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7-03-23T10:40:42.733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2期作者:王汉洋1 王巍2通讯作者

[导读] 各家纷说,没有统一有效的配穴,所以,进一步通过临床研究,确立行之有效的配穴标准,应该作为我们今后研究的方向。

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 110032;

2.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 110032

【摘要】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劳损增生等问题所导致的临床常见性疾病,针刺治疗往往能取得很好的疗效,现就目前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关键词】颈性眩晕;针刺;研究进展

颈性眩晕是指由于颈椎的退变,损伤,炎性反应等病理因素,导致椎动脉或交感神经网收到压迫,从而导致大脑供血减少,引发眩晕等症状的疾病。本病常好发于中老年人,近几年由于电脑和手机的应用增多,本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患者的年龄也越来越低,影响他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和学习。针刺治疗颈性眩晕是临床中最常见的治疗手段,现就目前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头针治疗

头部是阳经汇集的地方,为“诸阳之会”,五脏六腑的精气,都流注于头部,而“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所以,头部取穴,可直接作用于头部,改善脑供血不足[1]。王菲等[2]针以四神聪和百会为治疗主穴,四神聪分别从各自位置向百会斜刺0.5~1寸,百会穴向颈部斜刺,风池穴针向鼻尖方向,大杼穴向内斜刺,天柱穴直刺。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24%,对照组使用天麻素静点治疗的总有效率85.29%,两组有效率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头针对于颈性眩晕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张艳[3]选取山西针的晕听穴,即以耳尖直上半寸为中点,长度约为4cm的针刺线,选取2寸长的毫从前向后透刺,收到了满意的疗效。

2 项针治疗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在项部常用的针刺俞穴下,就是椎动脉和延髓的所在,直接针刺项部,就可以缓解交感神经网受到的压迫,改善椎动脉的供血不足,缓解大脑的缺氧,帮助早日建立侧支循环[4]。陈幸生等[5]选用项丛刺,即颅底到两完骨的连线平均分成6等分,每一等分点则是1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进一步论证了项针治疗颈性眩晕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针刺颈部,可以直接刺激颈部肌肉,缓解颈部肌群的炎性反应,促进局部炎性物质的吸收。减轻韧带的挛急。并可促进内啡肽的释放,达到止痛的目的[6]。吴笛等[7]选取双侧的风池,风府和哑门为主穴,并配以阿是穴2~3个。在临床观察70例患者的治疗中,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7.14%,说明针刺颈部对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理想,值得学习推广。

3 体针治疗

中医认为,颈性眩晕是由于颈部的经络受损,经脉不通,五脏六腑的精气不能上升,脑窍失于涵养,从而导致眩晕的发生。所以,治疗颈性眩晕应以活血通络,调畅气机为主。五脏六腑的精气通过经络输布全身,同样针刺四肢躯干的穴位,也可以通畅经络的瘀滞[8]。张晔[9]选用针刺华佗夹脊穴,在接受治疗的156例患者中,治疗有效的患者达150例,总有效率为96.15%,疗效满意。

4眼针治疗

眼针是几十年前,彭静山教授于临床实践和前人典籍中发现并总结出来的疗法,即将眼部根据《周易》分为八区,确定了13个穴位,用以辨证取穴,治疗疾病,疗效斐然。现代实验证明,眼针可以扩张管,改善椎动脉供血,从而治疗颈源性眩晕[10]。姜润哲等[11]采取以眼球穴区结膜和血管改变最明显的位置取穴位,加上焦区为主穴。配穴以肝区平肝潜阳,肾区补肾填精,膀胱区温阳利水,脾区补中益气。临床疗效比较中,治疗组30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30例,总有效率83.3%,说明眼针这一独创的疗法,对于颈源性眩晕有着卓越的临床疗效。

5电针治疗

电针治疗是利用电子管产生疏密、连续、断续的微电流。较之传统针刺,电针释放的能量大,有助于打通经络,通畅气血,减轻组之间炎性反应,从而改善颈源性眩晕。临床研究发现,电针治疗能提高颈性眩晕患者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并且对于椎动脉血流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可以叠加[12]。薛广生[13]选取4对电针组进行治疗,左神聪,左平衡区为电针1组,右神聪和右平衡区为电针2组;左、右风池配左、右供血为3、4组。每日电针治疗一次,治疗10天,休息5天。在临床观察中使用电针治疗的患者功能评分远高于常规治疗对照组,说明电针治疗对颈性眩晕导致的眩晕、耳鸣、头痛都有切实的疗效。

6讨论

综上所述,针刺治疗颈性眩晕,主要以提高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改善脑供血不足,缓解血管痉挛,消除局部的炎性肿胀,减轻对神经的刺激为主。针刺治疗作为祖国传统医学中的瑰宝,对治疗和改善颈源性眩晕疗效显著。且针刺技术,学习简单,操作方便,易于推广。对于基层、乡镇医院,更是不可多得的治疗手段。但针刺选穴,各家纷说,没有统一有效的配穴,所以,进一步通过临床研究,确立行之有效的配穴标准,应该作为我们今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京兰, 王非. 头针及项针治疗颈性眩晕选穴规律的研究[J].光明中医,2014,(04):874-876.

[2]王非, 杨晶, 张京兰, 等. 针刺四神聪为主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4,(02):326-327.

[3]张艳. 头针配合穴位透刺法治疗颈性眩晕38例[J].湖南中医杂志,2012,(05):88-89.

[4]徐先伟, 孙忠人, 张殿全, 等. 电项针治疗颈性眩晕56例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8,(03):25-26.

[5]幸生,程红亮.项丛刺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6.

[6]苏标瑞. 项针为主治疗颈性眩晕[J].中国民间疗法,2006,(06):16-17..

[7]吴笛, 凌楠, 谢永红. 项针加电配合药物治疗颈性眩晕35例临床分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02):204-205.

[8]李海萍. 头针体针并用治疗颈性眩晕78例[J].颈腰痛杂志,2004,(04):232.

[9]张晔. 针刺技术治疗颈源性眩晕156例[J].光明中医,2016,(08):1144-1148.

[10]邵洪伟, 周鸿飞. 针刺眼针肝、肾、脾区对中老年眩晕患者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07):248-249.

[11]姜润哲, 王鹏琴. 眼针结合火通疗治疗颈性眩晕30例临床观察[J].国医论坛,2016,(04):28-29.

[12]李东冬, 王雪, 赵伟. 电针配合推拿治疗血流缓慢型颈性眩晕病[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5,(02):54-56.

针灸治疗眩晕的技术操作规程

针灸治疗眩晕的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针灸治疗眩晕患者,以达到平肝熄风、健脾化痰的作用,从而减轻眩晕的症状。常见于高血压、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及贫血等。 【用物准备】 治疗盘,一次性使用毫针(1.5寸),皮肤消毒液,棉签,棉球,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辨证取穴 (1)风阳上扰:风池、肝俞、肾俞、行间、太冲; (2)痰浊上蒙:中脘、内关、丰隆、阴陵泉、头维; (3)气血亏虚:百会、血海、膈俞、足三里、三阴交; 2. 进针法 以上穴位均采用单手进针法:即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穴位,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3. 进针角度 所取穴位可分别采用直刺、斜刺和平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45度角、15度角左右垂直刺入(头部穴位采用平刺,四肢和腹部采用直刺,背部采用斜刺)。 4. 深度 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5. 行针基本手法 5.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5.2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6. 补泻手法 风阳上扰型用泻法,痰浊上蒙型用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气血亏虚型用补法,并可用艾灸。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再次核对医嘱。 2. 协助患者松开衣着,令患者平仰卧,充分暴露背部和双侧肢体。 3. 对针刺穴位进行常规消毒 4. 穴位用0.5-1.5寸30号针进行针刺,针刺深度依据患者体形及穴位可刺深度而定,分别采用泻法、平补平泻手法和补法,行针调气。 5. 待针刺结束后,协助患者穿好衣裤,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记录并签名。 【注意事项】 1. 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 2. 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3. 针灸治疗本证效果较好,但应分辨标本缓急。眩晕急重者,先治其标,眩晕较轻或发作间歇期,注意求因治本。

腹针治疗常见病方法及取穴

腹针治疗常见病症 腹针疗法在治疗时有一病一方的标准化处方特点,许多疾病在腹针疗法中都有其对应的处方。而且,任何疾病的处方都是唯一的。只要诊断准确都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因此,必须从提高诊断水平入手才能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其次,认真地把握好腹针治疗时的每一个环节和提高取穴和手法的基本功使操作规范贯穿在治疗的全过程中,是提高临床水平的关键,其次还需要掌握好各种疾病的辩证特点,才能满足每个病人临床症状不同的个性化需要。 在每个处方中,对针刺的顺序,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于进针的深度在每个处方中都把浅刺的穴位进行了说明,以便大家能够掌握。对于每种疾病的临床不同表现,也可以在辩证加减中去选择。 1落枕 1.1定义 落枕是多见于成年人的急性单纯性颈项强痛,活动受限的一种病证,又称颈部伤筋。本病多由于睡觉时颈部位置不当,风寒侵袭所引起。部分病例可因颈部轻度扭伤引起。 1.2〔腹针治疗〕 (1)处方:中脘、商曲(患)、滑肉门(患) (2)针刺的顺序:1、中脘、2、商曲(患)、3、滑肉门(患) (3)针刺的深度:中脘、商曲(浅)、滑肉门 1.3〔辩证加减〕

颈项双侧疼痛:商曲(双、浅)、滑肉门(双)。 颈项后正中疼痛:下脘(浅)、商曲(双、浅)。 2肩周炎 2.1 定义 肩周炎又称肩凝症或漏肩风,因患者年龄多在50岁左右,故又称“五十肩”。本病以单侧或双侧肩关节酸重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为主症。 2.2 〔腹针治疗〕 (1)处方:中脘、商曲(健)、滑肉门(患) (2)针刺的顺序:1、中脘、2、商曲(健)、3、滑肉门(患) (3)针刺的深浅:中脘、商曲、滑肉门(浅) 2.3[辨证加减] 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大时滑肉门三角(患)。 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局限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角取穴距离缩短。 3肱骨外上髁炎 3.1定义 肱骨外上髁炎又称网球肘,通常发生于网球运动或经常用力作旋转前臂、屈伸肘关节者,肘关节疼痛为主症。 3.2 〔腹针治疗〕 (1)处方:中脘、商曲(健)、滑肉门(患)、上风湿点(患) (2)针刺的顺序:1、中脘、2、商曲(健)、3、滑肉门(患)4、上风湿点(患)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5-01-26T16:52:41.57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26期供稿作者:肖远维 [导读] 体针疗法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对人体十二经穴及奇穴进行针刺,通过经络的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肖远维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350101)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6-0256-02 “颈性眩晕”中医称“项痹”,其有痹阻不通之意。临床症状一般有头晕、恶心、呕吐、耳鸣、视物不清等,最突出的特点为体位性眩晕,即当改变体位尤以扭转头部时眩晕加重,严重者可发生猝倒,但一般不伴有意识障碍,是老年人的常见病症[1-2]。针灸是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方法[3-4],但不同的针灸方法取得的治疗效果是不同的。此次研究分析了近年来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1 针刺疗法 1.1体针疗法 体针疗法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对人体十二经穴及奇穴进行针刺,通过经络的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体针疗法的理论依据是刺激感应和传导,探明体针疗法的作用原理,可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阮建国等研究结果表明[5],针刺颈夹脊(双侧)、风池(双侧)、太阳(双侧)、百会等穴位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 1.2头针疗法 头针是针刺头皮的刺激区(大脑皮层功能在头皮上的相应投射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头针疗法又称头皮针疗法,具有简便易行,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等优点。夏秋芳的研究结果表明[6],针刺四神聪、风池、太阳、神庭、印堂、大椎穴,实施快速捻转手法,可以增加刺激量,改善眩晕症状。 1.3电针疗法 电针疗法是在针刺腧穴的基础上,加以脉冲电的治疗作用,针与电两种刺激相结合,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可代替手法运针,节省人力。罗仁浩等研究结果表明[7],取百会、风池(双侧)、风府、颈C1-3夹脊穴,行电针治疗的效果很好,疾病治疗总有效率可达100.0%,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的60.9%。 1.4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是针刺腹部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腹部与全身脏腑经络均有密切联系。范彩霞等研究结果表明[8],薄氏腹针疗法可以有效提高颈性眩晕急性发作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1.5芒针疗法 芒针是一种特制的长针,一般用较细而富有弹性的不锈钢丝制成,其形状细长如麦芒,通过深刺腧穴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张超云等研究结果表明[9],以风池穴透刺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效果良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治愈率可达100%。 2.灸法治疗 2.1化脓灸疗法 罗敏然等研究结果表明[10],化脓灸是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取足三里、大椎、悬钟等穴位,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X线检测有效率可达53.1%,临床病症体征改善率可达86.5%,不良反应少且安全性高。 2.2热敏灸疗法 热敏灸又可称为热敏悬灸,全称为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不用针、不接触人体,无伤害、无痛苦、无副作用,临床用于针灸替代疗法,疗效显著。蔡国伟等研究结果表明[11],热敏灸是一种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方法,取天柱(双侧)、C6夹脊穴,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基底动脉血流状况,疾病治疗总有效率可达91.9%。 2.3温针灸疗法 温针疗法是在毫针针刺后,在针尾加置艾柱,点燃后使其热力通过针身传至体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梅江等研究结果表明[12],以百会穴为主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较好,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治疗总有效率可达90.0%。 3 刺血疗法 刺血疗法是指通过放血祛除邪气而达到和调气血、平衡阴阳和恢复正气目的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临床上用三棱针点刺穴位或浅表血络,放出少量血液,具有醒脑开窍,泻热消肿,去瘀止痛等作用。顾利军的研究结果表明[13],针灸刺血拔罐、TDP照射、穴位注射联合眩晕停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显著,治疗总有效率可达95.00%。 4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又称水针,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和永生的研究结果表明[14],推拿联合穴位注射是治疗颈椎退变性眩晕的有效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 5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临床治疗颈性眩晕的方法有很多,但治疗原则是类似的,均可改善颈椎受压部椎动脉的供血状况,以改善大脑血液循环状况,达到治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顾晓美,孙志成. 弱交变磁场联合温针灸治疗老年颈性眩晕的近期疗效 [J]. 实用老年医学, 2011, 25(4): 308-310. [2]蔡望洲,张燕,陈亮.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老年颈性眩晕诊断中的应用 [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33(5):1194-1195. [3]朱金柳.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J]. 四川中医, 2012, 30(12):130-131. [4]王非,孙海东. 近五年来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概况 [J]. 中医临床研究, 2014, 6(4): 143-144. [5]阮建国,徐天舒,李明. 体针热补法结合耳穴疗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16 (1):184-186. [6]夏秋芳. 头针快速捻转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J]. 上海针灸杂志, 2011, 30(3):144-145.

针灸治疗题库30-1-8

针灸治疗题库30-1-8

问题: [单选]患者,男,55岁。1年来每日黎明之前腹微痛,痛即泄泻,或肠鸣而不痛,腹部和下肢畏寒,舌淡苔白,脉沉细。治疗除取主穴外,还应加()。 A.胃俞、合谷 B.肝俞、内关 C.三焦俞、公孙 D.命门、关元 E.关元俞、三阴交 本证属肾阳虚泄泻,取命门、关元灸之为益命火、壮肾阳,以奏温养脾肾、腐熟水谷之功,属治本之法。

问题: [单选]患者,男,18岁。腹痛2日,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渴,舌苔黄腻,脉滑数。治疗应首选()。 A.合谷、中脘、气海 B.合谷、天枢、上巨虚 C.合谷、下脘、关元 D.曲池、梁门、足三里 E.曲池、上巨虚、内关

问题: [单选]患者,男,20岁。昨日起大便泄泻,发病势急,一日5次,小便减少。治疗应首选()。 A.上巨虚、太溪、肾俞、命门 B.足三里、公孙、脾俞、太白 C.关元、天枢、足三里、冲阳 D.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 E.内庭、上巨虚、神阙、中脘 本证急性泄泻,治以疏调肠胃气机为主,取大肠募穴天枢、下合穴上巨虚调整胃肠之运化与传导功能。脾与胃相表里,取阴陵泉疏调脾经经气,水精四布,小溲通利,则湿滞化而大便转实。 (天津11选5 https://www.360docs.net/doc/3014827995.html,)

问题: [单选]患者,男,45岁。大便秘结不通,排便艰难,伴腹胀痛,身热,口干口臭,喜冷饮,舌红,苔黄,脉滑数。治疗除取主穴外,还应选用的穴位是()。 A.足三里、三阴交 B.中脘、太冲 C.神阙、关元 D.合谷、内庭 E.气海、脾俞 热结便秘,取合谷、内庭泻大肠腑气以泄其热。B为气滞便秘配穴,C为寒秘配穴,E为气血虚弱便秘配穴。

腹针处方

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处方是指在临床治疗时具有共同特定功效的处方。基本处方有固定的腧穴;并具有共同的特定功效。一般采取深刺或中刺,调理的是人体的整体机能。祖国医学重视人的整体调整,认为“邪气所凑,其气必虚”,局部病变反映了整体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基本处方是调整人体机能常用的、有效的几种方法。临床使用中强调辨证施治,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选取相关的基本处方为主方与其它必要的治疗处方叠加使用。 调任、冲脉,益脾,肾,补元气,抗衰老调任、冲二脉法,用于调补脏腑气血,强壮机体,具有抗衰老,提高人体免疫力,平衡内分泌水平,广泛适用于各种老年病、慢性病和疑难病的治疗。 任脉、冲脉属奇经八脉,行于胸腹,其中任脉的分支与督脉相贯,督脉的分支行于前腹上通于心,两脉相通相连。督脉统全身阳经,为“阳脉之海”:任脉在关元穴与足三阴经交会,足三阴通手三阴,任脉统全身阴经为“阴脉之海”。冲脉上行头目、下贯四肢百骸,为“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十二经内属脏腑外络四肢。任、冲二脉在人体经脉气血运行中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古代医学论著对这两条经脉的作用有许多论述,归结起来主要是作用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主治内科疾病和生殖系统疾病。而人体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生殖器都与脏腑气血盛衰相关。因此疏通调理任、冲二脉可活五脏气血,五脏气血旺盛,是人体健康的基本保证。 任脉在腹部上的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等腧穴,脐以上的可调补脾胃和心肺功能;脐以下的可培补肝肾,调整内分泌水平;上下合用可旺盛五脏气血,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和平衡内分泌,并具有抗衰老的重要意义;冲脉循行与足少阴肾经的气穴、商曲、石关、阴都等穴相交会,如配合上述腧穴针刺,调补的力度更强。 薄氏腹针的两个基本处方:天地针(中脘、关元)和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作用相似,调补程度不同而已。特效腹针疗法选用的任、冲二脉上常用的基本处方如下: 一、小补:“补脾肾”选用中脘、关元二穴补脾肾。 二、中补:“调补脏腑”选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穴。调补五脏六腑功能。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和平衡内分泌,并具有抗衰老功效。 三、大补:“调补脏腑”四穴加刺双气穴。上肢疾病加刺双商曲等穴。

针灸常用十二个急救穴疗

针灸常用十二个急救穴疗 1、晕厥——水沟中冲涌泉足三里。 口诀:晕厥要在山里涌泉边的水沟中冲醒。 2、虚脱——素膠水沟内关。 口诀:虚脱要速(素)关水沟。 3、抽搐——百会印堂人中合谷太冲。 口诀:堂中(人中)百合气味太冲,引发抽搐。 4、中风闭证——十二井穴水沟太冲丰隆。 口诀:中风是由于十二条水沟臭气太冲,轰(丰)隆一声倒地所致。 5、中风脱证——关元神阙(隔姜灸)。汗出配阴郄(xì)、复溜,小便失配三阴交。 口诀:中风脱证会元神出窍 6、痛经——(实证)中极、次髎、地机。(虚症)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口诀:实痛是中计(中极)吃了(次髎)低级(地机)食品。虚痛是三阴天在山里太久气海没有关圆(元)。 7、内脏绞痛 (1)心绞痛——心俞厥阴俞内关膻中。 口诀:心绞痛到内堂休息,心越平静,感觉应越好。 (2)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胆俞肝俞日月期门阳陵泉胆囊穴。口诀:胆囊疾病主治肝胆,日月不停,其(期)门自通,扬名(陵)全靠这。

(3)胆道蛔虫症——迎香透四白鸠尾透日月胆囊穴中脘阳陵泉。口诀:九尾偷日月,您想(迎香)偷肆佰?阳陵泉边过,胆怯早中晚。(4)肾绞痛——肾俞三焦俞关元阴陵泉三阴交。 口诀:肾绞痛只要自大观园的阳陵泉,三叫三应肾即愈。 8、牙痛——合谷下关颊车。 口诀:何故(合谷)下车?牙痛啊。 9、高热——大椎十二井十宣曲池合谷。 口诀:高热何故拿十二斤大锥去池边?是宣发热气。 10、血管性头痛 (1)外感头痛——百会太阳风池合谷。 口诀:何故(合谷)太阳风总拜会(百会)我?让我头痛啊! (2)内伤头痛 A、肝阳头痛——百会风池太冲太溪。 口诀:慈(池)禧(溪)拜会太宗(太冲),大怒,肝阳直线上亢。 B、肾虚头痛——百会肾俞脾俞足三里。 口诀:走三里路拜会朋友,友曰:我脾肾俱虚,肾亏头痛也。 C 、血虚头痛——百会心俞脾俞足三里。 口诀:走三里路拜会朋友,友曰:我心脾两虚,血虚头痛也。 D、痰浊头痛——头维太阳丰隆阴陵泉。 痰浊头痛会引起头围、太阳穴丰隆,可能是阴陵泉浊气太盛所致。E、淤血头痛——阿是穴合谷血海三阴交。 血淤何故头痛?是三股阴气交会(即三阴交)于血海是也!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的临床体会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的临床体会 发表时间:2014-07-09T15:08:04.5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1期供稿作者:陈启波[导读] 中医将颈性眩晕归于眩晕的范畴,分析病因,主要是外邪侵入、内犯于脑,以致气血不足、精血无法上承空窍造成。陈启波(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530021)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选取60例颈性眩晕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观察组针灸治疗,对照组则使用西比灵胶囊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6.75)高于对照组(73.3%),且两组的差异较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颈性眩晕症患者采取中医针灸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针灸颈性眩晕症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1-0124-02前言颈性眩晕症在临床常见疾病,主要是由于外伤或颈椎退行性改变,导致脊椎内外失去平衡,继而引起椎-基底动脉(即颈动脉颅外段)供血不全而形成的一种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综合病症[1]。目前,临床治疗颈性眩晕的方法很多,如口服中药法、卧位拔伸法、颈部三区小针刀法、西药治疗法等。我院采取针灸治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症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颈性眩晕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0例,女性19例、男性11例;年龄21~80岁,平均年龄53.4±6.2岁;病程1个月~11年,平均病程3.2± 2.6年。对照组30例,女性17例、男性13例;年龄20~78岁,平均年龄55.1±5.9岁;病程1个月~10年,平均病程 3.4±2.1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⑴观察组:给予该组患者针灸治疗,以华佗夹脊穴和风池穴作为针刺的主穴,同时,在百会穴配合悬灸[2]。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在风池穴出进行针刺,注意针尖微下,向下颌或者鼻尖方向进针约0.6寸。向颈椎斜刺或对夹脊穴直刺,使用施平补平泻法,使用艾灸时,点燃艾条一端并对准百会穴,在距离皮肤约2cm处进行熏烤,以患者局部无灼痛感为宜。针灸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一般5~8min)。每天针灸2次,连续30d。 ⑵对照组:给予该组患者西比灵胶囊治疗,口服,5mg,每天2次,同样连续治疗30d。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 1.3疗效评定标准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能够正常生活和工作,2个月无复发情况;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头痛症状明显减轻;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一定好转,头痛症状也有所缓解;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数×100%。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的统计分析使用SPSS13.0软件,用n/%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组间比较。用P<0.05表示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7 3.3%,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n/%) 3.讨论中医将颈性眩晕归于眩晕的范畴,分析病因,主要是外邪侵入、内犯于脑,以致气血不足、精血无法上承空窍造成。中医认为,应在整体观念指导下治疗颈性眩晕,并主要抓住脑供血不足这一关键环节。由于颈性眩晕的临床症状不具典型性,因而易与其他眩晕混淆。因此,要治疗颈性眩晕,应首先做好鉴别诊断工作。并主要与以下几种眩晕类型进行鉴别。 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该病多发于青年人,尤其是女性,属于周围性位置性眩晕,主要是由于特定头位改变而引起的一种具有阵发性的短暂眩晕,是比较常见的前庭末梢器官病变类型。多由外伤造成,大多数病例无明显的诱因,但可能多为外伤导致。而颈性眩晕的发作与体位无关联,且多发于中老年。⑵梅尼埃病:常突然发作,属于周围性眩晕,患者发作时通常闭眼,不敢转头,多发于年轻人,容易与颈性眩晕混淆。该病的症状一般较重,且持续的时间比较长,有一定的发病规律,但不存在脑干缺血和神经系统症状,易反复发作,且会影响听力。颈性眩晕则大多与转颈有关,属于中枢性眩晕,与梅尼埃病最大的不同就是可伴有脑干缺血症状体征,应注意鉴别[3]。⑶神经官能症:多表现为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失眠等大脑皮质功能减退症状,与情绪变化密切相关,行x线检查呈阳性征象,无颈椎症状。⑷第四脑室的占位性病变:当肿瘤压迫到四脑室底部时,会对迷走背核和前庭神经核形成刺激作用,引起呕吐和剧烈眩晕现象。该病症属于位置性眩晕,一般需依靠MRI或CT确诊[4]。鉴别颈性眩晕后才能对症治疗。本研究中,观察组应用针灸治疗颈性眩晕,取得了满意效果,该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73.3%,分析原因,针灸治疗时,取华佗夹脊穴和风池穴能有效祛风,起到疏泄肝胆热度的效果,取百会穴则有助于提气,从而达到镇静安神、疏经通络的功效,进而促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有助于缓解眩晕的症状。而对照组使用西药西比灵胶囊,虽然有一定疗效,但易使患者产生疲惫、嗜睡等症状,长期使用还可能导致抑郁症,因而建议使用针灸治疗颈性眩晕。参考文献

针灸治疗告知书

宝鸡市高新人民医院中医科 针灸治疗知情同意书 姓名:性别:囗男囗女年龄:岁科别:中医科床号:床住院号: 目前诊断: 由于各种医学治疗方法均具有一定的风险,同时疾病本身的转归及预后、病人体质的特殊性等等原因,均使患者在治疗或住院期间可能发生以下的并发症或意外情况,虽然发生率很低,但是不能完全避免。医师将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体质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针灸治疗方案,在治疗或住院期间尽量避免这些并发症或意外情况的发生。为切实保证针灸治疗的顺利进行,特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在针灸治疗过程中 有可能出现的情况: 1、针灸治疗效果,直接受多种因素(患者疾病性质、病程、个人体质差异、单位 或家庭支持情况、合并症、治疗周期、积极性、配合程度、休养及在外院诊治情况)的影响,可能导致疗效达不到患者及家属的期望值,甚至无明显效果; 2、针灸治疗过程中,由于疾病的自然进展出现病情和症状的复发、加重及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其他新的疾病属正常现象,非针灸治疗造成(如中风、面瘫等病); 3、针灸治疗过程中,个别患者有可能出现偶发晕针(针刺过程中病人突然发生头晕、目眩、心慌、恶心,甚至晕厥)的情况; 5、针灸过程中,若因患者随意更改体位而造成的滞针、断针,后果由患者及家属 承担; 6、针灸治疗过程(前、中、后),若出现局部及沿经络、神经传导的肌肉等软组 织酸、麻、胀、肿、痛及偶发刺痛属正常现象; 7、电针或温针后,有可能会出现皮肤瘙痒、表皮脱落,并且有潮红、紫红、紫黑、暗红等色印、色素沉着,甚至出现水泡、血泡等,均属正常情况; 8、针灸治疗过程中,若患者不配合治疗或发现患者病情不适合行针灸治疗,则随 时中止针灸治疗; 10 、行动不便及神智欠佳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必须有家属陪同; 11、治疗期间患者及家属不得在无医师允许、指导下擅自调试、使用任何本科室 内的仪器及设备; 12、他不可预见的意外情况。 14 、其它备注:

针灸治疗同意书

针灸治疗知情同意书 姓名:性别:年龄: 科别:门诊号:住院号:床号: 诊断: 由于各种医学治疗方法均具有一定的奉献,同事疾病本身的转归及预后、病人体制的特殊性等等原因,均使患者在治疗或住院期间可能发生以下的并发症或意外情况,虽然发生率很低,但是不能完全避免。医师将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体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针灸治疗方案,在治疗或住院期间尽量避免这些并发症或意外情况的发生。为切实保证针灸治疗的顺利进行,特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在针灸治疗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情况: 1、针灸治疗效果,直接收多种因素(患者疾病性质、病程、个人体质差异、单位或家庭支持情况、合并症、治疗周期、积极性、配合程度、休养及在外院治疗情况)的影响,可能导致疗效达不到患者及家属的期望值、甚至无明显效果。 2、针灸治疗过程中,由于疾病的自然进程出现病情和症状的复发、加重及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其它新的疾病属正常现象,非针灸治疗造成(如中风、面瘫等)。 3、不能提供半年内有效辅助检查结果且拒绝进一步有效辅助检查、并强烈要求先行治疗经劝说无效的患者,一切风险和后果友患者及家属承担。 4、针灸治疗过程中,个别患者有可能出现偶发晕针(针刺过程中病人突然发生头晕、目眩、心慌、恶心,甚至晕厥)的情况。 5、针灸治疗过程中过程,若因患者随意更改体位而造成的滞针、断针,后果由患者及家属承担。 6、针灸治疗过程中(前、中、后),若患者出现局部或沿经络、神经传导的软组织酸、麻、重、胀、痛及偶发刺痛属正常现象。 7、针灸治疗过程中,若患者不配合治疗或发现患者病情不适合进行针灸治疗,则随时终止针灸。 8、行动不便及神志欠佳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必须有家属陪同。 9、治疗期间患者及家属不得在无医师允许、指导下擅自调试、使用任何本科室的仪器及设备。 10、在本科室治疗期间内,原则上不得在其它任何医疗、非医疗结构进行相应的治疗,否则出现任何不良、不适反应,与本科室无关。 11、其它不可遇见的意外情况。 本人(或监护人、委托人)经医师向我详细说明病情及针灸治疗方法后,我出于紫苑并在完全认知的情况下,同意选择针灸治疗,愿意积极配合治疗,了解上述情况,了解上述情况并愿意承担相应风险。 患者(或委托人)签字:医师签字: 就诊日期:年月日年月日

腹针处方

腹针处方 1、耳鸣 引气归元、腹四关、大横双 2、失眠 主穴:引气归元穴(中腕、下脘、气海、关元四穴组成)。 配穴:商曲(双)、滑肉门(双)、下风湿点(双)、气旁(双)。 操作方法:患者平卧位,带上眼罩,暴露腹部,上述输穴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避开毛孔及血管,将0(25mmx40mm规格的毫针通过针管迅速进入输穴皮下,针尖抵达预计的深度后,留针20分钟。 结论本研究表明腹针治疗妇女失眠症近期疗效较药物满意。 3、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 取腹穴中脘、下脘、双上风湿点,高热(体温>39?)时加气海、关元针刺,病例均留针30—60分钟,留针期间可采用轻捻转、徐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方法,针毕按进针顺序依次出针,起针过程中不提插不捻转; 提示腹针组退热效果优于中药组与西药组相当。结论腹针疗法对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具有良好的退热效果,退热作用平稳而缓和。 4、慢性荨麻疹 取穴:以腹针引气归元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为主穴;配穴:腹四关(双侧滑肉门、外陵),调脾气(双侧大横穴)( 方法:先测准腹针穴位,以确保疗效,然后常规消毒,用薄氏腹针专用针 S4×40(34号)毫针迅速刺入皮下,然后缓慢进针到地部,进针时首先应避开毛孔、血管及疤痕,然后施术要轻、缓。如针尖抵达预计深度时,一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使腹腔内大网膜有足够的时间游离。施术分3步进

行,即候气、行气、催气。进针后停留3,5分钟为候气;3,5分钟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为行气;再隔5分钟行针1次,使之向远端传导为催气。留针30分钟。其间在神阙加灸架灸。每曰1次,每周5次(周六、周日休息),4周为1疗程。 结论薄氏腹针治疗慢性荨麻疹近期疗效与西替利嗪相当,但无抗组胺药物的不良反应,较为安全,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理想方法之一。 5、膝关节术后疼痛 薄氏镇痛处方: 水分(M)、气旁(M、健侧)、关元(D)、外陵(M、患侧)、下风湿点(S、患侧)。根据切口的位置加穴:膝关节内侧…下风湿内点、膝关节外侧,下风湿点、膝关节中间一下内与下风湿连线上。 6、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主要处方为:引气归元;滑肉门(患)和上风湿点(患),另取病变区相应点,若干穴位(前者深刺(D),中者中刺(M),后者浅刺(S)(同时采用浮针治疗,主要在患者病区取点( 结论采用腹针和浮针并用时,对该种病症止痛效果很好,并且治疗方法无痛,易于患者接受,患者康复快,无副作用。 7、无先兆偏头痛 处方:中脘、阴都或中脘梅花刺、阴都三角刺。辩证加减:血虚头痛加气海、天枢(双)。瘀血头痛加气海、关元、滑肉门(双)。针刺前首先明确无肝脾肿大等阳性体征再施治,患者取仰卧位,选用40一60mm长度的毫针,避开毛孔及血管、疤痕,施术分三步进行,即候气、行气、催气。进针后停留3,5分钟为候气:3,5分钟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为行气:再隔5分钟行针1次,使之向四周或远端传导为催气。针法:直刺,快进针,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隔5min 行针1次,留针30min,1次,d,10d,疗程,共2个疗程。 1

针灸学练习题

针灸学练习题--1 总分:200.00 及格分:120.00 一、单选题(共200题,每题1.00分) 1.耳穴屏尖位于( ) A.对耳屏游离缘的尖端B.屏上切迹前方近耳轮部 C.耳郭向前对折的上部尖端D.耳屏游离缘上部尖端E.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2.散刺法又称( ) A.点剌B.豹纹刺 C.循经刺D.毛刺E.半刺 3.根据骨度分寸法,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为( ) A.4寸B.5寸 C.6寸D.7寸E.8寸 4.冲脉在腹部并何经而行( ) A.任脉B.胃经 C.肾经D.脾经E.以上都不是 5.两眉头的中间是( ) A.攒竹B.印堂 C.鱼腰D.太冲E.球后 6.手阳明经的输穴是( ) A.三间B.后溪 C.中渚D.陷谷E.束骨 7.位于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的穴位是( )

A.印堂B.太阳 C.球后D.丝竹空E.上明 8.下列穴位中所属经脉属土,穴性属水的是( ) A.冲阳B.解溪 C.太白D.大都E.阴陵泉 9.既是八会穴又是合穴的是( ) A.委中B.委阳 C.阳陵泉D.足三里E.太渊 10.针灸治疗便秘的正确取穴方法是取( ) A.大肠经俞、募穴及下合穴为主B.三焦经以宣通三焦气机 C.肝经荥穴以疏肝解郁D.脾俞胃俞以扶助中气E.温通下焦阳气为主 11.归来向会阴部斜向透刺,治疗什么病( ) A.顽固性遗尿B.顽固性头痛 C.顽固性腹胀D.顽固性呕吐E.顽固性痛经 12.《难经》全书共有( ) A.七十八难B.八十一难 C.六十九难D.七十二难E.八十八难 13.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的理论强调了( ) A.人体四肢与头身的密切联系B.上肢与下肢的密切联系 C.前胸与后背的密切联系D.脏腑与五官的密切联系E.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密切联系14.牙痛取“大肠”的选穴原则是( ) A.按相应部位取穴B.按临床经验取穴

眩晕试试针灸

眩晕试试针灸 (041600)山西省洪洞县中医医院针灸科蔡晓刚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以患者自觉头晕、目眩为主要表现的运动错觉症状,而非一个独立的疾病。眩是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晕是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出现故而统称为眩晕。轻者可以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恶心、汗出,甚至昏倒等。可分为旋转性眩晕,多因前庭神经系统及小脑的功能障碍所致,以感到自身晃动或景物旋转的倾倒感觉为主;另一种为一般性眩晕,多由某些全身性疾病而引起以头昏的感觉为主,感到头重脚轻,多见于西医的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内耳迷路病(如眩晕综合征,迷路炎)、脑性眩晕、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等疾病。做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测血压,心电图,电测听,脑诱发电位,眼震电图及颈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等检查;有条件者可做CT、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祖国医学历代文献对眩晕论述较多,如《内经·至真要大论》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多属肝的疾病。《河间六书》认为眩晕是因风火为患,有“风火皆阳,阳多兼化,阳主平动,两阳相搏,则为之旋转”的论述。《丹溪心法》提出“无痰不作眩”,主张辨治眩晕当以“治痰为先”。《景岳全书》强调“无虚不作眩”,当以治虚为主。等等。中医学认为眩晕其虽病在清窍,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关系密切,归纳起来眩晕不外乎虚实二证,虚证多由患者体质虚弱,忧思过度,心脾两虚,气血不能上输于头目;或因房事不节,肾阴耗损,不能生精补髓益脑皆可导致眩晕。实症多因情志失调,郁怒伤肝,肝风内动;或体质太胖,湿盛生痰,风阳夹痰上扰以致眩晕。自古以来针灸就是调治眩晕的主要方法之一,虚证眩晕可取百会、神阙、足三里、太冲、合谷。伴有不寐者加神门;有耳鸣者加听宫。实症眩晕可选中脘、丰隆、太冲、合谷、印堂。嘱患者将所选穴位部充分暴露,取舒适卧位双眼自然闭合,全身放松,均匀腹式呼吸,消除过于紧张的心态。常规消毒后毫针直刺足三里、中脘各1.2寸,太冲、合谷、神门、听宫各直刺0.8寸均施以缓慢捻转手法约1分钟;毫针直刺丰隆2寸,针尖向上沿皮刺印堂0.8寸施以大幅度提插泻法。其中足三里穴以针感沿胫骨外侧向足部方向传导;中脘穴以针感向左下腹部方向传导为佳。留针30分钟并隔10分钟加强手法一次,每日一次,15次一个疗程。起针后将百会、神阙的位置及取穴方法、施术法教给患者,令患者自行在家施艾条

各种疼痛的针灸

各种疼痛的针灸(按摩) 治疗穴位各种痛症的针灸治疗(歌赋),而且都是只选一两个穴位哦。按摩也有效 1.腕痛太溪肘阴陵手腕痛,针刺太溪穴(手腕与脚踝相应)手肘部痛,针刺阴陵泉(肘部与膝部相对应) 2.肩刺条口中渚颈肩部疼痛,针刺条口穴颈部疼痛,针刺中渚 3.背痛内环腰印上 此句涉及两个穴位,内环穴、印上穴。现在的针灸书上基本上见不到这两个穴位,有说印上穴为印堂穴上一寸,又有说印上穴即是人中穴。无从考究,故不解释。 4.手麻后溪透劳宫劳宫分内、外劳宫,内外相对手掌发麻,针刺后溪穴,朝劳宫穴方向透刺 5.颞颌关节手三里颞颌部关节疼痛,针刺手三里穴 6.髋求合谷跟大陵虎口,合谷穴髋部疼痛,针刺合谷和大陵穴 7.肋间丘墟膝曲池肋部疼痛,针刺丘墟和曲池穴 8.踝痛合谷泻无踪踝关节部位疼痛,针刺合谷。和第一条痛,上下交叉取穴。 9.头痛前针中脘穴前额头痛,针刺中脘穴 10.后寻至阴偏太冲后脑头痛,针刺至阴穴偏头痛,针刺太冲穴 11.胃痛中脘胆胆囊胃痛,针刺中脘胆囊部疼痛,针刺胆囊穴 12.急腹三里肾精灵腹痛,针刺足三里肾绞痛,针刺精灵穴 13.上牙下关下合谷上牙痛,针刺下关穴下牙痛,针刺合谷穴 14.咽痛廉泉目光明咽喉部疼痛,针刺廉泉穴眼睛痛,针刺光明穴 15.臀针奇穴向腋窝,奇穴,一般指经外奇穴,此句不知所指,故不解释。 16.网球肘泻冲阳轻网球肘痛,刺冲阳穴 17.痛经十七椎下刺痛经,针刺第五腰椎下

18.口疮玉枕不留情口疮,针刺玉枕穴 19.乳痛肩井痔支沟乳房痛,针刺肩井穴痔疮痛,针刺支沟穴 20.休厥失语刺人中晕厥,针刺人中(老百姓直接掐人中) 21.扁桃体炎二商血扁桃体发炎,针刺少商、商阳穴。少商穴,在前面日志提过,在这不解释。 22.心胸内关加膻中取穴一般健侧刺疾重双痛双穴攻内关胸部疼痛,取穴内关、膻中,左右交叉取穴,双侧疼痛取两侧穴。

浅谈针灸

浅谈针灸 1,针灸。2,安宫牛黄丸胃管灌入。3,猪蹄黄芪汤胃管灌入。4,中药:生黄芪30克葛根30天麻20代冒20茯苓30当归20赤勺30三七粉3克石菖蒲20远志10川牛夕6升麻3地龙20克脑梗塞 2,两个救命穴位置顶精两个穴位能救命:有人晕过去了,立刻会有人给他掐人中。其实,除了人中,还有一个急救穴——内关。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针灸科博士蒋可介绍说,内关在手腕横纹正中上方2寸…… 3,面部针灸,不仅能美容,还能疏通面部经络,促进全身气血循环,调理五脏六腑。百会穴预防过量饮食、便秘。攒竹穴缓和眼睛的疲劳和浮肿。太阳穴消除眼睛疲劳、浮肿。 承泣穴眼袋松弛。球后穴提高小肠的机能。迎香穴减轻肩膀酸痛及鼻塞。 4,韩国人:孩子,牢记春节和针灸起源于大韩民国。 5,大陵穴的确是泻心火去口臭的,但是大陵穴必须配合人中穴治口臭才有好的效果,而且只按揉是不够的,需要用针灸的泻法,明针灸大成:大陵、人中频泻,口气全除 6,脚趾麻痹1个月。足三里,阴陵泉,针灸。肾俞,气海俞,环跳,风市,拔罐。 7,新农合门诊补偿范围:(1)一般诊疗费:门诊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2)治疗费:灌肠、换药、小型清创缝合、针灸、火罐;(3)医技检查费(限于卫生院):B超、心电图、X线、化验等常规检查费;(4)材料费(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5)药品费(限于新农合基本用药目录内药品)。 8,中医有十大经典:灵枢经、黄帝内经素问、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藏经、脉经、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今天人们多以汉以前的著作为经典,难经虽为汉以前的著作但内容比较简单,解答黄帝内经的疑难问题,因此中医四大经典:内经、伤寒、金匮、本草。 9,1.胃痛取穴:劳宫,足三里指法:以右手拇指尖对准该穴,猛力点压,形成强烈剌激,患者感觉一股嗳流流向胃部, 10,神应针灸经》上记载:“凡人有疾,皆邪气所凑,虽病人瘦弱,不可专行补泻,只宜平补早泻,须先泻后补,谓之先泻邪气,后补真气。” 11,后遗咳嗽请揉肺经】肺经是无名指末节螺纹面。用推法自无名指掌面末节指纹起推至指尖为清。称清肺经;反之为补,称补肺经。《针灸大成》曰:“肺经受风咳嗽多,即在肺经久按摩。”清代江笔花也说:“肺气之旺衰,关乎寿命之长短 12,温针灸:温通血脉最适宜] 将艾炷套在针柄上点燃,使热力透过针体传至体内,温通血脉、疏通经络、平衡气血,特别适宜寒湿较重、气血不通、上热下寒、手脚凉、胃寒、小腹凉、(头、肩颈、腹部、腰、膝痛)痛经、月经不调、白带多、不易受孕、长痘痘、睡眠差、精神不放松的女性 13,冬季儿童发烧也可以用,昨刚试过,效果很好!21点,体温38度2,用半瓶藿香正气水浸湿棉球,贴肚脐上,用大块的创可贴固定,两小时后降至36度5,今早痊愈14,春季失眠是普遍现象,万物复苏,气压较低,导致人肝火较旺,表现为情绪激动,失眠等,也是多数易复发病例高发期,如眩晕,高血压等。危害: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下降,精神抑郁等。治疗:多吃护肝养气的食品,忌辛辣。配合中药,针灸,推拿。此外还要多运动,调节情绪。 15,痛經上吐下瀉把蘸酒精棉球塞到耳朵里,幾乎馬上就好了一半 16,10种不花钱的治病妙招】1.攀爬动作治背痛。2."西红柿汁辣椒"治高血压。3.车前草治高血脂。4.少吃主食治偏头痛。5.针灸治失眠。6.喝水治烟瘾。7.做眼操治

其他病证的针灸治疗练习题

一、A1 1、因体质虚弱所致的虚性晕厥除主穴外,应选用 A、气海、关元 B、风池、肾俞 C、合谷、太冲 D、合谷、内关 E、素髎、内关 2、治疗心绞痛的主穴是 A、内关、血海、太冲、外关 B、内关、阴郄、膻中、郄门 C、外关、阴郄、膻中、内关 D、外关、血海、太冲、膻中 E、心俞、膻中、神门、阴郄 3、治疗肾绞痛的主穴,除肾俞、膀胱俞外,还包括 A、血海、阴陵泉、委阳 B、膈俞、三阴交、阴陵泉 C、三焦俞、三阴交、阳陵泉 D、中极、三阴交、阴陵泉 E、三焦俞、阴陵泉、委中 4、有关针灸治疗胆道蛔虫症,叙述不正确的是 A、耳针治疗可取肝、胰胆、交感、神门、耳迷根等 B、胆囊穴只用于治疗胆囊炎不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症 C、治疗以足少阳经穴、胆的俞募穴为主 D、毫针刺,用泻法 E、可以选用针刺迎香透四白 二、A2 1、治疗心前区刺痛,心痛彻背,心慌汗出,遇寒诱发,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质紫暗,脉涩,针灸取穴是 A、内关、阴郄、郄门、膻中、神阙、至阳 B、内关、阴郄、郄门、膻中、血海、太冲 C、内关、阴郄、郄门、膻中、中脘、丰隆 D、内关、阴郄、郄门、膻中、心俞、厥阴俞 E、内关、阴郄、郄门、膻中、心俞、脾俞 2、治疗右上腹痛,阵发性加剧,并向右肩部放射,伴有恶心、呕吐,针灸取穴除阳陵泉、日月外,还可用 A、胆囊穴、胆俞 B、阑尾穴、中脘 C、胆囊穴、京门 D、中脘、天枢 E、梁丘、太冲 三、B

1、A.关元、气海 B.合谷、太冲 C.十宣、气海 D.内关、百会 E.十二井穴 <1> 、治疗晕厥虚证者,宜加用 A B C D E <2> 、治疗晕厥实证者,宜加用 A B C D E 2、A.委阳、合谷 B.胃俞、阴陵泉 C.内关、足三里 D.内庭、阴陵泉 E.曲池、足三里 <1> 、肾绞痛属于下焦湿热者,宜加用 A B C D E <2> 、胆绞痛属于肝胆湿热者,宜加用 A B C D E

针灸治疗眩晕症的临床体会

针灸治疗眩晕症的临床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眩晕的针灸治疗方法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 年3月收治的眩晕患者30例针灸治疗方法效果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0患者经 治疗24h内症状完全消失5例,72h内症状完全消失13例,7天内症状完全消失 8例,10天内症状有显著改善4例。结论:针灸治疗眩晕,能改善脑动脉的供血 状况,缓解脑血管痉挛,使脑缺血情况得以改善。 【关键词】针灸治疗;眩晕;中医辩证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5-0016-02 眩晕是指以头晕眼花为主证的一种疾病。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 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本病的发生, 属于虚者居多,如阴虚则易肝风内动,血少则脑失所养,精亏则髓海不足,均易 导致眩晕[1]。针刺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中间产物对前庭神经的刺激, 缓解了耳膜血管的痉挛,使耳蜗的供血加强,从而使耳源性眩晕得以治疗。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眩晕患者30例针灸治疗方法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眩晕患者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29~78岁,平均63岁;病史:高血压23例,低血压2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昏、头胀时作、口苦、腰酸;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弦。 1.2 方法 1.2.1肝阳上亢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 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或脉弦细数。平肝 潜阳,滋养肝肾。取穴风池,肝俞,肾俞,三阴交,太冲,侠溪。随症加减,阴 虚甚者加京门、太溪。刺灸方法,太溪、三阴交、肾俞、肝俞、京门施补法;太冲、风池、侠溪、风池施泻法。太溪为足少阴肾经之输穴,肾俞、京门为肾之俞 募穴,相伍为用,滋肾补水涵木;三阴交具益阴补肾、调和精血之功效;肝俞、 太冲平肝潜阳,降逆止眩;风池、侠溪泻胆火而潜阳止眩,诸穴配合,滋水涵木,平肝潜阳[2]。 1.2.2气血亏虚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咣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脉细弱。补益气血,健运脾胃。取穴 百会,脾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随症加减,心悸失眠甚者加心俞、肝俞。 刺灸方法,诸穴均用补法。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针睥俞配合三阴交 及胃经之合穴足三里,有培补脾土、强气血之源之意;关元为益气强身之要穴; 百会为诸阳之会,针之有调神、升发阳气之作用;心主血咏,肝藏血,针心俞、 肝俞可使气血运行调达,补益脑海。 1.2.3肾精不足头晕眼花,耳鸣,精神萎靡,健忘,腰膝酸软,性欲减退。 舌体瘦小,舌质淡红,脉沉细或细弱[3]。壮腰补肾,填精补髓。取穴肾俞,太溪,绝骨,睥俞,足三里,命门,百会;随症加减,偏阴虚而心悸失眠者加神门;偏 阳虚下肢浮肿者加复溜。刺灸方法诸穴均用补法。肾俞、太溪分别为足少阴肾经 之背俞穴和原穴,绝骨为髓之会穴,命门属督脉,功专补肾,四穴合用有益精补 髓之功;脾俞、足三里主健运,配于方中,寓补后天济先天之意。复溜温肾利水 消肿,百会健脑安神定眩,神门调养心神。

针灸科治疗病人知情同意书

针灸科治疗病人知情同意书 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 由于各种医学治疗方法均具有一定的风险,同时疾病本身的转归及预后,病人体质的特殊等等原因,均使患者在治疗或住院期间可能发生以下的并发症或意外情况,虽然发生率很低,但是不能完全避免。针灸医师将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体质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针灸治疗方案,在治疗或住院期间尽量避免这些并发症或意外情况的发生。为切实保证针灸治疗的顺利进行,特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在针灸治疗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情况。 1.针灸治疗效果,直接受多种因素(患者疾病性质、病程、个人体质差异、单位或家庭支 持情况、合并症治疗周期、积极性、配合程度休、养及在外院诊疗情况)的影响,可能导致疗效达不到患者就家属的期望值,甚至无明显效果; 2.针灸治疗过程中,由于疾病的自然进展出现病情和症状的复发,加重及在治疗过程中出 现其他新的疾病属于正常现象,非针灸治疗造成; 3.不能提供半年内有效辅助检查结果且拒绝进一步有效辅助检查,并强烈要求先行治疗经 劝说无效的患者,一切风险和后果由患者及家属承担; 4.针灸治疗过程中,个别患者有可能出现偶发晕针(针刺过程中病人突然发生头晕目、眩心、 慌、恶心甚、至晕厥)的情况; 5.针灸过程中,若因患者随意更改体位而造成的滞针、断针,出现红肿,淤血,后果由患 者及其家属承担; 6.患者在扎针过程中,医生不可避免会扎到血管,出针后有出血,红肿,淤血现象(特别 是眼睛周围的穴位),这属正常现象,一到两周后就会自己吸收,消失。 7.拔罐后,有可能会出现皮肤瘙痒,表皮脱落,并且有潮红、紫红、紫黑、暗红等色印, 色素沉着,甚至出现水泡、血泡等,均属正常情况; 8.灸法治疗后,有可能会有红印等色素沉着,甚至出现水泡等,均属正常情况; 9.针灸,火罐,推拿按摩均会使皮肤表面产生轻微疼痛,属正常现象; 10.针灸治疗过中或治疗结束时,患者及家属不得擅自取出针灸针;所造成的一切风险和后 果由患者及家属自行承担; 11.针灸治疗过程中,若患者不配合治疗或发现患者病情不适合进行针灸治疗,则随时终止 针灸治疗; 12.行动不便及神智欠佳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必须有家属陪同;如因此造成的任何风险和后果 由患者及其家属承担; 13.治疗期间患者及家属不得在无针灸医师允许,指导下擅自调试,使用任何医疗仪器;如 因此造成的任何风险和后果由患者及其家属承担; 14.在本中心针灸治疗期间内,不得在其他任何医疗,非医疗机构之骨科/伤科/放射科/推 拿科进行同时诊疗,否则出现任何不良、不适反应、与本中心无关,并且本中心对其本人出现的任何不良,不适反应免责; 15.其他不可预见的意外情况;治疗结束后请及时离开治疗室,若发生任何意外,后果自负。本人系(或监护人,委托人)因患疾病在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四川省康复医院)针灸科进行治疗,经医师向我详细说明病情及针灸治疗方法后,我出于自愿并完全认知的情况下,同意选择针灸治疗,愿意积极配合治疗,了解上述情况并承担相应风险。 针灸医师签名:患者签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