滚子轴承相比,前者承载能力较,而极限转速较。 7. 渐开线上各处的压力角等。 8. 生产上对齿轮传动的基本要求是。 9. 渐开线上任一点的法线与基圆,渐开线上各点的曲率半径 是的。 10. 设计凸轮机构,若量得其中某点的压力角超过许用值,可用方法使最大压力角减小。 三、问答题(每小题3分) 1. 欲要实现把回转运动改变为直线运动,根据本课程所学过的机械和传动类型,可以采用哪些机构? 2. 形成流体动压润滑应具备哪些必要条件? 四、计算题 1. 计算下列机构的自由度(每小题3分)若有复合铰链、虚约束、局部自由度请指出。 2. 一齿轮减速器的输入轴,如图所示。已知:轴向载荷Ka=750N,两轴承分别承受的径向载荷 R1=2600N,R2=1400N,转速n=960rpm,运转中有轻微冲击,在常温下工作,需要轴承的使用寿命L h=12000小时,现拟采用一对31208型滚动轴承,试验算此轴承是否满足工作要求。(本题7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