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文 1 燕子》赛课导学案_12

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文  1 燕子》赛课导学案_12
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文  1 燕子》赛课导学案_12

燕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文中对小燕子外形及动作的描述内容,体会春天生命的气息。

3、理解课文内容,并能通过朗读、观察和想象,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及有序的表达,动词的恰当使用。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外形

1、理解内容

(1)图片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各种各样的动物,空中的飞鸟,地上的走兽,水里的游鱼。但是稍不留心,它们就会从我们的眼前溜走等到要写时不知从哪儿写起。就说我们春天里常见的燕子(出示燕子图片)这小小的燕子给你留下了怎么的印象?

很普通它的外表,只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印象,黑、小。你们看,你觉得它美吗?

同学们你们很会观察,一眼就看出了燕子的两个特点——黑、小。我们会怎样描绘它呢?(学生自由发挥)

(2)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作家郑振铎是怎样描述燕子的。

板书课题,齐读,出示学习目标。

默读第一段,在作者的眼里燕子是怎样的?你喜欢吗?划出你喜欢的词语,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同桌交流。

(板书: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活泼机灵)

(3)再细细地读这些词从这些词中你都体会到什么?请同学们静下心来细细地读读。

(4)交流:

“乌黑光亮”这个词是写燕子的颜色。黑,和你们观察的有什么不同?黑得

发亮,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颜色美)

“俊俏轻快”俊俏是指相貌清秀好看,这对翅膀不仅好看轻快,读到这个词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燕子飞过

“剪刀似的”这三个词写出了燕子的另一个特点(活泼机灵)

2、指导朗读

(1)、情感准备:既然燕子是这样的漂亮、机灵,大家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喜爱、欢快……的语气)

(2)、练读:

(3)、指名读——男生女生比赛读——齐读

3、指导背诵

(1)、思路:课文是怎样写燕子的外形的?(指板书:羽毛——翅膀——尾巴、指图先分后总)

(2)、请学生自己试着把这一段背给同桌听。(提示:可看板书或看图)(3)、看板书,分一二排、三四排背。

(4)、齐背。读了这段话,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引导学生用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来回答。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怎一只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你从哪些词体会到了它的活泼机灵?

2、交流

(“斜着”、“掠过”、“唧的一声”、“已由……飞到……”、“横掠过”、“偶尔”、“沾了”)

3、把你体会到的通过你的朗读读出来。

4、看着一圈圈荡漾开去的小圆晕你的脑海里想到了什么?

小圆晕还在一圈圈荡漾,燕子早已不知去向,多么敏捷的身手,一幅轻盈灵活的燕子飞行图已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燕子的轻盈敏捷让你想到了什么?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那轻盈灵活的身姿就好像()(引导学生用比喻来形容轻盈灵活的燕子)

5、指导背诵。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同学们你们看几对小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休息。如果你就是那几对燕子中的一只,此时此刻,你都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说话)你想听听燕子是怎么说的吗?

2、播放歌曲《小燕子》第一段。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那么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燕子眼里的美丽春天吧!

3、学习第二自然段

课文中有一段写出了燕子的美丽,指名读。请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像这样的美景。

(1)轻轻地睁开眼睛,用自己的话描述春天的美。美在哪?(风、雨、柳、叶、花——烂漫无比)

(2)作者这里为什么要用一大段写春天的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

春天美引来了燕子,燕子又为春天增色。(理解生趣)

4、回到第四自然的学习“在蓝天的映衬下……”。从“几痕、五线谱、音符、赞歌”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

5、小结:春天的景致美,美在早春二月的拂堤杨柳,美在春花的绚丽多姿,可是若没有燕子,那要少多少灵气,如独独只有燕子,而没有春天的布景,即使有电线杆给它谱曲,也绝奏不出如此美妙的歌。

四、背诵、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就像一幅清雅灵动的水墨花鸟画,动静结合,有声有色,载着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赫然出现在我们眼前。同学们,空中的飞鸟,地上的走兽,水里的游鱼都有其独特的美丽,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就一定能发现平常中的美丽。

五、课后作业

1、用描写燕子的手法,描述一下你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2、有感情的背诵课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精品教案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2.连线。 撑船的生意人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片段 ◆抓住中心句,把内容表述清楚。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3~5自然段,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这幅画的? (学生默读课文,做记号) 生1:介绍了画中的人物多。 生2:介绍了画中的街市很热闹。 生3:介绍了画中最有意思的桥北头的情景。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找到了这三个自然段的中心句。请大家再逐段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把一个意思表述清楚的? (学生再读课文)

生1:写画中的人多采用的是排比的句式,课文用了“有……有……有……有……”的句式来列举画中的人物。 师:你能从画中找出这些不同职业的人吗? (课件出示,学生指认) 生2:写街市的热闹也是采用的排比,用上了“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生3:写桥北头的情景是作者根据画面想象的情景,把人物的动作、神态想象得很丰富。 师:不愧是有名的画家,画技真是高超,这大概就是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吧!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略读课文的教学在内容理解上要求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方法上要更加放手。本课的教学设计重在引导学生了解并运用图文对照的方法去理解课文的内容,更加注重学生对阅读方法的运用。这堂课,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几百年前的画面拉至学生的面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读写结合,把一篇课文浓缩成一张资料卡,把书读薄。引领学生去多种形式地读、欣赏,调动各种感官,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搜集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1.了解北宋的时代背景,搜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如画册、邮票等。 2.一张图画纸。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大家喜欢旅游吗?说说都去过什么地方? 生:...... 师:大家去过的地方可真不少。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人文丰富,希望同学们能利用假期时间多出去走走,看看,读万卷书还得行万里路呢。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荷花》同步练习B卷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荷花》同步练习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2题;共139分) 1. (9分)看拼音,写词语 cūzhuànɡchóu mìbān jiāchónɡ jìnɡzhān yǎn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ián línɡfán yǎn hòu dài pénɡ pénɡ bóbózhī kū yè lu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5分)看拼音,写词语。 gài niàn fēi xiáng bīn fēn shùn jiān xiǎo jì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2分)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朝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禁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奔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 (6分)按课文《荷花》填空。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________。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看起来饱胀得________。 5. (2分)判断是不是比喻句。 ①你长得真像你父亲。________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导学案-全册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1、《燕子》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乌黑、轻快、翅膀、剪刀、尾巴、活泼、机灵、微风、赶集、聚拢、光彩夺目、增添、生机、掠过、稻田、一转眼、偶尔、一圈、音符、演奏、赞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 【学案自学】 (一)初读课文 1 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想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再读课文,认会“俊、俏、拂、增、掠、偶、沾、漾、谱”,会写“燕、聚、增、掠、稻、尖、偶、沾、圈、漾、倦、符、演、赞”,正确读写“燕子、乌黑、轻快、翅膀、剪刀、尾巴、活泼、机灵、微风、赶集、聚拢、光彩夺目、增添、生机、掠过、稻田、一转眼、偶尔、一圈、音符、演奏、赞歌”等词语。 3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这些从南方飞来的燕子,有的飞到了()间,有的横掠过(),有的落在()歇息。文中作者通过描写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般的春天景色,赞美了()的小燕子,表达了对光彩夺目的春天到来的()之情。 自学提示1:研读课文第一段。 (1)说说这一段写了燕子的什么?(2)“凑”是什么意思? 自学提示2:研读第2段 (1)默读思考:课文抓住了哪些景物特征来表现春天的?边读边勾画有关词语。 (2)你知道“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光彩夺目”“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的意思吗? 自学提示3:研读第3自然段 (1)自读思考:这段是从哪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燕子飞行时有什么特点?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燕子飞行的?() 自学提示4:研读第4自然段 (1)理解“几痕”和“几根”的意思。 (2)为什么说“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呢?这一句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荷花备课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11.赶海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新词,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中“武将”“战利品” 的意义。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我”童年时赶海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来初步领会课文内容。 2.课文第三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赶海的乐趣。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前置性学习单。(见附件) 教师:1.查看学生前置性学习单,了解学情。 2.《大海啊故乡》的音乐磁带。 3.搜集有关大海的资料。 4.课文录音及投影片。 五、教学课时:2 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揭示课题,引入情境。 1.同学们,喜欢大海吗?知道什么是赶海吗?海水退潮的时候,人们到海边去捉小鱼、捡贝壳等等,这些活动就叫“赶海”。 有赶过海的吗?说说你觉得赶海怎么样。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1课《赶海》。 3.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效果。 (1)检查生字的识、写。 投影出示前置性学习单,检查学生对词语的读音。 支暑舅抓逃夹须捏俘虏 暑假舅舅夹住长须捏住俘虏大虾 哎哟喧闹恢复余晖趣事 痒痒的努努嘴儿赶海 (2)指名读。 注意:要区分清楚这两个词语的读法,韵母分别是“ao”“ou”。读一读。课文中是“哎哟”。 “努努嘴儿”、“痒痒的”,两个三声的字相连时,第一个要变成二声。三个三声的字相连时,前两个字都变二声。记住这样的规律。 齐读所有词语。 3、交流读书收获:通过初读课文,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师:能把书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书,提出要求:你认为他读得既正确又通顺,就鼓掌给予肯定。 1、读自己感兴趣的句子或片段。(多读几遍,力求读好) 2、师生共同感悟朗读精彩句段。(重点感悟赶海的“趣”) 过渡:把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就算读好书了吗?对,这只是最起码的要求,要想读好书还应该读出自己对句子、段落的理解,读出感情,才能解决刚才的问题。师生接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四、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1、范写,明确注意点。重点指导“暑舅” 2、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及课后作业设计

备课素材 【写作背景】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

百科全书。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 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 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作者介绍】 滕明道(1085-1132),北宋官吏。字子济,应天府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崇宁末,举进士,继中词学兼茂科,除秘书省正字。建炎三年(1129),力谏宰相吕颐浩迁都武昌之议。后殿中侍御史张延寿论其卫护太后涉险,为敌追迫,贬为秘书少监。以提举明道宫死,后追复龙图阁学士,有文集二十卷。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字正道,一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他生活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善画风俗画,尤长于楼面、屋宇、林木、人物。《清明上河图》是他的代表作,曾经为宣和内府所收藏。另作有《金明池争标图》,亦为艺术杰作。 《清明上河图》:闻名中外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不朽珍品。此画为绢本水墨淡设色长卷,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 《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三个段落。 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野的春光。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刚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绘,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课文所配插图和文字就是节选的这一段。《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最为热闹的地方,就是横跨汴河的那座木结构的拱形桥。关于这座别致的桥梁,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一书中曾记载:“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宛如飞虹。”有关这种桥的建造方法已经失传,现在我们仅仅依靠画上所描绘的图样,才得以知晓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智慧。画家围绕这座桥,充分施展了自己的绘画本领,将桥上桥下的场景和人物活动作了全景式的描绘。表现最为精彩的部分,是围绕桥下正要逆

【苏教版】2019年春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长城和运河》示范教案

【苏教版】2019年春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长城和运河》示范教案

第12课 长城和运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蜿、蜒、绸”等3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驾、驶、 嘉、朽、篇、堂、杭”等7个生字。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挂图、生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你能把自己了解的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知识介绍给大家吗? 2.通过录像或图片了解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看后说说你的感受。 生:长城很雄伟。 生:大运河美丽如画。 3.今天,就让我们学习课文,去看看我们中国人的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教师板书:长城和运河 二、初读课文,检查自学。 1.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出示生字卡片:“蜿、蜒、绸” 指名读。教师纠正字音。 总 目 标 要 求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蜿、蜒、绸”等3个生字,会 写田字格里的“驾、驶、嘉、朽、篇、堂、杭”等7个生字。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知识,激发学生爱祖国的热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了解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了解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参考答案: 一、 wān chóu 二、驾驶嘉峪关不朽诗篇天堂杭州 三、动人祖国奇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了解关于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和它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 3.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的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听写生字词. 驾驶嘉峪关不朽诗篇天堂杭州 2.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 二、品读诗歌,朗读感悟 1.朗读课文,了解诗歌特点。 指名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思考:第1、2节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句式相同,结构相同,每节最后两句话相同。 2.学习第1小节。 (1)默读课文,看看长城给你留了下什么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把它们画下来,读一读,说一说。 生:不朽。 (2)学生汇报,老师相机引导。 ①理解“奇异”。 ②结合图画理解“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这两个词,说一说为什么人们喜欢用“巨龙”来形容长城。教师板书: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巨龙生:形似、神似,巨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③结合图画和课外资料了解有关长城的知识。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2课1 (1)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2课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案例 喜塘完小周晓文 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只露出一个脑袋,但画面却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课文的题目揭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插图揭示了小徒弟画面的内容,文章采用悬念的手法引人入胜,学生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设计思路 师先利用脑筋急转弯激趣,随后要求学生画“深山藏古寺”的画导入新课,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读课文内容——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同桌一起读课文,再由同桌两人按自学提纲的要求(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共设计了12个小题)进行自学,再然后师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挑学生难懂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并适当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最后进行总结、学生当堂作业反馈。 三、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3、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读课文,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五、教学准备 1、师自制课件一份。 2、优生和学困生两人一组,共分20个小组,每组一张自学提纲。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师出示脑筋急转弯。 2.如果你是考生,你会怎么画“深山藏古寺”?为什么这么画?(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开课以教师出示脑筋急转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随后教师出一道类似的题目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情景,以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3、师指导课题中应该读重音的字——第一个“想”和“没”这两个字,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题为文眼,针对课题中的重点字进行感悟,让生初步理解题目的意思。为课文内容的学习埋下了伏笔,也能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努力探寻答案,获得学习的满足感。】 二、读通课文 1、听录音范读课文。 2.按自学提示学生自由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并读一读。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同桌两人一组一起读课文。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容易理解,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环节给学生充分朗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三、两人一组合作学习 同桌两人一起做自学题目: ?1、给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这篇课文共有()个自然段。 ?2、同桌两人把文中带拼音的生词,一起读两遍。 ?3、你能找出文中的多音字吗? ?4、画师给徒弟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题目,请找出来画上“——” ?5、大徒弟是怎样画的?请找出来画上“——”。 ?6、二徒弟是怎样画的?请找出来画上“——”。 ?7、三徒弟又是怎样画的?请找出来画上“~~”。 ?8、画师觉得谁的画最棒?为什么? ?9、在学过的课文中,你知道哪些主人公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事?在生活中,你想到过别人没想到的事吗? ?10、从三个徒弟的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导学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导学案全册1、《燕子》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乌黑、轻快、翅膀、剪刀、尾巴、活泼、机灵、微风、赶集、聚拢、光彩夺目、增添、生机、掠过、稻田、一转眼、偶尔、一圈、音符、演奏、赞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 【学案自学】 (一)初读课文 1 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想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再读课文,认会“俊、俏、拂、增、掠、偶、沾、漾、谱”,会写“燕、聚、增、掠、稻、尖、偶、沾、圈、漾、倦、符、演、赞”,正确读写“燕子、乌黑、轻快、翅膀、剪刀、尾巴、活泼、机灵、微风、赶集、聚拢、光彩夺目、增添、生机、掠过、稻田、一转眼、偶尔、一圈、音符、演奏、赞歌”等词语. 3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这些从南方飞来的燕子,有的飞到了()间,有的横掠过(),有的落在()歇息.文中作者通过描写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般的春天景色,赞美了()的小燕子,表达了对光彩夺目的春天到来的()之情. 自学提示1:研读课文第一段. (1)说说这一段写了燕子的什么?(2)“凑”是什么意思? 自学提示2:研读第2段 (1)默读思考:课文抓住了哪些景物特征来表现春天的?边读边勾画有关词语. (2)你知道“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光彩夺目”“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的意思吗?自学提示3:研读第3自然段 (1)自读思考:这段是从哪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燕子飞行时有什么特点?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燕子飞行的?() 自学提示4:研读第4自然段 (1)理解“几痕”和“几根”的意思. (2)为什么说“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呢?这一句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原文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原文 1.长城和运河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眼前: 像巨龙穿行在大地,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2.美丽的南沙群岛 传说仙女下凡时,在辽阔的南中国海上撒下了一串串晶莹的珍珠,这就是美丽的南沙群岛。南沙群岛位于祖国的最南端,二百多座岛屿、礁盘星罗棋布。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浩瀚的大海上航行、捕鱼,在小岛上开垦、种植。茫茫南沙,汇入了祖先搏击风浪的汗水;片片岛屿,留下了祖先生息繁衍的烟火。 南沙是祖国巨大的蓝色宝库。她拥有难以计数的珍贵的海洋生物,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贮存了用之不竭的海洋动力。仅曾母暗沙,就以丰富的石油储量而享有“第二波斯湾”的美誉。 南沙也是个迷人的世界。天是一片蓝玉,海是一块翡翠。远望水天相连,翡翠和蓝玉合璧,蔚为壮观。俯看清澈明亮的海水,龙虾、燕鱼、海龟五彩缤纷,令人心旷神怡。碧波浩渺的南沙海域,连浪涛都是美的,每一个浪头都托起洁白的浪花,一团团,一簇簇,仿佛是欢迎的人群在挥舞着花束。可以肯定,将来的南沙群岛会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旅游胜地。 3.庐山的云雾 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那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 相机学习练习一中的成语: 气象万千 风云变幻 奇峰异岭 若隐若现 腾云驾雾 飘飘欲仙 白云苍狗 瞬息万变 4.微笑着承受一切 桑兰是我国女子体操队中最优秀的跳马选手。她5岁开始练体操,12岁入选国家队,曾多次参加重大国际比赛,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1998年7月21日晚上,第四届世界友好运动会正在美国纽约进行。参加女子跳马比赛的桑兰在试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眼前: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 元日 教学目标 1?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符”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瞳瞳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 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一组春联和春节过年的画面)。 2?同学们,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 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4.简介作者。 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西元 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谥号文”。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3.检查交流情况。 屠苏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苏”。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 的注释。 元日:农历的大年初一。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语文三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第12课《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语文三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第12课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西安市莲湖区远东第二小学杨典 教材分析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一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这个专题编写,都是在用具体的事情来说一个道理。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 《想别人没想到的》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却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课文的题目揭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插图揭示了小徒弟画面的内容。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讲述的道理却很有现实意义,学生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学情分析 三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在阅读时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问题,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前面的三篇精读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品味的方法,能边读边想,抓住文中重点句来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在这里我将继续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本课的学习。除此之外,我特意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以供学生扩展学习,学习

本课之前还让学生在晨读课上多练习读了几遍,基础差的学生读到能熟练为止。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召集、骆驼、得意、禁不住、恰好”等词语;正确理解“密密麻麻、连绵不断、若隐若现、恍然大悟”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方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三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故事导入、口头复述、图文对照、朗读训练等方法。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个国王让他的三个儿子用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

“探究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2课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案例 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土城小学黄玉萍 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 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却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 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讲述的道理却很有现实 意义,学生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设计思路 师先讲一个类似的故事——《三个王子》导入,以此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然后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同桌一起读课文,再由同桌两人按自学提纲的要求(按照循序渐 进的原则,由易到难共设计了12个小题)进行自学,再然后师根据 学生自学的情况,挑学生难懂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并适当 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最后进行总结、学生当堂作业反馈。 三、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3、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读课文,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五、教学准备 1、师自制课件一份。 2、优生和学困生两人一组,共分20个小组,每组一张自学提

纲。 3、学生人手一本优质课堂作业。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师讲述三个王子的故事。 2.如果你是国王,你会选择谁做你的接班人呢?为什么这么选择?(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开课以教师讲一个类似的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故事,以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3、师指导课题中应该读重音的字——第一个“想”和“没”这两个字,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题为文眼,针对课题中的重点字进行感悟,让生初步理解题目的意思。为课文内容的学习埋下了伏笔,也能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努力探寻答案,获得学习的满足感。】 二、读通课文 1、听录音范读课文。 2.按自学提示学生自由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并读一读。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同桌两人一组一起读课文。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容易理解,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环节给学生充分朗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三、两人一小组合作学习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2012-03-1421:57:12) 转载▼ 标签: 杂谈 课题班级 1《燕子》 姓名 课型 使用时间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看图学文,文章通过对燕子的外形和飞行、停歇时的情形的描写,体会燕子的美、春光的美,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 量。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乌黑、轻快、翅膀、剪刀、尾巴、活泼、机灵、微风、赶集、聚拢、光彩夺目、增添、生机、掠过、稻田、一转眼、偶尔、一圈、音符、演奏、赞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 【学法指导】读中感、读中悟、以读促思、以读促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学习准备】给学生发放导学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习时间】一课时 课前 【学案自学】 知识链接:

燕子一种候鸟,体小,翅膀尖而长,尾巴分开像剪刀,背部黑色,肚皮 白色。常在人家屋檐下用泥做巢居住,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一,是益鸟。在我国,燕子春天飞到北方,秋天飞到南方去。 (一)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想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再读课文,认会“俊、俏、拂、增、掠、偶、沾、漾、谱”,会写“燕、聚、增、掠、稻、尖、偶、沾、圈、漾、倦、符、演、赞”,正确读写“燕子、乌黑、轻快、翅膀、剪刀、尾巴、活泼、机灵、微风、赶集、聚拢、光彩夺目、增添、生机、掠过、稻田、一转眼、偶尔、一圈、音符、演奏、赞歌”等词语。 3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这些从南方飞 来的燕子,有的飞到了()间,有的横掠过(),有的 落在()歇息。文中作者通过描写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般的春天景色,赞美了()的小燕子,表达了对光彩夺目的春天 到来的()之情。 (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熟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 (四)细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以下自主学习。 自学提示1:研读课文第一段。 (1)说说这一段写了燕子的什么? (2)“凑”是什么意思? (3)练习背诵第1自然段。 自学提示2:研读第2段 (1)默读思考:课文抓住了哪些景物特征来表现春天的?边读边勾画有关词语。 (2)你知道“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光彩夺目”“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的意思吗? 自学提示3:研读第3自然段 (1)自读思考:这段是从哪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燕子飞行时有什么特点?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燕子飞行的?(上→下)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12课:荷花

梨坪小学:孟天堂 教学目的: 一、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 二、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一、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想象这一池荷花为什么像“一大幅活的画”; 二、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 1.交流资料,让学生自由地交流对荷花的了解。 2.播放荷花录象,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形象感知。 3.谈谈感受:看完录象,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你所看到的荷花吗?(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白态的荷花……) 4.教师引入:荷花真美啊,美得同学们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也特别喜欢荷花,他还用优美的文字描述了公园里一池美丽的荷花,让我们随着作者到文中细细欣赏吧。 二、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

2.把你喜欢的段落绘声绘色地读给同桌听,让他和你一同分享作者优美的语言。 3.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可以是自己的感受、体会,也可以是自己的疑问。 4.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以把学生的发言小结一下:瞧,同学们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大家说得多好啊,老师把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总结以下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己的感受,一方面是自己的疑难。现在,我们先来欣赏美丽的荷花。刚才好多同学都夸荷花很美,你们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你认为写得特别美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同学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 5.小组学习、交流,然后全班交流: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 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个句子写出了荷叶的多、大、绿。(出示课件,体会荷叶的挨挨挤挤) 生:我觉得“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个句子写出了荷花的不同姿态。(出示课件,体会荷花的三种不同姿态) 生:我觉得“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冒”字用得特别好,它把白荷花写活了。

最新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

精品文档 “探究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2课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案例 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土城小学黄玉萍 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 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却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 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讲述的道理却很有现实 意义,学生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设计思路 师先讲一个类似的故事——《三个王子》导入,以此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然后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同桌一起读课文,再由同桌两人按自学提纲的要求(按照循序渐 进的原则,由易到难共设计了12个小题)进行自学,再然后师根据 学生自学的情况,挑学生难懂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并适当 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最后进行总结、学生当堂作业反馈。 三、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3、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读课文,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五、教学准备 1、师自制课件一份。 2、优生和学困生两人一组,共分20个小组,每组一张自学提

纲。 3、学生人手一本优质课堂作业。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师讲述三个王子的故事。 2.如果你是国王,你会选择谁做你的接班人呢?为什么这么选择?(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开课以教师讲一个类似的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故事,以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3、师指导课题中应该读重音的字——第一个“想”和“没”这两个字,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题为文眼,针对课题中的重点字进行感悟,让生初步理解题目的意思。为课文内容的学习埋下了伏笔,也能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努力探寻答案,获得学习的满足感。】 二、读通课文 1、听录音范读课文。 2.按自学提示学生自由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并读一读。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同桌两人一组一起读课文。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容易理解,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环节给学生充分朗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三、两人一小组合作学习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四(导学案)

语文园地四 学习目标: 1.口语交际:“教你学一招”,和同学交流自己最拿手的本领,交流时做到自然、大方,表达流利,通过介绍、演示、学习,增强生活实践能力。 2.习作练习:写自己学会的一样本领,把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写具体,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自主发现:能发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在发现规律的同时积累词语。 4.日积月累:在填空练习中丰富语言,形成语感,初步感受“的”“地”“得”的初步用法,并读读背背12个词语,在运用中感悟词语的意思和用法,进行词语积累。 5.拓展延伸:通过阅读图画,“看图说成语”,培养观察、阅读、理解能力。 学习准备:有关课件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学习《绝招》,都非常佩服小柱子,而且表示,如果自己在场,一定也会有令人吃惊的绝招,老师让你们回去准备准备,咱们这节课就来展示展示,好吗? 二、自主预习 创设互教互学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交际兴趣。 1、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绝招,如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 2、说说自己有什么值得夸耀的本领,再说说自己的“招”好在哪里,有哪些独到之处。 三、合作探究 1、一个同学教,一个同学学; 2、扮演记者,对某个学生进行采访。 3、然后引导学生对示范交际活动进行评议,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中心内容: 4、你准备教别人哪一招?这一招好在哪里,是怎么练成的? 5、提醒学生交际时要注意的问题:不但要讲述清楚怎么做,还要解决学本领的同学提出来的疑难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 四、展示交流 1、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自由组合,互教互学。 2、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和表演,大家共同评议,谁说得最清楚,谁的本领最拿手。 五、达标测评 刚才同学的表演确实令大家佩服,其实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我们勤学苦练,就能练就一身好本领。希望大家好好练习,今后有机会展示出你们更拿手的绝招。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写自己学会的一样本领 一.激趣导入 在口语交际中,同学们展示了许多本领,再回忆一下,你还会哪些本领,可以是日常生活中学到的本领,如:煮面条、洗碗、洗手绢……可以是在学校学到的本领,如:画画、速算、弹钢琴、做手工…… 二、自主预习 学生自由交流:你都会哪些本领? 三、合作探究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快乐读书吧公开课教学设计

快乐读书吧 《小故事大道理》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阅读寓言故事,在交流阅读感受的过程中体验阅读的乐趣。 2.创设浓厚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产生读寓言故事的兴趣。 3.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4.能体会故事中的道理,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深入了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 1. 课件 2. 学习单。 学生多阅读一些寓言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名字中蕴含的道理 1.同学们,你们好,我叫倪慧琴,是今天给你们上课的新老师。大家可以叫我倪老师或慧琴老师。听说三(1)班的小朋友非常聪明,所以特别想和咱们三(1)班的小朋友交上朋友,你们愿意和慧琴老师交朋友吗?(和学生握手) 2.说到聪明,慧琴老师想考考你们。你们知道我的爸爸为什么给我取名叫“慧琴”吗?“慧”是聪明的意思,“琴”和“勤”同音,他希望我长大又聪明又勤快。你的名字也一定有一定的含义吧。谁来说说?(指名一两位同学说说)哇!小小的名字都有一定的含义,我们今天学的寓言故事,更加埋藏着深刻的含义呢! 3.出示幻灯,概括寓言特点。“故事短小,蕴含道理。” 4.出示幻灯,请学生上台来做游戏,猜一猜哪些是寓言故事,哪些是童话故事? 5.师:对!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阅读寓言故事,让我们体验课外阅读的快乐吧。 (板书)快乐读书吧——小故事大道理

二、读《中国古代寓言》,学阅读方法一 1.师: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大全——《中国古代寓言大全》吧!(板书:《中国古代寓言大全》) 2.出示---《中国古代寓言大全》,师:“翻开《中国古代寓言大全》,我们会读到许多既可笑又发人深省的故事。下面让我们来读读其中的一则故事----曲突徙薪。” 3.生拿出学习单,自读:《曲突徙薪》 4.(课件出示故事)指名生读,其他同学做评委。 有一个人到别人家里做客,看到他家灶上的烟囱砌得很直旁边还堆着许多柴草。客人劝告主人:“你要把那个烟囱改成弯曲的,把柴草移到远处,不然会失火的!”主人装作没有听见。 过了几天,这家果然失火了,街坊邻居一起帮忙,终于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设宴,答谢街坊邻居,唯独没有邀请那位曾经提醒过的客人。假如这位主人早听了那位客人的建议,他家的房子根本不会失火,也就不必破费请客了。 5.小评委评价。 6.师:同学们,阅读时遇到不懂的字词,怎么办?(生:想办法把它弄懂,如查字典,问老师,查电脑等) 7.接下来,小组讨论,解决故事中不懂得地方。 8.检查合作学习效果。 出示课件,理解:曲,徙,薪,烟囱,破费,及题“曲突徙薪”的意思。 9.出示图片,认识烟囱 10.读了这个故事,你有弄不懂的地方吗?(生:为什么要把烟囱弄弯、把柴草搬走就不容易着火了呢?)这则寓言的题目是《曲突徙薪》,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1.这则寓言的题目是《曲突徙薪》,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指名生回答)师小结: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板书:《曲突徙薪》) 12阅读方法指导:读寓言,先要读懂故事内容,再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三、读《伊索寓言》,学阅读方法二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元日》教学片段

《元日》教学片段 ◆想象画面,吟诵诗句懂习俗。(教学重点) 师:同学们,通过读诗,你能发现几百年前的古人是怎么过春节的吗? 生:古人在过春节时会放爆竹。(师板书:燃爆竹)第一句就说:爆竹声中一岁除。 师:放爆竹了,新的一年到来了,我们又长了一岁。孩子们会怎么样呢?想象一下,用上“有的……有的……”说说当时的场景。 生1:放爆竹了,孩子们有的躲得远远的,有的捂住耳朵,还有的胆子大的专门负责燃放爆竹的,可开心了! 师:爆竹声伴着孩子们的欢笑声响彻云霄,让我们用朗读来感受这种欢快吧!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第一句诗。) 生2:我从第二句中知道,人们在春节还会喝屠苏酒。(师板书:饮屠苏)师:你知道为什么要喝屠苏酒吗?屠苏酒,是用屠苏草泡的酒,一般在元日饮用,据说可以祛除瘟疫。当时,在正月初一时,家家按照先幼后长的次序饮屠苏酒。 师:想象我们一起喝了一杯屠苏酒,喝完这屠苏酒你有什么感觉? 生3:我喝了屠苏酒,感觉由内而外有一股暖暖的感觉。 师:看来这春风把温暖送到了屠苏酒中,喝了屠苏酒,我们感到暖洋洋的春天已经来了,春风借着屠苏酒把温暖送到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带着这种感觉读读这句诗。 (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句诗) 生4:过春节时,人们都得贴春联。古代人挂桃木做的桃符,用来求福避祸。慢慢地,挂桃符演变成贴春联了。(师板书:换桃符) 师:燃爆竹、饮屠苏、换桃符,三个典型的春节习俗,寥寥数语,作者就为我们勾画出古人过春节时的喜庆场景。时至今日,每当辞旧迎新之时,人们总会吟诵起王安石的《元日》,让我们再一次诵读这首诗吧! (生有感情地朗读《元日》)

赏析:教儿童阅读古诗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儿童做一个有根的中国人。古诗词是民族精神的文化载体,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元日》里写了老百姓过年的一些习俗,除了饮屠苏酒有些陌生,像燃放爆竹、张贴春联至今仍沿用在生活之中。教师创设了多重语境,让学生多处想象画面、情景说话,比如“燃爆竹”时诉说内心的快乐和兴奋;“饮屠苏酒”表达身心暖暖的感觉。老师让学生带着感觉去吟诵古诗,使学生在古今之间穿梭,不仅能感受到诗中描绘的过春节时的欢乐喜庆,还能了解到了古代人们过节的风俗,激发了他们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