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默读课文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默读课文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默读课文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默读课文习惯

概要:教师在布置学生进入默读一定要给足时间,视课文长短,难易程度来确

定时间,至少十分钟以上。在这十分钟老师进行巡视,而要利用这十分钟与堂课重点去用耳语方式辅导问题学生,可根据不同班级的学情进行快慢深浅的调节。进入八年级则巩固提升,逐步降低老师点拨频率,到了九年级可以让学生自己来。

“文以载道”,这个世人皆知的成语,以五千年中国文明史雄辩地证明了它的

正确性。据我所知,直至今天尚无人质疑这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说词。它之所以被历史,被人们认可,是因为它的确符合客观事理:是“文”必含“道”、“道”的体现必靠“文”。于是乎,文道一体或“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说,便应运而生。

然而,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这是载体与内容的关系。举个例说:一批很好的

货呆在仓库,人们亟需,必用运载工具输送出去,靠人背?靠车拉?靠人背,量有限,相当于没有“文”之前的“蛮荒时期”。靠车拉,量无量,相当于有了“文”之后的“文化时代”。因此,人类都可以得道:“道”的传播,既可靠人与人之间的口口相传,更需要靠“文”完成大面积、长时间的代代相传。我们的现代教育,具体说语文教育还是靠口口相传“做人之道”呢,还是靠“文”代代相传“做人之道”呢?如果是靠前者,那么还印发教材干什么?现实已经铁证:“靠文”传道。既然如此,我们作为语文教师的是不是就应该把工作重心锁定在“文”上呢?假设:我们每一个语文工作者在几千个课时内,都认认真真、实实在在,把力气花在提升学生关于“文”的把控能力,还会有“吕叔湘之问”吗?

古人云,人有三立:立言、立德、立功。我们语文教师是不是为孩子“立言”

的主推手呢?如果是,你又是怎么做的呢?

老师们会说:“我抓住了‘文’呀,分析内容、结构、条理、章法,乃至于人

物形象、精神主旨,无一疏漏呀!”

哇塞!如此抓“文”虽不能说全错,但,问题出在“就文讲文”,“用教材讲

教材”上。这正是吕叔湘先生质疑之症结。

那么要怎样抓“文”呢?我们还是回到“立言”上来说吧。

言,分两种,一为口头语言,一为书面语言。无论是哪一种语言都是表达自己

思维的工具。有心理专家说: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这说明:发展语言,也可以视为发展思维。可见“立言”之重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