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环境高考试题12

人口与环境高考试题12
人口与环境高考试题12

2009年联考题

一.选择题

(江苏省南京市2009届高三地理期末考试)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A.人口的老龄化

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

答案 D

2.图中甲~丁不同年龄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的是()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乙.丁

答案 A

3.(江苏省南京市2009届高三地理期末考试)下图为1970年和1990年的某地人口金字塔

图。比较1970年和1990年的人口金字塔图,可以判断,该地区人口()

A.人口持续年轻化

B.失业率减小

C.人口持续外迁

D.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降低

答案 D

(江苏省泰州市2009届高三第二学期期初联考)下图为我国2004年东部与中西部文化产业的统计数据,据此回答第4题。

4.图中数据表明,中西部与东部在营业收入上差异最大,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这一差异的是()

A.中西部地广人稀,文化产业的分布不均衡,导致消费不便

B.中西部的人口少,且人均文化水平较低,观念落后,文化产业的消费较少

C.中西部地区由于少数民族多,所以与东部的消费观念有一定的不同

D.中西部拥有文化产业的数量虽较多,但并没有针对中西部人的消费

答案 B

(江苏省扬州市2009届期末调研测试试题)到2005年中国人口已超过13亿,下图为“中国人口年龄金字塔图”,从“埃及金字塔形”到“缅甸佛塔形”.再到未来的“残垣断壁形”,显示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信息显示()

A.1953年中国人口增长已经进入增长减缓阶段

B.从2005年开始因中青年人口集中,人口增长速度一直加快

C.到2050年因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将快速增长

D.目前中国的人口问题主要是人口基数大和人口老龄化

答案 D

6.不同领域的学者分析这些金字塔图,可能会思考不同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社会学家会关注老龄化问题,呼吁健全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B.生理学家可能发现女性与男性各年龄段的人数差别已经消除

C.人口学家推断中国人口增长已进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模式

D.健康专家发现中国人将会越来越长寿,且女性长寿的比例更大

答案 B

(上海市南汇区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可耕地面积之比。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右图,回答7~10题。

7.“地广人稀”但耕地资源缺少的国家是

()

A.加拿大

B.美国

C.埃及

D.印度

8.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1/2以上的国家是

()

A.美国

B.荷兰

C.孟加拉国

D.

加拿大

9.根据中国.印度两国的统计数字,得出的结论为()

A.印度的人口压力较中国大

B.中国的人口压力较印度大

C.中国的人口压力与印度相当

D.中.印两国的人口压力较小

10.就国土面积而言,耕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有 ( )

A.日本.埃及

B.中国.印度

C.加拿大.美国

D.美国.英国

答案 7.C 8.C 9.B 10.A 11.(九江市六所重点建设中学联考)

根据资料信息,判断影响廖小妹和史密斯迁移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

姓名:廖小妹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89年9月 籍贯:湖南

就业状况:广东东莞黎明针织厂

姓名:史密斯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48年2月 原住地:纽约 现住地:休斯敦 就业状况:退休

①经济条件 ②交通条件 ③气候 ④婚姻 A.①②

B.④③

C.①③

D.④②

答案 C

12.(江苏省常州市2009届高三期末质量调研)

下图表示“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④时期人口问题最不突出

B.②时期是经济水平最高的时期

C.③到⑤期间,人口数量不断减少

D.②到④期间,受人口数量的影响,经济水平不断下降 答案 C

(江苏省盐城市2009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下图表示人口数量变动状况(迁移差

额率正值表示人口迁入),据此完成13~15题。

()

A.人口增加

B.人口减少

C.变动较大

D.基本不变答案 D

14.能正确反映西亚地区人口变动状况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 B

15.能正确反映目前伦敦市区人口变动状况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 D

(上海市崇明县2009届高三期末抽测)读某地区人口分布示意图,回答16~18题。

16.此图说明该地区

()

A.城市化水平很高

B.城市人口为2500万

C.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D.人口密度大

答案 A

17.此人口分布状况,比较符合下列哪个国家

()

A.中国

B.印度

C.英国

D.美

答案 C

18.形成这种人口分布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

A.国家政策影响的结果

B.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C.农村人口大量过剩造成的

D.城市的地理位置优越

答案 B

(上海市卢湾区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读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重示意图,完

成19~21题。

19.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国共有12.95亿人,图中*表示我国人口年龄构成状况,

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

()

A.93%

B.60%

C.13%

D.23%

答案 D

20.与10年前相比,我国人口中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4.8%,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

1.39%,而总人口仍

增加了近 1.3亿。因此,我国新世纪人口问题的主要任务是 ( )

A.控制人口盲目流动

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

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

答案 B 21.

口变化的趋势是

( )

A.“十五”期间,我国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总数下降

B.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劳动力不足

C.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总数增长速度变缓

D.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由传统型向过渡型转变 答案 C

二.综合题

22. 江苏省启东市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

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A

( )

A.农业革命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同时从事农业生产也需要更多的劳动力

A

B

B.医疗技术水平提高

C.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各国政治独立,民族经济迅速发展

D.全球气候变暖,更适合人类的生存

(2)在原始文明时代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是;

在人类发展的四个阶段中,地球上环境人口容量最大的时代是。

(3)在图中B位置,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原因是促进了城市化,在城

(至市化的加速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少答2点)

(4)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阶段是_________时代。

(5)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请列举两例日常生活中符合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关系要求的行为。例一:;例二:。

答案(1)A

(2)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环境文明时代

(3)工业化交通拥挤.住房紧缺.失业率上升.环境恶化等

(4)工业文明

(5)人地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不使用一次性用品.节约水电资源.尽量乘坐公共交通.不食用野生动物制品等

23.(上海市卢湾区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人口状况及流动会对一个地区社会经济

发展产生很大影响。读图及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九五”期间,我国云南.贵州.四川三省贫困人口数量多,总计2000万左右,至2003年云南.贵州两省贫困人口仍接近600万。

(1)在四大地区中,人口密度最低的是地区,我国人口分界线没有经过的是地区。四大地区中人口净流入量最大的是

地区,人口净流出量最大的是地区。在四大地区中,相互之间人口流动总量最小的是地区与地区。

(2)从四大地区人口流向看,地区与地区向地区的流动

成为区际人口流动的主流。流出区大量人口外流对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是:,

(3)由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人口流动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是铁路运输,连接两个地区并贯穿中部河南省的重要线路是铁路。

(4)请从自然.社会经济等角度分析四川.贵州.云南地区贫困人口较多的原因是

答案(1)西部.东部.东部.中部.中部.东北

(2)西部.中部.东部.增加收入,促进就业,先进技术的引入等

(3)陇海

(4)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等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测试卷(1)(鲁教2019版)(word无答案)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测试卷(1)(鲁教2019版) 一、单选题 (★★) 1 . 下图示意我国雅鲁藏布江流域人口分布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是 A.空间分布比较均匀B.空间分布总体稠密 C.大多分布在距河7—10km范围内D.距河2km内人口最多 【小题2】影响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①水能资源分布②矿产资源分布③地形地势状况④取水便利程度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 2 .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时间内的空间存在形式、分布状况。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通过纬度、地势地形水源、土壤和气候反映出来;社会经济条件主要通过经济发展水平、政策、交通和历史等因素反映出来。 读中国人口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导致青藏地区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候B.水源 C.经济发展水平D.交通 【小题2】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黑河—腾冲一线”。导致“黑河—腾冲一线”东西两侧人口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B.地形 C.经济发展水平D.历史 【小题3】四川与西藏自治区大致位于同纬度,但环境人口容量四川远远大于西藏,其主要差别是() A.自然资源B.开放程度 C.消费水平D.文化观念 (★) 3 . 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是( ) A.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少,原因是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制度 B.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多,原因是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制度 C.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多,原因是政策不允许农村居民迁入城市 D.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少,原因是城乡收入差别较小 (★★) 4 . 下列不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新特点的是 A.人口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B.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 C.拉丁美洲成为人口净迁入区D.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是劳务输出 (★) 5 . 2019年春节过后大量务工人员将从中西部地区奔向东部地区。据此完成下列小题。【小题1】该现象总体上属于() A.省内人口迁移B.城市到乡村的人口迁移 C.国内人口迁移D.乡村到乡村的人口迁移 【小题2】这种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主要是()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知识点(可编辑修改word版)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1.1人口增长模式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基数大(约60 多亿),人口增长快。 J 型曲线,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慢,发展中国家增长快 ●2、影响人口增长直接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影响人口增长根本原因: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社会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5、、人口增长模式: 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出生率、死亡率均在4%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 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出生率3%左右、死亡率在1%以上,自然增长率在2%左右。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出生率、死亡率均在1%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左右及以下。 ●6、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 A、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差异: (1)模式不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 (1)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0.1%) 即出生率低于死亡率。人口连续多年负增长的欧洲国家如意大利、匈牙 利、俄罗斯、德国等。零增长:希腊、葡萄牙、波兰、奥地利 (2)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左右,也很低。 (3)北美(仅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口自然增长率稍高,约在0.4%到0.8% C、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异 a、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b、除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外的大洋州其它国家和非洲国家——“过渡型” c、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过渡型”和“现代型” ●如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拉美的古巴、乌拉圭等是现代型。 ●中国:有些地区已经属于“现代型”,如上海 D、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 ●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政治制度、经济、计划生育的实施,20 世纪70 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人口金字塔图判读:人口总数,年龄构成,性别比例,人口增长快慢,人口增长模式,社会负担轻重 1.2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数量不能超过环境资源供应能力,也不能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这就是环境的限制性。 ●2、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3、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适宜人口数量。

人文地理学

1、什么是人文地理学,它的研究对象(P2)和学科特性(P3~4)主要是什么? 【什么是】人文地理学是以人为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是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研究地表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研究对象】研究人文地理环境及人文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地理特征及其发展变化。 【特性】①区域性(地域性):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都具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研究地理区域就要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人文现象的地理位置的研究,它的分布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和区域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地图的编制等,都是区域性的体现。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也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②社会性: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的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然受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共同影响,但是主要受人文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受制于社会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③综合性: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合性。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角度去研究人文现象的,这些人文现象内容繁多,彼此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键,如果仅就个别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可能无法正确理解现象的本质和问题细致地分析的关键。只有对所有关键因素进行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以及地表综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④复杂性。 2、人文地理学发展阶段。 ①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记述包括《禹贡》及各种地理志等。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具有奠基意义。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李特尔: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因果关系。 ②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古代:对人文地理现象的描述。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和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美国流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区域观点的代表作《地理学的性质》。 ③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2)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3)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3、中国古典人文地理专著。 《诗经》、《尚书·禹贡》、《山海经》、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班固的《汉书·地理志》、《穆天子传》、《水经注》 4、什么是人地关系?(P17) 人地关系是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简称。“人”是人类本身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性。做为生产者通过个体的和社会化的劳动向自然环境索取,将自然界物质转化成其生存必需的产品;做为消费者,人类消耗自己生产的产品,而将许多废弃物返还给自然环境。“地理环境”是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 5、人地关系论的基本理论有哪些?(P10~15) ①环境决定论: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期决定性作用,把人看做是环境的产物,人和生物一样,其活动、发展和分布受环境的严格限制。②可能论:在人地关系中,人是积极的力量,不能用环境控制来解释一切人生事实,一定的自然条件为人类的居住规定了界限,并提供了可能性,但是人们对这些条件的反应或适应,则按照他自己的传统的生活方式而有所不同。同样的环境对于不同的生活方式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生活方式则是决定某一特定的人群将会选择那种可能性的基本因素。③适应论:人文地理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这里所指的适应与生物的遗传上的适应不同,它是通过文化的发展而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长期适应。这种适应,既意味着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也以为着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④生态论: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⑤环境感知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由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寻的。⑥文化决定论⑦和谐论⑧文化景观论⑨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⑩“天人合一”观。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1.4 地域文化与人口04课时作业 湘教版必修2

课时作业 04 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是息息相关的。读中国现代辛辣指数分布区比较图,回答1~2题。 1.“四川人怕不辣,湖南人不怕辣”,其喜辣、食辣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条件特别适于种植辣椒 B.气候潮湿,辛辣可祛湿 C.昼夜温差大,辛辣可驱寒 D.宗教信仰及传统饮食习惯 【解析】四川和湖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较潮湿,辛辣可祛湿。 【答案】 B 2.图中辛辣指数分布区涉及的省区都( ) A.位于中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上 B.位于中国东部经济地带 C.位于长江流域 D.位于湿润、半湿润地区 【解析】图中陕、川、渝在西部经济地带,鄂、湘在中部经济地带,B项错误;粤在珠江流域,京、鲁等也不在长江流域,C项错误;陕西省有些地区位于半干旱地区,D项错误。 【答案】 A 联合国明确认定了出生性别比的通常值域在102至107之间,其他值域则被视为异常。2012年中国总人口为13.54亿人(不含港澳台数据),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其中,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7。据此回答3~4题。 3.造成我国人口性别比失调的原因有( ) ①婚姻的地域范围空前广阔②“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③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④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A.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② 【解析】虽然我国“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仍然存在,从而出现人为控制选择性生育的现象,导致性别比严重失衡。 【答案】 A 4.目前,解决性别比严重失调最切实可行的措施是( ) ①提倡计划生育,少生优生②改变传统的农业社会生产方式③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交流④严禁医疗机构非医学上的胎儿性别鉴定⑤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⑥树立“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的新风尚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⑥ D.①②④⑥ 【解析】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目前”“最切实可行”。此题易错选②,改变性别比失衡现状,通过发展生产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可以完成,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很长的过程。而④⑤⑥项近期就可实现。 【答案】 B 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顺利举行,各国运动员齐聚北京。在此期间,通过

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一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教学案

1 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一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教学案 执笔人:侍东升 一、本节聚焦 1、目前我国人口的现状怎样?发展前景如何?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 3、怎样协调人口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二、知识结构 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自主学习 四、例题 讨论 例1、右图是科学工作者对我国北方地区森林、草地和荒漠地面积变化的调查结果。这对分析说明我国2000年春以来华北地区多次出现的沙尘暴天气有很大帮助。 ⑴请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植被和沙尘暴形成的关系。 ⑵请根据生态平衡原理提出治理沙尘暴的措施。 解析:沙尘暴在近几年的媒体中都有大量报道,已影响到了北京、天津、河南、上海等地。除此之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长江流域1988年的洪水、气候的冷暖无常等现象频频出现,专家撰文指出: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类活动破坏了生态环境,特别是破坏了森林和草原带来的恶果。因为森林和草原在保护和改善环境中的制造氧气、净化空气、过滤尘埃、消除噪声、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作用。 答案:⑴①森林和草地面积减少,使土壤蓄水能力降低;②植被破坏使土壤裸露和荒漠化,沙尘随风而起; ③森林面积减少,防风沙能力下降;⑵ ① 积极营造防护林,并妥加养护;②保护草原,控制载畜量,防止土壤裸露;③ 退耕还林还草。 五、反馈评价 A 组 1、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A 2.下列关于生物种群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生物种群的出生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B 、人口死亡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人口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人口数目 C 、影响人口出生率和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完全相同 D 、影响人口死亡率和生物种群死亡率的因素有较大区别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测试题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测试题 一、基础测评(单项选择题) 1.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出现于 A.工业化社会 B.原始社会 C.封建社会 D.高度发达的社会 2.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是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高出生率、较低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 C.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关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具有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征 B.世代更替快 C.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 D.是第二次生产力大发展的结果 4.目前,世界人口增长模式是 A.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B.过渡人口增长模式 C.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D.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5.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分别是 A.大洋洲、非洲 B.欧洲、非洲 C.非洲、欧洲 D.亚洲、拉丁美洲 6.在人口增长模式中,具有低死亡率的是 ①原始人口增长模式②传统人口增长模式③过渡人口增长模式④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7.人类历史上出现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是因为 A.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B.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自然灾害和战争爆发 C.不同地区人口居住地的自然环境不同 D.农业和工业的出现 8.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 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总数 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社会生产力 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D.人口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

9.根据各洲人口状况和下表资料,正确的结论是 A.非洲人口的出生率最高、死亡率最低 B.欧洲的新增人口最少 C.世界新增人口至少50%分布在亚洲 D.拉丁美洲的新增人口至少是北美的3倍 10.下列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是 ①日本②韩国③印度④巴西⑤古巴⑥埃及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④ D.①②⑤ 11.下面四块假想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同,人口机械增长对四地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A.①>③>④>② B.③>①>②>④ C.④>③>②>① D.④>①> ②>③ 12.人口普查表明,近年来城市人口增长很快,下列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都快 B.城市人口自然增长趋缓,机械增长加快 C.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加快,机械增长趋缓 D.主要受国际移民的影响 13.不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的是 A.资源数量 B.科技发展水平 C.消费水平 D.人类社会发展阶段 14.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大②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③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环境人口容量越小④社会分配制度等因素,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也有影响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5.可导致环境人口容量降低的因素有

人文地理知识点整理

地理必修2知识归纳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经济基础(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社会因素(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人口政策、战争)等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a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大 b加大了资源、环境、就业压力;c人均资源减少; d影响了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安定。 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a劳动力或兵源不足b社会负担加重 c老年人生活困难、孤单 措施:a关心照顾老人b建立社会保障制度;c适当鼓励移民和生育;d提高老人退休年龄。 中国的人口问题:人口总量大;未富先老(老龄化);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人口总体素质不高;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就业压力大……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资源(首要)、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区开放程度—成正比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人口迁移的类型①按地理范围划分(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要类型)、城市→农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的原因:①大批农村潜在的剩余劳动力; ②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③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意义: ①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②提高了人口流人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③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④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 1、对迁出地环境的影响 利:①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在农村有利于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更好地保护农村自然环境。 弊:会引起人才外流 2、对人口迁入地的影响 利:①补充劳动力,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②利于迁入地资源的开发,活跃市场; ③促进了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④加强多元经济、科技、文化交流 弊:①加剧迁入地的环境压力,加剧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的状况、教育压力; ②增加城市就业难度等; ③带来不稳定的社会因素(如难民问题)——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自然灾害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城市化推进、区域开发、大型项目建设 政治: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 社会: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文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 外国文化与人口: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

新高一预习:高一地理人口与环境知识点

新高一预习:高一地理人口与环境知识点 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原始型(高高很低)传统型(高较高较低)过渡型(高低高)现代型(三低) 世界人口自然变化(2019年)出生率(2.2%)、死亡率(0.9%)、自然增长率(1.4%) 中国人口自然变化(2019年)出生率(1.34%)、死亡率 (0.64%)、自然增长率(0.7%) 人口自然变化典型地区欧洲的德国和匈牙利(负增长)、非洲(2.4%)、拉美 人口数量的变化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机械增长(人口迁移:迁入-迁出) 生育率指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15-49岁)数之比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生育率(主要是社会环境因素)、死亡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大、环境污染加剧(但不是主要原因) 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所能承载或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科技、对外开放、文化、生活消费水平 环境人口合理容量某地区最适宜人口的规模(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16亿(人口承载量),8-9亿(合理容量)

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原生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地方病)次生环境因素(污染、食品、疾病) 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影响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因素) 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迁出地(缓解人口压力,加强与外界的联系),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力) 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使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人口。 八十年代中期前人口净迁出地区辽宁、山东、上海、四川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和工矿区。务工和经商为主。

2021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六章人口与环境单元检测湘教版

第六章人口与环境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章末检测卷第12页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8黑龙江七台河期末)下图为我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图(不含港澳台数据),完成第1~2题。 1.图中反映出我国( ) A.人口增长速度减缓 B.劳动力人口数量减少 C.乡村人口数量减少 D.青少年人口比重增加 2.人口比重的变化表明东部地区( ) A.人口数量先减后增 B.人口总量占绝对优势 C.人口密度先减后增 D.人口迁移受生态环境影响 答案:1.A 2.B 解析:第1题,图中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反映出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减缓,A项正确;我国的总人口增加,劳动力人口数量也增加,B项错误;我国乡村人口数量增加,C项错误;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青少年人口比重下降,D项错误。第2题,东部地区人口比重先减后增,不代表人口数量也是相同的变化趋势,只能代表人口的增长速度,A项错误;人口比重的变化表明东部地区人口总量占绝对优势,B项

正确;东部人口比重先减后增,但人口数量却持续增加,人口密度持续增加,C项错误;人口迁移目前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影响,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因此有大量人口迁入,D项错误。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促进人口迁移,下图示意2000—2010年我国省际人口迁移重心变化。据此完成第3~4题。 3.十年间,我国省际人口迁移重心均位于武汉市周边,主要是因为其( ) A.地理位置居中 B.人口基数稳定 C.经济实力雄厚 D.交通网络发达 4.据图推断,图示时段( ) A.西部地区人口迁出速度加快 B.中部地区人口迁移规模稳定 C.珠江三角洲转为人口净迁出地区 D.长江三角洲对外来人口引力增强 答案:3.A 4.D 解析:第3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促进人口迁移。从图中可以看出,十年间,我国省际人口迁移重心均位于武汉市周边,主要原因是武汉地理位置居中,A项正确。第4题,从我国省际人口迁移重心变化可以看出,图示时段西部地区人口迁出速度减慢,珠江三角洲为人口净迁入地区,长江三角洲对外来人口引力增强,D项正确。 洛伦兹曲线图中曲线越接近绝对均衡线说明分布越均衡。下图为山东省1953—2010年面积—人口洛伦兹曲线。据此完成第5~7题。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课后巩固提升鲁教版必修

第一节人口分布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读各大洲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的面积和人口比例表,完成1~2题。 地区欧洲亚洲非洲 北美 洲南美 洲 大洋 洲 世界 面积所 占比例 % 48.7 26.9 19.4 38.5 26.8 44.2 30.1 人口所 占比例 % 54.9 47.3 45.1 51.3 62.8 94.3 50.3 1.人口最集中居住在沿海地区的大洲是( ) A.欧洲 B.北美洲 C.南美洲 D.大洋洲 2.沿海人口数量最多的大洲是( ) A.欧洲 B.亚洲 C.南美洲 D.大洋洲 解析第1题,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沿海地区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大的大洲是大洋洲。第2题,解答此题,不仅要看沿海地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还要结合各大洲的人口总数。 答案1.D 2.B 读我国东北三省人口密度与黑土分布的关系图,完成3~4题。

3.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分布区人口密度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黑土自然肥力高,开发历史悠久 B.黑土区农业比较发达 C.气候优越,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D.黑土区淡水等资源丰富 4.东北地区人口分布( ) ①有明显的偏集聚于沿海的趋势②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递增③人口密度最小的广阔区域是沼泽区④在辽宁山区人口多于平原地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第3题,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分布区黑土肥沃,有利于耕作,虽开发较晚,但发展较快,集聚人口较多,人口较周边地区稠密。第4题,东北地区南部沿海的气候条件、交通条件、经济基础等更加优越,人口更加稠密;东北地区所处纬度较高,纬度较低地区气候条件相对较好,人口密度较高。所以东北地区人口分布有明显的偏集聚于沿海的趋势和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递增的趋势。 答案3.B 4.A 下图显示了我国五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口密度及变化情况。读图,完成5~6题。 5.十年间,五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口密度变化由大到小依次是( )

(完整版)高中地理关于人口与环境的模拟题和答案

高中地理关于人口与环境的模拟题和答案 一、选择题 (2016·山东潍坊高三第一次模拟)空巢家庭是指老人独居的一种现象,当前我国城乡家庭空巢率超过五成以上。2016年1月我国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展开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图1示意不同政策下的人口总量变化趋势,图2示意不同政策下的据此完成1~3题。 1.近年来,我国“空巢家庭”迅速增加的根本原因是() A.城乡差别 B.家庭原因 C.计划生育 D.个人原因 2.预计到2040年,实施“全面二胎”政策与“单独二胎”政策相比,0~14岁人口将增加约() A.0.2亿 B.0.7亿 C.1.0亿 D.1.3亿 3.“全面二胎”政策的实施对我国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A.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B.家庭负担持续加重 C.出生人口性别比上升 D.有利于扩大内需 解析第1题,空巢老人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人,随着社会老龄化水准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空巢老人”现象迅速增加的根本原因是计划生育,所以C准确。第2题,预计到2040年,实施“全面二胎”政策与“单独二胎”

政0~14岁人口将增加约0.7亿,所以B准确。第3题,“单独二胎”政策实施将缓解人口老龄化状况,利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但不 能解决男女比例失衡问题,影响劳动力人口的职业构成,有利于扩大 内需,所以D准确。 答案1.C2.B3.D (2015~2016学年济南高三质量调研考试)下图为2010年我国人 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读图,完成4~5题。 4.关于2010年我国人口特征的叙述,准确的是() A.全国老年人口数量超过2亿 B.沪宁杭人口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 C.上海市老年人口数高于山东 D.青藏高原地区人口平均年龄 5.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城市在重庆和四川,原因是() A.生育意愿低 B.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 C.人均寿命长 D.大量老年人迁往西部 解析第4题,据图计算可知,全国老年人口数量未超过2亿,故 A项错误;据图B项准确;上海市老龄化水准高于山东,但老龄化人口的数量低于山东,故C项错误;青藏高原地区人口老龄化水准最低,故平 均年龄最低,D项错误。第5题,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城市在重庆和四川,主要是人口迁移造成的;为了获得更好的就业,改善生活的条件,增加收入,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老人和孩子留守,故B项准确,

高考复习方案(全国卷地区)2017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6章 人口与环境 第18讲 人口迁移、地

课时作业 (十八)第18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 一、选择题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166万平方千米。下表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统计数据。读资料,回答1~2题。 A.2010年人口增长已接近“三低”模式 B.人口密度增大已经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C.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与本地城镇化无关 D.农业人口2010年比2000年大为减少 2.新疆2000—2010年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增多,其原因是( ) A.环境改善,合理人口容量增大,自然增长率上升 B.矿产资源开发、商贸活跃,劳务输入人口数量增多 C.政策扶持、文化教育发展,大量学生前来上学 D.少数民族地区医疗保健水平提高,死亡率大幅下降 图K18-1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完成3~4题。 3.图K18-1为2012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该图可以反映人口迁移情况。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 A.粤、豫、黔、沪B.豫、粤、黔、沪 C.粤、豫、沪、黔D.豫、粤、沪、黔 4.下列对当前人口迁移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 ) 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 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 C.湖南流向长江三角洲地区 D.广西流向珠江三角洲地区 我国人口迁移类型多种多样,对迁移人口的妥善安置,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据此完成5~7题。

5.从人口迁移类型看,下列情况属于生态移民的是( ) A.三峡库区居民外迁B.三江源牧民迁入城镇 C.农村人口进城务工D.地震区灾民搬至异地 6.三峡库区部分移民东迁沿海某地后,迁入地采取了“杂居”安置方式。其深远意义是( ) A.改善移民原有的生活习惯 B.增进移民与当地居民的接触 C.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 D.便于移民的统一管理与服务 7.三江源移民大多被安置到距离原居住地不远的城镇,这主要考虑到( ) ①自然环境的适应性②迁入迁出地交通的便捷性 ③风俗习惯的相似性④保持牧民的原有生产方式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图K18-2 人口机械增长率是指某地某时段内迁入与迁出人口数的差值与总人口之比,图K18-2为我国东部沿海某市近年来人口变动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2009—2015年,该市人口( ) A.2012年以前,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B.2012年以前,人口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 C.2012年以后,总人口数量有所减少 D.人口自然增长与人口迁移有关 9.推断2009—2015年该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B.城市面积缩小 C.经济水平持续下降D.生态环境恶化 2015年初,俄罗斯政府计划无偿发放远东地区(乌拉尔山以东)的土地给俄罗斯公民,主要用于农业生产。该项政策的实施,将刺激其欧洲部分地区的人口向远东地区迁移。图K18-3为1990—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资料。据此完成10~11题。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教案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教案 Unit 1 teaching plan of population and enviro nment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 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 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人文地理知识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日常生活方面的 作用,了解人口地理主要内容,理解主要概念和原理。 2.学会阅读相关图表,分析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3.树立进一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观念。 1.了解人口再生产概念、类型及其转变 2.了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情况 教学重点: 1.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比较两种“低自然增长率”的本质区别。 2.培养学生绘图技能,让学生对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有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读图、表,分析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新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中要求,这一单元内容属于“人 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大纲中要求的“人口发展”的内容,实 际指的就是“人口再生产”。严格地说,人口再生产虽然是人口 发展的基本内容,却并不能等同于“人口发展”。两者的内涵并 不完全相同。 人口发展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 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变, 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绝对数量的变化及人口增长速度的 变化:人口素质反映的是人口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人口 结构可包括自然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地域结构等,在社会发展 的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结构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本单元我们从人口再生产谈起。 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1.人口再生产概念:狭义的概念,即教材中提出的:人口内 部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 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总体不断延续下去。实际上,人口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的集合体,其构成是错综复杂的。他们的年龄、性别、民族、文化水平、职业、宗教信仰等等 方面并不完全相同。在人口再生产过程中,不仅人口数量在变化,总人口中的年龄、性别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地域结构及人口的 素质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意义上的人口再生产是广义的人 口再生产。

必修二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重要知识点归纳

必修二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重要知识点归纳 1、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发生在二战以后阶段;原因是(1)科技进步,生活和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死亡率下降;(2)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 2、世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人口高增长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这是由死亡率下降引起的。 人口增长减缓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开始下降,这是由出生率下降引起的,原因是(1)国家人口政策;(2)社会、家庭生育观念转变;(3)社会福利及保障制度完善; 低增长阶段,人口死亡率有所上升,原因是人口老龄化严重。 3、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是传统(高低高)型,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尤其是非洲国家。 人口问题:(1)人口增长过快;(2)少年儿童比重大;(3)资源、环境压力大;(4)就业压力大,经济生活水平难以提高;(5)不利于人口素质提高;(6)造成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解决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4、发达国家的人口模式是现代型(低低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尤其是欧洲国家, 人口问题:(1)人口老龄化;(2)人口增长缓慢;(3)劳动力不足;(4)影响经济增长;(5)社会养老负担重。 解决措施(1)鼓励生育,推迟退休;(2)接纳海外移民和外籍劳工;(3)建立养老机构;(4)完善养老体系。 ※人口增长数量与人口基数和自然增长率有关。自然增长率为正则数量增加,等于零时人口数量达到极值。 5、人口迁移特点及流向的变化: 二战前:(1)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2)由已开发地区流向未开发地区。即:亚、非、欧为迁出区;北美、拉美、大洋洲为迁入区。 二战后:(1)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2)永久性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3)迁移形式多样化。 故二战前后迁移方向发生变化的是欧洲、拉美。 7、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自然原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矿产等 (2)社会经济原因: 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劳动力、就业、生活条件等) ②两地间距离;③国家政策;④其他,如交通、婚姻等。 应用:※我国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由西部到东部(民工流形成)的原因: (1)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生活条件好,就业机会多; (2)东部地区工业发展、城市化需要大量劳动力 (3)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 (4)改革开放政策,放宽户籍管理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试卷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单元检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总共25大题) 1.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出现于() A.工业化社会 B.原始社会 C.封建社会 D.高度发达的社会 2.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是()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高出生率、较低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 C.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关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征 B.世代更替快 C.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 D.是第二次生产力大发展的结果 4.目前,世界人口增长模式是() A.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B.过渡人口增长模式 C.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D.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读右图,回答5~6题。 5.与当前我国人口增长状况相符的 类型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下列关于④类国家人口问题现状 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老龄人口较多 B.青壮年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过重 C.人口素质偏低,教育压力过大 D.城市人口比重过高,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7.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分别是() A.大洋洲、非洲 B.欧洲、非洲 C.非洲、欧洲 D.亚洲、拉丁美洲 8.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②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③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④社会分配制度等因素,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也有影响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下图中的①②两图分别两个国家的人口构成示意图,读 图回答9~10题 9.下列有关两个国家人口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两个国家的老龄人口男性比女性多B.①国就业压力大 C.②国社会养老负担重 D.两个国家人口增长类型不同 10.这两国家最有可能是() A.①俄罗斯②印度B.①德国②日本 C.①肯尼亚②法国D.①英国②巴西 11.下列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是() ①日本②韩国③印度④巴西⑤古巴⑥埃及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④ D.①②⑤ 12.人口普查表明,近年来城市人口增长很快,下列原因 分析正确的是() A.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都快 B.城市人口自然增长趋缓, 机械增长加快C.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加快,机械增长趋缓D.主要 受国际移民的影响 13.有关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的说 法,正确的是( ) A.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 B.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较人口合理容量小 C.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较人口合理容量大 D.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一个地区目前的人口数 14.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一个地区的资源状况 B.当地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消费水平 C.居民的膳食结构 D.以社会的生活习惯与习俗等 15.下列说法属于人与环境对立的是() ①洞庭湖围湖造田②东海渔场实行休渔制度 ③南方丘陵地区退耕还林④为改善交通,大力增加汽车交通工具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导致 大量人口迁入,其主要原因是() A.深圳、珠海经济条件的改善 B.深圳、珠海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C.深圳、珠海交通和通讯的发展 D.深圳、珠海自然条件的改变 17.下列属于人口迁移现象的是() A.陕西的大学生毕业后由西安去上海工作 B.中国的学者到美国去进行学术访问 C.华裔科学家回国探亲 D.节假日到外地休假 18.下列现象中,对中西部剩余农业劳动力而言,属于 人口迁移拉力的是() A.东部地区气候优越,降水丰富 B.到东部大城市找工作收入多 C.东西部语言差异大,日常生活的交流隔阂多 D.政府政策不妨碍农民跨省界各工经商 19.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逐步增 强的是() A.自然环境因素 B.政治因素 C.婚姻家庭因素 D.社会经济因素 20.近年来,我国派往海外留学生,学成不归国现象严重, 这一现象对我国而言() A.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B.可以减轻人口压力 C.造成人才流失 D.有利于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 21.下列地区人口密度最小的是() A.黄土高原 B.亚马孙平原 C.巴西高原 D.恒河平原 22.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因为() ①城市化进程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③城市有优美的环境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3.近几年,关于口迁移带来的问题的说法错误( ) A.加大了铁路等交通运输的压力 B .扩大了迁出地、迁入地的经济发展差异 C.缓解了迁出地的人地矛盾 D.给迁入地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 24.在泰国多数家庭中子女较多,并且没有男孩的家庭很少;在欧美许多国家,许多年轻人结婚较晚,有的家庭不愿生子女。对以上成因解释最可能的是()A.地域文化不同 B.避孕技术是主要影响因素C.生育政策不同 D.饮食结构不同

人文地理学考研问答题大全

人文地理学考研问答题汇总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1、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8、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第二章 1、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 3、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 4、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6、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7、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第三章 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 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 5、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6、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7、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第四章 1、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2、试分析中国的人口增长转变模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引发的问题。 4、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5、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6、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五章 1、分析农业起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分析比较世界五大古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条件。 3、阐述原始农业的特点及区域分布。 4、比较东西方传统农业的特点。 5、阐述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地域类型。 第六章 1、分析现代工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说明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