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人类为什么还需要马克思主义

二十一世纪人类为什么还需要马克思主义

大纲

一、引论

二、苏联解体和社会主义的垮台对马克思主义而言说明了什么

1.苏东垮台原因的四种观点

2.对于四种观点的分析

三、马克思主义与人类文化遗产

四、作为当代资本主义批判武器的马克思主义

五、二十一世纪人类为什么还需要马克思主义

1.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应当如何建立人际关系?

2.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应当如何发展自己、实现自己?

3.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应当如何对待劳动?

4.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应当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5.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应当如何对待“平等”与“公正”原则?

知识点汇总

T01:三种可以选择的理论体系

知识点说明:就理论体系而言,中国人有三个理论体系可供选择即西学、国学和马学。

T02:苏东垮台原因的四种观点

知识点说明:关于苏东垮台的原因,主要有四种不同的观点,即分别认为戈尔巴乔夫、斯大林、列宁、马克思应该对苏东剧变负主要责任。

T03:资本主义的问题

知识点说明:当今资本主义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投机与风险日益加剧、国际垄断主义兴盛。

T04:人类生活方式的五大特征

知识点说明:人类生活方式的五大特征即消费主义、个人主义、现实主义、享乐主义、科学主义。

索引

一、引论

二、苏东社会主义的垮台对马克思主义而言说明了什么?

三、马克思主义与人类文化遗产

四、作为当代资本主义批判武器的马克思主义

五、二十一世纪人类为什么还需要马克思主义

正文

一、引论

人类进入21世纪还需要不需要马克思主义?换句话说,21世纪的人类还需要不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指引下继续生活?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人类有无马克思主义的旗帜的指引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两种不同的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这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还是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还是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四运动以后,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分子通过多

年的探索和奋斗,得出一个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但几十年后,相当多的人重新对人类是否需要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产生了怀疑。这与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世界大势有关,苏东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社会主义遭到了重大的挫折、重大的失败。在西方社会,资本主义是一个胜利者,至少是暂时的胜利者。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主任弗朗西斯·福山出版了他的《历史的终结和最后之人》,向整个人类散布他的福音: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即将变为整个人类的制度。当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成为全人类的唯一制度以后,历史就宣告终结。他宣称“两个死亡和两个万岁”——共产主义死亡了、马克思主义死亡了和西方自由市场经济万岁、西方自由民主制万岁。此书一出,轰动了整个世界。此论一度甚嚣尘上,包括原本拥护和肯定马克思主义的人在内的大多数西方人都认为马克思主义真的过时了。这股思潮也影响了国内,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和作用产生了怀疑:究竟中国人还需要不需要马克思主义?五四以后,中国人的选择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中国现在走的改革开放道路究竟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是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理论上的混乱也导致了信仰上的危机。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必须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人是有意识有思想的,总要在某种思想指导下、在某种动机支配下进行生活和工作,总善于把当下的行为和某个目标联系在一起。人不可能没有理性、没有思想、没有信仰、没有追求,问题是信仰什么、追求什么?

就理论体系而言,中国人有三个理论体系可供选择。一曰西学:以西方自由主义为核心的西方思想;二曰国学;三曰马学,即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和理论。中、西、马三者关系如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兼蓄国学和西学之精华,以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

学为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的理论基础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下面分四个部分说明21世纪人类为什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从整个人类发展的立场来阐明我们为什么还需要马克思主义。

二、苏东社会主义的垮台对马克思主义而言说明了什么?

1.苏东垮台原因的四种观点

第一个方面,首先要回答苏东社会主义的垮台对马克思主义而言说明了什么?这个问题要问的实际上是苏东社会主义垮台的真正原因何在?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原因,还是马克思主义自身之外的原因?对此,当前学界主要有四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苏东的垮台主要为戈尔巴乔夫所致。在这个观点之内的争论主要集中在戈尔巴乔夫是否有意识有目的并且自觉地葬送了社会主义。其中一派认为自戈尔巴乔夫上台伊始就在其夫人赖莎的影响和指使之下刻意所为,有目的有计划地搞垮社会主义。另一派认为戈尔巴乔夫对苏联解体和社会主义的垮台是无可奈何的不自觉的。戈尔巴乔夫担任党总书记之时,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态势中社会主义已然风雨飘摇,戈尔巴乔夫上任之初还是想扶大厦之将倾的,改革是唯一的手段。但他的改革路线是错误的,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在意识形态上皆是如此。特别是政治改革先行和意识形态开放实为致命之处,而经济改革迟滞且实效甚微,最后导致局势失控。这两派均认戈尔巴乔夫为主要责任者。

第二种观点认为斯大林应对苏联解体和社会主义的垮台负主要责任。斯大林执政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政治上所犯的错误,埋下的祸根,最终产生作用,导致苏联解体。

第三种观点认为应对苏联解体和社会主义的垮台负主要责任的

是列宁。有人质疑十月革命的合理性,认为十月革命是早产的,是一种原罪。在落后国家发动社会主义革命本就未得到当时舆论的支持。

第四种观点认为应对苏联解体和社会主义的垮台负主要责任的是马克思本人。有人怀疑马克思开创的唯物史观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这一点,认为社会主义永远只能是空想,马克思并没有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其乌托邦性质。因为社会主义从核心上讲是建立在超越个人本位的集体主义基础之上的。人的本性就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人总是自私的,人总是经济人,人总是要追求自己的利益的。在这个前提下,建立真正的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共产主义就更是无从谈起。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宣告高度计划化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没有任何根据的,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论断也是无力的,马克思只是给人类开了一张通往乌托邦的空头支票而已,而人类竟然信以为真,要去实现这个乌托邦,要建立社会主义,所以社会主义必然垮台。

2.对于四种观点的分析

上述观点中,第四种观点肯定是错误的,持这种观点的人视苏联解体和社会主义的垮台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本身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这里的核心问题是:社会主义在马克思那里仍然是一种乌托邦主义吗?社会主义永远是乌托邦吗?试想一下,人永远是自私自利的吗?所有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吗?在有些人看来,认可人都是“经济人”,也就等于认可人都是自私自利的,都是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的,而这恰恰不完全符合“经济人”概念提出者的原意。实际上,人的自私自利只是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人的自私自利的一面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竞争动力,这两者相辅相成。正像人们要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样,人的自私自利的一面也

必然要被超越,“经济人”终究要发展成为“社会人”。既然人们可以超越“经济人”而要发展成为“社会人”,那么,以此为基的社会主义之实现也是完全可能的。

第三种看法也是错误的,倘若将苏联解体和社会主义的垮台归咎于列宁,那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也就没有其合理性与合法性,因为中国也是在落后的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的。马克思的著作里阐述过两种社会主义,一种是在《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和《哥达纲领批判》当中阐述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是建立在高度的资本文明之上的社会主义。而马克思晚年将目光转向落后的东方社会,探索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阶段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可能性。虽然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并没有留下一个完整的体系,而是散见于他的一系列笔记之中,但是他认为东方落后国家完全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阶段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当然,这种社会主义是有待于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以充实自身的一种社会主义。这样,在马克思那里就有了资本主义之前和之后的两种社会主义。列宁尽管没有看到马克思晚年的笔记,但还是天才地预见并证明了马克思晚年思想的正确性。列宁晚年的新经济政策便是资本主义之前的社会主义吸收资本文明的具体体现。斯大林脑子里面只有建立在高度的资本文明之上的社会主义这一种样态,他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的要求来指导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这是错误的。尽管中国的老一辈革命家也没有看到马克思晚年的设想,但中国革命的成功再一次证明了落后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阶段而建成社会主义。但毛泽东犯了同斯大林一样的错误,特别是1956年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之后更是如此。邓小平的伟大功绩就在于明确了我们的社会主义仍处于初级阶段,是马克思所指的资本主义之前的一种社会主义。改

革开放就是按照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要求去建设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无论是在所有制上、还是在经营方式上都要吸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在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本身没有错误,列宁主义本身没有错误。错误在于落后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以后按照什么样的要求、方针和路线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个问题上,斯大林和毛泽东都犯了错误,邓小平拨正了航向。这就说明将苏联解体和社会主义的垮台归咎于马列主义本身也是不能成立的。

上述第一种和第二种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斯大林和戈尔巴乔夫都对苏联解体和社会主义的垮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苏东剧变的原因是是很复杂的,有近因,有远因,有内因,有外因,是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不能用苏东剧变来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失败,更不能用苏东剧变作为根据和理由来告别马克思主义和动摇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马克思主义与人类文化遗产

判断一种思想和理论会不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作用,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看这一种思想和理论有没有成为人类思想文化的遗产,有没有成为人类文化精神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一代代的积累和传承,靠的就是文化和文化精神。每一个个体来到世间,无论自觉与否,所面对的是现成的文化和文化精神。判断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还会不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就是要看它有没有成为人类的文化遗产,有没有构成人类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论证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时所采用的一个主要根据就是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人类文化遗产,他说:我们都是马克思主义遗产的继承人,而不管你对马克思主义采取何种

态度。无数的事实表明,马克思的名字已经和柏拉图、康德、莎士比亚、牛顿、爱因斯坦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些人的思想和马克思的思想一起综合成为人类文化精神,这么样的一种文化精神,毫无疑问,会对我们人类的行为和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马克思在20世纪末西方社会的一次评选中位列“千年伟人”之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我们人类的文化遗产。实际上,一些西方政要和学者在表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的深仇大恨的同时,他们也在享用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人类文化遗产。譬如,凯恩斯主义所崇尚的宏观调控和西方的福利国家理论,他们的价值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来自马克思主义。

四、作为当代资本主义批判武器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对21世纪的人类社会发展还有没有作用要看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马克思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为了批判资本主义来到世间的。如果现实世界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变得达到了人类的理想境界,或者如福山所言,它有可能成为一种全人类的制度的话,那么作为资本主义社会批判武器的马克思主义确实也就不再被需要。我们不能只是看到资本主义的繁荣、财富的增长和生产的发展,实际上,当今西方的有智之士正在致力于对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分析。比如,现在资本主义的投机与风险日益加剧,人们把现代的资本主义看成为赌场资本主义。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们想发财和暴富,不是靠生产资本,而是靠金融资本。华尔街一个角落的七八个年轻人在电脑面前一夜之间就可以通过对资本市场的操控把世界弄得天翻地覆。现实世界的财富增长不再主要依赖于生产和实业,而是依赖于资本市场的生息和金融运作。投机性越来越强的同时,风险也日益加剧。

另外,当今资本主义也日益向高度集中的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一些有影响的跨国公司可以操控这个世界的经济命脉。这种高度垄断的资本主义,有人称之为“新帝国主义”。以上种种说明资本主义远不是我们的美好的理想社会。撒切尔夫人有一句颇有影响力的口号——“别无选择。”意思是说,当今社会除了资本主义之外,人们无可选择。当时,这个口号在西方社会广为流行。二十年之后,在西方社会广为流行流传的另一句口号是“另一种选择是可能的”。另外一种选择主要指社会主义,这说明资本主义的现状使人们失望。既然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危机不可消解,那么马克思主义作为它的批判武器还是需要的。所以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还会发生作用是毋庸质疑的。

五、二十一世纪人类为什么还需要马克思主义

人类在21世纪还需要不需要马克思主义,主要是看在21世纪人类需要怎样的思想来指导人们的工作和生活。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路标和航向是什么,由谁来制定?马克思主义又起一种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问题都是关键所在。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逐渐按照西方的模式日渐趋同。第一个特征是“消费主义”。第二个特征是“个人主义”。第三个特征是“现实主义”。第四个特征是“享乐主义”。第五个特征是“科学主义”。基本上,人类就是以上述价值观念为指导去生活和工作的。在今天,人们终于意识到继续这样走下去人类将处于一种危机状态。第一,人类并不十分幸福。第二,外部社会环境和资源也不容许人类这样生活下去。所以说人类要改变生活方式,也就是说,人类需要一种新的路标和航向来引领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建设。在这里,马克思主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在批判旧世界的同

时,也描绘了一个新的“意义世界”。当今人类只有凭借马克思所揭示的“意义世界”,才能在“一堆乱麻”中理出一个思路,找到自己应当通往的方向,知道自己的目标之所在以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当下究竟应该做些什么和如何去做。

1.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应当如何建立人际关系?

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个主要的危机就是人际关系的危机,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和谐,以至于联合国呼吁建立一个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社会,这说明了人际关系问题的严重性。我们需要一种健康的和谐的人际关系,用西方的术语来说就是需要“交往的合理性”——交往要合理,要体现人的价值,要展开人的意义。因此人类确实需要一种能揭示人与人之间应该具有的正确关系的理论,来矫正目前的人际关系,来指引人们去建立符合人的本性的、能使人的生存真正具有意义的新的人际关系。这种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因为在马克思所构建的“意义世界”中包含着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而唯有这些准则才能使我们建立起真正使我们的人生具有意义和价值的人际关系。在马克思那里,共产主义既表征一种合乎人性的,即使人的生命真正获得意义的存在模式,又是为保证这种存在模式得以实现而设想的一种特定社会制度安排。对这种存在模式和社会制度安排,马克思称之为“自由人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见,“自由人联合”、“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马克思所构建的“意义世界”中处理个人与个人之间,特别是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马克思的这一论述包含了两层意思:其一,在作为一种理想的人际关系存在模式里,“自由人联合体”不可能把个人吞没掉,个人还是自由的,可以充分展开自己的利益。其二,在这个“自由人联合体”

中,尽管个人的全面发展是宗旨,但个人只有在集体中通过“自由的联合”才能实现这种发展,要充分考虑集体的利益。马克思既表现了对“个人”利益的强烈关注,又强调了“联合体”是通向个人自由,确保个人利益的唯一道路。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所谓“利己主义”与“自我牺牲”的关系的问题。而对“利己主义”和“自我牺牲”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之所以希望人们不要从情感的形式或单纯的思想的形式去理解“利己主义”和“自我牺牲”之间的对立,之所以强调在现实的社会中这两者都是自我实现的形式,而不能简单地用其中的一个去反对另一个,之所以要求人们通过消除两者对立的物质根源来最终消除两者对立,就是为了使人们自觉地从“利己主义”的个人成为社会化的、高尚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要注意人们不能不追求的个人利益,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应当反对“利己主义”的时候也不加以反对,应当提供公共利益的时候也不加以提倡。

在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的功利主义成为驱动力。市场经济人与人的关系的利益的对立,建立一个联合国倡导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社会显得尤其重要。一方面,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另一方面,要限制它的负面效应,建立一种健康的人际关系,这就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任务。

2.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应当如何发展自己、实现自己?

1964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马尔库塞发表了《单面人》一书,对现代社会中人的片面发展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可惜时至今日人的片面发展越演越烈。人的生存的意义是不是仅在物质领域就能全部实现,还是必须从各个方面满足自己,在追求全面满足中来实现自己的意义,这一问题越来越尖锐地摆在人们面前。显然,在马

克思为人类所构建的“意义世界”中,人应当是全面发展的,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而无疑,人的需要是全面的、综合的和多层次的,所以,为了实现人的本质,不仅要在广度上而且应在深度上满足人的需要,即应全面地、综合性地、多层次地满足人的需要。马克思把人的需求概括为生存需求、发展需求和享乐需要,认为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如果细分一下,可以把人的需要列为6个不同的层次:生存需要、情感需要、服务需要、社会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它们都是人的基本需要,既属个人,也属群体、社会以及整个人类。人的全面发展当然包括人的所有这些需要的全面满足与发展,其具体趋向是不断丰富和理性化。这一点上马克思主义与消费主义是判然有别的。

3.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应当如何劳动?

当代社会有一个社会现象正在引起人们深深的忧虑,这就是:通过微电子生产力而大大增多的社会时间储蓄并没有等量地转换为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的闲暇,而是一方面制造了大规模失业,另一方面却又加剧了劳动的紧张程度。马克思曾把人的本质归结为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作为目的本身的消遣性的劳动。劳动中人们感受到的应该是幸福还是痛苦?劳动是作为手段还是作为目的?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在劳动解放的方向上发展,使劳动越来越成为目的而不是手段,劳动应该和消遣联系在一起。

4.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应当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21世纪人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生态危机、自然危机,人跟人的关系越来越紧张。我们究竟该如何面对自然,如何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几十名专家、学者成立了专门研究全球问

题和人类困境的“罗马俱乐部”,写出了一份份足以使全体地球人震惊的报告。这些报告告诉人们:人类在对自然界的开发与征服的同时,正在侵犯自己的生存基地,并且在掠夺子孙,人类借以生存的整个生命圈在缩小,自然灾害将空前地增多并趋向恶性,现代人和未来人的生存空间将被沙漠吞噬。一句话,增长有其极限。几十年过去了,“罗马俱乐部”的告诫与呼唤,以及随后联合国就环保问题所发表的一系列宣言,并没有使人类真正苏醒过来。纵观整个世界,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在继续,并且在有的地区还变本加厉。人类仍面临自然危机、生态危机的威胁。为什么人们在环保方面是如此举步维艰?关键在于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对人类生存之意义尚未真正认识。现实告诉人们,当今人类确实迫切需要用马克思所提供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马克思所明确告诉我们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指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即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马克思要求我们不能把人与自然的矛盾仅仅停留在人与自然的矛盾上来解决人与自然的问题,要揭示人与自然的矛盾背后的人与人的矛盾。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紧张状态根源于人本身,根源于社会制度,根源于流行的价值观念。具体来说,资本原则在这里起着很大的作用。资本原则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为竞争,资本是在竞争中展开自身的;二为增值原则,资本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当整个社会都把目光聚焦于利润增长的时候,怎么可能去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呢?当产品的生产目的主要是为了交换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时,关爱自然就只能是一句空话。马克思的思路是通过解决人与人的矛盾最终解决人跟自然的矛

盾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5.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应当如何对待“平等”与“公正”原则?

在当代世界上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实施,所谓的“平等”与“公正”原则被大肆炒作并加以广泛地推行,但是这个世界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了,人与人之间也越来越不平等与不公正了。严酷的现实迫使人们去思索:目前实施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平等与公正?这种平等与公正究竟能否带来人们确实需要的平等与公正?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社会。

笼统地说资本主义社会是不讲平等与公正是不正确的。资产阶级是打着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登上历史舞台的。资产阶级以天赋人权、人与人之间天然是平等的理论为思想武器,推翻了以封建等级制为主要标志的贵族统治。资产阶级所建立的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以维护平等与公正为主要内容的资产阶级法权的基础上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实现了人们多少年来所梦寐以求的平等与公正,如买卖的平等、选举的公正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有着无数的规则条文,这些规则条文,就其形式而言都是平等与公正的。追求平等与公正是人的天性,资本主义社会从形式上讲确实在满足人的这一天性。从这一意义上说,把资本主义制度视为一种美好与进步的社会确实是有理由的。

资本主义是如此美好与进步,那为什么马克思还要对其不满呢,还要批判和推翻它呢?关键在于,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所祈求与实施的那种平等与公正只是形式上的平等与公正,而不是实质上的平等与公正。这种平等与公正比起封建社会的等级制来说当然是一种进步,而且人们也确实借助于这种平等与公正获得了许多权利,但是,倘若人们只是停留于这种平等与公正上,那么其结果不会是人类的普遍解

放,而是出现严重两极分化,社会处于尖锐对立之中。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来说,不会因为有了这种平等与公正,生命就变得有意义了。

马克思不仅要求过程的平等,还要求起点的平等。一个人在体力或智力上胜于另一个人,因此在同一时间内提供较多的劳动,或者能够劳动较长的时间;而劳动,要当作尺度来用,就必须按照它的时间或强度来确定,不然它就不成其为尺度了。这种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来相应地进行“平等的”分配,实际上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平等”,因为它的“平等”只在于使用同一尺度来对待本来不同等的个人。这种形式上的“平等”实际上就是不平等。事实上的平等才是真正的平等。

当前,我们离实现形式上的平等尚有很大的差距,事实上的平等更是无从谈起。我们当前的任务是不遗余力地实现形式上的平等,但我们要切记形式上的平等有待于超越而进到事实上的平等。我们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不是一种施舍或恩赐,这实际上体现了马克思关于事实上的平等的思想。如果21世纪能够实现由形式上的平等向事实上的平等发展的话,21世纪的生活是美好的。

因此,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需要路标和航向的话,那么惟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提供这样一种路标和航向。

链接信息

经济人

最早提出“经济人”概念的是亚当·斯密,诚然亚当·斯密强调人都是按照普遍的行为方式从事经济活动的人,而这种普遍的行为方式就是由人的基本动机决定的“以牟取利润为惟一的目的”,但与此同时亚当·斯密又指出支配人类行为的动机不仅有“自爱”,即利己心的一面,而且还有“同情”,即利他心的一面,他认为这两种基本动机总是相互伴随的。

返回消费主义

以物质消费为宗旨,以消费得越多越好为内容来展开我们的生活。

返回

个人主义

一切以个人为出发点,以自我为中心。

返回

现实主义

人类告别理想告别崇高,越现实越好,以眼前的实利为行动的准则。

返回科学主义

科学技术本身无过,而科学主义大有可疑。人类不要人文精神,只要科学精神,一切按照科学的要求去做。科学发展到哪里,技术发展到哪里,我们人类就走到哪里。

返回

返回顶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