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体解读 - 副本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体解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分析了国内外经济发展态势,对2016年经济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明确了落实“十三五”规划建议要求、推进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工作重点。这是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部署,也是宏观调控思路的重大创新,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本次会议对2016年经济工作做出战略性部署,以“五大发展理念”“五大政策支柱”“五大着力任务”,全面勾画出“十三五”开局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开局之年、推进结构性改革攻坚之年的经济新图谱。将要点总结如下:

2015年工作回顾

成绩: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改革开放向纵深迈进,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大局总体稳定。

挑战:

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国内外条件变化,经济发展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化解。

2016年工作重点

落实“十三五”规划建议要求推进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16年五大任务】

一、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

二、扩大有效供给

三、帮助企业降低成本

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五、化解房地产库存

【五大发展理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五大政策支柱】

一、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二、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

三、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

四、改革政策要实,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

五、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

【10个更加注重】

一、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二、稳定经济增长,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实施宏观调控,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

四、调整产业结构,更加注重加减乘除并举。

五、推进城镇化,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

六、促进区域发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

七、保护生态环境,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八、保障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

九、进行资源配置,要更加注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十、扩大对外开放,要更加注重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之一:稳中求进的总基调

会议摘要

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为2016年经济发展定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

解读

回顾近十年会议内容,可以看到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清晰脉络,而“稳中求进”已经连续第五年成为中国经济工作的总基调。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实现持续稳步发展,就是得益于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中求进的基调不变,可以为十三五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原因]

明年我国经济仍将面临不少新问题新挑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遇到阵痛,企业经营困难增多,部分领域风险显露。攻坚克难,爬坡过坎,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加快推进改革开放不动摇,稳中求进,顺势而为,主动适应新常态,保持经济稳步发展势头。虽然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但是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十分繁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要一心一意谋发展,凝神聚力抓改革,释放发展新活力,创造发展新成果。

[原则]

稳中求进,稳字当头。“稳”的重点是稳住经济运行。速度稳住了,才能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为新常态下的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赢得空间。这就需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我们不能以GDP论英雄,但要防止增速过快回落导致“栽跟头”。

稳中求进,贵在有进。“进”的重点是扩大有效供给,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供给侧”,从短期看是为了应对当下的严峻挑战,而从长期看,则是追求一个“供需向相匹配”的新经济结构,实现中国经济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当然,强调“供给侧”,并不是说就不要“需求侧”了,而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更加强调“有效供给”,更加强调供给的质量,更加强调经济发展的效益,更加强调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

[对策措施]

首先,宏观政策要稳,既要保持积极财政政策,同时要保持稳健货币政策。但这个稳健货币政策一定要向宽松、向灵活方面转变,为市场提供充足流动性,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其次,加强产业政策针对性,切实把限制发展的行业降下来。第三,微观政策要活。如何通过对企业有效的政策,让企业能够在这种灵活政策中,分享到政策红利。第四,社会政策要托底,因为在这一轮结构调整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下岗失业人数增长,需要在社会政策上,下决心把底线守住的。

【近几年稳中求进总基调一览】

2014定调2015: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被列为2015年经济工作五大任务。

2013定调2014年: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防控债务风险、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着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被列为2014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

2012定调2013:继续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扎扎实实开好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夯实农业基础、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强民生保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被列为2013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

2011定调2012: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被列为2012年经济工作五大任务。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之二:化解产能过剩

会议摘要

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要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研究制定全面配套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分类有序处置,妥善处理保持社会稳定和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系。要严格控制增量,防止新的产能过剩。

[原因]

中央在布置明年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时,第一条便是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可见,化解产能过剩在明年整体经济工作中份量很重。可以说,化解产能过剩这场战役打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结构性改革的成败,是中国经济重拾升势、迈上中高端水平的关键一环。

我们今天面临的产能过剩,一方面是有效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则是有效供给不够。严重的产能过剩不但浪费了大量资源,给自然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在一些过剩行业中,效率低、负债高的企业占用了大量信贷资源,而银行担心信贷风险还不得不给予续贷和更多支持。另一边,行业内效率高、负债率低的企业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支持。同时,落后产能的存在还使得市场供需失衡、产品价格持续回落,好企业的效益和创新能力也受到很大制约,最终影响到整个行业竞争力的提升。

[困难]

放眼望去,产能过剩已经成为了当下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从钢铁、煤炭、水泥和有色等上游产业,到房地产等行业无不存在产能过剩。一些工业企业部门的利润水平不断下滑甚至出现大面积亏损,负债率高企,也为金融安全和财政稳定带来了巨大隐患。

行政主导的去产能往往受到包括地方利益在内等因素干扰,进展显著落后于预期。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发挥市场的力量,行政和市场力量相结合,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和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靠途径。

[对策措施]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如何化解过剩产能提出了对策,在角色定位上做了明确界定和分工。会议指出,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要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研究制定全面配套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分类有序处置,妥善处理保持社会稳定和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这场化解产能过剩的主体是企业,引导者是市场,法律是保障,政府的角色则是制定政策推动改革。除此之外,还要在财税支持、不良资产处置、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生活保障以及专项奖补等政策,对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和地区,给予一定的支持。同时,要严格控制增量,防止新的产能过剩。在这个过程中,要强调社会政策发挥兜底作用,减少给就业和社会稳定带来冲击。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之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会议摘要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权威论述]

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习近平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过去常说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都是从需求方面推动经济发展,但这几年供给端出了问题,表现在一方面产能过剩,另一方面,老百姓需求的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却难以满足,致使大量国内消费需求转向海外。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这些问题从症状上看,表现为增速下降、价格下跌、效益下滑等,但在根子上,是深刻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所致。这些问题有需求总量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在有效供给不能适应需求总量和结构变化的情况下,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这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

[参考对策]

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是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打造中国经济增长升级版。2016年的供给侧改革要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稳妥推进企业优胜劣汰”、“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保持有效投资力度”等多个维度同时发力。

供给侧改革的同时,需求方面也不能偏废,要“两头促进”,不能“一头沉”。需求侧改革也存在结构性问题。在投资和消费的结构中,过去多依赖投资,现在应增加消费的比重,以消费拉动经济;在消费中,过去政府消费占比大,居民消费少,今后应提高居民消费。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之四:降低企业成本

会议摘要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要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打出“组合拳”。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进一步清理规范中介服务。要降低企业税费负担,进一步正税清费,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营造公平的税负环境,研究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要降低社会保险费,研究精简归并“五险一金”。要降低企业财务成本,金融部门要创造利率正常化的政策环境,为实体经济让利。要降低电力价格,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要降低物流成本,推进流通体制改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降低企业成本的安排部署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改变了降成本就是减税的思维模式,对于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企业盈利能力提高则是推动供给侧改革的核心要求。

其实,对企业来说,大部分税收成本是以企业的销售和盈利为依据的,所以在企业亏损和产品销量不好的情况下,一些流转税和所得税就不会缴纳,自然也就不会产生成本。相反,制度性交易成本、物流成本、财务成本等与企业盈利脱钩,只要企业开张,就会发生。

同时,在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到位的情况下,一些成本并不是靠市场机制形成的,而是由政府部门定价确定的,企业不能通过市场机制对这些成本进行讨价还价。比如电费,

是由国家确定一度电多少钱。因此,通过深化改革降低企业的这些制度性交易成本,对企业而言,是真正的让利之举。

[综合分析]

当前,高制度性交易成本约束、高税费成本约束、高融资成本约束仍是束缚中国经济供给体系的主要因素,其中,税费负担较重更是企业生存过程中的痛点。今年以来,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与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相比,降低税费成本有更大的操作空间和潜力;与降低融资成本相比,降税费通过政府之手调节,效率高、针对性强。因此,降税费应当在降低企业成本的“组合拳”中担纲。

在企业销售业绩短期内难以明显改善的背景下,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是提升企业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政府需要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做到放管结合,并通过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等,逐步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在财政可承担和社保基金运行可持续的前提下,适当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和社保费率。政府还应通过货币政策调控等方式,逐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随着煤炭、石油等能源产品价格的大幅回落,以及电力体制改革的快速推进,我国电力价格也还存在一定的下调空间。此外,通过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电商、减少中间流通环节等,还可以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之五:化解房地产库存

会议摘要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化解房地产库存。要按照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要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允许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使他们形成在就业地买房或长期租房的预期和需求,要把公租房扩大到非户籍人口。要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

自2009年以来,房地产市场高涨带动住房开工、施工面积大幅攀升,导致一些地方的供给出现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库存长期积压,势必会威胁经济、金融和社会的健康、安全与发展。因此,去库存是当前一个重要的住房政策目标。但是试图使用宏观经济刺激政策,扩大城镇现有的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短期内难以有效化解规模如此巨大的过剩库存。开辟新需求即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支持农民工购房,是快速消化过剩库存,促进住房市场稳健调整和发展的有效之策。不仅如此,农民工购房及其市民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也意义重大。

此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明确提出要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对房屋所有权的过时限制的取消,其实是为了不动产登记制度的产权登记等开路,同时也是为了给一些有历史遗留问题的房产更好登记而提供的制度保障。对于这样一个制度的推进,积极意义明显,将加速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推进。

[综合分析]

农民工是中国转型的主力军。但是,农民工个人及家庭也面临着缺少住房的窘境。当前经济面临的不少突出问题,都与农民工问题有关:经济增长的需求不足,来自于半城镇化导致的需求缺口;户籍制度、财税制度、土地制度和金融制度的改革,与农民工购房及其市民化息息相关。因此,农民工市民化具有一石多鸟效应。首先,农民工是楼市去库存的重要力量,农民工市民化有助于化解房地产库存;其次,农民工市民化带动投资和消费从而稳定增长和促进转型;再次,鼓励农民工购房将可以倒逼改革;最后,农民购房圆了农民工的住房梦,也是全面小康的应有之义。

[参考对策]

在房地产化解库存问题上,必须要有真正的组合拳,既要有短期在房贷、税费、公积金以及购房补贴方面的举措,同时,更重要的要认识到,要真正回到“人的城镇化”这个主题上,需要在农民工市民化的其他公共政策上下更大的力气,需要重新定位中小城市在中国的未来,需要真正的公共政策的再造。否则,仅仅为了化解住房库存而寄希望于农民工买房,是一种不公平的体现,毕竟房子才是他真正的归宿和精神家园。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之六:注重精准帮扶与政策托底

会议摘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打好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加大资金、政策、工作等投入力度,真抓实干,提高扶贫质量。

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要更好发挥社会保障的社会稳定器作用,把重点放在兜底上,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务。

在扶贫攻坚进入关键决战时期的背景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保障改善民生突出了精准帮扶和政策托底。

俗话说“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经济发展道理也是大同小异,如果只是一部分人享受到了经济发展的成果,吃上“香饽饽”,而另一部分人却在“饿肚子”,显然不是小康社会,更不是经济全面繁荣的内涵。经济发展了,社会繁荣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这种成果就是要“与民共舞”,实现“全民狂欢”。

社会发展了,国家强大了,我们中国华族在全世界的地位和作用在悄然提升。我国发展之快,经济实力之强,全世界瞩目。正是因为此,我们更要做好每一项工作,尤其是在全面小康、全面脱贫上,打不得半点折扣、搞不得半点虚假。

当然,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讲,我们国家强大了,也有能力和经济实力来为贫困人口实行“政策托底”。而消除贫困,保障贫困人口吃得饱饭、穿得上衣,也是一级政府义不容辞的份内之事。“政策托底”既是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具体体现,也是政府重民生、一心为民的具体彰显。这项工作做好了,不仅能彰显我国经济实力的强大,还能体现我党执政理政的优越性。

权力是人民所赋予的,就应该为人民所用,为人民谋福利。而贫困人群就是人民中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让贫困者脱贫,客观上就是在践行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权威论述】

扶贫工作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的重点,也是最艰巨的一项任务,不能光喊口号,更不能搞形式主义,一定要真抓实干。

——习近平

[脱贫攻坚战成败在于精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打好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加大资金、政策、工作等投入力度,真抓实干,提高扶贫质量。脱贫攻坚成败在于精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也是现行标准下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摆脱贫困的根本保证。

[扶贫工作不要出现大跃进倾向]

2017年是换届年,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急于将本来设定在2020年实现的减贫目标提前到2017年完成。这样很容易造成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等现象,或者导致减贫质量不高,难以真正脱贫。

为防止扶贫工作可能出现的大跃进倾向,建议各级政府正视新时期脱贫攻坚的困难性,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扶贫规划和措施,把目标分解到年度上,层层落实,有序推进。

“十三五”期间我国脱贫攻坚的目标不仅是收入问题,还包括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等保障和发展指标,地方各级政府应根据这个目标设定综合的、多维度的贫困测量指标体系和脱贫标准,这个标准应向社会公开发布,接受监督,杜绝虚假脱贫。

[采用多维贫困标准识别贫困户]

扶持对象精准。目前,全国主要是通过建档立卡的方式来识别贫困人口。识别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精确统计农户的收入很困难。今后对扶持对象的识别和动态调整过程中,需要在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改进识别标准和识别方式。放弃单一的收入标准而采用多维贫困的标准来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避免国家制定的标准与基层采用的标准完全脱节。在基层民主评议中需要更加重视收入和消费因素,用严格的否决性指标如财政供养人口、有商品房家庭等排除掉不合格的人群。

资金使用精准。对贫困户情况更了解和负责实施精准扶贫的地方政府,必须给予其在资金使用上的自主权,以保证地方政府确定的到户扶持项目有资金支持。目前80%的专项扶贫资金的管理权已经下放到县一级,但其它行业部门的资金管理方式变化不大,需要进一步下放资金管理权,才可能做到扶贫资金在县一级的整合,提高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效果。

措施到户精准。以往的扶贫经验表明,很多扶贫项目和投资缺乏有效的到户机制,减贫效率较差。地方政府要重点探索和建立贫困户受益机制。资产收益扶贫不以劳动能力、特别是独立的生产经营能力为实施条件,失能和弱能贫困户即使不参与项目的经营管理也能直接和间接受益,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现有扶贫措施的不足,能显著提高扶贫到户的效率。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之七:注重高水平双向开放

会议摘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扩大对外开放,要更加注重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要继续抓好优化对外开放区域布局、推进外贸优进优出、积极利用外资、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加快自贸区及投资协定谈判、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等工作。要改善利用外资环境,高度重视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高度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对内外资企业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要抓好“一带一路”建设落实,发挥好亚投行、丝路基金等机构的融资支撑作用,抓好重大标志性工程落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扩大对外开放,要更加注重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推进双向对外开放,意味着外国对华投资和我国对外投资两个领域都需要有所作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已逐步成为资本净输出国家,这对明年双向对外开放提出更高要求。

[意义]

以开放促改革,是我国改革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开放,才能让我们看到与外部世界的差距,使我们有更为强烈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开放是促成改革、推进改革、深化改革的强劲动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不仅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发展国内经济,而且通过与国际接轨,引入先进科技、市场经济、现代管理方法等,带动了不少实质性的改革举措,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放既可以放宽视野,也可以促进国内改革,提升国内发展质量和水平,啃下改革中难啃的“硬骨头”,所以,我们需要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增加改革动力。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最大外汇储备国、最大吸收外资国,对外投资也位列全球第三位,我国和世界经济的融合联系进一步加深。因此,与三十年前打开国门招商引资、扩大出口的侧重单向开放不同,新五年的开放是在全球经济版图上的谋篇布局,是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基础上的“双向开放”,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对策措施]

对内开放需要进一步拓宽与加深。对内开放主要是要反对和抑制各种垄断,打破地区、行业之间的割据状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促进资源产业之间、地区之间以及各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促进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次,要打破地区之间的割断,促进地区之间的资源流动。

对外开放站位更高,实施更加全面的开放。当前,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关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新趋势。要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首先要“推进双向开放”。过去的开放重点是“引进来”,着重强调吸引外资,鼓励产品出口,更多是一种单向的开放;新常态下的开放不仅强调“引进来”,更加注重“走出去”,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表现为一种更高水平的双向开放。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五大关键词”详细解读

新华社27日受权发布《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8份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也是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3次聚焦“三农”。

对当前我国“三农”发展呈现出的新矛盾、新挑战,文件有哪些破题之策?新华社记者从中梳理了五大关键词,采访权威专家,对文件进行深度解读。

“农业现代化”:连续三年写入标题

回顾近6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2011年至2013年的主题分别是水利、农业科技、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而从2014年至今,则连续三年将“农业现代化”写入文件标题。

专家认为,“农业现代化”连续三年“入题”含义深远。当前,我国农业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迫切需要通过落实新理念,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从根本上提升竞争力,破解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粮棉油、果菜鱼等大宗农产品总量均居世界首位,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竞争力弱等问题日益凸显。

对此文件提出,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着力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

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农业是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的行业,我国现代农业的基础不牢,水利等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在物质技术装备、基础设施方面着力,建立健全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次写进中央一号文件

与当前经济转型升级方向相一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词今年首次写入了中央一号文件。专家指出,尽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文件中仅出现一次,但15000字的文件内容通篇体现出农业供给侧改革思路。

在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方面,文件提出,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基本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是聚焦数量问题,主要是结构和效益问题。”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认为,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但结构性矛盾问题也十分突出。玉米出现阶段性供过于求,大豆缺口逐年扩大,优质饲草供应不足,有效供给不能适应需求变化。

为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农业部已经决定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粮食生产,重点是调减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及西南石漠化区等“镰刀弯”地区的玉米种植面积。调减出的耕地将根据市场需求和农牧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青贮玉米、饲草、杂粮杂豆等作物。

文件还提出,树立大食物观,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记者了解到,马铃薯主食开发工作将继续推进,越来越多的马铃薯馒头、马铃薯面条等产品将端上人民群众餐桌。

以“绿色发展”保护资源修复生态

我国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环境代价,出现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等问题,资源与环境的紧箍咒越绷越紧。

对此文件提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绿色发展本是农业的天然功能,但目前很多追求眼前利益的做法与绿色发展相悖,需要及时纠正。”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认为,要加快改变农业开发强度过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状况,放弃“高投入、高产出”的掠夺经营方式,大力发展循环农业,采用休耕、轮作、种植结构调整等措施修复农业生态环境。

文件还提出,强化食品安全责任制,把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作为衡量党政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考核指标。这意味着“舌尖上的安全”或将与领导干部的“官帽”紧密联系在一起,督促地方政府把更多精力放在食品安全问题上。

补齐“短板”吹响决胜小康冲锋号

“短板”一说,源于管理学中的木桶理论: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子。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今后五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农村成为最需要补齐的那块短板。

随着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完善,新农村建设发展势头良好。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重建设轻管护;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难以适应当下农民需求,重硬件轻软件;农村环境存在脏、乱、差现象,重眼前轻规划;农村老龄化、空心化严重,推进市民化过程中重“面子”轻“里子”。特别是农村仍存在大量贫困人口,亟待脱贫致富。

对此文件提出,把国家财政支持的基础设施重点放在农村,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和农民工市民化,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蒋和平认为,今年一号文件在强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强调不断提高农村学前教育、乡村教师队伍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今后美丽乡村和农民幸福家园建设必将驶入快车道。

“产业融合”支撑农民增收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9.5%,2015年农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增幅连续第6年高于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然而,农民收入不高且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随着农产品价格下行和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乏力“双碰头”,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难度加大。

对此文件提出,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的独特优势,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让农村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在农业转型发展过程中,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促进‘接二(产)连三(产)’是一个重要方向。”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要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

与此同时,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也被寄予厚望。我国休闲农业近年来已经进入发展快车道,2015年休闲农业吸引游客11亿人次,受益农民达3300万人。

对此,文件提出,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18个中央一号文件包含了哪些“利农”密码

改革开放以来,在1982年至1986年、2004年至2016年间,中央先后发布18个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这18份中央一号文件反映出不同阶段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包含了不同时期诸多利农、惠农政策信息。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改革几年间迅速在全国展开。针对当时农村形势,1982年中央发出第一份以“三农”为内容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包括“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内的生产责任制的建立进行了肯定。

1983年与198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出进一步肯定。198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及,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关键是通过承包处理好统与分的关系。198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帮助农民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具体提出了延长土地承包期等举措。这一时期的中央一号文件还对农村工商业的发展进行鼓励。198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发展社队企业,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城镇做工、经商、办企业。

198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而提出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取消了个别品种外的统购派购制度,赋予农民经营自主权。198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肯定了农村改革的方针,并提出要增加农村投入。

1988年至1997年,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得到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得以推进,但农村改革进度变缓。农村改革的滞后致使城乡收入差距有所拉大。1997年至2003年间,我国农民人均年收入增速大幅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同时,2003年还出现了全国粮食产量罕见下滑的严峻局面。

对此,200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历史性地提出“两免三补贴”,即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同时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给予农民粮食直接补贴、良种推广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至此一号文件重新锁定“三农”。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扩大农业税免征范围,加大农业税减征力度。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则历史性地提出在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这一年的一号文件中还明确提到,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这一时期我国进入了城市反哺农村的新阶段。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为主题,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就“三农”投入首次强调“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首次提出要在3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

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首个以水利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央文件首次对水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文件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定位,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政策、新举措。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部署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要求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

2004年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进入历史最好阶段,粮食产量实现历史罕有的“十二连增”,但与此同时,相比其他国际农业强国,我国农业生产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竞争力弱等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2013年至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均围绕农业现代化进行部署。其中,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补贴要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家庭农场”概念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土地制度、农村金融等三方面的改革做出深度规划,强调市场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在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以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表述被首次写入文件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