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操作 自主建构

动手操作    自主建构
动手操作    自主建构

动手操作自主建构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知识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也就是说,完善和发展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是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符合学生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诱发学生探索思考与问题有关的活动,把学习的主要任务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在亲自参与的各种活动中建构知识,发展能力. 下面以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为例,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三角形?

生: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课件演示)

师:是不是只要有三条线段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大部分学生认为能围成三角形,个别学生认为不一定)同学们意见不一致,到底哪种猜想是对的呢?我们就亲自动手围一围吧!(老师课前为每位学生发了标有长度的小棒,一组是黄色的小棒长度分别为6厘米、7厘米、8厘米. 一组是红色的小棒长度分别为3厘米、6厘米10厘米,同桌的小棒颜色不同. )

生:我拿的是红色小棒,怎么围不成三角形呢?(满脸困惑)师:其他的红色小棒围成了吗?(没有)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存在的问题及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存在的问题及培养

————————————————————————————————作者:————————————————————————————————日期: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存在的问题及培养-教师教育 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存在的问题及培养 文/柳絮 动手操作是小学生喜欢的活动,也是新课改大力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描述过手和脑之间的联系:“手能使脑更明智,脑能使手变成创造、聪明的工具。”这充分体现了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必要性,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就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从而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掌握更牢固。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多提供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对动手操作还存在认识上的偏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通过笔者教研及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课堂上,教师的演示代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及时的调动起来,抑制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2.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学生一般只注意动手操作,追求结果,而忽视经历数学知识获取的全过程。 3.课堂上,教师给学生明确的暗示,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是“做”数学的形,而少了“思”数学。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不到发展,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4.课堂上,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结果,但让学生说说知识获得的过程,就非常费劲,学生不能用书面语言来准确的表达。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就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一、培养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经历数学知识获取的全过程数学的学习不能光靠背、记,而应适当的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因为,通过探索与引导,能在自己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理解已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使探索性得到开拓,创新性得到发展。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之后,有这样一道习题,在长是10厘米,宽是6厘米的长方形中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部分的是什么图形,面积是多少?这个问题,部分同学就无从下手,我就让学生从动手做中去体验知识获取的全过程。先让学生做一个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然后从长方形中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学生会发现,剪出的最大正方形边长就是长方形的宽,原长方形的长就剩下4厘米,让学生把数字标在上面,这时学生会发现,剩下的部分是一个长方形,而且原来长方形的宽6厘米就是剩下长方形的长,标出的4厘米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宽。通过动手做,学生明白了全过程,学生知道剩下图形是长方形,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面积就是6×4=24平方厘米。接下来同类问题的计算就非常简单了。再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张正方形的纸片,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一把剪刀。一上课,就指出:“今天我们学习三角形内角和,看谁能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通过剪、拼、折等方法,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通过认真剪拼,讨论。不一会儿,有的说:“我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掉,拼成平角,平角是180°,所以,我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有的说:“我与他的方法不一样,我把正方形纸片沿着一条对角线剪开,剪成两个三角形。正方形的内角和360°,所以三角

二年级数学动手操作题练习

二年级数学动手操作题练 习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二年级数学动手操作题练习(一) 一、连一连 5个2相加2+5 四()二十四 7×8 2+2+2+2 5×3 ()五十五 5×3 2和5相加 2×5 六九() 3×7 5+5+5 5×5 七()五十六 6×4 5个5相加2×4 ()七二十一 9×6 二、画一画: ΔΔΔΔ _____ 1. 2×3 ΔΔΔ _______ ○○○○○○○○○○ _ _______ ___________ 2. 4×5 ○○○○○○○○ 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 3.画 ○12个6:○23个4: 三、下列各是什么角?连一连。 直角钝角锐角 四、将下面图中的直角用“∟”标出来 五、画一画。 (1)画一个锐角(2)画一个钝角(3)画一个直角 六、排一排 ()<()<()<()<()<()<() 七、请你帮小华指出下图中共有()个角,()个直角,再加上一条线使它共有六个直角。 八. 先圈一圈,再写出算式。 15个,每3个一份,分成了几份?算式:

15个,每5个一份,分成了几份?算式: 九. 先画一画,再写出算式。 (1)8个☆,每2个一份,分成了几份 算式: (2)8个☆,每4个一份,分成了几份 算式: (3)12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算式: (4)10个☆,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几个 算式: 十、根据要求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 (□是○的4倍)□□□□□□□□□□□□□ (△是○的5倍)△△△△△△△△△△△△△△△十一、画一画,使△的个数是○的5倍。 ○○○○○○

动手操作能力教学反思

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动手操作容易吸引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课堂上亲手动一动,胜过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讲解。我们要改变以往在数学课堂上学生默默观看,教师忙忙碌碌操作演示的被动学习模式。但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几个问题。 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新课标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几个问题,下面谈谈我的粗浅认识和体会。 一、动手操作,要注意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规律 “实践出真知”这个浅显易懂的哲理告诉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实践得来的。实际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都是前人在实践中得到的。所以我们也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用实践来验证知识,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操作的过程就是知识应用的过程,也就是形成技能的过程。如果说教学生怎样想是明于心,那么教给学生怎样做就是动手。而技能又是练出来的,要培养多动脑、多动手的习惯。 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轴对称》一课时,让学生自己经过动手操作,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只有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生的心智才能得到开发。只有让学生有时间,有条件去接触,参加实践,才能锻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发现规律。 二、动手操作,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创新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可以通过学习、训练得到开发、强化和提高。在数学课中,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创造机遇,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例如;在教学《中心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让学生先观察几幅图,想想这些图形是什么,是怎么组成的?用

小学数学课堂动手操作存在问题分析及其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014369227.html, 小学数学课堂动手操作存在问题分析及其对策 作者:黄素娟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第16期 摘要动手操作对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实的课堂中,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得到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少,而且大部分的动手操作活动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中动手操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提高数学课堂动手操作的有效性,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动手操作问题对策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出自他的指尖上。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曾经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而数学又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动手操作活动可以把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经历,是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桥梁,对学生学习数学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得到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少,而且大部分的动手操作活动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要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教师就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数学课堂中的动手操作活动可以有效地沟通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做数学”中真正理解数学。因此,动手操作活动应该是经常性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经常看到老师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生硬地切断知识形成的过程,硬生生地把知识点讲授给学生;为了避免学生出错,教师准备了所有的学具,规定了操作的方法,学生的动手操作知识季节模仿老师的方法,虽然得到了标准的答案,但是没有任何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积极性,更没有在错误中学习的机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之前根本没有弄清动手操作的目的,缺乏课堂组织调控能力,让动手操作活动处于凌乱无效的状态。 本次调查共抽取了三个学校的12个班共525名四年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喜欢学习数学,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数学很难。他们都知道动手操作会对学习有帮助。但是学生得到动手操作的机会并不多,大部分的操作活动通常是老师先演示一次,学生再模仿操作,而且操作的内容大多是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等。调查结果也显示在操作的过程中,很多学生认为“一般”或“不好,很乱”。调查结果再次显示我们的数学课堂的动手操作活动的缺失与低效。追其原因,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认识层面和操作层面这两大层面的原因:

二轮专题复习 动手操作问题

中考第二轮专题复习九:动手操作问题 【知识网络梳理】 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为了体现教育部关于中考命题改革的精神,出现了动手操作题.动手操作题是让学生在通过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设计有关的问题.这类题对学生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体现新课程理念. 操作型问题是指通过动手测量、作图(象)、取值、计算等实验,猜想获得数学结论的探索研究性活动,这类活动完全模拟以动手为基础的手脑结合的科学研究形式,需要动手操作、合情猜想和验证,不但有助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有助于养成实验研究的习惯,符合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研究式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微科研”活动,提倡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指导思想.因此.实验操作问题将成为今后中考的热点题型. 题型1动手问题 此类题目考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它包括裁剪、折叠、拼图,它既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往往与面积、对称性质联系在一起. 题型2证明问题 动手操作的证明问题,既体现此类题型的动手能力,又能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进行全等、相似等证明. 题型3探索性问题 此类题目常涉及到画图、测量、猜想证明、归纳等问题,它与初中代数、几何均有联系.此类题目对于考查学生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领会研究问题的方法有一定的作用,也符合新课改的教育理念. 二、【知识运用举例】 (一)动手问题 例1.将正方形纸片两次对折,并剪出一个菱形小洞后展开铺平,?得到的图形是() (第1题) (第2题) 例2.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EM、FM为折痕,折叠后的C点落在B′M或B′M的延长线上,那么∠EMF的度数是() A.85°B.90°C.95°D.100° 例3.(2006年广州市)如图(1),将一块正方形木板用虚线划分成36个全等的小正方形,然后,按其中的实线切成七块形状不完全相同的小木片,制成一副七巧板.用这副七巧板拼成图(2)的图案,则图(2)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整个图案面积的() A.22B. 1 4C. 1 7D. 1 8 (第3题) (第4题) 例4.(2006年河南省)如图(1)所示,用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三块直角三角形木板,恰好能拼成如图(2)所示的四边形ABCD,若AE=4,CE=3BF,?那么这个四边形的面积是___________. (二)证明问题 例5.(07浙江省)如图1,小明将一张矩形纸片沿对角线剪开,得到两张三角形纸片(如图2),量得他们的斜边长为10cm,较小锐角为30°,再将这两张三角纸片摆成如图3的形状,但点B、C、F、D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点C与点F重合(在图3至图6中统一用F表示) (图1)(图2)(图3)小明在对这两张三角形纸片进行如下操作时遇到了三个问题,请你帮助解决. (1)将图3中的△ABF沿BD向右平移到图4的位置,使点B

重视动手操作促进思维发展

重视动手操作促进思维发展

————————————————————————————————作者:————————————————————————————————日期:

重视动手操作促进思维发展-小学数学论文-教育期刊网 重视动手操作促进思维发展 文/张珍玉 思维始于动作,动作启动思维,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如今,动手操作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已经在教学实践中为广大数学教师所接受。况且小学数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而小学生又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直观的、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数学活动,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巧妙地把以数学思维为核心的脑活动和动手操作活动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操作中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 一、在操作中建立概念,促进思维 小学生形成概念的过程是“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号”,在教学概念时,要紧紧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尽量让学生进行感知性操作,形成正确表象,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帮助学生建立清晰而准确的概念或抽象概括出新的规律。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既是10以内加法的延伸,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多位数加法的基础,正是认知的生长处,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这一内容时,要充分利用学具(小棒),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动手操作。就以9+4为例: 1.(1)9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成10根小棒? (2)另一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3)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 2.(1)4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成10根小棒?

2016届安徽中考数学总复习+专题跟踪突破三方案设计与动手操作型问题(含答案)

专题跟踪突破三 方案设计与动手操作型问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如图,在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部作一个长方形ABCD ,其中AB 和BC 分别在两直角边上,设AB =x m ,长方形的面积为y m2,要使长方形的面积最大,其边长x 应为( D ) A .4 m B .6 m C .1.5 m D.5 2 m 2.(2014·台湾)图为歌神KTV 的两种计费方案说明.若晓莉和朋友们打算在此KTV 的一间包厢里连续欢唱6小时,经服务生试算后,告知他们选择包厢计费方案会比人数计费方案便宜,则他们至少有多少人在同一间包厢里欢唱?( C ) A .6 B .7 C .8 D .9 3.如图,水厂A 和工厂B ,C 正好构成等边△ABC,现由水厂A 向B ,C 两厂供水,要在A ,B ,C 间铺设输水管道,有如下四种设计方案(图中实线为铺设管道路线),其中最合理的方案是( D )

4.(2013·黄石)把一副三角板如图甲放置,其中∠ACB=∠DEC=90°,∠A=45°,∠D=30°,斜边AB=6,DC=7,把三角板DCE绕点C顺时针旋转15°得到△D1CE1(如图乙),此时AB与CD1交于点O,则线段AD1的长为( B ) A.3 2 B.5 C.4 D.31 二、填空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5.某班级为筹备运动会,准备用365元购买两种运动服,其中甲种运动服20元/套,乙种运动服35元/套,在钱都用尽的条件下,有__2__种购买方案. 6.动手折一折:将一张正方形纸片按下列图示对折3次得到图④,在AC边上取点D,使AD =AB,沿虚线BD剪开,展开△ABD所在部分得到一个多边形,则这个多边形的一个内角的度数是__135°__度.

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浅析

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浅析 发表时间:2018-08-14T09:49:22.827Z 来源:《建筑模拟》2018年第12期作者:黄宏浩 [导读] 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有些缺陷,与世界顶尖技术有一定的差距,在以后的发展中还需要更多的创新的发展,带动整个机械自动化行业的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佛山华盾人防工程有限公司广东佛山 528300 摘要:所谓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就是将相关的自动化技术与机械工程技术结合到一起,能够提高机械工程领域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传统的机械工程设备使用纯机械构造,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来操控机器,不仅效率低下,而且产品的质量也参差不齐,很难批量生产高质量产品。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大大的改善了这个问题,解放了工作人员的双手,提高了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和产品的质量。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有些缺陷,与世界顶尖技术有一定的差距,在以后的发展中还需要更多的创新的发展,带动整个机械自动化行业的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浅析 1导言 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机械工程在生产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机械工程自动化既是当前的热点也是发展过程当中的难点,机械的自动化能够为生产制造行业带来市场竞争力,属于机械工程行业的前沿技术以及核心技术之一。解决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当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机械工程行业的整体发展。 2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现状 机械工程的发展始于工业社会,自从蒸汽机被发明之后,机械设备有了全新的动力源,机械制造业由此为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是后期出现的一种通过多种类型的科学技术手段,使机械设备能够自动进行运转和控制的技术类型。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既是生产型企业的重要砝码,也是提高社会整体的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无论是电子信息、金属冶炼、石油化工各种类型的产业都离不开机械工程的应用。机械自动化技术具有能够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作业安全性、稳定性,压缩生产成本等方面的优势,技术的成熟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管理水平亟待提升 科学管理对于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实施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其不仅能够有效发挥出自动技术的价值,从而提升工业生产效率,同时还能够提升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速度。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范围内的机械自动化技术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部分企业仅仅关注于企业效益的提升,却没有真正有效的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自动化技术管理制度,从而降低了自动化技术的使用实效。加之,我国诸多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都引进于国外,其投入成本相对较大,这就更加依赖于自动化技术的科学管理,以此提升技术应用实效。然而实际上,我国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管理水平是相对较低的,从而也阻碍了生产工作效率的提升。 3.2 技术型人才以及管理型人才极度匮乏 在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过程中,需要优秀技术型人才积极研发新技术、突破技术壁垒,此外也需要优秀管理型人才进行科学管理,从而提升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实效。但是,我国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型、管理型人才都相对缺乏。之所以存在这样的窘境,主要是由于机械工程自动化教学实际中,过度重视理论教学,没有根据工业生产对自动化人才的实际需求展开技术实践及管理教学,从而自然就造成了人才短缺的现状。 3.3 研究教育投入有所欠缺 要想发展某项技术,就应该从教育与研究两个方面入手,培养具有扎实技术功底及研究能力的人才。除此之外,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就应该切实加强研发投入,保障研究资金的充足性,从而逐渐通过深入的研究掌握核心技术并引领技术创新。现目前,我国在机械自动化技术研发上的投入还相对不足,并不能有效刺激自动化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改革创新。 3.4 自动化技术应用效果不佳 “应用效果”是评估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实效的标准之一,也是突出自动化技术实际效用关键因素。但是纵观我国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其应用效果却不甚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集成自动化技术应用成果不佳,从而导致自动化生产的效率不高;其二,智能型自动化技术水平较低,不能有效减少自动化操控人力资源成本,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动化设备的生产效率。总而言之,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效果还亟待提升。 4改善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措施 4.1提高机械工程自动化人员的自身素质 在当下这个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最重要的是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这是某个企业的名言。对于机械工程自动化行业也是一样的,现当下机械行业人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管理者中都有许多能力不好的,当然这是机械自动化行业发展太快引起的,势必会导致从业人员素质难以保证,所以提高机械自动化行业人员的的自身素质迫在眉睫。作为机械自动化工作者,机械自动化工作人员时应该具备最根本的专业知识,其次应该有一定的动手操作的能力,这只是从从业者的自身出发,当然这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其次应该定时不定时的组织机械自动化工作人员参加培训实习,这样对于提高工作人演的的自身素质,或是机械自动化行业管理者的职业素质,无论是管理者或是普通职工,都应该给他们先进的最新的行业知识,这对也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这些从业者,对于他们加以培训,给他们各岗位最先进的知识技能,这对于机械自动化管理者的效率和安全意识的加强最为重要。机械从业人员的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企业的效益和安全管理也就提高了。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对于机械行业的工作人员而言,更加的重要,思想工作是动力和导向的统一,思想工作会使得员工从心里认识到工作责任对于自己的重要性,认识到了工作重要性的员工,才会在工作中认真的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如果每一位机械自动化的工作人员都认真的对待管理问题,这对于机械行业员工来说,这他们有一个好的导向,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4.2明确发展方向 机械工程自动化是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同时在改革开放后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机械自动化也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发展,从最初的人

2013-2014学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动手操作题》复习训练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小数数学六年级复习动手操作题训练 班级姓名分数 1、按要求在下面方格中作图并完成填空。 (1)画出图形①中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2)量一量:图②三角形ABC中,顶点A在顶点C的()偏()()°方向。(3)画出图②中三角形ABC绕顶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后的图形。 (4)画出图③中梯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放大后的梯形的面积是()cm2。 (5)画出图④向右平移4格后的图形。 上面 3、量一量、算一算、画一画。 (1)体育馆与校门之间的图上距离是()厘米。经考察:体育馆与校门之间的实际距离为75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10 (2) 校园内有一个圆形花坛,花坛的圆心在校门北偏东500方向距校门50米处,花坛半径为25米,请在图上画出这个圆形花坛。 4.按要求画一画。 5.按要求画一画。 6.按要求填一填、画一画。(1格代表1cm 2) (1)画出图①中长方形绕A 点逆时针方向旋转90°后的图形;旋转后,C 点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 )。 (2)画出图②中三角形按3:1放大后的图形,放大后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2。 (3)请在方格纸空白处设计一个面积为12㎝2的轴对称图形,并画出1条对称轴。 体育馆 9 1113 1 23 4 5 6 7 8 10 12 14 0 15 16 17 18 19 20 3 7 4 1 2 5 6 8 9 (1)过A 点分别画出直线b 的垂线和平行线。 (2)在方格中画出从左面观察 下图所看到的图形。 b A C ① ② (1)在下图中表示出少年宫的位置: 少年宫在学校西偏北25°方向900m 处。 (2)以学校所在点为圆心,画一个半 径450m 的圆。

动手操作对培养思维的作用

从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动手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起点,它可以展现知识的构成过程,分散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直观表象,以便把新的知识内化成符合自己认识水平的知识结构。教学中有效地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摆一摆,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这是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能够切实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把思维训练落到实处。凭借多年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操作,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动手操作,可以引导思维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积极地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同时也给学生指明了思维的方向和思考的方法。如教学“凑十法”,由于一年级学生思维还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算理,我决定采用摆圆片的方式来辅助教学。例题是“9+2”,这对于学生虽然是一个全新的内容,但是学生刚学过10加几的加法,我让学生先拿出9个白色的小圆片,再拿出2个红色的,问:用什么方法可以很快知道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呢?摆摆看!于是学生便积极的摆弄起来,很快就有同学说出了“凑十”的方法,他将1个红色的小圆片移动到白色的圆片中凑成十个,一下就看出共有11个小圆片了。这种方法既直观又好掌握,便于学生理解,学生的思维也自然而然地得以引导。然后老师又出示类似的题目加以推广和巩固,加深学生对“凑十法”的印象,轻松的突破了教学难点。又如在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时:出示12-9,直接提问学生是怎么算的?由于破十法对于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比较陌生,所以学生的计算方法还是停留在比较单一的“想加法做减法”,此时学生的思维完全处于一种狭隘的状态,此时操作非常必要。事实也证明,当学生用小棒操作之后思路完全打开,又出现了两种非常好的计算方法: 方法1:先从12根里面拿掉2根,再从一捆里拿掉7根,剩下就是3根,所以12-9=3。 方法2:先从一捆里拿掉9根,剩下的1根和2根小棒放在一起就是3根,所以12-9=3。 所以利用学具操作对于解决问题十分重要,当学生处于思维停滞状态时,小棒一摆,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得到了发散,运算的思维也开阔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操作学具,把抽象的思维和具体的实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又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动手操作,可以促进思维 对于小学生来说,思维离不开形象和动作,所有知识的获得和结论的概括均始于对研究对象的操作活动之中。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抓住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去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既可使学生获取知识,又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先用分苹果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1/2,再用折纸的方法理解了1/2之后,放手让学生折纸,通过小组合作,想折几分之几就折几分之几。大大激发了他们主动参与的深度,使

低年级动手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低年级动手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适当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不仅能有效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的矛盾,而且对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和数学思维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针对以往教学忽视学生实践的、感性的、操作的活动的状况,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尤其是通过动手操作解决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得到长期从事低年级教学的教师们的共识,因为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都是经历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这样三个阶段。同时,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具体形象思维逐步上升。他们的思维是一个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只有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积极思考,才能有效地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形象性的矛盾。因而现在课堂上呈现较多的操作活动,这是合理的。于是,学生动手操作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重视,特别是公开课、比赛课中,都喜欢让学生“动动手”。可从一些课堂教学状况看来,在这些动手操作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有些操作只是一种“摆设”而已,在这种操作情境中,学生被迫沦为是一个熟练的、机械的操作工。这些操作活动流于一种形式,有些课堂上甚至出现了操作错位的现象。因为动手操作毕竟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如果本末倒置,把手段当作目的来追求,势必导致为操作而操作;形式上热热闹闹,内容上乱七八糟,该讲的没讲清,该听的没听懂,课堂秩序失控,使动手操作的功效发生变异。

聊城市中考数学专题复习讲义动手操作

中考数学专题:动手操作题(含答案) 操作型问题是指通过动手测量、作图(象) 、取值、计算等实验,猜想获得数学结论的探索 研究性活动,这类活动完全模拟以动手为基础的手脑结合的科学研究形式,需要动手操作、 合情猜想和验证,不但有助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有助于养成实验研究的习惯, 符合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研究式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微科 研”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 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 力的指导思想. 类型之一 折叠剪切问题 折叠中所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解决该类问题的基本方法就是,根据“折叠后的图形再展 开,则所得的整个图形应该是轴对称图形”, 求解特殊四边形的翻折问题应注意图形在变 换前后的形状、大小都不发生改变,折痕是它们的对称轴.折叠问题不但能使有利于培养我 们的动手能力,而且还更有利于培养我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将一正方形纸片按下列顺序折叠,然后将最后折叠的纸片沿虚线剪去上方的小三角形. 将纸片展开,得 到的图形是 3. 如下左图:矩形纸片 ABCD AB=2,点E 在BC 上,且AE=EC 若将纸片沿 AE 折 叠,点B 恰好落在AC 上,则AC 的长是 . 4. 如上右图,在正方形纸片 ABCD 中,对角线 AC BD 交于点0,折叠正方形纸片 ABCD 使AD 落在BD 上,点A 恰好与BD 上的点F 重合.展开后,折痕 DE 分别交 AB AC 于点E 、G.连接GF.下列结论:①/ AGD=112.5 :②tan △ 0GD ④四边形 AEFG 是菱形;⑤BE=20G 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类型之二 分割图形问题 分割问题通常是先给出一个图形(这个图形可能是规则的,也有可能不规 则) 你用直线、线段等把该图形分割成面积相同、形状相同的几部分。解决这类问题的时 候可以借助对称的性质、面积公式等进行分割。 5. 如图所示的方角铁皮, 要求用一条直线将其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 请你设计两种不同的 分割方案(用铅笔画图,不写画法,保留作图痕迹或简要的文 字说明). 6. 如图1 , △ ABC 中,/ C =90 ,请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直线, 把厶 ABC 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不写作法,但须保留作图痕迹) A C D 匚口-0-H 2. 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纸片对折,折痕为 ----------- AB 再以AB 的中点0为顶点把平角/ AOB 三等分,沿平角的三等分线折叠,将折叠 A ---------------- 后的图形剪出一个以 0为顶点的等腰三角 后得到的平面图形- -定是 A.正三角形 B .正方形 C .正五边形 D .正六边形 / AED=2

备战中考专题--动手操作型专题(含答案)

中考百分百——备战2008中考专题 (动手操作型专题) 一、知识网络梳理 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为了体现教育部关于中考命题改革的精神,出现了动手操作题.动手操作题是让学生在通过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设计有关的问题.这类题对学生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体现新课程理念. 操作型问题是指通过动手测量、作图(象)、取值、计算等实验,猜想获得数学结论的探索研究性活动,这类活动完全模拟以动手为基础的手脑结合的科学研究形式,需要动手操作、合情猜想和验证,不但有助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有助于养成实验研究的习惯,符合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研究式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微科研”活动,提倡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指导思想.因此.实验操作问题将成为今后中考的热点题型. 题型1动手问题 此类题目考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它包括裁剪、折叠、拼图,它既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往往与面积、对称性质联系在一起. 题型2证明问题 动手操作的证明问题,既体现此类题型的动手能力,又能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进行全等、相似等证明. 题型3探索性问题 此类题目常涉及到画图、测量、猜想证明、归纳等问题,它与初中代数、几何均有联系.此类题目对于考查学生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领会研究问题的方法有一定的作用,也符合新课改的教育理念. 二、知识运用举例 (一)动手问题 例1.将正方形纸片两次对折,并剪出一个菱形小洞后展开铺平,?得到的图形是(C) (第1题) (第2题) 例2.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EM、FM为折痕,折叠后的C点落在B′M或B′M的延长线上,那么∠EMF的度数是(B) A.85°B.90°C.95°D.100° 例3.(20XX年广州市)如图(1),将一块正方形木板用虚线划分成36个全等的小正方形,然后,按其中的实线切成七块形状不完全相同的小木片,制成一副七巧板.用这副七巧板拼成图(2)的图案,则图(2)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整个图案面积的(D) A 22B. 1 4 C. 1 7 D. 1 8

浅析幼儿园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

浅析幼儿园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观看研修视频,使我深深得感悟到:作为幼儿一日活动环节中的区域活动,在主题背景下是幼儿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自我完善的活动,成为幼儿开发潜能、张扬个性的有效捷径。视频中区域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让人爽心悦目,她们的区域活动是如此有序,区域环境创设是如此巧妙,孩子玩的很尽兴,开心快乐,效果是显而易见、一目了然的。根据我班幼儿的特点,通过对区域活动的反思,发现区域活动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一、我班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区域设置与活动的开展流于形式。 在区域设置上通常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意愿,结合教室的结构来布置,位置固定不变,内容不全面,不适合幼儿的意愿兴趣,因此孩子就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区域活动,某些区域的创设也就仅仅成了一种装饰或点缀。 2、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不适宜。 材料的提供不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年龄发展特点。投放的材料相对单一,且时间长,幼儿容易丧失兴趣,并且幼儿动手操作的材料少,不利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3、区域活动和其他教育活动缺乏足够的联系。 我班在设计和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没有将区域活动与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其他教育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教育合力。如:大班在进行集体活动《认识时钟》时,我们在数学区放有大量的数的分合甚至

加减的材料,却没有认识时钟的材料;在美工区孩子们在用像皮泥做花、做小动物,但没有人做时钟;在娃娃家里也没有看到时钟…… 4、.区域活动中教师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角色不到位。 教师虽然明确自己在活动中的角色是观察者、合作者和指导者,但是面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区域活动内容时对自己身份的把握不是很清楚,使区域活动的指导流于形式,更谈不上扎实、有效的开展。 二、、幼儿园区域活动问题的对策分析。 1、教师对区域活动要有足够清楚的认识。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教师通过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探索与交往,通过实践操作、感知、体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并在充满愉悦和自信的体验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和终身受用的良好品质。 2、区域活动材料投放要适宜,是材料充分“活”起来。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是通过游戏材料来实现的,幼儿的兴趣来自于对材料的操作,幼儿的发展也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教师要善于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一起丰富和完善各区域的活动材料,并考虑材料的多用性、安全性和开放性。除考虑教育的需要外,幼儿兴趣及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忽视,使幼儿在操作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地发展。 3、区域活动活动与其他教育活动相辅相成。 教师在设计区域环境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

如何在动手操作中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

如何在动手操作中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操作活动能很好地使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有利于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下面韦老师的一节六年级数学课《圆锥的体积》的教学,在这方面给了我很多启示。 课始,教师提出—— 师:你们是凭什么来判断手中圆锥的大和小的? 生1:我们组是直接看的。 生2:我们组用圆柱体切割的方法推的。 生3:我们组是通过比高矮得出的。 生4:我们组是剪开侧面,看侧面的大小得出的。 生5:我们组不仅比它们的高,还比它们的底面,是通过这两者得出来的。 师:你们猜一猜圆锥的体积可能与哪些数学量有关? 学生讨论后发言—— 生1:我们认为它的体积与高和底面积有关。 生2:我们认为它的体积与高和底面半径有关。 …… 教师在此处及时进行了引导—— 师:我们刚学过的圆柱体积就与底面积和高有关系,那么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是否也有关系呢? 生:可能有关系。 师:为了验证同学们的猜想,下面我们分组做实验。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看看几次正好装满。(教师为各组准备的空圆锥和空圆柱,有的是等底等高的,有的不是等底等高的)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后——

师:从倒沙的次数看,两者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生1:我们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三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生2:我们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四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四分之一。 生3:我们也是三次装满的,我们认为是三分之一,不是四分之一。 生4:我们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不到三次就将空圆柱装满了。 …… 结论的不确定,让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学生要求交换实验工具进行实验,教师理所当然地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几分钟后,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说服不了谁。而这也正是即将水到渠成之时,教师及时发问——师:你们把实验用的圆锥和圆柱进行比较,觉得哪个结论最恰当?是二分之一、三分之一、还是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呢? 学生迟疑片刻后,大多数都回答是三分之一。教师马上又问—— 师:什么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生(齐):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它们的体积有这种关系。 我们看到,课堂上通过学生的猜想、操作、观察、比较,让他们感受到了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提升了思维的价值,发展了有效的思维方式。 听课评课: 韦老师的这节课,实现思维的有效提升必须激发学生内在需求。案例中教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了课堂,走进了小组合作学习。当他们自主地用高与底面同或不同的圆锥和圆柱进行动手操作活动时,自然地引发了不同结论的争论,此时学生产生了要进一步操作验证的内在需求,教师及时地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增强了对实验条件的辨别能力和对多余信息的判断能力。不难看出,学生学得主动,感受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有效提升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实现思维的有效提升必须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时空。动手操作活动,学生一般都饶有兴趣,但如果教师的活动方案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想象力,不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那么思维的有效提升就是一句空话。在教材中,《圆锥

浙教版初中数学初三中考冲刺:动手操作与运动变换型问题--知识讲解(提高)

中考冲刺:动手操作与运动变换型问题—知识讲解(提高) 【中考展望】 1.对于实践操作型问题,在解题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情趣与价值,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综合能力,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要求之一,因此,近年来实践操作性试题受到命题者的重视,多次出现. 2.估计在今年的中考题中,实践操作类题目依旧是出题热点,仍符合常规题型,与三角形的全等和四边形的性质综合考查.需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图形的设计与操作问题,主要分为如下一些类型: 1.已知设计好的图案,求设计方案(如:在什么基本图案的基础上,进行何种图形变换等). 2.利用基本图案设计符合要求的图案(如:设计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面积或形状符合特定要求的图形等). 3.图形分割与重组(如:通过对原图形进行分割、重组,使形状满足特定要求). 4.动手操作(通过折叠、裁剪等手段制作特定图案). 解决这样的问题,除了需要运用各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平移、轴对称、旋转、位似)外,还需要综合运用代数、几何知识对图形进行分析、计算、证明,以获得重要的数据,辅助图案设计.另外,由于折叠操作相当于构造轴对称变换,因此折叠问题中,要充分利用轴对称变换的特性,以获得更多的图形信息.必要时,实际动手配合上理论分析比单纯的理论分析更为快捷有效.从历年中考来看,动态问题经常作为压轴题目出现,得分率也是最低的.动态问题一般分两类,一类是代数综合题,在坐标系中有动点,动直线,一般是利用多种函数交叉求解.另一类就是几何综合题,在梯形,矩形,三角形中设立动点、线以及整体平移翻转,对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进行考查.所以说,动态问题是中考数学当中的重中之重,只有完全掌握,才有机会拼高分. 【方法点拨】 实践操作问题: 解答实践操作题的关键是要学会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去观察、分析、抽象、概括所给的实际问题,揭示其数学本质,并转化为我们所熟悉的数学问题.解答实践操作题的基本步骤为:从实例或实物出发,通过具体操作实验,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规律,提出问题,检验猜想.在解答过程中一般需要经历操作、观察、思考、想象、推理、探索、发现、总结、归纳等实践活动过程,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去感知发生的现象,从而发现所得到的结论,进而解决问题.

方案-数学课学生动手操作需注意的问题

数学课学生动手操作需注意的问题 '数学课学生动手操作需注意的问题 如今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很多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动手 以及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获得知识。但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流于形式,在操作过程中课堂纪律混乱嘈杂没有秩序等。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数学课堂中学生动手操作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动手操作要有必要性 对于学生来说,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离不开动手操作,它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手段。教师需要把握好学生操作的“度”,不能为了追求课堂形式的多样,让学生为了操作而操作。设计动手操作环节时首先考虑这个知识点让学生探究值得不值得,因为有些问题不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就能解决,那就没有必要让学生再去动手操作了。 例如教学“圆柱体表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通过已经学过的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任课教师引导学生 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用小刀把提前从家里拿来的萝卜削成长方体。遗憾的是,大部分学生花了很长时间也只是把萝卜削成了不规则的多面体,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把萝卜削得接近于长方体。学生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把精力都集中在了如何把萝卜削成长方体上,却没有时间去思考老师让自己动手操作的目的是什么,要解决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教师的教学思路并没有什么错误,只是设计这一动手操作的教学环节实在没有什么必要,因为通过这个操作学生没有得到任何的启发,更别说感知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 了。除此之外,如果有些知识点的教学需要学生动手操作才能理解,那教师就不能偷懒,必须为学生安排动手操作活动,但动手操作活动必须取得实效。动手操作活动是否有实效取决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师在操作前是否对学生提出了明确、规范的操作要求,学生是否明晰了操作的目的;二是教师在操作中是否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启发;三是操作后师生是否一起 操作中得到的结论。 二、要有充足的动手操作时间 有些教师精心设计了动手操作的环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了节省教学时间,草草地结束活动,有些学生甚至只操作到一半。在这样的操作过程中,学生没有时间去思考和分析,对知识的感悟也是一知半解,没有达到既定的操作目标。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圆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动手操作的活动。先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大小不一样的圆形物体,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测量这些圆形物体的周长和直径;再通过小组分工,边计算边记录下来它们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最后根据这些数据得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担心操作时间太长,完不成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就不断地催促学生“快点测量,快点计算”,最后教师直接强制命令学生停止操作,这时还有一半学生没有操作完。在接下来的反馈环节,有些学生没有得到需要的数据,而有些学生汇报的数据存在很大的误差,最后教师只能自己直接宣布正确的结论。 不完整的操作过程,和直接给学生灌输计算公式让学生被动接受没有什么区别。事实上,教师设计让学生动手操作来自主探索圆的周长,这个教学环节非常好,也很有必要。但由于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操作时间,致使学生的操作草草了事,没有达到操作的目标,反而影响了学生对新知探索的积极性,最后结论的得出也是由教师灌输并非学生经过体验和思考而得。 三、学生要有良好的操作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