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然地理地貌

内蒙古自然地理地貌
内蒙古自然地理地貌

内蒙古自然地理地貌

1.1 地理环境

1.1.1 地理位置

内蒙古自治区(以下简称内蒙古)地处祖国北部边疆。自东北向西南呈弧状。西起97o12′E,东至126o04′E,横跨经度28o52′,直线距离2400km;南起37o24′N,北至53o23′N,纵占纬度15o59′,直线距离1700km;全区总面积1.18×106km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3%,居全国第3位。东、南、西依次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8省区毗邻,跨越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国和俄罗斯接壤,国境线长4221km(图1.1)。东部距海较近,西部则深居内陆。从东向西干旱程度逐渐增加,由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到干旱,由冷到热的纬度地带性与由湿到干的经度地带性的纵横交织,相互作用,结合地貌条件,形成了内蒙古三大景观类型——草原景观、森林景观和荒漠景观。三大景观类型中,以草原占优势,是我国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兴安岭林区,是内蒙古最冷最湿的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用材林基地。西部荒漠地带辽阔,戈壁和沙漠分布很广,气候异常干旱。

图1.1 内蒙古自治区地势图

内蒙古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海洋湿润气流难以深入,因此具有温带高原半干旱、干旱气候的特点。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暂温热,春温骤升,秋温剧降。冬春多大风,降水稀少;夏秋多雨;年、日温差大等。

内蒙古地区大小河流很多,较大的河流有黄河、额尔古纳河、嫩江、西辽河等,其余多

为流量不大的山川沟溪和季节性河流。黄河由宁夏的惠农进大内蒙古境内,经拉僧庙、磴口、包头、托克托至准格尔旗榆树湾出境,在内蒙古境内河流呈“几”字型。额尔古纳河上游称海拉尔河,发源于大兴安岭西侧的古利牙山山麓,河流自东而西横贯呼伦贝尔高原中部,且全部在内蒙古境内,至嵯岗西边折向东北流去,至大司洛夫卡河口这一段称为额尔古纳河。嫩河系松花江的北源,南北纵贯呼伦贝尔市,及兴安盟东部边缘,是内蒙古东部的最大河流。西辽河在通辽市,其上游有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教来河三大水系。内蒙古天然湖泊星罗棋布,是一些主要牧区的天然供水源。内蒙古比较大的湖泊有位于呼伦贝尔市西部的呼伦湖和贝尔湖(一部分),位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西北部的达来诺尔,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的乌梁素诲,位于乌兰察布市凉城县的岱海,位于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的黄旗海,位于锡林郭勒盟(简称锡盟)阿巴嘎旗的查干诺尔,位于内蒙古最西部的阿拉善盟(简称阿盟)额济纳旗的嘎顺诺尔和苏古诺尔以及阿拉善左旗以北的吉兰泰盐池等。西部沙漠区申还有许多淡水湖泊,可供人畜饮水。内蒙古东部河网密集,西部河流稀疏,分布极不均匀。

内蒙古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现有耕地约1.2亿亩,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天然草场有13.2亿亩。牲畜种类较多,良种资源丰富,牲畜数量居全国之首位,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墓地。林地面积为2.64亿亩,约占全国森林面积的13.9%,森林资源丰富。水资源总量为6.68×1010m3,为全国总水量的2%。野生动植物种类较多,许多鸟兽、名贵特产驰名国内外。矿产资源也很丰富,盛产煤、铁、稀有金属稀土金属和天然碱等。

1.1.2 山脉走向

内蒙古的地形以高原为主,高原从东北向西南延伸3000km,地势由南向北、西向东缓缓倾斜。一般地区海拔1000~1500m。内蒙古高原可划分为呼伦贝尔高原、锡林郭勒高原、乌兰察布高原和阿拉善、巴彦淖尔及鄂尔多斯高原四部分。高原上分布着辽阔的草原,是我国著名的天然牧场,还分布着一部分沙漠。高原边缘的山峦,主要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等。这些山脉的位置和走向,构成一条牧业区与农业区的分界线。高原的外沿,分布着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和辽嫩平原。这三个地区,除鄂尔多斯高原土质较差和比较干旱以外,其他两个地区均为肥土沃野,是自治区的主要农耕地带。

大兴安岭山脉

又称内兴安岭、西兴安岭。位于自治区东北部和黑龙江省北部。东北~西南走向,为中国的著名山地。东北起自黑龙江南岸和额尔古纳河,南止于赤峰市境内西拉木伦河上游谷地。长达1400km,宽约200km,海拔1000~1600m,最高可达2000m。是内蒙古高原与松辽平原以及内、外流水系的重要分界线,对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稳定生态平衡,保证山地两侧农牧业生产等方面,有着重大影响。山岭东部陡峻险要,阶梯地形显著,西部和缓,逐渐没入内蒙古高原。山体比较浑圆,山脊不够明显,山顶缓平。山地中有面积较大的低山丘陵和山间盆地、山间冲积一洪积平原、河谷平原等。山地降水较多,蒸发量小,常年保持湿润,利于森林的发育。有兴安落叶松为主的针叶林带和白桦为主的阔叶林带,是我国重要的林业生产基地,素有“绿色宝库”之称。大兴安岭以兴安盟境内洮儿河为界,分为南北两段。北段长约770km,地势由北向南逐渐升高,是以兴安落叶松占优势的针叶林地区,山地东西两侧是嫩江右岸支流和额尔古纳河水系的发源地。南段又称苏克斜鲁山,长约600km,是一个中等山地,由森林草原植被占据。西南部山体高而窄。在大板、林东、鲁北、乌兰哈达一线以东的低山带,坡缓谷宽,宽阔的山间盆地与河谷平原交错,水草丰美,是优良草牧场。

伊勒呼里山

伊勒呼里为满语,意为松子。大兴安岭支脉。横跨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和黑龙江省呼玛县。西与大兴安岭主脉相连,东南与小兴安岭相接,整个山脉呈弧形,由东西走向转为东南

走向。全长约260km,海拔700~1300m,主峰大白山,海拔1528.7m。以齐齐哈尔~古莲铁路为界,分为两部分。东部山区海拔700~1000m,西部山区海拔1000~1300m。北侧倾斜平缓,南侧陡峻,成为伊勒呼里高地,是嫩江上游和黑龙江支流呼玛河的分水岭。

宝格达山

宝格达为蒙古语,意为圣山。大兴安岭支脉。位于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西北和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东北交界处,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主峰海拔1504.4m。是乌拉盖河、色也勒吉河、海拉斯台河、哈拉哈河等河流的发源地。产桦、杨、柳、山榆、松等树木,还生长蕨菜、口蘑、木耳、黄花等土特产品和白芍、赤芍、参等贵重草药。山林深处有驼鹿、野猪等野生动物。

努鲁尔虎山

燕山山脉东段。位于辽宁省和内蒙古接界处,东北西南走向,海拔均在1000m以上。从辽宁省建平县进入赤峰市敖汉旗。在敖汉旗境内长90km,主峰有大黑山、大青山、平顶山等。为西辽河上游老哈河与大凌河的分水岭,山势雄伟。矿藏有金、铁、铜、钨、铅、煤、萤石、石灰石等。

七老图山

属燕山山脉支脉。位于赤峰市西部与河北省交界处,为断块山地。西北东南走向。西北起自白岔山,东南接努鲁儿虎山。老哈河、滦河分水岭。海拔1000~1200m。主峰平顶山在河北省隆化县境内。最高峰是座落在赤峰市郊区西北部的大光顶子山,海拔2067m,也是郊区与克什克腾旗、河北省围场县的界山。大光顶子山长约3km,宽约2.5km,东北和西南坡陡峭险峻,北坡较为平缓,山上植物茂盛,产有多种野生药材。

阴山山脉

位于内蒙古中部,内蒙古高原南缘。东西走向,长约1200km,宽50~100km。西部为狼山、色尔腾山、乌拉山,中部为大青山(狭义阴山),东部以熔岩盆地、低山丘陵止于滦河与西拉木伦河的分水岭。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海拔1500~2000m,最高峰为狼山呼和巴什格山,海拔2364m。阴山与自然景观与农牧业生产的一条天然分界线。南侧山势陡峭,与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截然分开;北坡较平缓,逐渐没于高原之中。山地南北气候差异很大,水热重新分配。在构造体系上,属东西向构造带,在新生代时期喜马拉雅运动过程中,山地南麓翘起上升,山前断陷沉降,山间盆地凹陷,地貌组合主要由块状的侵蚀剥蚀中低山、山间盆地和丘陵组成。隋唐时称秦山、大斤山。近代至今称现名。山地中有金、银、铜、硫铁、石墨、石英石、石灰石等矿产资源和许多野生动植物资源。集宁、蜈蚣坝、昆都仑沟、乌布浪口等山间哑口,不仅是山地南北交通要道,而且是国防战略要地。山地中有秦、汉、北魏长城遗迹,有著名的阴山岩画。许多山峰和沟口林木茂密,水草丰美,风光秀丽,山势雄伟,为旅游胜地。

灰腾梁

亦称灰腾锡勒。灰腾系蒙古语,意为寒冷,锡勒系蒙古语,意为梁。属阴山山脉中段。东西走向,西接大青山,东接大马群山,横亘于卓资县、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和察哈尔右翼前旗4旗县。东西长约100km,南北宽约20km。海拔1500m以上,主峰海拔2113m。冬季寒冷,极端气温在-38℃左右,地广人稀,村庄较少。但水草丰美,是天然的优良牧场。黄金、石棉和建材等矿产资源丰富。察哈尔右翼中旗灰腾梁地区已开辟了旅游点,是夏季旅游和避暑胜地。

大青山

大青山,在古代称作阴山。据《古丰识略》书大青山的抿子最早出现个在明代嘉靖年间,到了清代,就经常见于史传了。大青山蒙古语名为漠喀喇,黑山之意。属阴山山脉中段,即狭义阴山。东西走向。位于土默川平原之北,东接灰腾梁,西隔昆都仑河与乌拉山相接。长约250km,宽50~100km。海拔一般在1500~1800m,主峰在土默特右旗萨拉齐北,海拔2337.7m。古代称黑山。明代嘉靖年间称青山,清代称大青山。山势西高东低,南侧断层陷落。巍峨陡峭,北侧则倾斜和缓,没入乌兰察布高原。南北两侧热量、降水量都有明显差异,为自然地理和农牧业生产天然分界线。山地内有桦、松、杨、柳、榆树等天然林。矿产资源有煤、铁、金、银、铜、石墨、石棉、石灰石、磷石、石英石、云母、煤炭等。动物资源有雕鹰、青羊、盘羊、黄羊、狍子等。

蛮汉山

蛮汉相传为蒙古族部落首领名。又名钟山、九峰山。位于乌兰察布市凉城县西北部,属大青山南支,由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平行山梁组成。自东北向西南绵延70km,东西宽约15km。主峰位于凉城县东十号乡境内,海拔2304.5m。山体宏伟,风景秀丽。山上有林地10万多亩,其中天然林8万亩。野生药资源和动物资源丰富。现为旅游圣地。

白云鄂博山

又作白音敖包山。均为蒙古语的不同音译,意为富饶的神山。位于乌兰察布草原西南部。南距包头钢铁稀土公司厂区150km,北距中蒙边界90km。东西长18km,南北宽23km,面积约48km2。平均海拔1605m,主峰白音敖包,海拔1783.9m,呈椭圆形。白云鄂博山为含铁、铝、稀土三大资源为主的综合矿床,稀土储量居世界第一,以储量大、品种全、质量优而闻名中外。矿山是包头钢铁稀土公司的主要原料基地,被誉为“世界稀土之乡”。矿区归包头市管辖。

乌拉山

蒙古语为木尼乌拉。木尼是喇嘛教中一山神,乌拉是山意。属阴山山脉西段南支。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境内东南部和包头市西北部。东至包头昆都仑河,南侧迫临黄河,西至西山嘴,北接明安川。东西长94km,宽12~30km,山地总面积约1400km2。海拔一般在1500~2000m,主峰大桦背,海拔2322m。南坡岩石裸露,植被稀疏;北坡林草较为茂盛,森林覆被率27.8%,主要树种有松、柏、杨、桦、榆等。盛产党参、黄芪等中药材和酸果、山杏等野果。是乌拉特白山羊繁殖、生息之地。野生动物有青羊、盘羊、狍子等。主要矿产有铁、菱镁矿、云母、水晶石、石棉等。大桦背雄伟壮观,山势挺拔,林木茂密,是夏季旅游和避暑胜地。

色尔腾山

属阴山山脉西段,狼山以东。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东北部和乌拉特中旗东南部。山势展开,分为三支,东西平行。南支叫白云常合山,地处小余太川之南,明安川之北,长约90km,宽约10~20km,海拔1300~1800m,主峰巴彦查干山海拔2002m。阴坡有山地牧场。中间一支叫查尔泰山,地处小余川之北,海流图盆地之东,长约90km,宽10~20km,海拔1300~1600m,主峰海拔1832m,山间有河流与泉水,较大的河有石哈河、摩楞河,为小余太川农牧林业发展提供了水源。最北一支叫哈达特山,地处海流图盆地东北,长约120km,宽约20~50km,海拔1600~1800m,多为低山丘陵。色尔腾山地矿产比较丰富,主要有铁、金、硅、煤、云母、石灰石等。

狼山

蒙古语名哈那林乌拉,意为一对山。位于自治区西部,属阴山山脉西端。东西走向,长约280km,宽约30~60km,面积约7990km2。呈弧形环抱于河套平原之北,南侧山势陡峭挺

拔,北侧倾斜较缓,西端没人沙漠中。海拔1500~2200m,最高峰呼和巴什格山,拔2364m,位于乌拉特后旗巴音布拉格苏木境内。岩石坚硬裸露,植被稀疏,只在山的阴面生长着小灌木或杂草,狼山东段可见少量的次生林木。矿产资源丰富,主有煤、金、铜、铝、锌、硫铁;珍珠岩、石灰石等,尤以硫铁矿石储量大,质量好。狼山沟谷较多,是贯通河套平原与乌拉特草原主要交通要道。山中有著名的阴山岩画。

阿尔巴斯山

阿尔巴斯为蒙古语,汉译一说为狍子的失音,一说为参差不齐之意。位于鄂尔多斯高原西北部,北起杭锦旗巴音恩格尔苏木,中跨乌海市,南至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南北长110km,东西宽15~20km,面积约2000km2。海拔1500~2000m,主峰桌子山,蒙古语名乌仁都喜山,意为铁匠铁砧子,因山顶平似铁砧或桌子而分别得名。面积约6km2,海拔2149m,也是鄂尔多斯高原最高点。山中矿藏丰富,以煤为最多,还有铁、铅、石灰石等。有青羊、石羊、盘羊、袍子等野生动物。

甘德尔山

甘德尔系蒙古语,意为哈达。因山势豌蜒起伏形似哈达而得名。位于自治区西部乌海市境内,黄河东岸,属贺兰山北部余脉。长约23km,最宽处约10km,海拔最高点1805.4m,南北走向。山中矿藏丰富,主要有铅、锌、银、铜、锗、硫以及石英砂岩。山上生长有山榆、酸枣、高蓬之类野生植物,还有黄羊、青羊、金蝎等野生动物。其中盘豆于黄河渡口以东的一段,称为乌伦木山与贺兰山隔河对峙,为黄河渡口和包头银川公路的咽喉要塞。

贺兰山脉

又称阿拉善山。均是蒙古语野骏马的不同谐音。地处阿拉善高原之西,银川平原以东,为内蒙古和宁夏界山。以山脊分水岭为界,西坡在阿拉善左旗境内,东坡属宁夏。南北走向,长约270km,宽20~40km。海拔2000~2500m,主峰在巴彦浩特镇东南达呼洛老山(银陕敖山),海拔3556m,也是内蒙古最高点。山势略呈新月型,北高南低,北部和中部山高谷深,陡峭险要,有头关、大武口、三关口等多处交通口道。南部山势较低,最后没于宁卫平原。山的东侧以断层临银川平原,西侧和缓。西侧自然景观明显差异,东坡属草原和外流区,西坡为荒漠和内流区。山地中森林资源较为丰富。属阿拉善盟贺兰山林场范围的森林面积约240km2,以云杉、油松为主,其余为山杨、山榆、桦树及多种野生果木和灌木。山地上部有面积不大的亚高山灌丛与草甸,是良好的夏季牧场。贺兰山区煤炭蕴藏量大,内蒙古和宁夏均建有许多大中型煤矿。阿拉善盟古拉本煤矿开采的太西煤,以煤质优良、燃烧无烟而远销海外。此外还有锰、铁等矿藏。贺兰山特产贺兰石,质地坚密、细腻、莹润为名贵工艺石之一。

龙首山

位于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右旗与甘肃省交界处。西北一东南走向,主峰在甘肃省山丹县北部,海拔3616m。阿拉善右旗境内海拔最高为3038m。山区发育有许多冲沟,一般有潜流,有些出露成泉。山地北面为浩瀚的戈壁与沙漠。龙首山与合黎山合成甘肃北山。

台黎山

位于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右旗与甘肃省的交界处。西北一东南走向,海拔1500m左右。主峰在甘肃省高台县北,海拔2081m。阿拉善右旗境内海拔最高1419m。与龙首山合称为甘肃北山。

1.2 地质地貌及植被分布

1.2.1 地质地貌

内蒙古的地貌以蒙古高原为主体,具有复杂多样的形态。除东南部外,基本是高原,占总土地面积的50%左右,由呼伦贝尔高平原、锡林郭勒高平原、巴彦淖尔~阿拉善及鄂尔多斯等高平原组成,平均海拔1000m左右,海拔最高点贺兰山主峰3556m。高原四周分布着大兴安岭、阴山(狼山、色尔腾山、大青山、灰腾梁)、贺兰山等山脉,构成内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梁。内蒙古高原西端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毛乌素等沙漠,总面积1.5×105km2。在大兴安岭的东麓、阴山脚下和黄河岸边,有嫩江西岸平原、西辽河平原、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及黄河南岸平原。这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光照充足、水源丰富,是内蒙古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主要产区。在山地向高平原、平原的交接地带,分布着黄土丘陵和石质丘陵,其间杂有低山、谷地和盆地分布,水土流失较严重。全区高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53.4%,山地占20.9%,丘陵占16.4%,河流、湖泊、水库等水面面积占0.8%。

图1.2 内蒙古地区卫星影像图

内蒙古地势较高,平均海拨1000m左右,基本上是一个高原型地貌区。在世界自然区划中,属于著名的亚洲中部蒙古高原的东南部及其周沿地带,统称内蒙古高原,是我国四大高原的第二大高原。总观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由西向东北倾斜。但在内部结构上又有明显差异,区内分布有山地、丘陵、高平原、平原、滩川、沙地、沙漠、戈壁、湖沼等多种地形。

由东北向西南以大兴安岭、燕山、阴山、贺兰山、龙首山、北山为主等山脉,呈弧形横贯于自治区中部,高程多为1000~2000m,构成了内蒙地区的地貌脊梁,形成了农业、牧业过渡地带和内、外流域的分界线,成为分陋南部平原与北部高原的天然屏障。

根据区内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岩性、地层结构、大地构造诸因素,将全区划分为7

个大的地貌形态单元。即:大兴安岭山地、西辽河平原、内蒙古北部高原、阴山山地、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和阿拉善高原。其地貌单元特征简述如下:

大兴安岭山地

大兴安岭山地位于自治区东北部,西北与额尔古纳河为界,北与俄罗斯及黑龙江省山地衔接,南抵河北省北部燕山山地,西起内蒙古北部高原,东至嫩江和西辽河平原。南北长约1350km,东西宽150~300km,面积约32×104km2。山体主要由花岗岩、中酸性火山岩、局部有玄武岩等火山岩组成。地貌形态上有中山、低山、丘陵、熔岩台地和山间河谷。

大兴安岭山地总体趋势是南高北低,东陡西缓,分水岭偏西侧。以洮儿河为界,北部山体较低,较宽阔,山岭连绵,海拨高程1000~1110m,个别山峰海拨高程可达1700m,多被森林覆盖,是我国主要用材林基地。受寒冷气候条件影响,有多年冻土和岛状冻土分布,从而增添了冻土的微地貌景观;洮儿河以南,山体相对较高,较北部狭窄,海拨高程为1000~1300m,最高峰为克什克腾境内的黄岗山,高达2034m,为大兴安岭山地最高峰。以大兴安岭山脊线为界,东西两坡不对称。分水岭以东,山翼较陡,坡峰较大,由中、低山过渡到丘陵,呈阶梯状向西辽河平原降落,山岭与沟谷相间,由于降水较充沛,水系发育,多系长年流水,河谷宽阔,逆源侵蚀强烈,从而导致山体破碎,沟壑纵横;分水岭以西,山翼较窄、平缓,由中山、低山过渡到丘陵高原。中低山山脊、山顶散立,不连续,加之降水相对稀少,河网不太发育,流水对地面切割作用差,沟谷呈槽状,谷壁平直,谷底宽阔。大兴安岭山地总体沟谷发育,有长年河流或间歇性河流,河谷中第四系砂砾石沉积较厚,为供水有利地段。该区分隔了松辽平原与内蒙古高原,岭西处于季风的背风面,降水较少;岭东处于东南季风的迎风面,雨量充沛,是发展农、牧、林结合的好地方。

西辽河平原

西辽河平原位于大兴安岭东侧南部,北起嫩江支河古里河、南抵燕山山地北麓,为松辽平原西缘,包括嫩江西岸平原和西辽河平原。均为第四系砂粘土、粘砂土、砂、砂砾石组成之冲积平原。

在自治区境内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扎赉特旗一带为分布面积小,形态简单的扇形地。

西辽河平原东宽西窄,地势由西南向东北缓慢倾斜,海拨高程150~250m左右,部分地段不足100m,平原区除西辽河一级阶地以外,大部分被风积沙所覆盖,尤其是西辽河南岸一带已成为著名的科尔沁沙地。形态上有新月型沙丘、沙丘链,相对高差5~15m,东西向分布的复合沙垅,风蚀坑、风蚀洼地,常形成湿地、沼泽地和小湖泊。

沙地以南的库伦、奈曼南部,为风积黄土台地。其面积较小,呈东西向条带状。台面海拨高程400~450m,黄土堆积厚度10~70m,前缘厚度较大,其间冲沟发育多呈“V”字型,支叉纵横,千沟万壑,土地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前缘以20~30m的大陡坎与西辽河平原相接。

西辽河平原,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厚度大,降水量较大,西部的西拉沐伦河、乌力吉沐伦河、霍林河等常年河流流经本区、天然补给量大,地下水资源丰富,本区适合于发展农业和畜牧业。

内蒙古北部高原

内蒙古北部高原东起大兴安岭山地西侧,西至阿拉善高原,北与蒙古国境线及其丘陵相连,南接阴山山地北麓,呈北东至南西向展布。地貌形态上包括高原、盆地、丘陵、熔岩台地及浑善达克沙漠。盆地及高原均为中生代所形成。其下部为白垩系陆相碎屑岩沉积,仅在呼伦贝尔高原边缘分布有侏罗系火山碎屑岩,上部为第三系陆相碎屑岩,伴随新构造运动、有玄武岩喷发。高原上河流、湖泊及沙地,堆积有薄层第四系冲积、湖积与风积物。高原边

缘及内部零星分布有丘陵、残丘和熔岩台地,丘陵和残丘由侵入岩和变质岩组成。

在锡林郭勒盟浑善达克沙漠北部有玄武岩喷发形成的阿巴嘎熔岩台地和灰腾西里熔岩台地,具三级台面。三级台面海拨高程北部为1200~1300m,南部为1340~1380m,台面平坦,前缘陡坎高100~140m,坡角15~20度,台坡“V”字型小冲沟发育。二级台面海拨高程1165~1250m,台面平坦,前缘陡坎高40~60m,坡角10~20度,局部台面剥蚀强烈。一级台面海拨高程1040~1180m,台面平坦开阔,前缘陡坎高40~60m,坡角10度左右,台地陡坎处常有悬挂泉水出露,台面上有大小不等的火山锥、剥蚀丘、剥蚀柱。

内蒙古北部高原总体地势南高北低,北部国境线一带地形又升高,海拨高程一般为960~1500m,呼伦贝尔高原海拨高程一般为700~1500m。由于受地质构造的控制,自南而北有苏尼特~锡林浩特和东索伦~哈尔努都二个东西向展布的低山丘陵带。南部低山丘陵带海拨高程1100~1400m,岩石裸露,风化作用强烈。尤其是花岗岩组成的丘陵,在很多地方被剥蚀得较平坦,常残留有1~2m高,面积几平方米的剥蚀柱、剥蚀丘等。在丘陵中有一些宽缓的沟谷,其中有较明显的河床。北部低山丘陵带海拨高程为1200~1400m,东段沟谷发育,多为开阔的“U”字型,西段山势平缓,沟谷发育次之,丘间形成洼地,丘陵区边缘,地势平坦,形成波状高平原。

高原区由南向北渐低,呈东西向断续分布的五级阶状高平原。五级高平原系波状平原,由花岗岩或前白垩纪地层组成,面积较小,海拨高程1470~1520m,四周有较宽阔的河谷,其间有间歇性河床,高平原顶部可见旧河道遗迹,宽100~200m,一般较附近地形低5~6m。四级高平原台面宽、延长远,海拨高程1342~1380m,由第三、白垩纪地层组成,受剥蚀作用常形成砾石戈壁、碟状洼地、盆状洼地。三级高平原一般较平坦,海拨高程1200~1250m,由第三、白垩纪地层组成,表面覆盖薄层戈壁砾石,其间有呈北北东向的“U”型谷穿过,将高平原分割成几大块。二级高平原台面平坦,缺乏沟谷,海拨高程1080~1120m,亦由第三、白垩纪地层组成,局部可见碟状洼地,大部分为戈壁砾石,小部分为风积沙所覆盖。一级高平原台面较平坦,海拨高程960~1000m,台面上有剥蚀洼地和小的盐碱小湖。

浑善达克沙漠,地势北高南低,海拨高程1100~1300m,东部多固定、半固定的沙垅、沙岗和沙丘,一般高差5~30m,最高可达40m,呈近东西向展布,尚有风蚀洼地、湿地和湖盆分布。西部则多活动的新月型沙丘,高差2~15m不等,沙丘的形成多属当地之第四系湖积砂层经风的吹扬再堆积而成。沙漠下部有较厚的湖相沉积地层,地下水较丰富。

本区的呼伦贝尔高原和锡林郭勒高原有优良的草场,是发展畜牧业的理想地区;乌兰察布高原地下水系很不发达,成为缺水草场。

阴山山地

阴山山地位于内蒙古中部,自西向东包括狼山、色尔腾山、乌拉山、大青山、蛮汉山及燕山山地,北与内蒙古北部高原毗邻,东抵大兴安岭西南山地,南依河套平原,东西长约1300km,南北宽80~240km,面积约12×104km2。主要由太古界变质岩系、侏罗系中酸性火山岩及不同时期的花岗岩组成。总地势西高东低,北缓南陡。

西部以中低山地形为主,海拨高程1400~2200m,狼山最高峰2364m,大青山最高峰2338m,相对高差一般200~500m。山峰尖脊险峻,南侧陡峭,沟谷发育,大部分沟谷中有泉水汇聚形成常年水流。北侧平缓,多以丘陵缓坡伸进内蒙古北部高原。

东部以低山丘陵地形为主,海拨高程1400~1700m,相对高差200~400m,山势稍低,山坡缓伏,峰顶浑园,沟谷发育,山间多宽谷洼地,形成河流,两岸有阶地。

在集宁周围有第三系玄武岩组成的熔岩台地,分布于察右前旗、察右中旗、察右后旗、集宁、兴和、丰镇、凉城以及和林格尔县一带。台地长期遭受剥蚀,台面不平,轮廓不整,往往被深切割沟谷分割成面积不等的桌状山,剥蚀残丘、残山等熔岩地貌形态。

在和林格尔、凉城、清水河一带分布有黄土地形,梁、冲沟发育。

阴山山地山间及丘间分布有构造剥蚀的山间盆地包括海流图、西河、乌克忽洞、固阳~白灵淖、武川~乌兰花、供济堂~土牧尔台、大六号和朝阳等山间盆地,为坳陷盆地。盆地内海拨高程一般在1300~1600m之间,盆地主要由第四纪、第三纪及白垩纪地层组成。地貌多呈宽浅波状高平原地形,与四周丘陵相比略显低洼。剥蚀堆积的山间盆地有黄旗海、岱海等盆地,为断陷盆地。盆地呈现封闭型,由盆地周边的山前冲洪积扇群向盆地中心倾斜,中部为湖积层。地表水体由四周向中心汇聚,形成海子,盆地内海拨高程一般在1230~1400m 之间,主要由第四系地层组成,其下有第三纪、白垩纪地层分布。区内的断陷盆地、坳陷盆地及玄武岩分布区地下水较丰富。

本区南北两侧热量与水分有明显的差别,为农牧业生产上的一条重要分界线。本区适宜发展农牧业。

河套平原

河套平原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于阴山山地与鄂尔多斯高原之间。由东向西又分为呼包平原(土默川平原)、三湖河平原、后套平原。地势由南西向北东微倾,海拨高程为900~1100m。素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之称。主要由黄河及其支流冲积物堆积而成。平原内主要地貌形态包括山麓阶地、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黄河、大黑河冲湖积平原和乌兰布和沙漠。

山麓阶地主要分布在阴山山前,托克托、和林格尔一带蛮汉山山前,一般可见五级阶地,三级阶地延续较远,四、五级阶地断续分布。五级阶地为基座阶地,海拨高程1100~1150m,台面宽在狼山山前的别里盖庙一带约500m左右,高出四级阶地台面10m左右,大青山前的美岱召一带宽50m,高出四级台面约30m。四级阶地亦为基座阶地,海拨高程1040~1100m,狼山一带台面宽100m左右,高出三级台地5~50m。大青山山前台面宽度各不相同,高出三级阶地20~30m。三级阶地为侵蚀与堆积过渡型阶地,海拨高程1060~1070m,台面平坦,高出二级阶地20~30m。二级阶地属堆积阶地,阶地主要分布在山前各沟口附近,其宽度和长度因沟的大小不同而异,一般南北向分布较长,为300~400m,宽5~40m,海拨高程1040~1060m,高出一级阶地面约5m左右。一级阶地亦属堆积阶地,分布于狼山与大青山山前各沟谷的出口处,为零星的残存阶地,由近代冲洪积物堆积而成,一般高出山前冲洪积扇2~3m,海拨高程1020~1040m。在托克托县一带,可见三级阶地,三级为黄土台地,冲沟发育。二级阶地由中下更新统湖积物堆积而成,台面遭水流作用破坏不完整,一级阶地为黄河、大黑河冲积阶地,地势平坦。

山前冲洪积平原,近东西向条带状展布于阴山南麓,包括洪积锥和冲洪积扇群组成的山前倾斜平原及扇前洼地。洪积锥主要分布在山前大小沟口之出口处,呈锥形,形状大小各异,主要由山沟短暂洪水搬运的砂砾卵石组成。各冲洪积扇及扇间洼地相连接构成了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各扇面积大小不等,自西向东较大的有炭窑沟、乌兰不浪沟、昆都仑河、五当沟、美岱沟、万家沟、乌素图沟、哈拉沁沟等十多个大的冲洪积扇,面积一般在30km2左右,地面坡降6~30‰,海拨高程在1000~1100m之间。山前倾斜平原前缘有较明显的扇前洼地,多出现沼泽湿地,并伴有盐渍化现象。南与黄河、大黑河冲洪积平原衔接。

黄河、大黑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开阔,西部略有起伏,由西向东偏东南倾斜,坡降为2~5‰。由第四系中下更新统、上更新统及全新统冲积、冲湖积物质堆积而成。黄河冲积平原以后套平原、呼包平原西部最宽,三湖河平原最窄。平原上除有引黄灌溉渠系外,还有黄河古道及风积沙丘,黄河古道主流宽约250m左右,并沿古道分布有沙丘,多为新月型沙丘,相对高差一般在2~5m之间,最高可达50m。现代黄河两侧有一级阶地。河漫滩。大黑河冲湖积平原,位于呼包平原东部,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海拨高程990~1010m,其上残留有大黑河古河道,下游与黄河冲积平原交汇,个别地段有盐渍化现象。

另外在此区西部有乌兰布和沙漠,分布有链状、垅岗状沙丘,多为活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一般相对高差在10~30m之内,最高可达50m。由第四系上更新统、中下更新统和湖积

粉细砂经风的吹扬堆积而成。

本区是内蒙古历史较久的引黄灌溉农业区,被誉为“塞上江南”,是内蒙古的粮仓。

鄂尔多斯高原

鄂尔多斯高原位于河套平原的南部,东、西、北三面被黄河环绕,西南为宁夏,南与陕北黄土高原相连,为一波状高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并以东胜~杭锦旗梁地为分水岭,向南北两侧波状高平原缓缓下降。地貌形态有:西侧桌子山、贺兰山中低山山地,东侧准格尔黄土丘陵,南北两端分别为毛乌素沙漠和库布其沙漠,黄河南侧的冲积平原,其高原主体为波状高平原。

桌子山、贺兰山中低山山地,呈南北向延伸,海拨高程为1600~3000m。由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灰岩及石炭二迭系砂岩、页岩夹煤层组成。贺兰山北侧较平缓,南侧逐渐升高。桌子山西侧陡东侧缓,岗德尔山两侧均较陡,受构造影响多形成直立峭壁与桌状山顶,山脊狭窄,切割强烈,沟谷以东西向发育为主。在桌子山以西有黄河自南向北通过,黄河两侧为开阔的山前倾斜平原。

东胜波状高平原处于两大沙漠之间。东起准格尔黄土丘陵,西至桌子山,海拨1000~1400m,岩性由下白垩统厚层砂岩组成,上覆第三系砂砾岩和第四系湖积、冲积、风积物,地表波状起伏,西部和北部分布有残丘和梁地,其间镶嵌有许多盐碱湖。

高原东部为准格尔黄土丘陵,分布于准格尔旗和伊金霍洛旗一带,由前侏罗纪地层组成。丘陵顶部被第四系上更新统黄土所覆盖。海拨高程1000~1600m。沟谷发育,切割强烈,水土流失严重。

波状高平原北部为库布其沙漠,呈东西向带状展布,南高北低,海拨高程1300~1400m,下伏白垩纪地层,沙漠北部边缘为第四系湖积层,沙丘低矮,有自流水分布。向沙漠中心地带沙丘逐渐增高,以链状沙丘为主。

波状高平原南部为毛乌素沙漠,亦呈东西向展布,西北高,东南低,海拨高程1200~1600m,下伏白垩纪地层和第四系上更新统湖积沙层。沙丘多为链状、垅岗状。沙丘间有积水湖盆和洼地,周边多为半固定沙丘。

在达拉特旗以北,黄河南岸间有一东西向长条状分布的达拉特冲积平原,由第四系中下更新统、上更新统、全新统冲积物堆积而成。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地表平坦开阔,略有起伏,近黄河一侧有一级阶地、河漫滩,多沼泽及盐碱地分布。

本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降水较多,适宜发展林业和畜牧业。

阿拉善高原

阿拉善高原位于自治区最西部,东部为内蒙古北部高原、阴山山地、河套平原,西南部与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交界,北至中蒙边界。主要地貌形态有北山山地,阿尔腾山,合黎—龙首山,雅布赖山和贺兰山中低山地、高原、山间盆地、额济纳冲湖积平原及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本区降水量小,气候干旱,地表水系不发育,大部分地区为荒山、沙漠、岩漠及戈壁,具典型的荒漠景观,仅在额济纳河两岸之冲湖积平原可见草原绿洲。总地势是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海拨高程一般为1000~1800m,贺兰山海拨3556m,龙首山海拨3616m,额济纳河最低仅800m左右。

北山山地由花岗岩及前寒武纪变质岩组成,以中低山及山间盆地为地貌特征,海拨高程为1400~1800m,高差一般为200~300m。合黎山~龙首山由前寒武纪地层和花岗岩组成,海拨高程1600~2000m。雅布赖山位于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将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分隔开,是一天然分界线,海拨高程1800~2000m。贺兰山呈北北东向展布,由前古生界变质岩和寒武系、奥陶系石灰岩组成,海拨高程一般为2000m左右,局部达3000m以上,岩石裸露,风化壳裂隙发育,山地岩壁陡峭,山峰、山脊尖峻,沟谷深切,多呈“V”字型,不

但狭窄而且弯曲,谷中常有泉水分布。山前有广阔的山前倾斜平原,其间沟谷切割强烈,有明显的阶地陡坎。沟谷为季节性泄洪通道。以上诸山均为构造剥蚀中低山。阿尔腾山属低山丘陵,位于巴丹吉林沙漠以东,海拨高程在1000~1500m,主要由泥盆纪、石炭纪及二迭纪浅变质岩组成,岩体宽缓,丘顶浑圆,相对高差50~100m,多系准平原化,山前分布有砂砾石戈壁。山间和丘间多分布有大小不等的盆地,山间盆地较大,覆盖有砾石戈壁,而丘间盆地较浅,盆地内地形开阔,略呈波状起伏,海拨高程900~1300m,以剥蚀堆积为主。

巴丹吉林沙漠区内面积约4×104km2,地形起伏较大,海拨高程1100~1650m,东南高,西北低,由沙丘及沙山组成。沙漠南北两侧多为新月型沙丘、沙丘链,沙漠腹地为复合型沙山,沙山海拔高程1150~1650m,相对高差300~400m。沙山、沙丘间多有湖泊分布,一般为咸水湖。

腾格里沙漠,约4×104km2,总地势南西高、北东低。略向北东方向倾斜。海拨高程一般在1200~1400m,高差100m,形成沙山。沙山密布,沙丘连绵起伏,为新月型沙丘链、沙垅、沙山叠置而成。沙丘、沙链间多有洼地和湖泊,湖泊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汇集处,由于气候干旱,湖水蒸发强烈,盐分浓缩,多为高矿化度咸水湖。

额济纳河冲湖积平原。位于北山山地与巴丹吉林沙漠之间,由第四系上更新统及全新统冲湖积物堆积而成。地表有砂石戈壁。地貌上呈北宽南窄的扇形冲湖积平原,总地势南高北低,平坦开阔,坡降在1~2%之间,海拨高程800~1000m,地表湖泊发育,多有南北向冲沟,主河道河床宽浅,一般100~300m,局部达500m,是阿拉善高原上的草原绿洲。

1.2.2 植被分布

土壤

内蒙古地域辽阔,土壤种类较多,其性质和生产性能也各不相同,但其共同特点是土壤形成过程中钙积化强烈,有机质积累较多。根据土壤形成过程和土壤属性,分为9个土纲,22个土类。在9个土纲中,以钙层土分布最少。内蒙古土壤在分布上东西之间变化明显,土壤带基本呈东北~西南向排列,最东为黑土壤地带,向西依次为暗棕壤地带、黑钙土地带、栗钙土地带、棕壤土地带、黑垆土地带、灰钙土地带、风沙土地带和灰棕漠土地带。其中黑土壤的自然肥力最高,结构和水分条件良好,易于耕作,适宜发展农业;黑钙土自然肥力次之,适宜发展农林牧业。

植被

内蒙古境内植被由种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等不同植物种类组成。植物种类较丰富,已搜集到的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共计2351种,分属于133科,720属。其中引进栽培的有184种,野生植物有2167种(种子植物2106种,蕨类植物61种)。植物种类分布不均衡,山区植物最丰富。东部大兴安岭拥有丰富的森林植物及草甸、沼泽与水生植物。中部阴山山脉及西部贺兰山兼有森林、草原植物和草甸、沼泽植物。高平原和平原地区以草原与荒漠旱生型植物为主,含有少数的草甸植物与盐生植物。内蒙古境内草原植被由东北的松辽平原,经大兴安岭南部山地和内蒙古高原到阴山山脉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组成一个连续的整体,其中:草原植被包括世界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草原等。荒漠植被主要分布于伊克昭盟西部、巴彦淖尔盟西部和阿拉善盟。主要由小半灌木盐柴类和矮灌木类组成,共有种子植物1000多种。植物种类虽不丰富,但地方特有种的优势作用十分明显。

1.3 地表水文

1.3.1 概况

地表水

内蒙古平均地表年径流量约2.91×1010m3,占河川径流总量的78%;多年平均径流量为8.0×109m3,占河川径流总量的22%。由于河川径流受大气降水及下垫面因素的影响,年径流量地区分布不均,水资源也不平衡,局部地区水量富而有余,而大部分地区干旱缺水。同时,河川径流年内分布不均,年际间变化比较大。年降水集中在6~8月,汛期径流量占全区径流量的60~80%。历年间径流量大小不匀,相差很大。年径流量最大与最小的比值,东部林区各河流为4~12;中部各河流为6~22;西部地区各河流高达26以上。此外,从区外流入自治区境内的河川径流量有3.31×1010m3,其中黄河入境的平均年径流量3.15×1010m3,额济纳河8.4×108m3。

地下水

内蒙古地下水平均资源量为2.54×1010m3。山丘区地下水平均年资源量为1.13×1010m3,占全区地下水资源量44%。其中河川径流量为8.0×109m3,占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的7l%。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年资源量为1.72×1010m3,扣除与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的重复计算后,占全区地下水资源量的56%。自治区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受大气降水、下垫面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平原多、山丘区少和内陆河流域更少的特点。自治区平原区扣除与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间的重复计算后的地下水资源模数,一般在5.9~6.5×104m3/km2,为山丘区地下水平均水资源模数的2.2~2.7倍。内陆河流域地下水资源模数为1.1×104m3/km2,因而地下水资源十分贫乏,只是在内陆闭合盆地的平原或沟谷洼地,地下水才比较富集。全区按自然条件和水系的不同,分为:大兴安岭西麓黑龙江水系地区;呼伦贝尔高平原内陆水系地区;大兴安岭东麓山地丘陵嫩江水系地区;西辽河平原辽河水系地区;阴山北麓内蒙古高平原内陆水系地区;阴山山地、海河、滦河水系地区;阴山南麓河套平原黄河水系地区;鄂尔多斯高平原水系地区;西部荒漠内陆水系地区。

1.3.2 水文

内蒙古境内共有大小河流l000余条,祖国的第二大河——黄河,由宁夏石咀山附近进入内蒙古,由南向北,围绕鄂尔多斯高原,形成一个马蹄形。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km2以上的河流有70多条;流域面积大于300km2的有258条。有近千个大小湖泊。全区地表水资源为6.71×1010m3,除黄河过境水外,境内自产水源为3.71×1010m3,占全国总水量的1.67%。地下水资源为3.00×1010m3,占全国地下水资源的2.9%。扣除重复水量,全区水资源总量为5.18×1010m3。年人均占有水量2370m3,耕地每公顷平均占有水量l×104m3,平均产水模数为4.4l×104m3·km-2。内蒙古水资源在地区、时程的分布上很不均匀,且与人口和耕地分布不相适应。东部地区黑龙江流域土地面积占全区的27%,耕地面积占全区的20%,人口占全区的18%,而水资源总量占全区的65%,人均占有水量8420m3,为全区均值的3.6倍。中西部地区的西辽河、海滦河、黄河3个流域总面积占全区的26%,耕地占全区的30%,人口占全区的66%,但水资源仅占全区25%,其中除黄河沿岸可利用部分过境水外,大部分地区水资源紧缺。

1.3.3 河流水系

内蒙古河流分外流水系和内陆水系。大兴安岭、阴山、龙首山、合黎山等山地为内、外流水系的主要分水岭。山地南侧为外流水系,主要有黄河、海河、滦河、西辽河、嫩江、额

尔古纳河等6个水系所组成。其中较大支流共有27条,流域面积约5.59×105km2,主要汇入鄂霍茨克海和渤海。山地北侧为内陆水系,主要有乌拉盖河、昌都河、塔布河、艾不盖河、额济纳河等,约有支流25条,流域面积约7.75×104km2,一般上游地段河床相对稳定,下游流入高原,地形开阔,河床多变,最后以片流失散于洼地或流入大小湖泊。无流区面积约5.47×105km2,占全区面积约36%。湖泊星罗棋布,有上千余个,主要分布于西辽河平原、内蒙古北部高原、鄂尔多斯高原,阿拉善高原。可分为淡水湖、微咸水湖和咸水湖。水面面积大于100km2的天然湖泊有呼伦湖、贝尔湖、达里诺尔、乌梁素海、岱海、黄旗海、查干诺尔、嘎顺诺尔。

黄河水系

黄河是流经内蒙古的最大河流,由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咀山市入境,到准格尔旗的榆林湾出境,干流总长830km,区内流域面积1.51×105km2,最宽处4000 m,最窄处仅200m。区内左岸主要支流有五当沟、美岱沟、万家沟、水磨沟、大黑河等,右岸有毛不浪沟、西柳沟、母化河,都是兔河,纳林河等。其特点是流域面积小,河沟短,沟深坡陡比降大,河流流量小,以泄洪为主。黄河泥沙含量较高,7~10月份含沙量最大,最大含沙量可达70kg·m-3。年平均径流量7.70×108m3。

海河水系

海河水系发源于乌兰察布盟的兴和县、丰镇市。主要支流有:二道河、饮马河、银子河、阳河、巴音图河等,流域面积5600km2,处山地丘陵区,谷深河窄,沟壑纵横,河道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较大。

滦河水系

发源于河北省丰宁县,流经锡林郭勒盟正兰旗、多伦县,上游称闪电河,与黑风河汇合后称滦河,流域面积6900km2,年平均径流量1.43×108m3。主要支流有黑风河、闪电河、吐里根河等。

西辽河水系

西辽河上游老哈河发源于河北省平泉县,干流长830km,流域面积1.39×105km2。年平均径流量2.33×109m3。主要支流有老哈河、西拉木伦河,西辽河、英金河、乌力吉木仁河、教来河、新开河等。

嫩江水系

嫩江发源于大兴安岭支脉伊勒呼里山南坡,是内蒙古东部最大河流,由北向南纵贯呼伦贝尔东盟东部,汇入松花江,全长1369km,流域面积2.8×105km2,内蒙古境内流域面积1.53×105km2,年平均径流量为7.91×109m3。河水含砂量小,水土流失较轻。主要支流有甘河、诺敏河、阿伦河、雅鲁河、淖尔河、洮尔河、霍林河等。

额尔古纳河水系

额尔古纳河位于内蒙古东北部,上游海拉尔河发源于大兴安岭西侧的吉鲁契那山。自治区内干流长540km,流域面积1.07×105m2。植被良好,河水含砂量小。年平均径流量1.25×1010m3。主要支流有海拉尔河、根河、伊敏河、克鲁伦河、乌尔逊河、得尔布干河、莫尔道嘎河、阿巴嘎河、激流河、乌马达河、大司洛夫卡河等。呼伦贝尔盟西部的主要河流、湖泊均属额尔古纳河水系。

内陆水系

内陆水系分内蒙内陆河、河西内陆河、鄂尔多斯内陆河三部分。

内蒙内陆河主要分布在阴山山地以北,大兴安岭以西及阴山山间盆地中。主要有乌拉盖

河、锡林河、泉玉林河、霸王河、昌都河、塔布河、艾不盖河等。年平均径流量为8.10×108m3。

1.3.4 水资源

年降水量

全区1956~2000年多年平均降水量3.26×1011m3(其中7、8、9月降水量按全年的50%计,降雨量约1.63×1011m3)折合282.1mm,其中额尔古纳河流域为351.7mm,嫩江流域为482.0mm,辽河流域为374.2mm,海河流域为369.4mm;黄河流域为270.3mm,内蒙古高原内陆区244.3mm,河西内陆区为91.2mm。

年径流量

全区1956~2000年多年平均径流量4.07×1010m3,径流深35.1mm;其中额尔古纳河流域径流量为1.20×1010m3,径流深73.2mm;嫩江流域径流量2.20×1010m3,径流深22.4mm;海滦河流域径流量3.18×109m3,径流深4.0mm;黄河流域径流量2.11×109m3,径流深14.0mm,内蒙古原内陆区径流量1.09×109m3,径流深3.6mm;河西内陆源径流量3.0×107m3,径流深0.1mm。

蒸发

水面蒸发量的地区分布

内蒙古水面蒸发量总的分布趋势是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递增。与降水量分布趋势相反,即降水大的地区蒸发量小,降水小的地区蒸发量大,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变化范围在600~2000mm之间。水土流域严重、植被稀疏、干旱高温地区大于植被良好、湿润、寒冷的地区。

水面蒸发量地带明显,变化幅度大。由东向西河流水面蒸发量(E601以下同)从600mm 左右到250mm以上,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一半地区蒸发可达到降水量10倍以上,在植被较稀少的沙漠区和戈壁滩可达到30~60倍以上,在最西部的阿拉善盟拐子湖水面蒸发高达2777.3mm,向东气候相对湿润,年水面蒸发逐渐减少,低值区出现在额尔古纳河流域,年水面蒸发量在900mm左右。

水面蒸发量的年内分配

水面蒸发量的年内变化受季节影响,随各月的气候、湿度、风速而变化。冬季(11~2月)寒冷、气温低,蒸发小,4个月蒸发量仅占年蒸发量的5~10%,春秋两季(3~5月、9~10月)风大,气候干燥、蒸发较大,5个月蒸发量占年蒸发量的50%左右;夏季(6~8月)气温高、蒸发量大,3个月蒸发量占年蒸发量的40~50%,全区最大月蒸发值出现在5、6月份,这是由于内蒙古春夏之交风大、气温高、干燥等多种因素造成。

水面蒸发量的年际变化

区域水面蒸发量的多年变化主要受影响其变化的各种气候因素影响,特别受气温、降水的影响。同一地区年降水、气温、湿度变化较大,则蒸发量变化也较大;气候条件的年际变化平缓,水面蒸发的年际变化亦相对较小。与年降水量和年径流量相比,水面蒸发的年际变化相对较小。最大,最小水面蒸发比值一般在1.3~1.7之间,个别地区较在,如吉兰泰站极值比达2.3。

陆地蒸发

陆地蒸发是指区域内水体蒸发、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的总和。陆地蒸发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降水量等气象因素。在降水量较充分的湿润地区,陆地蒸发量趋近于水面蒸发能力;干

旱地区蒸发能力大于陆地蒸发量。内蒙古陆地蒸发量与该地区的年降水量和河川年径流量密切相关。

我区受降水和气候条件的制约,陆面蒸发变化幅度大,从50mm以下到400mm以上,总的分布基本与降水分布一致,即由东南向西北减少。详见内蒙古西部区陆面蒸发量等值线图。陆面蒸发量最小的地区在干旱的沙漠区,尤其是西部阿拉善盟大部分地区少雨,多风,极度干旱,地面径流量很小,陆面蒸发量趋近于降水量。

水资源量

内蒙古水资源综合规划1956~2000年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5.61×1010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4.07×1010m3地下水资源量2.38×1010m3,重复量8.37×109m3。

1.4 行政区域

内蒙古行政区划辖9个地级市、3个盟,即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盟市下辖11县级市、49旗、3自治旗、17县、20市辖区、1矿区,旗县(县级市、市辖区)下辖280个苏木、1个民族苏木、410个乡、18个民族乡、526个镇、190个街道办事处及3326个嘎查、8902个村、2757个居委会。

图1.3 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域图

内蒙古横跨东北、华北、西北广阔的地区,人们生活习俗差距很大。自东北向西南排序如下:

传统上属于东北地区的有:

呼伦贝尔市(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满洲里市牙克石市扎兰屯市额尔古纳市根河市阿荣旗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

兴安盟(乌兰浩特市阿尔山市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中旗扎赉特旗突泉县);

通辽市(科尔沁区霍林郭勒市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开鲁县库伦旗奈曼旗扎鲁特旗);

赤峰市(新城区红山区元宝山区松山区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林西县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宁城县敖汉旗)。

属于华北地区的有:

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二连浩特市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太仆寺旗镶黄旗正镶白旗正蓝旗多伦县);

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丰镇市卓资县化德县商都县兴和县凉城县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四子王旗);

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新城区玉泉区赛罕区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武川县清水河县)。

属于西北地区的有:

包头市(昆都仑区东河区青山区石拐区白云矿区九原区土默特右旗固阳县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达拉特旗准格尔旗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杭锦旗乌审旗伊金霍洛旗);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五原县磴口县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杭锦后旗);

乌海市(海勃湾区海南区乌达区);

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

1.5 内蒙古农牧业生产的特点

内蒙古幅员辽阔,广袤的农田,美丽的草原,茂密的森林,宽阔的水面,丰富的资源,蕴藏着极其巨大的生产潜力。

农业资源

自治区光照充足,并以直射为主,一年中4~9月份作物生长期间辐射占全年总辐射量的65%左右。自治区日照充足,年日照时数为2500~3100小时,自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多。自治区日照百分率为61~81%,而农作区均在70%以上。

自治区热能资源丰富,多数农业区日平均气温≥0℃的农耕期持续日数为200~230天,积温为2500~3600℃,≥5℃的作物生长期持续日数为160~190天,积温为2300~3500℃,≥10℃的生长活跃期持续日数为120~160天,积温为2100~3200℃,相当多的地区夏收作物尚有较多的剩余积温,可以开展间、套、复种,自治区年平均昼夜温差较大,非常有利于作物营养物质的积累。

自治区土地辽阔,耕地资源得天独厚,全区拥有农耕地1亿亩以上。农作物主要种植地区是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西辽河平原、嫩江西岸平原和广大丘陵山区。这些地区有适宜于农作物生长的黑土、黑钙土、草甸土、淤灌土等多样性土壤地带。除现有耕地外,还有大面积的后备土地资源,其中不少质量好和较好的宜农土地有待科学合理开发利用。

自治区农作物品种资源丰富,全区拥有粮食、油料等25种植物一万多个品种,其中有许多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良品种,这些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宝贵资源。禾本科植物有春小麦、玉米、水稻、高粱、谷子、莜麦、糜、黍等;豆科植物有大豆、小杂豆等200多个品种;茄科植物有马铃薯等80多个品种,菊科植物向日葵有油用、食用两种;亚麻科植物有30多个品种;还有甜菜、烟叶、小茴香、麻类、黑瓜籽、河套蜜瓜等经济作物及瓜果。我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多数品种质优、量大,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自治区自然经济植物资源也异常丰富。有较大开发价值的药用植物有甘草、黄芪、麻黄等104种;油用植物有较大开发潜力的有山杏、榛子等;淀粉植物有橡子等;食用菌及副食植物有蘑菇、发菜等。这些野生自然经济植物资源,有不少因其独特的优良品质而早已斐声中外,也有一些野生自然经济植物在生产、加工、开发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

渔业资源

据2002年底统计,全区现有总水面1379万亩,其中渔业可利用面积980万亩,已利用水面872万亩。在可利用水面中,湖泊、水库、河沟面积947万亩,占96.6%,池塘14.5万亩,占1.5%,稻田养鱼1.2万亩,占0.12%。在已利用水面中,养殖水面144.5万亩,占16.6%,捕捞水面631万亩,占72.4%,苇田面积96万亩,占11%。全区已利用湖泊1467个,面积615万亩,其中10万亩以上的湖泊有呼伦贝尔市呼伦湖(340万亩)、赤峰市达里诺尔(35.7万亩)、乌盟岱海(18万亩)、巴盟乌梁素海(44万亩)、锡盟查干诺尔(15万亩)、鄂尔多斯市红碱淖尔(14.8万亩)等;已利用水库(含塘坝)1075座,总面积78万亩,较大的有赤峰市红山水库(13.6万亩),兴安盟察尔森水库(7万亩),呼和浩特市哈素海(4.5万亩),通辽市孟家段水库(3.3万亩)、莫力庙水库(3万亩)、吐尔基山水库(2.5万亩)、舍力虎(2.5万亩),锡盟乌拉盖水库(5.4万亩)等;有高盐碱湖泊387个,面积247万亩,目前已利用开发卤虫生产的有42个,面积30多万亩。

全区有鱼类110种,隶属9目19科,其中重要经济鱼类有鲤、鲫、草、鲢、鳙、鳊、鲂、鲶、鳜、狗鱼、细鳞、哲罗、白鲑、雅罗、大银鱼、红鳍鲌、蒙古红鲌、细鳞斜颌鲴等三十多种;其他水生经济动物有河蟹、甲鱼、河蚌、秀丽白虾、卤虫等;水生植物有芦苇、蒲草等。

草地资源

内蒙古草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居延海,绵延4000 km,是欧亚大陆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11片草原,内蒙古有5片,有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科尔沁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草原。全区草地总面积7.88×107公顷,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66.6%,占全国草地面积的22%,位居全国首位。其中可利用面积6.36×107公顷,占全区草地总面积的80.7%。

全区水平分布的地带性天然草原植被,从东到西可分为草甸草原(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和荒漠五大类。

草甸草原是内蒙古最优良的天然植被。总面积8.63×106公顷,占全区草地总面积的11.0%。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山地及其岭东、岭西两麓的高平原、低山丘陵地区,该类草原土质良好,植物种类丰富。草甸草原适于发展马、牛、绵羊等牲畜,是驰名区内外的三河马、三河牛、呼伦贝尔细毛羊、乌珠穆沁白绒山羊和乌珠穆沁肉羊的主产区。草甸草原的饲用植物比较丰富,约220种,主要建群牧草以禾草和杂草为主。

典型草原是内蒙古的主体。总面积为2.77×107公顷,占全区草地总面积的35.1%,广泛分布于呼伦贝尔高平原中西部、锡林郭勒高平原大部、阴山北麓丘陵一线、鄂尔多斯高平原东部和西辽河平原南部。典型草原是草原带的最基本的类型,也是全国最典型的草原区域。该类草原自然肥力高、较高,质量较好,是全区面积最广的优良天然牧场。典型草原迁于各类牲畜的发展,是草原红牛、科尔沁牛、内蒙古细毛羊、敖汉细毛羊、中国美利奴羊、科尔沁细毛羊、罕山白绒山羊和锡林郭勒马的故乡。组成的饲用植被比较丰富,有258种。该类草原的绝大多数植物均可供各种牲畜采食,粗蛋白质和无氮浸出物含量多,因此,草地质量较高。

荒漠处于草原向荒漠的过渡地带。总面积8.42×106公顷,占全区草地总面积的10.7%。它在典型草原和草原化荒漠之间呈狭长带状由东北向西南方向分布,以锡林郭勒高平原西北部、乌兰察布高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平原西部为主体。荒漠草原气候干旱,自然条件较差,饲用植物有137种,建群种由旱生丛生小禾草组成。该类草地植物适口性好,采食率高,适于羊的繁衍。荒漠草原的名贵畜种也较多,有闻名全国的苏尼特肉羊、、内蒙古白绒山羊、鄂

尔多斯细毛羊等优良品种。

草原化荒漠处于荒漠西侧。总面积5.39×106公顷,占全区草地总面积6.8%。这类草原植被带比较集中地分布在鄂尔多斯高平原西北角和阿拉善高平原东隅,沿荒漠草原从东北向西南呈带状延伸。这类草地适宜发展骆驼和羊,是阿拉善双峰驼和内蒙古白绒山羊(阿拉善型)的主要产区。

荒漠是在极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由超旱生半灌木和灌木为主所组成的地带性草地。总面积1.69×107公顷,占全区草地面积的21.5%。位于内蒙古的最西部,东接草原化荒漠,大致以雅布赖山的分水岭为界,集中分布在阿拉善高平原中西部,乌拉特中旗北部,乌拉特后旗西北部,杭锦旗西北部也有分布。荒漠是全区最干旱的植被带。草群组成中灌木、半灌木占绝对优势,草本植物很少。这类草地的生产力虽低,但对畜牧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它是阿拉善双峰驼、内蒙古白绒山羊和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野驴、野骆驼的重要产地。

内蒙古的家畜品种资源十分丰富。几千年来培育繁育出一批适应当地条件,生产性能良好,遗传性能稳定,分布范围广,数量多的家畜品种,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即地方品种和培育品种。地方品种16个,主要是蒙古系品种,主要有乌珠穆沁牛、滩羊、苏尼特双峰驼、河套大耳猪、驯鹿、边鸡等。培育品种有25个,主要有三河马、内蒙古三河牛、中国黑白花奶牛、内蒙古细毛羊、敖汉细毛羊、鄂尔多斯细毛羊、乌珠穆沁肉羊、内蒙古黑猪、内蒙古白猪、阿拉善双峰驼等25个品种。

耕地分布及分类

内蒙古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耕地数据采用国土资源部门2006年度的土地变更调查结果。自治区第二次农牧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国土资源厅、自治区统计局进行了耕地面积数据事后质量核实。现将主要结果公布如下: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耕地中包括宽度小于2.0m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2006年(截止2006年10月31日),全区耕地面积7.13×106公顷。从地区分布情况看:呼和浩特市占8.0%,包头市占5.9%,乌海市占0.1%,赤峰市占14.1%,呼伦贝尔市占16.0%,兴安盟占11.1%,通辽市占15.0%,锡林郭勒盟占3.3%,乌兰察布市占12.4%,鄂尔多斯市占5.7%,巴彦淖尔市占8.1%,阿拉善盟占0.3%。从耕地类别看:旱地面积比重较大,占73.7%;水田和水浇地面积分别占1.2%和24.4%。从坡度等级情况看:0~15度的耕地比重最大,占99.3%;15~25度、25度以上的耕地分别占0.7%和0.0%。

表1.1 耕地分布及分类情况表

面积(×103公顷)占总量比重(%)

全区7132.0 100.0

按类别分

水田83.3 1.2 水浇地1790.0 25.1 旱地5258.7 73.7

按坡度分

0~15度7084.4 99.3 15~25度47.4 0.7 25度以上0.2 0.0

参考文献

内蒙古自治区盟市旗(县)综合农牧业区划简编.1993,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史培军,等.内蒙古自然灾害系统研究,1994,海洋出版社

邢野.内蒙古自然灾害通志,2002,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张自学.二十世纪末内蒙古生态环境遥感调查研究,2001,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张铁军.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与中国历史,2009,华文出版社

沟谷流水地貌

第三章流水地貌 概念:地表水在流动过程中,对沿程的物质进行侵蚀、搬运、和堆积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类型:按流水运动特性坡面径流:有片流和股流,无固定路线。 沟谷水流:有固定路线(沟谷、河槽) 按流水持续性 经常性流水:持续性 第一节流水作用 一、流水的基本特性 (一)层流与紊流 1. 层流:水质点有一定的轨迹,与邻近的质点作平行运动,彼此互不混乱。 2. 紊流:水质点呈不规则的运动。且互相干扰,在水层间夹杂大小不一的旋涡运动。 旋涡的产生,是由于上下各水层流速不同,分界面上形成相对运动,这种分界面极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微弱的波动;这种波动逐渐发展,最后在交界面上形成一系列的旋涡。 (二)环流与螺旋流 1. 概念:在弯曲河道中,由水面从凸岸流向凹岸的表层流和河底从凹岸流向凸岸的底流构成一个连续的螺旋形向前移动的水流,称为横向环流。 2. 产生原因:弯道离心力和地球偏转力。 弯曲河道由于水流本身偏转而产生离心力。离心力F=mv2/r,m为水量,v为流速,r为弯道半径。因水流流速随水深而减小,离心力也随水深加大而减弱。受较强离心力作用的上层水流就会朝向受较弱离心力作用的下层水流方向排挤,因而产生向下水流。另外在同一深度不同部位弯道的横向水流流速也不一致,靠近凹岸处流速大,凸岸处流速小,因而在同一深度各点离心力的强弱也有差异。凹岸水流随着下降水流沿河床底部向凸岸排挤,以维持水流的连续性,靠近河面水流则由凸岸流向凹岸,整个河床内的水流发生连续性

的螺旋状前进。 在地球自转的影响下能产生偏转力,在北半球河流向右岸偏,南半球河流向左岸偏。地转偏向力作用的强弱与水流流速和水量成正比。就同一河段来说,表层流速大于底层流速,因而表层水流所受地转偏向力大于底层水流。在弯道上,横向环流方向和片状力方向有的一致,有的不一致。一致时,弯道环流加强;不一致时,弯道环流减弱。 二、流水的侵蚀作用 1. 片状侵蚀 即坡面侵蚀,指坡地上没有固定流路的薄层水流,较均匀冲刷地表疏松物质引起的侵蚀现象。 2. 线状侵蚀 下蚀:沟河加深;侧蚀:岸坡后退,沟河展宽;溯源侵蚀:河床向纵深的方向发展 所谓溯源侵蚀,是指河流或沟谷底部坡度变陡之处,因水流冲刷作用加剧,受冲刷的部位随着物质的蚀离,而不断向上游方向移动的现象。侵蚀基准面变化是引起溯源侵蚀的最主要原因。 三、流水的搬运作用 1. 概念:河道水流携带泥沙及溶解质,并推移床底沙砾的作用称为河流的搬运作用。 2. 类型:推移、跃移、悬移、溶解搬运 (1)推移:泥沙颗粒沿河床底滚动、滑动。 (2)跃移:床底泥沙呈跳跃式向前搬运。 当流速足够大的时候,泥沙颗粒自床面跳起以 后不再落回,而是随着水流以相同的速度前进,这 样的泥沙称为悬移质。 (3)悬移:水流中携带细小的泥沙以悬浮状态进行搬运。 (4)溶解搬运:溶解于水中的溶解质被水流搬走。在可溶性岩石区溶解质的搬运数量可观。 四、流水的堆积作用 当河流能量降低,不再有足够的能力来搬运其原来所搬运的泥沙时,就要发生泥沙的沉积。首先停止运动沉积下来的是推移质中的大颗粒,随着能量进一步减小,推移质将按体积和重量大小依次停积。而悬移质将渐次转化为推移质,继而在河床上堆积。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次生自然环境 “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 “三重性”: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地理学研究、区域地理学研究 “表层”的别称:“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 部门自然地理学:气候学、地貌学、土壤地理学、水文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宇宙天体:恒星、行星、卫星、陨石、小行星、彗星、星云、等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类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被规定为矮行星) 地球的三个切片:赤道面(与地轴垂直所截出最大截面所在面)、黄道面(地球轨道所在面)、白道面(月球轨道所在面) 科里奥利力方向:南左北右 地球圈层内三圈:地核、(古登堡面)、地幔、(莫霍面)、地壳 地球圈层外三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地理学六圈层: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智慧圈 陆地水: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矿物水 海陆两半球:海半球(新西兰东南)、陆半球(法国南特附近) 大洲分界:(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亚非)苏伊士运河;(欧非)直布罗陀海峡;(亚美)白令海峡;(美洲)苏伊士运河; 岛屿:大陆岛、海洋岛(火山岛、珊瑚岛) 造岩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钛、氢、磷、碳、锰…… 造岩物质:硅酸盐类、含氧盐类、氧化物、氢氧化物、硫化物、硫酸盐、卤化物、单质 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普通辉石、普通角闪石、橄榄石 岩石种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浆岩(按矿物分):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超基性岩 岩浆岩(按形成分):喷出岩、侵入岩 岩浆岩构造: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状构造 沉积岩:碎屑岩类(砾岩&角砾岩、砂岩、粉砂岩)、黏土岩类(钙质页岩、铁质页岩、炭质页岩)、生物化学岩类(硅质岩、石灰岩、白云岩) 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接触热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超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特性: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 构造运动基本方式:水平运动、垂直作用 沉积建造: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过渡型建造 地层接触关系:整合、假整合、不整合、侵入接触、侵入体的沉积接触 地质构造: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水平构造:桌状地台、平顶山、方山 倾斜构造:单面山、猪背岭 褶皱构造:向斜山、背斜谷、背斜山、向斜谷 断裂构造:一线天、试剑石、断层崖、断层三角面、断层悬谷、错断山脊

我国三大自然地理区

中国地理景观三大自然地理区的 自然地理特征 由于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势高低、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从宏观上中国可以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地理区(如图a)。三大自然地理区景观各异,有着各自的自然地理特征。 图a 东部季风区在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以东地区,背靠内陆高原,面向海洋。夏季受海洋季风影响显著,普遍高温多雨,冬季受北方冷气流影响,大部地区寒冷干燥,风向与降水均随季节而有明显的变化和更替,这是中国的东部季风区。本区包括地形上属于第二级阶梯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以及第三级阶梯的沿海广大平原和丘陵地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45%,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5%。 本区的湿润程度较高,特别是东南部湿润程度更高,河流均为外流河。中国主要的大河: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辽河、海河等,大多自西向东,由本区入海。地貌的外营力主要是常态的风化、物质移动、水力侵蚀和堆积、溶蚀等作用。地势很少有超过2000米以上的高山,没有冰川和雪线。在沿海沉降地带,因河流所夹泥沙的堆积作用,形成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平原,一些没入海中的山岭,露出海面的部分,则成为分布于沿海的众多岛屿。

本区内自然界的地域分异,主要因素是随纬度而变化的温度,由北而南,气候逐渐变暖。由北起大兴安岭北端的寒温带,向南为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温度带,其中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幅员最广。天然植被以森林为主,也有一部分温带草原。但因本区农业生产的历史悠久,人口稠密,除东北山地、横断山区、台湾东部山地尚保留有较大片原始森林,黑龙江省北部尚有一些未开垦的荒原外,绝大部分可耕地均已开垦为农田。平原地区村落和城镇广布,原来的自然面貌已大大改观。 本区的秦岭—淮河一线,是南北地域分异的重要地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冬季寒冷,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河流、土壤冻结,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雨量集中在夏季,春季常枯旱,部分地方有盐碱土。代表性的森林,在寒温带为由兴安落叶松组成落叶针叶林;在中温带为由红松和槭属、椴属、桦木属等阔叶树种组成的针阔混交林;在暖温带为由栎属和赤松、油松等松属组成的针阔混交林。由于这一带受人的干扰很大,天然森林保存很少,在华北常见的桦、杨、柳林主要是次生林或河岸林。作物多为旱作,以小麦、玉米、高粱、大豆为主,南部可种植棉花、甘薯等。东北地区除北部外多为一年一熟,华北可二年三熟,有水灌溉地亦可一年二熟。果树有苹果、梨、桃、杏、柿、核桃、板栗、枣、葡萄等。 中国北方,一年四季的景色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不同。冬季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一片银装素裹的洁白世界。春季冰雪消融,农田翻耕后,东北平原富含腐殖质的暗棕壤、黑土、黑钙土,呈现黑色。华北大地的基本色调则为黄色,西部有堆积很厚、面积广大的黄土高原。夏季炎热多雨,树木葱笼,庄稼茂盛,大地呈现着一片青绿色彩。秋季是红叶满山、庄稼黄熟、棉桃银白、果实累累的色彩绚丽的收获季节。 中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南方, 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河流、土壤基本不冻结,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土壤无盐碱,全年都有作物生长,主要作物为水稻,一年二熟至三熟。森林以亚热带常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

-第二章地壳 1、地壳的组成从微观到宏观概括哪些:元素、矿物、岩石; 地壳元素丰度前两位的是:O、SI; 矿物的分类; 1.自然元素矿物:金刚石、石墨、自然金 2.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方铅矿、黄铜矿、雄黄、雌黄 3.卤化物:萤石、石盐、钾石盐 4.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刚玉、磁铁矿、石英 5.含氧盐:橄榄石、方解石、白云石、石膏、石英、滑石 主要造岩矿物前两位的是:石英和长石; 按成因把岩石分为三类是:火成岩、变质岩、沉积岩; 2、矿产资源的概念、特点和合理利用; 1)概念:是指赋存在地壳中的,具有开采经济价值或潜在经济价值的有用岩石、矿物和元素的聚集体。2)矿产资源的特点: ⑴数量的有限性; ⑵分布的不均衡性; ⑶赋存状态的复杂性。 3)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 ⑴建立合理的经济模式: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模式 ⑵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 ⑶积极寻找新的矿源; ⑷开发替代资源。 3、地壳运动的概念和按照向量的分类; 地壳运动:是指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机械运动。又称构造运动。按向量分为三类: ①水平运动即地壳岩层或部分地壳岩层在水平方向上发生位移。又称造山运动。 ②垂直运动即地壳岩层或部分地壳岩层在垂直方向上发生位移,有上升或沉降。又称造陆运动。 ③旋扭运动即既有水平运动又有垂直运动的结合。 4、地质构造的概念和分类;世界主要地震和火山带的分布是?如何应对地质灾害? 1、概念:地壳运动所造成的岩层产状和构造形态的改变称为地质构造。 2、4 种主要地质构造类型: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3、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大洋中脊带、东非大裂谷带 火山带: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火山带、大西洋海底隆起带、东非火山带 4、1)加强监测和预报; 2)加强对地震和火山的科学研究; 3)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建设; 4)进行地质灾害预防应急知识的普及和教育。 5、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①地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如大洋中脊、裂谷、海沟、转换断层等分割成相互独立的构造单元,称之为板块; ②板块内部是比较稳定的区域,板块接合处则是相对活动的地带; ③刚性的板块在软流层上作大规模的水平运动,驱动板块运动的机制主要是由于地幔物质的对流,其中地幔上升流导致板块分离,下降引起板块汇聚; ④板块可以增生也可以消减。 主要分为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三个部分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 第二章 重点总结

第二章地壳 1、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者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矿物的形态、光学性质、力学性质,既是矿物的特性,又是鉴别矿物的依据。其中,光学性质包括透明度、光泽、颜色和条痕;力学性质包括硬度、解理、断口和弹性。 条痕是锐器割划矿物后其粉末的颜色;解理是矿物受外力作用沿一定方向分裂为解理面的能力;断口是矿物受打击后形成的断裂面。 2、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称为岩石,依据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是来自上地幔的高温熔融物质冷却凝固所形成的岩石。具有层理,层理是指岩石的颜色、矿物成分、粒度、结构等表现出的成层性。 沉积岩是由于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或者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变质作用,其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3、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但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构造运动使地壳发生变形或变位,形成各种地质构造,促进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4、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构造运动的行迹。 水平岩层虽经垂直运动而未发生褶皱,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产状者,称为水平构造。岩层经构造变动后层面与水平面形成夹角时,即为倾斜构造。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时,即为褶皱构造。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时,即为断裂构造。 5、板块构造说的立论依据在于,地表岩石圈并非浑然一体,而是由被大洋中脊、岛弧、海沟、深大断裂等构造活动带所割裂的几个不连续的独立单位即板块构成的。几大板块的相互作用是大地构造活动的基本原因。 板块的边界有三种类型:扩张(或增生)型边界、俯冲(或汇聚)型边界、转换断层(或次生)型边界。 6、岩浆喷出地表是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的一种快速猛烈的释放形式,称为火山喷发。 7、当地球聚集的应力超过岩层或岩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地壳发生断裂、错动,急剧地释放积聚的能量,并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引起地表的震动,称为地震。 8、依据地层下老上新的沉积顺序,地层剖面中的整合与不整合关系,标准古生物化石与生物群体进行对比,确定某个地层或事件的相对年代的方法,称为相对年代法或者古生物地层法。

240《自然地理学(一)》答案

《自然地理学(一)》练习题一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 1.河流袭夺:是指河流的干流或支流在溯源侵蚀中,切穿分水高地,直至相邻高位河流的河床,将其上游河段构成自己水系的组成部分,使水系合并的过程。 2.正地形:相对于高出某一近似水平面而呈凸形的地貌形态。 3.波浪变形:当外海的波浪进入深度小于1/2波长的浅水区时,海水的波动触及海底,波浪中的水质点与海底相互摩擦,水质点运动轨道的垂直轴开始变小,轨道由圆形变为椭圆形。 4.牛轭湖:如果河床弯曲度愈来愈大,同一河床的上下游河曲彼此非常接近,形成了很狭窄的曲流颈,遇到特大洪水时,河道自然裁弯取直,裁弯取直后形成新的直河道,使老河道断流。被淤塞的老河道形成一个新月形的湖泊,称为牛轭湖。 5.逆地形:地表形态与构造形态不一致的现象,如向斜山背斜谷。 6.冰劈作用:脉冰一经形成,便会由于冰体冻张对围岩的巨大压力,使裂隙不断扩大,这种作用亦称冰劈作用。 7.混合溶蚀作用:由于水量、水温、气压等条件的不同,形成几种不同浓度的饱和水溶液,它们如在碳酸岩体内某一点相遇,不同浓度的饱和水溶液发生混合作用,混合后的溶液由原先的饱和状态变为不饱和状态,从而产生新的溶蚀作用,这种过程称为溶液的混合溶蚀作用。 8.气候地貌:受外营力控制并反映不同气候特征的地貌,称气候地貌。 9.溶沟与石芽:地表水沿可溶性岩石表面的缝隙溶蚀而成的小型沟槽称为溶沟,溶沟间的石脊,称为石芽。 10.石河:亦称石流,主要发育在具有一定坡度的山坡凹槽或沟谷之中,由山坡上融冻崩解的碎石充塞集中而成,在重力和融冻作用下,碎石可徐徐向下蠕动。 11.大陆架:指靠近海岸水深较浅的海底平缓地形,是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也称陆棚。 12.溯源侵蚀:侵蚀方向指向河流上游,是河床纵剖面形成与发展一种重要方式,它不仅可使河床纵剖面延长,同时也加深河床,改变其纵比降。 13、侵蚀基准面:是控制河流下切深度的一个面状的界限,在这个界限以下,河流侵蚀能力消失,不再加深河床,也简称侵蚀基面,控制局部河段或支流下切深度的基面称地方侵蚀基面,对所有入海河流来说,海面是最终控制其下切深度的基面,因此海面也称终极侵蚀基

内蒙古自然地理地貌

内蒙古自然地理地貌 1.1 地理环境 1.1.1 地理位置 内蒙古自治区(以下简称内蒙古)地处祖国北部边疆。自东北向西南呈弧状。西起97o12′E,东至126o04′E,横跨经度28o52′,直线距离2400km;南起37o24′N,北至53o23′N,纵占纬度15o59′,直线距离1700km;全区总面积1.18×106km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3%,居全国第3位。东、南、西依次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8省区毗邻,跨越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国和俄罗斯接壤,国境线长4221km(图1.1)。东部距海较近,西部则深居内陆。从东向西干旱程度逐渐增加,由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到干旱,由冷到热的纬度地带性与由湿到干的经度地带性的纵横交织,相互作用,结合地貌条件,形成了内蒙古三大景观类型——草原景观、森林景观和荒漠景观。三大景观类型中,以草原占优势,是我国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兴安岭林区,是内蒙古最冷最湿的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用材林基地。西部荒漠地带辽阔,戈壁和沙漠分布很广,气候异常干旱。 图1.1 内蒙古自治区地势图 内蒙古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海洋湿润气流难以深入,因此具有温带高原半干旱、干旱气候的特点。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暂温热,春温骤升,秋温剧降。冬春多大风,降水稀少;夏秋多雨;年、日温差大等。 内蒙古地区大小河流很多,较大的河流有黄河、额尔古纳河、嫩江、西辽河等,其余多

为流量不大的山川沟溪和季节性河流。黄河由宁夏的惠农进大内蒙古境内,经拉僧庙、磴口、包头、托克托至准格尔旗榆树湾出境,在内蒙古境内河流呈“几”字型。额尔古纳河上游称海拉尔河,发源于大兴安岭西侧的古利牙山山麓,河流自东而西横贯呼伦贝尔高原中部,且全部在内蒙古境内,至嵯岗西边折向东北流去,至大司洛夫卡河口这一段称为额尔古纳河。嫩河系松花江的北源,南北纵贯呼伦贝尔市,及兴安盟东部边缘,是内蒙古东部的最大河流。西辽河在通辽市,其上游有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教来河三大水系。内蒙古天然湖泊星罗棋布,是一些主要牧区的天然供水源。内蒙古比较大的湖泊有位于呼伦贝尔市西部的呼伦湖和贝尔湖(一部分),位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西北部的达来诺尔,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的乌梁素诲,位于乌兰察布市凉城县的岱海,位于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的黄旗海,位于锡林郭勒盟(简称锡盟)阿巴嘎旗的查干诺尔,位于内蒙古最西部的阿拉善盟(简称阿盟)额济纳旗的嘎顺诺尔和苏古诺尔以及阿拉善左旗以北的吉兰泰盐池等。西部沙漠区申还有许多淡水湖泊,可供人畜饮水。内蒙古东部河网密集,西部河流稀疏,分布极不均匀。 内蒙古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现有耕地约1.2亿亩,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天然草场有13.2亿亩。牲畜种类较多,良种资源丰富,牲畜数量居全国之首位,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墓地。林地面积为2.64亿亩,约占全国森林面积的13.9%,森林资源丰富。水资源总量为6.68×1010m3,为全国总水量的2%。野生动植物种类较多,许多鸟兽、名贵特产驰名国内外。矿产资源也很丰富,盛产煤、铁、稀有金属稀土金属和天然碱等。 1.1.2 山脉走向 内蒙古的地形以高原为主,高原从东北向西南延伸3000km,地势由南向北、西向东缓缓倾斜。一般地区海拔1000~1500m。内蒙古高原可划分为呼伦贝尔高原、锡林郭勒高原、乌兰察布高原和阿拉善、巴彦淖尔及鄂尔多斯高原四部分。高原上分布着辽阔的草原,是我国著名的天然牧场,还分布着一部分沙漠。高原边缘的山峦,主要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等。这些山脉的位置和走向,构成一条牧业区与农业区的分界线。高原的外沿,分布着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和辽嫩平原。这三个地区,除鄂尔多斯高原土质较差和比较干旱以外,其他两个地区均为肥土沃野,是自治区的主要农耕地带。 大兴安岭山脉 又称内兴安岭、西兴安岭。位于自治区东北部和黑龙江省北部。东北~西南走向,为中国的著名山地。东北起自黑龙江南岸和额尔古纳河,南止于赤峰市境内西拉木伦河上游谷地。长达1400km,宽约200km,海拔1000~1600m,最高可达2000m。是内蒙古高原与松辽平原以及内、外流水系的重要分界线,对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稳定生态平衡,保证山地两侧农牧业生产等方面,有着重大影响。山岭东部陡峻险要,阶梯地形显著,西部和缓,逐渐没入内蒙古高原。山体比较浑圆,山脊不够明显,山顶缓平。山地中有面积较大的低山丘陵和山间盆地、山间冲积一洪积平原、河谷平原等。山地降水较多,蒸发量小,常年保持湿润,利于森林的发育。有兴安落叶松为主的针叶林带和白桦为主的阔叶林带,是我国重要的林业生产基地,素有“绿色宝库”之称。大兴安岭以兴安盟境内洮儿河为界,分为南北两段。北段长约770km,地势由北向南逐渐升高,是以兴安落叶松占优势的针叶林地区,山地东西两侧是嫩江右岸支流和额尔古纳河水系的发源地。南段又称苏克斜鲁山,长约600km,是一个中等山地,由森林草原植被占据。西南部山体高而窄。在大板、林东、鲁北、乌兰哈达一线以东的低山带,坡缓谷宽,宽阔的山间盆地与河谷平原交错,水草丰美,是优良草牧场。 伊勒呼里山 伊勒呼里为满语,意为松子。大兴安岭支脉。横跨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和黑龙江省呼玛县。西与大兴安岭主脉相连,东南与小兴安岭相接,整个山脉呈弧形,由东西走向转为东南

自然地理学考试要点

自然地理学教学要点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20分) 1、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门科学,包括只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环境,和长期受到人类直接影响而使原有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人为环境。 2、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具有一定厚度的圈层,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区间内的一个特殊圈层,它是在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和生物能作用下形成的。 3、天然环境:只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环境。如森林和原始森林。 4、人为环境:是长期受到人类直接影响而使原有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人为环境。如城市环境、农田环境。 5、海陆起伏曲线: 6、辐射平衡:P.68 7、天气与气候:P.1040 8、降雨量: 9、锋与锋面:P.99(关键是两侧气团气象要素的差异) 10、河流、水系和流域(P.150): 11、喀斯特地貌(P.207) 12、黄土与黄土地貌(P.225): 13、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P.355 14、纬向地带性: 15、经向地带性: 16、垂直地带性: 17、自然区划: 18、土地适宜性和土地限制性:(P.380)

二、需了解的内容(考试方式为填空,1空1分,30分) 1、地理环境包括:()、()、()三个方面。 2、自然地理学分为()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即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来研究。 3、地球的起伏与其巨大的半径相比极其微小,可看作为标准的(),其赤道半径()于两级半径,可能原因是(地球自转)造成的。 4、地球的形状使不同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有规律地变化,太阳辐射强度由低纬度地区向两级逐渐(),从而造成地球上()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如气候、土壤、植被等的地带性分布。 5、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吸着周围的气体,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否则,地表温度将比现在低得多,温差也将大得多,地表的(生物圈)可能将不复存在。 6、地球构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这些圈层可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两部分,其中内部圈层由()、()和()三层组成;外部圈层由()、()和()三层组成。 7、组成岩石圈的岩石可分为()、()、()三大类,岩浆岩又可分为()、(),前者是指形成与地下,后者是指岩浆()而形成。 8、构造运动的基本形式有()运动和()运动。在构造作用下岩石发生变形可形成()和()两类构造。 9、在引潮力的作用下,地球发生潮汐变形。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海洋中,也存在于()和()。 8、大气循环的原动力是(太阳辐射能量),高低纬度间因获得的热量不等而产生的(压力差)驱使大气不断运动,从而输送着物质与能量。 9、大气圈具有垂直分层性,最低层为(),大气对流强盛,其上为(),气流稳定。 10、天气和气候都包括()、()、()、()、()、()等气象要素。P.104

最新整理自然地理学重点知识点资料

一、名词辨析,四题,每题6分 天气与气候: 一个地方短时间内,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 一个地区内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区别:天气短时间多变、气候长时间较稳定,相同:二者均指大气状况 雅丹地貌与丹霞地貌: 雅丹地貌和丹霞地貌在形成原理上完全不一样: 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由于风的磨蚀作用,小山包的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并逐渐形成向里凹的形态。如果小山包上部的岩层比较松散,在重力作用下就容易垮塌形成陡壁,形成雅丹地貌,有些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俗称魔鬼城。 丹霞地貌是水成的红色砂砾岩地貌。是指厚层、产状平缓、节理发育、铁钙质混合胶结不匀的红色砂砾岩,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因在中国广东省北部仁化县丹霞山有典型发育而得名。 霜与露: 日没后,地面开始冷却,近地面层空气也随之冷却,温度降低。当气温降低到露点以下时,水汽即凝附于地面或地面物体上。当时的温度如在0℃以上,水汽凝结为液态,这就是露;如温度在0℃以下,水汽凝结为固态——冰晶,这就是霜。 水循环与水平衡: 地球表面各种形式的水体是不断相互转化的,水以气态、液态、固态的形式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不断循环的过程就是水循环。 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间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化量。 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 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通过变异和选择,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特征和适应方式的现象。 趋异适应或称辐射适应是指同一种生物的若干个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长期生活,形成了不同的适应特征和适应方式。 矿物与岩石: 地质作用中产生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物理性质、晶体结构的元素或化合物的均匀固体称矿物 岩石是矿物(部分为火山玻璃或生物遗骸)的自然集合体,主要由一种或几种造岩矿物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是构成地壳和地幔的主要物质,是地球发展至一定阶段,由于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坚硬产物。 雾和霾: 雾是自然天气现象,虽以灰尘为凝结核,但总体无毒无害, 霾的核心物质是大量烟、尘埃等微粒,空气相对湿度低于80%,颜色发黄,气体能直接进入并黏附在人体上下呼吸道和肺叶中,引起鼻炎、支气管炎等病症,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会诱发肺癌 雾霾是雾和霾的混合物,我国多发生在中东部地区的冬季,尤以城市为重。早晚湿度大时,雾的成分多;白天湿度下降,霾占据主力,相对湿度在80%~90%之间。 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 层理构造:由于先后沉积下来的矿物或岩屑的颗粒大小、成分、颜色和形状的不同而显示的成层现象,主要是沉积环境的改变所造成。主要有水平层理、交错层理、递变层理、波状层理;

内蒙古概况自然地理及人文社科

内蒙古概况自然地理及 人文社科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内蒙古概况 ----自然地理及人文社科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 伸,呈狭长形,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南北跨度 1700公里,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土地总面 积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在全国各省、市、 自治区中名列第三位。东南西与8省区毗邻,北与蒙 古国、俄罗斯接壤,国境线长4200公里。 自治区主席: 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 自治区政府地址:呼和浩特市敕勒川大街1号 邮政编码:010098 电话: 网址: 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有《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物种99种。 水资源:内蒙古大小河流千余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07条,主要河流有黄河、额尔古纳河、嫩江和西辽河四大水系。大小湖泊星罗棋布,较大的湖泊有295个,面积在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达赉湖、达里诺尔和乌梁素海。内蒙古水资源总量为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亿立方米,占总量的%;地下水亿立方米,占总量的%。 森林草原资源:内蒙古自治区耕地面积万公顷,草原面积万公顷。据2008年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显示,全区林地面积亿亩,森林面积亿亩,人工造林保存面积万亩,宜林地面积亿亩,均居全国第一位;有林地面积亿亩,天然林面积亿亩,居全国第二位;森林覆盖率20%。全区活立木总蓄积量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五位。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大兴安岭原始林区是我国重要的碳库、基因库和木材资源基地。全区有大兴安岭次生林区、宝格达山等11片次生林区和人工林区。内蒙古自治区有河流、湖泊、沼泽、人工湿地4大类13种类型湿地,面积6368万亩,占全国湿地面积的11%,占全区土地面积的%,湿地面积居全国第三位。 矿产资源:截止到2010年底,在全国已发现的171种矿产资源中内蒙古就有143种,其中查明资源储量的有97种。资源储量居全国之首的有12种、居全国前3位的有30种、居全国前10位的有74种。稀土查明资源储量居世界首位,其氧化物总量达万吨;全区煤炭累计勘查估算资源总量亿吨,其中查明的资源储量为亿吨,预测的资源量为亿吨,居全国第1位。查明天然气地质储量亿立方米,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万吨,累计查明贵金属金吨,银万吨;铜、铅、锌3种有色金属资源储量万吨。 旅游资源内蒙古旅游资源丰富,概括起来有十大景观,即草原、森林、沙漠、河流、湖泊、温泉、冰雪、边境线、民族风情、历史古迹。其中不乏世界级精品,如成吉思汗陵、昭君墓、古长城、阴山古刹五当召、五塔寺、贝子庙等。呼伦贝尔草原是中国最美的天然草原,克什克腾旗世界地质公园、阿尔山火山遗址地质公园等景观独特,科学价值高。截至2011年底,内蒙古自治区共有一定规模的旅游区(点)300多处,以重点旅游区(点)和旅游城市为支点,形成了四条精品旅游线路。全区共有注册旅行社786家,星级饭店278家,A级旅游景区221个,工农业旅游示范区(点)19个,农家游、牧户游接待户300多家。此外,内蒙古旅游那达慕、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额济纳金秋胡杨节、满洲里中俄蒙三国旅游节等一批高品位的旅游节庆活动已成为内蒙古旅游名牌产品。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

自然地理学知识整理 题型: 填空题1分*16=16分名词解释3分*7=21分作图题6分*3=18分简答题6分*6=36分论述题9分*1=9分 二○一○年十二月

绪论 ★1·地球表层的空间界限: 大多数学者:上界为对流层顶,下界为沉积岩底部,包括大气圈的对流层,岩石圈的沉积岩部分,整个水圈和生物圈,共十几千米。 ★2·地球表层的特征:P40-41 1 太阳能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转化主要发生在地表。 2 固液气三态并存于地表,且相互转化。 3 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生物,土壤层)--这是 负熵增长的表现。 4,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6,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3·环境:是指主体或研究对象以外的,围绕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环境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第一章地球 1·天体的概念 广义的天体 宇宙间各种物质客体通称天体,表现为多种存在形式:一部分物质以电磁波、星际物质等形式弥散在空间;另一部分则积聚、堆积成团,表现为各种堆积形态的积聚实体,如恒星、行星、彗星、星云等,称为积聚态天体。通常将包括星际物质和各种积聚态天体在内的宇宙物质,统称为天体,而不包括电磁波。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名称、排序、运动特征、显著特点 3·日地距离:1.496×108 km,一个天文单位。 ★4·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球形形状使得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并由此形成地球上的温度带。这是地域分异规律得以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也是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脚点。 ★5·地球大小的地理意义 版本一: 地球的大小适中。如果太大,超过太阳质量的0.07,则产生热核反应,演变为恒星;如果质量太小,则无法吸引大气,不会产生大气圈,地球就会像月球一样,不会孕育出生命,而且将会被小行星、流星和彗星撞击得千疮百孔。 版本二:地球的巨大质量,可以吸引周围的气体,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有了大气圈,才能保住水圈,形成生物圈。

内蒙古概况自然地理及人文社科

内蒙古概况 ----自然地理及人文社科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 南斜伸,呈狭长形,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 南北跨度1700公里,横跨东北、华北、西北 三大区。土地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 积的%,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名列第三 位。东南西与8省区毗邻,北与蒙古国、俄罗 斯接壤,国境线长4200公里。 自治区主席: 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 自治区政府地址:呼和浩特市敕勒川大街1号 邮政编码:010098 电话: 网址: 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地貌全区基本上是一个高原型的地貌区,大部分地区海拔1000米以上。内蒙古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除了高原以外,还有山地、丘陵、平原、沙漠、河流、湖泊。 气候全区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形成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的复杂多样的气候。春季气温骤升,多大风天气;夏季短促温热,降水集中;秋季气温剧降,秋霜冻往往过早来临;冬季漫长严寒,多寒潮天气。全年降水量在100-500毫米之间,无霜期在80-150天之间,年日照量普遍在2700小时以上。大兴安岭和阴山山脉是全区气候差异的重要自然分界线,大兴安岭以东和阴山以北地区的气温和降雨量明显低于大兴安岭以西和阴山以南地区。 自然资 源动植物:内蒙古自治区分布有各类草原野生植物2718种,植被组成主要有乔木、灌木、半木本植物、草本植物等基本类群,其中草本植物分布面积最广。按类别分,种子植物2208种,蕨类植物62种,苔藓类植物511种。全区野生脊椎动物众多,总计712种。主要有兽类138种、鸟类436种、爬行类28种、两栖类9种。其中,列入国家和地区重点保护动物116种,一级保护动物26种,二级保护动物90种。全区有中国和日本两国政府保护候鸟及栖息环境协定中规定的保护候鸟128种,有

自然地理学考题总结

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绪论 1、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系统 答:①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环境:由地球表面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分为人为环境和天然环境) 经济环境: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音、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是人类社会本身构成的一种地理环境。 ②自然地理系统:包括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地质循环等复杂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在其过程中还伴随着信息传输,从而形成一个完整、有序的自然地理系统。 2、地理环境的研究范围 答: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所谓地球表层,实际上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3、地球表层具有哪些特征? 答:具有独特的物质结构状态和一定厚度的圈层,其中高空和地球内部的圈层呈独立的环状分布,而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相互渗透。 4、自然地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包括哪些? ①自然地理要素(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等)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②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彼此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 ③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 ④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 ⑤人为环境(受人类干扰、控制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的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 第一章地球 1、日地距离、地球的质量、地球的形状环境效应及地理意义? 答:地球的形状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理意义。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最主要的能量来源,而太阳同地球的平均距离长达14960*10^4km,这样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光就为平行光线,当平行光照到地球表面,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将各不相同。由于太阳辐射使地表增温,最后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气候、植被、土壤等)的地带性分布。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吸着周围的气体,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 2、试述地球自转的环境效应。 ①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②产生地转偏向力(科氏力) ③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④同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洋运动、大气运动等)有密切关系 ⑤自转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并反过来对它起阻碍作用 3、试述地球公转的环境效应。

自然地理学课程论文

目录 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 2、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 (2) 3、自然地理学研究基础理论 (3) 3.1 地域分异规律与区域系统研究 (3) 3.2 地表自然过程的综合研究 (4) 4、地理学发展历史沿革 (4) 5、前沿领域与重点 (5) 5.1 陆地表层过程与格局的综合研究 (6) 5.2 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 (7) 5.3 自然资源保障与生态环境建设 (8) 5.4 地球信息科学和“数字地球”战略研究 (9) 6、自然地理学未来发展趋势 (10)

浅析自然地理学 摘要:结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析了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简易梳理了自然地理学研究基础方法,对地理学发展的历史沿革作出了些许探索,讨论了自然地理学前沿领域与重点,在此基础上对自然地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基础理论历史沿革发展趋势 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任何科学能不能成为一门有别于其他科学的独立科学,以及和其他科学的关系如何取决于它是否有独特的研究对象,以及它所研究的对象和其他科学所研究的对象之间所固有的客观存在着的相互关系,而不取决于它所运用的方法。自然地理学是否有它独特的研究对象呢?我们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有怎样看法呢?这却是常常引起事流的。 2、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 从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出发,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及其区域分异规律;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成因与变化规律;人类赖以生存的地

球表层自然环境系统的运行机制(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信息传输);人类与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 自然地理学就是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对地表自然环境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 3、自然地理学研究基础理论 科学发展水平的高度取决于科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和探索工作的 强化程度,基础理论的研究是地理学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内容。从当前的态势看,地理学基础理论的薄弱已成为国内外地理学家的共识,但争论却持续不断。近半个世纪以来,地理学理论争论此起彼伏,例外论之争、计量革命、理论革命等,几乎同时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而持续至今,近来又兴起了地理学第一定律之争。 3.1 地域分异规律与区域系统研究 在洪堡的比较地理学和道库恰也夫的自然地带学说的基础上,地理地带性学说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地理地带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在全球各大陆及不同区域得到检验和应用,建立了区域系统划分的原则和方法。各种自然区划成为人类认识、利用和保护自然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1959 年完成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揭示

中国自然地理

中国自然地理 一、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1.季风影响显著,范围广阔。 2.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很大比重。 3.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 4.人类活动使自然界发生深刻的变化。 二、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形成一个逐层降低的阶梯状斜面,这是中国地貌中轮廓的显著特征。 2.山脉众多,起伏显著。 3.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一)、四大高原。 ①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位于喜马拉雅山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之间以及岷山- 邛崃山-锦屏山以西的大网格之中,是中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 ②内蒙古高原:内蒙古高原分布在第二级阶梯地形面上。内蒙古高原,偏处北部内陆,气候干燥少雨,流水作用弱,地表坦荡开阔,地形起伏和缓,是中国高原形态表现明显,高原面保存比较完整的高原。 ③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向南与秦岭山脉之间为黄土高原,分布在第二级阶梯地形面上。在第四纪冰期干寒气候条件下,黄土沉积旺盛,新城区是文明的黄土高原,学生见冰期气候转向,温湿,质地疏松的黄土金流水,强烈侵蚀是高原大部分地区沟壑纵横、梁峁遍布。 ④云贵高原:云贵高原分布在第二阶梯地形面上,石灰岩分布广泛,气候暖湿,

除滇中、滇东和黔西北尚保存着起伏较为和缓的高原面以外,大部分地区被长江、珠江及元江等河流分割成崎岖不平的地表,石灰岩分布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完好。 (二)、四大盆地。 ①柴达木盆地:柴达木盆地,海拔为2600到3100米,盆地四周被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所环抱,构造上属东昆仑褶皱系中的柴达木拗陷,面积约25.5×10的四次方,平方千米。为中国第三大盆地,盆地气候干燥,分布着许多盐湖和盐沼,盐矿资源品种繁多,储量丰富;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稀有金属资源和油气资源等也都非常丰富。盆地日照长,光能资源丰富,作物单产高;河流沿岸,牧草肥美,畜牧业也占有重要地位,有聚宝盆之称。 ②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面积为53×10的4次方,平方千米,是中国最大的盆地,由于身处内陆腹地,又加高山环抱,地形封闭,气候极端干旱,其植被稀疏,干燥剥蚀和风蚀风积作用显著,分布着中国最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从盆地边缘到盆地内部地表组成物质和地貌形态呈环带状排列。环盆的边缘,受两侧高山冰雪融水滋润,分布着农业发达、人口集中的沃野绿洲,其自古以来就是联系丝绸之路的重要通衢。 ③准噶尔盆地:准噶尔盆地位于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面积约38×10的四次方平方千米,是中国面积第二大盆地,盆地中分布着中国面积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因盆地西部山地不高,又有很多缺口,属半封闭型盆地,降水稍多,植被较密,主要为固定、半固定沙丘,草场广阔,畜牧业发达。盆地南缘受天山冰雪融水浇灌,绿洲农业发达,城镇集中。 ④四川盆地:四川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以东、巫山以西,南北介于大娄山与大巴山

关于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概述

关于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概述 自然地理学概况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简史 人类的地理知识起源于远古时代。但自然地理这一术语始用于17世纪,至18世纪后半期已广为流行。自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中的一门学科,出现在近代地理学形成时期。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知识积累时期、近代时期、现代时期三个阶段。 19世纪中期以前,地理学以地理知识的描述性记载为主,自然地理知识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是了解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记录山川形势、游历探索四方奇胜,进行探险、发现活动等。 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古埃及人就开始观测尼罗河水位的变化。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希罗多德在《历史》(又称《希腊波斯战争史》)一书中叙述了尼罗河夏季洪水的动态规律,并且指出河口三角洲是由河流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以后,亚里士多德把地球表面各种自然现象作为土、水、火和气四种基本原质的统一体。埃拉托色尼计算了地球的周长,用数学方法研究、确立地球表面经纬度和事物位置的方法,奠定了数理地理的基础,并且将地球划分出5个气候带。在欧洲,整个中世纪是封建闭塞和宗教观念统治时期,地理学几乎没有取得什么进步。 15~17世纪是地理大发现时期,人类的地理视野大大地扩展,不但最终证实了大地球形说的正确性和地球存在着一个统一的世界大洋,还发现了洋流,确定了南北半球的信风带和对季风形成作出科学解释。这一时期收集的大量地表自然现象资料,为17世纪下半叶探讨海陆起源、植物和动物的分类等理论问题,以及综合地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建立了基础。 德国瓦伦纽斯总结了地理大发现时期的大量资料,发表了叙述和解释地球表面自然现象一般规律的著作《普通地理学》。18世纪法国布丰研究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认为人在改造自然界中有着巨大的力量,整个地球表面都有人类作用的烙印。这些都为自然地理学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准备。 在中国,公元前13世纪殷代甲骨文中已有关于天气情况的记载。公元前11~前6世纪作于周代的的《诗经》记述了数十种地貌形态。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成书的《尚书·禹贡》依据名山大川的自然分界将当时的疆域分为九州,并就山川、湖泽、土壤、植被等对各州进行区域对比。《管子·地员》篇是首创土地分类的著作,综合当时关于地貌、土壤和植被的知识,较为系统和详细地把土地分为5大类20多个小类,并记述了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以前成书的《山经》对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自然条件以山为纲作了综合性记述。公元六世纪初,郦道元完成《水经注》,对中国1252条河流水道的源流、脉络和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