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氧呼吸练习题

无氧呼吸练习题
无氧呼吸练习题

自学检测(5分钟)

1.陆生植物不能长期忍受无氧呼吸,这是因为()

①产生的酒精对细胞有毒害②产生的乳酸对细胞有毒害

③没有专门的无氧呼吸结构④产生的能量太少

A.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④①

2.关于无氧呼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不产生CO2

B.一定产生CO2

C.不形成ATP

D.物质氧化分解不彻底

3.食品罐头的铁盖上印有“若安全钮鼓起,压有响声,请勿购买”,铁盖安全钮鼓起的最可能原因是()

A.好氧型细菌呼吸,产生CO2和H2O

B.微生物呼吸,产生CO2和C2H5OH

C.乳酸菌呼吸,产生CO2和C3H6O3

D.酵母菌呼吸,产生CO2和H2O

4.无氧呼吸过程中产生ATP的阶段是()

A.葡萄糖→丙酮酸

B. 丙酮酸→酒精

C. 丙酮酸→乳酸

D. 丙酮酸→酒精或乳酸

5.厌氧条件下,哪一种化合物会在哺乳动物的肌肉组织中( ) A.乳酸B.丙酮酸C.酒精D.CO2

6. 现有甲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乙酵母菌进行发酵,若它们消耗等量的葡萄糖,则它们放出的CO2之比是( )

A. 3:1

B. 1:2

C. 4:3

D. 2:3

当堂训练(10分钟)

1.在呼吸作用过程中,若有CO2放出,则可推断此过程一定()A.是有氧呼吸B.是无氧呼吸

C.不是酒精发酵D.不是乳酸发酵

2.关于有氧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三阶段反应极易进行,无需酶的催化

B.第二阶段无ATP的生成,第三阶段形成较多的ATP

C.第一、二阶段可为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D.第一阶段与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不完全相同

3.下列关于人体呼吸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其中完成全过程的第二、第三阶段B.葡萄糖不能在线粒体中被分解,丙酮酸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共同的中间产物

C.人体细胞内酶的种类和分布决定反应的产物和场所,高等植物细胞中酶的种类与人的完全不同

D.人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同质量的葡萄糖,能量转化效率不同4.图表示某种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不同氧浓度下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的变化。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外界氧浓度在10%以下时,该器官的呼吸作用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器官的CO2释放与O2的吸收两条曲线在P点相交后则重合为一条线,此时该器官的呼吸作用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进行此种呼吸方式所用的底物是________________。

(3)当外界氧浓度为4~5%时,该器官CO2释放量的相对值为0.6,而O2吸收量的相对值为0.4。此时,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相对值约相当于有氧呼吸的_______倍,释放的能量约相当于有氧呼吸的_______倍,转移到ATP的能量约相当于有氧呼吸的________倍。

有氧呼吸教案

课题第三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 2 课时整理人:赵长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理解——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了解——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照片、课件使学生形象地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通过对不同生态系统的分析,清楚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培养学生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 学要点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特别关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知识链接怎样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 精选作业 总结本节课知识点,112页基础题 教学流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课前汇报:学生上前汇报上一节课内容。 导入新课: PPT展示亚马逊森林、欧亚大陆草原以及北极 苔原生态系统,展示并简介生物圈Ⅱ号 问题1:这两个生态系统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课前汇报:学生总结 第五章第三节第一 课时细胞呼吸的概 念,探究酵母菌细胞 呼吸的方式以及细胞 呼吸的分类。 通过学生课前汇 报以及课前提问 理清知识脉络,激 发学生学习兴 趣。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学习目标: 1.完成有氧呼吸图解,并能够根据图解描述有氧呼吸过程。 2.根据图解写出各阶段反应式以及总反应式,并归纳有氧 呼吸的概念。 (1)比较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反应有哪些共同与不同之 处,并完成表格所要填写内容。 (2)阅读P94中间小字部分,归纳有氧呼吸产生的能量去 处并计算有氧呼吸的能量转换效率大约是多少,1161KJ的 能量大约能使多少ADP转化为ATP? 学生阅读教材,根据 学习目标自主学习, 学生通过数码展台展 示自主学习成果,由 师生共同完成学案的 修改和完善。 学生根据本节课内容 完成表格填写,小组 组内进行讨论,通过 小组间合作探究,以 学习小组为单位,汇 报探究结果。 通过学生自主学 习,整理知识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 习的能力,同时充 分调动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 通过学生自主探 究问题,进一步理 解有氧呼吸的三 个阶段。 通过合作探究,能 够学以致用,解决 问题。 培养学生的合作 交流能力。 答疑解惑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学生问学生答,老师对问题进行进 一步完善。 提出关于本节课的疑 问。 解决学生学习的 差异性问题 总结学生总结知识之后,教师进行最终概括。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学生谈谈本节课所学 知识。 加深学生对本节 课知识点的记忆,

高中生物有氧呼吸教案

高中生物有氧呼吸教案 【篇一: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教案】 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2课时有氧呼吸和无氧呼 吸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三节“细胞 呼吸”第2课时的内容,第1课时安排的是实验课题──“探究酵母菌 的呼吸方式”,该部分知识点主要有细胞呼吸的过程、原理及应用, 它与前面学习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酶、atp等内容密切联系,也 为接下来的光合作用等其他生命活动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于呼吸作用和细胞生命活动的能源物质已 经有所了解,但是有机物是怎样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这一过程与 有机物在生物体外的燃烧有什么不同?必须要有氧的参与吗?这些问 题学生并不清楚,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新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②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③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 目标 ①通过引导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②通过自 主阅读,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③通过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与联系,培养学生的合 作能力和对知识分析比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 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 生命科学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教学难点:有氧呼吸中物质变化 和能量变化 五、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等八、教学过程 1、导入:创设情境,凝疑激趣

实验七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实验七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一、实验原理: 1.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因此便于用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方程式: 2.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CO2的产生情况。 3.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在酸性(浓硫酸溶液)条件下,变成灰绿色。 二、实验装置:(见课本)下图为“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实验装置图,请 据图分析 (甲):有氧呼吸装置(乙):无氧呼吸装置 1、A瓶加入的试剂是NaOH溶液,其目的是:使进入B瓶的空气先经过NaOH处理,排除空气中CO2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C瓶和E瓶加入的试剂是澄清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其作用是:检测CO2的产生。 3、D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E瓶,其原因是:D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酵母菌会将瓶中的氧气消耗完。再连通E瓶,就可以确保通入澄清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的CO2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所产生的。 三、结果检测: (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资料】溴麝香草酚蓝:也叫溴百里酚蓝,英文名Bromothymol Blue,简称为BTB,酸碱指示剂;吸附指示剂。

分子式:C27H28Br2O5S,分子量:624.39,产品性状:浅玫瑰色结晶性粉末,熔点200~202℃,易溶于乙醇﹑醚﹑甲醇及稀氢氧化碱溶液。稍溶于苯﹑甲苯及二甲苯,微溶于水,几乎不溶于石油醚。溴麝香草酚在碱性溶液中呈蓝色,在酸性溶液中呈黄色。 溴麝香草酚蓝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变色范围pH6.0(黄)~7.6(蓝)。普通水是中性,pH也就是7左右,差不多呈淡蓝,溶有CO2后,由于会形成碳酸,碳酸是弱酸,因此pH不会降太多,变黄。当中过渡颜色是绿色或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并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初中七年级生物: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Plant respiratio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植物的呼吸作用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七年级上册中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六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的第四节,此时学生已具备了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知道了光合作用的场所、产物、原料和条件,在此基础上,将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对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通过呼吸作用需要o2的实验分析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也养成乐于探索和勤于探索的好习惯。通过组内的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设计、实施“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植物的呼吸作用需要氧气”的实验,尝试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和操作过程,并能通过现象的分析得出结论。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根据实验内容,通过有效的探究活

动,综合归纳、自主获得植物呼吸作用的实质。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小组内合作实验、讨论,培养和提高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实验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疑问驱使下尝试解决问题,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创新精神。投入率达100%。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实验认同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认同率达100%。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设计对照实验,进行有效探究,探究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体验科学研究和自主学习过程。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课前准备: 教师:1、根据教科书中的知识,写出预习提纲。 2、根据教科书中的实验内容,准备实验材料和用具。 3、制作植物呼吸作用实质和意义的课件。 4、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有关呼吸作用的资料。 学生:1、根据预习提纲,预习本节内容。 2、派各组代表按要求准备实验。 3、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有关呼吸作用的资料。 课堂设计:

有氧呼吸教案设计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生物教案设计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生物组高一年级 2010年12月20日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一.课标要求:(1)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2)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3)说明细胞的呼吸方式的方式,原理和实质,简述有氧呼吸的过程。 (4)说明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二.教材分析: 本章的教材包括章首页,4节课文,2个实验,3个资料分析,3个探究,3个思考与讨论,1个“科学技术社会”以及“本章小结”和本章“自我检测” 第一节主要介绍了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酶的本质及酶的三个特性。 第二节主要介绍了ATP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特点,ATP具有与ADP相互转化的特性,以及ATP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等内容。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主要介绍了细胞呼吸的两种方式。它们的原理和大致过程,以及呼吸原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三.学情分析: 本节在学生学习的初中生物学的基础上创设拉瓦锡等科学家研究人的呼吸作用的“问题探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呼吸作用与物质燃烧的异同点等问题进入本章学习。而且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有关绿色植物和人体的呼吸作用以及对真菌细菌与食品制作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教材一开始给出了概括性很强的细胞呼吸的定义给学生。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简述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说明细胞的呼吸方式,原理和实质,探讨细胞呼吸原理和应用 2.能力目标:通过有关资料的分析,思考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同时还要有质疑,创新,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二课时)ATP.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3)、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和过程,让学生分析比较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分析、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高等动物和人在缺氧条件下以无氧呼吸方式暂时供能弥补能量不足,树立生物体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高考必考教材实验六--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及实验拓展

高考必考教材实验(六)——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及实验拓展 (国考5年未考)(地方卷:2018天津卷;2018浙江卷;2017海南卷;2015安徽卷;2013广东卷) 【师说考问】 考问1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实验原理 (2)实验流程 提出问题:酵母菌使葡萄糖发酵产生酒精的条件是有氧还是无氧?酵母菌在有氧和无 氧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是什么? ↓ 作出假设:针对上述问题,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如酵母菌可用于酿酒、发面等)作出合理的假设 ↓ 科学思维 1.为什么选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 提示:酵母菌在有氧、无氧条件下都能生存,可通过测定其细胞呼吸产物来确定酵母 菌的细胞呼吸方式。 2.为什么先将空气通过10%的NaOH溶液,再进入酵母菌培养液中? 提示:10%的NaOH溶液用于吸收空气中的CO2,以保证用于检测产物的锥形瓶中澄清 石灰水变浑浊是由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导致的。

3.用于测定无氧呼吸的装置中,为什么将酵母菌培养液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 提示:酵母菌将锥形瓶中的氧气消耗完毕后再进行检测,以确保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的CO2是由无氧呼吸产生的。 4.实验设计需遵循对照原则,此实验为何不设置对照组? 提示:此实验为对比实验,对比实验不设对照组,而是通过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的两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得出实验结论。 5.实验所用的葡萄糖溶液为什么需煮沸? 提示:煮沸的主要目的是灭菌,排除其他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考问2 实验拓展 (1)运用液滴移动情况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方法 ①欲确认某生物的呼吸类型,应设置两套呼吸装置,如下图所示(以发芽种子为例)。 ②实验结果预测和结论(见下表): (2)细胞呼吸速率的测定 ①实验装置 ②实验原理:组织细胞呼吸作用吸收O2,释放CO2,CO2被NaOH溶液吸收,使容器内气体压强减小,刻度管内的液滴左移。单位时间内液滴左移的体积即表示呼吸速率。装置乙为对照。 ③误差的校正 a.如果实验材料是绿色植物,整个装置应遮光处理,否则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干扰呼吸速率的测定。 b.如果实验材料是种子,为防止微生物呼吸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应对装置及所测种子进行消毒处理。 c.为防止气压、温度等物理膨胀因素所引起的误差,应设置对照实验,将所测的生物材料灭活(如将种子煮熟),其他条件均不变。 【题组跟进】

高中生物教案之生物的呼吸作用

生物的呼吸作用教案 【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呼吸作用的本质;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有氧呼吸过程;无氧呼吸的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手段】挂图、板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引言 因为呼吸作用在初中生物学课上也是重点学习的重要生物学原理之一,所以学生对呼吸作用的最基本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还是有基础的,因此引言可从学生已有的对呼吸的理解作为切入点,教师可用下面的问题串检测学生对呼吸的理解程度: 你能写出呼吸作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吗? 呼吸作用的最本质的物质变化是什么? 呼吸作用最本质的能量变化是什么? 呼吸作用发生在生物体的哪个部位? 呼吸作用的原料是什么?等等 因此,可以把引言和教材中的呼吸作用概念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 2、有氧呼吸 (1)让学生比较初中和高中生物学课本所给的的有氧呼吸的总反应方程式,在比较中体会有氧呼吸的产物与反应物都需要水这一事实。 (2)有氧呼吸的过程 ①有氧呼吸过程程中的物质变化和ATP的产生 在引导学生讨论以葡萄糖为底物的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时,可采用如下教法:教师一边写化学反应程式,一边让学生配平化学反应式,同时参看课本的图解的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A、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同时脱下4个[H]; 在葡萄糖分解的过程中释放出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 B、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两分子丙酮酸和6个水分子中的氢全部脱下,共脱 下20个[H],丙酮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在此过程释放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 C、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前两阶段脱下的共24个[H]与从外界吸收或叶绿体光合作用 产生的6个O2结合成水;在此过程中释放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 TP,产生大量的A TP。 教师可指导学生把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进行表解分析,如 (3)有氧呼吸过程中能量变化 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在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1mol的葡萄糖在彻底氧化分解以后,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高三二轮复习】专题五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教学设计

高三二轮复习专题五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教学设计 一、考纲要求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了一轮复习,基础知识相对扎实,但是仍然存在着知识的遗漏和比较严重的遗忘现象,没有形成相应的知识网络和知识体系,如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的总体认识,还只是停留与单个知识的拼凑,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薄弱。审题能力较弱,答题不够规范,答题速度偏慢等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生命观念 说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物质和能量转化,形成物质能量观; 分析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影响因素; 2、理性思维 理解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的物质和能量转化关系;

3、科学探究 探究自然环境及密闭容器中植物光合作用的变化; 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综合运用能力 关注科学家的经典实验; 4、社会责任 注重环境保护,形成正确的生态观 四、教学过程 必备知识·自测诊断 考点 1.完善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过程图解 (1)物质转变过程: 物质名称:a:叶绿素,b:O2,c:ATP,d:ADP,e:NADPH([H]),f:C5,g:CO2,h:C3。 (2)相应元素转移过程:

(3)能量转换过程: 2.外界条件变化时,C5、C3、[H]、ATP等物质的量的变化模式图 (1)光照强度变化: (2)CO2浓度变化: 1.判断有关细胞呼吸叙述的正误

(1)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丙酮酸过程不能生成ATP(2019·全国卷Ⅱ,T2C)(×) (2)植物在黑暗中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2018·全国卷Ⅱ,T5A)(√) (3)乳酸菌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需ATP水解提供能量(2019·天津高考,T2D改编)(×) (4)高等植物细胞中,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的过程发生在生物膜上(2018·海南高考,T4C改编)(×) (5)若细胞既不吸收O2也不放出CO2,说明细胞已停止无氧呼吸(2017·海南高考,T7B)(×) 2.判断有关光合作用叙述的正误 (6)高等植物细胞中,光合作用中的光反应只发生在生物膜上(2018·海南高考,T4A改编)(√) (7)大豆幼苗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时,若突然停止CO2供应,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5和ATP含量都会升高(√) (8)暗反应中C原子的转移途径是14CO2―→14C3―→14C5―→(14CH2O)(×) (9)若用含有18O的水浇灌番茄,则番茄周围空气中含有18O的物质有H182O、18O2、C18O2(√) (10)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细胞呼吸过程中化学能转变成热能和ATP(×)

《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实验教学设计

《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实验教学设计 田秋红 一.教材分析 “细胞呼吸”是人教版《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为了学生能直接获得经验并提高探究能力,本节内容安排第一课时为探究活动。通过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让学生亲身感受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的细胞呼吸。通过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学生认识到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条件及产物,为后面学习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打下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 1细胞呼吸是一个微观的化学反应过程,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现在通过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探究过程让学生从中获得直接经验。 2利用已学习过的简单的对照实验和相关的实验设计原则,使本节课的实验设计得以顺利进行。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简述细胞呼吸的概念; 2.说出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和产物。 实验能力目标1.尝试进行对比实验方案设计; 2.学会对实验条件的控制和对实验结果的检测; 3.对实验结果和实验装置做出合理的分析与判断。 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建立科学价值观。 四.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实验设计。 难点:设计、进行实验,对实验结果做出客观、科学的分析与判断。 五.实验准备: 1.兴趣小组的学生提前一天制作发酵的面团 2.因为按教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实验时间较长,提前让兴趣小组的学生按教材实验装置安装并实施实验。 3.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实验装置,学案。 六.教学流程: 课堂小游戏,活跃气氛、引入新课 通过化学知识推测呼吸方式有两种

观察现象,对反应式在推测的基础上做以完善 分析检验的方法,展示演示小实验 通过评价面团实验,引入实验设计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装置图,分析讨论实验观察的方法和检验方法。 展示兴趣小组的实验结果 利用学生的结论进一步完善有氧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学生尝试写出细胞呼吸的概念 进一步分析实验装置的改进。 结束

呼吸作用教学设计

案例呼吸作用 一、指导思想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个性,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本节课通过大量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总结,自己得出结论,为学生发挥主体性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高中《生物(试验修订本·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中的第八节。本节内容中的有氧呼吸与线粒体相联系,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与细胞分裂、蛋白质合成、DNA复制等知识相联系、呼吸作用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知识相联系。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归纳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以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对比、归纳能力,并可以指导学生对比、归纳的学习方法。 2、知识点分析 3、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及其处理

4—1 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 尽管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呼吸作用的知识已经有了粗浅的了解,但由于他们的化学知识和认知水平,对呼吸作用的过程几乎未涉及。高中学习呼吸作用,重点放在使学生认识呼吸作用的基本过程,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上,可使学生对生物的呼吸作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呼吸作用过程的知识,是学生理解其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ATP的本质的基础;是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区别和联系的基础;是理解生物呼吸作用与植物光合作用区别与联系的基础。 学生认识呼吸作用过程,有利于理解内外因素对呼吸作用的影响,有利于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如,从呼吸作用过程中,学生可以认识到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同时伴随ATP的形成,ATP进一步推动其它生命活动的进行。又如,从呼吸作用过程中,学生可以认识到,呼吸作用中有一系列的中间产物产生,这些中间产物,可以是形成其它有机物的原料,由此理解呼吸作用对其它有机物代谢的意义。 学生虽然知道,呼吸作用可为其它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但对通过这一作用供能的必要性,一般说不清楚。其原因是,学生对生物体能量摄入、贮存、释放和利用规律的认识不清。通过分析呼吸作用的意义,可使学生进一步澄清这些问题。 在呼吸作用意义的教学中,可以联系呼吸过程中的一些中间产物,说明这些中间产物,可以为体内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体内脂肪等有机物分解的中间产物,也可以进入呼吸过程彻底分解,使学生了解呼吸作用是各种有机物代谢的枢纽。 4—2教学难点:有氧呼吸的过程。 学生的化学知识,尤其是有机化学知识不足。在呼吸作用的过程中,糖的彻底分解,需经过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这些反应所伴随的能量变化,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呼吸作用的过程比较抽象,是学生对其理解困难的又一原因。 三、学情分析及学习方法的设计: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

第二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备课时间:11、30 授课时间:12、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⒈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过程中产生CO 2。 ⒉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 O 2。 ⒊举例说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能力目标:观察演示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围绕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问题,关注和探讨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 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重点】 ⒈呼吸作用产生CO 2的实验分析。⒉呼吸作用需要O 2的实验分析。 ⒊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难点】 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 2的实验分析。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用课件。【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提问: 前面我们学习了绿色植物独有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生理活动——光合作用,请问:光合作 用的原料、产物分别是什么?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哪里?光合作用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回答,师(副)板书下列公式。 二氧化碳+水 【新授过程】 引入新课: 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有什么用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绿色植物本身对于制造的有机物的一个消耗过程——呼吸作用。师板书标题:第四节 植物的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实质 师:我们知道人和动物也进行呼吸作用,我们在呼吸时吸进什么、放出什么?学生回答:吸氧、放出二氧化碳 师:那么植物在呼吸作用中产生了什么物质呢? 有机物+ 氧 光 叶绿体

学生猜测:植物在呼吸作用中产生了氧,也有学生认为是二氧化碳。 师:植物在呼吸作用中到底产生了什么气体呢,让我们用实验来证明。课前老师查了资料,二氧化碳有一个特性,它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含量越高越浑浊。我们请一学生到前面来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哪一位愿意? 一学生主动前来,口含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大家观察。 学生看到澄清石灰水浑浊。 师:刚才放在空气中一会的石灰水几乎不浑浊,而经我们呼出时变的很浑浊,说明我们呼出的气体中确实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植物有没有呼出二氧化碳呢?大家一起动手做一 下。 学生小组活动完成实验,师巡视。 师:大家把实验后的试管举出,看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举出试管,有些小组的液体变浑浊,而有些小组的不变浑浊 师:这是怎么回事?请大家解开袋口。 学生解开袋口,发现有些袋里的蔬菜是熟的,有些是生的。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只有活的细胞才进行呼吸作用。 师板书:二氧化碳活细胞 师提问:为什么用黑色塑料袋?用白色塑料袋行不行? 学生分析用黑色塑料袋可以避免光合作用对实验的影响。 师:绿色植物呼吸作用过程中是否也象我们人一样消耗氧呢? 老师查了一个资料:氧气可以帮助燃烧,缺氧气会使燃烧的火柴熄灭 现在,老师给大家这样的材料:两个大小一样的玻璃瓶、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各一份、小木棒、打火机,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植物呼吸作用吸收氧吗? 学生设计实验。 师出示准备好的演示实验装置:将新鲜的植物和烫过的植物分别放入密闭的广口瓶中, 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让一学生实验,把燃烧的小棒伸入放有新鲜的植物和烫死植物的瓶中,其余学生观察现象看到新鲜植物的瓶中燃着的小木棒熄灭。 师出示问题: 思考并讨论 ⒈为什么新鲜植物的瓶中燃着小棒熄灭,而烫死植物瓶中小棒依旧燃烧? ⒉这个实验证明了什么? 师生分析得出:活细胞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同时消耗氧 板书氧 师让学生比较两瓶壁上的不同,说明呼吸作用还产生水。 板书水 师:为什么要把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消耗呢?这对植物有意义吗? 呼吸作用的意义 师出示演示实验: 在上课前一天,老师用两个热水瓶装种子,甲瓶中装的是萌发的种子,乙瓶中装的是煮熟的种子,各插入一支温度计,并用棉花塞住瓶口。现在请哪一位同学上来观察两支温度计 显示的温度有什么不同。 学生:读数。装萌发种子的瓶子里温度高。 问:为什么会产生一高一低的现象呢?它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回答。 板书:释放能量

初中七年级生物:《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方案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方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eaching Design Plan of "Respiratory Function of Plants"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1、概述呼吸作用的过程。 2、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试验现象的除试验结果。 4、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二、重点和难点 1、植物呼吸作用实验的设计、分析,以及呼吸作用的概念、公式是重点。 2、呼吸作用的实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 1、引言的设计:用微机课件展示:一只小白鼠生活在密闭的玻璃钟罩里,另一只小白鼠生活在有绿色植物的密闭玻璃钟罩内。教师配合课件,提出问题:(1)这两只小白鼠哪

一只先死去?(2)能用学过的知识分析一下原因吗? 学生回答之后,进一步用课件展示小白鼠生活的环境,将b装置用黑布罩起来。教师讲述“有一个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如图中装置,结果,他发现b装置中的小白鼠不久就死了,而且寿命比a装置中的还短”。这时,请全班同学讨论:这是为什么呢? 从而得出:不仅动物的呼吸作用需要氧气,植物呼吸作用也需要氧气,引出本节课课题:植物的呼吸作用(板书)。 由此导入配以形象画面,提出问题,引出思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也从中引入下一阶段的教学。 2、过渡:如果植物也进行呼吸,植物周围的o2就会减少,co2增多。所以,要知道植物是否进行了呼吸作用,可以通过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来证明。 3、讨论:怎样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了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考虑,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的方案。为了使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有可行性和科学性,课件展示以下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 (1)选择什么材料做实验好?一棵树,一株小草或是植物的某些器官如种子。 (2)选择实验场所:在开放的空间(如教室)做实验,还是在密闭的容器里(如广口瓶)做实验?为什么? (3)怎样才能检测o2含量的变化?(o2可助燃,缺o2

教案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第二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3、知道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能利用呼吸作用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重点和难点】: 1、认识呼吸作用的过程。 2、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3、对呼吸作用三个演示实验现象的准确分析;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课时分配】:1课时 【教材准备】: 准备实验所需的仪器和材料,提前两周准备豆苗或玉米苗,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在上一节中,我们学到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那哪位同学能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光合作用的含义?有谁能在黑板写出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回答并自行写出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形成并积累有机物,供给自身及其他动物体、微生物进行生命活动。如人类自身不能产生能量,所以就需要一日三餐来供给,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在日常生命活动中,哪些活动是耗能的? (学生列举生命现象,指出耗能的一些生命活动) 植物为人类生命活动积攒了化学能量,如:淀粉、蛋白质、油料,那么这些固体的能量又是通过何种方式变成我们进行生命活动的热量的呢? 接下来,我们将开始新一章的学习,了解一下光合作用产生的能量到哪里去了?人和动物的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以何种方式转化而来? (二)目标点击: 这一章中,我们需要达到的目标:(1)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2)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3)知道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能利用呼吸作用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三)情境导入: 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人和动物呼吸,不断地从外界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而植物是不是也呼吸?如植物也要呼吸,那么它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是否与我们相同?得出检测植物是否进行呼吸,可以用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的方法。可提问: 1、什么是呼吸?请举出身边见到的呼吸现象。

有关酵母菌呼吸作用的分析

很长时间以来,在许多教辅材料上都会引用一道有关酵母菌呼吸作用的实验分析题,由于此题所涉及的内容已经超出了高中生物教学所应掌握的范畴,因此给这道试题的讲解带来了很大困难,甚至使一些教师感到困惑。虽然此题所涉及的内容较深,不可能给学生一一讲解,但却不失为教师学习的好素材,因此拿出来分析一下,以便和同行们共同学习。 【题目】将酵母菌研磨,取一部分匀浆离心,得到上清液(含细胞质基质)和沉淀物(含细胞器)。将等量的上清液、沉淀物和未离心的匀浆分别加入甲、乙、丙三支试管,分别进行以下几项实验: 实验一: 向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葡萄糖溶液,三支试管中的最终产物分别是 甲________ 、乙________、丙_______ 。 实验二: 向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丙酮酸溶液,三支试管中的最终产物分别是 甲________ 、乙________、丙________ 。 实验三: 隔绝空气的情况下,重复实验一,三支试管中的产物分别是甲 ___________ 、乙_______ 、丙__________ 。 实验四: 隔绝空气的情况下,重复实验二,三支试管中的产物分别是甲 ___________ 、乙________ 、丙__________ 。 【答案】实验一甲: 酒精和二氧化碳;乙: 葡萄糖;丙: 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二甲:

乙醛和二氧化碳;乙: 二氧化碳和水;丙: 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三甲: 酒精和二氧化碳;乙: 葡萄糖;丙: 酒精和二氧化碳 实验四甲: 乙醛和二氧化碳;乙: 丙酮酸;丙: 乙醛和二氧化碳; 此题的焦点问题是要解释实验一的甲试管、实验二的甲试管和实验四的甲试管,其它的问题都比较好理解。 分析实验一的甲试管: 根据呼吸作用的过程,不管是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的第一步进行的都是糖酵解的过程,大致步骤如下: 葡萄糖-葡萄糖-6-磷酸-果糖-6-磷酸-果糖- 1.6-二磷酸—甘油醛-3-磷酸和磷酸二羟丙酮— 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丙酮酸。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消耗NAD+生成NADH消耗ADP和无机磷生成ATR 总的来说可用1 葡萄糖1 基质中NAD+、ADP和无机磷的存量都很少,如果全部被消耗了,且不能循环使用,糖酵解就会停止。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NADH就在细胞质基质中还原

(完整版)《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

《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在学习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之后进行的,是植物的三大生理活动之一,它与光合作用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呼吸作用应用两部分,对植物呼吸作用知识的构建主要通过对呼吸作用实验现象的分析获得。学生对呼吸作用现象已有不少的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义,并能运用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目标 1、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2、能举例说明呼吸作用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在进行探究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4、在进行探究实验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猜想、推理、概括分析、综合能力。 5 、运用小组教学,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增强小组学习的凝聚力。 6、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关系的比较,使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种子呼吸作用现象”的分析;呼吸作用概念的总结。 教学难点 呼吸作用的概念的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准备:种子呼吸时吸收氧气的实验装置一套;种子呼吸时放出二氧化碳实验装置一套,种子呼吸时放出热量的实验装置一套。菠菜(或其他蔬菜)呼吸作用装置一套。澄清石灰水、玻璃管、打火机、蜡烛、清水等。 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对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让学生准确概述并非易事,如何唤起学生的探究意识,主体意识,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由一幅图片——卧室摆放多盆绿色植物引发悬念:这样做到底科不科学?顺利开启本节知识的学习。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实验,以及学生的自主探究、现象观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然后引领学生概括总结呼吸作用的概念和实质。在处理呼吸作用在农业生产、

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教案

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第2课时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三节“细胞呼吸”第2课时的内容,第1课时安排的是实验课题──“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该部分知识点主要有细胞呼吸的过程、原理及应用,它与前面学习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酶、ATP等内容密切联系,也为接下来的光合作用等其他生命活动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于呼吸作用和细胞生命活动的能源物质已经有所了解,但是有机物是怎样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这一过程与有机物在生物体外的燃烧有什么不同?必须要有氧的参与吗?这些问题学生并不清楚,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新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②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③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引导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自主阅读,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③通过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与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对知识分析比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科学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教学难点:有氧呼吸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五、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等 八、教学过程 1、导入:创设情境,凝疑激趣 [图片展示]:向学生展示几幅北京等城市雾霾时的景象,同时提出前央视记者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指出吸入空气中的颗粒物和有害物质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同呼吸,共命运”,要求大家培养环保意识。 [设计意图]:社会热点问题可以迅速吸引学生兴趣,集中注意力。[思考讨论]:通过呼吸我们吸入了O2,O2要到哪里去呢?它将发挥什么作用? [课件展示]:图片展示肺泡内气体交换示意图。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机物及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变化过程,掌握两者的联系。 2.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形成学生部分和整体统一的观点,养成温故而知新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态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重难点: 重点:(1)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有机物联系 (2)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关系 难点:在夏季一昼夜二氧化碳的吸收和释放变化曲线图的基础上,分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有机物、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变化关系。 三、教学方法: (1)通过竞猜游戏导入,充分激发学生兴趣,使所有学生积极加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2)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直观教学。 四、教学准备: 课件、试题卡片、绘制有夏季一昼夜CO2吸收变化曲线图的白纸板等 五、教学过程: [游戏引入] 通过竞赛测试游戏,让学生回忆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基础知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以学生的学习小组(6组)为单位参加竞赛游戏,竞赛游戏分为两轮,第一轮为必答题,每一小组选一名代表回答问题,答对加1分,答错不扣分。第二轮为抢答题,答对加1分,答错不扣分。 光合作用吸收CO2,释放氧气,合成有机物,;呼吸作用吸收O2,产生CO2,分解有机物。可见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联系最主要体现在有机物以及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变化上,下面我们从有机物和氧气、二氧化碳两个角度去分析这两者的之间的关系。夏季一昼夜中CO2的吸收和释放变化曲线最能体现两者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分析一下这条曲线形成过程。

[教师讲解分析]夏季一昼夜中CO2 的吸收和释放变化曲线图形成过程。 a点:凌晨3-4点钟,温度降低,呼吸作用减弱,CO2释放减少 b点:六时左右,太阳出来,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b---c: 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 c点:七时左右,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 c---e: 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 d点:温度过高,部分气孔关闭,出现“午休”现象 e点:下午六时左右,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 e----f: 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 f----g. 太阳落山,停止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以上是夏季一昼夜中CO2的吸收和释放的变化曲线图,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有关它的有机物情况,在24小时中消耗有机物、制造有机物和积累有机物的时间段应该是那段,在24小时中植物体内有机物最少、有机物最多和制造有机物最快的时间点应该为何点?在一昼夜中有机物的积累量如果用CO2曲线围成的面积来表示的话,应该如何表示?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把讨论结果在纸板上表示出来。 [学生分组讨论1] 变化曲线图中有关有机物的问题: (1)植物消耗有机物、制造有机物和积累有机物的时间段? (2)植物体内有机物最少、有机物最多和制造有机物最快的时间点? (3)在一昼夜中有机物的积累量如何用CO2曲线围成的面积表示?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教案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孙晖、张蓓蓓、陈小婕、陈徐羽心一、教材分析: 在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教材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探究实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教材对该实验仅提供实验原理、参考案例和相关的参考资料。 二、学情分析: 学生一般都有亲身经历过或看到做泡菜、做酸奶等与发酵有关的活动,但是不清楚其反映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酵母菌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不同条件和产物; (2)描述酵母菌细胞呼吸的过程,说出细胞呼吸的本质 (3)能够运用酵母菌呼吸对比装置的搭建技巧 2.过程与方法 (1)能正确搭建酵母菌细胞呼吸实验的装置 (2)用表格方式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小组合作、共享实验方案 (2)形成探究实验思路,养成尊重实验事实的习惯 四、重难点: 【重点】:掌握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与差别 【难点】:设计、进行实验,对实验结果做出分析与判断。 五、器材准备: 酵母菌培养液、锥形瓶五个、橡皮球、玻璃导管数根、澄清石灰水、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重铬酸钾溶液、浓硫酸(95%-97%)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行为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张:提出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描述:家庭如何蒸馒头?如何酿酒?蒸熟的馒头为什么比较松软?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它是酵母菌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酒精和二氧化碳是酵母菌在有氧条 学生甲、乙分别阐述家庭蒸馒头和酿酒的过程。 学生根据初中生物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尝试作出各种假设:

二、新课讲解 活动一:设计实验方案件下还是无氧条件下产生的? 让学生做出假设,教师对其 进行归纳。 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的疑问, 在这些问题中,我们选择一两个 问题来进行探究。 1、酵母菌能使糖类发酵产生酒 精,但是不清楚是在有氧条件下 还是在无氧条件下进行,那我们 可以提出问题,酒精是酵母菌什 么条件下产生的? 2、酵母菌的呼吸会产生二氧化 碳,但不同条件下产生的二氧化 碳是否一样多呢? 在提出问题之后,我们要根据问 题做出假设,我们应该作什么样 的假设呢?(学生回答) 孙:假设:酵母菌在有氧呼吸时 产生CO2、在无氧呼吸时产生CO2 和酒精。 接下来,我们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假设。我们可将上面的两个假设 合成一个假设,即酵母菌在有氧 和无氧条件下均能进行细胞呼 吸。因为只有这个假设成立,其 呼吸产物有差别的假设成立。那 如何设计实验呢?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实验的目的, 是验证有氧和无氧下能否进行呼 吸的问题。因此应该设计两个实 验组:有氧条件和无氧条件。 思考讨论:1、本实验的自变量、 因变量、无关变量是什么? 学生甲:CO2是酵母菌 在有氧条件下产生的, 酒精是酵母菌在无氧 条件下产生的;学生 乙:CO2是酵母菌在无 氧条件下产生的,酒精 是酵母菌在有氧条件 下产生的;学生丙:CO2 和酒精都是酵母菌在 有氧条件下产生的;学 生丁:CO2和酒精都是 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 产生的。 自变量:是否有氧气 因变量:CO2、酒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