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油事件的内控问题及反省

中航油事件的内控问题及反省
中航油事件的内控问题及反省

一、中航油事件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于2001年12月6日批准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在上市的《招股说明书》中,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石油贸易涉及轻油、重油、原油、石化产品和石油衍生品等五个部分,公司的核心业务是航油采购,公司交易的衍生品包括纸货互换和期货交易。中航油2004年11月底宣布,公司因进行衍生品交易而蒙受5亿多美元巨额亏损,震惊国内外市场。随后,中航油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的指示下,委任普华永道为特别审计师,调查导致公司亏损原因,同时检讨公司内部管理、风险管理和监管政策。普华永道认为,2003年底至2004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错误地判断了油价走势,调整了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目前,中航油的债务重组方案已经通过债权人的同意,将债务偿还比例提高到54%,将8年债务偿还期缩短至5年。

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中航油公司的内部控制包括部门领导、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内部审计三个方面,其在每一个方面都存在着问题,下面我们分别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

(一)部门领导。中航油负责人一直独立于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班子的领导之外,陈久霖是此次事件的总负责人,是新加坡公司的CEO,在决策和管理上,他拥有了超过其职位的权力。他连续两次不任命总公司派来的财务经理,而选新加坡当地人作为财务经理,总公司派来的党委书记在任两年,竟不知道陈的场外期权交易,陈进行的场外交易根本不向董事会报告,更不会进行披露,这实际上使得新加坡分公司成为陈自己的天下。

(二)风险管理委员会。中航油公司本身有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为了追求制度的完美,他们还聘请了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制定了《风险管理手册》,在该手册中规定:损失超过500万美元,必须报告董事会,并立即采取止损措施等。然而,当陈久霖在处理期货头寸的过程中,这些规定的流程成为形式,设定的风险管理体系并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在公司开始期权这项新产品交易时,风险管理委员会没有进行任何必要的分析和评估工作;交易开始后,未能对期权交易设置准确的限额,也未能准确地报告期权交易;在期权交易挪盘时,风险管理委员会未能监督执行相关的交易限额,或者未能控制公司的超额交易;风险管理委员会向审计委员会提供的公司衍生品交易的报告,实际上隐瞒了公司在期权交易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也未向董事会报告公司的期权交易和损失情况。

(三)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形同虚设,财务经理对总经理负责而不是董事会,这就意味着公司总经理陈久霖一手控制着财务部门,内部审计没有定期向审计委员会报告,而且报告内容重复敷衍了事,更重要的是内部审计部门的报告使人错误的认为公司的内部控制措施运行良好。

三、中航油事件对国有企业的反思

中航油事件暴露了海外国有企业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内部控制问题。下面我们就内部控制如何失效,如何加强内部控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具体分析进而探讨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建立合理的干部任命制度。一直以来我们国有企业干部都是行政任命产生,虽然我们不能说所有的干部任命都是“走关系,靠门路”,但是这其中人际关系网确实很重要,人际关系网的重要就有可能导致官僚作风严重,进而忽略能力问题还有可能导致周围人的愤愤不平。所以我们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干部任命制度,使其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赋予国有企业干部相应的职权,不得行使超过其职位权力之外的权力。建立国有企业干部的有效牵制制度,不能使国有企业变成某个人的天下。虽然这与中国的

文化密不可分,但是我们要融入国际大市场中国的企业要走出去就要与国外的权力牵制机制必不可少。

(二)成立独立的专家小组。从上述我们所说的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风险管理委员会不独立,它可能隶属于总经理受其控制,也可能疏于职守。介于这两种情况我认为,风险管理委员会应该隶属于董事会。像中航油这样的海外国有企业或许总经理的权力更大,董事会权力相对薄弱,这样就应该加强集团母公司与子公司的联系,建立一个独立小组,这个小组的成员由风险管理专家组成,基于成本效率因素考虑成员数量不能太多不超过10人,但也不能太少否则不足以对子公司起到监督和威慑作用。这个小组隶属于母公司董事会,负责定期直接向董事会报告,小组有揭发披露子公司的违规现象的义务,小组不参与子公司的福利、分红等,母公司对小组成员建立一套完整的奖励处罚规定,使小组成员不履行义务的成本最大化及行使权利的收益最大化,这些都有助于风险管理委员会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三)内部审计外包。对于海外国有企业来说内部审计大部分形同虚设,而实际上内部审计应该是监管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关键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大部分从属于财务部,而财务部又大部分对总经理负责,这就使得内部审计很难独立。早在20世纪90年代,内部审计外包就快速发展起来,随后关于内部审计外包问题的研究也盛行起来。对于企业是否外包内部审计,理论界有一定争议,部分人支持外包,部分人反对外包,支持者认为外包的理由:使管理层集中关注核心竞争力和战略计划,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可能改善公司管理层与董事会、公司与外部审计及管制者的关系等等。反对者认为:承包人不如内部审计人员熟悉企业的实际情况、了解管理层所需,不能积极主动地围绕企业目标而展开审计工作,进而影响审计业绩、存在不同的忠诚度等。对于内部审计外包问题也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比如交易成本、委托代理理论等。就我国目前情况来说,分析利弊及成本考虑,国内的中小型国有企业不大适用于内部审计外包,因其可以接受严密的监管,加上外包成本较高。而进入海外的国有企业我认为应该是内部审计外包,理由是驻海外国有企业其被监管的可能性小,母公司不会频繁的收到其财务报表、证监会更不会到海外对其监控、外部审计间隔时间太长,内部审计形同虚设独立性差,基于这些原因的考虑,我们或许可以试点进行一下大型国有企业及海外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外包。

(四)取人所长。关于内部控制,除了上述的方法来实施外我们或许也可以借鉴一下美国自安然事件后对内部控制做出的新的规定,《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在内部控制及信息披露方面实施严刑峻法,规定公司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或类似职务人士必须书面声明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负责,并且要求随定期报告一同对外披露管理当局对有关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评价报告,这份内控报告还必须经过负责公司定期报告审计的注册会计师的审核。虽然我国年终的财务会计报表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审核是在对内部控制进行初步判断的情况下进行的,或许有的人会认为再同时对内部控制出具一份审计报告有重复劳动、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但我们可以小规模的试验一下,对注册会计师来说再出具一份内部控制报告成本不会有太大提高反而增强了其责任,同时也对管理人员有了更高的约束,有利于使内部控制得到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陈汉文.证券市场与会计监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李明辉,何海.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的分析[J].审计研究,2005,(1).

[3]朱荣恩,贺欣.内部控制框架的新发展———企业风险管理框架[J].审计研究,2003,(6).

中航油案例分析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1、根据案例内容,请做出中航油卖出石油看涨期权的会计分录? (1)交易日:2013年10月中航油卖出200万桶石油看涨期权(假设每份合约为1美元,到期日为2014年4月份,并约定期权执行价格为每桶35美元,此外公司须向交易商按合约价的10%支付期权保证金): 借:其他应收款——期权保证金 7000000 贷:卖出期权——看涨期权合约 2000000 银行存款——美元 5000000 同时在表外按期权的名义本金额登记期权: 借:表外负债——卖出期权合约反向 7000000 贷:表外负债——卖出期权合约 7000000 (2)期权费结算日(通常交易日后2天进行) 借:银行存款——美元 7000000 贷:其他应收款——期权保证金 7000000 (3)期末日:2014年4月份期权到期,由于石油价格上涨(纽约轻原油价格约为38美元/桶),对买入期权者有利,中航油需履行期权合约账面价值共亏损580万美元: 借:交易损益 5800000 贷:卖出期权——看涨期权合约 5800000 (4)中航油高层没有及时撤出市场,而是选择延期交割,并选择卖出更多的看涨期权用获得的权利金填补保证金的窟窿。2004年4月份至2004年10月份期间,中航油卖出的有效合约盘口达5200万桶(增加5000万桶期货合约,假设合约的执行价格为45美元一桶):

借:其他应收款——期权保证金 0 贷:卖出期权——看涨期权合约 银行存款——美元 0 (5) 期权费结算日(通常交易日后2天进行) 借:银行存款——美元 0 贷:其他应收款——期货保证金 0 (6)至2004年10月份,石油期货价格每涨1美元,公司就必须追加5200万美元,共支付额外权利金8000万美元,账面亏损已达1.8亿美元: 借:其他应收款——期权保证金 贷:银行存款——美元 借:交易损益 0(0-5800000) 贷:卖出期权——看涨期权合约 0 (7)至2004年12月份,中航油衍生产品合约被强行平仓,共亏损5.54亿美元,中航油资不抵债,宣告破产: 借:交易损益 0(0-0) 贷:卖出期权——看涨期权合约 0 借:卖出期权——看涨期权合约 0 贷:其他应付款 0 资产负债表表外登记期权交易冲回: 借:表外负债——卖出期权合约 7000000 贷:表外负债——卖出期权合约反向 7000000 2、试根据分录,分析中航油被市场逼入“破产”境地的过程?

中航油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中航油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唯一的一家海外公司——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在2004年11月29日发布了一个震惊的消息:这家新加坡上市公司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产生了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致使中航油向新加坡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最后发布公告申请停牌重组,这一重组事项涉及16000名股民,100多家债权人,是新加坡历年来债务金额巨大、债权人众多而复杂的一次重组,也是中国首例在海外上市的中资企业进行的重组。该公司自1997年以来,凭借6年内净资产增长762倍,成为股市上的明星公司,其总裁陈久霖也被评为“亚洲经济新领袖”,因此,中航油事件也被认为是继1995年“巴林事件”后最大的经济丑闻。 中航油的前身是1993年5月由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和新加坡海皇轮船有限公司出资在新加坡建立的一家合资企业,头几年经营状况一直不佳。直到1997年7月,中航油总公司派出了陈久霖这个自称“打工的皇帝”,带着49.2万新元,赴新加坡接管了当时濒临破产边缘的公司。2001年12月中航油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海外中资企业。其净资产由1997年的16.8万美元猛增至2003年的1.28亿美元,市值超过65亿元人民币,曾被国内誉为继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之后的“第四大石油公司”。中航油以突出的业绩被选入新

加坡国立大学MBA课程教学案例;获颁新加坡上市公司“最具透明度”企业;被美国应用贸易系统(ATS)机构评选为亚太地区最具独特性、成长最快和最有效率的石油公司。 由于中国内地航空油的供应几乎被中航油的母公司中航油集团所垄断,所以内地航空公司需要以高于新加坡航空油市价6成至7成的价格,每月从中航油进口至少20万吨航空油,约占中国市场总需求的1/3。可以说,中航油在内地航空油供应行业占据垄断地位。 二、调查情况 中航油作为中航油集团下一个海外上市公司。中航油集团向中航油董事会派驻了4名成员,包括陈久霖本人,而他也是以集团副总经理的身份兼任中航油董事和执行总裁。中航油的内控体系由部门经理、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内部审计部三部分组成,这一风险管理体系曾被广泛认同:成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使风险管理日常化、制度化;聘请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为其设计了《风险管理手册》及《财务管理手册》,明确规定了相应的审批程序和各级管理人员的权限,通过联签的方式降低资金使用的风险;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风险管理软件系统将现货、纸货和期货三者融在一起,全盘监控。另一方面建立三级风险防御机制,通过环环相扣、层层把关的三个制衡措施来强化公司的风险管理,等等。中航油设有专门的7人风险管理委员会及风险监控软件系统。其中,风险控制的基本结构是:实施交易员、风险控制委员会、审计部、总裁、董事会层层上报,交叉控制,每名交易员在其经手的交易损失达到20万美元时要向风险控制委员会报告,以征求

安永专家剖析八大风险案例

No1315[收费论文]安永专家剖析八大风险案例[A420060601]gjj 安永专家剖析八大风险案例 近期的中航油事件.因为参与航油期货对冲买卖,导致中航油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这一事件,不但对企业造成了严重损失.也可能对中国以至全球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这一事件的惨痛教训再次告诫我们,必须从经验中学习.吸取教训,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体制。 拥有20多年专业经验的安永中国营运委员会主席胡展云.曾为中国多家企业提供重组、上市、审计、风险管理及并购交易咨询等专业服务。他为中央企业负责人所做的风险管理演讲.从对8家因风险管理不善及欺诈事件而引致严重亏损或倒闭的国内外公司案例的分析人手,引发我们,特别是中国企业领导人冷静思考如何建立一套现代化风险管理机制,在实践中,找到一套适合中国企业特色和发展的方案。 请看安永权威专家胡展云如是说教训与启示: 从别人失败经验中吸取教训近年来我们看到,国际上多家跨国公司因风险管理不善及欺诈事件而引致严重亏损或倒闭,同时我们也看到,企业及监管机构都在推行改革,希望能恢复投资者的信心。在此通过审视安然公司、八百伴公司、世通公司、百富勤公司、巴林银行和中国的3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等8个案例的事件发生经过,了解引致公司倒闭或严重损失的内控缺陷,从而总结一下应该从案例中吸取什么教训。 案例1:美国安然公司(Enron)为什么会出事儿 2000年,安然是美国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企业之一,当年的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美元,雇佣员工2万人,是美国《财富》500强中的第七大企业。 但就在2001年末,安然宣布第三季度6.4亿美元的亏损,美国证交会进行调查,发现安然以表外(投资合伙)形式,隐瞒了5亿美元的债务,亦发现该公司在1997年以来虚报利润5.8亿美元。 在此同时,安然的股价暴跌,由2001年初时的80美元跌至80美分。同年12月,安然申请破产保护令,但在之前10个月内,公司却因为股票价格超过预期目标而向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发放了3.2亿美元的红利。 安然事件发生后,在对其分析调查时发观安然的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均采取了不干预(“hands—o仟')监控模式,没有对安然的管理层实施有效的监督,包括没有查问他们所采用“投资合伙”的创新的会计方法。事件发生之后,部分董事表示不太了解安然的财务状况,也不太了解他们的期货及期权的业务。 由于安然重视短期的业绩指标,管理层的薪酬亦与股票表现挂钩,这诱发了管理层利用创新的会计方法和做假,以赢取丰厚的奖金和红利。虽然安然引用了非常先进的风险量化方法监控期货风险,但是营运风险的内部控制形同虚设,管理高层常常藐视或推翻公司制定的内控制度。这是最终导致安然倒闭的重要因素。案例2:美国世通公司(Worldcom)为什么会倒闭 世通是美国第二大电信公司,事发前在美国财富)500强中排名前100位。 然而就在2002年,世通被发现利用把营运性开支反映为资本性开支等弄虚作假的方法,在1998年至2002年期间,虚报利润110亿美元。 事发之后,世通的股价从最高的96美元暴跌至90美分。世通于2002年末申请破产保护令,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个案,该公司于2003年末完成重组。世通的4名主管(包括公司的CEO和CFO)承认串谋讹诈,被联邦法院刑事起诉。 这是美国最大的个案,美国证交会和法院在调查中发现:世通的董事会持续赋予公司的CE0 (BernardEbbers)绝对的权力,让他一人独揽大权,而Ebbers~缺乏足够的经验和能力领导世通。美国证监会的调查报告指出:世通并非制衡机制薄弱,而是完全没有制衡机制。世通的董事会并没有负起监督管理层的责任,该公司的审计委员会每年召开会议仅花3~5小时,会议记录草草了事,每年只审阅内审部门的最终审计报告或报告摘要,多年来从未对内审的工作计划提出过任何修改建议。 由于世通为公司的高级管理层提供的丰厚薪酬和奖金,远多于他们对公司的贡献,这使得他们形成了一个既得利益的小圈子。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世通倒闭。 案例四

【9A文】-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高达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利用内部控制概念的最新发展—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的控制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八要素分析法,可以发现中航油事件的根源是内部控制的严重缺陷。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下称“集团公司”)的海外子公司,20RR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一个濒临破产的贸易型企业发展成工贸结合的实体企业,业务从单一进口航油采购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净资产从1997年起步时的21.9万美元增长为20RR年的1亿多美元,总资产近30亿元,可谓“买来个石油帝国”,一时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被新加坡国立大学选为MBA的教学案例,陈久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亚洲经济新领袖”,并入选“北大杰出校友”名录。但20RR年以来风云突变,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巨额亏损而破产,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20RR年一季度油价攀升,公司潜亏580万美元,陈久霖期望油价能回跌,决定延期交割合同,交易量也随之增加。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公司账面亏损额增加到3000万美元左右,陈久霖决定再延后到20RR年和20RR年交割,交易量再次增加。10月份油价再创新高,而公司的交易盘口已达5200万桶。为了补加交易商追加的保证金,公司耗尽2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亿美元的银团贷款和6800万元的应收账款资金,账面亏损高达1.8亿美元,另需支付8000万美元的额外保证金,资金周转出现严重问题。10月10日,向集团公司首次呈报交易和账面亏损。10月20日,获得集团公司提前配售15%的股票所得的1.08亿美元资金贷款。10月26日和28日,因无法补加合同保证金而遭逼仓,公司蒙受1.32亿美元的实际亏损。11月8日至25日,公司的衍生商品合同继续遭逼仓,实际亏损达3.81亿美元。12月1日,亏损达5.5亿美元,为此公司向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申请停牌,并向当地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一、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20RR年3月,新加坡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提交了第一期调查报告,认为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巨额亏损由诸多因素造成,主要包括:20RR年第四季度对未来油价走势的错误判断;公司未能根据行业标准评估期权组合价值;缺乏推行基本的对期权投机的风险管理措施;对期权交易的风险管理规则和控制,管理层也没有做好执行的准备等。但归根到底,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问题的根源是其内部控制缺陷。 (一)控制环境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聘请国际著名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制定了国际石油公司通行的风险管理制度,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管理层、风险管理委员会、内部审计委员会等制衡制度和风险防范制度,还受到新加坡证监会的严格监管。但在“强人治理”的文化氛围中,内控制度的威力荡然无存,这是中航油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1.内部人控制。 在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股权结构中,集团公司一股独大,股东会中没有对集团公司决策有约束力的大股东,众多分散的小股东只是为了获取投资收益,对重大决策基本没有话语权。董事会组成中,绝大多数董事是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和集团公司的高管,而独立董事被边缘化,构不成重大决策的制约因素。这样,股东会、董事会和管理层三者合一,决策和执行合一,最终发展成由经营者一人独裁统治,市场规则和内部制度失效,决策与运作过程神秘化、保密化,独断专行决策的流程化和日常化。公司总裁陈久霖兼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中航油新加

中航油事件深层剖析

中航油事件深层剖析 鲁晨光 我是一个投资组合和风险控制理论研究者[1],同时也是股票、期货、期权交易者。我从从2003年开始重点交易纽约石油期货和期权。半年前我就写过一篇介绍石油期权期货交易策略的文章[2]。我的策略是:卖出近期期货和做多期权,加倍做多远期期货。我采用这种策略,一万多美元的帐户赚了5万多。中航油就是因为卖空石油期货和做多期权亏损了五亿多美元。听到这个消息,我比其他人更加感到遗憾。我想,我赚哪一点小钱算什么?中国人的钱是廉价劳动汗水换来的。我的努力要是能减少国人汗水白流,那对我是莫大幸事。所以我很想把我对中航油事件的分析和认识写出来供大家分享。 1.中航油事件图解 中航油参与石油期货期权的交易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那时油价波动上涨,中航油初战告捷,2003年盈利580万美元。2004年一季度,中航油在油价涨到30元(指美元,后面相同)以上开始做空,以后越亏加仓越大,最后做空石油5200万桶, 在油价50元以上被迫强行平仓,合计亏损约5.5亿美元。 我根据纽约轻原油期货行情和《中航油末路纪实》一文[3]制作了图1。 图1. 中航油失败过程图解 纽约轻原油市场是石油期货交易量最大的市场,其交割的石油标准有所不同,所以叫轻原油。其价格稍高。该市场成交量超过伦敦石油期货市场的两倍,一个月份的期货合同总持仓量达到十几亿桶。所以该市场是石油交易主战场。中航油参与交易的是伦敦石油期货市场和场外衍生交易市场。这些市场油价走势是类似的。 2.例外的第六次石油危机 回顾石油行情历史,可见影响油价最重要的几个因素是:产量,需求,战争,货币贬值――特别是美元贬值,因为国际上的石油交易以美元标价。而战争的主要因素也是来自石油资源和运输通道的争夺。比如不久的伊拉克战争和70年代的第二次中东战争(争夺苏伊士运河控制权。 关于石油危机,流行的说法只讲暴涨,不讲暴跌,这是不全面的。如果把油价暴跌也当作危机,那么世界石油市场就经历了6次危机。 第一次,从1973年10月到1974年1月,油价从每桶3.11美元上升到11.65美元。主要原因是第二次中东战争造。战争造成产量下降,同时中东产油国用油价作为武器反击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 第二次:1978年底到1980年底,油价从每桶13.34美元上升到43美元。主要原因是两伊战争造成石油减产和恐慌。 第三次:1985年底到1986年10月,油价由每桶28美元下降到6.8美元。主要原因是:前两次石油危机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加大石油投资,造成石油供过于求。有人认为,阿拉伯国家联合降价导致油价下跌,为的是打击美国企业。布什家族经营石油,当然也难免受到惨重打击。美国的开采成本比中东高,根本经不起降价的打击。油价上涨,美国经济和美国人民受害;油价下跌,美国石油企业受害。这正是美国,特别是两位布什总统,插手中东,拉拢沙特和科威特、打击伊拉克的重要原因。

从中航油事件看其内部控制

从中航油事件看其内部控制 [摘要]本文通过中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事件对中航油内部控制进行分析,通过目标分析,因素分析,对其发展过程和失败的原因进行剖析。 [关键词]中航油;内部控制;目标分析;因素分析 一.事件背景 中国航油(新加坡)成立于1993年,由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控股,总部和注册地在新加坡。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由起初拥有的20万美元发展成为一家年销售额达数十亿美元的石油贸易公司,并最终在新加坡挂牌上市。 中航油(新加坡)的母公司中国航油集团的前身是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简称中航油总公司),它是我国国内航空公司油料的总供应商,得天独厚的政策背景使其垄断了高成长中的中国航空燃油大市场。 陈久霖,毕业于北京大学,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被母公司派往新加坡接管当地的子公司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中航油(新加坡)公司1993年成立,成立之后就处于持续亏损状态,净资产仅为21.9万美元。但在他接手之后,公司业绩迅速有起色,并很快垄断了中国国内航空油品市场的采购权。到2003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净资产已经超过1亿美元,总资产达到30亿美元。由于在新加坡的成就,陈久霖还被提升为中航油总公司副总裁。二.事件概述 然而,而就是这样一家明星企业在2004年11月30日发布了一条令全世界都为之惊叹的消息:这家公司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总计亏损5.5亿美元,亏损额已远远超过其净资产1.45亿美元。由于其严重资不抵债,已向新加坡最高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曾被称为“打工皇帝”的公司总裁陈久霖被停职。 在2003年下半年,中航油开始了巨额亏损路程: 2003年下半年公司开始交易石油期权,最初涉及200万桶石油,中航油在交易中获利。 2004年一季度,油价攀升导致公司潜亏580万美元,公司决定延期交割合同,期望油价能回跌,交易量也随之增加。

中航油事件的反思

麦吉尔大学管理学院刘锋 此次中航油事件涉及在大宗石油交易中金融工具的使用问题。 金融衍生工具有两种用途,其一是套期保值,其二是用于投机。前者是企业常用的规避风险的有效方式。后者则完全是投机者基于自己对标的产品价格波动的预期来进行操作以期获得超额利润的手段。 中航油作为中国最大的进口航空用油公司,其操作直接关系到国内航空用油的命脉。由于中航油不断需要在现货市场上购买航空用油,国际油价的上涨,将使购油成本增加,从而造成损失。中航油应该使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国际油价波动带来的风险。在规避油价上涨带来的风险时,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多头(购买)远期合约或期货,或看涨期权。将远期的交易价格锁定在今天约定的执行价格上。 对于多头远期合约或期货合同,当远期价格上升时,执行期货合同可以获利,与现货市场高价买入带来的损失对冲;如果远期价格下降,执行期货合约将带来损失,而现货市场上以低价买进可以获利,二者对冲从而规避了价格波动的风险。对于看涨期权,如果远期价格高于合同的执行价格,则可以按照约定的执行价格成交;如果远期价格低于合同的执行价格,则不执行合同,损失的只是较少的期权费(相 当于保险费)。这时可从现货市场以低于执行价格的市场价购买标的产品。 然而中航油在此次事件中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定位,将自己作为投机者在期货市场上进行投机活动。在此次事件中,中航油交易人员预期油价将从某一高位下跌,而后采用了基本与他们预期相一致的衍生工具,即空头(卖出)看涨期权。当油价下跌至执行价格以下时,期权持有者将不会行权,从而卖者获得佣金(期权费)收入。 即使进行投机,如果预期油价上升,亦应该采用多头看涨期权或期货的方式来安排头寸;如果预期油价下跌,应该采用空头看涨期权和期货或者多头看跌期权安排头寸。其中多头看跌期权相对最安全,因为损失仅限于期权费(佣金)。而此次中航油采用的空头看涨期权的方式来安排头寸,却是这类策略中风险最大而潜在收益最有限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即使油价下跌,获利空间最大也仅仅限于期权的价格,即期权的佣金,相当于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相反,如果油价朝着与预期相反的方向上扬,其损失将是无限的。 中航油事件始末 中航油在2003年第一次航油市场价格为每桶20多美元时出售了200多万桶2004年航油卖出期权(即空头看涨期权),卖价为36美元/桶。佣金收入为200多万美元。中航油预期2004年航油价格会低于36美元/桶,如果市场真的如此,期权的买方将不会行权。这样200万美元的佣金即成为公司的赢利。如果2004年航油市场价高于36美元/桶,期权的买方将行权,即中航油必须以36美元/桶的价格卖出200多万桶石油。高出部分即为公司亏损。进入2004年以来,航油价格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出乎意料的直线上升,在油价高于36美元/桶后,公司的损失不断扩大,这时,中航油不但没有采取措施来规避价格上涨带来的风险,反而将赌注越下越大,他们预期航油价格不可能达到每桶48美元,先后两次将行权价格提高到45美元/桶和48美元/桶,同时将头寸从200多万桶放大到最后的5000多万桶,翻了将近25倍。即油价在高于48美元/桶的价格上每上升1美元,合约的净损失为5000万美元。在此过程中,由于要保持头寸,在油价上涨的过程中,必须不断追加保证金。如果保证金不能按期到位,交易所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将会采取强行平仓的方式,平仓后,巨额损失变现。这次事件中,中航油头寸的保证金总缺口最后达到了5.5亿美元之巨。 此次事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 (一) 中航油作为国内航油业唯一一家进出口公司,完全摆错了自己的位置,为了避免航油价格波动,他们本该采取套期保值的风险管理策略,而不是期货市场的投机行为。作为一个油料进出口公司,他们完全高估了自己的专业背景,应该是没有资格和条件进行投机活

“中航油”事件与巴林银行破产案的比较分析

摘要: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倒闭,10年后“中航油”事件,一个是有着光荣历史的老牌商业银行,一个是中国“走出去”的成功典范,历史戏剧性的重演,我们应有所警示。本文从1992年coso发布的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出发,对两大事件进行比较分析并有所启示。 关键词:中航油;巴林银行;内部控制 一、引言 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倒闭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轩然大波。这家百年老店,却由于年仅28岁的交易员尼克?里森在新加坡期权市场交易中的违规操作导致破产。近十年后,在新加坡市场上,中国航空油料(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也申请破产。中航油(新加坡)于2001年在新加坡成功上市,一度被业界捧为神话。在公司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于2003年初开始做石油衍生品交易获利,且一发不可收拾,最终因导致公司亏损达554亿元之巨。不难发现,两者的失败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从公司内部控制的角度出发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当今公司的内控与风险管理提供教训与警示意义。 二、两大事件内部控制比较分析 (一)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巴林银行,这样一个老牌企业,管理层的管理哲学、经营理念实在让人不敢恭维,一方面巴林银行一直认为雇佣的员工都是值得信赖的,其实不然,人都是自利的而且人的自利行为得靠制度约束。再者,管理层存在投机心里,过度相信里森。另外,时任巴林银行董事长彼得?巴林曾经表示由于资产负债表本身是反映的过去而不具有决策价值。 “中航油”是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下称“集团公司”)的海外子公司,其控制环境不同于巴林银行的是:有着国企的通病。首先,公司内部人控制,陈久霖身兼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在新加坡分公司基本上是他一人说了算。其次,陈久霖早期的成功使得集团公司对其十分信任并委以重任,陈久霖由此自我膨胀、刚愎自负,使其自身不受内部控制、监督的的制约。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者控制环境区别主要在于:巴林银行是员工诚信问题,中航油是管理层不受约束。当然相同之处很明显,二者都存在过度投机心理,却缺乏风险意识。 (二)风险评估存在问题。巴林银行长期以来的优越感,使得管理层缺乏风险意识,对风险管理机制不重视。首先,不能有效的识别风险,巴林银行原有一个错误账户,而里森所在新加坡分公司又设立一个错误账户,很明显的风险事项却被管理层忽略。其次,风险水平不受限制,期货交易具有高风险,而公司却对此没做相关规定,到了后来,伦敦按照里森的要求每天汇入1000万英镑,公司却从不质疑。 中航油同样存在风险评估问题。第一从风险识别上看,作为公司总裁的陈久霖对期货交易的风险可定是熟知的,但是他的赌博性让他不顾风险,妄求收益。第二,风险水平上看,大量的买进期货合约,风险水平大大超过了可承受范围。第三,风险应对机制上看,当时的账面亏损已经达到8000万美元,而且管理层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却没有采取必要的风险应对措施,任由陈久霖一意孤行,直至公司申请破产。 从上述分析,二者区别主要在于:巴林银行是对风险不能有效识别,中航油是不顾风险孤注一掷。相同之处,二者风险管理机制都不健全。 (三)控制活动存在问题。巴林银行,里森身兼交易员与清算员,不合理的岗位设置为其掩盖交易失误提供方便。同时,对于高风险的期货交易,巴林银行缺乏有效的控制活动,里森每天要求伦敦汇入1000万英镑,公司还能审批且不深究。 中航油控制活动的失效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公司编制有《风险管理手册》,规定损失超过500万美元就要上报集团公司,当陈久霖在获悉出现580万美元的账面亏损后,却不斩仓上报,而是继续加大买入。从上述对比看出,二者控制活动主要区别:巴林银行缺乏有效

企业风险管理:中航油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企业风险管理:中航油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 析 【摘要】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高达5.5 亿美元的巨额亏损, 成为了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利用内部控制概念的最新发展———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的控制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八要素分析法, 可以发现中航油事件的根源是内部控制的严重缺陷。 一、简介 中国航油( 新加坡) 股份有限公司( 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 成立于1993 年, 是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 下称“集团公司”) 的海外子公司, 2001 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 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一个濒临破产的贸易型企业发展成工贸结合的实体企业, 业务从单一进口航油采购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净资产从1997 年起步时的21.9 万美元增长为2003 年的1 亿多美元, 总资产近30 亿元, 可谓“买来个石油帝国”, 一时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被新加坡国立大学选为MBA 的教学案例, 陈久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亚洲经济新领袖”, 并入选“北大杰出校友”名录。但2004 年以来风云突变,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巨额亏损而破产, 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2004 年一季度油价攀升, 公司潜亏580 万美元, 陈久霖期望油价能回跌, 决定延期交割合同, 交易量也随之增加。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 公司账面亏损额增加到3 000 万美元左右, 陈久霖决定再延后到2005 年和2006 年交割, 交易量再次增加。10 月份油价再创新高, 而公司的交易盘口已达5 200 万桶。为了补加交易商追加的保证金, 公司耗尽2 600 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 亿美元的银团贷款和6 800 万元的应收账款资金, 账面亏损高达1.8 亿美元, 另需支付8 000 万美元的额外保证金, 资金周转出现严重问题。10月10 日, 向集团公司首次呈报交易和账面亏损。10 月20 日, 获得集团公司提前配售15%的股票所得的1.08 亿美元资金贷款。10 月26 日和28 日, 因无法补加合同保证金而遭逼仓, 公司蒙受1.32 亿美元的实际亏损。11 月8 日至25 日, 公司的衍生商品合同继续遭逼仓, 实际亏损达3.81 亿美元。12 月1 日, 亏损达5.5 亿美元, 为此公司向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申请停牌, 并向当地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二、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2005 年3 月, 新加坡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提交了第一期调查报告, 认为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巨额亏损由诸多因素造成, 主要包括: 2003 年第四季度对未来油价走势的错误判断; 公司未能根据行业标准评估期权组合价值; 缺乏推行基本的对期权投机的风险管理措施; 对期权交易的风险管理规则和控制, 管理层也没有做好执行的准备等。但归根到底,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问题的根源是其内部控制缺陷。

金融工程中期论文——中航油事件

重庆科技学院 《金融工程》期中论文题目中航油期权交易案例分析 学院数理学院 专业班级数学与应用数学2011级-01班 学生姓名王启萌学号2011444840 指导教师职称 评阅教师职称 2014年5月1日

摘要 我通过学习期权的这些知识,引入中航油巨亏事件,从而进一步探讨期权在市场上的操作和期权交易的风险。我从最基础的期权知识讲起,大概地叙述一下课本上期权的内容。然后介绍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案例的作用,进一步地了解期权交易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意义。之后我通过介绍中航油事件经过,分析巨亏原因,从公司投资策略和人物性格心理详细分析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亏损因素。 我所讲的内容中包括我们所学的期权市场、期权交易制度、期权保证金制度、逼仓、期权的回报与盈亏分布等等知识,这些知识在我们半学期的学习中都有提到过,也都深入学习过,我从这个事件中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探讨,使事件更加清楚明了。 【关键词】逼仓看涨期权空方期权期权市场保证金

目录 前言 (4) 1.中航油期权交易分析 (4) 2.背景介绍 (6) 2.1公司背景 (6) 2.2人物背景 (6) 3.事件始末 (7) 4.从交易策略分析 (8) 5.从人物角度分析 (10) 6.事件引发的警醒 (11) 6.1进行定期风险评估 (11) 6.2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体制 (11) 6.3有强大的套保队伍 (12) 7.中国期权其他案例 (13) 7.1埃通公司 (13) 7.2上海贝岭 (14) 7.3武汉国有资产经营公司 (15) 7.4联想集团 (16) 参考文献 (16)

前言 我们到此学了10个星期的《金融工程》,根据书本上所说,所谓期权,是指赋予其购买者在规定期限内按照双方约定的价格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某种资产的权利的合约。按期权买者的权利划分,期权可以分为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这个知识点在我们课本的P146页中有介绍。所谓看张期权,就是赋予了多方未来按约定价格买入某种资产的权利,未来如果价格上涨,多方将执行这个权利;如果价格下跌,多方有权放弃这个权利。而看跌期权正好相反。在我看来,期权合约其实呢,就是规定一种权利,这种权利可能是未来以既定价格买进某个金融产品的权利,也可以是卖出的权利。 股票期权计划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机制萌芽于70年代的美国,在90年代得到长足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近两年来也开始了对期权制度的探索和实践。但是由于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法则的限制,我们的企业不得不采用了很多变通的办法来实现我们的期权梦。 1.中航油期权交易分析 中航油事件,是近年来十分严重的国际金融事件。之前我们在课堂上看了327国债事件,国债事件和中航油事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事件,中航油事件是基于石油期权交易上的。我们在书上学习枯燥的概念和计算,却没有一个实际的案例让我们去深入思考到底期权交易在

中航油事件的内控问题及反省

一、中航油事件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于2001年12月6日批准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在上市的《招股说明书》中,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石油贸易涉及轻油、重油、原油、石化产品和石油衍生品等五个部分,公司的核心业务是航油采购,公司交易的衍生品包括纸货互换和期货交易。中航油2004年11月底宣布,公司因进行衍生品交易而蒙受5亿多美元巨额亏损,震惊国内外市场。随后,中航油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的指示下,委任普华永道为特别审计师,调查导致公司亏损原因,同时检讨公司内部管理、风险管理和监管政策。普华永道认为,2003年底至2004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错误地判断了油价走势,调整了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目前,中航油的债务重组方案已经通过债权人的同意,将债务偿还比例提高到54%,将8年债务偿还期缩短至5年。 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中航油公司的内部控制包括部门领导、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内部审计三个方面,其在每一个方面都存在着问题,下面我们分别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 (一)部门领导。中航油负责人一直独立于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班子的领导之外,陈久霖是此次事件的总负责人,是新加坡公司的CEO,在决策和管理上,他拥有了超过其职位的权力。他连续两次不任命总公司派来的财务经理,而选新加坡当地人作为财务经理,总公司派来的党委书记在任两年,竟不知道陈的场外期权交易,陈进行的场外交易根本不向董事会报告,更不会进行披露,这实际上使得新加坡分公司成为陈自己的天下。 (二)风险管理委员会。中航油公司本身有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为了追求制度的完美,他们还聘请了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制定了《风险管理手册》,在该手册中规定:损失超过500万美元,必须报告董事会,并立即采取止损措施等。然而,当陈久霖在处理期货头寸的过程中,这些规定的流程成为形式,设定的风险管理体系并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在公司开始期权这项新产品交易时,风险管理委员会没有进行任何必要的分析和评估工作;交易开始后,未能对期权交易设置准确的限额,也未能准确地报告期权交易;在期权交易挪盘时,风险管理委员会未能监督执行相关的交易限额,或者未能控制公司的超额交易;风险管理委员会向审计委员会提供的公司衍生品交易的报告,实际上隐瞒了公司在期权交易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也未向董事会报告公司的期权交易和损失情况。 (三)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形同虚设,财务经理对总经理负责而不是董事会,这就意味着公司总经理陈久霖一手控制着财务部门,内部审计没有定期向审计委员会报告,而且报告内容重复敷衍了事,更重要的是内部审计部门的报告使人错误的认为公司的内部控制措施运行良好。 三、中航油事件对国有企业的反思 中航油事件暴露了海外国有企业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内部控制问题。下面我们就内部控制如何失效,如何加强内部控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具体分析进而探讨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建立合理的干部任命制度。一直以来我们国有企业干部都是行政任命产生,虽然我们不能说所有的干部任命都是“走关系,靠门路”,但是这其中人际关系网确实很重要,人际关系网的重要就有可能导致官僚作风严重,进而忽略能力问题还有可能导致周围人的愤愤不平。所以我们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干部任命制度,使其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赋予国有企业干部相应的职权,不得行使超过其职位权力之外的权力。建立国有企业干部的有效牵制制度,不能使国有企业变成某个人的天下。虽然这与中国的

中航油巨亏事件

中航油巨亏事件 去年年底,出现了一件震动中国经济界的大事,“中航油”在海外石油贸易和期货市场交易的博弈中,一下损失了5.5亿美元。三井物产作为三井财团的一员,拥有世界上很多油田的股权,是这场赌博的庄家(受益者)。在这场赌局中,三井财团有两个重要的关键成员,一个是日本“三井住友银行”,向赌徒“中航油”进行放债;另一个是参股三井住友银行的美国“高盛公司”,通过其在新加坡的子公司“阿尔龙”向赌徒“中航油”提供财务管理和期货交易咨询。显然,在一个四人游戏的麻将赌桌前,三井财团占了三个位子,并扮演着不同角色,而另一个位子留给了“中航油”。由于三井物产拥有全球的贸易和情报网络,加上财团另一成员“商船三井”掌握的全球货运订单情报,就可以轻易判定石油价格将持续上涨,提前埋下大量订单。只要“中航油”不断从“三井住友银行”借钱,然后按照“高盛公司”的意见投入赌局。这样一来,三井物产就可以赚到大把的银子。 现在,“中航油”输光了银子,欠了三井财团的成员(伙伴)“三井住友银行”和“高盛公司”的债。他们向“中航油”催债是再合法不过的事了,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或者他们可以逼迫中航油的后台为他们莽撞和缺少经验的儿子“中航油”把钱垫上。“中航油”实在还不起债,把股份折价抵给债主们也是不错的事情。今后,“三井住友银行”和“高盛公司”成了与中国垄断巨头在一起工作的董事,可以分享超额垄断利润。同时,对于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的重大行动,三井财团会更容易地捕获到有价值的情报,这对把握石油市场变化和控制贸易风险带来了更多的好处。即使“中航油”清盘这种最坏的情况发生,三井物产赚取的利润从整个财团看足够弥补“中航油”欠三井财团成员的2千万美元债款。对于三井财团这一年在石油生意中赢利的不止一个5.5亿美元利润而言,这点儿债款损失只是个小意思。 浅谈商品的话语权(一) 2006-11-22 09:18 作者:51不锈钢信息网信息来源:51不锈钢信息网对于商品的话语权,很多专家、学者都从多个侧面进行过精辟的阐述,笔者想从虚拟经济等角度加以细化,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 首先谈一下什么是"话语权"? 所谓话语权就是说话的权利,即控制舆论的权利。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且不说"怎么谈",单论"谈什么",就已经由话语权决定了。一旦决定了谈什么,很多问题高搁一边,更别说怎么谈了! 话语权是掌握在媒体控制者手中,掌握在拥有经济权利的人手里,他们一般学有所成,控制着媒体和其他经济实体,而他们想说的,一定和自己有关,并且对自己有利。 知道了话语权的解释之后,就不难理解商品的话语权了。也就是说商品的定价权往往掌握在一个或几个国家或者是一个或几个大财团的手中,他们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或使某种商品狂涨或使某种商品暴跌,别人无权伸手或即使伸手要么被捉,

中航油案例分析

题记: 2004年11月30日,在新加坡上市的航空燃料供应商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因从事投机行为造成5.54亿美元巨额亏损,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简要介绍中航油及其总裁陈久霖历史背景: 中航油成立于1993年,由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控股,总部和注册地均位于新加坡。中国航空用油百分之百由中航油集团包办,这其中有33%左右的航油通过进口采购。当时,中航油集团内部有着一个强势的采购部门,远在新加坡的中航油被闲置一边,陷入了停业状态。 1997年,陈久霖出任中航油总经理,公司开始参与集团对外的进口油投标,并逐渐获得了越来越来多的采购权(绝对赚钱的垄断权)。中航油在整个中国进口航油的市场份额也由1997年不足3%飙升到1999年的83%、2000年的92%,再到2001采购进口航油160万吨,市场占有率接近100%. 陈久霖到任的第二年就令中国航油实现了盈利,后来终于把一个衰败逾四年的石油运输公司打造成新加坡股市的“龙头大班”,净资产从1997年17万美元增长到2004年1.5亿美元,增幅达890倍。陈本人被推为新加坡中资企业协会第四任会长,荣膺“亚洲经济新领袖”,在国际市场上颇具人望。 由于新加坡子公司为集团贡献着大部分的利润,陈成为中国航油集团头等功臣,新加坡子公司董事长荚长斌在几年前升任集团总经理,陈久霖晋级副总经理。在这几年里,陈久霖在全球四处并购,一心要整合出具备完整石油产业链的中国第四大石油巨头。 就在04年9月,中航油还因股东年度总回报率高达346.3%,名列新加坡600多家上市企业的首位,被新加坡《商业时报》评选为新加坡股市表现第一名,被评为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 事件概要: 2003年起,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新加坡公司在取得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授权后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在此期间,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这是一种像“押大押小”一样的金融赌注行为。 2004年3月28日,公司交易员因期权投机出现580万美元的账面亏损,陈久霖选择展期。 10月3日,亏损达8000万,陈久霖拨通电话向总部汇报。 9日中航油向航油集团提出正式的书面紧急请示。 13日有关部门开会研究对策。 15日,油价曾一度跌至每桶45美元,已较为接近中航油(新加坡)卖出期权的平均价格,但集团仍未指示或建议斩仓。 16日,集团召开高层会议决策。那个时候,斩仓所需的金额已经在十几天后上升到1.8亿美元! 20日,集团把所持75%上市公司股份的15%折价配售给机构投资者,筹得1.07亿美金暗中用于补仓。 24日至27日,中国航油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海连城亲赴新加坡现场办公。 25日,陈久霖促成了海连城与多家投资银行的会面,以听取专业意见 26日,中国航油期权交易的主要对手日本三井开始逼仓,在现场的集团领导当即决定不再展期,而是斩仓!中国航油期权交易第一次出现了实际亏损,而这次斩仓撞在了历史最高价位55.43美元/桶,实际亏损达1.07亿美元。随后两周,批准斩仓的实际损失累计达3.81亿美元。 11月29日,集团决定高价位时全部斩仓,5.5亿美元的实际亏损最终尘埃落定。 11月30日,中国航油(新加坡)向当地法院寻求债务重组。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摘要: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的过程中蒙受了搞到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中航油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企业内部控制在执行方面的不完善。2004年美国反财务舞弊委员会颁布了新的内部控制框架——《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不仅满足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需求,也能促进企业建立更为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本文将内部控制的角度主要介绍事件的过程、原因及启示。 关键字:中航油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一、中航油事件简介 1.1、中航油公司简介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简称“中国航油”)成立于2002年10月11日,是以原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为基础组建的国有大型航空运输服务保障企业,是国内最大的集航空油品采购、运输、储存、检测、销售、加注为一体的航油供应商。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前身——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核心业务包括:负责全国100多个机场的供油设施的建设和加油设备的购置;为中、外100多家航空公司的飞机提供加油服务(包括航空燃油的采购、运输、储存直至加入飞机油箱等)。 1.2、中航油事件经过 中航油于2002年3月起开始从事背对背期权交易,从2003年3月底开始投机性期权交易。这项业务仅限于公司两位交易员进行。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中航油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准确,公司基本上购买“看涨期权”,出售“看跌期权”,产生了一定利润。 2003年底至2004年,中航油错误地判断了油价走势,调整了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为了避免亏损,中航油

分别在2004年1月、6月和9月先后进行了三次挪盘,即买回期权以关闭原先盘位,同时出售期限更长、交易量更大的新期权。但每次挪盘均成倍扩大了风险,该风险在油价上升时呈指数级数地扩大,直至中航油不再有能力支付不断高涨的保证金,最终导致了目前的财务困境。目前,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全部负债(不包括股东贷款)估计约为5.3亿美元。因此,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提议偿还2.2亿美元,相当于偿付率为41.5%。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债权人有近百家。债务重组方案需要债权人的批准。目前,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正紧锣密鼓逐一同近百位债权人谈判,设法争取债权人在6月10日举行的债权人大会上投下支持票。如果在债权人大会上无法得到超过半数、占债务总值至少75%的债权人的支持,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可能面临清盘。 在中航油2001年12月6日获批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的时候,该公司的业务中并没有后来引发巨亏风波的期权交易,在上市的《招股说明书》中,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石油贸易包括轻油、重油、原油、石化产品和石油衍生品五个部分,其核心业务是航油采购,衍生品包括纸货互换和期货。 2002年3月,“为了能在国际油价市场上拥有话语权”,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开始了期权交易。对期权交易毫无经验的中航油最初只从事背对背期权交易,即只扮演代理商的角色为买家卖家服务,从中赚取佣金,没有太大风险。自2003年始,中航油开始进行风险更大的投机性的期权交易,而此业务仅限于由两位公司的外籍交易员进行。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与走势一致,中航油尝到了甜头,于是一场更大的冒险也掀开了序幕。 2003年第四季度,中航油对未来油价走势事后证明是错误的判断为整个巨亏事件埋下了根源,且没有意识到仅仅一次判断失误将引来一连串不利的连锁反应。由于错估了石油价格趋势,公司调整了期权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在2003年第四季度出现120万美元的账面亏损(以市值计价)。2004年第一季度,期权盘位到期,公司开始面临实质性的损失,当时正在与新加坡国家石油公司(SPC)、英国富地、淡马锡等多家外国企业谈合作的中航油顾虑重重,最终选择了在没经过任何商业评估的情况下于2004年1月进行了第一次挪盘,即买回期权以关闭原先盘位,同时出售期限更长、交易量更大的新期权。出售的期权盘位多是在2004年第二季度至2005年第一季度之间到期,但也有一些甚至延伸到2005年第四季度。 根据普华的调查,虽然中航油公布的公告中2004年第一财政季度税前利润为1900万新元,但它实际上已经亏损了640万新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