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研究概况及进展

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研究概况及进展
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研究概况及进展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北京协和医学院神经科李舜伟 一认知功能障碍的发展简史 上世纪50 年代之前,一部分中、老年患有严重的记忆减退、视空间障碍、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往往被诊断为痴呆,更鉴于病理学的所见,考虑为阿茨海默尔痴呆(AD),即神经细胞变性所导致的老 年性痴呆。由此制定了老年性痴呆的诊断方法和步骤,供医师参考和执行。但是,临床上还有一部分中老年虽然记忆减退,可是日常生活完全可以自理,没有视空间等障碍,与老年性痴呆的诊断标准并不符合。从9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看法,并制定了诊断标准。 不过,大多数学者认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是阿茨海默尔痴呆(AD的前驱表现,每年会有12%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病人转化为阿茨海默尔痴呆(AD。因此,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实际上是源于阿茨 海默尔痴呆的。 随着医学的进展,尤其是脑CT与MRI的临床应用,发现相当多的痴呆病人有脑血管的异常,在 脑CT和(或)MRI上显示为多发性梗塞灶或白质缺血灶,这些病人多半在一次或多次脑血管病后出现痴呆的表现,但可能会有好转,其症状呈波动性。这部分病人虽然也有痴呆,但与阿茨海默尔痴呆表现不同,因此,学者命名为血管性痴呆 (VaD,也制定了诊断标准。问题在于有些脑血管病的病人尽管多次发 作,但无痴呆表现,至多只有记忆减退,或其他的认知损害,在临床上并不能诊断为血管性痴呆(VaD。于是,参照阿茨海默尔痴呆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做法,也提出了“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 一说, 并制定了诊断标准。 从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三点:第一,先有痴呆和痴呆的诊断标准,后才有认知功能障碍及其诊断标准;第二,先有阿茨海默尔痴呆(AD 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 ,后才有血管性痴呆(VaD 和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VCI ;第三,尽管痴呆的诊断大多数学者都基本上认可,但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却各家不同,尚难提出大家都认可的标准,尤其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标准迄今并不一致。 二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定义和流行病学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是指由于各种脑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这里所谓的脑血管病变既包括脑内血管本身的疾病,如脑出血、脑梗塞、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也包括心脏病变与颅外大血管病变所间接引起的脑血流灌流异常。这些疾病所导致的颅内脑血管灌流异常都有可能引起认知功能障碍。 因此,考虑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要有脑血管病,不管是什么性质;二是要有认知功能障碍,也可能已有痴呆的表现;三是这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如果广义地理解可以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由各种脑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轻、重不等的痴呆患者;二是所有已知的伴有脑血管病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和阿茨海默尔痴呆患者;三是未达到痴呆标准的脑血管病患者,但已有认知功能障碍者。因此,如果说VCI 在各种痴呆中的患病率 最高也不为过。 加拿大健康和老年研究中心(CSHA的一项调查表明: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VCI的患病率约 5%,VCI 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65 岁到84 岁的老年人VCI 的发病率最高,而85 岁以上的老年人AD与VCI或VaD混合性的比率增高。 1.0% , > 75岁的老年人MCI的患病率为14.8%,其认知功能减退明显重于低龄者。 我国4城市(北京、上海、西安、成都)> 65岁居民抽样调查结果,发现VaD的患病率为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病因病机分析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病因病机分析 发表时间:2015-07-24T09:53:38.680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6期供稿作者:金世娟秦静静[导读] 中医虽无血管性认知障碍这一病名,但是有关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症状记载并不少见。 金世娟秦静静 青州市人民医院山东潍坊 262500 【摘要】血管性痴呆是指由各种脑血管病所导致的痴呆综合征,是老年性痴呆的重要原因,有研究指出血管性痴呆是全世界老年性痴呆的第三大病因,仅次于阿尔兹海默征和路易体痴呆,而在亚洲国家则居首位。文章基于此,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病因病机,从中医与西医两个角度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词】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病因病机 【中图分类号】R857.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6-437-01 1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概念 随着研究深入,发现除明显的脑血管病(如脑出血、脑梗死等)外,不明显的脑血管病,以及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也会引发认知功能损害,而且当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达到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时,常已经错过最佳干预治疗时机,成为不可逆性认知损害。因此为满足临床需要,在患者出现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时及时干预、延缓痴呆的出现时间和减少痴呆的发生率,在深入研究该病的基础上最早在1993 年由Hachinshi 和Bowler 提出了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概念:由脑血管性危险因素、明显或不明显脑血管病引起的从轻度认知损害到痴呆的一大类认知损害综合征,即由血管因素引起的的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从Hachinsh 等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定义来看,它是一个包含血管性痴呆在内的范围更广泛的认知功能受损的综合征,并且成为当今医学界研究的重要领域和热门课题,这一概念的提出重在对血管性痴呆的早期预防和治疗。 2 中医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虽无血管性认知障碍这一病名,但是有关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症状记载并不少见,大多散见于中医“呆病”、“痴呆”、“文痴”、“健忘”、“善忘”等病证的论述中。根据其认知损害程度的轻重,现代中医也普遍认同血管性认知障碍属于中医“痴呆”、“健忘”等疾病范畴。现代研究发现中风病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病因,而出现中风病的人群多属于中老年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人至老年,肾衰精少,脑海失充;脾胃虚弱,气血乏源;加之年老体病,所欲不能,行动受限,情志失调,气郁血瘀;脾虚失运,痰浊内生,蒙蔽清窍而致病。 综上所述,中医普遍认为健忘、痴呆病位在脑,与肝脾心肾等脏腑功能有关,尤其是脾肾;多以年老体衰、情志内伤、久病损耗等原因导致气血不足,肾虚精亏,髓海空虚,脑髓失养,或气滞、血瘀、痰浊、热毒等邪气扰于脑窍,元神蒙塞而成,属于本虚标实,虚中夹实。 中医认为精、气、血三者为人体的物质基础,精生气,气生血,精血同源;肾为五脏之根,先天之本,肾藏精,主骨,生髓,髓能充脑;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脑为“诸阳之会”、“清窍之府”、“精神之府”、“元神之府”等。曹晓岚教授根据中医传统理论,以及治疗中风和认知障碍的多年临床经验,认为中风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病因病机虽复杂,但归纳起来其病机不外虚、瘀、痰三端,以肾虚、血瘀、痰浊为主,肾精亏虚是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病基础,痰浊、瘀血是致病的重要病理因素。肾精亏虚为本,痰浊瘀血气滞为标,病位在脑,其发病、演变与肝脾肾关系密切。中医治疗当以补肾填精、健脑益髓为基本方法。不仅虚证以补肾为主,即使是以痰浊、瘀血等实邪偏重的虚实夹杂证候中,也常在以川芎、红花、桃仁、泽兰、清半夏、胆南星、陈皮、天麻、郁金、石菖蒲等活血通络、化痰理气的主方中配伍制何首乌、枸杞子、山茱萸、熟地兼以益肾填精。 借鉴田金洲教授等制定的血管性痴呆中医辩证量表,发现6 种证型,主要以瘀血阻络证、痰浊阻窍证、肾精亏虚证为主,其余证型较少或未出现。并进一步发现患者以两证或三证相兼出现为主,单一证型较少,多表现为虚实夹杂,并且轻度痴呆组以虚证多见、轻度认知障碍组实证多见。本研究能说明中风恢复期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病机虚实夹杂,以肾精亏虚、气血不足为本,痰瘀内阻为标,以血瘀、痰阻、肾虚为主要病因,为临床辨证治疗中风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主要以活血通络、祛痰开窍、补肾填精等方法寓通于补,通补结合,以补为主等治则治法提供依据。 3 现代医学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病因病机的认识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随着社会老龄化发展逐步被重视,虽然至今对其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的研究尚不甚明确,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扩展,对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各项认知均在逐步完善中。目前一般认为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主要病因,年龄、受教育程度、性别、烟酒嗜好、性格、遗传因素、营养状态等对其认知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关于年龄对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影响,目前的研究大多数发现随年龄增加,患病率增高。本文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62.22±10.32 岁,无认知障碍者、轻度认知障碍者、轻度血管性痴呆者的平均年龄(岁)依次为58.77±9.16、63.56±10.16、70.37±8.67,在年龄组段研究中同样发现随年龄增长,患者的认知状况下滑。年龄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也可能与老年人的血管性疾病患病率较高有关。 关于性别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的研究较少,且结论不一致。本文在男女比例基本均等的条件下经统计学分析发现,轻度血管性痴呆的患者女性比占优势,性别对认知功能有影响,但是这也可能与本次调查对象女性患者受教育程度较男性低有关。 关于文化程度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的研究,许多研究者认为文化程度高低对认知功能有影响,文化程度低是该病的危险因素,学习有利于神经细胞的生长发育,故目前普遍认为提高人类的受教育程度有利于降低认知功能损伤。笔者非常认同这一观点,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中文化程度普遍较认知功能正常者低,并且轻度痴呆患者主要以文盲和小学学历为主,低文化率更明显。关于婚况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既往研究较少,笔者发现单身(主要为老年丧偶)较已婚且配偶健在者患病率高,这可能与单身(主要为老年丧偶)者易出现孤独、抑郁等不良情绪有关,不过这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另外笔者对患者的日常运动情况和职业做了统计分析,发现经常锻炼比好静懒动者的认知功能保存较完整,可见经常锻炼不仅有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对患者的认知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这可能是因为经常锻炼者有比较好的心理素质,生活比较有规律,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活跃了大脑,促进了周身的血液循环。同时未发现职业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中国血管性轻度认知损害诊断指南(2016)

前言 血管性认知损害(VCI)概念最早于1995年提出[1],泛指所有与脑血管损伤(不仅是卒中)有关的认知障碍[2]。VaMCI是指由血管性原因引起的,或与血管性原因有关的轻度认知损害综合征[3],是正常认知与痴呆之间的过渡阶段[3,4,5,6,7]。虽然与血管性认知损害非痴呆(VCIND)[5]、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mild VCD)[4]和轻度神经认知障碍(mild NCD)[7]概念不同,但定义基本一致,类似于阿尔茨海默病(AD)所致轻度认知损害(AD-MCI)[8,9,10,11]。 研究发现,急性卒中3个月内有24%~55%患者出现至少1个认知领域的损害[12,13,14],6个月内72.7%患者有认知损害,1年内仍有69.8%患者有认知损害[15,16]。我国卒中后认知损害发生率高达80.9%,其中认知损害非痴呆为48.91%,痴呆为32.05%[17]。卒中使发生痴呆的相对危险度升高3.7倍,在61~74岁老年人中其危险度升高至6.6倍,并使痴呆的发生提前近10年[18]。平均每年有10%VaMCI患者进展为血管性痴呆(VaD),2年后约19%进展为VaD,23%进展为AD或痴呆[19,20],5年后46%进展为痴呆,52%死亡[21]。可见,VaMCI是VaD或痴呆的前驱期,是痴呆防治的关键靶点[19,20,21,22],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然而,VaMCI诊断标准至今尚不统一,筛查方案缺少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加上我国语言文化环境与西方不同,给临床诊断和筛查带来了不便。因此,研发一个适合于我国的VaMCI临床诊断指南很有必要。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老年痴呆及相关疾病专业委员会(ADC)于2014年成立指南工作组,目的是修订之前《中国痴呆诊疗指南》[23]推荐的AD和其他痴呆的诊断和管理,并通过循证医学研究方法,补充制定VaMCI诊断指南。 一、指南制定方法 本指南的证据收集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PubMed数据库和荷兰爱思唯尔(Elsevier)公司的生命科学文献数据库(EMBASE),证据类型包括临床研究报告(clinical trial)、Meta分

轻度认知障碍的诊断

轻度认知障碍的诊断 1. 存在记忆障碍(自诉,他人提供); 2. 记忆检测成绩低于年龄和文化程度匹配的正常对照1.5SD; 3. 总体衰退量表(GDS)2~3级, 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0.5分; 4. 一般认知功能正常; 5. 日常生活能力正常; 6. 除外其他导致痴呆和脑功能障碍的躯体和精神疾患; aMCI(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 (1)主诉主要为记忆障碍 (2)有记忆减退的客观证据(记忆下降程度低于年龄和文化匹配对照的1.5个标准差以上)(3)一般认知功能正常 (4)日常生活能力保留 (5)没有足够的认知障碍诊断为痴呆 3.1.1 MCI的诊断标准 MCI: (1)认知功能下降: 主诉或知情者报告的认知损害,而且客观检查有认知损害的证据;或/和客观检查证实认知功能较以往减退。 (2)日常基本能力正常,复杂的工具性能力可以有轻微损害。 (3)无痴呆。 VCI的分型诊断标准 一、VCI的诊断 (一)VCI的诊断需具备以下3个核心要素 1、认知损害:主诉或知情者报告的认知损害,而且客观检查有认知损害的证据,或/和客观检查证实认知功能较以往减退。 2、血管因素:包括血管危险因素、卒中病史、神经系统局灶体征,影像学显示的脑血管证据,以上血管因素不一定同时具备。 3、认知障碍与血管因素有因果关系: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排除其他导致认知障碍的原因。 VCI的程度诊断 1、VCI-ND(非痴呆血管性认知损害):日常能力基本正常,复杂的工具性日常能力可以有轻微损害,不符合痴呆诊断标准 2、VaD:认知功能损害明显影响日常生活能力,达到痴呆程度。 VCI诊断成立后需进行以下分型诊断: 1、危险因素相关性VCI 1)有长期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 2)无明确卒中病史 3)影像学无明显的血管病灶

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

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 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脑血管病临床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逐渐受到我国学者的关注。VCI是指由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显性(如脑梗死和脑出血等)或非显性脑血管病(如白质疏松和慢性脑缺血)引起的从轻度认知损害和痴呆的一大类综合征。 一、VCI的分类 根据病程分类: 根据病因分类: 1. 危险因素相关性VCI; 2. 缺血性VCI; 3.出血性VCI; 4. 其他脑血管病性VCI; 5. 脑血管病合并阿尔茨海默病(AD)。 推荐:采用病因分类方法,对VCI进行诊断。 二、VCI的诊断 从临床评估、神经心理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检查等方面进行,综合支持VCI分类诊断的证据,并在排除其他疾病后做出诊断。 ㈠临床评估 推荐:应详细了解认知障碍的起病、发展过程,及其与脑血管病或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 应对患者进行一般体检和神经系统检查,寻找脑血管病的证据,同时排除其他可导致认知障碍的疾病。 ㈡神经心理学评估 推荐:应当采用适合国人的测验对VCI患者进行多个认知域的评估,包括记忆力(如词语学习测验)、注意执行功能(如语义分类流畅性测验和数字符号测验)、视空间结构功能(如积木测试)等。 ㈢神经影像学检查 推荐:应当对所有首次就诊的患者进行脑结构影像检查,首选头MRI 检查,包括T1WI、T2WI、FLAIR,在没有条件的医院,亦可行CT检查。 ㈣实验室检查 推荐:对所有首次就诊的患者应进行血液学检测以协助VCI的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包括血糖、血脂、血电解质、肝肾功能,在有些患者常需要进行更多的检测如:VitB12、甲状腺素水平、梅毒血清学检测、HIV、伯氏疏螺旋体等。 怀疑变性疾病或需要鉴别诊断时可行脑脊液检查,总tau蛋白、异常磷 1

认知障碍的康复教学内容

认知障碍的康复 认知是理解和认识的技能,是判断和做出决定的能力,是一种全面的认识。 认知是人们运用和处理所获得的讯息进行思考和行动,知觉是通过躯体感觉和大脑反应过程对周围环境的认识。 大脑损害(如脑外伤或中风)后常出现认知障碍。认知功能受损可能是评估和治疗中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此外,对于病人和家属要接受和应付这一事实也是非常困难的。许多治疗师在进行评估和治疗时,试图同时了解认知和知觉受损情况。工作人员与病人和家属配合,通过以下的评估可以得到认知受损的情况。认知障碍的主要方面包括: 1.注意力 2.记忆力 3.定向力 4. 创造力 5.计划和组织能力 6.解决问题能力 7. 大脑的灵活性和抽象思维 8.洞察力和冲动性 【评估】 认知功能不仅将知觉和感觉连结起来,而且认知障碍的不同类型也是互相连结的。某一方面的认知问题可以引起另一方面或多个方面的认知问题。 例如,一个病人如果有注意力和记忆方面的问题,就会出现解决问题的障碍。特殊认知障碍的识别和评价不是容易的,就像缺陷在孤立的情况下通常是看不见的。治疗师应重点放在评估功能活动上,可是,通过观察和行为识别特殊认知障碍是困难的。下面讨论的每种认知缺陷,包括一些简单的检查有助于问题的识别。其他较特殊的检查由心理学者进行,但是,这些检查是非特异性的,不能真正反应病人的功能执行情况。 【治疗-注意力】 注意力是将精力集中于某特殊刺激的能力,没有精力分散。 注意力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它可帮助人决定内外刺激利感觉在某一特殊时间是恰当的。它是一种包括警觉、选择和努力的功能。警觉是一个人对周围环境反应的一种状态,选择使我们决定刺激对应于我们做的事,努力起将注意力维持一段时间的能力。 在注意力方面,我们用二种方式处理讯息: (1)自动过程:在潜意识水平。 (2)被控制过程:在我们考虑新讯息时用。 一位中风病人需要有意识注意(被控制过程)去完成最简单的任务。 两种障碍与这些过程有关: (1)集中的注意力障碍:当自动反应由受控制反应代替时发生,如一个中风病人在全神贯注如何行走时,他的注意力就集中在一件事上,他警觉的总体水平就下降。 (2)分开的注意力障碍:当受控制过程的功能不适合于病人处理所有完成某项任务必需的讯息时发生。当同时存在几种改变时,病人处于过度负荷状态。 1 评估 通过临床观察和活动分析是进行评估的最佳办法。各种不同的心理检查和评分需由心理学者完成。治疗师应观察病人在不同的地方和每天不同的时间所进行的功能活动,包括影响注意力的

2020中国卒中后认知障碍防治研究专家共识

2020中国卒中后认知障碍防治研究专家共识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2010年,全球卒中患病率为502.3/10万,年发病率为257.96/10万,病死率为88.41/10万,而我国卒中患病率为1114.8/10万,年发病率为246.8/10万,病死率为114.8/10万,且卒中已成为我国首位致死性疾病。卒中等脑血管病常导致认知损害,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成为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第二大痴呆原因。 PSCI特指卒中后发生的认知功能下降,是VCI的一个重要亚型,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同AD等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引起的痴呆相比,PSCI有其自身特点,如斑片状认知缺损、病程波动性等,其中可预防和可治疗性是PSCI的一个重要特点。2015世界卒中日宣言明确提出“卒中后痴呆是卒中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6年的国际卒中大会(International Stroke Conference)也倡导将卒中和痴呆整合的干预策略。 在过去30年间,国内外学者通过对VCI的临床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诊疗指南,如我国学者编写的《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中国痴呆诊疗指南》、《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疗指导规范》、《卒中后认

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2017、2019)等。当前对我国PSCI的研究有诸多问题需要进行探讨。本次中国卒中学会圆桌会议召集从事卒中和认知障碍的同行,对我国PSCI的流行病学、发生机制、诊断标准、生物标志物、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未来探索重点进行商讨,推动实现PSCI可防可治的目标。 1我国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现状和挑战 我国脑血管病和痴呆的疾病负担沉重,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的患病率为1.50%,是仅次于AD的第二大常见痴呆类型。而65岁以上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总体患病率为20.8%,其中脑血管病和血管危险因素所致的轻度认知障碍占所有轻度认知障碍的42.0%。目前我国尚无关于PSCI发病率的全国性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2013年国内PSCI流行病学特征系统评价表明,卒中后3个月内PSCI和卒中后痴呆(post-stroke dementia,PSD)的发病率分别为56.6%和23.2%。2015年,一项我国北京和上海社区人群的研究报道,依据MoCA量表、MMSE量表和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Hachinski ischemic score,HIS)等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显示,PSCI的总体患病率高达80.97%,其中PSCI非痴呆(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PSCIND)患者占48.91%,PSD患者占32.05%。国际上PSCI研究报道的发病率差异较大,为19.3%-96%。伴随人类寿命的延长及卒中后生存

《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疗指导规范》

《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疗指导规范》 2016年脑卒中大会发布了《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疗指导规范》一文,现整理如下,供广大医生朋友参考学习。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日益加速,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导致的血管性认知障碍(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 ) 的发病率、患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日益升高。VCI 严重损害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明显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照护和经济负担,已经成为全世界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因此,对VCI 患者进行规范的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 第一部分VCI 的诊断 一. VCI 的概念 VCI 是指由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显性脑血管病(脑梗死和脑出血等)及非显性脑血管病(白质疏松和漫性脑缺血等)引起的一组从轻度认知损害到痴呆的综合征。VCI 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包括了血管源性因素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由轻至重的发展过程,包括非痴呆性VCl ( VCI not dementia, VCIND ) 和血管性痴呆( vascular dementia,VaD )。 二. VCI 的临床评价 1. 人口学信息 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包括年龄、发病年龄、性别、职业及文化程度等基本信息。 2. 病史 (1)现病史:包括认知障碍的起病时间、起病形式(急性或突然起病、慢性或隐匿起病)、临床表现(包括各认知领域损害的症状)、进展方式诊断及治疗的经过及转归、是否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产生影响及其程度。 (2)既往史:询问患者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史等及其干预情况;卒中病史、卒中次数、卒中与认知障碍的关系及其治疗情况;询问其他与认知障碍相关的疾病或病史以便与血管性疾病以外的因素导致的认知障碍进行鉴别。 (3)个人史:询问患者生活起居的规律、是否有吸烟和酗酒等不良嗜好及其具体情况、饮食习惯及运动清况等。女性患者除记录月经史和生育史外,还需询问避孕药的使用清况。 (4)家族史:询问患者的家族成员是否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卒中史、认知障碍(包括轻度认知障碍和痴呆)史及其具体诊断及治疗清况。 3. 体格检查 (1)一般体检:进行血压、心脏及外周血管等检查,寻找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此外,还应注意检查可能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其他相关疾病的体征。 (2)神经系统体检:寻找支持脑血管病的局灶性体征,包括失语、构音障碍、中枢性面瘫及舌瘫、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及病理征等。脑小血管病导致的皮质下白质病变和腔隙性脑梗死等可使患者出现假性球麻痹,表现为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强哭及强笑等症状,查体可发现双侧软聘上抬力弱、咽反射活跃及病理征阳性等。 患者还可表现为帕金森综合征,查体可见双侧对称的运动迟缓、肌张力增高及步态异常,以双下肢突出。然而,部分患者早期局灶性体征可不明显。此外,应注意颐叶内侧、额叶背外侧及丘脑背内侧核的卒中可仅引起认知功能障碍而不表现出神经系统的局灶性体征。

轻度认知障碍国内外研究概况与进展述评

轻度认知障碍国内外研究概况与进展述评(节选) 2009年10月14日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9-08-03 09:26:00 ] 作者:吴正治田先翔 目前使用的所有精神量表对于准确的发现 MCI 或早期 AD 病人都不理想,只能作为一种有价值的参考手段。 4.3 影像学诊断 4.3.1 结构性神经影像学 资料显示 MCI 影像学主要表现为颞叶和海马结构萎缩,特别是内嗅区和经内嗅区皮质明显萎缩,同时伴有脑沟增宽、脑室系统对称性轻度扩大,并以幕上脑室扩大为主。DeLeon 等应用 CT、MRI 发现 MCI 至 AD 海马萎缩发生率分别为 76%(MCI)、84%(轻度 AD)、96%(重度 AD),且与年龄无关,在老年人中海马萎缩与延迟回忆成绩有相关性38]。当 MCI 者海马结构改变时即预示着将出现新皮质的改变和 AD 到来。这提示海马萎缩导致了认知下降。 应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定量技术测定海马 - 海马周围和内嗅皮质区容积,海马结构容积越小,AD 转化率越高。连接海马的颞叶新皮质区或前扣带回萎缩是发展为 AD 的最佳预测。此技术测定大脑萎缩率对预测 MCI 转归 AD 较神经心理测量评分价值高[34,35],可不依赖于其他因素,如神经心理评分和 ApoEε 4 基因型[36,37]。 4.3.2 功能性神经影像学 4.3.2.1 脑血流与灌注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PECT)主要是估测脑血流灌注,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主要观察脑部氧代谢、葡萄糖代谢和脑血流。Okamura N[39] 用 I123-IMP(N - 异丙基 - P - 碘 123 苯丙胺,IMP-SPECT)研究发现 MC 患者存在后扣带回血流灌注不足,AD 患者则在额、颞和顶叶皮质均灌注不足。其他研究者运用大脑激活显像技术研究记忆过程及内侧颞叶皮层反应模式时发现,有记忆障碍的老年人在编码阶段右侧海马、左侧前额和左侧颞叶皮层的激活显著降低且没有发现功能代偿[17]。Cardebat 等[40]观察发展 AD 患者的记忆评分与右额前区皮质血流增加显著相关,但该区在对照组中并不激活,提示可能存在代偿机制。SPECT 还显示随着认知功能的衰退脑血灌注量减少也波及其它脑区(如枕区),与正常人、AD 者不同。 4.3.2.2 葡萄糖代谢脱氧葡萄糖荧光标记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18F)- fluoro-deoxy-glucose PET DG-PET〕发现向痴呆转化的 MCI 者右侧颞顶皮质及内嗅皮质局部葡萄糖代谢降低,血流灌注也降低,这些改变比结构改变早 1~2 年。这种神经功能影像的改变可以筛选向痴呆转化的 MCI,其正确率为 56%~75%,若与神经心理评估相结合筛选的准确率为 90%[41]。 MCI 的代谢障碍部位多为颞叶、顶叶,而基底神经核、丘脑等脑区较少受累。这种改变在神经元缺失、神经突触联系减少之前即可出现。MCI 患者的 PET 检查常见颞顶部联络皮质有明显氧代谢与葡萄糖代谢低下,病变双侧对称大脑局部葡萄糖代谢及灌注的差异对预测 MCI 转化可能有帮助。血流量和葡萄糖代谢减少是认知功能进行性降低的高危因素,物质和能量代谢的障碍往往早于痴呆患者的病理学改变。所以 SPECT 和 PET 是诊断 MCI 和早期 AD 的有用工具。 4.3.2.3 活体化学成分磁共振波谱(MRS)可无创检查活体内化学成分。质子磁共振分光谱(H1MRS)检查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诊断的研究现状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诊断的研究现状 [ 11-01-12 15:34:00 ] 作者:刘洁刘智艳姜迎萍编辑:studa20 【关键词】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检查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 是介于正常老化与轻度痴呆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每年约10%~15%的MCI患者会发展为痴呆,老年痴呆(AD)患者中有2/3由MCI 转化而来〔1〕。因此,研究和正确诊断MCI将有助于识别痴呆高危个体并对探索有效干预途径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MCI从诊断标准和相关检查两方面入手进行综述。 1 诊断标准 MCI的诊断标准很多,临床研究中较常用的包括Peterson MCI诊断标准、美国Mayo神经病学研究中心提出的MCI推荐标准、美国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本(DSMⅣ)中MCI的诊断标准和MCI国际工作组的MCI诊断标准和欧洲AD 协会MCI工作组于2005年提出的MCI诊断标准等〔2~4〕,综合起来可概括为:①以记忆障碍主诉为主,且有知情者证实;②除记忆障碍外其他认知功能相对完好或轻度受损;③日常生活不受影响(ADL<18);④达不到痴呆的诊断标准;⑤能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脑功能衰退的疾病或因素(躯体疾病、抑郁症、脑卒中危险因子、脑外伤、药物和酒精中毒及精神药物);⑥与年龄不相当的记忆缺陷,量表评估为总体衰退量表(GDS)=23,临床痴呆量表(CDR)=0.5,记忆测查分值在年龄和教育匹配对照组1.5SD以下,且精神状态量表(MMSE)至少24分或mattis痴呆评价表(DRS)至少123分。尽管目前世上还没有诊断MCI的统一标准,研究显示〔5〕,无论应用何种诊断标准,大部分被诊断为MCI的患者将转化为痴呆,且主要转化为AD。 2 相关检查 2.1 神经心理学检查神经心理学测试是目前诊断和评价认知功能减退的主要方法,具有规范化和量化的特点。对MCI总体认知水平的评定,目前广泛应用的操作标准包括MMSE、CDR和GDS等。其中MMSE包括7个方面:时间定向力、地点定向力、即刻记忆、注意力和计算力、延迟记忆、语言能力、视空间能力以及运用能力,可反映受试者的总体认知功能。 2.2 神经影像学检测 2.2.1 结构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脑萎缩及脑室扩大等大体结构的变化。研究显示海马结构的实际大小与活体神经影像学相关,通过神经影像学测定是否存在海马结构萎缩可反映实际组织学损伤及神经元丢失状况〔6〕。 2.2.2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 记忆任务相关性功能磁共振成像检查发现〔7〕,AD患者的海马、海马旁回和扣带回后部激活降低;而MCI患者该区的激

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进展

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进展 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进展 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 VCI )是认知障碍和痴呆 领域以及脑血管病领域研究方面的交叉点,目前已经成为影响中老年人健康及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的认识,经历了从脑动脉硬化和慢性局部缺血发展阶段、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multi-infarct dementia,MID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 )到VCI的漫长过程。在众多认知障碍和痴呆的致病原因中,VCI 被公认为一种高度流行和可防可治的类型,故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就VCI 最新的概念、分类、流行病学、危险因素、诊断、检测工具及治疗的进展作一综述。1VCI概念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是指由各类脑血管疾病引起的痴呆,即 一种获得性高级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其临床表现除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外,尚有一系列的神经心理症状和精神行为异常,已成为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 s disease, AD)导致痴呆的第二大原因[1]。由于历史的原因,VD被不恰当的用来描述有卒中和卒中危险因素的类似AD的病例,强调把记忆障碍作为基本特征,而脑血管病可影响到认知功能的其他方面,如执行功能、语言中枢,且脑血管病患者的人格改变、行为和情绪紊乱也可能比记忆损害更为突出,虽然记忆损害对于识别AD患者很有效,但经常会遗漏伴有血管病变以执行功能障碍为特征的患者,因此脑血管病所致的认知功能障碍还未发展到完全痴呆时不能按现行的VD的诊断标准界定。目前越来越多

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

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 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脑血管病临床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逐渐受到我国学者的关注。VCI是指由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显性(如脑梗死和脑出血等)或非显性脑血管病(如白质疏松和慢性脑缺血)引起的从轻度认知损害到痴呆的一大类综合征。我们根据国内外临床研究结果和相关文献,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VCI的诊治指南,供临床参考。 VCI的分类 VCI分类方式有多种,根据病因、病理、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等可进行不同分类,目前主要根据病程和病因病理分类。 1.根据病程分类:VCI涵盖了血管源性认知损害从轻到重的整个发病过程,病程分类强调对血管因素导致的认知障碍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 Hachinski和Bowler认为VCI应分为3个阶段:脑危险期(brain-at-risk stage)、围症状期(perisympotomatic stage)、症状期(symptomatic stage)。但由于缺乏进一步的研究,这一分期没有得到广泛使用。此后加拿大健康和老龄化研究及加拿大VCI研究联盟在人群调查基础上提出VCI分为3期: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t dementia,VCIND)、血管性痴呆(VaD)和混合性痴呆(mixed dementia,MD)。通过随访,根据临床症状和神经影像特征进一步确定了这一分类。虽然这一分期得到了认可和使用,但三者并非病程发展关系,MD实际为病因病理诊断。 2.根据病因分类:大量研究证实VCI可由血管性危险因素、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其他脑血管病如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及脑动静脉畸形和脑血管病合并AD¨等引起。据此,我们讨论并提出新的病因分类方法,供临床参考。 推荐采用病因分类方法,对VCI进行诊断。 VCI的诊断 从临床评估、神经心理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进行,综合支持VCI分类诊断的证据,并在排除其他疾病后做出诊断。

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

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简介 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专家组 2005年10月26日 前言 认知功能障碍已成为影响中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认知功能障碍的表现不仅包括记忆障碍、失语、失认、失用及视空间障碍等,还可伴随焦虑、抑郁、激越、冲动等情感行为障碍,这些情感和行为障碍同样也是患者致残的原因,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医生提高对早期认知能力障碍的认识,并及时进行早期诊断是至关重要的。早期干预可延缓认知功能的衰退和行为问题的发展,使患者在更长的时期内维持基本的认知功能,有助于维持和改善患者及其照料者的生活质量。如果在疾病后期才进行干预,虽可能延缓认知能力衰退的进程,但是已经发生的损害则不可逆转。 本共识主要关注认知功能障碍的概念、诊断和防治原则。 第一章认知功能障碍与痴呆的基本概念 1.1 认知功能与认知功能障碍 认知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是指个体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心理过程。包括从简单的对自己与环境的确定、感知、注意、学习和记忆、思维和语言等。执行功能指的是有效地启动并完成自己决定的、有目的的活动的能力。执行功能是种复杂的过程,含有计划、启动、有效地进行有目的的活动以及自我调整等内容,涉及到计划、启动、顺序、运行、反馈、决策和判断等。 认知功能由多个认知域组成,包括记忆、计算、时空间定向、结构能力、执行能力、语言理解和表达及应用等方面。临床实践中,可以通过问讯了解个体以上各方面的情况,有时还需要通过对其照料者的问讯补充和核实有关情况。通过各种神经心理学检查和测查可以量化地评估个体的总体认知功能和特异的认知域状况,还可以发现某些日常生活中难以觉察的认知功能损害。 ------------------------------------------------------------- 通讯作者:李焰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科,200127,上海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任中秀 辽宁本澳市铁路医院神经内科本溪117000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最初由Flicker等人提出,包括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关的所有各种方式和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目前尚无有关VCI的病理学诊断标准,病理学资料仅可在临床诊断之后用以支持或证明疾病的存在。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员的增加,VCI不断上升,对VCI研究成为现今的重大课题。 VCI是一个广泛的临床病理范围,各种血管病因和血管病理改变所致的各种类型VCI 的临床表现有很大区别。VCI的病理改变以白质损害为主,在组织病理学上,白质损害表现为病灶性病变与弥漫性病变。两者呈现不同比例或不同程度组合。其临床特征与病理改变关系还有待研究[m。轻微的病理学改变包括脑血管病变,嗜银颗粒(AGs)及lewy小体出现,新皮层的老年斑(SP),以及颖叶腹内侧出现神经元纤维缠结(NFTs)。一般认为,各种原因引起的脑缺血是认知功能障碍的病理基础,且大多是微小的,包括急性微出血或小出血灶,微梗死,腔梗或小灶状的缺血或出血性梗死[m。有意义的是皮层下弓状纤维和麟服体常常是相对保留的区域。 1关于分类标准 对VCI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目前,多将VCI分三个临床亚型:(1)血管性非痴呆认知功能障碍(CIND);(2)血管性痴呆(V AD) ; ( 3)混合性痴呆(MD) e2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像学表现 与病变部位、体积和数量相关。小的体积((1^}30m1)也可致痴呆,如在丘脑部位;但在皮层下各部位,梗死灶的数量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比体积更为密切。在MRI上可见脑室扩大,白质内有多发的长T,、长T:信号。皮层萎缩,海马萎缩。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发现额叶、颖叶、杏仁核和丘脑的氧代谢降低[3〕。 大多数认知障碍的患者,从病史中可发现有感情淡漠、定向障碍、人格改变,以及自我注意的减退等方面的变化。在临床研究中,对脑组织进行CT扫描或MR影像学观察,通常可见进展缓慢的大脑皮质弥漫性萎缩,其特点是脑沟变宽和侧脑室扩大。用PET研究脑组织的代谢发现脑组织的氧化代谢普遍降低,并且联合皮质的顶、颖区域降低最为明显川。 临床医生应规范认知障碍的常规医学检查及程序,用特殊 测试程序来评价认知功能。 血管性痴呆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钱采霞 V aD分类 多梗塞性痴呆:指大血管闭塞累及皮层及皮层 卜区的多个梗塞灶所致痴呆。 功能部位梗塞所致痴呆:如角回、大脑后动脉 梗塞,可出现遗忘症状群、视幻觉、混乱状态;大 脑前动脉梗塞,可出现意志缺失、经皮层运动性失 语、记忆障碍;大脑中动脉梗塞,可出现意识混乱、 精神症状、失语;顶叶梗塞;丘脑穿通动脉闭塞,表现为丘脑两侧性蝶形损害伴痴呆。 小血管疾病引起的皮层卜痴呆症状群:如精神

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断标准的新变化

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断标准得新变化2017-11-21 卫材中国医联服务 血管性痴呆得诊断标准包括4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阿尔茨海默病(AD)诊断与治疗中心(ADDTC)得诊断标准;美国精神医学会得《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修订版得诊断标准;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诊断标准》第十版修订版(ICD-10-R)得诊断标准;美国国立精神病与卒中研究所/瑞士神经科学研究国际协会(NINDS—AIREN)得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 尽管很长时间以来VaD诊断标准在临床应用广泛,但就是对于V aD得诊断标准都以AD为范本,主要依据AD得特征性症状。这些标准往往偏重于记忆障碍,但就是VaD与AD不同,其主要表现为执行功能障碍,且VaD皮层下功能障碍较突出,记忆与语言功能障碍相对较轻,人格保持完整。因此,将原有诊断VaD痴呆得标准用于诊断目前得VCI诊断标准就是不恰当得。 因此,2006年NINDS-CSN提出得VCI共识与标准中,VCI被定义为由血管因素导致或与之相关得所有认知功能损害,包含轻度认知障碍到痴呆这一广谱病程、共识提出得目得就是为了达成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得VCI诊断标准而迈出第一步,进一步制定了可以检测VCI 特定得认知损害(如执行功能障碍)并且适用于多中心研究得神经心理学测试流程、提出了3种神经心理学测试流程,可以提供最基本得客观评价,可以满足不同目得得研究需求,但就是需要经过多中心及国际得确证。 2011年AHA/ASA声明中,VCI这一概念包含了所有与脑血管病

相关得认知障碍类型,其中VaD就是最严重得VCI,并且提出了轻度V CI(VaMCI)这一概念。VaMCI要点如下:①VaMCI包括4种MCI亚型,分别就是遗忘型、遗忘型加其她认知域损害、非遗忘型单认知域受损与非遗忘型多认知域受损;②对于VaMCI得分类必须基于神经心理学认知测试,且至少包括4项认知域得评价:执行/注意、记忆、语言与视空间,且至少在1个认知域出现减退;③不受运动与感觉局部症状受损影响得日常生活能力未受损或仅极轻微受损。在此次科学声明中,通过对VCI得具体分型,使得临床医师在对认知障碍患者病理机制得思考、诊断与治疗得最终选择等方面提供了帮助。 随后,2014年VASCOG声明中提出了VCDs这一概念。因为既往在应用VCI这一概念时,损害(impairment)一词一方面被用来表示任何功能域中一种功能得减退或丧失,另一方面有时也被用来表示由血管因素引起得严重度不足以诊断为痴呆得轻度认知障碍。而障碍(disorders)包含很多综合征与疾病,可以体现包括轻度损害、痴呆前与痴呆综合征等所有程度得认知障碍。在诊断VCDs时,需要明确:①确定存在认知障碍;②确定血管疾病就是引起认知缺陷得突出但非绝对唯一得病因。对于认知障碍得诊断,既要有患者及知情者得主观诉求,又要有客观得认知损害证据,主要评估得认知域包括:注意力与处理速度、额叶执行功能、学习与记忆、语言、视空间、实践-直觉—身体图式与社会认知等方面。虽然由于血管病变位置不同使得VCDs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就是VCDs得突出得障碍就是在处理速度与额叶执行功能上,表现为信息处理减慢、工作记忆变差,定势转移能力下降。同时VCDs体现了认知损害得连续病程,分为轻度VCDs前期、轻

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专家共识

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专家共识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和医学的发展,人口的寿命明显延长,老龄化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问题。与老龄化相关的巨大挑战是脑血管病及认知功能损害两大疾病的发病和患病明显增多,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按照流行病学研究资料推算,我国可能有800万的脑血管病患者和1600万以上的认知功能损害的患者。 近20年来,我国在脑血管病和痴呆的基础及临床方面开展了不少的工作,但有关两者的流行病学研究、临床研究、危险因素干预研究及其相关研究开展得却很少,远不能满足卫生健康事业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建立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的专家共识,推动我国在此领域的临床和研究,造福患者。 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定义和概念 1.VCI定义[1]:由血管因素导致或与之伴随的认知功能损害,可单独发生或与Alzheimer病(AD)伴发。 2.VCI分型[2-7]:VCI涵盖了由血管因素导致或与之相关的各种类型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虽然不同研究者提出过不同的分型方法,但通常包括两类,一类是血管性非痴呆的认知功能损害(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dementia,V-CIND),其中包含主要表现为多认知功能域损害的血管性轻度认知功能损害(V-MCI);另一类就是传统的血管性痴呆(VaD)。VaD还可再分为:①多发梗死性痴呆(MID),经典但少见;②皮质下缺血型血管性痴呆(SIVD),最多见; ③关键部位梗死型;④低灌注型;⑤出血型;⑥混合型,又称Alzheimer病(AD)伴脑血管病;⑦遗传性。 3.VCI认识的历史[2,4]:自1907年报道首例AD到上世纪60年代,认为早老期痴呆主要是AD,而老年期痴呆可能是脑动脉硬化导致脑血流进行性下降所产生的脑功能不全(cerebral insufficiency)。70年代后,老年慢性进行性痴呆被认为等同于早老期痴呆,故老年期痴呆就是AD,这样VaD就变得少见和含糊不清了。随着影像学的发展,1974年Hachinski提出MID以与传统的脑功能不全相区别,并提出Hachinski缺血量表(HIS),以后的VaD标准均以之为基础。90年代后,认为痴呆定义受AD的影响,片面强调记忆损害且不能早期识别可预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