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爱美是人的天性,我们中学生也不例外。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通过各种渠道,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追求美的方式。经济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追求美的客观条件,同时,也从不同程度上有助于满足我们中学生追求美的强烈愿望,但是,由于处于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我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明显的弱点。

第一,追求美,却不善于识别美。

我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对于区别美与丑的标准往住是模糊的,因此,对于什么是美则容易产生错觉。青春期的我们有着特别强烈的好奇心理,常把“新”、“特”、“奇”视为美,这种现象当前比较集中地表现为:校园追星现象。把港台歌星、影视红星视为自己的偶像加以迷恋、崇拜,有的同学甚至达到了癫狂的程度。再有一种现象,就是误以丑为美。由于特殊的家庭、或社会环境,一些同学年龄虽小却非常世故,把广交朋友、出手大方,为朋友两肋插刀等视为美。尽管这一部分学生比例不大,但影响却极深,对于审美观还不健全的我们来讲,这类学生起着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

第二,只追求外在美,而不善于追求内在美。

由于我们受知识和社会阅历的限制,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于浅表层的外在美,而不善于发现深层次的内在美。我们往往认为仪表的漂亮就是美,而不懂得美具有广泛复杂而又深刻的涵义。因此,许多同学在刻意修饰外在美方面大下功夫。几乎认识不到内在的心灵美和气质美的魅力。认识不到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积累对于形

成内在美的必要性和恒久作用、认识不到内在美较之于外在美更深沉、更具有财力,认识不到内在美是外在美的灵魂和本质。

我们中学生只有学会审美、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中学生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美呢?生活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点,我们中学生的美应该与自己作为学生的身份相适应,我们必须以《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来严格要求自己,学会在遵纪守则中发现美、体验美。我们的美应体现在自强、自尊、自爱、自信上。学生最应该要比的不是使用名牌,而应该是身体、心理的健康,知识、精神的富有,比综合素质的提升;懂得珍惜时间,把分分秒秒时间花费在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之上,通过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来提升自身的魅力。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

校园文化环境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我们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我校领导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最近,学校投资万元对校园文化环境进行优化建设,为给我们创设了高雅的文化学习氛围,对陶冶我们的情操,帮助我们构建健康的人格,全面提升我们的素质,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我校校园文化的亮点《中华世纪赋》的赋文共348字,构思精巧,语言隽永,对悠久的中华文明作了高度概括,特别强调了文化和科学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作用,表现出炎黄子孙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对历史的新认识、新思考,以及“踏星斗飞过世纪之交,驾神舟立于强国之林”的豪迈胸怀。希望同学们能利用课余时间把它背诵下来,相信它对我们的一生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学校也处处培养着我们的审美能力。

所以,我们要处处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我们正处于可塑性极大的阶段,“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因此,我们必须树立起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健康的审美观,使自己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祖国建设人才。

新年在向我们招手,我代表八年一班的全体同学祝全体老师新年快乐,身体健康,祝同学们学习进步,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简析中国文学中的意境

简析中国文学中意境 摘要:“意境”是一个极具中国文学特色的名词。意境所展现的美感在我国文学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它不仅是我国古代文学家所追求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我国现当代作家所重视的审美范畴。 关键词:意境;中国文学; 一、意境的概念 “意境”是一个极具中国文学特色的名词。关于意境,从字面上即可得出两个问题:是“意”与“境”还是“意”之“境”? 前一种说法认为“意”是主观的情思,“境”是客观的景物,“意境”就是主客观的结合,“意”与“境”这两者是一种平列的结构。后一种则认为它是偏正结构。 按《说文》的解释,“境”是指时间中止之处,后来引申为空间中止之处,如“边境”,再往后引申为精神达到的高度,这就是精神境界,再往后引申为艺术境界,这就是意境。因此,意境从词义上说,就是意之境,意思是诗意情感疆界的无限的绵延、扩张的艺术效应。如果从今天我们的理解倒推,意境应该是思维对存在的一种能动的形象化的反映,是诗人所选择的典型的生活画面,通过诗人富有感情色彩和透析能力的心灵,而折射出来的一幅动人的艺术画面。就像一束阳光通过棱镜,生成绚丽的七彩,既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又能使人认识它的本质,并能使人产生某种情思上的共鸣,引起许多美好的联想。 童庆炳在《文艺理论教程》一书中对二者作了如下界定: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 根据这个界定,我们可得出以下几点: 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 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 二、意境的构成 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 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中只有一个意象——墨梅。但这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 细细品味,我们能感受到诗中有一种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通过这树梅形成的,这就是本诗的独特意境。一般咏物诗大都如此。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洲。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表面上这首诗

中学生审美自我评价

篇一:《审美与表现评语》 1、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中表现自我…… 2、该生有较强的审美能力,能初步感受、欣赏、珍惜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有一定的艺术爱好,对艺术学习有兴趣,具有创新意识。 3、审美观念很好,能辨认出什么是真正的美的,也很会表现自己, 4、对于美的含义有着自己的理解,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美,懂得美的真正含义,在穿着上,得体大方,也不失为是一个懂得用美来装点自己的人。 5、评价要素 感受美欣赏美逐步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有健康和审美情趣,不追求和接受低级、庸俗的东西。 6、表现美

我的审美观也比以前更成熟了,比以前更会欣赏了。虽说表现并不突出,但任何事都抢着做了。 7、他的审美观念很好,能辨认出什么是真正的美的,也很会表现自己,特别是在他擅长的数学上,他是个憨朴的男孩,从来不与人攀比。 8、正确的审美观让他更懂得如何发现美的存在,认识到美的真正含义。在穿着上从不以过渡的张扬为美,虽然不是很突出,但是一眼就能够看出他身上的美才是最特殊的 9、注重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综合素质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构成,是检查基础性发展目标达成情况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学生能否毕业和继续升学的重要依据之一。我们采取写实性评语与等第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加以表述,写实性评语客观描述学生的进步、潜能以及不足,必须准确、真实、全面并具有代表性 10、他在生活中能够感受大自然和各种东西的美,将他们的丑陋化作生活中的美。不追求那些社会中庸俗的一面,有自主创新精神。 11、我认为你在审美与表现方面都没有问题,你的发型与服饰都十分符合学生的标准,并可做到不与其它穿奇服弄怪发的同学学习不好的行为。坚持按照标准去严格地要求自己。希望

中国文学欣赏教案

中国文学欣赏 绪论(讲6个问题) 一、什么是名着 二、为什么要读名着 三、欣赏名着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培养和提高鉴赏能力 五、中国文学的特点 六、课程的内容 一、什么是名着 (选定名着的标准(6条)名着与通俗读物的区别 1.名着是经久不衰的畅销书; 2.名着通俗易懂, 面向大众; 3.名着永远不会落后于时代的, 不会因政治风云的改变而失去其价值; 4.名着丰富耐读 , 一页之内容往往会多于许多书籍的整个内容; 5.名着最有影响力 , 最有启发效益 , 含有独特的见解 , 是言前人所未言,道人所未道; 6.名着探讨的是人生长期未解决的问题 , 在某个领域有突破性的进展。 名着与通俗艺术的区别 从美学的角度讲, 名着是真正的艺术, 它与通俗的艺术是有区别的。从艺术生产的角度看, 名着作用于人们的审美的艺术感觉;而通俗艺术作用于人的多是生理感觉。从艺术

消费的角度看, 名着具有“永久的魅力”,可以满足人们多次消费;而通俗艺术是一次性消费, 用过就扔。 二、为什么要读名着 名着可以培育鉴赏能力。歌德说过,“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完成的。”这是深刻的经验之谈。19 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也讲过类似的话:“每个人判断力无论如何薄弱,他们对与艺术的理解和对美的事物的感觉始终有必要反复地同荷马进行交流, 因为他所取得的最纯洁的乐趣要归功于荷马”。所谓“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 不免为下”就是这个意思。 三、欣赏名着必须树立的正确的审美观 正确的审美观能指导审美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取得具有积极意义的成效。错误的审美观、庸俗的艺术情趣, 会导致美丑不分, 甚至以丑为美 , 使欣赏活动走入歧途。 1.欣赏者和欣赏对象之间必须有某些相通之处,才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作品的感染。 2.正确的审美观能接受作品的进步思想, 抵制一些消极或错误的东西。 四、如何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1.需不断地进行欣赏实践。 2.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3.掌握科学的文学理论。 4.掌握与文学名着有关的背景。 五、课程的内容 巧记中国文学名着28字 东西三水桃花红,官场儒林爱金瓶。

综合素质评价自我评价审美与表现

综合素质评价自我评价审美与表现 综合素质是评价一个学生的标准,下面小编整理了综合素质评价自我评价审美与表现,欢迎阅读! 综合素质评价自我评价审美与表现一在新的学期,新的环境下我们要重新开始,无论过去是失败还是成功。忘记以前的成功与失败,我们只需要把经验和教训铭刻于心。面对失败,让我们铭记一位老者的话:一个人如果失败了,并不证明他永远完了;如果他认输了,并且退却了,那他才永远完了。做人第一,做学问第二。看到同学个个都长高了,个个都精神饱满,我就非常想对他们再说几句鼓励的话:要有进步的信心和决心。 新年伊始,应认真总结过去,千万不要骄傲,应该在新学期再接再励,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取得更大的进步。应该振奋精神,争取迎头赶上。不论怎样,老师都希望每位同学都有”;我会比昨天更进步”;的信心和决心。 本人在校热爱祖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是老师的好帮手,同学的好朋友。本人品德兼优、性格开朗、热爱生活,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我学习勤奋,积极向上,喜欢和同学讨论并解决问题,经常积极参加班级及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 综合素质评价自我评价审美与表现二在放假期间,如果有条件的话,我想与同学做一次旅游,旅游会开阔我的眼界,我想让我领略一些在原来的地方领略不到的东西。 无论做些什么,只要在假期结束的时候,自己回想起来觉得没有白过,过得充实,对自己有意义就行了。能留下点回忆,比什么都好,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我的假期学习计划是这样的:在这一学期报班填补不足。再提前学习新课程。 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思想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希望以后能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文化的人,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做出自己的努力。当然我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字写的不是很好,有时候做事情会只有三分钟热情,我相信只要克服这些问题,我就能做的更好。

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一、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审美观的培养不仅需要掌握必要的美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在生活实践中去培养,使审美观真正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实际指导思想,成为生活中一种高尚的追求和爱好。对于美术教师来说,要把审美作为学生的一项能力或素养来培养,自觉地把它纳入自己的教学任务中。 二、成人心境美的引导 我们不管是教师、还是孩子的家长,首先要使自己成为美的化身,从而引导学生的审美观。在学校教师要用平行的眼光看待孩子,不可用成人的威严压服孩子,处处以美的语言、美的形象引导孩子。有许多家长在孩子面前不注意自己的形象,有时会从嘴里说出一些脏话或做一些有碍社会公德的事情,孩子善于模仿,长此以往不仅破坏了孩子心目中的道德美感,他们也学会骂人,不尊重别人。由此可以看出,我们成人要用自己的心境美引导孩子,树立他们正确、健康的审美观。 三、语言美与服饰美 学生时期的模仿能力较强,我们成人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及服饰的打扮。孩子有缺点或错误时,不能动辄打骂,出口伤人,而应以平和的态度教育他们,随时使用礼貌用语。 四、营造艺术氛围,提高艺术审美力 艺术集中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美。高尔基认为:“照天性说,人人都是艺术家。因此,我们成人应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对他们加强艺术的熏陶。无论在校还是在家,我们都可以让孩子接触一些绘画、工艺、美术品,多带他们欣赏一些音乐剧、电影,指导他们如何从这些作品中

吸取美的精华,也可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带孩子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风光,启迪他们美好的情趣。家长、教师还可以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多参加一些促进智力开发的美育活动,如绘画、剪贴、弹琴等,以引导孩子去发现美,创造美。儿童的世界是很奇妙的,是五颜六色的。 五、发展的审美教育的实施 小学生从入学到小学毕业,年龄跨度较大,身心发展的速度也比较快,他们的审美心理有这么一个特点:就是处于明显的由低级向高级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之中,根据这个特点,在美术课的审美培养教学中,我坚持了以下几点: 1.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丰富学生脑中表象。小学生的审美活动虽然与美术创作不同,但却也属于审美的范畴,是离不开表象这个审美“细胞”的。小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自然界绮丽多彩的景象和事物,以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都是他们获取表象的丰富源泉,我们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观赏大自然和接触生活,直接地获取表象知识。美术课堂可以般到室外去上,那就是课外写生。其次,书本上许多的插图也是学生获取表象的来源材料之一,让学生在阅读内容时也看到图片,让他们在阅读的同时也感受到美 2、运用形象思维方法,提高形象思维水平。 3、充分发挥教师及教材等的示范作用。小学生喜欢模仿,在教学活动中,他们最直接接触的就是老师,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仅会使学生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教师的审美观点对他们也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如:教师在写字教学中,就要把字写得端正、美观,并把字音渎得

中国文学的审美观

中国文学的审美观 1.审美观定义 审美观:主体对客观感性形象的美学属性的能动反映。包括人的审美感觉、情感、经验、观点和理想等。 文学审美观:中国传统的美是由作品、作者及客观环境构成的。 2.中国人主要思维方式 ⑴整体性受儒家、道家以及佛教影响,讲究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因而中 国人思维方式为中庸,兼顾,联系,和谐和统一。 ⑵模糊性混沌状态,尤其是中国古代。与西方不同,西方认为非美即丑, 非丑即美。 ⑶直觉性注重经验,整体思考。讲究感觉、灵感、内省和内心体验。 ⑷求同性思想一元化,统一化。 3.中国文学的美学智慧 主要受儒家,道家和佛教影响 ⑴中国文学的一大特点——抒情。创造意境或者意象,其中意境分为物镜 和情境。 a.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主要以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并兼容了道家道 通为一,及佛教人与万物为一体的思想。因此,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密不可分。举例,北雁南飞,代表送别,好友分离;“举头望明月”,意味思乡,思念某人。 b.虚实相生以道家有无相生的思想为基础,并兼容了儒家言近旨远尤其佛 教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等思想。举例,唐代诗人张继。 当然,中国文学作品还是注重真实。文学作品反应作者的品格和志趣,“文如其人”。举例,王维,鲁迅。 c.韵味无穷显然以禅宗不立文字作为基础,并兼容了儒家、道家言不尽意 的思想。举例,晚唐诗人,李商隐,《锦瑟》。 ⑵君子人格重视仁义礼智,这些道德标准也影响到文学的评鉴。举例,诗 圣杜甫,心系朝廷,百姓疾苦;南宋诗人陆游,年迈还担心如何收复中原。 反例,元代诗人杨维桢,诗词写得不错,影响力较大,但论者对其评价却

抑多扬少,或许是因为他个人行为放浪。 4.唐诗的审美观 唐诗以实用为目的,以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为原则,追求自然的审美情趣和含蓄蕴籍的风格,这就是它所表现出来的审美价值倾向。 ⑴揭露政治的黑暗和批判统治阶级腐败现象的诗歌。这类诗有《丽人行》、 《车行》等数篇。 ⑵忧国伤时之作。安史之乱时期,杜甫感念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流离漂泊, 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如名篇《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 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⑶以诗言志,也是中国的传统,往往诗人作诗的目的并不在于玩赏词句,而 是借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言明志向。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 炬成灰泪始干”, 还有白居易的《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爱美是人的天性,我们中学生也不例外。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通过各种渠道,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追求美的方式。经济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追求美的客观条件,同时,也从不同程度上有助于满足我们中学生追求美的强烈愿望,但是,由于处于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我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明显的弱点。 第一,追求美,却不善于识别美。 我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对于区别美与丑的标准往住是模糊的,因此,对于什么是美则容易产生错觉。青春期的我们有着特别强烈的好奇心理,常把“新”、“特”、“奇”视为美,这种现象当前比较集中地表现为:校园追星现象。把港台歌星、影视红星视为自己的偶像加以迷恋、崇拜,有的同学甚至达到了癫狂的程度。再有一种现象,就是误以丑为美。由于特殊的家庭、或社会环境,一些同学年龄虽小却非常世故,把广交朋友、出手大方,为朋友两肋插刀等视为美。尽管这一部分学生比例不大,但影响却极深,对于审美观还不健全的我们来讲,这类学生起着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 第二,只追求外在美,而不善于追求内在美。 由于我们受知识和社会阅历的限制,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于浅表层的外在美,而不善于发现深层次的内在美。我们往往认为仪表的漂亮就是美,而不懂得美具有广泛复杂而又深刻的涵义。因此,许多同学在刻意修饰外在美方面大下功夫。几乎认识不到内在的心灵美和气质美的魅力。认识不到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积累对于形

成内在美的必要性和恒久作用、认识不到内在美较之于外在美更深沉、更具有财力,认识不到内在美是外在美的灵魂和本质。 我们中学生只有学会审美、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中学生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美呢?生活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点,我们中学生的美应该与自己作为学生的身份相适应,我们必须以《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来严格要求自己,学会在遵纪守则中发现美、体验美。我们的美应体现在自强、自尊、自爱、自信上。学生最应该要比的不是使用名牌,而应该是身体、心理的健康,知识、精神的富有,比综合素质的提升;懂得珍惜时间,把分分秒秒时间花费在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之上,通过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来提升自身的魅力。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 校园文化环境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我们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我校领导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最近,学校投资万元对校园文化环境进行优化建设,为给我们创设了高雅的文化学习氛围,对陶冶我们的情操,帮助我们构建健康的人格,全面提升我们的素质,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我校校园文化的亮点《中华世纪赋》的赋文共348字,构思精巧,语言隽永,对悠久的中华文明作了高度概括,特别强调了文化和科学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作用,表现出炎黄子孙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对历史的新认识、新思考,以及“踏星斗飞过世纪之交,驾神舟立于强国之林”的豪迈胸怀。希望同学们能利用课余时间把它背诵下来,相信它对我们的一生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学校也处处培养着我们的审美能力。 。 所以,我们要处处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我们正处于可塑性极大的阶段,“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因此,我们必须树立起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健康的审美观,使自己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祖国建设人才。

论林语堂的审美观

论林语堂的审美观 摘要:林语堂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以其对中西文化的了解与自身的修养,阐释了中国文化与美学的重要问题。他的美学观重在对生活艺术的探讨,以及倡导感性至上的审美价值观,其中既有西方美学的影子,更有中国传统美学与文化的精髓,在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越能体现其价值。 关键词:林语堂审美观审美人生 林语堂(1895-1976)是中国现代一位颇具个性的文人与学者,也是一位倍受争议的文化人物。他在沟通中西文化上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尤以《中国人》、《吾国吾民》、《京华烟云》等著作而闻名。林语堂最得意的一副对联便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以其深湛的文化素养与人生体验,以及他对于中西文化长短互相比较后的体会,对美学问题提出了他独特的观点。他的美学思想以人生观的构建为支点,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具有浓郁的文化品味,是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上值得关注的亮点之一。 一、林语堂审美观的形成 林语堂被誉为“幽默大师”,然而幽默不是一种创作手法,而是一种美学风格,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人生态度,是渊源学识的无意识体现,是人生智慧的重要载体,是超然心境的自然流露。林语堂提倡快乐人生,并不表明他缺乏生命意识。相反,林语堂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特别是死亡意识或者悲剧意识。他说:“人生真

是一场梦,人类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在某一个地方上船,在另一个地方上岸,好让其他河边等候的旅客上船。”[1]这个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而又无法回避的哲学命题,被林语堂轻描淡写地阐述出来:用旅客的“上船”、“上岸”,来比喻人类从出生走向死亡的过程,是多么寓于诗意的人生哲学和思想境界。 林语堂认为“智慧的人绝不劳碌,过于劳碌的人绝不是智慧的,善于悠游岁月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2],这是因为享受悠闲生活需要的是享受者有一个恬静的心态,乐天旷达地尽情玩赏大自然的胸怀。消费悠闲并非是富有者和权势者的专利,它需要心灵丰富、爱好简朴、淡泊名利,而那些整天钻营、追名逐利的人与悠闲生活是不可能有缘的,悠闲对于快乐生活十分重要。林语堂认为,世间万物都在悠闲中过日子,只有人类为生活而工作着,这是因为人类生活“太过文明”,获取食物的工作太辛苦。为了生活而劳苦的工作,从青年到老年,从黑发到白发,这是人类为现代文明不得不付出的巨大代价。 林语堂旷达洒脱的快乐人生观正是大智慧的体现,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大智慧,他能够消解悲剧,反抗绝望,善处人生,诗化生活。林语堂的这种人生观无疑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幼年的家庭环境可以说是林语堂审美观得以形成的丰厚的营养基础。他的童年启蒙奠定了他的人生根基。“山地的孩子”和“牧师之子”是其中的两块基石,他在《自传》中宣称“如果我有些健全的观念和

《我的审美》教学案例

《我的审美》教学案例 一、学情分析 爱美是人的天性,处于青春期的聋哑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通过各种渠道,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追求美的方式。经济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追求美的客观条件,同时,也从例外程度上有助于满足学生追求美的剧烈愿望,但是,由于处于青春期这个分外阶段,聋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明明的弱点。 二、案例解读 有句话说得好“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套用一下,“上帝为我们开启了心灵的窗户,我们用它来寻找美”人的智慧从客观上决定了我们对优美事物的追求。 在进行《我的审美》教学中我为学生布置了一个“E时代中学生审美观”调查报告。让学生分组讨论再合适的做已记录。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在探讨中油然得出什么是正确的审美观。下面是我教学中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我们的审美观也在不断变化着。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就中学生现今的审美观展开讨论,谈一谈中学生应具备的正确、康健的审美观。 小组内部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全班交流、汇报。 生1: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美分为“外在美”“内在美”两种。 师:说的可以,那谁能再详尽说说,首先看看“外在美”。 生2:我先说说。比如衣着多礼明净,应该符合我们学生的身份,不要穿得很夸张。 生3:我同意,还有发型一要合适,不染头不烫头。不要盲目的跟“流行”。

生4:我觉得我们同学都有着特别剧烈的奇怪心理,有些人还常把“新”、“特”、“奇”视为美,尤其是校园追星现象。他们把港台歌星、影视红星视为自己的偶像加以迷恋、崇拜,有的甚至达到了发疯的程度。 生5:对!明星很美很炫,我们都很喜欢。但是我更更喜欢的是坚强的毅力和永不放弃的精神。就像邰丽华和宋晓波一样。而不是夸张的外形和怪僻的行为。 ……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青春期时代的我们正如那冉冉升起的红日,我们的美应该是填塞朝气和活力的!那么除了外在的这些我们还要注意什么呢? 生6:还有内在的就是心灵美。学生各抒己见得出:文雅谈吐,谦虚有礼,遵守公德,乐于助人,自尊自尊,自强自爱,尊崇他人,同等友好,有风度。 师:托尔斯泰说: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也许有的同学此时还缺乏信心觉得自己是丑小鸭,但是丑小鸭总有一天会展翅翱翔变成白天鹅!愿同学们注意培养自己的正确审美观,努力学习,积极锻炼,老师期待着你们破茧成蝶,拥有美丽的人生! 三、教学反思 本堂课在合作与讨论中完成,按照调查分析处理问题的过程,通过调查青春期聋哑学生的心理,了解聋哑生审美观情况,对于优美事物的了解及看法。青春期的聋哑学生往往对美的理解不是很对.他们认为他们自己喜欢的,能接受的,能喜悦他们的才是美的.可是,由于一些知识和生活阅历上的欠缺.无法领悟到一些深层次的美,比如高雅艺术的美,文学艺术的美,哲学甚至自然科学的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就是完善自己的一个过程。 青春期聋哑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对事物的看法还不够统统,因而对“美”的理解往往存在着某种偏差,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还不能树立一种正确的审美观。比如时下校园中盛行的追星热、武侠言情小说热、打游戏机热、上网聊天热、染发热及不愿穿校服、出口成“脏”等现象,都说明了他们没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所以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在新的形势下是很有必要的。

中学生如何才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中学生如何才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中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旅途中最美好的阶段。这个阶段正是他们最爱美,最想表现美的时期,同时也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因此,对“美”有一个正确、恰当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在这一阶段能够树立一种健康、正确的“美”的观念,那么对他们今后创造完美人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中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对事物的看法还不够完整,因而对“美”的理解往往存在着某种偏差,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还不能树立一种正确的审美观。比如时下校园中盛行的追星热、武侠言情小说热、打游戏机热、上网聊天热、染发热及不愿穿校服、出口成“脏”等现象,都说明了他们没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所以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在新的形势下是很有必要的。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吸引人的金苹果,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拥有美。拥有美,能赢得他人的欣赏,也可以增强自己的信心与勇气。 中学生是一个青春的群体,一个学习的群体,中学生的美来自哪里? 首先,中学生的美来自干净与整洁。衣着是人的一部分,让它沾满污迹,布满皱褶,甚至伤痕累累,一脱下鞋子就臭气熏天,其实就是贬低自己的形象。所以善待衣物,勤洗衣服,保持穿戴的干净与整洁,才能赢得别人的肯定和认同,才能获得别人的亲近和好感,才能保持形象美。 其次,中学生的美来自大方得体。一个人的穿着打扮,是其内在修养的体现。周总理在南开学校读书的时候,曾在衣镜上方挂着一幅仪表格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扣、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周总理对自己的仪容仪表的要求,是其内在修美的体现,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借鉴。 一个人大方得体的打扮,是与其身份、职业、场合相符合的,明星们化装打扮,另类时尚,是因为他们的职业所决定的,他们需要通过标新立异引起媒体和追星族的注意;而我们的舞台是校园,我们的任务是学习,我们的角色是中学生,成人化的、另类的打扮只能显示你的庸俗,有时甚至是低俗、恶俗。单纯地模仿明星,女生染发烫发,男生留长发、动漫头甚至戴首饰,是一种颓废的表现,不符合中学生的身份,与中学生应有的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相违背。 中学生热情奔放,追求是尚,张扬个性,这无可厚非。但是,在追求时尚的潮流中,如果迷失了自我,就会成为时尚的奴隶与传播时尚的机器。所以中学生必须树立自己的审美观,以大方得体为标准,塑造一份天然的美、青春的美。 第三,中学生的美来自内涵与修养的烘托。美应该由内而外。内在美是最重要的。歌德曾说过:“外在美只能取悦一时,内在美方能经久不衰。”缺乏内涵,美将苍白无力;没有修养,美将黯然失色;少了底蕴,美是短暂的;丢掉气质,美是单薄的。所以中学生应培养自己的内在美。加强学习,不断进取,丰富自己

让我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让我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日,秋风送爽,在鲜艳的国旗下,我们共同来思想一个问题,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同学们,你们正处在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旅途中最美好的阶段。这个阶段正是你们最爱美,最想表现美的时期,同时也是你们人生观、世界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因此,对“美”有一个正确、恰当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在这一阶段能够树立一种健康、正确的“美”的观念,那么对你们今后创造完美人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同学们,现在你们当中大部分人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对事物的看法还不够完整,因而对“美”的理解往往存在着某种偏差,你们中的一部分人还不能树立一种正确的审美观。比如时下校园中少数同学的追星热、武侠言情小说热、打游戏机热、上网聊天热、剪怪发热及不愿自觉地佩带校章,出口成“脏”等现象,都说明了部分同学还没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所以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尤为重要。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吸引人的金苹果,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拥有美。拥有美,能赢得他人的欣赏,也可以增强自己的信心与勇气。中学生是一个青春的群体,一个学习的群体,中学生的美来自哪里? 首先,中学生的美来自干净与整洁。衣着是人的一部分,让它沾满污迹,布满皱褶,甚至伤痕累累,一脱下鞋子就臭气熏天,其实就是贬低自己的形象。所以善待衣物,勤洗衣服,保持穿戴的干净与整洁,才能赢得别人的肯定和认同,才能获得别人的亲近和好感,才

能保持形象美。衣物整洁就是美的体现,当下有部分同学喜欢穿名牌,当然,名牌衣物质量,设计各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但是,我们穿名牌就是美,不穿就不美,是这样吗?不对,我们学生目前还是一名消费者,生活的费用基本上都来自父母,如果是父母帮你们买的,那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某些家庭条件不是很许可的,你还争着吵着要父母给你买,这就不合适。其实,我们只要保持衣物整洁,穿得朴素一点,也是一种美,因为,你懂得体谅父母的艰辛,懂得量力而行,这才是真正美的体现。 其次,中学生的美来自大方得体。一个人的穿着打扮,是其内在修养的体现。周总理在南开学校读书的时候,曾在衣镜上方挂着一幅仪表格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扣、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周总理对自己的仪容仪表的要求,是其内在修美的体现,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借鉴。一个人大方得体的打扮,是与其身份、职业、场合相符合的,明星们化装打扮,另类时尚,是因为他们的职业所决定的,他们需要通过标新立异引起媒体和追星族的注意;而我们的舞台是校园,我们的任务是学习,我们的角色是中学生,成人化的、另类的打扮只能显示你的庸俗,有时甚至是低俗、恶俗。单纯地模仿明星,女生染发烫发,男生留长发、动漫头甚至戴首饰,是一种颓废的表现,不符合中学生的身份,与中学生应有的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相违背。中学生热情奔放,追求是尚,张扬个性,这无可厚非。但是,在追求时尚的潮流中,如果迷失了自我,就会成为时尚的奴隶与传播时尚的机器。

中国古代文学审美观念发生与流变述略(陈良运)

首页中心简介科研人员科研项目学术成果人才培养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奖励与评价热点与专题学术交流学术期刊 中国古代文学审美观念发生与流变述略(陈良运) 2010-06-03 访问次数: 中国古代文学审美观念发生与流变述略 福建师范大学陈良运 【内容提要】本文将中国古代文学审美观念发生与演变划分为潜伏发育、转型爆发、拓展升华三大时期。第一期分为潜伏与发育两个阶段:《离骚》出现之前,后来成为文学观念的语词皆潜伏于非文学典籍;以屈原作品为标志,“情”、“象”、“神”等进入文学领域,逐渐发育为真正具有审美意义的文学观念。第二期自建安至南朝,因“美文”意识确立,文学观念经由儒家功利观的淡化、玄学思潮的推动、“清淡”“品藻”之风的盛行、对《六经》与先秦诸子的再发掘、直接从文学创作与接受经验中提升等五种途径,实现了自觉转型,形成一种“大爆发”景观,中国文学中绝大部分审美观念基本定位。第三期自唐至清,文学观念以文体为依归形成多种系列,因道、佛、禅美学思想的融入,不断地净化、强化与升华,以“象”——“意象”——“象外”、“境”——“意境”——“化境”为典型,已升华到艺术哲学的高度,包涵了人类一切精神创造之妙诣。 本届“中国文论国际研讨会”拟定研讨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就有关古代文学审美观念的发生、演变、转型问题进行广泛交流”。本人研究中国诗学多年,拙著《中国诗学批评史》将诗学观念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自上古至近代分为四个时期和四种批评形态:“诗歌观念的演进与功利批评的形成”(先秦两汉)、“诗歌本体的重构与风格批评的出现”(魏晋南北朝)、“诗歌精神的升华与美学批评的崛起”(隋唐宋金元)、“流派理论的拓展与诗学本体的深化”(明清近代)。近几年来,又试入中国古代美学领域,完成并出版《文质彬彬》、《美的考索》两本小书,在此探索研究过程中,得以将文学理论与美学理论综合观照,现在,就个人多年探索思考所得,将古代文学审美观念发生与流变划分为潜伏发育、转型爆发与拓展升华三大时期,并作分期略述,以聆教于海内外诸位专家学者。 一、潜伏、发育期 “美文”一词在南朝出现之前,中国尚未出现与现代意义的“文学”内涵相通的观念;《毛诗序》 出现之前,尚无成篇的文学理论文章;屈原创作《离骚》之前,尚无自觉地抒情、叙事的纯文学创作。因此,战国晚期即屈原之前,文学观念还处在潜伏期。 判断“潜伏”有两个标志:一是后来成为文学观念的语词出现在非文学典籍里,关及的是政治、人事与伦理、道德、历史、哲学;二是对本为“美文”的《诗》,只作历史文献的评价及实用、功利的接受,非自觉的审美接受。 前者以《易经》、《尚书》、《左传》、《国语》为源,以《易传》与诸子之书为续。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做最美中学生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做最美中学生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做最美中学生》。 如果问什么才是美?小学生也许会说漂亮就是美。初一、初二的学弟学妹们也许会说 品德高尚就是美。高三的学长们也许会说学识渊博是美……可见,不同阶段审美的标准也 不同。 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呢? 我认为,首先,适合自己的才是美的。美是对人的言行合乎规范的一种赞赏。有些同 学盲目追求时尚,染发,烫发,化妆,戴首饰,着奇装异服,自认为很美。其实这不仅不美,而且不符合我们中学生的身份,更不会得到赞赏。对于自己的仪表,我们应该像周总 理一样,做到“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扣、肩容平、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怠、颜 色宜和宜静”。 其次,自然就是美。处于青春时期的中学生本身就具备一种青春向上的自然美、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丽美。青春是中学生最好的装扮,过分的打扮只会影响 这份美的体现。 最后,朴素大方也是一种美。看我们的老师衣着淡雅大方,没有穿红着绿,却仍能给 我们美感。对我们学生而言,校服就是我们最美的衣着,它朴素大方,既能显示我们的身份,又能衬托出每个同学身上独特的青春气质。而且穿校服是一种集体主义和爱学校的表现。不穿校服则是对学校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然而,仪表固然重要,但内在美才是最重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和发式,而在于他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人没有内心的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漂亮的外表。”如果你看见一位装扮靓丽,满口脏话的同学,你会觉得他美吗?对班级不关心,对同学冷漠,不懂感恩的人,即使长再漂亮,衣着再时髦,你还会觉得他美吗?当然不会! 真正的美是内外兼备的美。做最美中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并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举止文明,言行得体。细节定成败,小事辨美丑。升国旗时肃立注目,是一种 爱国美;帮助同学解答问题,是一种互助美;不浪费粮食,是一种节约美;随手捡起地上 的纸屑,是爱护环境的美;不说脏话,是自律的美……美随处可见,举手可得。让我们从 小事做起,塑造自己的美丽。同时也要时刻提醒自己,勿以美小而不为,勿以丑小而为之。因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 第二,真诚善良,感恩宽容,勤奋进取。试想,为什么《巴黎圣母院》中长相丑陋的 卡西莫多能打动美丽的艾丝美拉达,更打动亿万读者?为什么长相平平的简爱却打动了罗 切斯特,更影响了女性的追求?因为美与真、善相通,打动人心的不是外在,而是美丽 的心灵。莱蒙托夫曾说,有些人的外貌乍一看并不使人感到愉快,但当你从他们并不端正 的五官上窥见一颗崇高心灵时,你就会爱上他们。拥有一颗美丽的心灵,我们应该用“我

谈中国古典文学之美

谈中国古典文学之美 班级:20104184 学号:2010418406 姓名:赵梦婷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审美表现形式,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主要思维方式之一。而对于意境理论,从古到今都有许多大家深入而精辟地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为例,谈谈文学中的意境之美。 在文学中的界定:“意境”这个词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一个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提到意境,我们几乎都会联想到中国清代的文学理论大家、意境论的集大成者王国维的“三重境界”学说,他对意境的研究和界定可以说是到了一个极高的理论高度。现当代对文学意境的定义也是基于王国维等理论大家的研究成果而形成的。单从“意境”这两个字的字面意思来看,“意”就是主观的情感和思想,而“境”则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意境”结合在一起,就是主观情思和客观事物的结合。意境就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情由境生、景由心生等意思。要么是作者看到客观的景象,触动心中的情感;要么是作者将自己心中的主观情感移植到了客观的景象当中,这些景物也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要么就是几种情况的结合。结合中国古代理论大家的研究成果,对于意境的界定就清晰起来:所谓文学意境,就是在文学作品当中,作者呈现给我们的那种情境交融、虚实结合的意象群体的结合,以及这种意象系统所产生、开拓的极具艺术张力的审美特征和审美空间。 中国的意境理论从产生、发展到成熟直至清代研究水平达到顶峰,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境”本字为“竟”,是一种时空的概念。如《周礼》的“凡国都竟”,《说文》里有“竟,乐曲尽为竟”,《周易》说“立象以尽意”,《庄子》有“言不尽意”,在这里,竟也即尽。到了汉魏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境”在宗教上变成了精神超越的含义。最早使用“意境”一词的是唐代的王昌龄,他在他的《诗格》里提出了“三境说”理论,即物境、情境和意境。他说:“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王昌龄创造性地把“境界”这个本来属于空间范畴和宗教概念的词语引入到文学理论当中,为意境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中唐时期,著名诗人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理论。他认为,境离不开象,又不等于象,而是超越了作品的物象之外的更深层意蕴。这个理论的提出,是中国文学意境论的又一个重要观点。在晚唐,诗论家司空图又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观点,他说:“诗家之景,如兰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可谭哉?”司空图的理论推动了意境论的发展,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明清时期,意境理论的研究水平达到了最高峰,同时也出现了融汇和集成的倾向。首先是王夫之提出了“情景交融说”。王夫之认为,在景与意之间,意是统帅,文人的主观情感决定了景的取舍和表现形态;而“景”是兵,景要为“意”服务,听从“意”的指挥。这时的意境理论,在王夫之的理论推动下,已经进入了一个高级的形态。晚清时期的王国维,则可算是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在总结前人的理论观点基础之上,提出了著名的“境界说”。他把意境(境界)作为文学作品的最高标准,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部分:“有我之境”是指那种倾向性比较明显、感情比较外露的意境;“无

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牛牛挺注意美在意美,心思也比较细腻,也善于发现美,当然,这个美仅局限于表面。比如,小的时候,看见妈妈换个新衣服啥的,总会大肆夸奖一番,还要腻歪地说几句,也可能是违心的话,什么“妈妈好美呀,我好爱妈妈”之类的!我听了,除了心花怒放,小小得意一番外,自是有自知之明的。读中班后,重心不再在老妈我一人身上,很自然地转移到老师和小朋友们身上了,老师化个妆,穿了新衣服或是戴了件首饰啥的,回来都要八卦一番。 入了小学,更是看得眼花缭乱,而对自己的着装方面,更是比以往在意。以前还穿个什么豹纹裤啥的,后来就不穿了,害怕别人说他小女生之类的,并且开始变得格外挑剔,什么这不穿那不穿之类的。好吧,我家也不是有钱的主,你呢,也没有一个时尚的妈,凑合凑合得了,等你大了,能自己折腾,爱怎么折腾就这怎么折腾吧,只要不太过就行。

前些日子,穿了件带领结的单件,而外面是要套件外套的,毕竟气温不允许只讲风度,没辙。可爱的牛牛想把领结外露,让同学们瞧见,于是乎,把外套的拉链往下拉,把领结往上拽往外拽,总之,目的就是要引起别人的注意,总之,目的就是要让人知道他穿了带领结的衣服,哈哈!我呢,自是看在眼里,明在心里,不过,没有言语,毕竟小子大了,会害羞呢。 前几天,在网上给牛牛找了件衬衣,还顺便找了两条裤子,问牛牛意见,牛牛说:“妈妈,我想要件带小领带的衣服!”呵呵,你这气质,穿这些合适吗?配吗?想着每天回来衣服那脏的程度,想着我每每是把你衣服单独浸了又浸,刷了又刷,搓了又搓,我就不想就范,给自己找麻烦呀,毕竟要这些带小领带的衣服,肯定是浅色系的衬衣啦! 不过,想着既然牛牛提出了,那还是找找吧,后来转念一想,你不是也喜欢带小领结的吗?那就直接找带小领结的好了。不一会儿,找了件粉色的带小领结的,问牛牛如何,牛牛点头称好。如此,就准备下单呗,谁知选好的裤子没码,得,那就给我们嘟嘟顺带一件好了。就这样,我们牛牛得偿

综合素质自我评价审美与表现

综合素质自我评价审美与表现 篇一 本人这一年以来,具有热爱等祖国等的优良传统,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遵守校纪校规,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政治上要求进步;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 我遵纪守法,尊敬师长,热心助人,与同学相处融洽。我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努力为班为校做好事。作为一名团员,我思想进步,遵守社会公德,积极投身实践,关心国家大事。在团组织的领导下,力求更好地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我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蒸蒸日上、迈着改革步伐前进的社会主义祖国,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积极参加党章学习小组,逐步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并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作为班长,我能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在同学中树立了好榜样,并能团结好班委,处理好班级的一切事务,是老师的得力助手。 我热爱我们的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思想觉悟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以及党章学习小组,努力要求进步。在校,我模范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尊敬师长,组织纪律性强,连续担任班XX委员等职务。工作认真负责,团结同学,发挥友爱互助的精神。 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有爱心、乐于帮助他人.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 令我最自豪的事情是经过不断的努力学习和提高自己,我顺利的加入了***,并且成为一名光荣的党员。感觉就象在自己的生命上添上了神圣的一笔,转化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鼓励我,在督促我,在时时刻刻的检查我,让我在思想行为方面能够作风优良、待人诚恳,能较好处理人际关际,处事冷静稳健,能合理地统筹安排生活中的事务。 我很乐意的去帮助他人,并能够得到满足和快乐。我一直在追求人格的升华,注重自己的品行。我坚持着自我反省且努力的完善自己的人格。乐于助人能铸造

浅谈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审美观

浅谈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审美观 摘要:女权主义在中国古代并没有充分显现出来,但是从五四运动过后,受到法国女权运动的影响,中国女性文学应运而生。在西方女权主义文学理论和新时期女性的开放态度的感召下,中国当代女性文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女性文学的性别意识和审美观也得到很快发展。在色彩纷呈、千变万化的当代社会中,不同女作家的审美观也各自呈现出别出心裁的特点。 关键词:审美观女性文学性别意识 女性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创作形式,在近代就开始萌芽,而在我国发展经过近百年的时间,在这近百年的时间里,女性文学逐步由萌芽状态向成熟状态发展,这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 一、从女权主义的角度来看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审美观 受西方女权主义文学理论和西方男女平等思想的影响,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女性文学诞生。由此,中国当代女作家的文学创作经常被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理解和研究,虽然不少女作家明确自己的观点不是女权主义观点,但是他们的创作观点或多或少表现出女权主义思想。女人天生就具备女性意识,这一认识让一些文学评论者把她们的文学创作观点归结为同一思想阵营来谈论。 女性文学创作初期常常被视为不够格的女性文学创作。无论从语言风格,还是从作品的题材和主题来看,女作家们的文学创作都被融入整个中国文学创作的历史潮流之中,很难达到独树一帜的局面。从宗璞的《我是谁》的女主人公韦弥的境遇所发出的“我是谁”的追问中看出并不具备任何性别身份的涵义。而从戴厚英的《人啊,人》中可以看出,女性人物在其作品中是重要的人物形象。但从历史反思的角度出发,“人啊,人”显然是认为一般意义上的人,这并不明显地表现出女性的觉醒。在对女性的认识这一社会问题上,张抗抗认为:“女性问题是不能够单独成立的,它一定是和整个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相关联”,“当人的尊严都没有的时候,何谈女性?”。从这种程度上看,人的解放是女性解放的根本,男性和女性的同时解放成为认识女性和女性文学发展的历史根源。这更显现出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对女性意识发展和女性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社会历史发展的新时期,张洁的作品成为女性文学创作的典型。她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是大家公认的女性文学的代表作,这作品主要被认为是描写爱情与婚姻分离的痛苦、推崇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的小说。但是,这部小说并没有完全显现女性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识的独立性,也没有体现出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而实际上是一场现实社会中阶级情感与男女情感的矛盾与冲突。作品的主题是通过描绘钟雨与老干部的爱与婚姻分离的痛楚,表明了阶级情无法替代男女情,同时肯定了个人对恋爱婚姻幸福追求的合理性。 无论是怎样题材的女性文学作品,都离不开其所处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也就是说,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女性文学创作也不例外。那么,女权主义和女性文学从某种意义上说虽有一定关联,但是并不代表女权主义就是女性文学创作的根源,也不代表女性文学创作就一定完全体现女权主义。 二、从性与爱的视角来看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审美观 当前的中国,是刚刚从一个谈“性”色变的时代走来,从文革以后,中国的作家们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