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三地理26个基础微专题复习

目录

微专题1等高线地形图

微专题2地图与“3S”技术

微专题3地方时、区时计算与日期变更

微专题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计算

微专题5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计算

微专题6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微专题7热力环流与风

微专题8气压带与风带

微专题9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判断

微专题10锋面与气压系统

微专题11水循环与河流补给

微专题12洋流

微专题13地质作用

微专题14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微专题15地理事象的季节变化

微专题16人口数量变化与人口迁移

微专题17城市内部功能分区

微专题18城市化

微专题19农业区位及其变化

微专题20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微专题21工业区位及其变化

微专题22区域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微专题23区域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微专题24产业转移

微专题25世界主要区域

微专题26中国主要区域

微专题1等高线地形图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0米等高线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线。

2.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合,但有时也出现重合,只有在陡崖处呈现重合状态。

3.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的陡缓,等高线密表示坡陡,否则表示坡缓。

4.等高线向高值处弯曲的部分为山谷,可能有河流发育。

5.根据等高线判断气温和气压:海拔越高,气压和气温越低。

6.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根据风向判断降水:高大山脉的迎风坡多地形雨。

7.水库坝址应选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

8.一般山区聚落多分布在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

9.如果M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最大值,d为等高距,则陡崖顶部的绝对高度H的计算公式为:M≤H<(M+d)。

10.如x条重合等高线间的等高距为d,那么陡崖的相对高度ΔH的计算公式为:(x-1)d≤ΔH <(x+d)。

近年来,漂流逐渐受到人们尤其是热衷户外运动的年轻人的青睐。下图是“安徽南部某地皮筏漂流河段示意图”,该段漂流全程大约需要1小时。读图回答1~2题。

1.皮筏漂流()

A.方向为先向东南后向东北

B.速度约为6千米/小时

C.落差约为150米

D.起点到甲附近河段水位逐渐降低

2.据图分析该河段适合发展漂流的有利条件有()

A.河流水量大,水流平缓

B.有高速公路经过,交通便利

C.结冰期短,大多数时间可漂流

D.位于山区,没有洪涝灾害

答案 1.D 2.A

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知,皮筏漂流方向为先向西南后向西北;速度约为3千米/小时;落差小于100米;起点到甲附近河段水位逐渐降低。第2题,据题干信息知,该河流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水量较大;河段落差较小,水流平稳。

(2016·陕西质检)某地理学习小组对我国江南某区域进行野外考察。读下图完成3~5题。

3.学习小组绘制由图中的a到d处的地形剖面图,以下4幅正确的是()

4.该地最大相对高度可接近()

A.371米B.420米C.380米D.500米

5.为促进新农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当地政府计划将图中a、b、c、d四处居民点集中到一处。从方便生活,利于发展角度考虑,最合适的地点是()

A.④B.②C.③D.①

答案 3.B 4.B 5.A

解析第3题,结合a-d剖面线主要控制点判断地势起伏状况,并结合此级控制点主要高程判断具体答案。第4题,读图知,该等高线图中等高距为20米,即最大相对高度可接近420米。第5题,结合图示比较四地可知,④地地势低平、开阔,有利于聚落的建设和发展。

微专题2地图与“3S”技术

1.地图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比例尺等于图上距离除以实地距离。若用分数表示,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3.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一般指向正北;有经纬网的地图,纬线定东西,经线定南北。4.遥感具有精度高、效率高,且节省人力、财力的特点;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

5.全球定位系统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可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6.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专门处理。可提供反映区域状况的各种空间信息,对环境和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和及时评估,还可应用于城市管理。

下图为“某城市Y灾害分析模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X地理信息技术是指()

A.地理信息系统B.遥感

C.空间定位系统D.数字地球

2.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Y灾害加剧的主要人为原因可能是()

A.年降水量增大B.地面硬化面积扩大

C.热岛效应增强D.绿地面积增加

答案 1.A 2.B

解析第1题,结合X地理信息技术在分析模型中的功能主要是对获取的模块进行分析,可知该技术为地理信息系统。第2题,结合材料分析知,该城市灾害为城市内涝,地面硬化面积扩大是该灾害加剧的主要人为原因。

下图为“某中等城市土地利用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③表示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A.商业用地B.住宅用地

C.工业用地D.市政用地

4.为及时获取该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影像,应采用的主要地理信息技术是()

A.RS B.GIS

C.BDS D.GPS

答案 3.C 4.A

解析第3题,③表示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分布在城市外围,为工业用地。第4题,结合各地理信息技术特点,为及时获取该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影像,应采用的主要地理信息技术是遥感(RS)。

微专题3地方时、区时计算与日期变更

1.影响地球上某地自转线速度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和海拔。

2.地方时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3.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每时区跨经度15°。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该时区的区时。

4.地球在公转过程中,近日点时间为每年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

5.地球表面有两条日期分界线:一条是0时或24时所在经线(设为A),另一条是180°经线(设为B)。从A线向东至B线为今天(新的一天),其他部分为昨天(过去的一天)。

1.当地时间1月28日20时(西五区区时),一艘运油船舶从威廉斯塔德出发前往巴拿马运河,4小时30分后抵达甲水域,抵达时甲地地方时为()

A.1月29日0时10分B.1月29日0时24分

C.1月29日0时36分D.1月29日0时50分

答案 D

解析结合图示知,西五区区时即75°W的地方时为1月28日20时时,甲地的地方时为1月28日20时20分,从而可计算出4小时30分后,其地方时为1月29日0时50分。2.北半球春分日,当某地(30°N,120°E)刚进入白昼这一时刻,东半球(20°W向东至160°E)处于白昼的范围约占全球面积的()

A.1/2 B.1/3

C.1/6 D.1/9

答案 D

解析春分日,全球昼夜平分,该地地方时6点日出,即120°E地方时为6点,160°E地方时为8:40,则东半球处于白昼的范围是120°E向东到160°E,跨度为40°,占全球的1/9。

微专题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计算

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某地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

2.决定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运动。

3.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半球夏至日,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北半球冬至日,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南北回归线之间,太阳直射时达一年中最大值。

4.某地正午太阳高度H=90°-|α-β|,其中α为太阳直射点纬度,β为所求地纬度(北纬取正值,南纬取负值)。

图1为“①②③三地等高旗杆正午影长变化曲线和朝向示意图”,图2为“A、B、C、D四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题。

1.图2中四条曲线能够反映③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 D

解析图1中③地12月22日正午影长为0米,说明太阳高度为90°,且该地一年中其他时间影子的朝向都为南,因此③地位于南回归线。图2中D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90°,因此D地位于南回归线。

读“110°E经线上M城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内变化图”,该地冬至日和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差40°,回答2~3题。

2.M地的纬度位置为()

A.23°26′N B.20°N

C.23°26′S D.20°S

3.M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

A.46°34′B.43°26′

C.86°34′D.83°26′

答案 2.B 3.A

解析第2题,结合图示信息知,夏至过后某日M地正午太阳高度为90°,说明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附近。然后结合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列方程后即可求得其纬度为20°N。第3题,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据此结合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即可求得冬至日M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46°34′。

微专题5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计算

1.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北极圈以内有极昼;南半球相反。

2.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北极圈以内有极夜;南半球相反。

3.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各地白昼达到一年中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为极昼;南半球相反。

4.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5.同一纬线上各点的昼夜长短相等。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

下图表示一年中某段时间,全球①②③④四个地点昼长的变化规律。读图回答1~2题。

1.假如地点④位于北半球,图中M点代表的是()

A.春分日B.夏至日

C.秋分日D.冬至日

2.假如地点②位于北半球,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的排列顺序,正好纬度从高到低

B.地点①可能位于80°N

C.图示期间地点③的正午太阳高度先减小后增大

D.地点④在一年之中,有极昼极夜现象

答案 1.D 2.C

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知,④到M点昼长经历了由昼夜平分到最短的变化过程,据此判断M点代表冬至日。第2题,结合题干与图示信息,③应在赤道上,纬度最低,M日期时,③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然后逐渐增大;①出现极昼的时间很短,应该在极圈附近;④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存在极昼极夜现象。

下图是“北半球极昼面积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节气判断正确的是()

A.甲——春分B.乙——夏至

C.丙——秋分D.丁——冬至

4.图示日期中当北半球极昼面积逐渐消失接近于0的时候江苏各地()

A.昼短夜长

B.昼长夜短

C.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D.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答案 3.A 4.B

解析第3题,结合图示和所学知识,从甲—丙—戊时段,北半球极昼经历了由无到有然后增大再减小直到消失的过程。据此判断甲为春分、丙为夏至、戊为秋分。第4题,当图示日期北半球极昼面积逐渐消失接近于0时,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接近赤道,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江苏各地昼长夜短。

微专题6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1.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海陆分布等。

2.时间变化

(1)气温日变化:一天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年变化:北半球一年中最高气温陆地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海洋最热月和最冷月都要比大陆向后推迟一个月。

3.空间变化:对流层中,随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每升高100米,温度降低0.6℃。全球气温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北半球一月份同一纬度陆地比海洋冷,七月份相反。暖流经过的海域比同纬度其他海域水温高,寒流相反。

4.逆温阻碍了空气的对流运动,阻碍烟尘、污染物和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低,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但逆温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利于高空飞行。

读“冷空气影响下的海南岛气温分布示意图”(单位:℃),回答1~2题。

1.本次冷空气为()

A.东北风B.西北风

C.西南风D.东南风

2.导致甲、乙两地气温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海陆位置B.纬度位置

C.地形D.洋流

答案 1.B 2.C

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知,同一纬度海南岛东西两侧气温西部低,东部高,说明西部受冷空气影响大。据此判断本次冷空气为西北风。第2题,海南岛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乙地受冷空气影响大,气温偏低;甲地位于山地背风坡,气温较高。

读“陕西省年平均地温和气温分布图”,完成3~4题。

3.关于甲、乙、丙、丁四处年均地温的比较分析,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地温较低是因为海拔最高

B.乙处是汉水谷地,其地温高于山区

C.丙处是渭河谷地,地温较高

D.丁处地温最高,其主导因素是纬度和地形

4.下列关于该省年平均气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与甲处所在的地区相比,丙处气温的地区差异大

B.丙处年平均气温小于10°C

C.渭河谷地的等温线向北侧弯凸

D.汉水谷地的等温线向西侧弯凸

答案 3.D 4.C

解析第3题,甲处地温较低是因为纬度最高;乙处为渭河谷地;丙处为秦岭,海拔高,地温低;丁处纬度最低,且为谷地地形,所以地温最高。第4题,甲地与丙地相比,丙地的等温线分布较密集,说明丙处气温的地区差异较大;根据气温的变化规律可知,丙处年平均气温小于10°C;渭河谷地的等温线向西侧弯凸;汉水谷地的等温线向西侧弯凸。

微专题7热力环流与风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2.近地面受热地区的低空往往形成低压,受冷地区的高空为低压。

3.近地面受冷地区的高空等压面向下弯曲,近地面受热地区的低空等压面往往向下弯曲。4.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促使大气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5.近地面大气运动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风与等压线成一夹角。6.在高空,大气运动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下图表示“热力环流中某区域近地面气压中心及风向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该天气系统说法正确的是()

A.位于北半球,盛行下沉气流

B.位于南半球,盛行下沉气流

C.位于北半球,常形成阴雨天气

D.位于南半球,常形成晴朗天气

2.当该天气系统由东向西靠近上海时,上海吹()

A.东南风B.西北风

C.东北风D.西南风

答案 1.C 2.B

解析第1题,由图示知,风向相对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发生偏转并向中心运动,说明为北半球低压,在中心气流控制下可能形成阴雨天气。第2题,该天气系统西部吹西北风,所以当该天气系统由东向西靠近时,上海吹西北风。

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岳阳位于洞庭湖的东侧,右图为“岳阳逐时湖陆风风速距平(距平是某一系列数值中的某一个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3~5题。

3.下列四个时段中,为岳阳陆风最小的时段是()

A.2时~3时B.5时~6时

C.13时~14时D.15时~16时

4.图中陆风转湖风的时刻所在时段是()

A.5:30~6:30 B.8:30~9:30

C.13:30~14:30 D.17:30~18:30

5.下列各项中,能减弱岳阳市湖风的是()

A.地面硬化B.城市扩大

C.工业发展D.绿化增加

答案 3.A 4.B 5.D

解析第3题,据材料信息知,东风为陆风,西风为湖风。风速距平越接近0,风力越小。比较选项中的四个时间段可知:只有2时~3时风速距平最接近0,因此该时段岳阳陆风最小。第4题,据上题分析并结合图示信息知:图中8:30~9:30是风速距平由负距平向正距平变化,为陆风转湖风的时刻;17:30~18:30是风速距平由正距平向负距平变化,为湖风转陆风的时刻。第5题,绿化增加减小了湖面和陆地之间的温差,使湖陆风减弱。

微专题8气压带与风带

1.大气环流的形成受高低纬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2.全球气压带、风带均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而且气压带表现为高压和低压相间分布;同一半球,信风带与西风带风向相反,与极地东风风向相同。

3.北半球信风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为东北风。南半球西风带位于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为西北风。

4.气压带和风带受太阳直射点南北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5.北半球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热低压切断,使其仅保留在海洋上;冬季,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冷高压切断,使其仅保留在海洋上。

下图为“四地受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时间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图示四地纬度由低到高依次为()

A.甲、乙、丁、丙B.乙、丁、丙、甲

C.丙、甲、乙、丁D.丁、丙、甲、乙

2.图示()

A.甲地位于中纬度大陆西岸

B.乙地可能为非洲南端好望角

C.丙地地处南美洲太平洋沿岸

D.丁地地处非洲撒哈拉地区

3.图示四地()

A.甲地自然植被以针叶林为主

B.乙地河流水系发达

C.丙地可种植喜热耐旱的作物

D.丁地商品谷物农业发达

答案 1.B 2.A 3.C

解析第1题,四地中,甲地受盛行西风控制时间最长,纬度最高;丙地一年中6个月受盛行西风控制,6个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其纬度高于乙地和丁地;乙地受信风带控制时间长于丁地,说明纬度低于丁地。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甲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其分布规律是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故甲地位于中纬度大陆西岸;非洲南端好望角为地中海气候,而乙地为热带沙漠气候;丙地为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丁地为南半球的热带沙漠气候。第3题,结合上题分析,甲地气候条件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乙地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稀少,故河流的支流较少;丙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少雨,可种植喜热耐旱的作物;丁地为热带沙漠气候,不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

下图为“世界局部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下面关于甲、乙两地盛行风向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地7月盛行东北风B.甲地1月盛行西北风

C.乙地1月盛行西南风D.乙地7月盛行东南风

5.下面关于丙地冬季气候特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受极地高气压的影响,寒冷少雨

B.受盛行西风的影响,温和多雨

C.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高温少雨

D.受印度洋寒流的影响,寒冷多雨

答案 4.B 5.B

解析第4题,甲地位于澳大利亚西北部,北半球冬季风越过赤道向左偏转形成西北风。第5题,丙地位于澳大利亚西南角,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温和多雨。

微专题9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判断

1.分析气候的形成因子,主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海拔、坡向)、洋流等入手。分析地带性分布的气候形成原因主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等方面考虑;分析非地带性分布的气候多从地形和洋流等方面考虑。

2.受单一气压带控制形成的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受单一风带控制形成的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和地中海气候。3.热带草原气候由于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具有干、湿季明显交替的特点。4.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风的形成主要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

5.地中海气候主要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6.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全年温和多雨。

7.温带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读下图及下表,完成1~2题。

1.

①海口②香港③上海④青岛

A.①②B.②③C.③D.①④

2.与东京相比,高田冬季降水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①受盛行西风影响②受地形阻挡影响③受冬季风影响④受沿岸暖流影响

A.①②B.②③C.③D.①④

答案 1.B 2.B

解析第1题,结合东京气候资料知其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根据四城市地理位臵,在判断气候类型前提下确定答案。第2题,根据东京和高田地理位臵,高田位于冬季风迎风坡,受地形影响,降水较多。

下图为“世界某地区气候资料统计图”(平均每月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12;月降水距平=该月多年平均降水量-平均每月降水量;本月平均气温累计=本月平均气温+上月平均气温累计)。读图,回答3~4题。

3.该地区月平均最多降水量和月平均最低气温出现的月份分别是()

A.86 mm1月B.86 mm7月

C.60 mm12月D.60 mm5月

4.导致该地区冬季降水距平较大的原因是()

A.受副热带高压控制B.受盛行西风影响

C.暖流的影响D.东南季风的影响

答案 3.B 4.B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信息知,该地月降水距平最大值出现在7月,为60 mm,据此可计算出7月降水量等于平均降水量与该月降水距平之和,即26+60=86 mm。第4题,结合图示信息,6~8月平均气温累计曲线较缓,说明该时间段为冬季,该区域位于南半球,该时段月降水距平大于0,降水较多,说明该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结合该气候成因知,导致该地区冬季降水距平较大的原因是受盛行西风影响。

微专题10锋面与气压系统

1.冷锋过境时常出现大风、雨、雪天气,雨区主要在锋后;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降低、天气转好。

2.暖锋过境时常形成连续性降水天气,雨区主要在锋前;过境后,气压降低,气温升高、天气转晴。

3.我国北方夏季暴雨是由快行冷锋造成的,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是由准静止锋控制形成的。4.气旋和反气旋是就气流状况而言的,高低气压是就气压分布状况而言的。

5.在气旋中心气流控制下往往形成阴雨天气,在反气旋中心气流控制下为晴朗天气。6.在高压脊控制下多晴朗天气,在低压槽控制下往往形成锋面,出现阴雨天气。

7.由于锋面总是向冷空气一侧倾斜,因此暖空气沿锋面爬升形成的降水总是分布在锋线附近冷空气一侧。

下图是“某区域锋面气旋局部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丙、丁两地位于冷空气一侧

B.该气旋水平气流是顺时针辐散的

C.此时甲、乙两地多阴雨天气

D.乙地风力小于丁地

2.上图中锋面系统过境前后,丙地天气变化与下列图示相符的是()

答案 1.C 2.C

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知,丙、丁两地位于暖空气一侧;该气旋位于南半球,水平气流是顺时针辐合的;甲、乙两地位于冷锋锋后,多阴雨天气;乙地位于山谷中,与风向基本一致,风力大于丁地。第2题,丙地在锋面系统过境前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锋面过后,气温降低;气压由于经过低压槽,所以先降低、后升高。

下图是“2016年4月11日8时世界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完成3~4题。

3.产生图示区域降水的天气系统是()

A.冷锋B.暖锋

C.气旋D.反气旋

4.该日()

A.甲地比丙地昼夜温差大

B.乙、丁两地吹偏南风

C.丙地比丁地风力强度大

D.甲、乙两地大风降温

答案 3.B 4.A

解析第3题,由图示信息知,图示降水区域位于北半球气旋东部低压槽中,结合气流运动状况可判断为暖锋。第4题,甲地为高压中心,受下沉气流控制,天气晴朗,气温日较差大。乙地吹偏东风。丙地位于低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风力小于丁处。甲、乙两地均晴朗干燥。

微专题11水循环与河流补给

1.水循环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

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3.水循环的意义:促进水体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调节各圈层之间的热量传输;塑造地表形态;促使地球表层各种化学元素的迁移。

4.驱动水循环的能量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水的重力能。

5.河流主要补给类型:雨水补给、湖泊水补给、地下水补给、冰川融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6.一条河流往往具有多种补给形式,但其径流的变化特点取决于最主要的补给形式的变化特点。

虹吸雨水收集系统是在缺水地区利用一些技术手段将屋顶的大气降水进行回收、处理、再利用的一种良性系统。读“虹吸雨水收集系统示意图”,回答1~3题。

1.该系统改造的水循环环节是()

A.蒸发B.降水C.下渗D.径流

2.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A.调节城市局地气候B.缓解城市用水紧张

C.缩短径流汇聚时间D.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3.在我国,最适合使用该系统的地区是()

A.东北地区B.东南地区

C.华北地区D.青藏高原

答案 1.D 2.B 3.C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该系统是利用一些技术手段将屋顶的大气降水进行回收、处理、再利用的一种良性系统。没有使降水进入径流环节流走,改造的水循环环节是径流。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该系统主要是运用于缺水地区,主要功能是缓解城市用水紧张问题。第3题,最适合使用该系统的地区是缺水地区。结合所学知识知华北地区降水相对较少,生产、生活用水量大,缺水严重,最适合使用该系统。

大通河流域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流域面积为15 133 km2,海拔介于1 700 m~5 300 m之间。下表为降水和人类活动对大通河流域径流的影响。一定时间内的河流径流总量平铺在流域地面的水层深度叫径流深度。据此完成4~5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