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教育

法国教育
法国教育

法国教育:生命的轻与重

教育,决定了个人前途。国家教育方式,则决定了国家未来。正因为此,教育问题,不仅是中国人关心的首要问题,也是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目前,国内普遍的观点是:中国教育弊病很多,应该从西式教育中吸取良方,加以改革。而对许多家长而言,孩子的教育过程无法暂停等待。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开始海外求学。然而,教育也有与国情相适应问题,西式教育究竟是否可以洋为中用?可以商榷处甚多。

下课铃一响,格勒诺布尔一所中学门口一下就挤满了各种肤色的欢快的孩子。对于孩子们而言,一天的工作到此为止,接下来的时间,就是自己的了,他们有的会去踢足球、打篮球,有的去学唱歌,还有一些,就是纯粹玩耍。据了解,法国的孩子在小学阶段,没有家庭作业,到中学阶段,作业量最多时,一天也就半小时。与负担直接相关的考试,在这里也被稀释到平时的测试中,并不太被强调与重视。而孩子们之间,也不会相互比较,考得好,或是考砸了,都是自己的事,没有旁观者。所以,学习成绩如何,并不是评价孩子优秀与否的标准。

然而,让中国孩子羡慕不已的法国教育,却仍然面临“减负”的话题。据法国教育专家称,法国孩子每周上课四天,周三与周末两天休息,看似轻松,实质不然。他们认为,学习集中在四天里,孩子们负担更重。“从早晨八点半,到下午四点半,午休就两小时休息,孩子怎么能不注意力涣散,肚子咕咕叫!”于是,新上台的总统奥朗德决定顺应民意,把教育改革作为提升政绩的主攻方向。他们打算缩短每天的上课时间,同时恢复周三上午半天课程的新的作息制度。新制度尚未推行,就遭遇全国范围内的教师大游行。朋友的孩子在巴黎上小学,在今年一月份的某一周,每天都是才去上课几分钟后又回到家里,原来老师不断在罢课和游行。在法国呆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法国人是天底下最爱

抱怨的人。他们声称,法国的孩子已经是欧洲负担最重的了。德国孩子,每天下午都不上课。我们为什么还要给孩子加重负担?老师抱怨,周三多出来的工作,谁付工资啊?家里自己的孩子没人带,谁来管啊?教师工会抱怨:政府单方面怎么能决定这么重大的事项?孩子每天的课程减少了,放学提前了,他们的课余生活,谁来负责?让谁来买单?甚至地方政府也不满意:作息制度改革,经费投入就要增加,政府负担太重怎么办?

这样的争论,对于背着沉重书包、戴着厚厚眼镜的中国孩子而言,实在太过奢侈了吧?说实在的,每天早晨七点以前的公交车上,学生是最大的群体,看着他们睡眼醒松,无精打采地穿着米口袋似的校服,被大人们挤得东倒西歪,真是打心眼里心疼。而放学时间,更是没有一定,如果不是因为污染与雾霾,说他们披星戴月真不是夸张。此外,还有堆成山的作业和周末的各种补习班。孩子们实在比每天工作8小时的大人更辛苦。教育部门曾一度推行的每天八点前不得到校的规定,本已是最低的要求,却根本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做到。因为既没有督查,也没有处罚。相反,成绩的排名,却是各校比拼的根本。学习,已经成为孩子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给他们增加重量的大人们,究竟真是为了孩子们的前途,国家的未来,还是为了自己的脸面与利益!

重压下的生命,无法开出灿烂的花朵。“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并非无人可以作答,而是坐而论道者众,起而行之者寡。教育不改,必将产生不可逆转的可怕后果。

然而,重,固然不能承受,轻,也并非意味着以人格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功能的充分实现。在不给压力的普遍舆论下,老师们首先给自己减负了。法国教师属公务员体制,不算高收入阶层,但岗位相对稳定,假期很长——休息日与节假日加起来,一年大概有150多天。在很多学校,老师缺席是常态,而一旦任课老师不在,他任教的那个班,

就处于放鸭子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缺席也成了司空见惯的事。2008年,法国教育部决定原来周六上午的课全部停上,就是因为学生缺席太多,逼着做出的决定。在对学生要无限尊重的前提下,老师的威严无法建立。一个调皮的孩子,可以无数次让课堂教学中断,而老师对他的处罚,就是抄写课文或写检查,如果孩子拒不执行,老师只能无可奈何。一个中学的教导主任在接受我采访时对中国有的班级人数竟达到五六十人,非常惊诧,说在法国根本不可思议。想了一下,又很理解地说:“你们中国孩子乖,所以有可能。”

散漫,在学习上的表现就是放任。法国的孩子,学习上少有努力与钻研的习惯。课堂上的练习,一边聊天一边胡乱应付掉。下课后把课本往小柜子里一锁,轻松回家。二十分的考试,考个五、六分的大有人在。谁也不会为此而烦恼,也没听说家长把孩子送去补习。都说轻松学习才可能学出创造性,但如果没有知识的储备作为前提,所谓创造性,也是无本之木吧?

行为上很少受约束的孩子,在品德习惯上,也没有规矩之说。有一次我在超市购物,恰逢旁边一所当地著名的中学放学,一大批孩子吵吵嚷嚷拥进超市,挑选零食。过了一会儿,忽然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跑到我面前:“先生,您有二十生丁吗?我想买这个,就差二十生丁。”二十生丁,相当于一块多人民币,算不得什么大数字,谁会忍心看到一个可爱的孩子仅仅因为二十生丁,买不到心爱的食物呢?我当然马上给他了。回头说给法国朋友听,他却大摇其头:“他可不是只找你一个人要,他可能已经找了好几个人了,凑在一起,就因为嘴馋,这些孩子被宠坏了!”法国的孩子每月零花钱一般父母会给个定额,花完了再无补充的可能。尤其是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法国人花钱,实在比中国人更加谨慎。但孩子却能想出法子,达成目标。一个法国朋友告诉我,他儿子对他说非常喜欢一件皮夹克,他也觉得确实不错。这里的冬天很冷,比较实用,于是就替儿子买了。过了一段时间,发现儿子从来没有穿过这件衣服,仔细盘查,才知道自己上了当。儿子告诉他,他的同学看上

了这件皮夹克,向他预定,他于是向父亲要求购买,然后再把这件皮夹克转手卖给同学,卖的钱自己已经花掉了。据说,这种事儿,在法国的孩子中一点不稀奇。

另一方面,这些孩子又有非常可爱的一面。因为少有压力,无拘无束,大多数法国孩子天真可爱。十多岁的孩子,可能一边已经开始有了男女朋友,一边还在玩过家家。没有竞争的挤压,孩子之间的相处非常简单、友好,谁有困难,大家会一拥而上,帮着解决。这种简单,体现着的是一种美好,生活本来就应该是阳光与透明的,尤其对于孩子。非常喜爱这里孩子的眼神,一是近视的孩子很少,目光清澈透明,二是看人时坦荡、友善,这与戴着眼镜,目光闪烁、拘谨的中国孩子形成反差。不可思议的是,这些比中国孩子调皮得多的洋孩子们,到了大学,大多成为彬彬有礼的绅士、淑女,并且可以独立应付生活中的所有问题。与法国朋友讨论这一现象时,他们告诉我:十八岁,对家长孩子都是一道质的分界线,过了十八岁,就是成年人,孩子要对自己的全部负责。而家长,则认为完全可以卸下对孩子教养的担子。因此,孩子会快速成长,没有任何依赖。这一点,当然也与中国父母对孩子只看中学习,没有生活能力的培养,以致对孩子一辈子无谓不致的呵护大相径庭。

在法国的教育制度下,学校同样能培养出顶尖级的艺术家、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这也是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都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为什么那么努力的中国孩子,未来却不一定得到更加慷慨的回报?而看似轻松的法国教育,也能获得骄人的成绩?

中国的教育,是用挤压的方式,它可能将智力平平的孩子,提升到他所能达到的最高度,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也可能让天赋极高的孩子,在重复的练习中,失去学习的兴趣,或在功利的偏向下,错失最能实现潜能的专业方向,成为平庸之人。西式的教育,则在轻松的状态下,让平平常常的孩子,就做平平常常的人,但他们也能拥有幸福感与

满足感。而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孩子,可以在自由的状态下去选择,去投入自己热爱的课目与专业,自发成才。中国式教育是矮子拔高,高个子减矮,尽量往中间靠。法国式教育是听之任之,让他们自由发展。结果是只有极少数人成才。

如果对东西方教育做一个综合考量,就会发现,各有弊端。中国的重压,某种情况是因为教育资源的匮乏和不均。法国学习的轻松,是因为国家福利高,未来不工作也能享受生活。两种教育方式,都会让国家的未来蒙上阴影。而在两者之中的那个平衡点,也许正是我们要重视的。我想,就那是在教育公平的前提下,给每个孩子以适度的压力。

中国是一个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年轻人,不可避免地要经历更多的竞争与挑战。处于爬坡阶段的我们,没有可能去比照他人悠闲的生活。他们今天的闲散快活,那也是几代人的奋斗换来的。但我们至少,让我们的孩子,能够有足够强健的体能与心智,去应对竞争与挑战。一味的重压,只会折断能飞的翅膀。(申赋渔)

二战后法国高等教育的变革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2009—2010 第一学期作业课程:外国教育发展史 任课教师:杨光富 题目:二战后法国高等教育的变革探析院系: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 专业:09级教育史 姓名:屈博 学号:51090102044 2010年3月1日

二战后法国高等教育的变革探析 摘要: 二战期间,法国的高等教育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全国各地一片衰败的景象。战后,高等教育的恢复和重建成为当务之急。五六十年代,随着战后经济的全面复苏,法国高等教育也基本完成了恢复、重建以及调整工作。之后,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法国高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由外到内的变革,从而使法国走上了一条高等教育的强国之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复苏,变革,影响 法国在二战期间,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方面面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教育也不能幸免。尤其是高等教育,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不过,法国在戴高乐政府的领导下,不仅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时也为战后法国的复兴铺就了道路。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经济的复苏,法国高等教育基本完成了恢复、重建以及部分调整工作,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战后高等教育的复苏 战后高等教育的恢复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增加教育投资提供了可能。教育经费的提高还基于对教育和科学研究意义的理解。政府中的决策者逐步认识到“劳动力质量”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工业结构只有在提高工业技术能力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有效的加强”。 [1]然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和工业技术能力的加强,都离不开教育。1954—1968年,法国脑力劳动者从100万增加到300多万,其中工程师和技术员分别增加40%和55%。 同时,国家提出把教育作为一种“投资”。这种思想是受到苏联计划经济的启发。法国政府于l946年成立了以政治家和经济学家莫内(Monnet)为首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在第二个国家计划期间(1954一l957年),教育被提到议事日程。通过普遍调查和分析比较之后,计划委员会发现,国家不能把教育看作是简单的“消费”,而是应该看到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应把教育看作一种“投资”。正是基于这种思想,法国努力增加教育投资,教育经费占国家预算的比例从1950年的6.65%上升到1957年的10.3%。在第三个国家计划中,这一比例又上升至12.6%。[2] 第二,1944年法国临时政府成立教育改革研究委员。委员会先后由物理学家朗之万和儿童心理学家瓦隆先后领导,并于1947年向教育部提交了教育改革方案(被称为“朗之万—瓦隆计划”),它成为法国战后经典性的教育文献之一,也被视为“教育改革的经典”。方案确定了法国战后教育改革的总原则: 一是教育公平原则。它包含两个相互补充的方面:平等与多样,教育应当向人人提供得以发展的均等机会,应让所有的人能接触到文化,并得到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即不是使最有天赋者远离人民大众,而是通过不断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来推进教育民主化; 二是定向原则。先是学业定向,后是职业定向,最终都是使每个劳动者、每个公民处在最适合其可能性并且最有利于其成功的岗位上。这个方案把高等教育分为大学预科(即大学校预备班和大学低年级)和大学校以及大学高年级,方案还准备将大学校划归大学,使其成为专门学院。

法国基础教育发展概述

法国基础教育发展概述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张瑞海黄晓玲赵薇 一、法国的教育管理体制 (一)教育管理体制 法国是一个集权国家,从中央到地方分四级:中央、大区、省和市镇。法国共有22个大区,每个大区辖2-7个省,全国共有96个省,3.6万多个市镇。目前,法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分为中央主管部门、学区和省教育局三级。教育部是国家主管教育事务的行政领导机构。学区是教育部设在地方一级重要的教育行政管理单位,是教育部派驻地方的直辖机构。省教育局直接归学区领导,是法国地方基层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学校是法国教育管理体制中的最基本单位,小学从属于市镇,初中从属于省,高中从属于大区,但国家仍负责决定教育组织和教学内容,发放教职工工资等。在中小学,均成立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的管理。 1、国家的作用 法国对教育的管理一直实行中央集权制,1982年以后国家决定将部分教育权利下放给地方,并采取一系列集中化措施。 法国教育行政领导机构为国民教育部和高教与科研部,主要负责: (1)制定国家在教育领域里大的方针、政策; (2)执行议会通过的有关教育的各项法律; (3)审核并拨放教育经费等。 (4)此外还设有咨询机构和督导机构。 咨询机构的职责是向部长通报情况并提出建议; 督导机构的职责是在有关行政部门的配合下,对省、学区和大区及全国的教育进行评估。 2、地方的作用 地方的职责主要是负责中小学的教育。具体为市镇负责小学;省负责初中;大区负责高中和一些专科学校。市镇有权决定增设初级学校和班级,但涉及教师编制问题需与国民教育部协商解决。

根据法律规定,建立了地方与中央分级负责中等教育规划的制度:大区负责有关教学质量和数量需求问题,即本区各级各类教育的中期规划问题,需根据拟增设、重建或扩建的学校数量来制定教育投入的规划;省级负责初级中学的修建和装备及运转费用,大区负责高中的上述费用;由国家负责制定教学大纲和学校人员的编制,同时由国家根据地方的建议,确定每年新建学校的数量。地方对中小学的日常管理工作负有越来越重要的责任。 3、尽管实行权力下放,但教育部在两个方面依然集权 (1)教学大纲 法国的任何一个地区,教学大纲都是一致的。他们认为这一制度的好处是可以保持整体的平均水平;但弊端是同一教材大纲很难兼顾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另外,也造成学科的分科性,物理归物理、化学归化学,不利于学科综合。 (2)教师的任命 主要是指中学和大学的教师。在法国,教师都属于公务员,包括图书馆人员、门卫、清扫工等。教师的任命制度,可以保证各地区教育的相对平等。但现行的教师流动制度,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好教师的人数越来越多,因为每个地区要进教师,首先要有课时数(也就是要有编制数),这样,各个地区要进人员就要考试,巴黎大区的考试分数很高,就使越来越多的好教师流到巴黎学区,而一般贫困的地区,好教师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法国政府为了讲平等而对这些地区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由于好教师少、生源比较差(大多是移民的子女),这些地区的教育质量始终上不来。 二、法国教育的学制和课程 (一)法国初等教育 1、初等教育 初等教育由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构成。 (1)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机构接收2—6岁的儿童,属非强制性免费教育。其中3岁以上儿童入学率达99.6%。幼儿学校通常分小班、中班、大班。教学目标是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着重训练儿童的语言能力,为儿童学习读、写、算、表达和交流奠定基础。 (2)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强制性免费教育。凡满6周岁的儿童均应由家长负责送入

简述法国17-18世纪教育发展的脉络

题目:简述法国17~18世纪教育发展的脉络 (一)、17~18世纪大革命前的教育 一,初等教育 教育内容:宗教教育在占据重要地位,其中尤以天主教的影响最大,辅助读.写.算的教学。 教育制度; 采用班级授课制,以法语讲课。 教育对象:面向下层的子女免学费。(富人家请家庭教师开启学生的初等教育。) 二,中等教育 教育学校:主要是耶稣会中学和文科中学。 教育内容:拉丁语及“七艺”科目。(17世纪成立的“耶稣基督圣乐会”在中等教育仅次于耶稣会。特别是18世纪中期耶稣会被逐后,更成为举办中等教育的主要力量。)三,高等教育 代表:巴黎大学 16.17世纪,一批新型教育和研究机构应时代之需而先后建立,后来它们成为法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机构,构成法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独特的一枝。进入18世纪,一批高等专科学校应运而生。高等专科学校是法国高等教育的精华,它的出现标志着法国近代工程技术教育的开始,同时也使法国高等教育进入独具特色的高等专科学校与大学并存且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的历史新阶段。 特点:17~18世纪期间,法国的初等教育始终掌握在教会手里。各教派为扩大自己的势力,竞相开办学校,利用学校传播宗教教义。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执政的资产阶级各派都重视教育事业,提出了许多教育改革方案,要求实施普及的、免费的初等教育。由于政局不稳,这些方案都没有得到很好地实行。发生于18世纪末的资产阶级大革命促进了法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确立了法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基本模式。在大革命期间,法国高等教育的办学传统受到彻底的冲刷和改造,旧大学被取缔,各种专科学校得到发展、改组或创建,此外还创立了某些专门研究机构。 (二)、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教育和改革(1789~1794) 1789~1894年法国革命的是继17世纪英国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一次更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它从根本上推翻了统治法国的一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在教育方面,资产阶级执政的各派力量都拟过方案,其中著名的有康多、雷佩尔和拉瓦锡等人所拟的教育方案。这些方案虽然在当时都未来得实行,但对法国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康多塞1792年向立法大会提出的方案,不仅给法国而且给其他国家提供了讨论19世纪教育发展的基础。共同点是:都要求由国家举办世俗性的学校,反对教会垄断教育;主张实施普及的、平等的教育;提出废除宗教科目,加强科学教育。 这一时期教育是实际情况是: 一,初等教育远未普及。 二,中等教育,政府设立中央学校(设在每郡首府),培养工业方面的人才。 三,高等教育被重视,采用开设专门学校的办法培养专门人才。 法国革命中制定塔列兰教育法案、康多塞的国民教育组织计划纲要、雷佩尔提的教育方案,都不同程度表现资产阶级各派的共同愿望。 第一,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 第二,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国家应当保护并实行普及教育。 第三,在教育内容和教师问题上实现世俗化、科学化,也是大革命中各种教育方案的

简述法国的综合教育概况

简述法国的综合教育概况 简述法国的综合教育概况 法国的高等教育历史悠久,体制完善,学位种类齐全,与其他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有所不同。法国现有400多所高等院校,在校学生100多万人。高等院校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和多种形式的学习课程,包括短期学习课程、长期学习课程和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根据学校 的培养目标、招生制度、教学安排和行政管理特点,高等院校可分 为四类:综合大学、高等专业学院、短期工程学院大学和高级技师学校。 1、综合大学 法国综合大学历史悠久,科系设备齐全,科研力量和师资设备在法国高等教育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法国现有87所综合大学,其中 3所在海外。在综合大学学习的学生约占全国大学生的90%左右。综 合大学的学习时间可分为三个阶段,学习结束,各大学会颁发具有 同等效力的国家文凭,一些大学还颁发自己的文凭。 第一阶段:两年,基础理论学习阶段。学习结束考试合格后,可 得到普通大学教育文凭(DEUG)(相当于我国的大专学历)。 第二阶段:两年,专业教育阶段。毕业后获得普通大学教育文凭 或同等学历。第一年的学习结束,考试合格后可获"学士文凭"(LICENCE);第二年考试合格后获"硕士文凭"(MAITRISE),并凭该证 书进入第三阶段的学习和研究,或直接就业。 第三阶段:高等专业学习和深入学习阶段。如果学生的目标是获 得一份工作,就应该选择攻读"高等专业学习文凭"(DESS)课程。如 果学生希望将来从事研究工作,就应该选择攻读"深入学习文凭"(DEA)课程,这是攻读博士学位的第一步,为期一年。博士学位根 据各专业的不同要求,一般需要2-4年时间,完成博士论文并通过 考核后,可获得学位证书。

教育学考研之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法国的近代教育制度

教育学考研之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法国的近代教育制度 (二)法国的近代教育制度 1.教育概况: 在法国大革命前,法国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由天主教会控制的。1789年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改变了欧洲和法国的历史,而且也改变了法国的教育。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先后上台执政的资产阶级各党派都很重视国民教育问题,提出了各自的教育改革方案。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代表立宪派的塔列兰方案、代表吉伦特派的康多塞方案和代表雅各宾派的雷佩尔提方案。他们都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实行普及教育、要求教育世俗化和科学化等。在客观上指出了法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推动了近代法国教育的发展。 1799年,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对教育进行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权教育领导体制。在教育改革方面,拿破仑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要求教育为国家服务,为国家提供受过训练的忠诚的行政官员,使教育与帝国的社会秩序和专制性质相一致。为此,他采取与天主教会“和解”的政策,以利用教会的力量来巩固自己的政权。拿破仑建立的中央集权教育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教育管理权力高度集中,帝国大学的总监是负责全国教育的最高首脑,由皇帝亲自任命;第二,全国教育实行学区化管理,全国教育分为27个大学区,每个学区设总长一人,负责管理大学区的各级学校;第三,开办任何学校教育机构必须得到国家的批准;第四,一切公立学校的教师都是国家官吏。 《基佐法案》七月王朝时期,法国的初等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1832年,基佐担任教育部长,1833年6月通过了《基佐法案》。法案要求在法国的每一个区都建立一所初级小学,在每个6000人以上的城市设立一所高级小学。他认为,初级小学的任务是进行基本知识、道德和宗教教育。高级小学应通过设置职业课程,使学生获得实际的知识。为了发展初等教育,他还提出重视初等师范学校的思想,这一法案公布后,法国的初等学校和师范学校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这一法案没有提出普及义务教育的思想。 《费里法案》1881--1882年,法国教育部长费里颁布了两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被称为《费里法案》。第一个法案中规定了国民教育发展的义务、免费和世俗化原则,后一个法案是使三个原则具体化。这些法案规定:6--13岁为义务教育的年龄;免除幼儿园、小学及师范学校的学费;废除《法卢法案》中关于教会对学校的特权,取消公立学校的宗教课,改设道德与公民教育课等。这一法案为这一时期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确立了方向,促进了法国义务教育的普及。 中等教育的发展19世纪初,法国的中等教育受到拿破仑·第一帝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大批国立中学和市立中学纷纷创办并成为主要中等教育机构。第一帝国以后,法国的中等教育有发生了多次变化。

第二节 法国近代教育制度

第二节法国近代教育制度 一、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法国的教育制度 公元前1世纪,罗马人征服了高卢。法国作为罗马帝国的高卢行省从那时起,受罗马帝国统治达500年之久。公元5世纪日耳曼人最强大的的一支部落法兰克人征服高卢,建立了最强大封建王国--法兰克王国。公元843年,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三,即西法兰克王国、东法兰克王国和中法兰克王国。其中,西法兰克王国就是法国的雏形,后来演变为法国(东法兰克王国演变为后来的德国,中法兰克王国演变为后来的意大利)。10世纪后,法国封建社会迅速发展,到15世纪后期形成了中央集权国家。 法国在这一时期仍然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封建国家,而且是当时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从16世纪开始的宗教改革对它影响不大,因此,天主教在法国的势力十分强大。尽管从16世纪开始,资本主义因素在法国已得到较快的发展,出现了一批资本主义的手工业工场,对外贸易也在不断扩大与加强,资产阶级逐渐成长。但一直到18世纪前期,法国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第三等级(城市贫民、手工业者和农民)在政治上还比较软弱,处于无权的地位,受到封建专制制度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形成封建贵族与第三等级之间日益尖锐的对立。上述社会这些特点,决定了这一时期的法国教育总体上看还是教会特别是天主教教会一统天下。 (一)初等教育 16世纪末到17世纪前期近30年,法国的初等教育主要掌握在胡格诺派手中。16世纪中叶以后,加尔文教在法国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加尔文新教的信奉者被称为胡格诺派教徒。胡格诺十分重视教育,在其控制地区,率先进行了实行强迫初等教育、男女可以同校、采用本族语教学等方面的改革。胡格诺派的教育活动,推动了法国早期初等教育的发展,但不久遭到禁止。1684年,天主教神父拉·萨尔(La Salle)建立了"基督教学校兄弟会",成为了法国从事初等教育的重要力量。这一时期的初等学校以宗教教育为主,辅以读、写、算的教学;用班级教学代替个别教学;以法语讲课;面向下层社会的子弟,免收学费。富人们则聘任家庭教师对其子弟进行初等教育。"基督教学校兄弟会"还注重师资培养的问题,它于1685年在兰斯(Rheims)创办的教师讲习所是西欧最早的师范性质的学校之一。 (二)中等教育 17世纪前期,属于新教的冉森派和胡格诺派曾开办过一些中等学校。冉森派是17-18世纪在欧洲流行的新教,其创始人是荷兰神学家冉森。冉森派特别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强调本族语的地位,在方法上,反对强记,重视判断力的磨练和读写技能的训练,主张采用实物教学。17世纪60年代冉森派开办的学校被迫停止教学活动。胡格诺派开办的中等学校被称之为学院或基础学校,设7个年级,主要教拉丁文、希腊文和法文。1685年以后,胡格诺派的学院也不复存在了。 1534年,以反对宗教改革、巩固并恢复天主教阵地为宗旨的耶稣会建立,到17世纪,活跃于许多欧洲国家,成为法国教育中的重要力量。耶稣会特别重视中、高等教育,对初等教育缺乏兴趣。在1618-1746年近一个半世纪期间,由耶酥会创办的中等学校成为法国中等教育的重要力量。耶酥会创办的中等学校也称为学院。除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年的短暂时间外,耶酥会的教育活动是得到法国封建统治者全力支持的,因此,它的中等学校网迅速遍布法国各地。成立于1611年的“耶稣基督圣乐会”在中等教育中的力量仅次于耶酥会,特别是在18世纪中期耶酥会被驱逐后,更成为法国举办中等教育的主要力量。圣乐会虽然是一个属于旧教的宗教派别,但它比较接近于资产阶级,圣乐会所办的许多中学显然就是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而产生的,入学者都是贵族和资产阶级子弟。这种中学在前四年学习法语不学拉丁文,高年级学习拉丁文不学希腊文,注重历史教学,加强数学以训练思维,增加实科

国外特色教育借鉴

《国外特色教育借鉴(套装全10册)》主要包括《各国学校的特色教育》、《世界学校教育简史》、《各国学校教育改革》、《国外教育全景扫描》、《国外学校特色教学》、《世界各国学校管理》、《国外素质教育政策解读》、《世界教育大讲堂》、《世界名校特色管理》、《国外学校教学改革》。讲述了:在世界各国基础教育的健康、蓬勃发展中,不仅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中小学教学方面杰出的能手和专家,形成了诸多鲜明而富于个性的教育特色,而且,许多外国中小学校在教育管理方面也成就卓著,成功打造了自我突出而极富个性的教育管理特色在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今天,让学生全面发展要有时和空间的保证,这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去做,国外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与参考希冀学校在教育管理方面也能够走出国门,打开思路,虚心学习,大胆借鉴,以不断充实和壮大我们自己。 目录 《世界各国学校管理》目录: 一、英国:独特的学校管理 每个孩子都重要的办学理念 英国中小学的教育督导 英国切市圣·约瑟夫小学介绍 校长听课,英国学校管理的重要抓手 英国学校的财务管理 英国小学管理的特点及其启示 二、法国:中小学教育管理与保护 法国的教育行政管理 法国中学教育管理

法国中小学教学班子管理的目标 法国中小学网络管理 法国少年司法制度 三、美国:对社会和家族开放的课堂 没有围墙的校园 彰显个性的环境布置 小班教学的改革者 新型的“小型学校 全纳式的特殊教育 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中小学“校本管理”的三种模式 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 家长也参与学校办学 美国中小学家校合作 学校和家长的联系方式 …… 四、韩国:全力推行公平教育政策 五、新加坡:“理想的教育之城 六、俄罗斯:充满人性的教育规范 七、德国:集权与分权式管理 八、日本:一贯制教育管理 《国外学校特色教学》目录: 一、创意教学 开学第一天的5个特色创意 习惯培养:新学期的第一课 一学年的最后一天如何度过 暑假读书笔记的12种新模样 最受学生欢迎的课 “传授”还是“发现”——5个国家的科学课 一堂英国的“公民课 美国高中的“早自习”——清晨研讨会 8500英里外的恻隐之心 二、教育之心 罗恩·克拉克:我感到一种召唤 霍夫曼:教师能够成为英雄 影响了美国政治家的教师,他们是“教育之心”莱福·艾斯奎斯:我的力量来自永不放弃 三、为了孩子 幸福课——让学生获得完美人生 让学生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失败

法国“动手做”科学教育改革

法国“动手做”科学教育改革 1、法国开展“动手做”科学教育改革的背景 “动手做”是一种由美国科学家总结出来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旨在使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强调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体现其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活动在美国已经开展了十多年。 在法国,从1902年起法国小学一直忽视科学教育。1992年,法国学者、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乔治·夏帕克先生倡导在法国开展这项科学教育改革,1995年法国引入这个项目,命名为“LA MAIN A LA PATE”,即“动手做”科学教育改革实验,由法国科学院付诸实施,当时法国只有10%的小学设科学课,1996年有344个班开始实验(法国小学现有约30万个班),1999年扩大到约4000个班。由于现有教师的4/5在大学里接受的是文科教育,遇到的主要困难是小学教师对开展科学教育的担心和害怕,因此做好教师培训非常重要。由于法兰西科学院在法国的崇高地位,实验得到许多单位的协作支持,目前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已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实验网络。 2、法国“动手做”十大原则 1.孩子们先观察一个物品,或考察现实世界中身边发生的一件事,然后对该物品或该事件进行实验; 2.在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们进行辩论和说理、将自己的想法和结论告诉别人、一起参与讨论,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纯粹的手工制作并不能达到这一目的; 3.教师给学生建议一些活动,并把各种活动分成阶段,在学习中循序渐进。这些活动应该是教学计划的一部分,但又要给学生以足够的自主性; 4.在对某个主题进行教学时,一般应安排若干个星期的时间,每星期至少2小时。整个小学阶段的“动手做”活动的内容与教学方法要有连贯性和整体安排。 5.孩子们每人准备一本实验记录本,并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记录活动的过程; 6.实验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逐步掌握科学概念与操作技术,同时学会用书面语和口语进行表述,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 7学生家长和学校所在街区应该参与课堂教学与实验活动; 8.学校附近的大学和工程师学校中的科学家要运用各自的知识和条件、帮助学生搞好这项实验;

法国高教概述

法国高等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高等教育结构较为复杂,学位种类独特,与其它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有许多不同。 法国现有400多所高等院校,在校学生100多万人。高等院校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和多种形式的学习课程,包括短期学习课程、长期学习课程和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招生制度、教学安排和行政管理等特点,高等院校可分为四类,即:综合大学(Universities)、高等专业学院(Grandes Ecoles)、工程学院大学(Instituts Universitairesde Technologie)和一些高级技师学校(Sectinsde Techniciens Superieur s-STS,thatisHigherTechnician Studies)。 法国综合大学历史悠久,科系设置齐全,科研力量和师资设备在法国高等教育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学由中央教育研究部统一领导和管理,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法国现有79所综合大学,其中3所在海外,共有学生120余万名。在综合大学学习的学生约占全国大学生的90%。大学专业有工程、医学等。大学设有上千所培训部与研究部,还有一些研究所和专业学院以及教师培训机构等。大学学制一般为7年,采取学分与证书相结合的制度。7年的学习时间可分为长短不同的3个阶段,成绩合格者,可授予国家文凭证书。有些大学授予本校的文凭证书。 第一阶段为期两年,是基础理论教育阶段。在第一阶段的第一年,要求学生学习必修的公共课和选修一些课程,其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各专业的情况,然后再选择自己的专业。第二学年,要求学生逐步确定一个专业方向,学习的课程包括选修课等。学生经两年的学习,获得规定的学分,考试合格后可获得大学普通学习文凭。学生可凭该文凭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或到社会上就业。 第二阶段也分为两年,主要进行专业基础教育。这一阶段的课程主要为获得大学普通学习文凭证书或相等学历的学生开设。学生经过一年的专业基础学习(实为第三年),完成规定的课程和学分,考试合格后可获得“学士文凭”。如果再学一年(实为第四年),各专业课程考试合格后,可获得“硕士文凭”(即大学本科毕业文凭)。获得硕士文凭证书者可进入第三阶段的学习和研究,或到社会上就业。 第三阶段通常需要3年时间,为专业研究和深入学习阶段(研究生教育阶段)。如果学生的目的是准备进入工作市场,就应该选择“高等专业学习文凭”(DEA-Diplomed'etudes superieures specialisees)课程;如果学生准备从事研究,可能要注册“深入学习文凭”(DEA-Dgiplomed'etudeseapprofondies)课程,这是准备博士学位的第一步。获取该文凭通常需要一年的时间。博士学位主要为获得深入学习文凭证书的学生开设。根据各专业不同要求,一般需要2—4年时间,学生完成博士论文并通过考核后,才可获取博士学位。获取博士学位的人员,可成为大学讲师。 除上述三个阶段的不同证书和学位外,法国各大学几乎所有专业,都有各种各样的专业证书和证明,但必须经过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才能颁发。 法国现有300多个高等教育专业学院。这类学校又称为“大学校”,归属法国有关部委领导,学校为获得“法国学士”的学生或已学习两年时间准备课程的学生开设专门课程,提供至少两年的专门教育(此类学院收取学费)。第一年进行综合性教育,随后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高等专业学院的学制一般为期3年,进入该类学校要经过激烈的竞争考试。这些学校对工程师、教师职业、公务员的课程和培训有强制规定,对有潜能的经理培训则较灵活。这些学校一般规模不大,但声誉很高,许多高级官员、学者、工程师、企业管理人才都毕业于此类学院。 高等专业学院的毕业生一般被授予“工程师”或其它专业资格证书,获得此类证书的学生也可转入大学进行第三阶段的学习。

详解法国的高等教育制度

详解法国的高等教育制度 凡申请进入第一阶段学习的学生,需通过法国使馆的法语考试。法国大学接受取得国 内大学录取资格的中国高中毕业生赴法攻读本科;中国大学在校生可去法国大学插班学习;中国大专和本科毕业生可去法国攻读硕士学位。 课程介绍:该专业为高等教育方向,该课程在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教课和 学习,课程创新,研究指导,学术引导;做独立的项目。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在某一教学领 域的教学技能会得到提升。该课程不为学生提供教师资格。每位学生修满48个学分方可 毕业。 法国高等教育体系多元化,不同类型的学校有不同的教学目标,而课程设置和入学条 件也各不相同。众多公立、私立学校各有千秋,公立学校由国家资助,相比之下,学费低 廉的近乎于免费。按教学机构划分,现有三大类教学机构并存: (1)综合大学:遍布法国全国各地的87所综合大学,通过各种学科的划分实施基础 及应用教学,分短期和长期学制。 另一方面,欧盟亦有9个国家免学费(包括来自欧盟外的国际学生)。而缴交学费学生 的比例各国亦有不同。部分国家每位学生皆需缴交学费,如:比利时荷语区、荷兰等国; 部分国家大多数学生需缴交学费,如:比利时法语区、法国、义大利等7国;部分国家仅 少数学生需缴交学费,如:德国。 入学条件:招收持有法国高中会考证书或同等学历的学生向校方递交申请材料,学校 根据候选人材料择优录取。(注:由于中国高中毕业证书不能等同于法国高中会考证书, 因而中国学生入学条件限于获得中国大学录取通知书者,中国大学在校生或毕业生。)综 合大学教育含义下的3个阶段,各阶段文凭均属国家级文凭,第一阶段实施大学基础知识 教育;二、三阶段的学习趋向于专业化。 ?常用的教学方法与选用原则? 常用的教学方法: 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等;

法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特点及其启示-最新教育资料

法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特点及其启示 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专门开展高等工程教育的国家。2001 年,法国高等教育改革委员会提出的一份“构建高等教育的欧洲模式”的改革报告将高等工程教育推向改革前沿,使法国建立起一个层次清晰、规格配套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加快了法国工业化的步伐。分析当今法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特点,将对我国推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供许多有益的借鉴。 、法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特点 1.高等工程教育的基础化 1988 年,法国全国雇主委员会主席弗朗索瓦?贝里戈接受《教 育学杂志》访问时曾说:“我希望我们的教育制度能够为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基础要宽一些,也就是说,通过专门的训练,他们的基础知识可以使他们较快地掌握一门技术,并且能够跟踪这门技术的发展。一开始我们都要通过让他们掌握应用技术来考察他们的接受能力。我们不需要那些为某一个具体部门培养出来的人,他们的知识范围狭小,像是封闭在一个堡垒中一样,而且通常他们都有一些坏习惯,认为自己的领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些人被证明是很难获得发展的。”因而他强调说:“只要有了坚实基础和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样的学生无论在他的一生发生什么情况,都可以使他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在社会的推动下,法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明显具有以工具性

基础和知识性基础为内涵的基础化倾向,认为掌握扎实的基础理 论知识和工程技术一般的方法论与具有较熟练的实践能力两者 缺一不可。般来说,学生只有在2—3年的预科班中打下了较 牢固的数理化知识基础后才能进入正式高等工程教育阶段。在此期间,学校则主要加强对他们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方面的培养,强调理论密切联系实际,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重视学生知识的多面性,注意传授其它专业理论的基础知识。如学习机械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传统的有关机械专业的课程外,材料科学、能源科学、计算机科学、模式识别、自动化等均列入所学内容。这样就使学生具有宽口径的工程科学基础知识与技能,日后开辟新领域、开展学科间的交叉打下基础,并且能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要,较顺利地实现从一个技术领域到另一个技术领域的转化。 2.高等工程教育的非技术化 由于工程师在法国具有独特地位,因而形成了激烈的入学考试竞争。但考上后由学习热情的减退所引发的逃学、校园暴力、青少年不良行为等被称为教育荒废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使得法国人逐渐明白,现代工程已不是单纯的工程技术问题,它往往广泛地涉及到社会、经济、环境,甚至影响到人类生存。因此,当代高等工程教育不仅要让未来的工程师懂得科学、技术和工程,还必须懂得有关经济、管理、法律、人文、社会、环境、工业生态等方面的知识,以使科学永远造福于人类,保证个人全面健康和

20世纪末21世纪初法国基础教育改革及其启示

20世纪末21世纪初法国基础教育改革及其启示 一、法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动因(一)学生学业失败现象严重 二战后,法国的教育制度虽然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提供了入学机会,但学生学业失败、留级和淘汰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有15%的六年级学生缺乏阅读、书写和计算的基本功,每年有16万中学生在离开学校时没有拿到文凭。 [1] 特别是出身于下层社会的学生, 常常由于受到社会、文化、心理、环境、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不得不面对严重的学业失败。 (二)传统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思潮的矛盾长期以来,法国传统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思潮间 的冲突从未停止过。传统教育者认为教育的基本职能就是传播文化,向学生传授尽可能多的理性知识,以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现代教育者则认为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提倡个体自治,发展学生的批判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法国的教育改革既注重共同文化,维护社会稳定;又注重自治文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 二、法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内容(一)为了全体学生成功 面对学业失败、无资格与无文凭青年和校园暴力等问题,法国总理拉法兰于2003年9月15日组建了由教育部评估与预测司原司长克劳德·德洛为主席的“学校未来的全国讨论委员会”。该委员会提交了题为《为了全体学生成功》的报告。报告提出了未来教育的宏伟目标:为了全体学生成功,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完成之后都能具备就业所必需的知识、能力与行为准则,并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根据委员会提交的报告,政府起草了教育系统指导法案,后经议会通过,于2005年4月23日正式颁布了《学校未来的导向与纲要法》。 [2] 新法案围绕“为了一个更公正的学校:可信任的学校”、“为了一个更有效率的学校:高质量的学校”和“为了一个更开放的学校”三个方面制订了具体的战略。学校既要帮助最弱势的学生,又要鼓励最优秀的学生努力争先;既要贡献于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又要扩大精英人才的选拔。机会平等不应停留于抽象 的原则,而要调动所有手段来推动其落实,不能允许青年在离开教育系统时无任何职业资格。 为了促进教育平等,《学校未来的导向与纲要法》的附加报告采取了以下措施:(1)设立教育成功个人项目;(2)增加奖学金学生数量;(3)促进男女学生平等;(4)改善残疾学生教育。 (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法国国家教学大纲委员会认为,应该重新激活关于“知识和能力(包括实践的和深思熟虑的)和谐的共同基石”这一共和国理想。 [3] 在尊重各个学科逻辑 的前提下,考虑到学生作为一个人,这些学科应该在其身上获得统一,共同基石应该尽可能集中在各学科最基本的方面(当然不放弃在某些方面深入),并尽可能保持各个学科间的和谐。 在《为初中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白皮书中,法国国家教学大纲委员会指出初中应围绕“学科极”来组织“共同基石”。所谓学科极,是指将几门学科组合在一起,指向某一主题。委员会提出以下三个“学科极”:一是“表达”。旨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言能力,以达到表达与理解上的自治,包括法语、艺术实践、外语、数学等学科。二是“关于人的知识”。旨在使学生了解从人类生活到社会的多种体验:艺术、文化、意识形态、国家的身份构成和社会结构的构成、生活和工作方式等,该学科极包括历史、文学史、人文地理、艺术、技术和科学的历史等。三是“关于世界的知识”。该学科级以科学和技术教育为中心,旨在使学生熟悉实验和技术的步骤,掌握自然和生命科学使用的方法,了解当今社会技术和科学的成果,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计算机)、数学等学科。除此之外,委员会还认为公民教育和体育是横向性学科,应该横跨以上三个学科极。关于人和世界的知识是培养完整的人所必需的,而表达是一种基本能力,以知识的掌握为前提。 1998年法国教育部在里昂举办了以“高中应当教授哪些知识”为主题的全国研讨会。会上里昂大学教授梅里提交了一份关于教学内容的综合报告,[4]该报告提出了“共同文化”的新概念,即认识世界与履行 韩永敏* *[作者简介]韩永敏,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广西桂林541006) [摘 要]由于学生学业失败现象严重以及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潮之间存在矛盾等原因,法国 基础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文章从“为了全体学生成功”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等方面对其进行了介绍与分析,希望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开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法国;基础教育;教育改革 比较教育研究 119

法国英文介绍

法国 巴黎 1. 高耸入云的埃菲尔铁塔,流光溢彩的街道,美丽的塞纳河,金碧辉煌的宫殿,浪漫的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这就是巴黎。 The high Eiffel Tower, the colorful streets, the beautiful river Seine, the glorious palaces, the romantic people, the old history … Paris is a great place to all people in the world. 2. 作为法国的首都,巴黎是一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这里发生了太多的历史事件,这里有那么多的地方让你流连忘返。 As the capital of France, Paris is a modern city with a long and rich history. So many events took place here and there are so many places for the visitors to have a trip. 3. 320米高的埃菲尔铁塔是巴黎的标志。它建于1889年。 The Eiffel Tower, which is 320 meters high, is the symbol of Paris. It was completed in 1889. 4. 法国是世界上游客流量最大的国家,拥有这么多美丽的景点和许多全球著名的地标建筑,比方说埃菲尔铁塔,每年有7500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观光游玩。 France is the most Visited Countries in the World with 75 million international visitors per year, with so many beautiful places to visit and a number of globally famous landmarks such as the Eiffel tower. 巴黎圣母院 1. 巴黎圣母院坐落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西岱岛上,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 Notre Dame de Paris located in the Seine in central Paris the Xidai island, built in 1163, the Archbishop of Paris, decided to build Desuli Morris, the whole church in 1345 was completely built and lasted 180 years. 2.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Notre Dame de Paris is typical of a Gothic church, the reason is world renowned, mainly because it is a European architectural history landmark sign. 3.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石头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被誉为一级由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虽然这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它闪烁着法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Notre Dame de Paris is a stone building in the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in the world, known as a great rock by the composition of symphony. Although it is a religious building, but it sparking the French people's wisdom, and the reflection of the people for a better life and the pursuit of yearning. 4. 作为荣光之地与神圣思想互相关联的证明──巴黎圣母院,至今已有750年的历史了,它是欧洲宗教建筑登峰造极之作。 As a testament to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glorious spaces and heavenly thoughts, the Notre Dame de Paris has stood for 750 years as the apex of European religious architecture. 卢浮宫 1.卢浮宫位于巴黎市中心的赛纳河右岸,是巴黎的心脏。 Le Louvre museum is located in downtown Paris right bank of shore Seine, is the heart of Paris. 2.卢浮宫是闻名世界的艺术殿堂,举世瞩目的艺术宝库之一。同时,卢浮宫也是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 Le Louvre museum is the world's most famous palace of art, the greatest art treasures is to attract worldwide attention. At the same time, Le Louvre museum is France's oldest palace.

法国高等教育体系概况

法国高等教育体系概况 法国现有400多所高等院校,在校学生100多万人。高等院校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和多种形式的学习课程,包括短期学习课程、长 期学习课程和职业技术教育课程。 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招生制度、教学安排和行政管理等特点,高等院校可分为四类,即:综合大学(Universities)、高等专业学 院(GrandesEcoles)、工程学院大学(InstitutsUniversitairesdeTechnologie)和一些高级技师学校(SectinsdeTechniciensSuperieurs-STS,thatisHigherTechnicianStudies)。 法国综合大学历史悠久,科系设置齐全,科研力量和师资设备在法国高等教育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学由中央教育研究部统一领 导和管理,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法国现有79所综合大学, 其中3所在海外,共有学生120余万名。在综合大学学习的学生约 占全国大学生的90%。大学专业有工程、医学等。大学设有上千所 培训部与研究部,还有一些研究所和专业学院以及教师培训机构等。大学学制一般为9年,采取学分与证书相结合的制度。9年的学习 时间可分为长短不同的4个阶段,成绩合格者,可授予国家文凭证书。有些大学授予本校的文凭证书。 第一阶段为期两年,是基础理论教育阶段。学生经两年的学习,获得规定的学分,考试合格后可获得大学技术学院文凭(DUT)。学生 可凭该文凭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或到社会上就业。 第二阶段为期一年,学生经过一年的专业基础学习(实为第三年),完成规定的课程和学分,考试合格后可获得学士学位(LICENCE)。获 得学士文凭证书者可进入第三阶段的学习和研究,或到社会上就业。 第三阶段通常需要两年时间,学生经过两年的专业学习(实为第 三年和第五年),完成规定的课程和学分,考试合格后可获得硕士学

法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结合吴式颖版外国教育史教程)

法国近代教育制度 法国是在9世纪中叶,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法、意、德)后形成的封建制国家。17-18世纪是法国由封建专制国家向资本主义国家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始缓慢增长,新型资产阶级和劳动者迫切希望获得受教育的机会。但法国宗教团体的势力强大,长期垄断法国各级教育。新兴资产阶级和劳动者对教会团体长期垄断教育强烈不满,他们同教会团体在教育领域的斗争,促进了法国这一时期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教育向世俗化教育的缓慢转变。 一、从17世纪到资产阶级革命前的教育 (一)初等教育 法国封建等级制明显,贵族子弟在家中享受私人初等教育。宗教团体为了扩大宗教势力影响及培养有教养的虔诚教徒,积极创办教区学校,争夺教民,几乎垄断了各地的初等教育。 1、16世纪末到17世纪前期加尔文教胡格诺派 胡格诺派十分重视教育,在其控制地区,率先实行强迫初等教育、男女同校、采用本族语教学等方面的改革。胡格诺派的教育活动,推动了法国早期初等教育的发展,但不久遭到禁止。 2、1684年天主教神父拉·萨尔基督教学校兄弟会 基督教学校兄弟会利用其教会势力的影响大量建立初等学校。到法国大革命爆发前,该教会在法国各地创设了127所免费的初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多达36000余人。 初等学校以宗教教育为主,辅以读、写、算的教学;用班级教学代替个别教学;以法语讲课;面向下层社会的子弟,免收学费。由于教学人员素养不高,盛行灌输和体罚,教育教学质量低劣。为了提高初等教育教学质量,胡格诺派和基督教派先后创建了训练传教士和教师的初等学校师资讲习所。"基督教学校兄弟会"于1685年在兰斯创办的教师讲习所是西欧最早的师范性质的学校之一。 由于法国教会团体对初等教育的大力支持,这一时期法国的初等教育发展速度很快,无论是初等教育的数量,还是在校生人数都居欧洲各国前列。 (二)中等教育 这一时期,法国的中等教育控制在宗教团体手中。在法国封建专制政府的支持下,各个教派组织为了培养教会神职人员和有教养的官吏,在各地竞相创办了一批中等教育机构。 1、胡格诺派学院 2、耶稣会学院 学院学制一般为7年,开设拉丁文、希腊文、数学、逻辑学、古典文学、算术、几何、天文学等课程。学院里经院主义色彩极其浓厚,注重训练学生的语言和理智能力,但不注意学生现代科学文化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3、耶稣基督圣乐会 圣乐会所办的许多中学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产生,入学者都是贵族和资产阶级子弟。这种中学在前四年学习法语不学拉丁文,高年级学习拉丁文不学希腊文,注重历史教学,加强数学以训练思维,增加实科方面的内容,使物理、化学在课程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17世纪到大革命前,法国中等教育由于宗教团体和当权者的重视而获得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