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选择的路说课稿

未选择的路说课稿
未选择的路说课稿

《未选择的路》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未选择的路》是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是表达人们共同的感受。在这首诗中,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的形象,引发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进而阐发了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主题。

诗人以含蓄清新、别具匠心的艺术风格再现出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并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

此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进行选择时的心态,并没有指出选择的具体内容,而是着眼于选择本身。因此,每一个读者都能在这首诗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体验,所以说,这首诗的内涵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还是比较喜欢读诗的,尤其是现代诗,因为它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同时还讲究音律,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记诵。

但是,他们对诗歌的理解通常还处于感性阶段。也就是说对诗歌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文字本身上,既没有掌握诗歌朗读、欣赏的一般技巧和方法,也不具备鉴赏情感含蓄、内容深奥的诗歌,尤其是意象丰富的哲理诗的能力。当然,更谈不上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来把握诗歌的内涵了。而《未选择的路》就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诗歌教学中不但要循循善诱,反复启发,更要不断与学生互动,及时掌握学生对本诗的认知情况,从而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力求课堂的最大实效性。

三、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

1、理解这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2、学会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3、背诵《未选择的路》

4、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欣赏诗歌的技巧与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几个目标是以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理论依据的。

四、说教学流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五个步骤:

(一)导入课题,走进作者

用关于“路”的名言警句直接导入,开门见山、开宗明义。

(二)整体把握,指导读诗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分析、小结诗歌朗读的方法,并用此方法进行朗读评价。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师传授查找资料的方法,指导学生筛选有关诗人生平事迹、时代环境、创作背景、主要作品等方面的资料,这有助于准确、全面、深刻地把握作品的主题。

(四)走进文本,问题研讨

这一教学环节围绕五个主要的教学活动展开。

1、全诗共四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2、如何理解“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3、如何理解“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步污染”?

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4、如何理解“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5、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的呢?

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合作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让他们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再适时点拨、指导,从而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五)感悟内涵,走进自我

本诗借自然界的路来写人生之路,告诫人们人生只能选择一条路,如果选择了就不能回头,因此必须慎重,不能随波逐流。

五、说教法

一位知名的教育家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就是说,课堂上采用一个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要根据实际的教学环境来确定。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开门见山导入法、指导朗读法、品读诗句法和引导总结法”。

1、开门见山导入法

就是指在导入课题时,我先是要求学生介绍所搜集到的关于“路”的名言警句,然后我适时地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警句,这样直截了当地进入了课题。

2、指导朗读法

即是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朗读、欣赏诗歌的技巧和方法,并组织学生学以致用、现场点评。

3、品读诗句法

仔细揣摩诗句的内涵,这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对诗的主旨进行准确的把握,为归纳主旨、培养品质作铺垫。

4、引导总结法

《未选择的路》这首诗的内涵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它看似倾诉诗人的个人经历,实则是表达了人们的共同感受。每一个读者都能够在诗中发现自己的情感体验。正因为如此,在课堂上,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将它表达出来。

《课标》要求,语文教师就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挖掘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上四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朗读诗歌、搜集资料的能力,正是体现了这一理念的要求。

六、说学法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叶圣陶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根据这些理论的指引,在这节课中,我主要指导学生运用下列方法参与学习。

1、资料搜集法

我要求学生搜集关于“路”的名言警句、唱相关的歌曲、有关诗人弗罗斯特的相关资料,通过多个层面知识的集中,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也有助于他们把握作品的内涵。

2、合作学习法

在预习诗歌之时,我就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诗歌内容和写作手法两个角度认真研读文本,提出自己的困惑,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答疑解惑。

3、情感体验法

这是本节课上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也是能将学习活动由浅显引向深入的一种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还仅仅是停留在对诗歌的初步感悟上,只有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情感体验去“品读诗句,感悟内涵”,在研读与交流中,才能准确、全面、深刻地把握诗歌的主题与内涵。

七、说教学效果

从实际的课堂效果来看,运用教师的四种教法和引导学生采用以上三种主要的学习方法,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通过合作探究,分析解决五个问题,能顺理成章的体验到诗歌的内涵,我认为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不到之处,敬请学校领导及听了我的课的各位同仁,给予我最中肯的批评指正,以便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谢谢!

《外国诗两首》说课稿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首诗歌。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学生、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六方面说课。 一、说教材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诗歌阅读训练课文。该单元安排的就是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有的讲述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讲述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生活故事(林海音《爸爸的花落了》),有的则以童话的形式,告诉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努力追求(安徒生《丑小鸭》),等等。而本文主题虽然是关于人生的,但也与成长有关,告诉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当现实生活与想象的不相符合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像诗中所说的“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领悟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敢的面对生活、追求自己的理想,让生活充满阳光的正确的人生观。这既是审美的教育,又是品德的教育,可获得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功效,同时也为后面单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目标 从以下几个方面说: 1、知识与能力:⑴了解普希金的生平及创作情况。⑵背诵本文,积累名篇,打下文化根基。理解诗歌中所蕴涵的哲理。⑶初步学会品味、欣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反复品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和哲理;加大课外名诗阅读量,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诗人的乐观精神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以上三点依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为:(1)有表情的朗读诗歌。(2)理解诗歌所蕴涵的哲理。(依据本班学生的知识特点、年龄特点和课标要求。) 教学难点为:普希金诗作的热烈深沉的语言。(依据本班学生的知识特点、年龄特点和课标要求。) 四、说教法1、采用“情景教学法”,也可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化,创设一种情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来揣摩理解课文。指导学生观察画面时发挥想象和联想,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理解课文。 2、诗歌的四步教学法。读诗——说诗——悟诗——品诗,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同步提高。通过设计分明的朗读教学层次,突出让学生在朗读感受中获得知识积累与高尚情感的熏陶感染,培养审美情趣。 3、研讨延伸法:课堂组织采用以感悟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探究性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感悟能力。(以上三点依据新课标)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1分钟) 由《丑小鸭》的遭遇引出话题。当你身处困境,是前进还是后退,遇到困难,是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会告诉我们答案。(播放示范朗读带,板书课题) (二)教学过程: 1、初步感知课文(10分钟)(1)简介诗人及写作背景。(先由学生根据34页的注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结构体系()

教材介绍 七年级(上) 单元目标 单元提示 说课稿 致同学 教案 课件 课堂实录 单元一 1.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2.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3.生命生命杏林子 4.紫藤罗瀑布宗璞 5.童趣复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这就是我 单元二 6.理想流沙河 7.行道树(短文两篇之一) 晓风 8.第一次真好(短文两篇之二)周素珊 9.人生寓言周国平 9我的信念玛丽·居里10《论语》十则孔子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漫游语文世界 单元三 11春朱自清 12的冬天老舍 13山中访友汉荣 14秋天何其芳 15观沧海(古代诗词五首之一)操 15次北固山下(古代诗词五首之二)王湾 15钱塘湖春行(古代诗词五首之三)白居易 15西江月(古代诗词五首之四)辛弃疾 15天净沙·秋思(古代诗词五首之五)马致远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感受自然 单元四 16化石吟锋

17看云识天气 18绿色蝈蝈法布尔 19月亮上的足迹朱长超 20山市蒲松龄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探索月球奥秘 单元五 21风筝鲁迅 22羚羊木雕之路 23散步莫怀戚 24金色花(诗两首之一)泰戈尔 24纸船寄母亲(诗两首之二)冰心 25咏雪(《世说新语》两则之一)义庆 25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两则之二)义庆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我爱我家 单元六 26皇帝的新装安徒生 27天山的街市(郭沫若诗两首之一) 27静夜(郭沫若诗两首之二) 28女娲造人袁珂 29盲孩子和他的影子金波 30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寓言四则之一) 30蚊子和狮子(寓言四则之二) 30智子疑邻(寓言四则之三) 30塞翁失马(寓言四则之四)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追寻人类起源 七年级(下) 单元目标 单元提示 说课稿 致同学 教案 课件 课堂实录 单元一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2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

未选择的路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19外国诗二首 未选择的路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 2、能力目标: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3、情感目标: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中的哲理,为什么诗人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三、教学难点: 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四、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生的道路有千万条,可我们却只能走一条。那么,面对人生的岔路口,我们将如何作出选择呢?下面我们来学习弗罗斯特写的诗歌《未选择的路》,或许对你能有所启示。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抽问学生并让学生读教师搜集的材料并要求记下来。)

参考资料: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曾当过纺织工人、教师、记者和农场主。他的诗歌从农村生活中汲取题材,他徒步漫游过很多地方,被认为“辛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 2、写作背景 《未选择的路》选自《中外哲理诗精选》。弗罗斯特高中开始就写诗,但很少发表。他在38岁那年作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放弃教书的职业,放弃本来可能更加平坦、安稳的生活,而选择了诗歌创作。他对自己说:“写诗吧,穷就穷吧.”这首诗写的就是这一重要的人生选择。 3、读读写写:给下列生字注音 诱人(yòu)涉足(shè)伫立(zhù)荒草萋萋(qī)幽寂(yōu jì)延绵(yán mián) 4、记记背背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幽寂:幽静,寂寞。 延绵:延续不断。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的录音,让学生标出朗读的停顿,然后让学生齐读。停顿示例: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驿路梨花》_模板

《驿路梨花》_模板 教学重点: 1,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写人方法。 2,作者巧妙的构思。 3,雷锋精神影响。 预习要求: 1,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2,给下列字注音。 撵驿路陡峭. 竹篾简陋悠闲恍惚修葺 教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2,板书课题:《驿路梨花》 解释:驿路 二,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三,学生快速地阅读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中写了哪些人?按照他们出场的顺序列出他们的名字?并说出哪些是直接写,哪些是间接写? 2.这些人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人物事情目的 “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瑶族老人专门送粮食来方便过路人 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 (解放军)建造小茅屋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梨花)照料小茅屋方便过路人 3,指导学生总结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明确: 本文通过记叙哀牢山顶,密林深处一座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生根,开花的动人情景,歌颂了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精神。 4,按时间顺序说说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过程。这和课文顺序有何不同?哪种安排材料的顺序比较好? 按时间顺序复述: 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 疏导:注意课文的注释 1 解释驿路,驿站

解释题意 板书: 总结并明确: 不同民族,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都在雷锋精神的影响下默默地为人民服务,他们都是茅屋的主人。 明确: 疏导: 一开始就知道茅屋的主人的好还是最后知道茅屋主人好? 课文顺序复述: “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总结第一课时: 思路,基本内容,雷锋精神就像盛开的梨花,绽放在祖国的边疆, 布置课后作业: 1,找出课文中描写梨花的句子,并认真体会它们的作用 2,课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写了几次误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总结:明确:按课文的顺序写比较好。这样写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明确:倒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文章的安排材料的顺序;文章的主题;直接写和间接写…… 二,讨论一下一些问题: 1,文章为了吸引读者设置了悬念,找出文中的悬念? 总结,明确: 两次想知道茅屋的主人,三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章几次写道梨花?哪一次是实写,哪一次是虚写? 这些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总结:赞美雷锋精神,衬托人物心灵的美好。 3,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小茅屋的?茅屋的设施反映了茅屋主人怎样的品质? 由远及近由外到内 4,讨论以诗句结尾的好处 明确:点名中心,赞美雷锋精神。 集体订正 疏导: 1,查字典,了解什么是悬念?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未选择的路》导学案

《未选择的路》说课稿 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未选择的路》。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未选择的路》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里的一首外国诗歌。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是表达人们共同的感受。在这首诗中,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的形象,引发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进而阐发了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主题。每一个读者都能在这首诗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体验,所以说,这首诗的内涵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二) 教学目标 经过先前的学习积累,初中生对外国文学和中国的诗歌都有了一定了解,但是到目前为止学生们接触到的外国诗歌还是很少,因此要让初一年级的学生透彻深入的理解这首含义丰富的哲理诗是相当困难的。也正因如此,我才觉得把这样一首外表看似简单实则隽永丰厚的外国诗歌讲好才更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为他们以后更加深入、全面的学习诗歌、品读文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结合这首诗歌的特点和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象征的知识。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 二、说教法 分析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接下来我说一下教学方法。一位知名的教育家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就是说,课堂上采用一个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现代诗歌说课模板

现代诗歌说课模板

初中课文现代诗说课集子 初中语文的现代诗歌篇目: 七上:《在山的那边》《理想》《郭沫若诗两首》 七下:《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木兰诗》 九上:《沁园春雪》《雨说》《星星变奏曲》《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 九下: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 《我用残损的手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外国诗两首(《祖国》《黑人谈河流》)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你们好。我试讲的题目是《在山的那边》。 一、教学程序 1、开场白: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是初中生了,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思 想也更成熟了,所以在课堂上老师会给你们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舞台来 展示你们自己,慢慢让你们学会自己学习,老师就在旁边欣赏鼓励你们。 2、提问导入,调动积累: 提问:大家在小学阶段一定学过不少诗歌,能说说你们觉得应该怎么来学一首诗呢?引导学生根据学过的一首诗来回答。根据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学诗要以朗读为本,然后可从语言、意象、情感、手法等方面 去分析。 (设计依据: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以探讨学法的形式导入课文, 一开始就让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进入学习状态。) 3、朗读课文,品味重点词语 通过教师范读、自由读、个别读、表演读、比赛读等形式让学生感受诗 歌的意境,开启诗歌学习的大门。在诵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 要内容。并以“为什么这么读”的反问引导学生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本文中“痴想”、“隐秘”“铁 青着脸”“诱惑”、“枯干”等词的品味都可在朗读的过程中顺势解决,采 用边读边议边品味的方法,教师和学生交流合作,共同发展。 (课堂是预设和生成的有机结合,课堂形式是灵活多变,教师应该根据学 生情况加以调整,力求一气呵成) 4、意象品味,主旨把握 教师可先向学生解释意象:“意”是指作者寄托的思想、情感;“象” 是指具体可感的事物,合起来意象就是寄托着作者情感的具体事物。可 以举例:月亮、柳枝、梅花等学生比较熟悉的意象加深理解,再引出文 中的两个意象“山”和“海”,探究它们什么寄托了作者的什么情感,从 而明确文章主旨。 (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要立足文本,从语言本身出发探究作者

文学常识板块

六、文学常识板块 此部分主要属于记忆板块,我们主要为大家提供了一份详细的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 春秋时代: 《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305篇,分“风、雅、颂”。《关雎》《蒹葭》。 《左传》:最早的叙事最完整的编年体史书,相传左丘明所著。《曹刿论战》。 孔子——儒家创始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论语》语录体。 战国时代: 孟子——道家,名御寇,《两小儿辩日》《愚公移山》。 庄子——名周,道家代表。《庄子》。 墨子——名翟,墨家创始人,《公输》。 韩非——法家代表,《韩非子》一书,《智子疑邻》。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西汉刘向搜集整理。《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 《山海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中国最古的地理学专著书。《夸父逐日》。 汉朝: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编著。《塞翁失马》。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辑录。《大道之行也》。 司马迁——西汉文学史学家,字子长,《史记》我国第一步纪传体通史,共130篇,《陈涉世家》。 曹操——东汉末年政治、军事家,诗人。字孟德,《龟虽寿》《观沧海》自《乐府诗集》。 诸葛亮——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人称卧龙。《出师表》。 晋朝: 陈寿——字承祚,史学家,《隆中对》出自《三国志》。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又名潜,字元亮,号靖节先生。《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 南北朝: 《木兰诗》北朝民歌,叙事诗,选自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郦道远——北魏地理学家《水经注》古代最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书《三峡》。 陶弘景——字通明,华阳隐居,《答谢中书书》。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山中杂诗》。

未选择的路公开课教案

《未选择的路》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 教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探讨,师点播小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我们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面对生活的风雨,普希金告诉我们要选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如果面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我们又当如何?弗罗斯特将引领我们深思。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未选择的路》。(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 师:同学们,在进入诗歌学习之前,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作者。哪位同学来把你了解到的作者相关信息拿与大家分享? 生举手回答。(学生介绍完毕后,老师出示幻灯片补充)

三、朗读课文 师:对诗歌的理解,通常是建立在熟读成诵的基础基础之上的。接下来,我们分小组来朗读这首诗歌。每两小组读一节,最后一节全班一起齐读。朗读时要注意把握好情感和节奏。 1.分组朗读。 2、配乐朗诵。(出示幻灯片) 四、我思故我行 师:同学们,虽然我与你们才相处十几天。但你们给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这不仅因为我们七(1)班的同学聪明,更因为你们乐于思考,善于思考。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六人小组为单位,就这首诗设计一个问题,帮助大家正确理解这首诗。 五、整体感知 通过刚才大家的思考,分析,我们对诗歌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思路,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 六、合作交流: 同学们,由于大家的积极参与,我们刚才的合作十分愉快。接下来,我们一起进一步合作交流。 多媒体出示问题: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多媒体出示提示:找关键词句来描绘诗的情境。 1、第一节诗中哪一个动词最能体现主人公当时的心境?

未选择的路说课稿

《未选择的路》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未选择的路》是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是表达人们共同的感受。在这首诗中,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的形象,引发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进而阐发了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主题。 诗人以含蓄清新、别具匠心的艺术风格再现出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并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 此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进行选择时的心态,并没有指出选择的具体内容,而是着眼于选择本身。因此,每一个读者都能在这首诗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体验,所以说,这首诗的内涵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还是比较喜欢读诗的,尤其是现代诗,因为它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同时还讲究音律,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记诵。 但是,他们对诗歌的理解通常还处于感性阶段。也就是说对诗歌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文字本身上,既没有掌握诗歌朗读、欣赏的一般技巧和方法,也不具备鉴赏情感含蓄、内容深奥的诗歌,尤其是意象丰富的哲理诗的能力。当然,更谈不上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来把握诗歌的内涵了。而《未选择的路》就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诗歌教学中不但要循循善诱,反复启发,更要不断与学生互动,及时掌握学生对本诗的认知情况,从而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力求课堂的最大实效性。 三、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 1、理解这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2、学会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3、背诵《未选择的路》 4、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欣赏诗歌的技巧与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几个目标是以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理论依据的。

教案模板诗歌

教案模板诗歌 【篇一:初中语文教案:《诗两首》教案模板】 初中语文教案:《诗两首》教案模板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导入 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 且大师辈出。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斯 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们就 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学生自 由回答 2、简介作者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 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 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 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 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 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 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 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 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 样铿锵有力。”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 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 的美。 【篇二:现代诗歌说课模板】 初中课文现代诗说课集子 初中语文的现代诗歌篇目: 七上:《在山的那边》《理想》《郭沫若诗两首》 七下:《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木兰诗》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0《未选择的路》说课稿

《未选择的路》说课稿 镇海中学陈志海 李度一中陈海思 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未选择的路》。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未选择的路》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里的一首外国诗歌。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是表达人们共同的感受。在这首诗中,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的形象,引发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进而阐发了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主题。每一个读者都能在这首诗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体验,所以说,这首诗的内涵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二)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教学目标 经过先前的学习积累,初中生对外国文学和中国的诗歌都有了一定了解,但是到目前为止学生们接触到的外国诗歌还是很少,因此要让初一年级的学生透彻深入的理解这首含义丰富的哲理诗是相当困难的。也正因如此,我才觉得把这样一首外表看似简单实则隽永丰厚的外国诗歌讲好才更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为他们以后更加深入、全面的学习诗歌、品读文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结合这首诗歌的特点和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我制定了以下的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象征的知识。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 二、说教法 分析了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接下来我说一下教学方法。一位知名的教育家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就是说,课堂上采用一个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要根据实际的教学环境来确定。根据本节课的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开门见山入法、指导朗读法、品读诗句法和引导总结法”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运用情感体验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这首诗。 1、开门见山导入法 就指在导入课题时,以作家诗人对路的描写说明人生好比走一条路,这样直截了当地进入了课题。 2、指导朗读法 即是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朗读、欣赏诗歌的技巧和方法,并组织学生学以致用、现场点评。结合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学生齐读、指定学生朗读的方法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首诗。 3、品读诗句法 在分析这首诗的过程中设计了诗句的赏析品读以及分析关键词环节,这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仔细揣摩诗句的内涵,对诗歌主题进行准确的把握,为下面的教学环节作铺垫。 4、引导总结法 《选择的路》这首诗的内涵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它看似倾诉诗人的个人经历,实则是表达了人们的共同感受。每一个读者都能够在诗中发现自己的情感体验。正因为如此,在课堂上,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将它表达出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有设计了一个问题“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让学生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

《未选择的路》省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科七年级下册《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学会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2、领会普希金诗歌的语言特点。 3、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诗中的哲理;为什么诗人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教学难点】 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诗句,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富于哲理的名言。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 二、自主学习-读诗 (一)作者简介(学生展示) 弗罗斯特,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11岁父亲去世,随母亲到英格兰马萨诸塞州定居。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曾前后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的诗歌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诗风质朴无华,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诗集《山间》《白桦树》《西去的溪流》等。 (二)读诗 1、名师朗读并给下列生字注音: 弗(fú)涉足(shè)伫立(zhù) 萋萋(qī)幽寂(yōu jì)延绵(yán mián) 2、生配乐朗读诗文,标出朗读的停顿。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三、合作探究-品诗 1.请同学们再读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小组讨论展示: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点拨: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含义(抽象的东西)寄托在一个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上表达。把“人生的道路”依托在“自然之路”上,借“自然之路”来写“人生之路”。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获奖说课稿

说课稿 孙皓建中学校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14号参赛选手,孙皓,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诗歌。该单元安排的都是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有的讲述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讲述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成长的生活故事(林海音《爸爸的花落了》),有的则以童话的形式,告诉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努力追求(安徒生《丑小鸭》),等等。本文同样与成长有关,它是俄国诗人普希金在被流放幽禁期间所作,作者通过自己真切的生活感受,以劝告的口吻和娓娓的语气来写,语调亲密和婉,热忱坦率;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儿和哲理意味,表达了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感情。编者将它与《未选择的路》放在一课中,正表明了,我们在人生之路中,不论是风调雨顺亦或是崎岖坎坷,都要积极乐观地对待。这两首小诗既相互补充,又和谐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告诉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当理想与现实生活不相符时,我们应该像诗中所说的“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从而引导学生领悟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敢的面对生活、追求自己的理想,让生活充满阳光的正确的人生观。这既是审美的教育,又是品德的教育,可获得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功效,同时也为后面单元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大纲》要求,学习本单元,要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体会作者情感,并在此基础上揣摩富有深意的语句。因此,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点 教学目标的设定: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情况,背诵诗歌。 2.反复品读,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3.学习诗人的乐观精神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依据本班学生的知识特点和年龄的特点,我又将重点、难点设定为: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诵诗歌,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现代诗歌说课模板

初中课文现代诗说课集子 初中语文的现代诗歌篇目: 七上:《在山的那边》《理想》《郭沫若诗两首》 七下:《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木兰诗》 九上:《沁园春雪》《雨说》《星星变奏曲》《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 九下: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 《我用残损的手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外国诗两首(《祖国》《黑人谈河流》)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你们好。我试讲的题目是《在山的那边》。 一、教学程序 1、开场白: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是初中生了,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思 想也更成熟了,所以在课堂上老师会给你们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舞台来 展示你们自己,慢慢让你们学会自己学习,老师就在旁边欣赏鼓励你们。 2、提问导入,调动积累: 提问:大家在小学阶段一定学过不少诗歌,能说说你们觉得应该怎么来学一首诗呢?引导学生根据学过的一首诗来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学诗要以朗读为本,然后可从语言、意象、情感、手法等方面去分析。 (设计依据: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以探讨学法的形式导入课文,一开始就让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进入学习状态。) 3、朗读课文,品味重点词语 通过教师范读、自由读、个别读、表演读、比赛读等形式让学生感受诗 歌的意境,开启诗歌学习的大门。在诵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 要内容。并以“为什么这么读”的反问引导学生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本文中“痴想”、“隐秘”“铁 青着脸”“诱惑”、“枯干”等词的品味都可在朗读的过程中顺势解决,采 用边读边议边品味的方法,教师和学生交流合作,共同发展。 (课堂是预设和生成的有机结合,课堂形式是灵活多变,教师应该根据学 生情况加以调整,力求一气呵成) 4、意象品味,主旨把握 教师可先向学生解释意象:“意”是指作者寄托的思想、情感;“象” 是指具体可感的事物,合起来意象就是寄托着作者情感的具体事物。可 以举例:月亮、柳枝、梅花等学生比较熟悉的意象加深理解,再引出文 中的两个意象“山”和“海”,探究它们什么寄托了作者的什么情感,从 而明确文章主旨。 (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要立足文本,从语言本身出发探究作者 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完整版)《未选择的路》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熟练朗读诗歌,能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哲理; 2.能理解诗歌所使用的象征的写作手法; 3.能结合自身的经历体验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的诵读,交流合作,理解诗的内容; 2.让学生了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并注意区别比喻与象征在诗中的不同表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对于“路”这一概念,要引导学生从人生之路的角度去理解,并让学生初步理解象征这一手法; 2.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 熟练朗读诗歌,能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哲理; 2.学会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并进一步分清象征与比喻的区别。【教学难点】 能结合自身的经历体验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教学时数】 第1课时(总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周末去爬山,你会选择哪条路?为什么?(各抒己见) 其实生活中我们处处面对选择,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不同的生活体验,也能反映出不同的内心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名作《未选择的路》,看看诗人站在林间的岔路口会作出怎样的选择,想一想他的选择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录音,画出节奏,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诗歌,纠正字音。 3、找出关键词概括每小节内容。 三、再读诗歌,品读形象,感悟诗情 1、诗人为我们展示了两条怎样的路?各有什么特点? (提示:抓住关键词句)(1-2小节) 明确:(1)平坦、笔直、通畅(“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2)“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人迹罕至 2、如果是你,会选择那条路?诗人选择了哪条?他的选择是否也像我们一样艰难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呢? (1)“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久久伫立”——惋惜、思索、矛盾、犹豫 (PPT展示诵读赏析的示例:)

初中语文说课稿《未选择的路》

初中语文说课稿《未选择的路》 初中语文说课稿《未选择的路》 一、说教材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是表达人们共同的感受。在这首诗中,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的形象,引发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进而阐发了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主题。 诗人以含蓄清新、别具匠心的艺术风格再现出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并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 此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进行选择时的心态,并没有指出选择的具体内容,而是着眼于选择本身。因此,每一个读者都能在这首诗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体验,所以说,这首诗的内涵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还是比较喜欢读诗的,尤其是现代诗,因为它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同时还讲究音律,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记诵。 但是,他们对诗歌的理解通常还处于感性阶段。既没有掌握诗歌朗读、欣赏的一般技巧和方法,也不具备鉴赏情感含蓄、内容深奥的诗歌,尤其是意象丰富的哲理诗的能力。当然,更谈不上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来把握诗歌的内涵了。而《未选择的路》就是一首哲理抒情

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三、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 1、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欣赏诗歌的技巧与方法。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合作探究的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两个目标是以我们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理论依据的。 四、说教学流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六个步骤: (一)导入用关于“路”的名言警句直接导入,开门见山、开宗明义。 (二)指导朗读、师生评价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分析、小结诗歌朗读的方法,并用此 方法进行朗读评价。 (三)走进作者,“知人论诗” 教师传授查找资料的方法,指导学生筛选有关诗人生平事迹、时代环境、 创作背景、主要作品等方面的资料,这有助于准确、全面、深刻

《 未选择的路 》说 课 稿

《未选择的路》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未选择的路》。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是表达人们共同的感受。在这首诗中,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的形象,引发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进而阐发了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主题。 诗人以含蓄清新、别具匠心的艺术风格再现出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并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 此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进行选择时的心态,并没有指出选择的具体内容,而是着眼于选择本身。因此,每一个读者都能在这首诗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体验,所以说,这首诗的内涵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还是比较喜欢读诗的,尤其是现代诗,因为它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同时还讲究音律,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记诵。 但是,他们对诗歌的理解通常还处于感性阶段。既没有掌握诗歌朗读、欣赏的一般技巧和方法,也不具备鉴赏情感含蓄、内容深奥的诗歌,尤其是意象丰富的哲理诗的能力。当然,更谈不上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来把握诗歌的内涵了。而《未选择的路》就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三、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 1、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欣赏诗歌的技巧与方法。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合作探究的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两个目标是以我们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理论依据的。 四、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开门见山导入法、指导朗读法、品读诗句法和引导总结法”。 1、开门见山导入法 就是指在导入课题时,我先是要求学生介绍所搜集到的关于“路”的名言警句,然后我适时地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警句,这样直截了当地进入了课题。 2、指导朗读法 即是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朗读、欣赏诗歌的技巧和方法,并组织学生学以致用、现场点评。 3、品读诗句法 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品读诗句,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这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仔细揣摩诗句的内涵,对诗人的形象进行准确的把握,为下面的教学环节作铺垫。 五、说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主要指导学生运用下列方法参与学习。 1、资料搜集法 我要求学生搜集关于“路”的名言警句有有关诗人弗罗斯特的相关资料,包括他的生平简介、创作风格、主要作品、人生经历等等,以此来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也有助于他们把握作品的内涵。 2、合作学习法 在预习诗歌之时,我就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诗歌内容和写作手法两个角度认真研读文本,提出自己的困惑,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答疑解惑。 3、情感体验法

七年级语文下册 19 外国诗二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说课稿2 新人教版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我说课的题目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诗歌。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大家呈现出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自己的成长。而本诗是俄国诗人普希金发自内心的强烈呼唤,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热切期盼和执著追求,自始至终洋溢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习本诗既是审美的教育,又是品德的教育,可获得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功效。学生对普希金的生平与思想了解不多,对外国诗歌接触较少,很需要提高这方面的文学修养。他们生活优裕,缺少磨砺,有必要进行挫折教育。同时他们又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能够理解和欣赏一般的文学作品,对生活也有一定的感悟和积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全有能力学好这首诗。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能够准确流畅有感情地诵读两首诗。 (2)仿写诗句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在反复的诵读、交流合作中理解诗的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生活体验,感受诗人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这首诗是普希金的代表作,如何诵读、体会诗歌表达的人生哲理是本课的重点,仿写诗句是教学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分析 本课首先采用“情景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化。然后采用“联读法”和“读写结合式”教学理念,给阅读教学扩大容量,以写促读,以读带写,这样做能较好地体现新课标“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的思想。 五、教学程序分析 (一)、序曲 通过播放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大屏幕出示,让学生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第一乐章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美美地读 老师示范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示可采用感情朗读法、内心独白法等方法进行说理诗的朗读。

七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全集人教新课标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说教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主题为成长的足迹。这个单元的文章或记录作者成长的足迹,或展开他人成长的历程,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本单元的重点是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是一篇叙述伟人成长的心路旅程的文章,表现了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快乐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说目标】 1、了解作者孩提时代的情趣。 2、学习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 3、揣摩本文的语言。 4、体味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快乐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了解作者生活情趣 难点:学习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 第一个目标侧重于知识与技能,第二、三个目标是过程与方法,第四个目标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说教法学法】 1、情景引入法。 2、让学生通过朗读培养语感,提取文章的重要信息,获得有关知识。 3、阅读重点段落,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 4、质疑探究。 【说活动安排】 1、同桌或小组讨论,相互合作交流。 2、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已见。 【说预期效果】 本节课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亲和力,激发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意识地淡化了主题的讨论,着重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爸爸的花儿落了》 一、说教材本课出自新课程标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这个单元是关于成长的主题,单元目标是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课文节选自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最后一部分。课文重点写的是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深沉、含而不露。 二、说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2.理清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3理解文章思想感情,体会人间真情。 三、说教法新课标指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本课中贯穿自主互助的教学方法;新课标还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活动,加深理解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调动学生情感,我加强朗读教学。 四、说学法新课标指出“能复述叙述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并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结合本课情节波澜起伏、情感动人的特点,我在这课的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用诵读法、讨论法来把握文本,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世上只有妈妈好”,是啊,人生在世,我们夸耀最多的母爱,最不能忘怀的是母亲,可是,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亲唱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同样值得我们夸赞。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爱的父亲吧。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圈划字词,明确故事情节,感知文章内容。期间播放《送别》的曲子。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注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使学生对文本有个完整的印象,为下文的学习打基础。 (三)互助学习,合作探究: 讨论题目:a文中爸爸是怎样一个人?b作者回忆了哪些事情?c“花儿”在文中起说明作用? 设计说明:新课程提倡合作探究,这个环节充分体现这一点。 (四)朗读体味 指导同学们重点读爸爸逼我上学以及毕业典礼我急忙回家两部分,再次播放《送别》曲子, 通过朗读体会文中的感情。 (五)体验反思 进一步提问:你有没有类似赖在床上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 (六)拓展延伸 世上只有妈妈好。但今天的文中让我们重新认识了父亲,感受了那深沉的爱,感人的爱,让我们说真话,诉真情,用自己的心声说说:世上还有爸爸好。 设计说明:布置这篇小作文的目的是,为了语文教学中把读落实到写上,为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