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氧

(3)补水与机械作用、化学试剂

补水可以补充氧气。

鱼池在补水的同时,可增加缺氧水体氧气的含量。在工厂化流水养鱼中补水补氧是氧气的主要来源。在非流水养鱼的池塘中,补水量较小,补水对鱼池的直接增氧作用不大。只有补充水中氧气含较高,池塘水中氧气缺乏时,补水增氧才具有明显的效果。冬季,北方越冬池注入井水一般不会起到增氧作用,因为地下水中通常氧气含量低于池塘。

增氧机补氧

化学增氧——借助一些化学制剂向水中供O2,如过氧化钙CaO2、活性沸石等。

过氧化钙CaO2——该物质为白色结晶粉末,与水发生化学反应CaO2 + H2O = Ca(OH)2 + O2释放出氧气。据研究,千克过氧化钙可产氧气77800ml ,在20℃纯水中可连续产氧200天以上,在鱼池内施用后1-2个月内均可不断放出氧气。一般每月施用一次即可,初次每亩用6-12kg,第二次以后可以减半。水质、底有机物负荷过高时,用量取高限,反之,则取低限。过氧化钙不仅能增氧而且可增加水体的碱度和硬度,提高pH,保持水体呈微碱性,絮凝有机物及胶粒。能够起到改良水质和底质的作用。

活性沸石——某些种类的活性沸石,施用于池塘时,每千克可带入空气100000毫升,相当于21000毫升氧气,它们均以微气泡放出,增氧效果较好,活性沸石也有吸附异物改良水质、底质的功效。此外过氧化氢、高锰酸钾在水中施用都有一定的增氧效果。

通常上述氧气的来源以光合作用为主。不同研究者对不同类型鱼池氧气来源进行了估算:

国外低产鱼池:光合作用89%、空气溶解7%、补水4%。

国内高产鱼池:光合作用61%、空气溶解39%(开增氧机导致空气溶解比例增大)、补水增氧可忽略。

2.耗氧作用

(1)水呼吸——即水中微型生物耗氧,主要包括: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细菌呼吸耗氧以及有机物在细菌参与下的分解耗氧。

这部分氧气的消耗与耗氧生物种类、个体大小、水温和水中机物的数量有关。据日本对养鳗池调查,在20.5-25.5℃时浮游动物耗氧的速率为721-932ml(O2)/kg·h;原生动物的耗氧速率为

17×10-3-11×103ml(O2)/kg·h;浮游植物也需呼吸耗氧,只是白天其光合作用产氧量远大于本身的呼吸耗氧量。据研究,处于迅速生长的浮游植物,每天的呼吸耗氧量占其产氧量的10-20%;有机物耗氧主要决定于有机物的数量和有机物的种类(在常温下是否易于分解)。

通常采用黑白瓶测定水呼吸的大小——将待测水样用虹吸法注入黑瓶及测氧瓶中,测氧瓶立即固定测定,黑瓶放入池塘取样水层,过一段时间后,取出黑瓶测定其溶氧。据前后两次测得溶氧量之差和在池塘中放的时间,就可以计算出每升水在24小时内所消耗氧气的量,此为水呼吸。可见水呼吸不仅包括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细菌呼吸耗氧、有机物的分解耗氧,还包括水中的其它化学物质氧化对氧气的消耗量。

前苏联学者对十个湖泊水库的水呼吸组成研究指出:在水呼吸中浮游动物占5-34%,平均23.5%,浮游植物占4-32%,平均19.1%,细菌占44-73%,平均57.4%。可见细菌呼吸耗氧是水呼吸耗氧的主要组成部分。

(2)水生生物呼吸——主要是指鱼虾的呼吸。

鱼虾的呼吸好氧速率随鱼虾种类、个体大小、发育阶段、水温等因素而变化。鱼虾的耗氧量(以每尾鱼每小时消耗氧气毫克数计)随个体的增大而增加;而耗氧率(以单位时间内消耗氧气的毫克数计)随个体的增大而减小;活动性强的鱼耗氧率较大;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水温升高,鱼虾耗氧率增加。

(3)底泥耗氧作用

底质耗氧包括底栖生物呼吸耗氧、有机物分解耗氧、呈还原态的无机物化学氧化耗氧。许多研究者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养殖水体的底质耗氧率进行测定指出:我国湖泊底质耗氧速率为0.3-1.0g(O2)/m2·d。辽宁地区夏季养鱼池塘耗氧速率为0.67-2.01,平均1.31±0.35g(O2)/m2·d,哈尔滨地区鱼类越冬池平均耗速率为

0.4g(O2)/m2·d(雷衍之1992)。内蒙古地区鱼池,生长期1.4,越冬期0.47g(O2)/m2·d(申玉春1998)。日本养鳗池为1.1-13.2g(O2)/m2·d,美国养鱼池底质耗氧率中值为1.46g(O2)/m2·d,前苏联养鲤池为0.4-1.0g(O2)/m2·d。

(4)逸出

当表层水中氧气过饱和时,就会发生氧气的逸出。静止的条件下逸出速率是很慢的,风对水面的扰动可加速这一过程。养鱼池中午表层水溶氧经常是过饱和,会有氧气逸出,不过占的比例一般不大。

对各耗氧因素所占的比例曾有研究者进行估算,

国外池塘养鱼单产较低,池中鱼载量小,池鱼耗氧占总耗氧的5-15%,逸出占1.5%,其它占80-90%。

国内,淡水鱼池,无锡地区高产池的估算结果①池鱼耗氧占总耗氧的20%,水呼吸占71%,底质耗氧占

9%(忽略了逸出损失)②池鱼耗氧占总耗氧的16.1%,水呼吸占72.9%,底质耗氧占0.6%,逸出占10.4%。③池鱼耗氧占总耗氧的15.3%,水呼吸占69.4%,底质耗氧占14.8%(忽略了逸出损失)。

海水对虾池,①虾呼吸耗氧占总耗氧的25.2%,水呼吸占58.2%,底质耗氧占16.6%(臧维玲1995)②虾呼吸耗氧占总耗氧的21.8%,水呼吸占75.1%,底质耗氧占3.17%。(臧维玲1995)③虾呼吸耗氧占总耗氧的34%,水呼吸占35%,底质耗氧占30%(林斌1995)。

二、溶氧的分布变化规律

1.溶氧的日变化

(1)表层水

湖泊、水库表层水的溶氧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受光照日周期性的影响,白天水中植物有光合作用,晚上光合作用停止。从而导致表层水溶氧白天逐渐升高,晚上逐渐降低,如此周而复始地变化。溶氧最高值出现在下午日落前的某一时刻,最低值则出现在日出前后的某一时刻,最低值与最高值的具体时间决定于增氧因子和耗氧因子的相对关系。如果耗氧因子占优势,则早晨溶氧回升时间推迟,且溶氧最低值偏小,具体条件不同情况也不尽相同。

(2)中层和底层水

湖泊和水库的中层与底层,溶氧也有昼夜变化,但变化幅度较小,变化的趋势也有所不同。由于在一般水体中中层和底层光照较弱,产氧就少,风力的混合作用可将上层的溶氧送至中下层,从而影响溶氧的变化。

(3)日较差

溶氧日变化中,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昼夜变化幅度,简称为“日较差”。日较差的大小可反映水体产氧与耗氧的相对强度。当产氧和耗氧都较多时日较差才较大。日较差大,说明水中浮游植物较多,浮游动物和有机物质适中,也即饵料生物较为丰富,这有利于鱼类的生长。

在溶氧最低值不影响养殖鱼类生长的前提下,养鱼池的日较差大些较好。南方渔农中流传的“鱼不浮头不长”的说法,是对早晨鱼浮头的鱼池,鱼一般生长较快现象的总结。这主要是针对以培养天然饵料养鱼来说的,如果用全价配合饲料流水养鱼或网箱养鱼,就不存在池水日较差大对鱼类生长有利的说法了。

2.溶氧的年变化

一年中,随水温变化及水中生物群落的演变,溶氧的状况也可能发生一种趋向性的变化。只是情况比较复杂,变化的趋向随条件而变。如贫营养型湖泊,水中生物较少,上层溶氧接近于溶解度,溶氧的年变化将是冬季含量高,夏季含量低。

养鱼池生物密度大,变化比较剧烈,在一段时间内(长则10-15天,短则3-5天),水中生物群落就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从而引起溶氧状况的急剧变化。如浮游植物丰富、浮游动物适中、溶氧正常的水体,在3-5天后可能转变为浮游动物多、浮游植物贫乏、溶氧过低的危险水质,这一点应加以注意。

日照时间的变化对溶氧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冰封初期,日照较长,冰层也薄,光合作用产氧量较大,大部分越冬池的溶氧变化呈上升趋势;后来日照时间越来越短,冰层也加厚,光合作用产氧量减少,大部分越冬池在此期间溶氧都降低;以后日照越来越长(尽管冰层已达最厚),溶氧又开始回升。冬季池塘溶氧的日较差较小。

3.溶氧的垂直变化

湖泊、水库、池塘溶氧的垂直分布情况比较复杂,与水温、水生生物状况、水体的形态等因素密切相关。

贫营养型湖泊溶氧主要来自于空气的溶解作用,含量主要与溶解度有关。夏季湖中形成了温跃层,上层水温高,氧气的溶解度低,含量也相应低一些。下层水温低,氧气的溶解度高,含量也相应高一些。

富营养型湖泊,营养盐丰富,有机质较多,水中生物量较大,水的透明度低,上层水光合作用产氧使溶氧丰富,下层得不到光照,无光合作用,水中原有溶氧很快被消耗,处于低氧水平。

各水层光合作用产氧速率随深度的增加而变化。浮游植物在过强光照射下会产生光抑制效应,表层光合作用速率反而不如次表层大,在晴天一般有光抑制现象,次表层水溶氧量最高,阴天则表层水为最高。

对于较浅的水体(如40-50cm深),水清见底,水中有大量底栖藻类生长,整个水体溶氧都过饱和,也会出现底层水溶氧高于表层水的情况。

4.溶氧的水平分布

由于溶氧垂直分布的不均一性,从而在风的作用下使溶氧的水平分布也表现为不均匀。一般认为水较深、浮游植物较多的鱼池,上风处水中溶氧较低,下风处水中溶氧较高,相差可能达到每升数毫克。下表为一次实测结果。

养鱼池溶氧的水平分布(水深2m)

S2-、Mn2+等。在缺氧条件下,有机物氧化不完全,会产生有机酸及胺类。在有氧条件下,有机物氧化则较完全,最终产物为CO2、H2O、NO-3、SO42-等无毒物质。当水体有温跃层存在时,上下水层被隔离,底层溶解氧可能很快耗尽,出现无氧环境。此时,上下水层的水质有很大差别,许多物质的存在形式及含量将有很大不同。

3.溶氧分压与鱼耗氧率的关系

水中溶氧分压与鱼类耗氧率之间的关系模式图

(1)AG线表示基础代谢耗氧情况——A点为基础耗氧率,即鱼不摄食不运动,仅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耗氧率;A’点称为窒息点;a点为窒息点的氧分压,也称临界点氧分压。我国主要养殖的四大家鱼和中国对虾的窒息点在0.5-1mg(O2)/L。在水中的分压大于该值时,鱼的基础耗氧率与氧分压无关。

(2)当水中氧分压小于窒息点a时——鱼的耗氧率沿AD线下降,一定时间后鱼即死亡。溶氧分压在o—a 区间称为窒息区;当氧分压大于a时,鱼可正常生存,故叫生存区。

(3)当水中氧分压小于d时——鱼无法耗氧,迅速死亡,称即死区,D为即死点。

(4)当氧分压大于m时——当水中的氧分压从a点起不断增大,则鱼的耗氧速率沿AM线升高,活动能力随之加强。M点称为上线点,为最大活动耗氧率。M’点则为最大溶氧分压。水中氧分压大于m值时,溶氧不成为限制呼吸耗氧率的因素,鱼类可完全自由的活动,称为自由区或独立区;相反如水中氧分压介于m和d之间,鱼的呼吸耗氧率随氧分压的升高而加快,在同样时间内释放的代谢能也较多,这一区域称为依存区。大体上,AM 线段中的C点相当于中等运动量,B点为相对安静的状态。当水中氧分压等于b时,鱼类便不能有任何多余活动了。显然水中溶氧分压在a和m之间是溶氧不足区。

四、养殖生产中溶氧的管理

1.加强增氧作用

(1)生物增氧

保证水中有充分的植物营养元素和光照,增加浮游生物种群数量。

(2)人工增氧

机械增氧——注入溶氧量较高的水,或用增氧机搅水以增加空中氧气向水中溶解或充入纯氧。

化学增氧——借助一些化学试剂向水中释放氧气,如过氧化钙、活性沸石等。

2.减少耗氧作用

(1)降低水体耗氧速率及数量——养殖生产中常用挖去底泥,合理施肥投饵,用明矾、黄泥浆凝聚沉淀水中有机物及细菌等方法。

(2)改良水质——减少或消除有害呼吸的物质(如浊度、CO2、NH3、毒物等)。抢救泛塘时使用的石灰、黄泥等,就有这种作用。

水的溶解氧

水的溶解氧 一、什么是溶解氧 溶解氧是指溶液中溶氧的含量。在水中,氧气可以以分子形式溶解,也可以以单质形式溶解。溶解氧的存在对维持水体中的生物生态环境非常重要。 二、溶解氧的来源 1. 大气交换 大气中的氧气可以通过气体交换进入水体中。这是水体中溶解氧的主要来源之一。气体交换是指氧气在水面和大气界面之间的传递。氧气会自然地从高浓度的大气中向低浓度的水体中扩散。 2. 光合作用 水中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氧气。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利用阳光、水和二氧化碳产生能量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植物会释放氧气到周围的水体中,增加了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 3. 水下植被分解 水下植被的分解也是水体中溶解氧的来源之一。当水下植被死亡或凋落,它们会被细菌分解。细菌在分解的过程中会消耗氧气,这可能导致水体中溶解氧的降低。 4. 水体活动 水体中的生物活动也会影响溶解氧的含量。例如,鱼类通过呼吸消耗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这会导致水体中溶解氧的减少。此外,水体中的水藻和浮游生物也会对溶解氧的含量产生影响。

三、溶解氧的影响因素 1. 水温 水温对溶解氧的含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水温越低,溶解氧的含量越高。这是因为低温可以增加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相反,高温会降低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 2. 盐度 盐度也会影响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一般来说,淡水中的溶解氧含量比海水中的溶解氧含量高。这是因为盐度高会导致溶解氧的溶解度降低。 3. 水体中的压力 水体中的压力也会对溶解氧的含量产生影响。在较深的水域,由于水压增加,溶解氧的溶解度会增加。因此,深水区域的溶解氧含量通常会高于浅水区域。 4. 溶解氧的呼吸 生物呼吸是水体中溶解氧含量变化的重要因素。生物通过呼吸消耗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因此,水体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会对溶解氧的含量产生影响。 四、溶解氧的重要性 溶解氧对生物在水中的存活非常重要。以下是溶解氧在水体中的重要作用: 1. 维持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 溶解氧是水体中生物生存所必需的。大多数水生生物都需要氧气进行呼吸。通过保持水体中适当的溶解氧含量,可以维持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

溶解氧标准

溶解氧标准 溶解氧是空气中可进入水体的氧气的一种表示,它是指水体中可溶解氧气的含量,一般以毫克每升(mg/L)表示。溶解氧的量级一般介于0~14mg/L之间。较小的数值说明水体中可溶解氧气的含量较少,而较大的数值则表明水体中可溶解氧气的含量较多。 溶解氧标准是指水体可溶解氧气含量应当达到的数值范围。每个地区对溶解氧的要求会有所不同,它们通常是基于其地区水体的自然特征以及其使用的目的下确定的。例如,相对大的溶解氧数值通常被认为是饮用水标准。 大多数地区的溶解氧标准通常由政府机构或当地有关部门制定,根据具体地区的水质和环境要求。然而,一些国家也认可国际组织对溶解氧的标准,如《国际规范》(IS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等。 不同地区对溶解氧标准也会有所不同,在一些地区,溶解氧标准可能介于0-5mg/L,而在其他地区则可能为0-6mg/L。通常情况下,当溶解氧标准小于2mg/L的时候,水体通常会受到污染,对鱼类的存活会产生影响。此外,当溶解氧标准达到8mg/L的时候,水体的氧气含量通常可以支持鱼类的活动。 溶解氧的量级是衡量水质质量的一个重要参数,它不仅可以衡量水质的健康状况,而且还可以反映水体中生物质的活动情况。因此,严格控制水体中可溶解氧气的含量,对于保护水体含量至关重要。 此外,为了保持水体中氧气含量的正常水平,我们还需要积极采取措施,防止水体受污染。水体污染的最大原因是人类活动,例如化

学废料、二氧化硫和氨等有害物质的排放,以及除氧设备的使用等。因此,为了保护水体的健康,人们应该加强治理污染,减少污染源的排放。 此外,我们还需要建立科学的监测和评估系统,定期监测水体中可溶解氧气的含量,以实时响应水体环境的变化。通过监测,我们可以及时发现水体环境变化的趋势,从而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水体的健康。 溶解氧标准是衡量水体健康状况的重要参数之一,它可以指导我们正确解读水体的健康状况,并为我们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提供参考。因此,各地应采取力所能及的措施,确定适合自身地区的溶解氧标准,以维护水体的健康。

溶解氧的标准值范围

溶解氧的标准值范围 溶解氧是指水中溶解的氧气分子,它对水体的生态环境和生物生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是反映水体生态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评价水体水质的重要参数之一。本文将介绍溶解氧的标准值范围以及影响溶解氧含量的因素。 一、溶解氧的标准值范围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局发布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不同水体类型的溶解氧标准值范围如下: 1.Ⅰ类水质:溶解氧不低于7mg/L。 2.Ⅱ类水质:溶解氧不低于6mg/L。 3.Ⅲ类水质:溶解氧不低于5mg/L。 4.Ⅳ类水质:溶解氧不低于4mg/L。 5.Ⅴ类水质:溶解氧不低于3mg/L。 6.劣Ⅴ类水质:溶解氧不低于2mg/L。 以上标准值范围是为了保证水体的生态环境和生物生长的需要而制定的。不同水体类型的标准值范围不同,主要是由于不同水体类型的生态环境和生物生长需求不同。 二、影响溶解氧含量的因素 1.水温 水温是影响溶解氧含量的重要因素,水温升高会导致溶解氧含量下降。一般来说,水温每升高1℃,溶解氧含量会下降约0.7mg/L。 2.水流速度

水流速度越快,水中的氧气就越容易与水体接触,溶解氧含量也就越高。因此,流速较慢的水体溶解氧含量较低。 3.水深 水深越深,水中的氧气就越难以到达水底,水底的溶解氧含量也就越低。因此,深水区的溶解氧含量较浅水区低。 4.水体营养盐含量 水体中的营养盐含量越高,水中的藻类等生物就会越多,这些生物会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溶解氧含量下降。 5.水体污染程度 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中的有机物和微生物会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溶解氧含量下降。因此,水体的污染程度越高,溶解氧含量就越低。 三、结语 溶解氧的标准值范围是保证水体生态环境和生物生长需要的重 要指标,不同水体类型的标准值范围不同。水温、水流速度、水深、水体营养盐含量和水体污染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溶解氧含量。通过控制这些因素,可以有效提高水体的溶解氧含量,保护水体生态环境和生物生长。

【干货】水处理中溶解氧的介绍!

【干货】水处理中溶解氧的介绍! 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是指溶解于水中分子状态的氧,即水中的O2 ,用DO表示。溶解氧是水生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溶解氧的一个来源是水中溶解氧未饱和时,大气中的氧气向水体渗入;另一个来源是水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溶解氧随着温度、气压、盐分的变化而变化,一般说来,温度越高,溶解的盐分越大,水中的溶解氧越低;气压越高,水中的溶解氧越高。 溶解氧跟空气里氧的分压、大气压、水温和水质有密切的关系,在20℃、100kPa下,纯水里大约溶解氧9mg/L。有些有机化合物在喜氧菌作用下发生生物降解,要消耗水里的溶解氧。如果有机物以碳来计算,根据C+O2=CO2可知,每12g碳要消耗32g氧气。当水中的溶解氧值降到5mg/L时,一些鱼类的呼吸就发生困难。 溶解氧除了被通常水中硫化物、亚硝酸根、亚铁离子等还原性物质所消耗外,也被水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以及水中有机物质被好氧微生物的氧化分解所消耗。所以说溶解氧是水体的资本,是水体自净能力的表示。 溶解氧值是研究水自净能力的一种依据。水里的溶解氧被消耗,要恢复到初始状态,所需时间短,说明该水体的自净能力强,或者说水体污染不严重。否则说明水体污染严重,自净能力弱,甚至失去自净能力。 测水中的溶解氧量有什么意义? 随着当今世界工业、农业的迅猛发展,大量的工业废水、农田排水向江河湖海排放,同时,我国城市生活污水大约有百分之80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小城镇及广大农村生活污水大多处于无序排放状态,使得许多地方的水质日益恶化,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日益严重,所以迫切需要对污水进行及时监控和有效处理。其中,水中溶解氧含量是进行水质监测时的一项重要指标。 天然水中溶解氧近于饱和值(9ppm),藻类繁殖旺盛时,溶解氧含量下降。水体受有机物及还原性物质污染可使溶解氧降低,对于

溶解氧你了解吗?

溶解氧你了解吗? 空气中的分子态氧溶解在水中称为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与空气中氧的分压、水的温度都有密切关系。在自然情况下,空气中的含氧量变动不大,故水温是主要的因素,水温愈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愈高。溶解于水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通常记作DO,用每升水里氧气的毫克数表示。水中溶解氧的多少是衡量水体自净能力的一个指标。 溶解氧通常有两个来源:一个来源是水中溶解氧未饱和时,大气中的氧气向水体渗入;另一个来源是水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因此水中的溶解氧会由于空气里氧气的溶入及绿色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得到不断补充。但当水体受到有机物污染,耗氧严重,溶解氧得不到及时补充,水体中的厌氧菌就会很快繁殖,有机物因腐败而使水体变黑、发臭。 溶解氧值是研究水自净能力的一种依据。水里的溶解氧被消耗,要恢复到初始状态,所需时间短,说明该水体的自净能力强,或者说水体污染不严重。否则说明水体污染严重,自净能力弱,甚至失去自净能力。 当今处理污水大多数是好氧-厌氧相结合的污水处理工艺,溶解氧在实际的废水处理操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请关注环保小蜜蜂公

众号,这一指标的恶化或波动过大,会迅速导致活性污泥系统波动,进而影响处理效率。因此,需要在实际处理工艺中,严格控制溶解氧的含量。今天,我们就详细讨论一下什么是溶解氧。 1. 溶解氧DO的定义 溶解氧字面意思是水体中游离氧的含量,用DO表示,单位为mg/L。从理论上理解,当曝气池各点监测到的溶解氧值略大于0时,可以认为充氧正好满足活性污泥中微生物对溶解氧的要求。由于就整个曝气池而言,溶解氧的分布和各曝气池区域内的溶解氧需求是不一样的,所以为了保守的稳定活性污泥在分解有机物或自身代谢过程中对溶解氧的需求,理论上需要将曝气池出水溶解氧控制在1~3mg/L的范围内。 然而,实际运行中发现,将溶解氧控制在1~3mg/L的范围内,唯一的结果只能是浪费电能及导致出水含有细小悬浮颗粒,是没有必要的。所以,只需要将溶解氧控制在1.0mg/L左右即可,合理又节能。 2. 溶解氧的监测 由于溶解氧容易受到空气中氧气、温度、湿度等因素影响,所以常常是运用在线检测仪器或便携式溶解氧检测仪进行现场监测。 在检测时,应该将整个曝气池划分成若干区域,就整个区域范围的溶解氧监测值进行统计分析,用以摸清本系统的不同阶段和时间点的溶解氧分布,这对后续系统的整体把握以及活性污泥故障分析非常有益。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检测条件,可以通过监测曝气池出口端的溶解氧作为活性污泥系统对有机物降解进程的最终结果判断。 通常情况下,冬季充氧效果都要明显优于夏季。主要原因是冬季水温较低,溶解氧的饱和度高,相反,在夏季溶解氧的饱和度低。 3. 溶解氧和其他控制指标的关系 (1) 溶解氧和原水成分的关系 溶解氧和原水成分的关系,重点是原水成分中有机物含量和溶解氧的关系,具体表现在原水中有机物含量越多,微生物为代谢分解这些有机物所需消耗的溶解氧就越多,相反就越少了。所以在控制曝气的时候,要注意水量和废水中有机物的含量相匹配。

溶解氧下降的原因

溶解氧下降的原因 溶解氧是指氧气溶解在液体中的现象。在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对于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至关重要。然而,有时候溶解氧的含量会下降,给水生生物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将探讨一下溶解氧下降的原因。 一、温度升高 温度升高会使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下降。这是因为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水体中的气体分子运动加快,溶解氧从水体中逸出的速度也加快,导致溶解氧的含量减少。 二、水体污染 水体受到污染会导致溶解氧的下降。污染物如化学物质、有机物和重金属等会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这些污染物会与溶解氧发生化学反应,使其转化为其他物质,从而降低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 三、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也是导致溶解氧下降的原因之一。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营养物质(如氮、磷等)过量积累的情况。这些营养物质会刺激浮游植物的大量生长,导致水体中的溶解氧减少。浮游植物过多会导致水体中的光照不足,从而限制水中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四、水体流动不畅 水体流动不畅也会导致溶解氧的下降。水体流动不畅会减少水体与

大气之间的接触面积,限制了氧气从空气中进入水体的速度。同时,流动不畅还会导致水体中的有机物和废弃物堆积,这些有机物会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 五、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也会对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产生影响。气候变暖会导致水体温度升高,从而影响溶解氧的含量。此外,气候变化还会导致降水量的变化,进一步影响水体的流动和混合,从而影响溶解氧的分布。 六、生物活动 水体中的生物活动也会对溶解氧的含量产生影响。例如,水体中的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会通过呼吸消耗溶解氧。当生物数量过多时,其呼吸作用会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导致溶解氧含量下降。 溶解氧下降的原因包括温度升高、水体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水体流动不畅、气候变化和生物活动等。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水体环境,维持水生生物的生态平衡。

彻底搞清楚溶解氧

彻底搞清楚溶解氧 溶解在水中的空气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与空气中氧的分压、水的温度都有密切关系。在自然情况下,空气中的含氧量变动不大,故水温是主要的因素,水温愈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愈高。溶解于水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通常记作DO,用每升水里氧气的毫克数表示。水中溶解氧的多少是衡量水体自净能力的一个指标。 •中文名 •溶解氧 •外文名 •dissolved oxygen •含义 •分子态氧溶解在水中 •主要的因素

•水温 •指标 •衡量水体自净能力 •测量方法 •碘量法 目录 1.1 简介 2.2 测定方法 3.▪碘量法 4.▪溶解氧仪法 5.3 相关扩展 6.▪生化需氧量 7.▪化学需氧量 8.▪溶解氧超饱和 1. 简介 编辑 溶解氧跟空气里氧的分压、大气压、水温和水质有密切的关系,在20℃、100kPa下,纯水里大约溶解氧9mg/L。有些有机化合物在喜氧菌作用下发生生物降解,要消耗水里的溶解氧。如果有机物以碳来计算,根据C+O2=CO2可知,每12g碳要消耗32g氧气。当水中的溶解氧值降到5mg/L时,一些鱼类的呼吸就发生困难。溶解氧通常有两个来源:一个来源是水中溶解氧未饱和时,大气中的氧气向水体渗入;另一个来源是水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因此水中的溶解氧会由于空气里氧气的溶入及绿色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得到不断补充。但当水体受到有机物污染,耗氧严重,溶解氧得不到及时补充,水体中的厌氧菌就会很快繁殖,有机物因腐败而使水体变黑、发臭。溶解氧值是研究水自净能力的一种依据。水里的溶解氧被消耗,要恢复到初始状态,所需时间短,说明该水体的自净能力强,或者说

各种温度下饱和溶解氧值解读

各种温度下饱和溶解氧值 温度(℃溶解氧(mg/L)温度(℃溶解氧(mg/L) 0 14.6418 9。46 1 14。2219 9.27 2 13.8220 9。08 3 13。4421 8。90 4 13.0922 8.73 5 12.7423 8。57 6 12.4224 8.41 7 12。1125 8.25 8 11.8126 8。11 9 11.5327 7。96

10 11。2628 7.82 11 11.0129 7.69 12 10。7730 7.56 13 10.5331 7。43 14 10。3032 7.30 15 10。0833 7。18 16 9。8634 7。07 17 9.6635 6。95 1溶解氧指溶解在水中的氧含量。又称氧饱和值(dissolved oxygen saturation concentrtaion),指水体与大气中氧交换处于平衡时,水体中溶解氧的浓度.在通常的大气压力条件下,饱和溶解氧OS只随水温T而变化,饱和溶解氧还随大气压力而变化,大气压力越低,OS值则越小。饱和溶解氧也随水中的盐度而变化,盐度增高,OS值减小。 2其含量与空气中的氧分压、水温有关。氧分压变化甚微,故水温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水温愈低,水中溶解氧愈高。清洁地面水的溶解氧含量接近饱和状态。水中有大量藻类植物生长时,其光合作用释出的氧,可使水中溶解氧呈过饱和状态。

3当存在有机物污染水体或藻类大量死亡时,则溶解氧不断消耗而下降,甚至使水体处于厌氧状态,此时水中厌氧微生物繁殖,有机物发生腐败分解,使水发黑发臭。因此,水中溶解氧可作为有机物污染及其自净程度的间接指标。

溶解氧指标

溶解氧指标 溶解氧指标是评估水体水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溶解氧是指在水中溶解的氧气分子的数量,它对水体中的生物生存和繁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溶解氧的含量不仅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也与水体的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 溶解氧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氧气的吸收和生物作用。首先,氧气可以通过空气与水体表面接触而溶解。氧气在水中的溶解程度与温度、压力和溶解物质的性质有关。一般来说,低温和高压条件下,氧气溶解度较高。此外,溶解氧还受到光照的影响,光合作用可以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其次,生物作用也是溶解氧的重要来源。水中的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氧气,而光合作用则可以释放氧气。因此,水体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会对溶解氧的含量产生影响。 溶解氧的含量对水体生物生存和繁殖具有重要影响。大多数水生生物对氧气的需求量较高,如鱼类、浮游生物等。当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较高时,这些生物可以正常生长和繁殖。相反,当溶解氧含量较低时,生物的生存受到威胁。低溶解氧含量会导致水生生物窒息,甚至死亡。此外,溶解氧含量还会影响水体中的化学反应,如氧化还原反应和有机物分解等。 为了评估水体的水质,了解溶解氧的含量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溶解氧含量在饮用水和水生态系统中都有一定的标准。在饮用水中,

溶解氧含量应保持在一定水平,以确保水的卫生安全。在水生态系统中,溶解氧含量的变化可以反映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溶解氧含量可能表示水体富氧、生态系统相对稳定,而低溶解氧含量则可能表示水体富营养化、生态系统不稳定。 有许多因素会影响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首先是温度。温度升高会降低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因为气体在高温下更容易从液体中逸出。其次是水体的搅动和气体交换。当水体搅动时,会促进氧气与水体之间的交换,从而增加溶解氧的含量。此外,水体中的生物活动也会对溶解氧的含量产生影响。水生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氧气,而光合作用则可以释放氧气。因此,水体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也会对溶解氧的含量产生影响。 为了保护水体的水质,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维持溶解氧的适宜含量。首先,要控制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过量的营养物质会导致水体中藻类过度繁殖,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因此,要加强对农业、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治理,减少营养物质的输入。其次,要加强水体的保护和管理。保护水源地、减少水体污染、加强水体的生态修复,都有助于提高水体的水质和溶解氧含量。此外,也可以通过人工通风等方式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 溶解氧是评估水体水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了解溶解氧的含量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温度、搅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