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唐后期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及危害》

《述唐后期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及危害》
《述唐后期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及危害》

《述唐后期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及危害》

郭静静

1. 简述唐史。

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唐代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天的武周之治及唐玄宗的“开元之治”后,国势大增,文治武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达至鼎盛状态,属史无前例的盛世。安史之乱发生后,中央集权大大削弱,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唐朝由胜转衰,从此一蹶不振。907年,藩镇节度使朱温(全忠)逼迫唐哀宗禅位,唐亡。

2.那么,唐后期藩镇割据是怎么形成的?原因又有哪些呢?

形成

(1)藩镇的设立。

随着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间屡次开疆拓土、先后讨平了东、西突厥、吐谷浑等,使盛唐建立了一个极为辽阔的边境。唐睿宗时期,朝廷为了加强对边地的统治,防范吐蕃、回纥的进扰,开始派节度使领兵屯边。这些节度使及其军队,称为“藩镇”或“方镇”。藩是保卫,镇指军镇。

(2)两次割据

两次割据战争影响极大,黄河流域遭受严重破坏,第二次尤为惨烈。南方在第二次割据战争中,也遭受破坏,只是比北方少的多。

1. 第一次自安史之乱时开始。形成的原因是内附诸部落结成反唐联盟。安史之乱(755-762)后,节度使为了维持割据,大肆扩军,并选精勇组成“牙兵”。德宗与宪宗时发生了四镇之乱、淮西之乱,并被相继平息。从此陷于藩镇六十余年的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又归唐朝廷所辖。唐王朝得到暂时的统一,但藩镇的实权并没有多少根本的改变。割据的源头并没有消除,元和15年(公元820年),唐宪宗被宦官所杀,河朔三镇再叛,藩镇林立的局面此后一直延续到唐亡为止。

2. 第二次自僖宗朝黄巢起义(875-)失败时开始,形成的原因是起义军被反动武力压倒,不能成为统一全国的力量,各个割据者得以毫无制约的进行混战。一些靠镇压农民起义军起家的军阀乘机扩充势力,割地称雄。唐末的皇帝成为各派政治势力争权的工具。军阀经过互相厮杀,也只剩十几个了,其中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和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势力最大。他们在军事上互相排挤,政治上又力图操纵中央政权,号令全国。而在中央政府内部,宦官和

朝臣又分别勾结藩镇为外援,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十分激烈。公元907年,朱全忠终于篡唐自立,建立后梁,唐以290年而亡。

原因

一、藩镇割据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经济条件、经济基础、军事力量和外界条件。

(1)经济条件:均田制破坏,庶族地主兴起,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主要力量。

开元、天宝以来,打破了封建以前的封建等级限制,皇室、贵族、官僚、僧侣和富豪无视政府的均田法令,“比置庄田,恣行兼并”,地主土地私有制有了很大的发展。皇室、贵族官吏凭借政治特权,以借荒、置牧、包佃的名义占夺民田。思想上,隋唐时代,佛教与道教都有所发展,特别是佛教更为兴盛。僧侣们占据了大量的土地,成为特权阶级。封建商人和一般地主则更多地用买卖方式无限制的兼并土地。这样,土地迅速地向不同身份的地主手里集中,使得官僚贵族占有大部分土地的同时,庶族地主也在急剧地扩展土地。

唐朝的藩镇镇帅中,有蕃将,也有汉将。这里的“蕃将”与唐初不同,唐初的蕃将如何史那大奈、契芘何力等人都是归附的少数民族贵族。而安史之乱前后的蕃将则是少数民族中的寒微部民或贱民,如哥舒翰、安禄山、史思明、田承嗣、李宝臣等。“汉将”也是出生寒微的军人如郭子仪、李晟等。镇帅如此,其部将也是基本如此。至于藩镇幕僚,则多属庶族士人,如安禄山的谋士严庄、高尚等。同时,各地藩镇与富商大贾结下千丝万缕的关系。

藩镇是庶族地主势力发展的表现,各藩镇节度使为了保持和巩固本镇大土地所有者或大庄主的利益是藩镇出现的主要经济原因。可见,均田制的破坏使得长期以来把持政局的门阀大族阶层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庶族地主成了封建社会后期的主要力量。这为藩镇割据创造了有利的经济条件。

(2)经济基础:均田制破坏,租佃制发展,使庶族地主的经济实力增强,直接影响了唐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削弱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力量。

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化,人民流离现象频繁,最终导致了府兵制的崩溃。大批的均田农民成为流民,他们被迫成为庄田主的租佃农。不仅要向庄主缴纳租赋,还得为庄田主服各种杂役,进行无偿的劳动。庄田经济的发展,使庶族地主的经济实力增强。大庄主拥有大量财富,并招收流亡的农民到其庄田内劳作,直接影响了唐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使其不得不依靠地方。于是造成了地方势力的强大,各藩镇节度使独占本镇财赋不入于朝廷。结果削弱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力量,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

(3)军事力量:府兵制崩溃,募兵制发展,节度使集财政、军事、行政于一身,成为独霸一方的封建军阀,拥有与中央抗衡的军事实力。

唐玄宗时期,由于土地兼并和人口的增长,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均田制的破坏使失去土地的农民无力再充当需要自备粮草装备的府兵,于是募兵制发展起来。招募职业兵戍边,以节度使统领。长期戍边,不再更代。当时应募的士兵多是小贩、无赖等亡命之徒,根本不接受军事训练,其中很大一部分还是归附唐政权的各少数民族的人民,唐政府开始大量任用少数民族人为边帅,率精兵守边防。少数民族与汉人相互歧视,节度使利用民族矛盾,减弱与中央的直属关系。加之蕃将集权于一身,遂拥兵自重,欲脱离中央自立。

(4)外界条件:玄宗时出现了严重的边疆问题。东北的奚族和契丹渐渐强大,经常对唐进行骚扰;西域的大食有东侵动向;南面的南诏数败唐军;西面崛起一个强大的吐蕃,直接威胁长安的安全。所以,需要在边疆地区布置重兵。可是府兵制的破坏使各军府无兵可派,无奈之下,只好变府兵制为募兵制。

二、唐中央政府的腐化助长了藩镇割据的形成。

(1)政治腐化:自玄宗后期开始每况愈下。

1.声色犬马。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朝的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以唐玄宗为首的统治集团认为“承平日久”,不再重视立纲陈纪。天宝年间,唐玄宗从此不再过问政事,只想安享逸乐,尤其是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是专以声色自娱。为了满足杨贵妃的奢欲,营建宫室,赏赐无度,耗费了大量的财物。各地藩镇节度使投其所好,密谋发展。如胡人安禄山,得玄宗赏识,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有实力反叛。

2.奸臣当道。玄宗后期,相继掌握宰相实权的李林甫和杨国忠都是奸邪小人。李林甫忌贤妒能,“口蜜腹剑”,闭塞言路,专权达十九年之久。杨国忠除做宰相外,还兼领四十余职,整天发号施令,胡乱处理政事,因此,唐朝的政治更加昏暗。

唐初本以文臣主边事,但李林甫、杨国忠执政后,改用蕃族寒人,提拔蕃将为节度使,边镇的军事不断增强。胡人安禄山兼河东、范阳、平卢节度使,兵力达18万之多。

3.宦官专权。玄宗以来,宦官内掌禁军,外为监军,破坏法纪。加之藩镇与宦官勾结,使藩镇有时间和空间发展势力,逐渐与中央相抗衡。

4. 朋党之争。朝臣争权夺利,不惜与藩镇相勾结,打压异己势力。

5. 吏治腐化。玄宗后期开始,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唐中央政府权力下跌,政治更加残暴,统治者生活糜烂,官吏贪污成风,人民负担着繁重的徭役赋税,人民起义不断发生,中央政府难以维持对地方的有力统治,上层建筑摇摇欲坠,逐渐失去了遏制藩镇的能力。

(2)决策失误:募兵制实施的不得已和节度使任命的不合理。

玄宗(712~756)时期﹐均田制瓦解,建立于其基础上的府兵制亦随之瓦解,开始实行募兵制。为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这样一来,原来只管军事的节度使,逐渐把辖区内的军事、财政、民政大权集于一身,成为独霸一方的封建军阀。

(3)外重内轻。当时承平日久,很多人以为内地可以取消兵备;朝廷还禁止民间收藏武器。京师等于无兵,猛将精兵都聚集在边镇上,内外失去平衡。当时全国有57万军队,其中有49万部署在边疆地区,为节度使所控制,中央直接掌握的兵力只有8万人左右,局势由原来的内重外轻变为外重内轻。而且,中央禁军多是雇来凑数的商贩、游民、富家子弟,不禁训练,根本不能打仗。在这种内轻外重的畸形局面下,藩镇割据已是不可避免了。

三、安史之乱是唐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也是藩镇割据形成的导火索。

安史之乱平息后,藩镇数量激增。当时众多在平叛过程中立有战功的将领需要封赏,于是朝廷任命了一批节度使。这样委任的节度使很多,以致“方镇相望于内地”。同时一些已经归顺的安史旧将需要安置。朝廷担心他们降而复叛、战端重开,因而对他们采取了姑息政策,拿出河朔三镇(即黄河以北三镇,包括魏博、成德、幽州)安置他们,任其为节度使。以后,在山东、河南、江淮、关中等地都设有节度使,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河朔(北)三镇”节度使分别是卢龙李怀仙、魏博田承嗣、承德李宝臣。

唐朝无力彻底消灭“安史”余部,将这些反覆乱臣、悍将安插在朝廷鞭长莫及的河朔三镇,并委以节度使重任,后患无穷。他们在境内任意扩充军队,任命官吏,征收赋税。不向朝廷报户口,不让朝廷在其辖区委派官吏,征收赋税。河朔三镇迅速坐大,拥有跟朝廷抗衡的实力。德宗、宪宗时期,藩镇叛乱严重,中央倾全力平反,宪宗以后,藩镇重新崛起反叛,中央无力平反,只得承认既成事实。

于是,安史之乱后出现了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大、互相争战的藩镇割据局面。节度使独揽一方军政财权,职位由子弟或部将承袭,不受中央政令管辖。至9世纪初,全国藩镇达四十余个,他们互相攻伐,或联合对抗中央。唐代中央政府屡图削弱藩镇,收效甚微。此局面延续近两个世纪,至北宋初结束。

危害

1.藩镇割据时期,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由于藩镇和唐中央以及藩镇之间,都存在着矛盾,所以他们之间的斗争不断。如德宗朝的“四镇之乱”、宪宗朝的“淮西之乱”,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阻碍了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2.由于藩镇势力的强大,形成与中央相抗衡的力量,严重威胁到中央政府的统治,为了削弱藩镇势力,唐朝廷也在缩小了的地盘内变本加厉地掠夺人民。9世纪初年,江南只有一百四十万民户,却要负担唐朝八十多万军队的粮饷,历史上称之为“两户养一兵”。

3.各镇军阀在辖区内横征暴敛,搜刮百姓,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4.藩镇割据的局面延续了一百五十多年。唐朝灭亡以后,割据局面又进而演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和混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