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绵羊:作为使用价值出现。主动作用,通过斧子表现自己的价值,处于相对价值形式。

斧子:作为价值出现。被动作用,不表现自己的价值,充当表现材料,起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

⑵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的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价值第一次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缺陷:价值表现不完全,特殊等价形式的商品是没有穷尽的。

⑶一般价值形式: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集中的、统一的表现在一种商品上。发生了质的飞跃。

a 简单的b统一的

⑷货币形式: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集中的、统一的表现在一种贵金属商品如黄金或白银上(根本原因是本身是商品。质地均匀、体小值大、便于携带、不宜腐烂、便于保存)

4.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职能:

⑴价值尺度:衡量其他商品价值大小的标准,可以是观念的货币。

⑵流通手段:充当交换媒介。

⑶储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做财富象征储藏起来的职能

⑷支付手段:用来清偿债务、支付税收、租金、工资等。通过赊账买卖表现。

⑸世界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5.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即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所需要的货币数量的规律。

三个因素:a 待售商品量b 价格水平c 货币流通速度公式见:P36

纸币流通规律,以金属货币流通为基础。(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6.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市场机制”一章来理解)。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

价值规律表现形式:a围绕价值波动b 平均价格与价值是一致的c 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

价值规律作用:a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发展b 调节社会劳动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c 两极分化

7.商品价值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

质的规定性:物化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量的规定性:是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8.为什么说劳动的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劳动的二重性学说解释了商品的二重性,从而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科学基础。

(2)从劳动二重性出发,马克思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增值过程,揭示了剩余价值是由剩余劳动创造的,从而为剩余价值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3)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区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而提出了资本的有机构

成学说。

(4)在前面三点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资本积累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以及剩余价值分配理论,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9.从发展的角度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新认识。

⑴从局部劳动到总体劳动:劳动外延扩大(包括商品和服务的劳动)、劳动形式由个体形式到社会形式。

⑵知识劳动、服务劳动、管理劳动都创造价值。

⑶价值创造与财富创造:

a质:价值创造只与劳动有关,财富创造与各种生产要素有关。

b量:生产率不变时,两者一致;生产率提高时,财富增加,价值总量不变,单位价值减少。

思考题:

10.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关系?价值规律在资源配置中起什么作用?

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市场机制”一章来理解,也可以结合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来理解。

提示: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中的基本规律,市场机制是这一规律的作用形式。

(2)价值规律揭示了商品价值的决定、实现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内在关系;而市场机制不过是表现这种关系的外在形式。

11.劳动价值论有何现实意义?

提示: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出发点:资源怎么配置和财富怎么分配。

今天的现实问题:我们要搞市场经济,但是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我们的现实经济处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存在着很多矛盾,比如收入分配不公等。而按劳分配仍然是我们经济体中的主要收入分配方式。尽管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各要素都参与分配,但问题在于我们目前过于强调资本等要素的分配,而忽略了劳动这一基本要素。

第二章资本与剩余价值

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的解决(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根本条件)。

提示:劳动力怎样成为了商品(劳动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区分)。

简单商品流通公式:商品-货币-商品(W-G-W)为买而卖、获得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的生产关系资本总公式:货币-商品-货币(G-W-G’)为卖而买、取得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不同点:买卖顺序、内容、目的、体现的生产关系

矛盾:发生了价值增值。

矛盾解决: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与劳动者身体之内并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a人身自由b一无所有

劳动力的价值:a维持劳动者自身的生活资料价值b后代的生活资料价值c教育和培训费用d历史和道德因素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超出部分即为剩余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表现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⑴是生产各种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特点:a劳动隶属于资本b雇佣工人创造的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⑵价值增值过程:劳动时间超过为补偿劳动力所需的时间,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是不同的量。延长劳动时间超过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的时间,就形成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在生产领域中创造的,不是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但是不能离开流通。只有在流通中才能买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好前提条件。

3.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

资本的本质:资本是靠剥削工人而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着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不变资本: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价值转移,改变物质形态,不发生增值。

可变资本:购买劳动力的资本。改变了价值量。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包括补偿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4.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主要有2种方法: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绝对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工作日绝对延长(局限:工作日长度延长有生理界限和社会道德界限)相对剩余价值:工作日长度比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竞争使其他资本家也提高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的社会价值下降(超额利润消失)-生活资料价值下降-劳动力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5.工资的本质(为什么不是劳动的价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了解名义工资,实际工资和相对工资。

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劳动不是商品:a出卖前不独立存在b商品价值有一般人类劳动形成,如劳动是商品,有价值,则为同一反复。名义工资:(货币工资)。资本家为购买劳动力支付给工人的货币工资。

实际工资:(货币工资购买力)。工人用所得的货币工资实际能够买的生活资料数量和各种劳务。

实际工资=名义工资/生活资料物价指数

相对工资:工人所得的工资同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相比较的数额。

实际工资上升的原因:a生活资料结构变化b失业工人减少c对外剥削放松了对内剥削d工人的斗争

6.在现代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如何理解剩余价值的源泉?

⑴先进设备仍是不变资本,不能创造价值,剩余价值是由剩余劳动创造。

⑵总体工人(包括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

⑶复杂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⑷自动化代表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个体-社会-剥削率提高)

思考题:

1.理解资本和剩余价值的一般性和特殊性?P54-55

提示:

马克思把资本当着一个特殊范畴;两者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范畴,只要是商品经济,就存在资本和剩余价值;其特殊性是指: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体现为不同的生产关系。

2.在现代社会中,追求剩余价值是企业唯一的动机吗?

提示:马克思时代确实是这样;现代经济学作了一些修正:行为人在经济生活中的选择不仅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还追求一些非物质利益(结合西方经济学复习)。

第三章资本积累与再生产

1.什么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动因。

资本积累:即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资本积累的实质:在等价交换的形式下,资本家不断使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增殖资本,来继续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以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对工人的剥削。

动因:a内因:追求剩余价值b外因:竞争。

2.资本有机构成学说:技术构成,价值构成,有机构成,有机构成的变动趋势。

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比例。

技术构成:表现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资本价值构成。资本的有机构成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提高的(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同样的劳动力推动更多的资本)

3.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资本经营和资本扩张的手段)。

资本积聚:个别资本靠本身的积累,即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资本集中:已有的较小规模的资本联合形成大资本。方式:a竞争(大资本兼并小资本)b 股份公司

关系:联系:⑴积聚促进集中:a大资本力量增长快,加速兼并b大资本信用高,借贷容易

⑵集中促进积聚:集中使规模扩大,有利于采用新技术,提高生产率

区别:⑴积聚是单个资本的自我积累;集中是社会资本的合并或联合。

⑵积累是单个资本家依靠剩余价值资本化实现的,能增大社会资本总额;集中是原有资本在资本家之间

的重新分配实现的,不增加社会资本总额。

⑶积累受积累基金限制,增长速度慢;集中不受限制,增长速度快。

4.相对过剩人口:概念,形成机理,以及作用形式(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对过剩人口:即超过资本需要形成的相对多余的劳动人口。

形成机理:⑴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使可变资本比例下降。

⑵ a体力和技能要求降低 b 小生产者(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c小资本家破产

作用形式:a提供后备劳动力b供过于求,可加强剥削

5.资本原始积累与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原始积累:a对农民土地的剥夺(获得资本和劳动力)

b对货币财富的剥夺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生产资料日益集中,生产社会化-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资本主义被取代。

重点:

1.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积累及其意义?

提示:

(1)概念: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剩余价值是源泉,剩余价值的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2)资本和剩余价值的一般性:只要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就存在资本和剩余价值,这是不能回避的,也是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3)资本和剩余价值的特殊性: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积累越大,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就越大,社会主义全体人民就越可能享有更大的福利,积累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使人民的福利最大化。帕累托最优也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才能实现得更好。

(4)资本积累的动因:资本积累的内因在于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外因在于市场竞争和市场机制;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在于市场机制的作用。

思考题:

1.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贫困化的根源与市场经济制度中贫困存在的一般性。P89-92

提示:市场机制在起作用,使资源配置向有效率的企业倾斜;对分配来说,市场机制强调市场化的分配,对不同的要素倾斜程度是不同的,市场本身没有很好的办法去调节贫富差距,而政府出面调节与干预又可能出现失误。

第四章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

1.产业资本循环三个阶段,以及三种职能形式。

资本的循环:资本从一种形式开始,顺次改变自己的形式,经过三个阶段,使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过程。

产业资本的循环:资本顺次改变的自己的形式,依次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售卖阶段,相应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⑴购买阶段: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发生在流通领域。

货币充当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

资本家进入市场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为直接生产过程准备条件。

公式:A表示劳动力Pm表示生产资料

⑵生产阶段: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发生在生产领域。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不仅发挥生产要素的作用,还发挥着资本的作用,具有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

职能。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按照资本家的意志结合,生产出的新产品包括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该阶段是资本循环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资本价值增殖发生在该阶段。

公式:P表示生产过程,W’表示包含了剩余价值的商品,虚线表示流通过程的中断和生产过程的进行。

⑶售卖阶段: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发生在流通领域。

商品资本的职能是实现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

资本家在市场中将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卖出,换回货币,即由商品形态回到了最初的货币形态。

货币量已增加。

该阶段是商品和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

售卖阶段关键和特殊:a能否卖掉b卖掉多少c售卖速度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影响。

公式:W’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是预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体现了剥削关系。G’表示价值增殖了的货币量。

资本的循环过程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

(为什么说生产阶段是资本循环的特定阶段?关键看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采取怎样的结合方式?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是分离的,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一无所有;劳动力作为商品卖给资本家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所生产的产品就是包含剩余价值的产品)

2.产业资本三个循环形态的统一。

总公式:

⑴货币资本的循环:起点为G,终点为G’,可缩写为G-G’。

优点:最明显的暴露资本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

缺点:a 货币有生出货币能力的错觉

b忽视了生产过程,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⑵生产资本的循环:起点和终点都是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处于中间环节,为媒介。可缩写为:P……P

优点:突出生产过程的决定性地位。

缺点:货币只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掩盖的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

⑶商品资本的循环:优点:体现了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

缺点:起点和终点都是销售过程,造成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假象,掩盖

真实目的。

三种循环都从侧面反映出资本运动的特性,都是为了价值增殖,但都有片面性,要把三种循环形态统一起来,才能全面把握资本运动的实质及其规律。

三种循环统一地运动需具备的条件:a空间上的并存性b时间上的继起性。

3.资本周转时间和速度:概念和预付总资本的总周转时间。

资本周转时间:资本周转依次所需要的时间,即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生产时间:资本在生产领域的时间。a原材料储备时间b劳动时间(劳动者对劳动对象进行劳

动加工的时间)c自然力独立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

流通时间:资本在流通领域的时间。包括资本家用来购买原材料、劳动力和销售商品的时间。资本周转次数:一年内资本周转的次数。n=U/u

资本周转速度:指预付总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预付资本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周转的价值总额+流动资本的价值总额)/预付总资本

4.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关系:

⑴循环是周转的起点和基础。周转就是周而复始的循环。

⑵资本循环一次就完成一次周转。

⑶区别:a循环是从出发点回到出发点,周转是从出发点又重新出发,不断循环。

b循环揭示资本的一次运动经历的阶段,采取的形式和职能,周转揭示资本周期性运动所需的时间,

速度及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5.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的含义,内容,特点,最重要的是两种磨损;了解流动资本周转的特点;固

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相区别,不能混淆。

固定资本:在物质形态上全部参加生产过程,其价值却在多次生产过程中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资本。

流动资本:在物质形态上参加一次生产过程后,全部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a周转方式b周转时间c价值收回方式d实物更新方式

有形磨损:同资本的物质形态的变化结合在一起的磨损,也叫物质磨损。减少磨损可通过加强对机器设备的维护,使设备保持良好的效能。

无形磨损:指机器设备等在有效使用期内同物质磨损无关的价值贬值,也叫精神磨损。

原因:a 生产率提高,b新技术新发明

弥补损失的方法:a提高机器利用率,加速固定资本的周转b提高折旧率(影响:加快资本周转,

是利润总量增加b增大生产成本,削弱竞争力,使利润减少。)

5.加速资本周转的意义;年剩余价值率和年剩余价值量的计算。

加速资本周转的意义:

⑴最大限度的发挥资本的潜能,节省资本的投入量。

⑵加速流动资本周转,可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⑶影响剩余价值流通。(流通快的可获得利息,通过投资获得更多的利润)

加快周转的方法:

⑴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缩短生产时间。

⑵搞好市场营销,缩短流通时间。

⑶合理分配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加快各自的周转速度。

年剩余价值量(M):一年内生产的全部剩余价值总量。

年剩余价值率(M’):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表示一年内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M’=M/v= m’vn/v=m’n n为周转次数

注意:年剩余价值率反映一年内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剩余价值率反映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

第五章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经济危机

1.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点:(与单个资本运动相比较)

⑴包含预付资本的运动和全部剩余价值的流通(即资本家用于消费的剩余价值)

⑵包含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即工人用工资、资本家用剩余价值购买消费品)

⑶包含资本流通和一般商品流通。

2.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运动的出发点和核心问题。

出发点:社会总产品(W’)。采用商品资本循环公式。

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在于社会总产品能否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满足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和资本家及工人的需要,核心问题在流通领域。)

两个理论前提:a社会总产品生产分为两大部类;b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c+v+m)。

3.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

含义:生产规模不变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实现条件:a基本条件:Ⅰ(v+m)=Ⅱc

第Ⅰ部类新创造的价值产品必须全部用于补偿第Ⅱ部类所消耗的生产资料。

第Ⅱ部类相当于不变资本的部分必须能维持第Ⅰ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原有的生活需要。

b派生条件:Ⅱ(c+v+m)=Ⅰ(v+m)+Ⅱ(v+m)

提示:含义;重要的是:两大部类之间如何交换;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三个公式。

4.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

提示:5个公式。

5.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危机的爆发是市场机制对市场失灵的自我调节,强制性地使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平衡,但不能根本上消除矛盾;表现为相对过剩。

可能性:a 流通职能(买卖脱节)

b支付手段(赊销赊购造成错综复杂的债务连锁关系)

c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商品的形态表现为资本形态的变化,商业和信用关系普遍

发展,使前两个因素破坏性加大。

必然性: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a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比例失调)

b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大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对剩余价值的

追求和竞争,有愿望扩大生产;现代机器工业,有能力扩大生产;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剥削加重,

工资降低,失业人口增加)

6.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

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原因:a萧条时,为改变萧条,有动力更新;b游资充斥,利率和价格低,有条件更新;c更新使经济复苏;d更新为下次危机创造了物质条件(技术提高,有机构成提高,相对人口增加,剥削加重)

第六章职能资本与平均利润

1.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⑴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a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成本价格(K=c+v)是资本家在生产上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的总和。

从生产商品本身的耗费(c+v+m)与生产商品的资本主义耗费(c+v)来分析。

价值公式:W=c+v+m →W=K+m

b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把剩余价值看成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抹杀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

c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剩余价值转化成利润P后,W=K+m→W=K+P不但模糊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而且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⑵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a部门内部的竞争形成商品的社会价值(商品的平均价值),由占大量的、中等生产条件下生产的产品的个别价值决定。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企业,就能获得超额利润。并进一步竞争形成各个部门的利润率。

b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的自由转移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量/社会总资本)各部门投资者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与其投资量相适应的利润,即平均利润。(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投入资本量)

⑶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就是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

生产价格=K+P’

2.马克思平均利润理论的意义:

平均利润形成为生产价格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而解释了分配剩余价值的基本原则(等量资本分配等量利润)是怎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立的;平均利润的形成说明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不仅受到本企业资本家的剥削,而且还受到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客观上揭示了市场化分配规律的客观趋势;平均利润只有在自由竞争的前提

下才能形成,这对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利润分配有一定启发;对我国转型期分配理论的研究和分配制度的完善具有现实意义。

3.生产价格形成的特点和商品的市场价格的关系。P159

提示:生产价格形成以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

⑴全社会看,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和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相等。

⑵全社会看,商品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相等。

⑶生产价格随商品价值变动而变动。

4.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规律

平均利润率高低主要取决于剩余价值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平均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可变资本比重减小,同量资本推动的劳动力少;固定资本所占比重加大,资本周转速度减慢。)

不排斥利润总量增加:a总资本推动的劳动总量增加,资本增加速度>平均利润率下降速度

b总价格包含的利润率增加,剩余价值率提高>新价值下降速度

不意味着剩余价值率的降低,因为平均利润率还要受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影响

3.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的来源。

商业资本是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是一部份商品资本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形成的独立的资本形式。

具备条件:a独立分工b独立化的流通当事人,必须自己预付资本。

作用:a缩短流通时间b节约流通资本c加速资本周转

商业利润:即买卖价格差额,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4.流通费用的分类及其补偿。

a由商品使用价值的运动引起的,为生产性劳动,要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从已提高的商品价值中得到补偿。b由商品价值形态的变化所引起的费用,纯流通费用,为非生产性劳动,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作为加价从商品售价中补偿。

第七章信用、银行与虚拟资本

知识要点:

1.借贷资本和利息。

借贷资本: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来源:a暂时未使用的固定资本折旧价值b资本周转过程中的一部份流动资本成为闲置资本c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要到一定量才能转化为资本。

利息:借贷资本家凭借货币资本的所有权从货币使用者(职能资本家)那里取得的剩余价值。

2.银行资本与银行利润(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特点;银行资本的结构;银行利润的实质;银行资本如何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商业信用:是职能资本家之间用赊账方式买卖商品时彼此提供的信用。

特点:a对象是商品资本

b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职能资本家

c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动态一致(繁荣时,扩大;萧条时,萎缩)

局限:a受各个职能资本家资本数量的限制

b受各个职能资本家资本回流的数量、速度的限制

c受不同行业和产业的不同商品流通的限制。

银行信用:银行或货币资本家以贷款方式向职能资本家提供的信用。

特点:a不受个别资本的数量和资本周转的限制(集中社会闲置货币)

b受不同行业和产业的不同商品流通的限制(对象不是商品资本,而是社会闲置货币)

c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动态可能不一致。

银行资本:是银行资本家为经营银行获取利润所投入的自由资本和通过各种途径集中到银行的货币资本。

包括:a银行资本家的自由资本b从外面吸收的存款

特点:a形式有现金和有价证券

b运动形式不会都呈现借和还两个阶段

c是一种部门资本,与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并存。

银行利润为存贷款利息之间的差额。

3.信用制度与股份公司的发展。

信用制度:以银行信用为主要信用形式的社会信用体系。

作用:a增加投资机会,推动社会资源优化组合

b加速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c加快商品流转速度,节省流通费用(非现金结算)

d可作为国家调控的工具

影响:a可能造成虚假繁荣,引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b信用刺激了投机,增加了市场的盲目性

c可能引发货币信用危机。

股份公司:是由若干股东以入股方式筹集社会资本而形成企业的资本和财产组织形式。

创造了资本联合,强化了生息资本的效应。

4.虚拟资本及其作用。

虚拟资本: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资本。

产生:a货币虚拟化是前提。

b借贷资本信用关系是根据

c信用制度的逐步完善是最终基础

影响:a促进了银行资本的虚拟化

b促进金融衍生品的产生和发展

5.虚拟资本与实际资本的关系。

统一性:a实际资本运用规模决定有价证券的发行规模

b实际资本的循环周期影响虚拟资本的循环周期

c虚拟资本能否按计划目标顺利发行,影响实际资本的运用和规模

d虚拟资本的流向影响实际资本的分配比例和结构

e虚拟资本扩大了实际资本的活动范围

矛盾性:a虚拟资本的价格不由实际资本决定,由预期收入和平均利息率决定

b虚拟资本的数量等于各种有价证券的价格总额

c虚拟资本不一定反映实际资本数量的变化

4.虚拟资本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P195-196

⑴存在和运动有利于货币资本的有效配置

⑵运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

⑶加速了新的社会经济部门的形成和发展,但也导致财富虚拟化

⑷膨胀引发了“泡沫经济”等新经济问题

第八章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与地租

本章只要求第二节

知识要点:

1.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租种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而缴纳给土地所有者的由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价值,即超额利润。

2.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级差地租:同土地等级相联系的地租。

产生的原因:是农业中存在着对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条件:土地的肥沃程度和距离市场的远近。

绝对地租:由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所获得的地租。是来自农产品价值超过农产品社会价格以上的差额。由于土地私有权,阻碍了资本转移,农业不参与平均利润的形成,而按农产品的价值出售商品。

产生的原因: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条件: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资本有机构成,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

第九章资本社会化与国内垄断

1.竞争的功能和作用。

竞争:是指生产经营者或其他经济利益主体,为了取得有利的生产、销售条件,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而进行的角逐。

作用:a 提供公平的机制

b在全社会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有利于资源配置(保证最有效率的企业得到资源,生产最需要的产品)c给经济主体以压力和动力,改进管理,提高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过度的竞争的消极影响:(是否过度进入,长期不能退出)

a高估或低估市场需求,难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b加大竞争,导致利润率低,不利于创新

2.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

生产集中: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生产日益集中在少数大企业中,使生产规模扩大。

集中是竞争的结果:

a同一部门的竞争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

b不同部门的竞争。争夺有利的投资领域;经营多元化引起的产业融合和产品替代程度提高

c工业化大生产和社会分工提供技术基础。

d信用和股份公司是集中加速的杠杆

集中导致垄断:

可能性:a集中使少数大企业容易达成协议

b规模大限制了资本的自由转移,压制了竞争

必要性:a市场有限,避免生产过度造成资源浪费

b规模大形成进入壁垒

c避免过度竞争造成两败俱伤

垄断的实质:垄断资本资本家通过对生产和市场的操控,以获得大大超过一般平均利润的高额垄断利润。

3.垄断利润的来源。

提示:主要手段就是通过垄断价格。垄断利润实际上是来源于对已有价值和收入的掠夺(商品的价值是既定的,垄断不能提高价值)

(1)从工人那里剥夺的一部分劳动力价值。

(2)从非垄断企业资本家那里掠夺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3)从城乡小生产者那里掠夺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4.为什么说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在什么条件下发生了改变?P234

a垄断价格形成只是改变了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价格长期的稳定的背离生产价格和价值,但不能脱离价值。b整个社会的商品价值仍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c不能改变价值总量,只是对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再分配。商品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额。

5.垄断和竞争

a 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垄断不能消除竞争

b 任何垄断都无法达到完全垄断,存在非垄断企业

c 各垄断企业、各部门发展不平衡

d各垄断组织之间有竞争

6.试述我国当前抑制垄断的对策?P241

⑴直接管制:a进入限制b数量限制c价格限制d产品和服务质量规定e设备管理

⑵反垄断政策:a立法b对垄断性市场结构时候调节c禁止共盟、卡特尔和不正当的价格歧视。

附第五章

1.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

含义:生产规模不变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实现条件:

⑴基本条件:Ⅰ(v+m)=Ⅱc

第Ⅰ部类新创造的价值产品必须全部用于补偿第Ⅱ部类所消耗的生产资料。

第Ⅱ部类相当于不变资本的部分必须能维持第Ⅰ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原有的生活需要。

⑵派生条件:Ⅱ(c+v+m)=Ⅰ(v+m)+Ⅱ(v+m)

第Ⅱ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价值应该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价值补偿)

第Ⅱ部类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必须和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个人消费品的需要相等。(实物补偿)Ⅰ(c+v+m)=Ⅰ(c)+Ⅱ(c)

第Ⅰ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价值应该等于两大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价值补偿)

第Ⅰ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必须全部用来补偿两大部类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实物补偿)

2.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外延扩大:生产技术不进步,单纯靠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数量而实现的。

内含扩大:以技术进步为基础,依靠提高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使用效率而实现的。

两者关系:a外延是出发点b相互渗透

扩大再生产的条件:a货币积累到一定的数量b有物质条件

⑴前提条件:①Ⅰ(v+m)>Ⅱc 必须有追加的生产资料

②Ⅱ(c+m-m/x)>Ⅰ(v+m/x) 必须有追加的消费资料

⑵基本条件:③Ⅰ(v+△v+m/x)=Ⅱ(c+△c)

⑶派生条件:④Ⅱ(c+v+m)=(Ⅰv+Ⅱv)+(Ⅰm/x+Ⅱm/x)+(Ⅰ△v+Ⅱ△v)

⑤Ⅰ(c+v+m)=(Ⅰc+Ⅱc)+(Ⅰ△c+Ⅱ△c)

①Ⅰ(c+v+m)>Ⅰc+Ⅱc 两端同时减去Ⅰc(除了维持简单再生产的生产资料外,还应有个余额)

②Ⅱ(c+v+m)>Ⅰ(v+m/x)+Ⅱ(v+m/x) 两端同时减去Ⅱ(v+m/x)

△c用于追加的生产资料

△v用于追加的消费资料

m/x用于消费的剩余价值

m-m/x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33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总结

第一章 导论 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研究的出发点 1、 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 1、劳动过程--生产力 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的构成 2、 社会过程 --生产关系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它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对社会生产中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所结成的关系的制度规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四)横向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就叫生产力。 1.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 1.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2.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3. 要求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 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特点:1.经济规律是不会长久不变的。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科学的抽象法 3.数学和统计方法 4.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思考题 1、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 、什么是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五种不同经济制度的依次变革。 封建主庄园等)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1.它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2.它是封闭型经济 3.它是保守性经济 4.它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5.其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特质的利益主体所有 2.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3.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 4.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三、市场经济 1.资源配制市场化 2.企业行为自主化 3.企业产权商品化 4.宏观经济间接化 5.市场体系完善化 6.交易关系平等化 7.市场管理法制化8.经济生产国际化 特点: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特点: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 范畴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3、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1.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排斥、相互对立(矛盾) 2.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特征。 1、概念: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2、特点: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具有永久性 1、概念: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1.统一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2.对立性:具体劳动是实现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商品交换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分离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 2、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大量生产来满足消费需求,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以商品经济为主导,公平、公正的环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保障。 3、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单位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的量 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大多数劳动者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成反比! 4、在商品经济中,为什么以价值为尺度进行商品交换 商品的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必须以照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5、实现商品经济的条件,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 含义:以社会分工进行生产,以交换作为目的的生产方式称为商品经济 条件;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私有化 3)等价交换 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或者说,产品价值是否能转换成为商品价值的矛盾! 6、价值规律、供求规律 第一,价值规律使供求达到平衡性,有效缓解经济危机,并且引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均衡转移与分配,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资源的浪费,达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有利于大多数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有利于竞争机制发挥和“优胜劣汰”格局。 第三,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与好处 特征: 第一,本质上是交换经济(通过交换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 第二,是开拓型经济(通过社会分工使产品产出达到最大化) 第三,是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经济 (以商品价值为准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获得利润) 第四,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为了获得利润不断生产产品和创造社会财富) 好处: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需求达到最大化 有利于生产关系和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全)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 上篇总论 第一讲导论(3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本章主要阐明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一)“经济”的最初含义 讲解要点:古汉语含义、西方文献的含义 “经济”一词在我国古代汉语中的含义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在西方文献中,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西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面430—354年)。他在《经济论》一书中,首次把奴隶主组织和管理奴隶制经济用“经济”一词来概括,意指家庭管理。现代西方文献中“经济”一词的含义就是从希腊文“家庭管理”演变而来的。 (二)经济学的出现 讲解要点:出现的时期、人物 可供研究的文献资料表明,经济学的出现是在奴隶社会产生以后的事情。色诺芬《经济论》的问世表明西方出现了经济学。之后,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在其所著的《政治学》一书中详细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他的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虽然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济学原理就被一些思想家所重视,并对许多重要的经济现象和过程作过考察,但是经济学只是作为一门统一科学的某些要素,远未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

(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讲解要点:政政治经济学的提出、政治经济学学科产生的脉络、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及局限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在欧洲流行的重商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早的理论探讨。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年),在其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最早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词。 随后“政治经济学”一词被广泛使用,表示对整个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重商主义最早冲破自然经济束缚,开始从宏观上考察社会经济现象,并提出了一些经济政策,但是,由于这种理论探讨仅局限于流通过程,并且只就考察到的经济现象作些肤浅的解释,未能揭示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因此,重商主义理论只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前史”。 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它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期。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是由威廉·配第(1623--1687年)创始,亚当·斯密(1723--1790年)集其大成,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最后完成的。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的规律,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服务。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贡献是:把理论研究的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并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继而接触到剩余价值问题。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不完善的,古典经济学家们都没有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从而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不能把资本主义理解为历史发展中的过渡形式,而把它看作是合乎人性的、合乎自然的、绝对和永恒的社会生产方式。 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出现: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产业革命的发展使机器大工业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的主要形式,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公开化和尖锐化,资产阶级需要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辩护的理论,于是,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便应运而生,并于19世纪30年代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占据统治地位。庸俗政治经济学抛弃或歪曲劳动价值理论,发展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庸俗成分;不研究经济现象的内部联系,而是根据资本主义经济的表面现象,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理论”来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辩护。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及其根本变革 讲解要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许多国家中确立,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日益暴露,工人运动有了迅速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革命理论进行指导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2019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笔记(经典)

2019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 笔记(经典) 1,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基础是劳动价值论)(一) ②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马政经研究出发点。④ 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政经的枢纽)(二)★★: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是通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具体劳动创造 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抽象劳动创造 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使用价值在交换时进行量比较的基础。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⑤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决定的。 ⑥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3,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二) ①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

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④商品的价值量只能决定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中实现的。 ⑤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量等于倍加的或自乘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量 4,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二)★ ①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是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 ②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③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5,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二)★★货币之所以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是因为金银的天然特性适合充当货币 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由货币本质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 1、2是基本职能。 6,货币流通规律(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一)- -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 一、单项选择题 1、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2、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3、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生产力。 4、生产力自身内在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构成生产力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的矛盾和矛盾的不断解决。 5、生产资料是: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总和。 6、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 7、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8、经济规律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客观经济条件主要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的状况。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ABCDE) A.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B.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 C.批判地继承丁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 D.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E.是不断发展的经济科学 2.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的关系是:(DE) A.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阶级性和科学性 B.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阶级性,没有科学性 C.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科学性,没有阶级性 D.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E.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3.生产工具:(BCD) A.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 B.在生产资料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C.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状况的主要标志 D.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E.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 4.生产力:(ABCDE) A.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 B.表示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水平 C.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D.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E.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5.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包含的生产关系体系是(ABCD) A.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关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简答题汇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简答汇总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2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也就是社会生产关系体系。 (3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实现了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答:(1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它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于某种特定性质的生产关系;各个阶级都从本阶级利益出发,采取拥护或者反对的态度,因而政治经济学必然具有阶级性。各个不同阶级,都有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性质不同的政治经济学。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科学,又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代表的无产阶圾利益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同社会发展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3.如何正确看待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答:(1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本质。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整个体系和总体内容来看,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经济理论。 (2 )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无论是重商主义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还是当代西方经济学,都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批判其中的糟粕,吸取并改造其中有价值的成分,为我所用。特别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其理论体系和根本内容是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但是,它在发展和管理社会化大生产,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实行政府调控,在经济增长与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在实行与发展股份制经济,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方面的思想和理论,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都具有借鉴意义。 4.什么是劳动、劳动对象及劳动资料? 答: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5.什么是生产资料?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 答: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们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6.生产力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 答:(1 )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2 )构成生产力的因素。生产力由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构成,还包括管理等其他因素。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它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点.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 1,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基础是劳动价值论)(一) 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理论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②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马政经研究出发点。④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研究 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政经的枢纽)(二)★★ ①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②使用价值:是通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具体劳动创造 ③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抽象劳动创造 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使用价值在交换时进行量比较的基础。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⑤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决定的。 ⑥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3,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二) ①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 ②价值的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③价值的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④商品的价值量只能决定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中实现的。⑤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量等于倍加的或自乘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量 4,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二)★ ①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是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 ②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③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5,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二)★★货币之所以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是因为金银的天然特性适合充当货币 ①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自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个人总结)

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和运动规律,以实现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 政治经济学:以国家的经济或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 经济基础: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 两者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发展和变革;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的三个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财富的力量, 生产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商品的自然属性,社会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的表现形式;(一个商品或一种使用价值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交换时,交换价值是一个随机变量;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交换价值只能由外部的别的东西来度量;具有交换价值是因为都凝结着相同的人类劳动) 商品的价值是它本身凝结的人类劳动。(人类劳动本身,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物品不是由于劳动产生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 物品是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可以不是商品;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缺一就不成为商品, (2)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不同的、相矛盾的, (3)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劳动的自然属性,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抽掉了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劳动的社会属性,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是永恒的,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是历史范畴,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所耗费的劳动量); 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

价值尺度: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用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的,是在商品经济发展中自发产生的。 价格标准:价格标准是货币重量单位,是用来衡量货币金属本身的量的,通常由国家法律规定。 商品的价值:由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一、简述马克思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 答:1、内容: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全部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的流通速度。 2、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公式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全部商品价格总额)/(同单位货币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3、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流通规律的公式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全—赊+到期—抵消)/(同单位平均速度) 4、纸币特有的流通规律是,它的发行量要适应由于货币流通规律所决定的金属货币需要量。纸币的发行量大大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引起的纸币贬值,这种现象叫做通货膨胀。 二、价值规律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答: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量来进行。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按等价原则进行。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三、如何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关系如何? 答:商品的二因素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或者说是物品的有用性。商品的价值是商品中无差别一般人劳动的凝结,价值的实体就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处在一种统一与矛盾的关系之中。其统一性是指商品的两个因素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缺一不可。一方面,价值必须以使用价值为物质承担者,另一方面,使用价值也必须承担价值,才能成为商品。其矛盾性是在于商品的两个因素相互排斥、对立。对商品生产者来说,他生产商品,并不是为了直接取得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取得价值,从而关心使用价值。同时,商品生产者为了取得价值,就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出去,即两者分离,价值和使用价值才能实现。只有完成商品交换,才能实现商品的价值,使用价值也才成为社会使用价值,从而使商品的内在矛盾得到解决。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具体劳动是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具体劳动过程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质,使之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它是人类社会维持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具体劳动反应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2、抽象劳动是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实际上就是抽象劳动的凝结,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四、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价值量有什么影响? 答: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使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减少,从而降低每一单位产品的价值量,但是由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没有减少,因此商品依然可以按照原来的价值量进行出售。 剩余价值:劳动力的使用创造的价值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的差额。 不变资本:资本家投在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的资本。 可变资本: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 绝对剩余价值: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的相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所生产的商 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额 外剩余价值。 一、怎样理解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为什么说剩余价值不 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再流通中产 生? 答:G-W-G’。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价值增值和等价交换的矛盾,或者说,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的而矛盾。 在流通中,如果等价交换,必然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如果不等价交换,市场上的每一个人都同时是买者和卖者,他加价卖出东西,同时也会买进别人加价卖出的东西。即使是市场上总有一些人可以低买贵卖,他赚得的钱正是别人失去的。交换的结果,只是原来的价值量重新分配,从整体上看,并无增加。 而如果离开流通领域,商品所有者就只能和他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即商品的价值是由他自己的劳动创造的。但他的一份劳动只能形成一份价值,不能在形成一份价值的同时,又形成另一份剩余价值。 因此,剩余价值既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在流通中产生。 二、为什么说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价 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工资怎样掩盖资本主义的生 产关系? 答:实际上,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无法出卖。因此,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这是因为:第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绵羊:作为使用价值出现。主动作用,通过斧子表现自己的价值,处于相对价值形式。 斧子:作为价值出现。被动作用,不表现自己的价值,充当表现材料,起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 ⑵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的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价值第一次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缺陷:价值表现不完全,特殊等价形式的商品是没有穷尽的。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汇总

一、单选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生产关系B社会生产力 C社会生产方式D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2.决定社会经济制度变更的经济规律是 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基本经济规律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 3.商品是 A劳动产品B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C满足生产者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D用来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 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 A商品的效用决定的B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5.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它的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A.成反比 B.成正比 C.没有关系 D .有时成正比有时成反比 6.价值形成发展到货币形式以前顺次经过 A.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 B.简单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简单价值形式 D.扩大价值形式、简单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 7.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 A具有使用价值B是商品具有价值 C是金银D能够分成若干等份 8.观念上的货币可以作为 A价值尺度B支付手段C流通手段D贮藏手段 9.在1只羊=2把石斧的价值形式中2把石斧是 A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B处在等价形式上 C既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又处在等价形式上D处在一般等价形式上 10.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条件是 A出现了私有制和社会分工B使用价值转化为价值 C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D经过商品交换 11.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A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B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 C商品价格总是高于价值D商品价格往往高于价值 12.简单商品流通公式是( ) A.W-G-W’ B.G-W-G’ C.G-G’ D.G-W…P…W’-G’ 13.资本的总公式是 A.W-G-W’ B.G-W-G’ C.G-G’ D.G-W…P…W’-G’ 14.分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指明价值增殖产生的具体所在 A.发生在G-W购买阶段的货币上 B.发生在W-G售卖阶段上 C.发生在购买阶段G-W所购买的商品的价值上 D.发生在购买阶段G-W所购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15.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所创造的新价值是 A.商品价值 B.劳动力自身价值 C.剩余价值 D.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导论练习题及答案

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是() A、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B、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领袖的学说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A、社会生产力 B、社会生产关系 C、社会生产方式 D、物质资料生产 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 D、上层建筑 4、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时,必须联系()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结构 B、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状况 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 D、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利益 5、生产资料是指() A、劳动资料与劳动工具之和 B、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之和 C、劳动对象与生产工具之和 D、劳动对象与劳动工具之和 6、构成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产品分配关系

C、产品交换和消费关系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7、社会生产过程的决定性环节是()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8、经济学说的发展历史表明,没有抽象的各阶级适用的政治经济学,根本原因在于( ) A、经济发展过程与经济现象的复杂性 B、不同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C、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上的差异 D、研究对象直接涉及不同阶级的利益 9、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 ) A、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经济规律是主观的 B、自然规律有重复性,经济规律没有重复性

C、自然规律有阶级性,经济规律没有阶级性 D、自然规律通过盲目的、自发的力量起作用,经济规 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 二、多项选择题 1、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三个简单要素是( ) A、劳动 B、资本 C、生产资料 D、劳动对象 E、劳动资料 2、生产力是( ) A、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B、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 C、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D、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E、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五) (一)物质资料生产 1劳动过程三要素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劳动过程。劳动过程要顺利进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 (1)劳动者的劳动。 (2)劳动对象,即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3)劳动资料,即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上述三要素中,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做生产资料。 理解提示: 流动 资本劳动者的劳动可变资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固定 资本不变资本 2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 社会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生产的性质、对象、水平和规模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性质、对象、水平、结构和规模。 (2)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它们既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 3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还具有层次性,即要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两个层面上来研究和把握社会生产关系。 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体制则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和运行方式,它包括社会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具体制度、形式和方法,以及经济运行机制。广义的经济体制还包括社会所有制结构和经营方式。对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把握,必须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两个层面上来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不仅要研究属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层面的即本质层面的生产关系,也要研究属于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层面的即运行层面的生产关系。 理解提示: 注意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复习要与社会经济制度变革,以及邓论中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结合起来复习。

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商品和货币 商品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货币 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价值规律 价值与价格,供求关系与价格。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主要作用及其实现。说明:本章的名称从原来的“劳动价值论是剖析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基础”改为“商品和货币”,但内容未变。只是删掉“商品、价值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

社会经济关系”知识点,但这个观点在有关知识点还是要讲的。此外,“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两个知识点的位置作了调整。 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 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的总公式。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 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 劳动力和劳动的科学区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再生产既是产品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积聚和集中。资本主义积累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及其对工人就业的影响。 资本循环和周转,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资本循环和周转

2019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考试大纲(精品文档)

2019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考试大纲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考试大纲参考书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 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考核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二、考核要求 识记物质资料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规律等基本概念;领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理;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丰富和发展的基本点及其主要内容。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商品 一、考核知识点 商品;商品价值量。 二、考核要求 识记商品、使用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概念;掌握商品二因素及其内在矛盾;掌握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明确商品价值的实体、价值的构成及价值量的决定;掌握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领会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二章货币 一、考核知识点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的形式;货币流通量及其规律。 二、考核要求 识记货币、纸币、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概念;掌握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掌握货币流通规律和纸币流通规律。 第三章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 一、考核知识点 市场经济;价值规律;市场体系和市场秩序。 二、考核要求

识记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市场机制、价值规律、市场体系等基本概念;掌握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分析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局限性;明确建立和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意义。 第二篇资本主义经济 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演变 一、考核知识点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资本主义所有制;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特征的演变。 二、考核要求 识记垄断、金融资本、金融寡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等概念;掌握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特征;掌握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其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新特点;明确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掌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第五章资本主义生产 一、考核知识点 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形式;资本主义工资。 二、考核要求 识记资本、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规律等概念;明确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劳动力商品的特性;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及生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掌握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工资的基本形式;明确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领会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劳资关系的新变化。 第六章资本循环和周转 一、考核知识点 资本循环;资本周转。 二、考核要求 识记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预付资本总周转、年剩余价值率等基本概念;掌握资本的循环时间、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采取的三种职能形态及产业资本实现连续循环的条件;领会影响资本周转速度快慢的因素以及加速资本周转的意义;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有什么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