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期末考试

文化人类学期末考试
文化人类学期末考试

二、谈谈自己对于整体观的认识

人与“社会组织”的关系问题

--------人首先属于氏族,相应地依次属于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最后,人类建立起国家,人也就属于国家

--------人必将属于基于两性的各式各样的婚姻家庭

-------人必将属于基于婚姻的亲属制度

--------人永远不能孤立存在,个人主义只是近代的一种产物,属于近代历史发展的成果。个人至上主义以及其反面国家至上主义都有其局限性,人只能是某种社会的存在,一定依赖某种组织,某种将人“笼罩”的各式各样的组织

整体观是关于事物整体及其特性的理论。这里所说的整体观是指起源于中国的整体观,不是指起源于西方的整体论。它分为古典整体观和现代整体观两部分,古典整体观又叫天人合一整体观,现代整体观又叫混元整体观。

古典整体观包括宇宙整体观、人体整体观和天人整体观,它涉及到了道论、气论、阴阳理论、五行理论和八卦理论等内容。现代整体观包括混元论、整体论、人的混元气、意识论、道德论、优化生命论与混元医疗观。

不论是古典整体观还是现代整体观,都认为宇宙不但存在着实体性物质,还存在着非实体性物质------气,正是气的存在使事物具有了整体的特性。

现代整体观认为,宇宙中任何事物都是混元气的不同表现形式,其中实体性物质是混元气的凝聚状态,非实体性物质是混元气的弥散状态。宇宙中存在着不同层次的混元气,它们互相兼容并且互相转化。

现代整体观认为,事物的整体是指该物混元气的时空结构,整体不是事物各个部分相加的和,而是在此基础上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及其动态平衡,是事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混化而成的整体自身及其特性。事物整体及其特殊体性是一种真实存在,是可以被人认知的。因此可以说,一个事物的整体就是这个事物的混元气,掌握事物的整体特性就是掌握混元气的特性及其运动变化规律。

另外,整体是相对于局部而言的,整体与局部对应着人的两类不同的意识活动。当人的意识活动处于整合状态时称为整体意识活动,它对应着事物的整体,整体意识活动的过程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过程;当人的意识活动处在分散状态时称为局部意识活动,它对应着事物的局部,局部意识活动的过程是主观与客观对立的过程。目前,人类的意识活动只是局限在局部意识活动之中,因此现代科学和人类日常生活所接触的事物都属于局部事物,或者说是整体的一个侧面。

现在整体观与古典整体观的一个主要区别是,现在整体观揭示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规律与实质,指出了人的意识活动同样具有整体特性,人可以通过主动学习来掌握整体意识活动,进而通过运用整体意识去认识和改变事物,从而建立起人类新的文明。(老平 2011-1-1)三、试述摩尔根关于氏族形成的理论?如何理解氏族制度?氏族制度是如何演变来的?

试述摩尔根关于氏族形成的理论?他指出,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氏族,氏族是一个由共同祖先传下来的血缘亲属所组成的团体,只包括有共同祖先的一半后代。整个社会的组织结构为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他还进一步指出,氏族、胞族、部落以及部落联盟还是历史发展中顺序相承的几个阶段;部落联盟或部落联合的进一步发展,就是民族的出现,民族由同一地域内的部落或部落联盟所组成。

摩尔根认为,人类的全部历史可以分为相应的“两种社会制度”为特征的两个大的阶段:早期是氏族社会,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晚期是“国家”,以地域和财产为基础。

他解释了氏族组织的作用和它的构成原则,即氏族是单系继嗣群,它不负担家庭责任,但它是从事经济生产和分配的单位并构成社会仪式和礼仪的基础,能够提供教育、社会保险等功能,但它不能代替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生儿育女等。氏族内部成员的构成原则就是:大家都是血亲同胞,人人平等。

如何理解氏族制度?氏族是人类从原始社会开始自然形成的血缘组织。原始人过着群体的生活。每个群体的成员都是共同祖先的后代(不排除其中可能有收留或俘虏的外族成员);它们共同生活,共同生产,共同战斗,财产公有并且有共同时语言、崇拜、葬地等。这种人群就构成一个氏族。每个氏族都有族名,用以区别不同的氏族。

氏族制度是如何演变来的?当人类还处于亚血族群婚的阶踢没有“父亲”观念,子女跟随母亲氏族,所以氏族按母系区分辈分世代,称为“母系氏族公社”或“母系社会”,随着婚姻进入一夫一妻制,子女改从父亲氏族,于是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在中国的古代,通常的氏族,最低一辈成员具有共同的高祖。也就是税,氏按是由其一位祖先在五代及五代以内的后裔组成的,氏族的名称即以这位共同祖先所信奉的图腾或其名、字、号、谥作为氏族名号。民族族长(或叫酋长、首领)则由在世成员中辈高年长而且据有最高威望的人承担。在野蛮时代,氏族首领通常是体格最强大有力的人;在文明时代,族长通常是地位最高的人。族长有权力主持率领全氏族的生产、战斗、祭祖、惩罚等活动。到第六代成员进入成年并且要举行祭祖仪式时,由于最高祖先只祭至高祖为止(参阅本书《祖先崇拜》),所以氏族成员必然由于第二代祖先的人数而分成着干个不同高祖的人群,这样,原有的氏族就要按不同高祖的第六代人分裂成若干个子氏族。这若干新的氏族,由于彼此之间具有最亲的血缘关系和最相近的语言、信仰和风俗,自然地在某些活动中(如战争)仍然处于一起。这种比氏族更肩一层的组织叫“胞族”。

尽管具体的情形是复杂的,但从理论上看,每当新氏族诞生,旧民族便发展成包含若干新氏族的胞族。这样一来,原先的胞族便发展成包含若干新胞族的更庞大的社会组织。这种比胞族更高层的组织,就是若干具有血缘关系的胞族的联合体。如果这个联合体长期在一个地区共同活动,使构成一个“部落”。在重大军事活动中,部落与部落之间也可能由于血缘、语言、信仰等的相近而结成联盟,于是又形成“部落联盟”。部落联盟内的各部落间具有同姓血缘关系或异姓姻亲关系,并且有共同的军事领袖。这种群体组织,通常已具有民族的性质。

四、结合博厄斯文化相对主义的特殊历史观,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谈谈你对于文化差异的理解。

历史特殊论博厄斯全部理论的核心就是“历史特殊论”。博厄斯认为,人类学的一般任务是研究社会生活现象的全部总和,而这构成人类的历史。博厄斯指出历史特殊论的首要任务是“构拟”具体地域或民族的历史,寻找过去常称之为“类似事物”的东西,寻找出现在或过去各种不同社会中相似的社会特点。博厄斯这一观点是针对古典进化论单线进化和寻求人类普遍进化法则的企图,以及假定这种法则分类的体系代表着人类历史的演进轨迹的观点提出的。博厄斯认为世界各地许多相似的文化现象虽然不能被传播论所成功地解释,但也未表现出历史进化的统一性;古典进化论关于文化进化普遍规律的学说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各种文化是各个社会独特的产物,这些相似的文化现象实际上都有其各自发展的历史线索。所以,博厄斯极力反对简单进化论,他主张进化的法则只能从分析特定地域的实际历史获得。也就

是说,文化人类学应该是研究特殊地区的特殊历史,即历史特殊论。博厄斯认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同时每一个文化特质都有复杂的历史,虽然历史发展时空存在着许多“类似事物”,但它们的来源和功能都不一样,有着自己发展的历史线索,不能从“人类心灵的自然活动来追溯”。“文化必须就它本身特有的历史过程来了解。”因此,博厄斯认为理解或解释某一特定文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重建该文化的独特历史,也就是他自己所说的“构拟历史”。博厄斯把“构拟历史”作为他研究文化人类学的目的之一,即用人类学调查资料来重新恢复某个民族的历史发展面貌。在驳斥简单进化论和传播主义时,博厄斯本身就维护了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历史问题”、“历史方法”、“历史研究”等概念,在他的一切理论主张中是经常重复的。博厄斯认为,构拟人类历史是关于人的科学的最终目的,为此,必须从研究每个族体的历史开始。他指出:“每个文化(即族体)集团都有自己唯一无二的历史,这种历史一部分取决于社会集团特殊的内部发展,一部分取决于它所受到的外部影响。”因此,博厄斯认为,“研究”各个社会的“动态变化”是正确的方法。

博厄斯为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其主要理论贡献为文化相对论,即每个社会都具有自身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文化出现了差异性。这种文化相对论实际上是对经典的单线进化论的反驳。在传统进化论中,人类学家认为所有的文化出于一个线性的发展序列之中,世界上各文化的差异是其在文化发展序列中所处位置不同的体现,单线进化论的基础是人类心智的普通性。但在文化相对主义的范式下,文化的差异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发展先后的结果,而是各文化间历史发展的不同。文化相对主义的分析方法避免了对不同文化的优劣划分,为日后的多线进化论打下了基础。

五、写一篇你所熟悉的某部人类学著作的读后感(限于我们所讲到的人类学家的著作)

六、如何理解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

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人类自身不断进步变化,文化自然就随之改变里;文化的创造者是人民大众,人民大众并非是为“创造”而“创造”,往往是为了娱乐、劳动、技术革新等在不经意间创造出的文化,并且它不是一个人创造出来的,而是许多人经过很长时间的共同创作和传承形成的。文化是人类创造物,人类创造文化时必然是怀有自身价值观念的,因而文化也就体现了创作者及其社会的价值观念,这是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文化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即意识,是人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文化从物之中来,是对物质的反映,物质即自然.,从美学角度说自然界的美丽是自然人第一接触的美丽,而人想把这种自然美描绘出来就得用笔用墨。所以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是人类生存的手段和基础

人类不是为“理念”活着,而是为“生存”活着,人类的文化理念,是为人类生存服务的。

人类产生文化的意义,目的性是唯一的,就是增进人类能够生存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以生存为目的,人类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必然是从原始的“共同”意识,重新走向更高级的“共创和共享意识”,财富由少数人“独享”的文化理念和政治由少数人“独裁”的治理理念肯定都没有出路。

当今,民众要求“共享”的理念操动着这个世界,卡扎菲的毙命,占领华尔街的大示威、英国的街头暴乱,都属于这种操动,中国的两级分化现象,也孕育着社会的不安,这都是当代社会治理现实中的文化觉醒不够,因为任何“极化”社会成员生存环境的结果,都是对人类能够生存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极致”破坏,人类若让自己演变成地球上的一群斗兽,这不符合人类文化发展的大趋势。

构建“世界大同”的文化意识,构建“财富共创”、“权利共享”的社会化公民意识,才是对

“文化”的真正认知和觉醒。

七、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化人类学

人类学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人类学是一门怎样的学问

人类学代表作

人类学家与人类学

人类学与社会学、民族学、法学

文化人类学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员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人为社会中的行为、信仰、习惯和社会组织的科学。它的在研究范围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共中最主要的领域有亲属制度研究、经济人类学、政冶人类学、宗教人类学等。文化人类学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理解人类群体之间的并异与相似性,进而全面正确地认识人类自身《文化人类学》(第10版)系统地认识人为自身。

狭义的文化人类学即指民族学,早在19世纪中叶就已确立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美国的文化相对学派和法国的文化社会学派影响最大。法、英、美等国均建立了民族学会,出版发行了一些民族学专业刊物。

广义的文化人类学包含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三个分支学科。

真正严格意义上的文化人类学这专业名称的开始,是在1901年,文化人类学在美国大学作为广义人类学属下与体质人类学相对应的分支被划分出来。当时,它仅是狭义的文化人类学。以美国特有的”历史-相对文化学“为代表,《菊与刀》就是美国学派的代表作之一。

20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研究范围的深入和扩大,文化人类学才形成包括民族学、考古学和语言学等分支的学科。在文化人类学属下,考古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发掘、研究古代人类的物质遗存来复原人类无文字记载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探讨人类文化的起源和演变;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与社会环境、人们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和宗教信仰的关系,同时把语言当做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考察它

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规律;民族学则主要研究各民族和各地区、社区的文化,比较其异同,分析这种异同的产生原因,认识这种异同存在的意义,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探讨文化的起源和演变规律。

社会学几乎是与人类学同时诞生的。1836年,法国学者孔德领导创立了社会学。然而,关于社会学的定义,至今也没有一个定论。一般地说,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和社会问题的学科。因此,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关于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学的区别,有些人类学家从对象和方法上来加以区分。在内容上,文化人类学倾向于研究其他民族的文化,并做比较研究社会学一般研究本民族的东西。在方法上,社会学有一整套社会调查方法,而人类学则要到一个民族那里去住一段时间。即人类学的实地调查法与社会学的社会调查存在着差异。人类学更注重于研究各个民族之间不同文化的差异。由于文化人类学发源于西方,因此早期的文化人类学主要研究非西方社会和地区的文化。

克服民族,种族以及文化上的偏见;3.客观评价人类的成就以及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1)认识人类自身

认识人类自身是人类学研究的最基本目的,也是这门学科的最根本意义,对于自然科学的规律,人类已经具备了许多知识,但相形之下,我们对于人,对于人的行为以及为什么会有这些行为知之甚少。

在科学史上人们最先研究的是距离我们最远,决定我们行为的作用最小的现象。人类认识自己很难,人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缺点就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用文化的视镜观察,发现社会与人,从而达到真正人的目的,一切都有利于我们人类自身的今生与来世,认识人类的过去就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人类自身。

人类学要解释人类的行为,解释像宗教仪式、图腾崇拜、居住方式等人类种种行为,种种文化现象,是认识人类自身的一种表现。

(2)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自身理解,克服民族,种族以及文化上的偏见

人们总是倾向于用自己的文化或社会的狭隘眼光来看待他人,观察世界,因此,不同社会形态之间,不同文化背景之间,人们往往不能互相理解。

人类学向人们展示了各个人类群体的风格不同。

人类学首先让人们能够彼此相互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还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其他文化习俗的知识。

研究表明,人类的身体和心理在根本上是相同的。

(3)客观评价人类的成就以及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人类自认主宰,但地位值得思考。人类只不过是自然界的一个分子,来自自然,只是自然界的一种生物,一种进化着的生物,同时受制于大自然,人类在文化创造上受制于大自然,其文化都打上了自然的烙印。另一方面妄自菲薄也不行,人类应该恰当评价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同时认识到自然的伟大力量,人类只是地球的一员。

人类学家克拉克洪说:“人类学为人类提供了一面巨大的镜子,是人类能看到无穷无尽的变化。”

费孝通:人们只要抛弃了属于自己的狭隘的立场,人类就能够拥有一个理智的情怀,来拥抱人类创造的各种人文类型的价值,克服文化隔阂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威胁。

学科价值:用文化的视镜观察,发现人与社会

人文价值:欣赏自己的同时,学会欣赏他人——名美其美,美人之美

社会价值:鉴政理世,为弱势文明发言。

期末复习题库管理学

第1章管理及其产生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越是处于高层的管理者,其对于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的需要,就越是按(C )顺序排列。 A、观念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 B、技术技能、观念技能、人际技能 C、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 D、人际技能、技术技能、观念技能 2. 现在最为广泛接受的是将管理分为四项基本职能(C)。 A.计划、组织、领导、激励 B.计划、组织、决策、控制 C.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D.计划、协调、领导、控制 3.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不仅仅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据此,梅奥提出了(A)的观点。 A.社会人 B.经济人 C.管理人 D.复杂人 4. 梅奥指出企业中除了存在着古典管理理论所研究的为了实现企业目标而明确规定各成员相互关系和职责范围的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D)。 A.销售组织 B.生产组织 C.行政化组织 D.非正式组织 5. 提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管理学者是( B ) A.泰罗 B.法约尔 C.孔茨 D. 德鲁克 6、马克思认为,管理活动的性质是二重的,就是( C ) A.艺术性与科学性 B.科学属性与社会属 C.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D、普遍性与重要性 ?7、韦伯研究的行政组织形式是( D )。 A.神秘性组织 B.传统组织 C.现代组织 D.理性化、法律化组织 ?8、最先提出组织的外部环境问题并强调其重要性的是( B )。 A.系统学派 B.权变学派 C.管理科学学派 D.组织文化学派 ?9、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D) A.提高人的积极性 B.提高管理水平 C提高企业盈利率 D提高劳动生产率 10、法约尔认为任何企业都有六种基本活动或职能,即(B) A生产经营安全销售核算管理 B技术商业财务安全核算管理 C技术经济安全财务核算管理 D生产商业财务安全组织管理 11、法约尔提出的组织中平级间的横向沟通被称为(C) A等级原则 B协商原则 C跳板原则 D秩序原则

2019年 语言与文化 期末考试答案

语言与文化 一、单选题(题数:40,共分) 1被称作“美国人类学之父”的是()。(分) A、索绪尔 B、洪堡特 C、康托尔 D、鲍亚士 正确答案: D 2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出自哪位文学家()(分) A、荀子 B、孔子 C、孟子 D、老子 正确答案: A 3 ()是西藏那曲中“曲”的藏语含义。(分) A、湖泊 B、河流 C、丘陵 D、山峰 正确答案: B 4 “包氏父子”属于哪种所指关系()(分) A、无限集 B、空集 C、不定集 D、有限集 正确答案: D 5 ()是英语、汉语、傣语的亲属称谓中都有区分的语义特征。(分) A、血缘 B、长幼 C、远近 D、性别 正确答案: A

6首先发现了最大序数悖论的数学家是()。(分) A、康托尔 B、布拉里·福蒂 C、华罗庚 D、塞万提斯 正确答案: A 7语言起源的多元论指的是早期智人第几次走出非洲()(分) A、第四次 B、第三次 C、第二次 D、第一次 正确答案: C 8我国哪位思想家提出过符号任意性原则()(分)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荀子 正确答案: D 9自相论认为语言系统体现了人类什么能力()(分) A、语言能力 B、后天经验能力 C、语言能力和后天经验能力的交互作用。 D、遗传 正确答案: C 10 “语言是有限规则和单位生成无限的句子”这句话出自于哪位语言学家()(分) A、索绪尔 B、洪堡特 C、乔姆斯基 D、韩里德 正确答案: C 11智人走出非洲称为()。(分) A、第一次走出非洲 B、第二次走出非洲

C、第三次走出非洲 D、第四次走出非洲 正确答案: B 12在语言中形成的最为高级的语言是什么()(分) A、符号 B、英语 C、汉语 D、数学 正确答案: D 13 ()是指由词演变成词组的过程。(分) A、虚化 B、语法化 C、词汇化 D、组合 正确答案: C 14下列哪类人的进化程度更高()(分) A、北京人 B、元谋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正确答案: C 15沃尔夫的()观点认为“同一个物理证据,并不是所有的观察者都得到相同的宇宙图式,除非他们的语言背景相同或相似。”(分) A、语言共相论 B、语言相对论 C、语言自相论 D、文化相对论 正确答案: B 16茶马古道路过的中甸是现在的()地区。(分) A、丽江束河镇 B、香格里拉 C、西藏那曲 D、云南大理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语言性别差异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语言性别差异的原因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文化的载体,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而人是语言的载体,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的主体——人,可以按性别分成男性和女性,不同的性别在语言上也有很大的差别。例如男女在话语风格、谈话策略、话题内容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女性普遍对发音的正确与否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女性口头言语一般比较流畅、吐字清楚、口齿伶俐,她们比男子更倾向于使用标准、权威的发音方式,对自己在这方面的要求也明显高于男子。女性在说话时喜欢用情感词、强化词、夸张语词、幽默含蓄的词以及带文采的形容词等,而男性说话则直率肯定,男性用粗俗语和诅咒语也比女性多。出现如此多的语言性别差异是有深刻的原因的。归纳起来有如下原因:一.社会文化因素。由于职业、年龄、教育程度、文化背景、身份、地位、场合的不同,导致了语言的性别差异。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因此男女语言差别这一语言现象首先应归咎于地位、作用、支配等社会因素。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占有一定的社会位置,与他人构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在言语交际中,一般来说,男性处于强势、支配地位,而女性则处于弱势、受支配地位。例如在社会生活中,女性多用附加疑问句回答问题,喜欢用征询不确切的语调,而男性的语言往往是更加有力度,在谈话中起主导作用。这些语言上的特点都是男女在社会上不同地位的反映。 在公共场合或职场上,女性在谈话中喜欢注意给别人以说话机会,如果说得太多时,会感到不好意思,而且不喜欢任何人始终控制整个谈话。而男性在谈话中则力争占主导地位,有时总比别人说得多,而且体察不到应把自己的谈话与他人的联系在一起的必要,常常忽略别人所说,一味强调自己的观点。女性重视谈话的细节,认为这是参与谈话的标志;而男性则不这样谈话,他们不注意照顾别人的谈话。 由于性别、年龄的不同,因此社会劳动分工也不同,这就使不同性别的人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作为人与人之间交际工具的语言也会因人的社会角色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话题、语体、词汇,因此性别语言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另外,性别差异也是一种文化差异,异性交流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不同文化的成员都有自己的交流规则和假设,在跨文化交流中,就会用这些规则和假设,于是,就发生了性别语言差异。 场合的不同,语言的性别差异也不同。一对恋爱中的男女,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他们的语言会是很亲密的。而一旦他们在职场上时,语言就会变得严肃一些。 二.家庭文化及抚养方式对男女语言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孩子的早期经验主要是从家庭中获得的,在一个家庭中,父亲充当着导航的角色,而母亲则比较善于表达。男女孩子很小的时候受母亲的影响比较大,而长大一些后,父亲开始引导孩子认识家庭以外的世界,将更大的社会准则(如成就取向)传授给孩子。这个时候,男孩子就会放弃了与母亲的表达性关系,而接受父亲教的模式。然而女孩则继续表现出对母亲表达性关系的依附,接受母亲的角色。所以,无论在任何社会,男孩在玩耍时常模仿他们父亲的活动和游戏,而女孩则承担和接受她们母亲的任务。因此,家庭的影响会使孩子认识到自己性别阳刚或阴柔角色。要是孩子长期和母亲相处,则语言就会更加女性化,否则则更会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流派夏建中精品文档10页

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与文化的科学,或者说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的科学。 美国学者霍尔姆斯首先提出文化人类学这个概念。 在美国称文化人类学,在英国称社会人类学,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德国称为民族学。 人类学的奠基者:拉菲托《美洲野蛮人风俗与远古风俗之比较》 古典进化论学派 这是文化人类学史上第一个流派,是文化人类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盛行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成熟的标志在于E.B.泰勒的《原始文化》和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古典进化论学派认为文化进化的动力:心性一致,即人类心里一致说,人们都朝一个地方想。古典进化论学派很好地解释了文化的多样性,但是它却把文化的差异性简单地解释为发展阶段的不同,从而为文化歧视甚至是种族歧视埋下了理论种子。 古典进化论学派产生的背景:一,早期的人类学知识的积累和研究组织的建立; 二,殖民贸易的发展,产生了人们研究异种族、异文化的需要, 也扩大了人们的研究视阈; 三,思想根源在于进化论理论的提出: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斯 宾塞社会进化论。 E.B.泰勒: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第一个给文化和宗教下定义之人,第一个主张采用 统计法进行人类学研究的人。《原始文化》、《论研究制度的方法:对婚姻和继承 法的应用》 进化论观点:人类社会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跟自然界一样, 是通过不断进化而发展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文化发展的 各个阶段是相继相承的。 宗教理论:明确了什么是宗教:一切对于神灵的信仰;探讨了宗教的起源和产 生:万物有灵(全部宗教史的基础)。 婚姻家庭理论:“回避”习俗与居住模式:从妻居到从夫居;命名制度:亲从子 称;继嗣制度;产翁制:由母系向父系转变;婚俗:抢婚和外婚制。 人类学研究方法:比较法(分类比较)、残存法(残留的风俗习惯)、统计法 摩尔根:美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对易洛魁部落联盟的研究,首次使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人类学,首创用亲属称谓来研究家族制度。《古代社会》、《人类家庭的血亲和姻 亲制度》 原始社会分期理论:根据生产力(生产工具)的发展确定:蒙昧时代,野蛮时代, 文明时代。 氏族制度的发现: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氏族、胞族、部落、 部落联盟是一次发展的几个阶段,最终形成民族。 家庭史的研究:首次从亲属称谓制度来研究家庭和家族制度;家庭发展:“血缘” 家庭,伙婚制家庭(普纳路亚),偶婚制家庭,父权制/母权制家庭,专偶制家庭。其他学者:德国人类学之父:巴斯蒂安:人类心里一致说 瑞士的巴霍芬:母权论,标志着家庭史研究的开始 英国的麦克伦南:内外婚姻制度:母权制先于外婚制 英国的卢伯克:第一个提出残存法思想;宗教阶段理论 英国的弗雷泽:首创“社会人类学”一词;《金枝》:关于人类智力发展连续性和 进步性的理论:人智力发展经历了巫术阶段、宗教阶段、科学阶段 传播论学派

民族学田野调查复习

田野调查复习 民族中心主义:指人们以自己的喜好和习惯来理解其他的文化,以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来理解和判断其他文化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文化相对主义:主张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而且一切文化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平等的,但这种“平等”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而全盘赞同或接受某一人群的所思所为,而是将文化行为放入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对待。 主位研究:就是要研究者从事件参与者本人的角度去观察,要研究者摆脱既有的范式的束缚,抛弃文化本位的偏见,去探讨人类社会的现象。 客位研究:即使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人的行为和事物。人类学家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和归纳所获的资料。客位研究经常把当地人认为无意义的、或不适宜的活动、事件来进行比较和评价。 传统意义上的“田野”: 现代西方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 始于美国的摩尔根而成型于英国的马林诺夫斯基。首先, 在调查中, 调查者与被调查者要有机地结合。调查与被调查者之间的有机结合, 只有通过共同生活才能体现。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生活在一起, 就可以逐步摆脱种种客套形式的限制, 广开接触渠道, 加深彼此了解, 易于从各方面理解许多独特的社会现象和活动在当地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事实上,许多关键性的情况, 往往是在日常生活中摸索到的。我们党倡导的“同吃、同住、同劳动”和社会学家们提倡的所谓“参与观察法”, 都是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 也是促进田野调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共时性研究与历时性研究相结合, 历史文献资料与人类学调查资料相结合。中国传统的实证法与西方理论分析法相结合。 人类学民族学的“田野调查方法”:也称为田野工作,是一种对一个社会及其生活方式亲身从事的长期性的调查和体会工作。是文化人类学家了解人类行为和收集文化资料最常采用的基本方法。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主要是观察和访谈。田野调查的一个重要任务便是说明研究对象的行为模式及相互作用,观察是得出有关人们行为的可信报道的最佳途径。观察分为直接观察、参与观察和直接系统观察。按访谈形式,访谈可分为非正式访谈和正式的访谈。 田野调查方法,就是研究者深人实际或现场作系统的调查研究从而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方法,也叫实地调查或现场调查。这种方法不仅是民族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也是许多学科所共同采用的方法。一般地讲,田野调查方法应遵循的基本模式,主要有: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的地域范围,查阅前人的有关资料,拟订调查提纲,培训工作人员,统一对调查关键环节的认识,对新资料的反复核实和整理,写出专题或综合的调查报告等等。 民族学人类学田野的意义: 田野考察被公认为人类学成熟的标志。可以说如果没有实地田野考察的资料作为研究的根据,就提不出切实的论点,得不到充实的论证结果,这种研究是不能深入的,民族学的研究必须是建立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必须收集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 从事民族学的研究,主要是发掘民族文化的文化内涵、宏杨和继承民族的传统文化。这不仅仅是了解各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而且通过调查研究还可以提高研究者自身的文化素质水平。田野调查是当代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基础,这是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研究与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区别和主要特色的标志。 民族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为什么如此重要: 田野调查是文化人类学了解人类行为的基本方法。为了了解人类的行为,人类学家把自己融入他们所研究的民族的生活里。他们试图了解、思考、感受、模仿另一种生活方式。广义而言,田野调查包括长期与另一种文化的民族住在一起,学习、使用他们的语言,与他们建立社会关系,还包括单调、费时的记录观察,记下详细的笔记,参加日常活动。

华师教育人类学在线期末作业

1.第1题 简述课堂人种志研究的特点。 答案:课堂人种志研究是质性的;课堂人种志研究是直观的;课堂人种志研究是描述的;课堂人种志研究是微观的。 您的答案:答:课堂人种志研究特点是:1、课堂人种志研究是质性的。2、课堂人种志研究是直观的。3、 课堂人种志研究是描述的。4、课堂人种志研究是微观的。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批注: 2.第2题 简述多元文化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目标。 答案: 主要目标在于:证明以现存主流文化为中心的课程与教学可以变更为能够容纳不同族群文化的多元文化教育。 您的答案:答:多元文化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证明以现存主流文化为中心的课程与教学可以变更为能够容纳不同族群文化的多元文化教育。这一目标可以通过分析现有课程与教学中的两个领域加以验证:第一,通过修正一系列的文化障碍而达成多元文化主义课程与教学的效果,即分析课程与教学中的偏见问题;第二,表述一些方法以达成多元文化主义在课程与教学中的结合,通过某些课程的修订而使来自不同族群文化的学生在更高成次上学习和思考问题,并推广和普及一种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知识和技能,从而形成多元文化的教学策略。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批注: 3.第3题 什么是本质生成模式? 答案:本质生成模式指研究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的互动关系和生成发展,也就是说研究人之所以成为人和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以及他们的互动关系,特别重视从人与教育的本质的形成、发展、改变的一般特性上,把握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一般作用模式。 您的答案:答:本质生成模式是指研究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的互动关系和生成发展,换句话说,就是研究人之所以成为人和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以及它们的互动关系,特别重视从人与教育的本质的形象、发展、改变的一般特性上,把握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一般作用模式。 题目分数:10

文化人类学A卷答案

文化人类学A卷答案 一、选择题 BACBC 二、名词解释 1、涂尔干: 法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是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主要致力于研究古代宗教和人类学的问题,他认为宗教不是要给人们一种对于物质世界的描述,而是服务于社会。图腾是民族的标志、旗帜,图腾原则就是民族本身。人们崇拜图腾实际上是崇拜他们所属的那个团体,图腾是团体的象征,犹如国旗之于近代国家。 2、图腾: 图腾(totem)一词最早见于1791年在伦敦出版的英国商人、人类学家龙格所著的《一个印第安译员兼商人的航海探险》一书中,是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图腾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 3、文化圈: 文化圈是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描述文化分布的概念之一。它涉及的地域范围比文化区和文化区域更为广泛。文化圈概念最早由弗罗贝纽斯提出,但是对其做系统理论与论述的是德国民族学家格雷布纳尔。他在1911年出版的《民族学方法论》一书中使用文化圈概念作为研究民族学的方法论。他认为,文化圈是一个空间范围,在这个空间内分布着一些彼此相关的文化丛或文化群。从地理空间角度看,文化丛就是文化圈。 4、部落: 部落一般指原始社会民众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社会组织,有较明确的地域、名称、方言、宗教信仰和习俗,它分为血缘部落和地缘部落两个阶段。 四、简答题 1、田野工作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本学科特色的研究方法,与一般的调查研究既有共同之处,又有自身鲜明的特点,概括起来如下: 一、社会性和多元性; 二、文化性和生活性; 三、历史性和现实性; 四、实践性和探索性; 五、艰苦性和变化性。 2、文化传播理论与进化论的观点是对立的,他们发对进化论,强调文化传播在文化发展

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I》复习提纲

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I》复习提纲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1、技术与人的关系 技术是人类满足自身的需求、愿望,更好的适应大自然,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 ⑴、人类需要着衣遮身避寒---------纺织、印染、缝制技术。 ⑵、人类学要进食补充能量---------食品烹饪加工、农作物栽培、家禽饲养技术。 ⑶、人类需要住所以避风挡雨------建筑技术。 ⑷、人类需要抵御野兽攻击和伤害-----武器制造技术。 ⑸、人类需要出行--------车、船制造技术。 ⑹、人类需要交往、保持联系------通讯技术。 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技术的作用: 保护人:提供抵抗不良环境,防止被侵害的手段和工具。 解放人:解放或延长身体器官,拓展活动空间,提高劳动效率,增强各方面的能力。 发展人:技术促进人的精神和智力的发展,使得人的创新精神和批判能力得以提高,思维方式发生转变,自我价值得以体现。 2、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技术促进社会的发展。技术丰富社会文化内容。技术改变社会生活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具体为: ⑴、技术是社会财富积累的一种形式,对社会生产具有直接的经济意义。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增长,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如福特T型车的生产流水线。 ⑵、随着技术的发展,劳动力结构也发了较大的变化,第一第二产业从业者数量减少,第三产业从业者数量大幅度增加。如因为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劳作方式的变革使农业从业人口减少。 ⑶、技术不仅为生产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而且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人们衣、食、住、行、交往、娱乐、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 ⑷、技术进步不仅带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活动的变化,而且渗透到军事、政治、文化各领域。 3、技术与自然的关系 ⑴、利用技术,人类可以改造和利用自然。如:都江堰、荷兰的风车。 ⑵、人类利用技术和改造自然要有合理的尺度,要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一些技术或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⑶、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但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

文化人类学期末考试试题

文化人类学 ----------------------------------------------------------------------------------------------------------------------- 一、单选题(共10分) 1、文化唯物论的代表人物哈里斯的代表作是() A《文化唯物论》B 《原始文化》C 《洁净与危险》 D 《忧郁的热带》 2、《江村经济》的作者是() A 林耀华 B 费孝通 C 瞿同祖 D 吴文藻 3、基诺族属于() A 平等社会 B 阶层社会 C 阶级社会 D 开放的阶级体制 4、马埃男子社团属于() A 年龄社团 B 性别社团 C 区域社团 D 民族社团 5、《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作者是() A 韦伯 B 涂尔干 C 斯旺森 D 马克思 6、“男耕女织”表达的是一种() A 年龄分工 B 性别分工 C 地域分工 D 阶层分工 7、认为宗教是精神鸦片这是()的观点 A 韦伯 B 涂尔干 C 斯旺森 D 马克思 8、《癫狂与文明》的作者是() A 德里达 B 福柯 C 涂尔干 D 米德 9、年龄和性别分工() A 存在于狩猎社会 B 存在于采集社会 C 存在于工业社会D存在于一切社会 10、对“神圣”与“凡俗”的区分出自() A 布朗 B 涂尔干 C 马克思 D 韦伯 二、多选题(共20分) 1、狩猎与采集社会的一般特点() A小规模的社会群体B以性别为基础的社会分工C没有恒久稳定的领导者 D食物共享 2、下面关于形式主义流派说法正确的是() A以研究市场经济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为自己的基础 B以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作为自己的方法论指导 C形式主义流派是经济人类学中历时最久的、影响最大和人数最多的一个学派。 D主张从社会、生态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的互动、交换关系的角度来考察经济问题。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开启传播学研究的新视野

从目前的传播学研究来看,对实际应用的层面关注的比较多,而对传播的本质、传播的哲学思考则比较少。在人类越来越依赖于传播的发展过程中,仅从操作层面去审视传播已显然不能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必须从传播活动的本质、传播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根本影响上,来审视一切传播现象。在这里,我们试图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认识人类传播的意义,为当前的传播学研究提出一种新的视野和理论范式。 一、文化人类学与传播学的理论渊源 尽管文化人类学与传播学不管是在学科领域、理论背景、发展历史、实践功能等方面都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如果深入研究的话,就可以发现这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某些理论渊源的。① 在文化人类学的各种理论中,最容易与传播学产生关联的是文化人类学的传播论学派。传播论学派(diffusionistschool)是西方文化人类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大约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于德国,后又影响到美国和英国。这里“传播”的英文词为diffusion,是一个取之于物理学的概念,是“扩散”、“漫流”的意思,与现在传播学中的英文词communication有所区别。但它们所关注的对象都是人类文化,即在研究对象上基本是一致的。这无疑为文化人类学与传播学架起沟通的桥梁创造了很好的理论前提。 文化人类学的传播论学派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流派,一是以德国、奥地利为主的历史传播学派,另一个是英国的极端传播学派。就学术渊源而言,德、奥传播论学派的理论先驱是德国的人类地理学家F?拉策尔(1844-1904),他通过研究地理环境与人的关系,论述了人种、文化的变迁,“其著作中已经提示了一种传播模式的思想,是为后来传播主义人类学思想的端倪。”[1](P114)这一学派的中坚人物是格雷布内尔和施密特,他们把文化现象看成是独立自在的东西,认为每一种文化现象(包括物质文化、社会制度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内容)都是在世界某一个地方一次产生的,然后开始向外传播,与其他文化结合,从而形成一定的文化圈。这种文化传播、借用和被借的过程,便构成了文化历史的基本内容。英国的传播学派的理论支点在于:埃及是人类一切文明的惟一摇篮。其代表人物是极端的传播论者里费斯,他认为世界文明都是由埃及传播而来,即所谓的“泛埃及论”。尽管这个学派的观点十分武断和偏激,但还是对后来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美国,以博厄斯为首的一批人类学家对这种观点进行发挥和改造,提出了“文化区”的理论,其实质是多中心传播论,主要研究各种文化现象之间的相异之处与互渗影响。对于文化人类学中的 ?文化与传播研究?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开启传播学研究的新视野 ◎梅琼林连水兴 [摘要]文化人类学开启了传播学研究的新视野。文化人类学与传播学之间存在理论渊源,文化人类学与 传播学在关于“人”这一主体性研究方面具有一致性,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论在传播学研究中亦有其适应性和有效 性。文化人类学对传播学中文化研究学派的兴起、经典学派的创新、仪式派的产生及大众传媒研究都有贡献。 [关键词]文化人类学传播学主体性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07)07-0148-05 作者简介梅琼林,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连水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2)。 ①就目前所见的文献而言,国内关注这一问题的学者并不多。刘强《 走向文化人类学的传播学》一文(载《淮阴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对本文写作启发颇多, 特此致谢。 2007年第7期148

(完整版)文化人类学理论试题1

民族学2005级文化人类学理论考试试卷 学号: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共10分,2分/题) 1、。在民族学的早期专著中,《原始婚姻》一书尽管作出地结论并不可靠,但是在当时地时代影响很大。该书的作者是。 2、在同一阶段内文化为适应生境而提高其适应度的进化,结果创造出千姿百态的异种文化,这种进化属于进化。 3、苗族血缘认定、通婚界限的界定、财产继承、祖灵归属都以苗族父子连名制命名法为基础,请问以上相关文化因子结成的功能关系属于关系。 4、借鉴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中“语言”、“音位”、“言语”概念,提出文化也是一种语言,它也可分为两层:表露在外具体社会文化现象相当于言语;现象背后潜藏的无意识结构相当于语言。 5、自然条件对文化的影响力在透过社会时,要经过该社会的 三重加工。在经过此三重加工时,因不同民族自身的特点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文化。这就是相同的地表条件,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文化的根本原因。 二、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 1、鲍亚士学派 2、原始文化 3、文化 4、索绪尔 三、简答题(共30分,10分/题;4道题中任选3题) 1、摩尔根认为人类的家庭是如何发展进化的? 2、怀特如何描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进化? 3、为何往往落后民族反而超前,成了后起之秀? 4、民族与种族有哪些区别? 四、论述题(共40分,从两个题中任选一个完成) 1、结构功能主义其基本理论是什么?你认为这一理论有何利敝得失? 2、为什么说地理决定论是错误的?

民族学2005级文化人类学理论考试试卷 学号: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共10分,2分/题) 1、。在民族学的早期专著中,《原始婚姻》一书尽管作出地结论并不可靠,但是 2、在同一阶段内文化为适应生境而提高其适应度的进化,结果创造出千姿百态 3、苗族血缘认定、通婚界限的界定、财产继承、祖灵归属都以苗族父子连名制 4借鉴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中“语言”、“音位”、“言语”概念,提出文化也是一种语言,它也可分为两层:表露在外具体社会文化现象相当于言语;现象背后潜藏的无意识结构相当于语言。 5 不同的文化。这就是相同的地表条件,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文化的根本原因。 二、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 1、鲍亚士学派(补) 鲍亚士学派的理论基点为文化独立论,即文化是一个独立完整,不依赖地理、经济、社会而存在的自然实体。正因为文化是具体的,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 无法简单评论,所以必须一个一个地去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该学派还提 出了文化平行发展论和“辐合论”。文化平行发展理论提出各民族文化不相连贯,只是相对独立的演进;“辐合论”说明表面相似的文化现象,其来源 可以截然不同。因此该学派重资料,轻推导,力图使资料搜集严密完整化, 使文化的内涵丰富化和多元化 该学派对民族学发展做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最显著的有文化相对主义、 文化区域论、文化模式和综合决定论。文化相对主义立足于文化具体观的系统认识,是反种族和民族歧视的利器,动摇了欧洲中心论民族学体系。文化区域论反对文化中心的形而上学推理。文化模式是文化分类研究的一种有益尝试,表明了民族分类研究的可能性,是当代文化谱系和族际关系研究的出发点。

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

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大纲 第一节古典进化论 古典进化论学派是文化人类学史上的第一个理论学派,其成熟标志是泰勒的《原始社会》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的问世。进化论学派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认为人类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步发展的。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过程,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在于人类心理具有一致性。 一、产生背景 1、人类学知识的增长和研究组织的成立 2、殖民贸易的促进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蓬勃发展,殖民贸易和殖民地统治达到空前的程度。除殖民贸易和殖民统治官员的需要这一主要社会经济因素之外,殖民当局的官员和传教士将他们在当地所见所闻报导给国内,也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因此,学者研究的方向也为之一变,转向比较语言学、比较宗教学、民族文化风俗的人类学研究。 3、进化论思想的催生 进化论学派产生的思想根源是19世纪进化理论的提出。达尔文首次详细阐述了生物进化的机制,并给予了科学的论证。《物种起源》一书概括了达尔文的主要思想,即物种不是永远远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在变化过程中,生物的自然选择机制与高度的变异性起着重要作用;自然选择就是把有利的变异保存下来,把不利的变异淘汰掉,从而使自己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并生存下来。 第一个系统地借鉴生物进化理论阐述社会进化理论的是英国哲学家斯宾塞。他第一次使用进化这个词是在1850年;1857年斯宾塞描述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过程;1862年,斯宾塞给出了进化的明确定义:“进化是通过不断的分化与整合,从不确定、不连贯、同质向确定、连贯、异质的的变化。”斯宾塞进化理论的最大缺陷是将生物进化与社会进化视为本质相同的事物。 4、古典进化论的基本观点 所有研究社会与文化的进化论各有特点,但在以下三个问题上基本持相同看法,这就是:第一,用人类本质的一致性观念来说明文化发展的单一性。第二,各族文化都循同一路线向前进化,目前各个社会发展的不同程度,实际上代表这条路线的各个阶段,各阶段在程序上是固定的,但在时间上并不一致,有快慢的差别。第三,整个世界是依自然法则运行的。 二、泰勒的文化人类学理论 1、生平与著述 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英国文化人类学奠基人,古典进化论的代表人物。自学成才,1871年出版《原始文化》而驰名世界。泰勒是第一个从科学意义 上给文化下定义的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体,包括知识、 信仰、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2、泰勒的进化论观点 泰勒认为:一方面,自然科学已经证明整个自然界是不断发展、逐步进化的,而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社会当然也是不断发展、逐步进化的;另一方面自然界的发展与进化是有其固有规律的,这些规律可以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加以说明。 泰勒提出了两大原则:第一,“在文明中有如此广泛的共同性,使得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拿一些相同的原因来解释相同的现象。”泰勒进一步指出:世界各地文化的一致性,主要是两个因素决定的,一个是人的本性的普遍相似性;另一个是生活环境的普遍相似性。第二,“文化的各种不同阶段,可以认为是发展或进化的不同阶段,而其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产物,并对将来的历史进程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泰勒还划分了文化进化的三个主要阶段,即原始末开化或狩猎采集阶段、野蛮的以动物驯化和种植植物为特征的阶段和文明开化的、以书写艺术为开端的阶段。

文化人类学复习要点

题型: 名词解释5个,每题4分,共20分。 简答题5个,每题6分,共30分。 论述题3个,共50分。 第一章导论 1、为什么要学习文化人类学? 2、田野工作的特征。 3、人类学的领域。 4、人类学与社会学的比较。 5、文化人类学的学科观。 6、文化人类学的调查方法。 7、什么是田野工作?什么是主位法,客位法。 第二章文化和文化变迁 1、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变迁?文化变迁的原因,文化变迁的途径或表现,文化变迁的类型。 2、什么是涵化。 第三章种族、民族与族群 1、种族的概念 2、种族主义及其表现 3、种族产生的原因。 4、种族的社会建构。 3、民族的特征 4、族群的要素有哪些。 第六章生态人类学 1、生态人类学的定义,意义。 2、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经济人类学 1、什么是经济人类学。 2、经济人类学的问题意识。 3、经济类型与交换类型。 4、经济人类学的形式论与实质论。 5、夸富宴。“夸富宴”(potlatch)的词义是“散尽”(give-away)的意思。慷慨的馈赠是获取尊敬的动机。一个人举办一次夸富宴很显然会带给他一定的声望,这种声望是与慷慨的程度成正比的。“千金散尽”的夸富宴行为是一种“妄想自大狂人格”的结果。在一个缺乏统治阶级的社会中,夸富宴的制度确保了物品的生产和分配的持续。 “夸富宴”由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Franz Boas)最初给以细致的描述,后来经由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再度解释的夸克特人的夸富宴仪式,一般都被后来的人类学家看成是一种再分配的经济制度。 夸求图印第安人(Kuakiutl Indians)的夸富宴(potlatch)。夸求图印第安人居住于英

对文化人类学的看法

认识社会学之根本——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人类各民族创造的文化,以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使用考古学、人种志、人种学、民俗学、语言学的方法、概念、资料,对全世界不同民族作出描述和分析。这是文化人类学最根本的定义,也是我在学习文化人类学以前对于文化人类学的全部理解。简单来说,在我看来文化人类学就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或者说再大一点也可以算作社会学的一个分支。但是该怎么样理解这门学科、如何去剖析这门学科与社会学内在的联系、学习这门学科能够对我们的社会学学习提供怎样的帮助、以及我们该如何学些这门学科,这些问题我都没有真正思考过。 在上过文化人类学的课程,以及阅读过课程教材和少量的相关书籍以后,我对文化人类学的认识更加深入了。对于文化人类学这门学科,有课属于自己的认识,文化人类学是从“人的文化、文化的人”这个角度来探讨人及其文化发展的脉络、规律,研究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人与自我之间的互动关系等课题的综合性学科,是一个研究范围极其广泛的学科,用徐杰舜先生的说法,文化人类学就是一个"千手观音",也正因为如此,现在文化人类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既然文化人类学是从"人的文化、文化的人"这个特殊角度来研究文化和人的学科,所以,我认为,弄清楚到底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人,对于学习文化人类学的人以及文化人类学工作者来说,无疑都是很重要的,也是相当基础的问题。在文化人类学领域有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和民族学家。考古学家通常从过去的文化出发研究物质对象,试图以此解释人类行为;语言学家研究语言,文化借助语言得以维持并代代相传;民族学家研究已观察到、体验到的文化,与他们想要了解其文化的那些人进行讨论。这决定了文化人类学这门学科是一门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内涵的综合性学科,与我之前认为的文化人类学就是照本宣科的讲授、枯燥无味的学习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也奠定了我现在对于文化人类学学习的全新态度。 所有文化历时而变迁,有时因为他们应付的环境已经变化了,有时由于外人的入侵,或者因为文化内部的价值已经改变了。虽然文化必须变革以调适于新的环境,但是变革中未预见到的后果对社会来说有时是灾难性的。人类是社会成立之根本,而文化亦是名族得以延续传承的之保障,将二者合而为一的文化人类学也是一门了解人类社会起源和发展历程的一个基础性的学科,这样的课程的学习,更加倾向于拓展个人的视野,让其能够从更加宽广的视角去看待社会学、学习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社会学本身就是一种多元化的学科,这种学科的学习对于学习者本身的知识积淀,以及其自身思考问题的宽度有很大的关系。这也进一步肯定了文化人类学的学习对于学习社会学的我们而言是十分有必要的。 撇开其与社会学的联系不谈,这门学科的研究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好处也是值得肯定的。文化为生活所必需的物品和服务的生产及分配提供保证。它通过其成员的繁衍,为生物的延续提供保证。它使新成员濡化,这样他们才能成为有用的成人。它维持其成员之间的秩序,

(完整版)民族学复习笔记

一.德国的文化圈学派 ?传播学派的正宗,工作范式是文化圈理论,即认为文化或文明具有区域性,每个区域自有文化的创造和变迁中心,中心文化向外传播扩散。 ?文化圈理论有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 空间:注重文化特质的分布动态。一个文化圈内的文化特质有中心和边缘 时间:注重文化特质的叠压关系,即共处于一个文化中的不同特质在时间上的顺序后来者居上,构成地层分布那 样的文化层。 1.弗里德里希?拉策尔 (1).主要研究人文地理,认为迁徙和其他形式的接触是各地文化相似的主要原因。 (2).主要贡献:第一,试图从地理条件的角度,描绘出人类的地面分布和文化发展的总图集,其主要做法是将文化要素的分布绘制在地图上,再分析这些文化要素分布的具体范围。文化要素是伴随着民族迁徙而扩散开去的; 第二,提出“形式的评判标准”概念,物品形态和形式的所有特殊相似性都必定来自同一个渊源,都是由于传播 才出现在被发现的地方。 (3).概括要点: ?民族及文化在迁徙时互相接触,互相影响。 ?描绘出一幅人类及其文化的地面分布图。 ?文化特质是伴随民族迁徙而扩散的。 ?每个民族都受到周围民族的影响。 ?民族迁徙导致文化转移或变化。 ?研究方法。(地理与人类学) 2.费罗贝纽斯 (1)著名的非洲民族学家,拉策尔的学生,用拉策尔的理论和实证法论证“西非文化圈”的存在。 (2)第一次提出“文化圈”的概念。 (3)第一次广泛和系统地提出了绘制文化地图的方法,进行了对非洲物质文化对象的研究。 (4)认为人不是文化的创造者,而是文化的体现者,或者说是文化的“搬运工”。 3.格雷布纳 (1)认为民族学研究的唯一主题就是文化现象的传播和借用。只有少数几个地区的较优秀民族才能创造和发明文化,而其他民族都要从这些优秀民族中借用。 (2)文化亲缘关系: 鉴别标准: ①形的标准:指的是事物的形式相同。即从文化事物的形式、结构和作用上来判断文化特质的类似性。 ②量的标准:形似事物的量的增加,大量事物的相同。即从类似文化特质的数量多少来判断文化的传播关系。 在‘量’和‘形’的基础上提出 ①性质标准:是形式标准的补充,指的是质的方面的相似性 ②连续标准:相隔遥远或不接壤的两地,如果在其中间地区能找到具有相似文化要素的民族,那么这两地从前有 相互传播关系的极大,中间地区的民族是这两地从前在空间上相连的残存物或痕迹。 “亲缘关系程度标准”是指在相互隔离的两地文化之间,只要文化特质的形式十分相似,而数量又较多,便可断定两个文化之间曾有过传播关系。 二.英国的传播论学派 1.里弗斯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人文研究 一、填表题 请填写以下人类学体系表格空白部分 二、填空题 1.人类学者在田野工作后,最终调整知识和思路,进而完成的文化撰写的文本 形式就是。 2.体质人类学研究人类的和。它的作用在这里主要是加深人 文学者对于文化的生物学基础的理解。 3.1958年,发表《物种起源》,系统阐述了生物进化理论。从而 直接影响了进化论人类学的产生。进化论代表人物泰勒著要关注的是原始宗教,并提出了泛灵论,也叫做。 4.1870年,在经典民族志作品《易洛魁联盟》的基础上,出版了 名著,系统地提出了家庭进化的理论,后来,他又在他一生最为重要的著作中全面的发展了社会进化的思想,并对原始社会进行分期,大致分了、、三个时代,并将作为每个阶段的

具体标志。 三、选择题 1.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因为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各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这是理论的观点。 A.文化相对论B.文化中心论 C.种族主义D.文化普同论 2.恩格斯曾经指出:是“从人和人种的形态学和生理学过渡到历史的桥 梁”。 A.人类学B.社会学 C.民族学D.考古学 3.体质人类学包括(多选) A.人体形态学社会生物学B.生物进化论古人类学 C.考古人类学 四、名词解释 1.文化 2.进化学派 3.传播论 4.文化圈、文化层、文化亲缘关系的两个标准 5.社会决定论 6.历史特殊论 7.濡化 8.文化模式、国民性 9.功能论& 新功能论 10.社会冲突论 11.普同论、文化相对性、适应、整体性、跨文化比较

五、简答与问答 1.人类学学科在广义和狭义上有哪些分支。 2.如何理解人类学的进化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与哲学思潮的关系? 3.简述摩尔根将原始社会划分的几大阶段。 4.新功能论“新”在何处? 5.文化功能论与结构功能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6.叙述文化人类文学理论发展的脉络 7.费孝通、林耀华等人类学前辈如何借鉴西方功能主义理论研究中国社会? 8.试从中国人类学的历史发展说明中国人类学的本土特点。 9.是论述人类学与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10.思考学习人类学有什么作用或者意义。 11.说明跨文化比较的方法及其前提条件 12.如何认识整体性的文化研究 13.如何认识文化相对主义 14.阐述你所知道的人类学的认识论主题 第二章田野民族志与人类学研究(3课时) 一、填空题 1.在其他社会科学家看来,人类学中的质性研究主要在于探讨文化现象、形成 民族志、和研究的学术传统。 2.在一书中已经提出了田野工作的具 体方法,并认为通过这些方法和一定程序有望获得可靠而有效的民族志资料。 3.从事田野民族志研究的人类学家的选题一般有两种选择,即: 和。

人类学史复习提纲

人类学史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人类学-是自然史的分支,是研究人类和人类种族的学问"。更简明地说,人类学可以称为"人的科学"。它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自然人,第二部分研究人与人的关系,换句话来说,是研究社会人的科学。 人类学可以划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人类学的观点一般以英、美两国和其他英语国家的学者为代表,他们认为人类学就是研究人类的科学,其研究领域应包括人类的体质、心理、文化、社会、语言、民族、民俗等方方面面,内容十分庞杂。在他们那里,传统上习惯于将人类学划分为两大部分,即研究人类自身体质特征的体质人类学和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特征的文化人类学。狭义人类学是在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如德国、法国和俄国,人类学一词传统上却仅指体质人类学,日本的一些人类学研究机构也仅限于研究人类的体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他们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人类学"这一概念,认为人类学是专门研究人类体质的学问,同时也包括对人类的近亲---灵长类动物的研究。 2、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生于公元前384年,死于公元前322年。他不仅是用"人类学"这个名词的第一个权威,而且在上古时期,对于人的研究在亚里斯多德那里达到了顶点。他奠定了动物学的基础,创立了"生物阶梯"的思想。按照他的这一思想,一系列生物体的地位逐渐升高,呈阶梯状排列。亚里斯多德是绝对没有进化论思想的,但是他提出的生物以阶梯形式排列的原则对于后来18世纪进化论学说的发展却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亚里斯多德在确定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的问题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他的著作中存在着许多涉及人与动物之间形态特征差异方面的论点。但是在对人手作用的评价上,他认为人之所以有手是由于智慧所致,从而明显地表现出其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3、"地方性的知识"-这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格尔兹提出的一个概念。他写了一本叫做《地方性知识》的书。这种"地方性知识",以区别于其它知识形态,特别是实证论者假定的"普遍性"知识形态。在格尔兹看来,知识的性质是地方性的、多元的,因为人们生活所凭借的符号系统是特定的、地方化的、分殊性的,借助这些符号系统的作用,意义结构才得以形成、沟通、设定、共享、修正和再生。这个系统的作用,是甄别日常行为的意义和类别,地方性知识力图维持这些特定的意义系统,并根据它去组织行动。 4、体质人类学-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体质变化的一门科学,包括研究过去和现代人体的一切发展和变异 5、赫胥黎-达尔文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是一位杰出的英国博物学家,他在动物学、比较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学的许多领域都具有很深的造诣。他通过大量的研究,证实了达尔文关于类人猿接近于人类的正确判断,并且重点探讨了人类在动物界中的位置问题,在实践中发展了达尔文主义。赫胥黎在人类起源认识史上首次提出了"人猿同祖论"的观点,向宗教神学提出勇敢的挑战。 6、新达尔文主义学派-以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和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等人为代表的学派。该学派的学者提出了种质选择论,强调对遗传变异的选择作用,因而是对达尔文选择原理的一个重要的说明。达尔文主张生物的渐变进化,而新达尔文主义者在广泛的实验中发现了自然界中的另一种进化方式---骤变进化。这一概念的引入,对达尔文进化论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另外,该学派还创立了基因论,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生物遗传变异的机制,使进化论研究有可能深入到细胞实验的层次。但是,由于新达尔文主义是在个体水平上研究生物进化的,而实际上进化是群体范畴的问题,因此,该学派在解释生物进化时,在总体上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