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选读必背条温及相关方

伤寒论选读必背条温及相关方
伤寒论选读必背条温及相关方

伤寒杂病论

伤寒·太阳病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

紧者,名为伤寒。(3)

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

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主症:汗出、发热、头痛、恶风、脉浮缓。

病机:风寒外袭,卫阳浮盛以抗邪,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营卫失调。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组成:桂枝、芍药、生、甘草、大枣

6.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

须识此,勿令误也。(16下)

7.太阳病,发汗隧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

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主症:恶风发热、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治法:扶阳解表。

组成:桂枝、芍药、生、甘草、大枣、附子

8.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

黄汤主之。(35)

主症: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痛、周身疼痛、脉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

治法:辛温发汗,宣肺平喘。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9.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根汤主之。(31)

主症:恶寒(风)、发热、头痛、无汗、四肢拘急不舒、脉浮紧等。

病机:风寒之邪束表,太阳经输不利。

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筋。

组成:根、麻黄、桂枝、生、甘草、芍药、大枣。

10.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根汤主之。(32)

主症: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无汗、下利或呕逆,舌苔白、脉浮或脉紧。

病机:风寒束表,犯阳明。

治法:发汗解表,升清止利或降逆止呕。

组成:根、麻黄、甘草、芍药、桂枝、生、半夏、大枣。

11.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

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悌肉瞤,此为逆也。(38)

12.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

发之。(39)

主症:恶寒、发热、身重(或痛)、无汗、烦躁、脉浮紧(或浮缓)等。

病机:风寒外束,兼阳郁热。

治法:外散风寒,清郁热。

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大枣、石膏。

13、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咽,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

14、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41)

主症: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呕逆、脉浮紧(或浮滑),或兼见其他水饮停的症状。

病机:风寒外束,水饮停。

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

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甘草(炙)、桂枝、五味子、半夏。

15、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之饮,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

主症:小便不利、少腹硬满、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则饮入即吐,苔白滑。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

治法: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组成: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

1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06)

主症: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或发热,以午后或夜间为甚,舌红苔黄或有瘀斑,脉沉涩。

病机:血热互结于下焦。

治法:泻下瘀热。

组成:桃仁、大黄、桂枝、甘草、芒硝。

17、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124)

主症:少腹硬满、其人如狂、小便自利、脉沉涩或沉结,舌质紫或有瘀斑,。

病机:瘀热互结下焦。

治法:破血逐瘀,泻热除实。

组成:水蛭、虻虫、桃仁、大黄。

18、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162)19、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

主症:汗出而喘、身热或高或低而不恶寒,尚有口渴、苔黄、脉数等。

病机:邪热壅肺

治法:清热宣肺,降气平喘。

组成: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20、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根黄芩黄连汤主之。(34)

主症:下利不止,利下臭恶稠黏,肛门灼热,小便黄赤,喘而汗出,或兼有表证。舌红、苔黄、脉数。

病机:热迫大肠,兼有表证不解。

治法: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组成:根、甘草、黄芩、黄连。

21、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64)

主症:心悸、心慌、喜按。病机:心阳不足,心失所养。

治法:温通心阳。组成:桂枝、甘草。

22、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67)

主症: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悸头眩,脉沉紧。

病机:脾虚水停,水气冲逆。

治法:温阳健脾,利水降冲。

组成: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2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163)

主症: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

病机:脾阳不足,兼有表邪。

治法:温中解表。

组成:桂枝、甘草、白术、人参、干。

24、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82)

主症:心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或水肿,小便不利,苔白。脉沉。病机:肾阳虚弱,水邪泛益。

治法:温阳利水。

组成:茯苓、芍药、生、白术、附子。

25、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177)

主症:心动悸、脉结代。

病机:心阴阳两虚。

治法:温通复脉,滋阴养血。

组成:甘草、生、人参、生地黄、桂枝、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

伤寒论背诵条文归纳--考试重点

伤寒论背诵条文归纳 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0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0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0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桂枝汤+附子一枚过汗致阳虚汗漏,表未解 020.太阳病,发热,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太阳病发汗太过气营不足身痛 0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 0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伤寒论 纯条文 背诵版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 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 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 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 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 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 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 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 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 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

《伤寒论》背诵条文内容

《傷寒論》背誦條文內容 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2、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3、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12、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13、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16、(上)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6.(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20、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23、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25、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26、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27、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31、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32、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33、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34、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35、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38、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 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sun,此為逆也。 39、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40、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欬,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41、傷寒心下有水氣,欬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53、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最新伤寒论重点条文-一般考试必考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 3 6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 13 20 26 31 34 35 38 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64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 82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 135 138 146 154 161 163 177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 303 305

319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351 378 伤寒: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使之一切外感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之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 胸胁苦满:苦,用作动词。即病人苦于胸胁满闷不适 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 合病:二经或二经症状同时出现者 并病:一经症状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者,谓之并病 坏病:指因误治使病情恶化,难以用六经正名者 热越:即热邪发泄于外之意 阳浮而阴竭: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荣气和:荣气,即营气。和,平和,即正常。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 口不仁:言语不利,食不知味,口中粘腻不清爽 口中合: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 消渴:形容口渴太甚,急欲饮水,饮不解渴之状 水逆:宿水内停,新水不能受纳,以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 虚烦:指无形热邪扰于胸膈而致的烦躁。虚,非正气虚,乃与有形实热相对而言,意指热邪之无形 协热而利:协,合也。热,指表热。协热而利,指表热不解而兼下利 酒家:指嗜酒之人 喘家:指素患喘疾之人 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藏结:证候名。藏亦作脏。指由脏气虚衰,阴寒凝结,气血阻滞而形成的病证 痞:证候名,指痞证,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剂颈而还:剂通齐。剂颈而还,指头部汗出,到颈部而止,颈部以下无汗 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结者 汗出濈濈然:濈,水外流;汗出濈濈然,是汗出连绵不断的意思 心愦愦:愦,糊涂,昏乱。心愦愦,即形容心中烦乱不安之状 潦水:指地面流动的雨水 郑声:语言重复,声音低微,见于虚证 自利:指自发性下利,非误治所致 脾家实:实,此处指正气充实,非邪实,即脾阳恢复之义 胃家实:胃肠燥热亢盛。胃家,泛胃肠而言;实,是指病证的性质,即邪气盛 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 下厥上竭:因阳气虚于下而厥逆,故称下厥;因阴血出于上而耗竭,故称上竭 气上撞心:心,泛指心胸部位。气上撞心,即病人自觉有气上冲心胸部位

《伤寒论》背诵条文内容

《傷寒論》背誦條文內容 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2、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3、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12、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13、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16、(上)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6.(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20、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23、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25、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26、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27、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31、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32、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33、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34、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35、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38、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

伤寒论背诵的重点条文精简郝万山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3)- 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sè)啬恶寒,淅(xī)淅恶风,翕(xī)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13)- 6.太阳病,项背强几(shū)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7.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6)- 8.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23)- 10.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

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25)-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1. (26)- 12.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27)- 1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31)- 14.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2)- 15.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33)- 16.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suì)不止,脉促者,表未 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34)- 17.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1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闰(shùn),此为逆也。(38)- 1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39)- 2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y ē),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 2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41)-

伤寒论必背条文

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0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0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0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附子一枚过汗致阳虚汗漏,表未解 020.太阳病,发热,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新加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太阳病发汗太过气营不足身痛 0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

《伤寒论》108条必须背诵熟记的条文!

《伤寒论》108条必须背诵熟记的条文!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3) 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13) 6.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7.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6)8.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23) 10.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25) 1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

12.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27) 1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31) 14.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2) 15.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33)16.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34) 17.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1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閏,此为逆也。(38) 1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39) 2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 2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41) 22.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23.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54)

伤寒论原文整理,必背条文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0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0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0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附子一枚过汗致阳虚汗漏,表未解 020.太阳病,发热,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新加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太阳 病发汗太过气营不足身痛 0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 0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桂枝麻黄各半汤各三分一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麻黄炙甘草各一两 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个发汗轻剂,表郁轻证 0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2:1 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杏仁十六个炙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表郁不解轻证,辛温轻剂

伤寒论条文

伤寒论条文 一、太阳病提纲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二、太阳病分类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三、辨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四、辨太阳病传变与否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 (一)桂枝汤证

12.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技汤。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

伤寒论条文归纳 (2)

伤寒论条文归纳 提纲: 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0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0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0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0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0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0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0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0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0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0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

《伤寒论》中桂枝汤的所有条文解析

刘渡舟老先生:《伤寒论》中桂枝汤的所有条文及解析 方药| 桂枝汤方 治法|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校(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折折(执水)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酩、臭恶四等物。方义 方中桂枝辛温,解肌祛风;芍药酸寒,敛阴和营。两药配伍有调和营卫之功。姜辛散止呕,且助桂枝;大枣味甘益阴和营,以助芍药;炙甘草调和诸药。方为辛温解表轻剂。服用桂枝汤取汗,尤须啜粥、温覆以助药力,既益汗源,又防伤正,值得重视。【原文】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释义

本条句首指出太阳中风,故当与第1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2条“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互相参看。证见阳浮(脉浮)、翕翕发热,为外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阴弱(脉缓)、汗自出,为卫外不固,营不内守,营对浮盛之卫而言相对不足,可称营弱。汗出营弱,脉应之缓。恶风寒,与脉浮、发热同见,为风寒外束肌表。原文中恶寒、恶风并列,提示两证有轻重之别,但可并见,似不可误为或见之证。肺合皮毛,肺气上通于鼻。外邪犯表,肺气不利,则见鼻塞。外邪干胃,胃气上逆,则见干呕。诸证反映营卫不调,卫强营弱,肺气不利,外邪干胃的病理,仲景提要为“阳浮而阴弱” 吕震名说:“卫强故阳脉浮,营弱故阴脉弱,卫本行脉外,又得风邪相互,则其气愈外浮,阳主气,风为阳邪,阳盛则气易蒸,故阳浮者,热自发也。 营本行脉内,更与卫气不谐,则其气更内弱,阴主血,汗为血液,阴弱则液易泄,故阴弱者,汗自出也。啬啬恶寒,内气虚也,淅淅恶风,外体疏也;恶寒未有不恶风,恶风未有不恶寒,二者相同,所以经又互言之。翕翕发热,乃就皮毛上之形容;鼻鸣,阳邪壅也;干呕,阳气逆也。太阳中风证状之和此谛实,此证宜用此方,凡欲用仲景方先须辨证也。”【原文】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重要背诵条文

伤寒论背诵条文 &&太阳病篇 太阳病提纲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 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16.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6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二伤寒表实证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主之。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皓月) 一,问答: 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 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2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病机:燥热亢盛,正邪剧烈相争。 3少阳病脉证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病机:邪犯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致胆火内郁,枢机不利。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或三焦的决读失权。 4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病机:脾阳虚弱,寒湿内盛。 5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病机:全身气血虚衰。 6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病机:阴阳错杂,虚风内动。 2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简述太阳病伤寒、中风的鉴别要点。) 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③恶风寒—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③无汗—寒性收引,汗孔闭塞。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病机:寒邪袭表,卫阳郁遏,营阴郁滞。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要麻黄汤)。 3、猪苓汤与五苓散区别? 证型病因病机证侯治则方药鉴别要点 五苓散 证 膀胱气化 失职表邪入腑,水 蓄下焦 发热、 口渴、 小便不 利、 脉浮 烦渴、饮不解 渴,水入即吐, 兼有表证 利水 通阳化 气兼解 表邪 猪苓 茯苓 泽泻 桂枝 白术 尚有表邪水蓄 下焦津液未伤 猪苓汤证阳明病下后伤 津,水热结于 下焦 心烦不得眠,咳 而呕渴,发热不 恶寒 养阴清 热 阿胶 滑石 阴虚有热水热 互结津液不足 ①五苓散②猪苓汤病机及治法特点比较。 脉浮:①表未解,阳浮而阴弱,其脉必浮而无力。②里热外蒸,必浮而有力。发热:汗随热泄,其热较轻,只是微热。②里热外蒸,其热较重。渴:①三焦膀胱功能失职而正津不布,故见消渴、水逆。②热结水停,较五苓散之渴程度轻,饮后可缓解,无吐。小便不利:①三焦阳虚,气化失司,小便必清。②下焦水热郁结,小便必赤。治疗:①泽泻配茯苓猪苓利水通阳,白术健脾散水,桂枝温阳化气行水,表里同治。②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滑石阿胶清热利窍,育阴行水使湿热下泄。 4、结胸三症? 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是大结胸证的三个典型脉症。 因被医家称为“结胸三症“

(完整版)伤寒论背诵条目(考试专用版)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 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6、太阳病三日,巳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 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 之。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園便欲自可, 一日二三度 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 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技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 根黄苓黄连汤主之。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伤寒论》背诵条文电子版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痸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桂枝二两(去皮)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标准表格.doc

翕翕发热12 邪在肌表头痛发热13 调和营卫桂枝汤营卫不和时发热自汗出54 发热汗出95 寒邪束表头痛发热35 发汗解表麻黄汤无汗发热46 表邪怫郁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23 解肌发汗桂枝麻黄各半汤 表邪未解形似疟、一日再发25 解肌疏邪桂枝二麻黄一汤 表邪未解 发热恶寒、热多寒少27 解表清热桂枝二越婢一汤郁热在里 卫阳受遏 翕翕发热、无汗、心下微满痛28 和里化饮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发热 内停水饮 表症 40 风寒束表发热而咳 解表化饮小青龙汤心下有水发热不渴41 风寒束表热汗烦躁38 解表发越大青龙汤 邪郁肌表身热恶风99 解肌清热小柴胡汤 表邪未解发热微恶寒146 解表散邪柴胡桂枝汤 阳虚感寒反发热、脉沉者301 温阳解表麻黄细辛附子汤 表邪未解 中风发热74 发热汗出244 化湿解表五苓散水湿不化 头痛发热386 表邪未解 头痛发热、心下因鞕134 泻结和表大陷胸汤邪热结胸 热入血室续得寒热,发作有时144 清热化瘀 小柴胡汤热郁表里呕而发热379 清热散邪 表邪入里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鞕165 泻热解表大柴胡汤结滞中脘 热郁胸中烦热,胸中窒77 清热解郁 栀子豉汤余热不清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228 清宣余热 热郁胸膈身热不去,微烦者80 清热除烦栀子干姜汤 发热 发热汗出者? 里证236 活瘀清热利湿茵陈蒿汤 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 湿热瘀蒸 伤寒身黄发热261 消热利湿栀子柏皮汤血瘀在里发热七八日?有瘀血257 化瘀清热抵当汤 水热内蓄若脉浮发热?小便不利者223 滋阴清热利水猪苓汤 热瘀下焦伤寒有热,少腹满126 下血退热抵当丸 胃热炽盛主里俱热?欲饮水数升者168 清热生津 白虎加人参汤此表有热176 辛寒清热

伤寒论背诵条文60条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 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螈;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紧紧,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8.喘家,作桂枝汤,加浓朴、杏子佳。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1.太阳病, 项背强紧紧、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大青龙汤方。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一作僻)地者,真武汤主之。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方五十二。(用前第五十一方。)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