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水生产力研究进展

农业水生产力研究进展
农业水生产力研究进展

第22卷第1期2007年1月

地球科学进展

A DVAN CE S I N E AR T H S C I E N C E

V o l.22 N o.1

J a n.,2007

文章编号:1001-8166(2007)01-0058-08

农业水生产力研究进展*

刘 鹄,赵文智*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临泽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寒旱区流域水文及应用生态实验室;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临泽内陆河流域综合研究站,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文章系统阐述了农业水生产力概念的发展过程,综合分析了影响农业水生产力的主要因素,详细列举了不同尺度上评估农业水生产力所需的水流及产出计算方法,给出了4种主要农作物在全球范围内的水生产力的分布范围与空间格局,并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加强田间水资源管理、选择适宜的种植模式和栽培技术以及培育更加高效的农作物品种4个方面全面综述了各种水生产力提高策略。指出在未来的水生产力研究中还需要强调农户的参与以及学科间的协作,加强水生产力尺度效应、水权与水价问题、虚拟水交易、水生产力提高措施对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关 键 词:水生产力;利用效率;粮食安全;提高策略;尺度效应

中图分类号:Q14;P33 文献标识码:A

水危机是21世纪初叶人类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1]。灌溉农业作为全球最大的淡水资源消耗产业,约占淡水消耗总量的70%[2],在某些国家甚至高达80%[3]。随着世界人口的膨胀、工业和生活用水的增加以及各种环境问题的出现,用水部门之间对水资源的竞争不断升级,灌溉农业所能获得的水资源量正在逐渐萎缩,未来数十年内需要解决的难题将是如何用越来越少的水资源生产更多的粮食[1]。K i j ne[1]指出解决水资源危机的关键将是如何有效使用和管理有限的淡水资源,而用更少的水资源生产更多粮食的出路在于提高水生产力[4]。水生产力概念体系的提出为解决水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提高水生产力不但能缓解水资源压力,还能为人类和生态系统留出更多可用的水资源。

近年来水生产力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之一。国际水管理研究院(I W M I)、联合国粮农组织(F A O)、国际植物基因资源研究所(I P GR I)等著名机构在全球范围内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的水生产力研究计划;国内在甘肃西峰、河北曲周和栾城、山东禹城、陕西长武、湖北漳河灌区等地也开展了相关的研

究工作,并取得了重要进展[5~11]。本文从水生产力概念、评估方法、区域表现、影响因素以及提高策略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水生产力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1 水生产力概念

V i e t s[12]最早提出的水分利用效率是水生产力概念雏形,指农作物平均产量与蒸散发之间的比率,即单方水的有效产出,但常用的水分利用效率概念是指植物根区储存水量与灌溉水量比[13],水利工程上也使用灌溉水利用系数概念,指农作物水分需求(实际蒸散发减去有效降水)与水资源供给(由具体水体供给的水资源总量)之比。这些概念中的水分消耗项不仅包括蒸散发,也包括渗漏及地表径流损失。事实上,由渗漏及地表径流损失的水资源可能通过水循环在流域内被重复使用,所以以上概念均低估了水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并可能忽略了地表灌溉系统在补给地下水、为下游农业和生态系统提

* 收稿日期:2006-06-08;修回日期:2006-10-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荒漠河岸林生态格局与过程水文学机制研究”(编号:40571026)资助. 作者简介:刘鹄(1980-),男,甘肃兰州人,助研,在读博士,主要从事生态水文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E-m a i l:l ha y z @l z b. a c. c n *通讯作者:赵文智(1966-),男,陕西定边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干旱区生态水文学研究. E- m a i l:z haow z h @l z b. a c. c n

供水资源的作用[1]。

为了整合水循环因素,J e n s en[13]提出了灌溉水净利用系数概念(N e t e ffi c i e ncy);K e ll er[14]提出了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概念(E ff e c ti ve e ffi c i ency);W i l-l a r d s o n[15]提出了消耗比例概念(C on s um ed f r ac-t i ons);P e rr y[16]与B u r t[17]等提出了收益性和非收益性消耗比例概念(B ene fi c i a l a nd n o nbene fi c i al d e p l e-t ed/c on s um ed f r a c ti ons)。S e c k l e r[18]将这些概念统称为新经典灌溉水利用系数概念,指出它们在本质上还是一种工程学观点上的效率概念,而“效率”一词已不适合在水资源管理和决策领域中继续使用。

I W M I提出了水生产力概念,即单位(体积或价值)水资源所生产出的产品数量或价值。根据定义中分子分母具体内容,水生产力可以被表达为:(1)纯自然的生产力概念,水生产力=产品数量/消耗或分配水量。

(2)自然的和经济的综合生产力概念,水生产力=农作物总价值或净价值/消耗或分配水量。

(3)纯经济的生产力概念,水生产力=农作物总价值或净价值/消耗或分配水资源价值(包括自身价值和机会成本)[18]。

水生产力概念在农业生产中强调用同样的水资源生产更多的粮食或用更少的水资源生产同样多的粮食,即提高农作物水生产力,因此农业水生产力可以被简单定义为单方水资源所能生产出的粮食产量[19],也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尺度和区域进一步调整[1,4]。这种定义上的灵活性为农业生产者、研究人员和水资源管理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框架。

2 影响因素

Z w a r t等[20]分析发现全球4种主要农作物水生产力变化范围均比较大,究其原因是多种要素影响着土壤—植被—水分关系。这些因素可大致分为4类:气候、土壤、农作物以及管理因素。气候因素主要指大气饱和水汽压差影响蒸散发,进而控制农作物水生产力。B i e r hu i z en等[21]研究气候参数对光合作用—蒸散发关系的影响发现大气饱和水汽压差与水生产力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S t anh il l[22]研究不同纬度牧场水生产力发现从高纬度地区到赤道地区,大气饱和水汽压差逐渐增加,对应的水生产力逐渐减小,该结论与Z w a r t[20]分析结果一致。

土壤物理性质决定其渗透和蓄排水能力以及适宜的农作物类型等[20]。土壤渗透能力主要通过影响水循环进而影响水分利用效率,间接影响农作物水生产力。较好的土壤渗透能力能使降水迅速转化为土壤水分,起到减少地面径流、改善作物根区水分状况提高水生产力的作用。土壤蓄水能力则影响土壤水分向地下径流的转化,影响土壤水分和养分流失,从而影响农作物水生产力。较好的排水性能有利于控制地下水位防止水涝,同时还是维持土壤盐分不超过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阈值、保证农作物水生产力不受盐分影响的关键土壤特性。

农作物水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作物种类和品种。作物种类和品种直接决定作物蒸散发速率、生长周期、土壤水分利用效率以及作物产量。如玉米是C4植物,其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要明显高于小麦、水稻等C3植物,相应的玉米水生产力也要高一些[20];陈尚谟[23]对冬小麦、夏玉米、谷子等作物种类的研究发现不同品种之间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著,抗旱性最强的谷子品种间水生产力相差高达6倍,小麦相差达到2倍,抗旱性最弱的玉米品种间差异最小为20%。

农作物水生产力还取决于管理因素,包括作物管理、灌溉水管理和土壤管理等。作物管理能有效提高降水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合适的移植、轮作方式以及有效的杂草控制是获得较高作物水生产力的关键[24]。灌溉水管理如灌溉水量、技术、时间都会影响作物水生产力[25~27],不同的灌溉技术,如漫灌、沟灌、喷灌、滴灌,其水生产力差别较大,一般来讲滴灌水生产力最高,喷灌次之,而传统的漫灌方式水生产力最低。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胁迫的敏感程度不一样,因而对水生产力的影响也有所差异[28],所以灌溉时间合适与否也会影响水生产力。土壤管理也能显著影响农作物水生产力[29],如改变土壤表面会导致作物蒸散量发生变化,相应的水生产力会出现差异;土壤养分条件直接决定作物生理效率,间接影响其水生产力[20]。

3 评估方法

农作物水生产力评估包括水生产力现状估算及其时空动态的预测,基本原理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水生产力的具体定义,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水流(如蒸散发、灌溉水等)与产出(粮食产量、经济产出等)信息,在此基础上使用农作物产出值除以水资源消耗值计算水生产力。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水生产力指标有P W i rri ga t e d(产量/灌溉水量)、P W i n fl ow(产量/净入流)、P W d e p l e t e d(产量/消耗水量)以及P W p r oces s(产量/过程消耗水量)[18,30],单位均为k g/m3。

9

5

第1期 刘 鹄等:农业水生产力研究进展

3.1 水流计算

小尺度上(如田间尺度)的水流信息主要通过直接测量获得。一些水流信息如农作物蒸散发既可以通过直接测量获得(如使用L y s i m e t e r s)也可以通过气候因素及农作物系数间接计算确定,类似C RO P W A T[31]的程序就可以达到间接计算的目的。在较大尺度上(如灌溉系统或流域尺度)通过实测获取水流信息难度较大,因此需要借助遥感技术和模型计算获得,如灌区尺度上蒸散流可以通过S E-B A L(S u r f a c e E n e r gy B a l a n c e A l go r it hm o f L a nd)模型[32]将遥感数据转化为农田与裸地实际和潜在蒸散发率。为了预测作物水生产力时空动态,需要考虑土壤类型、盐分状况、水资源可获得性等多种因素,因此需要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水流模型,如在田间尺度上可以使用S W A P(S o i l-W a t er-A t m os-p h e r e-P l ant)模型[33]量化蒸发、蒸腾、灌溉、排水、渗透、径流等,在流域尺度上可以通过使用S L UR P (S em i-d i s t r i bu t ed L a nd-U s e R uno f f P r o c e ss e s)模型[34]来估算水资源供给以及整个流域水资源使用情况。

3.2 产出计算

小尺度上的农作物产出信息除了直接测量还可以通过间接方法计算获得,如田间尺度上的粮食产量可以通过基于F A O开发的简单作物生长算法[33]或考虑不同植物生理阶段农作物各种器官碳水化合物生产的作物生长模型计算得到,W O F O ST(W O r l d F O od S T ud i e s)模型就是一种以植被冠层吸收太阳辐射为基础计算植物光合速率以及可能的水分或盐分胁迫,进而估算农作物产出信息的典型模型[32];另外根据研究目的还有一些其它的模型如I n f o-C r op[34]、C SM-W h e at V4.0[35]、C E R E S-W he a t[36]等可以用来预测农作物水生产力动态。较大尺度上可以通过遥感技术提取作物产出信息,如N DV I指数、L A I指数,通过模型(如S EB A L模型)间接计算获得[32]。

3.3 评估案例

S i ngh等[31]使用S W A P模型、W O F O ST作物生长模型结合遥感数据与S EB A L遥感影像处理模型研究了印度S i rs a地区不同尺度(从农田到流域)农作物的水生产力。T i m s i na[35]使用C SM-W he a t V4.0模型评估了管理因素对澳洲毛利达令盆地南部(M u rr ay-D a r li ng B a s i n)小麦水生产力提高的作用;

F A O通过量化相对蒸散发的方法评估了非充分灌溉对农作物水生产力的影响;A g g a r w a l[34]使用I n f o-C r op模型评估了害虫对农作物水生产力的影响等。4 水生产力区域表现

Z w a r t等[20]查阅了近25年内发表的84篇文献,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小麦、水稻、棉花、玉米4种世界主要农作物种类水生产力现状。根据文献报道数据计算出的小麦、水稻、皮棉、籽棉、玉米的平均水生产力依次为:1.09、1.09、0.65、0.23和1.80k g/m3,水生产力范围依次为0.6~1.7、0.6~1.6、0.41~0.95、0.14~0.33和1.1~2.7k g/m3(此处所列范围均为实际范围的5%与95%)。

C a i[1]对全球生产力现状分析表明:水稻和其他一些谷物水生产力在非洲撒哈拉地区最低,水生产力范围分别为0.10~0.25k g/m3和0.1~0.6k g/ m3,均值分别为0.15和0.31k g/m3。其他谷物水生产力在南亚、中亚、亚撒哈拉非洲中部和北部均低于0.4k g/m3,中国、美国、巴西水生产力在1.0~1.7k g/m3之间,西欧国家在1.7~2.4k g/m3之间。发达国家水稻水生产力均值为0.47k g/m3,高于发展中国家的0.38k g /m3,其谷物平均水生产力为1.0 k g/m3,也高于发展中国家的0.56k g/m3。我国谷物水生产范围在0.4~1.4k g/m3之间,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水生产力较高;印度谷物水生产力范围在0.2~0.7k g/m3之间,北部地区水生产力较高;美国谷物水生产力范围为0.9~1.9k g/m3,水生产力北部高于南部,西北地区最高。全球水生产力在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不均衡性。

5 提高策略

K i j ne等[37]提出农业水生产力提高的3个基本途径是:①提高作物单方蒸散发消耗水带来的经济产量;②减小没有产出的水流量;③提高降水、土壤水以及边缘水资源利用率,指出在个体水平上提高水生产力主要依靠基因育种技术,在田间和流域尺度上主要依靠对农作物和各种自然资源的管理,综合使用基因技术以及管理策略是水生产力提高的关键。O w e i s[1]、G ue rr a等[38]也对水生产力提高策略进行了专门的讨论。根据现有的文献,水生产力提高策略可以被大致分为4类:①寻找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技术;②采用有效的田间水资源管理;③选择合适的种植模式和栽培措施;④培育更加高效的农作物品种。

5.1 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1)补充灌溉。雨养农业约占全球耕地面积的80%和粮食生产的60%[39],降水强烈的时空异质性

6 地球科学进展 第22卷

使雨养作物在生长季频繁遭遇不可预测的干旱胁迫,导致其水生产力普遍较低,因此缓解干旱期水分胁迫是提高雨养农业水生产力的重要条件。研究表明在干旱胁迫期对农作物进行适量补充灌溉能够大幅提高粮食产量和水生产力,如:在叙利亚北部的3个地区234、316和504m m的降水量基础上分别补充灌溉212、150和75m m,相应的农作物产量在原来的基础上分别提高了350%、140%和30%,此外补充灌溉还提高了区域内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产量年际变异系数由原来的100%减至20%,降雨与灌溉水生产力均得到了大幅提高[40]。

(2)雨水集流。干旱环境中有限的降水通常以高强度、难以预测的暴雨形式降落在结皮的土壤表层,只有少量降水能够渗透到土壤中,大量降水通过洪水形式无效散失[40]。通过雨水集流能够有效提高降水利用效率,约旦M uaqq a r地区通过该项技术依靠仅有125 m m的年降水量维系着区域内大量的杏树生态系统;叙利亚M eha ss eh地区使用集水技术将区域内灌木生存几率从低于10%提高到90%以上;埃及西北部的研究表明温室屋顶收集的雨水能满足温室内植物50%的水分需求[41]。据I C ARD A 估计,30%~50%的干旱区降水可以通过集水技术有效利用,这将数倍提高雨水利用效率[41]。

(3)精确灌溉。精确灌溉如喷灌、滴灌、微灌、渗灌等技术能大量减小无效蒸发和渗漏损失,提高水生产力[42]。灌溉系统还能够通过调节水资源量和供给时间影响水生产力[43],如滴灌提高了灌溉频率,使农作物在两次灌溉间隔内不会发生水分胁迫,从而提高水生产力。实验表明喷灌、滴灌、渗灌3种灌溉方式下的玉米水生产力依次增加[44],经渗灌处理的玉米水生产力可达地面灌的1.2倍[45]。

(4)使用边缘水资源。边缘水资源主要指盐碱水,也包括农业排水、生活污水等,在水资源短缺地区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替代资源。T y a g i[1]提出了一些使用盐碱水提高水生产力的措施,如在精确定级的农田中对降水进行原位保存、混合盐碱水与淡水将盐度降低到阈值以下进行灌溉、在作物盐分不敏感期进行咸水灌溉。重复使用农田排水减少直接流入水体的径流量,也是一种提高水生产力有效方法[1]。

(5)提高水循环效率。B a r ker[46]研究表明1960—1990年之间中国漳河流域水生产力提高了约3倍,部分原因就是该时期内大量修建的小池塘提高了水分循环率;在马来西亚M uda灌区通过天气和河道流速遥测技术改善灌区内水库泄水管理、提高水循环率,使得灌区农作物水生产力有所提高[47]。

(6)水价与虚拟水策略。价格政策是提高水资源分配效率的有效方法,B a zz a认为提高水资源价格农户就会种植价值较高的作物并向提高水生产力的各种措施投资,最终导致水生产力的提高[48]。

H o ek s t r a[48]指出全球尺度上农业水生产力的提高需要依靠国家之间、流域之间进行的虚拟水交易。从经济学的观点出发水资源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应该在水资源最丰沛的地区内进行,这是因为这些区域内水资源价格最低廉,使用水资源造成的负面影响最小,生产单位产品消耗的水量也相对较小[48]。虚拟水策略就是指水生产力低下的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的方式从水生产力相对较高的国家或地区购买水密集型农产品(主要指粮食)以获得水和粮食的安全。从水生产力相对较高的地区进口虚拟水对全球来讲是一项真正意义上的节水措施,从调节水资源时间分配的意义上讲虚拟水交易是一种比传统水库更加环境友好的调水措施[49]。

5.2 使用有效的水资源管理

(1)调亏灌溉、间歇灌溉和交替灌溉。调亏灌溉是一种允许农作物某种水平的水分匮乏和产量减少以达到灌溉系统最优配置的灌溉策略[50]。农作物在灌溉供给轻微不足的条件下水生产力要高于足额灌溉条件下的水生产力,如在叙利亚雨养农业区将小麦灌溉水量减少到灌溉需求的50%,粮食产量只减少15%。间歇灌溉则是在水源好的稻田里灌水一段时间后,又排干水一段时间,即使用干湿交替或饱和土壤栽培代替传统的连续灌溉以减少田间无效蒸发的灌溉方法,实验表明间歇灌溉的水稻水生产力要高于连续灌溉的水生产力[38]。交替灌溉法是人为保持或控制根系活动层土壤在垂直剖面或水平面某个区域干燥,限制部分根系吸水,让水分胁迫信号传递到叶气孔形成最优的气孔开度以达到减小棵间无效蒸发提高水生产力的目的[51],实验表明根系分区交替滴灌技术在大田条件下可使籽棉总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7.9%和20.9%[52]。这些灌溉技术的实现均以可靠的水资源供给为前提,如果供给不可靠,这些灌溉措施不仅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甚至可能会导致相当程度的风险[53]。

(2)加强地下水位水质管理。地下水位、水质影响区域内灌溉水资源的可获得性,合适的地下水

1

6

第1期 刘 鹄等:农业水生产力研究进展

位还是保证农作物不受水涝、盐碱化等危害的关键,加强对地下水的管理能提高水生产力。如降水较多或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农作物可能会因为积水造成的缺氧环境或盐分胁迫导致产量损失,通过加强对地下水位的监测,建造排水设施控制地下水位就能提高农作物水生产力[1]。此外只有地下水位、水质得到控制,农户才有兴趣投资使用好的种子、肥料、植物保护措施,农作物的多元化与集约化才有可能实现。

5.3 选择适当的种植模式和栽培技术

(1)改善农作物管理与土壤管理。农作物产量与其水生产力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对农作物与土壤的管理是提高产量的关键,因而对水生产力的提高也有着重要意义[54]。农作物能否顺利移植生长、是否有好的肥力和杂草控制措施,有没有采用适当的轮作方式等都会影响农作物水生产力[24]。要使作物生长最大可能的利用水资源,还需要有效的田间管理,如农作物产量很大程度上依赖土壤养分状况,提高养分水平能改善农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有利于农作物产量和水生产力的提高与稳定[24]。实验表明在水生产力为0.5k g/m3的稻田中增加1k g的氮肥水稻产量能提高10~15k g,而单纯靠灌溉增加相同的产量需要额外灌溉20~30m3淡水[1],龚少红等[55]的试验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对土壤进行适当的耕作和覆盖以及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均能提高水生产力[28],收获之后进行浅耕与干耕也能明显减少土壤裂缝造成的水分散失,提高水生产力[56]。在养分不济的土壤中使用磷酸盐苗床能提高农作物叶片生长率,而耕作能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地面覆盖物的快速形成以及较早的完成生长循环[57]。

(2)调整种植模式、时间以及休耕期管理。许多作物栽培措施如水稻直接种植、分期播种、早种以及农田休耕期管理等均能通过影响蒸发与蒸腾量比进而影响水生产力。选择合适的种植模式是提高水生产力的重要条件。提高农作物种植多样性能有效防止大面积病虫害的发生、更加有效的适应变异性较大的气候环境[1];对水稻进行直接种植能有效的提高水稻水生产力[56]:湿种能减少水稻需水量的20%~25%,并缩短约35天的灌溉时间;干种能更加有效的利用雨季前期降水,减少水稻对灌溉的依赖。分期播种能够减小灌溉期用水峰值,提高系统相对灌溉能力和农作物水生产力[58]。种植时间也会影响水生产力,对鹰嘴豆(c h i c kp e a)进行早种发现

其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70%[56],叙利亚北部的冬种和春种比较实验表明冬种作物水分利用效率高出春种作物31%[24]。C abangon[56]的研究表明水稻在定植之前农田蒸发量高达400m m,而生长期的蒸散发只有750m m,因此加强休耕期农田管理也能够节约水资源提高水生产力。

5.4 培育更加优良的农作物品种

(1)培育高产农作物品种。传统灌溉农业水生产力的提高除了肥料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因为有高产的种子,如杂交水稻产量要高出传统水稻15%~20%[59],其水生产力也高出许多。通过基因育种培育高产量低耗水的农作物品种,如具有生长周期短、土壤水分利用能力强、收获指数高等特征的农作物品种,农作物的水生产力必然能得到大幅的提高。“绿色革命”期间以提高粮食产量为目的的农作物育种技术缩短了作物生长周期,减小了农作物蒸散发量,水生产力得到大幅提高,如美国小麦水生产力从20世纪50年代的0.4k g/m3提高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1k g/m3[60],国际水稻研究所开发出的I RR I 品种将水稻水生产力提高了3倍[1]。

(2)提高农作物耐旱性和耐寒性。培育能够适应当地环境条件、具有最优的生理学、形态学以及生物气候学特征的农作物品种是提高水生产力的关键[61]。耐旱性、耐涝性、耐寒性、耐盐性等均是选育种所要考虑的指标。提高农作物耐旱能力能够在不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前提下减少水分消耗,或在农作物产量轻微减少的条件下大幅减少水分消耗提高水生产力。目前一些主要农作物的耐旱基因已经找到[1],一些以提高农作物抗旱性能为目的的育种项目已经开始,如培育旱生水稻以替代传统水稻。耐寒性是农作物能够被早种的重要条件,因而也是提高水生产力的潜在品质,这种品质也可以通过基因育种获得。如果能培育出能在冬季生长的作物品种,其蒸散发消耗无疑会减小,水生产力就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3)提高农作物应对洪涝灾害与盐分胁迫的能力。洪涝灾害导致的无氧条件能够削弱植物根系对氧与矿物质的提升,可能导致农作物大量减产。但是水稻却能忍受长时间的水淹,将水稻这种能够适应无氧条件的基因移植到其他农作物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提高水生产力。多数农作物在繁育阶段对盐分均非常敏感,提高耐盐能力能够使农作物忍受盐分较高的环境和咸水灌溉,从而提高水生产力[1]。

2

6 地球科学进展 第22卷

6 研究展望

经过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30多年的努力和积累,农业水生产力研究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根据现有的资料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动向,未来研究中还需要加强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以下5个方面。

(1)水生产力尺度效应。水生产力概念与内涵因尺度而异,不同尺度上水资源的潜在效用有所差异,因此选择不同的尺度会导致不同的最优化方案,可见尺度的选择与转换是水生产力研究的核心内容。进一步的研究需要确定不同尺度上水生产力的真实内涵以及不同尺度水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2)农户的参与在提高水生产力中的作用。农业水生产力提高策略的制定与实施都离不开农户的参与。如何将农户利益与水生产力提高的目标有机结合为农户创造提高水生产力的动机、哪些环境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农户采纳水生产力提高技术、如何才能从传统的产量最优化思维更新到水生产力最优化思维,从而达到双赢的结果等问题都将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内容。

(3)水生产力提高措施对环境的影响。一些提高水生产力的技术如集水措施、使用肥料、咸水灌溉等可能会造成一定的环境问题,如何预测和评估这些措施造成的潜在风险,制定相关的风险管理策略,在具体的环境条件下什么样的水生产力提高策略才是可持续的等其他类似的问题亟需回答,因此也是未来水生产力研究的重点。

(4)水价与水权问题、虚拟水战略与贫穷问题。“都柏林宣言”中指出:将水资源作为商品来管理是达到水资源高效公平使用和有效保护的重要途径,但同时水资源又是一种社会产品,水资源作为一种人类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应该将竞争性的价值与分配体系排除在外[62]。如何在水价与水权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水权交易等问题均值得进一步的探讨和深入研究。虚拟水策略是全球尺度上提高农业水生产力的有效途径,虚拟水以“无形’的形式寄存在商品之中,相对于实体水资源而言,其便于运输的特点使贸易变成了一种比调水更加经济的水资源短缺缓解手段。但水生产力低下的地区主要以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的第三世界为主[48],贫穷问题成为虚拟水战略实施的严重障碍,如何解决虚拟水战略与贫穷问题之间的矛盾将是又一个值得探讨的科学问题。

(5)农业水生产力综合研究。水资源将是未来几个世纪内农业生产最大的制约因素,能否培育出

更加高效的农作物品种、能否找到更好的管理方案将是水生产力提高的关键。然而一些决定性进程如多久才能培育出高产新品种、多久才能将天气预报成功运用于减少农业风险等已经成为提高农业水生产力的瓶颈,这些进程能否实现以及多快才能实现都将取决于水资源学家与生物学家、气象学家等的共同协作,取决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目前关于水生产力的研究多局限于农作物水生产力,而渔业、牧业等其他产业水生产力的研究相对较少,进一步的研究还需要整合这些不同的产业,一些关键的问题:如何衡量附加水资源使用得到的货币、社会及营养价值,哪些新的技术可以被用来提高渔业、牧业水生产力等亟需得到回答。

参考文献(R e f e r e n c es):

[1] K i j ne J W,B a r ker R,M o l den D.W a t er P r oduc t i v i t y i n A g r i cul-t u r e:L i m i t s and O ppo r t un it i es f or I m p r ovem ent[C].C am b r i dge

M A U SA,2003.

[2] F A O.W o r l d A g r i cu l t u r e:T o w a r ds2015/2030:A n F A O P e r s pec-t i ve[R].E a rt h s can,L ondon,2003.

[3] W R M S.T o w a r ds I n t eg r a t ed W a t er R e s ou r ces M a n agem ent:W R M S

f or Z i m babw e[R].H a r a r e,2000.

[4] M o l den D,M u rr ay- R u s t H,S ak t h i vad i vel R,e t al.A w a t er p r o-

d uc t i v it y f r am ew o r k f or und

e r s t and i ng a nd a c t i on,W o r k s hop on

W a t er P r oduc ti v i t y[R].S r i L anka,W adduw a,2001.

[5] D e j u Z,J i ngw en L.T he w a t er-u s e e ff i c i ency of w i n t er w heat and m a i z e on a s a l t-a f f ec t ed s o i l i n t he H uang- H ua i- H ai r i ver p l a i n of

C h i na[J].A g r i c u l t u r e W a t e r M anag e m e nt,1993,23:67-82.[6] F eng r ui L,S ong l i ng Z,G eba ll e G T.W a t er u s e p a t t e r ns a nd a g r o-n om i c pe r f o r m ance f or s om e c r opp i ng s y s t em s w i t h and w i t hou t f al-

l ow c r ops i n a s em i- a ri d env ir onm en t of no r t hw e s t C h i na[J].A g-

r i c u l t u r al E c o s y s t e m&E n v i r o nm e nt,2000,79:129-142.

[7] L i u W Z,L i Y S.C r op y i e l d r e s pon s e t o w a t er a nd f e r t i l i z er i n l o-

e s s t ab l e l and o

f C h i na:A f i e l d r e s ea r ch[J].P e do s ph e r e,1995,

5:259-266.

[8] L i F M,S ong Q H,L i u H S,e t al.E f f ec t s o f p r e-s ow i ng i rr i ga t i on

a nd p ho s ph o r us app l i ca t i on on wa t er u s e and y i e l d of s p r i ng w heat

u nder s em i-a ri d cond i t i ons[J].A g ri c u l t u r e W a t e r M anag e m e nt,

2001,49:173-183.

[9] W ang H,Z hang L,D a w es W R,e t al.I m p r ov i ng w a t er u s e e f f i-

c i ency of i rr i ga t e

d c r ops i n t h

e N o r t h C h i na P l a i n—u ea s u r em en t s

a nd m ode l i ng[J].A g r i c u l t u r e W a t e r M anag e m e nt,2001,48:

151-167.

[10] Z hang H,W ang X,Y ou M,e t al.W a t er-y i e l d r e l a t i ons and w a-t er- u s e e f f i c i ency of w i n t er w heat i n t he N o r t h C h i na P l a i n[J].

I rr i ga t i on S c i e n c e,1999,19:37-45.

[11] C ui Y uan l ai,D ong B i n,D eng L i.C hanges o f i rri ga ti on w a t er u s e

a nd p r oduc ti v i t y i n Z hanghe i rr i ga t i on s y s t e m[J].I rr i ga ti on and

D r a i nage,2002,4:4-8.[崔远来,董斌,邓莉.漳河灌区灌溉

用水量及水分生产率变化分析[J].灌溉排水,2002,4:4-

3

6

第1期 刘 鹄等:农业水生产力研究进展

8.]

[12] V i e t s F G.I nc r ea s i ng W a t er U s e E f f i c i ency by S o i l M anagem ent.

P l ant E nv i r onm ent and E f f i c i ent W a t er U s e[C]. M ad i s on,1966.[13] J e n s en M E.T echn i cal S em i nar P r oceed i ngs[R].C o l um b i a,M i ss ou r i.1977.

[14] K e l l er A,K e l l e r J.E f f ec ti ve E f f i c i ency:A W a t er U s e C oncept

f or A l l oca ti n

g F r e s hw a t er R e s ou r ces[R].V i r g i n i a,1995.[15] W i l l a r d s on L S,A ll en R G,F r ede r i k s en H D.U n i ve r s al F r ac-t i ons and t he E li m i na ti on of I rr i ga t i on E f f i c i enc i es[C].C o l o r ad-

o,1994.

[16] P e rr y C J.T he I I M I W a t er B a l an c e F r am e w o r k:A M ode l f or P r o-j ect L e v el A na l y s i s[R].S r i L anka.,C o l om bo,1996.

[17] B u r t C M,C l em m ens A J,S t r e l ko f f T S.e t al.I rr i ga t i on per-

f o r m ance m ea s u r es:E ff i c i ency and u n if o r m i t y[J].J o u r na l of I r-

r i ga t i on and D r a i nage E ng i n ee r i ng,1997,123(6):423-442.[18] S eck l er D,M o l den D,S ak t h i vad i vel R.T he C oncep t of E f fi c i en-

c y i n W a t er R e s ou r ce M anagem ent an

d P o li cy[C].C o l um b i a,

M i ss ou r i,1998.

[19] M o l den D.A ccoun ti ng f or W a t er U s e and P r oduc t i v i t y[C].S r i L anka,C o l om bo,1997.

[20] Z w a r t S J,B a s ti aan ss en W G M.R e v i ew of m ea s u r ed c r op wat er p r oduc ti v i t y va l ues f or irr i ga t ed w he a t,r i ce,c o t t on and m a i z e

[J].A g r i c u l t u r al W a t e r M anag e m e nt,2004,69:115-133.[21] B i e r hu i z en J F,S l ay t er R O.E f f ect o f a t m o s phe r i c concen tr at i on o f w a t er vapor and C O

2

i n de t e r m i n i ng t r an s p ir a t i o n-p ho t o s yn t he-

s i s r e l a t i on s h i ps o f co t t on l eaves[J].A g r i c u l t u r e M e t e o r o l ogy,

1965,2:259-270.

[22] S t anh i l l G.T h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e t w een C li m at e and t he T r an s p i r a-t i on and G r ow t h of P a s t u r es[C].E ng l and,1960.

[23] C h e n S hangm o.T he d e t e r m i na t i on of m o i s t u r e p r oduc ti ve po t en-t i al of f a r m l ands i n t he s em i-h um i d a r ea l i abl e t o d r ought[J].

A g r i c u l t u r e i n t he A r i d A r e a,1995,1:14-19.[陈尚谟.旱区农

田水分利用效率探讨[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5,1:14-

19.]

[24] P a l a M,S t uder C.C r opp i ng S y s t em s M anagem ent f or I m p r oved W a t er u s e E f fi c i ency i n D r y l and A g r i cu l t u r e[C].A m m an,J o r-

d an,1999.

[25] Y a z ar A,S e z en S M,G encel B.D r i p irr i ga t i on i n t he S ou t hea s t

A na t o li a P r o j ec t a r e a i n T u r key[J].I rr i ga ti on and D r a i n,2002,

51:293-300.

[26] O k t em A,S i m s ek M,O k t em A G.D e f i c i t irr i ga t i on e ff ec t s on s w e et co r n w it h d r i p i rr i ga t i on i n a se m i-a ri d r eg i on I. W a t er y i e l d

r e l a t i on s h i p[J].A g r i c u l t u r e W a t e r M anag e m e nt,2003,61:63-

74.

[27] P r i e t o D,A ngue i r a C.W a t er S tr e s s E ff ect on D i f f e r ent G r o w i ng S t ages f or C o tt on a nd i t s I n fl uence on Y i e l d R e d uc t i on[C].D or-

d r echt,1999.

[28] H a t fi e l d J L,S auer T J,P r ueger J H.M anag i ng s o i l s t o ach i e v e

g r ea t er w a t er u s e e f fi c i e ncy:A r ev i ew[J].A g r onom y J o u r nal,

2001,93:271-280.

[29] S m i t h M.C RO P W A T,A C om pu t er P r og r am f or I rr i ga t i on P l an-n i ng a nd M anagem ent[R].R om e,I t a l y,1992.

[30] L i Y uanhua,Z hao J i nhe,Z hang S i j u,e t al.C a l cu l a ti on m e t hod &app l i ca ti on of m o i s t u r e p r oduc t i v it y[J].C h i na W a t e r R e-

s ou r ce s,2001,8:66-67.[李远华,赵金河,张思菊,等.水分

生产率计算方法及其应用[J].中国水利,2001,8:66-67.][31] S i ngh R,v an D am J C,F eddes R A.W a t er p r odu c t i v i t y ana l y s i s o f i rr i ga t ed c r ops i n S ir s a d i s t r i ct,I nd i a[J].A g r i c u l t u r al W a t e r

M anag e m e nt,2006,82:253-278.

[32] D r ooge r s P,K i t e G.E s t i m a t i ng P r oduc ti v i t y of W a t er at D i f f e r e nt S pa t i al S ca l es U s i ng S i m u l a ti on M ode l i ng[C].C o l om bo,S r i

L anka,2001.

[33] D oo r enbos J,K a ss am A H.Y i e l d R e s pon s e t o W a t er,F A O I rr i-

g a t i on and D r a i nage P aper33[R].R om e,I t a l y,1979.

[34] A gga r w al P K.I n f o C r op:A U s er-f ri end l y S y s t em f or A pp l i ca t i ons o f C r op M ode l s(v e r s i on1.09)[R],N ew D e l hi,I nd i a,2002.[35] T i m s i na J,H um ph r eys E,G od w i n D,e t al.E va l u a t i on of O p-t i ons f or I nc r ea s i ng W a t er P r oduc t i v i t y of W h e at U s i ng C SM-

W heat V4.0[C].M e l bou r ne,A u s tr a l i a,2005.

[36] J i n M,Z hang R,S un L,e t al.T em po r al and s pa ti al s o i l w a t er m anagem ent:A ca s e s t udy i n t he H e i l onggang r eg i on,P R C h i na

[J].A g ri c u l t u r e W a t e r M anag e m e nt,1999,42:173-187.

[37] K i j ne J W,T uong T P,B enne t t J,e t al.E n s u ri ng F ood S ecu r i t y v i a C r op W a t er P r odu c t i v i t y I m p r ovem ent[R].C o l om bo,S r i

L anka,2003.

[38] G ue rr a L C,B hu i yan S I.S t r a t eg i es and P r ac ti ces f or I ncr e a s i ng O n-f a r m W a t er P r oduc t i v i t y,A dd r e ss i ng R e s ou r ce C on s e r va t i on

I ss ues i n R i ce-W heat S y s t em s of S ou t h A s i a- A R e s ou r ce B ook

[C].N ew D e l hi,I nd i a,2003.

[39] H a rr i s H C.S o i l and C r op M anagem ent f or I m p r o v ed W a t er U s e

E f f i c i ency i n R a i n f ed A r eas[R].A nk a r a,T u r key,1991.[40] O w e i s T,T a i m eh A.E va l ua t i o n o f a s m a l l ba s i n w a t er har v e s t i ng s y s t em i n t he a ri d r eg i on o f J o r dan[J].W a t e r R e s ou r ce s M anage-

m e nt,1996,10:21-34.

[41] O w e i s T,H achum A,K i j ne J W.W a t er H a r ve s ti ng a nd S upp l e-m en t al I rr i ga t i on f or I m p r oved W a t er U s e E ff i c i ency i n D r y A r e a s

[R].C o l om bo,S r i L anka,1999.

[42] R a j ak D,M an j una t ha M V,R a j kum ar G R,e t al.C om pa r a t i ve

e f f ec t s o f d ri p and f u rr ow i rr i ga t i on on t he yi e l d and w a t er p r oduc-

t i v i t y of co t t on(G o ss yp i um h i r s u t um L.)i n a s a l i ne a nd w a t er-

l ogged ve rt i s ol[J].A g r i c u l t u r e W a t e r M anag e m e nt,2006,83

(12):30-36.

[43] P e r e ir a L S.H i gher pe r f o r m ances t h r ough com b i ned i m p r ove-m en t s i n irr i ga t i on m e t hods a nd s chedu l i ng:A d i s cu ss i on[J].

A g ri c u lt u r e W a t e r M anag e m e nt,1999,40(2):153-169.

[44] S un X i n z hong.E ff ec t o f p i pe s pace on m a i z e i n f i lt r a t i on i rr i ga t i on [J].A d v an ce s i n S c i e n c e and T ec hno l o gy o f W a t e r R e s ou r ce s,

2006,26(2):26-29.[孙新忠.不同管距时玉米渗灌效果的

试验研究[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6,26(2):26-29.][45] L i X i ao l i ng,L i u P uhai,C heng Z i yong.E xpe r i m en t a l r e s ea r ch on

e f f ect of w a t er-s av i ng a nd y i e l d i nc r ea s e f or m a i z e under d i ff e r ent

i rr i ga t i on t echn i ques[J].W a t e r S a v i ng I rr i ga t i on,2006,3:7-9.

[李晓玲,刘普海,成自勇.不同灌溉方式下玉米节水增产

效果试验研究[J].节水灌溉,2006,3:7-9.]

[46] B a r ker R,L oeve R,L i Y H,e t al.W a t er-s av i ng I rr i ga ti on f or R i ce[C].C o l om bo,S r i L anka,2001.

[47] R o s eg r ant M W.W a t er R e s ou r ces i n t he T w en t y- f ir s t C en t u r y:

C ha ll enges and I m p li ca t i ons f or A c t i on[R].W a s h i ng t on

D C,

U SA,1997.

[48] H oek s tr a A Y,H ung P Q.V ir t ual W a t er T r ade:A Q uan t i fi ca t i on

4

6 地球科学进展 第22卷

o f V i r t ual W a t er F l ow s be t w een N a t i ons i n R e l a t i on t o I n t e r na t i on- a l C r op T r ade [C ]. N e t he rl ands ,2002.

[49] 

R enau l t D . V a l ue o f V i rt ual W a t er f or F ood : P r i nc i p l es and f ea- t u r es [C ]. D e lf t ,2002.

[50] 

E ng l i s h M J , M u s i ck J T , M u rt y V V. D e fi c i t I rr i ga t i on [R ]. A S A E , S t .J o s eph ,M I ,1990.

[51] 

G ao W ang s heng , Z hong Z h i m i ng. R e s ea r ch p r og r e s s o f t he irr i g a- t i on t heo r y and t echn i que p a tt e r n [J ]. R e s e a r c h o f A g ri c u lt u r e M od e r n iz a ti on ,1999 ,20(4):218-221.[高旺盛,钟志明.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模式研究进展[J ].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 ,20(4):218-221.]

[52] 

D u T a i s heng , K ang S hao z hong , H u X i a o t ao , e t al .

E ff ect of al - t e r na t e pa r t i a l r o ot - z one d r i p i rri ga ti on on y i e l d and w a t er u s e e f f i - c i e ncy of co tt on [J ]. S c i e n t i a A g r i c u l t u r a S i n i c a ,2005 ,38(10):2061-2068.[杜太生,康绍忠,胡笑涛,等.根系分区交替滴

灌对棉花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0):

2061-2068.][53] 

P e rr y C . I rr i ga t i on r e l i ab i l it y and t he p r o d u c t i v it y of wa t er :A p r opo s ed m e t hodo l ogy u s i ng evap o tr an s p i r at i on m app i ng [J ]. I rr i - g a ti on and D r a i nage S y st e m s ,2005 ,19:211-221.

[54] 

T uong T P. p r oduc ti ve w a t er u s e i n r i ce p r oduc t i on : O ppo r t uni - t i es and l i m it a t i ons [J ].J o u r nal o f C r op P r odu c t i on ,1999 ,2(2):241-264.

[55] 

G ong S ha o hong , C ui Y uan l ai , H uang J i e s heng , e t al . C hange l aw of phy s i o l og i ca l i nd i ces and y i e l d f or pad d y r i ce under d i ff er - e nt w a t er and n it r ogen s upp l y [J ]. W a t e r S a v i ng I rri ga t i on ,2005 ,2:1-4.[龚少红,崔远来,黄介生,等.不同水肥处理条件下水稻生理指标及产量变化规律[J ].节水灌溉,2005 ,2:1-4.]

[56] 

C abangon R J , T uong T P. M anagem en t o f c r ack e d s o il s f or w a t e r s av i ng d u ri ng l and p r epa r a ti on f or r i ce cu lt i v a ti on [J ]. S o i l and T i l l age R e s e a r c h ,2000 ,56(1/2 ):105-116.

[57] 

G r ego r y P J. C oncep t s of W a t er U s e E f fi c i ency [C ]. A l eppo , S y ri a ,1991.

[58] 

O w e i s T , H achum A . R educ i ng p eak s upp l em en t a l i rr i gat i on de- m and b y e x t end i ng s o w i ng d a t es [J ]. A g r i c u l t u r al W a t e r M anage- m e nt ,2001 ,50:109-123.

[59] 

M o l den D , d e F r a it u r e C . M a j or pa t hs t o i nc r ea s i ng t he p r o duc- t i v i t y of irr i ga t i on w a t er [C ]∥ I W M I M onog r aph o n W a t er S upp l y a nd D em and :1995-2025.2000.

[60] M u s i ck J T , P o rt er K B. I n I rr i ga t i on of A g ri cu lt u r al C r op s [C ]

M ad i s on W i s con s i n ,1990.[61] 

S t uder C , E r s k i ne W . I n t eg r a t i ng G e r m p l a s m I m p r ovem en t and A g r i cu lt u r a l M anagem ent t o A ch i eve M o r e E ff i c i ent W a t er U s e i n D r y A r ea C r op P r oduc ti on [R ].

A m m an J o r dan ,1999. A d va n ce s i n R e s e a rc h e s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e W a t e r P r o du c t i v i t y

L I U H u , Z H A O W e n- z hi

L i n z e N a ti o nal F i e l d S t a ti o n f o r F a r m l and E c o s y s t e m , H y d r o l ogy a nd E c o l o gy L ab o r a t o r y o f W a t ers he d , C A REER I , C A S , L an z h o u 730000 , C h i na ; L i n z e I n l and R i ve r B a s i n C om p re h e n s i v e

R ese a rc h S t a ti o n , C ER N , L an z hou 730000 , C h i na ) A b st ract : B o t h t he r ap i d p opu l a ti o n g r ow t h a nd h i gh u r ba n i z a ti on r a t e p l a ce i m m ed i a t e p r e ss u r es o n a g r i c ul - t u r e f or i nc r ea s e d p r oduc ti on w h il e a t t he s am e ti m e c r ea t e n e w d e m a nds f o r w a t e r w h i ch m i ght h ave t o be r e l o c a t e d f r om a g r i cu lt u r e u s e. A s w a t e r b ec o m e s s c a r c e a nd f o o d r equ i r e m e n t s i nc r e a s e , t he r e w il l be a ne e d t o p r oduce m o r e f o od u s i ng l e s s w a t er , t o p r o t e ct t he q ua lit y o f w a t e r a nd t he e nv i r o n m e nt , p a r ti cu l a r l y i n d e ve l o p i ng c oun- t r i es. C o n c ept o f w a t er p r oduc ti v it y (W P ), w h i c h c an b e d e fi ned a s t he a m o un t o f ou t pu t or v a l ue p e r un i t o f w a t er c on s um e d , p r o v i des a u s e f ul f r am e w o r k t o unde r s t and w he r e and w hen w a t e r c a n b e s a v ed. S cho l a r s e ven p o i n t e d o ut t hat t he c ha ll enge o f f e e d i ng t o m o rr o w ' s w o r l d p opu l a ti o n i s l a r ge l y d e p e ndent on i m p r o v e d W P. T he r e f o r e , t h i s p aper a i m ed t o p r ov i de a b r i e f r e v i ew o n r e cent a dv a n c es i n ag r i c u lt u r e w a t er p r oduc ti v it y ( A W P ). T he e v o l u ti o n o f t he i dea a nd c oncept of W P w a s i n t r oduc e d i n t he f i rs t p a r t of t h i s paper , a nd t hen t he m a i n a ff e c ti ng f a c t o r s of A W P w e r e ana l y z ed i n t he s e c o nd o ne. A ft er e num e r a ti ng t he t echn i c al r e qu i r em e n t s a nd e v a l u a ti on m e t hodo l o g i es o f W P i n t he t h i r d pa r t , t he r ange a nd p a tt e r ns o f g l oba ll y m e a s u r ed C r o p W a t e r P r odu c ti v it y ( C W P ) o f w he a t , r i ce , c o tt on a nd m a i z e w e r e d i s p l a y ed , a nd t hen t he i m p r o vem e nt s t r a t e g i es o f A W P w e r e r e v i ew e d t o ill u s t r a t e t he l a r g e o ppo r t un iti es f or o b t a i n i ng h i g h e r A W P f r om p r o m o ti ng w a t e r - u s e e ffi c i ent t echn i qu es , a dop ti ng e ffi c i e nt o n- f a r m w a t er m ana g em e nt , a nd s e l e c ti ng p r op e r c r opp i ng p a tt e r n a nd c ul t u r al p r a c ti c es t o d ev e l op i ng m o r e e ffi c i ent c r op v a r i e ti e s. I t i s po i n t e d o ut t hat f a r m e r s 'p a r ti c i p a ti on a nd C r o s s d i s c i p li ne c o ll abo r a ti on s h o u l d b e p r om o t ed i n t he f u t u r e , a nd a l s o t he r e s e a r c h e s o n t he s c a l e i ss u e s , w a t er p r i ce a nd w a t er r i g h t s , v i r t ual w a t e r t r an s f e r s , e nvi - r o nm e n t a l e ff ec t s of C W P i m p r o v e m e nt p r a c ti c e and s o o n , s hou l d b e f u r t h e r e nh a n c ed.

K ey w or d s : W a t er p r o duc ti v it y ; U s e e ffi c i e ncy ; F o od s e c u r it y ; I m p r o vem e nt s t r a t e g i es ; s c a l e e ff e c t s.

5

6第1期 刘 鹄等:农业水生产力研究进展

可持续设计的现状与反思

可持续设计的现状与反思 [摘要] 国内外关于可持续设计的研究在生命周期、材料、服务系统等方面,多集中于学术界的研究,并没有广泛应用于实际当中。可持续设计应该与现实接轨,将可持续思想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中,造福子孙后代。 [关键词]可持续设计可持续发展生命周期服务系统 1.可持续设计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设计”源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对人类发展和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的深刻思考,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实践过程。这不是一种单向的从生长到消亡的线性发展模式,而是一种“从摇篮到摇篮”的循环发展模式。“可持续设计”并非单纯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而是提倡兼顾使用者需求、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企业发展的一种系统的创新策略。[1] 2.国外研究现状 丹麦工业大学的LEO•ALTING教授于1993年提出对环境、职业健康、资源消耗产生最小影响的可持续发展工业生产,并成立了绿色产品生命周期中心,从事对产品生命周期策略、经济及控制、工艺及生产工程等方面的研究。 [2] 荷兰的Delft大学及应用科学研究机构TNO开发了生命周期分析和清洁生产等环境工具,并取得了UNEP的支持。[3] UNEP和SETAC于2002年启动了生命周期行动,对生命周期管理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4] Atsushi Suzuki等人提出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对产品的生态设计进行评估的方法,通过运用生命周期仿真原理的加权清单,评估以环境改善为基础的产品的环保性能。[5] Ching-Jui Chang认为包装的可持续设计是通过减少不必要材料的使用,使用环保材料代替塑料,并增强其结构强度,开发了一个简单的拓扑结构优化方案。[6] Prof. Stan Rickel认为在可持续设计中可再生材料和产品系统发挥重大作用,并设计一种手用工具能有效地分裂可再生材料竹子来改善制造系统。[7]瑞典的Lennart Y等人在研究中特别阐述了基于可持续设计思想的材料选择方法。[8] E. Manzini, C. Vezzoli指出创新战略设计,重点从设计产品转向设计和销售产品及服务的系统,这个系统能够符合特定客户的需求,重新定位目前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的做法和趋势。[9] D. Maxwell等人从爱尔兰的环境优先产品设计战略和世界其它可持续产品和服务系统得出的经验教训总结出一个有效地工业可持续产品和服务系统(SPSD)设计方法。[10] 3.国内研究现状 张雷等根据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系统边界的确定原则,结合现有产品的生命周

关于发展特色农业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发展特色农业的实践与思考 对于进展特色农业的实践与考虑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为深入贯彻降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进展观为主线,立脚乡情、突出重点、创新实践、务求实效,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速产业融合提升,形成了优势突出和特色鲜亮的产业链,大力进展特色农业。全乡要紧农业进展有水产、肉兔、林竹三大支柱产业,促进了农业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社会和谐进展,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存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一、××*乡的基本事情 ××*乡位于井研县城西北方向8公里,幅员面积33.3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一具居委会,总人口10476人,耕地面积16840亩,全乡属浅丘地貌,海拔365—465米,要紧为酸性红棕色土壤,属亚热带温柔湿润气候,雨热同季,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8摄氏度,无霜期335天,乡内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井分公路横穿而过,水泥路实现村村通,乡域内有群英、桑树嘴水库2座,大佛水库、毛坝水库渠系横穿全境,基本实现人人喝井水、户户用沼气、村村改电、水渠全配套、公路络化。属于典型的丘区纯农业乡,基本无工业经济、保存了完好的生态系统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全乡森林覆盖率达45%,人均年纯收入4253元。 二、××*乡进展特色农业的实践经验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别断找求进展农村经济的突破口,别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全乡优势特色农业进展较快,除传统的水稻、小麦、玉米、红薯和油菜种植外,逐步形成了水产、肉兔、林竹三大支柱产业。目前,全乡水产养殖大户125户,养殖面积5078亩,要紧养殖斑点叉尾鮰、武昌鱼、青鱼、花白鲢等优质品种,年总产量达5300吨,总产值6000万元;标准化规模养兔户1000户,标注化笼位3.6万个,年总出栏商品兔达50万只,总产值1500万元;全乡林竹种植14500亩,乡内竹编加工企业2个、木材加工企业1个,年总产值大20xx万元。全乡特色农业进展优势明显,要紧有如下实践经验: 1、加强组织领导,营造经济进展环境 为了保障全乡特色农业进展规划的实施,开创产业新局面,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乡长为组长,分管副乡长为副组长,农技、农经、成教等相关部门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进展特色农业工作的组织协调、催促、检查和指导等相关工作。进一步优化环境,更新观念,创新政府治理方式,突出重点扶持,营造有利于特色农业进展的软硬环境。 2、加强机制创新,完善特色农业进展模式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舞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进展适度规模的特色农业。乡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帮助业主与农户签订协议、合同,规范了土地流转档案资料,建立健全了土地流转信息公布。大力推进“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为主体。全乡三大支柱产业先后成立了惠民养兔、富强水产、五一苗木专业合作社,以专业合作社为进展平台,具体运行机制采取了“五个统一”:即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防疫、统一饲料、统一销售,使专合组织社员在资金上得到了扶持、技术上得到了指导、防疫上得到了帮助、销售上得到了保障、收益上得到了增加。 3、加强项目支持,积极争取项目扶持力度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进展的关键。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经过别懈努力,先后争取到了农业综合开辟、兔基地建设和大佛水库右分干渠建设,积极协调电力部门实施农改造,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和完善农村道路络,显著改善了各村道路条件,全面提高了乡村路通达能

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 受中国的传统观念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影响,水资源被长期浪费且无偿利用,导致中国人民的节水意识低下,造成了大量的水资源浪费和水资源非持续开发利用,水资源不断减小日益短缺,如何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已经成为当代世界人们关心关注的主要问题,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的生存的共同使命。 正文: 1. 我国水资源现况: 我国平均年水资源总量28124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平均年径流量27115亿立方米,地下水8288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按人均水资源量计量,人均占有量为25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我国水资源总量是可观的,但是由于人口众多,导致人均水资源量远远低于上述主要国家,也大大低于全世界的平均水平。如果从单位耕地面积水量来看,也远远小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我们用全世界7.2%的耕地,养育了全球1/5的人口,从中可以看到我国的水土资源是多么稀缺。 我国水资源面临严峻形势,人均淡水资源量低,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衡,水资源利用效益差、浪费严重。水污染严重,不少地区和流域水污染呈现出支流向干流延伸,城市向农村蔓延,地表向地下渗透,陆地向海洋发展的趋势。近几年来我国废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亿立方米的速度增加,全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1. 64亿立方米,其中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水资源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短缺资源,成为制约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之一。因此,对我国的水污染防治需给予高度的重视,以实现我国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从时间分配来看,中国大部分地区冬春少雨,夏、秋雨量充沛,降水量大都集中在5~9月,占全年雨量的70%以上,且多暴雨。黄河和松花江等河,近70年来还出现连续11~13年的枯水年和7~9年的丰水年。中国地下水补给量约为7718亿立方米/年,其中长江流域最多,为2130亿立方米/年。 我国水资源分布同人口、耕地分布极不协调,长江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流域及其以南的珠江流域、浙闽台诸河、西南诸河等流域,国土面积、耕地和人

对楚雄州发展特色农业的探讨

瓜、育种等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研究中心。 3.2牵线搭桥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结合乐东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一批技术需求项目,同时积极收集高校院所最新的科研成果和项目,为科企之间提供科技成果的筛选、包装、对接和交易服务。 3.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培训,提供技术指导与支持;二是把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三是把企业作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习基地,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需求对接。 3.4加大产学研体制机制创新力度 进一步理顺农科教、产学研管理体制,充分整合产学研资源,打破上下、部门、区域和学科界限。建立科研项目稳定支持机制,把项目立项与一线生产紧密结合,优化农业产学研结构布局。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把科研公共设施向企业开放,把科研信息资料最大限度向社会公开。加强对产学研技术、人才、项目的绩效考核,充分发挥科技成果用户、农技推广部门在科技评价中的作用,促进职称评定产学研并重。建立诚信评价机制,结合金融信用评价,推进产学研诚信合作。从严保护农业知识产权,从法律、政策、项目、市场、技术等层面探索建立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长效机制。培育创新文化,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支持创新、支持产学研的良好氛围。 3.5加大建设资金投入 通过落实财税、金融服务等政策,积极引导、鼓励、督促产学研一体化项目企业发挥科技投入主体作用。各级财政在按规定足额落实科技经费的同时,应加大对促进产学研合作投入。通过注入政府引导资金,吸纳和带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等共同参与风险投资,多渠道、多形式解决产学研联合中投入不足的问题。 3.6加大南繁种业创新扶持力度 南繁是我国农业科研与种业现代化发展的产物,在国家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和种业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南繁科研与试验基础设施仍然薄弱,资源调配不均衡,急需政府扶持设立南繁产业创投基金,鼓励多渠道融资,成立南繁创投股份制有限公司,吸引全国农业龙头企业入股,承担产业化项目。还可以引导产业资本进入,充分利用南繁群聚优势,打造种业科技商务平台,改变科研、生产、经营相脱节的状况。 近年来,在楚雄州的农业经济建设中,特色农业作为农业经济向现代化方向迈进的重要组成部分,已从无到有、由点到面地逐渐发展起来,如何搞好特色农业建设、促进特色农业的健康发展成为了当前农业经济建设中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1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农业科技的飞速进步和先进适用科技的全面推广,推动农业经济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为全州国民经济 对楚雄州发展特色农业的探讨 周岐华李华香 (云南省楚雄州农业科学研究推广所楚雄675000) 摘要:针对楚雄州农科所在特色农业方面的现状,进一步分析出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如何发展特色农业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特色农业;经验与成效;对策与措施 16 --

绿色设计和可持续设计

工业设计史课题研究绿色设计与可持续设计 学期:15-16-1 班级:工业设计 姓名:牛振宇 学号:2014023821 工业设计教研室

绿色设计与可持续设计 在漫长的人类设计史中,工业设计为人类创造了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加速了资源,能源的消耗,并对地球的生态平衡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特别是工业设计的过度商业化,使设计成了鼓励人们无节制的消费的重要介质,“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就是这种现象的极端表现。无怪乎人们称“广告设计”和“工业设计”是鼓吹人们消费的罪魁祸首,招致了许多的批评和责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设计师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工业设计师的职责和作用,绿色设计与可持续设计也就应运而生,它们不断发展,也越来越成为时代的必然趋势,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同时也体现了设计师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的回归。 1 绿色设计 1.1 绿色设计的基本内容与产生 绿色设计(Green Design)也称生态设计(Ecological Design),环境设计(Designfor Environment),环境意识设计(Environment Conscious Design),绿色设计是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一股国际设计潮流。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着重考虑产品环境属性(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功能、使用寿命、质量等要求。绿色设计的原则被公认为“3R”的原则,即Reduce、Reuse、Recycle,减少环境污染、减小能源消耗,产品和零部件的回收再生循环或者重新利用。对于绿色设计产生直接影响的是美国设计理论家维

农业生态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总结

第一章 1.请您分别从生态学危机,农业危机和还原论危机说明为什么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农业生态学必然会得到发展? 2.试述下述概念: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转换,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农业生态系统:是特别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的生态系统。 3.请谈一谈为什么生态系统会产生其组分没有的特性?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有什么主要区别? 4.农业生态学与农业科学体系中其他主要学科的关系如何? 第二章 1.请谈一谈环境对生物制约的规律。生物是适应环境的结果?生物对环境只有被动适应吗? 答:1,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哪一种营养物质。 2,谢尔福特耐性定律:对植物生长而言,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 2.描述种群的结构主要用什么参数?种群的分布主要有哪些类型? 答:1,种群大小和密度,种群大小是指在一定面积和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种群密度,单位面积内种群的数量。2,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分为稳定性,增长型,衰退型,性比:一个雌雄异体的种群中所有个体或某个龄级的个体中磁性和雄性的比率。3,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4,种群的内禀增长率与环境容纳量,在没有任何环境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值速率,为内禀增长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5,种群的空间分布和阿利氏原则,种群的分布有随机的,均匀的和成从的(聚集的),阿利氏原则:每个生物种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过疏或过密都产生限制影响。 3.种群增长的指数形式和逻辑斯蒂形式用什么方程描述?如何理解r对策生和K 对策生物适应环境的生活史对策? 答:1,种群在无环境条件限制下成指数增长,N T+1=λN t , λ=N 1 /N 0 , lgN T =lgN +tlg λ,dN/dT=rN呈J型增长。 2,种群在环境制约下的逻辑斯蒂增长dN/dT=rN(K-N)/K,N为变值。呈S型生长。r对策生物,个体小,繁殖速率快,成活率低,基数大,寿命短,环境变化适应性强。 K对策生物,个体大,繁殖较慢,个体成活率高,寿命一般较长,环境变化适应性差,易灭绝。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 发 展 规 划 二○一四年三月五日 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现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一、规划的背景 宣汉县庙安乡地处位于宣汉西南部,是达州市高效农业基地、达州市30强进步乡之一,也全县产业结构调整示范乡,距达州市21公里、宣汉县城23公里,交通便捷。目前,全乡通车里程达90余公里,有4条出境公路,即庙磐路、庙东路、庙洋路、庙天路。2014年完成了对庙磐路的拓宽,正在进行其它三条路的拓宽;对全乡实现了100%的村、100%的社通水泥路。庙安乡乡域区位优势明显,平均海拔700米,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适宜种植水果。 二、农业产业概况 庙安乡辖1个农村社区,5个行政村,总人口约7000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近年来,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庙安乡党委、政府的具体操作下,宣汉县庙安乡不断探索经济发展道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重抓了西瓜、脆红李、梨等特色产业,特别是2011年以来,脆红李产业在全乡得以突破性发展,已成为全乡的特色支柱产业,2013年,全乡脆红李销售收入突破300万元,创历史新高。2014年全乡脆红李扩种3000亩,15万株,连片种植猕猴桃500亩,为做大做强水果产业,组建成立了庙安乡水果专业合作社,并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的作用,在庙安水果专业合作社的努力

下,庙安水果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并正在进行有机食品认证,成为展示庙安的平台与名片。与此同时,庙安乡的发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认可,给庙安乡带来了水保工程项目,依托产业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通过招商等办法建乡村酒店、露营地、绿林居拟把庙安乡打造成为“春观花、夏品瓜、秋摘果、冬赏雪”和“山乡李海、瓜甜心醉”的“巴山特色花果山、乡村旅游体验区”。 三、规划目标 加大特色农业产业建设项目的推介、宣传,发挥特色农业产业龙头项目的幅射、示范作用,进一步转变农户的经营理念,丰富庙安特色产业种类,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规划的期限、范围和建设内容 规划期限:2014年至2017年。 规划范围:庙安乡1个农村社区,5个行政村。 建设内容: 1、特色种植业。扩种脆红李2000亩,,种植黄瓜2000亩,种植西红柿3000亩,优质小麦育种4000亩,种植脱毒马铃薯、红薯2000亩,大路蔬菜2000亩。 2、经济林。规划种植107杨树3000亩,种植花卉、苗木1000亩。 3、中药材。规划种植金银花1000亩,种植牛蒡1200亩,种植

2019年10月自考《农业生态基础》预测试题(2)

2019年10月自考《农业生态基础》预测试题(2)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分析的方法,把农业生产作为一个整体,即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其结构、机能、生产力及其调控和管理的学科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起影响作用的环境因子。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类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系统机能,实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照人类理想要求实行物质生产的有机综合体。 食物连:在生态系统中,源于绿色植物的食物能,通过一系列取食与被取食的转化关系,使各个生物有机体紧密联系起来的营养序列称为食物链。 农业生态工程:农业生态工程就是有效地使用生态系统中生物物种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的生物种群共生原理,多种成份相互协调和促动的功能原理,以及物质的能量多层次、多途径利用和转化的原理,而建立的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功能的农业生态系统。 逆行演替:逆行演替就是指原来的群落在外界因素,如采伐、火烧、开垦、放牧、病虫害及其它自然灾害等的作用下,群落由比较复杂、相对稳定的阶段向着简单和稳定性差的阶段退化。逆行演替是群落次生演替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发展的水准取决于外界作用力的强弱及持续时间,当作用力强或持续时间长时,原有群落可能一直要退化到次生裸地。

生活型:生活型是指不同种的生物,因为长期生活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合,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指农业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栽培的植物、饲养的动物、微生物等)以及这些要素在时间上、空间上配置和能量、物质在各要素间的转移、循环途径。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简答题(每小题5,共50分) 1 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答:1. 农业生态系统除了主要依靠太阳辐射能以外,还需要人类提供辅助能源(如机械、化肥、农药、排灌、收获、运输、贮藏、加工等)。 2. 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更多的农产品以满足人类的需要。 3. 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因素较简单,稳定性较差。 4. 农业生态系统属于开放性系统,人类要从农业生态系统中获取食物、纤维、畜产品、果蔬产品,而且往往有一部分远销他地,从而将这些农畜产品中所含能量和物质脱离该系统。 5. 农业生态系统的净生产力较高。这是因为农业生态系统的优生种主要是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牧草、果木、家畜、家禽等,它们是经过人类长期有目的选择,具有优良丰产性状的物种类群,人类总是采取各种农业技术措施,保持其优良种性及高的生产力。 6. 农业生态系统常采用人工调控和自然调控相结合的“双向调控”措施,多属外部调控。 2 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途径有哪些?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调研报告精品范文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调研报告精品范文 建设生态潘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利用已成为困扰潘集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虽然潘集区境内有淮河、茨淮新河、泥河、黑河等主要河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能够延缓潘集区水资源供给的压力。但是,水资源并非可无限制地使用下去,如何在已有的基础上科学地开发利用好现有的水资源不失为一条重要途径,应把它提高到战略高度上来。潘集区水资源应走“以水定粮,以水定产,以水定草,以水定林,以水定发展”之路,这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开发面向生态水资源”、“建设节水型社会”、创造良好生存空间的长远之计,任务紧迫,势在必行。 一、潘集区水资源及利用现状 1、水资源概况。潘集区是一个旱涝灾害频繁的农业大区。全区降水特征是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差异大。一年之内,夏季降水最多,平均占年降水量的49。8%,春秋雨季次多,分别占年降水量的22。7%和19。8%,冬季降水最少,平均只占年降水的7。7%。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926。0mm,年最大降水量1428。0mm,年最小降水量471。9mm。这种降水特征,导致潘集区旱涝灾害频繁,最近几年旱灾较为突出。特别是20xx年6-7月份,连续干旱无雨,淮河水位低,泥河、黑河引不进水而干涸。

目前,潘集区境内地表水资源有淮河、茨淮新河、泥河、黑河等主要河流。平均年径流总量1。44亿立方米,由于年内降雨量不均,其径流量、年内分配大多集中在汛期(6-9月),占年经流量的70%以上,据估算仅占年总径流量的10%左右,大部分径流量在汛期被排泄掉。潘集区地下水资源量,现状上的多年平均为1。25亿立方米,可采量为0。95亿立方米。 2、水资源利用现状。潘集区属于平原地带,提水型灌区。其境内的拦蓄工程少,地面水的利用率低。仅有的四条河流,其中泥河、黑河这两条淮河的支流,由于淤积严重,河底较浅,蓄水、引水的能力较差,干旱季节经常干涸,而且污染严重,水质较差。 潘集区辖有11个乡镇(街道),共有166个行政村,境内有淮南矿业集团的潘一、潘三、潘东三座大型煤矿和平圩发电公司,平电二期工程、潘北矿和田集发电厂正在建设之中,一批招商引资项目也已驻进或将陆续驻进潘集区,潘集区不仅是农业大区,同时成为能源新区。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企业的迅速发展,潘集区的水资源将面临水量短缺和水质污染日趋严重的问题。淮河上游企业污染及沿境内河流的生活污水直接威胁着潘集区提灌水质,威胁着潘集区城区用水的水质。 目前,潘集区私营企业不断发展,城镇化建设不断加速,城区面积和人口不断扩大和增加,更加重了潘集区水资源的压力,水资源将会阻碍潘集区实现崛起的进程。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问题研究

【摘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既需要遵循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需要了解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面临的特殊国情,同时又要充分认识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及其发展特征。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道路应该兼顾“家庭适度规模经营+专业化的农业生产性服务+政府支持”的主导模式和“兼业化小农+互助性社会化服务+政府保护”的小农模式。针对我国实现特色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要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规范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经营方式、优化农业支持保护结构、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适度规模经营;政府支持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号】1674―0351(2015)06―0118―06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任务。各国在资源禀赋、经济基础、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各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各具特色。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就是遵循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从中国国情出发,确定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目标、任务和战略。早在1979年,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就对实现农业现代化进行了全面部署,并特别强调“走出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现代化的道路”①。时隔30年,2007年党的十七大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鲜明地提出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战略思想。随后,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关键时刻的重大判断。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明确了现代农业建设的目标与任务。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2015年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本研究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出发,系统地阐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及其值得注意的重大问题。 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覆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其中,在经济建设部分,明确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立足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国情和历史经验,从全局高度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发展方向的科学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回顾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每一次生产力的飞跃都伴随着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近年来,我国将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放在发展生产力上,有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014年,我国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1%,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这表明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从生产关系上看,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并促进生产力向更高水平迈进,我国需要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完善现代农业经营制度,以便充分发挥双层经营优势,充分利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提高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水平。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一个坚持、一个依法维护、一个创新”的战略思想②,为我国在当前形势下进行农业生产关系调整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精髓就是不断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促进生产关系不断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精髓在农业领域的具体体现。 二、正确把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是坚持走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逻

绿色产品设计与可持续发展

绿色产品设计与可持续发展 ΞΞΞ 刘志峰 刘光复(合肥工业大学) 1 概述 工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新的物质文明,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以及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它们以各种途径制约经济的持续发展,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终于使人们警觉到:只顾发展不顾环境的传统模式是不能持久的,有害于人类的长远利益。在现实生活中,从大气、水源、噪音的污染到海洋的“赤潮”现象;从有害的“酸雨”到高层建筑群的“高楼风”公害,外界自然环境的破坏、资源的不可再生等来自大自然的警告以及社会再生产系统中由于过度消费造成的不可逆后果,已经制约了企业再生产的继续,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对企业的产品,人们将会从环保的角度来进行审视,除了关心产品质量、寿命、功能以外,更加关心产品造成的环境污染。那种传统的靠大量消耗资源得以支撑的工业发展模式,必须代之以资源节约型的在环境和资源基础上都可以长期支持的新型工业发展模型。 人类需求和欲望等的满足以及生物圈承受人类活动的能力的制约,使企业逐渐意识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为了保护地球——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星球,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内涵 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就必须有大量的投 入。而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以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为主要投入手段。这种以自然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为特征的短期粗放型经济行为可以取得一时的发展(高产值、高消益),带来经济的繁荣。但从长远来看,它却存在着以下弊端;(1)导致了人们为了眼前的经济发展,不计自然资源成本,导致过度使用甚至大量浪费;(2)相对于经济发展而言的自然资源不仅仅具有经济资源的价值。这是因为自然资源同时又是地表环境和大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仅大量消耗、浪费了地球的不可再生资源,而且资源消耗和工业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是对人类生态系统的破坏,将造成生态系统失衡,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而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高技术努力降低自然资源消耗,千方百计节约自然资源,把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统筹考虑的发展,是一种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健康发展,也即在生产时尽可能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耗时多利用、少排放。 可持续发展的最广泛定义是“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深刻,内容丰富,但它具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点:一是强调人类享有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但这应该是和坚持与自然相和谐方式的统一,而不应当是凭借着人们手中的技术和投资,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这种发展权利的实现;二是强调当代人在创造和追求今世发展与消费的时候,应当承认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 1《机械设计》1997N o 1 设计领域综述 ΞΞ Ξ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资金项目。

论农业生态学及其发展趋势

!!!!!!!!!!!!!!!!!!!!!!!!!!!!!!!!!!!!!!!!!!!!!!!!!!!!!!!!!!!!!文章编号:1000-2286(2002)05-0656-05 论农业生态学及其发展趋势 黄国勤 (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江西南昌330045) 摘要: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和变化规律的农业应用学科。它 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着基础作用、综合作用、带动作用、关键作用和渗透作用。农业生态学的发展 经历了萌芽期、产生期、发展期,目前已迈入完善期。新世纪农业生态学应朝着以下方面发展:(1) 研究方法上,加强实验研究;(2) 实践应用上,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3)理论研究上,深化农业应用基础研究;(4)技术体系上,突出系统性、完整性和创新性;(5)硬件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6)软件环境上,加强农业生态教育、增 强生态意识、提高生态素质;(7) 人才培养上,大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人才。关键词:农业生态学;历史回顾;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A Views on Agricultural Ecology and Its Developing Trend HUANG Guo -gin (Research Centre of EcoIogicaI Science ,JAU ,Nanchang 330045,China ) Abstract :AgricuIturaI ecoIogy is an appIied branch of Iearning about the interreIation ,interactive mechanism and variationaI Iaws between agricuIturaI bioIogy and agricuIturaI environment.It pIays the basic roIe ,comprehen-sive roIe ,impuIsive roIe ,key roIe and infiItrating roIe in promoting the sustainabIe deveIopment of agricuIture.Hav-ing experienced its sprouting ,forming and deveIoping phases ,agricuIturaI ecoIogy has now come into its consum-mate phase.In the new century ,agricuIturaI ecoIogy shouId deveIop in the foIIowing aspects :(1)strengthening ex-perimentaI research in research approaches ;(2)emphasizing appIicabiIity and operabiIity ;(3)deepening the expIo-ration of the basis of agricuIturaI appIication in theoreticaI research ;(4)stressing systematicness and comprehen-siveness in the technoIogicaI system ;(5)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hardware buiIding ;(6)improving the education of agricuIturaI ecoIogy ,enhancing ecoIogicaI sense and raising ecoIogicaI guaIity in the software environment ;(7)going aII out to nurture muIti -abiIity personneI with creative power and practicaI abiIity. Key words :agricuIturaI ecoIogy ;review of experience ;deveIoping trend 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包括农业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其基本任务是要协调农业生物与生物、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维护农业生态平衡,促进农业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实现“三大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 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学在现代农业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多方面的作用[1,2] 。20世纪 农业生态学有了较快发展,进入新世纪,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又面临新的机遇。本文拟对这些问题作一分析和探讨。 收稿日期:2002-06-18 基金项目:江西省主要学科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项目资助。本文于2001年10月13~17日在安徽省芜湖市召开的“21世纪应用生态学科前沿报告会”上宣读。 作者简介:黄国勤(1962-),男,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农业生态学研究 第24卷第5期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I.24,No.5 2002年10月Acta AgricuIturae Universitatis Jiangxiensis Oct.,2002

特色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特色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9月中旬到10月底期间,先后组织了农委、畜牧局、中小企业局、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围绕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针对“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课题,深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四大特色产业基地详细了解情况,并召开了不同层面同志参加的座谈会,在进行了多次深入分析、认真讨论、反复酝酿的基础上,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全县农业发展现状 在“xxx”之初,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调整后,针对农业生产信息闭塞、区位无优势、农业经营主体综合素质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强等因素和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低、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低的“三低”局面,组织全县广大干部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并组织各级干部外出农业发达的省、市进行了多次考察,结合**典型农业县实际,提出了“种蔬菜、兴畜牧、扩林果、输劳务、建沼气、强加工、抓中介、树品牌”的农业发展24字方针,随后在北京、四川等地考察学习后,针对**独特的自然气候、资源禀赋、产业优势,提出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信息化、市场化程度也逐步得到提高,农业主导产业以笨鸡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以核桃、酥梨为主的林果产业,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以小米为主的小杂粮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的特色农产品不断丰富,农民人均收入也在不断提高。从XX年的1840元提高到了XX年的2296元,年均递增5.69%。但从总体上看,我县的农业生产正处在由传统农业艰难的向都市型现代特色产业发展的转型、崛起、跨越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县农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同时也存在着几方面突出的问题。 (一)全县农业发展呈现的特点 1、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逐步确立 从指导农业生产情况看,指导农业生产的各级领导的思路不断更新,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正在逐步确立,并在指导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将农业产业化经营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热点问题及研究进展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热点问题及研究进展 2011/6/30 9:22:56 不详佚名【字体:大中小】我要评论(0) 农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由于其固有的弱质性,在面向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中,农业面临着多种机遇和挑战。 1、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内容是随着实践和认识的提高而逐步发展的。我国最初提出农业的出路在于机械化,后来发展为“四化”,即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化学化。显然,当时认识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生产力或科学技术的概念。1979年后又提出用科学化、集约化和社会化代替原来的“四化”;90年代以来发展为用现代科技(主要是生物技术)、现代装备和现代管理来概括农业现代化,认为可持续农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农业,并区别于以前的“石油农业”(卢良恕,1998a;胡福明等,1996;顾焕章等,1998;高旺盛,1997;钱志林等,1998;蒋伏心,1995;Zilberman等, 1997)。 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上,卢良恕(1998b)结合中国国情提出,现代农业应该是以增加大量外部投入为特征,用现代工业装备、物质投入和科学管理武装起来的高度集约化经营的发达产业;是以资源综合利用和节约为特点的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的高效产业;是以提高农民收入和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的社会化产业;是通过劳动积累向资本积累到技术积累为过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现代农业要更新十大观念,即农业增长方式由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转变;农业经济结构由传统的种植业向种养加综合经营转变;食物生产由传统的粮食观念向优化食物结构、广辟食物资源的现代食物观念转变;种植业生产结构由传统的粮经二元结构向粮饲经三元结构转变;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由传统的仅靠耕地向整个国土资源转变;农产品加工由传统的简单加工向现代食品制造业转变;农业产业发展由传统的分散经营向现代贸工农一体化转变;农业投入方式由单一注重物质投入的资源型向物质投入和智力投入并重的知识型转变;资源配置方式由部门分割、行业垄断的封闭低效型向国家宏观调控、市场资源配置资源的开放高效型转变;农村经济结构由工农分离、城乡脱节的二元结构向工农协调、城乡结合的一体化经济转变。 在探讨农业跨世纪发展战略与途径时,顾焕章(1997)强调要处理好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十大关系,即土地生产率与劳动生产率、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物质投入与科技投入、生产手段现代化与制度现代化、农业产业化与农民组织化、土地规模经营与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总结自己经

工业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工业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介绍了工业设计中可持续设计的涵义,简要论述了它的主要特征及在现代工业设计中的体现,就深化可持续设计观念提出了几点初步的建议,以期增强人们的可持续设计意识,赋予设计新的内涵。 1 可持续设计思想的提出及涵义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人们开始意识到人类高强度消耗自然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和过度消费,已经使人类付出了沉重代价。设计活动本是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然而,在工业革命所引发的“高消费阶段”却违背了设计的根本目的。为了人类未来的生活和子孙后代的幸福,人们开始提倡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和绿化环境,在设计界更加提倡协调人与自然的设计,保护环境、节约材料能源成为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有人称之为“循环再生”设计,表示其设计不仅仅是为人类的工业产品而设计,也要为自然、人类和自然的**生活方式而设计,可持续设计思想由此应运而生。 所谓可持续设计,就是在生态哲学的指导下,将设计行为纳入“人——机——环境”系统,既实现社会价值又保护自然价值,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 2 可持续设计的特征及在工业设计中的体观 (1)可持续设计是设计观念的又一次演进与发展。在产品达到特定功能的前提下,材料、能源在制造、使用过程中消耗得越少越好,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或使用后对环境污染越小越好。以快餐盒为例,通常设计中考虑到容积、人机尺度、码放、保温性和开启方便性,加之考虑造型、色彩等因素就可以做出一个好的设计,但从环境保护观念衡量,如果盒材使用后形成了白色污染,就不能算是好设计。可持续设计是跳出产品、企业的小圈子、站在人类根本利益基点上全方位的设计观念。 (2)可持续设计需讲求功能效果,以人为本,积极运用人体工程学的理论。设计中既要重视人体在静态条件下的生理状况,也要重视人体在动态条件下的生理状况。设计要以人为本,首先考虑的是使用者的需求与健康。例如“绿色手机”是采用“内藏式碗状天线”技术的低辐射绿色环保手机,正面(贴近大脑的一面)辐射极小,约为手机反面辐射的三分之一;“健康空调”就是为解决人们对房间空气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提出的;超薄型、超窄型、迷你型和超大容量极限等设计的洗衣机也是为消费者个体设计的。 (3)可持续设计应该考虑合理使用材料,以最贴近自然的、对人体无害的、节省能源的材料满足产品功能的需要,以最少的用料实现最佳的效果。拿汽车来说,它带给人类的除便捷和舒适外,也给人类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积极研制开发和推广使用“绿色”交通工具是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