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之书》学案《外国小说欣赏》

《沙之书》学案《外国小说欣赏》
《沙之书》学案《外国小说欣赏》

《沙之书》学案《外国小说欣赏》

1、理解“事实”和“真实”的区别

2、理解“虚构”对于《沙之书》表达的重要性。

水平方法:

1、培养学生虚构故事的水平

2、领会《沙之书》的内容与题旨。

情感意志:情感认知---想象力比知识更主要

重点:理解“事实”和“真实”的区别,“虚构”在写作中的作用

难点:1、培养学生合情合理的编撰故事的水平

2、“虚构”对于《沙之书》表达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家作品:

一个晚年双目失明的老人,一个与母亲相依为命的老人,影响了中国八九十年代众多的知名作家: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1950年至1953年间任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1955年任国立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教授。1950年获阿根廷国家文学奖,1961年获西班牙的福门托奖,1979年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

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是博尔赫斯三大创作成果,而且各有千秋,相互辉映。有一种很生动的说法是:“他的散文读起来像小说;他的小说是诗;他的诗歌又往往使人觉得像散文。沟通三者的桥梁是他的思想。”他是与帕斯、聂鲁达齐名的拉美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语言质朴,风格纯净,意境悠远。他的散文大多非常短小,但构思新颖,结构巧妙,法国作家安德烈?莫洛亚评价说:“博尔赫斯是一位只写小文章的大作家。小文章而成大气候,在于其智慧的光芒、设想的丰富和文笔的简洁——像数学一样简洁的文笔。”

读书是博尔赫斯生活中一项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活动,而且对于他的写作意义重大。他曾说:“我是一个作家,但更是一个好读者。”他的最初和主要的知识来源可能是他父亲的藏书室,到了开始真正作家生涯时,他已经是一个学贯东西、富有真知灼见的青年学者了。

晚年双目失明,他不无苦涩地写了一首诗向上帝致敬:“他以如此妙的讽刺/同时给了我书籍和失明……”但他仍以口授的方式继续创作,成就惊人。

他的婚姻生活并不如意。他长期独身,由母亲照料生活,直至68岁才与孀居的阿斯泰特?米连结婚,3年后即离异。母亲辞世后,他终于认定追随他多年的日裔女秘书玛丽亚?儿玉为终身伴侣。他们1986年在日内瓦结婚。同年,一代文学大师博尔赫斯在日内瓦逝世。

成名作:《小径分岔的花园》(短篇小说)。小说特色:叙述干净利落,文字精炼,构思奇特,结构精巧,小说情节常在东方异国情调的背景中展开,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

二、整体感知情节:

1、你能用简短的语句列出一张情节结构表吗?

一个退休的图书馆员从陌生的《圣经》推销员手里买下了一本“沙之书”,沉迷于它的神秘并陷入了对不可知的恐惧,最终把这本书藏在了图书馆的阴暗角落。

开端:陌生人上门推销《圣经》

发展:奇妙的“沙之书”

发展:我设法得到了“沙之书”

高潮:“沙之书”使我烦恼不堪

结局:我把“沙之书”藏进了图书馆

2、你认为小说哪几处情节设计最为巧妙?

小说最出人意料的情节有两处:一是“沙之书”奇妙特性的逐渐显现;一是“我”将“沙之书”藏在了图书馆。在“沙之书”出现之前,我们根本想不到会有这样一本奇书,而当我们读到“我”买下这本书时,也根本想不到它的最终归宿竟然是图书馆。

3、小说的情节有何特色?

情节荒诞离奇得近乎一个个迷宫,情节的发展悬念丛生,引人入胜,结尾奇峰突起,出人意料之外。

三、问题探究:

1.“沙之书”有哪些奇妙的特性?

无始无终,无穷无尽(像沙一样,变幻不定,无始无终,无穷无尽,持续“生长”)。

2.这篇小说的真实性在哪里?

我的心理改变:好奇----喜欢-----研究-----诡异-----恐惧-----放弃

这个过程与人类的探索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弄清了就知道小说的真实性在哪里了。

起初好奇,然后设法得到,接着是钻研,但发现对它了解越多,不了解的部分也更多,于是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无奈,紧接着迷失于无法自拔的敬畏,随之而来的是恐惧,最终选择逃避、放弃,让沙之书淹没在图书馆的书海之中。

这个变化过程既形象地说明沙之书的奇妙而神秘的特性,又表现了“我”乃至人类在无限强大的异己之物前不胜渺小、恐惧的心理。。

3.你认为“沙之书”可能象征什么?

无限之物:如无止境的欲望,无穷大的世界,琐碎繁杂的生活、强大的异己力量、神秘的未知世界、不知其数的金钱、无法挽留的时间、变化无常的命运、浩瀚无穷的知识、让人身心俱疲的爱情等等。

4.小说开篇为什么要来一串几何学概念?

既极力让读者以为“我”的小说是真实可信的,又为下文“沙之书”的奇妙特性作暗示与铺垫。

5.小说前半部分为什么要介绍那么多的《圣经》版本?

既极力让读者以为小说的故事是真实可信的,又为

下文“我”用《圣经》来换取“沙之书”作了伏笔。

6.“隐藏一片树叶的最好的地点是树林”一句的内在的哲理是什么?你能仿造一句吗?

内在的哲理:无限之物是由无数个有限之物组成,每一个有限的个体因为无限的同类数量而得以永存,也因为无限的同类而容易被忽略。

仿造示例:①隐藏一粒沙子最好的地点是沙漠;②保留一颗水珠最好的办法是放入大海;

③隐藏一个人最好的地点是人群。

四、变虚为实的小说主题

今天我们探究一下《沙之书》,它的真实在哪里,小说是怎样虚构的,从哪些叙述文字中能够看出是虚构的。但我们却不感到虚假,在内心却有一种真实的感受-----人类的探求过程。

小说通过虚构,使用象征,使无穷无尽这个概念形象的体现出来,并将人们面对无限的那些无所适从的心理真实地从小说中凸现出来,当人物和情节变得无足轻重时,剩下的便是“无限”和人类面对着“无限”时无所适从的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外国小说欣赏

《外国小说欣赏》总复习 什么是小说? 传统观点认为: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古典小说、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现在观点认为:小说是作家凭想象虚构的一个世界。(现代小说如《墙上的斑点》) A叙述 叙述角度:小说要有一个讲述的人,即故事由谁来讲。叙述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第一人称,叙事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他是站在故事内部的参与者角度来讲述故事,是有限视角。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是有限的也可是无限的(全知)。传统小说《三国演义》就是全知视角,莫泊桑的《项链》也是。 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真实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但在叙述上会受限制。(《墙上的斑点》叙述者是我,但是全知视角第三人称比较自由,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但它缺乏亲切感,有一定的距离。契诃夫的《万卡》就采用了第三人称,但里面人物的信和内心独白是第一人称。既利于交代背景,也有利于抒发感情,令人心酸落泪。第二人称“第二人称“你”既拉近叙述者和人物的距又有别于第三人称的两相疏离,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B场景场景是小说最小的构成因素,有大小场景之分。就是我们常说的“场面描写”,不同于环境描写,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是生活的横截面。 场景作用:(1)给全篇定调;(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3)导引人物出场;(推动情节发展和为后文铺垫)(4)揭示人物性格;(5))作为象征,有揭示主题的作用。 从“场景”的角度欣赏小说的要点与步骤: 1、结合小说具体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描写了怎样的场景(…的人在…的环境里做…的事) 2、用一两个双音节词点明这个场景的特点 3、点明场景描写在小说中起到的具体作用。 4、点出这个场景描写与小说主题之间的联系 C主题 小说必有主题,宽泛意义的主题称为“母题”。有时材料比作家想要表达的更有思想。 写作目的不外两种:讲故事和讲道理。小说忌讳“主题鲜明”,主张“形象大于思想”,小说的主要功能是叙事而不是说理,小说通过形象将“理”蕴涵其中。 小说通过客观描绘、隐喻、象征暗示出主题,因此主题就有多种可能。 从“主题”角度对小说进行欣赏的要点和步骤: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记叙和描写了怎样的故事(内容),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2、结合上述的内容和形象的特点,表现(揭示、讽刺、鞭挞、赞美、歌颂等)了怎样的思想(现象、情感、精神等) 3、简要说说小说主题的价值和意义。 注意:要结合小说,注意主题的多义性,新颖和创新 D人物 要点:1、“贴着人物写”。一是贴着人物的心直接深入人物内心,写出人物的精神世界。一是贴着人物言行写,以人物自身的言语和行动来刻画人物。 2、最常见的心理描写手段是内心独白;梦境描写和幻觉描写也是一种心理描写手段。梦境往往是现实无法达到的渴望的折射和反映。《卖火柴的小女孩》

外国小说欣赏

外国小说欣赏 文学常识 第一单元 《桥边的老人》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因《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以塑造“硬汉”而著称。长篇小说代表作有《丧钟为谁而鸣》《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墙上的斑点》弗吉尼亚·伍尔芙(1982--1941)英国女作家、批评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她是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现

代主义文学潮流的先锋。 第二单元 《炮兽》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海上劳工》《笑面人》等。他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九三年》是他人道主义思想的颠峰之作。 《安东诺夫卡苹果》蒲宁(1870--1953),俄国作家,193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创作继承了俄国

古典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往往具有一种音乐般的韵味和魅力,被高尔基誉为“当代优秀的文体家”。 第三单元 《丹柯》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主要作品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自传体三部曲,长篇小说《母亲》等。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本文节选自短篇小说《伊则吉尔老婆子》,《母亲》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崭新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作品。 《炼金术士》保罗·戈埃罗,生于

是1947年,巴西作家。他的创作以理解自己为出发点,长于用朴素的语言、象征手法来讲述富于意味的哲理。《炼金术士》是作者最负盛名的小说,这部象征色彩极强的寓言故事被誉为“影响读者心灵一辈子的现代经典”。 第四单元 《娜塔莎》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的成名作是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安娜·卡列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话题:叙述 1.叙事角度 (1)全知视角:往往用第三人称来叙事。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心理、命运了如指掌,甚至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好处:①便于作者对人物、情节的掌控; ②便于作者对人物进行评判,使作者的倾向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2)有限视角:往往用第一人称来叙事。依靠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 好处: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去推理、评判。 2.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使小说显得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 (2)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故事,叙述相对自由。 (3)第二人称: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抒情气息浓。 1.《桥边的老人》海明威 (1)主题:通过描写老人在逃难路上对家中动物的挂念,揭示战争的罪恶,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 (2)艺术特色: A.以小见大 B.叙述简约,含蓄深远 (3)作者:海明威,美国小说家。1954年因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在艺术上,他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论”。他的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等。 2.《墙上的斑点》伍尔芙 (1)主题:通过描写主人公对斑点的六次猜想,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对自由的向往、对男权的否定等等思想感情。 (2)艺术特色 A.辐射状结构 B.自由联想 (3)作者:弗吉尼亚·伍尔芙,英国女作家,批评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 第二单元话题:场景 1.场景:小说是由一个个场景构成的。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人物+事件+环境) 2.场景: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 3.场景的功能 (1)给全篇“定调”(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 (3)导引人物出场(4)揭示人物性格 (5)作为象征 4.风景的意义(参考初中知识:景物描写的作用) (1)营造氛围,渲染气氛。(2)衬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心理。 (3)表现地域特色,孕育美感(4)暗示背景 (5)推动情节发展 3.《炮兽》雨果 (1)内容:描写了“炮兽肆虐”“人兽之战”“赏功罚过”三个场景,塑造了一个临危不乱、有勇有谋、赏罚分明、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将军形象。 (2)艺术特色 A.对照法 B.拟人手法,将无生命的事物描绘得如同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神奇、动人心魄。

我眼中的《外国小说欣赏》

我眼中的《外国小说欣赏》 外国小说是我们今天面对的文学世界的一个庞大的组成部分,是不可忽视的人类智慧的结晶。本课程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阅读外国小说,传授给学生关于小说的一些基本知识,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在阅读、领悟的基础上提升审美水平和知识水平。通过这门课,使学生初步了解外国小说史的大致轮廓以及关于外国小说的一些创作方法和知名流派,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 高中生尚处于语文能力、写作能力的养成期,有别于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所以这本教科书的基本定位为欣赏。只是与一般较浅层次的欣赏不同,比教科书更理论化一些,更深入一些,既有中国传统感悟式、评点式欣赏,也有较理性的深入分析。而这一切又是以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前提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1 先进的编排理念 这本教科书的理念以及编排方式,与以往教材有着鲜明的区别。它以小说的基本元素来区分单元,分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等八大单元。每个单元又分为四个板块:阅读、话题、思考与实践、链接。 阅读:阅读部分选取两篇小说,一篇精读,一篇略读。精读部分的文章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赏析;略读部分的文章由学生自行阅读,老师也可在课内外对学生进行指导。阅读部分所选小说以短篇为主,适当节选一些长篇中的精彩章节。它们是在征求了许多作家、学者的意见之后选出来的。每一篇都经过了精心的考量。其深浅度与难度,充分考虑到高中生的认知能力、承受能力与鉴赏能力。所选作品都是外国小说中的经典,充分考虑到了小说发展史、创作方法、小说流派以及国家和地区,适当注意作品的时空分布。每篇都在写作方面有可说之处,可供学生写作之借鉴。 话题:每个单元一个话题,全书一共有“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八个话题。这些话题大体上囊括了叙述类文本的一些基本元素,是各个单元的核心要素和分类依据。每个单元所选择的小说文本都是比较典型地说明了这个话题的作品。每个话题下面又分解出一些小话题,深入阐述该话题不同的方面。话题分基本话题和延展话题,前者必讲必学,后者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讲解,但也应该让学生大致了解。对话题的阐释,以介绍文学常识为尺度,顺便勾画外国小说在某一方面的变化脉络。这一环节的实施,将使本单元对小说的分析推至纵深。 思考与实践:在每一单元的后面,设置一些思路新颖、别具一格的思考题。这些题目是有关这篇小说的题旨、关键、奥秘与若干精到之处的,甚至还有一些是由这篇小说所引申出来的美学、哲学、风俗等方面的思考。它们可以帮助学生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教师用)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教师用) 第一单元话题:叙述 1.叙事角度 (1)全知视角:往往用第三人称来叙事。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心理、命运了如指掌,甚至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好处:①便于作者对人物、情节的掌控; ②便于作者对人物进行评判,使作者的倾向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2)有限视角:往往用第一人称来叙事。依靠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 好处: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去推理、评判。 2.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使小说显得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 (2)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故事,叙述相对自由。 (3)第二人称: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抒情气息浓。 1.《桥边的老人》海明威 (1)主题:通过描写老人在逃难路上对家中动物的挂念,揭示战争的罪恶,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 (2)艺术特色: A.以小见大 B.叙述简约,含蓄深远 (3)作者:海明威,美国小说家。1954年因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 硬汉性格”。在艺术上,他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论”。他的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等。 2.《墙上的斑点》伍尔芙 (1)主题:通过描写主人公对斑点的六次猜想,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对自由的向往、对男权的否定等等思想感情。 (2)艺术特色 A.辐射状结构B.自由联想 (3)作者:弗吉尼亚·伍尔芙,英国女作家,批评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 第二单元话题:场景 1.场景:小说是由一个个场景构成的。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人物+事件+环境) 2.场景: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

外国小说欣赏人物阅读训练(学生)

外国小说欣赏——人物阅读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没有名字的东西 奈保尔 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的建造物只有自家后院芒果树下的那个马口铁小工棚。就是这么个小工棚他也没有盖完。不过波普可从不闲着。他总是在锤呀、锯呀、刨呀,忙得不亦乐乎。我喜欢看他工作。我喜欢那些木头——乔木、香树和蟾蜍树的香味,我喜欢那些木屑的颜色;也喜欢那些锯末像粉一样撒在波普卷曲的头发上。 “你在做什么呀,波普先生?”我问。 波普总是说:“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在做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 我就喜欢波普这一点。我觉得他就像个诗人。 我觉得波普特别健谈。他谈的都是关于生死、工作之类的严肃话题,我发觉他真的爱跟我说话。 但在街上,波普却不是招人喜欢的人。哈特常说:“你们听,波普也太傲气了。” 波普从不挣钱,都是老婆出去工作。好在他们没有孩子,这样倒也方便。波普说:“女人爱干活就让她们干吧,反正男人也干不好。” 有一天,我发现波普在他的工棚里伤心。他坐在一块木板上,拿木屑在手指上缠来绕去。波普说:“你阿姨走了,孩子。” “去哪儿了,波普先生?” “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他说到这便再没往下说。 波普的工棚里不再有锤子和锯子声。木屑闻起来也不新鲜了,颜色也变黑了,几乎像烂泥一样。波普开始酗酒,他身上有一股朗姆酒味,经常大哭大叫,然后就发火想打人。这使他被那帮人接纳了。

哈特说:“我们过去错怪了波普,他是个好汉,和我们一样。” 波普从不以为我年纪小,有些话不该对我讲。 “孩子,等你到了我这把年纪,”有一次他说,“你会发现你一心喜欢的东西一旦得到后,你就不再会珍惜它们了。” 他讲话就这个风格,像谜一样。 终于有一天,波普离开了我们。 波普回来后完全换了个人。我一跟他说话他就对我大吼大叫。 哈特说:“你们看,女人把那家伙整疯了。” 往日那熟悉的声音又从波普的工棚里传了出来。他拼命干活。我真想知道他是否还在做没有名字的东西。但我害怕没敢问他。 他往工棚里拉了一盏电灯,开始在夜间干活。他家门外总停着许多车子,将东西拉进拉出。后来波普又忙着漆房子,将房子漆成大绿色,又将屋顶漆成大红。哈特说:“这家伙准疯了。”又补充道:“怕是他又要做新郎官了。” 哈特没有全说错。大约两星期后的一天,波普回来了,还带来了一个女人,是他老婆,我的阿姨。波普很快又恢复了过去的生活方式,他仍然把时间都花在做那没有名字的东西。他又停止了工作,他老婆又到我们学校附近的那户人家做了厨娘。 后来发生的事太突然,我们都不知道会出这种事。哈特也是读了报纸后才知道的:小木匠被捕入狱。 这太不可思议了,原来波普是个作恶多端的梁上君子。所有那些新家具,用哈特的话说都不是波普做的。他偷来别人的东西然后把它们重新组装起来。实际上他偷的东西太多,有时只好把不要的那些卖掉。他就是这么被抓住的。现在我们才明白以前为什么总有许多车子停在波普家门口。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 课文 主题 (流派、国籍) 代表作品 作品特色及课文重点 桥边的老人——《海明威短篇小说选》 刻画了二战中一位孤苦的西班牙老人形象,通过他疲惫不堪的艰难逃难的遭遇,反映了法西斯发动战争的罪恶,表达了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 海明威(美国,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获得过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迷惘的一代代表作)、《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塑造了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塑造了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形象(圣地亚哥《老人与海》);冰山原理(把东西藏起来,让读者去想)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人物形象;侧面表现战争。 炮兽——长篇小说《九三年》 通过描写一尊大炮滑脱的可怕场面,营造了阴惨、神秘、悲壮的氛围,塑造了失职后勇敢地挺身而出的炮队队长形象和严厉、冷峻、果断、对下属赏罚分明的将军朗特纳克的形象。 雨果(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美丑对比原则(对比在场景描写和人物描写中的作用) 浪漫主义手法 本文:人物及方法 丹柯——《伊则吉尔老婆子》 用浪漫主义手法,刻画丹柯这一光辉形象。为了让族人走出黑暗,他献出自己的心,用那颗燃烧的心照亮了人们的前程,带领人们走出黑暗。高度赞扬了丹柯勇敢、坚定、无私无畏、敢为理想献身的精神。借丹柯这一形象表达了俄罗斯人民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 高尔基(苏联,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 《海燕之歌》《母亲》《在人间》《我的大学》(自传体三部曲)《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俄罗斯精神生活的编年史) 抑彼扬此,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运用想象、虚构现实中没有的人物、情节和环境,其实隐含了一种象征意义,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本文:人物的象征意义,挖心的意义,的写作风格。 娜塔莎——《战争与和平》 通过描写娜塔莎在参加舞会前的兴奋、激动与焦急的心情,舞会上相遇安德来公爵并双双埋下爱情的种子以及已经许配给安德来的娜塔莎因为孤独与寂寞受美男子阿那拖尔的诱惑而背叛安德来的心理状况,塑造了一位纯真善良、渴望爱情与幸福,但又过于轻信、充满浪漫与幻想的贵族女孩形象。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19世纪最伟大的作家) 《战争与和平》(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安娜卡列尼娜》(第二部里程碑作品) 《复活》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话题:人物》教学设计

《话题:人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小说中的“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了解贴着人物写的基本方法,学会欣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一些经典的人物形象,进一步深刻地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特点以及塑造形象的常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不同魅力,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学会欣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概括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写作。 教学过程 一、巧导入 秀才、县官和财主在大雪天不期而遇。财主提议,以雪为题,每人吟咏一句诗,被一穷人听到也来了一句。请分别支出这些诗句出自谁的口,并说明理由。 诗句:大雪落地似鹅毛皇家瑞气降人间 下它三年又何妨放你娘的狗屁 人物:穷人、县官、秀才、财主 二、析类型 1.小说中的人物常常头两种类型。 扁平人物:性格比较单一,被称作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他们最单纯的形式,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创造出来。如红孩儿,他就仅是一个坏蛋,他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吃唐僧肉进行的。在讽刺小说中,“扁平人物”常常能产生喜剧效果,起到讽刺的作用。 圆形人物:性格比较复杂或随着情节发展而变化。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如贾宝玉叛逆不羁,追求自由,主张男女平等。在深刻的文学作品里,那些具有复杂精神内涵的圆形人物更能打动我们。

圆形人物为主,扁平人物为次,小说中二者都很重要。塑造扁形人物,努力凸现人物的“个性”,塑造圆形人物,充分表现人物的“人性”;圆形人物是立体的,全面的,许多文学大师塑造的人物都是“圆形”的。 2、两种人物类型探究 ⑴教师提问:素芭是一个()的姑娘?填上一个词语,并从文本中找出理由: 示例: 美丽、聪慧的姑娘:第一部分眼睛的描写。 善良的姑娘:与动物、与自然。 感情丰富的姑娘:心理活动、奇思异想。 孤独、痛苦(命运悲惨)的姑娘:是亲人的负担、让朋友冷漠、被丈夫抛弃(直接描写:几次流泪)。 总结:素芭——圆形人物。 ⑵“圆形人物”形象分析。 娜塔莎:天真活泼、青春热情、直率多情、单纯虚荣、敢爱敢恨、盲目轻信。 林冲:心地善良、逆来顺受、信奉封建纲常、刚烈反抗、随遇而安、小心谨慎、英勇果敢、愤而抗争。 曹操:有谋略、有胆识、识大义、英雄豪气、随机应变、忠义之士、多疑、残忍、自私、狡诈。 ⑶“扁形人物”形象分析。 《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封闭、怀旧、胆小、多疑、极力维护现行的社会秩序。 《官场现形记》何藩台:金钱是联系兄弟亲情的纽带,当这条纽带破裂时,竟然撕破脸皮威胁起主事的哥哥来,哥俩不顾脸面体统,徒手相搏,真让人笑掉大牙。历数何藩台的肮脏官史,做官就是为了捞钱,金钱支配官职的选择,不是个别现象,是社会的通病。(官场的黑暗腐朽) 《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奥楚蔑洛夫的立场随着不同的信息不断变化,他左右摇摆、趋炎附势的性格变凸现了出来。 三、知技巧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知识要点梳理

外国小说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叙述 1. 叙述角度 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如莫泊桑的《项链》。 有限视角的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 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无优劣之分,选择怎样的视角完全依照小说的具体需要。一篇小说可以通篇都用全知视角或有限视角,也可能有视角的转换。如鲁迅的《祝福》。 2. 叙述人称 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第一人称的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相比较而言,第三人称叙述则更自由,与全知视角一样,对人物和故事无所不知,但它的叙述并不那么亲切没有距离感。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 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3. 意识流 意识流是西方文学的一种表现方法。意识流叙述打破了传统的因果关联的叙述,用人物的意识流动,如回忆、梦幻、感受、联想、情绪、心理独白等来组合作品。内心独白是意识流文学最常用的技巧。如《墙上的斑点》。 4. 冰山理论 海明威认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他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他认为,所有这一切被省略的东西,读者会通过自己的想像加以联接与弥补。因此,“冰山理论”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文本的简洁,即“少”;二是叙述者的不动声色,即“静” 5. 以小见大 小:一幅画面、一段对话、一个老人——小格局,小人物 大:宏大的战争主题《桥边的老人》是一个小小的窗口,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外国小说欣赏人物阅读训练(教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没有名字的东西 奈保尔 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的建造物只有自家后院芒果树下的那个马口铁小工棚。就是这么个小工棚他也没有盖完。不过波普可从不闲着。他总是在锤呀、锯呀、刨呀,忙得不亦乐乎。我喜欢看他工作。我喜欢那些木头——乔木、香树和蟾蜍树的香味,我喜欢那些木屑的颜色;也喜欢那些锯末像粉一样撒在波普卷曲的头发上。 “你在做什么呀,波普先生?”我问。 波普总是说:“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在做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 我就喜欢波普这一点。我觉得他就像个诗人。 我觉得波普特别健谈。他谈的都是关于生死、工作之类的严肃话题,我发觉他真的爱跟我说话。 但在街上,波普却不是招人喜欢的人。哈特常说:“你们听,波普也太傲气了。” 波普从不挣钱,都是老婆出去工作。好在他们没有孩子,这样倒也方便。波普说:“女人爱干活就让她们干吧,反正男人也干不好。” 有一天,我发现波普在他的工棚里伤心。他坐在一块木板上,拿木屑在手指上缠来绕去。波普说:“你阿姨走了,孩子。” “去哪儿了,波普先生?” “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他说到这便再没往下说。 波普的工棚里不再有锤子和锯子声。木屑闻起来也不新鲜了,颜色也变黑了,几乎像烂泥一样。波普开始酗酒,他身上有一股朗姆酒味,经常大哭大叫,然后就发火想打人。这使他被那帮人接纳了。 哈特说:“我们过去错怪了波普,他是个好汉,和我们一样。” 波普从不以为我年纪小,有些话不该对我讲。 “孩子,等你到了我这把年纪,”有一次他说,“你会发现你一心喜欢的东西一旦得到后,你就不再会珍惜它们了。” 他讲话就这个风格,像谜一样。 终于有一天,波普离开了我们。 波普回来后完全换了个人。我一跟他说话他就对我大吼大叫。 哈特说:“你们看,女人把那家伙整疯了。”

外国小说欣赏

《外国小说欣赏》 八个单元以小说的基础元素而设定,分别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每一个单元分为三个板块:阅读、话题、思考与实践。思考与实践是本课程最有特色最为紧要的部分。过去讲小说,紧紧抓住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有共性,也有区别,相比之下,本课程更系统、深入。 《外国小说欣赏》的基本要点 我们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中,都会有所侧重,力求在每一个单元,解决外国小说欣赏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一单元叙述 《桥边的老人》(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刻画了二战中一位孤苦的西班牙老人形象,通过他疲惫不堪的艰难逃难的遭遇,反映了法西斯发动战争的罪恶,表达了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海明威(美国,“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获得过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迷惘的一代”代表作)、《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塑造了“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塑造了“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形象(圣地亚哥《老人与海》);“冰山原理”(把东西藏起来,让读者去想)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人物形象;侧面表现战争。 《墙上的斑点》描写了主人公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了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后来却发现,那个斑点不过是爬在墙上一只蜗牛。弗吉尼亚?伍尔芙(英国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家)(第一个是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海浪》《到灯塔去》《雅各布的房间》《达洛卫夫人》其“小说就象一张蜘蛛网。也许只是极其轻微黏附着,然而它还是四只脚都黏在生活之上。”在无拘无束的意识流动中,表达自己对生活真实内在的看法。 第二单元场景 《炮兽》(选自长篇小说《九三年》)通过描写一尊大炮滑脱的可怕场面,营造了阴惨、神秘、悲壮的氛围,塑造了失职后勇敢地挺身而出的炮队队长形象和严厉、冷峻、果断、对下属赏罚分明的将军朗特纳克的形象。作者雨果,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作品的主题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在雨果的作品中常常运用美丑对比原则(对比在场景描写和人物描写中的作用)和浪漫主义手法。学习《炮兽》主要掌握人物及其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重点是放在场景的安排上。《安东诺夫卡苹果》以时间为顺序巧妙地安排四个生活场景:庄园兴盛时期、中等贵族生活、地主精神日趋衰落、小地主时代开始,揭示出俄国中等贵族阶级的日益衰落,他们的精神日趋颓废的现状,为地主阶级的没落唱了一首挽歌。蒲宁,俄国作家,出身贵族,曾获得193 3年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是《米佳的爱情》《三个卢布》《幽蝉小径》《巴黎》。蒲宁继承俄国古典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其小说不太重视情节与结构的安排,而专注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以课文为例展开分析) 第三单元主题 《丹柯》(选自《伊则吉尔老婆子》)用浪漫主义手法,刻画丹柯这一光辉形象。为了让族人走出黑暗,他献出自己的心,用那颗燃烧的心照亮了人们的前程,带领人们走出黑暗。高度赞扬了丹柯勇敢、坚定、无私无畏、敢为理想献身的精神。借丹柯这一形象表达了俄罗斯人民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高尔基,前苏联著名作家,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代表作《海燕之歌》《母亲》《在人间》《我的大学》(自传体三部曲)《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俄罗斯精神生活的编年史)。《丹柯》抑彼扬此,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运用想象、虚构现实中没有的人物、情节和环境,其实隐含了一种象征意义,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本文:人物的象征意义,挖心的意义,作者的写作风格。

《外国小说欣赏》编写说明

《外国小说欣赏》编写说明 为什么开设这门课? 外国小说是我们今天面对的文学世界的一个庞大的组 成部分,是不可忽视的人类智慧的结晶。本课程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阅读外国小说,传授给学生关于小说的一些基本知识,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在阅读、领悟的基础上提升审美水平和知识水平。通过这门课,使学生初步了解外国小说史的大致轮廓以及关于外国小说的一些创作方 法和知名流派,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 高中生尚处于语文能力、写作能力的养成期,有别于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故本教材的基本定位为欣赏。只是与一般较浅层次的欣赏不同,本教材更理论化一些,更深入一些,既有中国传统感悟式、评点式欣赏,也有较理性的深入分析。而这一切又是以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前提的。

这套教材采取什么样的编排方式? 本教材的理念以及编排方式,都很有创意,与以往教材有着鲜明的区别。它以小说的基本元素来区分单元,分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等八大单元。 每个单元又分为四个板块:阅读、话题、思考与实践、链接。 阅读:阅读部分选取两篇小说,一篇精读,一篇略读。精读部分的文章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赏析,略读部分的文章由学生自行阅读,老师也可在课内外对学生进行指导。 阅读部分所选小说以短篇为主,适当节选一些长篇中的精彩章节。它们是在征求了许多作家、学者的意见之后精选出来的。每一篇都经过了精心的考量。其深浅度与难度,充分考虑到高中生的认知能力、承受能力与鉴赏能力。所选作

品都是外国小说中的经典,充分考虑到了小说发展史、创作方法、小说流派以及国家和地区,适当注意作品的时空分布。每篇都在写作方面有可说之处,可供学生写作之借鉴。 话题:每个单元一个话题,全书一共有“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八个话题。这些话题大体上囊括了小说的一些基本面,是各个单元的核心要素和分类依据。每个单元所选择的小说文本都是比较典型地说明了这个话题的作品。每个话题下面又分解出一些小话题,深入阐述该话题不同的方面。 话题分基本话题和延展话题,前者必讲必学,后者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讲解,但也应该让学生大致了解。对话题的阐释,以介绍文学常识为尺度,顺便勾画外国小说在某一方面的变化脉络。这一环节的实施,将使本单元对小说的分析推至纵深。 思考与实践:在每一单元的后面,设置一些思路新颖、别具一格的思考题。这些题目是有关这篇小说的题旨、关键、

团队建设培训课件

团队建设培训课件 团队建设培训课件 团队建设培训课件 一、理解团队,带领团队 顾名思义,团队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一个共同体,该共同体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作为中层干部,在团队中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上要对公司领导团队负责,对下要对自己的团队(单位职工)进行负责,带领自己的团队(单位职工)完成公司下达的各项任务和考核指标,这就要求中层干部要正确理解团队含义,并且带领团队完成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把团队建设好,因此只有理解了团队,才能带领好团队。 二、加强沟通,高效协调 加强沟通,是领导主体与组织内的上级、同级、下级或组织外的个人、组织、群体乃至社会,进行思想、观点、信念、意见、感情、愿望交流的过程,目的是形成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和谐人际关系。高效协调,是领导主体为了更好地实现领导目标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手段,协同各方面的力量和步调,以达到相互配合,以形成最大合力和支持力的具体过程。沟通

是协调的主要手段。领导,就是指领导者充分运用自己的影响力,在获得被领导者的自觉追随和服从的前提下,引导、率领被领导者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过程。 加强沟通和协调,就是使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提升与人合作的能力。在以往工作中,确实存在同上级、同级、下级的缺少相互沟通。通过此次培训使我认识到沟通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沟通可以加强相互之间的了解,减少误会和误解,统一认识,目标一致。彼此尊重,相互信任,密切合作,预防和避免工作中的失误。是减少内耗、增加效益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人员团结、组织巩固的'有效途径;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重要方法,因此加强沟通和组织高效协调非常重要,在团队中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三、准确定位,把好尺度 在实际工作中,中层干部既是领导着又是被领导着,在上级面前是被领导着,在下级面前又是领导着。对待上级定好位,甘做绿叶;履好职,当好参谋;做好人,经常沟通。对待下级要统筹而不包揽,要放手而不撒手,要宽容而不纵容,要敢断而不独断,要兼听而不盲从,要推功而不诿过,要廉洁而不廉情。 在实际工作中,还要作到关心员工,了解员工的想法与困难,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解决员工的困难,但要把握好尺度,

《外国小说欣赏》十六篇小说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外国小说欣赏》十六篇小说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1.《桥边的老人》海明威(美国) (1)主题:通过描写老人在逃难路上对家中动物的挂念,揭示战争的罪恶,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 (2)艺术特色: A.以小见大B.叙述简约,含蓄深远 2.《墙上的斑点》伍尔芙(爱尔兰) (1)主题:通过描写主人公对斑点的六次猜想,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对自由的向往、对男权的否定等等思想感情。 (2)艺术特色 A.辐射状结构B.自由联想 3.《炮兽》雨果(法国) (1)内容:描写了“炮兽肆虐”“人兽之战”“赏功罚过”三个场景,塑造了一个临危不乱、有勇有谋、赏罚分明、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将军形象。 (2)艺术特色 A.对照法 B.拟人手法,将无生命的事物描绘得如同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神奇、动人心魄。 4.《安东诺夫卡苹果》蒲宁(俄国) 通过描写苹果丰收、庄园生活、深秋打猎、小地主生活等四幅图画,将读者带入那个已逝的田园梦境,在对昔日的深情缅怀中,抒发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对贵族衰落的不满,对时世变迁的惆怅和感伤。 【艺术特色】 (1)绘景艺术:动静结合、调动多种感官的写景状物手法。 (2)结构艺术:用思绪来组织内容;首尾呼应。以欢乐喜悦丰收场景开头,以萧瑟荒凉打猎场景结尾,形成强烈的对照。 (3)象征手法:安东诺夫卡苹果象征丰收、甜美、富足的乡村生活。 5.《丹柯》高尔基(苏联) 通过塑造丹柯这一勇于实践、永不言败,敢于为理想英勇献身却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悲剧性英雄形象,鼓励人们去追求胜利,追求光明;同时也批判了那些懦弱、忘恩负义的人们。 【艺术特色】 (1)浪漫主义手法 (2)对照手法:丹柯——族人 6.《炼金术士》保罗·戈埃罗(巴西) 通过叙述西班牙少年圣地亚哥历经千辛万苦却最终未能找到宝藏的寻梦经历,启示人们要想实现梦想,就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勇气、智慧、执著和经受考验,需要付出代价。同时鼓励人们要敢于为梦想打拼。(三种人:爆米花小贩、矿工、圣地亚哥)7.《娜塔莎》列夫托尔斯泰(俄国) 活泼、天真、热情争强好胜、渴望受关注及胸无城府、率真个性为爱义无反顾 艺术特色: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人物塑造方法。 8.《素芭》泰戈尔(印度) (1)人物:素芭是一位美丽聪慧的哑女。她心灵纯净、感情细腻丰富、敏感而孤独。她是人们议论的对象,是家庭的负担。她只能与大自然、动物们亲近交流,没有理解她,没人真正关心她,最后被父母以欺骗的方式嫁到远方,是一个悲剧性人物。

《外国小说欣赏》话题四:人物

《外国小说欣赏》话题四:人物 高三 2011-10-26 17:12 《外国小说欣赏》话题四:人物(参见《外国小说欣赏》第59—62页) 重点一:如何概括、分析(赏析)和评价人物形象? ①概括人物形象。 思路:找细节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提炼概括性格特点、精神品质等。 表述:找形容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来陈述。 格式:娜塔莎(素芭)是一个的人物形象。 注意:不需用材料来分析,只需得出自己的结论。 ②分析(赏析)人物形象。 先概括:如“贝尔曼是一个的人物形象”。 再证明:用文本中的事实说明。 精表述:可用分说模式,也可用“总—分—总”说模式。

分说模式,如: 贝尔曼抑郁不得志,他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耍了四十年的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 贝尔曼助人为乐,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 总分总说模式 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抑郁不得志,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爱心和自我牺牲精神的人物形象。 他…… 他…… ………… 综上所述,贝尔曼是一个……的人物形象。 ③评价人物形象。

先概括形象:如“贝尔曼是一个的人物形象”。 再挖掘意义:联系现实,挖掘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表述有先后:如: 如此处境的贝尔曼在别人生命垂危之际尚且能够不顾个人安危给别人生的希望,是在沉重叩问物质丰裕时代的“我们”的心灵,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省:我们是应该舍人为己,是应该明哲保身,是应该全己全人,还是应该舍己为人? 重点二:如何确定作品的主人公? 1.根据情节安排来确定 2.根据主题揭示来确定 3.根据文章标题来确定 4.根据隐喻意义来确定 5.根据时代背景来确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