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曾免疫体质:螺旋藻

抗癌曾免疫体质:螺旋藻
抗癌曾免疫体质:螺旋藻

螺旋藻

螺旋藻的功效:

减轻癌症放疗、化疗的毒副反应;提高免疫功能;降低血脂。主癌症的辅助治疗;高脂血症;缺铁性贫血;糖尿病;营养不良;病后体虚;用作保健食品。

螺旋藻的药理作用:

1、抗辐射损伤作用:放射照射前、后给小鼠口服螺旋藻,均能提高小鼠存活率,有效剂量为每只3.75-15mg(156-625mg/kg体重,服用次数2-5次)。螺旋藻预防给药3次,经7.5Gy 照射后第9天,对受照射动物敏感器官的观察表明,螺旋藻可使照射小鼠的胸腺重量、骨髓DNA含量高于对照组,这表明螺旋藻对免疫器官和造血组织有保护作用,这可能是螺旋藻抗辐射损伤作用的机制之一。

2、抗菌作用:钝顶螺旋藻对革兰阳性菌有抑菌作用,含脂质和三萜类化合物的钝顶螺旋藻的乙醇提取物抑菌活性最强,含甾醇的提取物也有抑菌作用,但作用较弱。钝顶螺旋藻对革兰阴性菌无抑制作用。

3、抗癌作用:螺旋藻对短期一次注射和长期多次注射1,2-二甲肼诱导的NIH小鼠和标准差大鼠大肠变性隐窝的形成有抑制作用。螺旋藻多糖对体内腹水型肝癌细胞有显着的抑制率,治疗组为54.0%,防治组达91.4%,对癌细胞DNA、RNA和蛋白质的抑制作用均随作用时间延长而加强。

4、光敏作用:用含0.25mg/ml的藻蓝蛋白(藻青素)处理培养的小鼠骨髓瘤细胞,再经514nm 激光辐照300J/cm2,发现癌细胞存活率仅15%;而单纯采用激光辐照或藻蓝蛋白处理,细胞存活率为69%和71%。人大肠癌细胞株HR8348培养后分别用100μg,50μg,25μg的钝顶螺旋藻的藻蓝蛋白处理,经光波为630nm的铜激光辐照12J/cm2,用MTT法检测培养癌细胞存活率分别为22.2%,37.6%和89.7%,显示良好的剂量效应。对肉瘤S180小鼠,分别给予藻蓝蛋白注射2mg或口服20mg后,经铜激光辐照瘤体15天后,有效率分别为50%和53%,与对照组相比,具显着差异。体内外试验证实藻蓝蛋白确有光敏作用,且无毒副反应,是一种理想的光敏剂。

5、对免疫系统的作用:螺旋藻多糖可使小鼠的血清溶血素提高39.5%-98.0%,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率提高32.5%-51.5%,吞噬指数提高0.9-1.8倍,T淋巴细胞数提高46.8%-87.7%,脾脏白髓淋巴细胞排列密集,红髓内巨噬细胞明显增多,酸性α-乙酸萘酯酯酶(ANAE)阳性淋巴细胞增加7.3%-12.8%。

6、降低胆固醇:将30位高胆固醇、轻度高血脂的男性,分为两组,A组每日服螺旋藻4.2g,持续8星期,血清总胆固醇在4星期内从6.3mmol/L(244mg/dl)降至6.1mmol/L(233mg/dl),降幅达4.5%。B组服4星期便停止,总血清胆固醇降低,后恢复到最初的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4星期内显着降低达6.1%,原来高胆固醇水平的人,血清胆固醇降幅更大。

7、提高铁的生物有效性和调理贫血症:选纯种Wistar大鼠,用低铁饮食法复制缺铁性贫血模型,用螺旋藻进行恢复试验,以硫酸亚铁为阳性对照组,以低铁饲料为阴性对照组,按螺旋藻含量由小到大分为3个实验组,含量分别为1%,8%,15%。结果:实验2组和实验3组体重高于阳性对照组,实验1组体重与阳性对照组接近,阳性对照组体重高于阴性对照组。提示单纯性缺铁可影响大鼠生长,致大鼠体重增长缓慢,而螺旋藻有加速大鼠体重增长的作用,对大鼠缺铁性贫血恢复效果显着。另一项在日本进行的试验是,对8名青年妇女较长期限制她们的饮食,显现次长期贫血症--血红蛋白低于正常水平,然后在每顿饭后食用4g螺旋藻,服用80天后,血红蛋白提高21%,从109g/L上升为132g/L,不再贫血。

8、帮助建造健康的乳酸杆菌群:喂饲螺旋藻的老鼠,体内乳酸杆菌含量比对照组增加了3倍。在老鼠饮食中加5%的螺旋藻,饲喂100天,结果为:盲肠的重量增加13%,乳酸杆菌增加327%,盲肠内维生素B1增加43%。螺旋藻没提供这额外的维生素B1,而是改善了整个维生素B1的吸收。说明食用螺旋藻使体内的乳酸杆菌增多,并使机体从饮食中吸收维生素B1和其他维生素的效率提高。

9、对胃的保护作用:钝顶螺旋藻灌胃250-500mg/kg,对吲哚美辛(消炎痛)型、无水乙醇型实验性大鼠胃溃疡模型有明显保护作用;可降低幽门结扎型大鼠溃疡模型的发生率和减少溃疡数,对胃液分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加速慢性醋酸型大鼠胃溃疡的愈合。

10、减轻汞及药物对肾的毒性:给老鼠注射配制好的高浓度有机汞药物后,表明肾毒性的血液尿素氮(BUN)增加310%,血清肌酸增高198%,在饮食中添加30%的螺旋藻后,BUN下降20%,血清肌酸降低157%,有2例降至最初水平。在给老鼠用了普通药物后,也能观察到类似现象,如镇痛剂、抗生素、抗癌药等。

11、其他作用:用含钝顶螺旋藻的饲料喂养小鸡,能使小鸡体重增加80%,这是由于钝顶螺旋藻内含碘化合物的存在,如T4、T3,这些含碘化合物刺激了小鸡的生长。此外,螺旋藻能使血糖降低,抑制血压上升。

十大抗癌中药

十大抗癌中药 十大抗癌中药 一、灵芝 甘、平。益精气,养心安神,止咳平喘,滋养强壮,补虚抗癌。多孔菌科植物紫芝或赤芝的子实体。[别名]瑞草、菌灵 芝。子实体含灵芝三萜、灵芝多糖、蛋白质、有机锗、微量元素硒、灵芝纤维素、多种氨基酸等成分,有提高免疫功能, 抑制癌细胞,治白血病的作用。 灵芝是最佳的免疫功能调节和激活剂,它可显著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患者自身的抗癌能力。能保护癌症患者体内 正常细胞的DNA不再氧化、被癌化,防止癌细胞的再生。 灵芝可以通过促进白细胞介素-2的生成,通过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通过提升人体的造血能力尤其是白细胞 的指标水平,以及通过其中某些有效成分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成为抗肿瘤、防癌以及癌症辅助治疗的优选药物。 灵芝能增强癌症患者体内免疫系统,包括胸腺、脾腺、骨髓造血机能、红血球、白血球等整个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加免 疫细胞,尤其是专门对付癌细胞的Tc杀手细胞、自然杀手细胞(N.K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质与量。能激发干扰素、肿 瘤坏死因子、白介素等细胞激素的自体生成而达杀灭癌细胞的目的。 灵芝能使癌症患者机体较放松,易于睡眠、易于饮食。可增加癌症患者疼痛的耐受性,具有解压、镇静、镇痛的作用。

灵芝对人体没有任何毒副作用。这种无毒性的免疫活化剂的优点,恰恰是许多肿瘤化疗药物和其它免疫促进剂都不具有 的。总之,灵芝有助于人体血液的清澈及正常细胞组织的运作,创造出癌栓不易形成、癌细胞不适生存的空间让人体自 体治癌。 二、红豆衫 红豆衫又称紫杉,属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常绿乔木,枝、叶、皮、根可提取昂贵抗癌药物——紫杉醇。从红豆杉的树皮 和树叶中提炼出来的紫杉醇对多种晚期癌症疗效突出,被称为“治疗癌症的最后一道防线”。 高纯度紫杉醇价格昂贵,每公斤200红豆杉万元人民币左右。但是红豆杉生长缓慢,天然更新能力差,人工种植10亩 仅能提炼1公斤1%纯度的紫杉醇。由于红豆杉的提取物(TAXOL PACLI TAXEL)紫杉醇具有独特的抗癌机理,美国国立 肿瘤研究所所长BRODER博士称紫杉醇是继阿霉素、顺铂以后,十五年来被认为是对多种癌症疗效较好、副作用小的新 型抗癌药物。 红豆杉中含有的紫杉醇,具有独特的抗癌机制和较高的抗癌活性,能阻止癌细胞的繁殖、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被公认 是当今天然药物领域中最重要的抗癌活性物质。据专家介绍,紫杉醇不溶于水或酒精之类溶解物,它的淬取技术非常 复杂、加工程序十分严密,直接使用红豆杉树皮或根茎是不能治病的。目前,全球每年大约死于癌症的病人在630万人

十大抗癌中药精选

十大抗癌中药精选 一、灵芝 甘、平。益精气,养心安神,止咳平喘,滋养强壮,补虚抗癌。多孔菌科植物紫芝或赤芝的子实体。[别名]瑞草、菌灵芝。子实体含灵芝三萜、灵芝多糖、蛋白质、有机锗、微量元素硒、灵芝纤维素、多种氨基酸等成分,有提高免疫功能,抑制癌细胞,治白血病的作用。 灵芝是最佳的免疫功能调节和激活剂,它可显著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患者自身的抗癌能力。能保护癌症患者体内正常细胞的DNA不再氧化、被癌化,防止癌细胞的再生。 灵芝可以通过促进白细胞介素-2的生成,通过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通过提升人体的造血能力尤其是白细胞的指标水平,以及通过其中某些有效成分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成为抗肿瘤、防癌以及癌症辅助治疗的优选药物。 灵芝能增强癌症患者体内免疫系统,包括胸腺、脾腺、骨髓造血机能、红血球、白血球等整个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加免疫细胞,尤其是专门对付癌细胞的Tc杀手细胞、自然杀手细胞(N.K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质与

量。能激发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等细胞激素的自体生成而达杀灭癌细胞的目的。 灵芝能使癌症患者机体较放松,易于睡眠、易于饮食。可增加癌症患者疼痛的耐受性,具有解压、镇静、镇痛的作用。 灵芝对人体没有任何毒副作用。这种无毒性的免疫活化剂的优点,恰恰是许多肿瘤化疗药物和其它免疫促进剂都不具有的。 总之,灵芝有助于人体血液的清澈及正常细胞组织的运作,创造出癌栓不易形成、癌细胞不适生存的空间让人体自体治癌。 二、红豆衫 红豆衫又称紫杉,属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常绿乔木,枝、叶、皮、根可提取昂贵抗癌药 物——紫杉醇。从红豆杉的树皮和树叶中提炼出来的紫杉醇对多种晚期癌症疗效突出,被称 为“治疗癌症的最后一道防线”。 高纯度紫杉醇价格昂贵,每公斤200红豆杉万元人民币左右。但是红豆杉生长缓慢,天然更新能力差,人工种植10亩仅能提炼1公斤1%纯度的紫杉醇。由于红豆杉的提取物(TAXOL PACLI TAXEL)紫杉醇具有独特的抗

癌症免疫疗法的神话

癌症免疫疗法的“神话” 众所周知,癌症的标准疗法包括手术、化疗、放疗。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些疗法的疗效在不断地提高,副作用则不断地降低,但还远没有达到完美的程度。患者在承受癌痛的同时,也往往要承受治疗带来的痛苦。相当多的晚期患者,到了无药可医、无法可治的地步。带着无比焦虑的心情,患者及家属到处抓“救命稻草”,“病急乱投医”,这种心理往往就被一些医疗骗子利用,结果最后“人财两空”。 而癌症免疫疗法就不幸成为骗子们的行骗工具之一。 癌症免疫疗法,也可称为“生物疗法”、“细胞疗法”或“自体血活化疗法”等等,本质上来说就是试图增强人体本身的免疫系统,以清除体内的肿瘤细胞。疗法种类很多,“琳琅满目”,不过在网络上或者街头广告里,可看到共同流程:抽取患者的血液或者提取患者的肿瘤细胞,在体外做一些处理,然后回输患者体内(打到血管里或者直接注入肿瘤里),往往声称有很高的“治愈率”(说50%都算谦虚了)。这些疗法与癌症的那些标准疗法有很大不同: ?首先创伤小,只要抽点血或提取点组织,不用像手术要开膛剖腹; ?其次,没有给人体打入外来的药物,没有化疗药物的毒性,而且是利用人体本身的免疫系统,给人带来“天然”“低毒”的感觉。 可真有那么神奇吗?

人体免疫系统(来自默克家庭医疗手册) 先说说什么是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就是人体内一群器官、细胞和分子物质组成的“国防军”,保卫人体不受到外部或内部“敌人”的侵害。外部的“敌人”,主要就是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有名的禽流感就是其中一员;内部的“敌人”,则主要指癌细胞。“国防军”工作的流程:先有少量“侦察部队”发现入侵的“敌人”,然后把“敌人”的信息传递到“国防军”的“军营”(骨髓),“军营” 产生大量“战斗部队”,赶过去消灭“敌人”。能不能消灭“敌人”,主要看两方面:“侦察部队”能不能识别“敌人”,“战斗部队”能不能消灭“敌人”。 免疫系统对消灭外部的“敌人”(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比较有经验,大多能产生足够的战斗部队去消灭之。而对于内部的“敌人”——癌细胞,则往往“家贼难防”,免疫系统的表现要差多了。原因有很多,比如: ?癌细胞会产生一些伪装(如糖蛋白或黏多糖)把自己包起来,让免疫系统的“侦察部队”识别不出来。 ?癌细胞来源于体内正常细胞,跟正常细胞很相似,免疫系统难以识别。?癌细胞被识别出来的难易程度不同。容易被识别出来的癌细胞很快就被消灭了,而不容易被识别的则存活下来,造成“免疫选择”的效果,就跟自然选择一样,癌细胞也会发生“进化”,越来越不容易被免疫系统识别。 ?癌细胞繁殖迅速,即使能被识别,免疫系统消灭癌细胞的速度赶不上癌细胞增多的速度。

关于抗癌药物研究发展相关-论文

论文设计 题目抗癌药物的研究发展

摘要 Abstract 前 言 ?????????????????? 4 1、 概 述 ?????????????????? 5 2、 癌症的病因 3、抗癌药物按作用机制的分类,不良发应 ???? 6-8 3.1 、抗癌药物按作用机制的分类 ????????? 6-7 3.2 、抗癌药物的不良反应 ???????????? 8 4、抗癌药 ( Anticancer drugs ) ???????????? 8-9 5、其他抗癌药物 ???????????????? 9-10 6、 基因工程药物 ???????????????? 10 7、 纳米技术的应用 ??????????????? 11 8、 抗癌的辅助药物 ??????????????? 12 9、 结语 ???????????????????? 12 参考文献 ????????????????????? 12-14目录 5-6

摘要 癌症是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主要死因之一。尽管到目前为止已有数十种化疗或辅助抗癌药物可以用于临床治疗,但大多数药物只能使病情缓解,无法达到治愈的目的。虽然一些儿童的癌症或成人皮肤肿瘤有治愈或长期缓解的可能,但大多数死亡率很高而又很常见的癌症如胃癌、食道癌、肺癌等仍缺乏有效的抗癌药物。近年来,各国都在抗癌药物的研究与发展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有所突破。本文的主要内容有抗癌中西药的研究对比,抗癌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及其不良发应,其他抗癌药物等,还有纳米技术的应用和抗癌的辅助药物。 关键词:抗癌药物;研究发展;中西药对比;其他抗癌药物;辅助用药

癌症免疫疗法-DC-CIK治疗攻略

癌症免疫疗法—DC-CIK治疗攻略 对于患者来说,整个治疗过程就好比是抽血和静脉注射一样,安全无痛苦,不影响工作和生活。 就国内而言,癌症免疫治疗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开展 第一代为非特异性免疫疗法,即直接采用白细胞介素-2、卡介苗等免疫调节剂进行治疗,其缺陷在于疗效低下,且剂量越大,副作用越大; 第二代为广谱杀瘤技术,包括LAK、TIL、CTL; 第三代为特异性细胞过继免疫疗法,其针对肿瘤抗原特异杀伤,使用自体细胞培养扩增,安全性高,是目前最有效、最成熟的肿瘤免疫治疗技术,代表技术为DC-CIK技术; DC-CIK肿瘤免疫治疗技术详解 DC-CIK肿瘤免疫治疗技术是目前国内临床应用最有效、也是最成熟的肿瘤免疫治疗项目。

DC细胞(Dendritic Cell,即树突状细胞),是正常人体内存在的一种具有强大的抗原呈递功能 的一类特殊细胞,能够直接摄取、加工和呈递抗原,刺激体内的初始型T细胞活化,是机体免疫应答的”启动者”。通俗讲,DC相当于信使,将抗原信息传递给可以发挥免疫效应和杀伤功能的效应者即T细胞。 CIK细胞(cytokines -induced killer cell,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是将人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体外模拟人体内环境,用多种细胞因子共同培养增殖后获得的一群异质细胞。 CIK细胞兼具T细胞强大的抗瘤活性和NK细胞的广谱杀瘤、抗病毒活性。所以,CIK又被称为具有NK细胞作用的T淋巴细胞。 DC+CIK=”雷达”+”导弹” DC 细胞就像”雷达”,能识别抗原,激活免疫应答;CIK细胞就像”导弹”,能通过发挥自身细胞毒性,分泌细胞因子,精确杀伤肿瘤细胞。”雷达+导弹”产生了一个高效和谐的免疫体系,经实验室诱导、增值、活化后,再回输到患者体内,可以显著抵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帮助机体恢复同肿瘤细胞作斗争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体免疫功能,全方位防止复发和转移,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延长生存期。 DC-CIK疗法的临床治疗流程 对于患者来说,整个治疗过程就好比是抽血和静脉注射一样,安全无痛苦,不影响工作和生活。 治疗前准备 在准备开始治疗前,医生应仔细了解患者病情,认真检查患者身体,准确化验血生化、凝血功能与各项病原学指标,评估相关材料,确定是否适宜接受治疗,患者或其委托人签署《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集知情同意书》与《生物免疫治疗知情同意书》。手术与非手术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实施过程

抗癌药物的研究发展历程

抗癌药物的研究发展历程 抗癌药物在国内外古籍中虽早有记载,但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一般认为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1],美国耶鲁大学发现氮芥能治疗恶性淋巴瘤,增强了用药物治疗肿瘤的信心,逐步展开了抗癌药的实验模型和筛选方法来寻找新药的研究。50年代从合成化合物及植物、动物、微生物产物等方面进行大量筛选,找到了有抗癌活性的物质达数十种,60年代已累集了丰富的资料,研发出20多种有效的抗癌药物,对7~8种恶性肿瘤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并出现了癌细胞动力学、抗肿瘤药物药理学、肿瘤化学治疗学等新的分支学科。以后抗癌药物不断发展,在肿瘤的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抗癌药物的研究历程尚未有系统的论述,笔者从自身经历及接触的一些研究工作进行简要回顾,不可能做到全面,只选择性地整理史料,供作参考。 1 我国抗癌药物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诞生以前,我国抗癌药物的研究处于空白。解放后百废待兴,科研人才奇缺,对防治疾病的药物研究主要侧重于传染病和流行病,抗癌药物无人问津。1955年全国提出向科学进军,抗癌药的问题也开始引起国内医药学界的注意。1955年底在我国举办的一次国际性抗生素学术会议上[2],有人建议要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承担抗癌抗生素类的药物研究任务,那时笔者刚从前苏联留学归国不久,在药物所接受了此任务。1956年全国制定12年科学研究远景规划,抗癌药物研究被正式纳入国家科研规划之中,许多医药院校及科研机构相继参加到此项工作之中。 20世纪50年代末期是我国大跃进开始的年代,那时倡导解放思想,科学研究搞群众运动,抗癌药物的研究迅速升温。人们积极进行抗癌中草药的调查,广泛收集单方、验方、复方及传统的中草药,群众性的抗癌药物筛选活动蓬蓬勃勃,发现了不少苗子药。1966~1976年期间在全国逐渐掀起研究六类抗癌药物的热潮,即对喜树、斑蝥、三尖杉、农吉利、秋水仙及三棱莪术(亦称六匹马)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此时期的工作可算是我国抗癌药的早期研究阶段,经过十多年的实践,积累了不少知识和经验,为后来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全国改革开放形势的推动下,国际交往增加,不少人有机会到国外去访问考察,进行合作研究,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了解到国际上的最新动向,学者

抗癌药物分类

1.传统抗肿瘤药物 抗恶性肿瘤药物按作用机制分类: 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抗嘌呤药:即嘌呤核苷酸合成抑制剂,如巯嘌呤、硫鸟嘌呤、喷司他丁等。 ?抗嘧啶药:主要靠抑制嘧啶的生物合成而起到抗瘤作用,如:氟尿嘧啶。 ?抗叶酸药:为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如甲氨蝶呤。 ?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如羟基脲。 ?DNA多聚酶抑制剂,如阿糖胞苷。 破坏DNA结构和功能的药物,烷化剂、丝裂霉素、顺铂、丙卡巴肼等可与DNA交叉联结;博莱霉素靠产生自由基破坏DNA结构。 嵌入DNA中干扰转录DNA的药物,如放线菌素类、柔红霉素、阿霉素等。 影响蛋白质合成的药物,如门冬酰胺酶、紫杉醇、秋水仙碱、长春花生物碱类等。 影响体内激素平衡的药物,如雌激素、孕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2.新型抗肿瘤药物 传统抗肿瘤药物都是通过影响DNA 合成和细胞有丝分裂而发挥作用的,这些肿瘤药物的作用比较强,但缺乏选择性,毒副作用也比较大。人们希望能提高抗肿瘤药物的靶向性,高度选择地打击肿瘤细胞而不伤害正常组织。 随着生命科学学科的发展,有关肿瘤发生和发展的生物学机制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开始走向靶向合理药物设计的研究途径,产生了一些新的高选择性药物。 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 靶向药物。从抗肿瘤药物靶向治疗的角度看,可将其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把药物定向地输入到肿瘤发生的部位,如临床上已采用的介入治疗,这是器官水平的靶向治疗,亦称为被动靶向治疗。 第二个层次:利用肿瘤细胞摄取或代谢等生物学上的特点,将药物定位到要杀伤的肿瘤细胞上,即细胞靶向,它带有主动定向的性质。 如利用瘤细胞抗原性质的差异,制备单克隆抗体与毒素、核素或抗癌物的偶联物,定向地积聚在肿瘤细胞上,进行杀伤,效果较好。 第三个层次:分子靶向,利用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分子生物学上的差异,包括基因、酶、信号传导、细胞周期、细胞融合、吞饮及代谢上的不同特性,将抗癌药定位到靶细胞的生物大分子或小分子上,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最后使其死亡。 血管抑制剂药物的发展。肿瘤生长必须有足够的血液供应,在癌发展和转移的过程中新的血管生长是必要的条件。新的血管生成涉及到多种环节,例如在血管内皮基底膜降解时金属蛋白酶活性增加。血管内皮细胞增殖、重建新生血管及形成新的基底膜时有许多生长调节因子参与,包括纤维生成因子(F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源性生长

载药靶向将成为未来抗肿瘤药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纳米靶向载药系统抗癌药物 将成为未来药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摘要】 文章内容:癌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头号杀手,本文综述及讨论近年来抗癌药物的高速发展以及靶向载药系统的发展趋势。 整理方法: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超星数据库、ScienceDirect、Pubmed、丁香园、蒲公英、生物谷等网站和数据库资源,寻找最具市场前景抗癌药物。 结论:在中国,纳米靶向载药的抗癌药品将是未来数十年内抗癌药物发展的主流和必然方向,是未来医药投资的重点所在。靶向给药系统的稳定性和材料的安全性是未来靶向载药系统药物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所在。 【关键词】生物医药;靶向;载药;医药投资;抗癌;靶向抗癌药 【内容】 肿瘤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头号杀手 据WHO统计,目前全球每年死于癌症的患者已经超过了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患者,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头号杀手。全球每年新增癌症患者约1500万人,全球现有癌症患者人数达5000万,每年死于癌症的患者达到850万人。其中中国(包括港、台、澳)每年新增癌症患者约350万人,每年死于癌症的患者达250万人。中国已成为全球肿瘤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国家。 全球每年癌症的发病率以5%左右的速率递增。随着环境的破坏和不良的生活习惯,这个速度在呈增长趋势。中国(包括港、台、澳)每年癌症的发病率更高,以10%左右的速率递增。由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环境的破坏程度高于全球,癌症发病增长速度高于全球。在中国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癌症患者已经占据世界癌症患者总数的1/4.癌症患者死亡人数占全球的1/3,成为世界抗癌形式最为严峻地区。 目前抗肿瘤药物市场情况分析 尽管癌症已经是人类致死的首要原因,并且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医学的进展和新药的上市,已给我们带来了曙光,在完善抗肿瘤临床用药结构的同时,也推动了全球抗肿瘤药品市场的快速发展。肿瘤学的进展已使1/3的癌症患者有根治的希望,高昂的治疗费用,也为癌症药品市场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据统计2007年

肿瘤免疫治疗的十大挑战

肿瘤免疫治疗的十大挑战 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CIT)的治疗进展迅速,反映出人体免疫系统与肿瘤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尽管CIT在广泛的人类肿瘤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但只有少数晚期肿瘤患者通过这些治疗得到了持久的免疫应答和生存。发表在今年Immunity上的一篇文章,列举了目前CIT面临的十大挑战。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基础科研人员和临床医师的共同努力,加速了解肿瘤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为肿瘤患者开发更好的治疗方案。

表1 肿瘤免疫治疗的十大挑战 挑战一转化为人体免疫的临床前模型的研发 临床前常用模型的一个问题是这些模型依赖于癌细胞系的植入。植入后生长的肿瘤通常不能重现影响人体肿瘤免疫反应的肿瘤免疫背景特征。最常用的临床前模型为皮下移植物,不能反映在复杂组织和/或器官特定环境中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也会影响干预后对肿瘤的免疫反应。传统的基因工程小鼠模型通过敲除抑癌基因或使用Cre-LoxP 系统诱导体细胞突变,从而导致新发肿瘤。这种肿瘤诱导方法不能模拟人类肿瘤进化过程中突变的连续累积,这种模型代表了冷免疫和基因稳定的肿瘤,通常对CIT没有很好的应答。目前正在进一步完善临床前模型,包括人性化小鼠模型、基因重组小鼠模型,以改善来源于人类肿瘤干细胞前体的肿瘤、类器官和乳腺癌的免疫原性。体外人体肿瘤外植体模型对CIT尤其具有吸引力,因为它们可以通过免疫染色和实时成像的结合来观察肿瘤与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 另外的挑战来自于免疫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它依赖于肿瘤微环境(TME)中众多不同的细胞类型来发挥功能,因而不能在单一细胞类型中轻易复制。其中一些复杂性反映在免疫浸润中,人体肿瘤可以排列在肿瘤免疫连续体上,并根据免疫细胞相对于肿瘤的空间定位和间质区分划分为炎性、免疫沙漠型或免疫排斥型。

抗癌药上市公司 市场上常见的十大抗癌药

抗癌药上市公司市场上常见的十大抗癌药 目前全球各国已批准上市的抗癌药物大约有130 ~150种。用这些药物配制成的各种抗癌药物制剂大约有1300~1500种。由于抗癌药稀缺,价格又昂贵,所以受到很多人的关注,近几年关于抗癌药的新闻也是很多,了解这些对于癌症这种疾病的治疗也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为大家介绍下这些问题。抗癌药上市公司一、康恩贝(600572)乙肝+癌症治疗,2012年7月公司出资1812.86万元取得四川辉阳18.13%股份,出资456.472万美元取得远东实验室18.13%股权(2012年9月投资主体变更为全资子公司香港康恩贝)。四川辉阳注册资本3700万元,主要在研产品为重组高效复合干扰素(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目前尚处于新药研发阶段,该产品研发新药已取得新药临床研究批件,适应症为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远东实验室授权资本为72500美元,以重组高效复合干扰素为基础专注于癌症治疗研究,公司目前计划选择国外若干国家申报将rSIFN-co用于研发癌症治疗新药的临床研究。二、恒瑞医药(600276)多西他赛、奥沙利铂、伊立替康、亚叶酸钙、来曲唑、替吉奥胶囊等。我国抗肿瘤药龙头企业、在抗肿瘤药领域具有明显的研发和营销优势、靶向药物阿帕替尼有望在12 年或13 年获得新药证书并具有重磅炸弹潜力。三、益

佰制药(600594)艾迪注射液、复方斑蝥胶囊、洛铂、科博肽等具有突出的市场营销能力、艾迪和杏丁有望保持稳定增长、独家代理洛铂有望成为过10 亿元品种。四、翰宇药业(300199)胸腺五肽,多肽领域龙头公司,是国内最早进入多肽 领域的公司之一,在多肽领域技术、人才、产品储备丰富。短期受益医保扩容,主要品种胸腺五肽全年有望增长70%,新产品叠加效应明显,未来持续成长可期。公司在SFDA申报生产的多肽产品还有:免疫调节药胸腺法新、保胎药阿托西班、抗癌药西曲瑞克。五、双鹭药业(002038)胸腺五肽、重组人白介素-2、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人白介素-11、紫杉醇、三氧化二砷、氨酚曲马多、托烷司琼、格拉司琼等。具有抗肿瘤辅助药物及抗肿瘤药物未来增长前景、多品种进入2009 国家医保目录及2010 各省医保目录、向下游延伸投资新乡医院打造大健康产业平台以及外延式发 展投资成立加拿大PnuVax SL 公司,进军高端疫苗及单抗领域。六、振东制药(300158)近日公司公告称,日前接到 山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知,根据有关规定,公司用超募资金建设的年产100亿片片剂车间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要求,发给《药品GMP证书》。公司表示,新版《药品GMP证书》的获得,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生产能力,满足市场需求。市场上常见的十大抗癌药1、 奥沙利铂(Oxaliplatin) 由瑞士Debiopharm公司研究开发,

免疫治疗真的就是癌症患者的救命稻草

免疫治疗真的就是癌症患者的救命稻草? 随着免疫治疗药物ipilimumab、nivolumab、pembrolizumab的相继问世,给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方法与福音。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发布的2016 年临床肿瘤进展报告中更是对免疫治疗的进展大加赞扬,那么作为患者和病友的我们该如何看待免疫治疗这种新的疗法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呢,那就得先从什么是免疫治疗说起了。 随着免疫检查点(checkpoint)被发现,开启了肺癌免疫治疗的时代,相继的免疫检查点分子CTLA-4、PD-1、PD-L1单抗被研发应用。使得癌症治疗发现了新曙光。与放化疗的硬杀伤而直接杀死肿瘤不同,免疫治疗主要是通过单抗激活免疫系统中的抑制信号,增强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功能,以达到抗肿瘤的目的。 如同PD-1与PD-L1一个是受体一个是配体,PD-1能够抑制激活状态下的T 细胞免疫作用,而癌症患者中广泛存在PD-L1。两者的特异性结合抑制活化的T 细胞,无法正常识别杀伤癌细胞而造成免疫缺陷。 对于每个药物的临床试验数据不在一一赘述,只基于免疫治疗的整体实验组数据做个总结: 1.鳞癌患者优于腺癌患者; 2.PD-L1阳性优于PD-L1阴性患者(PD-L1蛋白过表达>50%为阳性); 3.CTLA-4与PD-1单抗针对PD-L1阳性小细胞肺癌患者也体现出了一定的疗效; 4.与单药相比,非小细胞肺癌联合化疗能更好的产生抗肿瘤活性; 单是治疗方案就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针对免疫治疗又存在哪些问题:

1.昂贵的治疗费用与治疗的获益,总体对比化疗生存期延长四个多月,性价比较差; 2.单药有效率很低,联合化疗使得很多不再适合化疗的患者可能无法受益; 3.免疫治疗联合使用目前临床数据有限,依据并不充分; 4.免疫治疗联合靶向治疗数据匮乏; 5.对免疫治疗的筛选缺乏金标准,没有明确的生物检测指标和标准; 6.对黄种人的临床研究不充分。 常见的副作用总结(本总结不代表所有的药物都有此副作用,也不完全涵盖所有的免疫治疗药物副作用):呕吐、腹泻、抑郁、脱水、皮疹、肌肉酸疼、呼吸困难、咳嗽、惧寒等。 针对免疫治疗因为其价格昂贵,在决定治疗前推荐做该靶点基因检测且免疫治疗标准不能参考RECIST而是有自己的标准irRC。不建议免疫治疗单药治疗处于进展期的肿瘤,不建议化疗耐受性差的患者联合免疫治疗。 目前国内已经开展了免疫治疗的临床试验,也给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 免疫治疗的兴起无疑使得抗癌之路上多了一条新的方法,也必将在未来的癌症综合治疗中占得一席之地,但处于新药的国内临床阶段和后续耐药后的治疗还无从稽考,我们更应该理性的看待与选择。

常用抗癌药物

目录

常用抗癌药物 氮芥(mechlorethamine hydrochloride C5H11CL2N ): 氮芥是最早用于临床并取得突出疗效的抗肿瘤药物。为双氯乙胺类烷化剂的代表,它是一高度活泼的化合物。本品进入体内后,通过分子内成环作用,形成高度活泼的乙烯亚胺离子,在中性或弱碱条件下迅速与多种有机物质的亲核基团(如蛋白质的羧基、氨基、巯基、核酸的氨基和羟基、磷酸根)结合,进行烷基化作用。氮芥最重要的反应是与鸟嘌呤第7位氮共价结合,产生DNA的双链内的交叉联结或DNA 的同链内不同碱基的交叉联结。G1期及M期细胞对氮芥的细胞毒作用最为敏感,由G1期进入S期延迟。 【中文别名】安小辛;氮芥;恩比兴;肿瘤良 ,双氯乙基甲胺,恩比新,恩经兴, 盐酸氮芥 【英文名称】mechlorethamine hydrochloride 【英文别名】Chlormethine、Nitrogen mustard,Mustargen,Embichin, Chloromethamine,2-Chloro-N-(2-chloroethyl)-N-methylethanami ne 【EINECS号】 200-120-5 【CAS号】55-86-7[1] 【分子式】 C5H11CL2N 【分子量】 156.05 药品信息: 【作用特点】氮芥是最早用于临床并取得突出疗效的抗肿瘤药物。

为双氯乙胺类烷化剂的代表,它是一高度活泼的化合物。本品进入体内后,通过分子内成环作用,形成高度活泼的乙烯亚胺离子,在中性或弱碱条件下迅速与多种有机物质的亲核基团(如蛋白质的羧基、氨基、巯基、核酸的氨基羟基、磷酸根)结合,进行烷基化作用。氮芥最重要的反应是与鸟嘌呤第7位氮共价结合,产生DNA的双链内的交叉联结或DNA的同链内不同碱基的交叉联结。G1期及M期细胞对氮芥的细胞毒作用最为敏感,由G1期进入S期延迟。大剂量时对各周期的细胞和非增殖细胞均有杀伤作用。该药水溶液极不稳定,进入体内作用迅速,在血中停留的时间只有0.5~1min,90%在1min内由血中消失。24小时内50%以代谢物形式排出。此外,本品尚有弱免疫抑制作用。 【相互作用】烷化剂的耐药性与DNA受损后的修复能力有关,咖啡因、氯喹可阻止其修复,故可增效。本品与氯霉素及磺胺类药合用可加重骨髓的抑制作用。使用本品前宜加用止吐剂如恩丹西酮或格拉司琼等,减轻胃肠道反应。 【规格】针剂:每支5mg、10mg。 适应症 主要用于恶性淋巴瘤及癌性胸膜、心包及腹腔积液。目前已很少用于其他肿瘤,对急性白血病无效。与长春新碱(VCR)、甲基卡肼(PCZ)及泼尼松(PDN)合用治疗霍奇金病有较高的疗效,对卵巢癌、乳腺癌、绒癌、前列腺癌、精原细胞瘤、鼻咽癌(半身化疗法)等也有一定疗效;腔内注射用以控制癌性胸腹水有较好疗效;对由于恶性淋巴瘤等压迫

Science:癌症免疫疗法的“七大关键因素”

Science:癌症免疫疗法的“七大关键因素” 免疫疗法对临床癌症治疗的影响正在迅速攀升。然而,不同的免疫疗法解决的是癌症-免疫系统交互作用中的不同问题。那么,对每个病人而言,究竟哪种疗法最有效呢?近日,在线发表于Science上的题为“The cancer immunogram”的文章中,作者们提出了个体中癌症与免疫系统不同互相作用的框架。他们的目标是聚焦生物标志物研究,帮助指导治疗选择。 癌症免疫交互作用的结果依赖于大量的参数,如T细胞抑制机制等;这些参数的“值”在不同的患者之间差异很大。基于癌症-免疫交互作用的多因子特性,生物标志物检测的联合使用成为一种必然的需要。 这篇文章中提出的Cancer Immunogram假定了T细胞活性是人类肿瘤中的最终效应机制。这绝不意味着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抑制、微生物组的调节等没有价值。作者们假设癌症免疫疗法的疗效最终与增强的T细胞活性相关。未来的研究将验证这一假设是否正确。 同时作者们也承认,他们对癌症-免疫交互作用的理解依然是不完整的。未来,新的生物标志物可能会添加进来,而一些已有的标志物可能被移除。在这个最初的框架中共包含了以下七个参数:

1Tumor foreignness T细胞与抗原“相遇”的结果受T细胞检查点的调节,如 CTLA-4、PD-1。近期的研究表明,人类癌症的“foreignness”很大程度上由其neoantigens的表达决定。DNA错配修复中PD-1抑制活性也与肿瘤的“foreignness”相关,这也是抗 PD-1免疫疗法的决定因素。作者们表示,尽管肿瘤“foreignness”可能会在拥有非常高突变负荷的肿瘤中得到保证,但在中等或低水平突变负荷的情况下,只能推断肿瘤的“foreignness”,因此,还需更多这方面的解读。 2General immune status 常规免疫状态的分析看似平凡,但可能与很多临床应用相关。研究表明,淋巴细胞数量的减少与黑色素瘤患者中CTLA-4 抑制的不良效果相关。此外,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比率与患者接受免疫治疗后的疗效不佳也有关系,而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的增加可能与CTLA-4抗体对黑色素瘤患者的改善结果相关。另一方面,循环血液中骨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的数量似乎是免疫治 疗结果的负面预测参数。 3Immune cell infiltration T细胞介导的肿瘤控制需要的一个明显条件是肿瘤反应T细胞(tumor-reactive T cell)浸润到肿瘤中。T细胞浸润的缺乏可能反应了肿瘤foreignness的不足、T细胞启动效率低

肿瘤细胞免疫治疗和ACTL治疗技术介绍

医院肿瘤体细胞免疫治疗 一、背景: 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报告,由于人口老龄化、地球环境恶化、吸烟等不良因素影响,导致全球癌症人数猛增。目前,每年新增癌症患者约1000万人,其中530万为男性,470万为女性。与1990年相比,全球癌症患者的发病率增长了19%,死亡率增长了18%。我国居民医生罹患癌症概率22%,因癌症死亡率13%。每年新发肿瘤病例312万例,死亡病例达到270万例。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恶性肿瘤,每7人中会有1人因癌症死亡。 抗恶性肿瘤的传统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化疗及放疗,但疗效仍不尽人意。主要表现为治疗的有效率低,毒副作用明显。因而,十分有必要寻找更加安全有效的癌症治疗方法。随着肿瘤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免疫治疗是目前最有希望取得突破的治疗手段,并已成为继传统肿瘤治疗方法(手术、化疗、放疗)后的第4种肿瘤治疗模式。特别是抗肿瘤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治疗,尤其是2010年4月29日美国FDA正式批准第一个细胞治疗药物Provenge上市销售,该产品使用肿瘤患者自体DC细胞,使用抗原蛋白刺激DC的方法制造主动性细胞免疫治疗产品,用于抗前列腺癌的DC 治疗,标志着DC细胞自体治疗开始进入了肿瘤治疗的主流,是细胞治疗技术及产品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由于体细胞治疗的先进性,该技术已经被国家卫生部列为第三类医疗技术。国内正在开展此类技术的医疗机构超过800家。肿瘤的细胞免疫治疗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

由于医疗改革的变化,医院对于药品比例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提升诊疗费用可以降低药品占医院收入的比例,可以让医院更加灵活的选择药品进行治疗。 二、市场潜力 全国每年300万新增肿瘤患者,每年肿瘤患者保有量450万以上。几乎所有患者都会就诊。每年全国死亡患者超过170万,而新发患者经过治疗也存在复发风险。目前的放化疗方式可以辅助手术治疗解决一部分肿瘤治疗问题,但是仍然存在复发情况。多种肿瘤治疗方法联合治疗将给肿瘤患者带来福音。广东中山肿瘤医院每个月的细胞免疫患者数量达到800人,每个月为医院创造收益达到数千万。潜力巨大。 三、国内肿瘤细胞免疫诊疗现状 自从20世纪90年代LAK细胞治疗开始,肿瘤细胞免疫治疗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技术演化期。最初的LAK细胞由于其理念的先进性受到了国内大量医疗机构和医学专家的追捧,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证实,LAK细胞治疗并不能比单纯IL-2治疗拥有更好的有效性。细胞免疫就此降温,而起疗效不理想的印象却被大量医生所了解。 随着科学发展,NK、CIK等非特异性、非靶向肿瘤细胞免疫治疗技术在国内外兴起。但其非特异性的性质造成疗效仍然不理想和免疫反应等副作用。但由于其商业利益的存在和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等优势,至今,仍有很多医院仍然应用。全国和国家发改委现行最普遍的价格标准就是按照CIK治疗进行设定的。 多靶点细胞免疫治疗技术正在逐渐获得行业认可。目前临床使用最多的是重组腺相关病毒转导的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激活细胞毒性细胞的多靶点T细胞治疗技术(ACTL TM)。该技术已经在中山肿瘤医院、天津肿瘤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等大型医院进行过临床应用和临床试验,初步验证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国际肿

癌症免疫疗法全综述

癌症免疫疗法 一、免疫疗法简介 癌症免疫疗法近年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被《science》杂志评为:2013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首。按照经验,一般技术论文在学术界承认之后,在十年之内会形成比较成熟的商业产品。目前,全球各大制药公司已纷纷介入免疫疗法产品的研发。 传统的手术或癌症药物是直接针对肿瘤细胞;而免疫疗法是针对人体免疫系统,增强免疫效应来杀灭肿瘤细胞,从而治疗癌症。 目前,广义上的免疫疗法包括四种: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免疫过继疗法、免疫检查点阻断剂、癌症疫苗。(狭义上的免疫疗法则指中间两种。) 1、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这种免疫疗法最为古老,也十分简单,早在上世纪就开始在临床上应用。主要方法是利用细胞因子活化调节免疫细胞,增强免疫反应,杀伤肿瘤细胞。比如大家熟悉的白介素、干扰素、胸腺法新、胸腺五肽、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等,就属于免疫刺激剂。 这类产品技术简单,对疗效增强不明显,市场较为成熟稳定。在此不做详细叙述。 2、免疫过继疗法 就是目前国内最常用的免疫疗法,也是国内争议最大的疗法。主要过程是:抽取患者自体免疫细胞——体外筛选并扩增——回输患者体内——杀灭肿瘤。 由于主要原理就是回输免疫细胞,因此也称为细胞疗法。 3、免疫检查点阻断剂 目前最热门的免疫疗法研究领域。 因为人体内存在免疫抑制机制,防止激活的免疫反应在消灭抗原的同时,损伤到正常细胞。肿瘤细胞则利用这种免疫抑制机制,在细胞外表现抑制性配体,减弱免疫系统的攻击,进行免疫逃逸,得以大量恶性增殖。 免疫检查点阻断剂可以关闭这种免疫抑制机制,使得免疫系统可以对肿瘤细胞展开强有力的攻击。其主要靶点有2个:程序性死亡-1 受体(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及其配体PD-L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 (Cytotoxic T-Lymphocyte Antigen 4,CTLA-4)。 4、癌症疫苗 最有吸引力的免疫疗法,目前只有极少数产品上市。分为预防性疫苗与治疗性疫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或治疗癌症。

恶性肿瘤免疫治疗的现状及展望

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 [10]Sadanandam A,Lyssiotis CA,Homicsko K,et al.A colorectal cancer classification system that associates cel- lular phenotype and responses to therapy[J].Nat Med, 2013,19(5):619-625. [11]中国全科医学编辑部.2014年NCCN结直肠癌临床指南更新要点[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30): 3539-3540. [12]Deijen CL,Velthuis S,Tsai A,et al.COLORⅢ: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 comparing transanal TME versus laparoscopic TME for mid and low rectal cancer[J].Surg Endosc,2015.Epub ahead of print.[13]Aguiar PN Jr,Tadokoro H,Forones NM,et al.MMRdeficiency may lead to a high immunogenicity and then an improvement in anti-PD-1efficacy for metastatic colo- rectal cancer[J].Immunotherapy,2015,7(11):1133- 1134. 收稿日期:2016-01-04 作者简介:肖鹏(1985-),男,安徽合肥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从事炎性反应和肿瘤微环境研究.·肿瘤免疫学· 恶性肿瘤免疫治疗的现状及展望 肖鹏1,曹雪涛2,3,王青青3 (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生物医学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03; 2.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100005;3.浙江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58) 关键词:肿瘤/治疗;T细胞;癌症疫苗;细胞因子类 中图分类号:R73;R73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1692(2016)01-0005-05 从肿瘤的发生学上来说,肿瘤细胞是由正常细胞转变而来的,这种从“自己”到“非己”的过程往往会受到机体免疫系统的严密监视,被有效的免疫应答所清除。然而肿瘤细胞能够利用多种机制和途径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如阻断CD8+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对其识别和杀伤,甚至驯化免疫系统来促进其生长和转移,使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系统处于耐受状态,主要体现在肿瘤特异性效应T淋巴细胞失能、NK细胞杀伤活性降低、树突状细胞成熟和抗原提呈功能受阻、调节性T细胞聚集、髓系抑制性细胞的比例异常升高、巨噬细胞发生表型和功能的转变等各个方面[1]。宿主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增殖、上皮间充质转化、侵袭、转移等各个环节均有重要影响。近年来由于肿瘤学、免疫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快速发展和交叉渗透,随着对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的深入了解,以及对肿瘤免疫逃逸机制和肿瘤微环境的深入认识,肿瘤免疫治疗的新策略和新思路已得到进一步的研究和拓展,肿瘤的免疫疗法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实践中其体现出常规疗法所无可比拟的优势,如对患者器官的损伤小、治疗不良反应小、不易产生耐药、对残存肿瘤细胞的清除更加有效等。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突飞猛进,2013年,Science杂志将肿瘤的免疫治疗列于十大科学突破的首位[2]。本文就当前恶性肿瘤免疫治疗领域中最受关注的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与面临的挑战加以概括和评述。 1靶向T细胞共抑制分子的单抗治疗 T细胞的激活、发挥效应功能需要表面共刺激分子,如CD28等提供活化信号。相反,T细胞表面还有若干共抑制分子,当其和相应的配体结合后,传递的信号能够抑制T细胞活化,导致T细胞增殖、分泌细胞因子、杀伤肿瘤细胞的功能下调[3],以维持免疫的稳态,也被称为免疫检查点(immune check point)。肿瘤特异性T细胞表面往往高表达共抑制分子,因此处于失能状态。基于这一原理,可以采用共抑制分子(或配体)的单克隆抗体来阻断其信号,达到活化T细胞的目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4,CTLA-4)和程序性死亡分子1及其配体(pro-grammed death1/programmed death-ligand1,PD-1/ PD-L1)是目前临床上此类单抗中最常用的靶向免疫检查点,并在恶性黑色素瘤等类型肿瘤的临床治疗中显示令人振奋的结果[3]。其中CTLA-4单抗ipilimumab已被FDA批准用于治疗晚期黑色素瘤; · 5 · 实用肿瘤杂志2016年第31卷第1期DOI:10.13267/https://www.360docs.net/doc/3015203119.html,ki.syzlzz.2016.01.003

癌症免疫疗法其实并不神 (1)

癌症免疫疗法其实并不神 癌症免疫疗法其实并不神 文/帅才周竟 近年来,一项号称“神奇疗法”“绿色疗法”“癌症克星”的新癌症治疗方法,在国内外医院火热开展,很多癌症患者不惜一掷千金,投身于这种针对人体免疫系统的“癌症免疫疗法”之中。 然而,业界权威专家告诉笔者,这项备受追捧的癌症治疗新方法并非传说中的那般神奇。记者调查发现,癌症免疫疗法在开展过程中存在夸大宣传、以偏概全、审批滞后、缺乏有效监管等问题。 它到底有多神奇? 癌症免疫疗法,被宣称为除了手术、化疗、放疗之外的癌症治疗法,被一些医院誉为“第四类癌症治疗技术”。这项神奇的疗法到底是什么?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肿瘤科主任钟美佐教授说,目前临床上所用的免疫疗法有细胞疗法和体液免疫疗法,应用最多的是细胞疗法,如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简称细胞免疫治疗。细胞免疫治疗是通过体外方式补充或者强化体内原有的免疫系统,从而让免疫系统强大到足以杀死肿瘤细胞。 浙江省肿瘤医院化疗中心张近平主任说,癌症免疫治疗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慢慢热起来,中间冷了一段时间,现在又火起来了。目前这项技术开展得很火,全国很多大医院都在实施。 不少患者也觉得免疫疗法可以治愈癌症。一位肺癌患者说:“一位病友在做了这项治疗后癌细胞‘死’了很多,于是推荐我试试。” 钟美佐说,一些晚期癌症病人听说这项治疗方法后,要求医生为自己进行

治疗。但这种疗法的有效率还待临床研究论证,就现有的临床资料来看并非对所有患者都有效果。“目前没有完整的临床结果表明其效果一定比化疗、放疗要好。” 据了解,免疫疗法费用较高,在湖南等地没有纳入医保范畴,患者是自费治疗。一位业内人士说,现在不仅三甲医院,连二级医院甚至县级医院都在做癌症免疫疗法,有些是出于赚钱的考虑。现在细胞免疫疗法的一个疗程需要3万元左右,有时需要三四个疗程,动辄十多万元。 问题凸盅折射监管缺位 随着癌症免疫疗法的快速推广,隐藏其背后的种种问题也日渐凸显。 很多专家认为,癌症免疫疗法可以作为癌症综合治疗和个性化治疗的方向之一,但如果将癌症免疫疗法称为可以治愈癌症的第四种方法则涉嫌夸大宣传。癌症免疫疗法只能作为癌症综合治疗的一种补充手段,而非绝对可以治愈癌症。 浙江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朱利明说,在世界范围内,细胞免疫治疗中唯一经过三期临床验证的是树突状细胞疫苗,2010年在美国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激素抵抗的晚期前列腺癌。但由于操作很复杂,个体化要求很高,现在多数细胞免疫疗法还处于研究和试验阶段。我国树突状细胞疫苗目前有一个项目处于三期临床试验阶段,还没有确切的医学证据证明这种治疗的疗效。 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执行副院长伊森告诉新华社记者,免疫疗法对于黑色素瘤和肺癌有一定效果,对于其他癌症效果如何没有临床依据与研究成果。在美国细胞免疫疗法收费也相当昂贵。他建议中国的患者,不要盲目迷恋这种疗法,毕竟癌症免疫疗法不一定适合每一种癌症。 ——副作用不可不提。多位医生告诉笔者,实施癌症免疫疗法后,患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