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计算机文化基础

【开课时间】第1 学期

【学时】56学时

【课程类型】公共课

【授课对象】大一年级所有专业

二、课程定位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我校所有专业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类公共基础课,也是一门普遍性、应用性和技能性较突出的公共基础课。其主要作用是使非专业学生具备必须的信息意识和素养,了解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常识,具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基本应用技能,具有文字处理、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获取、整合、加工能力等较全面的信息处理能力,以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术做工具为其专业学习服务,提高专业续航能力,同时为其今后的职业工作、生活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信息技术应用基础。

本课程无须前修课程做基础,通常是大学阶段为学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其后继课程是服务于不同专业学习或应用于不同专业和职业的计算机应用型课程和计算机技术型课程。如《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安全》、《图形图像处理与动画设计》等课程。

三、课程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通过课程的实施,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情感、技能得到全面发展,既为今后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又培养良好的态度,为其将来从事专业活动和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1、专业能力

(1)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

(2)掌握操作系统相关知识,

(3)理解Word、Excel和PowerPoint、计算机网络基础等应用软件的相关知识。

2、方法能力

(1)学会思考问题,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2)通过反复实践和练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能力

(1)能够利用计算机以文档、演示文稿或网页等多种形式表达信息。

(2)能利用计算机建立处理报表、并进行统计、分析。

(3)能利用网络和Internet资源,通过浏览器搜索、整理并获取所需要的专业及其它信息。

(4)能利用网络和Internet,进行信息沟通与交流。

四、课程设计思路

基于对这门课的培养目标的分析,确定本门课程的设计理念有这样三点:

一是以应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所谓以应用为出发点,就是要紧紧盯在应用上,把对学生有用的东西做选择的标准,所以要调研企业、毕业生和在校生,但是还要把这些东西很好的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去,这就是所谓的落脚点。从这一点来体现它的职业性;

二是要以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这门课程是工具,但它不是为工具而工具,它有很好的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计算机知识以及技术更新速度非常之快,恰好用它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通过对专业负责人和职业岗位人的调研,来充分考虑它对能力的培养,以体现它的开放性。

三是以方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着眼点。这门课程在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老师和学生,对老师和学生进行认真调研,怎样方便学生学、老师教,就采取怎样的方式,并且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间特别重视操作,以体现它的实践性。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六、学习资源的选用

1.教材选用建议

《计算机文化基础》,朱纪纲主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2.教学参考书及参考资料

《计算机应用基础》,宋清龙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三版。《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操作》,赵重敏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3.参考网站及期刊

参考网站: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

参考期刊:计算机应用,中国科学院主管,月刊。

七、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设计1

学习情境设计2

学习情境设计3

学习情境设计4

学习情境设计5

学习情境设计6

学习情境设计7

学习情境设计8

八、考核标准与方式

本课程考核内容应较好的涵盖所学习的学习情境,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技能,还要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课程考核的具体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见表2。

学习情境考核评价标准表2

九、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计算机文化基础》,朱纪纲主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计算机应用基础》,宋清龙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三版。《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操作》,赵重敏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网站: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

期刊:计算机应用,中国科学院主管,月刊。

十、其它说明

制定人:余秀云审核人:

编制时间:年月日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总结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总结 信工系:孙彦明 为了更好地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现对该课作一个全面的总结。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计划为 48课时,其中理论部分 24 课时,上机部分 24 课时。本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是,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操作系统及其应用、 Office 办公应用软件—— Word 和 Excel 、 PowerPoint 的使用,计算机网络基础、因特网技术与应用,以及计算机安全。 二、为了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作了以下工作: 1 、本课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课的课时少,内容多,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另外 Windows 、 Word 、 Excel 、PowerPoint 等软件,必须通过直接演示的方式,学生才能直观的看到演示效果,因此在这些软件教学中以演示教学为主,电子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 、本课的特点是,它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即 Windows 、 Word 、Excel 、 PowerPoint 等,必须学会实际操作,因此,该课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认真抓好学生的上机工作,对上机与上课一样严格管理、认真辅导,同时上机时针对难点在机房进行讲解,收到了良好效果。 3 、教学中注意选择好重点、难点,突出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的讲授。

4 、认真抓好课后辅导的环节。一方面每上一次课后,安排两节课的辅导答疑,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同时对一些课堂不易讲清的问题,采用课后辅导的方式。比如对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学生看不着、摸不到不易理解,采用课后辅导的形式,把学生带到实验室打开机箱结合具体的硬件及其连接方式等实地讲解,受到学生的欢迎。 5 、注意留好作业,认真批改作业,每次上课都要对上机作业认真筛选,从上机指导书中选择合适的作业,布置,并每次对学生的上机作业进行批阅。下次上课时,总结前一次的作业。 6 、为督促学生课后复习,每次上新课前要提问学生或复习前次课讲的重点内容。 7 、讲课时注意与学生交流和采用启发式教学。虽然采用电子教案,但不是只在演示台上教学,而是经常到讲台、屏幕前讲授,使教学生动活泼。 本学期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如何使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风问题应是我们学校的一急待解决的问题。 2 .实践环节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部分学生课后自觉上机练习的自觉性还不够,从而导致操作不够熟练。今后一方面加强指导,另一方面加大检查的力度,督促学生加强练习。

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计算机基础应用教程》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 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计算机基础是理实一体化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课。本课程同时也是一门知识性、技能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能够对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进行简单的安全维护;熟悉Windows7、 Word2010、Excel2010的基本功能并掌握其基本操作技巧;初步掌握应用PowerPoint2010制作简单的课件和贺卡,并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具备初步计算机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图像处理》、《flash动画制作》等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本课程任务旨在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作用,初步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具备在计算机的单机和网络操作环境中使用能力,并对计算机安全维护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力求达到岗位技能和职业标准。 2.课程目标 1、职业关键能力目标 (1)知道《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性质、地位和独立价值。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学科进展和未来方向。 (2)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应用领域,数的进位制和计算机中数的表示方法;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信息在计算机内的表示以及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防护。 (3)全面掌握Windows7操作系统的基本组成和操作、熟练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方法,学会文件和文件夹的建立、复制、移动、删除等一系列操作,学会对磁盘的格式化等基本操作,学会使用回收站、剪贴板和控制面板,学会安装Windows2010操作系统 (4)全面掌握Word2010的各项功能,菜单工具栏、常用工具栏和格式工具栏的使用。掌握文档的录入、编辑、排版操作,表格的制作和图文混排,样式和模板的使用以及邮件合并的操作。 (5)全面掌握Excel2010的各项功能,菜单工具栏、常用工具栏和格式工具栏的使用。掌握数据的运算与输入,常用的工作表函数,公式的输入和公式中坐标的引用。学会制作图表,数据排序、筛选、分类汇总、建立数据透视表等操作,学会Excel2010在管理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探讨.doc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探讨 作者:陈宗升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23期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学生接触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如何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现状,掌握实用的操作技能,引导学生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好信息技术基础,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文章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的基础上,从分层次教学、个别化学习、项目导向教学、评价机制改革等方面,寻求一种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积极性 [作者简介]陈宗升(1969- ),男,山东聊城人,聊城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副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基础教学与计算机技术研究。(山东聊城25200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5-0130-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工具已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我们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高职院校,培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首要任务,因此,每个学校都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作为学生的公共必修课,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还要熟练掌握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等的使用,以满足将来学习、工作的需要。 近几年,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学生来源于全国十几个省市,由于各地中学计算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及中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外部环境条件相差悬殊等原因,致使这些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如何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学生进行教学就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进行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学中要不断探索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本文结合我院教学改革实际,就高职院校如何实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谈一下看法。 一、通过分层次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我院每学期都有近1600人参加本课程的学习,不仅学生人数多,计算机水平差别也很大。为了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要,我们改变了原来的以班级为单位的授课方式,采取了分层次教学。 1.科学合理地分班是搞好分层次教学的前提。在学生开课前,由学院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大纲统一组织考试,包括理论知识考核和操作技能考核,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分成A,B,C三个层次,以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

大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期末考试试题

大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期末考试试题大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由(C)组成。 A、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B、主机和外部设备 C、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D、主机箱、显示器、键盘、鼠标、打印机 A、Windowsxp B、unix C、linux D、microsoftoffice 3、用一个字节最多能编出(D)不同的码。 A.8个 B.16个 C.128个 D.256个 4、任何程序都必须加载到(C)中才能被CPU执行。 A.磁盘 B.硬盘 C.内存 D.外存 5、下列设备中,属于输出设备的是(A)。 A、显示器 B、键盘 C、鼠标 D、手字板 6、计算机信息计量单位中的K代表(B)。

A.102 B.210 C.103 D.28 7、RAM代表的是(C)。 A.只读存储器 B.高速缓存器 C.随机存储器 D.软盘存储器 8、组成计算机的CPU的两大部件是(A)。 A、运算器和控制器B.控制器和寄存器 C、运算器和内存D.控制器和内存 9、在描述信息传输中bps表示的是(D)。 A、每秒传输的字节数 B、每秒传输的指令数 C、每秒传输的字数 D、每秒传输的位数 10、微型计算机的内存容量主要指(A)的容量。 A.RAM B.ROM C.CMOS D.Cache 11、十进制数27对应的二进制数为(D)。 A.1011 B.1100 C.10111 D.11011 12、Windows的目录结构采用的是(A)。 A、树形结构 B、线形结构 C、层次结构 D、网状结构 13、将回收站中的文件还原时,被还原的文件将回到(D)。 A、桌面上 B、“我的文档”中 C、内存中 D、被删除的位置

计算机文化基础测试题(16高职1班)(赵峰)

梓潼县七一职业中学2016年秋季学期 第一学月测试题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考试班级:16高职1班 一、填空题(共30分每空1分) 1.计算机的鼻祖是初唐代使用的()。 2.被公认为电子计算机之父是英国科学家()。 3.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2月在美国诞生其英文名是()中文名是()。 4.计算机中核心部件中央处理器又称()。 5.计算机系统由()和()组成。 6.常见的打印机有()()和()三种。 7.计算机存储单位1KB=()。 8.为了方便使用,键盘被分为()()()()和()五个区域。 9.主键盘区又包括()()()和()4个键区。 10.使用“Ctrl+C”组合键,可以执行()操作;使用“Ctrl+P”组合键, 可执行()操作;使用“Ctrl+Alt+Del”组合键,可执行()操作。 11.计算机辅助设计英文简写(),计算机辅助制造英文简写(),计算机辅助教学简写(),个 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英文简写(). 12. (58)10=()8(105)10=()161TB=()GB 二、单项选择题(共60分每空2分) 1.键盘中主要用于打字的区域是(),它可输入字符,汉字和数字。 A.功能键区 B.主键盘区 C.编辑键区 D.小键盘区 2.某键位上存在上,下两种字符,如需输入上档字符,可按()键 的同时再按字符所在键位。 A.Shift B.Caps Lock C.Ctrl D.Alt 3.下面()字符用食指来敲击,()字符用中指敲击, 字符用小指敲击,()字符用无名指敲击。 A.A P Q Z ; ? 1 B.L S O X W 9 C.B .E J H T N F G M D.E 3 I K D ,C 8 4.按()键的同时按所需的字母键可输入大写字母。 A. Ctrl B. Alt C.Shift D.Enter 5.键盘属于计算机的() C.显示设备 B.通信设备 C.输入设备 D.输出设备 6.在计算机运行时,把程序和程序运行所需要的数据或程序运行产生的数据同时存放在内存中,这种运行方式是1946年由()所领导的研究小组正式提出并论证的。 A.图灵 B.布尔 C.冯·诺依曼 D.爱因斯坦 7.某台微型计算机的硬盘容量为320GB,其中1GB表示() A.1000KB B.1024KB C.1000MB D.1024MB 8.十六进制数30转换为十进制数是() A.30 B.48 C.62 D.60 9.十进制数255转换为八进制数是() A.357 B.367 C.377 D.407 10.英文字母“A”与“a”的ASCII码值之间的关系() A.“A”的ASCII码>“a”的ASCII码 B.“A”的ASCII码<“a”的ASCII码 C.“A”的ASCII码>=“a”的ASCII码 D.无法比较 11.计算机系统包含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计算机()系统 A.内存 B.硬盘 C.显示器 D.软件 12.第一至第四代计算机使用的基本元件分别是() A.晶体管、电子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B.晶体管、电子管、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适用专业:各专业通用

说明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各专业计算机公共课。它的应用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在国家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许多非计算机专业,如航空、财会、数控、电子、建筑等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本课程正是以立足于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为重点,着重满足各类专业学生的培养需要而开设的。 本课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式教学法,利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将学习活动过程的设计融入教学过程中,以使学生借助教师的指导能够独立地完成学习活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内容比较杂、多,但中专的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单元为主,按照教学内容设立单元项目,把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关于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掌握,分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应用、演示文稿制作、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网络交流、等七个单元项目,涵盖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知识点,同时确定了每一个单元项目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根据能力的要求,将每个单元项目又划分为若干个工作任务。项目划分好后,教师要进行课前教学准备工作。在每一个单元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自己先将项目设计开发出来,为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做好案例的准备工作。 在项目实施前,教师可以向学生作简要的实施动员工作,向学生说明项目的意义与作用,引导学生上网欣赏优秀的作品,收集相关资料,从而激发学生完成项目开发的兴趣。针对项目的难度不同,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等项目的实施由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而针对网络技术、网络交流等稍大的项目成立项目小组,推选小组负责人,制定计划,并落实分工,参考项目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个人能力,确定小组成员(一般4-5人)。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并且进行过程性评价,帮助学生在独立研究的道路上探索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应付大量的信息,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任务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总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本课程不是单一机械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同时向学生传授着对工作任务的理解方法,对完成工作任务流程的设计方法和完成工作任务时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技巧;它不再是一种向学生灌压式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一种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总结、体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和技术是会老化的,本课程力求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知识和技术自我再生、自我创新方面塑造学生,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创造、如何生存,着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高职高专)教案资料

湖南体育职业学院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1.课程性质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我院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高职高专要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本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基本操作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将计算机操作的能力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并作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的有力工具。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系统硬件、软件、网络及信息与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掌握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提高利用计算机进行综合信息的处理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及计算机在各专业中的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2.课程设置的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考生: 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简史和基本组成、熟悉文件的概念、计算机病毒的基本常识,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常用中文输入方法。 2.了解Windows XP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组成,熟练掌握Windows XP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常用应用程序的使用方法。了解Internet的基本概念,掌握IE的使用。熟悉电子邮件的用途,掌握收发电子邮件的方法。 3.了解Word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功能,熟练掌握Word的基本操作方法,并能熟练地处理实际问题。 4.了解Excel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功能,熟练掌握Excel的基本操作方法,并能熟练地处理实际问题。 本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特别要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实际动手能力,熟练掌握有关软件的使用方法。 3.教学基本方法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所以要求整个教学过程都应该在计算机多媒体机房进行。采用某种播放软件,教师在一台计算机上演示讲解,学生在其他计算机上同步观看。教师演示讲解完一个问题后,学生马上按教师的要求进行实际操作。每章上机练习题要求在计算机机房完成。 二、教学设计 1.总体设计 本课程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讲授学时为30学时,上机实习28学时,职业资格证考试培训14学时。具体分配学时如下: 2.教学资源 主教材选用: 吉林大学出版社“十一五”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易著梁主编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案例教程》一书。 参考教材选用: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黄国兴、周南岳主编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一书。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大学计算机基础》期末考试试题(A卷)

《大学计算机基础》期末考试试题(A卷) 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下列各题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的编号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中。 1、微型计算机的运算器、控制器和内存储器总称为( ) A)CPU B)MPU C)主机D)RAM 2、(188)10转化为十六进制数应该是( ) A)(DB)H B)(CB)H C)(BD)H D)(BC)H 3、完成计算机系统中软、硬件资源管理的系统软件是 ( ) A)操作系统B)CPU C)主机D)语言处理程序 4、下列属于易失性存储器的是( ) A)ROM B)RAM C)磁盘存储器D)闪存 5、下列字符中,其ASCII码值最小的一个是( ) A)8 B)Y C)a D)A 6、配置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是为了解决( ) A)内存与辅助存储器之间速度不匹配问题B) CPU与辅助存储器之间速度不匹配问题 C) CPU与内存储器之间速度不匹配问题D)主机与外设之间速度不匹配问题 7、1MB等于( ) A)1000KB B)1024KB C)1024B D)1000B 8、计算机软件系统一般包括系统软件和( ) A)实用软件B)数据库软件C)应用软件D)编辑软件 9、GB18030-2000采用单/双/四字节混合编码,收录的汉字和藏、蒙、维吾尔等主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总数有( ) A)1.6万个B)2.7万个C)7445个D)3755个

10、能将高级语言源程序转换成目标程序的是( ) A)编译程序B)解释程序C)编辑程序D)应用程序 11、Flash的元件包括图形、影片剪辑和( ) A)图层B)时间轴C)按钮D)声音 12、下列不属于多媒体静态图像文件格式的是( ) A)GIF B)AVI C)BMP D)PCX 13、下列IP地址中属于B类地址的是( ) A) 98.62.53.6 B) 130.53.42.10 C) 200.245.20.11 D) 221.121.16.12 14、以下正确的E-mail地址是( ) A)用户名+@+域名B)用户名+域名C)主机名+@+域名D)主机名+域名 15、下列属于我国教育科研网的是( ) A)CERNET B)ChinaNet C)CASNet D)ChinaDDN 16、在缺省情况下,下列属于C类网络的掩码是( ) A)255.225.255.255 B)255.255.0.0 C)255.0.0.0 D)255.255.255.0 17、WWW是Internet提供的一项服务,通常采用的传输协议是( ) A)SMTP B)FTP C)SNMP D)HTTP 18、数据的存储结构是指( ) A)数据所占的存储空间量B)数据的逻辑结构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C)数据在计算机中的顺序存储方式D)存储在外存中的数据 19、栈和队列的共同特点是( ) A)都是先进先出B)都是先进后出 C)只允许在端点处插入和删除元素D)没有共同点 20、数据流图用于抽象描述一个软件的逻辑模型,由一些特定的图符构成。下列图符名不属于数据流图合法图符名的是( ) A) 文件B) 处理C) 数据存储D) 控制流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总结报告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 革总结报告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自改革启动以来,经过课改小组全体人员的不懈努力,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考核模式等方面都全面实施了改革,至今已取得较好的效果和阶段性成果。下面分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改革的基本过程 1、课程调研 为落实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信息能力、信息生存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满足用人单位工作岗位的实际技能需要,本课改小组通过大量走访用人单位对该课程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调研。 为收集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学习方法、学习支持服务等各方面的意见,以便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深入改革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课改小组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开始高职学习前的计算机技能水平、对现有教学模式的意见反馈、学生对后续计算机公共课程的建议,以及计算机技能对大学学习生活的影响等。 因此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学生的起始计算机技能基本情况了解学生在高职学习前对 Windows、Office等软件的操作技能、已有信息素质程度,以及高职学习前对自主学习模式的认识。 (2) 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 了解学生用于本课程的时间、预习的次数、完成的学习任务数等。 (3) 学生对课程资源的认同度了解学生对教材、试题库、案例库的使用意见,了解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评价。 (4) 学生对后续课程学习的意见 了解学生对后续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类型及学习方式的意见,了解学生对该课程在其专业应用过程中的建议。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类型:B类课(一)课程目标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等职业教育各专业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获取、处理、传递及应用的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计算机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遵循课程服务于专业的原则,按照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以下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1、知识目标 (1)具有计算机应用的初步知识,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原理以及安全使用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具有一定的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掌握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及应用; (3)理解办公自动化的内涵和意义,掌握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 (4)具有一定的多媒体、网络和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基本操作。 2、能力目标 (1)具有使用适当的中、英输入技法,以获得较高的文字录入速度的能力; (2)具备Windows文件(文件夹)相关操作及功能设置、Windows运行环境设置和应用软件安装与卸载的能力; (3)具有微机系统的基本维护能力; (4)能安装office软件,具备使用Word进行文档处理、使用Excel进行电子表格处理、使用PowerPoint2003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等基本能力; (5)具用使用计算机网络及Internet的基本知识,实现用浏览器搜索相关信息和发送电子邮件的基本能力; (6)具备使用网络相关的常用软件完成信息下载、压缩的基本能力; (7)具有使用所安装的杀毒软件对电脑进行日常的维护和管理能力。 3、素质目标 (1)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2)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组织协调能力和服从能力;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 (4)具有认识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确立自身继续发展目标的能力。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适用专业:各专业通用 说明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各专业计算机公共课。它的应用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在国家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许多非计算机专业,如航空、财会、数控、电子、建筑等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本课程正是以立足于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为重点,着重满足各类专业学生的培养需要而开设的。 本课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式教学法,利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将学习活动过程的设计融入教学过程中,以使学生借助教师的指导能够独立地完成学习活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内容比较杂、多,但中专的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单元为主,按照教学内容设立单元项目,把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关于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掌握,分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应用、演示文稿制作、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网络交流、等七个单元项目,涵盖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知识点,同时确定了每一个单元项目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根据能力的要求,将每个单元项目又划分为若干个工作任务。项目划分好后,教师要进行课前教学准备工作。在每一个单元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自己先将项目设计开发出来,为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做好案例的准备工作。 在项目实施前,教师可以向学生作简要的实施动员工作,向学生说明项目的意义与作用,引导学生上网欣赏优秀的作品,收集相关资料,从而激发学生完成项目开发的兴趣。针对项目的难度不同,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等项目的实施由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而针对网络技术、网络交流等稍大的项目成立项目小组,推选小组负责人,制定计划,并落实分工,参考项目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个人能力,确定小组成员(一般4-5人)。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并且进行过程性评价,帮助学生在独立研究的道路上探索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应付大量的信息,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任务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理

大一计算机基础论文范文2篇

大一计算机基础论文范文2篇 大一计算机基础论文范文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从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考核方式上进行了探索和创新,从而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来处理日常事务,因此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各项基本操作,运用各种办公软件成为对高校毕业生的一项基本要求。但是随着社会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学生不能综合运用各种办公软件,因此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探索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1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基础差异大 大一新生入学时,高职院校会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进行摸底考试,通过测试发现学生基础差异较大。如对word、excel、powerpoint等常用办公软件有的同学只会打字录入,而有的同学排版、美化、函数调用能熟练综合运用。一方面是高职学生来自

全国各地,地区间中学教育理念,教育水平差异导致;另一方面高职学生有单招,统招,对口等不同种类入学方式,基础相对薄弱,接受吸收新知识能力也相对薄弱。如果教师还按传统教学模式统一授课,教学内容统一,那基础弱的学生会感觉吃力,基础好的学生会感觉无趣,没有新鲜感,同时高职院校一些学生上学主要就是为了拿毕业证,这样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理想。 1.2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和专业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计算机基础内容更新速度加快,而教材从编写到印刷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根据教材授课,到学生学到的知识落后于时代发展,缺乏时代性。此外,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是不同的,但是在大多数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对所有学生的教学内容却是相同的,没有设置符合专业特点的教学内容,忽略了各个专业的特色,不利于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和就业发展。 1.3教学资源受限制 计算机基础是公共基础课,大一新生都要上,但是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专职教师少,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所以就有很多兼课兼职教师,有的教学目标理解不够透彻,教学经验也各不相同,因此对教师不方便统一管理。加之各院校公共基础课一般都是在大教室合班上课,学生多,注意力容易分散,师生互动有所欠缺,影响学习效果。学生上完理论后再去上机实践时,一名老师要同时指导近百名学生,有一定难度,无法保证上课质量。 1.4考核方式不合理

计算机基础期末考试选择题

第1章计算机基础 1.按照数的进位制概念,下列各数中正确的八进制数是______。3595 A 4109 B 8707 C 10BF D 1101 2.组成计算机指令的两部分是______。1619 A 运算符和运算结果 B 操作码和地址码 C 数据和字符 D 运算符和运算数 3.能直接与CPU交换信息的存储器是______。4988 A 软盘存储器 B CD-ROM C 硬盘存储器 D 内存储器 4.在计算机的硬件技术中,构成存储器的最小单位是______。4424 A 二进制位(bit) B 双字(Double Word) C 字节(Byte) D 字(Word) 5.计算机存储器中,组成一个字节的二进制位数是______。5551 A 8bits B 4bits C 16bits D 32bits 6.CPU中,除了内部总线和必要的寄存器外,主要的两大部件分别是运算器和______。595 A 控制器 B Cache C 存储器 D 编辑器 7.用来存储当前正在运行的应用程序和其相应数据的存储器是______。3004 A 硬盘 B ROM C RAM D CD-ROM 8.十进制数是56 对应的二进制数是______。607 A 00111001 B 00111000 C 00111010 D 00110111 9.KB(千字节)是度量存储器容量大小的常用单位之一,这里的1KB等于______。6569 A 1000个字节 B 1024个字 C 1000个二进位 D 1024个字节 10.在计算机的硬件技术中,构成存储器的最小单位是______。4424 A 二进制位(bit)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教学学时:32(理论)+32(实践) 课程学分:3 先行课程: 适用专业:非计算机类专业 参考教材: 1. 《大学计算机基础》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1年2月(主编:张洪明、陈环、刘玉菊、布瑞琴、朱有才) 2. 《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主编:周艳萍、施洋) 3.《大学计算机基础》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7年9月(主编:张洪明) 4.《大学计算机基础》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年8月(主编:郭晔) 一、课程性质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课程。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规律,与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和技能密切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向学生系统介绍以操作系统、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包括计算机系统构成、操作系统、办公信息处理、计算机网络、信息检索与安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网页设计等内容的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全面提升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层次,体现文化和信息意识,突出计算机知识的基础性和实用性。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较全面和系统地了解计算机的软、硬件技术和网络的基本概念,具备在网络环境下应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和信息处理能力。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和信息处理原理。 2.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一般知识和操作技术。 3.熟练掌握Word、Excel、PowerPoint的使用和操作。 4.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掌握简单的Html网页设计语言的使用,掌握 Dreamweaver 网页制作基本技术。 5.了解多媒体图像、音频、视频等基本原理,掌握Flash等软件的一般使用。 6.了解和掌握信息检索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 (二)职业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获取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具有使用计算机工具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处理、信息获取三种能力。 (三)素质养成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和工作作风;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意识和职业道德 4.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信息化处理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四)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 获得云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一级C类考证)

大一计算机基础论文

大一计算机基础论文 范文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从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考核方式上进行了探索和创新,从而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来处理日常事务,因此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各项基本操作,运用各种办公软件成为对高校毕业生的一项基本要求。但是随着社会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学生不能综合运用各种办公软件,因此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探索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1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基础差异大 大一新生入学时,高职院校会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进行摸底考试,通过测试发现学生基础差异较大。如对Word、Excel、PowerPoint等常用办公软件有的同学只会打字录入,而有的同学排版、美化、函数调用能熟练综合运用。一方面是高职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地区间中学教育理念,教育水平差异导致;另一方面高职学生有单招,统招,对口等不同种类入学方式,基础相对薄弱,接受吸收新知识能力也相对薄弱。如果教师还按传统教学模式统一授课,教学内容统一,那基础弱的学生会感觉吃力,基础好的学生会感觉无趣,没有新鲜感,同时高职院校一些学生上学主要就是为了拿毕业证,这样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理想。 1.2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和专业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计算机基础内容更新速度加快,而教材从编写到印刷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根据教材授课,到学生学到的知识落后于时代发展,缺乏时代性。此外,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是不同的,但是在大多数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对所有学生的教学内容却是相同的,没有设置符合专业特点的教学内容,忽略了各个专业的特色,不利于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和就业发展。 1.3教学资源受限制 计算机基础是公共基础课,大一新生都要上,但是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专职教师少,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所以就有很多兼课兼职教师,有的教学目标理解不够透彻,教学经验也各不相同,因此对教师不方便统一管理。加之各院校公共基础课一般都是在大教室合班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讲课教案

《计算机文化基础》 课程标准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计算机文化基础 【开课时间】第 1 学期 【学时】56学时 【课程类型】公共课 【授课对象】大一年级所有专业 二、课程定位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我校所有专业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类公共基础课,也是一门普遍性、应用性和技能性较突出的公共基础课。其主要作用是使非专业学生具备必须的信息意识和素养,了解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常识,具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基本应用技能,具有文字处理、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获取、整合、加工能力等较全面的信息处理能力,以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术做工具为其专业学习服务,提高专业续航能力,同时为其今后的职业工作、生活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信息技术应用基础。 本课程无须前修课程做基础,通常是大学阶段为学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其后继课程是服务于不同专业学习或应用于不同专业和职业的计算机应用型课程和计算机技术型课程。如《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安全》、《图形图像处理与动画设计》等课程。 三、课程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通过课程的实施,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情感、技能得到全面发展,既为今后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又培养良好的态度,为其将来从事专业活动和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1、专业能力 (1)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 (2)掌握操作系统相关知识, (3)理解Word、Excel和PowerPoint、计算机网络基础等应用软件的相关知识。

2、方法能力 (1)学会思考问题,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2)通过反复实践和练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能力 (1)能够利用计算机以文档、演示文稿或网页等多种形式表达信息。 (2)能利用计算机建立处理报表、并进行统计、分析。 (3)能利用网络和Internet资源,通过浏览器搜索、整理并获取所需要的专业及其它信息。 (4)能利用网络和Internet,进行信息沟通与交流。 四、课程设计思路 基于对这门课的培养目标的分析,确定本门课程的设计理念有这样三点: 一是以应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所谓以应用为出发点,就是要紧紧盯在应用上,把对学生有用的东西做选择的标准,所以要调研企业、毕业生和在校生,但是还要把这些东西很好的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去,这就是所谓的落脚点。从这一点来体现它的职业性; 二是要以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这门课程是工具,但它不是为工具而工具,它有很好的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计算机知识以及技术更新速度非常之快,恰好用它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通过对专业负责人和职业岗位人的调研,来充分考虑它对能力的培养,以体现它的开放性。 三是以方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着眼点。这门课程在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老师和学生,对老师和学生进行认真调研,怎样方便学生学、老师教,就采取怎样的方式,并且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间特别重视操作,以体现它的实践性。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探索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探索 发表时间:2014-08-08T10:04:49.81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4年7月总第125期供稿作者:王晖 [导读] 我国高校中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大多由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或计算中心承担教学工作。 ◆王晖黑龙江司法警官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大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对于提高信息时代大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蒙和奠基作用。必须组织强有力的稳定的师资队伍,以目标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应用和项目驱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加强实践环节和因材施教实施分级教学。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改革教学互动项目驱动 计算机技术自身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与其它专业技术的融合渗透,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颁布,国家制定的信息化发展战略……这一切,使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成为相继于政治、英语、体育课程之后的又一公共课程。尤其是大学生入学后第一门计算机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受到全校广大师生的关注。近年来,围绕“如何上好大学第一门计算机课程”这一问题,信息管理系坚持从我院、我系的实情出发,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改革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适时地成立“计算机基础教学教研室”,稳定师资队伍 我国高校中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大多由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或计算中心承担教学工作。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负责组织全院计算机基础教育和专业教学的部门一直是信息技术应用系和实验实训中心,这使计算机基础教育紧紧依托具有计算机学科背景的信息技术应用系,对于不断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水平和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在2004年,我系又适时地成立了“计算机基础教研室”,这一组织措施使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师资基本稳定,既使师资队伍和教学质量得以保证,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教学潜力。他们在完成自身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能积极参与计算机学科中其它课程的教学,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由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任务较重,我们又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外聘教师队伍(包括校内其他部门的聘用教师),并对他们进行严格的统一管理。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我们的这种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二、从信息时代的要求出发,强调学习的重要意义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面向所有大学生的计算机教育,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计算机基础教育对于提高21世纪大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蒙和奠基作用。知识领域从计算机技术拓宽到更宽的信息技术领域,信息时代要求大学生具有更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更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这是计算机基础教育“水涨船高”向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以目标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社会信息化向纵深发展,加速了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计算机应用水平也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标志。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一开始就向学生强调学习知识和取得证书的关系,取得教育部或工信部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证书是检验自己通过学习掌握知识的程度,是每个同学在公平、公正的考试平台上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是学习的目标之一。 在这个目标的驱动下,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在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时,把自己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与全国NIT考试、省教育厅组织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和专升本考试的考纲结合起来,要把考纲中要求的知识点融合、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与此同时,我们在我系的内部网FTP上公布了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纲以及历届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试题。实践证明,这种目标驱动的教学方法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以应用和项目驱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多上机、多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课堂讲授的知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严格按照1∶1的比例安排上机,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并要求每位任课教师务必认真、负责地带好上机课。 我们注意到,绝大部分学生都是从入学后的第一门课《计算机应用基础》开始对计算机产生兴趣的,因此我们加强了应用和实践这个环节,除了要求学生在上机时间完成作业外,还布置了大量的课外大型作业,另外还通过计算机协会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我院各系、部机关的网页制作,参与“教务管理系统”、“学生宿舍管理系统”、“院医务室管理系统”等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通过亲自动手,同学们尝到了“我能创造、我能成功”的滋味,也提高了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 计算机技术的内容如浩瀚的大海,学生的兴趣又各不相同,仅靠一、二门课程无法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为此我系向全校开设了多门选修课,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扩充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集知识性、实用性和实时性于一体的全校计算机的公共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起着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由于这门课程的实时性,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必须与时俱进。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已经历了从“粉笔+板书”、“计算机+大屏幕”到“网络化教学平台”的转变,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课内与课外密切结合,实施“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并引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加强师生交流与互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材建设上,我们从选择他人教材、参编教材到自编教材,走出了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几年来,我系有10多人次主编了《计算机应用技能模块化教程》、《计算机应用实训教程》教材,既锻炼了队伍又提高了教学水平。我系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已列入我院重点建设课程,至此,我们已做了大量的工作,课程建设已经学院验收。 六、加强实践环节,充分发挥开放实验室的多重教学功能 为加强计算机课程的实践环节和积极探索分层次、多元化的教学,我们组建了一个小型开放实验室,较好地发挥了开放实验室的多重教学功能。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创造潜能,只是各人的表现形态不同,有的外露一点,有的深藏一点。开放实验室为他们创造了发挥潜能的广阔空间,也给了学生自由翱翔的机会,营造了“我能学习,我能创造,我能成功”的氛围。 结合我系每年的科研项目,我们有计划地吸收高年级同学参加项目的调研、可行性分析、程序设计、编码及调试工作,而开放实验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