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辩论赛看中西方文化

从辩论赛看中西方文化
从辩论赛看中西方文化

和“fltrp cup”结缘已经有五个年头了,伴随着比赛水平的提高,我自己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渐渐地,我对议会制辩论的理解也越来越明晰而深刻。纵观这几年的比赛,选手的水平总是停留在某个层次上无法拔高,总有些个瓶颈无法突破。究其原因,笔者以为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所致。

合作vs拆台

孙中山先生曾感叹说中国人是“一盘散沙”,说的是中国人缺乏合作精神。中国疆域太广皇帝太远、利益集团太多;“大家庭”大到虚无缥缈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于是中国人自古以“家”为本,对再“大”一些的集体没有什么兴趣。在这样的文化中浸泡长大的中国人“天生缺乏合作精神”。

而西方的议会辩论的本质则是合作的,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希腊的城邦很小,人口不多,有什么事大家一般聚在一起开个会商量。为了找到解决办法的最佳策略,这才有了辩论。所以简单地说,议会制辩论就是开会。会上大家固然各抒己见,但会前大家至少在议题和目的上要达成一致,否则这会就没法开了。会议上大家所持观点不同,但目标一致。开会的实质是合作。

当中国辩手遇上议会辩论,场面就难免有些不伦不类。很多国外的评委到现在无法理解为什么中国辩手总喜欢在definition和criteria的问题上作无谓的纠缠,因为definition 和criteria简单地说就是会议的议题和目的。双方在这些问题上达成一致后,接下来的会议才是建构的(constructive)、积极的,有意义的。可咱们的辩手不是来合作的,而是来拆台的。正方自然要寻思着玩弄文字游戏,在definition上做文章,把对手逼上绝路;而反方也总是在找机会challenge the definition,甚至提出新的criteria以此重新夺回话语权。于是双方各说各的,整场辩论就变成了话语权的争夺,到最后开会的初衷已经无所谓了。

说vs做

同样让很多外国评委感到困惑的是,为什么中国学生总喜欢讨论feasibility。笔者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遇到很多辩题无话可说;更重要的原因则来自于中国人做事的文化。

决策者的缺位

在议会制辩论的实质是正反双方向决策者(在比赛中就是adjudicator)“推销”自己的观点,所以每位辩手在发言时的话语受众应该是决策者而非对手(opponent)。但是我看到很多咱们的辩手在辩论时—直冲着对手说话,互相攻击,似乎在试图说服对手接受自己的观点,而鲜有试图说服评委请评委定夺的倾向。有不少指导老师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在训练时对辩手一再强调要“speak to adjudicators”,但这种习惯可不是短时间可以改掉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当学生有话要说的时候,找不到一个可以讲理可以主持公道的地方。决策者在我们的生活中—直是缺位的。

从小父母的话就是圣旨;上学后老师的话就是权威;工作后我们开始习惯了各种各样的“潜规则”。周围的人不跟你讲道理,只告诉你这是游戏规则;你要是不遵守游戏规则就只能出局。讲道理7你疯了吗?

几千年的专制压迫下,中国人已经习惯了沉默。自古以来能够为民请命的清官屈指可数,而且其中不少还落了个晚景凄凉。于是乎老百姓有什么话私下聊一聊泄泄愤就好了,说给上面听不但没用,还可能招来祸害。所以中国人到现在还不习惯告状,不习惯打官司,因为没有能够信得过的司法系统,没有信得过的法官。

写到这儿不知道怎么结尾了,因为一来从比赛中看到的还有很多,所以其实要说得还没说完,但目前能写清楚的就这几点了。二来,刻意写个结尾总结一下拔高一下升华一下多少显得有些做作。倒不妨在这儿先来个“暂停”,待到明年比赛也许自己能发现一些新的东西再

给这篇文章来个了结吧。

中西餐礼仪的异同

中西餐礼仪的异同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增多,与外国人的交往也日益频繁。商务邀宴是非常具有潜力的商业工具,中西餐是其主要形式,餐饮礼仪中又有中餐礼仪和西餐礼仪的区别,中餐礼仪在中国有着很多年的发展历史,西餐礼仪随着世界经济的接轨,在中国也开始流行。两种不同饮食文化相互冲突碰撞,东方与西方进餐的习惯多有不同,特别是正式的西餐宴会规矩颇多。如果对此一无所知,难免赔笑大方。那么西餐礼仪和中餐礼仪到底有什么样的差异?下面就谈谈中餐礼仪和西餐礼仪的异同。 关键词: 餐桌礼仪中西方差异 前言 中西两家因为深受不同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和各种社会背景的影响,从而导致两种不同文化的产生,餐桌礼仪文化业因此应运而生,餐桌礼仪文化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中西饮食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每种民族都在饮食中自觉不自觉的透露着自己深刻的文化背景。本文着重论述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文化上的异同,剖析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和渊源。 中餐礼仪和西餐礼仪的差异,虽然有很多细节上的不同,但是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上菜的顺序和摆放差异 大部分中餐上菜时大都按照汤、主菜、主食、餐酒或水果的顺序,而西餐则大都按照开胃菜、色拉、汤、水果、餐酒、主食、甜点和咖啡的顺序上菜。中餐在上菜时会一次性将所有的菜肴上完,同时摆放在餐桌上,而西餐则是用完一道菜再上另外一道菜。 (二)餐具差异 中餐的餐具一般都比较简单,多以杯、盘、碗、碟、筷、匙等为主,而西餐的餐具则是五花八门,享用不同的菜肴也会使用不同的刀叉,餐具用法讲究颇多,即使是喝酒的玻璃杯,也要同所喝的酒相对应。 (三)入座座次差异 中餐用餐时的座次大都是按照长幼尊卑来定,“尚东为尊”或“面朝大门为尊”,而西餐用餐时,面对门的且离门最远的那个座位是女主人的,与女主人相对的是男主人的座位。女主人右手边的座位是第一主宾席,一般是位先生,男主人右边的座位是第二主宾席,一般是主宾的夫人。 (四)着装要求差异 除非在正式场合,中餐对于就餐者的着装要求并不高,穿着都比较随便,而西餐对于就餐者的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在高档的西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并且要打领带,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无论是男士还是女士都不可穿休闲服到高档西餐厅用餐。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一、中西方教育的主要区别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自古以来就存在。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运动的兴起和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后.国人开始瞩目西方教育的另一种景观。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等,对中西方文化、教育上的差异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严复首先从宏观方面分析了两种文化体系的根本区别,指出:?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教化之极则。?其次在?为学?方面,严复也意识到,?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的确,国人勤学苦读、博闻强记,可谓满腹经纶,但探索新知的勇气和精神却不足。他还进一步指出:?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彼西人之言日:唯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第务令毋相侵。?也就是说,自由的原则是西方教育中的一条重要准则,但在我国避讳很深,强调的是?顺从?。可以说,严复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贡献.恰恰表现在他始终着眼于两种文化体系的宏观对比分析上。清末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则站在思

想的更高处。在具体分析了西方教育学的发展与西方哲学演变的关系后,得出结论道:?近世教育变迁之次第,无不本于哲学的思想之影响者。?进而提出了?夫哲学者,教育学之母也?的命题。国学大师梁漱溟也谈到东西方教育侧重点的不同,?大约可以说,中国人的教育偏重情意一边,例如?孝弟?之教;西洋人的教育偏重知的一边,例如诸自然科学之教。?将中西方教育内容方面各有倚重的情况看得非常真切。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对中西方教育差别的讨论更为深刻。著名美藉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也指出,中国传统的教法是,一步步地教、一步步地学,这与中国的整个社会都强调?守规矩?有关。这种教学方法有好处也有坏处,最大的一点好处是,比较有耐心,比较了解要学好一样东西,需要努力,有个过程,不能一下子学到手。传统教育方法训练出来的小孩,可以深入地学到许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大学、考试有许多帮助。但是,对做研究工作来说则有妨碍。由于过去的学习方法是由人家指出来的路你去走,做研究所需的方法则要自己去找。这里有个习惯问题,忽然一下于要自己去找路.就有点觉得茫然。曾任中国复旦大学和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的杨福家教授,也在其讲学、著作中多次提到中西方教育的种种差异。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基础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有一个好处就是能比较系统地给学生以知识。遗憾的是,大部分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传授知识。?然而,学生真正要掌握知识,并把知识变成

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差别,很多日常行为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屡见不鲜,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交往的顺利进行,并使交往双方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人们在这种跨文化环境中相互交际之前,必须对对方的文化习俗和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尴尬的局面。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发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是势不可挡,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文化冲突是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加强,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是日益频繁与广泛。同时,中国学生出国交流、深造的机会也日益增多。在这种情况下,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然而,这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由于历史、

政治、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各国、各地区的文化的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会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我们应意识到中西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可忽视和改变的,应该接受这种差异,尊重和理解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流和处理实际问题过程中,避免出现文化上的冲突,从而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一、中西方文化差异之语言表达 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影响语言的使用和发展,在以一种语言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应遵守该语言的文化语用规则。 1、文化特征与用词差异 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才能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大不相同,如ol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老张、老王、老李透着尊敬和亲热,张老、王老、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论文

论“诚实守信” 系、部、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专业:国画三班 年级:2012级 姓名:王波 学号:2012101108

论“诚实守信” 王波 诚信是什么?诚信是成功人生的灯塔,诚信是人生的重要美德,诚信是人的立足之本,而且诚信更是一种高尚人格的体现,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人与人友好共处的基础,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古人云:“君子立其诚”。“诚信明礼,以信为美”,而且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诚信越来越成为,我们当代大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精诚合作的开始,而且我也是这样认为,共有以下几点: 一.大学生诚信的现状和问题 首先大学时期是大学生立志成才的关键时期,是大学生完善自我的时期。但是在当前时期的高等院校的诚信建设却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如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求职履历“掺水”或造假;不履行还贷义务,故意拖欠助学贷款;个别毕业生还在就业合同中出现毁约现象,但总的归结起来都是大学生本人的诚信教育有着息息相关。而我经过网上查询得出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有: 1.大学生的现状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a、从认识层面来讲,多数学生把诚信作为一种重要品质来看待。 b、大学生将诚信划分为理想认识与现实操作两个层面 c.从对别人要求的角度,大学生对于别人的诚信品质要求普遍较高,而作为自己的道德要求却不高,并且自身实践诚信较差。 d、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什么是“诚信”认识不清。 e、大学生选择诚信同时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有强烈的功利倾向 2.大学生在诚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 a、日常言行缺乏诚信,背信违约。 b、信贷诚信:恶意拖欠贷款、学费,银行高校处境为难。 c、考试诚信:考试作弊,屡禁不止。 d、就业诚信:求职履历,弄虚作假;就业签约,无故悔约 e、学术诚信:抄袭成风,瞒天过海 二.诚信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活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因为大学实际上是社会、家庭、学校的一个缩影。所以我针对大学生出现的诚信危机,我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大学生道德品质

中西方教育的异同

Different: https://www.360docs.net/doc/2f13705729.html,cation structure system: A:both public and private, consist of 12 years of grades—basically 8 years of elementary school and 4 years of high school. C:compulsory twelve-year schooling. It includes six years in primary school, three years in junior high school and three years in senior high school. https://www.360docs.net/doc/2f13705729.html,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A:freedom C:Many rules https://www.360docs.net/doc/2f13705729.html,cational Model A:use, exploit or create knowledge C:accumulate and indoctrinate knowledge 4.University entrance examination A:easy to enter college C:shoulder more stress 5.Puppy love A:open minded permission C:conservative Strong opposition 6.Pocket money A:from part-time jobs and scholarships C:pocket money from their parents. Same: Have long history Same goal for students Cultural heritage Teach professional skills Educational subjects

最新中西方文化差异文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wenzhang 一、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 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深远,其根源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编纂修订的“六经”为其文化基础,这种文化总的表现为:注重个人修养,注重道德力量,反对武力,注重与他人、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精神的超脱,以“仁”和“孝”为社会核心。同时更注重于自给自足的内向型文化,清朝时的闭关锁国正是其体现。 而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其思想基础都是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源头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受基督教影响深远,看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注重实践和探索,跟中国人喜欢对生命本源的哲学思考不同,他们更注重于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从物质层面去考量生命的本源。以“爱”为社会核心。同时具有开放性的外向型文化,以新海路开辟时对新大陆的侵略为代表。 二、中西方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异同 ①科学观 在科学方面,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所以,尽管人类历史上四大发明都是出自中国人之手,郑和下西洋时,中国的造船技术是世界一流的,但几千人的船队七下西洋,不过为了宣示明王朝的“富有与强大”,但是当麦哲伦的船队环游世界时, 当西方人使用中国发明的指南针、火药入侵我们时,我们想到的竟然是在大海边再造一处万里长城,思维的保守与守旧,缺乏创新和探险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发展。 ②法制观 “法令所以导民也,刑法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礼,已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可见,在中国人心中,法律只是道德的补充,所以,中国人提倡自我的完善,不提倡用法律法规来约束人,对法律的重视不是很够。在对欲望的约束方面,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宋代朱熹曾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主张,即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控制和压抑一切“不符合道德”的欲望,讲究克己复礼,这种结果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也是封建统治盛行的根由。 而西方人认为人的欲望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③民主观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虽然整个封建社会二千多年的历史,基本都是封建集中制的不断加强,是民主政治的彻底丧失,但从一开始,儒家、道家的思想家们就把民主政治放到一个很高的思想高度去认识和看待, 要求统治者爱民、亲民,重视民生疾苦,孔子的“仁”治思想,孟子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老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思想等等,都包含着“民主”思想,但又推崇君权神授,维护等级制度,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权利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权力,所以,西方人对不能为民服务的政府,通过选票的方式可以给予否决或者改选。当然这中间可能也有许多问题,但无论认识水平上还是制度设计上,无疑都比我们要先进的多。

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

摘要:中西两家因为深受不同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和各种社会背景的影响,从而导致两 种不同文化的产生,餐桌礼仪文化业因此应运而生,餐桌礼仪文化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中西饮食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每种民族都在饮食中自觉不自觉的透露着自己深刻的文化背景。本文着重论述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文化上的差异,剖析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和渊源。关键词:餐桌礼仪文化差异中西餐桌 摘要:中西两家因为深受不同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和各种社会背景的影响,从而导致两种不同文化的产生,餐桌礼仪文化业因此应运而生,餐桌礼仪文化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中西饮食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每种民族都在饮食中自觉不自觉的透露着自己深刻的文化背景。本文着重论述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文化上的差异,剖析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和渊源。 关键词: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深受中西哲学思想及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使两种文化的距离相差甚远。在中国,任何一个宴会,不管是什么目的,都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宴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势。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与人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再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争让的美德。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而西方这个主要以面食为主的群体,餐桌礼仪的细节就显得更加繁琐而有条不紊。他们所用的餐则是分餐制,个人自扫盘中菜,不管他人碗里汤,互不相扰。西方人喝酒也听凭自愿,白兰地,威士忌,鸡尾酒,喜欢什么喝什么,想喝多少喝多少,所尊重的是个人意志,体现出的饮食思想观念要合理的多。 综上,中西礼仪千万种,以下是我对餐桌礼仪的一些浅析方法。 一.出席时间的差异,中国人是多样化时间观念的人,西方人是单一时间观念的人。要求做任何事情都要严格遵守日程安排,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因此,在参加宴请时,这一差异显得较为突出,一般说来,时间多样化模式的中国人更倾向于…迟到?。往往在规定的时间半小时之后到达,主人似乎也早有思想准备,通常会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安排些其他节目,如打牌,喝喝茶,聊聊天等,让一些…先到?的客人们消磨时间。对于这种…迟到?现象主客双方都习以为常,并不将之视为对主人邀请的一种轻视或者不礼貌的行为。在西方国家各种活动都按预定的时间开始,迟到是很不礼貌的,正式的宴会要求准时到达,十分钟后不到者,将会被视为不合礼仪,是对主人及其他客人的不尊重。 二.座次安排的差异。中国的宴会中座位通常是以面向南为上,面向北为下,形成了…南尊北卑?的传统观念,…南?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一种至高无尚德象征,代表了权利,地位和身份。因此,常常见到一些食客在宴会上推推让让,面红耳赤,原来只是为了谦让座位次序的缘故,在中国的大多数宴会上,为高权重者或年长者首先入座并坐首席,这是因为中国人将长幼有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教学内容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 异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一、中西方教育的主要区别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自古以来就存在。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运动的兴起和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后.国人开始瞩目西方教育的另一种景观。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等,对中西方文化、教育上的差异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严复首先从宏观方面分析了两种文化体系的根本区别,指出:“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教化之极则。”其次在“为学”方面,严复也意识到,“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的确,国人勤学苦读、博闻强记,可谓满腹经纶,但探索新知的勇气和精神却不足。他还进一步指出:“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彼西人之言日:唯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第务令毋相侵。”也就是说,自由的原则是西方教育中的一条重要准则,但在我国避讳很深,强调的是“顺从”。可以说,严复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贡献.恰恰表现在他始终着眼于两种文化体系的宏观对比分

析上。清末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则站在思想的更高处。在具体分析了西方教育学的发展与西方哲学演变的关系后,得出结论道:“近世教育变迁之次第,无不本于哲学的思想之影响者。”进而提出了“夫哲学者,教育学之母也”的命题。国学大师梁漱溟也谈到东西方教育侧重点的不同,“大约可以说,中国人的教育偏重情意一边,例如“孝弟”之教;西洋人的教育偏重知的一边,例如诸自然科学之教。”将中西方教育内容方面各有倚重的情况看得非常真切。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对中西方教育差别的讨论更为深刻。著名美藉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也指出,中国传统的教法是,一步步地教、一步步地学,这与中国的整个社会都强调“守规矩”有关。这种教学方法有好处也有坏处,最大的一点好处是,比较有耐心,比较了解要学好一样东西,需要努力,有个过程,不能一下子学到手。传统教育方法训练出来的小孩,可以深入地学到许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大学、考试有许多帮助。但是,对做研究工作来说则有妨碍。由于过去的学习方法是由人家指出来的路你去走,做研究所需的方法则要自己去找。这里有个习惯问题,忽然一下于要自己去找路.就有点觉得茫然。曾任中国复旦大学和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的杨福家教授,也在其讲学、著作中多次提到中西方教育的种种差异。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基础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有一个好处就是能比较系统地给学生以知识。遗憾的

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别

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别 一,中西方启蒙教育的认知方式不同 东西方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结构,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不同,反映在思维,认识方式和风格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民族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为主要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民族思维方式则以直观综合为基本特征.中西方不同的认识方式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理论思维和科学文化沿着不同的路向发展. 西方重唯理,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 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虽然他们在简单仪器下的观察和实践缺乏逻辑连贯性,理性的方式并不系统,但人们的这种直接观察总是弥漫着理性思维的色彩,抽象思辩是西方思维的特征.而作为东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各种范畴是靠向内思维得到的,是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豁然贯通而提出的概念的.这些概念的理解与西方向外思维逻辑演绎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对中医医理和气功的理解,又如对一幅书法作品,一幅国画的欣赏,只能向内领会,才能领略作者的神韵的起伏. 西方的细节分析与中方的整体综合 西方文化结构以细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结构则以整体综合见长.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国姓氏先是宗姓,辈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西方国家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后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又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表达顺序上,中国人习惯以年,月,日从大到小依次为序,地址则是按省,市,县到门牌号码排序,突出的是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西方人则与中国人的顺序表达恰好相反,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可见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识结构中,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占

中西方礼仪文化有哪些差异

中西方礼仪文化有哪些差异 一、餐饮礼仪的差异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 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 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 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二、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 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 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 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 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 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 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 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 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

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 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 你早日康复”等等。 三、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 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 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在我们今日中国,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但无论是借鉴西方的礼仪,或者是我们是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这在形式上都不难。难的是我们也能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有对 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仅仅是要 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当借鉴其内在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 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民族的复兴不仅是 实力的复兴,更是一种文化的复兴。只有别人也认同我们的文化, 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礼仪行于世界。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一个礼仪缺乏的社会,往往是不成熟的社会。而一个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 盾的社会,往往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 从礼仪开始。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 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 而礼仪文化无疑是这种统一的“先行军”,只有认清中西礼仪文化 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 仪文化体系,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

中西方教育差异原因

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原因 摘要:随着人类文明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日新月异, 教育已日渐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文化造就了教育的不同形式,中国由传统发展出来的应试教育和西方看中培养个人能力的素质教育之间确实存在着差异。下面就从产生中西方教育差异的文化土壤、词源角度、教育概念、教学过程的角度做一下探讨。 关键词:中西方教育差异 一、产生中西方教育差异的文化土壤 教育是文化的重要部分,考察教育的差异必究其文化土壤的差异。西周灭殷,建立了以农业为主、以血缘为纽带、结构稳定的社会。这种社会结构等级森严,上下相维,整齐严密;心理上追求稳定,畏惧变化,内向克制;统治者以“礼仪”、“人伦”解释社会与人际,要求人们各安其位,无须知命运之所以然。梁漱溟先生曾说,中国人的心思都用到人与人之间去了,用在人伦关系上去了,诚如是。因此,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古代教育,就必然是一种完美的伦理道德教育,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有可能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孔子的道德理想主义不正是几千年来中国人为人处世的至高标准吗? 西方文化是从古希腊及地中海的文化发源而来,海洋文化是它的源头。海洋,意味着丰富的物产与自由的贸易,由自由贸易而产生互动的异域异质文化,以及互动文化下必须的民主法制的组织行为;海洋,使人们开放而非保守、冒险而非稳定、多元而非单一、交流而非封锁。茫茫无定、浩浩无际、渺渺无限的海洋使人们为了生存必须具有更多的实际能力,并在内心中具有不断提升能力的要求,正如黑格尔说的那样“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自己的无限”,“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由上述分析可知,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生长出不同的教育果实是理之所然,问题在于当我们用现代的眼光去比较和评价两者的不同时,则似乎别有一种滋味于喉难咽了。 二、从词源的角度看中西方教育差异 从词源学的角度解读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能够从影响教育发展的认识论源头发现,二者一开始便有了重要的分歧。在中国,“教”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为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它的左边是个孩子,左上方是被鞭打的象征符号( 也有解释为经典作品的),右边是个拿鞭子的人,合起来的意思可以解释为用鞭打的手段迫使孩子学习文化知识。育字篆书为“禽”,其上部如倒“子”,义为不顺不孝之子也。于是,在我国关于古汉字释义最权威的工具书《说文解字》中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语“EduiSre”。拉丁文的EduiSre.又是从动词E -ducere变成的。“E”在拉丁语中有“出”的意思,“ducere”有“引”的意思。拉丁语EduiSre 作为一个合成词,便含有“引出”的意思,用指教育活动即引导儿童固有能力得到完美发展。中西方分别把教育定位在“上所施下所效”与“引出”,对中西方教育的走向就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三、中西方教育概念的差异 中西方对教育的原初性定义,是人类在长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理性认识成果。人类关于“教育是什么”的理念大厦一旦建立,必将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的教育实践,充分体现出教育认识的能动作用。在随后的教育发展进程中,由于教育实践的动态性、发展性,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不断得到修正而日趋完善。总的说来,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养成的因循守旧的思想惰性,在“教育是什么”这一核心概念的传承上有较充分的体现。先秦时期对教

走进宁波走进中西方文明

略谈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温州市龙湾区海滨中学周巨鹤中西方文明相互间很不容易了解的,两大文明之间有很大差异,因此凡是作中西文明比较而强调中国与西方如何有相似性的,必然都很难理解。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两大文明体系,即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东方文明即亚洲和北非文明,西方文明即欧洲和美洲文明。这两大文明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可以说现在的世界就是在两种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中发展的。 一、不同宗教下的文明 东西方不同程度上归结为不同宗教下的文化。基督文明、伊斯兰文明、华夏(佛道儒)文明。不同的宗教,人们的信仰也不同,因而世界观也不同,价值观也不同。 各自文明与其它文明碰撞和发展对游牧文明除了少数成就被我们借鉴之外,其余被彻彻底底的同化了。在同一地区内,少数处于劣势的文明遇到更为高级的文明,只有两种可能,要么被同化,要么被征服。就像农业文明取代狩猎文明。佛教被明显的中国化了。与中国传统融合。虽起源于印度,但难见印度的影响。在近代以前,个个区域性的文明核心区之间不会出现同化或完全征服。基于科技和交通的制约,每一处文明核心区都发展出了最适应自己地域特征的文化。外来的同样高级的文化会在本土显示出强烈的不适应。西方文明并不是西方想将自己的文化传播给别人,而是其他文明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得不接受西方的文明。先是军事,而军事的发展又需要工业,而工业有需要科学技术,进而扩展到文化,教育,政治体制… 二、不同价值观下的处世哲学在人与人的相处中,不同文化有不同的处世态度。有两句话虽不很准确,但反映了不同文化下的不同态度。说是“中国人走在大街上,先要把人看成坏人,防范着,接触中再找出谁是好人。西方人走在大街上先把人看成好人,然后再辨出谁是坏人”。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一个故事。大意是:一个中国老太太攒了一辈子的钱,在临死的前一天终于攒够钱买了一栋房子,没来得及住漂亮的新房子就死了。而一个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及分析

礼仪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礼节文明规范,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中西方文化在称谓与称呼、见面、宴客、女士优先等五个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礼仪形态。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差异是中西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用和而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中西礼仪文化差异,承认和尊重差异,探寻礼仪文化的互通性,有助丁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对他文化的适应力,从而提高交际效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键词]中西礼仪;文化差异;价值观念一、中宙礼仪文化差异 礼仪”是社会文明化的产物,是一种人为建构的用来在社会交往中规定人们言谈举止等行为的交际规范。只要人类存在交往和交际活动,人类就需要通过礼仪来表达他们彼此的情感和尊重。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曾说过,礼节乃是 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中国自古以来号称礼仪之邦,热情好客,以礼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由此也形成了丰厚的礼仪文化,剔除其中不合时宜的封建糟粕,结合时代变化发展的实际,丰富发展其文明进步的内容,依然十分重要。尤其是在我国进入WTO之后,与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交往日益频繁。如果不了解西方的礼仪风俗和传统习惯,就有可能会引起误会,导致交际无法进行。有些我们并不介意的言辞、举止,在外宾看来也许是失礼、冒犯或无礼,从而形成人际沟通与交往的障碍。为了保证对外交往和接待服务工作顺利进行,避免唐突和失礼,很有必要了解和熟悉各国礼仪习惯和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客人,体现出中国人民热情、好客的礼仪之邦的风范。礼仪带有明显的民 族特点,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人们言辞中、抬手举足之间往往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性。文化不同,社会交际规范也千差万别。中西礼仪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称谓与称呼、宴客、中西禁忌习俗及女士优先礼仪等五个方面: 1、文化称谓与称呼礼仪的差异。英汉两种文化在这个问题上的差异是显而 易见的。在汉语文化中,称谓是分析性的,而在英语文化中,称谓是模糊笼统的。一个英语词cousin , aunt及un-cle可以对应八个不同的汉语称谓。在称呼问题上,汉文化一向认为小的、年轻的必须尊敬老的、年长的。我们常说老张、李老、老先生、老太太、老人家、张大嫂、李大妈等,都是表示尊敬的称呼。而在英语文化中,除正式场合称先生、太太、小姐之外,相识的人之间无论年龄大小,皆可直呼其名,并认为是一种关系亲密的表示,即使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并没有唐突或不礼貌的感觉,这与中国的礼节习惯完全相反。中国孩子要是对父母、祖父母,学生对老师直呼其名,那一定会被认为是十分无礼。在西方,老”是虚弱、老朽、不中用的代名词,称别人为老”则是一种轻视无礼的表现。 2、见面礼仪的差异。中国人见面握手时身体微微前倾为礼,特别是与上 级或贵宾握手时,要恭敬地微欠上身表示尊敬,而西方国家认为这一动作显得过丁卑贱。中国人往往喜欢用双手相握或右手紧握,左手抓住或拍打对方的肩或背,甚至搂着别人的脖子表示态度热情和尊重对方,英语国家的人对此深感厌恶,认 为他过丁亲密,表现出明显的虚伪和不真。中国人见面经常问你吃了吗?去哪了?干什么去?”,西方人对此非常困惑,有时甚至愤怒,认为干涉了他们的私事。 3、宴客礼仪差异。中国人在餐桌上以劝洒劝菜为礼貌,劝客人多吃些多喝些,方显主人的热情好客,而西方人决不会勉强别人,客人往往随女主人动作。主人一般询问客人是否想喝点什么,客人应如实回答,客人如果谢绝,主人也不再勉强。中国人则会主动倒茶或拿饮料,且要不断加茶。西方人以喝完为礼貌,面对主人不断加茶。往往不知所措。殊不知中国人的习惯是不能让杯子空着,客人杯子空着说明主人没招呼好客人。

----浅谈中西方教育差异

浅谈中西方教育差异 摘要:当今世界发展迅速,全球化已成为趋势,我们如同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挥着对外开放与全球化的翅膀翱翔于世界。催化我们翅膀变硬的中国教育在慢慢受到西方教育冲击,是否我们的传统教育真的出了问题?本文主要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方面对中西方教育的差别作一下浅谈,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作一下浅谈,希望能够在使教育在多变的全球环境下已然成为人类充实自己的健康方式。 关键词:中西方教育自然辩证法 前言:当今世界发展迅速,全球化已成为趋势,我们如同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挥着对外开放与全球化的翅膀翱翔于世界。而世界并不是出处和平的,战争与和平并存。我们很幸运,生活在和平的中国。那么,我们在和平的环境下如何让挥动的翅膀变硬,适应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呢?毫无疑问,教育使我们成功的捷径。然而,全球化的大浪已使得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越来越经受考验,西方文化的迅速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似乎在动摇,身在转折点的我们,又该如何看待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呢?如何让用辩证法的观点对待我们身处的多变环境呢?通过以下分析,为我们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用的辅力。一、概述 当今世界,人才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教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全球化趋势日趋激烈,国家竞争力的比较也变得尤为重要。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少年强,则国强,教育强,

则少年强。所以,为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巩固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重要的地位。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切过程都可以分解为若干部分,整体是由它的各个部分构成的,它不能先于或脱离其部分而存在,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的一个环节,离开整体的要素只是特定的他物而不成其为部分,没有整体就无所谓部分。整体和部分的划分是相对的,某一事物可以作为整体包容着部分,该事物又可以作为部分从属于更高层次的整体。 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我们国民作为部分。国家不可能独立于国民单独存在,国民也不可能独立于国家而生存。国家强,则人民强。只有国家的竞争力趋于前列,国民的生活才可以多彩和平;同样,只有国民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才会使得国家的竞争实力无坚不摧。那么国民的综合素质该如何发展,教育便是最好的捷径。 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本文主要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浅谈一下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二、家庭教育 谈起家庭教育,我想每个中国人都有着自己内心最传统的那条理论。要么是男女授受不亲,要么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要么是百善孝当先,要么是棍棒底下出孝子,要么是笑不露齿……说起中国传统思想下的家庭教育理念真是数不胜数,可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西方教育呢? 在中国,也许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存在,一夫一妻只生一个孩子。

中西方文化比较

《中西方文化比较》复习资料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1)《苏联大百科全书》中概括:“文化概念最初是指对自然的有 目的的影响,以及人本身的培养和训练。培养不仅包括培养人们遵守现有的准则和习惯的能力,而且包括鼓励他们遵守这些准则和习惯的愿望,使他们相信文化能够满足人的全部要求和需求。任何社会文化都包含这两层意思。”(2) 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涉及到文明,《尚书》、《易经》等,李渔的《闲情偶记》中有“求辟草昧而致文明,不可得也”,隐含与蒙昧相对应的文化状态的含义,接近现代意义。西方的文明概念与城市文化兴起关系密切。(3)在许多情况下,文明和文化两个词通用。文明往往指的是相对成熟或者高级的文化形态。中华文明古希腊文明等。但对于处在低级状态下的文化,一般不用文明一词。如因纽特文明。(4)一些学者认为文化为精神现象,而文明指制度化、形态化的社会现实,如政治、军事、法律等。有的学者(美国巴格比)用文明将较大较复杂的文化与较小较简单的文化区别。四大文明古国与一些“亚文明”。许多人不加细究地把文明作为文化的广义解释,用它来描述那些综合性、整体性较强的文化事实。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精神文明等。 中西学者对文化的阐述:1把文化看做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综合体,用 它来概括人类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全部物质与精神财富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2把文化理解为人类精神现象或观念形态的总和。3强调文化作为人的社会行为与习俗的意义。4还有一种普遍的认识,即把文化主要视作人类的艺术活动及富有仪式性的民俗活动的概括。5一部分学者尤其是历史哲学家十分重视文化的历史传承性质,他们倾向于把文化理解为一个社会的传统行为方式或全部社会遗产。6从功能和价值层面来认识文化的意义是文化概念探讨的又一思路。7强调文化对人的思想行为的潜在指导和规范作用是另一类文化阐释的核心。 文化性质和特征:1、我们赞成把文化看做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2、我们把民 族性和地域性看做五年后的重要特征。3、文化还具有规则性。4、文化是历史承继的,它能够通过代代相传的不断积累,形成特定的文化传统。5、尽管我们已承认每一种特定的文化都具有维护其持续性与稳定性的内在力量,但我们还是要指出:一定民族的文化形态是可以变迁的。 中西文化的不同地理差异和自然条件对文化形成的影响:中:1 首先是 幅员辽阔、腹地纵深。辽阔的土地不仅为我们的祖先提供了完全自足的生存条件,而且蕴藏着雄厚的发展潜能,使他们能不断地自我调节和更新,并且进退裕如。2 其次是复杂的地形地貌。这些都滋养了中华文化众彩纷呈的特殊,为华夏多民族、多源流、多侧面的亚文化系统的形成创造了条件。3 第三是气候温暖湿润。这种气候为各种植物的生长和农耕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十分优厚的自然条件。4 第四是半封闭的边缘地形。促使中华文化能够沿着自己的方向独立发展,创造与众不同的文化品格和文明成果,并能保持自成一体的延续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主旨了华夏文明的不断进步。西:1 陆地狭窄而多山地带,土地贫瘠加上气候不利于粮食的生长。因而很难形成完全自足的农业经济,因而他们不得不转向大海讨生活。2 地中海地区特色的海洋地理和周边环境。开放的地理环境和具有较高文化势能的周边文明又为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宝贵的经验。3 古希腊自然地理的第三个特征是它的全境被各种天然屏障分割成若干孤立的小区域。这种特殊的地理,产生了希腊独特的城邦制社会结构,多方向、多民族共生的富于变化的文化聚集,也陶冶了希腊民族崇尚自由和个性独立的基本性格。

从中西方教育差异谈跨文化交际

从中西方教育差异谈跨文化交际 一导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整个世界俨然变为一个”地球村”,它使得生活在不同文化地区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比较空前频繁和迫切。我们被带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也被一下子推上了跨文化交际的舞台。跨文化交际不仅仅只是会外语,更要了解其文化背景,了解其世界观价值观等等。如今,有许多中国家长在国内掀起一番出国热,目的是让孩子更早的接受外语的熏陶以及外国教育,自此引起了一股对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的对比和讨论,研究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能够促进我国教育方式的改善,帮助我们更好取其精华,也会提高我国整体的跨文化交际技巧和能力,更好的适应全球化。 在翻阅了大量的相关专业资料和相关论文之后,我对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进行了研究。本文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教育方式进行研究。通过对比,逻辑推理等方法进行论证。希望能够在探索,分析,研究的过程中获得启发,进而得出合理的,有参考价值的结论。二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一个逆反的孩子》、 《跨文化交际》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邵春阳:论中西方教育之差异》、《美国打工日记》、《美国也荒唐》、《英国见闻录》 三分层次讨论核心 中式教育、西式教育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中西方在其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的侧重点不同,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家庭教育不同,学校教育不同,社会环境不同造成的影响。

1)家庭教育不同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 西方家长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