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医经典作品的一点体会.doc

读中医经典作品的一点体会.doc
读中医经典作品的一点体会.doc

读中医经典作品的一点体会

读中医经典作品的一点体会

北京中医药大学陈明教授

今天我把我学习中医经典的一些体会举例给大家来说明。大家不认为我在台上,你在台下,其实是讲座的交流。下了课也可以做朋友。现在我就开始说说我的体会。

这题目叫做”读中医经典作品的一点体会”。咱们学中医,我也是从学生过来的。上课时学生总是问,说老师你要我们背的经典我们也背了,但还是不知道什么时候用,尤其是《内经》的问题最多。背完了一样又一样,也不知怎么使,这是一个问的最多的问题。毕业以后就留意什么了?我看许多学生毕业后成为大夫,他们总想涉猎一些很奇怪的方子。比如这药治糖尿病也好,治浅表性胃炎也好,说别人没用过,他发现别人极少使用就把它拿过来,猎奇的心里很强。其实以我临床体会来看,我觉得最有效、用的最多、最得心应手的是经方。对经方指导意义最大的是内经理论。所以想跟大家在这方面谈谈,这里面我们说一下《黄帝内经》。因为这内容太多,我就简单跟大家举一些例子。《黄帝内经》我们都再熟悉不过了,这个我不用再说了,包括《难经》,都是秦汉以前的一些中医总结,也是那时候经方派、易经派代表。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就是参考《内经》、《难经》的理论。所以说内经理论的临床指导意义非常大。

一、《黄帝内经》理论运用例举

阴阳五行

因为我上伤寒的时候,学生《黄帝内经》已经学过了,所以有些

学生就问,《黄帝内经》我学过了还不知道怎么用,问的最多的就是阴阳五行的条文。举个例子,这条文大家都很熟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还有《金匮真言论》都讲一些阴阳升降消长的理论,《内经》认为天人是相应的,生活在自然界就应该跟其他动物、植物一样,不可避免的要受自然界气候的影响。阴阳有消长变化的规律,人体也有。一年四季有阴阳消长,一天之内也有阴阳消长。你看这段描述的理论,”平旦至日中”就是早上起来到中午。”天之阳,阳中之阳也”,也就这一段阳气上升最快,达到顶就日中,然后阴气开始产生,阳气开始下降。”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然后”合夜至鸡鸣”,阴气上升最快,然后”天之阴,阴中之阴也”,到半夜12点,阴气到达顶点。然后阳气开始产生,下一个循环又开始了。这一段怎么去用?我们常常理解起来很容易,怎么用这东西啊?实际上这讲的是阴阳五行交接的一个问题。这里面提到四个点,平旦、日中、合夜、鸡鸣,拿现在钟表来说,半夜零点、早上6点、中午12点、晚上6点,这是四个阴阳交接的关键。那在这四个关键点里,阴阳交接消长最明显的转折点就是子时和午时,也就是说如果阴阳出现不平衡或失衡,最容易在这2点上出现问题,所以往往会导致一些病症的发生。

咱们光讲理论可能太枯燥,我给大家举个例子,这个不是我的病例,是北京一个名医的医案。他治疗一个什么病,一个小孩一到中午12点左右就昏厥,就这么个病。她家人很着急。而且这孩子很有时间点,开始不太明显,后来越来越明显,而且非常准,上课的老师一看孩子趴到桌上,就说下课吧到点了,正好是12点。你说在家还可以,如果在外面旅游这些是很麻烦的。所以家长很着急,到处检查,查不

出来阳性体征。其实我们都是做门诊的,在门诊上查不出原因的疾病是非常多的,有的即使查出来可能从形态学方面治疗也没有很好的办法,还需要调理。所以人家说我们没有阳性体征,没法用药。那这样吧,到中医院看看吧!到老中医这来看病,各方面都正常,你说这怎么辨证?我门唯一抓住的就是时间点的问题,午时就是阴阳交接的一个关键点,就像《内经》里讲的,这是两个关键点之一。午时说明在阴阳顺承上出现了一些变化,因此经验丰富的老大夫一下子就抓住了这个问题,就像我们值班一样,接班的没来,值班的已经走了,空了10分钟。昏厥就是这个道理。你说《内经》到底有没用啊,用到临床上就有用啊,这就叫阴阳气不相顺接啊。实际上张仲景在《伤寒论》337条说过,”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当然原文这个”厥”说的是手足逆冷。我理解张仲景在这里讲厥也包括昏厥。《内经》里的厥有昏厥的意思,昏厥也可以阴阳气不相顺接。所以这不相顺接的点容易发生在顺承、承接的关键点上,它在顺接阴阳嘛,这阴阳怎么顺下去啊?所以我们要找到阴阳顺接的枢机,这枢机就在少阳。所以这大夫就给她用小柴胡汤。这个病最后成功治愈。小柴胡汤可以顺接阴阳,桂枝汤也可以调节阴阳。也有报道用柴胡桂枝汤来治疗的,就是这种有时间点的疾病。这就是《内经》阴阳顺接的问题在这里小小的应用。我们就根据这个理论选方子治疗。你看中午好多人都要打个盹要不然下午没精神,哪怕5分钟,下午精神就来了,为什么这时候睡一下会好点呢?因为这个点正是阴阳交接的时候,你顺承阴阳,阴阳平衡了,就有精神了。所以现在阴阳不平衡的时间点往往发生于午时跟子时的比较多。半夜胃脘疼痛,还有凌晨时候出汗,要顺接阴阳,用小柴胡

汤比较好。

还有一些半夜磨牙的病人,一到半夜12点以后,跟闹耗子似的,我曾经碰到一个病人磨牙摩去三分之一。他白天不磨啊,到晚上子时就出现这种情况,这些就是阴阳不相顺接的表现。当然磨牙是胃热,我们也要注意,这个半夜磨牙的是个女的,他爱人孩子都睡不着觉。最后就用小柴胡汤加石膏、知母这些,因为我们说上牙是足阳明,下牙是手阳明,如果阳明没有热,用小柴胡汤就可以。所以这就是在时间点上的辨证治疗,在顺接阳明上是有一定道理的。还有一个网瘾少年,一上网就几天几夜,一睡也是几天几夜,生活极不规律,最后出现一到中午就没精神,我还是给他用小柴胡汤,当然这孩子出汗,我又给他加了桂枝汤。实际上是柴胡桂枝汤,两个调节阴阳的方子。所以我们能抓住这枢机,是理解了小柴胡汤能和解少阳、和解枢机的特点。我们还可以把它衍伸到更宽的领域里面去,多琢磨一些条文会有无穷的收益。我们引申出来一些时间点气机失调的问题,小柴胡汤有疏调气机的作用,同时跟他的胆也有关,它应用的范围很广。由于时间关系我不展开这个问题。《内经》的阴阳理论,跟经方结合起来就有一些非常典型的医案。我们除了读一些经典,还要读大量的医案,尤其是清代的一些医案,对我们特别有启发。同时读医案还要读误案,这是不亚于读医案的,多读医案会使我们思路宽广。像这个小儿午时昏厥对我启发很大,老中医就是把朴素的理论运用到临床。我们不要总想着找大家都没使用过的药物,很新奇的药物,而是一定要有理论指导。我所拜访的这些名医,他们的理论没有一个学的不好的。而且《内经》、《伤寒论》念的都很熟。所以这就是理论指导临床的一些问

题。

我还举个例子,《阴阳应象大论》还有一条,”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非常的朴素,可能很好理解。清阳往上即为天,浊阴下沉行成地,地气往上走形成云,然后再下降到地上来。《黄帝内经》以云雨为例,讲阴阳的交感与互根,就是阴阳谁也离不开谁,这就是交感与互根。云要下来需要天阳蒸发地气才可以,要不你下不来雨啊!这一条就是告诉我们阴阳是互根的。我们在调理阴阳或者补阳补阴时不要忘了对方,张景岳才华特别好,他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补阳时加以养阴的药物,阳气才容易补上来。同样的道理,补阴的时候加点升阳的药,这个阴津就更容易滋生。意思非常好理解,但是你更要运用这道理,比如阴中求阳,我们都知道肾气丸,都说它补肾气补阳气,但实际上它里面滋阴的药物很多。什么道理呢?这就是从阴中求阳。就像你光补阳不加补阴的药,这病人可能会上火。广州没暖气,北京有,如果直接烤火的话很干燥,所以暖气要靠流动的热水供应,水暖的道理就是阴中求阳。补阳补阴现在还有一个误区,尤其在冬天,好多病人要求补阳气,但是如果不科学的补,不讲阴阳交感互根的道理,阳气不一定补的上去。有个病人很有钱,一到冬天,就吃一些补阳的药,鹿茸这些吃了很多,但吃了后口鼻冒火,原来的症状包括性功能方面没什么改善。他问我开这么好的药还补不上去,怎么办。我一看全是补火的,问上火到什么程度?他说:”甭提了,七窍生烟,就这么说吧!我抽烟不用打火机,嘴一张,啪,着了,就这么厉害,满嘴都是火!”其实这里面就缺一个阴阳交感互补的道理,你起码加点养阴的药,你看张仲景滋

肾丸补阳气,他把桂枝、附子量用的很少,而以山茰肉、地黄这些养阴的药物为主打,就是要阴中求阳。所以肾脏很特殊,我们一般说水火不容,在肾这里就融合的非常好,而且这火是水中之火,越有水火就越旺,后世把这火叫做”龙雷之火”,就是打雷下雨时才看到的火,越下雨火越重,这火是生于水中的。所以你要补肾里边火,不加养阴药是火起不起来的。我说这些例子是比较典型的,还有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主要观点是大气论,讲的是”大气下陷论”,这种情况临床非常多。我们提的最多的是中气下陷,小肚子下坠,有时甚至大便稀,拉不干净还脱肛。我今天上午门诊看了3个这样的病人,前面也有给他补中气的,补脾气的。但还是觉得气短不够用,老是要深吸一口气。这实际上就是张锡纯讲的”大气下陷症”。

现在慢性疲劳的病人特别多,作检查又没明显的形态学疾病,所以大夫就说这是”亚健康体质”,到底是健康还是不健康也说不清楚。我的体会是临床上这类病人用张锡纯的升陷汤特别好,这升陷汤一共五味药,黄芪,知母,桂枝,升麻,柴胡。黄芪,升麻,桂枝,柴胡全是升提的药,但值得一提的是这里面有知母,什么道理呢?我的体会还是阴中求阳,原来我读时印象不是很深,但是有一个病例让我对这个认识加深了。我们下去巡诊时看的一个男性患者,中年丧妻,有四个小孩。你说一个男人带四个小孩,他瞅着孩子问自己,这四个孩子怎么办?他天天为生计而奔波,所以操劳过度。他感觉呼吸不连续,他给我形容好像头跟身子不是一个人似的,他指挥不动自己的身体。开始他老讲胸中闷,好像咽喉有东西堵塞一样,气短不连续,晚上睡觉有时不能平卧,只能半躺着。但是检查心肺都没什么问题。他觉得他

得癌症了,我当时看他脉象无力,胸闷、气短、心慌。因为我搞伤寒,总往伤寒方向想,就给他开桂枝去芍药汤,我考虑他主要是胸阳不振,去掉阴寒的芍药。桂枝汤就成变温阳的药物了。说实话这方子治疗胸闷包括冠心病的初期阶段,比如心肌稍微缺血的胸闷都挺好的。但是喝完三剂以后病情没有减轻,我考虑这是不是一个中气下陷呢?这病人老说头跟身子不在一块,呼吸不连续,需要长呼吸去接这个气,后来我就给他用张锡纯的升陷汤,想让他赶紧见效。我开升陷汤的时候就把知母去掉了,我想用药物给他尽快升提起来。喝完一剂病人主动找上门来,他说喝完这药就堵在嗓子眼了,直往上顶,原来是不连续,现在是顶的蹲下都很困难。我考虑再三,可能是没加滋阴的知母,就再给他加上了,加上知母以后,第二天我主动去找他,他喝完这一剂后觉得是最平稳的一天,当然还是有一些气短的现象,但总体是好转了,前后服一周升陷汤。症状基本就消失了。有时错一味药就关系到整体的成败。你看《伤寒论》也是这样,里面有很多特色配伍,比如说桂枝新加汤里为什么生姜量用这么大啊?温阳非要用生姜吗?比生姜效果好的药太多啦!炙甘草汤里为什么滋阴药非要用火麻仁?滋阴药比火麻仁有效的也很多啊!张仲景都是有他的用意的。所以说一药之差就是差到阴阳互感互根的理论。

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里有一段对黄帝内经的评价,他说黄芪就相当于把地气给蒸上去,然后才能下雨,云雨的变化就是阴阳互根的变化。他告诉你阴阳是配对的,你要补别这样单补,包括我们大寒大热的病也是这样。大寒大热的病你要用一些大热大寒药物不一定好,这方面我也有教训。我治过一个大热的病,你从哪判断他热?他

从头到尾说的都是热,我心里头高兴了,可见着一个典型的了,我的临床体会没几个典型的病。要不寒热错杂,要不虚实互见。他说胃痛,是吃凉的痛还是吃热的痛,他说吃凉的就疼的厉害,而且拉肚子。大夫一听高兴了,可让我逮着一个寒证,伸舌头一看傻眼了,黄苔。你为什么不是白苔呢?你要是白苔我多好办!临床就是这样,哪有那么典型的让你看到,问着问着就出岔,高兴一下又愁眉苦脸一下。当然我们临床大夫在诊断上体会深,学生说老师诊断上告诉我们热,他里面一派热,这人是不是染苔了?我说什么染苔,他就是黄苔,他就是寒热错杂!当时我就用大寒的药物,而且量用的很大,心想这效果一定好。结果第二天病人打电话来,听不太清,仔细一听原来声音沙哑了,几乎说不出话来。什么原因?这就是寒热相激。不懂阴阳交感互根的理论,下手太狠了。就像一个烧红的热锅,一对凉水”喳”的一下肯定烂,金破不鸣啊!这就是一个教训。所以即使见到大热证的时候,我的体会是在寒凉药的基础上也要加一味温阳的药,反佐一下。越是热大、寒大,就越应该注意反佐药的使用。张仲景这点做的最好了,一味药之差效果真是差太远了。这是阴中求阳,还有一些阳中求阴的,像白虎加人参汤证。《伤寒论》里描述的每一条都有口渴,”大烦渴不解”有好多描述。在口渴的前面都给你加上形容词,喝完水他还不解渴。我讲课有点渴,喝完水马上就不干了。起码会缓解一段时间,要是现在就下课可能我就不喝水了。但这种人他喝了也不解渴,为什么?他不是一般的阴虚问题,也不是简单的热伤阴,只有伤到气的时候,导致阴不连续,所以他才出现口渴不解的。所以张仲景不是加一般的养阴药,要加人参,一定要加补气药才行。所以气阴伤得越重,越要加补气补

阳的药才行。

白虎加人参汤是治疗口渴为主的疾病,现在一些糖尿病的典型表现就是口渴,我们再举一个例子。这是一个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他的空腹血糖达到19.5(mmol/l),口渴,频繁饮水。每天4000毫升以上,喝水多小便也多,但吃饭正常。他舌质红少苔,这不就是体内躁热伤阴的典型表现吗?我给他用白虎加人参汤,人参比较贵我就给他用党参代替,而且还加上花粉,麦冬,生地,乌梅这些滋阴药,开了一周的药,一般这种慢性病国医堂都是一周过来调方子。一周后,他口渴减轻不明显,并愁眉苦脸地把化验单往桌上一摔,”大夫你瞅瞅比上次还点呢”!有些病人病久了自己都会看化验单,他对这病的了解不亚于你专家教授,网上有关的资料他都收集,而且有时他讲的名词你不一定懂,这种病人不可小看。他说你看我这都多少摩尔了,他起码很不高兴啊。当然你也可以敷衍解释说才吃一周,恐怕大部分大夫都这样讲。不过这也得找原因,这么多滋阴药物,还有清热的石膏、知母应该见效才对的,而且这症状很典型:舌红少苔,白虎加人参汤应该没跑的,但是为什么口渴减轻的不明显呢?还是补气药加少了,气少不能化生阴津,我当时用党参代替贵的药。病人就说大夫我开始就跟你说了我不怕贵,你总替我省钱,我知道这病省不了钱啊!还有的病人会直接说大夫您直接给我开贵的药吧!当然我们心中有数,不是贵药就好,不对证也不行,所以我考虑的还是加补气药。第二次用黄芪30克,而且加淮山40克。这次吃完药后,他刚到门口,我就知道他见好了,因为他笑的特别开心,口渴症状解除了。血糖一下从19(mmol/l)降到10(mmol/l)。所以血糖开始高,降的速度相对会快,最后到8,9(mmol/l)

就很难弄。又过两周血糖降到7(mmol/l)以下。后来我给他制丸,量身订做,这方子就给他固定。现在有些药行帮我们做丸药,出差时就带着,所以病人很高兴。好家伙后来给我介绍一大堆1型糖尿病的,他就介绍这方子。我跟他说我可不敢保证这方通治糖尿病,你是白虎加参汤证,别人可能是另外一种情况,所以这就是一些阳中求阴的道理。

我还是特别欣赏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它里面的方子确实好用。大家如果感兴趣,就要深入透彻的看《医学衷中参西录》,而且还要把它的方子在临床上试一下。张锡纯一般滋阴时知母、生地是必备的,另外往往配上补阳气的黄芪。对阴虚发热来讲效果非常好。所以现在我治疗一些有阴虚现象的发热都给他加黄芪,用阳气来化生阴津。实际上我们中医补阴是怎么补呢?一种是直接补阴,一种是间接的补,主要是通过它自身的生化能力,就像给灾区捐款。中国地方大,每年都要受灾,受灾全国人民就会给他捐款,但实际上很被动,你支援了,他用了一阵又没了,重点是重建家园,自己恢复生产,这是治本。你血虚除了用补血的药物,还要加补气的,气能生血,还要开补肾精的,因为精气相互化生。这里面都是阴阳交感、阴阳互根的道理。《医学衷中参西录》里介绍了好多三个药物的配对,用来治疗阴虚发热的大病。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为什么广州下雨比北方多呢? 为什么夏天雨多呢?因为阳气多的地方,阴津反而充沛,就是这个道理。治病也是这样,离不开阴阳。这些都是阴阳五行朴素的道理在临床上的应用。

大家经常在晚上学习的时候想想白天看的东西,琢磨临床遇到这样一个病人用这方行不行,下次再遇到要怎样用,用成功了就是你的

最大体会。古人还有好多方子的配五,研究的很透。你看俞昌的清燥救肺汤里面有人参,清燥救肺汤治肺燥,肺燥阴虚他同样用人参、甘草来益气。李东垣的当归补血汤更明显了,其中重用的不是当归而是黄芪。而且大于当归四倍,道理也是气能生血,阳能生阴的道理。有些贫血的病人你补血是没有用了,也补不上去,这时候就得另图他法。我给大家介绍一个病例,是一个再障的28岁小伙子。他全血都有问题,化验总是不好,有时还要输血。辨证时确实也是属于血虚的病人。我给他用四物汤,圣愈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但效果一直不好,后来用什么?用四逆汤,少用一些补阴血的药。开始附子用15克,用的是炮附子,是熟四逆不是生四逆。附子后来用到30克,附子先煎,这个血就升上来了,血色素上来的很快,当然这是严重的贫血,贫血越严重阴津越少,阳气的生化能力就越弱。这是我的体会。所以这就是阴阳五行理论在临床的应用。

脏象

我再说一些脏象,我给大家举个例子,这个《内经》里面讲”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这个是我讲课时学生问的最多的。好多西医同志对中医感兴趣,他们去读《黄帝内经》,有时真不理解。有一次开中西医结合会议,我正好跟一个西医同仁住一间房。我行李还没放下,他就问我是不是中医,我说是啊,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他说唉呀,中医不太好学啊!他说有一些糟粕的东西,错误知识,你们还在讲啊!我说何以言之啊?他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你们《内经》是这么说的,这句话不就是错误的吗?怎么古人写错你们还要继续坚持不改呢,肝哪里在左边?就是高中生学完生理卫生也知道肝在右边啊,肺怎么藏

右呢,一边一个嘛!所以你门也该接受一些现代的知识啊!我当时还没往下说,他就滔滔不绝讲个没完,我真是满脑子冒火,这人说话怎么这样呢,素昧平生一见面就抬杠。

我说这个问题我得好好给你说说,中医在这里讲的不是解剖的东西,而是一个功能的状态。中国古人都是最阳光的,他祭拜天地父母的时候要面向南方,你看房子都是朝阳的,我们买房子也是朝阳的贵,朝阴的就便宜。当人面南的时候,你左侧就是东方,右侧就是西方。按五行方位,东方是木,木主升;西方是金,金主降。如果对应五脏的话,木是对应肝,金是对应肺。所以木气主生,就内脏来讲肝生于左,是肝气主升。肺藏于右是讲肺气主降,这实际上讲的是肝升肺降的一个气机循环。人体有好多这种小周天,我们提得最多的是脾胃的升降枢机,脾主升胃主降。心肾相交,心火要下行,肾水要上升,这都是小周天。肝肺之间也是这样,肝把气机从左升上去,肺气必须把他降下来,否则的话就像没有回路的灯泡。这理论怎么用呢?就是相应的气机升降问题。在一些气机郁滞的疾病里确实好用,特别是一些胁痛的病人用这个理论来指导特别好。你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一篇就说”左右者,阴阳之道也”,左右是气机阴阳升降的道路。拿肝脾来讲,实际上就是一个阴阳升降的问题。

有个老太太的病较多,她可不一般,还是张仲景的老乡,有中医知识。她得的是什么病呢?胁痛,而且正好是肝区的位置,治疗一段时间效果不太好。而且那个疼的地方特别红,我说你这块怎么跟别的皮肤不一样啊?他儿子说我妈天天拿手揪,往外揪这东西。病人包括家属不经意的说法,我们要辨证,可能就会用上:喜温喜按是虚啊,象桂

枝甘草汤的描述一看就是虚证。这往外揪一般都是实证,跟喜温喜按相反,她怀疑自己是癌症,说肯定是肝癌。她儿女比较孝顺,说妈你没事,一点问题都没有,越说她就越不信,越怀疑。她说肯定是不行了。没办法上当地医院做CT检查,大夫拿她的片子跟肝癌的片子和她说,这老太太很有学问,相信自己不是肝癌了,说我这不是肝癌,应该是肝硬化吧!反正就是有,要不这么长时间胁痛怎么不好呢!儿女说妈你别老呆家里,国庆节我们上北京转转去,10月2日到我这,就讲这问题。我看她以前的药方:消遥散,四逆散,这开的挺规整,人家用的方挺漂亮,她说吃完不是没效果,但就是不能彻底。这病人疼起来有时晚上睡不着觉,越晚越厉害。有时得吃止痛片才能入睡。如果我们接下来再开四逆散或消遥散,柴胡舒肝散,恐怕跟这些大夫一样,只能解决部分问题,顶多你把芍药量用大点,可能止痛效果会好一点,能减轻症状。但还是不能彻底解决。我想为什么她这胁痛一直不除,其实大夫的注意力全放肝上了,把肺给丢了,气机升降需要有个回路,你只疏肝理气把左边清洁了,可是右边却堵了。这病人正好右胁痛,即使肝气升上来,肺气不降同样解决不了胁痛。这病人大便不好,容易干,而且平常就拉的不太痛快,当然有气滞的情况,但我想肺与大肠相表里,就更加确定这病人胁痛不愈的关键不仅仅是肝气郁结,还有肺气不降的问题。我还是用四逆散,不过又加了降肺气的药,什么方子呢?《金匮要略》里有个旋覆花汤,是治肝着病的。是说”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方里有旋覆花,新绛,新绛就是古代拿来染布的染料,现在多用茜草根,茜草是入肝的,还有青葱,葱和旋覆花是干什么的?是降肺气的。大家看

张仲景治这病的名字很有意思,他用降肺气的旋覆花治的是”肝着病”。他没说治”肺着病”。这实际上是”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一种具体用法。我就给她用旋覆花汤加瓜蒌,瓜蒌入肺也往下降,往下降就顺肺气,就要给它回路,否则气机还是打不开。后来给病人留了电话,她回去后给我打电话,一听声音就知道她好了,那是非常高兴啊!但是当时这病人疑心很重,其实有时劝病人吃药也是问题。我是这样,问她知道这是谁的方子吗?这里有两个方,有四逆散....;”四逆散我知道啊,有柴胡,枳实,芍药,甘草”,老太太抢着说。你看患者都能背下来了,她知道什么组成。我说还有旋覆花汤,这还是张仲景的方。她说你真有意思,张仲景我知道,我经常去他墓摸那四个羊头,还拿胁痛部位往上蹭呢!都说摸那四个羊头能治病。看来这病人什么方法都用了,我又跟她说,煎这药方不能用自来水,你得用泉水。能不能找到泉水?她说可以,结果还真找到了。其实自来水也行,我这么讲就是让她有喝药的兴趣,否则她不喝你的药。后来喝完确实马上好了。她说大夫,我以前老是觉得这里面塞了抹布一样,我老是想把它揪出来,现在算是舒坦了。后来不得了,她逢人就给我吹,她说北京有一个陈大夫,那才叫中医,你们喝药用自来水根本不对,应该用泉水!

这就是用《内经》理论来指导临床,很朴素吧,但是很管用。有时我就想这个理论,一个从左,一个从右,如果左右得病不一样的是不是也可以用这个理论?有一个老太太,开始耳鸣,接着跟媳妇吵架争执以后,一下子就聋了。一般我们见到这样的病想的最多就是龙胆泻肝汤,小柴胡汤,或者六味地黄丸。我开始也是这样想的,结果一看

人家都用了,所以看病人治疗经过很重要,这病人左耳还有些听力,右耳是完全失聪的,而且还有心的症状,失眠多梦。如果再用那些清肝火,补肾的方药,可能效果还是不明显。我们在临床碰到耳鸣恐怕都是这样的,特别难治。我也有一部分耳鸣治不好的,不是中药没效,是我们没找到方法,没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指导,任何问题都有一个解决的办法,只是我们没找到而已。当时我给他开了一个温病条辨的翘荷汤,连翘,薄荷,桔梗,黑栀皮,绿豆皮,香附,木通,还有通气散的意思,她有堵的现象,老觉得左耳堵,这些药是干什么的?她实际上是清阳郁滞不利,所以通肺气也是清阳气。连翘,桔梗,薄荷都是入肺的。肺中的清阳郁闭了,就在右侧出现问题。在清窍上表现了耳聋耳鸣,所以耳朵是最复杂的,五脏相关。后来效果还可以,这也是肺藏于右的理论指导结果。我再举一些常见的例子,肺”通调水道,下疏膀胱”这个理论很好解释,肺为水之上源,喝的水到胃后再通过脾的升清到肺,肺通过宣发肃降,一部分宣发到皮肤变为汗;另外一部分肃降到膀胱里随尿排出,但是由于肃降水液的方面更明显,所以在《内经》里只讲”下输膀胱”,实际上它包括肺宣发到皮肤的代谢过程,所以我们把肺叫”水之上源”。我们怎么用这个理论治病呢?肺不能通调水道会出现什么情况,比如小便不利就可能发生,包括一些急性肾炎,其实我们治的不是肾,而是肺。通过宣发肺气来达到利小便的目的,后世叫”提壶揭盖”,这膀胱就是壶,肺就是盖,如果你把盖子拧的很紧,下面的壶嘴即使是通畅的也倒不出水来,如果把盖子打开即使壶嘴很细,倒水也容易。

我接着举例,这是北京怀柔的患者。北京的病人我总结一下,看

病有四部曲。首先在家找药,吃了就挺过去了,家里不行上药店吧,药店买的药再不行就要找大夫了,但是找西医的多,到那里就是挂吊瓶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挂上吊针再说,有时病人诉诊还没说完呢,吊瓶已经插上去了。烧还退不下来,最后找中医吧。现在好多大夫感叹说麻黄汤、桂枝汤不常用了。是因为开始没找中医,早过这阶段了。如果初始的话百分之九十我敢说是寒引起的,就是麻黄汤证,桂枝汤证。你看这四部曲他已走了三部了,到你这还能是麻黄汤证吗,早就变了。原来即使是寒证也变成其它了。病人打完吊针,往往舌苔特别厚,舌头一伸出来,这不是雪糕嘛!厚的看不到舌底。你再用桂枝汤,麻黄汤,不用清热的药物行吗!不行。所以往往达原饮,三仁汤就上去了。必须用化湿药,否则这热藏在湿里根本发不出去。这个病人也是,受寒感冒了,晚上也没做饭,吃了一碗剩的凉饭,后来就感觉冷,恶寒,家人熬了碗汤,喝完出了汗觉得舒服了。她觉得自己体格还可以,家里找了些药胡乱吃上了,等到第五天,突然感到浑身发胀,起来一照镜子,自己不认得自己了,头、脸、身上都肿了,怎么回事呢?第二天就到我办公室,我说敢紧化验去,其实像这样应该住院。她说你还是先给我开方,我就是住院也吃中药,有些铁杆病人就这样,但是相信你是以取得疗效为前提。你开的方好,但没机会服务病人那也不行,这病人就这样,穿很厚的衣服,小便还是茶色的,几乎点滴不下。化验尿蛋白四个”+”,急性肾炎。一个感冒怎么能引起肾炎?如果按《伤寒论》讲就是少阴病,太阳病可以很快传到少阴病,因为太阳少阴相表里。少阴还有一个脏,心脏。所以感冒也容易引起心脏病,心脏病也怕感冒。这种病人就是赶紧宣肺发汗,用提壶揭盖法,尤其小便少

就用麻黄汤合五苓散,宣发肺气麻黄汤最好,再合上五苓散加蝉衣,浮萍,白茅根和车前子,麻黄的发汗作用还是值得肯定的,一剂就出汗。只要”开鬼门”,那浮肿肯定会消,就是程度不同而已。结果喝完三剂水就消了,所以中医治疗急性肾炎并不慢。当然后面我就给她变方子,一个多月后,各化验结果都比较稳固了,如果变成慢性肾炎就麻烦了。这就是提壶揭盖法,打开肺的盖子麻黄汤最好,所以谈伤寒别只说麻黄汤是治太阳伤寒表实证的,也可以治内伤病啊!你看麻黄汤的组成多精致,麻黄,桂枝,杏仁,甘草,麻黄发汗又平喘,做两项工作,是主要负责人,后面两个各分管一项工作,桂枝帮助麻黄发汗。杏仁帮助麻黄平喘肃降肺气,甘草调和诸药。就像一个单位,每个人各司其职,所以这叫经方,少一味药都不行。

治则治法

张仲景开的方子一两二千年了还是有这么多人用,现在我要是开个方过几百年,是不是也是经方啊。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如果你开的不怎么样,不仅不是经方还要遗臭万年。我碰过一些大夫,开方连头都不抬,没有望诊,甚至病人是男的女的他可能都不清楚,我就在旁边站着,病人刚说一个字,他的方子开出来了,开的药很多,药锅要大才可以。这病人说大夫我头疼,好,柴胡,细辛,羌活,独活,白芷,白前,刺蒺藜一大堆,我看看两行。病人说大夫我胃痛,陈皮,半夏,木香,砂仁,白豆蔻又两行进去了。这病人再说几个症状,满了,回去吃去吧!你所有症状我都给你治,病人走到门口想起来:”大夫我忘了还有腰疼呢!”“你真麻烦也不一次说完”,大夫提笔又写:桑寄生,川断,菟丝子,杜仲四味药又开下去,写不下了,写背面吧。

最近一个胃痛的病人拿着这方给我分析,我一数,65味药。我看有温的,有清的,有补的,我说这我分析不成了,我自认中医也入门了,但我解释不了,你还是问那个大夫吧!他说问过了,怎么解释呢?说水走水路,旱走旱路。好家伙,这种方子能叫经方吗?这得被后代骂死了。你看《伤寒论》,就说桂枝汤,有辛甘化阳,也有酸甘化阴。桂枝、芍药,一个调卫,一个合营,一个补阳,一个补阴,后面还跟着一个助手呢,生姜帮助桂枝,大枣帮助芍药,甘草在中间协调,你看五味药可以分出好多对药,桂枝、芍药一对,生姜、大枣一对;横着分呢,桂枝、生姜一对,芍药、大枣又一对;再横着分,桂枝、生姜、大枣一对,辛甘化阳,芍药、大枣这一对,酸甘化阴。可以分解出五六对药来,这就是经方。你说桂枝汤里面能拿掉谁吧?就像人走路,阴阳平衡,你抽掉一条腿就不平衡了,瘸了。所以有人说经方不可加减,当然这话有点绝对,也说明经方组方的严谨性。就像我们现在开方,东一下西一下,永远成不了经方。

所有的小便不利我都用提壶揭盖法,都用麻黄汤吗?也不是这意思,小便不利还有其他原因,因为肾虚的问题就不能用麻黄汤,这就要辨证啊!当然麻黄汤也不光治小便不利,还可以治遗尿。这也是由于壶盖太紧引起的问题,像水龙头坏了一样,可能是一点水不出,还有可能是滴滴答答关不住。肺不通调水道,有可能导致遗尿。我治过一个遗尿的患者,这病例使我对麻黄汤开宣肺气、提壶揭盖的认识又加深了认识。35岁的女性,这病人就是遗尿,遗尿的常规治疗就是补肾,但病人拿出病例后,不行了。为什么?全是补肾药:金匮肾气丸,桑螵硝散,缩泉丸等,人家都用了,症状也可以减轻,但没真正解决问题。

再从肾虚考虑是行不通的。《内经》的理论,是临床上实实在在在总结出来的,你看这还是水液代谢的病,总跑不出《内经》所讲的那几个脏:肺,脾,肾,三焦,膀胱,通过前面的用药我首先排除肾,再补也未必能有好结果,脾虚没有,重点考虑肺。我问遗尿什么时候开始的,她说很久了,她20岁左右得一次重感冒,当时治疗半个月高烧也降不下去,最后好不容易不烧了,但遗留下尿频、尿急的情况,开始不重,后来越来越重,连水管声都不敢听,一听哗哗水声就想上厕所,后来一听笑话,哈哈一笑就尿裤子。而且出去旅游看到厕所就想去,逢厕所必进,还有早起咳嗽,所以这个容易想到肺,感冒后引起的跟肺比较密切。实际上是感冒后遗症。在《伤寒论》里就是变证啊!张仲景用大量篇幅描述的不是本证,而是变证。感冒好了,咳嗽留下了,今天咳一下,明天咳一下,有的一个月,最长治过感冒咳嗽五年的,张仲景为什么讲这么多太阳病变证啊?就是临床病例多。现在也是这样,所以我决定用麻黄汤,因为在这之前我看过麻黄汤的报导说可以治遗尿。麻黄汤是利尿的,能够开宣肺气,这实际也是肺通调水道功能的体现。所以我用麻黄9克,杏仁12克,甘草3克,桂枝6克,一共开三剂。我说你如果出大汗告诉我,由于用的是生麻黄嘛!这病例提升了我用麻黄汤的信心。她说喝了以后出汗不是那么重,开始是背部,接着是腿,但是很轻,另外她晨起眼皮肿也消失了,小便正常。三剂药后就没有尿频、尿急了。遗尿在临床上看还是肾虚占多数,这个只是特殊情况。这就是《内经》朴素的理论应用。

我曾经看到一篇文章,讲中医的膀胱藏的就是尿,《内经》里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的记载,古人认为膀

胱是藏津液的,只有气化才能够排出尿液。中医认为膀胱并不是简单的尿袋,它还要在肾的协助下进一步气化,真正没有用的水才形成尿排出体外,甚至《内经》里找不出”尿”字。这当然跟西医的认识不一样,这气化又怎么讲呢?膀胱的气化只跟排尿有关吗?膀胱有腑,别忘了还有经,膀胱经主表,张仲景特别重视膀胱经。所以膀胱的气化不利会出现小便异常。那会不会影响膀胱经出现一些表证的问题呢?比如出汗异常,完全可以啊。《伤寒论》里有五苓散证,太阳蓄水,是由于感受外邪,太阳经受邪不愈传到膀胱腑,进而影响到小便,那完全可以反过来啊!先有膀胱的气化不利,再影响到膀胱经恐怕也会造成一些腠理的变化。我这有个出汗的医案,又是一个老太太,汗出3年,这病人一动就出汗,睡觉也出汗,盗汗、自汗分不清,反正就是出汗。我也给她误治几次,桂枝汤用过,桂枝加附子汤用过,玉屏风散用过,还有治盗汗的当归六黄汤,招用完了,江郎才尽,黔驴技穷了。有时候大夫看到病人都害怕,这病人一直来,大夫又治不好,我干脆撞墙得了。这病人说了一句话,我特别感动,她说:”大夫您别急,我这病西医找过,中医也找过,我中医吃完了,西医也吃完了,我就吃你的药,我谁也不找了,您慢慢给我想办法,一年不行就二年!”我感动的同时压力非常大,你要再治不好,愧对病人。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问到个重要诊断,就因为这出汗有个特点,头跟后脑和腰部比较重,恶风,小便不利,我猛然省悟,这不是太阳经的循行路线吗,有小便不利就代表膀胱气化异常啊,这个汗出异常会不会是因膀胱造成的呢?我们精力全集中在腠理表层,却把这个给忘了,五苓散证讲的是由表入里,那也会由里影响到表啊,这是膀胱经循行路线上的出汗,

中医养生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养生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这学期对中医养生的学习,我收获不少,学到了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养生知识,并从中受益匪浅,我相信这些对我今后提高身体素质,健康长寿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 我先讲一个小时候的亲身经历吧。我母亲在怀孕期间,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妊娠反应,在此期间,她只能吃稀饭。当时由于家庭贫困,没有别的食物补充营养。因此,我出生以后经常感冒,并且经常感到头疼,在冬天(甚至夏天)的时候四肢发凉。有一次姑妈介绍了一个老中医,让我爸妈带我去看病。那位老中医给我看过以后说我的病是由先天阳气不足引起的,气不足则血气不通,所以才会四肢发凉。在天气转凉的时候,邪气就会乘虚而入,而阳气不足导致晚上睡觉时头部成为身体中最为脆弱的一环,邪气从肩部和颈部进入,进一步到达头部,这才是我长期头痛的根本原因。找到病因之后,那位老中医为我开了多副中药。接着,拿出一些经过秘方制作的药粉,要求我每天晚上泡脚。最后是进行拔火罐、针灸和推拿,同时建议我泡枸杞和桂圆干日常饮用,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我的体质好了许多,到现在甚至连感冒也很少发生(因

时间较久,以上治疗方法不一定准确,全凭记忆)。自此以后,中医在我心目中变得神奇而又神秘。 这学期学习养生知识后,我终于初步了解了一些中医知识,并且我也为今后的养生制作了一份简单的安排。在今后,我会注重食疗,顺应四季、阴阳变化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等方面进行综合调养的养生。说起起居,就牵扯到我们这不正确的作息了。现在的学生经常晚睡熬夜,这对胆、肝、肺是非常不好的,影响身体健康。因此,我们应尽量顺应时辰,了解五脏六腑与各时辰的关系,才能比较健康的生活。在精神方面,我觉得只要看得开一点,尽量放松就行了。现代人要想养生,必须学会放松心情,而放松心情则必须学会放下烦恼的事,学会忍耐。最后我总结一下这学期学到的养生之法: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有益的饮食习惯;保持适当的运动量。 中医养生要从小做起,时刻做到,只有这样,才能健康,才能延年益寿。因为只有当你身临其境去接触了中医养身学,你才会懂得养生其实是人一生之中很大的一门学问。 最后,非常感谢陈老师这学期的辛勤教学,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听你的课。

学习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经典课程的个人体会 中医古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总有让人不知从何看起的感觉。但是在这么多的医书中,也有我们必须学习的,那就是中医经典著作。可是现在很多人不重视经典的学习,认为经典学习已经过时,里面的文字意深难懂,千多年前的古书还拿在手里当作宝,但是实际上,以《黄帝内经》为首的四大经典,还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条辨》,历来被奉为经典,能够被称为经典,必然是经得起考验,受到验证得,大部分历代著名的医家,均刻苦钻研中医经典的内容并推崇之。这是因为其对中医的重要价值,一直指导中医的临床,能有效地帮助掌握中医理论,因此,中医本科课程中便开始学习。《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奠基之作,其丰富的理论至今还没有人能把它完全解析,更莫说有否其它的专著能超过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即《伤寒杂病论》,是奠定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著作,其中的理法方药,现代更是经常使用;《温病条辨》是清代的著作,是对温病学发展的重要著作。四大经典是中医由经验水平上升到科学理论层次的里程碑,如果我们直接学习他们,将有助直接通往成为辨证论治之医的水平,更能体现到理、法、方、药的统一。自古以来民间的师承教育,经典差不多也是中医学生的「必读」,且凡医术高超的中医师均无不有着深厚的经典功底,很多名老中医甚至每年把四大经典复习一遍。现在处于研究生阶段,仍然开设经典学习课程,把中医经典的学习放到如此重要的地位,这也表示重视中医本身的理论体系,对中医本身的科学性的了解。在几位老师讲述生动活泼,内容丰富的讲解中,本人又重新对经典的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一重新树立了对中医作用的信心 众所周知,中医教育其实并未能培养出中医的人才,由于各种因素,如课程培养目标过于广阔,且培养模式又过于单一,未能培养扎实的辨证论治思维;课程设计没有按中医理论结构编排,按照西医的模式设计课程,忽略中医的综合性、非分

最新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 目录 第一篇:中医学习心得体会_匡第二篇: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第三篇:学习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第四篇:学习《易经里的中医与智慧》的心得体会第五篇:参加2020年全区中医护理理论与实践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第一篇:中医学习心得体会_匡这学期有幸选到了李恩庆老师的《中医药膳食疗法》课程,一方面更体会到中医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另一方面,发现原来中医无时不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中医食疗更是让中医更加通俗、实用、真实、独特地融入了寻常百姓家的膳食当中。由于生长在南方地区,从小就开始接触到中医药膳,对于“药补不如食补”、食药结合等药膳养生有一定的了解。 喜欢中医,因为它深邃的历史文化思想底蕴与健康的治疗之道。在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除概括了解中医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外,我最大的体会是明白了怎样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贯穿中医食疗之道,有时候看上去“貌不惊人”的一些食材竟然对一个人的身体有如此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我的家乡特产大枣,可以健脾益气、和胃生津。但就像李恩庆老师说的,一学期的课远远

不够了解到具体全面的知识,我们的课堂就是希望能够与对中医有兴趣的同学有所教导与交流。三十多个课时的课程中,优质、实用的中医膳食疗法令我感受颇深。 通过课堂上李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方面,比如,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它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它们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而且,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其生理、病理无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证”与“症”的概念不同的,在中医治疗的过程中会“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 在课堂学习上,给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药膳食疗应用”这一块。因为这些药膳食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能得到体现。记得当初刚刚来到珠海的时候,不是很适应这边的食物和气候,经常容易上火或者湿热。现在通过对《中医药膳食疗法》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和常用的药物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较好地跟随气候的变化来调节自己的饮食习惯,使得自己的身心都处于健康的状态,也能够为家人日常生活的健康饮食提供一些很有用的建议。中医药膳食保健是中医中的重要部分,在将来也必将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辅助治疗和调养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并且会一代代的发展和流传下去。

我对名中医经验总结传承的体会

浅谈我对名中医经验传承的体会 郓城县中医医院 我在山东首批高层次优秀人才和全国第二批优秀人才研修期间曾有幸跟随多名名中医专家抄方诊病,期间所闻所见确有明确疗效的临证医案,让我自此对中医药的神奇疗效有了直观、深刻的印象。对名老中医经验总结、传承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现提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供同道参考。 一、传承人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名老中医专家经验继承是一项意义深远而又艰巨的工作,提炼总结出宝贵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继承者需要具备几个基本素质:1、要有较好的中医经典功底,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中医,才会有攻坚破难的坚定意志。2、要有较为深厚的人文科学底蕴。我的临床启蒙老师吴德俭先生在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专家吴德俭传承工作室启动仪式上说:“人文情怀是名医身上的重要品格,与医术相比,它不只是医德的体现,更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境界,显露的是人文素养、品格修行融于专业技术后的综合表现。他以仁爱、友善为特点,强调以人为本,关爱病人,尊重病人,开导病人,富于同情心,追求人性化”。3、谦逊好学,善于沟通和交流也是传承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专家宝贵经验的形成与发展,非一朝一夕,要全面总结,必须与可能影响专家经验形成的学者和能够领悟其辨证思维的同门等进行充足的沟通与交流,才能最大限度的立足现有资源,整理挖掘专家经验。 二、继承有渊源,学术有流派

名中医效若桴鼓的临证经验,往往是几代中医先贤宝贵经验的结晶,从学术流派着手,深入的钻研与名中医有学术渊源的中医前辈先贤的学术著作,寻觅其学术思想的传承脉络,对加深理解名中医临证遣方的深意,领会名中医家传或师传学术思想的精髓有重要的价值。云南名医吴佩衡善用附子著称,人誉“吴附子”,其门人众多,观其脉案,多“注重阳气,擅用附子”,乃火神派一脉相承。我的第二位临床启蒙老师全国名中医丁书文先生,诊治心系疾病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创立了以“清热解毒”为主治疗心系疾病的理论体系,2009年我在全国第二批优秀人才研修项目期间跟随丁老抄方,每见丁老先生重用黄芩、黄柏等药物治疗心系疾病,其研究生、硕士生、博士后研究生数人遣方用药也宗先生“热毒”论,擅用清热解毒药物,可见其学术经验的继承离不开研究学术思想的最初创立者的临证经验,博及其源,辨清学术流派,方能更好的继承。 三、临证需要勤跟师 纵观古今名中医成长的道路,早临证,多临床都是不可缺少的成才途径。同样,名中医经验的总结也离不开形影不离的跟师抄方侍诊。名中医许多宝贵经验的沉淀升华,都与临证实践息息相关,许多独特的学术思想本身就来自于长期细致入微的临证思考和反复的疗效观察,而期间隐藏的智慧火花和辨证施治技巧,非耳濡目染不能用心体会。“望、闻、问、切”各有侧重,辨证施治暗藏技巧,或侧重于舌诊(舌下络脉)辨瘀血程度的轻重,或详于脉诊辨虚实,或侧重于腹诊辨“药证”,这些宝贵的独特的经验,非躬身亲历,不能领略其中的奥秘。当代经方家黄煌教授,对腹诊有独到经验,诊治病人十分重视腹诊,

学习中医经典的的心得体会范文.docx

学习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 现在很多人学经典是带着一种批评的眼光来学, 觉得经典这也不科学,那也不科学,你比经典都高明了,那你还学什么经典呢你以一 种抵触的情绪,认为经典过时了,那你怎么学得进经典所以,学经典这个态度很重要, 你必须完全地相信它,接受它,然后再思考怎么按照经典的思想去奉行。只有这样,经 典才学得进,只有这样,你才会有收获。经典经过了那么长时间的考验,那么多人依靠 经典成了名医,你有什么担心呢所以,对于经典完全地可以信受奉行。这里为什么要 提出这个条件和素质呢因为它太重要了。不具备这个条件,经典的学习整个就成了障 碍。记得在读《本草纲目》的时候,谈到白术这一条时,李时珍引了张锐《鸡峰备急方》 的一则案例: " 察见牙齿日长,渐至难食,名曰髓溢病。用白术煎汤,漱服即愈。" 大家看到这个案例,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我想很多人会不相信。牙齿长到一定程度就定 型了,怎么会越长越长,以致进食都困难呢这太离谱了。即便有这个髓溢病,牙齿那 么坚硬的东西,怎么用白术漱漱口就能缩回去呢简直太不科学了。但,我不这么想, 我首先是相信它,然后,再来思考它的道理。首先,这个病名很有意思。牙齿为骨之余, 由肾所主。肾主骨生髓,骨与髓乃是异名同类的东西。牙齿日长,就好像是髓满了在往 外溢一样,所以,叫做髓溢病。现在要考虑的是这个牙齿为什么会日渐长长髓为什么 会往外溢这一定是约束骨、髓的这个系统出了问题。骨、髓由肾所主,肾为水藏,故 骨髓亦属水类,明白了这层关系,就知道对骨、髓的约束功能是由土系统来完成的,这 亦是前面所讲的土克水。现在土系统出了问题,土虚了,当然就会发生水溢,当然就会 发生髓溢。髓溢了,牙齿自然会日渐变长。这个道理明白了,用白术来补土制水,控制 髓溢,就是十分简单的事了。这是我对髓溢病及其治疗的思考过程。去年接治一位跟 骨骨刺的患者,患者的双跟都有骨刺,疼痛厉害,以致足跟不敢落地,要踮起脚来走路, 所以,生活感到很困难。我按常规的思路,用了补肾的方法,也用了活血、除痛、蠲痹 的其他方法,但,都没有获得明显的疗效。正在我感到进退两难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上 面的这个案例。骨刺病也叫骨质增生,是由于骨钙流失到骨面,思考中医骨 性赘生物所致。骨钙流失形成骨性赘生物,这与髓溢有什么差别呢应该没有差别。于 是我如法炮制,用白术煎汤,让患者浸泡足跟,每日二三次,每次20 分钟。出乎意料,不数日,痛即大减,足跟能够落地,坚持近月,病即痊愈。上面这个例子给我的感受很 深,什么感受呢就是对这个" 信受奉行 " 的感受。对这件事我首先是相信了,相信了才 有可能去进行上面的思考。如果对这件事根本不相信,那怎么会有以后的思考没有这 些思考,就不会想到要用白术来治疗跟骨骨刺。所以,相信是第一,只有这一步做好了, 才有可能为今后的研究带来机会。如果首先就不信受,那一切就被你拒绝了,一切的机 会就没有了。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因此,学习接受中医经典著作,也是学习中 医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精品文档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 中医的理论体系是十分复杂的。要想学好中医,要了解好了理论体系。下面是 带来的中医跟师的心得体会,欣赏。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我的老师李砚民主任是开封市中医院风湿肾病科的主任,现已从事中医事业30余年,在30余年的行医生涯中,她从未离开过病人,从未离开临床第一线,可谓名副其实的中医临床家。而我仅仅跟随不足2年,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李砚民老师不仅在技术方面给我以指导、更是教导我何为医德。她认为“医乃仁术”, “为医者,应待患者如亲人,至精至诚,让饱受病痛的患者饮桔之甘泉,啖杏林之蜜果,摆脱困境,步入坦途。” 专攻疑难重症是李砚民临证的一大特点,经她治愈和挽救的重患究竟有多少,谁都很难数得清。 例如,一位久患心脏病的阿姨,在西医院已经宣判无药可医,患者阿姨抱着一线 希望找到李砚民主任,李砚民主任经过详细的检查后,觉得这种疑难重症治疗很棘手,但一个医生的责任感促使她一定要挽救这个病人。于是,她研究病情开出了第一个处方。以后根据病情变化,不断调整药方,并鼓励病人坚定信心。服药50多剂后,病人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可以正常生活。 又如一位脾肿大的患者,在多家医院都没有查找出病 1 / 12 精品文档 因,也是听到病友介绍,找到了专看疑难杂症的李砚民主任,在李砚民主任的详 细问诊及检查下,帮患者找到了病因——寄生虫!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再如,从新西兰乘飞机慕名而来的杰克?贝兰克,尻以代踵,脊以代头,步履蹒跚。国内外多种疗法几乎用尽,这次他要找李砚民主任碰碰运气,医好他的腰痛病。神奇的中医中药使他站稳了脚,直起了腰,迈开了坚实的步子。回国后,兴奋地用电报向他的恩人报喜,李砚民女士,万分感谢您用神奇的医术治好了我的腰痛病,一切感觉良好。虽然我已经6岁了,可是身体却象6岁少年一样充满活力。 李砚民主任精通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尤擅内科,对中医肾病、心病、脾胃病、风湿病、温热病、消渴病等均有较深的造诣,临床上独具特色,经验丰富,疗效卓著。 李砚民主任不但继承了前贤精湛的医术,同时也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医德医风,她以“大医精诚”之训,铸成“救死扶伤”之心。她崇拜仲景论证之精辟,更佩服仲景“下以救贫贱之厄”之至诚。她虽已久负盛名,但毫无名医架子。多年来,她废寝忘食地工作,耐心地接待每一个就诊者。一般来说,来请李砚民主任诊病的人,大都为重患或疑难病。人们常常看到,下班时间已经过了很久,她还在为“号外号”的病人悉心看病,特别是对那些慕名远道而来或一时挂不上号的农村病人,宁肯牺牲自己的休息,也要为他们诊治。有的病人跟 2 / 12 精品文档 到家中,或截在路上,她都是和颜悦色地接待,安排时间为他们耐心诊治,从不厌烦。对于一些来信、来电寻医问药的病人,她总是认真回复,或调剂药方,或鼓励病人增强信心。因此,许多患者不仅把她看作救病的医生,还把她当成自己的朋友,精神的寄托,康复的希望。 李砚民主任作为开封市中医院人,以其高超的医术,坚韧不拔的科研作风,带动了开封市中医院的发展,慕名前来诊治的患者众多,并于200年成立了开封市中医院风湿肾病科。李砚民主任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精确的辨证论治,丰富的临床经验,

关于老中医用药心得体会

关于老中医用药心得体会 神农氏社会时代,开始发现药物;奴隶社会时代,孕育了中医药业;封建社会时代,形成并发展了中医药业。以下为你带来关于老中医用药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老中医用药心得体会篇1 神经衰弱(失眠) 1,黄连,临床所见,阴虚阳亢,心肾不交失眠最为常见,治疗自当滋阴潜阳,交通心肾,黄连可以清心火,再配伍生地等滋肾阴,此法也叫泻南补北,待阴平阳秘,阴阳相济,自能安然入睡。 2,龙骨,牡蛎,龙骨入肝以安神,牡蛎入肺以定魄,魂魄者,心神之左辅右弼也。此二药善潜阳,能使阳入阴,对阴阳失衡效果较为快速。 3,半夏,胃不和则卧不安,有胃脘不适而不易入睡者,半夏可以和胃助眠。半夏能和阴阳通表里,使阳入阴而令安眠。《医学秘旨》中记载用此药与夏枯草合用,交通阴阳,半夏得至阴之气而生,夏枯草得至阳之气而长,二药伍用,平衡阴阳,交通季节,引阳入阴而治失眠。另外对痰热扰心引起的失眠需加黄连为妥。 4,酸枣仁,心主血,肝藏血,心藏神,肝藏魄,酸枣仁能养心阴,补肝血,故心肝血虚引起的不眠,此药为必用。 5,合欢花,有的病人因七情所伤,忿怒烦躁,忧郁不眠,此药可以解郁安神,对虚烦不眠最为合适。酸枣仁与合欢花经验证,有很好的助眠作用,很多时候,即使没有辩证,用此2药也会获取很好的

效果,比如有人治疗其他疾病,想顺便把失眠也治一下,我此2药各取30g,加入方药中,无效者很少。等剂量的此2药,合欢花要比酸枣仁效果明显。 6,何首乌,发现有些失眠病人存在很明显肾精亏虚的症状,如头痛,健忘,腿软等,长期失眠最易耗伤心血,精血同源,故肾精受累,也正因精血同源,补精的方法也能很好的补养心血,何首乌是我治疗肾精不足的常用药,药理学认为它能强壮神经,对神经衰弱病人来说,我倒比较喜欢选此药治疗,同样能强壮神经的药还有五味子,人参等,建议辩证准确后优先选加之。 思虑劳倦伤及心脾,忿怒忧郁引发肝火等等很多原因都可以引发失眠,脏腑功能紊乱,气血阴阳平衡失调,是发生失眠的基本病机,如果能掌握失眠的关键原因所在,治疗并不是困难的事。 慢性胆囊炎 1,柴胡,湿热痰瘀等邪阻滞于胆,或情志不遂,使肝郁气滞,柴胡重剂可疏胆利胆,亦可引药入胆,不论新病久病,皆为必选。 2,枳实,胆主通降,一旦阻塞,不通则痛,通降破气之品,我首选枳实,它破气除痞,化痰消积,其药力强大,利胆作用十分显著,可谓立竿见影,如是虚性体质,需加黄芪防其耗气。 3,栀子,刚刚参加工作那年,我有一同事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疼痛难忍,输液无缓解,大黄煎剂效果不明显,我的恩师嘱其以栀子30g捣碎泡水代茶饮,结果效果很明显。胆囊炎久病胆郁化火,栀子可以宣火热,受早年此病例的影响,此药成了我治疗胆囊炎属郁热的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目录 第一篇:中医学习心得体会_匡 第二篇: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第三篇:学习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 第四篇:学习《易经里的中医与智慧》的心得体会 第五篇:参加XX年全区中医护理理论与实践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正文 第一篇:中医学习心得体会_匡 这学期有幸选到了李恩庆老师的《中医药膳食疗法》课程,一方面更体会到中医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另一方面,发现原来中医无时不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中医食疗更是让中医更加通俗、实用、真实、独特地融入了寻常百姓家的膳食当中。由于生长在南方地区,从小就开始接触到中医药膳,对于“药补不如食补”、食药结合等药膳养生有一定的了解。 喜欢中医,因为它深邃的历史文化思想底蕴与健康的治疗之道。在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除概括了解中医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外,我最大的体会是明白了怎样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贯穿中医食疗之道,有时候看上去“貌不惊人”的一些食材竟然对一个人的身体有如此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我的家乡特产大枣,可以健脾益气、和胃生津。但就像李恩庆老师说的,一学期的课远远不够了解到具体全面的知识,我们的课堂就是希望能够与对中医有兴趣的同学有所教导与交

流。三十多个课时的课程中,优质、实用的中医膳食疗法令我感受颇深。 通过课堂上李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方面,比如,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它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它们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而且,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其生理、病理无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证”与“症”的概念不同的,在中医治疗的过程中会“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 在课堂学习上,给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药膳食疗应用”这一块。因为这些药膳食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能得到体现。记得当初刚刚来到珠海的时候,不是很适应这边的食物和气候,经常容易上火或者湿热。现在通过对《中医药膳食疗法》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和常用的药物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较好地跟随气候的变化来调节自己的饮食习惯,使得自己的身心都处于健康的状态,也能够为家人日常生活的健康饮食提供一些很有用的建议。中医药膳食保健是中医中的重要部分,在将来也必将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辅助治疗和调养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并且会一代代的发展和流传下去。 第二篇: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药的心得体会 有人说:中医是宏观医学,西医是微观医学,中医他承载了中国人的智慧,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发展,并使我们可站在更高的角度观察人类的繁衍生息。

中医师承心得体会(精)

尹华荣名老中医跟师体会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自己从医已经十余个年头了,有幸师从于名老中医尹华荣教授,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终生! 在临床实践中,尹老师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颈肩腰腿疾病及疑难杂病。在跟师学习的日子里,我深深地体会到尹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的工作,使我开拓了思路,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逐步提高了诊疗技术,坚定了对中医药的信心。从尹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对古老的中医及其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在现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而中医至今已经几千年了,是古代医学。有人认为,中医是几千年前的产物,与今天的现代化格格不入,学习中医是过时的,甚至是历史的倒退。虽然,中医经典理论是陈旧的,但典籍中不少看来是旧的内容,却能够发掘出新的功效。例如大柴胡汤是1000多年前《伤寒论》中的方子,在现代西医治疗基础上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就很好。又如令现代医学棘手的冠心病,西医治疗需长期服药、副作用较大,用中医药的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有好的疗效。尹老师用大剂量黄芪治疗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温补肾阳药治疗骨质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师从尹老师后,我的学习态度不一样了。过去在学校是在“填鸭式” 的学习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记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书本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待考试时一字不漏地默写出来,便大功告成,学习是被动的,以分数作为目标,毫无乐趣可言。而今,跟从尹老师临床实践,以医好病人为目标,尹老师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使我逐渐“开窍”。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讲究的是辩证论治,目前的跟师模式恰好是印证这个特点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作为一位名老中医,尹老师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视野,他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对于现代医学,主张扎根中医,西为中用,中西医结合。正是由于尹老师这种开明包容、与时俱进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使他成为医学界经久不衰的长青树,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尹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立业先立德”,作为他的学生,我不仅学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更领悟到了尹老师高尚的医德和强大的人格魅力。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中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陈明松 一、中医是世界观,中医是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哲学范畴,与中医有什么关系还是让我们先看看作为中医经典之首、理论之源的《黄帝内经》是怎样说的。《内经》有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医典籍《内经》引入了阴阳学说,从对自然界的认识出发,构建了一整套的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脏腑气血、经络针灸、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养生保健等等。这套理论的核心就是站在“天人合一”的角度,把人看作与自然界相联系的、本身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阴阳平衡就是健康,阴阳失调就会得病,阴离阳绝就会死人。可以说,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朴素的唯物观、矛盾观、系统观、演变观、整体观构成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说,中医首先表现为思辩之学,其次才是治病救人之学,说中医反映了一种世界观是丝毫不过分的。 同样,中医仍旧从朴素的唯物观出发,对人体生病这样的现象阐发出“有诸内必形于其外”、“治病必求于本”这样的朴素的认识。因此,中医临床必先望、闻、问、切,通过问寒热、察表里达到明虚实、辨阴阳的目的,这实际上是一个由症(外在表现)及证(病理)、由标(症状)到本(病因)的诊断过程。 二、中医探寻调理之法,中医追求养生之道 中医目前走下坡路是个不争的事实。对此痛心疾首之余也只能无可奈何。

我觉得中医本身的局限、现代中医学院教学方式的弊端、对中医理论不正确的阐发、片面强调“经典”或过于强调中西医结合、对现代“快”生活节奏的不适应等等都可能是造成中医目前面临困境的原因,但核心问题我认为是没有很好地秉承中医传统。 我觉得中医有以下三个重要传统。 一是中医治未病。这是指中医讲究把握病机。正所谓“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二是中医重视辨证施治。中医的辨证包含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发展变化、抓主要矛盾、兼顾其他等几层意思。传统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并考虑天时地理因素,再运用三焦、六经、八纲、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立法用药。《内经》中记载:黄帝问“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歧伯回答说:“地势使然。”这说明中医自始就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而是系统地、整体地看待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三是中医用药讲究配伍,对证下药,临症加减,极具灵活性。中药在性能上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和归经,因由各种草药构成,中药组方讲究君臣佐使,还要根据症状的改变随时作出变化,实际上就是讲究药物的有机结合、协同作用,这不是随意而为,而是非常严谨的。 至于现代科技与中医的关系问题,我觉得仍然是一个如何更好地秉承传统和发扬传统的问题,而不应该成为为创新而创新的问题。科技之于中医的入侵,其中一个重要的动因是追逐中药的高额利润。中医传统治未病(未雨绸缪)、重辨证(标本兼顾)、讲配伍(适应变化),就是用外力——中药来主动、积极地干预人体的生理功能,使之自行向正常的方向转变,最终达到一种

学习《中医经典选读》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经典选读》的心得体会 “中医经典选读”是我们这学期开设的一门课程,学校开设这门课程是为了加深我们 __悠久的中医历史和重要的中医经典著作的了解。同时,学习中医基本的辩证方剂。 学习它让我了解到了:目前国内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例》作为四大名著,它们在中医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内容最完整,实践痕迹最清晰,对后世中医和现代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巨著;是将来医学探索与发展的根本内容;是喜爱中医人士必读的专书;是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 学习本门课程我认识到了这四大名著在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内容和成就。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著,是中医理论和中医防治技术的理论渊源。《内经》所阐述的中医理论是分析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的重要武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内经》开藏象学说之先河,并且奠定了脏腑辨证的雏形。千百年来《内经》一直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各科的理论基础,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为中华民族身体健康﹑繁衍生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 经典著作。它较为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的理论基础。《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代医籍的基本理论,结合当时的丰富经验,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疾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辩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伤寒论》还提出了较严谨的方剂组方原则;创制 了多种方剂的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对方剂学有着重要的贡献。它不仅为诊疗外感病提出了辩证的纲领和论治的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和治疗的一般示范。它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 《金匮要略》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名著之一,是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之杂病部分,为方书之祖,而治杂病之宗也。,它有完整的中医理、法、方、药体系,并长期有效的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际,奠定了中医杂病辨证论治的基础。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为历代中医学者推崇和必读之书。此书具有多病合篇和病症结合﹑突显脉学运用的特点,运用了严谨的防治学理念,对后世诊治疾病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18最新】中医跟师心得体会范文-范文word版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范文 篇一:中医师带徒跟师心得体会 跟师心得 中医的理论体系发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总结的经验基础上,而如今在学习中 最缺乏的就是临床经验,以及上一辈对我们在学习中的指导和答疑,使学习完 全理论化,太过于抽象而不能结合实际让理论知识更加扎实。在一年的跟师过 程中,得到了胡剑波老师在学习中医方面的谆谆教导。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 在跟师的第一天,胡剑波老师和蔼地问我在学习中的困难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 方面知识。由于胡剑波老师是中医科班出身,因此推荐我们背诵《医学三字经》,教导我们一定要多背多记,在中医的学习过程中记忆是基础,而且是最 重要的,即使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所讲的内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记硬背,这 样在临床实习中才能更充分的体会到书中的旨意。中医学是我国医学领域的一 块瑰宝,它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古代甚至现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学习中医四大名著能较好地了解到我国的中医发展﹑成就和中医在治疗疾病方 面的基本方剂﹑成效。也可以说,学习中医四大名著是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在制定了学习计划后,老师又带着我游览了整个医院,耐心的给我们讲述了 关于医院的一些事迹。在跟师过程中,能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 和老师的交谈中,能了解到她在读经典学习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浅层的 理解上能更深层的了解,也能纠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在学习任何一门学 科时,最宝贵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导和教诲,在坚定自己学习目标的同时, 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层面,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世界上大多数伟人都是站在 别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败的经验,才能从更多其他的方面着 手研究;也是因为有了前人成功的经验,才能让更多的人有信心坚定自己的目标,继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就是因为有了前人的经验,才能帮助我们更快 更好的取得成功,从而在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向更高更深的层面研究,正是这样 社会才能进步。 在我的人生轨迹当中,跟师是一项重大的收获,让我对中医学习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学习中 医的过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论知识的抽象性,让我们无法真正的理解其含义,而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实际临床中也无法充分理解其理论的含义。因 此在跟师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必须要记忆更多的理论 知识,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结合临床,更好的融入临床,在实习中更能充分 运用所学的知识。这个月又可以参加外科医师讨论会了,大家都分成了小组,

中医经典选读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经典选读》的心得体会“中医经典选读”是我们这学期开设的一门课程,学校开设这门课程是为了加深我们对中国悠久的中医历史和重要的中医经典著作的了解。同时,学习中医基本的辩证方剂。 学习它让我了解到了:目前国内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例》作为四大名著,它们在中医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内容最完整,实践痕迹最清晰,对后世中医和现代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巨著;是将来医学探索与发展的根本内容;是喜爱中医人士必读的专书;是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 学习本门课程我认识到了这四大名著在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内容和成就。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著,是中医理论和中医防治技术的理论渊源。《内经》所阐述的中医理论是分析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的重要武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内经》开藏象学说之先河,并且奠定了脏腑辨证的雏形。千百年来《内经》一直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各科的理论基础,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为中华民族身体健康﹑繁衍生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经典著作。它较为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的理论基础。《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代医籍的基本理论,结合当时的丰富经验,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疾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辩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

基础理论与临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伤寒论》还提出了较严谨的方剂组方原则;创制了多种方剂的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对方剂学有着重要的贡献。它不仅为诊疗外感病提出了辩证的纲领和论治的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和治疗的一般示范。它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 《金匮要略》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名著之一,是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之杂病部分,为方书之祖,而治杂病之宗也。,它有完整的中医理、法、方、药体系,并长期有效的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际,奠定了中医杂病辨证论治的基础。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为历代中医学者推崇和必读之书。此书具有多病合篇和病症结合﹑突显脉学运用的特点,运用了严谨的防治学理念,对后世诊治疾病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温热论》由清代著名中医温病大家叶天士所著。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是一部切合临床实用的温病理论性著作。叶天士创立的卫气管血辨证方法和辨舌辨齿辨癍疹的诊断方法,对后世的温病学说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至今仍是临床辨治外感温热病最为常用的临证辨治方法。它主要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创立了卫气营血理论,奠定了温病学辩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并按卫气营血确立了温病各阶段的治疗原则;丰富和发展了温病诊断学的内容,对于充实中医诊断辩证学的内容有很大的价值。 中医学是我国医学领域的一块瑰宝,它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古代甚至现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学习中医四大名著能较好地了解到我国的中医发展﹑成就和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的基本方剂﹑成效。也可以说,学习中医四大名著是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学习“中医经典解读”这门课程确实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医提供了一个平台。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3篇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3篇 篇一:跟师心得体会 跟师心得通过一年的跟师学习,我崔荣副主任医师默默地为我铺垫了一条开悟中医之路,当时自已并未明白,只是在刻苦钻研中医学。跟师学习患者比较多,常常白天跟老师看病,晚上自己钻研,到家九点多钟,看着满街的夜灯闪烁,川流不息的车辆,匆匆行走的路人,想着家中焦急等着吃饭的爱人,心中不免感叹,但一想到这一天跟师学习中我又明白了一个中医的道理,见识了一个新的疾病,加深了以前浅薄的看法,纠正了过去错误的认识,心中的欢喜及对老师的由衷感谢无以言表。如今2年的跟师学习结束,自始至终,我认为跟师学习并不在于老师一字一句的教,而是在无形中潜移默化中徒弟感受老师的思维和智慧的火花,思之又思再思,三思之后仍无法明白,我找其他同事探讨,仍无答案,找一合适机会请教于老师,此时老师字字是真言,无数次跟师学习中是病人的询问,老师的回答使我顿悟,回答病人的问题时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而非专业术语,病人明白了道理同时也学到了一些保健治病的常识,这一点使我受益终生。下面我把自己2年来跟师学医积累的心得体会写下来, 1 供同道参考、借鉴。 一、在跟师前,首先要对老师有一个全面了解,做到“两要”,这是跟师学习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一要了解老师所在医院及所在学科的发展现状,其师从何人,是家传还是师承,对哪家医论有所精研,其医疗特色是什么,注重哪家理论等。掌握了这些情况,就能了解其学术源流及学术思想,其继承和发展了哪些理论与观点。这样,总结其经验时,就有所依据;二是要了解老师的学术特长和经验特色。并

围绕这方面问题,广泛收集资料,要积累和掌握详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这是我们将来进行学术经验整理的基本素材和依据。 为了做到上述“两要”,在日常跟师学习工作中,就要做到“六多”: 多发问:对于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要多向老师请教,深入提出问题,把问题尽量搞清楚。例如一个经验方,都有哪几位药组成,配伍特点是什么,用量变化如何,煎服法有什么要求,如何加减化裁,对什么情况适用,什么情况不适用,有何禁忌,根据什么制定的处方等。切忌想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多问是使问题深入的重要做法。老师虽有多年经验,但并不一定每次都将问题讲透。有些问题,老师自己认为是司空见惯的事,但对于其他人不一定知其中之妙。因此,我们要追根问底,深究其妙。在此过程中,学 2 习者还要经常向自己发问:掌握了老师哪些经验,临床上是否会用,要勤于向患者发问:患者服用药物后症状是否改善、有何变化、有无不适反应,这样才能细致地体会到老师治疗经验的精妙之处。 多聆听:在跟随老师临证或听其讲述时,要多听听老师对每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从中掌握其思维方法、治学思想和学术观点,摸清辨证、用药规律,这是第一手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多阅读:对老师临证诊病,处方以及其论文、著述等,要多看,反复体会其学术思想在临床上的应用。同时,要根据其学术渊源,翻 阅对其影响较大的前贤的医论、医著,以溯本求源,掌握理论依据;阅读与本学科相关的的现代医学书籍,熟练掌握中西医理论,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阅读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各种文献材料,了解医学源流。 多记录:要将听到、看到的内容随时记录下来,这是搜集资料的重要手段,一种是即时记录,即随听、随看、随记录;另一种是追记,即将听到、看到的内容,

中医教师心得体会

中医教师心得体会 【篇一:中医师带徒心得体会】 中医跟师体会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自己从医已经二个年头了,有幸师从于胡剑波 老师。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终生!在临床实践中,胡老师擅长运用 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颈肩腰腿疾病及疑难杂病。在跟师学习 的日子里,我深深地体会到尹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善于把自 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的工作,使 我开拓了思路,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逐步提高 了诊疗技术,坚定了对中医药的信心。从胡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对古老的中医及其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现代医学在现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而中医至今已经 几千年了,是古代医学。有人认为,中医是几千年前的产物,与今 天的现代化格格不入,学习中医是过时的,甚至是历史的倒退。虽然,中医经典理论是陈旧的,但典籍中不少看来是旧的内容,却能 够发掘出新的功效。例如大柴胡汤是1000多年前《伤寒论》中的方子,在现代西医治疗基础上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就很好。又如令现 代医学棘手的冠心病,西医治疗需长期服药、副作用较大,用中医 药的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有好的疗效。胡老师用大剂量黄芪治疗血 管病以及用大量温补肾阳药治疗骨质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师从胡老师后,我的学习态度不一样了。过去在学校是在“填鸭式” 的学习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记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书本 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待考试时一字不漏地默写出来,便大功告成, 学习是被动的,以分数作为目标,毫无乐趣 可言。而今,跟从胡老师临床实践,以医好病人为目标,胡老师善 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使我逐渐“开窍”。 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讲究的是辩证论治,目前的跟师模式恰好是印 证这个特点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作为一位中医,胡老师 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视野,主张扎根中医,西为中用,中西医结合。正是由于胡老师这种开明包容、与时俱进的积极向上 的心态,使他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胡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立业先 立德”,作为他的学生,我不仅学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更领悟 到了胡老师高尚的医德和强大的人格魅力。 学生:胡美锋

中医医院年“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情况总结

**中医医院2017年“**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情况总结为传承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探索基层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和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2017年我院开展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现将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概况 “**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自2017年1月获批正式启动建设项目,项目负责人**,建设周期为3年。 名老中医**简介:主任医师,从医36年。擅长治疗应用传统针灸、火针以中医经络,温通理论为指导,一直从事针灸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运用针灸、火针等综合治疗方法治疗颈肩腰腿痛、中风后遗症、蛇串疮、面瘫病等,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社会效应。 二、主要工作进展情况。 1、传承工作室软硬件建设及项目启动、经费使用情况 截止到2017年底“**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示诊室及示教室按文件要求基本达标,示诊室位于医院3号楼二楼东侧,用房面积20平米,已重新装修完毕,从建筑风格、内部装潢、诊疗环境、形象识别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增加了能够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特色的元素。示教室新购置文件柜用于展示老中医专家临床医案、处方、论文等原始

资料。增配电脑、复印打印机一体机、投影仪、视频传输系统、同步录音录像设备、手写输入系统等。 经费使用情况:1、房屋装修,内部装饰,大约用费用2万元。2、添置书柜、桌椅,添置神灯20个、电针仪10台大约用费用2万元。3、各类示教教材一套、各类经典医籍共计8千元。 2、任务计划书完成情况 (1)条件建设: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示诊室、示教室已建设完成。 (2)传承建设:名老中医资料室由工作室负责人及信息科组织实施完成。用于老中医专著、学术、论文等资料的收藏、整理和临床研究原始资料,档案的保存。资料室初步建成。 (3)人才培养:定期举行学术经验推广会,系统地研究并推广的学术思想尤其是经验方、诊疗方案、诊疗技术。洛河镇卫生医院建立名中医工作站2018年启动建设。每两个月到卫生院、卫生室进行巡诊,并考核继承人,帮助解决其临床实践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医案和指导资料,继承人笔记心得体会,交名中医学术经验展览室(资料室)存档。 (4)制度建设:根据《2017年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相关要求,已制定工作室建设计划,建立相关制度,成立领导小组,设立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管理办公室,由专人负责加强管理。

学习中医内科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中医内科心得体会范文 中医内科学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系统地反映中医辨证 论治的特点,阐述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它系统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是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也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在这学期的中医 内科学课程中,我们又再一次深入系统研究和学习了临床各常见中医内科疾病,收获颇多,在此,将自己对于应该怎样学习这门学科的一些感受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多多诵读经典 中医学根植及生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土壤,从神农尝百草谱《神农本草经》, 到黄帝岐伯问答出《黄帝内经》;从仲景演《伤寒论》、《金匮要略》,到孙思邈《千金方》;从金元各大家齐鸣,到明清温病各家学派学说,数千年来,古人们前仆后继,不断 丰富和完善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宝库。 中医学经典古籍浩如烟海,这都是前代医家留给后世学者的宝贵医学财富,值得我们 去深入学习和研究,其理论学说及临床诊治思维方法对于如今仍然有重大的临床价值。我 们作为研究生更要以严谨的态度去深入学习和诵读,通过多多诵读经典条文,不断充实自 身理论基础,从而能更加全面的以中医角度去认识疾病、疾病病因病机及发展转归,更能 博采众方,取各家之长,取前人经验,不断创新发展,更好的指导当代的临床实践。 二、辨证论治乃重中之重 辨证论治是为中医学之精髓及独到之处,“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 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 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 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 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 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首先,对疾病的辩病及辩证是疾病诊治过程中的第一步,其尤为关键,其辩病及辩证 的准确与否直接决定了后续的.治则、治法,是取得临床疗效与否的先决条件,所以对于 疾病的诊断的知识和技能是学习的重点,更是学习的难点。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 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 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 疾病的本质。要想辩好证,我们必须全面分析病情,掌握病证病机特点,全面及灵活运用 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如八纲辨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