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工作制度

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工作制度

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工作制度

1、工作人员进入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应洗手、更鞋、戴圆帽、穿

专用工作服,必要时戴口罩。

2、保持该区域内空气清洁。该区保持相对正压,机械换气次数为>8次/小时,保持物体表面及接触器械的物品和工作人员手的清洁状态。

3、严格控制室温湿度。保持温度<25℃,相对湿度45-60﹪。

4、工作人员严格执行器械、物品检查与包装灭菌操作流程,认真落实查对制度,确保工作准确无误。

5、库管人员根据敷料使用情况,合理准备储存量,保证供应,避免浪费。

6、严禁一切与工作无关的物品进入该区,该区使用车辆不得随意出入,必须进入者需进行处理后方能进入该区,保持该区清洁干净。

7、消毒灭菌员需要经过专门培训,持证上岗,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8、工作结束后,做好登记、环境整理和安全检查。

9、其他则按照消毒供应中心一般工作制度执行。

检查包装及灭菌区的质量管理

检查包装及灭菌区的质量管理 一、检查包装及灭菌区环境要求 检查包装及灭菌区空气中的含菌量应≤4cfu/(5分钟,直径9cm平皿),不能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 控制大气中的0.1~10μm悬浮尘埃粒子和微生物,使该区域中的尘埃粒子浓度或含菌浓度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以保证此区域洁净度的级别要求。 检查包装及灭菌区温度、相对湿度、机械通风换气次数符合WS310.1—2009要求。 1.气次数的计算方法用风速仪测定风速后乘以出风口面积(房间高效过滤 器的长×宽=出风口面积)就是每秒的送风量,把所有的送风量加起来乘以3600就是每小时的量。每小时的送风量除以房间的体积就是换气次数。 2.照度的监测方法 (1)公式法:平均照度(Eav)=光源总光通量×利用系数(0.4)×维护系数(0.8)、区域面积。 (2)照度计监测法:在工作房间内,应该在每个工作地点测量照度,然后加以平均。 二、包装材料的检测 包装应采用专用的包装材料,包括纺织布、皱纹纸、包装袋(纸袋、纸塑袋)、无纺布、硬质容器等,包装材料应分别符合YY/T0698.4、YY/T0698.5和YY/T0698.8的要求,新型包装材料应符合GB/T19633的有关规定。重点观测三项指标:透气性、疏水性和抗水性。 1.包布的检查新包布无破损,无跳纱、断经、缺纬。使用中的包布破损、脱线、毛边,洁净,包布中间无缝线、无补丁,无异味、无胶带残垢。 2.纸塑包装袋的检查纸面重应为70g/㎡,塑面厚应为0.1mm,密封性完好,无穿孔,无破裂,无湿气和水印,在有效期内使用。 3.皱纹纸和无纺布的检查尺寸、重量与产品标示一致,无肉眼可见的异物,无穿孔,无破裂,无湿气和水印。无纺布揉搓后起毛脱屑为不合格产品,可进行生理盐水试验测试无菌屏障的性能,用静水压试验测试其抗水性。 4.硬质容器的检查应具备完整性、保护性、严密性、洁净开启性。 三、器械的检查 1.查看器械表面、关节和齿牙处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 锈斑。 2.检查器械的品名、规格、数量、性能、有无脱铭,关节灵活度是否符合要 求,器械的螺丝、螺帽稳固与否,剪刀、活检钳等锐器是否锋利、符合使 用的要求。 3.剪刀锋利度的检查方法 (1)手术室专用剪刀以刃尖处1次剪齐8层纱布,短于10cm的剪刀,则

供应室各工作区域流程

康肾医院供应室器械、物品出入流程 回收科室器械物品 去污区(分类、清洗、消毒、润滑、干燥) 检查、包装区(检查包装) 高压灭菌 无菌物品存放区(存放于无菌物品柜内) 发放 下送科室

供应室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工作流程 检查1、工作人员做好防护:在该缓冲区更换衣服、专用鞋,戴帽子。必要时戴口罩、手套。做好手卫生。 2、目测或放大镜检查:对干燥后的每件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检查其清洁度。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处应光洁,无血渍、 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功能完好,无损毁。 3、清洗质量不合格的,应重新处理;有锈迹,应除锈;器械 功能损毁或锈蚀严重,应及时维修或报废。 包装1、工作人员做好防护:在该缓冲区更换衣服、专用鞋,戴帽子。必要时戴口罩、手套。做好手卫生。 2、(1)检查包装材料:包布、硬质容器一用一清洗,不洁、破 损不得使用;(2)根据装配图示核对器械的种类、规格、数量 并进行包装。拆卸的器械应进行组装后进行包装。(3)剪刀和血管钳等轴节类器械不应完全锁扣;有盖的器皿应开盖,裸放 时器皿间应用吸纸布或纱布隔开;管腔类物品应盘绕放置,保 持管腔通畅;精细器械及锐器等应采取保护措施。(4)灭菌包重量、体积要求:器械包不超过7公斤,敷料包不超过5公斤。脉动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不超过30x30x50cm。 3、包装方法:一般器械用单层包布密闭式包装;手术器械采用 双层包布密闭式包装。 4、封包要求:(1)封包前高度危险性物品灭菌包内应放置包内 化学指示物。(2)密闭式包装封包应严密,包外应有化学灭菌 指示物。(3)硬质容器应设置安全闭锁装置。5、标识:具有追溯性。应注明物品名称、包装者、灭菌器编号、灭菌批次、 灭菌日期和失效期。 灭菌1、灭菌:装载要求(1)、应使用专用灭菌架装载灭菌物品,灭菌包之间应留间隙,利于灭菌介质的穿透。 (2)、材质不相同时,纺织类物品应放置于上层、竖放,金属 器械类放置于下层。 手术器械包、硬式容器应平放;盆、盘、碗类物品应斜放,包 内容器开口朝向一致;利于蒸汽进入和冷空气排出。(3)、预真空和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的装载量不应超过柜室容积的90%;同时不应小于柜室容积的和5% 。

医院感染管理检查标准及要求

分值扣分标准 (一)无菌技术 1.护士进行各种无菌操作前用六步洗手法洗手、戴口罩,操 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2.进入病房的治疗车、配有快速手消毒剂。 3.各种注射执行一人一针一管。 4.静脉注射执行一人一止血带。 5.止血带用后浸泡消毒并干式存放,盛放止血带的容器1周消毒一次。 6.进行2人以上连续操作时,执行一人一洗手或手消毒。5分 1.不执行无菌操作1项扣 1分。 2.用后物品数量不符扣1 分。 3.浸泡液浓度及浸泡物品 不符合要求各扣1分。 4.缺少物品1项扣1分。 存放不符合要求1项扣1 分。 5.手处理不符合要求1人 次扣1分。 (二)无菌物品 1.专柜放置,层次清楚,定期检查,无过期物品,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应去除外包装后进入无菌物品存放区。 2.灭菌后物品包标识明确,包内有化学指示卡,包外有化学指示胶带,上写物品的名称、有效期、打包人、锅次、批次。3.各种医疗器械根据物品的性能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首选 高压灭菌。 4.未开启使用的无菌物品保存有效期应符合要求。 5.无菌物品开启时注明开启日期、时间,一经打开,使用时间≤24小时。 6.无菌敷料筒(干纱布、棉球、油纱等)每天更换并灭菌。7.持物筒、钳干存放,有灭菌标识和日期,每4小时更换一次。(原标准是每班更换) 8.接触无菌物品前应洗手或手消毒。5分 1.无菌物品存放不符合要 求1处扣1分。 2.无菌物品超过有效期1 件扣2分。 (三)使用含氯消毒剂的浓度要求 1.严格掌握各种消毒液的浓度与配制方法。 2.浸泡、擦拭一般物品用含有效氯500毫克/升的消毒液作用30分钟以上。 3.浸泡、擦拭被肝炎病毒、结核杆菌和细菌芽孢污染的物品用含有效氯2000毫克/升消毒液作用60分钟以上。 4.对一般的物品表面用含有效氯500毫克/升消毒液擦拭或均匀喷洒。2分 1.消毒液的浓度不符合要 求1处扣1分。 2.消毒时间不符合要求1 处扣1分。 3.护理人员不了解有效浓 度及消毒时间1处扣2分。 (四)治疗室及换药室(参考附件1) 1.分清洁区与污染区,分区符合要求,标识清楚。 2.各班操作前后用含氯的消毒液擦拭工作台及物体表面。3.治疗车、换药车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 4.治疗车用后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5.治疗盘用后,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6.所有浸泡物品,均不应超出液面。 7.擦拭抹布专用,用后消毒、清洗,晾干后备用。 8.重复使用的物品,用后立即浸泡消毒,送供应室高压灭菌。9.静脉注射用药抽吸后放入盘布或包布内(存放不得超过210分 1. 治疗室、换药室区域划 分不符合要求扣2分,标 示不清或无标识扣1分。 2.治疗车、换药车分层使用 不当扣1分,不清洁扣1 分。 3.药品使用超过开启时间、 物品使用超过消毒灭菌有 效期扣1分。 4.各种物品使用后消毒处

消毒供应中心检查包装灭菌区管理

消毒供应中心检查包装灭菌区管理 工作人员对清洗后的器械在该区域进行分类、整理、保养、配备、包装与灭菌等技术操作。 一、人员职责 1.负责清洗、消毒及干燥后器械的整理、检查、保养、配备、包装、灭菌等工作。应熟悉掌握各类器械的维护与保养,按规范要求对每件器械进行检查、查看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处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及锈斑器械、无损坏,功能完好。清洗质量不合格者重新清洗,锈蚀或损坏严重者应及时维修或报废。 2.各类器械包在 ERP系统中建立信息,并与条形码系统绑定。进入复用器械包管理与追溯系统,配包人员做好配包前物品准备工作,按照每天回收复用器械包的数量进行配置,确保包内容物的准确性。包包人员对每个器械包的包内容物进行数量、质量的检查,确定合格后再进行包装。 3.负责包装人员应按标准中要求进行包装,包装完整、松紧适宜、包外标识明确。 4.负责灭菌人员应经专业培训并持证上岗,熟练掌握各类灭菌设备的灭菌原理、性能要求、操作程序及常见故障排除,认真做好灭菌前的准备工作。 5.应按照标准规定的灭菌器装载原则进行器械包、敷料包的装载。按灭菌操作原则进行灭菌操作,灭菌器在运行中,操作员应密切观察

程序运行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6.负责各类灭菌器的日常维护和保养,能够判断和排除灭菌设备常见的故障,不能及时排除故障的及时汇报。请专业维修人员进行维修,维修后应验证是否达到要求,并做好维修记录。 7.在组长指导下做好工艺监测、化学监测、物理监测、批量监测、生物监测等,各项监测记录完善,保存完好,同灭菌器上打印的记录一起存放备案。 8.应按照检查包装灭菌区的管理制度做好该区的各项工作。 二、管理制度 1.该区域适用于对清洗后的医疗器械的整理、检查、保养、配备、包装、灭菌等技术操作。 2.进入该区域的人员应经过清洁区的缓冲间,并在缓冲间换鞋、更衣、戴圆帽,必要时戴口罩,按六步洗手法进行手卫生清洁后才能进入。 3.经清洗、消毒、干燥后的复用器械应通过双扉的全自动清洗机在检查包装灭菌区一侧的门进入该区,未经过去污处理的器械不得进入该工作区。严禁与工作无关的物品进入该区,该区使用周转车辆不得随意出入,必须进入的需进行去污处理,清洁后方可进入,应保持该区的清洁度。 4.检查包装人员应严格执行器械、器材、敷料及包装等质量控制,对每件器械、器材、敷料应进行检查,不合格品禁止使用。认真落实查对制度,确保包内容物准确无误。应按照WS 310.2-2009《医院消

第四章第13节《口腔诊疗器械消毒灭菌技术规范》.

《口腔诊疗器械消毒灭菌技术规范》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口腔科器械处理必须的配备的设备,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污物回收器具 B. 手工清洗池 C. 工作台 D. 牙科手机专用自动注油养护机 E. 超声清洗机及灭菌设备 2.口腔器械清洗方法包括( A. 手工清洗 B. 超声波清洗 C. 机械清洗 D. 以上都对 3.电动牙洁治器手柄宜选用什么方法清洗( A. 手工清洗 B. 超声波清洗 C. 机械清洗 D. 以上都对 4.牙科小器械及其他结构复杂的器械首选( A. 手工清洗 B. 超声波清洗 C. 机械清洗 D. 以上都对 5. 口腔诊疗器械应根据器械、器具的材料选择适宜的干燥温度, 金属类和塑料类的干燥温度分别是多少( A. 金属类干燥温度 70℃~90℃,塑料类干燥温度 50℃~60℃ B. 金属类干燥温度 70℃~90℃,塑料类干燥温度 65℃~75℃ C. 金属类干燥温度 100℃~120℃,塑料类干燥温度 50℃~60℃ D. 金属类干燥温度 100℃~120℃,塑料类干燥温度 65℃~75℃ 6. 口腔诊疗器械使用纸塑袋、纸袋包装是应密封完整, 密封宽度及包装器械距包装封口处应达到( A. 密封宽度≥ 4mm ,包装器械距包装封口处≥ 1.5mm

B. 密封宽度≥ 5mm ,包装器械距包装封口处≥ 2mm C. 密封宽度≥ 6mm ,包装器械距包装封口处≥ 2.5mm D. 密封宽度≥ 7mm ,包装器械距包装封口处≥ 3mm 7.碳钢材质的口腔诊疗器械灭菌方法宜选用( A. 压力蒸汽灭菌 B. 化学灭菌剂浸泡灭菌 C. 干热灭菌 D. 以上都不对 8.下列哪组口腔诊疗器械属于中度危险器械( A. 拔牙钳、牙挺、牙龈分离器、牙齿分离器 B. 刮治器、刮匙、挖匙、根管扩大器 C. 口镜、正畸钳、去冠器、牙科手机 D. 模型雕刻刀、牙锤、聚醚枪、技工钳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口腔科器械处理区,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 区域内按工作要求分为回收清洗区、保养包装及灭菌区、物品存放区 B. 回收清洗区承担器械回收、分类、清洗、除锈、干燥工作 C. 保养包装及灭菌区承担器械的保养、检查、包装、灭菌工作 D. 物品存放区存放消毒、灭菌后的物品, 以及去除外包装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回收清洗区与保养包装区之间可无物理屏障 2.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 灭菌器新安装或更换主要部件应进行灭菌性能确认 B. 灭菌器每使用 12个月应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C. 灭菌器维修后应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2013年消毒供应中心年终测试题(含答案)

消毒供应中心年终测试题 一.单选(2.5分×20题) 1、关于手工清洗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B) A 清洗人员必须采取标准防护 B 去除干固的污渍可用钢丝球、去污粉 C 必须在水面下刷洗器械,防止产生气溶胶 D 精密复杂器械应采用手工清洗 2、器械润滑时应使用(B) A 凡士林 B 水溶性润化剂 C 机油 D 液状石蜡 3、对于纸塑包装袋来说,推荐的放置方法是(A) A 垂直放置,这样有利于灭菌剂的穿透或冷凝水的排出 B 水平放置,这样有利于灭菌剂的穿透或冷凝水的排出 C 在灭菌柜的上层应该水平放置以减少冷凝水的滴落,下层应垂直放置以帮 助蒸汽的穿透和冷空气的排出 D 水平垂直均可,怎样放置对灭菌剂的穿透和冷凝水的排出没有影响 4、下列哪个描述是错误的(C ) A 强调专业清洗润滑但无需每次除锈 B 器械需要时进行除锈 C 反复除锈会减少器械再生锈的概率 D 润滑防锈剂建议使用前需要进行有效的清洗

5、从灭菌器卸载取出的物品冷却时间应超过(D) A 15分钟 B 20分钟 C 25分钟 D 30分钟 6. 供应室无菌区环境空气卫生学标准是下列那项:(A ) A.≤200cfu/m3 B.≤300cfu/m3 C.≤400cfu/m3 D.≤500cfu/m3 7、按照规范要求,消毒供应中心检查、包装及灭菌区温度和相对湿度应维持在 (B) A 16~21℃30~60% B 20~23℃ 30~60% C 20~23℃ 40~60% D 16~21℃ 40~60% 8、消毒供应中心对光的要求,下列哪项错误(C) A 普通检查 500- -1000 平均750照度单位 B 精细检查 1000—2000 平均1500照度单位 C 清洗池 500—1500 平均750照度单位 D 无菌物品存放区域200—500 平均300照度单位 9、纯化水电导率应符合(B)(25℃) A ≤10μS /cm B ≤15μS /cm C ≥10μS /cm D ≥15μS /cm 10、有较强的去污能力,能快速分解蛋白质等多种有机污染物的清洁剂是(D) A 碱性清洁剂 B 中性清洁剂

消毒供应中心检查包装灭菌区管理规范

消毒供应中心检查包装灭菌区管理规范 工作人员对清洗后的器械在该区域进行分类、整理、保养、配备、包装与灭菌等技术操作。 一、人员职责 1.负责清洗、消毒及干燥后器械的整理、检查、保养、配备、包装、灭菌等工作。应熟悉掌握各类器械的维护与保养,按规范要求对每件器械进行检查、查看器械表而及其关节,齿牙处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及锈斑器械、无损坏,功能完好。清洗质量不合格者重新清洗,锈蚀或损坏严重者应及时维修或报废。 2.各类器械包在 ERP系统中建立信息,并与条形码系统绑定。进入复用器械包管理与追溯系统,配包人员做好配包前物品准备工作,按照每天回收复用器械包的数量进行配置,确保包内容物的准确性。包包人员对每个器械包的包内容物进行数量、质量的检查,确定合格后再进行包装。 3.负责包装人员应按标准中要求进行包装.包装完整、松紧适宜、包外标识明确。 4.负责灭菌人员应经专业培训并持证上岗,熟练掌握各类灭菌设备的灭菌原理、性能要求、操作程序及常见故障排除,认真做好灭菌前的准备工作。 5.应按照标准规定的灭菌器装载原则进行器械包、敷料包的装载。按灭菌操作原则进行灭菌操作,灭菌器在运行中,操作员应密切观察

程序运行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6.负责各类灭菌器的日常维护和保养,能够判断和排除灭菌设备常见的故障,不能及时排除故障的及时汇报。请专业维修人员进行维修,维修后应验证是否达到要求,并做好维修记录。 7.在组长指导下做好工艺监测、化学监测、物理监测、批量监测、生物监测等,各项监测记录完善,保存完好,同灭菌器上打印的记录一起存放备案。 8.应按照检查包装灭菌区的管理制度做好该区的各项工作。 二、管理制度 1.该区域适用于对清洗后的医疗器械的整理、检查、保养、配备、包装、灭菌等技术操作。 2.进入该区域的人员应经过清洁区的缓冲间,并在缓冲间换鞋、更衣、戴圆帽,必要时戴口罩,按六步洗手法进行手卫生清洁后才能进入。 3.经清洗、消毒、干燥后的复用器械应通过双扉的全自动清洗机在检查包装灭菌区一侧的门进人该区,未经过去污处理的器械不得进入该工作区。严禁与工作无关的物品进入该区,该区使用周转车辆不得随意出入,必须进入的需进行去污处理,清洁后方可进入,应保持该区的清洁度。 4.检查包装人员应严格执行器械、器材、敷料及包装等质量控制,对每件器械、器材、敷料应进行检查,不合格品禁止使用。认真落实查对制度,确保包内容物准确无误。应按照 WS 310.2-2009《医院消

供应室各工作区域流程大纲纲要大纲.docx

康肾医院供应室器械、物品出入流程回收科室器械物品 去污区(分类、清洗、消毒、润滑、干燥) 检查、包装区(检查包装) 高压灭菌 无菌物品存放区(存放于无菌物品柜内) 发放 下送科室 供应室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工作流程

检查包装灭菌1、工作人员做好防护:在该缓冲区更换衣服、专用鞋,戴帽子。必要时 戴口罩、手套。做好手卫生。 2、目测或放大镜检查:对干燥后的每件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检查其清 洁度。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处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 1、工作人员做好防护:在该缓冲区更换衣服、专用鞋,戴帽子。必要时 戴口罩、手套。做好手卫生。 2、(1)检查包装材料:包布、硬质容器一用一清洗,不洁、破损不得使用;(2)根据装配图示核对器械的种类、规格、数量并进行包装。拆卸的器械应 进行组装后进行包装。( 3)剪刀和血管钳等轴节类器械不应完全锁扣;有 盖的器皿应开盖,裸放时器皿间应用吸纸布或纱布隔开;管腔类物 品应盘绕放置,保持管腔通畅;精细器械及锐器等应采取保护措施。(4)灭菌包重量、体积要求:器械包不超过 7公斤,敷料包不超过 5公斤。脉动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不超过 30x30x50cm。 3、包装方法:一般器械用单层包布密闭式包装;手术器械采用双层包布 密闭式包装。 1、灭菌:装载要求( 1)、应使用专用灭菌架装载灭菌物品,灭菌包之间 应留间隙,利于灭菌介质的穿透。 (2)、材质不相同时,纺织类物品应放置于上层、竖放,金属器械类 放置于下层。 手术器械包、硬式容器应平放;盆、盘、碗类物品应斜放,包内容器开口 供应室去污区工作流程

回收 分类 清洗 润滑及干燥1、工作人员做好标准防护:衣帽整齐,戴口罩、手套。 2、将科室污染器械物品回收后放入密闭污物车内,摘手套后进行手卫 1、工作人员做好标准防护:衣帽整齐,戴口罩、手套,穿该区专用鞋。 2、将器械物品根据材质、性状、精密程度、污染状况进行分类。 3、损伤性废物投入到锐器盒内,感染性废物投入到黄色污物袋内。 1、工作人员做好标准防护:衣帽整齐,戴口罩、护目镜、手套,穿该 区专用鞋及防湿围裙或罩袍,必要时戴面罩。 2、按清洗步骤进行清洗:初洗—洗涤—漂洗—终末漂洗(具体方法见 1、工作人员做好标准防护:衣帽整齐,戴口罩、手套,穿该区专用鞋。 2、在配置好的润滑油容器内浸泡器械1— 2 分钟捞出,用消毒后的清洁棉布擦干器械。 无菌物品存放区工作流程

利用信息化管理检查包装灭菌区工作流程探讨

利用信息化管理检查包装灭菌区工作流程探讨 发表时间:2016-04-28T11:45:52.320Z 来源:《心理医生》2015年10期供稿作者:关丽梅 [导读] 武鸣县人民医院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检查包装灭菌区的质量管理是保证无菌物品的灭菌质量。 关丽梅 (武鸣县人民医院广西南宁 530100) 【摘要】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追溯系统的使用,利用信息化管理检查包装灭菌区,提高了工作质量,优化了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流程,保证灭菌物品及时、准确供应,保证临床手术和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追溯系统;条形码;流程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0-0255-02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检查包装灭菌区的质量管理是保证无菌物品的灭菌质量,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的一个重要场所,医院内对检查包装灭菌区的结构建设,硬件设备,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等各方面都要进行严格控制[1],如何为临床科室及手术室提供各种质量保证的无菌包,加强检查包装的质量控制是消毒供应中心的一个重要环节之一,我院实施运用管理追溯系统对检查包装灭菌区进行质量管理采取的方 法是。 1.加强检查包装灭菌区人员专业素质培训 检查包装灭菌人员必须熟悉所有重复使用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性能和结构,熟悉和掌握各种器械的清洗质量要求,包装材料要求,器械装配流程,包装质量要求等,因此,本区域工作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以寻求管理与医疗发展上的平衡点,针对检查包装区的特殊性,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在专业基础知识、系统运行管理、专业实践、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展开学习,强化法制观念。 2.器械清洗结束后的处理流程 2.1 手工清洗结束后处理流程 装配人员从干燥箱内取出已经清洗的器械,包装前检查清洗质量及器械功能的完整性,利用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记录备案。清洗不合格器械及功能不全器械,按质量要求重新处理或更换器械,合格后记录,然后进行包装,包装完毕,打印条形码标签粘贴各类器械包上。条形码标签含有器械包名称、包装人员、锅号、锅次、灭菌日期、失效期等信息。 2.2 全自动清洗机清洗后器械处理流程 清洗结束后利用扫描枪先扫描含有包装人员个人信息的条形码,再扫描工作结束的条码标牌后,显示清洗机内已清洗的物品。包装前先检查器械清洗质量和器械功能完整性,在系统中登记有缺陷的器械,包装完毕,打印条码标签粘贴在各类器械包上。条形码标签含有器械包名称、包装人员、锅号、锅次、灭菌日期、失效期等信息。 3.灭菌流程设置与操作 经过上述处理及包装后的各类物品,需进入灭菌程序。物品包装打印的条码,是按照灭菌设备的类型、锅号,锅次给予不同信息的条形码,如脉动真空蒸汽灭菌器、环氧乙烷灭菌器、低温等离子灭菌器等。在装载各类物品进入灭菌器后,将打印同一锅号次待灭菌物品的条码合并打印,合成为合并条码。在灭菌各类物品前,消毒员扫描含个人信息的条形码,扫描所选择的灭菌设备的合并条码,选择灭菌程序进入灭菌过程。消毒员扫描个人信息后,也可单个扫描各类待灭菌物品包上的条码标签。再选择灭菌程序进入灭菌过程[2]。 4.结论 利用信息化管理追溯系统对检查包装灭菌区工作流程进行流程再造,改变了原有的手工记录模式中存在的缺陷,系统应用后,提高了记录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对各环节工作应用条形码作为连结的工具,将责任人和应用的设备、处理的器械、使用的科室等相联系,实行环节质量可追溯,提高了消毒供应中心检查、包装、灭菌环节工作质量,预防了院内感染发生,确保了患者安全。【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WS310.1-2009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WS310.2-2009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2009.

消毒供应中心检查包装区质量管理

消毒供应中心检查包装区质量管理的探讨 袁连英王小玲 摘要目的:加强消毒供应中心检查包装区质量管理措施,提高包装质量,确保灭菌物品的质量。方法:依据卫生部行业标准,对检查包装区从人员的培训、布局环境、包装材料、包装过程、包装监测以及包装评价等方面加强质量管理。结果:全面质量管理对提高包装质量具有关键作用。结论:包装质量的关键环节在于建立无菌屏障系统,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不断提升质量标准,科学、规范、严格的管理,建立健全的质量监控体系,才能有效提高包装质量,确保无菌物品的质量,从而保障医疗安全。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检查包装区;质量管理;包装质量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2.19.058 随着卫生部行业标准的出台及实施,消毒供应中心(CSSD)检查包装区的质量管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检查包装区的工作是对去污后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检查、装配和包装,是灭菌前的最后一道工序,其工作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灭菌效果,也是确保物品灭菌质量的关键环节。为保证工作质量,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加强CSSD检查包装区的质量管理十分重要。两年来我院CSSD通过加强检查包装区的质量管理,包装质量明显提高,现将方法总结如下。 1重视工作人员的岗位技能培训 定期进行理论专题讲课与岗位技能培训考核,科室成立以护士长为主的培训小组,依据2009年版行业标准并针对包装岗位特点制定出实用的包装流程和操作指引手册作为培训内容与考核标准。内容包括:包装材料选择种类、纺织品选用要求、包布检查流程、打包方式及技巧、消毒包规格、灭菌方式选择、灭菌标识的使用等流程及质量要求。由经验丰富的区域指导老师对科室所有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做到人人知晓,人人掌握,使每一位在岗人员能真正提高岗位技能。 2工作环境的要求管理 检查包装区是清洁区,可重复使用的物品经过去污处理后在此区域进行质量检查选配核对、包装等过程,去污处理后的物品在该区域暴露过程中,易被带有含菌量高的空气微生物再次污染。包装区域面积相对比例大,工作人数多,特别是器械在此区域停留的时间最长,工作过程要更加细致。因此,对工作环境管理重点需做好下面工作: 2.1对建筑的要求(1)检查、包装及灭菌区设清洁物品传作者单位:545006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供应室 袁连英: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递通道和人员出入缓冲间。(2)检查、包装及灭菌区保持相对正压[1]。 2.2对温度、湿度、尘埃的要求使用医用空调控制此区域的室温保持在20 23?,相对湿度30% 60%,换气次数10次/h。通过控制非工作人员及物品进入以及加强包装材料、敷料布单等物品来控制微粒。工作人员进入要洗手,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戴帽子。 2.3对照明的要求优先采用自然光线,对于普通检查照明要求照度在500 1000/lux,精细检查照明要求照度在1000 2000/lux[1]。合理布局是做好供应中心质量管理的前提条件[2]。我院CSSD经过全面整改建筑流程,使其布局达到了规范要求,良好的气流质量与工作环境以及足够的照明亮度,才能有效保证检查包装区的质量。 3重视包装材料的质量要求 认真选择正确的包装材料是做好无菌质量控制的基础,包装材料应符合GB/T19633的要求。开放式储槽不应用于灭菌物品的包装。纺织品还应符合以下要求:为非漂白织物,包布除四边外不应有缝线,不应缝补;初次使用前应高温洗涤,脱脂去浆、去色;应有使用次数的记录[1]。CSSD根据临床需要、经济条件以及医院环境选择了棉织包布,无纺布,纸塑袋。3.1使用棉织包布的质量管理应选择织物密度(经向+纬向=纱支根数)≥140支纱/平方英寸的棉织包布,新的棉织包布首次使用前必需进行高温洗涤,去浆,进行生物监测,连续3次合格后才可使用。做到一用一清洗,无污渍,灯光检查无破损,不使用潮湿、缝补的包布。包装手术器械时,由2张棉布组成一层,进行2次包装。多用于周转快速的诊疗包 参考文献 [1]郝瑞生,王发强.现代医院质量管理的金标准—病人满意率[J].中国医院,2003,7(5):29-31. [2]金其林,舒卿,郑丽芬,等.医院实施感动服务的实践与体会[J].医学临床研究,2004,21(9):1020-1022. [3]唐贝.有效沟通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1):67-68.[4]陈文龙.创建节约型医院推进精细化管理[J].现代医院管理,2010,8(1):30-31. [5]邓行爱,郑耀珍.给与人文关怀深化整体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9):707-708. (收稿日期:2012-04-13) (本文编辑刘学英) · 99 ·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年第9卷第19期(上半月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