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的涵义、本体及目的

皈依的涵义、本体及目的
皈依的涵义、本体及目的

皈依的涵义、本体及目的--慈城罗珠堪布

一、皈依的涵义

有关皈依的涵义,在经书中有一个十分贴切的比喻,一个弱小的小孩子,若被狗或者其它动物追逐的时候,小孩子会感到恐怖,然后他就会呼唤妈妈,并跑到妈妈跟前寻求庇护。他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他对这些动物有畏惧感,他相信他的妈妈能够救他,所以他不去别的地方,而是跑到妈妈跟前。

皈依也是同样,我们感觉到轮回非常可怕,如何从轮回里逃脱呢?只有皈依三宝,才能有希望。其他世间的任何方法,都不可能让我们得到解脱。即使其他宗教有一些神通、神变,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缺憾,就是不承认无我。从两三千年之前的外道经典,到现在这些外道的经典里,始终找不到宣讲大空性的书籍,在这些观点的基础之上,无论修行也好、行善也好,由于没有证悟空性,就只能被束缚在轮回当中。即使我们修学外道,也没有办法真正从轮回中跳出来。只有佛法才能让我们安全地到达彼岸,趋向涅槃。所以,如果我们对轮回感到怖畏,就只有皈依三宝。如果我们对三宝建立了这种信任感,就叫做信仰。这是皈依的基础。信仰必须要以智慧而信仰,而不能盲目地信仰。如何以智慧而信仰呢?首先,就要知道轮回的过患,这是我们在外加行中已经讲过的;第二,就是要知道断除流转轮回的主要因缘,既不是烧香也不是拜佛,而是通过智慧——所向披靡、不可摧毁的无我智慧才能够断除。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流转轮回的原因,本来就不是因为其它的某个原因,而是因为我们自己的一个愚蠢的念头—我执。现在要断除轮回,就必须培养正知正见,有了正知正见以后,我们就可以用佛教的无我智慧推翻多世累劫当中积累下来的、根深蒂固的错误观点。所以,只有佛法才能解决轮回的根源。这样理性地思维,就能对佛法建立这样的信任感,这叫做正信。

建立无我智慧的方法,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了,所以大家应该会有一些初步的常识。就是无论从大乘的阿毗达摩(《俱舍论》),还是小乘的阿毗达摩入手,再到唯识、中观等等,然后就是密乘,这些系统的知识如果有机会都应当去学,学完以后才能彻底了解轮回、人生是怎么一回事,只有在这些佛法,也就是刚才讲的俱舍、唯识、中观、密宗的经典里才能找到这些答案。其它世间的书籍虽然成千上万、浩如烟海,但即使你黾勉不倦、坐以待旦地攻读,令所有的书籍韦编三绝,都始终无法探询到这些答案。所以,学习这些理论对于我们树立正知正见,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果能依照佛所说的去做,就能断除轮回的根源。这种信任就叫做信心。信仰就是这样,其他的宗教讲信仰,佛教同样也讲信仰。但是我们的信仰首先不提倡盲目地信仰,而是让你去了解这些知识,在了解知识的同时你自己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信心,这叫做理性的信心,这在皈依之前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你不认为佛教有足够的能力帮助我们脱离轮回,你就不会去皈依它。只有当你坚定不移地相信,惟有佛法才有办法断除轮回的根源,其它世间的学问以及外道都没有这个能力的时候,如果想解脱,你就会心甘情愿地皈依。

要皈依,就应该知道“皈依”这两个字的究竟涵义。汉地的居士中有一种看法,众所周知,受皈依戒的时候会举行比较隆重的仪式,凡是参加皈依法会的人都可以取一个法名,发一个皈依证,大家都认为自己有了这个证件以后,就是佛教徒了,从此以后就自称为皈依佛门的居士。

但这是不一定的。为什么呢?因为皈依这两字真实的涵义不在于法会隆不隆重,给你取不取法名,也不在于发不发皈依证,而在于自己心坎深处的一种誓言和决心。有了这个誓言和决心,则无论有证件、无证件,有法名、无法名都无所谓,这才叫

做皈依,从此以后才是真正的佛弟子。如果没有这样的决心,即使参加了皈依仪式,有了证件、取了法名也不算皈依。

那是什么样的誓言和决心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三宝,三宝就是佛宝、法宝和僧宝。佛宝是什么呢?就是释迦牟尼佛等三世十方诸佛的化身、报身以及法身。凡是佛都属于佛宝,都是我们的皈依处。

第二就是法宝,无论是大乘的法,还是小乘的法,无论是显宗还是密宗,只要是佛所说的法,都叫做法宝。法宝可以分为两部分:证法和教法。证法是什么呢?证法就是戒、定、慧,也就是戒律、禅定和智慧。教法就是三藏的经典。教证二法当中包括了所有的佛法。

第三就是僧众,大小乘的观点稍有不同,从大乘佛教的角度而言,僧宝就是就证悟了一地以上的菩萨,比如说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等等,哪怕仅仅是一位菩萨,都叫做僧宝。从小乘的观点来看,僧宝必须是四位比丘以上。无论是否证悟,四位比丘以上的僧团,才叫做僧宝。

作为学佛的人,对佛法不能有偏见及分别心。现在的居士当中有这样的情况:学密的人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认为显宗见解低劣,没有具体的修法等等;而学显宗的个别人,因为不能理解密宗里的一些比较深奥的法,就觉得这不是佛法,认为显宗才是正法。进而在大庭广众中去宣传,诽谤密宗,说密宗不是佛说的法。这些作法都不对,都应当杜绝。我们不能有门户之见,应不分大乘小乘、南传北传、藏传汉传,凡是佛法都要一视同仁。

在许多国家,一个城市里设立了各个宗教的中心、寺院、教堂等等,各个宗教之间都能和睦相处,我们佛教徒内部就更不能有这样的争论,同样都是佛法,就绝对

不能执着、分别。如果有了分别心,说那个法不好,这个法不好,肯定就犯了谤法罪。谤法罪比五无间罪过还严重。所以,绝对不能去毁谤任何一个教派。

那是不是所有教派的法都要修呢?不一定。在所有的佛法当中,我们可以选一种法来进行修持,如果一个人想把八万四千法门都修完,是不可能的。不要说修,仅仅是阅读完八万四千法门的经典,穷其一生也无能为力,所以我们只能从中选择一种修法,能专心致志地修一种法,就等于修所有的法了。

实际的修行和信仰不一样,要信仰所有的佛法,但具体修行的时候就只须修一个法门,这是非常重要的。

僧众也是一样,无论南传、北传的也好,藏传、汉传的也好,凡是佛弟子,凡是修佛法的人,都是我们的道友。凡是四名以上,无论是藏传的四位比丘,还是汉传的四位比丘,凡是修佛法的圣者比丘,只要在四名以上,都是我们的皈依处。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我们的皈依处就是这三个:佛、法、僧。

我们在皈依的时候,比如说:我给你们传皈依戒,很多人往往会认为凡是受这个皈依戒的人都是皈依我,其实并非如此。皈依不是皈依一、两个具体的人,而是皈依所有的佛法僧。我只是帮助你们受这个皈依戒而已,所以不能搞错。

二、皈依的本体

皈依的本体是什么呢?就是决心。

皈依佛的时候,就要发誓:第一、我从今天起生生世世乃至成佛之间,释迦牟尼佛等佛为我的导师,导师是什么呢?就是引导的我们奔赴解脱的人。我们就要听释迦牟尼佛的教诲,他给我们怎么指路,我们就怎么走;第二,就是除了释迦牟尼佛以外,其它世间的鬼神,造物主,都不是我们的导师。必须有这两种决心才会有皈

依的戒体。比如我们受居士戒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如果你的心里没有发誓不杀生,虽然受居士戒的时候,你也跟其他受戒的人坐在一起,却不能得到居士戒。因为你心里没有发誓,没有下决心从此以后不杀生。同理,皈依也是要从内心深处皈依以后,才算真正的皈依。

皈依法的时候也要发誓:第一、我从今天起乃至成佛的之间,生生世世将释迦牟尼佛宣说的法,作为我的道,道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要修的法。必须下这样的决心;第二、除了佛法以外,不将其他宗教的法,作为我们的道。这两个决心有了以后,就有了皈依法的戒体。

皈依僧众的时候同样也要下决心:第一、我从现在起乃至成佛之间,生生世世将学佛的僧众作为我的道友。为什么要将僧众作为道友呢?我们可以打个比方:如果一个人要走一段既漫长又危险的路,他就应该找一个有能力的朋友结伴而行,才能万无一失,顺利地到达目的地。如果他形单影只一人独行,就可能会遇到一些事前意想不到,并且单枪匹马难以应对的灾难。同样,学佛的道路也是布满荆棘、坎坷不平并且遥远漫长的。在学佛的过程当中,我们也需要同伴,那谁是我们的同伴呢?世间的同学、同事、战友、妻子、丈夫、姐妹、父母等等,虽然他们甚至有可能为了我们而献出自己的生命,但这些跟解脱没有什么关系。如果我们把他们当成道友,他们也不能给我们提供帮助,所以,我们的道友不是他们。只有学佛的僧众才是我们的道友。因为他们有足够的能力,让我们顺利地到达彼岸,所以是我们的道友及同伴。

第二、就是除了这些僧众以外,修邪魔外道的法或者是不修法的人,他们虽然也同样是众生,比如家里的亲戚朋友等,虽然不是我们的敌人,但也不能将他们视为我们的道友,要发这样的决心。

归纳起来,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各有两种决心,一共就有六种决心。具有这六种决心,才叫做皈依。

修皈依的时候,要反反复复地锻炼、串习,让自己生起这样的决心。这个方法叫做皈依的修法。有了这样的决心,修法的目的就达到了。

在没有受皈依之前,应当在自己的相续中培养这种决心,这叫做修五加行的皈依,当诚恳精勤地修了很长时间以后,决心就会出来,才去受皈依戒。那个时候需不需要皈依的仪式呢?还是需要。如果没有传戒的仪式,仅仅有一个决心,还谈不上是戒体。要将发誓要转变为戒律,还需要一个皈依的仪式。但是,没有这样的决心,即使有这个仪轨也没有用,有了这样的决心,再举行这样的仪式,就可以得到完整的戒律——皈依戒。

三、皈依的目的

虽然皈依的具体目的千差万别,但归纳而言,就有三种不同的目的。

第一个是下等的发心,即想望这一世能健康、长寿、发财,或害怕下一世堕入地狱、恶鬼、旁生等恶道,希望自己能得到人天的安乐。他恐惧的不是整个轮回,只是轮回里的一部分,所以就皈依三宝。这是最下等的目的;

第二个是中等的发心,即小乘阿罗汉的皈依目的,已经能意识到,整个轮回,从地狱到无色界的三界六道都充满了痛苦,没有可以躲避痛苦的地方,所以他厌离整个的轮回,希望自己一个人能从轮回中得到解脱,所以就皈依三宝。这是中等的目的。

第三个是上等的发心,也即大乘菩萨的皈依目的。大乘菩萨与声缘阿罗汉共同的地方,就是大乘菩萨同样意识到轮回充满了痛苦,不同的是,阿罗汉因此而希望自己能得解脱,大乘菩萨却抛下自己的利益,而希望其他的众生能够解脱。

阿罗汉不是没有慈悲心,他也有慈悲心,但他的慈悲心是怎样的呢?佛经里有两个恰如其分比喻,充分地说明了大乘菩萨与声缘阿罗汉慈悲心的差异。阿罗汉的慈悲心,就象没有双手的母亲,当他的儿子被无情的巨浪淹没的时候,她虽然对儿子有很大的慈悲心,但因为她没有双手,所以无能为力,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儿子惨遭不幸。阿罗汉的慈悲心就如同软弱无能的母亲,当他看到众生遭受痛苦折磨的时候,也生起了悲悯之情,但是他却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去救度他们,只能寻求自己的解脱。

大乘菩萨的慈悲心,却如同勇敢的父亲,当他看到自己的儿子在战场上寡不敌众、命在旦夕的时候,知道如果不去救援,自己的儿子,就会被敌人残杀。因此而生起了难以堪忍的慈悲心,所以就披挂上阵,奋不顾身地去拯救儿子。他不但有极大的慈悲心,而且有所向无敌的能力和勇气。大乘菩萨就如同坚强无畏的父亲,他越感觉到轮回的可怕,就越有勇气和决心,不顾私利、毫不犹豫地去渡众生。这就是形容大乘菩萨与声缘阿罗汉,在慈悲心方面不同的两个比喻。

为什么他们有那么大的差别?这个差别的关键在哪里呢?就在于慈悲心。声闻、缘觉虽然有慈悲心,但是他们的慈悲心深度不够,所以他不去度众生。大乘菩萨的慈悲心,已经达到了视众生为独子,决不容许自己对众生的苦难视若无睹、袖手旁观,即使粉身碎骨、肝脑涂地,也要拔济众生于水深火热之地的深度,这种义无返顾的决心,已经足够他去度化众生了。所以,大乘菩萨皈依的目的,既不是为了得人天的果报,也不是为了自己个人的解脱,而是想去帮助众生。

怎样帮助众生呢?不仅仅是在众生饥饿的时候,给他们一些吃的东西,生病的时候给予医药与照顾,虽然菩萨们也不排除建立慈善机构等等提供世间帮助的行为,因为这些也是饶益众生的方法。但他清楚地明白,这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问题,要想

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只有首先把自己的身心调整好,调整好以后,才有能力去度众生。调整的方法就是修法,修法的基础就是皈依,所以他就皈依三宝。上等的皈依目的就是这样的。

要做到这样的皈依,必须要有一定的慈悲心的基础,如果我们没有慈悲心,就不可能有这样的想法。即使口头上说得再冠冕堂皇,内心深处也不会这样想。所以,首先要培养强烈的慈悲心,当慈悲心生起以后,你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其他众生,根本没有自私的成份。有些人会不以为然地认为:自己还是一名凡夫,也同样需要解脱,如果这样发慈悲心,自己又如何解脱呢?

关于此理,佛经中有两个的比喻:农夫种庄稼的时候,他的目标就是收获粮食,他在得到粮食的同时也会得到稻草,而不用专门去种稻草,丰收的时候稻草自然就有了。还有一个比喻,一个人烧柴做饭,当他把饭做好了以后,灰自然就产生了,只要烧火做饭,就会有灰产生。他不用专门去追求灰,自然能够得到。

同样的,如果你的目标真正是为了度化众生,就不用专门去做你自己的事情,在度化众生的同时,你自己的成就也就水到渠成了。如果你没有这样的想法,只是为自己的事情而奔波,一心一意为自己打算,结果不但自己不能成就,更不能度众生。数不胜数的事例可以证明,佛菩萨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事情,没有任何私心杂念,他的一切目标都是度化众生,但是却已经成佛了。凡夫从无始以来到今天,经历了无数的生生死死,却一直是在为了自己的事情而辛勤操劳,从没有想过别人的解脱,即使有过一些帮助他人的行为,也不过就是类似社会上的慈善机构,所做的那么一点点有限的帮助,根本没有考虑过众生的解脱。这样为自己盘算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从无始以来到今天,始终一无所获。

有些人会满不在乎地说:别人梦寐以求的名誉、地位、财产、眷属,我都已经应有尽有,所以,我并不没有徒劳,并不是一无所获。但我们可以静下心来环顾周围的人,当他们命丧黄泉的时候,不论地位多么显赫,财力多么雄厚,也只能两手空空、茕茕孑然地踽踽而去,跟普通的平民百姓没有两样。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他们下一世还得从头开始,以前的这些名誉金钱都没有用,不但没有用,而且,今生他们为了获得这些金钱名誉,必定造下了严重的恶业,后世他们就必将为这些而付出惨重的代价。

因为我们是凡夫,无始以来到现在,一直都是这样串习下来的,根本没有什么利益众生的概念,所以现在要放下习以为常的一切执着,而一心一意地去考虑众生的解脱,立竿见影地来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很难。但是,如果你不以极大的勇气和毅力克服这一困难,仍然执迷不悟,不想去度众生,不愿意抛弃自私自利的念头。如果永远都有机会做人到是另当别论,但这纯粹是异想天开!要想再次得到万劫不复的人身,犹如蒸沙成饭、磨砖成镜。所以,当我们已经了知我执的过患以后,就一定要珍惜这难得的人身,竭尽全力发菩提心。菩提心非常重要!非常关键!希望你们最好能选择第三种最上等的目标。

即使发一个造作的菩提心,也会受益无穷。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可以从一开始的造作走向不造作!所有的佛菩萨,以及古往今来众多的高僧大德,都是从造作走向不造作的,他们没有学佛之前,都像我们一样,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凡夫。都是从凡夫薄地,走向最颠峰的佛地,没有一个是先天成佛的。所以,我们也不必因此而心灰意冷。高僧大德们不是神仙,都是人,他们可以做到,为什么我们不能做到?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够接受,愿不愿意下不下功夫。我们也清楚,世间的普通工作,一旦不投入,都将一事无成。越投入就会得到越丰厚的回报,就会越成功。同样,如

果在菩提心上下功夫,是绝对会成功的。如果想修的时候蜻蜓点水地修一点,不想修的时候置之不理,肯定永远都修不起来。

如果我们修皈依戒的时候发这样的菩提心,就叫做大乘菩萨的皈依。

综述:本体的概念、方法和应用

综述:本体的概念、方法和应用 王昕 摘要:近十年来,本体(ontologies)和本体工程(ontological engineering)在知识工程及其相关的应用领域获得广泛的关注。本文作者在研究产品设计知识重用的过程中,阅读了大量有关本体的文献资料。作者认为,本体工程在信息共享、系统集成、基于知识的软件开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本文扼要介绍了这一新兴学科分支的概念、方法及研究和应用现状。 关键词:本体,本体工程,知识共享和重用 本体论(Ontology:o大写)原是哲学的分支,研究客观事物存在的本质。它与认识论(Epistemology)相对,认识论研究人类知识的本质和来源。也就是说,本体论研究客观存在,认识论研究主观认知。而本体(ontology:o小写)的含义是形成现象的根本实体(常与“现象”相对)。 在人工智能领域,知识建模必须在知识库和两个子系统之间建立联系:agent行为(问题求解技能)和环境(问题存在的领域)。而长期以来,AI的研究者较为注重前一个子系统,而领域知识的表达依赖于特定的任务,这样做的好处是只需要考虑相关的领域知识。但是,大规模的模型共享、系统集成、知识获取和重用依赖于领域的知识结构分析。因此,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任务独立(task-independent)的知识库(本体)的价值被发现,并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作者在研究产品设计知识重用的过程中,阅读了大量有关本体的文献资料。作者认为,本体工程在信息共享、系统集成、基于知识的软件开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本文将扼要介绍这一新兴学科分支的概念、方法及研究和应用现状。 1 本体的基本概念 1.1 本体的定义 近十年来,本体的研究日趋成熟。在各种文献中,尽管与本体相关的概念和术语的用法并不完全一致,但是事实的使用约定已经出现。在参考文献[2]、[3]中,作者根据已有文献中相关概念和术语的使用情况,提出了推荐的使用约定。我们首先列出本体的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然后对相关的概念做简要的描述。 本体(ontology)的几个代表性定义: (1) 本体是对于“概念化”的某一部分的明确的总结或表达。 (2) 本体在不同的场合分别指“概念化”或“本体理论”。 (3) 本体是对于“概念化”的明确表达。 (4) 本体是用于描述或表达某一领域知识的一组概念或术语。它可以用来组织知识库较高层次的知识抽象,也可以用来描述特定领域的知识。

中医药领域本体研究概述

中医药领域本体研究概述 【关键词】本体构建;中医药;综述 本体(Ontology)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计算机人工智能领域后,在计算机及相关领域迅速形成一个研究热点。作为一种能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信息系统的概念模型建模工具,将在人工智能、知识工程、图书情报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笔者从中医药领域本体构建、基于本体的中医药语言系统和应用系统三方面对中医药本体研究进行概述,并结合发展现状对其进行展望。 1 本体与本体构建 1.1 本体的概念 本体是源于哲学的一个概念,原指对世界上客观存在物的系统描述,即存在论,后衍生到语言、信息、知识系统等领域,被定义为“概念化的明确的规范说明”。目前,关于本体的定义有很多种说法,但不外有两层含义:一是哲学领域的存在,是本体论的研究对象;二是延伸到特定领域之中,指某套概念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形式化表达,包括概念化、规范化、形式化和共享4个特征[1]。 从本体的内涵上看,综合不同学者的认识,本体大都被认为是信息、知识的底层构架工具,用于组织较高层次的知识抽象,是领域知识概念化、形式化的说明,也可以是特定领域内“人机交流”的语义基础,即提供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的共识。按照领域依赖程度,本体可以分为顶层、领域、任务和应用本体4类;按照主题可分为知识表示本体、通用本体、领域本体、术语本体和任务本体。中医药本体主要用于描述中医领域知识的专门本体,是专业性本体,一般属于领域本体和知识表示本体。 1.2 本体构建工具与描述语言 在本体构建方面,一是利用已有的叙词表或术语词典进行改造;二是利用现有信息和领域专家从头做起,而以后者较常用。目前已经得到公认的方法包括Bemeras法(KACTUS法)、SENSUS法、“骨架”法、企业建模法(TOVE法)、Methontology法等。Gruber[2]于1995年提出了本体构建的五条规则(明确性和客观性、完全性、一致性、最大单调可扩展性、最小承诺),但本体工程构建方法尚处于相对不成熟阶段。本体的构建工具也有很多,包括protégé、WebOnto、Ontolingua、OntoEdit、Ontosaurus、OntoEdit、IBM Ontology Management System等,其中,protégé 是斯坦福大学开发的使用较为广泛的构建工具之一,目前已有4.0版本。

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6, 5(5), 801-805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6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2f17089450.html,/journal/ass https://www.360docs.net/doc/2f17089450.html,/10.12677/ass.2016.55113 文章引用: 莫东林. 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J]. 社会科学前沿, 2016, 5(5): 801-805. Material Ontology Is the Ontology of Marxist Philosophy Donglin Mo Department of Marxism,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Received: Nov. 8th , 2016; accepted: Nov. 22nd , 2016; published: Nov. 28th ,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2f17089450.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e existence of ontology in Marxism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debate in academia. Marxist ontology is the material ontology, because Marxism,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e, carries out the material ontology to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fields; Marxism is more concerned about people, emphasizing the human sensibility; and the material ontology of Marx has a distinct value orienta-tion. However, practical ontology has its limitations. Keywords Ontology, Material Ontology, Existence, Practice 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莫东林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收稿日期:2016年11月8日;录用日期:2016年11月22日;发布日期:2016年11月28日 摘 要 马克思主义是否存在本体论这一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重点问题。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是Open Access

本体理论与领域本体的构建

第二章本体理论与领域本体的构建 2.1 本体理论 2.1.1 本体的基本概念 本体论(Ontology)的概念最初起源于哲学领域,是形而上学理论研究的一个分支,与认识论相对。认识论研究人类知识的本质和来源,即研究主观认知,而本体论研究的则是客观存在。Ontology一方面研究存在的本质,另一方面研究客体对象的理论定义,即整个现实世界的基本特征。现在哲学领域较多翻译为“本体论”。经过多年的演进,到今天,经过人们对“本体”这一概念的重新理解和定位,本体的理论与方法早已被信息领域采用,用于知识的组织、表示、共享和重用。 本体在计算机学科的使用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Alxenader在1986年发表的文章被视为本体在计算机领域获得不同于哲学领域的新的研究的起点。随后Ontolgoy在人工智能领域界获得稳步的发展,并被逐渐赋予了新的含义[8-9]。1991年,在人工智能领域,Neches等人最早给出Ontology定义,Neches认为[10]“An ontology defines the basic terms and relations comprising the vocabulary of a topic area,as well as the rules for combining termsand relations to define extensions to the vocabulary.”即“一个本体给出构成相关领域词汇的基本术语和关系,以及利用这些术语和关系构成的规则定义这些词汇的外延规则。”本体定义了组成主题领域的词汇表的基本术语及其关系,以及结合这些术语和关系来定义词汇表外延的规则[11]。199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知识系统实验室(Knowledge System Laborary,简称KSL)的Gruber给出了本体在信息科学领域被广泛接受的定义:“An ontology is an explicit specification of a conceptualization”[12]。即“本体是概念化的明确的规范化说明”。这也是最著名并被引用最为广泛的定义。1995年Guarino和Giaretta 将本体定义为[13]“本体是概念化的明确部分的说明一种逻辑语言的模型。”这个定义与Gruber的理解有异曲同工之妙。随后在1997年W.N.Borst对Gruber的定义进行了引申,提出了“本体是共享概念模型的形式化规范说明”,以及1998年J.Studer的“本体是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的规范说明”。 本体的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进行着不断的变化发展,为明确起见,现将本体发展史中较有代表性的定义列表如下: 表2.1 本体发展史中的定义列表时间/提出人定义 1991/Neches 一个本体给出构成相关领域词汇的基本术语 和关系,以及利用这些术语和关系构成的规

关于本体论的研究综述

?综 述? 关于本体论的研究综述 顾金睿,王 芳 (南开大学商学院,天津300017) 摘 要:本文是一篇关于本体论的综述性文章,介绍了本体的概念、本体的理论研究,包括本体 的建模元语、分类、表示语言、构造规则以及目前研究本体的权威机构,对与本体相关的概念进行了介绍,分别探讨了本体与语义网络,本体与语义网,本体与叙词表的关系,最后介绍了本体在信息检索以及其他一些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本体;语义网络;语义网;叙词表;信息检索中图分类号:G 25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34(2007)06-0949-08 Overvie w of the Subject of Ontology G U Jin -rui ,WANG Fang (Business School o f Nankai Univer sity ,Tianjin 300071,China ) Abstract :This is a com prehensive paper on the subject of ontology.It introduces the concept ,the theory re 2search of ontology ,including m odeling primitive ,classification ,dem onstration languages ,construction rules ,and the authoritative agencies that engage in the ontology research recently.The ontology -related con 2cepts are als o presented in this paper.It separately probes into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ontology and seman 2tic netw ork ,ontology and semantic web ,and ontology and thesaurus as well.Finally what unfolds is the ap 2plication of ontology on the information research and other fields. K ey w ords :ontology ;semantic netw ork ;semantic web ;thesaurus ;information retrieval 收稿日期:2006-09-18 作者简介:顾金睿(1983-),女,天津人,本科生;王 芳(1970-),女,宁夏中宁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 师,从事电子政务与信息经济学研究. 本体的概念起源于哲学领域。17世纪,德意志哲学家郭克兰纽(R 1G oclenius )首次提出“On 2tology ”一词。哲学领域的“Ontology ”在苏格拉底提出“始基”问题中萌芽,由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它的雏形,中世纪经院哲学使之最终成熟起来【1】。《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简化汉字本)对于“Ontology ”的英文解释是:“the depart 2ment of metaphysics concerned with nature of existence ; specific theory of this ”【2】 。从词源来看,英文的“On 2tology ”最早来自拉丁文“Ontologia ”一词,而拉丁 文又源自希腊文。就希腊文的字面意思来说,On 2tologia 是指“on ”的“log os ”。“log os ”译为中文是 指“理念、理性、哲学”,音译为“逻各斯”【3】 。“Ontology ”在汉语中也有不同的译名,如“万有论”、“存有论”、“本体论”、“存在论”等,其中以 “本体论”流传最广【4-5】 。 1 本体的概念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将本体定义为研究 第25卷第6期2007年6月 情 报 科 学 V ol.25,N o.6 June ,2007

现象学本体论认识论实证主义

现象学本体论认识论实 证主义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现象学: 现象学不是一套内容固定的学说,而是一种通过“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它所说的现象既不是客观事物的表象,亦非客观存在的经验事实或马赫主义的“感觉材料”,而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心理经验的“纯粹意识内的存有”。 “现象”一词(概念)在现象学之前与在现象学中的意义不同。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呢 启蒙运动之前的“现象” 是神学用语。“现象”是通向神的启示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神学基础——,是不能正确理解现象的。 启蒙运动的“现象” 启蒙运动中最重要、对今天的中国思想文化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的,是英国的经验主义,是洛克、休谟的哲学。他们不认为信仰可以正确解释现象,他们根本就不认为人类的理性可以正确解释任何东西。休谟对人类的理性——不管它是否有神的帮助——提出了最根本、最彻底的怀疑。在他们的冲击之下,传统的形而上学陷入最深刻的危机。 为了拯救形而上学,康德写了出名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在康德那里,对我们人类的理性来说,世界无非就是现象世界。我们的理性具有接受、整理、总结、塑造现象世界的能力。而世界只能通过现象被我们所接受、所理解。而事物本身,人类理性是不能探及的。在康德那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常常被人忽略,叫做“合成”,这是理性接受了现象之后,使用自己的功能对其进行加工的产物。就原则上讲,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合成”的结果。 现象学与现象 为什么胡塞尔和其他一些出色哲学家要把他们的学说叫做“现象学”呢很简单,他们关心的首先是现象,甚至无非现象。现象很重要么因为,既然我们对事物本身——或者用唯物主义和其他本体论哲学喜欢用的术语“本质”——不可能有任何把握,我们的理性的唯一对象无非就是现象,那么,我们能够或者必须研究的唯有现象而已。 但是,胡塞尔并不满足于这样的设定。他认为,“现象”不是事物对人类理性的作用,而是人类理性本身。因为,没有经过人类理性的现象是不存在的。他是把康德的哲学作了彻底的发展。 本体论: 本体论(ontology)是哲学概念,它是研究存在的本质的哲学问题。 从广义说,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的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 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之分,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这是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称。

本体的概念和应用总结

一、Ontology 的定义: Ontology 是一种能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信息系统的概念模型建模工具。Ontology 是对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的、可共享的规范。 这包含4层含义:概念模型( conceptualization)、明确(explicit)、形式化( formal)和共享(share)。 概念模型:指通过抽象出客观世界中一些现象( Phenomenon)的相关概念而得到的模型。概念模型所表现的含义独立于具体的环境状态。 明确:指所使用的概念及使用这些概念的约束都有明确的定义。 形式化:指Ontology 是计算机可读的(即能被计算机处理)。 共享:指Ontology 中体现的是共同认可的知识, 反映的是相关领域中公认的概念集,即Ontology 针对的是团体而非个体的共识。 Ontology 的目标是捕获相关领域的知识,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确定该领域内共同认可的词汇,并从不同层次的形式化模式上给出这些词汇(术语)和词汇间相互关系的明确定义。 补充1:在与领域的本体概念 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在与领域,理论上,本体是指一种“形式化的,对于共享概念体系的明确而又详细的说明”。本体提供的是一种共享词表,也就是特定领域之中那些存在着的或概念及其属性和;或者说,本体就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具有结构化的特点,且更加适合于在之中使用;或者说,本体实际上就是对特定之中某套及其相互之间的形式化表达(formal representation)。 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对象类型相互关系术语集计算机系统领域概念关系二、Ontology 的建模元语 Perez 等人认为Ontology 可以按分类法来组织,他归纳出Ontology 包含5个基本的建模元语(Modeling Primitive)。这些元语分别为:类(classes),关系(relations),函数(functions),公理(axioms)和实例(instances)。通常也把classes 写成concepts 。 概念的含义很广泛,可以指任何事物,如工作描述、功能、行为、策略和推理过程等等。 类:集合(sets )、概念、对象类型或者说事物的种类。 关系代表了在领域中概念之间的交互作用。形式上定义为n 维笛卡儿乘积的

现象学、本体论、认识论、实证主义

现象学: 现象学不是一套内容固定的学说,而是一种通过“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它所说的现象既不是客观事物的表象,亦非客观存在的经验事实或马赫主义的“感觉材料”,而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心理经验的“纯粹意识内的存有”。 “现象”一词(概念)在现象学之前与在现象学中的意义不同。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呢? 启蒙运动之前的“现象” 是神学用语。“现象”是通向神的启示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神学基础——,是不能正确理解现象的。 启蒙运动的“现象” 启蒙运动中最重要、对今天的中国思想文化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的,是英国的经验主义,是洛克、休谟的哲学。他们不认为信仰可以正确解释现象,他们根本就不认为人类的理性可以正确解释任何东西。休谟对人类的理性——不管它是否有神的帮助——提出了最根本、最彻底的怀疑。在他们的冲击之下,传统的形而上学陷入最深刻的危机。 为了拯救形而上学,康德写了出名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在康德那里,对我们人类的理性来说,世界无非就是现象世界。我们的理性具有接受、整理、总结、塑造现象世界的能力。而世界只能通过现象被我们所接受、所理解。而事物本身,人类理性是不能探及的。在康德那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常常被人忽略,叫做“合成”,这是理性接受了现象之后,使用自己的功能对其进行加工的产物。就原则上讲,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合成”的结果。 现象学与现象 为什么胡塞尔和其他一些出色哲学家要把他们的学说叫做“现象学”呢?很简单,他们关心的首先是现象,甚至无非现象。现象很重要么?因为,既然我们对事物本身——或者用唯物主义和其他本体论哲学喜欢用的术语“本质”——不可能有任何把握,我们的理性的唯一对象无非就是现象,那么,我们能够或者必须研究的唯有现象而已。 但是,胡塞尔并不满足于这样的设定。他认为,“现象”不是事物对人类理性的作用,而是人类理性本身。因为,没有经过人类理性的现象是不存在的。他是把康德的哲学作了彻底的发展。 本体论: 本体论(ontology)是哲学概念,它是研究存在的本质的哲学问题。 从广义说,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的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 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之分,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这是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称。 这两种用法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仍同时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采取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立、或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立的方法,而以辩证唯物主义说明哲学的整个问题。 简单的说,本体论就是探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一切是不是在背后都有一个抽象的、不依赖于现实世界的基础。精神的或是物质的,是不是都有自己的抽象的根据。简单的说,形而

本体的类型

本体的类型 某些学者将本体看作是构造知识库的一种途径,另一些学者认为本体是知识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有专家将本体视为在不同平台间进行互操作处理的关键技术,注重应用和效益的专业人士则将本体的研究应用于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等实际工作之中。 由于应用领域的不同,对本体研究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涉及特定学科领域的本体,被称为领域本体(Domain ontology),涉及具有普遍意义的客观世界的常识的本体,被称为顶级本体、上层本体或通用本体(Upper ontology)。涉及问题求解的本体,被称为问题、方法或问题求解本体或应用本体(Problem-solved ontology/Application ontology),涉及知识表示语言的本体,被称为表示本体(或称元本体)、宏本体(Representation ontology或Meta-ontology) 。在基于Web的智能信息检索应用中,本体通常作为用户感兴趣领域的领域模型,同时还可以用作进行文档统一注释的知识表示语言体系和标准。具体来讲: (1)表示本体(元本体,Representation ontology或Meta-ontology ),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知识表示体系中,用来获取对知识进行形式化的表达元词(即词根)的本体。例如,框架本体(Frame ontology),定义了用来获取普遍规律的术语,这些普遍规律常用在以对象为中心的知识表示系统(如框架、描述逻辑 (DL-Description Logics,以下简称DL)等)中。这类本体定义了概念,例如类、关系(Relation)、函数、数量(Arity )、精确的学科领域(Exact-domain)、精确的范围(Exact-range)、一元关系(Unary-relation ),二元关系 (Binary-relation)等。在这样的本体中,“关系”是元组(数组)集〔Sets of Tuples)由谓语命名,函数是关系的特殊实例,类是一元关系(在“类”里没有针对类型的特定语法),而且作为集合(而不是表示方式),类得到了广义的定义。 (2)上层本体或通用本体、顶级本体(General or Upper-ontology),划分了存在于客观世界的实体的不同种类。具有普遍意义的观念在这类本体中得到了表示,这些观念不依赖于特定的问题或学科领域。在这类本体中,被定义的知识可以跨学科应用,这些知识还包括与事物、事件、时间、空间和地区等相关的词

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演示文稿

本体论 本体论(Ontology),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的哲学理论。“本体论”一词是由17世纪的德国经院学者P·戈科列尼乌斯首先使用的。从广义说,它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之分,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这是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称。 认识论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认识论(epistemology)即个体的知识观,也即个体对知识和知识获得所持有的信念,主要包括有关知识结构和知识本质的信念和有关知识来源和知识判断的信念,以及这些信念在个体知识建构和知识获得过程的调节和影响作用,长久

以来一直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心理学领域中对认识论所进行的研究相对较短,其最早可以追溯到皮亚杰 方法论 方法论,就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 它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说明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说明“怎么办”的问题。 方法论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理论体系或系统,通常涉及对问题阶段、任务、工具、方法技巧的论述。方法论会对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较为一般性的原则。 方法论也是一个哲学概念。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方法论是普遍适用于各门具体社会科学并起指导作用的范畴、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总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中经常提到方法论这个概念。

本体论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本体论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刘红阁 郑丽萍 张少方 摘要 “本体论”原是哲学研究中发展出来的一个概念。近年来,本体论的研究和应用受到了知识工程及相关应用领域的广泛关注。本文对目前本体论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主要内容包括:本体的定义、发展本体的原因、本体的设计原则和方法论、本体的描述语言和国内本体的研究现状。最后本文指出了当前本体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未来本体论研究的主要方向。 关键字 本体论、知识工程、语义Web 1引言 “本体论” (Ontology,大写O)原是哲学研究中发展出来的一个概念,研究客观事物存在的本质和组成。本体论在哲学定义上的主要特点在于本体论是关于世界某个方面的一个特定的分类体系,这个体系不依赖任何特定的语言。近年来,随着信息科学的飞速发展,本体论逐渐用于知识工程和信息科学等领域之中。 本文就目前本体论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系统介绍和综合评述。首先就本体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第2节),其次给出了发展本体的原因以及本体的具体应用领域(第三节),介绍了本体的设计原则和方法论(第4节)、当前主流的本体描述语言(第5节),讨论了国内本体论研究和应用状况(第6节),最后本文指出了当前本体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未来本体论研究的主要方向(第7节)。 2本体是什么? 本体论(Ontology)和本体(ontology)在英文表示是不一样的,即一个用大写的“O”开头,另一个则用小写的“o”开头。本体论这个术语诞生于17世纪,派生于希腊语的onto 和logia,是一个哲学的分支。从哲学上来说,本体论是研究客观事物存在的本质,所以本体论在哲学上的真正内涵是对世界上任何领域内的真实存在所做出的客观描述。对本体论的理解,人们不存在什么疑问。但是对本体(ontology)的理解,哲学界和计算机科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在哲学界,本体作为表述哲学理论的术语,是指形成现象的根本实体。 近十多年来,本体论的研究日益成熟,也已经远远超过了哲学的范畴,和信息技术(例如:面向对象系统)、知识工程及人工智能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本体论最近在Web上的应用直接导致了语义Web的诞生,企图解决Web信息共享中的语义问题,给Web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无限遐想。 知识工程界认为本体是一种engineering artifact(工程人造物)。尽管本体论的研究日益成熟,但“本体究竟是什么”仍是一个争论中的话题。本文根据时间顺序就部分研究者对本体做出的定义列出如下,以供参考: 首先, Neches et al.(1991)指出:“一个本体定义了组成主题领域的词汇的基本术语和关系,以及用于组合术语和关系以定义词汇的外延的规则。” 该定义只是给出了建立一

认识论、方法论

壹、说明何谓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一本体论的内涵 本体论(Ontology)是在讨论被调查事物的本质(essence)。本体论研究了存 在的本体,究竟是一物?抑或二物或多物?这便产生了一与多的数量问题。故就本体 论的数量而言,一般上分为一元论(Monism),或称单元论(Singularism),二元论(Bualism)、多元论(Pluralism)。简称单元论与多元论。另外,本体论研究存在的本体,究竟为物质?抑或精神?这就产生了心与物的问题。故就本体的性质而言,一般 而言分为唯物论(Materialism)、唯心论(Spiritualism)。 1.单元论与多元论 单元论是英哲华德为避免一元论此名称和心物问题的一元论混淆,故另以单元论 一词来代替。单元论认为宇宙是一个基本原素演化而成,或以宇宙的本体是一个个体 的存在(One Individual Being)。其意味主张「唯一」与「不动」。而反对「多」与「变动」。而单元论的思维方法,多为演绎法的、辩证法。例如:柏拉图以至善的理念,为一绝对原理,理念属于「模型」,现象则是依此模型而被型塑出来的。 多元论的主张,例如莱布尼兹认为宇宙由单子(Monads)组织而成,这单子是无量数的。而原子论派(Atomists)Democritus认为宇宙万物由原子构成,这原子是无量数的,所以他亦是多元论者。多元论的思维方法多为归纳法的、经验的。 2.唯物论与唯心论 唯物论主张「物质」为唯一存在,此为构成宇宙的基本元素,宇宙根本为一物质的世界,可以离我思唯(心)而独立客观的存在。例如自然唯物论者费尔巴赫主张人身是物质的一部份,脑子是人身上的一部份,故脑子本身就是物质的一部份。而思维(心)附属于脑子,故物质不是精神(心)的产物,精神(心)才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论主张以精神或心灵为构成宇宙之基本原素。例如莱布尼兹认为宇宙由单子(Monads)组织而成,而单子的本质为心灵而非物质的,一切物质的东西,只能视为现象而不能视作实体,这些东西的基本实体,须求于众单子,其精神能力反映在万物,以全宇宙为心灵的范围,故称唯心论。 二认识论的内涵 认识论(Epistemology)在讨论什么可视为知识或事实(fact),即知识如何能 够成立,其性质为何,批判的与经验的知识分际何在,知识的验证标准为何等。(Harmon and Mayer, 1986: 287)一般把认识论所研究的范围分为下列四项: 1.知识起源问题-以理性主义、经验主义、批判主义三观点为例 理性主义(Rationalism)主张知识起源于理性,理性是先天的心灵能力;而经验 主义(Empircism)则主张一切知识的起源于经验,而经验则是后天的。经验主义者也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由我们的感官摄取物象而成。感觉获得经验和数据,加以反省组成了观念,便产生知识。批判主义(Criticism)则认为知识的起源和理性及经验都有关。例如康德认为知识之所成,必然有心灵以识物,是为「先天的」形式,也必然要外物供它作为摄取的对象,此为「后天的」材料,这调合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2.认识对象问题-以观念论、实在论的观点为例

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本体论

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本体论 本体论的基本问题 ontology的根本问题是:“存在的最初分类是什么?”不同流派的哲学家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解释。 这个问题使得在神学、图书馆学和人工智能的研究方面都需要运用本体论的知识,而且反映到宇宙学、道德和审美观念上。另外存在论提出的问题还包括: 什么是存在? 什么是物质物体? 什么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用什么区别确定一个物体? “物质物体存在”的基本定义是什么? 物体的特性是什么? 存在的特性是什么? 什么时候物体不再存在?并不仅仅是变化。 为什么物体可以相对于虚无存在? 存在论历史 存在论最早可追朔到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曾经定义存在论为“研究物体的存在的科学”。具体地说是研究物体的分类,也就是说:在什么情况下,一个物体可以被定义为“存在”。比如包括“普遍”的问题和“具体”的问题 观念,物体,联系 关于存在可以提出许多问题:“什么是存在?”“什么在存在?”“我是什么?”等,对于本体论来说,最基本的是找出什么是物体、什么是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启蒙时代笛卡儿提出的“我思故我在”开启了本体论基本问题的先例,但笛卡儿并没有深入研究,也认为没有深入研究的必要,他认为“我思故我在”证明了上帝的存在,后来的神学家们也认为:“究竟是谁可以将这句话普遍应用到一切事物中?”当然只有上帝。但到了20世纪,当数理哲学,科学哲学和基本粒子物理学的新发现,将以前许多物质的所谓界限都打破了,人们不再满足于神学的说法。 实体和环境 在20世纪各个不同时期存在着形而上学的主观主义学派,客观主义学派,相对论学派等不同流派,后现代主义的实体哲学家们力图通过在不同环境下的哲学行动来重新定义上述的各个问题,主要依赖于生物学、生态学和认知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动物在自然和人工提供的环境中的认知情况。 命题相对于不同环境的变化,使得存在更难定义。如果人们说:“A是B”,“A必定是B”

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关系而论 - 北大未名BBS

主体与客体 ——从哲学发展角度试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本体论 地质系于谦00212011 主体与客体,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关系而论,是被近代哲学凸现,又被现代哲学张扬的哲学的主要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近现代哲学流派都是以自觉审视、解决这一问题为起点而建构的。近现代西方哲学虽然立足于不同角度分析、阐释了这一问题,但是从总体上看,却都未超越各自认识的局限。马克思主义哲学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基础,实现了物质本体论和科学认识论的统一。 古代哲学是以认识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化为前提的,所以古代哲学的内容主要是本体论。西方哲学自亚里士多德起,就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主要研究本体。古代本体哲学的主要特点是直接分析人所面对的“外在世界”(或自然界),坚信哲学本体论所描述的就是独立自存的“外在世界”之本体。古代哲学没有自觉地把思维、主体从自然界中区分独立出来,所以没有关于主体与客体对立及统一关系的认识论研究,没有突出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关系问题,古代各哲学都不同程度地具有主观特点。 近代哲学以来,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间的差异性问题突出,从而认识论成了哲学的首要问题,近代认识论显著特点是把“主体与客体二分法”作为既定的前提,并力图从认识关系上解决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问题,近代哲学所思考的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实际上是对古代哲学所认同的认识(主体)同“外在世界”(客体)相一致的前提问题的反思。近代认识论的核心是研究认识经验(主体)与认识对象(客体)的关系是否就是“外在世界”(本体)与其相应的认识经验(认识)的关系的问题,而这也即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关系问题。 近代哲学的特点是从认识论入手解决本体论问题,近代唯物主义哲学以主体、认识的“白板说”、“直观反映论”为前提,解释了主体同客体也即认识同“外在世界”的一致性问题。它承认认识的客体就是“外在世界”,但把客体同“外在世界”关系简单化并忽视主体作用,又成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论。近代唯心主义以承认主体的能动性为前提,通过主体自身的“创造”、“构造”或“同一”活动实现主体与客体,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同一。但是,它的认识所面对的就不再是独立自存的“外在世界”,而是主体产生的、与主体相关联的客体世界,近代唯心主义否定了在认识、主体、思维关系以外的对象,即事物的独立自存性,成为“自我中心困境哲学”。 近代“主体与客体两分法”的思维方式还形成一种以康德为代表的不可知论,它一方面宣告以近代认识论为基础,只能建立关于“现象界”的理论,“物自体”(本体)不可知;另一方面又断定在“现象界”中,人为自然立法。这种不可知论实际上暴露出近代认识论哲学自身的局限性,它集中地突现了近代哲学认识论与本体论的矛盾。 现代哲学是以反思近代哲学自身的问题为契机而建立的,它通过“康德问题”,向近代哲学尤其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本体论唯心主义展开论战,逐渐在认识论和本体论上展开新的观念。 新实在论批判了本体论唯心主义哲学的“自我中心困境”性质,肯定了本体论对于认识论的基础作用。一方面断定了认识对象、客体具有不依赖于人的心灵和主体的客观性、独立性,以此反对本体论上的唯心主义而坚持实在论;但另一方面又指出,它所讲的具有独立

领域本体知识库总结

领域本体知识库 目录 1、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层次关系 (2) 2、本体定义 (2) 3、领域本体定义 (2) 4、构建领域本体的准则 (3) 5、构建本体的技术方法 (3) 6、领域本体的构建 (4) 6.1、领域本体的构建步骤 (4) 6.2、领域本体的知识工程构建方法 (4) 6.3、领域本体开发流程 (4) 6.4、本体开发流程 (5) 7、本体开发工具 (6) 8、领域本体的查询推理 (7) 9、领域本体的存储 (7)

1、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层次关系 图1 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层次关系2、本体定义 3、领域本体定义

4、构建领域本体的准则 5、构建本体的技术方法 (1)本体形式化描述语言的选择(2)本体开发工具的选择 (3)确立本体构建方法 (4)领域知识的搜集

6、领域本体的构建 6.1、领域本体的构建步骤 (1)确定本体的专业领域和范畴(2)列出本体中的重要术语(3)建立目标本体的概念结构(4)定义属性 (5)创建类的实例 6.2、领域本体的知识工程构建方法(1)确定本体的领域与范围 (2)列举领域中重要的术语、概念(3)建立本体框架 (4)对领域本体编码、形式化 6.3、领域本体开发流程

6.4、本体开发流程(1)定义类和类层次

(2)定义类的属性及属性约束 类的属性定义主要包括对象属性和数据属性。 对象属性用于描述类的个体实例之间的关系。 数据属性用于描述类的个体数值特征,不同属性有不同取值类型,一般包括文本、数值、日期等多种类型。 定义属性时还须定义其属性约束,包括定义域、值域、属性类型等。 (3)创建实例 7、本体开发工具 本体开发工具采用开源的Protégé软件,用W3C推荐的OWL(ontology web language)语言作为本体描述语言。

本体的概念

1 关于Ontology 1.1 Ontology的定义 Ontology最早是一个哲学的范畴,后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被人工智能界给予了新的定义。然后最初人们对Ontology的理解并不完善,这些定义也出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列表如下: 关于最后一个定义的说明体现了Ontology的四层含义: l 概念模型(cerptualization) 通过抽象出客观世界中一些现象(Phenomenon)的相关概念而得到的模型,其表示的含义独立于具 体的环境状态 l 明确(explicit) 所使用的概念及使用这些概念的约束都有明确的定义 l 形式化(formal) Ontology是计算机可读的。 l 共享(share) Ontology中体现的是共同认可的知识,反映的是相关领域中公认的概念集,它所针对的是团体而不 是个体。 Ontology的目标是捕获相关的领域的知识,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确定该领域内共同认可的词汇,并从不同层次的形式化模式上给出这些词汇(术语)和词汇之间相互关系的明确定义。 1.2 Ontology的建模元语 Perez等人用分类法组织了Ontology,归纳出5个基本的建模元语(Modeling Primitives):

l 类(classes)或概念(concepts) 指任何事务,如工作描述、功能、行为、策略和推理过程。从语义上讲,它表示的是对象的集合,其定义一般采用框架(frame)结构,包括概念的名称,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的集合,以及用自然语言对 概念的描述。 l 关系(relations) 在领域中概念之间的交互作用,形式上定义为n维笛卡儿积的子集:R:C1×C2×…×Cn。如子类关系(subclass-of)。在语义上关系对应于对象元组的集合。 l 函数(functions) 一类特殊的关系。该关系的前n-1个元素可以唯一决定第n个元素。形式化的定义为F:C1×C2×…×Cn-1→Cn。如Mother-of就是一个函数,mother-of(x,y)表示y是x的母亲。 l 公理(axioms) 代表永真断言,如概念乙属于概念甲的范围。 l 实例(instances) 代表元素。从语义上讲实例表示的就是对象。 另外,从语义上讲,基本的关系共有4种: 在实际建模过程中,概念之间的关系不限于上面列出的4种基本关系,可以根据领域的具体情况定 义相应的关系。 本体论是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科学领域之中的一个致力于本体之设计、构建、存储、更新、维护、发布、共享、应用和评价以及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本体之间相互关系(如映射关系)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语言本体论概述

语言本体论概述 一、语言是什么? 现代汉语词典: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 从两个方面来定义语言,一是从社会功能方面来说,即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标志,因为动物是没有语言的。语言通常被当作人们交际的工具,并以此为社会服务。一是从内部结构来说,就语言自身而言,它是由语音和语义结合而成、由词汇和语法所构成的符号系统。 二、本体论 现代汉语词典:本体指德国哲学家康德唯心主义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指与现象对立的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 本体又译为实体,是表明万物的本原、基础、本质、原因和终极性质的范畴。“本体论”是对概念化的精确描述,是关于存在的理论,所探讨的是事物(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本原和本性的存在方式、生成运演及其本质意义的终极存在问题。 语言本体论:我的理解是,从语言文论而不是语言哲学的角度来说,语言本体论,是指在二十世纪西方兴起的以语言为研究对象、以语言为本体,并坚持文学是语言的建构、语言是文学的本质的一系列文艺理论,它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及现象学的解释学传统。 西方哲学,本体论→认识论→语言论 语言本体论的哲学基础:真正为其奠基的是逻辑实证主义。弗雷格的意义与指称的关系研究,开辟了语言论转向的先河,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则将其推向深入,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自组织系统为确定语言的可能世界完成了历史性的理论创造。语言哲学代表有奥斯汀,洪堡,乔姆斯基等。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的文学四要素:宇宙—作家—作品—读者 从作品的外部研究(一种是从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条件中探索文学创作的决定性因素;一种认为文学主要是创作者个人的产品,于是便断定文学研究主要地必须从考察作者的生平和心理着手;还有一种主要从人类精神中的集体创造活动如思想史、神学史和其他的艺术中,探索文学的起因;还有一种要以“时代精神”,即一个时代的精神实质、知识界气氛或舆论“环境”以及从其他艺术的特质中抽取出来的一元性力量来解释文学——韦勒克、沃伦,P66)→作品内部研究,文学学→文学科学,内容(或材料)→形式,从作者→作品→读者 三,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他提出的新观念把语言当作一个共时的静态的符号系统;探索其内部结构。这一新观念扭转了语言学的历史走向,开拓了现代语言学的新格局。索绪尔是结构主义的始祖,也是符号学的创始人。 1,语言与言语:语言是一种系统,是一种抽象的规范;言语是我们说的具体的话,是单个的话语。索绪尔区分了作为社会性系统的语言和作为个人对该语言系统的运用的言语。他从语言中删除了声学的和心理学的“内容实体”,使其只限于是“形式”。 2,能指与所指:能指是声音形象;所指是概念。它们的关系是任意的,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只是一种文化、历史的约定俗成。 3,共时性与历时性:共时性:把一个语言现象看成是它同时代的一个整体系统中的一分子,从而研究某一特定时期内一个语言现象的全部问题。历时性:把一个语言现象看成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