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复习资料

人格心理学复习资料
人格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人格与人格心理学

一、人格

含义:人格是一个人在生物遗传素质基础上,通过社会环境的作用形成的各种稳定特征的综合整体,具有个人思想、感情、意向、行为的独特模式。

(二)人格的基本特性

1、人格的独特性

2、人格的稳定性

3、人格的统和性

4、人格的功能性

(三)与人格有关的几个概念

1、个性与人格

个性(individuality)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的、独特的特性。

联系:往往作为人格的同义词来使用。(词义和翻译原因)

区别:个性是指人的个别差异,但人格还有整共性的一面;个性是相对于共性而言的,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个性,但人格只是对人而言的。

2、气质与人格

气质(temperament)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禀性”、“脾气”。

联系:气质是先天秉赋,是人格形成的原始材料之一。人格的形成不可能离开气质。

区别:人格的形成除了气质、体质等先天秉赋作基础外,社会环境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气质仅属于人格中的先天倾向。

3、性格与人格

性格(character)是指个人的品行道德和风格。

联系:性格包含于人格中,是人格结构的一个主要成分。有些认为可以通用。

区别:性格是后天形成的,人格还有生而具有的。

总之,

个性是指人格的独特性;

气质是人格发展的先天基础(比较属于Nature的部分);

性格乃是个人后天形成的道德行为特征。

它们都属于人格所包含的内容。

二、人格心理学

2、人格理论与内隐人格理论的区别

人格理论含义:是人格心理学家用来描述或解释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一套假设系统或参考框架。

内隐人格理论(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y)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经常对他人的人格特征进行判断或把他人看成什么样的人做出假设。(不是心理学家的人格理论,而是普通人对人的基本特性(human attribute,如智力、品德和人格特征等)持有的基本认知图式或朴素理论。)

区别:人格理论能经得起检验,预测未来,对大部分的行为做出一致性的解释;而内隐人格理论的知识则是混乱的、直觉的、很难解释的。

(二)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7—12p)

1、人性哲学:(philosophy of human nature)

2、人格结构:(personality structure)指人格心理学家用来解释个别差异的假设性概念。如,特质;需要等。人格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各要素是如何组织的?是否有某些要素高于其他要素?

3、人格动力:(personality dynamics)指个体特征性行为的内在原因。研究人格动力的机制及形成;如,本能驱动;内驱力(需要、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

4、人格发展:(personality development)指个体自出生至死亡的整个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征的表现,随着年龄而逐渐改变的过程。人格发展的阶段性(影响因素、变化规律);人格结构的发展,人格动力的变化。

5、人格成因:(personality genesis)

6、人格改变:(personality change )

7、人格测量:(personality assessment )

人格适应:指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保持和谐状态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心理健康的保证)。适应障碍;人格障碍。研究人格适应的本质是什么?怎样才能有适应良好的人格?心理疾病是如何形成的?采用哪些方法来治疗心理疾病?

人格评鉴:获取信息对一个人的人格特征进行描述和解释。自陈测验;投射测验;实验研究等。

3、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六大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侦探)

潜意识心理影响行为方式的差异

特质论学派:(调查者)

特质不同或每个人都处于各种人格特征连续体上的某个位置。

学习论流派:(教练)

人的稳定行为方式是强化和学习的结果。

人本主义流派:(朋友)

基本需要是否满足是人格差异的原因。强调人的价值、尊严、潜能等。

认知理论流派:(科学家)

用信息加工的方式解释行为差异。

生物学流派:人的稳定行为方式是遗传素质的结果

三、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1937年著名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发表其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第二章人格的科学研究

二、人格研究的途径

(一)临床研究

含义:也称个案研究(case study) 。指对个体作系统的深度的考查。

例证

沙可(Jean Charcot)的癔病患者的催眠治疗

让内(Piere Janet)的癔病患者的研究

普林斯(Moton Prince)的多重人格的研究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自由联想治疗方法

墨瑞(Murray)的主题统觉测验

罗杰斯(Carl Rogers)的临床研究

凯利(George Kelly)的临床研究

3、优点

1)能避免实验室研究的不自然性;

2)能研究人与环境关系的全面复杂性;

3)能进行个体深度研究,体会到完整的、“真实的”人;

4)其他情况。

◆适合于考查一些罕见的个案(如研究政治谋杀者、马加爵、多重人格);

◆适合于说明一种治疗方法;

◆适合于只是为了证明一些可能性。(如研究被催眠的人)

4、局限性

1)难以检验假设

2)对资料易作出主观解释

3)不能确定因果关系

4)不能推而广之

强于质的分析,弱于量的分析

(二)相关研究

含义:运用测量和统计方法,在相同条件下,考察一组被试的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由此确定这些被试之间在某种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以及人格特征之间、人格特征与别的因素之间的相关情况。

例证

高尔顿研究人的差异与遗传的关系

卡特尔的16PF

艾森克的三维度

人格的五因素模型

2、与临床研究比较;

临床注重观察,而相关研究注重测量;

临床是对一个或几个被试的研究,而相关是对大量的被试进行研究;

临床强调整体研究,而相关强调人格功能的几个元素间的关系

4、优点

1)可研究众多变量

2)可研究许多变量间的关系

3)更好的研究个体差异

4)用来研究实验法不能研究的问题

5、局限性

1)建立的关系是联系性而不是因果性的

2)导致自我报告问卷的信效度问题

(三)实验研究

含义:是指严格控制条件、系统地操纵某个或多个变量(自变量),以期导致另一个变量或另一些变量(因变量)的某种变化,从而得出因果性的结论的方法。

例证

冯特(Wihelm Wundt)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关于记忆研究

巴普洛夫(Ivan Pavlov)经典条件反射实验研究

华生和斯金纳(Burrhus Skinner)的行为实验

认知取向的实验研究

2、与临床研究和相关研究比较

与临床研究不同的是实验研究许多的被试;

与相关研究不同的是相关研究强调个体的差异,实验研究强调可适用于所有人的心理机能的普遍规律。

与两者都不同的是实验研究可直接控制感兴趣的变量,进行因果关系的验证。

4、优点

1)可操作具体变量

2)能客观记录数据

3)能建立因果关系

5、局限性

1)有很多现象不能在实验室作研究

2)由于环境的不真实性而导致其发现的不可推广性

3)只能控制几个变量,忽略了人格的整体功能

社会文化取向

这一研究取向强调个体所处的文化、亚文化环境以及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等对人格的决定性影响。这主要是受到西方文化人类学的影响。

人格的社会文化取向把人格置于真实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大背景上进行动态地考察分析,强调人在现实社会中的社会性一面,以及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塑造作用,但人格的形成不是被动的,而是一个主动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的过程。

四种取向的比较

临床个案研究取向注重人格变量的深度研究,即全面搜集并考察被试的人格资料;

相关研究取向强调人格变量的广度研究,即对人格因素的广泛考察和评估,以及大范围的取样;

实验研究取向注重人格研究的精确度,表现在力求实验过程的客观性和结论的因果性上;

人格的社会文化取向则注重人格变量的真实性、动态性以及人与情境互动的特点。

人格的研究范型

(1)精神分析论范型

这是由弗洛依德创立,其后由荣格、阿德勒和艾里克森等发展起来。该范型强调潜意识、性本能等人格动力的重要性。其重要研究内容有焦虑、防卫机制、早期经验对人格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影响等。该范型的研究方法是临床的个案研究,通常采用梦的分析、自由联想和投射测验等评价技术获得信息资料。

(2)特质论范型

由奥尔波特发起,其后的研究者有卡特尔、艾森克和“大五”因素模型的研究者。该范型强调人的个别差异,认为人们在一些基本的人格特质维度上存在稳定的差异,因此基本人格特质表现为行为的跨情境的一致性和跨时间的持续性。特质论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基本人格特质的探寻、分类以及对人格特质的行为表现和形成原因的解释。特质论主要采用因素分析、多变量分析以及自陈测量等方法和技术进行研究。

(3)学习论范型

它起初产生于华生和斯金纳等的行为主义,然后发展到班杜拉、罗特、米切尔等的社会认知理论。该范型强调个体的外部力量而忽视个体的内部原因,认为个体行为的差异来自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学习经验的差异。其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行为是如何习得的。该范型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严格的实验法。

(4)现象学范型

也称人本主义范型,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等。该范型关注人的主观经验、关注个人对世界的看法,通常不关心人的潜意识、特质、强化史或对行为的预测。该范型反对以精神病人为研究对象的精神分析论,也反对以动物与幼儿为研究对象的行为主义,主张以正常人甚至优秀人物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的经验、自我、自我实现、生命的意义等重要问题。在研究方法上,该范型采用访谈、自我报告等技术描述和解释当前的经验,反对还原分析法,也基本上反对实验法。

四种范型的比较

精神分析范型倾向于研究人格动力,寻求人们的特征性行为的内在根源,即解释为什么会发生特定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特质论范型倾向于研究人格结构,描述人格的静态画面,即解释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个别差异;

学习论范型倾向于研究人格过程,试图描述揭示人格的发生和形成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即解释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是如何发生的;

现象学范型倾向于研究人格的目的和价值,试图解释个人存在和发展的最终依据是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还是意义发现,即解释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终极性价值问题。

第三章人格成因

第一节遗传与生理因素

一、遗传因素

(一)作用

1、遗传素质:是指那些由上辈传给下代的生理解剖特质,它一般决定个体的形态、神经系统和组织结构等。

2、遗传素质作用: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基础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至少决定人格的发展方向和形

成的难易。

二、生理因素

第二节家庭与早期经验

一、家庭成因

二、早期童年经验

第三节学校与社会文化

一、学校教育

二、社会文化

第四节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

一、交互作用理论与例证

二、遗传与环境作用大小的比较

第四章经典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创立的一种人格理论及心理治疗方法,它强调无意识的动机和冲突。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

◆ 1. 早期弗洛伊德主张无意识(潜意识)为核心的“两部人格”结构观

意识与前意识属于同一个系统,与无意识系统相对。弗洛伊德说:“人格中有两大系统,一是无意识系统;另一是前意识系统(它包括意识)。”

“人格中有两大系统,无意识系统和前意识系统。它们类似于两个房间,无意识系统就像一个大的前庭,而前意识系统就像接着前庭的一个小房间,意识也居住于这一房间内。前意识的作用是稽查官,其工作是除去不适合的潜意识内容,并把它们压回到潜意识中去。”——弗洛伊德

◆ 2. 后期,他提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部人格结构说。

1923 年,弗洛伊德发表《自我与本我》一书,弗洛伊德对自己的人格结构说作了较大的修改。新提出了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的概念,用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部人格结构取代了较为简单的二部人格说。

本我(id)

自我(ego)

超我(superego)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的目的在于追求快乐,自我的目的在于追求现实,超我的目的则在于追求完美。

●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

调乃至破坏,就会产生神经病,危及人格的发展。

焦虑(anxiety)

●含义:是一种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惊恐等感受交织在一起的情绪体验(2)出生创伤是人类体

验到的最大焦虑。

● 3.自我防御机制

●含义:是指一些为保护自我免受冲突、内疚或焦虑之累的潜意识反应。

●(2)特点

●(1)它们都是潜意识的,即个人通常是不知不觉地加以运用的。

●(2)它们都是伪造或曲解现实的,以防止本我的冲动。

●(3)主要有压抑、否认、投射、反向作用、合理化、替代和升华等。

第五章新精神分析理论

霍妮[Karen Danielsen Horney 1885-1952]的基本焦虑说

●神经症理论

1.神经症:是一种由恐惧,由对抗这些恐惧的防御措施,由为了缓和内在冲突而寻求妥协解决的种种努力所导致的心理紊乱。从实际上的角度考虑,只有当这种心理紊乱偏离了特定的社会文化中的共同模式,才称作神经症。

2.神经症的分类:情景性神经症和人格性神经症。

基本罪恶:父母损害儿童安全需要的行为。包括:专制、过度保护、过度溺爱、羞辱嘲讽、残暴无情、完美主义、反复无常、偏心、忽视、冷漠、不守信用和不公正等。

基本敌意:由于父母对儿童安全需要的损害,使儿童在心理产生的不愉快情绪。

基本焦虑:是儿童觉得自己生活在这个潜伏着敌意的世界上,所体验到的孤独和无能的感受。

“我们或许可以粗略地把它描述为一种自觉渺小、无足轻重、无能为力、被抛弃、受威胁的感受,一种仿佛置身在一个一心要对自己进行谩骂、欺骗、攻击、侮辱、背叛、嫉恨世界中的感觉。”——霍妮

如果生活环境不能减少焦虑,则焦虑会持续下去并不断发展,形成对一切人的不信任感和怀恨情绪,这也就是霍妮所说的基本焦虑。霍妮指出,“由我上面提到的这些因素所导致的状况,或由类似的种种因素所形成的状况,是一种在内心中不断增长,到处蔓延渗透的孤独感,以及置身于一个敌对世界中的无能为力的绝望感。这种对于个人环境因素所作出的这种尖锐的个人反应,会凝固并且具体化为一种性格态度。

这种性格态度本身并不构成神经症,但它却是一块合适的肥沃土壤,从这块土壤中任何时候都可能生长出一种特定的神经症来。由于这种态度在神经症中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所以我给它一个特别的名称:基本焦虑。它与基本敌意是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的。”

5.神经症的人格类型

1)趋向他人:如果我顺从,别人就不会伤害我。

趋向他人(依从型):这种人对友爱和赞许、生活伙伴或狭窄空间有神经症需要。主要特征是甘居从属地位,常感到自我渺小可怜,总认为别人比自己强,倾向于以别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认为如果自己依从了,别人就不会伤害自己。

“需要被人喜欢,被人需要,被人爱,被人接受,受人欢迎,得到认可,得到欣赏‥‥”

他们不会爱,只是依附;不会付出,只会索取;不会分享感情,只会要求感情。

2)反对他人:如果我有力量,就没有人能伤害我。

反对他人(敌对型):这类人对权力、社会认可、剥削、自我赞许和成就怀有神经症需要。主要特征是将生活视为—种搏斗,适者生存,必须控制别人以掌握主动权;一心想超群出众、事事成功以至功名显赫;千方百计利用他人给自己带来好处;好斗但输不起;努力工作但不真爱工作;压抑感情,不愿为感情而“浪费时间”;彬彬有礼的外表隐藏着老谋深算的狠毒。这种人认为.如果我有力量,就没有人能伤害我。

与弗洛伊德的“投射”相似,这种人相信,所有人从根本上都是敌意的,并要将这种敌意表现出来。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的反应就是先下手为强。他们认为爱和其他积极情感都是愚蠢软弱的。他们只有在用得着别人时才与他们建立关系。

3)逃避他人:只要我退避三舍,就没有人能伤害我

逃避他人(退缩型):这类人对自主、完美怀有神经症需要,主要特征是,为逃避紧张关系而离群独居,与他人保持距离,不与他人发生感情上的联系;孤立自己,超然物外,与世无争;凡事力求完美,以避免他人的帮助或指责。这种人认为、只要我退避三舍,就没有什么人能伤害我。

他们对感情麻木不仁,他们避免焦虑的方式是简单地避免参与。爱上这类人肯定是一个错误——感情得不到回应,甚至他们根本感受不到你的情感。因此,对爱的双方来说,这种关系将是肤浅的、没有回报的。

霍尼说,

如果是依从型的,他会看着他的同伴,心里问自己:“他会喜欢我吗?”

如果是敌对型的,他关心的是:“他对我来说有用吗?”

如果是退缩型的,他首先关心的是:“他会干涉我,他会让我一个人独自呆着吗?”

●女性心理学

三、弗洛姆的社会精神分析论

3.社会潜意识:指一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员共同存在的被压抑的领域。主要内容是社会不允许其成员所具有的那些思想、认识、态度和情感。

4.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危机

●逃避自由

弗洛姆认为,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限制了个人的自由,但使人感到安全。而在现代社会,由于生产和技术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社会变迁越来越频繁,人际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危机和战争频繁难料,导致人的不安全感日益增加。在资本主义社会,表面看来人的独立和自由增加了,但人的孤独和不安全感也增加了。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是不安全的自由,即“消极自由”,所以人们要逃避自由。只有到未来健全的社会,人们才能获得安全的自由,即“积极自由”。

●异化

弗洛姆在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社会的异化论。他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决定了人只能成为他人或自己的经济利益的工具,成为庞大的非人的经济机器的工具。人们只是现代化的生产劳动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环节,没有劳动和创造的快乐感;劳动的目的不是人的生命活动本身,而是获得金钱。消费也不是基于人的真实需要,而是被资本主义扩大利润而人为刺激起来的膨胀的欲望。总之,在弗洛姆看来,现代社会的异化无处不在,人与自然、他人和真实自我越来越疏远和对立,人所创造出来的现代文明反过来成为压抑了人性。

●心理健康的概念

一般以适应社会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志。那么,以上描述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人都是健康的。但是从人本主义的观点来看,他们都是被异化的,是极为不健康的人;相反,那些被异化的社会认为,不健康的人则是最健康的。

因此,弗洛姆以“病人最健康”为题发表了他的最后的谈话。在他看来,真正健康的人必须是具有创生性倾向的人。

●社会改革论

弗洛姆认为的理想的健全的社会是“人道主义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它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为克服其弊端而建立的。

四、沙利文的人格理论

1.沙利文的人格理论

沙利文强调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探讨人格及其形成,主张把人格放到人际关系中去研究。人格是在人际情境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人格本身就是一种相对持久和稳定的人际交互作用模式。

沙利文强调良好人际关系、特别是青年期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 2.重要他人

是影响人格发展的重要人物,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也可能是记忆、想象、文学作品中或理想化的人物形象。

● 3.沙利文的人格结构

好我(good me)的人格意象由人们感到自己好的方面、被赞扬的方面构成,它们主要是与安全感有关的行为,换句话说,其中不带有焦虑感。

坏我(bad me)的人格意象反映的是人们不愿想起的、不受赞扬的那些经历,这些行为常引起焦虑。

(前两种人格意象大部分存在于意识层面)

非我(not me)非我意象也是由焦虑造成的,不过它在潜意识里是与自我系统分离的。非我是人格中最阴暗可怕的一面,包含着人格中那些极具威胁性,连坏我都应付不了的方面。按照沙利文的观点,人们只有在睡着或精神分裂的时候,才意识到并体验到非我的人格意象。

四、埃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

●自我同一性

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及怎样努力等一系列感觉。

第六章行为主义学派

第一节华生的人格理论

●理论观点

1、“空洞有机体”的人性观。认为人性无所谓善与恶,性善或性恶是由于个体受到环境影响、后天塑造的结果,环境是人格的塑造者,每一个人的人格都取决于其从刺激与反应间所学到的联结。

2、人格是一切动作的综合,是各种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

3、强调幼年和少年是个体形成各种习惯系统的时期,也是人格变化最快的时期,13岁以后,习惯系统就基本上

已经定型。

4、S-R

刺激(stimulus)指的是外部环境和身体内部组织所起的任何变化。反应(response)就是随着某种刺激而引起的肌肉和腺体的变化。

5、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名言)

6、第一个提出,异常行为的改变是通过条件反射而习得的。(小艾尔伯特与白鼠的实验)

第二节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论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将有机体的行为分为两类:反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1.反应性行为,又称应答性行为,指由某种特定的、可观察到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受反应结果控制的条件反射。R—S eg:“斯金纳箱”老鼠习得按压杆行为,不是对某种刺激所作出的反应,而是由于行为的结果习得。

2.一个原来不能引起某种无条件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出现,重复多次后,该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无条件反射,这种反射称为经典性条件反射。S-R eg:摇铃铛不给狗粮,仍分泌唾液。

泛化:又称类化或概括化,指一种条件反射建立以后,个体可能不仅对条件刺激做出行为反应,而且也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做出行为反应。eg:小艾尔伯特对其他毛茸茸的东西出现害怕反应。

分化:又称辨别,指个体能对不同的反应做出不同的行为反应刺激。eg:斯金纳训练鸽子专啄红色圆盘,不再啄橘色圆盘。

消退:即如果操作性条件反射被一种随后出现的强化物所强化,那么,将该强化物撤除,此操作性反应就会随之消退,直到恢复到最初未被强化时的水平。

自然恢复:一个已经消退的行为反应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可能会在没有经过任何再一次强化学习之后重新出现。

三、强化

强化: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操作行为的概率增加的过程。

强化是针对行为反应而言的,而不是针对有机体而言的;

强化物:是指能够增强动物某种行为的具体事物。

强化物并不一定是令人愉快的刺激。

正/负强化物:呈现某一后继刺激/撤去某一刺激物,增强某一行为出现频率的刺激物。

正强化(奖励),行为发生后给予一个愉快的刺激,eg:微笑、赞扬、奖品等;负强化(取消不好的刺激),行为发生后撤出一个厌恶的刺激,eg:收回批评、停止打骂等。

第三节多拉德和米勒的刺激反应论

一、学习的四个要素

米勒Neal E. Miller(1909—2002)美国心理学家,生物反馈学说的创始人。

(一)驱力(drive),是迫使有机体行动的任何一种强刺激。

驱力是一个动机概念,人格的能量单位。

(二)线索,是决定有机体产生什么反应,何时、何地做出反应的刺激。(三)反应,是由驱力和即时的线索诱发出来的具体的行为。

(四)强化,任何能引起驱力降低的刺激都是强化物。

童年时代的四个关键性训练

●喂食情景

●大小便训练

●早期的性教育

●愤怒与焦虑冲突

对行为主义学派的总体评价

(一)贡献

1、奠定了心理学的科学地位。

2、创建了一些很实用的心理治疗程序。

数据和客观标准来判定治疗的成败;

对儿童或有严重情绪障碍的患者很有效;

疗程相对来说比较短,方法也容易掌握。

行为主义研究领域的广泛性。

行为主义理论简洁、明了。

二)批判

1、忽视了人的自由意志和遗传的作用;

2、行为主义用实验室的动物进行研究结果用于人的身上,否认了人的复杂性;

3、行为评估信度、效度的质疑;

4、行为主义对人格的描述过于窄化;

5、忽视了人格的稳定性。

第七章人格特质论

根据自己属于哪种人格类型来描述,称之为类型论;从描述自己的人格特点开始,叫做特质论。

类型论:根据某种标准把人划分为多个类型,一个人只属于其中的某个类型,而不能是另外的类型。

特质论:用多个基本的特质来描述人的人格,每个特质都是对立两端联系起来所构成的一个维度,任何人都在这个维度上有一个确定的位置。正态分布。

第一节奥尔波特的特质心理学

特质是“一种概括化的神经生理系统(是个体所特有的),它具有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的能力,能诱发和指导相等形式的适应性和表现性行为”(Allport,1937)。

奥尔波特提出了两种特质: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

个人特质:是一个人所特有的特质;后改称为个人倾向,不同人的个人倾向并不是都具有相同的强度和显著性。共同特质:指许多人所共有的特质,就像一种文化。

奥尔波特依据特质表现的优势和普遍性将个人倾向分为三种:首要倾向,中心倾向,次要倾向。

第二节卡特尔的特质心理学

卡特尔的主要贡献之一是1949 年首次发表的《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该量表被公认为权威的个性测验方法,被誉为“世界十大心理测评”之一.《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Cattell‘s 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简称16PF)16PF测验常被用在因配偶双方的人格差异造成的婚姻冲突的诊断。16PF还被广泛应用到职业领域。

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surface traits)是彼此关联的可以观察到的特质,不是一种解释性概念——处于人格结构的表层,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的一个人的外部行为特点。

根源特质(source traits)——处于人格结构的内部,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一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Eg:大胆、独立和坚韧(根源特质是自主性);幽默、合群和无私(根源特质是友好)

根源特质制约着表面特质。每一种表面特质都源于一种或多种根源特质,且一种根源特质能够影响多种表面特质。根源特质可以视为人格的基本元素,尽管每个人所具有的根源特质相同,但其程度并不相同。

第三节艾森克的特质心理学

四、人格维度

一)外内向(extroxersion-introversion)

1、表现

外向:“开朗的,冲动的和非抑制的,有广泛的社交接触并经常参加群体活动。典型的外向型是社交的,喜欢集会,有许多朋友,需要有人与之交谈,并不喜欢一个人读书学习。”

内向:“一个退缩、安静、内省的人,不喜欢交往而喜欢读书,他自我保守,除了亲密朋友外,与人的距离较远。”二)神经质(neuroticism)(情绪性)--稳定性维度

1、表现

得高分的“情绪易变的,过度反应的。高得分的个体在情绪上倾向于过度反应,并且体验到一种情绪后,不易恢复常态。”

三)精神质(psychoticism)(倔强性)--超我机能维度

它代表一种倔强固执、粗暴强横和铁石心肠的特点,但并不是暗指精神病。

1、表现

得高分的“自我中心的,攻击性的,非个人的,冷漠的,反社会、缺乏同情心的,冲动的,不考虑他人的,并且通常是不关心正义和他人福利的,顽固、有创造性。”

低分者表现为温柔、善感等特点。

第四节五因素模型

大五人格测验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Costa.和McCrae在1992年编制的,

二、内容

外向性(Extraversion)——表示人际互动的数量和密度、对刺激的需要以及获得愉悦的能力。这个维度将健谈的、主动的、活泼的、趋于好运和乐观的个体与沉默的、严肃的、腼腆的、安静的人作对比。这个方面可由两个品质加以衡量:人际的卷入水平和活力水平。前者评估个体喜欢他人陪伴的程度,后者反映了个体个人的节奏和活力水平。外倾性正面表现为健谈,面部表情丰富,并喜欢做出各种姿势。他们果断,好交友,很活泼,富有幽默感,容易激动,好刺激,趋向于好动、乐观,负面表现为沉默寡言,呆滞。

随和性或宜人性(Agreeableness)——考察个体对其他人所持的态度,这些态度既包括善于为别人着想、富有同情心、信任他人、宽大、心软、直率,也包括充满敌对情绪、愤世嫉俗的、爱摆布人的、缺乏同情心。

可靠性或责任感(Consciousness) ——责任意识评估个体在目标导向行为上的组织、坚持和动机。这个子维度把可靠的、讲究的、有能力的个体和懒散的、行为不规范的个体作比较。同时反映个体自我控制的程度以及推迟需求满足的能力。正面表现为行为规范,可靠、有能力、有责任心。他们似乎总是能把事情做好,处处让人感到满意。

负面表现为行为不规范,粗心,做事效率低,不可靠。

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评估的是情感的调节和情绪的不稳定性。情绪性高分的个体倾向于有心理压力、不现实的想法、过多的要求和难以控制冲动以及不适应的应对反应。虽然这个方面的高分并不预示着存在临床上的障碍,但患有临床综合症的个体往往会在这个量表上得高分。正面表现为情绪理性化,冷静,脾气温和,满足感,与别人相处愉快。负面表现为自我防卫,担忧,担心个体是否适应,往往容易情绪波动并易产生负面情绪如生气,自罪和厌恶感,还易于产生非理性的想法,在压力状况下比他人效果差。

求新性或开放性(Openness)——对经验本身的积极寻求和欣赏以及对不熟悉情境的容忍和探索。这个维度将那些好奇的、对新鲜物感兴趣的、新颖的、非传统的以及富有创造性的个体与那些循规蹈矩的、无分析能力的、不善于创造性思考的个体做比较。正面表现为对新鲜事物感兴趣, 尤其是对知识、各种艺术形式和非传统观念的赞赏。人们常常认为他们勤于思考,好幻想,知识丰富,富于创造性。负面表现为自我封闭,循规蹈矩,喜欢固定的生活和工作程式,不善于创造性的思考。

第八章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第一节马斯洛的人格理论

二、需要层次理论

一)地位:是马斯洛人格理论的核心。

二)内容

●两类需要

●七层需要

●五层需要

(三)解释

1、马斯洛认为这些需要是有层次的,是一种由低到高的逐级上升的过程,呈金字塔形式排列。

2、这些需要是相互联系的,组成了一个优势层次。

3、这些需要通常是无意识的,越高级的需要满足后能引起更为强烈、更为深刻的幸福感、满意感、充实感,能体验到内心的宁静和丰富。

4、可以是低级需要部分地满足时,有高级需要产生。

5、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满足某种需要的途径和方式是不一样的。

6、人的行为是由几种基本需要共同决定的。

“约拿情结”是一种渴望成功又恐惧成功的内心冲突。

四、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到自己心目中的天堂去旅行”

在自我实现中取得成就时体验到的与世界完全和谐时的微妙的瞬间的美好感觉。

“这种体验可能是瞬时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转瞬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或甚至是欣喜若狂、如痴如醉、欢乐至极的感觉。”

“这些美好的瞬间来自爱情,和异性的结合,来自审美感觉,来自创造冲动和创造激情,来自意义重大的领悟和发现,来自女性的自然分娩和对孩子的慈爱,来自与大自然的交融……”

●对马斯洛人格心理学的评价

贡献:

对健康人和人性积极面的研究极大地超越了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

需要层次理论已获得广泛应用

不足:

经验概括和构想较多,实证不足

马斯洛过于强调个人价值和选择的自我实现

许多概念模糊

“人性本善”假设太天真。

第二节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自我概念既是罗杰斯人格学说的核心概念,也是其学说的理论基础。自我概念是人格形成和发展和改变的基础,是人格能否正常发展的重要标志。

定义:是指在个人现象场中关于自我的感知和认识。

?真实自我:此时此刻真实存在的自我。

?理想自我:个体最喜欢拥有的自我。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评价

一、贡献

(一)将人格研究者的注意力引到了健康人的方面,开始关注人的创造性、快乐和身心健康等问题。

(二)患者中心疗法的积极作用,强调在治疗中治疗师的移情,对患者的积极关注;互助小组的兴起,对今天的团体治疗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教育,工商管理等的积极影响。关注人的潜能的发挥,关注人的基本需要等。

二、批判

(一)用自由意志来解释人的行为。

(二)人本主义的很多关键概念很难定义,如“自我实现”、“高峰体验”等。

(三)大部分资料来自于自己的直觉,研究方法不是很严谨。

(四)心理治疗方法的有限性。只对一小部分希望通过治疗解决问题的人有帮助,对那些极端心理障碍的人帮助甚少。

(五)对人性作了太多的假设。假设人性本善,假设我们每个人都有实现自己潜能的愿望。

二、概念辨析

将习得的情绪(如,恐惧)迁移到其他物体上。在心理学术语,这种迁移被称为“泛化”。

四、案例分析

案例一:有一个研究小组多年前曾经测量了8岁儿童的攻击特性,他们在几所小学里问小学生这样的问题,比如“谁最爱推撞别的孩子”,22年以后,研究者又和当年参加研究、现已30岁的人进行了面谈,他们发现,在小学是被认为攻击性较强的人,长大以后也容易表现出攻击性,那些喜欢推撞同学的孩子,长大成人以后常出现虐待配偶和暴力犯罪行为。

男生与女生攻击性倾向更强,男性天生具有一种控制竞争者的需要,以便保全自己并将他的基因传递下去,另外,还有研究者从睾丸激素的水平来解释攻击行为。

攻击性:是指具有对他人有意挑衅、侵犯或对事物有意损毁、破坏等心理倾向和行为的人格表现缺陷。

1.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无意识的本能,也就是说,我们具有一种自我毁灭的无意识愿望。但是,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不会自我伤害的,所以这种自我毁灭的冲动就会转向外面,以攻击的方式向别人表达出来。

2.特质流派的人格理论家看重攻击行为稳定性的个体差异。

3.生物学流派;认为是有更强的攻击性遗传倾向。

4.人本主义流派认为爱打架的孩子往往来自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家庭,如果儿童形成不良的自我形象,他们就可能在遇到挫折时对别人大打出手。

5.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是象学习其他行为一样,学会攻击行为的。如果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得到的不是惩罚,而是犒赏,这些孩子就会变成富于攻击性的成人;观看榜样的攻击行为,发现别人的攻击行为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会让他们学会攻击行为。

6.认知流派认为人们在某一情景中作出什么反应,取决于人们怎样对情景做出解释,有些人比别人更倾向于把这种模糊的情景解释成受到了威胁,同时也可能以攻击方式做出反应。

案例二:小李参加晚会,只要有陌生人接近他,与他交谈,他就显得紧张,试图后退或回避。请试着用各种人格

理论分析和解释。

●生物学取向的理论家可能从遗传的神经生理机制方面加以解释;

●特质论者可能认为,小李具有内向或害羞的特质,这种特质使他在公共场合表现出退缩或回避行为;

●行为主义者可能会认为,小李没有学会在这种场合与陌生人谈话的技能;

●认知论者可能解释说,小李因为在工作中往往不能很好的与人沟通,于是他就认为在晚会上他也不能成

功的与人沟通;

●精神论者可能认为,小李的行为象征着一种潜意识欲望,即希望有人来关心他,就像小时候妈妈照顾她

那样;

●人本主义者可能认为,小李的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不协调,他特别关注别人对他的评价,总担心自己的

表现不令人满意,越是担心,就越显得局促不安。

人格心理学自考复习题整理

现代人格心理学 名词解释: 1.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范型:指一定时期在某一或多个学科中的多数科学家所共同接受的一套理论和方法。 3.人格结构:是研究气质、性格、能力以及个人活动倾向性等心理特点如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定的组织模式。 4.人格理论:是一套正规的符号系统,用来组织人格研究材料,解释和说明人格、人性、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条件以及阶段等理论问题,以反映人格心理现象的本质与规律,并提出可验证的理论假设和启发人格研究的新观点、新方法。 5.人格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格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6.生的本能:包括生存本能和性本能,生本能所提供的能量称为埃罗斯,埃罗斯代表爱和创造的力量。 7.里比多:即为广义的性,就是一切寻求快感的潜力,泛指心理活动的能量。 8.无意识: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 9.潜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 10.意识:人格最表层部分,它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所组成。 11.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12.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 13.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 14.停滞:心理障碍可以导致任何阶段的发展停顿和延缓,这种现象称之为停滞。 15.倒退:由于早期阶段发展停滞使某些早期的特征保留在以后的阶段中,当个人面临危机和挫折时,他很有可能退回到较早的阶段,这一过程称为倒退。16.压抑:自我防止引起焦虑的思想观念进入意识领域的一种方法。 17.自由联想法:就是让患者处于身心放松状态,鼓励其说出脑海里涌现的任何思想观点或感情经验。 18.梦的分析:佛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潜意识现象,是潜意识愿望经过伪装后的象征性的满足,实质就是被压抑的无意识欲望的一种变形的满足。19.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它包括了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 20.集体潜意识: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21.生活风格: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成为“生活风格”,这是一种标识个体存在的独特方式。 22.创伤范式:佛洛伊德早期在运用催眠术和疏导法治疗神经症时发现,如果病人把内心的“创伤”倾吐出来,病症就会消失,这就是创伤范式。 23.内驱力范式:佛洛伊德早期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其中内驱力与本我对应,内驱力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24.自我范式:把自我看成是人格结构,当中相对独立的部分。 25.角色混乱:指个体不能正确地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角色。 26.显在焦虑:是对显在危险的反应,产生情景性神经症。 27.基本焦虑:指人将基本敌意泛化到一切人甚至整个世界,从而感到世间的一切事物和一切人都是潜伏着的危险因素。 28.特质:是一种概括化了的行为方式,具有个体特征,并且人际之间有很大差异,它是一种实在的和具有决定意义的神经心理结构。 29.机能自主性: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为的那些原因。 30.根源特质:是隐藏在表面特质,是人格的内在因素,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一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 31.共同特质:一个社区或一个集团成员所共同具有的特质。 32.动力特质:是促使人朝着一定的目标去行动,它是人格的动力性因素。 33.正强化:呈现正强化物可以增加有机体反应概率的现象。 34.负强化:撤去负强化物可以增加有机体反应概率的现象。 35.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 36.替代强化:榜样的行为是否受到强化,受到什么样的强化,并不一定影响模仿者的行为学习,这时候的强化对于榜样而言,则是一种间接强化,又称替代强化。 37.自我效能感: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 38.强化物: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强化也就是内驱力的降低,任何能够导致内驱力降低的刺激就是强化物。 39.约拿情节:在我们的社会中,如果一个聪明的人说:“我是十分聪明的”。就会冒犯他人,引起对立、敌意、打击。于是,优秀的个体一般要学会像变色龙一样掩饰自己,贬低自己来避免他人的攻击,就像圣经上的约拿一样,这种情节称之为约拿情节。 40.自我概念:代表对自我感知的一种组织化和一致性的模式,它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 41.移情:从另一个人的观点对他的问题进行理解,从那个人的内部参考模式出发。 42.高峰体验:人们会产生某些基本的认识与感受,如爱的体验、审美感知、创造等,这些认识与感受以及所有其他最高程度创造和成就的时刻,称之为高峰体验。 43.场依存—场独立性:主要依据视野线索来做出判定的倾向称为场依存性;主要依据身体经验线索来做出判定的倾向称场独立性。 44.原型:是某类事物在个人心目中的典型形象。

人格心理学重点讲解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人格心理学的特点及其研究主题 一、人格心理学的特点 从理性上考察这门课程: ①研究内容侧重:心理差异 ②研究策略强调:整体性 ③研究特征注重:内部稳定性 二、人格主题 ①人性哲学②人格结构③人格动力 ④人格成因⑤人格发展⑥人格测量 三、人格理论研究“范型” 范型:一定时期,在某一或多个学科中,多数科学家共同接受的理论和方法。 1、古典精神分析 2、新精神分析 3、特质伦每个流派侧重某一个或几个主题 4、行为主义学习论 5、人本主义 6、认知主义 四、人格理论研究的几大范型的优缺点 1、经典精神分析 优点: (1)为古典精神分析向新精神分析做了过渡 (2)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3)促进了家庭心理咨询和儿童教育的发展 缺点: (1)人格动力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 (2)整个人格理论不太系统 (3)有些理论假设有待一步考证 (4)社会环境仅局限于家庭环境 2、新精神分析 优点: (1)把潜意识理论的开拓性研究推向了新的里程碑 (2)扩展了新的理论领域,加强了相关学科的联系 (3)丰富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内涵,发展了精神病学中心医学的理论和方法 缺点: (1)没有脱离精神分析的理论主体 (2)对未来社会的乌托邦式构想 (3)理论仍具有神秘色彩 3、行为主义学派 优点: (1)行为主义奠定了心理学的科学地位 (2)行为治疗的实用性 (3)行为主义研究领域的广泛性 (4)行为主义理论简洁、明了

缺点: (1)错误地将人类等同于动物 (2)行为评估信度、效度的质疑 (3)行为主义对人格的描述过于窄化 (4)忽视人格的稳定性 4、人本主义学派 优点: (1)关注积极方面 (2)应用广泛:①对心理治疗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②在管理和教育改革中的应用 缺点: (1)概念模糊,缺少实证的研究 (2)过分强调人的天赋潜能,忽视了社会与教育的力量 5、人格特质理论 优点: (1)注重研究的实证性 (2)提出了有价值的理论观点 (3)促进了人格测评工具的产生 缺点: (1)缺乏对特质概念的理论探讨 (2)缺乏统一的特质理论框架 6、认知学派 优点: (1)将实验研究技术带入人格研究 (2)将人格与认知问题有机结合 缺点: (1)人格研究的去人格化倾向 (2)认知理论范式缺乏系统性 第二节人格的界定及特征 一、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二、人格的特征 1、整体性(统合性) 2、稳定性 3、功能性 4、独特性 第三节人格理论的向度 一、了解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几个理论向度 (一)自由论——决定论:这一问题主要涉及的是对人行为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是由其个人意愿自由控制,还是由不为个人意愿所控制的因素来决定? (二)理性——非理性:这一维度说明人的理性思维对人的影响有多大。 (三)整体论——分析论:这一维度划分了心理研究是对人进行整体研究还是分析研究

教师招聘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教师招聘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论述: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确定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揭示心理机制,揭示心理本质。) 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 有助于教师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 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 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4. 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钠 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2.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杜威安吉尔 研究意识,把意识看成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对意识作用和功能的研究。 3.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试验方法进行客观研究。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 反对把心理作为一个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哥哥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也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与部分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精神分析心理学佛洛依德 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 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奈赛尔皮亚杰 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 注意是心里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人格心理学期末整理

第一章绪论 1、人格的定义:源于个体身上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 (1)发生在个体身上。 情境和人格共同决定行为 (2)稳定的行为方式 在适应环境过程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行为模式或个人特点。 (3)内部过程: 从人的内心发生、影响行为、情绪、动机和认知过程,是个体的内部整体性 2、人格的特性: (1)独特性: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是环境与基因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素质限定了发展的界限,环境只能在这个界限范围内发生作用,决定发展的结果。 不排除共同性,群体人格: (2)稳定性: 跨时间持续性;跨情境一致性; 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排除其发展和变化,人格改变不同于行为改变,是更为深层次的改变。(3)整体性: 人格虽有多种成分和特质,但在个体身上他们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的,综合成为一个有机体。 (4)社会性: 人格是社会化的产物;社会剥夺 人格的社会性不排除人格的自然性,人格受个体生物特性的制约 (5)功能性 3、个性:个别差异,相对于共性而言,万事万物都具有 人格:对一个人的总的描述或本质的描述,既有独特性又有整体性。 4、气质: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1)先天性 (2)无好坏之分 (3)不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与成就水平 (4)是一种依赖于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的人格特征 (5)气质是先天禀赋(人格形成的原始材料之一),社会环境对人格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5、性格:个人的品行道德和风格,是个人有关社会规范、伦理道德方面的各种习性的总称。(1)后天形成 (2)具有道德评价含义 (3)可塑性

6、人格的流派 精神分析流派—人的无意识心理对行为方式的差异起很大作用 特质学派—人是处在各种各样人格特征的连续体的某个位置上 生物学流派—用遗传素质和生理过程解释人格的个体差异 行为流派—稳定的行为方式是条件反射和期望的结果 认知流派—用人们加工信息的方式解释行为的差异 人本主义流派—人的责任感和自我认同感是造成人格差异的主要因素 7、人格与文化 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需要和成就,倾向于把自己看作独立的、独特的人; 集体主义:倾向于把自己归属于一个较大的群体,如家庭、宗族或国家,喜欢合作,从群体成就中获得更大的满足; *不同文化中的不同经验影响着人格发展,而且人格是存在于文化背景之中的。 9、研究方法 (1)假设-检验法 理论:关于建构或事件之间关系的一般陈述。(简约性;有用性:能提出可检验的假设。假设:对来自理论的,有逻辑联系的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合理预测。 事前预测&事后检验:假设应先于检验 重复研究:“文件柜”现象:研究者只在发现了显著效应的情况下才愿意报告其文章 (2)个案研究法 局限:1个案推他人:而且个案研究的被试大多是来进行心理治疗的,不同于常人; 2难以确定因果关系 3.研究者主观判断不客观性。 优点:很多人格概念不容易用其他方法来检验(潜意识;个体生活丰富性) 1.罕见的个例; 2.与正常人没有差异; 3.说明治疗方法 4.证明一些可能性 10、信度:在多次测量中具有的一致性程度 重测信度:不同时间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内部一致性:一项测验中的所有项目所测的是否是相同的心理结构 11、效度:测验所测量出的东西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原本要测量的东西。 表面效度:看测验的项目是否测量了所要测量的东西 相容(聚合)效度:一项测验测得的分数与另一项具有相同建构的测验之间的相关程度。区别效度:一项测验的分数与另一项理论上没有关系的测量之间不相关的程度 行为效度:测验分数能够预测人的行为 12、人格的评价:(1)自陈量表 (2)投射测验:罗夏克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句子完成测验

人格心理学必考点

人格心理学整理的东西 一、 概念解释 1、人格:个体内在的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 2、集体无意识:是由荣格提出的。指在个体生命的开始,每一个民族的成员具有某些共同的原始意念的思想,它是在种族进化和人类历史发展中所积累的心理上的沉淀物,由遗传的神经模式决定。 3、社会兴趣:是由阿德勒提出的。指人类和谐生活、相互友好的先天潜源。 4、特质:由奥尔波特提出的。是一种动机心理结构,一种先前倾向,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 5、机能自主:由奥尔波特提出的。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 7、自我强化(自我调整):是由班杜拉提出的。指个体根据自己内在的标准和对外界环境强化的预期进行自我称赞或自我责备,以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即:自定标准奖惩自己。) 8、强化:是指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操作行为的概率增加的过程。 9、替代强化:观察榜样(别人的行为)受到的强化,并非亲身经历的强化。 10、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 11、自我实现:是由马斯洛提出的。就是要求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和才能,对自身内在本性的更充分地把握和认可,是朝向个人自身统一,完整和协调的一种倾向。 12、自我:在罗杰斯看来,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是现象场中与个体自身密切相关的部分。 13、自我实现趋势:个体与生俱来的一种生存成长和促进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14、机能评估过程:个体根据是否能够维持和提高自身来对自己的经验进行评估的过程。 人格: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的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是心理学家用来界定自己从事研究的某一个范围,反映了心理学家从不同的侧面对人格系统所作的描述。 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多种成分和特质,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密切联系,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组织。 人格的稳定性:指人格特质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它并不排斥可变性。人格的变化体现在表现方式变化而

人格心理学(复习题)

《人格心理学》 一、概念解释 人格、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稳定性、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社会性、投注、生活风格、机能自主、基本焦虑、能和外能、力比多、特质、自卑感、个人构念、现象场、集体潜意识、强化、观察学习、控制点,晶体智力,流体智力 二、填空 1.人格心理学主要的研究途径有:、、。 2.人格的特性有:、、、。 3.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有:、、、、。 4.四种基本的人格理论范型是:、、、。 5.弗洛伊德把焦虑分为三类,即、、。 6.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为:、、、、。 7.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包括、、。 8.梦的工作包括:、、、。 9.荣格的集体潜意识中的原型主要有:、、、、。 10.荣格的人格发展阶段是:、、、。 11.荣格认为人格的动力是:。它按原理和原理活动。 12.阿德勒的两种错误的生活风格是:、。 13.霍妮提出的神经症的三大类型指:、、。 14.霍妮的理论被称为:。她认为人格发展的动力是:。 15.精神分析论者关于人格动力的基本概念不同,弗洛伊德是、荣格是、阿德勒是、霍妮是。 16.行为矫正的主要方法有:、、、。 17.斯金纳按强化物的来源把它们分为:、。 18.艾森克的人格维度是指:维度、维度和维度。 19.特质理论的新进理论是和。 20.多拉德和米勒关于学习的四个要素:、、、。 21.多拉德和米勒将冲突分为四类:、、、。 2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包括五种需要、、、、。 23.凯利的CPC循环指、、。 24.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25.罗杰斯认为机能完善的人的特点是:、、、、。三、简答 1.简述阿尔波特健康人格的特点。 2.简述学习论和特质论的区别。 3.简述多拉德和米勒的挫折—攻击理论。 4.简述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5.简述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

《人格心理学》习题整理

《人格心理学》习题整理

一、知识点:【绿色不考】【红色重点】 P3:1、人格,应该从两方面来理解:①外在人格,即个人被他人知觉和描述的方面; ②内在的人格,涉及一些内在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人被他人认为是这样的。 P5:2、(按照中国人的表达习惯)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这一界定包含5层含义:①人格是指一个人外在的行为模式,即个人与环境的互动方式。 ②人格是指一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包括:a稳定的动机,b 习惯性的情感体验方式和思维方式,c稳定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 ③人格是一种蕴于中、形诸外的统一体,由一些特质构成。。。 ④动力组织与行为模式的统一体意味着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独特性(人格的基本特性)。 ⑤人格既是各种交互作用的结果,也是交互作用的过程。 P5:3、稳定性: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具有剖跨时间的连续

性、跨情境的一致性。 P9:4、通过一个例子,理解几大人格理论的区别! 5、人类探索人格、构建人格理论的目的?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or改变) P10:6、人格理论要回答什么问题? 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②他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 ③他是如何变成这样的?④他是健康的吗? ⑤他会不会改变? ⑥如何帮助他改变? P12:7、人格测评的用途? ①了解当事人的一种途径, ②评估心理治疗方法的效果,③临床心理诊断技术, ④人员选拔和人力资源管理。 P23:8、负相关 P27:9、什么是社会称许性?按照社会期望他们的样子来展现自己,而非依据真实状况作出选择。 P28:10、控制组?不接受实验处理的被试组 P31:11、相关研究不能证明。。因果关系;实验研究方法。。。P33:12、投射测验、投射作用P99

人格心理学复习材料

论述题: 1.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性格的类型论与特质论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2.从与自陈测验相比较的角度,谈谈投射测验的特点。 3.如何了解一个人的性格,运用所学的知识,对你现实生活中的一位亲人或朋友进行性格方面的描述。 4.试述评奥尔波特的性格特质理论。 5.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荣格的性格类型论进行述评。 6.述评测量性格的方法。 7.埃里克森自称是一个弗洛伊德主义者,你如何理解。 8.能力是指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谈谈你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并从某一个角度分析自己具有什么能力。 9.评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10.述评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11.简述弗洛伊德的性格理论,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其理论进行评价。 12.试述成功智力理论。 13.阿德勒与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分歧有哪些。 14.什么是能力?能力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如何? 15.评述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16.加德纳认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试对他提出的智力理论进行述评。 17.谈谈你对西方“Big Five”模型与“FFM”的理解。 18.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不要使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失调。”对此你怎样理解。 19.述评人格五因素模型。 20.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认为,一个适当的智力理论应该考虑智力与内在世界、外在世界以及人的经验的关系。你对他提出的智力理论如何理解。 简答题: 1.人们对气质的含义主要有哪几种意见? 2.简要说明弗洛伊德理论中自我的功能。 3.简要说明罗杰斯提出的“机能健全的人”具有哪些特征。 4.简要说明能力和知识的关系。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

选择、填空、名词解释 ★威特金的心理分化表现为 1.自我与非我的分化 2.心理机能的分裂 3.神经生理分化 自我—非我的分裂可以通过两种技能即认知改组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的测量来确定。 心理机能分裂的程度可以通过对冲动有组织的控制和特殊化的防卫这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人格建构的基本假设和推论 基本假设: “个体的信息加工过程被他对事件的预期所引导。” 11个推论 1.建构推论:一个人通过对事物的反复建构来预测未来事件。 2.个体推论:人们在建构事件时的方式各不相同。 3.组织推论:每个人在预测事件时都会自然形成一种包括结构顺序关系的建构体系。 4.两分推论:一个人的建构体系包含种种两分结构的构念。 5.选择推论:每个人在通过自己的建构体系对某事物作出预期时,他都会在两分结构 中做出选择。 6.范围推论:一个结构只能对有限范围的事件做出预测。 7.经验推论:一个人对外界事物的建构与他个人的学习经验有关。 8.调整推论:个人构念系统的变化与调整要受到构念渗透度的制约。(是否可容纳新) 9.片断推论:个人构念系统中存在彼此分离、不一致的亚层次构念。 10.共同性推论:建构经验方式的共同性可以导致人们心理与行为的相似性。 11.社会性推论:个体在建构自己的构念时,会在社会交往中扮演了他人的角色,以便 更好地理解对方、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控制点理论由罗特提出 ★EAS气质模型划分了三个气质维度: 1.情绪性 2.活动性 3.交际性 ★班杜拉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组成部分: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动作再现过程 4.动机过程。 ★阿尔波特认为有3种类型的特质: 1.根本特质——在顶层

2018人格心理学复习要点

2018年人格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 1.人格的定义(P5) 人的稳定而独特的行为模式及其内在动力组织的统一体 2.人格的基本特性(P5) 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独特性 3.人格分析的三个层面(P7) 种属共有、群属共有、个属特有 4.人格研究的三种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P20-30) 个案法评价:优势 生态效度高 深入性强 独特性好 ;劣势 代表性弱 专业性强 主观性明显 相关法评价:优势 代表性强 效率高 提出假设主要方法 ;劣势 不能得出因果关系 很难消除社会称许性 牺牲独特性 实验法评价:优势 能够得出因果关系结论 较好实现对变量的控制 ;劣势 生态效度弱 成本高 专业性强 5.人格投射测验(P33-35) 概念:让人对模糊不清的刺激信息进行自由反应,以评估其人格的方法。 类型:罗夏墨迹、主题统觉、画画测验等。 优势:反应的真实性高;操作简单。 劣势:解释困难;主观性太强。 6.测评的评价:信度、效度(P38) 信度:测验的可靠性(稳定性) 效度:测验的准确性(目标性) 7.Allport的人格结构理论(P44-45) 统我-特质-态度-习惯-反射 反射是对外界刺激的本能随机反应;习惯是对具体刺激的特定反应;态度是诸多习惯引起的情感倾向;特质乃是人格中最基本和最稳定的单位,当一个人具有某种特质时,他的思想和行为会具有经常朝某个方向反应的倾向;统我:是人格中趋于内在统一的所有方面,包括个体内部对自我认同感和自我提升的所有方面,是客观存在的“我”的所有方面。 8.Catell对特质的区分: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P51) 表面特质: 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 个体相对外显的特质 彼此之间并没有相互的关系 根源特质:内在的、稳定的、作为人格结构的基本因素的特质 由表面特质推断而来 彼此相关、共同变化的一系列特征 9.Catell的根源特质确定方法:因素分析(P53) 10.Eysenck的大三人格模型(P56) 外向性(extraversion)反映的是人的活动性指向和强度 神经质(neuroticism)反映了人情绪的稳定性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 第1章绪论 1、医学心理学概念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患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并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科学。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研究心理因素在各类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2)研究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因素对机体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 3)研究人格心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和康复中的作用 4)研究如何通过人的认识第心理功能支配和调节自身的生理功能 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分为观察法(包括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调查法(包括晤谈法和问卷法)、测验法和实验法;根据所研究的对象多少,还可分为个案法和抽样法;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时间性质,可分为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 第2章心理学基本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心理动力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五个方面: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心理发展理论、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和释梦理论。 1、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 Ⅰ意识:能被个体察觉到的心理活动(感觉、知觉、情绪、思维) Ⅱ潜意识:无法被个体感知到的那部分心理活动(动物性本能、冲动,经验,欲望,动机) 1)潜意识是人类活动的原动力所在 2)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理解潜意识对行为特别是对变态行为的影响,是理解精神分析思想的关键。 Ⅲ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 前意识保持对欲望和需求的控制,使其尽可能按照外界现实规范的要求和个人 道德来调节,是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缓冲区。 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只有经过前意识的审查、认可才能进入意识。 2、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和相互协调构成了人格的基础。本我追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是生存的原动力;超我监督、控制个体按照社会道德标准行事,以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自我则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冲突,使个体适应环境。 Ⅰ本我:与生俱来的、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存在于潜意识的深处,代表人的生物性本能和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和破坏欲。遵循“享乐原则”,本我冲动永远存在。 Ⅱ自我:个体出生后在与现实接触中由本我发展分化而来,大部分存在于意识中,代表着理性与审视。遵循“现实原则”,自我的成熟水平决定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Ⅲ超我:个体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化的自我,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将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第内化的结果,属于道德、良心的部分,是人格的最高形式和最文 明的部分,遵循“至善原则”。

《人格心理学》期末考试题整理大全

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4.荣格集体潜意识中的黑暗面是指( C 阴影 )A 情结 B 自卑 D 自性 6.荣格个体潜意识的集中体现是( B 原型 )A 幽默 C 移情 D情结 二.单项选择 1、个体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整合,其中包含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是(D)。D、人格 2.个体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征是(A)。A、气质 3.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B)。B、性格 4.个体自出生至终身的整个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征表现随着年龄和习得经验的增加而逐渐改变的过程称(C)。 A、人格结构 B、人格动力 C、人格发展 D、人格适应 5.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保持和谐状态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称(C)B、人格发展C、人格适应D、人格动力 6.人是一个能量系统,整体上能量有限.若以某种方式释放能量.那么以另一种方式释放的能量就会相对减少,这种观点的提出 者是(C)。C、弗洛依德 7.个体感知到环境中真实的客观的危险所引起的情绪反应是(A)。A、现实性焦虑 8.个体潜意识地阻止有关自己痛苦的事实进入意识,这种自我防御机制是(B)。A、压抑B、否认 9.人格作为一个整体(精神或心灵),包括思想、感情和行为,无论是意识或潜意识,它的作用是调节和控制个体使之与环境相适应,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A)。A、荣格 10.人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与他人和社会和睦相处,选择和追求与社会理想相一致的人,而不是一个一切为“性”的动物,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C)。C、阿德勒 11.强调自我对健康成长和环境适应以及自我的自主性。人格发展包括了集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A)。A、埃里克森 12.把人格特质分为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的心理学家是(C)。 C、奥尔波特 13.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的心理学家是(B卡特尔)。 14.把人格分为类型、特质、习惯反应和特殊反应四级水平的心理学家是(D)。D、艾森克 17.在人格研究中,从大量相关变量中抽取最基本的维度或因素加以分析的统计方式称(D)。D、因素分析 19.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之中,并决定人的行为,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C)。C、罗杰斯 25.提出智力三元成分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A、斯腾伯格1.二.单项选择 1、个体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整合,其中包含区别 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是(D)。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人格 2.个体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征是(A)。 A、气质 B、性格 C、人格 D、能力 3.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B)。 A、人格 B、性格 C、能力 D、气质 4.个体自出生至终身的整个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征表现随着年龄和习得经验的增加而逐渐改变的过程称(C)。 A、人格结构 B、人格动力 C、人格发展 D、人格适应 5.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保持和谐状态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称(C)。 A、人格结构 B、人格发展 C、人格适应 D、人格动力 6.人是一个能量系统,整体上能量有限.若以某种方式释放能量.那么以另一种方式释放的能量就会相对减少,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C)。 A、荣格 B、阿德勒 C、弗洛依德 D、埃里克森 7.个体感知到环境中真实的客观的危险所引起的情绪反应是(A)。 A、现实性焦虑 B、神经性焦虑 C、道德性焦虑 D、防御性焦虑 8.个体潜意识地阻止有关自己痛苦的事实进入意识,这种自我防御机制是(B)。 A、压抑 B、否认 C、自居作用 D、投射作用 9.人格作为一个整体(精神或心灵),包括思想、感情和行为,无论是意识或潜意识,它的作用是调节和控制个体使之与环境相适应,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A)。A、荣格B、阿德勒C、卡特尔D、弗洛伊德 10.人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与他人和社会和睦相处,选择和追求与社会理想相一致的人,而不是一个一切为“性”的动物,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C)。A、弗洛伊德B、荣格C、阿德勒D、埃里克森 11.强调自我对健康成长和环境适应以及自我的自主性。人格发展包括了集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A)。A、埃里克森B、弗洛伊德C、荣格D、阿德勒 12.把人格特质分为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的心理学家是(C)。A、卡特尔B、艾森克C、奥尔波特D、马斯洛 13.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的心理学家是(B)。 A、艾森克 B、卡特尔 C、奥尔波特 D、罗杰斯 14.把人格分为类型、特质、习惯反应和特殊反应四级水平的心理学家是(D)。 A、卡特尔 B、奥尔波特 C、罗杰斯 D、艾森克 15.通过感知、记忆、判断、推理等心理活动来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操作过程称为(A)。 A、认知 B、认知风格 C、认知方式 D、认知类型 16.个体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及特性称(A)。 A、认知风格 B、认知类型 C、认知过程 D、认知活动 17.在人格研究中,从大量相关变量中抽取最基本的维度或因素加以分析的统计方式称(D)。 A、Q分类法 B、语义分析 C、内容分析 D、因素分析

人格心理学重点

一、选择填空 1、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发表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2、人格心理学产生的来源最主要有两个:一是心理测量运动,二是临床精神病学的发展。 3、1900年,弗洛伊德发表《梦的解析》,标志着古典精神分析的形成。 4、弗洛伊德提出的几种防御机制:压抑、否认、投射作用、合理化作用、移置、反向作用、认同作用、固着作用、升华作用、退化作用。(KP84) 5、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口腔期(动欲区:口腔)、肛门期(动欲区:肛门)、性蕾期(动欲区:生殖器)、潜伏期(性欲被移置为替代性的活动)、生殖期(动欲区:生殖器) 6、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自由联想法、梦的分析(两种方式:符号化、梦的制作)、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幽默。 7、1911年,阿德勒创立了“个体心理学”。 8、阿德勒人格动力概念:器官缺陷、自卑感、追求优越与社会兴趣。 9、1939年,哈特曼发表著名的《自我心理学和适应问题》一书,标志着自我心理学正式成立。 10、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 主动对内疚(3~6岁) 勤奋对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亲密对孤独(20~25岁)繁殖对停滞(25~65岁)(KP116-118) 11、霍妮提出了神经症的双重衡量标准:文化标准和心理标准。 12、弗洛姆把人的性格分成两个部分:个体性格和社会性格。 13、卡特尔把动力特质分为三种:能、外能(包括态度和情操)和辅助。 14、默里创立了研究无意识心理过程的著名方法,即“主题统觉测验”。 15、荣格强调人格的统一性与整体性。三个不同层次人格结构: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16、荣格根据两种态度或倾向性,把人划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 提出四种心理功能: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 17、艾森克认为存在着三个基本的人格类型或人格维度:外倾性(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 三个基本维度的生物学基础:内外倾(皮层唤醒水平)、神经质(边缘系统)、精神质(男性生物特性,特别是雄性激素分泌) 18、斯金纳将强化按间隔时间和频率特征分为两大类: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 19、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学习的发生离不开四个要素,它们是: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 20、学习就是在各种习惯族系等级系统中,反应等级不断重新组合的过程。 21、多拉德和米勒将原有反应等级不能解决当前问题的情况叫做学习困境(学习的前提/基础)。 22、冲突的种类:接近—接近冲突(指两个目标具有同等的诱惑力,都是诱发接近趋向的目 标时所发生的冲突) 回避—回避冲突(指一个人必须在两个否定目标中选择其一,即同时面对 两个目标都只能诱发回避趋向时所发生的冲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知识整理

组织行为学 一:组织行为学的定义 1定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这一定义包括三层含义: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2组织: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它的存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3三大要素:观察,个体,群体 二:霍桑试验《案例》 1:这一试验表明:为了维护班组内部的团结,可以放弃物质利:益的引诱。由此提出“非正式群体”的概念,认为在正式的组织中存在着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有自己的特殊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同时,加强了内部的协作关系。2:主要内容 (1)职工是社会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3:案例反思 为什么会有富士康11跳? 梅奥等人通过霍桑试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梅奥的“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要点是:(1)传统管理把人性假设为“经济人”这是不完全的,人应该是社会人。除了物质条件外,社会心理的因素对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2)传统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霍桑实验结果表明: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士气,而士气取决于职工在家庭、企业及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是否协调一致。(3)传统管理只重视人的正式组织团体、注意团体结构、职权划分、规章制度等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而梅奥则注意非正式团体,无形组织的作用,其有着特殊的规范,影响团体成员的行为。(4)提出了新型领导的必要性,这种领导关于倾听和沟通职工的意见,使正式团体的经济需要和非正式团体的社会需要取得平衡。 4:总之,霍桑实验表明,人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不是孤立的、只知挣钱的个人,而

《人格心理学》期末考试题整理大全

二、填空 1.人格心理学研究的途径有:临床法、相关法、实验法。2.人格的特性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3.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有: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适应、人格评鉴。 4.四种基本的人格理论范型是:精神分析范型、特质论范型、学习论范型、现象学范型。 5.弗洛伊德把焦虑分为三类,即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 6.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为: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8.梦的工作包括:凝缩、替代、象征、润饰。 9.荣格的集体潜意识中的原型主要有: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阴影、自身。 10.荣格的人格发展阶段有:童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11.荣格认为人格的动力是:生命力。它按等值原理和熵原理活动。 12.阿德勒的两种错误的生活风格是:自卑情结、优越情结。13.霍妮提出的神经症的三大类型指:远离众人、接近众人、反对众人。 14.霍妮的理论被称为:神经症文化决定论。她认为人格发展的动力是:基本焦虑。 15.精神分析论者关于人格动力的基本概念不同,弗洛伊德是性本能、荣格是生命力、 阿德勒是自卑感、霍妮是基本焦虑。 16.行为矫正的主要方法有:系统脱敏法、代币制、厌恶刺激疗法、行为协约。 17.斯金纳按强化物的来源把它们分为:一级强化物、二级强化物。 18.艾森克的人格维度是指:内外向维度、神经质维度和精神质维度。20. 多拉德和米勒关于学习的四个要素:内驱力、线索、反应、奖赏。 21.多拉德和米勒将冲突分为四类:接近-接近冲突、回避-回避冲突、接近-回避冲突 双重接近-回避冲突。 2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包括五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宿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24.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罗杰斯。25.罗杰斯认为机能完善的人的特点是:经验的开放、协调的自我、机体估价过程、 无条件的积极自我看待、与同事和睦相处。 2.个体感知到环境中真实客观的危险产生的情绪反应是( A 现实性焦虑) B 神经性焦虑 C 道德性焦虑 D 防御性焦虑 4.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的心理学家是(B 卡特尔 6.荣格集体潜意识中的黑暗面是指( C 阴影)A 情结B 自卑 D 自性 7.顺利完成任务而必须具有的人格特征是( A 能力)B 气质 C 性格 D 智力 8.荣格个体潜意识的集中体现是( B 原型)A 幽默 C 移情D情结 9.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发表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诞生。 A 阿德勒 B 奥尔波特 C 罗杰斯 D 艾森克10.阿德勒认为()是人格发展的主要动机。A 生活风格 B 保持自卑 C 社会兴趣D追求优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