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能源外交

印度的能源外交
印度的能源外交

印度的能源外交

汪巍

2013-02-15 18:21:11 来源:《亚非纵横》(京)2007年5期

近年来印度经济GDP年均增长8%以上,能耗年均增长2.76%。在印度能耗结构中,煤占53%,石油占33%,天然气占8%,核电占1%。印度年产煤4.44亿吨,年耗煤4.78亿吨,原油日产65万桶,日消费原油263万桶,天然气年产9960亿立方英尺,年消费1.089万亿立方英尺,煤、石油、天然气均供不应求。为使经济增长速度到2031年保持在年均8%的水平,印度至少需要将一次能源供应能力提高到目前消费量的3~4倍,将电力供应能力提高到目前消耗量的5~7倍。

为获得稳定、可靠、经济的能源,印度在外交上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对外双边关系的走向、国际事务中的立场都与保证能源供应有关。能源是印度制订对外政策的重要因素,能源外交已成为国家总体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在能源安全、全方位拓展能源市场、利用可再生能源、引进资金和能源技术、发展与能源供应国的关系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其能源外交在21世纪呈现以下发展趋势和特点。

一、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能源合作

在能源供应、电力建设、天然气开发、能源转换与能源传输等方面,印度积极与孟加拉国、缅甸等国合作。

印度电力部门在考虑利用孟加拉国的天然气,建立燃气发电站,将电力输送到印度。

能源领域是印度与缅甸的合作重点之一。印度方面已获得了缅甸A1号海上天然气田30%的股份,A1号天然气田预计拥有6万亿立方英尺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天然气储量。2006年印度就从缅甸进口天然气与缅方达成协议。为便于能源输送,印度国家热电公司与缅甸政府探讨在缅甸建立天然气发电厂,将电能输送到印度的方案。

将常规能源领域合作与新能源开发相结合,是印度与邻国能源合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对于将要实施的通往印度的土库曼斯坦天然气管道经过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境内问题,印度与有关各方进行了广泛的磋商与合作。

伊朗、印度和巴基斯坦最近就铺设一条连接三国的天然气输送管道项目达成一致。天然气管道从伊朗南部布什尔省港口城市阿萨鲁耶经由巴基斯坦境内的俾路支和信德再到达印度边境。这一工程总耗资将达70亿美元。伊朗将从2011年起通过管道向印度和巴基斯坦供应天然气。如有需要,三国还将考虑铺设第二条天然气输送管道。

印度电力设备每年出口约100亿美元,正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电力合作,带动设备出口。印度同意帮助修复塔吉克斯坦瓦尔左布一号水电站。印度和斯里兰卡还以合资方式在斯里兰卡亭可马里地区建设两台装机25万千瓦机组的火力发电站。

二、加强对海湾国家的能源外交

海湾地区是印石油天然气的主要来源地。为确保能源稳定供应,印度对海湾国家大力开展首脑外交。卡塔尔天然气储量居世界前列,印度从卡塔尔进口部分液化天然气。2005年4月卡塔尔领导人埃米尔访问了印度。2006年6月科威特埃米尔殿下访问印度期间,双方发表了《印度—科威特联合声明》,表明两国致力于原油与石油产品供应领域,在建立合资企业、炼油厂、发展石化工业及市场营销方面,鼓励、推动并建立一种长期合作关系,以充分发挥能源合作的巨大潜力。

与中东产油国签订长期购油合同,是印度能源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石油供应的1/4来自沙特阿拉伯,准备参与沙特天然气开发。2006年1月,沙特国王阿卜杜拉和印度总理辛格共同签署了《德里宣言》,明确双方通过长期合同,保证稳定并持续增加对印度的原油供应;双方的公营和私营部门,将在印度和沙特以及第三国开展勘探开发等上游产业以及石化产品等下游产业的合资与合作。

印度从伊朗进口原油用汇约占双边贸易额的50%。美国对伊朗的经济制裁,并未影响印度公司在伊朗拓展商机。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在伊朗法西区域发现了天然气田,估计储量为10万亿立方英尺。

三、与东亚国家携手开拓能源市场

亚洲石油产量约占全球产油量的一半,东亚和南亚占据了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相当大的份额,加强东亚与南亚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合作,有利于维护能源安全。

为建立中印能源领域机制化的合作框架,2006年印度石油和天然气部长迪

奥拉访华期间,中印双方签署了关于联合勘探、开发、投资获取第三国油气资源的谅解备忘录。合作方式包括联合竞标、建立合资企业等。

印度石油公司的海外布局由于起步较晚,在几次大规模的海外石油收购竞标中,印度企业大多以失利而告终。在这种情况下,中印两国石油公司联合在海外进行石油竞标,以防他国在石油开发项目上漫天要价,成为必然的选择。

日本电力系统自动化程度较高,深海钻井、清洁能源生产等方面技术水平较高,印度可望在合作中获益。在印度与日本关于建立战略性全球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中述及:促进日本企业对印度电力部门的参与,印方建议日本经济产业省成立一个“印度电力部门项目”小组,推动日本企业参与印度泰米尔纳德邦查隅尔400兆瓦电站等项目;日印将在深海钻探科学领域进行合作;推动双方在洁净煤和生物质能领域的合作。

四、与俄美交流、合作不断深入

俄罗斯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石油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二位,与印度在能源领域互补性较强,两国正在共同努力,在民用核能、石油和天然气领域进行大规模的合作。俄罗斯为把现有的油气地质储量转变为可采储量,大力引进资金和技术,印度积极介入俄罗斯石油市场,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获得了埃克森-美孚公司萨哈林岛一期项目20%的股权。除参与俄罗斯萨哈林岛石油开发项目外,印度也准备参与俄其他石油项目。

鉴于近年油价高位运行,美国民主党一直在国会呼吁通过法律程序对场外交易市场的油品交易进行监督,防止能源价格扭曲和人为操纵能源市场的投机行

为。美国是世界上第一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能源工业发达,为加快从美国引进技术的步伐,2005年5月启动了印美能源对话,其宗旨是通过公共和私营部门的共同努力,加大印美双边能源贸易和投资。随后,双方在天然气与石油、煤炭、电力、新技术与可再生能源、民用核能和能源效率领域的交流深入发展。印度非常规能源部与美方在太阳能和光电系统的标准与测试方面进行了探讨。美国环保总署、美国贸易和开发署与印度政府计划共同出资,在印度建一个煤层甲烷和煤矿甲烷信息交换中心。

五、拓宽核能和新能源合作领域

在实现能源多样化、开发可再生能源的过程中,印度正有计划地增加核能在能耗中的比重。印度现有15个核反应堆在运行,总装机容量3040兆瓦,另有7个在建。通过自主研发,印度已经掌握了从铀矿开采到核废料处理每个环节的技术,并在更大范围开展核能领域国际合作。巴西作为核供应国集团的成员,铀矿资源丰富,印度正通过巴西游说核供应国集团解除对印度核能贸易的限制。2005年12月在韩国济州岛举行的国际热核试验反应堆伙伴国家会议决定,接受印度为国际热核试验反应堆计划的全面合作伙伴。

在洁净能源开发方面,2007年6月6日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在德国开幕前夕,印度散发了政策文件,呼吁发达国家加速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印度还主张利用国际多边金融机构设立风险投资基金,推动生物质能等洁净能源技术的开发。

在印度—欧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宣言中阐明,双方将继续加强在能源部门的合作,开发效率更高、更为清洁的能源链。在印度与巴西、南非的合作中,2006

年首届印度—巴西—南非峰会期间签署了《关于生物质燃料的谅解备忘录》,决定建立三边生物质燃料特别工作组,加速生物质燃料的开发应用。年产160亿升乙醇的巴西,已向印度转让了居世界领先地位的乙醇加工技术。

可再生能源因其可持续性、清洁、环保,市场规模正在扩大,大部分可再生能源技术处于准商业化阶段,随着技术的进步,开发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在光伏发电方面,2000年以来发电量年增长率超过60%,光伏发电系统成本也有所下降。美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为实现能源来源多样化,印度在可再生能源开发方面,积极引进技术,开拓海外市场,对外合作重点之一是太阳能发电,合作对象以美欧发达国家为主。

近来全球投入可再生能源的投资每年都在300亿美元以上,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国际金融公司为促进印度太阳能开发提供了2250万美元的贷款。

风能也是印度可再生能源开发的重点。印度热电公司准备与ABB合资,在未来十年生产100万千瓦的风力发电设备。印度苏斯兰公司在德国汉堡收购德资新能源企业。美国风电装机容量正在大幅增长,瞄准美国市场,苏斯兰公司与美国波特兰市能源企业签约生产40万千瓦的风力发电设备。

六、在海外开辟新的油源,争取石油美元回流印度

从世界能源发展趋势看,石油和天然气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仍将是最重要的能源。印度受到国际油价剧烈波动的影响,致力于建立稳定有序的国际石油市场体系。近几年印度与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和主要石油消费国之间的对话、协调不断发展。通过对话,印度与石油输出国组织建立了更加密切的联系。亚洲地区的

石油进口国进口中东原油要比欧美国家支付较高的原油价格,印度联合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石油消费国积极争取取消这种石油差价。

印度石油外交的重点之一是通过竞争与合作获取石油资源。印度政府为企业开道,在产油国拓宽合作领域,加快海外油气收购和勘探开发步伐。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已涉足15个国家的25个项目,印度政府要求该公司海外产油量到2012年达到2000万吨。

印度开拓非洲石油市场的重要策略是以援助换项目,已向非洲国家提供了价值超过10亿美元的援助。西非产油区石油增产潜力巨大,2006年5月印度向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提供了2.5亿美元贷款。印度每年从尼日利亚进口大量石油,尼日利亚成为印度在非洲名列前茅的贸易伙伴。为密切双边关系,印度接受大量尼日利亚国家议会秘书处的成员前来培训,宣传印度民主制度和议会程序,扩大印度的政治影响。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与世界钢铁巨头米塔尔钢铁公司设立的合资公司,以向尼日利亚炼油厂等投资60亿美元为交换条件,取得了尼日利亚大型油田的开发权。

在苏丹,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获得了大尼罗河石油公司25%的股权;为与产油国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印度正考虑向苏丹达尔富尔派出维和人员,加入联合国维和部队。在北非,印度企业与利比亚达成了油田合作开发协议。

罗马尼亚是欧洲重要的产油国,2006年10月罗总统伯塞斯库访印期间,双方发表联合声明,明确能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是双方战略合作重点之一。2007年6月巴西总统卢拉访印期间,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海外分支OVL与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签订的合作勘探协议规定:印方向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出让印度东部沿海三

个深海区块15%~40%的权益,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向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出让巴东部沿海三个区块25%~30%的权益。

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通过海外分公司,在古巴估计原油蕴藏量约达40亿桶的矿区获得了30%的开发权。该公司最近还以4000万美元在越南油田的两个矿区中标。

石油美元指产油国出口石油带来的美元收入。2004至2006年国际市场油价波动幅度较大,几番油价上浮,使得1.2万亿美元从石油消费国流进石油出口国。为实现石油美元高回报,石油美元流向国际金融市场,部分石油美元在全球范围投资过程中,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实现资金与资源的优化配置,导致更多的石油美元在发展中国家间流动。用于储蓄的石油美元将减少,更多的石油美元将用于投资和进口。在利用石油美元对外贷款方面,产油国对亚非拉国家的贷款,不仅面向政府,还有一部分直接贷给了企业。印度积极改善投资环境,较高的回报,使印度房地产市场等一系列领域吸引了伊斯兰产油国大量投资。

利用石油美元,产油国掀起了新一轮石油开发热,产油国对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石油领域合作寄予厚望,为在石油勘探和开发领域引入更多的投资,印度加快了与产油国合作的步伐。2002~2006年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出口额超过1.5万亿美元,出口收入中1万亿美元用于商品进口,5420亿美元用于全球资本市场投资,其中600亿美元流入亚洲,目前产油国将关注焦点之一转移到公司股价和收益。印度积极争取伊斯兰产油国的投资,建立了伊斯兰股票指数,2007年1~5月,伊斯兰国家对印度股市和基础设施领域投资7.5亿美元,2006年同期投资仅5亿美元。

印度开展的能源外交,包括开展首脑外交、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进行能源对话,引进了资金和能源产业技术,降低了能耗。印度人均能耗只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1/5,印度人均用电量只及OECD国家1/12。能源外交为印度开辟了稳定的海外石油供应渠道,促进了印度能源多样化发展,提高了印度能源技术的创新能力,保证了印度的能源安全。

印度不结盟外交政策的原因探析

印度不结盟外交政策的原因探析 【摘要】:一不结盟政策是尼赫鲁为独立后的印度确立的四大基本国策之一。尼赫鲁根据当时的国内和国际形势,从印度的民族利益出发把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运用到国际关系领域,提出了不结盟的外交思想。不结盟外交战略的提出不仅符合了当时印度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反应了那个时代正在崛起的第三世界国家,在两极格局下要求世界和平和维护自身安全与发展的共同愿望。印度的不结盟外交战略成为上个世纪”弱国”取得强势外交的成功典范。 【关键词】:尼赫鲁;印度;不结盟 印度的不结盟外交思想的含义是指印度不与美苏等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即在冷战时期,印度不会与美苏两级中的任何一极结盟。不结盟思想的实质是带有实用主义色彩的中立主义。正如尼赫鲁所说”这种政策产生于印度的国情,产生于印度总的意识形态,产生于我们在争取自由的斗争期间所形成的印度人的心理,产生于当前的世界的现状。”①所以说,尼赫鲁选择不结盟作为印度外交的基本思想,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国际、地缘和个人因素的而不是凭空捏造的。 一、国际方面 尼赫鲁在二战后,选择不结盟作为印度的基本外交政策从国际方面看主要是利用现实主义的国际理论分析了当时国际政治、安全和经济等形式所做出的。 (一)为了确保印度的国家安全和维护国家独立 印度在独立之初,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冷战已经开始,两大阵营也初步形成。由于印度国力薄弱,为了避免卷入战乱尼赫鲁选择了不结盟政策,他认为这一政策可以维护印度的独立并能保证国家的安全。尼赫鲁指出”不结盟是根据我们最佳判断的唯一选择它能够保障印度的安全。因为,不结盟能使对立的任何一方都找不到攻击印度的理由,相反的对立的双方为争取中立的印度容易产生相互竞争,而这种大国之间的竞争是使印度免于遭受进攻的最有效保证。”② (二)为了保证印度可以同时获取对立双方的经济援助 印度在独立之初,经济十分困难作为农业大国的印度连粮食都不能自给。经济命脉又主要控制在外国资本家尤其是英国人手里。因此,尼赫鲁意识到经济恢复和发展对实现印度国内的稳定重要性。1948年3月8日,尼赫鲁在印度制宪会议上说,”我们想得到其他国家的援助时不能倒向何一方以免使自己陷入被动”。他还强调”印度在接受经济援助或政治援助时,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不明智的政策,我们不应该牺牲自尊的代价获得援助,否则任何一方都不会尊重你;我们也许会得到某些小的利益,但最终我们因此会遭到别人的唾弃”③

印度投资政策及实务15页

印度投资政策及实务 一、引言 印度政府自90年代初开始经济改革以来,修改有关工业政策,简化政府审批手续,削减对外国投资的诸多限制,以吸引外资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近年来,印度更是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与中国相比,差距还很大。据统计,2001-02年度(印度财政年度为当年4月到次年3月)印度实际吸收外国直接投资61.3亿美元,2002-03年度实际吸收外国直接投资46.6亿美元。据报道,2001年印度和中国吸引外资额分别为35.7亿美元和469亿美元。为实现“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长8%(九五期间仅为5.35%)的目标,印度计划2002-2007年间年均吸收外国直接投资75亿美元。 《1999年外汇管理法》(FEMA)和《1991年工业政策》是印度外国投资指导性法规。以后根据《外汇管理法》此法制定了《外汇管理(外国人转让或发行股票)规定》。此规定和工业政策搭建了外国投资法规框架。值得注意的是,印度的《外汇管理法》只是提及外汇管理,未对税收、合资企业管理等做出规定。税收和合资企业管理仍沿用《1961年印度所得税法》和《1956年印度公司法》。 二、外国直接投资政策 2.1 概述 印度政府希望促进外国直接投资(FDI)、印侨(NRI)和印侨控股的海外团体法人(OCB)投资,以弥补国内投资的不足。除22种股息平衡项目和有附加条件的外资项目外,一般外国投资收益可以自由汇出印度。 在行业外资政策规定的外资比例限制内,外资可以自由在所有领域(含服务业)投资,对于符合有关条件的外资,印度政府授权印度储备银行(RBI)按自动程序进行审核。对于其它外资,则需经印度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即在印度外资促进署(FIPB)

“中亚热”背后的大国博弈

“中亚热”背后的大国博弈 “9?11”事件后,位于欧亚大陆的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日益成为国际军事外交的战略制高点和大国角逐的战场。这个地区既蕴藏着极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又承载着厚重的地缘战略利益;既是国际恐怖主义的主要发源地,又是国际反恐的主战场;既是传统大国的“后院”,又是超级大国的“前线”;这里既有雄心勃勃的地区强国,又有“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转型国家。因此,这里不可避免地成为新一轮国际政治的重要角逐场。 美国:咄咄逼人的中亚“新贵” 进入21世纪,美国以反恐为名加速了其全球军事扩张的步伐。先后覆盖了巴尔干半岛、中国周边、高加索和中亚地区、中东和印度次大陆等广大地区。特别是以阿富汗战争为名,美军进驻中亚,迅速在阿富汗周边的9个国家建立了13个新基地,填补了长期以来军事部署态势上的空白,首次在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建立了基地,同时美军的触角也直接伸向中国边界,在与中国接壤的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

坦边境地区都有驻军。 美国通过与中亚国家签署军事技术合作协议,举行联合军事演习、交流军事情报、培训军事人员、提供军事装备和后勤保障加强了在中亚五国的军事渗透。而中亚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从政权稳定、经济实惠、国家安全考虑,允许美国军队进入,并呈现出近美疏俄倾向。而美国则利用阿富汗和中亚的军事基地作为反恐第二阶段布局的重要环节,控制中亚和里海油气资源并打通南线经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到阿拉伯海的油气管道,实现北遏俄国,西扼伊朗,东南牵制中国并影响南亚次大陆的目的。除中亚外,结合近阶段的全球战略调整,美国还在外高加索、中东、海湾、东南亚、东北非乃至西非,已经、正在或将要排兵布阵。插足中亚,使美国不仅踏入了俄罗斯的“内宅”,而且也达到了遏制中国乃至威胁新疆的目的。从国家安全上看,中国面临的主要威胁是“台独”,因此东南沿海是“前线”,而西部地区则是大后方。然而,美军进驻中亚地区,无疑是在中国背后插了把尖刀,一旦台海发生冲突、美军决定干预,驻中亚地区的美军有可能从我背后发动攻击,而美军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的马纳斯空军基地距中国新疆仅400余公里,美国的战机十几分钟即可进入新疆。因此可以说,马纳斯对我新疆和西部地区构成了直接军事威胁。

俄罗斯外交

俄罗斯外交政策 【摘要】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形成的两极格局瓦解,新生的俄罗斯改变其对外政策,在戈尔巴乔夫时期和叶利钦前期,苏联一改冷战时与西方的对抗,采取“新思维”的政策。在叶利钦时代后期,俄罗斯为维护国家利益调整亲西政策,采取“多极化”外交政策。普京执政时代又将国家对外政策调整为“大国实用主义”。本文将介绍以上提出的三种主义。 【关键词】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外交政策 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俄罗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难的国内环境下开始了国内的经济政治建设,以及调整俄罗斯外交的进程。本文将对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外交政策、叶利钦时期的外交政策和普京时期的外交政策作出介绍并简要分析。 一、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时代的外交政策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推行“新思维”外交政策,借以助苏联逐步摆脱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和苏联在第三世界进行军事政治扩张等因素而背负的不堪重负的经济负担。“新思维”外交政策的实施,表明戈尔巴乔夫回归到自彼得大帝以来俄国传统的以西方为重点、与西方合作、获取西方认可的外交方针。“新思维”外交政策的成果颇为可怜:1987年签订《苏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但却带来了更为严重的消极作用:对东欧放任政策使得东欧国家纷纷剧变,社会主义阵营土崩瓦解,也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1。 叶利钦前期基本上延续了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外交政策,在叶利钦执政初期,采取“亲西方”政策,寻求西方大规模经济援助,在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上,放弃传统立场,盲目地迎合西方。叶利钦政府所主张的国家利益主要包括:(1)以西方社会发展模式为范本,推行民主政治改革,将俄罗斯建成自由的、民主的和法治的社会。(2)实行激进的经济改革,在俄罗斯建立起发达的市场经济。(3)回归西方“文明国家大家庭”。其途径是建立与西方的伙伴关系,加入西方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机制——欧盟、北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关税贸易总协定、七国集团等2。(4)获取西方国家与国际组织的1柳丰华:《‘梅普组合’的外交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2Подред.A.п.цыганкова,п.a.цыганкова,Российскаянаука

印度 海外市场国别资料

印度 印度共和国(以下简称“印度”)拥有将近12亿人口,是世界上排名第二的人口大国。82%的居民信仰印度教。近年来,印度政府实行全面经济改革,经济发展速度引人注目。中 印两国领导人互访密切,双方在经济合作领域不断拓展。2005年4月,中印两国签署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与印度共和国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08年1月,印 度总理辛格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两国签署了中印《关于二十一世纪的共同展望》。 印度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发展。印度政府已将大力发展基础设施作为振 兴经济的重要手段。印度第11个五年计划(2007年4月~2012年3月)期间,预计用于基 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将达到5140亿美元。 依据政府发展规划,印度承包工程市场中交通运输、能源电力、电子通信、水利工程、石油化工和纺织业等领域存在较大的市场机会。 中国企业已经参与到印度工程承包市场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在交通建设、石油化工和电 子通讯等领域已经有较好的市场表现。目前,印度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在未来几年将以 每年5%-6%的速度增长,在今后10年内,印度将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这为 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提供了较多的发展机遇。

第一节 宏观环境 概念数据: 面积 297.47万平方公里 人口 1,186,200,000 (2008年) GDP 1.16万亿美元(2007/08财年) GDP 增长速度 9.0%(2007/08财年) 汇率 1美元=48.78印度卢比 (2009年8月28日) 外汇储备 2908亿美元 (2008年2月) 资源优势: 印度资源丰富,拥有云母、煤、铁、铝、铬、锰、锌、铜、铅、磷酸盐、黄金、石油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云母的产量和储量均为世界之首,铝土产量和煤产量居世界第五位。 产业特点: 农业基本自给,工业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服务业发展迅速,占GDP 比重逐年 上升,已成为全球软件、金融等服务业 重要出口国。 一、 政治环境 印度实行议会民主制,联邦议会由总统和两院组成。现任总理是曼莫汉·辛格(Manmohan

俄罗斯能源战略的新态势

俄罗斯能源战略的新态势 宋魁 一俄罗斯调整能源战略的背景 (一)国际背景 能源是世界经济的血液,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国际政治经济走势的战略问题。增进能源安全,加强能源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预防危机和制定本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和手段。在2l世纪世界能源形势的大背景下,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开始调整其能源政策,以确保自身能源安全,提升其在国际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地位。在俄罗斯领导人看来,能源生产可以让俄罗斯与工业化的西方融为一体,还可以作为俄对美外交的一张王牌,以实现其成为美国一个重要伙伴的目标。俄罗斯领导人也希望通过调整与西方关系复兴俄能源工业,以支撑其社会经济转型。能源已成为俄罗斯参与国际合作的重要条件,国际能源合作将使俄罗斯摆脱危机走上振兴之路。能源对于俄罗斯参与国际合作的保障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俄罗斯以石油天然气出口为主的对外贸易出口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深重。白1997年8月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市场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俄罗斯亦未能幸免。东南亚金融危机造成亚洲一些国家对石油天然气的需求减少,使国际石油、天然气价格大幅度下跌。这对以能源部门作为支柱产业、其出口占俄出口2/3并为俄主要外汇来源的俄罗斯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复苏,同时又得益于世界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等有利因素,近几年俄石汕工业发展迅速。

九一一事件后,俄美能源合作关系的迅速发展、伊拉克战争背后的能源因素和石油管道路线之争都表明了能源对新世纪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重要影响。在这种国际背景下,俄罗斯只有积极调整能源战略,使之适应国际环境,才能获取最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二)国内背景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就经济而言,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基本上呈逐年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工农业生产均下降50%以上,生产投资逐年减少,外债、内债交织在一起,使俄罗斯经济陷入长期衰退之中。对此,俄总统普京也有清醒的认识,他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指出:“俄目前面临着十分复杂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整个90年代俄国内生产总值几乎下降了50%,其总量仅相当于美国的1/10,中国的l/5。”长期以来,俄欧洲部分一直都是俄罗斯东部地区能源的主要输出地。苏联解体后,东部地区经济陷入危机,由于各种原材料的开采量下降以及运费上涨等原因,造成东部资源输出量减少,严重制约了欧洲部分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的恢复,欧洲部分资源曰益枯竭,其经济发展更加依赖于东部地区资源的开发。因此,现阶段俄罗斯对东部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更为迫切。当前,俄罗斯正处于一个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之中,出于经济和国家安全上的考虑,大力开发东音6地区的能源资源是一项明智之举,也是摆脱经济困境的捷径。 能源是俄罗斯的优势资源。俄罗斯拥有世界石油资源的13%,天然气资源的45%,煤炭资源的23%。不过同其他经济部门一样,俄罗斯工业也经历了—个从衰退到复苏的痛苦过程。1991~2000年这10年间,石油产量从4.6亿吨下降到3.23亿吨,开采能力下降了2.82亿吨,钻探规模减少了2/3。几年前实现民营化之后,俄罗斯石油工业才重现生机。

2020年中国的外交政策情景分析

2020+年的中国外交政策情景分析 中国2020情景分析项目1 中国早已走上了大国崛起之路。在政治家、科学家以及公众看来,这是发展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可谁能在此刻断言,这种趋势是否会继续下去,以及会持续多久呢?这个问题定当没有一个唯一的答案。 本文正文部分将描述三种互不相同的情景,即在何种条件下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的外交政策将出现怎么样的变化。本文将首先介绍描绘出这些情景的依据——情景分析法(Scenario Method). 2 情景分析法 目前,国际形势正变得愈发错综复杂,社会、经济、技术以及政治的变化互相影响。在此大背景下,对国际政治的分析变得愈发困难。与此同时,有关未来如何发展的问题对决策者来说就变得越来越重要。迄今的阐述模式都有民族国家权力类型的烙印。由于使用的是外推法,因此在瞬息万变的国际格局下,这些阐述模式变得收效甚微,而且不符合未来发展形势的需要。3 明克斯(Minx)和布尔克(B?hlke)提出的问题“当今的现状、理论结构或者概念是否足以用来描述未来的改变?”,从一定时间点开始其答案毫无疑问是否定的。使用外推法进行长期预测就好比驾车时通过后视镜推断路况一样。鉴于这点,本文所采用的情景分析法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即在撇开当前景象和概念的情况下,对于“如果……会怎样”这个问题给出符合前因后果逻辑关系(不一定可能!)的回答。 情景分析法的“核心在于通过一种有条理的交流模式(communication process),展现出可能的未来发展状况,该模式可以使各种推动力量和其衍生后果(……)清晰化。” (明克斯 /布尔克,2005: 174). 这一方法中,交流模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分析正式开始之前,十到十二位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员组成小组,以尽可能符合情景分析所需要的全面化要求。所以,全体小组成员将参与讨论并商定各情景的准备工作。 第一个常规工作步骤是建立各种特征形式下的可变影响因素(参数),例如:“权威专家政治”、“民主政治”和“解体”三个特征下的“国家政治体系格局的设计构建”。通过精确分析当前的相互作用关系,人们可以得到这样或那样的参数特征。确 1 作者:约翰内斯.加布里埃尔(Johannes Gabriel),克里斯丁.施密特(Kristin Schmidt),西蒙.克里斯特(Simone Christ),蒂尔.迪特克里斯特(Till Dittkrist),马丁.埃克哈德(Martin Eckhardt), 玛莲.叶迅内 克(Mareen Jeschonneck),蒂姆.克沃塞克(Tim Kwoczek),米夏埃尔.莱西纳(Michael Lechner),托马斯. 泰什(Thomas Tesch),扬.弗格(Jan Vogel)。中国2020脚本项目为特里尔大学国际关系和外交政治专业与柏林 戴姆勒研究中心社会与科技调研组(STRG)的合作项目。尤其要感谢社会与科技调研组(STRG)和林亚国际( Linya Int’l)的丹尼尔.佳(Daniel Jia)所给予本文翻译的资金支持。 2 参看名克斯(Minx),埃尔克哈尔德(Eckard)以及布尔克(B?hlke),艾瓦尔德(Ewald)(2005):思考不 同的未来。世界瞬息万变,片刻不停,如何才能制定出合适的战略构想?,见:《国际政治》,2005年12月,第12期,第六十年,第14至22页。 3 参看威尔登费尔德,沃纳,(Weidenfeld, Werner),(1999):告别马尼,未来国际政治思考,见:《国际政治》,1999年12月,第12期,第五十四年,第1页至第9页。 4 明克斯/布尔克 2005:17。

印度经济现状及对外贸易政策分析

xx经济现状及对外贸易政策分析 xx大学 xx学院 国贸07Q1 一、xx经济现状概述 (一)xx国内经济状况 印度作为一个拥有世界第四大军队,第八大制造业和仅次于美国的高科技人才资源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正在创造“印度崛起”的神话。印度政府在“十五计划”中,将2002年-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定为8%,但基于印度沉重的人口负担、不平衡的产业结构、巨额的财政赤字、悬殊的贫富差距、落后的基础设施、居高不下的银行不良资产以及国内种姓制度和宗教矛盾长存等现实情况分析,这一目标的实现颇为不易。 1.xx国内经济发展现状总述 印度经济自独立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 3.5%,80年代提升为 5.6%,90年代中期为7%,2003年第四季度的增长率更是超过了中国,达到了创纪录的 10.4%。2004-2005财年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为 6.6%,其中建筑业增长率为 5.2%,工业增长率为 9.3%,第三产业增长率为 8.25%。第二季度的商品贸易增长 53.5%,较第一季度的

24.6%增长了一倍多,外国直接投资则增长 26.8%,印度经济进入了“黄金时代”。 (1)第一产业现状: “绿色革命”使农业增产增收但科技兴农仍然任重道远。 今日的印度已彻底改变了“带着讨饭篮子”的形象,粮食产量从独立之初的1500万吨增至2003年的 2.2亿吨,2004-2005年度(7月到次年6月)的粮食产量目标为 2.251亿吨但由于降雨量下降,产量预计会减少到 2.06亿吨。现在印度的许多农产品如大米、小麦、豆类、棉花、甘蔗、茶叶、烟草和黄麻的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列。这主要归功于1964年-1970年印度开展的“绿色革命”,90年代后印度又开展的“白色革命”和“蓝色革命”促进了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现在印度正朝着2010年粮食产量翻番的目标前进,预期届时粮食市场将超过25,000亿卢布。但是客观来讲,印度农业生产率仍然很低,每公顷 1.7吨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与 2.6吨的世界水平和5吨多的发达国家水平还相差甚远。所以2005印度政府在预算报告中特别强调了要改善农业领域的投资环境,其中包括允许国内农产品出口商免税进口种子和农用物资等。 印度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开垦荒地、选育良种、改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设施网增加灌溉面积、保证电力供给、提高粮食加工储藏能力、完善粮食市场流通环节,使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第二产业现状: 新兴工业实力渐强,但协调发展不容忽视。 印度现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其中制药、汽车等领域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雄厚。印度的能源工业(包括煤炭、石油和电力)发展也较迅速,煤炭是

近几年俄罗斯外交政策的重大变化

近几年俄罗斯外交政策的重大变化 陈生洛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继承了原苏联在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席位,在外交政策上也继承了原苏联解体前一味地向西方倾斜,在国际事务中追随和配合美国的方针政策。然而,从1991年底原苏联解体到1993年底俄罗斯新议会选举的两年时间内,俄罗斯不仅在国内政策上效仿西方的政治经济改革见效甚微,在国际事务中,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使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受到严重削弱,国际威望大幅度下降,俄罗斯不仅完全失去了原苏联拥有的超级大国的地位,连一般大国的地位也岌岌可危。以1993年底的新议会选举为标志,在国内强大的民族主义潮流冲击下,俄罗斯大幅度地调整了其对外政策,为维护其国家利益、重振其大国地位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本文拟对俄罗斯外交上的这些重要变化的原因、内容及影响等做一简要的考察和阐述。 一、与西方国家拉开距离,开始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 原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内外政策从一个极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在国际事务中从与西方尖锐对立、全面对抗转向了与西方大国,尤其是与美国密切配合和合作,想与西方大国建立起一种新的战略合作关系,图谋共同主宰世界。叶利钦甚至提出,由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为主体,取代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来处理国际事务。尽管俄罗斯一直向西方大国挥舞橄榄枝,西方国家也一再许诺对俄罗斯提供数量可观的经济援助,然而说得多,做得少。相反,西方国家不仅乘俄罗斯内外交困之际,在传统的热点地区,如中东,极力排斥和缩小俄罗斯的影响力,还利用新的矛盾和冲突向与俄罗斯利益悠关的东欧、巴尔干、高加索地区渗透,力图最大限度地削弱俄罗斯。俄罗斯由此而认识到,尽管它已经表现出最大的“诚意”,某些西方大国仍然把它看成是潜在的敌人,仅仅在意识形态上溶入西方,并不能消除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在国家、民族利益方面的所有分歧,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利益,重振其大国地位,俄罗斯必须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随着这种指导思想上的变化,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新的外交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首先,俄罗斯在北约问题上不再一味地迁让西方国家,奋起而进行抗争。自苏联解体,华沙条约组织解散以后,俄罗斯一直认为北约已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也应像华约组织一样立即解散。然而,西方国家认为,冷战虽然结束,俄罗斯仍然拥有欧洲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为了保护西欧的安全,北约不仅应该存在,而且应该进一步扩大。而北约扩大的方向不是别的,正是前苏联的势力范围:东欧。这意味北约意图将其势力的影响向东扩展几千里,直到兵临俄罗斯城下。这样一来,西欧的安全固然得到了有力的保障,俄罗斯的安全则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北约东扩的计划一提出,俄罗斯立即做出了强烈反应,先是在1994年底拒绝签署俄罗斯与北约执行和平伙伴关系的军事合作计划,尔后又宣称,俄罗斯有可能不履行前苏联与西方签署的《欧洲常规力量裁军协议》,俄罗斯将增加其南部和西部的常规力量部署。时至1995年秋,面对西方在北约东扩问题上的强硬立场,俄罗斯明确表示,它将联合独联体有关国家采取相应的反措施。俄罗斯的这些反应最终能不能阻止北约的东扩还很难预料,但目前至少迫使西方国家放慢了北约东扩的步伐。 其次,积极介入波黑事务。自前南斯拉夫地区出现战乱以来,俄罗斯一直保持袖手旁观、隔岸观火的态度。巴尔干地区对俄罗斯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一地区的塞尔维亚人,在历史上一直是俄罗斯的传统盟友,俄罗斯之所以采取这种冷漠的态度,一方面是因为国内危机重重,无暇顾及,一方面是不愿在此问题上与西方发生冲突,引出事端,当然也有塞尔维亚人在战场上始终占据优势这一客观因素。然而,从1994年初,俄罗斯开始介入波黑事务,先是强烈反对北约空袭波黑塞族,后来又对美国试图取消对波黑穆斯林族的武器禁运主张给

印度的FDI政策及其演变[1]

—35— 印度的FDI 政策及其演变 陈晓君,张伟伟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独立至今,尽管印度政府几经更迭,但印度政府的FDI 政策却始终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基础上,立足于本国科技能力提升的前提下,根据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 〔关键词〕外国直接投资;投资环境;引资政策〔中图分类号〕F1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71(2007)04-0035-04 〔收稿日期〕2007-10-18 〔作者简介〕陈晓君(1980—),男,黑龙江省海伦市人,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2005级博士生。 张伟伟(1980—),男,吉林省长春人,吉林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专业2005级博士生。 ①虽然在印度独立前期,英国迫于当时印度国内和国际压力,也被迫通过了符合印度国情的一些外资政策,但当时的外资 政策仅仅是一些应急性措施,并不属于本研究的范畴。 印度成为外国直接投资(FDI )东道国的历史可 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但是由于殖民统治下的政治压迫,其自主外资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还要从印度的民族独立算起①。尽管所有学者一致认同将印度1991自由化改革的时间作为印度外资政策由限制到自由化的一个分界线,但对1991年以前印度外资政策的阶段划分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知。实际上,印度的FDI 政策以及全球化结构不单单是1991年以后印度自由化改革的一个现象,而是印度政府在全球竞争条件下针对不断变化的各种国内和国际压力调整的结果。在这里,笔者参照印度学者NageshKumar (1995)的观点,将印度FDI 政策的演变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独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1948——1967),明显自由化时期;第二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1968——1980),管制时期;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半自由化时期;1991年以来,自由化改革加速期。[1] 一、1948年——1967年的FDI 政策1.印度独立至“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FDI 政 策和背景(1947-1956) 1947年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后,在尼赫鲁领导下的印度政府遵循社会主义模式建立了一个管制和封闭的经济体制,“自力更生”这种单一的意识形态成为所有经济政策制定的准则。实际上,印度这一时期经济政策的目的是保护经济不受外国任何形式的干扰。这是印度过去同英国殖民者交往的经验性结果:在英印两国合作期间,英国对印度经济的干预造成了印度国内产业的萎缩和自然资源的耗竭。[2] 因此,独立不久,印度政府为实现经济自主宣布实行国有化政策,为构建和发展本国产业开始了进口替代战略。由于手中掌握的英镑存款尚能满足外汇需求,所以此时的印度政府更加强调对外资加强控制,主张国家应当拥有或控制所有关键工业、服务业、矿产资源、铁路、航运、海运和其他公益事业。在1948年4月的《工业政策决议》中明确指出:“作为法规,为了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主要股权应控制在印度手里,而且始终坚持培训可以最终取代外国专家的合格印度人员”。1951年10月,印议会通过《工业(发展与管理)法》,把包括引进外资在内的经济活动

俄罗斯外交政策及对中国外交启示

浅谈俄罗斯外交政策及对中国外交启示 俄罗斯---一个从在1917年发生十月革命继而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到1991年八一九事变苏联解体,近一个世界的国家之路走得艰难而险阻。今天的俄罗斯早已不同于以前的苏联政府,可是却又和苏联政府的行径有着千丝万缕的相似。在世界经济与政治高度交叉的今天,俄罗斯到底经历着一个怎样的路程?作为苏联盟友,俄罗斯邻国的中国,又应该从俄罗斯的历程中吸取怎样的经验与教训?一个国家的发展所经历的必然是很多的,光是外交方面,就足以让我们对其加以深刻的研究与总结。 外交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如参加国际组织和会议,跟别的国家互派使节、进行谈判、签订条约和协定等。国家以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

活动。通常指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和外交机关代表国家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从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总结起来有七点: 1.俄罗斯外交不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线,大幅战略收缩(如从越南、古巴撤出军事基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全方位、无敌国外交,寻求与西方的合作,与中国的战略协作,发展务实外交,重视经济外交和商业利益,争取利益的最大化。 2.俄罗斯的外交传统是先欧后亚,先西后东,即便偶尔面向东方,也是心向西方,同时避免腹背受敌、两线作战。 3.俄现在是以得天独厚的能源资源影响周边,特别是欧亚地区。 4.俄罗斯致力于改变前苏联在人们心目中霸道、好战、不讲道理、比较民族利己主义的形象。 5.俄罗斯逐渐形成“强国富民”的发展战略。 6.俄罗斯与南部穆斯林国家(包括土耳其、伊朗、叙利亚、巴基斯坦等等),关系是相对平和、友好的。 7.从“梅普组合”到“普梅组合”,政策具有稳定性、连续性、相对可预测性,不会发生所谓的“橙绿色革命”。 从上面所列出的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转变可以看出,俄罗斯现在所考虑的主要是从经济上发展国家,并且由拉拢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处好与各穆斯林国家关系。虽然以前一直奉行的是先西后东,先欧后亚的外交政策,但是随着斯诺登时间的升级,以及乌克兰事件的爆发,其越来越意识到与周边国家关系的重要性,并且对西欧采取强硬的外交手段,使得美国公然呼吁让俄罗斯退出G8,并且威胁若俄罗斯不采取措施制止乌克兰事件更大的升级,派兵到乌克兰维和,将对其进行制裁。而普京似乎对美国的威胁并不感冒,一直采取强硬的外交手段。反而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国家采取拉拢措施。从上面的世界地图可以看出,俄罗斯地界与哈萨克斯坦,蒙古,中国,乌克兰比邻,而且俄罗斯与中国等国家的能源交易一直在进行着。随着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俄罗斯似乎意识到,对其目前局势而言,亚洲现在是比欧美更加的可靠。可是,为什么俄罗斯敢对公然跟像美国一样的大

苏联(俄罗斯)外交政策及其对外关系简介

苏联(俄罗斯)外交政策及其对外关系简介 一外交政策 (一)斯大林时期的外交政策(1945-1953):一是巩固苏联的外交成果和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二是应对美国和西方发动的冷战。总体呈现一种谨慎的防御政策。 背景:二战后,苏联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独大,成为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实力大为增强,想要灭掉社会主义。来自美国为代表的垄断资本主义制度欲建立全球霸权秩序核对社会主义的压迫和敌视。 斯大林的外交政策:起初与西方基本合作解决问题,后来转到应对西方冷战。 评价:评价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外交,最大的标准是他时否有利于工人阶级的解放和殖民地任命的解放,是否有利益维护和壮大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从这个角度看,斯大林反击冷战的压力和攻击,,维护了苏联社会主义政权和支援了中国在内的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赭石最主要的方面,他的外交政策中的犯下许多的大党主意扩张主义和侵略他国的霸权主意错误是第二位的。 (二)赫鲁晓夫时期的外交政策(1953-1964) 背景:冷战长时期进行,苏联经济和军事上很感吃力,人民生活改善受到影响,内部出现希望与西方和平共处的声音。苏联的政权基本稳固,外部战争消灭的可能已经消失。 外交政策:和平共处路线&核外交。 评价:赫鲁晓夫的外交以冒险主义开始,以空想主义结束,目的是为同美国争霸。导致内外混乱,是外交的一系列失败对苏联威望的打击和对苏联人民信心挫伤的结果。 (三)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外交政策(1964-1982) 背景:六十年代中期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苏联在这一时期经济迅速法杖。军事力量和武器力量超美国。 外交路线:主动的强势外交。(苏攻美守) 评价:苏联成为在冷战中实例上升最快,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坚持了社会主义事业,订立了一系列裁军减核及其他的一系列的协议,有助于缓和国际局势。 (四)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夫时期的外交政策 (五)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外交政策(1985上台) 新思维外交:改革,致苏联解体。

印度外国投资政策简介

印度外国投资政策简介

印度外国投资政策简介 (驻孟买总领馆供稿2003/12/09)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经济改革以来,印度政府修改有关工业政策,简化政府审批手续,削减对外国投资的诸多限制,以吸引外资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近年来,印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收到一定的效果,但与中国相比,差距还很大。据统计,2001至2002年度(印度财政年度为当年4月到次年3月)印度实际吸收外国直接投资61.3亿美元,2002至2003年度为46.6亿美元*。为实现“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长8%(九五期间仅为5.35%)的目标,印度计划2002至2007年间年均吸收外国直接投资75亿美元。 《1999年外汇管理法》(FEMA)和《1991年工业政策》是印度外国投资指导性法规。以后根据《外汇管理法》制定了《外汇管理(外国人转让或发行股票)规定》。税收和合资企业管理仍沿用《1961年印度所得税法》和《1956年印度公司法》。相关政策和审批程序可到储备银行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2f5450358.html,.in)和商工部工业政策和促进司工业援助处网站(http://dipp.nic.in)上查询。 一、外国直接投资政策 印度政府希望促进外国直接投资(FDI)、印侨(NRI)和印侨控股的海外团体法人(OCB)投资,以弥补国内投资不足。在行业外资政策规定的外资比例限制内,外资可以自由在所有领域(含服务业)投资。符合有关条件的外资由印度政府授权印度储备银行(RBI)按自动程序进行审核。其它外资需在印度外资促进署(FIPB)推荐的基础上,由印度政府批准。除22种股息平衡项目和有附加条件的外资项目外,一般外国投资收益可以自由汇出印度。 (一)自动批准类

俄罗斯能源出口现状潜力与发展趋势

俄罗斯能源出口现状、潜力与发展趋势 谢颖 2013-1-9 21:47:45 来源:《西伯利亚研究》2006年第2期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33) [摘要] 燃料能源工业近几年来一直是拉动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俄惟一能持续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的部门。能源工业作为俄罗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拉动作用。通过扩大能源出口不仅可以拉动俄经济增长,也为俄经济社会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随着俄罗斯能源外交战略的全面实施,能源出口在保证国家收支平衡,解决社会经济问题方面仍将继续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 俄罗斯;能源出口;现状;潜力;前景 [中图分类号] F13/17.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1008-0961(2006)02-0028-04\ 俄罗斯是世界能源大国,拥有世界天然气储量的35%,石油储量的12%,煤炭储量的16%。燃料能源产业是俄罗斯出口所依重的根本行业,其出口份额占俄罗斯出口总额的55%,这也证明俄燃料能源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能力。俄罗斯每年依靠能源出口,既为国家财政赚取了大笔的外汇收入,保证了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转,又为稳定国际市场的能源价格和保证能源供应的多样化,保证世界经济的良性循环,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一、俄罗斯能源出口现状 (一)能源出口呈现增长态势

2000—2004年,俄罗斯燃料能源出口量不断增加。2000年俄出口石油1.45亿吨、石油产品6 187.5万吨、天然气1 938.5亿立方米,煤4 498.9万吨。2001年,俄石油出口量为1.621亿吨。2002年俄石油出口比2001年增长13.8%,出口量超过1.845亿吨,排名世界第二位;天然气出口同比增长3%;煤出口量为4 720万吨,同比增长13.7%。2003年俄石油出口2.098亿吨,同比增长12%;出口金额达到363亿美元,同比增长26%。2004年俄石油出口量达2.344亿吨,同比增长13.3%。 2000—2004年,俄罗斯燃料能源对独联体及独联体以外国家出口量不断增加。其中,2003年俄向独联体以外国家供油1.752亿吨,向独联体国家供油超过3 459万吨;2004年俄对非独联体国家出口石油1.822亿吨,增长17.5%,对独联体国家出口石油4 027.6万吨。 (二)能源出口成为俄罗斯经济复兴的动力源泉 2000—2004年,在俄罗斯的外贸进出口结构中,石油和能源占50%以上。进入2000年,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加之1998年金融危机以后卢布大幅贬值,俄贸易顺差迅速增长。2000年俄能源净出口额增加,约占GDP总额的20%。2001年,俄燃料能源出口额在GDP中所占比重为20.2%,出口额为520亿美元,占俄出口总收入的54%以上。2002年,俄燃料能源部门产值在俄罗斯GDP中所占比重为25.5%,在外贸出口总额中燃料能源产品占54.4%,高于上年水平。2003年,俄能源出口占俄罗斯出口总额的40%以上,在GDP中所占比重为13%,占俄出口总额的55%,为740亿美元。2004年俄能源产品出口额增长了36.6%,达到1 035.92亿美元,其中,石油出口增长49.8%,达582.56亿美元。2000—2004年,俄罗斯GDP累计增长了30%,年均增长率约为7%,如果不考虑能源因素,则只能增长4%。

印度与东非国家关系研究(1964-2000)

印度与东非国家关系研究(1964-2000) 【摘要】:论文分为绪论、正文和余论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论文涉及地域及时间界定;印度与东非国家关系研究现状评述;论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余论部分是最近十年印度与东非国家关系发展现状。正文分为四个章节进行论述。正文共四章:第一章叙述印度与东非关系的缘起和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叙述,第一个部分是历史上的印度与东非,葡萄牙人到来前的印度与东非地区的贸易以互利为基础,双边关系呈友好状态,许多印度人在东非定居,甚至与当地非洲土著通婚,形成了所谓的印巴人后裔。随着西方殖民势力控制莫桑比克、桑给巴尔、肯尼亚等地,印度洋贸易体系衰落。肯尼亚-乌干达铁路贯通后,英国在东非内陆的势力得以巩固,推动了印度人大规模移民东非地区的第一次高潮,印度人在东非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上半叶,英国殖民者推行的社会分层制度,欧洲人地位最高,印度人处于中间位置,非洲人处于社会最底层。该制度破坏了印度人与非洲人的传统友好关系,导致了印度人和非洲人的紧张关系。同时,印度人参与和支持非洲人反抗殖民统治的政治斗争,在东非涌现了诸如M.德赛,A.巴特尔和马坎·辛格等印度裔领导人。在葡属东非,出现了一些实力雄厚的印度裔商人。第二部分叙述大国战略目标下印度的外交政策。首先阐述独立后印度外交政策的变化与大国战略,介绍尼赫鲁时期、后尼赫鲁时期(英·甘地母子)、冷战后和后冷战后时期印度外交政策,分析印度外交政策与大国战略的关系。印度历届政府所推行的以

不结盟为基石、以经济外交为核心的实力外交政策使印度距离“有声有色的世界大国”目标越来越近。第三部分阐述印度与东非国家的地缘战略因素,非洲在印度外交中的地位,分析印度与非洲的历史联系;独立后印度与非洲的政治、经济交往;90年代以来印度对非洲的政策;中印边界战争和印度对非政策的调整,主要体现在印度政府重新审视和修正了不结盟政策,印度调整对周边国家战略,对南亚地区国际关系产生影响,与中国争夺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印度调整对非政策,扩大对非洲国家的经济援助和技术合作;印度与印度洋。第二章印度与东非国家双边外交政策。印度对东非政策是印度对非洲政策的一部分,印度支持东非民族独立运动;对东非印度裔政策和以经济外交为中心的印度洋区域合作。东非对印度外交政策,更多地是印度对东非外交政策的一种回应,东非国家奉行不结盟和非亚洲人化政策。因此,印度和东非国家外交政策既有共识,也有分歧。第三章叙述1964—2000年印度与东非主要国家的交往。分为三个层面展开,第一个层面叙述印度与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和埃塞俄比亚的双边政治关系,第二个层面主要叙述印度与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的经贸合作规模不断扩大;第三个层面叙述印度与肯尼亚、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在文教卫生领域的合作。第四章关于印度与东非国家关系的评价。印度与东非国家之间关系既不同于前宗主国与原殖民地的关系,也不同于中国与东非国家间关系。印度与东非国家同处印度洋地区,大多数国家濒临印度洋,双方保持悠久的贸易联系,大量的印度裔居住在东非地区。这一点是中国所不具备的。印度和东非国家都曾遭受殖

俄罗斯的大国外交及国际地位和作用

俄罗斯的大国外交及国际地位和作用 刘桂玲 近年来,俄罗斯把推行大国外交、确立有影响的“力量中心之一”地位和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作为跨世纪外交战略的核心。今秋,莫斯科将再次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9月和10月,中俄、俄美及俄日首脑将先后聚首俄罗斯。这意味着随着国力的逐步复兴,俄大国外交会更加凸显,将对世界和地区力量结构的变化及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实力大大削弱,已不具备与美抗衡的力量。但美国仍把俄罗斯作为潜在对手,并欲趁其衰弱之机,构筑在军事上遏制俄罗斯的地缘防线,达到防俄、弱俄,最终把俄融入西方体系的目的。俄罗斯外交在经历了对美和西方抱有幻想及期望值过高时期后,进行了战略调整,1996年普里马科夫接任俄外长后,开始把推行大国外交和确立在多极化世界格局中的最佳战略位置作为外交战略的主要目标。最近两年俄罗斯大国外交比较活跃。 (一)倡导多极世界,积极发挥多极中一极的特殊作用,以争取与美国的“平等地位”。 (1)推动多极世界。俄罗斯通过对世纪之交国际形势发展趋势的判断,认为世界形势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两极格局解体后,俄日欧中各大力量及一些地区和次区域联合体的经济、政治地 位得到巩固和加强,在国际政治中愈益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有的国家企图建立单方面依靠军事力量解决重大国际问题的国际关系体制,试图以此来影响世界新体制形成的速度和方向”。俄在国际领域的总体方针是确立在多极世界中有重要影响的“世界力量中心之一”的地位,不希望由一国来决定世界秩序,坚决反对一家说了算的单极世界。叶利钦多次指出单极世界会重蹈冷战履辙,多极化世界不需要“领导国家”和“被领导国家”。今年5月,叶在俄外交部讲话时再次强调,无论是现在还是21世纪,世界都不允许一个国家发号施令。 (2)提出“大欧洲”设想,密切与欧洲关系,与美国争影响。北约东扩战略的启动对俄国家安全造成直接威胁。俄担心波、捷、匈三国加入北约后,波罗的海三国和独联体其它国家都可能成为北约扩大的目标。为此,俄对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问题,坚持强硬态度,提出如吸收三国加入北约,俄将不得不重新考虑对北约的态度。同时,俄又采取迂迥战术,加强对欧外交力度。首先,提出建立“大欧洲”设想,欲利用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通过改善与欧洲大国关系,以提高其在欧洲的地位,并逐渐排挤美对欧洲的影响。其次,积极改善与欧盟关系。继1994年与欧盟签署“伙伴关系与合作协议”后,1995年又被接纳为欧洲委员会正式成员,与欧洲国家关系普遍有所改善:俄法两国决定核武器不再瞄准对方;俄 7

俄罗斯能源对国际能源格局的影响

俄罗斯能源对国际能源格局的影响 曹英伟、王涛 当今世界,俄罗斯是石油天然气储量、生产、出口和过境的能源大国,自普京担任总统后,俄罗斯就把能源出口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俄石油即开始大量进入国际能源市场,对国际能源格局产生了一定影响。所谓国际能源格局,就是指在国际舞台上能够起主导作用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在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态势。俄经济迅速发展,得益于国际石油供求紧张,油价不断飙升。当前,“梅普组合”正积极利用对俄相对有利的国际经济形势,想尽办法使俄罗斯在石油供求关系、运输体系、定价机制和天然气贸易等方面对国际能源格局施加影响,借此提高俄在国际经济政治大格局中的地位。 国际能源格局的基本状况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目前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一次性能源,其中石油占能源消费的40%。世界石油版图经历了从“墨西哥湾时代”到“波斯湾时代”的变换。从1859年在宾夕法尼亚打出第一口油井到20世纪中期,世界石油版图被称为“墨西哥湾时代”。这个时期美国和委内瑞拉是石油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美国在“墨西哥湾时代”对石油的控制,促进和巩固了美国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的霸主地位。1948年以后,美国开始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标志着世界能源中心从美国转移到了中东,世界能源版图的波斯湾时代开始了。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前,世界石油市场基本处于消费国主导时期,石油的产量和价格由西方国家的石油大公司操纵;1960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成立,标志着国际石油公司和石油产出国政府之间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西方大公司对石油的控制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