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材料的研究

太阳能材料的研究
太阳能材料的研究

太阳能材料的研究

太阳能电池的应用与研究

摘要: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太阳能,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文章综述了异质结及其技术在新型硅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从太

阳能电池特性角度,点评了其在晶体硅、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及新结构太阳能电池应用中的研究热点和研究现状.。

关键词;太阳能电池;异质结;晶体硅;非晶硅;薄膜。

1.引言

太阳能作为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储量巨大,不会枯竭,不受地域限制,清洁可再生等优势。太阳能的研究和应用在长期的能源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人类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

2.太阳能电池技术的的发展

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展从1800 年伯克莱氏发现光伏效应开始,然后1876 年英国科学家亚当斯等对硒进行光伏效应研究,直到1954 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利用硅晶体材料研发出性能良好的太阳能电池,经过不断改良而成为现在硅太阳能电池的原型。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使太阳能电池的作用不可替代,太阳能电池成为太空飞行器中不可取代的重要部分。20世纪70年代初期出现的“能源危机”,让人们开始认识到不能长期依靠传统能源。于是太阳能电池的应用已被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1990年以后,太阳能电池不断有新的结构与制造技术被研发出

来。

2.1 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机理

太阳能电池是利用太阳光和材料相互作用直接产生电能的器件。能产生光伏效应的材料有许多种,如:硅系材料(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化合物半导体(砷化镓、硒铟铜)等。它们的发电原理基本相同。此类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基于P-N 结的光生伏打效应:当N 型半导体与P 型半导体通过适当的方法组合到一起时, 在二者的交界处就形成了P-N 结。由于多数载流子的扩散,形成了空间电荷区,并形一个不断增强的从n 型半导体指向p 型半导体的内建电场,导致多数载流子反向漂移。达到平衡后,扩散产生的电流和漂移产生的电流相等。如果光照在p–n 结上,而且

光能大于p–n 结的禁带宽度,则在p–n 结附近将产生电子-空穴对。由于内建电场的存在,产生的非平衡电子载流子将向空间电荷区两端漂移,产生光生电势,破坏了原来的平衡。如果将p–n 结和外电路相连,则电路中出现电流。由于材料的不同, 电流产生过程也会有所不同。目前无机半导体的理论研究比较成熟, 有机半导体体系的电流产生过程仍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2.2太阳能电池材料

太阳能光电材料是一类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具有半导体材料的性质。从原则上讲,所有的半导体材料都有光伏效应,都可以用于太阳能电池的基础材料。但是由于材料物理性质、提纯制备技术及成本等的限制,真正实际应用于太阳能电池产业的半导体并不多。从1800 年发现光伏效应至今,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发展

历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代太阳能电池:包括单晶硅太阳电池和多晶硅太

阳电池。从1954 年,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发明开始到现在,尽管硅材料有各种问题,但仍然是目前太阳能电池的主要材料约占整个太阳电池产量的90% 以上。我国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从20 世纪90 年代起开始进行高效电池研究, 采用倒金字塔表面织构化、发射区钝化、背场等技术, 使单晶硅太阳电池的效率达到了19.8%。第二代太阳能电池:第二代太阳电池是基于薄膜材料的太阳电池。薄膜技术所需的材料较晶体硅太阳电池少得多,且易于实现大面积电池的生产,是一种有效降低成本的方法。薄膜电池主要有非晶硅薄膜电池、多晶硅薄膜电池、碲化镉以及铜铟硒薄膜电池。我国南开大学于20 世纪80年代末开始研究铜铟硒薄膜电池, 目前在该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地位。其制备的铜铟硒太阳电池的效率已经超过12%, 铜铟硒薄膜太阳电池的中试生产线亦已建成。我国在染料敏化纳米薄膜太阳电池的科学研究和产业化研究上都与世界研究水平相接近。在染料敏化剂、纳米薄膜修饰和电池光电效率上都取得与世界相接近的科研水平,在该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

2.3 硅基太阳能电池

硅基太阳能电池的主要材料为硅, 硅为地球上含量第二丰富的元素, 其材料获取容易且有较小的能阶隙( Bandgap, 能阶隙为1.

12 eV ) , 价电带的电子吸收高于1. 12 eV 的能量之后, 可被激发到传导带进行导电, 这些特性使硅基太阳能电池Crystalline Silicon) 在市场上占有极大优势; 但其缺点为发电效率不易提高, 原因在于硅材料本身具有很高的反射系数( Ref lect ion Index ) , 使入射的太阳光不易被硅基太阳能电池吸收, 造成其发电效率无法提升。另一方面, 由于入射光经过太阳能电池表面的模块基板时, 会造成入射光衰落, 故如能在太阳能电池模块上制作抗反射层, 则将能够提升入射光照射于太阳能电池之光线[1,2]。

3.异质结及其技术在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3.1概述

晶体硅同质结太阳能电池发展最早,应用最为成熟. 然而目前,异质结技术及薄膜技术的引入成为该领域的发展趋势. 这类电池的结构特点是:采用禁带宽度不同于晶体硅的薄膜材料,如非晶硅、非晶碳化硅、纳米晶硅和微晶氧化硅等,与晶体硅衬底构成异质结. 通过引入异质结,进一步提高这类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从而解决长期困扰晶体硅太阳能电池

的高成本问题.

3.2非晶硅薄膜/ 晶体硅异质结( HIT 技术)

HIT( hetero2junction int rinsic thin2layer) 异质结本征薄膜太阳能电池由日本SAN YOó公司的

Makoto Tanaka 和Mikio Taguchi 等人于1992 年首次制备成功[3]. 当时的能量转换效率已达到

18. 1 %如图1 所示,异质结本征薄膜太阳能电池在N型晶体硅衬底上生长出厚度约为10 nm 的P 型非晶硅薄膜;为了降低电池的反向漏电流,又在中间夹入一层本征的非晶硅薄层,形成了异质结本

征薄膜( HIT) 太阳能电池结构. 该结构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 有源区是由禁带度不同的非晶硅薄膜和晶体硅构成的异质结. 提高了内建电场,增大了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 (2) 采用禁带宽度大于晶体硅的非晶硅薄膜( Eg = 1. 7eV) 作为光吸收层,增加了对能量较高的短波长太阳光的吸收,提高了转换效率.

.

非晶硅薄膜/ 晶体硅异质结能够很好地提高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增强短波长

太阳光的吸收特性. 然而,它依然处在发展不成熟阶段,存在某些问题: (1) 由于非晶硅本身具有的光致衰减效应[15 ][4] ( Stabler - Wronski effect ) ,造成HIT特性先期衰减和不稳定; (2) 额外增加了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非晶硅工艺,使成本增加; (3) 由于杂质的扩散,厚度在几个纳米的本征非晶硅层在实际中很难获得,因此反向漏电抑制效果不明显; (4) 由于HIT 要求低温工艺,不能采取传统的后续高温封装工艺,造成工艺不兼容.

3.3非晶碳化硅薄膜/ 晶体硅异质结

利用禁带宽度更大的薄膜材料作为光吸收层,通过吸收短波长区的太阳光提高电池的内量子效率,这种新结构被证明能够有效地提高晶体硅转换效率,成为发展的另一趋势. 碳化硅薄膜/ 晶体硅异质结太阳能电池正是基于这一想法提出的.

将碳化硅薄膜应用于太阳能电池领域,形成薄膜异质结新结构,结合硅纳米晶,展宽了太阳光的吸收谱,这就成为探索提高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的新途径. 然而,此法尚存在以下问题: (1) 高温退火工艺( T = 1100 ℃) 使晶体硅衬底的杂质向碳化硅层扩散,

造成异质结界面与杂质界面分离,使电学特性恶化; (2) 由于在高

温下,两种材料的热应力不同,使异质结界面处出现缺陷,形成复合

中心,增大对光生载流子的复合,造成量子效率降低,开路电压减小;

(3) 碳在硅中极易形成深能级的复合中心,降低光生载流子的寿命,影响电池的转换效率.

4.异质结及其技术在薄膜硅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薄膜硅太阳能电池是采用薄膜技术制备整个电池的有源区的一类

新型太阳能电池,有源区厚度在纳米量级. 由于薄膜硅可通过化学

气相沉积的方法生长在“非硅”的低成本衬底上,如玻璃或陶瓷等,故与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相比,极大地降低了成本. 因此,薄膜硅太阳能电池受到科研和产业界的格外关注[5,10]. 按照硅的结晶度不同,

可将其分为三类:非晶硅薄膜、微晶硅薄膜和介于二者之间的非晶微晶硅太阳能电池. 其中,微晶硅薄膜又可细分为:晶粒尺寸在微米量级的微晶硅薄膜和晶粒尺寸更小的纳米晶硅薄膜. 非晶硅薄膜

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化效

率虽没有晶体硅电池高,但仍可达到9. 47 %.回顾非晶硅薄膜太阳

能电池的研究进展,异质

结及其技术在其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 在研究的早期,主要集中关

注上述三类薄膜硅的同质单结的研究上,其中对非晶硅薄膜太阳能

电池的研究占绝大部分. 为了抑制非晶硅本身带来的“光致衰减效应”,研究的热点转向非晶硅、微晶硅、多晶硅以及非晶锗化硅构成的同质叠层结构( tandem st ruct ure) . 采用禁带宽度大、导电

性好的材料作为“窗口层”,与非晶硅薄层构成异质结,这成为目前异质结与薄膜硅太阳能电池又一突出的结合点. 在此方面,研究的

热点是解决异质结界面由失配所带来的界面态密度高和光生载流

子复合率大的问题. 一旦问题得以解决,异质结与薄膜太阳能电池

的结合将成为较活跃的研究方向[11]

5.异质结及其技术在新结构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5.1概述

当今,将新概念、新结构及其技术(如纳米技术、上下转换技术、表面等离子体技术等) 应用到新型太阳能电池中,已成为新的发展方向,产生了第三代太阳能电池的雏形. 其中同样不乏异质结技术的

应用.异质结技术和纳米技术的结合成为这类新型电池的结构特点. 在此结构中,纳米棒阵列被广泛采用,它能够有效地减少光生载流

子的传输距离,提高收集效率. 另外,其本身可以增加光吸收,减小

光反射率,从而提高电池的转换效率. 然而,这类电池还处在研

究阶段,纳米结构的引入所带来的成本增加和可靠性问题仍待解决.

5.2非晶硅薄膜/ 晶硅纳米线异质结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Joan Redwing 等[12]采用新结构将非晶硅薄层包裹在竖直分布的高深宽比的硅纳米棒上,形成非晶硅薄膜/ 晶硅纳米棒异质结,如图6 所示,以期通过纳米结构提高与太阳光

接触的面积,提高能量转换效率,从而将异质结技术、纳米技术和薄膜太阳能技术融为一体. 到2010 年,其转化效率有望达到15 %.

非晶硅/ 晶硅纳米线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结构图(图中N + 为N 型重掺杂)

5.3 非晶硅薄膜/ 碳纳米管异质结

美国Solasta 公司的Michael Naughton 等[13]将非晶硅薄膜沉积在碳纳米管阵列的表面,制备出纳米结构的非晶硅薄膜/ 碳纳米管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如图所示) ,彻底隔开了光子的传输路径与光生载流子的传输路径,有望提高转换效率. 预期到2010 年,这类电池的效率可达到25 %.

非晶硅/ 碳纳米管异质结新结构太阳能电池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异质结及其技术在新型硅基太阳能电池领域被广泛应用,成为研究的热点. 将异质结应用到晶体硅和薄膜硅太阳能电池中,能有效地增加对不能被硅材料吸收波段的太阳光的吸收,提高硅基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 然而,由于异质结的引入带来的晶体硅电池的性能稳定性、工艺兼容性问题,以及薄膜硅电池的异质结界面问题仍有待解决,进一步的工艺改进和新材料、新结构的剪切与设计成为可能的解决方案,从而推动异质结及其技术与新型硅基太阳能电池更广泛的融合,并最终实现产业化.

参考文献:

[1]Karen Forberich, Gilles Dennler. Performance im provement of organic solar cells w ith m oth eye ant i- refl ect ion coat ing[ J ] .T hin Solid Film s, 2008, 516: 7167-7170.

[2]Kang,Soo Han, Hyun ju Lee. Fabricat ion of ant i-efl ect ion st ructure on p rot ect ive l ayer of solar cell s by h ot-em bossin g meth-od[ J ] . S ol ar Energy M at erials & S olar Cells, 2009, 93: 1214- 1217.

[3]Tanaka M et al . J apa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 1992 ,31 : 3518

[4] Staebler D L , Wronski C R.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 1977 ,31 (4) : 292

[5]Meier J , Spitznagel J , Kroll U et al . Thin Solid Films , 2004 ,451 - 452 : 518

[6]Okamoto S , Maruyama E , Terakawa A et al . Solar EnergyMaterials and Solar Cell s , 2001 , 66 : 85

[7] Shah A V et al . Solar Energy Materials and Solar Cells ,2003 , 78 : 469

[8]van Veen M K et al . Journal of Non2Crystalline Solids ,2002 , 299 - 302 : 1194

[9] Paulson P D et al . Progress in Photovoltaics : Research andApplications , 2004 , 12 : 69

[10] Myong S Y et al . Solar Energy Materials and Solar Cells ,2008 , 92 : 639

[11] Adikaari A A D T et al . Solar Energy Materials and SolarCells , 2008 , 92 : 634

[12] Redwing J et al . DOE Solar Energy Technologies Program ,2007

[13] Naughton M et al . DOE Solar Energy Technologies Pro2gram , 2007

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

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 摘要:围绕提高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从太阳光吸收效率、激子的分解率、载流子的迁移率和电荷向电极的注入效率4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提高转换效率的研究趋势,展望了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美好前景。 关键词: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 1 前言 近年来,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尤其引人注目,德国、日本、韩国和美国在这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相比传统的硅基太阳能电池,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以其潜在的低成本、高效率、环境友好、稳定性高的特点,成为最有希望实现民用化光伏的产业,目前的转换效率突破了9%,发展趋势被业界一致看好。 2 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基本原理 图1 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基本原理 当阳光从阳极层(P型有机半导体)照射时,有机分子吸收光产生激子,激子向电子给体和电子受体的界面移动,在界面处通过光诱导解离分解成自由电子和自由空穴,自由电子和自由空穴各自向电极两端迁移,最后注入到两端电极输向外电路。 3 提高转化效率的研究进展 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要实现产业化,就需要有较高的转换效率,目前提高转换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3.1 提高太阳光吸收效率 材料对太阳光的吸收效率越高激子的生成效率就越高。有机材料对太阳光的吸收一般在可见光区,大部分材料对太阳光的吸收利用率不超过40 %,提高材料的吸收光谱与太阳光谱的 匹配性是提高材料对太阳光吸收效率的有效途径。另外,还可以在器件结构中引入具有强吸收特性的材料。利用它们吸收部分太阳能量,再通过激子扩散将其转移给活性材料[1]。 将太阳光吸收特性不同的电池单元层积得到级联电池(又称叠层电池),通过底层电池对顶层电池的补充吸收可以增加对太阳光谱的吸收。张馨芳[2]等人研究了有机无机复合体系本体异质结叠层有机太阳能电池,用Ag作为夹层材料来连接上层的本体异质结太阳电池和下层的太阳电池,得到的叠层结构的太

太阳能电池

太阳能电池及材料研究 引言 太阳能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也是清洁能源,不产生任何的环境污染。在太阳能的有效利用当中;大阳能光电利用是近些年来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是其中最受瞩目的项目之一。为此,人们研制和开发了太阳能电池。制作太阳能电池主要是以半导体材料为基础,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光电材料吸收光能后发生光电于转换反应,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太阳能电池可分为:1、硅太阳能电池;2、以无机盐如砷化镓III-V化合物、硫化镉、铜铟硒等多元化合物为材料的电池;3、功能高分子材料制备的大阳能电池;4、纳米晶太阳能电池等。不论以何种材料来制作电池,对太阳能电池材料一般的要求有:1、半导体材料的禁带不能太宽;②要有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3、材料本身对环境不造成污染; 4、材料便于工业化生产且材料性能稳定。基于以上几个方面考虑,硅是最理想的太阳能电池材料,这也是太阳能电池以硅材料为主的主要原因。但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开发和相关技术的发展,以其它村料为基础的太阳能电池也愈来愈显示出诱人的前景。本文简要地综述了太阳能电池的种类及其研究现状,并讨论了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及趋势。 1 硅系太阳能电池 1.1 单晶硅太阳能电池 硅系列太阳能电池中,单晶硅大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最高,技术也最为成熟。高性能单晶硅电池是建立在高质量单晶硅材料和相关的成热的加工处理工艺基础上的。现在单晶硅的电地工艺己近成熟,在电池制作中,一般都采用表面织构化、发射区钝化、分区掺杂等技术,开发的电池主要有平面单晶硅电池和刻槽埋栅电极单晶硅电池。提高转化效率主要是*单晶硅表面微结构处理和分区掺杂工艺。在此方面,德国夫朗霍费费莱堡太阳能系统研究所保持着世界领先水平。该研究所采用光刻照相技术将电池表面织构化,制成倒金字塔结构。并在表面把一13nm。厚的氧化物钝化层与两层减反射涂层相结合.通过改进了的电镀过程增加栅极的宽度和高度的比率:通过以上制得的电池转化效率超过23%,是大值可达23.3%。Kyocera公司制备的大面积(225cm2)单电晶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为19.44%,国内北京太阳能研究所也积极进行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和开发,研制的平面高效单晶硅电池(2cm X 2cm)转换效率达到19.79%,刻槽埋栅电极晶体硅电池(5cm X 5cm)转换效率达8.6%。 单晶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无疑是最高的,在大规模应用和工业生产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但由于受单晶硅材料价格及相应的繁琐的电池工艺影响,致使单晶硅成本价格居高不下,要想大幅度降低其成本是非常困难的。为了节省高质量材料,寻找单晶硅电池的替代产品,现在发展了薄膜太阳能电 池,其中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和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就是典型代表。 1.2 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 通常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是在厚度350~450μm的高质量硅片上制成的,这种硅片从提拉或浇铸的硅锭上锯割而成。因此实际消耗的硅材料更多。为了节省材料,人们从70年代中期就开始在廉价衬底上沉积多晶硅薄膜,但由于生长的硅膜晶粒大小,未能制成有价值的太阳能电池。为了获得大尺寸晶粒的薄膜,人们一直没有停止过研究,并提出了很多方法。目前制备多晶硅薄膜电池多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包括低压化学气相沉积(LPCVD)和等

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发展及应用

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发展及应用 材料研1203 Z石南起新材料(或称先进材料)是指那些新近发展或正在发展之中的具有比传统材料的性能更为优异的一类材料。新材料是指新近发展的或正在研发的、性能超群的一些材料,具有比传统材料更为优异的性能。新材料技术则是按照人的意志,通过物理研究、材料设计、材料加工、试验评价等一系列研究过程,创造出能满足各种需要的新型材料的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人们在传统材料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科技的研究成果,开发出新材料。新材料按组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如陶瓷、砷化镓半导体等)、有机高分子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四大类。按材料性能分为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21世纪科技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是新材料的研制和应用。新材料的研究,是人类对物质性质认识和应用向更深层次的进军。 功能材料是指那些具有优良的电学、磁学、光学、热学、声学、力学、化学、生物医学功能,特殊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效应,能完成功能相互转化,主要用来制造各种功能元器件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高科技领域的高新技术材料。 功能材料是新材料领域的核心,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防建设的基础和先导。它涉及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能源技术、纳米技术、环保技术、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海洋工程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功能材料不仅对高新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还对我国相关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功能材料种类繁多,用途广泛,正在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高技术产业群,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世界各国均十分重视功能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它已成为世界各国新材料研究发展的热点和重点,也是世界各国高技术发展中战略竞争的热点。在全球新材料研究领域中,功能材料约占85%。我国高技术 (863)计划、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均安排了许多功能材料技术项目(约占新材料领域70%比例),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

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工作效率、制造太阳能的材料及大致构造

引言太阳能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也是清洁能源,不产生任何的环境污染。在太阳能的有效利用当中;大阳能光电利用是近些年来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是其中最受瞩目的项目之一。为此,人们研制和开发了太阳能电池。制作太阳能电池主要是以半导体材料为基础,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光电材料吸收光能后发生光电于转换反应,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太阳能电池可分为:1、硅太阳能电池;2、以无机盐如砷化镓III-V化合物、硫化镉、铜铟硒等多元化合物为材料的电池;3、功能高分子材料制备的大阳能电池;4、纳米晶太阳能电池等。不论以何种材料来制作电池,对太阳能电池材料一般的要求有:1、半导体材料的禁带不能太宽;②要有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3、材料本身对环境不造成污染;4、材料便于工业化生产且材料性能稳定。基于以上几个方面考虑,硅是最理想的太阳能电池材料,这也是太阳能电池以硅材料为主的主要原因。但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开发和相关技术的发展,以其它村料为基础的太阳能电池也愈来愈显示出诱人的前景。本文简要地综述了太阳能电池的种类及其研究现状,并讨论了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及趋势。 1 硅系太阳能电池 1.1 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硅系列太阳能电池中,单晶硅大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最高,技术也最为成熟。高性能单晶硅电池是建立在高质量单晶硅材料和相关的成热的加工处理工艺基础上的。现在单晶硅的电地工艺己近成熟,在电池制作中,一般都采用表面织构化、发射区钝化、分区掺杂等技术,开发的电池主要有平面单晶硅电池和刻槽埋栅电极单晶硅电池。提高转化效率主要是*单晶硅表面微结构处理和分区掺杂工艺。在此方面,德国夫朗霍费费莱堡太阳能系统研究所保持着世界领先水平。该研究所采用光刻照相技术将电池表面织构化,制成倒金字塔结构。并在表面把一13nm。厚的氧化物钝化层与两层减反射涂层相结合.通过改进了的电镀过程增加栅极的宽度和高度的比率:通过以上制得的电池转化效率超过23%,是大值可达23.3%。Kyocera公司制备的大面积(225cm2)单电晶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为19.44%,国内北京太阳能研究所也积极进行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和开发,研制的平面高效单晶硅电池(2cm X 2cm)转换效率达到19.79%,刻槽埋栅电极晶体硅电池(5cm X 5cm)转换效率达8.6%。单晶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无疑是最高的,在大规模应用和工业生产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但由于受单晶硅材料价格及相应的繁琐的电池工艺影响,致使单晶硅成本价格居高不下,要想大幅度降低其成本是非常困难的。为了节省高质量材料,寻找单晶硅电池的替代产品,现在发展了薄膜太阳能电池,其中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和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就是典型代表。 1.2 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通常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是在厚度350~450μm的高质量硅片上制成的,这种硅片从提拉或浇铸的硅锭上锯割而成。因此实际消耗的硅材料更多。为了节省材料,人们从70年代中期就开始在廉价衬底上沉积多晶硅薄膜,但由于生长的硅膜晶粒大小,未能制成有价值的太阳能电池。为了获得大尺寸晶粒的薄膜,人们一直没有停止过研究,并提出了很多方法。目前制备多晶硅薄膜电池多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包括低压化学气相沉积(LPCV D)和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工艺。此外,液相外延法(LPPE)和

太阳能材料的研究和发展

太阳能材料的研究和发 展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本文由s y j983232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ersiAdaceMalaiIvnd —… nulaldsyM罂r … FrmoAvnearloufdaedMtisea 缝翡的趼 ●沈辉梁宗存李戬洪 1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愈来愈突出。目前全世界范围面临的最为突出自题是环境与能源.即勺 换的缘故从物理角度来讲,黑色意味着光线的几乎全部的吸 收、被吸收的光能即转化为热能。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太 阳能的光热转换,似平用黑色的涂层材料就可满足了,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主要是材料本身还有一个热辐射问题。从量 子物理的理论可知,黑体辐射的波长范围大约在2—10之D1u11间.黑体辐射的强度分布只与温度平波长有关,辐射强度的峰[值对应的波长在1mD附近。由此可见,太阳光谱的波长分布范围基本上与热辐射不重叠。因此要实现最佳的太阳能热转换,所采用

的材料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①在太阳光谱内吸收光线程度高,即有尽量高吸收率d;@在热辐射波长范匿内有尽可能低的辐射损失,环境恶化千能源短缺。这个问题当然要通过各国政府采取正确13的对策来处理发展新材料厦相应的技术,将是解决这一题 最为有效的方法。事实上近年来人们对太阳能材料的研制和利 用,已显示了积极有效的作用。这一新型二能材料的发展.既力可解块人类面临的能源短缺,叉不造成甄境污染。尽管太阳能 材料的成本还较高和性能还有峙进一步提高但随着材料学的不断进步,太阳能材料愈来愈显示了诱人的发展前景。可以预见,在下个世纪,太阳能材料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就象半导体等功能材料的发展带来电信和计算机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一 即有尽可能低的发射率£。一般来说,对同一波长而言,材料的吸收率和发射率有同样的数值,即吸收率高贝相应的发射率 也高但吸收率d与反射率Y厦透身率t满足如下关系a+v+t1=。对干不透明材料由于t,则d+vI而对于黑=0-样,太阳能材料厦相关技术也将带来太阳能器件的产业化发展,使人类在环境保护和能源利用两方面的午谐达到更加完亡 善的境界。太阳能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也是清洁能源,不产生任何的环境污染。为了充分有效地利抖太阳j能,人们发展了多砷太阳能材料。按性能和用途太体上可分为光热转换材料,光电转换材料,光化学能转换材料和光能调控

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1)

专题介绍 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 X 林 鹏,张志峰,熊德平,张梦欣,王 丽 (北京交通大学光电子技术研究所,信息存储、显示与材料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44) 摘 要:有机太阳能电池与无机太阳能电池相比,还存在许多关键性问题。为了改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各种研究工作正在进行,这些研究主要是为了寻找新的材料,优化器件结构。对电池原理、部分表征方法、效率损失机制、典型器件结构、最近的发展、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了简要描述。 关键词: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结构;给体;受体;转换效率 中图分类号:T N 3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8X(2004)01-0055-06 Progres s in Study of Organic Sola r Ce ll LIN Peng ,ZHANG Zhi -feng ,XIONG De -ping ,ZHANG Meng -xin ,WANG Li (I nstitute of O p toelectronics T echnology ,Beij ing J 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China )Abstr act :Compaer ed with inorganic solar cells ,organic solar cells still have many critical pr oblems.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roperties of organic solar cells,a lot of different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n.T he main purposes of these studies are to seek new mater ials and new device structure.A brief review of the theory of photovoltaic cells,along with some aspects of their characterization ,the basic efficiency loss mechanism ,typical device structures ,and the trends in research will be presented. Key wor ds :organic photovoltaic cell;device structure;donor;acceptor ;conversion effi-ciency 前 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煤、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有限,已经不能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环境污染也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同使用矿物燃料发电相比,太阳能发电有着不可比拟的优点。 太阳能取之不尽,太阳几分钟射向地球的能量相当 于人类一年所耗用的能量。太阳能的利用已经开始逐年增长。但目前使用的硅等太阳能电池材料,因成本太高,只能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如卫星供电、边远地区通信塔等使用。目前太阳能发电量只相当于全球总发电量的0.04%。要使太阳能发电得到大规模推广,就必须降低太阳能电池材料的成本,或 第24卷第1期2004年3月 光 电 子 技 术OPT OELECT RONIC T ECHNOLOGY Vol.24No.1 Mar.2004   X 收稿日期:2003-11-17 作者简介:林 鹏(1978-),男,硕士生。主要从事光电子技术研究。 张志峰(1977-),男,硕士生。主要从事有机电致发光(OLED)的研究工作。熊德平(1975-),男,硕士生。主要从事无机半导体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

一种多孔介质太阳能吸热器传热研究

一种多孔介质太阳能吸热器传热研究 许昌t‘刘德有?掷源t,张德虎l’吕剑虹, (1.河海大学,南京210098;2.爱荷华大学,美国爱荷华州爱荷华城52246;3.东南大学,南京210096) 摘要:为了研究塔式太阳能多孔介质吸热器的传热传质特性,建立吸热器稳态传热模型,选择适合多孔介质太阳能吸热器的体积对流换热系数模型,采用数值方法求解,并分别分析孔隙密度、孔隙率和入口空气速度对温度场的影响。文中技术可以为同类型太阳能吸热器的设计和改造提供参考。 关键词:太阳能塔式发电;吸热器;多孔介质;稳态数值研究 Abst随ct:InordertoinVest远atetheheattr{msfercharacteri8ticsofaporousmediasolarpower towerPlantreceiVer’thispaperproposestllem勰sandheattransfermodelsintheporousmediaso—larreceiver,choo∞sthepreferableVolumeconvectionheat呦sfercoe蚯cientrnodel,solvestIle∞equ砒ionsbythenumericalmethod,andanalyze8t11etypicalinnuencesoftlIeceUdensity,por08ity,airiIlletVelocityonttletempemturedistribution.Thepapercanprovideareferenceforthistypeofreceiverdesign肌dreconstmction. K9ywords:sDlarpowertowerplant;receiVer;pomusmedia;steadynum枥calinvestigation 中图分类号:TK5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5523(2010)03-ol一04 基于高温空气Bravton循环的太阳能热发电具有热力循环温度高、发电效率高和节水等优点,被认为是太阳能热发电的有效途径之一,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其中吸热器是完成光热能源转换的关键设备,太阳辐射被聚集到金属或非金属材质的吸热体表面,将其加热,空气流过该表面时即被吸热体加热,空气出口温度可以高至800。1000℃【旧。近年国内外对吸热器强化传热、传热材料等竞相开展研究和开发鲫。由于太阳能聚光能流密度高并具有不均匀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造成了吸热体材料热应力破坏、空气流动稳定性差以及可靠性不高,这是制约Bra、rton循环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商业化应用进程的主要瓶颈。 碳化硅陶瓷材料的导热系数大、强度高、热膨胀系数低、抗热冲击能力强并且抗高温氧化性能优异,将其制成具有三维网络状结构特征的多孔介质材料,有利于强制对流热交换。将高性能泡沫碳化硅陶瓷用于太阳能高温空气吸热器的研制,有望提高现有吸热器技术性能,推动太阳能热空气发电技术的商用化进程。用于太阳能高温空气吸热器的碳化硅陶瓷材料见图1。鲫 圈l多孔介质太阳能吸热器材料 本文建立碳化硅泡沫陶瓷空气吸热器的传热传 质模型,利用已有的吸热器传热体积对流换热系数 模型,采用数值方法求解吸热器温度场,并研究结构参数与运行参数对吸热器温度场分布的影响。 l传热模型 多孔陶瓷吸热器的吸热表面接受太阳的辐射能 量,通过导热形式在固体骨架问向内部传递,而空气 穿过多孔介质时,与多孔介质发生强制对流换热,空 气被加热,温度上升,同时降低多孔介质固体骨架温 度,保护了吸热器的安全性,其传热传质过程见图 2。多孔陶瓷高温空气吸热器的温度场和流场可以简 化为某一个纵截面二维模型,下面建立多孔介质中 的传热传质相关数学模型。 {能 l缝 f矸 1巍 l喜 |辱7 {闲 2 I(’ l f‘J {年 !籀 3 l期 ? 1 万方数据

太阳能电池极板材料的研究方向及性能对比

太阳能电池极板材料的研究方向及性能对比 摘要:对于太阳能电池的两大类材料的一些新兴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归纳,具体介绍一些热门材料的生产加工工艺以及性能评估,并做出横向对比与评价,并由此对于太阳能电池的发展方向做出展望。 关键词: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碲化镉;铜-铟硒化物/硫化物;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 1引言 尽管地球上的能源危机以及环境问题在新世纪中已经被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及,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重视,但人类真正能够改变这一困境的方法和能力还在进一步摸索与加强中。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正是在这方面努力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与传统矿石燃料相比,太阳能的优势显而易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清洁无污染;可利用范围广泛;适宜采用新兴的分布式发电进行配送,保证电能的充分利用。遗憾的是,从目前看,太阳能发电(即光伏发电)的成本依旧难以得到有效削减,导致其应用领域局限于一些特定场合,如卫星供电,以及在光能充足的地区集中发电以提高效率。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极板材料的价格,而研发新型高效低价的极板材料正是光伏发电领域最重要的课题。 目前研究领域最主流的两类光伏材料是:1.无机材料,包括单晶、多晶、无定形硅材料,碲化镉材料,CuInSe铜铟硒化物,以及GaAs砷化镓等半导体材料;2.有机材料,即塑料类的高分子有机物材料及染料敏化材料,主体为在二氧化钛涂层中渗透的化学染料。下面就详细介绍这三大类材料的研究进展。 2 光伏效应 当太阳能电池受到阳光照射时,光与半导体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光生载流子,所产生的电子-空穴对靠半导体内形成的势垒分开到两极,正负电荷分别被上下电极收集。由电荷聚集所形成的电流通过金属导线流向电负载。 太阳能电池将太阳光转换为自然光中的量子光子。当光照射太阳电池时,将产生一个由n区到p区的光生电流Ipn。同时,由于pn结二极管的特性,存在正向二极管电流ID ,此电流方

太阳能光热发电系统中储热材料研究进展

太阳能光热发电系统中储热材料研究进展 作者:王辉 作者单位: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510530 刊名: 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13(3) 参考文献(26条) 1.成志秀;王晓丽太阳能光伏电池综述[期刊论文]-信息记录材料 2007(02) 2.肖杰;何雅玲;程泽东;陶于兵 徐荣吉槽式太阳能集热器集热性能分析[期刊论文]-工程热物理学报 2009(05) 3.杨敏林;杨晓西;左远志塔式太阳能热发电吸热器技术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8(08) 4.刘巍;王宗超碟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期刊论文]-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23) 5.张炳太阳能热发电用无机复合储热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学位论文] 2007 6.李圆圆太阳能热发电用储热混凝土的制备与储热单元模拟分析[学位论文] 2008 7.Dong Z;Zongjin L;Jianmin Z;Keru W Development of thermal energy storage concrete[外文期刊] 2004(06) 8.戴彧;唐黎明相变储热材料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化学世界 2001(12) 9.Ruyun X Studies of Solid-solid phase transition for (n-C 18H37NH3)2MC14 1990 10.叶锋;曲江兰;仲俊瑜相变储热材料研究进展[期刊论文]-过程工程学报 2010(06) 11.李爱菊;张仁元;周晓霞化学储能材料开发与应用[期刊论文]-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02(01) 12.Luzzi A;Lovegrove K Techno-economic analysis of a MW solar thermal power plant using ammonia-based therm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1999(02) 13.Tamme R;Laing D;Steinmann W.D Advanced Thermal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for Parabolic Trough 2004(05) 14.张寅平;胡汉平;孔祥冬相变贮能理论和应用 1996 15.Tamme R;Bauer T;Buschle J Latent heat storage above 120 cent degree for applications in the industrial process heat sector and solar power generation 2008(32) 16.Sun J.Q;Zhang R.Y;Zhang Z.P Thermal reliablity test of A1-34%Mg-6%Zn alloy as latent storage maerial and corrosion of metal with respect to thermal cycling 2007(48) 17.路阳;彭国伟;王智平熔融盐相变储热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期刊论文]-材料导报A 2011(11) 18.ALexander JR;Hindin SG Phase relations in heat transfer salt systems 1993(08) 19.廖敏;丁静;魏小兰高温碳酸熔盐的制备及传热蓄热性质[期刊论文]-无机盐工业 2008(10) 20.彭国伟膨胀石墨-熔融盐复合定型相变储热材料制备与热性能的研究 2012 21.Zoubir A;Jér(o)me L;Elena P KNO3/NaNO3-Graphite materials for thermal energy storage at high temperature:Part Ⅰ.-Elaboration methods and thermal properties[外文期刊] 2010(13) 22.Antoni G;Marc M;Ingrid M State of the art on high temperature thermal energy storage for power generation.Part1:Concepts,materials and modellization 2010(01) 23.李石栋;张仁元;陈观生储热材料在聚光太阳能热发电中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材料导报 2010(11) https://www.360docs.net/doc/3017771750.html,ing D;Steinmann W.D;Tamme R Solid media thermal storage for parabolic trough power plants[外文期刊] 2006(10) 25.何百灵太阳能热电站用混凝土储热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2012 26.何黎明太阳能热发电中铝合金高温相变储热材料及储热系统研究[学位论文] 2008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3017771750.html,/Periodical_kjxx201303308.aspx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材料

背景 在能源紧缺的现代社会,为了维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新能源的研究,其中至少在几十亿年内都取之不尽的太阳能便成了热门的研究对象。 太阳能电池大家都不陌生,它通过光电效应或者光化学效应直接把光能转化成电能。钙钛矿材料我们也很熟悉,就是一类有着与钛酸钙(CaTiO3)相同晶体结构的材料,其结构式一般为ABX3,其中A和B是两种阳离子,X是阴离子。 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却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 2009年日本桐荫横滨大学的宫坂力教授将碘化铅甲胺和溴化铅甲胺应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获得了最高%的光电转化效率,此为钙钛矿光伏技术的起点 但它直到2014年左右才被人们重视起来。是因为在短短几年间其效率一直在显著提升,这是NREL上实验室最高电池效率的图,我们可以看出钙钛矿材料的效率上升速率远远超过了其他同类型材料。钙钛矿材料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取代硅晶材料作为太阳能电池的材料 概述 钙钛矿太阳电池一般采用有机无机混合结晶材料——如有机金属三卤化物CH3NH3PbX3(X=Cl, Br, I)作为光吸收材料。该材料具有合适的能带结构,其禁带宽度为,因与太阳光谱匹配而具有良好的光吸收性能,很薄的厚度就能够吸收几乎全部的可见光并用于光电转换。 如图所示,这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一般结构结构,由上到下分别为玻璃、FTO、电子传输层(ETM)、钙钛矿光敏层、空穴传输层(HTM)和金属电极。其中电子传输层常常用TiO2 钙钛矿电池一个显著的特点是IV曲线(伏安曲线)的滞后(I-V hysteresis)(通常叫滞后现象或迟滞现象),一般从反向扫描(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得到的曲线比正向扫描(短路电流-开路电压)看起来好很多。现在对钙钛矿的这种现象还没有一个很好的解释,目前比较合理的解释是:钙钛矿材料具有很强的铁电性能(ferroelectricity)以及巨大的介电常数,导致电池的低频电容很大,比其他任何一种光伏电池都显著。 文献

太阳能电池及材料研究和发展现状

第19卷第5期2006年9月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JournalofZhejiangWanliUniversity V01.19No.5 Sep.2006太阳能电池及材料研究和发展现状 汪建军,刘金霞 (浙江万里学院,宁波315101) 摘要:文章介绍了不同材料的太阳能电池,如单晶硅、多晶硅、多晶硅薄膜、非晶硅薄膜、CulnSe2、 CdTe、染料敏化等太阳电池主要制各工艺、典型结构与特性.简要说明不同电池商品化生产情况及光伏产业 发展趋势. 关键词:太阳能电池;高效电池;光伏产业 中图分类号:TK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250(2006)05一0073—05 收稿日期:2006--01一ll 作者简介:汪建军,浙江万里学院基础学院实验师;刘金霞,浙江万里学院基础学院副教授. 太阳能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它不产生任何环境污染,是清洁能源.太阳光辐射能转化电能是近些年来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研究,人们研制和开发了不同类型的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其独特优势,超过风能、水能、地热能、核能等资源,有望成为未来电力供应主要支柱.制造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禁带宽度&应在1.1eV.1.7eV之间,以1.5eV左右为佳,最好采用直接迁移型半导体,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以下简称“效率”),材料性能稳定,对环境不产生污染,易大面积制造和工业化生产.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块实用半导体太阳能电池,不久后用于人造卫星.经近半个世纪努力,人们为太阳电池的研究、发展与产业化做出巨大努力.硅太阳电池于1958年首先在航天器上得到应用.在随后lO多年里,空间应用不断扩大,工艺不断改进.20世纪70年代初,硅太阳电池开始在地面应用,到70年代末地面用太阳电池产量已经超过空间电池产量,并促使成本不断降低.80年代初,硅太阳电池进入快速发展,开发的电池效率大幅度提高,商业化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应用不断扩大.20世纪80年代中至今,薄膜太阳能电池研究迅速发展,薄膜电池被认为大幅度降低成本的根本出路,成为今后太阳能电池研究的热点和主流,并逐步向商业化生产过渡. 1不同材料太阳电池分类及特性简介 太阳能电池按材料可分为品体硅太阳电池、硅基薄膜太阳电池、化合物半导体薄膜太阳电池和光电化学太阳电池等几大类.开发太阳能电池的两个关键问题就是: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1.1晶体硅太阳电池晶体硅太阳电池是PV(Photovoltaic)市场上的主导产品,优点是技术、工艺最成熟,电池转换效率高,性能稳定,是过去20多年太阳电池研究、开发和生产主体材料.缺点是生产成本高.在硅电池研究中人们探索各种各样的电池结构和技术来改进电池性能,进一步提高效率.如发射极钝化、背面局部扩散、激光刻槽埋栅和双层减反射膜等,高效电池在这些实验和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2硅基薄膜太阳电池多晶硅(ploy.Si)薄膜和非晶硅(a.Si)薄膜太阳电池可以大幅度降低太阳电池价格.多晶硅薄膜电池优点是可在廉价的衬底材料上制备,其成本远低于晶体硅电池,效率相对较高,不久将会在PV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非晶硅是硅和氢(约10%)的一种合金,具有以下优点:它对阳光的吸收系数高,活性层只有llam厚,材料的需求量大大减少,沉积温度低(约200℃),可直接沉积在玻璃、不锈钢和塑料膜等廉价的衬底材料上,生产成本低,单片电池面积大,便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缺点是由于非晶硅材料光学禁带宽度为1.7eV,对太阳辐射光谱的长波区域不敏感,限制了非晶硅电池的效率,且其效率会随着光照时间的延续而衰减(即光致衰退),使电池性能不稳定.

太阳能电池材料

太阳能材料的研究和发展 1 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愈来愈突出。目前全世界范围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环境与能源,即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这个问题当然要通过各国政府采取正确的对策来处理,发展新材料及相应的技术.将是解决这一问题最为有效的方法。事实上近年来人们对太阳能材料的研制和利用,已显示了积极有效的作用。这一新型功能材料的发展,既可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短缺,又不造成环境污染。尽管太阳能材料的成本还较高和性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随着材料科学的不断进步,太阳能材料愈来愈显示了诱人的发展前景。可以预见,在下个世纪,太阳能材料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就象半导体等功能材料的发展带来电信和计算机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一样,太阳能材料及相关技术也将带来太阳能器件的产业化的发展,使人类在环境保护和能源利用两方面的和谐达到更加完善的境界。大阳能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也是清洁能源,不产生任何的环境污染。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太阳能,人们发展了多种太阳能材料。按性能和用途大体上可分为光热转换材料,光电转换材料,光化学能转换材料和光能调控变色材料等。由此而形成太阳能光热利用,光电利用,光化学能利用和太阳能光能调控等相应技术。从目前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太阳能材料及相应利用技术是发展最快和最有发展前景的高科技产业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将不断地出现更为经济,性能更好的新型太阳能材料。太阳能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也是清洁能源,不产生任何的环境污染。在太阳能的有效利用当中;大阳能光电利用是近些年来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是其中最受瞩目的项目之一。为此,人们研制和开发了太阳能电池。制作太阳能电池主要是以半导体材料为基础,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光电材料吸收光能后发生光电于转换反应,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太阳能电池可分为:1、硅太阳能电池;2、以无机盐如砷化镓III-V化合物、硫化镉、铜铟硒等多元化合物为材料的电池;3、功能高分子材料制备的大阳能电池;4、纳米晶太阳能电池等。不论以何种材料来制作电池,对太阳能电池材料一般的要求有:1、半导体材料的禁带不能太宽; ②要有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3、材料本身对环境不造成污染;4、材料便于工业化生产且材料性能稳定。基于以上几个方面考虑,硅是最理想的太阳能电池材料,这也是太阳能电池以硅材料为主的主要原因。但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开发和相关技术的发展,以其它村料为基础的太阳能电池也愈来愈显示出诱人的前景。 1 硅系太阳能电池 1.1 单晶硅太阳能电池 硅系列太阳能电池中,单晶硅大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最高,技术也最为成熟。高性能单晶硅电池是建立在高质量单晶硅材料和相关的成热的加工处理工艺基础上的。现在单晶硅的电地工艺己近成熟,在电池制作中,一般都采用表面织构化、发射区钝化、分区掺杂等技术,开发的电池主要有平面单晶硅电池和刻槽埋栅电极单晶硅电池。提高转化效率主要是靠单晶硅表面微结构处理和分区掺杂工艺。在此方面,德国夫朗霍费费莱堡太阳能系统研究所保持着世界领先水平。该研究所采用光刻照相技术将电池表面织构化,制成倒金字塔结构。并在表面把一13nm。厚的氧化物钝化层与两层减反射涂层相结合.通过改进了的电镀过程增加栅极的宽度和高度的比率:通过以上制得的电池转化效率超过23%,是大值可达23.3%。Kyocera公司制备的大面积(225cm2)单电晶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为19.44%,国内北京太

太阳能(研究性学习)

太阳能 【原理】 太阳能是太阳内部或者表面的黑子连续不断的核聚变反应过程产生的能量。地球轨道上的平均太阳辐射强度为1367w/㎡。地球赤道的周长为40000km,从而可计算出,地球获得的能量可达173000TW。在海平面上的标准峰值强度为1kw/m2,地球表面某一点24h的年平均辐射强度为0.20kw/㎡,相当于有102000TW 的能量,人类依赖这些能量维持生存,其中包括所有其他形式的可再生能源(地热能资源除外),虽然太阳能资源总量相当于现在人类所利用的能源的一万多倍,但太阳能的能量密度低,而且它因地而异,因时而变,这是开发利用太阳能面临的主要问题。太阳能的这些特点会使它在整个综合能源体系中的作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尽管太阳辐射到地球大气层的能量仅为其总辐射能量的22亿分之一,但已高达1 73,000TW,也就是说太阳每秒钟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就相当于500万吨煤。地球上的风能、水能、海洋温差能、波浪能和生物质能以及部分潮汐能都是来源于太阳;即使是地球上的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从根本上说也是远古以来贮存下来的太阳能,所以广义的太阳能所包括的范围非常大,狭义的太阳能则限于太阳辐射能的光热、光电和光化学的直接转换。 太阳能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它资源丰富,既可免费使用,又无需运输,对环境无任何污染。为人类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形态,使社会及人类进入一个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时代。 【太阳能电池发电原理】 太阳电池是一对光有响应并能将光能转换成电力的器件。能产生光伏效应的材料有许多种,如: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砷化镓,硒铟铜等。它们的发电原理基本相同,现以晶体为例描述光发电过程。P型晶体硅经过掺杂磷可得N型硅,形成P-N 结。 当光线照射太阳电池表面时,一部分光子被硅材料吸收;光子的能量传递给了硅原子,使电子发生了跃迁,成为自由电子在P-N结两侧集聚形成了电位差,当外部接通电路时,在该电压的作用下,将会有电流流过外部电路产生一定的输出功率。这个过程的的实质是:光子能量转换成电能的过程。 【利弊】 优点: (1)普遍:太阳光普照大地,没有地域的限制无论陆地或海洋,无论高山或岛屿,都处处皆有,可直接开发和利用,且勿须开采和运输。 (2)无害:开发利用太阳能不会污染环境,它是最清洁的能源之一,在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这一点是极其宝贵的。 (3)巨大:每年到达地球表面上的太阳辐射能约相当于130万亿t标煤,其总量属现今世界上可以开发的最大能源。

太阳能电池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太阳能电池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的重视,对新能源的需要变得越来越大,太阳能成为新型能源将被广泛应用。黄铁矿结构的二硫化铁(FeS2)是一种具有合适的禁带宽度(Eg≈0.95eV)和较高光吸收系数(当λ≤700nm时,α=5×105cm-1)的半导体材料,而且其组成元素在地球上储量丰富、无毒,有很好的环境相容性。因此,FeS2薄膜在光电子以及太阳能电池材料等方面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从不同制备方法所制备出的二硫化铁薄膜的研究结果,来分析二硫化铁薄膜的研究状况。 【关键词】能源;二硫化铁;制备方法;光电性能 1.引言 太阳能电池自1954年由诺贝尔实验室和RCA公司几位杰出的科学家发明问世以来,由于地球变暖现象的日益严重,世界各国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均采取严格的管制,再加上石油匮乏,40年后将消耗殆尽,其价格持续攀升,这些因素都促成了对代替能源的重视与需求,也激发了太阳能产业的蓬勃发展。 太阳是一座聚合核反应器,它一刻不停地向四周空间放射出巨大的能量。它的发射功率为3.865×1026J/S(相当于烧掉1.32×1016ton标准煤释放出来的能量)。地球大气表层所接收的能量仅是其中的22亿分之一,但是地球一年接收的太阳的总能量却是现在人类消耗能源的12000倍。另外,根据文献记载太阳的质量为1.989×1030kg,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E=mc2)可以计算出太阳上氢的含量足够维持800亿年。而由地质资料得出的地球年龄远远小于这个数字。因此可以说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1-3] 2.太阳能电池 太阳能电池是通过光电效应或者光化学效应直接把光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以光电效应工作的薄膜式太阳能电池为主流,而以光化学效应工作的湿式太阳能电池则还处于萌芽阶段。 2.1 太阳能电池发展 目前,太阳能电池产品是以半导体为主要材料的光吸收材料,在器件结构上则使用P型与N型半导体所形成的PN结产生的内电场,从而分离带负电荷的电子与带正电荷的空穴而产生电压。由于晶体硅材料与器件在技术的成熟度方面领先于其他半导体材料,最早期的太阳能电池极为晶体硅制成,直到近几年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仍有大约90%的市场占有率。除了技术与投资门槛较低以外,不用担心硅原料匮乏等都是造成其市场占有率高的主因。 在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之后,大约从1980年起开始有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

太阳能学习总结及体会

学习总结及体会 随着矿物能源匮乏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类越来越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新能源,具有清洁、环保、持续、长久的优势,成为人们应对能源短缺、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的重要选择之一,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强烈关注。当人类开始利用土地,进行农耕畜牧,繁衍生息时,就开始得益于太阳能的利用。太阳能利用的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始于1845年,到目前为止,人们还在不断的探索太阳能利用技术,使其能更好的融入生产和生活中。 太阳能利用包括光伏发电、光热发电、太阳能光化学制氢转换以及太阳热水器、太阳房等利用方式,其中太阳热水器已经实现大规模商业化。 一、太阳能利用的方式 太阳能的转换和利用方式目前有:光一热转换,光—电转换,光—化学转换三种。 光一热转换是太阳能热利用的基本方式。它是利用太阳能将水加热储于水箱中,以便利用的方式,这种热能可以广泛应用于采暖制冷干燥温室烹饪以及工农业生产等各个领域。光热产品则是直接把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如太阳热水器等。 我们知道,太阳主要以电磁辐射的形式给地球带来光与热。太阳辐射波长主要分布在0.25 一2.5μm 范围内。从光热效应来讲, 太阳光谱中的红外波段直接产生热效应, 而绝大部份光能不能直接产生热量。我们感觉在强烈的阳光下的温暖和炎热, 主要是我们的衣服和皮肤吸收太阳光线, 从而产生光热转换的缘故。从物理角度来讲, 黑色意味着光线的几乎全部的吸收, 被吸收的光能即转化为热能。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太阳能的光热转换, 似乎用黑色的涂层材料就可满足了,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主要是材料本身还有一个热辐射问题。从量子物理的理论可知,黑体辐射的波长范围大约在2—100μm 之间, 黑体辐射的强度分布只与温度和波长有关, 辐射强度的峰值对应的波长在10μm 附近。 由此可见, 太阳光谱的波长分布范围基本上与热辐射不重叠。因此要实现最佳的太阳能热转换, 所采用的材料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①在太阳光谱内吸收光线程度高, 即有尽量高的吸收率α;②在热辐射波长范围内有尽可能低的辐射损失,即有尽可能低的发射率ε。一般来说,对同一波长而言, 材料的吸收率和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