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组织管理


一、组织的概述
(一)组织的定义: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相互结合、确定职位、明确责任与义务、分工合作、协调行动的人工系统及其运转过程。
(二)组织的特征
组织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组织要有不同层次的权力和责任制度
组织包括不同层次的分工与合作
组织的功能在于协调人们的活动去实现共同的目标
(三)医院组织的四层次
决策层:医院领导对近期与远期的计划与决策项目选择
控制层:医院高层管理者(领导班子)对各科建立有效的控制体系
管理层:(从院长到各中层干部)知道自己的职责与权力是什么,发挥其管理作用。
经营层:经营层(医院各科室)执行医院决策,动员全体人员为完成医院的总体目标。
关于组织层次:并非越多越好,医院亦是如此。
首先,层次多使管理费用增多,导致管理费用或所谓的“一般行政费用”增加却不是直接成本的增加;
其次部门的多层次使部门间的交流复杂化了,影响组织的运作;
再次层次是信息的“过滤器”,当信息由上往下传达或由下往上传递时,信息会在层次间的流动中被遗漏、歪曲及逐渐减少,造成“阳奉阴违”等贯彻不力的局面,影响医院组织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
另外,众多的层次会使计划与控制工作难于开展,容易使计划失去协调和明确性,对管理人员的控制也将更加困难。
二、医院组织管理原则
1、任务目标原则
任何组织都有特定的任务和目标,每个组织及其组成部分,都应当与这一目标相关联;组织的调整、增加、合并或取消,都应该以能否实现目标为标准。
2、分工协作原则
做到分工合理,协作明确。每个部门及员工的工作范围、相互关系、协作方法、权利责任等,都应有明确规定。
3、集权和分权相结合原则
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是辩证统一,一般表现为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权到什么程度,应该以不妨碍下级积极性为限;分权到什么程度,应该以上级不失去对下级的有效控制为限。
4、命令统一原则
实质是要进行统一领导,消除多头领导和无人负责现象。
一是在确定管理层次时,保证上下级之间形成一条连续的,不中断,上下级的职责、权力和联系方式明确的级链。
二是只能一个人负责一级组织,实行首长负责制;
三是正职领导副职,副职对正职负责;
四是下级组织只接受一个上级组织的命令和指挥;
五是下级只能向直接上级请示工作,下级必须服从上级的命令和指挥,如有不同意见,可以越级上诉;上级不能越级指挥下级,但可以越级检查工作;
六是职能管理部门一般只做同级直

线指挥系统的参谋,无权对下级直线领导者下达命令和指挥。
5、管理幅度原则
管理幅度也叫管理跨度,是指领导者直接指挥下级的人数,一般以4~8人为宜。
上下级沟通要求越高、越勤,管理幅度就越大
工作方式越简单、内容区别越大,管理幅度就越大
主管素质越高、能力越强,管理幅度就越大
下级人员素质越高,管理幅度就越大
外部环境改变速度越慢,管理幅度就越大
6、责权利相对应原则
要求职务要实在、责任要明确、权力要恰当、利益要合理。有权无责(或权大责小)就很容易产生瞎指挥、滥用权力的官僚主义;有责无权(或责大权小)就会束缚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组织缺乏活力。
7、精干高效原则
机构精简,队伍精干,是组织联系和运转的要求。精干不等于越少越好,而是不多不少,一个顶一个,保证需要最好。
8、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原则
组织的变动,会涉及到人员、分工、职责、协调等各方面的调整,对人员的情绪、工作方法、工作习惯会产生各种影响,因此组织机构应当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此外,组织机构还是实现经营战略的重要工具,而经营战略是随着内外环境变化而发展的,因此组织还应与经营战略相适应。
9、执行和监督分设原则
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应当分开设置,不应合二为一。只有分开设置,监督机构才能真正起到监督作用,才更有利于暴露问题和解决矛盾。

三、医院组织部门的划分

部门是指组织中的一个明确区分的范围、部分或分支机构。部门是构成组织的细胞,同时建立部门是组织工作的一个方面。

诊疗部门:门诊、急诊、住院部
辅助诊疗部门:提供技术支持的科室,如药剂、放射、检验等
护理部门:住院护理、门急诊护理、保健护理
行政后勤部门:党群和行政部门、后勤部门
其他部门:教学科研部门,各类委员会等辅助组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