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辽宁省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督.doc

年辽宁省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督.doc
年辽宁省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督.doc

附件

年辽宁省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督导检查方案

为规范全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提高全省传染病报告质量,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按照《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年版)》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

了解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评价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履职、制度落实等情况;了解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网络直报工作重点,提高我省重点传染病和暴发疫情的早期识别能力,为提高传染病监测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二、对象和程序

(一)对象.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维护的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社区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

各市自查在辖区范围内开展.省卫生计生委在个市中抽查个市(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含昌图县)、朝阳),每个市随机抽取个县(市、区),每个县(市、区)随机抽取个乡镇或街道(社区).在抽取的地市、县区、乡镇或街道中检查与之级别相对应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

机构和医疗机构。抽查的地市随机抽查市级综合医院所,抽查的县(市、区)随机抽查县(区)级综合医院所,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

(二)程序。

。各市自查。由各市卫生计生委组织开展辖区传染病报告质量督导检查.

.省级抽查督导。省卫生计生委组织省级督导组对个市开展现场督导检查。

三、内容和方法

根据调查内容不同,采用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督导。

(一)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现状调查。

。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机构。

了解年度用于传染病信息报告相关工作的经费保障及组织开展传染病报告质量督导检查等情况。填写附表。

。地方各级疾控中心。

了解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组织和制度建立情况;了解日常监测情况,包括传染病报告卡核实、查重及审核的频次等;了解传染病信息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情况;了解开展辖区传染病信息报告质量评价和技术指导情况;了解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相关技术培训情况;了解从事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的专职人员和设备使用情况;核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的落实情况.填写附表。

.医疗机构。

()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含电子病历)的使用情况.查阅与诊疗传染病相关的感染科、急诊科、内科、儿科、皮肤科、肠道门诊、肝炎门诊及发热门诊等门诊日志和出入院登记薄(或电子病历)项目设置是否齐全、填写是否规范.

()检验部门、影像部门传染病登记及反馈情况(含电子病历)。查阅检验部门和影像部门的登记项目设置是否齐全,填写是否规范,是否有异常结果的反馈机制。

()调查院内传染病报告管理相关工作,包括制定传染病报告工作程序和相关制度、登记、质量自查、评估及相关技术培训等。

()了解传染病报告管理专职人员和专用设备配备情况。

()核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的落实情况。

()了解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系统中传染病报告的管理和应用。

填写附表。

(二)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质量调查.

采用定量调查方法,获取法定传染病报告率、报告及时率、报告卡填写完整率、报告卡填写准确率、报告卡与网络报告信息一致率指标。具体内容和方法如下:

.查阅原始诊疗登记。

()查阅年月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本的登记记录,抄录初

步诊断为法定传染病的病历信息,填写附表。被查医疗机构使用电子病历时,则通过电子病历管理系统查阅电子病历信息。

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抄录门诊日志数量占抽查病例数的,出入院登记占,其中市级医疗机构抄录例,县区级医疗机构抄录例;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查阅全部门诊日志。抽查的病例应当包括本年度不同月份的病例,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查阅同一个病种原则上不能超过抽查病例数的。同时应当注意抽查不同传播途径的法定传染病。

()查阅年月检验和影像部门的病原培养和分离、显微镜检测、病原核酸检测、病原特异性免疫学检测结果以及影像学检查登记,抄录检测结果为阳性的病例信息(此项内容为一般性了解,不纳入评估指标),填写附表。市级医疗机构抄录检验和影像部门阳性结果例,县级医疗机构抄录例.

。复印传染病报告卡。复印根据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本抽查到的初步诊断为法定传染病的所有报告卡。

.原始诊疗记录登记情况.现场随机查阅年月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簿、检验部门和影像部门的登记本,检查登记本项目设置是否齐全,填写是否完整准确。

。法定传染病信息报告质量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计算公式为: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进行网络报告的法定传染病病例数实查登记病例数×。

()报告及时率。计算公式为:报告及时率()报告及时病例数网络报告病例数×.

()纸质(电子)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完整率。计算公式为:纸质(电子)报告卡填写完整率()填写完整的纸质(电子)报告卡数实查纸质(电子)报告卡数×。同时对有效证件填写完整率进行计算,计算公式为:有效证件填写完整率()填写有效身份证件的纸质报告卡数实查纸质(电子)报告卡数×。

()纸质报告卡填写的准确率.医疗机构已建立电子病历系统且具备自动生成传染病报告卡时,可不对报告卡填写的准确性进行评价。计算公式为:纸质报告卡填写的准确率()填写准确的纸质报告卡数填写完整的纸质报告卡数×

()网络报告信息一致率.计算公式:网络报告信息一致率()纸质报告卡与系统中报告卡一致的报卡数纸质报告卡中进行网络报告卡数×

四、时间安排

(一)年月,各市开展自查工作,并于月日前将自查报告报送省卫生计生委疾控处;

(二)年月中旬月中旬,省卫生计生委组织省级督导检查组完成抽查地区的督导工作;

(三)年月日前,完成全省督导报告。

附表:。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调查表

。各级疾控中心调查表

. 医疗机构调查表

。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调查登记表(门

诊、住院登记、医生处方)

。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调查登记表(检验和影像部门登记)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调查表

单位名称:省地市县区卫生计生委局级别:①省级②地市级③县区级

被查单位领导签字:调查时间年月日

调查组成员签字:

各级疾控中心调查表

单位名称:省地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级别:①省级②地市级③县区级

被查单位领导签字:调查时间年月日

调查组主要成员签字:

附表

医疗机构调查表单位名称:省地市县区

机构分级为 :①三级②二级③一级;

单位级别为 :①省级②地市级③县区级④乡镇级;

被查单位领导签字:调查时间年月日调查组主要成员签字:

附表

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调查登记表(门诊、住院登记、医生处方)

注:、请在相应位置填写编号,()病例来源:①门诊②住院③医生处方;()科室类型包括①内科②儿科③感染科④急诊⑤腹泻病⑥肝炎门诊⑦其他,请具体注明;():发病日期缺失时填写病人就诊日期;()网络直报系统中自动生成的唯一编号;()备注:可填写未进行网络报告原因等。

、门诊日志完全缺失查阅相关科室医生的诊断处方量等同门诊日志登记要求的病例数量。只有感染科日志时,查阅感染科传染病病例数和医生处方数各占一半。医生处方填写、、、、、、、、、、项。

被查单位调查时间年月日调查组成员

附表

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调查登记表(检验和影像部门登记)

注:请在相应位置填写编号,()检验部门:①检验部门②影像部门;() 检验检查类别:①病原培养和分离②显微镜检测③病原核酸检测④病原特异性免疫学检测⑤影像学检查⑥其它,请具体注明;()检验检测结果:①志贺菌②肺结核③伤寒沙门菌或副伤寒沙门菌④布鲁氏菌革兰阴性双球菌⑤大肠杆菌⑥沙门菌⑦轮状病毒⑧诺如病毒⑨⑩丙肝阳性()梅毒螺旋体()抗酸杆菌镜检阳性()其它,请具体注明;()是否对检验检测阳性结果反馈:①有②无;()是否网络报告:①是②否;()网络直报系统中自动生成的唯一编号。

被查单位调查时间年月日调查组成员

传染病报告管理质量督导检查方案

传染病报告管理 质量督导检查方案 根据卫生部《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督导检查方案》和《xx 市xxxx 年疫情信息管理与疾病监测工作计划》,制定xx 区xxxx 年传染病报告管理质量督导检查方案。 一、目的 通过现场督导检查,了解我区网络直报实际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进一步提升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工作质量。 二、检查时间 每季度末(3月中下旬、6月中下旬、9月中下旬和12 月中下旬)。 三、检查对象全区各医疗机构

四、检查内容及方法 1. 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1)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使用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本设置及规范使用情况。门诊日志至少要包括就诊日期、姓名、性别、 年龄、职业、现住址、病名(初步诊断)、发病日期、初诊或复诊9 项基本内容。门诊日志应由临床医生填写,病名项目应填写诊断的病名,不能填写症状;出入院登记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情况(是否死亡、死亡原因、死亡日期等)10 项基本内容。 检查方法:现场查看感染科、急诊、内科、儿科、皮肤科、住院部等与诊疗传染病有关科室的门诊日志、出入院病人登记本,检查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本项目是否齐全、填写是否规范,有无漏登和缺项。 (2)检验部门、影像部门登记及反馈机制检验部门登记项目应包括送检科室或医生、病人姓名、年龄、检验结果、检验日期

影像部门(含放射科、B 超室等)检查登记应包括开单科室、检查日期、病人姓名、年龄、检查结果。 检验部门、影像部门是否建立了异常化验结果必须返回送检医生或科室的反馈机制(包括门诊和住院)。 检查方法:查阅检验部门、影像部门登记(包括检验室、放射科、 B 超室电子登记系统),检查项目是否齐全、登记是否完整;反馈机制以反馈记录或医生签字为准。 (3)医院内传染病疫情分析、通报及处理机制院内设专门部门及专人负责本院传染病报告数据的常规分析,分析不同时期医院接诊的主要传染病,并将分析结果在院内及时通报。 院内应制定对可能的传染病暴发事件、聚集性症候群等异常情况的处理机制与流程。检查方法:现场查阅相关分析文档及反馈记录、相关的机制与流程。 4)开展传染病报告管理院内自查

传染病报告制度64369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制度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为了做好全区传染病疫情信息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工作,确保传染病疫情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传染病报告率及各项疫情管理工作质量,使疫情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为防病治病提供可靠的疫情信息,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疾控中心的《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根据永州市疾控中心疫情管理工作安排的通知精神,以及湖南省工作规范要求,特制订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制度: 一、传染病报告信息实时监控制度 1、疫情管理人员每天应登录系统,浏览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信息,对其进行实时监控。 2、疫情管理员必须每天至少2次登录系统查询,上、下午各一次。 3、查询内容包括从上次浏览后到本次的卡片及其近期病例分布,查询有无问题卡片及霍乱等分外、少见病例。 4、关注有无聚集性病例,对可能暴发的疫情进行预警。 5、每次查询后认真填写《传染病疫情信息查询记录本》。 6、对以上监控中发现的各种异常问题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并反馈到各医院。 二、传染病报告卡审核、查重、订正制度 1、疫情管理人员每天上网浏览疫情报告信息,对报告的卡片进行查询、审核。 2、审核发现有问题的卡片要及时核对,确保疫情报告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每天至少上、下午各一次登录系统查询传染病报告卡片。

4、对初次审核后诊断等报告信息有变动的卡片,要及时进行订正。 5、定期进行查重,每天至少查重一次。 6、以上审核、查重、订正中发现的问题均要向领导汇报,并做好相关记录。 三、传染病报告信息分析与应用制度 1、每月对直报网中获取的疫情信息进行分析一次,并形成疫情简报,于每月2日前完成。 2、每年对网报数据会审后,根据发病时间对全年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年度疫情报告。 3、通过对疫情资料的分析,结合其它相关信息,分别于4月20日和9月20日前完成夏秋季、冬春季主要传染病预测预报。 4、上述分析报告应送市CDC、区相关领导查阅。 5、对网络直报数据进行分析和利用时,可参考专报系统和监测系统的数据。 6、疫情管理人员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分析质量,注意核对,杜绝错误。 四、疫情报告与管理工作督导检查制度 1、利用各种机会对各医院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2、定期开展对辖区内的医疗机构的传染病报告管理进行督导检查。 3、督导的频次至少每半年一次。 4、督导内容包括传染病的报告、管理、培训、记录及实际操作等。 5、下半年开展医院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检查工作,并及时将总结上报上级疾控中心。 五、疫情数据安全管理制度

传染病疫情分析报告

$ 传染病疫情分析通报 各科室: 现将我院传染病疫情分析通报如下: 一、传染病疫情概况:2011年5-6月我院共报告法定传染病7种,发病数61例,其中乙类传染病4种发病数50例,丙类传染病2种发病数3例,其它传染病1种发病数8例,无甲类及乙类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发生。发病依次为肺结核42例占发病%、水痘8例占发病%、细菌性痢疾7例占发病%、手足口病2例占发病%、梅毒1例占发病%、腮腺炎1例占发病%。 二、各类传染病发病情况 呼吸道传染病:共报告51例占总数的%,其中肺结核42例,水痘8例,腮腺炎1例,分别占呼吸道传染病数的%、%,%。 肠道传染病:共报告9例占总数的%,其中细菌性痢疾报告7例占发病数的%,手足口病报告2例占发病总数的%。 · 血液及性传播传染病:梅毒1例占发病总数的%。 分析本月疫情平稳无重大传染病发生。 三、报卡质量评价: 1.我院传染病报告科室共有19个,本月报告科室7个,占%,个别科室及个别医生长年未报传染卡,或者督查时才报告,影响了我院传染病报告工作质量,希望各科室加强对传染病监测,杜绝迟报、漏报。

2.报卡较好科室分别是:内一科、小儿科、中医科、内三科、一门诊放射科、内二科、急内科、二门诊放射科。 3.存在问题:普遍存在传染卡填卡内容不完整,甚至有逻辑错误。 4.今年由于传染病报告质量的考核要求更加严格,新增了儿童家长姓名、工作单位、病例诊断时间、出生年月日、等要求必填项目必须填写完整,不得漏项。 四、— 5-10月是肠道传染病高发季节,我院已建立肠道 五、结论: 门诊,进行肠道传染病监测。近期仍有麻疹发病,要继续加强对呼吸道传染病监测,以发热病及流感样病例为重点,加强发热门诊工作,重点做好麻疹及手足口病宣传及培训。继续做好其他传染性疾病的监测及防治工作,严防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暴发流行。 二○一一年七月十三日

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调查方案

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调查方案 为了解“十二五”终期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特别是了解《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发〔2012〕57号)提出的法定传染病报告率指标完成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调查目的 (一)了解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率; (二)了解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 (三)评价全国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履职、制度落实等情况; (四)了解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制订下一阶段规划提供参考。 二、调查对象和程序 (一)调查对象。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维护的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 (二)调查程序。 1.省级自查。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分层抽样调查样本分配见附表1),由省级卫生计生委组织开展现场调查与评估。各省份组织开展自查的总样本量、抽样地市数、县区数、乡镇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数,以及每家医疗机构的样本量均不得少于规定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扩充地区数和机构数。

2.国家抽查。在各省级自查基础上,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对各省(区、市)的自查数据及材料进行审核,并抽取东、中、西部地区的部分省份开展现场抽查。 三、调查内容和方法 根据调查内容不同,综合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定量为主,定性为辅。 (一)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质量调查。主要采用定量调查方法,获取法定传染病报告率、报告及时率、报告卡填写完整率、报告卡填写准确率、报告卡与网络报告信息一致率指标。具体内容和方法如下: 1.查阅原始诊疗登记。 (1)查阅2015年1-6月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本的登记记录,抄录初步诊断为法定传染病的病历信息,填写附表2。被查医疗机构使用电子病历时,则通过电子病历管理系统查阅电子病历信息。 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抄录门诊日志数量占抽查病例数的70%,出入院登记占30%;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查阅全部门诊日志。抽查的病例应当包括本年度不同月份的病例,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查阅同一个病种原则上不能超过抽查病例数的50%。同时应当注意抽查不同传播途径的法定传染病。 (2)查阅2015年1-6月检验和影像部门的病原培养和分离、显微镜检测、病原核酸检测、病原特异性免疫学检测结果以及影像学检查登记,抄录检测结果为阳性的病例信息(此项内容为一般性了解,不纳入终期评估指标),填写附表3。地市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抄录检验和影像部门阳性结果10例,县级医疗机

传染病报告质量管理自查制度

传染病报告质量管理自查制度 1、疫情管理:直报人员必须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技术指导文件,严格按要求进行本院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 2、报告的方式:本单位的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并按要求进行电话报告。 3、报告的程序为:传染病病例的报告由首诊医生或其它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报告卡(按要求电话报告)——疫情管理人员收卡、登记——网络直报(需电话报告县CDC的按要求报告)。 4、报告病种和报告时限: (1)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的病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时,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方式向属地疾控中心报告。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也应及时报告。同时,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2)对其它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白喉、疟疾等的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3)对其它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规定要求进行报告。

5、个别病种的确认须由相关单位认可后方能上报: (1)脊髓灰质炎,要由国家确认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2)甲类传染病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须由省级有确认权限的单位或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3)艾滋病,应由省级有确认权限的单位或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6、每月29日前检查追踪上月和本月已报告病例卡片的诊断变化和转归情况,如疑似病例改为确诊病例或排除、未分型改为已分型、死亡等,要对原报告卡进行订正报告。 7、在传染病漏报自查、检查和暴发调查中发现的未报告病例,要及时补充录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传染病疫情分析报告.doc

传染病疫情分析通报 各科室: 现将我院传染病疫情分析通报如下: 一、传染病疫情概况:2011年5-6月我院共报告法定传染病7种,发病数61例,其中乙类传染病4种发病数50例,丙类传染病2种发病数3例,其它传染病1种发病数8例,无甲类及乙类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发生。发病依次为肺结核4 2例占发病68.85%、水痘8例占发病13.11%、细菌性痢疾7例占发病11.48%、手足口病2例占发病3.28%、梅毒1例占发病1.64%、腮腺炎1例占发病1.64%。 二、各类传染病发病情况 呼吸道传染病:共报告51例占总数的83.61%,其中肺结核42例,水痘8例,腮腺炎1例,分别占呼吸道传染病数的82.35%、15.69%,1.96%。 肠道传染病:共报告9例占总数的14.75%,其中细菌性痢疾报告7例占发病数的77.78%,手足口病报告2例占发病总数的22.22%。 血液及性传播传染病:梅毒1例占发病总数的1.64%。 分析本月疫情平稳无重大传染病发生。 三、报卡质量评价: 1.我院传染病报告科室共有19个,本月报告科室7个,占36.84%,个别科室及个别医生长年未报传染卡,或者督查时才报告,影响了我院传染病报告工作质量,希望各科室加强对传染病监测,杜绝迟报、漏报。

2.报卡较好科室分别是:内一科、小儿科、中医科、内三科、一门诊放射科、内二科、急内科、二门诊放射科。 3.存在问题:普遍存在传染卡填卡内容不完整,甚至有逻辑错误。 4.今年由于传染病报告质量的考核要求更加严格,新增了儿童家长姓名、工作单位、病例诊断时间、出生年月日、等要求必填项目必须填写完整,不得漏项。 四、结论:5-10月是肠道传染病高发季节,我院已建立肠道门诊,进行肠道传染病监测。近期仍有麻疹发病,要继续加强对呼吸道传染病监测,以发热病及流感样病例为重点,加强发热门诊工作,重点做好麻疹及手足口病宣传及培训。继续做好其他传染性疾病的监测及防治工作,严防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暴发流行。 二○一一年七月十三日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年版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2015年版) 根据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新形势,为进一步加强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提高报告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一、组织机构职责 遵循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各有关部门与机构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履行以下职责: (一)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 1.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建设和完善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网络报告系统,并为系统正常运行提供保障条件。 2.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辖区的具体情况,组织制定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实施方案,落实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 3.定期组织开展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等工作监督检查。 4.国家卫生计生委及省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全国或各省(区、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可调整传染病监测报告病种和内容。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工作指导,协助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相关标准、技术规范和指导方案等。 (2)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预测重大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 (3)动态监视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异常情况或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 (4)负责国家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规划、建设、维护和应用性能的改进与完善,并为省级相关系统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5)负责对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数据备份,确保数据安全。 (6)开展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的考核和评估。 2.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工作指导,实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和相关方案,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组织和制度。 (2)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预测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06年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06年) 为加强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提高报告质量,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一、组织机构职责 遵循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各有关部门与机构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履行以下职责: (一)卫生行政部门。 1、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建设和完善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网络报告系统,并为 系统正常运行提供保障条件。 2、定期组织开展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等工作监督检查。 3、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辖区的具体情况,组织制定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实施方案,落实 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 4、卫生部及省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全国或各省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可增加传染病 监测报告病种和内容。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协助卫生部制定相关标准和方案。 (2)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预测重大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 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 (3)负责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维护和应用性能的改进与完善,提供技术支持。 (4)动态监视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异常情况或甲类及按甲 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 (5)负责对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数据备份,确保数据安全。 (6)开展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的考核和评估。 2、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实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和相关方案,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管理组织和制度。 (2)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预测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 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 (3)负责本辖区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维护,提供技术支持。 (4)动态监视本辖区的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调查核实异常 情况或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 (5)负责对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分析相关数据备份,确保报告数据安全。 (6)开展对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考核和评估。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履行以上职责的同时,负责对本辖区内医疗机构和其他责任报告单位报告传染病信息的审核;承担本辖区内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报告的传染病信息的网络直报。 (三)医疗机构。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传染病诊断、报告和登记制度;负责对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 信息报告培训;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传染病疫情的调查。 (四)采供血机构。 采供血机构应对献血员进行登记,发现HIV抗体检测两次初筛阳性结果的,应按传染病报告卡登记的 内容,在本规范报告时限内,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二、传染病信息报告

传染病报告管理质量调查方案(2016)

安徽省2016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质量调查方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年版)》及《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技术指南(2016年版)》的相关要求,为指导各地规范科学开展传染病报告管理质量调查工作,特制定本调查方案。 一、目的 (一)掌握全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 (二)指导全省各地规范开展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评估传染病报告管理质量,逐步形成规范化管理机制。 二、调查对象、方式和范围 (一)调查对象 全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 (二)调查方式 采取现场调查,由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相关专家对抽取的调查单位进行现场调查与评估。 (三)调查范围 省级调查:每个市随机抽取1个县(区);在抽取的县(区)中,随机抽取1个乡镇或街道(社区)。每个市被查单位数5-6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家(市级和县级各1家),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2-3家(市级1家,县级1家,辖区如有省级医疗机构,则抽查1家);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

市级调查:抽查辖区内至少一半县(区),在抽取的县(区)中,随机抽取1个乡镇或街道(社区)。每个县被查单位数3-4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家,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1-2家;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 县级调查:本年度内调查本辖区范围内所有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至少一半的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各地可以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在以上调查范围的基础上,酌情增加,但不能低于以上要求。 三、调查内容和方法 (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传染病网络直报信息监测管理 实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和相关方案,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组织和制度的建立。动态监视本辖区的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析,调查核实异常情况或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 开展传染病监测资料周期性分析,及时将常规各项分析报告向辖区报告单位进行反馈(以实际可查的反馈形式为准,如正式发文或网络直报系统反馈)。根据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综合评价数据,通报或反馈综合评价质量。 2.传染病网络直报技术指导与培训 对辖区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质量开展现场调查,指导辖区医疗卫生机构的传染病报告管理的技术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并督促整改。以电话或其他书面记录为准。 对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进行技术培训,要求有培训通知、培训对象签到、培训日程、培训内容课件、培训小结和培训效果考核。 3.人员及网络直报设备配置 指定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负责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配备网络直报工作需要的专用电脑和网络接入环境。 4.信息安全管理

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调查方案(2016年)

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调查方案 (2016年) 为推进各地落实《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年)》要求,进一步提高传染病报告质量,掌握2016年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在往年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报告质量调查研究及针对发现问题进行的各项专题调查的基础上,特制定本方案。 一、调查目的 (一)了解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对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进行评估; (二)评价全国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法定传染病诊断与报告管理履职、制度落实等情况; (三)了解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制订下一阶段规划提供参考。 二、调查对象和程序 (一)调查对象。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维护的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 (二)调查程序。 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由省级卫生计生委组织开展现场调查与评估。各省份组织开展自查的总样本量、抽样地市数、县区数、乡镇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数,以及每家医疗机构的样

本量均不得少于2015年调查抽样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扩充地区数和机构数。 三、调查内容和方法 根据调查内容不同,综合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定量为主,定性为辅。 (一)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质量调查。 主要采用定量调查方法,获取法定传染病报告率、报告及时率、报告卡填写完整率、报告卡填写准确率、报告卡与网络报告信息一致率、报告卡有效证件号填写率指标。具体内容和方法如下: 1.查阅原始诊疗登记。 (1)查阅2016年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本的登记记录,抄录初步诊断为法定传染病的病历信息,填写附件1。被查医疗机构使用电子病历时,则通过电子病历管理系统查阅电子病历信息。 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抄录门诊日志数量占抽查病例数的70%,出入院登记占30%;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查阅全部门诊日志。抽查的病例应当包括本年度不同月份的病例,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查阅同一个病种原则上不能超过抽查病例数的50%。同时应当注意抽查不同传播途径的法定传染病。 (2)查阅2016年检验和影像部门的病原培养和分离、显微镜检测、病原核酸检测、病原特异性免疫学检测结果以及影像学检查登记,抄录检测结果为阳性的病例信息(此项内容为一般性了解,不纳入终期评估指标),填写附件2。地市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抄录检验和影像部门阳性结果10例,县级医疗机构抄录5

传染病报告质量管理自查制度

传染病报告质量管理 自查制度

传染病报告质量管理自查制度 1、疫情管理:直报人员必须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技术指导文件,严格按要求进行本院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 2、报告的方式:本单位的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并按要求进行电话报告。 3、报告的程序为:传染病病例的报告由首诊医生或其它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报告卡(按要求电话报告)——疫情管理人员收卡、登记——网络直报(需电话报告县CDC的按要求报告)。 4、报告病种和报告时限: (1)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的病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时,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方式向属地疾控中心报告。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也应及时报告。同时,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2)对其它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白喉、疟疾等的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3)对其它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规定要求进行报告。 5、个别病种的确认须由相关单位认可后方能上报: (1)脊髓灰质炎,要由国家确认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2)甲类传染病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须由省级有确认权限的单位或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 (3)艾滋病,应由省级有确认权限的单位或实验室进行审核确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6、每月29日前检查追踪上月和本月已报告病例卡片的诊断变化和转归情况,如疑似病例改为确诊病例或排除、未分型改为已分型、死亡等,要对原报告卡进行订正报告。 7、在传染病漏报自查、检查和暴发调查中发现的未报告病例,要及时补充录入。

医院月传染病报告分析模板

**医院2015年第2季度传染病报告数据分析 一、重点传染病提示 范例:本阶段是呼吸道传染病的好发时期,各科室应重点关注发热呼吸道症状患者,严密排查是否为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加强疫情报告,同时做好发热病例的转诊和登记工作,防止出现院内感染。 本阶段是肠道传染病的高发时期,各科室要加强腹泻病例的院内转诊工作,肠道门诊要做好腹泻病例的登记、采便、送样工作,做到有泻必采,有样必检。(乡镇:腹泻门诊要做好腹泻病例的登记、采便、送样工作,做到有泻必登,逢疑必采),防止出现疫情扩散。 本阶段是手足口病好发时期,各科室要加强手足口病的院内诊治和报告工作,做到专室就诊、专室输液,防止出现院内感染。乡镇卫生院发现手足口病需转诊至县级医院进行诊治。做好辖区手足口病病例的随访工作。 二、院内传染病报告情况 1、检查第2季度门诊日志、住院病人登记日志、影像检验科室,共调查例病例,其中发现了例法定报告的传染病病例,漏报病例例,漏报率为%;漏报的病种为,计例。漏报科室为 2、抽查第2季度填写的50张传染病报告卡中(乡镇不足50张的单位全抽),其中医生填卡及时的卡片共,及时率%;医生填写完整的卡片共,完整率%;医生填写准确的卡片共,准确率%。 3.第2季度已报告的例病例中,门诊日志登记项目缺项有例,

缺项率%,所缺项目为;有例病例的门诊日志与传染病报告卡的内容不相符,不相符的内容有:姓名(例),初(复)诊(例),诊断病名(例),发病日期(例)。此外,有例病例未见门诊日志登记。 三、住院病人登记情况 大部分住院患者年龄填写不祥,只写数字,分不清具体年龄;有相当多的住院患者已出院多日甚至几个月,其出院诊断为空白。 四、检验及影像等科室登记情况 检验及影像科室登记项目填写不全,未填写开单医生和科室名称,造成结果不能及时反馈。 五、传染病应急处置情况 第2季度本辖区发病的法定传染病共例(指按现住址的病例),其中需要现场调查处置的传染病例,已完成调查处置例。 六、建议整改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防保科提出以下整改措施,以供参考: 1、在全院职工会议上将科室传染病报告管理存在问题予以通报。 2、加强疫情责任报告人的法律报告意识,提高医疗安全防范意识。要求责任报告人熟悉掌握法定报告的传染病病种、分类、报告时限,明确我院疫情报告的程序并加以协调理顺。 3、建议院办组织人员立即对今年度的门诊登记、住院病人登记报告情况进行一交彻底自查,要求责任到人。 4、进一步加强我院门诊日志、住院登记日志的填写规范工作,做到各种登记资料的一致性。

传染病报告制度75340

传染病报告制度 75340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医务人员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提高报告的效率和质量,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依据《中华人哦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给据医务人员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1、本院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本院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 2、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法定传染病,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按要求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通知疫情报告人员。 3、报告病种: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甲型h1n1流感、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 4、由预防保健科负责全院传染病的收集、审核、上报、订正和查重工作,并定期进行疫情资料分析。 5、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时,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也应及时报告。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规定要求报告。 6、医院各门诊分别建立传染病门诊日志,肠道门诊设立肠道门诊日志,对各类传染病予以详细登记,并填报传染病报告卡。 住院部临床各科室要建立出入院登记薄,对本科所有入院传染病病人进行详细登记,按照规定及时上报。 实验室应根据化验结果,对所有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患者进行疫情报告。 7、对报告病人诊断变更、病人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发现漏报的传染病,应及时补报。 8、传染病报告卡应使用钢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规范,字迹清楚。

传染病防治、疫情报告管理组织

传染病防治、疫情报告管理组织 一、组织机构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成立由主管院长、医务处、疾病预防控制科、感染管理科和临床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的医院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医院传染病信息管理的职能科室,配备疫情报告专用设备,设立专职疫情管理人员(以下简称专职员),负责疫情管理、督导和网络直报。各相关科室质控员为传染病兼职管理员。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医务处、疾控科和各科室质控员在我院传染病管理工作中形成管理网络。 二、管理原则 (一)责任报告人:本院所有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传染病疫情责任报告人。 (二)传染病疫情按照“谁接诊、谁报告”的首诊负责制原则进行传染病报告。 (三)疫情报告质量纳入医院质量控制责任目标管理。 (四)疾病预防控制科依照《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对全院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情况进行常规化督导,对违规行为照章处罚。 三、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

(一)门诊日志监测 门诊日志由门诊办公室负责管理。指定专人对门诊日志进行日督查,质量目标达到门诊日志登记项目的及时性、客观性、完整性。 门诊日志中传染病患者登记质量指标由传染病专职员负责督查,在上述质量目标基础上重点突出对疫情报告时限和疫情发生详细地址的督查。 (二)传染病登记管理 预检分诊处、感染性疾病科要建立传染病患者登记册。要求登记项目齐全,地址详细,处臵去向明确,规范使用医学术语,无逻辑错误。 病房化验室建立传染病阳性登记册,按法定时限报告传染病。 门诊抽血室实行传染病化验单询登制,对门诊患者中的乙类、丙类传染病患者进行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询登后,方可发放检查报告单,并及时填报疫情。 疾病预防控制科建立传染病信息专册,专职员对全院传染病信息管理实行责任分工制,按照分工对全院传染病信息进行分类专册登记,对责任科室传染病疫情信息登记情况定期进行检查、督导,以电子或纸质督导书形式提出存在问题和整改意见、跟踪督察改进情况直至整改到位。督导过程记入工作日志存档。 (三)疫情报告管理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6版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6版根据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新形势,为进一步加强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提高报告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一、组织机构职责 遵循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各有关部门与机构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履行以下职责: (一)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 1.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建设和完善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网络报告系统,并为系统正常运行提供保障条件。 2.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辖区的具体情况,组织制定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实施方案,落实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 3.定期组织开展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等工作监督检查。 4.国家卫生计生委及省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全国或各省(区、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可调整传染病监测报告病种和内容。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工作指导,协助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相关标准、技术规范和指导方案等。 (2)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预测重大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 (3)动态监视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异常情况或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 (4)负责国家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规划、建设、维护和应用性能的改进与完善,并为省级相关系统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5)负责对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数据备份,确保数据安全。 (6)开展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的考核和评估。 2.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工作指导,实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和相关方案,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组织和制度。 (2)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预测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

第一季度传染病疫情分析及自查报告

2011年盐城协和医院 第一季度传染病疫情分析及自查报告 一、疫情概况 根据门诊上报数据统计,2011年第一季度全院未上报传染病卡。 二、各类传染病发病情况 1、肠道传染病:发病0例,无死亡。 4、扣内科、妇科50元、网络20元 2011年4月2日 2011年盐城协和医院 第二季度传染病疫情分析及自查报告 一、疫情概况 根据门诊上报数据统计,2011年第二季度全院上报传染病卡5张。

二、各类传染病发病情况 1、肠道传染病:发病4例,无死亡。 2、呼吸道传染病:发病0例,无死亡。 3、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发病0例,无死亡。 4、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发病1例,无死亡。 三、传染病疫情分析 本季度与上一季度相比,有一般传染病报告,但无新发传染病的报告;感染性腹泻多 根据门诊上报数据统计,2017年第三季度全院上报传染病卡14张。 二、各类传染病发病情况 1、肠道传染病:发病2例,无死亡。 2、呼吸道传染病:发病12例,无死亡。 3、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发病0例,无死亡。 4、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发病0例,无死亡。 三、传染病疫情分析

本季度与上一季度相比,有一般传染病报告,但无新发传染病的报告;肺结核未痰检12例,均及时转诊至上级传染病收治医院,感染性腹泻1例报告,手足口病1例,与肠道传染病流行季节特征吻合。 四、第三季度传染病自查如下 1、门诊日记较前完善,但个别医生需要提高; 2、检验科、放射科阳性结果登记本完善,并有登记; 3、网络直报每月登陆,定期修改密码; 4、住院病人登记近来无转归; 3 4 4、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发病0例,无死亡。 三、传染病疫情分析 本季度与上一季度相比,无一般传染病报告,也无新发传染病的报告;感染性腹泻无报告,与肠道传染病流行季节特征吻合。 四、第四季度传染病自查如下 1、门诊日记较前完善; 2、检验科、放射科阳性结果登记本已完善,并有登记;

传染病报告卡质量

传染病报告卡质量 1.报告卡片填写完整性和准确性 在卫生院随机抽查传染病报告卡片10张(不足10张按实际数调查,县级医疗机构抽查20张),对填写完整性、准 确性和一致性进行评价。 1.1填卡完整性 填写完整的传染病报告卡内容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详细地址、疾病名称、发病日期、诊断日期、 病例分类、填卡日期、报告单位、报告人、14岁以下(含14岁)儿童家长姓名。缺少任何一项,即认为不完整。 1.2填卡准确性 纸质卡片关键字段填写完整清楚可认,合乎逻辑,诊断日期和填卡日期无涂改,可认为卡片填写准确。如果卡片填写字迹不清,或有明显逻辑错误,或与门诊及住院登记信息明显不符,则认为卡片填写不准确。 2.医生填写报告卡片与网上录入报告卡片内容一致性 此项工作与报告卡片填写完整性和准确性的调查同时 进行,将抽取的卡片与网上录入报告卡片中的内容进行一致性比较。比较的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职业、现住详细地址、疾病名称、发病日期、诊断日期、病例分类、填卡日期、报告

单位、报告人、14岁以下(含14岁)儿童家长姓名。其中任何一项不相符,即认为不一致。 3.传染病报告及时性 对所抽取卡片对应的传染病个案,现场查阅门诊日志、住院病例登记、传染病报告卡收发信息以及网络直报系统相关数据,收集以下信息:1)门诊日志和出入院登记簿上的病例诊断时间;2)医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的时间;3)预防保健科将卡片录入网络直报系统的时间。医生诊断时间至网络直报系统卡片录入时间在规定时限之内的,认为报告及时。也可根据以上信息分别计算每一环节所需的时间和及时率。 (三)传染病漏报调查 1.门诊漏报调查 下半年调查抽查2015年7~12月份,随机抽取内、儿、急诊、呼吸、肠道、肝炎、皮肤性病等传染病相关科室门诊日志中登记的传染病病例(不同月份的病例均应包括,并兼顾不同科室),县级医疗机构共20例、乡镇级医疗机构共10例(不足按实际数计算),与网络直报系统中的报告卡片进行核对,凡网络直报系统中无该病例的报告卡片者视为漏报,并填写附表3进行登记。此项工作可结合门诊传染病登记情况调查一起开展。 2.住院部漏报调查

年辽宁省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督.doc

附件 年辽宁省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督导检查方案 为规范全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提高全省传染病报告质量,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按照《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年版)》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 了解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现状;评价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履职、制度落实等情况;了解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网络直报工作重点,提高我省重点传染病和暴发疫情的早期识别能力,为提高传染病监测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二、对象和程序 (一)对象.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维护的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社区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 各市自查在辖区范围内开展.省卫生计生委在个市中抽查个市(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含昌图县)、朝阳),每个市随机抽取个县(市、区),每个县(市、区)随机抽取个乡镇或街道(社区).在抽取的地市、县区、乡镇或街道中检查与之级别相对应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

机构和医疗机构。抽查的地市随机抽查市级综合医院所,抽查的县(市、区)随机抽查县(区)级综合医院所,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 (二)程序。 。各市自查。由各市卫生计生委组织开展辖区传染病报告质量督导检查. .省级抽查督导。省卫生计生委组织省级督导组对个市开展现场督导检查。 三、内容和方法 根据调查内容不同,采用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督导。 (一)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现状调查。 。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机构。 了解年度用于传染病信息报告相关工作的经费保障及组织开展传染病报告质量督导检查等情况。填写附表。 。地方各级疾控中心。 了解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组织和制度建立情况;了解日常监测情况,包括传染病报告卡核实、查重及审核的频次等;了解传染病信息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情况;了解开展辖区传染病信息报告质量评价和技术指导情况;了解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相关技术培训情况;了解从事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的专职人员和设备使用情况;核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的落实情况.填写附表。

医院传染病管理总结分析及持续改进措施

2017年**市中医医院传染病管理 总结分析及持续改进措施 传染病管理是医疗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控制传染病流行是提高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关键。今年我院共网络直报传染病121例,其中乙类传染病95例,丙类传染病15例,其他法定传染病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11例,无传染病漏报发生,无管理原因导致的传染病播散。(见附表)今年在管理工作做了如下几点: 一.加强领导,规范管理 医院成立了以分管院长为组长的传染病管理小组,传染病疫情报告小组,制定了传染病管理制度,传染病防治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二.传染病网络直报及时准确,督查工作日常化 公共卫生科工作人员每日收取全院传染病报告卡,督促各科室填写传染病登记本,并及时进行网络直报。 三.每月对传染病疫情报告数据常规分析并写出自查报告。 医院每月对全院各科传染病管理进行现场督导。查门诊日志,检验科,放射科登记是否完整,规范。对传染病报告数据进行分析(与上月比增长或降低例数,与去年同期比增长或降低例数),每月有自查报告。 四.门急诊分别设置预检,分诊处 对就诊病人实行预检,分诊制度,询问流行病学史。发现呼吸道发热病人或腹泻病人安排到发热,呼吸道门诊或肠道门诊就诊。五.肠道门诊工作规范化 今年共接诊腹泻病人76例,做到“有泻必查,有样必检”。 六.开展了传染病知识的培训及考试

今年院感控办和公共卫生科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了《传染病报告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麻疹、手足口相关知识》的培训,并进行了全院医护人员的传染病知识考试。 七.存在的不足和整改措施 公共卫生科在审卡时发现纸质传染病报告卡填写欠规范:①个别医生在卡片楣栏部分,报卡类别区未进行选择。 ②现住址没有详细到门牌号码。 ③卡片中已选择乙类,丙类或其他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又在卡片的订正病名处错误地用中文填写。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整改措施: ①严格审卡,对填写不规范的卡片一律退卡重新填写。 ②加强青年医师培训,提高认识,继续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报告规范》的培训。 使我院的传染病管理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市中心医院公共卫生科2011年12月31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