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重庆市B卷中考题)

《三峡》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重庆市B卷中考题)
《三峡》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重庆市B卷中考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 -12题。 (15分)

三峡

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声泪沾袭。”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 分)

(1)略无阙处

(2)至于夏水襄陵

(3)沿溯阻绝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1.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本文展现了三峡独具特色的山水美景,字里行间洋没着作者的赞叹之情。

B.文中“或王命急……不以疾也”一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回环曲折的特点。

C.第③段从俯视、仰视的角度描绘出三峡春冬之时清出秀美的景象。

D.本文语言凝练生动,句式骈散结合,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12.写景要抓住最物的特点,请说出“链接材料”与选文第④段分别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4分)

【链接材料】

滟滪①大如马,瞿塘②不可下;滟滪大如牛,瞿塘不可留;滟滪大如幞,瞿塘不可触……

(节选自《乐府诗集》) [注]①[滟(yàn)滪(yù)]瞿塘峡口的一个巨大礁石,枯水期露出水面时如牛马般高大。

②[瞿(qū)塘]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③ [幞(fú)]古代男子束发用的头巾。

答案:

二115分)

9.(1)分江口时联”(空障,缺口),(2)中上(漫上) (3)逆流而上

(4)飞奔的马

10.4分)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就石不到太阳租月亮。

(2)(2分)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11 (3分)B建句话并不能体现~山高'“回环曲折”的特点)

4分)链接材料表现瞿塘峡的凶险(2分);选文第④段表现三峡秋景的肃杀凄异(2分)。

3三峡之秋练习题及答案

3.《三峡之秋》课时练 一、给下列画线的字注上拼音。 阙()湍()涧()曦() 啸()溯()漱()嶂() 襄()奔()属() 二、比一比,组成词语。 峡()峭()消() 陕()悄()梢() 胧()陡()峰() 拢()徒()锋()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的山岩()的果实()地摇曳 ()的青光()的光辉()的岩石 四、读课文,再填空。 课文是按顺序记述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照样子,写出带“丽”字的词。 例:明净的美(明丽) 雄壮的美()鲜艳的美()灿烂的美() 清秀的美()异常的美()光彩的美() 六、写出下列句子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仗、反问) 1.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2.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3.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5.寂静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6.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七、阅读答题。

阵阵凉风吹皱了平静的海面,白天拥挤的人潮已离去,海浪一波又一波地吞噬着沙滩上的脚印,汹涌的浪涛,向无声的沙滩,诉说着它的寂寞。 艳丽的晚霞,像是打翻了的颜料,洒在天边,烘托着鲜红的夕阳。而夕阳却好像喝醉酒的诗人,投入了水面晃啊晃的,把蓝色的海洋,都染成了耀眼的殷红。 渔船点点,如浪花上的花蕊,在斜阳的陪伴下,家人的期待中,满载而归。 远天,归鸟盘旋海面,翅边仿佛擦过晚霞,此时正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啊!海边的黄昏,真是令人流连忘返。 1.作者通过对()、()、()、()、()、()、()等景物的描写,描绘了一幅壮美的海边黄昏风景图。 2.读下列句子,是拟人句的打“√”,不是的打“×”。 (1)海浪一波又一波地吞噬着沙滩上的脚印。() (2)阵阵凉风吹皱了平静的海面。() (3)汹涌的浪涛,向无声的沙滩,诉说着它的寂寞。() (4)夕阳却好像喝醉酒的诗人,投入了水面晃啊晃的。() 3.从文中找出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意境相仿的语句。

《三峡》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三峡》文言文阅读 在括号中加拼音: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本文选自 ________ ,作者是北魏的 1.我能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略无阙.处通不见曦.月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飞漱.其间夏水襄.陵 属引.凄异良.多趣味林寒涧肃.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晴初霜旦.自.非亭干夜分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袁转久绝 2. 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或:或王命急宣或以钱币乞之 B.故:故渔者歌曰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C.绝:哀转久绝沿溯阻绝 D.素: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 下面朗读停顿有误 ..的一项是() A、自/三峡七百里中 B、自非亭/午夜分 C、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D、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一词多义: 绝:绝巘多生怪柏()沿溯阻绝()哀转久绝() 自: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三:巴东三峡()猿鸣三声() 属: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召令徒属曰。。。。。。() 词类活用: 回清倒影()乘奔御风()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填空:文中用“”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与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与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一、阅读描写春天小兴安的片段,完成练习。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积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观赏)自己(应映)在水里的影子,,。 132.给括号里用的恰当的词画上“”。 133.文段中形容溪水流动的声音的词语是_____,我还能写出两个这样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 134.这段话依次写了春天里的这些景物:_____________。 135.在溪边散步的小鹿还会有那些举动?请在原文后的横线上续写两个。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魔法师的帽子(节选) 他们回到家,小木民矮子精吹三声长口哨,把大家叫来。(这三声长口哨表示出了一件异乎寻常的事情。) 大家从四面八方跑来,围着那个旋紧盖子的瓦罐。 “你们在里面放着什么?”小吸吸问。 “一只蚁狮,”小木民矮子精神气地说,“一只凶狠的真正蚁狮,我们把他给逮住了!” “真了不起,朋友!”斯诺尔克小妞佩服地说。 “我想现在得把他倒到帽子里去了。”斯诺尔克小子说。 “那他就会跟我一样变成另一样东西。”小木民矮子精说。 “能不能请你们告诉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赫木伦干脆地问道。 “我上回变样,就因为我躲在这顶帽子里,”小木民矮子精解释说,“我们想出来了。现在我们要证实一下,看看蚁狮是不是也变成别的东西。” “可……可他一定要变成另一种东西,”小吸吸大叫,“就怕他变成比蚁狮更危险的东西,一分钟就把咱们大伙儿给吃掉。”

他们心惊胆战地看着瓦罐,听着里面闷着的沙沙声。 “噢!”斯诺尔克小妞叫了一声,脸都吓灰了。 小嗅嗅提议,变的时候大伙儿得躲在桌子底下,同时在帽子上压一本大书。“做实验总得冒险,”他说,“现在马上把他倒到帽子里去。” 小吸吸马上钻到桌子底下,小木民矮子精、小嗅嗅和赫木伦把瓦罐倒过来举在帽子上面,斯诺尔克小子快手快脚地旋开罐盖。蚁狮连沙一起落到帽子里去了,说时迟那时快,斯诺尔克小子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一厚本外文字典压在帽子上。接着他们全都钻到桌子底下等着。 (有删改)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对应的词语。 (1)不同于平常。________ (2)形容非常害怕。________ (3)比喻动作或事件突然而来,使人来不及防备。________ 2.大家商量把蚁狮倒入帽子,害怕发生的事情是() A.蚁狮会变成更凶猛的东西,把大伙儿吃掉。 B.蚁狮会逃走。 C.蚁狮会把帽子咬破。 3.用横线画出描写大家把蚁狮倒入帽子时的表现的语句。 4.蚁狮落到帽子里后,请你预测可能发生的变化: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麻雀长得细长精瘦,有一双显得过大的黑眼睛,目光却十分锐利。由于时时提防人,它得处处盯着人的一举一动。脑袋仿佛一刻不停地转动着,机警地左顾右盼。它们每时每刻都在躲着人,不叫人接近它们,哪怕那个人并没看见它,它也赶忙逃掉。它要在人间觅食,还要识破人们布下的种种圈套,诸如支起的箩筐,挂在树上的铁夹子,张在空中透明的网等。有时地上有一粒亮晶晶的米,它也只能用饥渴的目光远远地盯着它,却没有飞过去叼起米来的勇气。它盯着、叫着,然后腾身而去——这是因为它看见了米粒旁边有东西在晃动,惹起它的疑心或警觉。它们不仅仅机警多疑,而且具有不可驯服性。

三峡历年经典中考题(带答案)之欧阳光明创编

《三峡》历年中考题 欧阳光明(2021.03.07) 1.表现三峡长的句子 自三峡七百里中。 1.表现三峡山峰多的句子 两岸连山,略无缺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3. 从正面描写三峡山形挺拔险峻的句子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4.从侧面描写三峡山势高峻的句子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5. 直接描写三峡水流湍急的句子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6.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三峡水流湍急的句子 随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文中总括三峡地貌的句子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缺处 8.描写水清的句子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9.描写秋景的句子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10.描写深秋凄婉优美的句子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11.描写三峡峡谷之长的句子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2.文中引用渔者歌的作用 (1)渲染三峡秋天萧瑟的气氛,突出景物凄凉的特点。(2)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

(3).从侧面写出渔夫生活的悲惨,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4).表示人物悲凉,忧伤的心情 13.《三峡》中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意思相近的是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14、用快马疾风写船行之快的句子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5、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三峡的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 16、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写山的特点是为写水做铺垫 17、作者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水? 峡是两山夹水形成的,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因为水在夏季是最湍急的,才能写出三峡水的特点 18、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影像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夏水:湍急 春冬之时:清丽奇秀 秋季:清冷寂静,凄凉萧瑟 19、文中2、3、4段分别写三峡夏春冬秋怎样的景色? 夏:水流湍急 春冬: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清荣峻茂) 秋:冷清凄凉 20、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及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三峡阅读理解题(含答案)

《三峡》阅读理解题含答案 一、原句回答。 1、写出山的高峻、陡峭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从侧面渲染了山峰的高峻,江水的狭窄的句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比较的方法表现夏日江水迅疾的句子: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或:朝发 白帝,暮至江陵。 4、表现了春冬三峡山水的美丽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飞溯其间。 5、文中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有珠联璧合、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有时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林寒涧肃,常 有高猿长啸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二、回答问题。 1、第四段写秋景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2、由“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一句可以想到李白的哪首诗中的哪两句?答:《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3、请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夏、春、秋季的景物特色。 答:夏:险春:秀秋:凄 4、第三段写“高猿长啸”有什么作用? 答:突出秋天三峡的凄冷。 5、文章第一段总写三峡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6、文中写出了三峡江水的什么特点?李白有一首诗表达了与它相同的的情景,你能默写这首诗吗?(三峡的景色吸引了许多迁客骚人,三峡文化业源远流长,请写出关于三峡的两句诗。) 答:湍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7、“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俯视;“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溯其间”

是仰视。(提示:从视觉角度) 8、在三峡景物描写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对祖国河山雄伟秀丽景色的热爱赞美之情 9、文章描写了三峡美丽的风光,请你利用文中的词句,组成一幅对联。答:素湍绿潭三峡水,林寒涧肃秋日山。 10、给本文分为两层,概括各层大意及中心思想。 答:①写三峡两岸的山的特点②按夏、冬、春、秋的顺序,写三峡的水势。 主题: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三峡的壮丽风光。11、作者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 答: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是承水势的涨落安排,先写夏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再春冬合写,是因春冬风平浪静;最后写秋无水枯谷空,三峡内一片悲凉气氛,也是顺势而下,合情合理。12、文章2、3、4段分别写了三峡夏、春、冬、秋四季怎样的景色? 答:①写三峡夏天江水之大,水流之急 ②写三峡春冬水清、树荣、山高、草茂的奇丽景色 ③写三峡秋季晴初霜旦的凄清景色。 13、三峡的奇观数不胜数,且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各有不同的特点,对这些美丽的景观作者并未细加描绘,仅以寥寥数笔勾勒三峡的山势,这样叙写有何意? 答:作者重点写山势,突出其“连”而“高”的特点,为下文写长江的水势和江水两岸带来的四季不同的景色作了铺垫。

郦道元《三峡》——全国各省市中考试题汇编

郦道元《三峡》——全国各省市中考试题汇编

————————————————————————————————作者:————————————————————————————————日期:

郦道元《三峡》2004——2011年全国各省市中考试题汇编 1、2004南京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乙]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又作“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用“/”标出下面句中的两处停顿。(2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下列加点词在《辞海》中有多个义项,请选出在该句中释义恰当的一项。(只填序号)(3分) ①沿溯阻绝.绝:A.断绝B.极、最 C.缺乏 D.穿过 ②有时朝发.白帝发:A.射出 B.揭露 C.启发 D.出发 ③水落而.石出者而:A.如果 B.表承接 C.表转折 D.通“尔” 答:①绝:②发:③而: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翻译,错误 ..的一项是( )(3分) A.日出而林霏开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了 B.云归而岩穴暝云雾归去,山洞里就昏暗了 C.良多趣味实在有很多趣味 D.飞漱其间在那里飞流冲荡 4.两段选文都描写了四季佳景,请分别找出描写秋景 ..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答:[甲] [乙] 参考答案: 1.(2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标对一处得1分) 2.(3分)①A②D③B(每小题1分) 3.(3分)B 4.(2分)[甲]风霜高洁 [乙]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只答“林寒涧肃;也可)(答出一处得1分)

长春版五年级上语文随堂练习及答案-1.2 三峡之秋

长春版五年级上语文随堂练习 1秀丽山河 三峡之秋 积水成渊 一、一锤定音(在加点字正确读音下面画“— —”) 一层.(céng chéng)一匹.(pī pǐ) 光晕.(yùn yūn)跌.倒(diē dié)充.满(cōng chōng)摇曳.(yiè yè)二、字典公公来帮忙(查字典,填空)。 “累”字按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再查()画。按音序查字法,先查大写字母(),在本课读(),可以组词为()。它的另外两个读音分别是()、(),可以组词为()、() 三、巧辨双胞胎(比一比,组成词语)。 跌()昏() 轶()混() 俏()峡() 峭()侠() 耀()烁() 戳()砾() 四、词语美容院(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山岩()的露水 ()的光辉()的深谷 ()的果实()的秋天 ()地摇曳()地流淌 五、一起唱反调(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坚硬—— ( ) 消逝—— ( ) 偶尔—— ( ) 朦胧—— ( ) 巨大—— ( ) 平静—— ( ) 显露—— ( ) 成熟—— ( ) 六、我说你猜(根据意思写词语)。 1.不清楚,模糊。 ( ) 2.高高地在天空中或高升到天空中。 ( ) 3.摇荡。 ( ) 4.消失。 ( ) 七、快乐排排队(将下列词语按顺序排列)。 1.中秋端五清明春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汽车车运输工具公共汽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学语文教科书书语文教科书 教科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黎明夜晚黄昏早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修辞面面观(指出下面句子所用的 修辞方法,并选择其中两种各说一句话)。 1.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 ( ) 2.于是渔火和灯光,都像惊醒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 ) 3.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峻。 ( ) 4.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 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 ) 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郦道元《三峡》袁枚《浙西三瀑布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 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乙)壬寅岁①,余游天台石梁。梁长二丈,宽三尺许,若鳌脊跨 山腰,其下嵌空。水来自华顶②,平叠四层,至此会合,如万马结队,穿梁狂奔。凡水被石挠必怒,怒必叫号。以崩落千尺之势,为群磥砢 ③所挡④,自然拗怒⑤郁勃,喧声雷震,人相对不闻言语。瀑上寺曰上 方广,下寺曰下方广。以爱瀑故,遂两宿焉。 (袁枚《浙西三瀑布记》,有删改)注:①壬寅岁: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②华顶:天台山峰名。③磥砢:石众多而乱的样子。④挡:阻挡推击。⑤拗怒:抑制怒火。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略无阙.处阙:______ (2)至于夏水襄.陵襄:______

(3)沿溯.阻绝溯:______ (4)良.多趣味良:______ (5)林寒涧肃.肃: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以爱瀑故,遂两宿焉。 3.甲文中,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夏水水流湍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乙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水势浩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4.甲文第四段中“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一句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 1.(1)同“缺”,空隙,缺口(2)漫上,冲上(3)逆流而上(4)很,甚(5)肃杀,凄寒 2.(1)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2)我因为喜欢这个瀑布的原因,就在两座寺都住了。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如万马结队,穿梁狂奔 4.侧面描写。烘托出三峡秋景萧瑟、凄凉的特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及答案(全面)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及答案(全面) 一、课内阅读。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美丽一(______________)结实一(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起的作用是( ) A.点明中心 B.引出下文 C.承上启下 3.这段话主要是围绕赵州桥的_________________这一特点来写的。 4.本段描写了种形态的龙。在文中用“﹏﹏﹏”画出来。 5.我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仿写一句话。 ______ 二、课外阅读 你悄悄地走来,默默无声。你向人们展示出一幅美丽的秋景,你给人们带来了一派丰收的景象。 你悄悄地走来,走进花园。霎时万紫千红、千姿百态的菊花开了。它们有的把波浪似的金发披在肩上,有的把美丽的长裙系在腰上,光彩夺目,美不胜收。 你悄悄地走来,走进田间。秋风过处,五谷飘香。那一片片庄稼,远看,好像翻滚着的千层波浪;近看,稻谷笑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玉米乐开了怀。这时候,地里的人可忙了,到处笑语欢歌,机器轰鸣。 你悄悄地走来,走进果园。看,树上硕果累累。有小灯笼似的柿子,玛瑙似的山楂,葫芦似的鸭梨,珍珠似的葡萄……红扑扑、黄澄澄、紫盈盈……好可爱啊!大大小小,五光十色,数不胜数。孩子们在园中嬉戏,他们爬上树去,摘一颗果子,咬一口,甜丝丝、脆生生、酸溜溜…… 你悄悄地走来,走上山坡,带去了一件黄衣裳,一件红衣裳。瞧这边的山

《三峡》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重庆市B卷中考题)

《三峡》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0年重庆市B卷中考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 -12题。 (15分) 三峡 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声泪沾袭。”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 分) (1)略无阙处 (2)至于夏水襄陵 (3)沿溯阻绝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1.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本文展现了三峡独具特色的山水美景,字里行间洋没着作者的赞叹之情。 B.文中“或王命急……不以疾也”一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回环曲折的特点。 C.第③段从俯视、仰视的角度描绘出三峡春冬之时清出秀美的景象。 D.本文语言凝练生动,句式骈散结合,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12.写景要抓住最物的特点,请说出“链接材料”与选文第④段分别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4分) 【链接材料】 滟滪①大如马,瞿塘②不可下;滟滪大如牛,瞿塘不可留;滟滪大如幞,瞿塘不可触…… (节选自《乐府诗集》) [注]①[滟(yàn)滪(yù)]瞿塘峡口的一个巨大礁石,枯水期露出水面 时如牛马般高大。 ②[瞿(qū)塘]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③ [幞(fú)]古代男子束发用的头巾。 答案: 二115分) 9.(1)分江口时联”(空障,缺口),(2)中上(漫上) (3)逆流而上

游天池季羡林阅读答案

游天池季羡林阅读答案 在语文考试中,《天池》是阅读题的材料,大家知道怎么了解这篇短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游天池季羡林阅读答案,一起看看吧! 我走到山坡别墅,在洒满阳光的阳台上坐下来,我的面前这时展开整个天池,这不像自然景色,而是一幅油画。你看,这广阔的湖面,为满山云杉映成一片深蓝,这深蓝湖面之上,又印上雪白的群山倒影。这时我才恍然我并未到山之极峰。你看,天池那面,还有层层叠叠更高的白峰,人们告诉我最高一山,名叫博格达峰。这天池,显然是更高更高天山的雪水在这里汇集成湖。偶然一阵微风从天空拂拂而来,吹皱一湖秋水,那粼粼波纹,推动蓝的、白的树影、山影,都微微颤动起来。在我记忆里面,这天池景色,也许可与瑞士的湖山比美,但当我沉静深思着,把我自己完全融合在这山与水之中,我觉得天池别有她自己的风度,湛蓝的湖水。雪白的群峰、密立的杉林,都显示着深沉、高雅、端庄、幽静。的确,天池是非常之美的。但,奇怪的是这里并不是没有游人欢乐的喧哗,也不是没有呼啸的树声和啁啾的鸟鸣,但这一切似乎都给这山和湖所吸没了,却使你静得连一点声音也听不见,如果让我用一个字来形容天池之美,那就是——静。 从第一眼瞥见天池到和她告别,我一直沉默不语,我不愿用一点声音,来弹破这宁静。但在宁静之中却似乎回旋着一支无声的乐曲,

我不知它在哪儿?也许在天空,也许在湖面。也许在林中,也许在我心灵深处,“此时无声胜有声。”不过这乐曲不是莫扎特,不是舒曼,而是贝多芬,只有贝多芬的深沉和雄浑,才和天池的风度相称。是的,天池一日我的心情是宁静的,这是我最珍爱的心境。山光湖色随着日影的移动而变幻。午餐后,睡了一会儿,一阵冷气袭来,就像全身浴在冰山雪水之中。我悄悄起来,不愿惊醒别人,独自走到廊上,再次仔细观察天池:雪峰与杉林、白与黑相映,格外分明,雪山后涌起的白云被强烈阳光照得白银一样刺眼。在墨蓝色湖与山的衬托下,一片金黄色的杨树显得特别明丽灿烂。我再看看我前后左右,原来我所在的红顶房屋就在云杉密林之中,我身旁就耸立着一株株高大的云杉,一株一株挨得很紧,而每棵树都笔直细长冲向天空,向四周伸展着碧绒绒枝叶,绿色森然。太阳更向西转,忽然,静静的天空飞卷着大团灰雾,而收敛的阳光使湖面变成黑色,震颤出长长的涟漪,不知为何,我的心忽的紧皱起来,我不知道如果狂风吹来暴雨,如果大雪漫过长空,那时天池该会怎样呢!?……幸好,日光很快又刺穿云雾而下,湖光山色又变得一片清明,只不过从杉林中从湖面上袭来的清气显得有些寒意了。我们就趁此时际,离开天池下山。 1.默读《天池》全文,请指出作者描绘天池美景时突出天池什么特点? 2.这两篇文章在写景时都是按照时间顺序行文的,这时间顺序分别怎样体现? 3.《天池》一文的作者运用多种色彩描绘天池美景,请写出你最

《月迹》训练试题(含答案)

《月迹》同步练习 【基础知识多积累】 1、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niǎoniǎo() shū()忽 jí()妒面面相qù()争执()粗糙()满盈()依偎() 3、请你发挥想象,仿照例句写一句关于月亮的比喻句。 例句:月亮是一盏黑暗中的明灯,让夜行的人们明确前进的方向。 4、月亮历来是文人墨客所钟爱的描写对象,在不同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不同的内涵,或比拟人世盛衰,或抒发思乡之情,或祝愿天下离人。请写出古诗词中你最喜欢的两句及其出处。(以下文中出现的此处不可再写) 5、嫦娥奔月”的故事,流传至今。嫦娥是神话中的人物,美貌非凡,后飞天成仙,住在月宫,千百年来孤身一人。如果你现在登上了月宫,你

有什么话想对她说请写下来。 【语段阅读精品析】 (一) 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嫉妒。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个人倒了一小杯儿,说: “孩子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段文字的意思。 2、本段在描写月亮时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请写出动态和静态描写的内容各一句。 3、本文在写景叙事中蕴含着哲理,读了本段文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二) ①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地像水面了。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 ②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 ③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起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④我们就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 ⑤“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⑥“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⑦“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⑧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 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⑨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 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1、用斜竖线将选文划分成两个部分,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大 意。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三峡复习题及答案

三峡复习题及答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

中考复习文言文专题 三峡 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解释重点词语: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略.无阙.处()()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沿溯 ..阻绝()()虽.乘奔.御风()()至于夏水襄.陵() 不以疾 ..也()()素湍 ..绿潭()()或.王命急宣() 属引 ..凄异()()回清 .. 倒影()绝巘 ..多生怪柏() 飞漱 ..其间()良.多趣味()晴初霜旦. ()林寒涧肃.()清荣峻茂 ....()() ()() 2. 绝.巘多生怪柏()其间.千二百里() (1)绝沿溯阻绝.() (2)间遂与外人间.隔() 哀转久绝.()又何间.焉() 自.非亭午夜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自 (4)疾 自.三峡七百里中()疾.在腠理() 3.找出下面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组()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奋笔疾.书 B、每至晴初霜旦. / 通宵达旦. C、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沿溯阻绝. / 络绎不绝.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三峡之秋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方纪的《三峡之秋》,回答文后问题。(10分) ①三峡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挺直。越到秋天,它们越显出绿得发黑的颜色;而那累累的果实,下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②早晨,透明的露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露水消逝,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③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而一面又把它那激荡的、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陡立的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 ④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里早升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于是,在青色的透明的黄错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不溪。 ⑤夜,终于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赶路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⑥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太过狭小,连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峡里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同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分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⑦这一天,正是中秋。 1.三峡秋天总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从文中摘要填空)(1分)2.本文在写法上随着时间的推进而转移观察点并选择富有特征的典型景物,多角度表现三峡之秋的各咱情态。请你根据选文填空。(4分) 选文描写三峡秋天的早晨、中午和下午的景色,分别突出了它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多角度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运用了许多美妙贴切的比喻,请你用横线在⑤-⑥段画出一个句了简要赏析。(3分) 分享到: 2013-07-03 07:26 天天爱答题,抽奖送惊喜~

郦道元《三峡》刘基《活水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选文,完成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木多枫、多松。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①居之。有泉焉。 其始出石罅②,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③为小渠,冬夏不枯。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华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④白野公恒⑤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⑥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深爱之也。 (选自刘基《活水源记》,有删节) (注释)①奎上人:人名。②石罅(xià):石头裂缝、缺口。③浸:渐渐地。④秘书卿:官名。⑤恒:常常。⑥群动:各类动物。 225.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涓涓然.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 B.有泉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C.其上.曰金鸡之峰苔痕上.阶绿(《陋室铭》) D.名.之曰活水源有仙则名.(《陋室铭》) 226.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 227.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 228.两文都是首段写山,次段写水。(甲)文中写夏水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乙)文结尾作者抒发感想,表示他爱这“活水源”的三个特点。其中

2016年中考文言文试题汇编《三峡》(苏教版七上第19课)

2016年中考文言文试题汇编《三峡》 阅读《三峡》,完成7—10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⑴沿溯.阻绝溯: ⑵属.引凄异属: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9.阅读文中画线的语句,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清荣峻茂”在脑海中呈现出的是怎样一幅画面。(3分) 10.请你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 ....作答(2分) ⑴上文描绘了三峡的景色。说到三峡,你会想到的古诗句是, 。 ⑵当你眼前呈现出长江宽阔的江面上帆船航行的景象时,想到的古诗句是 ,。 【广西崇左市】三、(二)古文阅读(10分) 【甲】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③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三峡》)【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

三峡练习题及答案(免费)

三峡练习题 一.回答题 1.课文写出了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试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说 明。 答:先写山高峡深,连绵不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是写两岸山峰连绵不断。“重岩是写山高峡深。次写江水大而急。“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说夏水漫上大山,波浪大而阻隔上下交通。“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迫不得已要复王命,顺流而下,一千二百里的路程一天就到了,那速度即使乘快马,驾疾风,也没有这麽快。这种对比烘托,使我们更能想象到那速度是多么快。再写春冬之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素湍绿潭”是春冬江流的形态,不像夏日奔腾浑浊,自然“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

飞潄其间”,虽是春冬之时,也一派生机,所以“良多趣味”最后是写“晴出霜旦”的特殊景观,其时“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从山水到猿啼,写出了三峡特有的风貌,文字准确而简约。 2.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 答:(1)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丛山先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 (2)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有特点,所以先写夏水,接着写春冬,最后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答: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奇秀,秋冬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4.文章表现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5.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三峡景观 答: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来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的特点,

《三峡》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重庆市B卷中考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 -12题。 (15分) 三峡 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声泪沾袭。”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 分) (1)略无阙处 (2)至于夏水襄陵 (3)沿溯阻绝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1.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本文展现了三峡独具特色的山水美景,字里行间洋没着作者的赞叹之情。 B.文中“或王命急……不以疾也”一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回环曲折的特点。 C.第③段从俯视、仰视的角度描绘出三峡春冬之时清出秀美的景象。 D.本文语言凝练生动,句式骈散结合,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12.写景要抓住最物的特点,请说出“链接材料”与选文第④段分别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4分) 【链接材料】 滟滪①大如马,瞿塘②不可下;滟滪大如牛,瞿塘不可留;滟滪大如幞,瞿塘不可触…… (节选自《乐府诗集》) [注]①[滟(yàn)滪(yù)]瞿塘峡口的一个巨大礁石,枯水期露出水面时如牛马般高大。 ②[瞿(qū)塘]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③ [幞(fú)]古代男子束发用的头巾。 答案: 二115分) 9.(1)分江口时联”(空障,缺口),(2)中上(漫上) (3)逆流而上 (4)飞奔的马 10.4分)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就石不到太阳租月亮。 (2)(2分)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11 (3分)B建句话并不能体现~山高'“回环曲折”的特点) 4分)链接材料表现瞿塘峡的凶险(2分);选文第④段表现三峡秋景的肃杀凄异(2分)。

《三峡之秋》的阅读附答案

《三峡之秋》的阅读附答案 《三峡之秋》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讲述三峡秋季的风光美景。附答案,欢迎大家参考! 三峡之秋 方纪 (1)三峡已是秋季了,三峡的秋季,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这些树,生长在峻峭的山岩上,叶子也犹如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固,挺直。越到秋季,它们越显出绿得发黑的色彩,而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慢慢从叶子中间显现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披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溢了成熟的秋季的气味。 (2)凌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恍如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皎洁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露水消逝了,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季的明丽。 (3)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闹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腾着,咆哮着,飞跃流去。而一面又把它那激荡的、跳跃的辉煌,投向两岸陡立的峭壁。因而,全部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溢了秋季的热闹的气味。 (4)下昼,太阳尚无落,峡里早升起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里的傍晚来得尤其的早,而去得尤其的迟。因而,在青色透明的傍晚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镇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 (5)夜,终究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

的赶路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因而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摇摆。 (6)或许因为这里的山过高,峡谷太深,天空太狭窄,连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峡里只能感到它朦胧的青光,和傍晚连在一起;而不知在甚么时候,它溘然呈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暗影,对照得异样显明——山是墨一般黑,陡立着,偏向江心,恍如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辉煌,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平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7)这一天,恰是中秋。节选自《三峡之秋》 1.文章通过描述不同的景物来表现三峡不同时间的三峡秋季的特点,请仿照(1)(2)两段的示例,在(3)——(6)段中任选两段加以概括。(4分) 第(1)段:描述了橘柚树色彩的变化和果实的清香,表现了三峡之秋的成熟。 第(2)段:描述了露水,峡风,表现了山峡秋晨的明丽。 第( )段:描述了,表现了。 第( )段:描述了,表现了。 2.雾一般是白色的,而三峡的雾在作者的笔下却是青色的,这样写是不是恰当?请结合文章有关内容作扼要说明。(3分) 3.第(6)段对三峡山势的描绘与郦道元所写的《三峡》中的哪些语句较为吻合,请你摘录在下列横线上。(3分) 4.文中屡次应用比喻来表现事物的特点,请你摘录其中一句并做扼要赏析。(3分) 5.文章前三段结尾处都有一句小结性的话,请你在(4)、(5)、(6)段后任选一段也写上这样的一句话。(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