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扫六合说课稿

秦王扫六合说课稿
秦王扫六合说课稿

《秦王扫六合》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秦王扫六合”位于新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一节。其中本课所在的第三单元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而本课在第三单元中又处于中心地位。《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要“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对秦始皇的功过如何评价,自古以来众说纷纭。学完本节课学生可以结合学到的知识客观的评价秦始皇,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也将有极好的启迪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秦的建立和秦始皇对内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设计动画演示秦灭六国的顺序,增强学习兴趣。通过视频、材料、讨论,培养发散思维及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秦始皇是一位集大功、大过于一身的帝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秦的统一”是本课的重点

贯穿本课的核心问题是“统一”;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秦朝的统一是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开创了一个新局面。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虽然也出现过分裂割据的时期,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秦始皇在政治、文化、思想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焚书坑儒,北筑长城,开发南疆,对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焚书坑儒”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焚书坑儒”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难以理解,易主观臆断。由于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初一学生因见识与阅历的因素,难以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为了把历史事件和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深刻的印象,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把“焚书”、“坑儒”的场面用动画演示出来,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调动起来,将有助于对难点的理解。

四、学生分析

1.知识状态

①对秦朝的各类制度、政策了解不多。

②对长城非常熟悉,但是对其相关的背景知识了解不多。

2.认知能力

①联系、比较能力较差,对秦朝制度、政策的变革原因及作用不易理解。

②理解思维能力水平较低,对一些专有名词或概念如“焚书坑儒”不易理解。五、教学流程

针对上述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实施我校情景导入――激情互动――魅力精讲――拓展提升的教学模式,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1、打破教材顺序,在学生自主掌握基础知识上,把秦的疆域提到前面,做到教材为教学服务。

2、秦灭六国,以动画的形式演示出来,形象直观,并从空间方位上让学生明白秦灭六国的策略。对于秦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教材中没有涉及,我引用三段材料,让学生从材料中归纳得出结论,也教给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3、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中制度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利用图表示意图形象地反映出了皇权的强化,对于经济上的措施则通过一段视频资料来完成,其间知识链接―――钱币中的奥秘,以及姚明与秦武士大PK等栏目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对“焚书坑儒”这一难点,我采用历史回放的形式,让学生可以清楚的了解“焚书坑儒”是怎么一回事,分析:焚书、坑儒这两件事发生的背景、动机,最后让学生谈谈对这两件事的看法,教师可以在旁边引导:秦刚刚统一不久,为了统一人们的思想,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一。我这样安排主要是因为中学生尤其是初中一年级学生,其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往往要依赖大量具体生动的史实,借助想象和再加工,才能形成历史概念,接受抽象的史学观点,从而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然后让学生学会从具体史实中进行思考、分析,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最后用史学家郭沫若的话来佐证我们的结论。

5、对于长城同学们了解得都比较多,我采取让同学们自主交流关于长城的有关知识来加深印象进而点明长城现在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的向征。讲解长城与灵渠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点明他们在当时起到了稳定边疆,维护统一的作用。最后以“统一”为核心再次把课堂内容进行梳理。

6、在知识的延伸中用快乐点击考察了同学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制作秦朝疆域图,锻炼了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亮出你的观点则培养了同学们客观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7、最后我用一段历史学家的名言再次对同学进行情感教育,历史告诉我们: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再次回归本课主题,并且也让学生明白台湾的回归也是历史的必然。

《秦兵马俑》小学语文说课稿

《秦兵马俑》小学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秦兵马俑》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一方面用详尽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另一方面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认识8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会默读课文能结合自己的想象感受兵马俑的神态与气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激发民族自豪感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法与学法 我在进行教学时选择了以默读为主同时穿插了浏览、自读、齐读、有选择的读、师生配合读这些读书形式在这个充分接触文本的基础上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去想象、感悟、交流我在教学秦兵马俑的两个不同方面时分别采取了三种不同的学习形式: 规模宏大:默读批划—反馈—感悟

类型众多:默读—有重点的读—感悟—感情朗读—信息反馈 个性鲜明:默读—感悟—想象扩展 三、说教学过程 (一)介绍历史背景激趣导入 1、虽然学生对秦兵马俑本身非常感兴趣但它毕竟是离我们两千多年前秦王朝的产物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这除了给秦兵马俑本身罩上了一层神秘感之外也让学生对于它的理解与想象产生了很大的难度因此我在开课时首先用一首李白的诗导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候尽西来”让学生一下子感受到秦王的霸气然后我对秦王朝以及兵马俑做了简单的历史背景介绍在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为学生接下来在阅读中感悟文本打下伏笔 2、在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知道什么是俑什么又是秦兵马俑呢《课标》对中年段的学生要求有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因些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相关资料这个问题的提出一方面是了解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对秦兵马俑有初步的认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从中感受到什么在学生初次接触文本后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想扩散学生的思维 2、兵马俑究竟有些特点文中一句话概括的好迅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第三自然段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同时又起到了承上启下

《秦兵马俑》优秀说课稿

《秦兵马俑》说课稿 一、说教材 《秦兵马俑》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一方面用详尽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另一方面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认识8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会默读课文,能结合自己的想象感受兵马俑的神态与气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激发民族自豪感。 本课教学重难点: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法与学法 我在进行教学时,选择了以默读为主,同时穿插了浏览、自读、齐读、有选择的读、师生配合读这些读书形式。在这个充分接触文本的基础上,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去想象、感悟、交流。我在教学秦兵马俑的两个不同方面时分别采取了三种不同的学习形式: 规模宏大:默读批划—反馈—感悟 类型众多:默读—有重点的读—感悟—感情朗读—信息反馈 个性鲜明:默读—感悟—想象扩展 三、说教学过程 (一)介绍历史背景,激趣导入 1、虽然学生对秦兵马俑本身非常感兴趣,但它毕竟是离我们两千多年前秦王朝的产物,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这除了给秦兵马俑本身罩上了一层神秘感之外,也让学生对于它的理解与想象产生了很大的难度。因此我在开课时首先用一首李白的诗导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候尽西来。”让学生一下子感受到秦王的霸气。然后我对秦王朝以及兵马俑做了简单的历史背景介绍。在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为学生接下来在阅读中感悟文本打下伏笔。 2、在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知道什么是俑吗?什么又是秦兵马俑呢?《课标》对中年段的学生要求有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因些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相关资料。这个问题的提出一方面是了解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对秦兵马俑有初步的认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从中感受到什么?在学生初次接触文本后,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想,扩散学生的思维。 2、兵马俑究竟有哪些特点,文中一句话概括的好,迅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第三自然段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同时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让学生通过浏览课文的形式再次接触文本,直奔重点,抓出兵马俑的三个特点: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三)体会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1、采用默读批划的形式,让学生默读相关部分,并划出能感受到规模宏大的句子。 2、在反馈时,重点指导学生从“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这句话中感悟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结合课文中的数据“五十个篮球场”“八千个兵马俑”,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较,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同时引导学生注意文章所用的表达方法。 (四)了解兵马俑的多种类型,感受他们威武的气势。 1、课文介绍了兵马俑的哪几种类型,默读相关部分,找一找。 2、在学生了解了兵马俑的各种类型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阅读喜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类,认真读一读那一段,然后结合自己的想象和同桌交流读后的感受。 (五)走近兵马俑,感受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精品。 1、走近兵马俑,仔细端祥,会看到什么呢?在文中找一找。指名反馈。 2、默读这一段,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在学生谈完自己的感受后,再次读一读这一段,看看兵马俑都有着什么样的神态,然后师生配合读。通过多次对这段文本不同形式的朗读,挖掘学生的想象空间。

第10课秦王扫六合复习教案

第10课:《“秦王扫六”》合复习教案 一、复习目标: 1、知道秦朝的建立及统一。熟背秦朝中央集权的建立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2、学习本课,学会用全面、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的能力。 3、感知秦朝的统一,增强统一中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二、复习重难点:秦朝中央集权的建立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三、知识点梳理: (一)、秦统一六国合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1、秦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的封建国家。 (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5点) 1、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①最高统治者称,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②中央政府设、、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③在地方上,推行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郡守县令都由皇帝任命) 2、经济上:在全国统一使用钱;同时还统一了; 3、文化上:把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 4、思想上: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的建议,发布,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有关医学、占卜、种植的书,其它一律烧毁,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全部,这就是“”。 (三)、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5军事上) (1)北筑长城:北边,派反击匈奴,修筑了西起,东到的“万里长城”,用来抵御匈奴。 (2)开发南疆:统一东南、岭南,兴修,(作用)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秦朝的疆域:东至,西到,北至,南达。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评价秦始皇: (1)积极方面:①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②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见上表、“焚书坑儒”除外) (2)消极方面:①滥用民力,繁重徭役、赋税;②制定了严刑峻法;③焚书坑儒 (3)总之,秦始皇是一个有大功也有大过的皇帝。 四、中考命题分析 本课内容在近年中考试题中为必考内容,而且考查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知识考查重点集中在对秦始皇的认知与评价、秦巩固统一措施等;综合考查多结合国家统一进行设问。 (秦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中央集权国家) 五、中考试题分析 1.(2008年,岳阳市)你认为李白的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是赞扬下列哪位人物的功绩() A.嬴政 B.李世民 C.拓跋宏 D.武则天 解析:本题从李白的诗句入手设问,考查秦统一六国的历史史实,从诗句中的“秦王”(朝代属性)、“扫六合”(统一史实)两个要素可以判断所说的是秦王嬴政。答案:A 2. (2008年,长沙市)右图是北京奥运会会徽“舞动的北京”中的“京”字,该字的字体第一次成为全国规范文字是在()

初中初一历史说课稿范文

初中初一历史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人教版历史七年级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的时期,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讲述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先进文化,主要是学习汉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基础,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同时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学好这一课对于培养学生在民族的问题上的正确观念,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的民族关系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初一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名词概念模糊不清。由于这些特点,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我对本课教学目标

的三个维度作如下设定: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的时期我 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 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 国古代历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 础。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 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的民族 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的问题上的正确观念, 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民族关系的重 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三)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孝文帝改革。由于孝文帝的改革从社会生活、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的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 民族大融合的成果,理所应当成为本课的核心。 (四)难点: 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义。通常我们容易把民族融合与民族 同化简单的等同起来,这是

2021年《秦王扫六合》说课稿

《秦王扫六合》说课稿 《秦王扫六合》说课稿范文 下面跟大家 ___七年级历史课文《秦王扫六合》说课稿,欢迎阅读! 1、说教材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从题目上看,一副丰富多彩,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就已经展现在大家眼前了。这节课主要介绍了秦灭六国,结束 ___,开创并巩固中华统一的崭新局面。它所涉及的内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中国古代 ___发展进程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而且“统一”这一概念,在当今也是一个焦点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秦灭六国过程,秦巩固统一措施,以及秦统一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参与“秦始皇是明君还是暴君”、“焚书坑儒是好是坏”、“祖国 ___能否回归”的辩论,学会小组合作、

交流,在激烈的辩论中加深对知识的体会和认识,从而形成正确评价历史 ___和人物的方法。 同时学生通过戏曲表演,编练历史剧,制作 ___道具,吟诗做赋,制作网页等方式,在体验中感知历史,既加深了对秦朝 ___认识,又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增强了 ___兴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从历史到现实,从秦朝统一到 ___回归,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体会中华民族的伟大。 3、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空间概念的形成、对焚书坑儒、对秦始皇的评价。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求知欲强,形象思维活跃,热情高,积极参与活动,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力。但是他们的理解思维能力较低,对一些专有名词或概念不易理解,而且由于年龄、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他们无法在学习上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湖北华一寄宿学校导学案系列之历史七年级上册03-10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课《》导学案 编写人:王珍荣审核人:彭真课型:时间: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秦朝的建立及统一。熟背秦朝中央集权的建立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2、能力目标:学习本课,学会用全面、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知秦朝的统一,增强统一中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重点难点】 秦朝中央集权的建立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学法指导】 1.整体把握秦灭六国的原因,初步掌握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的学习方法以及比较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阅读教材“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一目,并填写地图,使我们能够把历史材料和地图联系起来,进行想象,建立正确的历史时间和空间观念。 3.通过制作“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表,简单学会列表归纳史实的方法,便于我们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 4.设计秦朝疆域示意图,学会压缩信息的记忆方法。 【知识链接】 秦的统一 1.那么我们首先看到,战国时期七雄分别是哪七雄呢?是秦国的实力最为强大。并且先后灭了东方六国。 2.秦王政内史腾率兵灭韩国,俘韩王安,所得韩地置颍川郡,韩亡。 前228年,秦军攻入赵国国都邯郸,赵王迁被迫降秦,赵破。 前227),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领兵攻燕。 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蓟,燕王杀太子丹求和,燕破。 前225年,王贲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打魏国,包围魏都大梁,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三个月后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 前224),王翦率领十万大军攻打楚国,屯兵练武、坚壁不战、以逸待劳。一年后,楚军斗志涣散、粮草不足,遂从前线撤军。王翦乘机追击,消灭楚军主力,占领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国灭亡。王翦又率军渡过长江,平定了江南,降越君置会稽郡,越国亡。 前222年,王贲打下辽东,俘燕王喜;接着打下代城,俘代王嘉。燕、赵彻底灭亡。 前221年,王贲率军南下攻打齐国,齐王建投降,齐亡。至此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七年级上册历史说课稿三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说课稿三篇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 的时代》。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思想和教学程 序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本课上承《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第8-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确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课。教材已经在第6课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变动,但是,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 变革,也才会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出现生机勃勃的缤纷局面, 也为秦国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 发展(包括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产力的发展使大量 荒地被开垦为私田,私田主人改变了剥削方式,封建剥削方式出现;新 兴地主阶级产生,他们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 运动,特别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通过度析战国时期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 题的水平,提升学生初步使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 的水平。通过故事讲解、分析比较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商鞅变法 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使学生理解到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巩固自身

利益而实行的政治改革,培养学生初步使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水平。 (2)过程与方法: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和整理相关历史图片、视频,或者指导学生制 作简单的flash动画、课件的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 推广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铁器的广泛 应用的意义);通过“立木为信”、“舌战群臣”等角色扮演,和“商 鞅变法使秦国强大,最后自己却被秦国以‘谋反罪’车裂而死,他为 变法献身值不值?”实行课堂辩论等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资料的查找、筛选、归类和分析、讨论、比较等学习方式,引 导学生实行探究性学习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技术和农业科学的地位、闻名世界的都江堰,说明我国古代经济、技术都处于世界先实行列,也说明我国劳动 人民有着高度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从而也加深 对当前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生活方面的理解。 通过对都江堰防洪灌溉工程的学习,倡导科学利用自然资源的观点。强调只要利用得当,就能够化害为利,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节约 用水、科学用水等环保意识。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勇于实践,并理解改革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的最集中反映。变法 运动的历史作用,在于促动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其中,秦国的商 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秦王扫六合》教案

《秦王扫六合》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统一的过程,掌握秦始皇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秦统一的原因和评价秦始皇的功过。让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秦朝疆域的庞大和秦长城的宏伟,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秦朝统一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秦的“统一”是本课的重点。 1、统一是本课的主题:扫六合,是建立统一国家;建立中央集权,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是巩固统一的国家:北筑长城,开发南疆,是维护统一国家。 2、“统一”是秦汉时期的重要特征,也是这一时期对中国历史的重要贡献。 3、“统一”也是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是中国两千多年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二)教学难点: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其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因此对于秦始皇为什么要接受李斯的建议,进行“焚书坑儒”以及如何正确评价“焚书坑儒”都存在很大的困难,所以将“焚书坑儒”列为本课难点。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力图达到形象生动的目的。同时,本课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初步认识各种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进行简单的历史创作。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唐代大诗人李白我想大家都有所了解吧。 【生】:了解。 【师】:李白有一首《古风》是这样写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那么李白笔下这位“扫六合”“击浮云”的秦王是何许人呢?他又有哪些不为同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第10课“秦王扫六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2、通过引导学生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综合能力。 3、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 二、教学要点: 重点:秦的统一及其作用 难点:焚书坑儒 二、自主学习 1、秦国经过商鞅变法,(1)、 。(2) (3)。 2、经过 从公元前到公元前年,秦王赢政采取的、策略发动大规模兼并战争,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等东方六国,完成统一。 3、结果 秦王赢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秦朝定都。 -4、秦统一的进步意义 -结束了的局面,完成了统一大业。 有利于当时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5、首创称谓,宣布自己为统一国家的第一位。军事大国,均由裁决 -6、在中央设“三公”,即、、、分管全国政事,他们都必须绝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在地方实行初设36郡,郡下。 军衔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7、李斯制定的- 为全国推广的标准字体—、,日常文书来往通用 的是一种便于书写的字体——。 -8、秦始皇规定把作为流通的货币,通行全国,后来历朝的铜钱都仿照秦朝的样式;颁布的诏书,使长度、容量、重量都有统一的标准,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9、为抵御匈奴,秦始皇筑成一条,的长城,历史上称“”。-10、秦朝疆域广大,东到,西到,北到,南到,是世界上最早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大国。 - -三、问题探究 - -1、阅读下列材料: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请回答: -(1)秦王是指谁?说出“扫六合”的含义和具体时间。 -(2)秦王“扫六合”后建立了一个什么样的国家?都城在哪儿? 2、秦始皇的政策措施中,有哪些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四、形成性试题 一、选择题 1、“休养生息”的根本目的是() A缓和阶级矛盾 B 让人民安居乐业 C巩固西汉的统治便于剥削、搜刮 2、文景之治时期,徭役为() A一年一次B两年一次C三年一次 D 四年一次 2、文景之治时期,徭役为() A一年一次B两年一次 C 三年一次D四年一次 3、下列皇帝在位的先后顺序是() ①汉高祖②汉武帝③汉文帝④汉景帝 4、“楚汉战争”指的是() A陈胜、吴广对秦朝的战争B楚国和汉朝之间进行的战争 C项羽和刘邦争夺帝位的战争D项羽、刘邦和秦朝的战争 5、西汉的建立时间是() A 公元前209年B公元前207年C公元前202年D公元前200年 6、废除连坐法和残损肢体的肉刑的皇帝是() 7、关于“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吸取秦亡教训B儒家治国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C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取得成效 D秦末农民战争促使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

秦末农民大起义说课稿

《秦末农民大起义》说课稿 兰州八中石磊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秦末农民大起义》,我将从下面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建立和巩固,是中国古代史的必修重点内容之一。秦朝的统一,将中国历史推 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是强大的秦王朝却昙花一现,很快就走向灭亡,本课 通过“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三个部分生动再现了 秦亡汉立的历史过程,本课条理清晰,因果分明,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秦的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通过对相关史实的研究学习,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本课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成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秦的暴政是导致秦末农民起义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让学生了解这一点,理解得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认识到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主宰;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记不磨灭的光辉,为后来的农民反抗残暴的统治树立了榜样。 三、说学情 初一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比较浓厚的历史学习兴趣,思维活跃,自我表现欲强。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境,成语故事的运用等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四.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大泽乡起义、秦朝的灭亡。 2.教学难点:秦朝暴政对农民起义的影响、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 五.教法、学法 1.说教法:以情景体验历史,以探究认知规律,以交流升华情感,采用情境体验法、合作探究法、展示交流法。

《秦朝的统一》说课稿

《秦朝的统一》说课稿 一、设计说明和指导思想: 1、以课程标准为中心,以教材为载体,遵循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建立以人文教育为核心,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育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共同感知、探讨、领悟教材内涵,从历史信息中挖掘人文历史文化,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准则、做事的航标,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能自主设问、探究,照顾学生的心智特征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探究学习因材而定,不过高要求,不强求一致,重点培养学生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3、构建开放活跃的课堂氛围。设计问题体现启发性、层次性、联系性和开放性,努力创设充满趣味的、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生生互动,组组竞争的挑战氛围,力争使每位同学都参与到讨论探究的活动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简化历史信息的呈现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4、尽量体现历史科教学的特点,既要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又要努力创设历史情景,缩短学生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之间的心理差距。更要让学生如何去探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 二、教材分析 1、历史新教材是公民教育的基础课程,它强调社会教育功能而淡化政治教育色彩,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感受而淡化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它又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它强调对人和人类的关怀,强调个人与他人和社会的和谐,它尊重和包容对历史的不同意见和观念。 2、本课“秦王扫六合”前承“春秋战国的纷争”和“大变革的时代”,后接“伐无道,诛暴秦”和“大一统的汉朝”,是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中最重要的一课,它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开端,他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不仅是两汉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的基础,而且对后面的隋、唐、元、明、清等统一的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统一”是贯穿历史新教材的一条主线,也是中国两千多年历史发展的主旋律,而本课的主题就是“统一”:扫六合,是建立统一国家;建立中央集权,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是巩固统一的国家:北筑长城,开发南疆,是维护统一国家。“统一”是秦汉时期重要的特征,是这个时期对中国历史做出的最大贡献。因此本课在整个古代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好这一部分,对于理解汉、隋、唐、元、明、清的统一及其作用垫定了基础。 4、本课的历史人物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千古一帝,有人说他是实足的暴君,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形成正确的历史评价观。 三、学情分析 1、作为七年级的学生,虽然心智还不很成熟,尚缺乏分析综合的能力,但好奇心驱使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烈,有助于他们积极参与探究学习。 2、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已对国家统一有了初步的认识,再加上前面已经学习了“春秋战国的纷争”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分裂造成战争,战争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沉重的灾难,有助于理解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的意义和作用。学习了“大变革的时代”有助于理解秦灭六国的原因。 3、学生已经广泛接触过秦始皇(或其它帝王形象),具有一定的分析、判断和表演历史人物的能力,这正是我在流程中设计表演秦始皇这一环节的基础。 四、教材处理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导学案

第十课 秦王扫六合 班级: 组名: 姓名: 设计者 王保平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能说出 1、秦朝灭六国的时间;秦朝的建立者、都城、地位。 2、秦朝统一六国后,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方面的措施。 能力目标:学会 1、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2、 合作探究“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度: ① 能从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分析各个措施的作用; ② 分析焚书坑儒,理解对该措施对思想文化的破坏。 ③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的理解。 【温故知新】 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夏、商、 、东周四个历史朝代,其中东周分为 和 两个时期。春秋时期,我国奴隶社会 ,战国时期我国封建社会 。 在千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有一位著名的皇帝被称为“千古一帝”,你知道这是谁吗?他有什么样的魅力呢? 【课内学习】 一、 自主学习(阅读56-57) 二、 合作探究 七年级历史 导学案

巩固统一的措施(阅读57-58) 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阅读59-60)

【课堂作业】 1 、选择: ⑴、秦统一全国的时间是 ( ) A.公元前475年 B.公元前230年 C.公元前221年 D.公元前220年 ⑵、秦统一后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中,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是 ( ) A.丞相 B.太尉 C.郡守 D.县令 ⑶、秦始皇时开凿的、连接我国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渠道是 ( )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白渠 D.灵渠 ⑷、秦朝时官方统一使用的文字是 ( ) A.隶书 B.甲骨文 C.金文 D.小篆 ⑸、下列古钱币中属于秦统一后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的是() A B C D ⑹、秦始皇征发农民修筑万里长城的目的是() A.抵御匈奴的进攻 B.抵御犬戎的进攻 C.控制少数民族地方 D.镇压人民反抗 (7)、你认为李白的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是赞扬 下列哪位人物的功绩 A.嬴政 B.李世民 C.拓跋宏 D.武则天 ⑼、右图是北京奥运会会徽“舞动的北京”中的“京”字,该字的字体第 一次成为全国规范文字是在()

秦统一中国说课稿

《秦统一中国》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教材内容特点 《秦统一中国》”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第9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局面;秦统一后采取的措施,一方面维护了统一的成果,加强了秦的封建统治,另一方面又暴露了秦朝统治者特别是秦始皇的专横、残暴。正是这种严酷统治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和秦的灭亡。对历代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始。而因此,教学好这一课,可以让学生对以后学习其他封建王朝所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就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的措施及其作用:了解秦的疆域和秦长城这一古代工程。 (2)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形成历史时空观。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讨论探索、想象表演,在体验历史人物的过程中,理解本课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感悟用图示压缩记忆的方法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共同探讨,交流心得,让学生学 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明确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理解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培养正确的历史评价观。体验探索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乐趣。 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突破重点的方法:通过一系列的图片和文字 ●教学难点:理解中央集权制度 突破难点的方法:通过图示法和学生讨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二、教学理念: 先学后教:先设计学案让学生课前预习探究,并鼓励学生尽量形成文字表述,逐步养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并突破学生普遍存在的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瓶颈; 课堂教学:采取启发式、探讨式教学,让学生自主解答需要掌握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其引领作用,重点解释重难点问题。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秦王扫六合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秦王扫六合说课稿人教新课标版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主要介绍了秦灭六国结束割据分裂局面,开创并巩固中华统一的崭新局面。本课所涉及的内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本课内容以统一为核心,按照实现统一、巩固并强化统一的思路,将有关事件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多彩的、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 本课概念多,在教学过程中把统一的主线抓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评价各个历史事件的是非功过是切实学好本课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王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2、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秦始王的功与过,使学生初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 (三)教学重点、难点和处理方法 (1)重点:秦的统一及巩固政权的措施。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示等直观手段,通过古今有关史料,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结合当前国家的发展 趋势,提高学生的认识,分化、解决重点。 (2)难点:对秦始王这个历史人物的评价。让学生收集史料,分成小组进行讨论,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让学生摸索出评价人物的几 点标准,有助于对难点的理解。 二、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影视作品对秦始王统一天下及其暴政有初步的了解,但对秦朝的各类制度政策了解不多。对具体历史事件有一定的感知能力,能够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但联系、比较能力较差,对秦朝制度、政策的

变革原因及作用不易理解。 三、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环境 多媒体课室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吗?”因很多学生在电视、书籍上有初步的了解,让学生把这个历史故事大概说出来,从而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统一最终由秦国完成而不是燕国?”引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 的历史意义,并多媒体显示变法的历史功用,让学生加深印象。 (二)新课讲授过程 一、秦的统一 1、秦灭六国的过程 教师设问:同学记得“战国七雄”是哪七雄吗? 多媒体显示:战国初期七国的形势图,并一步步引导学生说出七国的地理方位。并让学生分析通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了最强大的国家,为灭六国准备了条件。 提问:秦王赢政是怎样完成统一的呢? 多媒体显示秦灭六国的过程,用动画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在看的过程中归纳秦统一的时间、人物、都城。 (1)时间:公元前230年—前221年(板书) (2)人物:赢政(板书) (3)都城:咸阳(板书) 多媒体显示:秦始王的画像。引导学生描述画像,活跃课堂气氛。通过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析秦灭六国的历史意义。 2、灭六国的历史意义(板书) 多媒体显示:(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2)、使人民获得了较为安定的生活和生产的环境,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 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历史说课课件

历史说课课件 课件安装方便,可以自由拷贝到硬盘上运行,像亿博智能教育云平台就提供了备课一键上传的功能;操作界面简单明了。在课件的操作界面上有含义明确的按钮和图标,易操作;运行要稳定。防止老师因为课件问题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历史说课课件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思想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本课上承《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第8-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确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课。教材已经在第6课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变动,但是,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也才会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出现生机勃勃的缤纷局面,也为秦国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

力的发展(包括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产力的发展使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私田主人改变了剥削方式,封建剥削方式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他们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特别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通过分析战国时期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故事讲解、分析比较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巩固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改革,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和整理相关历史图片、视频,或者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flash动画、课件的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推广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铁器的广泛应用的意义);通过“立木为信”、“舌战群臣”等角色扮演,和“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最后自己却被秦国以‘谋反罪’车裂而死,他为变法献身值不值?”进行课堂辩论等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教学案例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0课“秦王扫六合” (一)基础知识(略) (二)基本情感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结束了分裂混战的局面;秦朝建立的一系列制 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秦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三)基本技能 通过对秦灭六国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能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和归纳知识知识的能力;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意义的分析,实现知识和情感的迁移,培养学生对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关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专用名词的理解。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BC221年至220年第10课“秦王扫六合” 一、秦朝的统一 1、秦灭六国(原因) 2、嬴政建秦(性质)BC230年至BC 221年 二、巩固大统一 1、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目的) 2、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意义) 3、焚书坑儒(影响) 4、北筑长城(目的) 5、开发南疆(意义) 东海陇西

(一)复习巩固 春秋战国时期的两突出特点是什么?(兼并战争;社会变革) (二)导入新课 在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历史逐步进入封建国家的第一次大统一时期(BC221 年至220年)。 (板书)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这一时期,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帝国。他采取强力措施,将辽阔的疆域联结成大一统的整体。汉承秦制,到汉武帝时国力达到极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汉朝,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强国。 (三)学习新课 第一个统一国家秦朝是怎样建立的呢? (板书)第10课“秦王扫六合” 一、秦朝的统一 1、秦灭六国(原因)BC230年至BC221年 BC230年至BC221年,秦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实现了统一。 想一想:战国时期七雄并立,为什么只有秦国实现了统一?(在兼并战争和社会变革的潮流中,秦国变法成就最大;长平之战后,六国无力拒秦;秦王嬴政重用人才,敢于认错。) (板书)2、嬴政建秦(性质) 说一说:秦朝与战国时期的秦国有什么不同?(一个是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封建国家,一个是僻处西北的新旧制度更替中的小诸侯国。) 识一识,想一想:统一后疆域辽阔的秦朝是如何巩固统一局面的?(学生归纳)(板书)二、巩固大统一 1、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目的) 2、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意义) 3、焚书坑儒(影响) 4、北筑长城(目的) 5、开发南疆(意义) 做一做:秦朝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各机构的职责是什么,请制作示意图表示这种关系。(学生动手做,如板书设计) 想一想:这种机构设置的目的是什么?(实现中央集权,保证皇权至上;避免东周割据混战局面的重演,有利于统一。) 识一识,说一说:阅读P52图,分别说说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有什么意义?(学

秦朝统一说课稿

《秦朝统一》说课稿 主讲人戚美英 我说课的内容是统一的秦朝,这是原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秦王扫六合”、原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一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的内容,综合起来就是秦朝的统一,原教材其中初中1课时、高中必修一内容通常情况下1课时,但多半上不完。通过对这几部分教材的理解融合,预计用2节课完成,其中一节自主探究课,一节课堂探究课。下面我将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几部分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地位 本课分别在的七年级上第三单元和必修一第一单元,整合后形成《秦朝统一》,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首先,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其次,秦统一后,秦始皇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广泛沿用,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始; 第三,秦的措施几乎囊括了我国封建社会各个不同时期所例行的诸多方面:如郡县制的推广,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等等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优势:经过近两个月的历史学习,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一些方法和知识基础;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青春期过渡阶段,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容易调动积极性。 不足:年龄、阅历的限制,对历史的联系和比较能力可能存在一定欠缺,要理解原高中部分内容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秦国和秦朝的空间概念,思考秦始皇为什么能统一中国? 掌握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秦始皇是怎样巩固自己的统治的?有什么作用? 探讨秦始皇为什么能成为世界百位文化名人之一? 2、过程与方法 从秦朝完成统一、巩固统一维护统一的过程中,使学生感知祖国历史从分裂到统一的艰难历程和巨大成就,加深对祖国统一的认同感; 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共同探讨,交流心得,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秦兵马俑》说课稿

《秦兵马俑》说课稿 一、说教材: 《秦兵马俑》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该单元是以“世界遗产”为主题展开的,以唤起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状物类的散文,课文一方面用详尽的数据说明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场面,另一方面准确细致而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并培养探究“世界遗产”的兴趣。由此,根据语文新课标中对该年级学生教学要求,结合本教材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与能力: (1)学会文中生字新词,尤其是四字词语或成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理解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解读与品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以对高年级知识结构特点,我设置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 教学难点: 激发民族自豪感,通过读写结合切实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以此,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自主探究法:让学生自主搜集获取发现体会,是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朗读感悟法:通过多种形式学习让学生体会感悟。 此外,我还准备了多媒体辅助教学. 说学法 根据教学与学法的统一配合,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课前,我让学生自主搜集秦兵马俑的资料。课中,我采用以默读为主,穿插各种朗读形式进行,让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给学生时间去想象思考感悟反馈与交流。课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与自身感受去多方面的搜集与整理自己喜欢的有关“世界遗产”的资料,让学生在这种配置下达到“自学互学共学”的教学情境。五、说教学过程 (一)多角度导入,激趣初识 “趣”是乐学的先导,可以创造自主参与、和谐宽松的良好课堂教学氛围。 虽然学生对秦兵马俑本身非常感兴趣,但它毕竟是离我们有两千多年的秦王朝时代的产物,距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因此我在开课时首先用一首李白的诗导入:“秦王扫六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