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整理)

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整理)
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整理)

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Collected by: Stern Chan

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宽泛,其实大家都不算陌生了,通俗点的解释就是”把一些零碎的、分散的、相对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观点加以整合,使之形成具有一定联系的知识系统”。这种系统就像是一棵树,每片叶子都是独立的,但树干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体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学生时代做的那些教辅资料,它们的每章末都会有自己的章末小结,对前一章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即是最常见的知识体系的构建了。

然而,原理大家固然都懂,真正实施起来又谈何容易,世界上的各类知识成千上万,又赶上互联网数据大爆炸的时代,知识早已不再是以“点状”或者“树状”的形态呈现,而是变成了一张密密麻麻纵横交错的“网”,以个人的能力将它们内化成知识体系几乎成了一种“吃力不讨好”的行为。

所谓的方法,既不能说得太空泛,又要有切实的可行性.

本文目录

一纠正个人知识管理的两个误区

1 纠正“以知识的收集为中心”的学习观念

2 纠正“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二谈谈建立知识体系的一般方法

1 明确知识体系的主题和用途

2 找到获取知识的途径

3 知识的整理与分类

4 知识的输出与运用

5 把握学术动态,更新知识体系

三如何构建文史类的知识体系?

1 思路一:从传统文学史入手,搭构框架,形成体系

2 思路二:从你喜欢的作者入手,按图索骥,遵循轨迹

3 思路三:从你喜欢的类别入手,循序渐进,逐渐深入

4 思路四:从你的“共鸣点”入手,剑走偏锋,另辟蹊径

四总结

正文

一纠正个人知识管理的两个误区

早些年曾流传过这样一张图,用于描述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低效的知识管理现象。

图中描述的现象是不是很熟悉,其中很多流程循环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每天热衷于各类知识的收集,比如在知乎上看到好的回答就想点收藏,但收藏之后又不会多看一眼,潜意识里不愿花较多的时间在知识的消化上,又偏偏是收集成瘾,最终导致采集的知识总量越来越大,逐渐产生一种时间不够用的错觉,最终在知识的海洋里迷失自我,整日忙忙碌碌、碌碌无为。而这也是低效知识管理模式的典型,不但会影响个人知识体系的建立,长远看还会打击人的自信心,徒增焦虑感,那么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在思维上纠正我们在个人知识管理的两个误区。

1 纠正“以知识的收集为中心”的学习观念

互联网时代,信息大爆炸,不仅在信息数量多得可怕,而且其更新速度也是快得吓人。如果一个人还按照传统的观念去收集知识,企图在数量上建立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那几乎是天方夜谭的事,因为你永远也不可能仅凭一己之力做到这一点。诚如《庄子·养生主》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其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就会搞得精疲力竭。

而所谓的面面俱到、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也绝非个人力量就能完成的,这应当是整个人类的目的。倘若还是“以知识的收集为中心”建立知识体系,那你能消化吸收的知识在采集总量中只占极小比例,最终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做了许多无用功。所以我们首先要纠正的,就是这种“以知识的收集为中心”的学习观念。

2. 纠正“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可能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有的时候我们看书学习不仔细,自以为已经弄懂的知识,一到真实运用时就傻眼了,很多知识一看就懂,一做就错,学的时候囫囵吞枣,用的时候一脸茫然。

这里面其实暗含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逻辑,那就是“我懂了”与“我会用”其实是两个概念,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高估自己实际运用的能力,做什么事都喜欢求大求全,自以为积累的各门类的知识越完整越好、越“成套”越好……殊不知这样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往往看似高大全,实则都是“纸老虎”,经不起实战的考验。

因此,我们在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最忌讳无目的、无方向、无重点的学习,要时刻铭记自己的目的,调整自己阅读的内容和思考的方向,纠正常见的“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可能有朋友会疑问,这也不行,那也不对,那你说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我们在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时,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一个理念是——应当以自己的应用场景去架构自己的知识世界。所谓的“应用场景”,其实理解起来很简单,就是我们掌握知识也好,建立体系也罢,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学以致用,你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专业或者工作建立一套高实用性的知识体系,让你可以随时能从中提取信息,并且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以文学为例,我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时,格外留意与本专业相关的内容,看别人如何遣词造句,学习他们写文章时的思维与逻辑,读书时也会习惯性地留心各种文学间的相似与差异,这些内容也会在有意无意间影响我之后的写作和学习,而我也会及时地把这些经验整理到自己的文史类知识体系中。

二.谈谈建立知识体系的一般方法

纠正完个人知识管理的两个误区,说完建立知识体系的核心理念,接下来谈一谈建立知识体系的一般方法,这套方法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说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大家可以从中汲取对自己有益的部分进行实践。

这套方法大体分为五个步骤,其具体内容如下:

1 明确知识体系的主题和用途

简而言之,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之前,你务必要明确自己体系的主题和目标,提醒自己“我的知识体系是什么,它的用途是什么,我又为什么要建立它?”只有搞清楚自己知识体系的方向,找到自己最愿意学习的部分,并且能让自己更加专业的知识,你才有足够的动力去坚持。比如,你是一名学法律的学生,你需要的“知识体系”就是“与法律相关的内容”,用途就是利用这个“体系”提供法律服务的必要知识,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假如你在读书或者学习期间看到一些刑事案件,后面链接到古代刑法的演变是合理的,如果再扯到《金瓶梅》乃至古代色情文化就没必要了,因为《金瓶梅》中虽然含有一些古代刑法,但是相对于你的“体系”而言则是无效信息。

明确知识体系的主题和用途可以帮助你迅速理清脉络,剔除无效信息,不必再在无关的内容上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

2 找到获取知识的途径

明确“知识体系”的主题和内容后,接下来就是找到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我们不但要学会理清脉络,更要学会筛选知识。

常见的获取知识的途径有:

①书本:针对某一领域,进行快速阅读和主题阅读,可以快速掌握某一领域的基础知识,形成最基础的知

识框架,另外每本书一般都会有参考资料,这些也是很好的知识来源,只要你细心,完全可以按图索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建立“体系”的内容。

②课堂:这里的课堂既包括现实中的上课,也包括网络视频课程,像网易云课堂、中国MOOC等网站都是

你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

③网络:互联网时代,网络已然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须品,只有你好好利用网络,其实能找到适合你“知识

体系”的内容,这是你主动学习的一大“法宝”。

④随时留心生活的点滴:永远不要把知识累积全部放到主动学习上,有的时候生活当中的一本随手翻翻的

书、一页无意中浏览到的网页、一次好友亲人之间的聊天,如果你足够敏感,都可以成为你知识体系中重要知识的来源

3 知识的整理与分类

这一点是一般“知识体系”建立的重中之重,也是实施起来最难的部分。

有了前面所说的主题和途径,你就可以按照逻辑和层次,分出尽量详细的项目类别了,这期间你既可以用手写笔记的形式整理,也可以利用网络管理资源,像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为知笔记、evernote等笔记类软件进行整合,专门建立一些“笔记本”,用你的“知识项目”来命名,然后把你的知识点(文字、图片、其他媒体)按照名称,作为笔记归纳进你的知识体系之中。

当然,整合的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你会发现最初列举的项目一定是不完整的,没关系,只要你继续往知识体系里填充,并且及时整理即可。

4 知识的输出与运用

我曾在另一篇学习类回答花了很多很大的篇幅介绍过“费曼技巧”,而这个技巧放到这里依旧合适,其实读书也好、学习也罢,只有读进去能表达出来,才算是真正吸收了,因为你表达的过程,就是思维加工的过程。

当你输入了大量的知识后,在认真地整理成体系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进行输出,你可以选择在网上输出,比如开一个博客或公众号,或者在知乎上写回答写专栏,在豆瓣上写相关的文章……这时,对于体系里的知识,你不仅懂了,而且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地运用,将知识的运用做到游刃有余,并且用各种方式输出或分享给其他需要的人,这种成就感很难被替代的。

5 把握学术动态,更新知识体系

一个好的“知识体系”的形成,绝对缺少不了及时有效的更新,你可以依据实际情况不断对其进行补充,使之更加完整可靠。

更新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你要学会及时把握与你的“知识体系”相关的学术动态,看相关的学术期刊,关注相关的学术论文,就答主个人而言,知网、万方、维普、读秀是我经常看的中文数据库,尤其是相关领域的权威刊物,里面的文章都可以成为你扩充更新知识体系的有效来源。

三如何构建文史类的知识体系?

以“文史类知识体系”的建立为例说明如何构建文史类的知识体系。

上一部分曾提到过建立“知识体系”的第一步就是明确它的主题和用途,对于文史类的内容自然也不例外,但是相比于其他科目,文学的体系其实更为灵活,文学史读多了会有一种很直观的感觉,你会发现:所有文学形式的出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那些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以及各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的出现,你总能往上找到源头,并由这个源点梳理出一条无比清晰的线,再由这条线添枝散叶,即自成一套体系。所以我们也没必要拘泥于某一种方式死死不放,接下来会用一定的篇幅介绍几种构建文史类“体系”的思路,算是对前两个部分的补充。

思路一:从传统文学史入手,搭构框架,形成体系

这是最完整、最系统的建立“文史类体系”的思路,也是传统中文系及相关文科专业最常用的办法。就像上面所说的那样,所有文学形式及大家的出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文学史可以帮助我们很快地建立起框架,我们只要依据这个框架不断填充,读文学史中重点阐述的作品,或者你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很快就能把最直观的体系建立起来。

这个思路暗含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逻辑,那就是以时间线为经纬,从历史的纵向角度出发搭构框架,在这里我推荐一本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历史年表》,基本涵盖了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文学作品,打开就像奏章一样,脉络十分清晰。另外,关于中国文学史的推荐书目,限于篇幅我在这就不刻意展开写了,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查阅相关资料

思路二:从你喜欢的作者入手,按图索骥,遵循轨迹

如果你觉得上面的那种方法太麻烦,那完全可以从兴趣入手,从你喜欢的作者入手,按图索骥,遵循轨迹。

举个例子,假如你喜欢知乎的张佳玮,通过他的回答你可以发现他格外喜欢王小波,而你再看王小波的作品的时候发现王小波又反复提过卡尔维诺和奥威尔,于是再挑这两个作者的优秀作品继续读下去……如果你足够细心的话,甚至可以在很多专业书中的参考资料中找到作者曾经的读书轨迹,如此按图索骥,从而不断扩充你的知识面。但是,我们在践行这种思路的时候还需格外注意,千万不要无目的、无方向地阅读,要主动地总结不同作家之间的相似性,并且及时补充到前文所说的“知识体系”中。

思路三:从你喜欢的类别入手,循序渐进,逐渐深入

每个人喜欢看的书不一样,有的时候我们会对某一种文学类型情有独钟,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每一大类都可分为若干小类,喜欢那一类别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学会循序渐进、逐渐深入。

以网络小说为例,倘若你现在喜欢看玄幻升级文,不妨从小白文转到文艺文的路线走,开始看看像《尘缘》《历史的尘埃》《亵渎》《天行健》《悟空传》《英雄志》这类在网文界相对比较文艺的经典作品再按照这条路看看金庸、古龙以及之前更早的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如果你有心,甚至可以一直把阅读视野延伸到中国古代志怪小说系列中,像《聊斋志异》《三言二拍》《阅微草堂笔记》等都是其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你甚至可以随着自己的兴趣一路追溯到先秦诸子的作品,比如《庄子》中的诸多神话寓言。而这个循序渐进向上深入的过程,其实也是你的“阅读品味”逐渐提升的过程,你完全可以以此为线索把它们添加到你的“知识体系”中。

思路四:从你的“共鸣点”入手,剑走偏锋,另辟蹊径

“共鸣点”这个概念听起来很玄乎,但是理解起来很简单,那就是你在读书学习中的所谓“爽点”。这里说的“爽点”覆盖面很广,它既可以是让你生津开胃的美食描写,也可以是那些直击灵魂的细节描写,

甚至那些让你血脉喷张的小黄文,都能成为你构建文史类“知识体系”的动力源。

这方面我很佩服知乎大V黄叔叔,他在某个回答中曾直言不讳地说:“书里性描写简直是如饥似渴阅读世界名著的第一生产力。”是不是第一生产力我不知道,但是黄老师的这个利用“共鸣点”读书的思路是可供我们借鉴的,为此我还曾特地依据他们的阅读经历写了篇推荐的书目回答

四总结

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最重要的是思维上的转变,纠正“以知识的收集为中心”的学习观念以及“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改变低效的个人知识管理模式,应当以自己的应用场景去架构自己的知识世界。

纠正了思维上误区,还要掌握构建知识体系的一般方法。你需要在体系建立之前明确它的主题和用途,不在无关的内容上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之后你要学会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获取知识,随时留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举一动、一草一木都可以是获取知识的来源。有了来源,还要学会知识的整理和分类,可以按照逻辑和层次,分出尽量详细的项目类别,期间充分利用像有道云笔记这种网络笔记类软件,分门别类,不断补充。

知识的输出和运用是我们建立知识体系的最终目的,可以用“费曼技巧”等方式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只有读进去能表达出来,才算是真正的吸收,从而获得难以替代的成就感。

有了体系也千万不要墨守成规,因为你会不断地遇到新的信息,必然会对原来的结构造成影响,这时候你要及时把握学术动态,更新知识体系,一定不能让自己的大脑僵化,而是要打破原来的体系不断对新的事物进行接受。

最后,我花了一定的篇章写了建立文史类“知识体系”的四个思路,从文学史、作者、类别、“共鸣点”等角度出点,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学习,殊途同归,最终搭构框架,形成体系。

理工类建立知识体系的方法技巧

当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时,那些建立在数学和物理这两个基础学科上的专业课仿佛活了一般,脱掉了枯燥的外衣,变得灵动起来。就像一颗树种生根发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随着我学习的深入、知识的丰富,这棵树的枝叶也越来越茂盛,每一个知识点都牢不可拆——直到如今工作,我依然能用到的时候回忆起那些专业知识。

我们把学习划分为两种类型——“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

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是以通过考试或者科学研究为目的,主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归纳、解题。

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主要强调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升自己的能力。

类似地,我们也将“知识体系”分为两种类型——“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知识体系和“以应用为中心”的知识体系。

顾名思义,第一种知识体系的建立是为了掌握专业知识,与“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相对应。构建这种类型的知识体系,可以帮助你理解消化教科书与课堂所学,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第二种知识体系的建立是为了解决问题,与“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相对应,可以教会你如何主动获取信息并把信息转化为知识,如何将碎片“聚沙成塔”,如何学会思考不被微信鸡汤鸡血文洗脑,如何批判性地接受新的观点,如何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

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与“应用知识”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本身就是一个体系,只是由于你接收这些信息的过程是间断的,所以这些知识看起来才显得杂乱无章;而后者本身就是一些碎片,加上你接收这些信息的过程是片面的,于是碎片看起来就更凌乱了。对于前者,我们需要做的是“理解——归纳整理——记忆”,当有新知识点进入体系时要“吸纳接收”;而对于后者,我们需要“重组——添加——重组”。

本文的“知识体系”特指“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知识体系,给出的建议与具体策略也是围绕怎样更好地掌握专业课(理工类)、如何取得更高成绩展开的。

一如何建立知识体系

两个工具:思维导图和康纳尔笔记

1

思维导图是用图表表现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过程也就是大脑思考和产生想法的过程。思维导图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1)中心图像用来捕捉主要内容——比如,如果你使用思维导图筹划一本书,那么你可能在中央放上这本书的图画;

(2)分支从这幅图画向四周散射,首先被分成各大主题,附在中央图画上,然后此主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上一层分支上;

(3)分支由一个关键图像或者印在线条上的关键词组成。注意,思维导图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是“关键词”,

而不是“短语”或者“一句话”。

思维导图适合自己给整本书或者教材做读书笔记,而不适合记录听课笔记——如果你无法从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中精确地找到这个关键词,最好用康奈尔笔记法或者传统笔记法进行记录。而且课堂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跟上老师的思路”,这里思维导图所倡导的“发散性思维”几乎没有用武之地。

思维导图适用范围是复习或者自学,而非课堂学习。

下面是东尼?博赞在《思维导图》中给出的为教材做思维导图的步骤:

(1)快速浏览、翻阅全书或整篇文章,对其内容的组织得出一个初步的印象;

(2)编制一个时间方案,用以研究并确定在这段时间里必须涉及的材料内容和数量;

(3)给这个领域已经知道的内容画一幅思维导图,以建立联想性思维“抓钩”;

(4)用一个小型思维导图确立这个学习阶段希望达到的目的和目标,并完成一幅不同的思维导图,用来回答在次学习阶段必须回答的所有问题。

(5)再总览以下全书或这篇文章,看看目录、主要的标题、结果、结论、小结、主要的示意图或者图片,和其他一些映入你眼帘的重要内容。这个过程会给你为全书或这篇文章画的新思维导图一个

中央图和主要分支(或者基本分类概念)。

(6)现在,转到预习阶段,看一看有没有材料还未包括在概览中,特别是每段、每节和每章开头和结尾,因为这些地方往往集中了最为重要的信息,然后把它们加入到思维导图中去。

(7)下一步是内查。这时,你可以解决大部分的学习难题,但仍会跳过一些主要的问题区域。对全书或文章的其他部分熟悉以后,你就会发现已经很容易理解各段落的意思,并快速地完成思维导图。

(8)最后是复习阶段,你可以回到一些早先跳过去的、比较困难的部分,回头看看全书或文章,以便回答剩下的问题,或者填完没有填的空。这时你可以完成思维导图的笔记。

有点类似于拼图游戏,把小块拼好最后再组装到一起。看范例的话应该会更直观一些。你还记得我刚刚说的话吗?思维导图适合一个人看书或者复习的时候用。那么,听课或者听讲座的时候该怎么记笔记呢?来看看康纳尔笔记法吧!

2

建立知识体系的具体步骤,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直接用自己的教科书进行演示吧,这样看起来会更直观一些。今天被我用来当例子的是《电力电子技术》~~不是学电的同学看不懂具体内容也没关系,因为这种方法只需要你用眼睛观察就可以知道怎么操作。

(1)确定哪些内容要加入体系

如果你面对一本教科书不知道该怎么入手的话,先看看它的目录吧。我们在此之前已经学过了《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目录第一章里面提到的“大功率二极管”、“大功率晶体管”与我们在那两门基础课中学到的“二极管”和“晶体管”有什么联系或者不同呢?直觉告诉你,它们之间一定有联系对不对!?如果没有联系的话,名字怎么会这么像呢?但是肯定不会完全相同,要不然就可以省去“大功率”三个字了。

看完目录再看一下第一章的小结:嗯,看起来这些器件被分成了好几类,具体有哪些类别,我现在不需要记住它,只要有个印象就行了。老师讲到分类这里我要认真听下。

我们接着看目录后面的内容。第三章的标题是“交流-直流变换”,第四章是“直流-直流变换”,第五章是“直流-交流变换”,第六章是“交流-交流变换”。看出来了吗?就像是两个变量A和B之间的排列组合一样。我们知道,一本教科书通常会在前几章写一些基础性的内容作为铺垫(比如介绍大功率元件);中间的

几个章节通常是考试的重点,是该学科的主要理论基础;最后几章一般是行业内新发展新技术应用之类的。

看完目录,我们知道占据了整本书巨大篇幅的重点就是中间的四个章节,学习时候重点要放在这里,而且从标题来看,这四种变换方式肯定是有联系的。具体有哪些联系,我们学到那个部分的时候要格外注意,寻找它们之间的异同。

这些很重要、彼此有联系的知识,就是建立知识体系的基础。

(2)搭建组块

要熟练地掌握理工科知识,就要创造一些概念组块——这是通过意义将分散的信息碎片组合起来的过程。

1 进行组块的第一步,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组块的信息上;

2 组块活动的第二步时理解。要把基本概念打包成组块,首先要理解这个基本概念;

3 组块的第三步,是获取背景信息。你所看到的将不仅是如何进行组块,还有何时何地使用它们。联

系可以增加神经元网络的带宽,这样连接到组块的神经线路不仅稳固,而且它会成为多条痕迹路径上的一站。

听起来有点抽象,我来用具体的知识点解释一下:我要建立组块的知识点选自第三章“交流-直流”变换。我们先学了一个知识点,叫做“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它长这样:

过了两天,我们又学了一个知识点,叫做“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它长这样:

又过了两天,我们学了第三个知识点,叫做“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它长这样:

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了吗?“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是由3个“单项半波可控整流电路”共阴极并联而成的;而“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是由一组共阴极与一组共阳极——2个“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串联而成的。这就打包了3个相关的知识点。

为了使我们自己记住这个了不起的发现,快把它画成一个小型的思维导图吧:

注意哦,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尽量用“词”而不是“句子”,所以上面对名称进行了简化。这时候我们只需要记忆最基础的单相半波整流电路的图形,再记住它们之间的联系,就可以一下子记住3个电路图了。

但只知道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记住不同触发角时的波形形状,还要知道直流平均电压之类的物理量的计算公式,要把其他的知识点也加进去,让这个微型网络看起来更丰富:比如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电阻负载有一种加续流二极管的特殊情形,还要掌握晶闸管和续流二极管上电流的平均值;对于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要知道触发角大于和小于30°两种不同情形下直流平均电压;而对于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需要记住触发角大于和小于60°两种不同情形下的直流平均电压……让我们把这些内容也加入思维

导图里:

对比可以发现,三相半波电路与三相桥式电路在触发角α较小时的公式形式是一致的,只是数值不一致,对比记忆又可得:

为了保证我们对这些知识点记忆深刻、稳固,我们要搞清楚这些公式都是怎么来的,这时候要回到教科书,看大片的文字——那些是我们最不喜欢的原理,但是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公式。

以三相半波电路的直流平均电压Ud为例。看的过程中问问自己,这个公式是怎么来的?教科书上给了推导:

我们先看第一个公式。为什么要计算直流端的负载电流与负载电压?因为“交流-直流”整流电路的目的就是把交流电转化成直流电,电压和电流是描述电的基本物理量,是衡量这个电路转换效果直观标准。

公式里的每个数值都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这样计算?我们可以具体看一下:先说公式本身,因为输出端是直流,所以计算的是“平均值”;如果输出端是交流的话,计算的就是有效值了。积分的意义是计算一个周期内的累计值,再除以周期长度,算出来的就是平均值了。

看看这些数值都是什么含义呢:

为什么前面的因子是1/(2π/3)?因为一个周期(2π)内总共有3相电压。

为什么积分下限从π/6开始?为什么积分上限从5π/6开始?这要从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的波形图开始说起:

图中数字1,2,3是A,B,C三相电压波形,任意两相相交的点我们称之为自然换相点,在图中用红色的圈标记出来了。在0至180°的范围内,可以看出第一个点的横坐标是30°,第二个点的横坐标是150°。这时在刚刚到达自然换相点时施加触发脉冲的情况。如果在这之后,在30°之内,触发角有多大,相位就往后偏移多少,所以就有了上面那个积分公式。α大于30°时,波形发生了很大改变——直流不再连续了。当一相电压小于0时,晶闸管关断了,直到下一次触发脉冲到来的时候才能导通,这时候输出直流电压、电流都是0。对应的公式的积分上下限也发生了变化。

现在,我们就构建了一个关于“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的完整组块,用关键词与图形相结合的方式覆盖了该部分所有的重要知识点。下次你只需要看一眼思维导图,就能够快速从大脑中回想起这些知识。

请注意,“自己搭建组块”最重要的是“自己搭建”。如果我直接丢给你上面的那张思维导图,你一定不会联想到那些公式的含义是什么,死记硬背之后没多久就会忘记它。而且万一考试的内容的是“绘制触发角为15°时的输出电压波形”呢?如果你理解了它,一定不难画出来。

我刚刚演示的就是一次完整的搭建组块的过程。所有的组块互相交织,排成一张网络,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说,《电力电子技术》这门课的知识体系:

试试看,把康奈尔笔记的内容(课堂知识)和教科书里的知识整合到同一张思维导图里吧。

3.及时复习

间隔性重复有助于把信息从工作记忆转移到长期记忆。一定要回想学过的知识,这非常重要!在课堂上讲过没有及时消化的内容,通过自学理解后也要及时回想。洗澡的时候、晚上躺在床上入睡前,努力回想当天学过的知识。让大脑提取关键概念,而非通过重复阅读被动地获取知识,将让你更加集中高效地利用学习时间。你越努力回想学习材料,它在记忆中植入得就越深入。别扔太久之后才去练习回想,那样你每次都得从头开始巩固概念。特别是对初次学到、还颇有挑战性的知识。学习任何新技能或者新学科的时候,你都需要在不同背景环境中进行大量的练习。

对于康奈尔笔记,应当尽可能频繁地复习笔记。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复习笔记的好习惯,而非考前抱佛脚。这将极大地提高你的记忆与理解。

每学完一个章节,回顾一下自己做过的思维导图。试试看,如果打开一张新的思维导图,凭记忆开始绘制。完成之后对比之前你在学习过程中建立的思维导图和新的图有什么差别,哪些知识点遗漏了、哪些知识点记混淆了。

二总结

这篇文章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操作写得比较详细,这里简单地总结一下吧:如果把每一个知识点比作一个沙砾,没有体系的知识就是一盘散沙,有体系的知识却可以聚沙成塔。

“知识体系”分为两种类型——“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知识体系和“以应用为中心”的知识体系。前者本身就是一个体系,而后者本身就是一些碎片,本文的适用边界是第一种知识体系。

本文提供了一种笔记工具——康纳尔笔记法,还有一种思维工具——思维导图。二者配合使用,共同帮助我们完成知识体系的建立。

知识体系是由组块整合而成的,要想建立知识体系,首先要学会确定要“整合”哪些内容,然后搭建组块。知识点构成组块,组块构成知识体系。

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

项目管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涵盖9大知识体系、5个具体阶段的单独的学科分支。

九大知识体系包括:

01 集成管理,在项目分析中,项目管理人员必须把各种能力综合起来并加以协调利用。

02 范围管理,定义项目的边界,着眼于“大画面”的事物。例如项目的生命周期、工作分工结构的开发、

管理流程变动的实施等。

03 时间管理,要求培养规划技巧。有经验的项目管理人员应该知道,当项目出现偏离规划时,如何让它重

回规划。

04 成本管理,要求项目管理人员培养经营技巧,处理诸如成本估计、计划预算、成本控制、资本预算以及

基本财务结算等事务。

05 HR管理,着重于人员的管理能力,包括冲突的处理、对职员工作动力的促进、高效率的组织结构规划、

团队工作和团队形成以及人际关系技巧。

06 风险管理,需要管理人员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作决定。

07 质量管理,要求项目管理人员熟悉基本的质量管理技术。

08 采购管理,项目管理人员应掌握较强的合同管理技巧。

09 沟通管理,要求项目管理人员能与他们的经理、客户、厂商及属下进行有效的交流。

10 项目干系人管理,在项目管理中指:积极参与项目实施或完成的其利益可能受积极或消极影响的个人或组

织(如客户、发起人、执行组织或公众)。

五个具体阶段(各个过程通过各自的输入和输出相互联系,构成整个项目管理活动)

1 启动过程组:明确并核准项目或项目阶段。成立项目组开始项目或进入项目的新阶段。启动是一种认可过程,用来正式认可一个新项目或新阶段的存在。

2 规划过程组:定义和评估项目目标,选择实现项目目标的最佳策略,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之间关系制定项目计划。确定和细化目标,并为实现项目目标和完成项目要解决的问题范围而规划必要的行动路线。

3 执行过程组:调动资源,执行项目计划。协调人与其他资源以实施项目管理计划。

4 监控过程组:监控和评估项目偏差,必要时采取纠正行动,保证项目计划的执行,实现项目目标。定期测量并监控绩效情况,发现偏离项目管理计划之处,以采取纠正措施来实现项目的目标。

5 收尾过程组:正式验收项目或阶段,使其按程序结束。正式验收产品、服务或成果,并有条不紊地结束项目或项目阶段。项目管理的过程组包括以各自的依据和成果相互联系的项目管理子过程,也就是说,一个过程的结果或成果变成了另一个过程的依据。

知识体系构建的N种模式

知识体系构建的N种模式 高考政治复习中必须重视知识体系的构建,即学会对零碎的、分散的、相对独立的政治概念、基本原理和观点等基础知识进行整合,加以梳理,使之形成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知识系统。这既有利于我们从知识的点上的深化理解,又有利于从知识的面上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和提高自己“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真正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升华。本文就高考政治复习中构建知识体系的模式向大家作一些介绍 一、概念辐射式 【方法简介】概念辐射式知识体系构建是指以政治学科中的某一个核心概念为基点,对课本中与这一概念有关的知识点进行全面辐射和深入挖掘,在此基础上加以必要的梳理和整合,形成一个以此概念为核心的知识系统的过程。概念辐射式知识体系构建的基本模式如下图所示。在概念辐射式知识体系在构建过程中,可以是核心概念的一级辐射,即从核心概念出发,辐射到A知识,把与A 知识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也可以是核心概念的多级辐射,即在完成对A知识相关知识的整合的基础上,再由A知识辐射到A1知识,把与A1知识相关的知识也整合起来。 【范例引路】国家是政治常识教学中“含金量”很高的一个核心概念。我们可以国家这一概念为核心,通过两级辐射,把整个政治常识第一课的内容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首先,通过一级辐射,可辐射到国家的属性、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性质和国家的形式等知识,并把与他们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整合起来:一是国家的属性,即国家具有主权属性、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二是国家职能,主要包括其含义、内容(对内与对外);三是国家性质,主要包括国体的含

义、国家性质的决定、国家性质的判断标志及民主与专政等;四是国家的形式,包括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主要内容有政体的含义、政体与国体的关系、当代国家的基本类型等;国家结构形式则主要包括含义、基本类型(主要有单一制和联邦制的含义和各自特征)。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二级辐射:由国家职能可辐射到我国的国家职能这一知识(我国的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由国家性质可辐射到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知识(主要包括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含义、人民民主专政的优点和特点、加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持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等知识);由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可辐射到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可围绕人民代表、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个概念把这一块内容整合起来);由国家结构形式可辐射到我国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包括我国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具有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共性、我国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又有自己的个性即“一国两制”的有关内容)。这样,经过一、二两级辐射,政治常识第一课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了,如下图所示。 【导学提示】概念辐射式知识体系构建关键在于找出“含金量”比较高的核心概念。概念的“含金量”越高,其辐射的面越广,能够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也越大;反之越小。象经济常识中的商品、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产业、企业、财政、税收、金融、对外开放等,哲学常识中的物质、意识、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联系、发展、矛盾、价值观、认识、实践等,政治常识中的国家、政党、民族、宗教、国际关系等,都是含金量颇高的概念,以它们为基点,都能辐射建立起较大的知识体系。 二、逻辑递进式

如何建立知识体系

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前段时间在知乎里有人问我这个问题,一直到这几天才回答了,估计看我这个BLOG(博客)的人都会对这个问题有兴趣,在这里分享一下答案。 不好意思,这个问题比较大,可能会说得比较灵散。我基本上是通过大量阅读,特别主题阅读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主题阅读具体体现在读书笔记和思维导图. 一、我对笔记的要求: 能把书中的框架和重点都展现出来或者你用一页纸能把重点说清楚,就算合格。第一步来说理清结构,归纳重点。 第二步是舍弃对自己无用的部分, 第三部分按自己的理解进行整理,有时会把导图按照7W3H的方式从新做一个思维导图。 7W: what 指目标与内容,包括主体,目标,机能,性能等 why 指原因,包括任务,期望,背景,技术等 who 指人员,包括制造,行销,流通,负责的主体等 where指地点类,包括环境,市场,区域,渠道等 when 指时间,包括期限,时机,预期等 whom 买家,消费者,接收者 which附属品 3H: how to如何做,指方式和手段,包括集体方案,详实计划,战略方针 how much价格成本,投入产出,综效成果 how many 负面效益,各种量(问题,业务,工作)

第四步用自己的话从新表达出来 第五步是实践,然后根据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不断重复这几步 二、建立初步框架 1、读过的书,尽可能做成笔记或导图,笔记放在OneNote里。导图放在MindManage里 2、针对不同的主题,建立思维导图,尽量提练重点,然后在Note或分支中加下注释或出处。 3、定期整理和汇总,不段调整分支和整体结构。 4、如果有时间的话,最好做成PPT或写文章,能把所关注的问题,用自己的话给清楚表达出来 5、不断重复这个过程。 三、资料补充 如果学习的东西是一个专业性比较强的行业 1、还需要建立自己的专业名词字典 2、做资料收集工作,定期整理 3、针对特定大量阅读本专业的期刊杂志和相关资料,提练重点 4、会记录所有自己学到的东西和心得 5、把遇到的问题和处理办法单独记录,定期总结和分析

知识体系构建

知识体系构建的N种模式 浙江省上虞市春晖中学(312353) 王国芳 高考政治复习中必须重视知识体系的构建,即学会对零碎的、分散的、相对独立的政治概念、基本原理和观点等基础知识进行整合,加以梳理,使之形成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知识系统。这既有利于我们从知识的点上的深化理解,又有利于从知识的面上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和提高自己“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真正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升华。本文就高考政治复习中构建知识体系的模式向大家作一些介绍 一、概念辐射式 [方法简介]概念辐射式知识体系构建是指以政治学科中的某一个核心概念为基点,对课本中与这一概念有关的知识点进行全面辐射和深入挖掘,在此基础上加以必要的梳理和整合,形成一个以此概念为核心的知识系统的过程。概念辐射式知识体系构建的基本模式如下图所示。在概念辐射式知识体系在构建过程中,可以是核心概念的一级辐射,即从核心概念出发,辐射到A知识,把与A 知识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也可以是核心概念的多级辐射,即在完成对A知识相关知识的整合的基础上,再由A知识辐射到A1知识,把与A1知识相关的知识也整合起来。 [范例引路]国家是政治常识教学中“含金量”很高的一个核心概念。我们可以国家这一概念为核心,通过两级辐射,把整个政治常识第一课的内容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首先,通过一级辐射,可辐射到国家的属性、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性质和国家的形式等知识,并把与他们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整合起来:一是国家的属性,即国家具有主权属性、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二是国家职能,主要包括其含义、内容(对内与对外);三是国家性质,主要包括国体的含义、国家性质的决定、国家性质的判断标志及民主与专政等;四是国家的形式,包括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主要内容有政体的含义、政体与国体的关系、当代国家的基本类型等;国家结构形式则主要包括含义、基本类型(主要有单一制和联邦制的含义和各自特征)。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二级辐射:由国家职能可辐射到我国的国家职能这一知识(我国的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由国家性质可辐射到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知识(主要包括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含义、人民民主专政的优点和特点、加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持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等知识);由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可辐射到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可围绕人民代表、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个概念把这一块内容整合起来);由国家结构形式可辐射到我国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包括我国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具有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共性、我国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又有自己的个性即“一国两制”的有关内容)。这样,经过一、二两级辐射,政治

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整理)

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Collected by: Stern Chan 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宽泛,其实大家都不算陌生了,通俗点的解释就是”把一些零碎的、分散的、相对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观点加以整合,使之形成具有一定联系的知识系统”。这种系统就像是一棵树,每片叶子都是独立的,但树干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体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学生时代做的那些教辅资料,它们的每章末都会有自己的章末小结,对前一章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即是最常见的知识体系的构建了。 然而,原理大家固然都懂,真正实施起来又谈何容易,世界上的各类知识成千上万,又赶上互联网数据大爆炸的时代,知识早已不再是以“点状”或者“树状”的形态呈现,而是变成了一张密密麻麻纵横交错的“网”,以个人的能力将它们内化成知识体系几乎成了一种“吃力不讨好”的行为。 所谓的方法,既不能说得太空泛,又要有切实的可行性. 本文目录 一纠正个人知识管理的两个误区 1 纠正“以知识的收集为中心”的学习观念 2 纠正“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 二谈谈建立知识体系的一般方法 1 明确知识体系的主题和用途 2 找到获取知识的途径 3 知识的整理与分类 4 知识的输出与运用 5 把握学术动态,更新知识体系 三如何构建文史类的知识体系? 1 思路一:从传统文学史入手,搭构框架,形成体系 2 思路二:从你喜欢的作者入手,按图索骥,遵循轨迹 3 思路三:从你喜欢的类别入手,循序渐进,逐渐深入 4 思路四:从你的“共鸣点”入手,剑走偏锋,另辟蹊径 四总结

正文 一纠正个人知识管理的两个误区 早些年曾流传过这样一张图,用于描述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低效的知识管理现象。 图中描述的现象是不是很熟悉,其中很多流程循环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每天热衷于各类知识的收集,比如在知乎上看到好的回答就想点收藏,但收藏之后又不会多看一眼,潜意识里不愿花较多的时间在知识的消化上,又偏偏是收集成瘾,最终导致采集的知识总量越来越大,逐渐产生一种时间不够用的错觉,最终在知识的海洋里迷失自我,整日忙忙碌碌、碌碌无为。而这也是低效知识管理模式的典型,不但会影响个人知识体系的建立,长远看还会打击人的自信心,徒增焦虑感,那么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在思维上纠正我们在个人知识管理的两个误区。 1 纠正“以知识的收集为中心”的学习观念

朱光潜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的技巧分享

朱光潜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的技巧分享 朱光潜,字孟实,1897年10月出生在安徽省桐城县,1922年香港大学教育系毕业,获学士学位,1925年起先后就读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先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兼外语系主任、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商务印书馆《文学杂志》主编。新中国成立后,朱光潜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历任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华美学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等职。 朱光潜是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和翻译家。他的《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谈美》《美学批判论文集》《西方美学史》《美学拾穗集》等著作,以文笔优美畅达、见解独到精辟而蜚声于海内外,为中国美学和文艺理论发展做出开拓性的重大贡献。他精通英语、德语、法语和俄语,翻译了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莱辛《拉奥孔》、爱克曼《歌德谈话录》、黑格尔《美学》、维科《新科学》等大量西方美学名著,为中国学术发展和中西文化交流留下宝贵的思想财富。朱光潜于1986年3月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对于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来说,书既是他通向学术顶峰的必经途径,也是他深厚修养和丰富灵魂的重要源泉。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能感伤也能冷静,能认真也能超脱。能应俗随时,也能潜藏非尘世的丘壑。文艺的珍贵的雨露浸润到我的灵魂至深处,我是一个再造过的人,创造主就是我自己。” 深厚的美学修养,让他能欣赏书中微妙精深的乐趣;谦虚诚恳的治学态度,让他对求学求知有独到的见解。今天,我们一起跟着大师学读书。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

如何构建学科知识体系

作者:何辛欣 上篇讲过,不少考生也相当刻苦,但是取得的效果却不甚理想,这并不是基于智力因素而产生的分野,而是考的好的考生掌握了更加科学的方法。好的方法和勤奋的学习是缺一不可的。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如果南辕北辙,则虽有良驹宝马只怕离目标愈来愈远。所以考研成功无非四个字:勤奋、得法。勤奋你们来做,得法我写出我个人的经验,让你们少走弯路,那么你就一定是分子而不是分母。我发现有些考生在对具体知识点的掌握并不差,但是考试的结果却不理想,我想可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能深入细小的知识点而不能浅出,考题稍微一变换就不知所措,痛失得分机会。 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是我两年备考的两大心得之一,说到这个词,感觉比较玄妙,其实很简单,特别是学法的人,要有严谨的态度来对待所学知识,形成体系。我尽量以口语化来说明,如果有疑问,请在下面跟帖询问。 前提:构建学科知识体系适用于自成体系的一切学科,尤其是法学(我发觉其他科目教材的体系都不如法学的教材体系强),但是不包括外语的学习。对于外语的学习,鄙人学了十数年的英语,仍然除了应付考试尚能聊以自慰以外,不堪实用,希望有对语言学习有心得的兄弟姐妹不吝指教。 某一学科,之所以同其他学科区别开来,总有自己最鲜明的特点、自己的篇章结构顺序,因此要掌握这一学科,应当以此最宏观的特点入手,层层深入,才能掌握本门学科的精髓,进而全面系统地掌握该学科。举个通俗的例子,一个画师要画一棵树,必然先画其主干,然后才是分支,最后才是树叶,以及树叶上的纹理,而绝不会相反。那么我们在学习法律学科的时候,一开始就津津乐道于为什么效力待定的合同效力是待定的,然而却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自杀在何种情况下构成犯罪?这些问题,固然可以说是对法律学科有浓厚的钻研兴趣,但笔者认为本末倒置了。 法硕联考的五门学科,以及政治考试的五门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以及其他学科,都体现了这一点,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学习每门学科,都必须从最基础的东西入手,而考生往往忽视这点,动不动就题海,光做题不思考,效果有限。比如缓刑和假释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答案缓刑是量刑制度,假释是刑罚执行制度,知道了这一点,其他的区别就顺理成章了;又如刑法为什么必须罪刑法定,而民法一般则规定约定优先于法律规定(比如合同法规定要约以对话方式作出的,应当即时作出承诺,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不要以为这些不会考试而不重要,举个极端一点的例子,张无忌为什么能够迅速学好乾坤大挪移,因为他有九阳真经的深厚基础。掌握了构建学科知识体系这一方法,对将来学习大多数学科都有事半功倍之效。 具体如何操作? 我在上篇帖子讲过,第一遍读书的时候首先要看篇章结构,并抄录下来,这是学科知识体系的雏形。抄完后,看看这门学科大体分为几大块(虽然一门学科动则十几章,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四块)。每块由许多章组成,每一章就由许多小节组成,每一小节由许多知识点组成,每一知识点由组成该知识点的许多小点组成。这样你知道这棵树的主干、分支、树叶和纹理了。 第二遍读书的时候,根据最基本的概念,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安排篇章结构顺序,各章节之间有什么内在关系,每个制度是如何围绕该学科最基本的原理并反应这个原理的。作者按照这样的篇章结构顺序自然有他的道理,如果对其思考,按照作者的角度来考虑这一问

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和脉络梳理

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和脉络梳理 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我们可以建立一下结构体系: 中国古代边疆管理与民族融合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我们可以建立如下的知识结构体系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发展框架

现代化的世界进程——知识结构表 这是我们解答叙述题的套路,有了这个法宝,任何叙述题、展板填空题我们都能以不变应万变,而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也让我们宏观地把握各个知识点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意义,避免了零星散乱的复习毛病。

总结史料分析题与论文题的答题步骤与技巧 史料分析题被很多老师认为是历史高考的小论文,solo论文更被同学们视为噤若寒蝉,但是如果对题目进行归类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些题目的一些规律和和结构。 所以无论是史料分析题还是论文题有一定的层次感和逻辑性。 第一、观点清晰,通过归纳找出观点的通用性。 如2013年严复对进化论翻译的论文和2014年梁启超评价李鸿章的论文,其实是同一类型的题目,即“作者对西方思想的引进和人物的评价都是作者以引进西方思想与评价近代人物来表达自己思想和理念的目的,使作者的思想带有时代和个人的烙印。” 这种观点可以通过课堂和题目的答案进行归类总结,这样遇到陌生的论文史料就不会捉襟见肘了! 第二、在论述中一定要做到“论从史出”,也就是俗话说的“引材料”概括归纳。 第三、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答题结构,如社会转型的史料分析,总观点往往是通过微观事件折射宏观的社会变迁,然后逐条分析材料展开其具体变化。 再如场景还原题(穿越题),其回答步骤一定要体现利弊和时代的关系,而最后不要忘记作为当时人,一定会对反对派的意见有妥协和让步,或者提出改进的方案。 我们以2013年李鸿章为同文馆辩护为例,可以从以下结构展开: 以后再遇到场景还原辩论题,这个步骤是可以通用的。

让学生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让学生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OECD秘书长特别顾问兼教育副主任安德列亚斯·施莱科 [编者按] PISA 2015将新增对“协作性问题解决能力”这- 21世纪技能的评估。 21世纪的教育要达致什么样的目标才能称之为理想状态?我认为有两个关键 词至关重要:一是学无止境,二是学以致用。 在过去,人们可能会认为学校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可以受用终身,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分年级、分学科地灌输既定的知识,学生的任务就是滴水不漏地全盘接收,关于教学的讨论基本都是围绕不同的学科分别展开的。但是今天,只要一点击搜索引擎,海量信息迅即涌来,远远超过教师们的知识储备。与之相伴随的,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人们所需的知识常常处于生成状态、发展状态、更新状态,指望以若干年的学校教育获得终身够用的技能,这种一劳永逸的想法已经被现实无情唾弃。 今天,我们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并非他得自于学校教育的知识量大小,而是他的创造力、思想力,看他是否具有批判性思维,是否具有作出正确决策、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他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看他是不是能够和别人协作,一起奋斗、一起分享、一起实现共同的梦想;是他掌握、运用工具的能力,看他是否能娴熟自如地使用信息技术和其他辅助手段。这些都是全球公民终身学习、终身就业的根基所在,也对应着学校教育重需着力的一个重要面向: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合格人才、合格公民。 从最迫切的职场需求的角度来看,供需脱节的现象相当严重。比如,日本国民的受教育程度相当之高,然而却有80%的雇主称:他们找不到和岗位要求相匹配的高技能人才;2011年,180万失业的埃及人走向街头,这其中不乏高学历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但与此同时,埃及的雇主也在为寻找合适的员工而发愁。这一切是因为,时代的变化使得职场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需要日常认知技能或者常规知识储备的岗位越来越少,这也就是说,擅长“复制”书本知识的人正在逐渐丧失市场竞争力;与之相对的是,对非常规性的互动技能要求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标准化考试选拔出的“照搬照抄”的高手并不一定就能胜任这些需要知识迁移和扩散的工作。 那么创造力、思想力,协作性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运用工具的能力又该如何培养呢?以往的那一套教师将理论、事实和细节一股脑儿倒给学生的做法恐怕已经行不通了,今天即使是冠之以相同名称的一门学科,其教与学的方式也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 化。

个人知识体系的建立与管理(整理版)

个人知识体系的建立与管理 引用 摘要:这个体系必须能将精力集中于对目标知识的吸收上,套用TOC的理论来讲,“知识的吸收”在这里是瓶颈,那么所有非瓶颈资源的能力提升都不会对最终系统输出有任何益处,所以目前而言,凡是影响“目标知识吸收”的事情,一概要予以杜绝! 一、当前个人知识管理模式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当前个人知识管理模式,是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假设上,虽然这个假设以前是正确的,但是它显然并不适合我们现在的环境。这个假设就是:“知识不能够共享!”所以,“人们不可能随时随时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而必须将它事前“储藏”起来”,所以“知识'储藏’的多寡决定了个人知识运用的最大值”,所以“积累的各门类的知识越完整越好,越“成套”越好”,所以,“对各类知识不论需求兼收并蓄”……没错,在以前的生活环境中,这些都是个人能力成长的不二法门——但这几年变化太大了,我们目前是实实在在的处于信息量空前的“网络时代”,这与过去在信息获取方面有三点显著不同: 1、信息的收集极其方便,几乎是向人“涌”来; 2、各种信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 3、所获信息的质量却良莠不齐。 问题是,时代改变了,但学习模式并未做相应的改变,下面一起来看看这都对我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基于“网络时代”的三大变化,影响最终学习效果的主因正是“以知识的积累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而这一约定俗成的方式,却是基于过去“知识不能共享”的客观现实。

问题的根源在哪里?请看上图,“知识'储藏’的多寡决定了个人能力的大小”这个过时的错误假设,让我们白白消耗了许多的精力,却事倍功半。想想看,我们使劲地下载,使劲的复制粘贴,收集各种能收集到的资料——问题是,有多少被自己真正消化了呢? 二、建立全新的个人知识管理体系 1、必须摒弃不合时宜的“知识储藏中心”,把精力让在对知识的运用上。 首先需要搭建个人的知识结构,用于信息的分类与筛选,除尽量排除垃圾信息的干扰外,可有可无的信息亦应直接删除,对于感兴趣的信息可以建立一个专门的存放之所,比如我是建立了一个“知识面”的门类来管理。下图中描述了我目前的个人知识结构。

期末复习知识体系的构建

期末复习知识体系的构建 第一单元 时代主题: ——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 体现“繁荣”的重点知识: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1.开通目的; 2.以“345”为内容画出大运河的简 图; 3.意义; ◆贞观之治: 1.唐太宗的思想认识;(唐太宗的名 言)

2.唐太宗的统治措施; 3.贞观之治的景象; ◆武则天: 1.武则天的统治措施; 2.武则天统治的历史地位; ◆开元盛世: 1.唐玄宗的统治措施; 2.经济繁荣的表现; ◆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的概念; 2.科举制创立和结束的朝代、科目、 唐朝三位明君对科举完善的贡献; 3.科举制的影响;

◆文化繁荣: 1.赵州桥的设计者及历史地位; 2.雕版印刷的出现及代表作品; 3.唐诗代表人物的风格、代表作品; 4.书法代表人物及作品特点; 5.绘画代表人物及作品特点; 6.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 7.乐舞的代表作品; 体现“开放”的重点知识: ◆唐太宗对待边疆民族的政策; ◆唐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1.唐蕃关系——文成公主、金城公主 入藏; 2.唐与回纥的关系;

3.唐与靺鞨的关系; 4.唐与南诏的关系; ◆唐与日本的双向文化交流: 1.遣唐使; 2.鉴真东渡; ◆唐与新罗的交往; ◆唐与天竺的交往(玄奘西游); 第二单元 时代主题: ——宋元时期的民族的和战关系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体现“民族的和战关系”的重点知识:

◆宋的建立(陈桥兵变); ◆宋与周边民族政权的和与战: 1.北宋与辽的和战(澶渊之盟); 2.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3.南宋与金的和战(岳飞); ◆蒙古的统一和元朝的建立; 1.成吉思汗的贡献; 2.忽必烈的贡献; ◆元朝的“行省制度”; ◆元朝民族融合的表现; 体现“经济重心南移”的重点知识:◆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1.农业;

如何高效地使用OneNote建立个人知识体系

如何高效地使用 O n e N o t e建立个人知 识体系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如何高效地使用 OneNote建立个人知识体系 作者:雷公腾 着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如何建立个人知识体系(一) 笔记架构和笔记入门建立个人知识体系的重要性现代社会学科分工细化,每个人需要有广博的兴趣爱好,也要有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加之,碎片信息过多,知识碎片化,不成体系的知识在使用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来自整合和创作两个方面。 >>完善知识体系的目的:1.让你成为一个不断创作的人,而不是一个只会做内容消费的人 2.依托知识体系建立更广阔,更客观的价值观 3.以此获得更好的就业,升职,创业机会个人知识体系的三大认知误区1.不是单纯的收集知识,收集的目的创造,而不是为了收集而收集,我身边有很多使用EverNote的朋友,他们就是把EverNote当做一个资料收藏工具来用,不

见去整理,更别提回顾和创造,尽管原始资料收集这个环节很重,但是一个软件过度宣传这方面的功能,说明在内容创造这个环节是缺失的 2.不是为了显摆,很多人认为使用电子笔记会让自己很优雅,我的观点恰恰相反,实用和务实是做知识体系的最基本原则,一个务实做事的人在我眼里才是最优雅的。 3.不过分依赖设备,不是非要为了用OneNote,就去买Surface Pro 4,买Surface Book。 2.强调知识点和知识面的同步记忆,我理解的知识点就是知识的关键字,知识面就是知识的若干关键字组织后的,还原的知识的整体状况。要知道大脑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把有限的精力用要在刀刃上! 3.知识管理方法单一,以纸质笔记为主,可检索性差。有知识体系意识的人朋友开始使用笔记本,记录各种信息,高级的一点的,分区里面有各种文件夹,文件夹下面有各种doc或xls,但更多朋友尽管从业了两三年的时间,依然连个像样的笔记本都没有,培训开会都是只听不记,培训

一个人怎样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一个人怎样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还难上十卷百卷。你应该读的只是这十卷百卷的书。在这些书中间你不但可以得到较真确的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中国学生们大半是少年老成,在中学时代就欢喜煞有介事的谈一点学理。他们(包括你和我自然都在内)不仅欢喜谈谈文学,还要研究社会问题,甚至于哲学问题。这既是一种自然倾向,也就不能漠视,我个人的见解也不妨提起和你商量商量。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重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重想象。所以初中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 我自己便没曾读过几本“青年必读书”,老早就读些壮年必读书。 比方中国书里,我最欢喜《国风》、《庄子》、《楚辞》、《史记》、《古诗源》、《文选》中的《书笺》、《世说新语》、《陶渊明集》、《李太白集》、《花间集》、《张惠言词选》、《红楼梦》等等。 在外国书里,我最欢喜济慈、雪莱、柯尔律治、白朗宁诸人的诗集,索福克勒斯的七悲剧,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李尔王》和《奥塞罗》,歌德的《浮士德》,易卜生的戏剧集,屠格涅夫的《处女地》和《父与子》,陀斯妥耶夫斯基

的《罪与罚》,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莫泊桑的小说集,小泉八云关于日本的著作等等。 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 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 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 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究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是全人类的事,每科学问到了现在的阶段,是全人类分途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淹没,就全靠有书籍记载流传下来。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促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亿万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有了这种准备,一个人总能在学问途程上作万里长征,去发见新的世界。 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赘,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 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 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 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 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者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

持续学习,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持续学习,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技术部的专业技能提升 作为一个技术人,我们不仅要不断地学习来提升自己不被淘汰,另外也要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踩过的坑、走过的弯路要善于去思考如何避免下次再踩坑?我们也不要一直局限于自己的技术世 界一心只敲代码,两耳不闻窗外事,这样未免就有点太局限了,也不利于自己的发展。 我们经历着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从最初的PC 时代,到移动互联网,然后到近几年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技术迭代的速度比以前更加快速了,这也意味着新的技术也会慢慢的代替掉一些旧的技术,因此你也要跟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自己的技术栈,去适应新的技术环境,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那么该如何提升自己呢? 一、专业技术提升 作为技术人员,总是需要有一些硬功夫的,这是创造价值的基础所在。如果自己的技术不够好,遇到稍微困难一点的问题就束手无策。更重要的是,技术圈是讲硬功夫的,如果缺了它,很难服众,很难协调和调动其他技术人员,也就无从发挥团队的合力。如果自己的技术功底不够扎实,就更谈不上解决问题了。 二、要能从业务的角度出发,发现技术的价值 搞技术的人很容易陷入无谓的,绝对标准的争论里。比如哪个框架更先进,哪个算法更高效等等。这些知识当然没有错,但如果你的

工作不是研究,多想想哪种技术能怎样创造更大的价值,意义往往更大一些。不要纠结目前使用的技术是不是最新的技术,对于新技术我们应该有敏锐的嗅觉去了解,但并不是每个新技术都要真正在项目里面使用。 项目不是新技术的试验田,也不存在技术驱动的技术选型。只存在业务和问题域驱动的技术架构优化。业务和问题驱动IT和技术,是从单纯技术思维开始转变的一个重点。业务和问题驱动技术选型,而不是将认为牛逼的技术经过组合来应用到业务中或来解决问题。 三、交流分享会 1.定期组织部门间的技术探讨会,讲解一些开发中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以及一些技术行业动态。让技术人员有一个良好的共同渠道和彼此的互相了解,为以后部门之间的技术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请行业的领域大牛,开技术交流会分享最新科技。 3.参加一些技能的比赛,比如融媒体和设计相关的大赛,跟一些行业高手的接触,交流保持思维的活跃性。 四、多向大牛学习 多与大牛接触和交流,学习大牛解决问题的方式,然后结合自身去不断实践,取长补短,不断总结并完善自己! 那么怎样向大牛学习呢?大牛们一般都有自己的公号,博客或者技术圈子,你可以关注大牛的公号或博客来学习,另外,这两年知识付费很火,像csdn等有代表性的平台更是火热,一些大牛也有自己的付费专栏,可以选择几个适合自己的然后加入圈子学习。

个人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

个人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及经验分享 1个人知识构成体系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知识体系,核心竞争力是由本身的专业技能来决定的,换句话说并不是知道的越多竞争力才越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由自身1—2个专业能力来决定的,某方面专业能力越强竞争力才会越强。当然广泛的知识面对于个人的综合素质提升是有帮助的,但不是决定因素。 个人知识体系分为三部分(见图1),呈正三 角形分布,处于最底端的是知识面,处于中间层 的是通用技能,处于上层的是专业技能,这一领 域才是决定一个人核心竞争力强弱的关键,例如 笔者的人力资源管理领域。 (一)知识面 知识面当然越宽广越好,主要内容是与专业 技能相关,联系较为紧密的相关领域。如财务管 理领域,就要多了解企业管理相关的方方面面。 另外知识面还应该和自己的兴趣爱好相辅相成, 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放入这个区域,但是要注意 不能喧宾夺主,不能把兴趣爱好作为专业技能, 不然本末倒置。 (二)通用技能 通用技能必须具备一些通用管理方法和技 术,如自我管理技能,包括时间管理、知识管 理、精力管理、压力管理等。通用管理技能,包 括团队管理、领导管理、沟通管理、执行力管理 等。企业管理能力,包括财务管理、人力管理、 战略管理、标准化管理、文化管理、品牌管理 等。通用技能是一个桥梁,也是构建个人知识体 系重要的一环,掌握基本的通用技能,能够为核 心专业能力的学习提供强大的保障。 (三)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是谋生的手段,是薪酬待遇的保证, 是个人发展的基础,是区别与他人竞争强弱的落脚 点,是核心竞争力。通过知识管理的工具和技巧, 通过日积月累的知识储备和学习不断提升专业技术 能力,提升个人素养,增强自身价值。 2知识管理流程 知识管理流程根据自身情况流程各有不同, 通用的表述为:收集—组织—分析—总结—实 践—发表—对话。结合实际情况,笔者将个人的 知识管理流程分为四个部分:学习知识—保存 知识—共享知识—利用知识—创新知识(见图 2)。下文中将讲述笔者的具体操作方法。 3知识管理工具 工具的选择 现在的知识管理工具有非常多,摸索并使用 过好几款,包括:为知、印象笔记、成功软件、 针式个人管理系统,经过综合考虑最后选择了针 式个人知识管理系统。为知和印象笔记对文件的 上传大小有限制,由于工作需要有很多的图片格 图2 个人知识管理流程 图1 个人知识构成体系

如何构建自己的学习体系

如何构建自己的学习体系 导语:工作N年的你,还是初入职场的你,有一个自己的学习体系吗? 如何构建自己的学习体系?它在我们的工作生活当中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下面我用一张图片来说明一个学习体系的构建。如图:

每个人的工作与生活都离不开学习。当我们确立了终身学习的理念时,你要做的,不是一味埋头于书海及知识的海洋之中随意遨游,而是如何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使自己以最快的速度增值。这种增值,抑或是你自我价值的提升,抑或是生活某一方面趋向完美的体现,也可能是专业能力的增强。 新的经济形势,充满激烈的竞争市场,你不会有太充裕的时间去涉猎所有的知识。作为想要以知识或是专业能力赢取别人尊重的工作者,比拼的不是知识的广度,而是你的学习能力。如果你拥有了行之有效的学习模式,建立了一套深度获取知识的体系,你就拥有了将所有需要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同样也将仅仅知道的概念转变成了熟练掌握的知识,为你日后驰骋于职场奠定一生的基础。 其实知识不是杂乱无章的,你可以构建自己的学习体系: 1.利用一切机会与工具搜集知识 我们习惯了利用网络来搜集自己的知识。通过百度、谷歌、搜狗等搜索引擎来查找相关的领域。事实上,搜集与获取我们想要了解的知识,除了网络这个工具外,也可以去图书馆、书店。甚至利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机会来了解。 这种方式可以是你在相关的商店、商场所宣传的文案,也可以是你在看电视时获取的相关知识点。这种知识的获取需要你时刻提高警惕,将自己周遭感知到的一切加以利用,为你日后深度的学习与整合提供素材。

当然,这种搜寻一定是基于兴趣及好奇心驱使的,这样才会使你不会忽略所有与该知识点有关的东西。同时,无论你是通过他人的演讲、文章、网站还是其他的渠道获取的知识,一定要注意将别人忽略的东西整合起来,这样才会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相对完整的知识获取体系。 2.面对真正的问题,时刻保持思考 你所要解决的,是你希望实现的结果与现实结果之间所出现的差距。也就是说,你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处理问题,别人关注的问题,可能不是你想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别人来说,A问题可能是他的问题,但是对于你来说,B问题可能才是你真正的问题。因此,找到你真正的问题是一件困难的事。 判断一件事情是否是你所要解决的问题,你可以用忽略的办法来测试。当你将这个问题忽略掉时,你是否会感觉到具有相当的痛苦。

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库

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库 我基本上是通过大量阅读,特别主题阅读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主题阅读具体体现在读书笔记和思维导图。 一、我对笔记的要求: 能把书中的框架和重点都展现出来或者你用一页纸能把重点说清楚,就算合格。 第一步来说理清结构,归纳重点。 第二步是舍弃对自己无用的部分, 第三部分按自己的理解进行整理,有时会把导图按照7W3H的方式从新做一个思维导图 第四步用自己的话从新表达出来, 第五步是实践,然后根据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不断重复这几步 二、建立初步框架 1、读过的书,尽可能做成笔记或导图,笔记放在OneNote里。导图放在MindManage里 2、针对不同的主题,建立思维导图,尽量提练重点,然后在Note或分支中加下注释或出处。 3、定期整理和汇总,不段调整分支和整体结构。 4、如果有时间的话,最好做成PPT或写文章,能把所关注的问题,用自己的话给清楚表达出来 5、不断重复这个过程。 三、资料补充 如果学习的东西是一个专业性比较强的行业 1、还需要建立自己的专业名词字典 2、做资料收集工作,定期整理 3、针对特定大量阅读本专业的期刊杂志和相关资料,提练重点 4、会记录所有自己学到的东西和心得 5、把遇到的问题和处理办法单独记录,定期总结和分析

当你完全按照这种方式,针对某方面积累几个月或一、二年,基本上可以冒充一下专家,而且业内人很难挑出毛病 上面所的说东西比较宏观,还有很多东西没有说到。如果目标的制定,建立或加入圈子,合作性学习、更有效的实践、辅助技能的锻炼、资料搜索、分类、重复阅读、阅读技巧、有效的记录和表达 有些步骤我也正在努力,比如我做笔记的时间很长经常会比阅读的时间长,归纳整理的能力还需要加强,我现在就在刻意每天练习,用微博或BLOG来分享每天一本书中第一、二步的内容 实际上对于建立一个知识体系最快最有效的办法,高端访谈和顶级专家的培训,但这二点对于普通人来说基本上无法实现。不过可以折中一下,多请一些业内的专家吃饭,海聊,效果也很不错。 当你自己已经建立一个成体系的框架,总结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你再接触同类的资料,可以快速忽略雷同的部分,直接关注问题的核心,这时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对于学习方法和时间管理这类通用技能,越早建立一个系统越好,给自己带来的回报越大。当积累到一定程度会从量变产生质变。

个人知识体系建立和管理

个人知识体系的建立与管理 长云@ 2007/02/01 → 深入 引用 摘要:这个体系必须能将精力集中于对目标知识的吸收上,套用TOC的理论来讲,“知识的吸收”在这里是瓶颈,那么所有非瓶颈资源的能力提升都不会对最终系统输出有任何益处,所以目前而言,凡是影响“目标知识吸收”的事情,一概要予以杜绝! 一、当前个人知识管理模式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当前个人知识管理模式,是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假设上,虽然这个假设以前是正确的,但是它显然并不适合我们现在的环境。这个假设就是:“知识不能够共享!”所以,“人们不可能随时随时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而必须将它事前“储藏”起来”,所以“知识'储藏’的多寡决定了个人知识运用的最大值”,所以“积累的各门类的知识越完整越好,越“成套”越好”,所以,“对各类知识不论需求兼收并蓄”……没错,在以前的生活环境中,这些都是个人能力成长的不二法门——但这几年变化太大了,我们目前是实实在在的处于信息量空前的“网络时代”,这与过去在信息获取方面有三点显著不同: 1、信息的收集极其方便,几乎是向人“涌”来; 2、各种信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 3、所获信息的质量却良莠不齐。 问题是,时代改变了,但学习模式并未做相应的改变,下面一起来看看这都对我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基于“网络时代”的三大变化,影响最终学习效果的主因正是“以知识的积累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而这一约定俗成的方式,却是基于过去“知识不能共享”的客观现实。

问题的根源在哪里?请看上图,“知识'储藏’的多寡决定了个人能力的大小”这个过时的错误假设,让我们白白消耗了许多的精力,却事倍功半。想想看,我们使劲地下载,使劲的复制粘贴,收集各种能收集到的资料——问题是,有多少被自己真正消化了呢? 二、建立全新的个人知识管理体系 1、必须摒弃不合时宜的“知识储藏中心”,把精力让在对知识的运用上。 首先需要搭建个人的知识结构,用于信息的分类与筛选,除尽量排除垃圾信息的干扰外,可有可无的信息亦应直接删除,对于感兴趣的信息可以建立一个专门的存放之所,比如我是建立了一个“知识面”的门类来管理。下图中描述了我目前的个人知识结构。

个人知识管理——简述个人知识体系建立

自互联网在中国普及开始,我们就不停地听到这么一句话–“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的确,我们可以通过电脑和手机轻而易举的获得各种知识,但是你有没有觉得“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里,却忍受着知识的饥渴”? 我们习惯在看到认为好的内容时将其收藏,但是收藏的数量总是远远超过阅读的数量。网站越看越多,但是在需要某些资料的时候却无法找到。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这个“知识就是力量”的社会,知识管理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想要不断的提高,知识管理是一个不可逃避的话题。 个人知识管理,PKM,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是一种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能够将个人拥有的资源和信息变成更有价值的知识。通过对个人知识的管理,可以养成更好的学习习惯,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 从认知角度来分,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可以通过文件、形象和其他精确的沟通过程来传授的。但是隐性知识就需要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直觉和洞察力去掌握了。由此我们也能发现,两者直接可以互相转化,并且可以循环。 结束了枯燥的概念以后。我们要问了,我现在知识还没多少呢,怎么去管理呢?所以,个人知识体系建立的第一步是大量的积累。其实在日常行生活中大家都有自己的知识学习方法和系统,例如每个人都有人际圈子,通过这个圈子可以学到很多其他途径学不到的东西。 一般来说,知识学习可以粗略分为以下几个途径: 1、学习和培训

没参加工作的学生学习是其主要任务,公司组织的内部培训也是一种学习。就交互设计的学习来说,阅读相关书籍很很好的方法。比如《don’t make me think》、《交互设计之路》《情感化设计》《设计心理学》等等。培训来说,现在行业内有很多优秀的组织,比如UCD China 、IxDC 、UPA 等等,都是良好的学习平台。 2、人际网络 每个人的人际网络都是个人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在中午吃饭的时候跟同事聊天,经常会料到工作内容,彼此的交流就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不管现在的专家们怎样的言比称“信息爆炸”,这一切都无法代替在人际交往中学习到的内容。因为在人际关系中能能够学到其他地方学不到的知识—隐形知识,随着结交圈子的提高,可能获取到的知识就更优质。并且在交流中,沟通是双向的,在反复的讨论和沟通中,还能够强化知识的获取。 3、我的媒体 之所以单独拿媒体出来讲,是因为在媒体前面加了一个限定词—“我的”。所谓我的媒体是需要从我的角度出发,比如筛选那些不属于我的。比如每天上下班的路上,无数的地产广告,无数的政治新闻,这些是否属于“我的媒体”这个范畴呢? 每天在路上我用iPad 或者手机看书看我想获得的知识,这是否属于“我的媒体”呢? 至此,资料搜集了很多了,知识学习了很多了。有没有这样的的感受,看到一个教程很不错,一看,4GB的大小,于是开着电脑下了两天。但是一年过去了,从来没有打开过。 一个分享的内容,保存了,但是三个月过去了,也没看过。微博上看到一条内容,很不错,觉得以后可能会用到,点了收藏,但是要用的时候,只隐约记得有这么回事,但是存放在哪却忘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