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类培养与利用研究进展

藻类培养与利用研究进展
藻类培养与利用研究进展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水资源研究, 2013, 2, 76-83

doi:10.12677/jwrr.2013.21012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13 (https://www.360docs.net/doc/3018081984.html,/journal/jwrr.html) Research Progress of Algae Cul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Buhui Chang, Lan Li, Lei Yao

School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Wuhan University, Wuhan

Email: changbuhui@https://www.360docs.net/doc/3018081984.html,

Received: Dec. 7th, 2012; revised: Dec. 24th, 2012; accepted: Dec. 29th, 2012

Abstract: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of biological cultivation system, people have done a lot of improvements and structural innovation around the process of using the bioreactor to optimize the environments of biological reaction processes. There are also have a lot of breakthrough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 reactors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reactor structure. This article mainly focuses on the structure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closed and open cultivation system at home and abroad, meanwhile, achieve the cultivation of bio-energy biomass. Summarized the utilization of algae, provided the necessary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realization of the ecological chain cycle, waste water, waste gas-algae absorption and utilization-algae reuse.

Keywords: Closed Algae Cultivating System; Open Algae Cultivating System; Algae Utilization

藻类培养与利用研究进展*

常布辉,李兰,姚磊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武汉

Email: changbuhui@https://www.360docs.net/doc/3018081984.html,

收稿日期:2012年12月7日;修回日期:2012年12月24日;录用日期:2012年12月29日

摘要: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各类生物培养系统的发展,人们紧紧围绕着生物反应器为生物过程提供最优化反应环境而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和结构上的创新,在现有反应器结构基础上开发特殊的反应器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本文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密闭式与开放式培育系统的结构与优缺点,同时实现生物能源生物质的培育。对藻类利用进行了总结,为将来实现以废水、废气–藻类吸收利用–藻类再利用为循环的生态链条的实现提供必要的参考。

关键词:密闭式藻类培育系统;开放式藻类培育系统;藻类利用

1.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人口的增加、资源的枯竭、环境与气候的恶化,人类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题——资源、能源、人口、环境、土地等的压力日益加剧。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各方面的需求,人们加大了在能源、食物等方面的研究。藻类以其独特的生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人们针对其不同的用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藻类分布的范围非常广,生长繁殖快,对环境的要求不严,适应性极强。从热带到两极,从积雪的高山到温热的泉水,从潮湿的地面到不很深的土壤内,几乎到处都有藻类分布。另外藻类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油脂、糖类、色素以及各种维生素等,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基金项目:水利部“948”项目:日本碳素纤维生态草河湖直接净化技术的引进及研发(编号:201112)。

作者简介:常布辉(1986-),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水资源水环境。

目前用于培养藻类的光生物反应器主要可以分为开放式、密闭式和混合式。不同的研究者针对不同的藻类、不同的用途开发了不同的培养方式。研究初期,为了解决粮食的短缺问题,人们主要是以开放式的培养方式获得藻类。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科技的进步,为了解决开放式培育系统的缺点,实现高密度培养,密闭式光生物反应器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但是由于密闭式光生物反应器操作及运行成本高等问题,密闭式光生物反应器一直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利用。加之近些年来,水体污染加剧和迫于低碳减排的压力,人们发现开放式的藻类培育系统在降低成本,低碳减排和废水利用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然而针对于藻类培养系统的多元化利用还不多,因此分析基于不同目标的藻类培养系统对于藻类的利用发展和将来藻类培育的发展方向的确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光生物反应器

藻类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油脂、糖类、色素等可供人类利用,加之藻类本身适应环境的能力极强,繁殖速度快,占地面积小等优势使得藻类在解决资源枯竭、人口压力、环境污染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产油藻作为生物燃料的原料,成为可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的一条解决途径;藻类提供的营养物质可以有效的缓解人口和土地方面的压力;在水环境方面,藻类可以用来净化水质,治理水体污染。

虽然藻类极强的适应能力,对于藻类的自然生长并不需要创造特别的环境,但是为了能够满足特定的目标,例如提高微藻中蛋白质、色素等的含量,就必须有效的控制环境中氮磷比例、温度、培养液浓度、PH值等要素。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表明,不同的培养条件(光照强度、氮、磷等)对藻类培养的影响也不同。藻类种类不同,对光照强度的需求也不同;对于不同的环境,藻类本身的繁殖速度也有很大的差异[1]。根据藻类对环境因素的敏感性,人们设计出了不同的培养方式,然而它们都不可避免的具有各自特有的和共同的优缺点。

2.1. 密闭式光生物反应器

目前密闭式光生物反应器主要有:管道式、平板式、鼓泡式、气升式、搅拌式、薄膜袋式等。其共同的优点主要有:适宜于藻类生长繁殖的环境要素易于控制,可以使得藻类在其最佳的环境中进行快速的繁殖,因为是密闭的环境,因此外界生物入侵的概率也极低;生产率与可靠性都比较高。其缺点是结构复杂;材料要求较高;建造与运行的费用相对较高;能耗高;同时也需要不断的通入CO2以此提供碳源,增加了大气中的碳排放等。下面简要介绍了几种主要的应用范围广的密闭式光生物反应器。

2.1.1. 搅拌式光生物反应器

机械搅拌式生物反应器广泛用于大规模培养微生物,它也被用于培养藻细胞和植物细胞,其中光源可以分为内置光源和外置光源两种方式。除了要确保适于微藻快速生长的光照强度、温度、PH值、通气量等环境因素外,由于微藻细胞的细胞壁很脆弱,搅拌产生的剪切力很容易伤害到细胞,因此桨型设计和搅拌转速也是影响反应器效率重要因素。在特定的环境条件和转速下,投料时间点和投料量都会影响微藻的培养效率。在反应器中营养物质丰富或者缺乏时进行投料都会降低微藻的生长速度。基于经济成本考虑,在微藻数量呈指数增长时期,持续性的小量剂的投料,使培养液的浓度维持在其实东都的1/3或1/2时最有有利于微藻的快速增长[2-4]。

2.1.2. 气升式光生物反应器

气升式反应器是在鼓泡式反应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反应器,可以分为柱状气升式、内导流气升式反应器、外导流气升式反应器、磁悬浮气升式光生物反应器等。影响反应器特性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分为结构参数(反应器和导流筒直径、长径比、气液分离区的型式、底部封头型式、气体分布器型式及进气方式、内构件的型式及结构等)、气液体系的物理性质(气液体系的密度、粘度、表面张力、气泡直径等)及操作参数(气液表观速度、气液比、压力、温度)等,各参数间相互影响,导致放大较困难[5-11]。与鼓泡式反应器相比,气升式反应器有利于反应物之间的混合、扩散、传热和传质,但平均气含率比较小。而与机械搅拌式反应器相比,气升式反应器则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易清洗维修、不易染菌、能耗低和剪切应力小等优点[12]。

2.1.

3. 管道式光生物反应器

管道式光生物反应器主要由直径比较小的硬质塑料、玻璃或者有机玻璃制成的水平或者倾斜的管道组成。利用自热光或者人造光源提供能量,利用泵提供动力,从而实现自动化循环培养。管道式光生物反应器起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不断发展,管道式光生物反应器由水平或倾斜放置的单层发展到了多层,再到α-斜管和多层螺旋式放置,以此提高光能利用效率[13]。管道式光生物反应器的一个关键技术就是防止藻类在管壁上的积累。藻类在管壁上附着生长,加剧了光照的衰减,从而使得管道内部的藻液不能获得足够的光照[14]。管道式光生物反应器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密闭式光生物反应器。

2.1.4. 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

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结构简单,通过调节放置角度以便使其获得最佳的取光效果,反应器的组成材料容易加工制造,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不同的光径以及操作条件[15]。对于不同的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而言,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不同的光径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16,17]。由此看出,对于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而言,光径的影响也是不容忽略的。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凭借其结构简单,操作便捷,光径短等优点成为了藻类培养中比较理想的培养器,随着其不断的发展,已经由起初的单一培养发展到了半连续、连续多单元培养。

对于高纯度、环境适应能力与种群竞争能力较弱的藻类更适宜在能够有效控制环境条件的密闭式光生物反应器中培养。因此密闭式的光生物反应器在藻类高密度培养、发酵、基因生物工程和医药工业等高精度产业领域的利用具有独有的优势。

2.2. 开放式藻类培养系统

所谓的开放式反应器就是开放池培养系统,具有技术简单、投资低廉、建设容易和操作简便等优点。主要类型有:天然浅水池塘和人工跑道池式。其中最典型,应用最广的开放池培养系统是Oswald(1969)设计的跑道池反应器。以自然光作为光源和热源,泵的动力作为动力设备实现藻液的循环、混合、防止微藻沉淀和提高微藻的光能利用效率。由于开放式跑道池不是封闭系统,因此对对环境要素控制能力差,难以维持藻类快速生长的恒定温度、培养水体的蒸发、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培养藻类不纯、适宜藻类繁殖的光照难以控制、对于CO2的吸收利用很有限。藻类细胞中50%是由碳组成的,因此CO2在藻类的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8],提高CO2的吸收效率成为了提高培养池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19]。

2.2.1. 稳定塘技术

早在1957年Oswald等人就提出了利用藻类去除污水中的氮、磷营养物以及释放氧气供微生物新陈代谢利用。以人工模拟的水体藻菌共生自净原理为基础的稳定塘技术在研究的前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稳定藻塘主要包括好氧塘、厌氧塘、兼性塘、曝气塘等多种类型。稳定藻塘技术主要利用悬浮藻类、细菌微生物、水生植物、水生动物等构成的生态系统进行水体净化,其中微生物占据了主要地位[20]。稳定藻塘技术中悬浮藻类的密度有限,而且大面积的藻类会封闭水面,造成水体缺氧,因此对水体的污染物的吸收有限[21]。

2.2.2. 高效藻塘技术

相对于稳定藻塘而言,高效藻塘技术中池塘的水深更浅,池塘多呈带状,宽度更窄,这样的结构更有利于藻类的生长。高效藻塘技术的研究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而且有很多的应用实例。其多用于处理农业、工业及生活污水,效果显著[22,23]。然而悬浮藻类对于水体空间的利用率不高,只能生存在接近水面的一定深度的水层上(一般为12~15 cm),只能增加污水停留时间才能达到一定程度的处理标准,而且处理过后的水体中会含有随水流迁移的悬浮藻类,处理成本较高。另外还要通入一定量的CO2,又会将污染的风险转移到了大气中,并不能从整体上解决问题。

为了防止藻类细胞沉降;消除温度分层;加速营养物质、CO2在培养液中的均匀分布;去除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提高光能利用效率等,高效藻塘技术中利用桨轮提供动力进行搅拌。然而传统的搅拌式不能高效的利用光照,湍流范围有限[24]。为了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就必须减少池深,或者降低培养密度。培养成功的关键是在尽可能低的能耗基础上维持培养液的有效混合和一定的流动速度。另外该系统还需要通入CO2,用于提供和传输CO2的投资却几乎占据了整个培养系统成本的1/3[25]。但是培养液中CO2的浓度

并不能保持稳定在藻类生长的最佳浓度,并且还有一部分CO2进入大气。人们一直致力于寻找能够减少操作和投资成本的方法。就目前而言,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一个能够降低操作和投资成本的方法。特别是在发夹式的弯道处,能量损失最为严重,而且不合理的设计还会造成局部培养液停滞。沉淀等过程而得到去除。周期性地对藻类进行收获,既可去除过密积累的藻类细胞,亦可带走部分连带的污染物。以此达到去除水体中多余营养盐的目的,改善水质。

在大规模的实际应用中的ATS系统中,动力成本大大降低,加之对藻类生物量的利用,ATS系统的成本问题就得到了有效的解决。据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中心的新闻发布会披露,ATS系统对畜牧场废水中氮的去除率为60%~90%,对磷的去除率为70%~ 100%。ATS系统中的着生藻类耐污性强,对N、P去除效果好,在处理效果上,着生藻类系统与高效藻塘技术基本相当,但着生藻类在生物量的收获上占据明显优势;与人工湿地相比,ATS系统可以达到长期的稳定的去氮除磷效果,这是人工湿地所不能达到的。并且着生藻类也不会在循环水体中随水流迁移。因此,ATS处理系统在污水的三级处理或富营养化湖泊水的防治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图2所示,实际应用的ATS污水处理系统,可以看到工人拉起的藻屏。

2.2.

3. ATS系统

ATS系统是一种新的利用纤维状着生藻类处理污

水、过滤水体的技术。它可以高效的吸收大气中的

CO2,水体中的营养盐、污染物和重金属等,同时有

效的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提高水体的PH值等。

其整体结构简图见图1[26]。ATS系统已经成功用于处

理农业废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27]。污水通过水泵

流经藻屏,高浓度的藻群和微生物可以有效和快速的

吸收水中的有机物质,将水体中的N、P等有机物摄

入细胞内,转化为藻类的细胞组织。同时,藻类的光

合作用为异养菌提供氧气用于对废水中的物质进行

需氧分解。污水中的污染物通过吸收、吸附、过滤和中

Figure 1. The diagram of ATS system

图1. ATS系统简图

Figure 2. The biggest ATS sewage treatment system in California (from the United States, Hydromentia Corporation)图2. 美国加利福尼亚最大的ATS污水处理系统(摘自美国,Hydromentia公司)

2.2.4. 碳纤维–藻场技术

ACF是随着碳纤维工业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碳材料,在高性能碳纤维研究的基础之上,于60年代初研制成功是继粉状活性炭(PAC)和颗粒活性炭(GAC)之后的第三代活性炭产品。

ACF是在碳纤维基础上碳化、活化而来,它具有传统活性炭所不具有的优点:1) 强大的比表面积;2) 孔径分布窄,有效吸附微孔口多,且直接表露在纤维表面;3) 吸附行程短;4) 易成型,不易粉化,在振动条件下不会变松动或过分密实;5) 再生容易且速度快,使用寿命长;6) 有些ACF具有生物亲和性;7) 对低浓度吸附质,即使是痕量级吸附质,仍保持有很高的吸附量。8) ACF可以吸附重金离子,还对一些贵重金属离子具有较高的氧化还原能力[28]。因此,ACF的吸附能力较传统活性炭强,并且有更好的应用性能。据研究,ACF的吸附容量较传统活性炭大1~10倍,吸附和脱附速率较传统活性炭快100倍。

2011年武汉大学的李兰教授在东湖建立了水利部“948”项目碳纤维水质净化示范工程,主要开展日产和国产碳纤维净水产品富营养化控制对比试验。试验区面积共2800 m2,其中日本碳纤维净水产品试验区面积大约1800 m2,李兰教授负责的课题组自己开发的碳纤维净水产品试验区面积大约1000 m2。两试验区经过半年试验水质达到地面水II类标准,2个月时间形成大型刚毛藻藻场,8个月后形成微生物、着生藻类与水草共生的生物群体。

碳纤维净水产品的主要材料是经过表面改性微生物亲和性增强的PAN基活性碳纤维(CF)。为了达到最佳的水质净化效果,适应不同的水体环境条件,必须对放入水中的碳纤维进行结构设计。鉴于此设计出了针对于底泥和不同水层的净水产品。其中主要包括悬挂式、上浮式、框架式等。其中悬挂式是通过绳索将一束束碳纤维悬挂于水体中,下面通过坠子保持碳纤维在水中不会任意浮动;上浮式是将碳纤维束固定于置于水底的平面框架上,上端固定有浮筒,平面框架上固定有碳纤维布,既可以防止框架陷入底泥中,又可以吸附底泥中的污染物、重金属等,防止底泥中释放的污染物质或者营养盐进入水体;框架式主要作用作为悬挂式中绳索的着力点,起固定作用,并且框架中间的空间也有一定数量的碳纤维束。这样的设计可以对水体中不同水层中的水体进行全方位的净化处理,以此达到水体自净的生态修复的目的。

碳纤维水质净水原理主要是利用藻类进行水体修复。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吸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藻场形成阶段(见图3)。在碳纤维产品布置后,经过连个阶段的处理,示范区内水体中TN 和TP的含量出现了明显持续性的下降。TN、TP的去除率最高可达97.2%和92%。

就目前的研究表明,碳纤维–藻场技术可以生成大量的藻类且纯度高达90%以上,通过藻类有效的去除水体中的氮、磷等,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快速的修复水体,在藻类培养、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中具备很大的潜力。碳纤维–藻场水质净化技术较ATS系统具备成本更低、能耗更低、寿命更长、管理技术更简单等优点。但是碳纤维用于自然水体修复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理论研究和大规模的使用还不多。

Figure 3. The algae field in the demonstration region

图3. 示范区形成的藻场

3. 藻类利用研究

藻类在医学、农业、工业、环境等方面的用途非常广泛,针对藻类的研究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历史。无论是密闭式或者开放式的藻类培养系统,都会培育出大量的藻类,培养的藻类可以作为优质的原料加以利用。另外,对于藻类利用研究是降低培养系统成本和增加收益的最有效的途径。下面就对藻类利用的研究做了总结。

3.1. 制作家禽饲料、鱼类的饵料和营养食品

藻类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优质饵料,可以提高喂养动物的免疫力。用于育苗,可以降低育苗成本,提高幼体的免疫力和成活率。目前,角毛藻、盐藻、小球藻、金藻和底栖藻类硅藻等均已成功地直接或间接地被用作家禽的饲料,鱼类和人工培养的浮游动物(如红虫、牡蛎等)的饵料[29]。随着海水养殖业和加工业的迅速增长,对藻类饵料的需求量也迅速增加。其中微藻的蛋白质含量较高,所含核酸超过常规饲料和食品。蛋白含量超过60%,是单细胞蛋白(SCP)的一个重要来源。螺旋藻的蛋白质含量在所有天然食物中最高,可达60%~70%,是大豆的2倍、鸡肉的3倍、牛肉的3倍、猪肉的4倍、鸡蛋的6倍、大米的10倍[30]。生物学产量高于任何作物。藻类蛋白的生产正在迅速发展,小球藻、栅列藻、新月藻、螺旋藻、杜氏藻己被用作蛋白质来源,小球藻、螺旋藻、杜氏盐藻还以粉剂、丸剂、提取物等形式投放保健品市场或用作食品添加剂。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耕地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提供足够的蛋白质日益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因此利用藻类培养提供高质量蛋白质具有深远的意义。

3.2. 提取色素、维生素、多糖、不饱和脂肪酸等

藻类生长周期短、耐受性的基因是生物技术关注的热点,利用藻类蛋白生产口服疫苗等,用活性物质制成干粉。微藻中所含的维生素A维生素E、硫氨素、核黄素、维生素B12、维生素C、生物素、肌醇、叶酸、泛酸钙和烟酸等增加了其作为单细胞蛋白(SCP)的价值。藻类基因工程亦称藻类遗传工程或藻类重组DNA技术,是以海藻为研究对象将某种生物基因通过基因载体或其他手段运送到藻类活细胞中,并使之增殖(克隆)和行使正常功能(表达),从而创造出藻类新品种的遗传学技术[31]。一方面通过植入的基因改造出特定的藻类,增强藻类的生长优势或者增加蛋白质、维生素、色素等含量,通过高密度培养获得大量的次级代谢生物质。另一方面可以从藻类中提取具有出重要经济意义的基因,用于改良农作物或者微生物。王义琴[32]等人将防御素基因转入椭圆小球藻细胞内,生产昂贵的防御素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仍有一个巨大的未知藻类待人们去开发。

许多藻类能产生对其它藻类、病毒、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有毒性作用的抗微生物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大多为有机酸、脂肪酸、溴酚及其它酚类抑制剂、丹宁、类萜,多糖及醇类[33]。可以用以提取抗生素、毒素和高不饱和脂肪酸。

多元不饱和脂肪酸是人与动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脂肪酸。目前多元不饱和脂肪主要从鱼油中提取,但是胆固醇含量高,有腥味,质量不高,产量也很有限。然而占海洋生物40.86%的海藻的油脂中含有大量的脂肪酸,因此可以通过生物工程方法进行微藻高密度培养[34],然后通过控制环境条件提高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在海藻中的富集,进而实现不饱和脂肪酸的大量高品质生产。近些年对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在保健品中的使用都深受人们的欢迎,其对防治心脏疾病、动脉硬化、癌症、风湿关节炎、哮喘和糖尿病等人类疾病有明显效果,已成为研究开发的热点。而鱼类体内大多数不饱和脂肪酸大都来源于海藻的积累[35]。微藻胶体(ECP)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同样也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关注。

藻类合成的色素主要有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藻胆蛋白等三大类,可以作为天然色素和营养物质。藻类中含有大量的天然顺式β-胡萝卜素,含量高达14%。可用来防治癌症、抗辐射、延缓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力等生理作用,尤其对萎缩性胃炎、口腔溃疡、皮肤疾病和放化疗患者有着明显的辅助治疗效果。然而目前人类用的最多的事化学合成的反式的β-胡萝卜素,对人体有致癌、致畸的作用,而顺式异构体在抗癌、抗心血管疾病功能比全反式异构体高。

3.3. 作为生物燃料

藻类中富含的酯类和甘油是制备液体燃料的良

好原料。藻类热解制备的生物质燃油热值高,是木材或农作物秸秆的1.4~2倍。在世界能源消耗中,生物质能已占14%。将微生物和微藻混合培养,生产高纯度的乙醇、甲醇、丁烷等能源化合物,微藻最大的可利用之处在于其干细胞中含油70%以上,是合成生物柴油的最佳原料,是理想的可再生能源。藻类中油脂含量高达其自身重量的50%,单位面积上藻类的产油量大约为20,000~80,000升每英亩,这一数字是最好的农作物产油量的7~31倍[36,37]。而藻类本身油脂含量的不同是由培养的环境条件所导致的。2011年M. Odlare[38]等人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非接种藻类培养,对藻类利用的地域适应性进行了研究。利用当地优势藻类做为藻类培养的对象,以满足当地的能源需求。微藻可以大量积累脂类及碳氢化合物。随着石油等能源的日益枯竭,利用微藻开发新能源已成为2l 世纪新能源建设的一大趋势。

4. 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在藻类培育利用的初期,由于科技水平不高,检测手段短缺等原因,结构简单、操作简便的开放式培养系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为藻类培养奠定了基础。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各个高精度研究领域对于藻类培养的需求促使了密闭式的光生物反应器的迅速发展。精密化、规模化、自动化成为了人们研究的热点方向,这给藻类产品的生产带来质和量上的飞跃。

开放式的藻类培育系统的研究与综合利用在国外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应用实践研究,然而在国内还缺乏相关研究和大规模的应用。

藻类培养与利用是相辅相成的,然而对于开放式藻类培育系统的研究还缺乏成熟的理论和大量的实践经验。同时,藻类利用的研究也远远滞后于藻类的培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藻类培养的发展。加快藻类利用的研究,产生尽可能大的利益是进一步促进藻类培养研究的主要驱动力。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FRIES, L. On the cultivation of axenic red algae. Physiologia

Plantarum, 1963, 16: 695-708.

[2]陈必链, 梁世中, 王娟, 等. 搅拌式光生物反应器培养紫球藻

的条件优化[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20(2):

91-96.

CHEN Bilian, LIANG Shizhong, WANG Juan, et al. Optimiza-

tion cultural conditions of porphyridium cruentum in the stirred photobioreactor. 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04, 20(2): 91-96. (in Chinese)

[3]CHEN Siye, QIH Anshi. Photolithotrophic cultivation of lami-

naria japonica gametophyte cells in stirred tank photobioreactors

studies in different pulse feeding modes.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8, 28(1): 36-43.

[4]MOO-YOUNG, M., CHISTI, Y. and VLACH, D. Fermentation

of cellulosic materials to mycoprotein foods. Biotechnology Advances, 1993, 11: 469-479.

[5]张立英, 黄青山. 气升式环流反应器的理论研究进展[J]. 过

程工程学报, 2011, 11(1): 162-173.

ZHANG Liling, HUANG Qingshan.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modeling theory of airlift loop reactor. The Chinese Journal Process Engineering, 2011, 11(1): 162-173. (in Chinese)

[6]徐志标, 裴鲁青, 骆其君, 等. 气升式光生物反应器内外径比

对球等鞭金藻生长的影响[J].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2004, 17(4): 406-409.

XU Zhibiao, PEI Luqing, LUO Qijun, et al. Effect of airlift photobioreator’s diameter ratio of inner tube to outer tube on the

growth of isochrysis galbana.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 Engineering Edition), 2004, 17(4): 406-409.

(in Chinese)

[7]刘伟娜, 吴垠, 徐哲, 等. 气升式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微藻溶氧

和pH值变化规律研究[J]. 渔业现代化, 2008, 35(2): 6-10.

LIU Werna, WU Gen, XU Zhe, et al. The change of dissolved oxygen and pH of the marine microalgae cultivation in air-lift photobioreactor. Fishery Modernization, 2008, 35(2): 6-10. (in Chinese)

[8]ZITTELLI, G. C., RODOL, L. and TREDICI, M. R. Mass culti-

vation of Nannochloropsis sp. in annular reactors. Journal of Applied Phycology, 2003, 15: 107-114.

[9]康瑞娟, 蔡昭铃, 施定基. 用于微藻培养的气升式光生物反

应器[J].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2001, 17(1): 44-49.

KANG Ruijuan, CAI Zhaoling and SHI Dingji. An airlift photo-

bioreactor for microalgae cultivation. Chemical Reaction Engi- neering and Technology, 2011, 17(1): 44-49. (in Chinese) [10]江田民, 杨海光, 陈筛林, 等. 气升式环流生物反应器处理废

水厌氧过程研究[J]. 化工环保, 2004, 24(3): 157-160.

JIANG Tianmin, YANG Haiguang, CHEN Shailin, et al. Study on anaerobic process in air-lift loop bioreactor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Chemical Industry, 2004,

24(3): 157-160. (in Chinese)

[11]KASTANEK, F., SABATA, S., SOLCOV A, O., et al. In-fiel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of cultivation of microalgae Chlorella sp. using the flue gas from a cogeneration unit as a source of carbon dioxide. Waste Management & Research, 2010, 28(11): 961-966.

[12]赵东胜, 刘桂敏, 赵艳丽, 等. 气升式反应器研究进展[J]. 化

工进展, 2007, 26(6): 810-813.

ZHAO Dongsheng, LIU Guimin, ZHAO Yanli,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f airlift reactor.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 2007, 26(6): 810-813. (in Chinese)

[13]刘娟妮, 胡萍, 姚领, 等. 微藻培养中光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

展[J]. 食品科学, 2006, 27(12): 772-777.

LIU Juanni, HU Ping, YAO Ling, et al. Advance of photobiore-

actor on microalgal cultivation. Food Science, 2006, 27(12): 772-777. (in Chinese)

[14]刘小澄, 刘永平. 管道式光生物反应器的设计和性能[J]. 生

命科学, 2010, 22(5): 492-498.

LIU Xiaocheng, LIU Yongping. Tubular photobioreactor design and performance. Chinese Bulletin of Life Sciences, 2010, 22(5): 492-498. (in Chinese)

[15]许波, 王长海. 微藻的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高密度培养[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3, 2(1): 36-40.

XU Bo, WANG Changhai. High density culture of microalgal

cells in flat plate photobioreactor, high density culture of micro-

algal cells in flat plate photobioreactor. Food and Fermentation Industries, 2003, 2(1): 36-40. (in Chinese)

[16]游文朗, 陈必链, 王娟. 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中紫球藻培养

条件的优化[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6, 15(1): 30-33.

YOU Wenming, CHEN Bilian and WANG Juan. Optimization of culture conditions of Porphyridium cruentum in the flat plate photobioreactor. Journal of Plant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6, 15(1): 30-33. (in Chinese)

[17]潘曰磊, 邹宁, 梁妍, 等. 山东地区采用光生物反应器进行大

规模螺旋藻培养探讨[J]. 现代农业科技, 2008, 20: 234-237.

PAN Yuelei, ZHOU Lei, LIANG Yan, et al. The investigation of mass Spirulina cultivation using photobioreactor in Shandong province.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20: 234-237. (in Chinese)

[18]ROUND, F. E. The biology of the algae. 2nd Edition,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3.

[19]SU, Z. F., KANG, R. J., SHI, S. Y., et al. An economical device

for carbon supplement in large-scale micro-algae production. Bio- process and Biosystems Engineering, 2008, 31: 641-645. [20]马沛明. 利用着生藻类去除N、P营养物质的研究[D]. 中国

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5.

Ma Peiming. Study 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with at- tached algae.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05. (in Chinese)

[21]OSWALD, W. J., GOTAAS, H. B. Photosynthesis in sewage

treatment.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 neers, 1957, 122: 73-105.

[22]MUTTAMARA, S., PUETPAIBOON, U., MARA, D. D., et al.

Nitrogen removal in baffled waste stabilization ponds.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9, 33: 173-81.

[23]PICOT, B., EL HALOUANI, H., CASELLAS, C., et al. Nutrient

removal by high rate pond system in a Mediterranean climate (France).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1, 23: 1535-1541.

[24]KETHEESAN, B. NIRMALAKHANDAN, N. Development of

a new airlift-driven raceway reactor for algal cultivation. Appli-

ed Energy, 2011, 88: 3370-3376.

[25]BENEMANN, J. Microalgae biotechnology. Trends in Biotech-

nology, 1987, 5(2): 47.

[26]MULBRY, W., KANGAS, P. and KONDRAD, S. Toward scrub-

bing the bay: Nutrient removal using small algal turf scrubbers on Chesapeake Bay tributaries.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10, 36: 536-541.

[27]ADEY, W. H., LOVELAND, K. Dynamic aquaria: Building

living ecosystems. 2nd Editi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98: 498.

[28]李裕, 周启高. 碳纤维(CF)——一种有广阔前景的新材料[J].

五金科技, 1998, 26(4): 22-24.

LI Yu, ZHOU Qigao. Carbon fiber (CF)—A new materials with broad prospects. Hardware Technology, 1998, 26(4): 22-24. (in Chinese)

[29]高延耀. 水污染控制工程[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GAO Yanyao.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Beijing: High- er Education Press, 1999. (in Chinese)

[30]周淑荣, 李沐森. 螺旋藻的营养保健功能及其开发利用[J].

特产研究, 2001, 2: 63-65.

ZHOU Shurong, LI Musen. Spirulina nutrition and health func- 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Special Wild Economic Animal and Plant Research, 2001, 2: 63-65. (in Chinese)

[31]陈颖, 李文彬, 孙勇如. 藻类基因工程及其展望[J]. 世界农

业, 1998, 16(6): 30-32.

CHEN Ying, LI Wenbin and SUN Yongru. Genetic engineering of algae and future prospects. Word Agriculture, 1998, 16(6): 30-32. (in Chinese)

[32]王义琴, 陈颖, 白琴华, 等. 以小球藻为载体生产兔防御素的

研究[D]. 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 2000.

WANG Yiqin, CHEN Ying, BAI Qinhua, et al. Using transgenic chlorella ellipsoidea as Bio-reactor to produce rabbit defensin.

Shanghai Institute of Metallurg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2000. (in Chinese)

[33]王长海. 微藻与微藻生物技术[J]. 渔业现代化, 2006, 1: 20-22.

WANG Changhai. Micro algae and micro algae biological tech-

nology. Fishery Modernization, 2006, 1: 20-22. (in Chinese) [34]吴庆, 蔡昭玲, 丛威, 等. 从微藻中提取多不饱和脂肪酸[J].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2004, 31(4): 5-8.

WU Qing, CAI Zhaoling, CONG Wei, et al. A primary study on the extraction and enrichment of the PUFAs from algae.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2004, 31(4): 5-8.

(in Chinese)

[35]齐藤洋昭. 水产动物中的DHA分布[J]. 食品工业, 1993, 36(l4):

33-43.

SAITO Yangchao. DHA distribution in aquatic animals. Food Industry, 1993, 36(l4): 33-43. (in Chinese)

[36]DEMIRBAS, A., DEMIRBAS, M. F. Importance of algae oil as

a source of biodiesel.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2011,

52: 163-170.

[37]RIBé, V., THORIN, E., GA V ARE, M., et al. Cultivation of algae

with indigenous species—Potentials for regional biofuel produc- tion. Applied Energy, 2011, 88: 3280-3285.

[38]OSWALD, W. J. Productivity of algae in sewage disposal. Solar

Energy, 1973, 1(3): 107-117.

藻类的分离和培养

藻类的分离和培养 微型藻类的分离和培养方法基本上与菌类的方法相似,但还需加上光照条件,并以液体培养为主。在大量培养时,可不必考虑无菌条件。 一、目的 学习藻类的分离和培养方法 二、药品、材料和用具 水生生物培养槽,玻璃片(面积稍大于培养槽),橡皮管,显微镜,三角烧瓶,试管,筛绢,棉塞,微吸管,凹玻片,灭菌锅,载玻片,吸管,培养皿,人工光源,木盆(或小型实验池),充二氧化碳气钢瓶,抽气泵,离心机。 土壤抽出液,青霉素,链霉素,琼脂,硝酸钙,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钾,过磷酸钙,硫酸镁,氯化钾,碳酸钠,三氯化铁,硅酸钠,葡萄糖,蛋白胨,硫酸铵,硝酸铵,氯化钙,碳酸氢钠,钼酸,氯化钠,柠檬酸铁,硫酸锰,人尿,海泥抽出液,食盐。 三、操作 生长在静水或水流缓慢河流中的藻类,培养比较容易。取到实验室后,要立刻从材料瓶中移到宽大的水生生物培养槽内。为了培养大的丝状藻,要利用宽的、不高的容器。这些容器要用玻片盖住,以防止培养物受灰尘沾污。倒入容器的水要达到容器高度的一半,或稍多些,使水面上还有充分空气。在容器边缘,要用一小块纵切橡皮管垫住,可使玻片不致紧贴容器,空气才能进入容器中。细微的藻类如团藻目、硅藻门能很好地生活于培养皿中。很多藻类如颤藻属、水绵属的若干种、轮藻属等可在实验室中保存很多年。 在迅速流动水中生长的藻如丝藻属、毛枝藻属等比较难于培养,因为它们要求经常输入氧气。在水层较高水中,在高容器中,这些藻类迅速地死亡。为了把这些藻类保存到实验时,应当把它们分成一些小部分,放在水层较薄的、宽的容器内,并须常常换水,把空气吹入水中。还可以用橡皮管把水生生物培养槽和水龙头连结起来,建立有流水的水生生物培养槽。 在水生生物培养槽中培养藻类时,应尽可能创造和保持藻类天然生存条件。把藻类培养在从采集藻类那一水域取来的水中,或其他天然水(尤其不能用自来水,因其中含很多氯气,必要的话,也须置较长时间,或加以煮开),或在水中加入混合养料,这些养料是由制造有机物质所必需的矿质盐构成。

海藻糖的特性及其应用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海藻糖的特性及其应用 作者:彭亚锋, 周耀斌, 李勤, 薛峰, 冯俊, PENG Ya-feng, ZHOU Yao-bin, LI Qing,XUE feng, FENG Jun 作者单位: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上海,200233 刊名: 中国食品添加剂 英文刊名:CHINA FOOD ADDITIVES 年,卷(期):2009(1) 被引用次数:7次 参考文献(27条) 1.Harding T.S History of trehalose,its discovery and methods of preparation 1923 2.Koch E.M;F.C.Koch The presence of trehalose in yeast 1925 3.Elbein A.D The metabolism of a,a-trehalose 1974 4.程池天然生物保存物质--海藻糖的特性与应用 1996(01) 5.尤新功能性低聚糖生产与应用 2004 6.袁勤生海藻糖的应用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食品与药品 2005(04) 7.聂凌鸿;宁正祥海藻糖的生物保护作用[期刊论文]-生命的化学 2001(03) 8.刘传斌;云战友;冯朴荪;苗蔚荣海藻糖在生物制品活性保护中的应用前景 1998(07) 9.于春燕;郎刚华;刘万顺海藻糖研究进展 2000(02) 10.姚汝华;周青峰海藻糖及其应用前景[期刊论文]-广州食品工业科技 1995(04) 11.马莺酶法合成海藻糖的研究[学位论文] 2003 12.张玉华;凌沛学;籍保平海藻糖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期刊论文]-食品与药品 2005(03) 13.Peter Piper Differential role Hsps and trehalose in stresstolerance 1998(02) 14.黄成垠;安国瑞;王庆敏;戴秀玉 周坚海藻糖对医用诊断工具酶活性保护研究 1997(06) 15.杨小民;杨基础不同糖对纤维素酶保护的机理研究[期刊论文]-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2) 16.李晓东以淀粉为原料利用微生物酶生成海藻糖的新方法 2000(01) 17.涂国云海藻糖的性质、生产及应用[期刊论文]-山西食品工业 2003(03) 18.马春玲;王瑞明;刘建军海藻糖的性质及其生产 2003(03) 19.胡宗利;夏玉先;陈国平;蔡绍皙海藻糖的生产制备及其应用前景[期刊论文]-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4(04) 20.Crowe J.H Preservation of membranes in anhydrobiotic organism:the role of trehalose[外文期刊] 1984 21.Colaco C Food packaging and preservation 1994 22.Timasheff S N查看详情 1993 23.Mauro Sola-Penna;Jose Roberto Meyer-Fernandes Stabilization against thermal inactivation promoted by sugars on enzyme structure and function:why is trehalose more effective than other sugars[外文期刊] 1998(01) 24.Mike A Singer;Susan Lindquist The ying and yang of thermotolerance affecting trehalose 1998 25.Danforth Parker Miller Rational design of protective agents and processes for the stabilization of biologicals 2001 26.查看详情

藻类的培养

一、藻种的两种培养类型 一般藻种的培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长期保存所需要的培养方法,一种是以实验为目的,短期内保藏藻种的培养方法。 长期培养最主要的问题是选择一种合适的培养基,可以在3个月到一年的时间内连续培养藻种。最适合长期培养藻种的培养基是agar(固体琼脂培养基),但是使用agar有一个弊端,即培养物保持无菌的问题;我们可以加一层蒸馏水(咸水的藻类可以加灭菌过人工的海水)在agar上,这种做法可以保证在长期保种的过程中减少agar水分和营养的流失。长期保种使用的培养基,不要选择营养过于丰富的,因为多数的藻,尤其是丝状藻,在营养丰富的环境生长,会发生形态结构上的变化,如果要做生理生态方面研究,实验材料的形态结构是不能异常的。 适合长期保种的贫营养的培养基有这些:Bold’s基础培养基,以及该培养基加上蛋白胨或者琼脂制成的agar,适合长期培养绿藻;Allen及其改良后的配方可以长期培养一般常见的蓝藻和绿藻;土水培养基和它的一个改良的系列也实用培养多数藻种。对于我库提供的藻种,由于藻种长期习惯的原因,建议使用我们提供的原配方来培养,在长期培养的时候,可以适当稀释原培养基,在藻种培养过程中,生长速率会变慢,可以保持其形态结构不变。 另外,长期培养的时候,除了选择适当的培养基,还可以降低温度5~8C(降温的过程最好能循序渐进,突然改变环境温度,可能会导致藻种不适应而死亡)。光照强度可以减小为原先的一半。在实验之前3到4周,将长期培养的藻种接种到我们提供的培养基中(培养基必须灭菌),按照我们给予的培养条件培养,在实验前6天左右,再次接种。 短期培养则可以直接按照我们提供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培养。由于试验的需要,常常要求在短期时间内获得大量的培养物,我们可以采用通气培养和摇床培养。通气培养可以通CO2或洁净的空气,视培养物的多少来决定通气泵的大小,在通气的硅胶管中设置一个缓冲瓶,塞上灭菌后的脱脂棉,帮助净化空气,如果对通气有更高的要求,可以在通气管中加上一层滤膜。使用摇床培养,需要注意藻种的生理周期。 二、培养基的选择和配制 1、培养基的选择 ①BG11是我库培养蓝藻使用最广泛的培养基。除了极少部分蓝藻,大部分都使用BG11。按照我们给的配方配制好后 高压灭菌,BG11经常会产生絮状沉淀。这是因为其中有Ca+和CO32???-,我们可以在灭菌后再超净台上用灭菌过的注射器来加两者之中的另外一种。通常我们建议将氯化钙的母液单独灭菌后在无菌室保存,在配置好BG11的工作液并灭菌之后,在超净台上用注射器将氯华钙加入。 ②SE是我库用来培养常见的绿藻所使用的培养基。一般来说,如果配制了母液,用母液来配培养基,灭菌后是不会产生 沉淀的。配置的时候注意先将所需要的蒸馏水准备好,将需要的药品逐个加入,等到一种药品充分溶解之后再加入第二种。 另外,土水在蒸馏过滤后,是不需要灭菌的,因为高压灭菌的过程会让其中的一些营养成分损失。 ③水是培养基成分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配培养基,可以取蒸馏水、自来水、去离子水,也可以取藻种采集地的水。使

微藻工厂化培养经验分享(附单胞藻的培养配方)

微藻工厂化培养经验分享(附单胞藻的培养配方)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跟大家交流一下微藻的规模培育。规模培育在水产养殖方面现在主要运用于大棚生物饵料方面(一定地点建立车间、浓缩之后近距离管道运输到养殖区域)、提取色素添加在饲料中,至于土塘泼洒,如何控制量、增氧和开口饵料这方面正在摸索,需要大家一起总结出经验。今天我跟大家主要跟大家分享一下藻种的工厂化规模化培育。 群里面应该很多人都培育过藻,大家都知道藻种的培育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培养,今天我是简单从一级、二级、三级培养过程可能中遇到的问题、日常管理、接种、藻种营养配方这些方面做一下简单的交流。 因各地环境气候、温度、光照、水质条件不同。不同季节、藻种性质不同,单位水体养殖品种的需求量也不同。所以培养条件、营养盐配方等各有不同。今天我主要是以金藻为例,引申出其他藻种的营养配方,让大家学习一下其中的相似点。 国内大部分水产育苗企业,在育苗生产中都是自备微藻养殖设施,自行生产各类饵料用微藻。但是一般育苗场都普遍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力量,只能利用各自的藻池和天然水体粗放培养,在饵料微藻种质、生产技术和应用方法上都各自为正,导致微藻种质混乱、供应不稳定、营养成分不平衡、饵料效价低、缺乏多品种集约化生产应用技术;同时,受限于微藻高密度养殖、采收技术和浓缩液保藏技术的限制,国内几乎没有统一的、专业化的饵料微藻质量标准和集中供应点。所以工厂化育苗需要及时的补充藻种,开口饵料非常重要。 首先从工艺流程上来说 一级培养:主要用于保种,主要用的仪器是锥形瓶,其能够完全消毒,所以应用在保种上面特别多。

二级培养:主要是用塑料白桶(聚丙烯材料),生产上也用20L的饮水桶,但是瓶口小,操作不方便,消毒也不彻底;而用氧气袋又易破裂。在南方经常可以见到用玻璃制作的大型鱼缸和氧气袋。

海藻糖的应用

功效应用例 糕点抑制淀粉老化(抑制硬化、维持透明感) 降低甜味、提高糖度、 增加耐冻性(抑制冷冻变质、抑制冰晶形成、维持保形性) 抑制失水(提高保水性) 改善口感,防止吸湿(维持酥脆感) 防止过度上色 防止砂糖析出结晶 提升气泡稳定性(取代乳化剂) 抑制油脂酸败异味 保持鲜度 调整水分量 减少加热后的不良气味 团子、大福 豆馅、鲜奶油 冷冻烘焙产品 鲜奶油、豆馅 派、饼干 鲜奶油、豆馅 羊羹、磅蛋糕 海绵蛋糕、戚风蛋糕 冷冻蛋糕、派类 冷藏蛋糕所用的鲜果 各式糕点 巧克力、可可豆 糖果、面包降低甜味,改善口感 防止过度上色 防止回潮 改善口感(维持脆爽) 保持口感(抑制老化) 增加耐冻性 提升气泡稳定性(取代乳化剂) 糖果、蜂蜜蛋糕 白面包、饼干 糖果、豆类零食 糖果、饼干 米粉、面包、三明治 冷冻面食半成品 吐司面包 冷饮、甜点降低甜味,改善口感 抑制蛋白质变性 防止离水 抑制冰晶成长 提升牛奶口感(减少加热后的不良气味) 提高保形性 防止吸湿 冰淇淋、果冻 布丁、果冻、慕斯 冷冻布丁、果冻 雪酪 卡士达馅、牛奶布丁 果冻、慕斯 水果脆片

饮料低着色性 低甜味 矫香矫臭 提高溶解度 抗氧化 缓释能量 果蔬汁、氨基酸饮料 各式饮料 含柠檬、牛奶、豆奶、 矿物质等的饮品 含钙、多酚类饮料 果蔬汁 运动饮料 面类抑制淀粉老化 防止面条结团 防止面条过软 防止干燥 缩短煮面时间 乌冬面、饺子皮、拉 面、荞麦面 调味料抑制吸湿放湿 抑制淀粉老化 抑制蛋白质变性(减少浮渣) 增加耐冻性 抑制异味 防止过度上色 提高固形物含量(延长保质期,防止水分转移) 粉末调味料 含淀粉的液状调味料 肉类用调味料 沙拉酱、酱汁 液状调味料 液状调味料 液状调味料 水产品加工抑制蛋白质变性 抑制淀粉老化 抑制吸湿放湿 提升风味 改善口感(弹性、松脆) 防止褐变 减少鱼腥味 减少异味 防止崩解 提升耐冻性 冷冻鱼糜、炸鱼板 含淀粉的鱼糜 海苔、干燥鱼贝 冷冻鱼糜、海鲜佃煮 鱼板、蟹肉棒、竹轮 鱿鱼丝,、吻仔鱼 秋刀鱼、青花鱼 各式水产品 红烧鱼 加工鱼片

藻类的实验室培养

微藻的实验室培养 学生:林晓生学号:2120180414导师:杨缜教授 一、藻类的概述 藻类是原生生物界一类真核生物(有些也为原核生物,如蓝藻门的藻类)。主要水生,无维管束,能进行光合作用。藻类植物共约为2100属,27000种。根据所含色素、细胞构造、生殖方法和生殖器官构造的不同,分为绿藻门、裸藻门、轮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硅藻门、甲藻门、蓝藻门、褐藻门和红藻门。色素的颜色划分,藻可分为3类:绿藻、褐藻和红藻。 由于单胞藻具有利用太阳光能效率高、营养丰富、生长繁殖迅速、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和容易培养等重要特性,因而受到重视。微藻是一类在陆地、海洋分布广泛,营养丰富、光合利用度高的自养植物,细胞代谢产生的多糖、蛋白质、色素等,使其在食品、医药、基因工程、液体燃料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 二、微藻的营养模式和生长模式 (二)、微藻的生长模式 藻类在培养过程中,生长繁殖的速度,出现一定的起伏,这种生长模式可划分为五个时期(延缓期、指数生长期、相对生长下降期、静止期、死亡期)。

三、培养按培养的场所分室内培养和室外培养 1)按培养基的形态分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 2)按培养的纯度分纯种培养和单种培养3)按藻液的流动情况分静止培养和循环流动水培养 4)按气体交换情况分充气培养和不充气培养 5)按藻液与外界接触程度分封闭式培养和开放式培养6)按培养规模和目的分小型培养、中继培养和大量培养方式 简单介绍其中的四种方式: (1)纯培养和单种培养 纯培养(axenic culture):是无菌培养,指排除了包括细菌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条件下进行的培养。纯培养操作要求十分严格,要求有无菌室、超净台等设备,容器、工具、培养液等均须彻底灭菌。培养成功率很高,是进行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技术。 单种培养(single-species culture):指区别于纯培养的不排除细菌存在的培养(可以是生产性的,也可以是非生产性的) (2)封闭式培养和开放式培养 封闭式培养(closed culture):指把培养液密封在透明的容器中,与外界空气隔离,暴露在阳光中,CO2完全采用人工供给的方法。各种反应器等 开放式培养:指把藻类培养在开敞容器中,如广口玻璃瓶、水族箱、玻璃钢水槽、水泥池等。 (3)小型培养、中继培养和大量培养封闭式塑料薄膜袋培养,方法简单,成本低、培养的藻细胞密度大,不易污染且生产周期短,效果很好。

海藻糖的特性及应用

海藻糖的特性及应用 海藻糖(Trehalose)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天然糖类,1832年由Wiggers将其从黑麦的麦角菌中首次提取出来,随后的研究发现海藻糖在自然界中许多可食用动植物及微生物体内都广泛存在,如人们日常生活中食用的蘑菇类、海藻类、豆类、虾、面包、啤酒及酵母发酵食品中都有含量较高的海藻糖。 海藻糖是由两个葡萄糖分子以1,1-糖苷键构成的非还原性糖,有3种异构体即海藻糖(α,α)、异海藻糖(β,β)和新海藻糖(α,β),并对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非特异性保护作用。科学家们发现,沙漠植物卷叶柏在干旱时几近枯死,遇水后却又可以奇迹般复活;高山植物复活草能够耐过冰雪严寒;一些昆虫在高寒、高温和干燥失水等条件下不冻结、不干死,就是它们体内的海藻糖创造的生命奇迹。海藻糖因此在科学界素有“生命之糖”的美誉。国际权威的《自然》杂志曾在2000年7月发表了对海藻糖进行评价的专文,文中指出:“对许多生命体而言,海藻糖的有与无,意味着生命或者死亡”。 海藻糖又称漏芦糖、蕈糖等。 作用 海藻糖对生物体具有神奇的保护作用,是因为海藻糖在高温、高寒、高渗透压及干燥失水等恶劣环境条件下在细胞表面能形成独特的保护膜,有效地保护蛋白质分子不变性失活,从而维持生命体的生命过程和生物特征。许多对外界恶劣环境表现出非凡抗逆耐受力的物种,都与它们体内存在大量的海藻糖有直接的关系。而自然界中如蔗糖、葡萄糖等其它糖类,均不具备这一功能。这一独特的功能特性,使得海藻糖除了可以作为蛋白质药物、酶、疫苗和其他生物制品的优良活性保护剂以外,还是保持细胞活性、保湿类化妆品的重要成分,更可作为防止食品劣化、保持食品新鲜风味、提升食品品质的独特食品配料,大大拓展了海藻糖作为天然食用甜味糖的功能。 生产工艺 海藻糖是运用当代最先进的生物工程技术和生产工艺,采用按国际制药标准建造的成套设备,以当地特有的不含转基因成分的天然木薯淀粉为原料,在国内首家以规模化形式生产海藻糖,产品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标准。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和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为国内外市场提供了种质量过硬、价格合理的海藻糖系列产品,使生物制剂、化妆品、烘焙产品、水产畜产加工、米面制品、饮料和糖果以及农林种植等各个行业广泛受惠。

藻种培养

藻种培养 一般来说藻种的培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长期保存所需要的培养方法,一种是以实验为目的,短期内保藏藻种的培养方法。 长期培养最主要的问题是选择一种合适的培养基,可以在3个月到一年的时间内连续培养藻种。最适合长期培养藻种的培养基是agar(固体琼脂培养基),但是使用agar有一个弊端,即培养物保持无菌的问题;我们可以加一层蒸馏水(咸水的藻类可以加灭菌过人工的海水)在agar上,这种做法可以保证在长期保种的过程中减少agar水分和营养的流失。长期保种使用的培养基,不要选择营养过于丰富的,因为多数的藻,尤其是丝状藻,在营养丰富的环境生长,会发生形态结构上的变化,如果要做生理生态方面研究,实验材料的形态结构是不能异常的。 适合长期保种的贫营养的培养基有这些:Bold’s基础培养基,以及该培养基加上蛋白胨或者琼脂制成的a gar,适合长期培养绿藻;Allen及其改良后的配方可以长期培养一般常见的蓝藻和绿藻;土水培养基和它的一个改良的系列也实用培养多数藻种。对于我库提供的藻种,由于藻种长期习惯的原因,建议使用我们提供的原配方来培养,在长期培养的时候,可以适当稀释原培养基,在藻种培养过程中,生长速率会变慢,可以保持其形态结构不变。 另外,长期培养的时候,除了选择适当的培养基,还可以降低温度5~8 C(降温的过程最好能循序渐进,突然改变环境温度,可能会导致藻种不适应而死亡)。光照强度可以减小为原先的一半。在实验之前3到4周,将长期培养的藻种接种到我们提供的培养基中(培养基必须灭菌),按照我们给予的培养条件培养,在实验前6天左右,再次接种。 短期培养则可以直接按照我们提供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培养。由于试验的需要,常常要求在短期时间内获得大量的培养物,我们可以采用通气培养和摇床培养。通气培养可以通CO2或洁净的空气,视培养物的多少来决定通气泵的大小,在通气的硅胶管中设置一个缓冲瓶,塞上灭菌后的脱脂棉,帮助净化空气,如果对通气有更高的要求,可以在通气管中加上一层滤膜。使用摇床培养,需要注意藻种的生理周期。 二、培养基的选择和配制 1、培养基的选择 ① BG11是我库培养蓝藻使用最广泛的培养基。除了极少部分蓝藻,大部分都使用BG11。按照我们给的配方配制好后高压灭菌,BG11经常会产生絮状沉淀。这是因为其中有Ca+和CO32???-,我们可以在灭菌后再超净台上用灭菌过的注射器来加两者之中的另外一种。通常我们建议将氯化钙的母液单独灭菌后在无菌室保存,在配置好BG11的工作液并灭菌之后,在超净台上用注射器将氯华钙加入。 ② SE是我库用来培养常见的绿藻所使用的培养基。一般来说,如果配制了母液,用母液来配培养基,灭菌后是不会产生沉淀的。配置的时候注意先将所需要的蒸馏水准备好,将需要的药品逐个加入,等到一种药品充分溶解之后再加入第二种。另外,土水在蒸馏过滤后,是不需要灭菌的,因为高压灭菌的过程会让其中的一些营养成分损失。 ③水是培养基成分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配培养基,可以取蒸馏水、自来水、去离子水,也可以取藻种采集地的水。使用经过处理的水,如双蒸水、去离子水,有时候并不合适培养,因为仪器在处理过程中会带入微量的有毒物质。采集藻种采集地的水来培养是最理想的,但是需要经过一些处理,处理的手段和过程要尽可能保持其营养成分不变。如果是咸水或者海水的藻类采集地采集的水,应将其置于5 C的黑暗中,保持6个月。如果是泉水或者湖水等淡水的水源,水样置于20 C的室温,立即通过活性炭方法处理:每升水加2g活性炭,搅拌一小时后,过滤,并重复此过程3~4次。 ④咸水和微咸水的藻类需要的人工咸水的合成效果关键在于如何蒸馏;还有一些水华蓝藻难以培养,主要原因是因为在野外生长时,通常底泥提供的营养元素可以溶在水中,但是在实验室培养,经过高压灭菌,很多营养都损失了。所以我们建议不用高压灭菌法,使用巴斯德(pasteur)灭菌方法:加热到73~78 C,保持15~20分钟,间隔24小时灭菌一次,一共三次。 2、培养基的配制

微藻培养方法汇总

微藻的培养方式,有多种类型,现介绍一些主要的培养方式。 (一)纯培养与单种培养 纯培养与单种培养是按培养的纯度来划分的。 纯培养:是指排除了细菌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条件下进行的培养。纯培养要求有无菌室、超净工作台等设备条件,容器、工具、培养液等必须严格灭菌。纯培养是科研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技术。 单种培养:生产性的培养中,是不排除细菌存在的,为了区别于纯培养而称之为单种培养。 二)一次培养、连续培养和半连续培养该类培养是按采收方式划分的一次培养:又称有限培养,是在一定的容器中,根据藻类需要加入无机和有机营养,配成培养液,把少量的藻种接种进去,然后在适宜于藻类生长的环境条件(温度、盐度、光照、PH 值等)下培养,待藻液达到一定的密度后,便一次性采收或作进一步扩大培养。 连续培养:一般在室内进行,采用自动控温、人工光源、封闭式通气培养。在培养容器内,新的培养液不断流入,达到一定密度的培养液不断流出。培养液的流入量和流出量可根据微藻的生长情况及需要进行人不控制,并保持平衡。在培养过程中,营养物质浓度和藻类细胞相对稳定,产量高,在国外应用较多,我国目前生产上很少采用。 半连续培养:是指在一次培养的基础上,当藻类细胞达到一定密度后,每天收获一部分浓藻液,并加入新的营养液继续培养。半连续培养是生产中常用的方法,每天的收获量根据育苗的需要及藻液的生长情况确定。 三)藻种培养、中继培养和生产性培养该类培养是按培养的规模和目的来划分的藻种培养:在室内进行,一般采用一次性培养法。培养容器为100-3000 毫升的三角烧瓶,瓶口用消毒的纸或纱布包扎。目的是培养和供应藻种。 中继培养:目的在于培养较大量的高密度纯种藻液,供应生产性培养接种使用。中继培养一般在室内用大的玻璃容器或塑料大袋中进行。根据需要可分为一级中继培养和二级中继培养。一级中继培养的容器为10 升的大口玻璃缸(南方各省多用)、10-20 升的细口瓶或鱼苗袋,以封闭式不通气培养为主。二级中继培养的容器为0.2-0.4 立方米的水族箱、0.5-1.0 立方米的玻璃钢水槽、0.5-1.0 立方米的小型水泥池等,以开放式通气一次性培养为主;利用塑料大袋进行二级中继培养也是新兴的、有效的好方法(见图2-13 )。 生产性培养:可在室内也可在室外,有封闭式培养和开放式培养两种类型。目的是供给育苗中的饵料。培养容器为大型水泥池、大型玻璃钢水槽的塑料大袋;也有用土池

绿藻栅藻培养

绿藻栅藻培养 藻类,特别是单细胞藻类的营养丰富,含有动物和人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自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各国学者都试图用藻类这一资源解决人类食物和动物饵料的缺乏问题。另一方面,藻类可直接或间接的作为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饵料。 1 藻类的培养方式 藻类的培养方式,以藻类培养的目的要求而各种各样。但可分为密闭式培养和开放式培养两大类。 1.1密闭式培养 密闭式培养的目的是不使外界杂藻、菌类及其他有机体混入培养物中。将培养液密封在与外界完全隔离的透明容器中,由此通气,搅拌,输送培养液及调节水温和取样等设备,也都要与外界隔离。培养容器多为管状,也有池状,用有机玻璃或透明的聚乙烯所料做成水平管道,直立或斜立在地上,暴露阳光或人工光照下。这种培养方式,成本高,好控制,产量亦稳定。 1.2开放式培养 将藻类培养于敞开的容器(如水泥池、管道、木盆等)中。方法设备较简便,可进行小量或大面积的培养。该法培养物中易发生敌害生物污染,但成本低,使用较普遍,也是今后藻类培养所应采取的方式。开放式可分如下几种类型: (1) 开放循环培养:其特点式培养液借助循环水泵而不断循环流动。培养物能循环,就可省却搅拌工作。 (2) 开放非循环培养:其特点是培养液不循环流动,而定时由小管通入CO2和空气到培养液中;同时也起搅拌作用。此法在大面积培养中使用较普遍。优点是设备简单,无需动力,水泵及大量的CO2及通气设备。 (3) 半开放循环培养:半开放培养是指培养容器或池,槽等场所虽仍敞开,但有些部分密闭,或用塑料布覆盖。这种培养方式,利用管道,依靠动力,使培

养液流动和通入含二氧化碳的空气。该方式设备复杂,但效果较好。 2 藻种的分离 为了要进行某种藻类的科学研究活大量培养,有必要把某种藻类与其他生物分离。分离培养藻种,可分为两大类,一为单种培养,即藻类虽只有一种,但还混杂细菌。另一为纯培养,即不仅藻类只有一种,亦无其它任何生物。纯培养比较困难,一般的分离培养往往只能做到单种培养。 主要根据培养的目的要求,及某一种类的生物学特征。藻类的分离主要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 2.1 离心法 将混合液用离心机离心,水中不同藻体及细菌就以不同的速度下沉,因此得以分开。这样将不同时间下从导管底的藻体取出,经镜检选定某种藻类最多的沉积物,再加清水,继续离心,如此反复就可得到比较单纯的藻体,在接种相应培养液中培养。该法可消除细菌,并增加纯粹分离的可能性,至少可作为藻种平板培养的准备工作。另外,在水液中藻体含量较少时,可用此法集中藻体。但此法不能做到使不同藻类完全分离。 2.2 稀释法 该方法用已消毒试管5只,在第一管盛蒸馏水10mL,第2~5管都装5mL,用高压蒸汽消毒,待冷却后,第1管用滴管滴入混合藻液1~2滴,充分振荡,使均匀稀释。每次用消毒吸管,从第1管中吸取5mL滴入第二管中如前振荡,使均匀稀释。以后依次同样滴入第3~5 管,并都充分均匀稀释。然后把五个已盛又消毒的琼胶培养基培养皿,加热使之溶解,待冷却而尚未凝固时,分别滴入五个试管的藻液各一滴,用力振荡,使藻液充分混乳培养基中。待冷凝后,把五个培养皿放在受着漫射光窗口,一直到出现藻群时为止,在20℃左右时,约10天即出现藻群。用消过毒的白金丝取些藻群,进行琼胶固体培养基的不通气培养。此过程反复多次,直至得到完全分离的纯藻种群为止。此法稀释要使用较多容器分组培养,比较麻烦,但较易成功。

海藻糖的应用研究

海藻糖的应用研究 摘要研究发现,海藻糖具有良好的辅助动植物增强其抗逆性的功能。海藻糖独特的性能使其在在食品、生物医药及农业生产领域的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海藻糖;食品;生物;农业;应用价值 研究表明,某些物种对外界恶劣环境所表现出的较强的抗逆耐性与其体内存在海藻糖有关系。海藻糖能够有效的保护细胞膜和蛋白质的空间构象,因此许多含有海藻糖的动植物干燥失水后仍维持活性,一旦遇水就立刻复活,从而可保存其固有的风味、色泽和纹理。 研究表明,外源性的海藻糖对生物体和生物大分子亦具有良好的非特异性保护作用。在海藻糖存在的条件下,各种保存条件要求苛刻的基因工程酶类疫苗和抗体等干燥复水后的仍具有良好的功能性。由于海藻糖具有这种奇妙的特性,使其在医药、食品、化妆品、农业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成为一项极有开发和应用前景的产品。 1 海藻糖在食品方面的应用 在食品加工方面,海藻糖作为一种天然食品添加剂具有改善干燥加工食品质量和风味的作用。此外,海藻糖也可广泛应用于奶类、果汁饮料、蔬菜汁、风味调料等的防腐保鲜。海藻糖属于一种非特异性保护剂,几乎对所有的生物分子都具有一定的保护功能,而且它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具有不易焦糖化,甜度低,在人体内可被分解为葡萄糖等特点,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天然防腐剂来使用。目前,己有将其用于奶类、禽蛋及番茄酱等食品的保存。 海藻糖还是一种能改善干燥食品质量和风味的天然食品添加剂。海藻糖可与食盐共存,能增强食品优良口味,改善口感。而在蔗糖中加入一定量的海藻糖,使其甜味优良,可广泛用于调味料、点心、面包、口香糖、火腿、乳制品等产品种来使用。 无水海藻糖有很强的吸湿性,是一种天然脱水剂。通过无水海藻糖吸收水分后变为结晶海藻糖,可以有效地防止粉末状食品粘着结块。因此,无水海藻糖可广泛用于糖衣食品、各种点心、颗粒佐料、酥脆饼 干等。 此外,海藻糖还具有抗干燥,化学稳定性强和甜度低等特点。海藻糖能阻止还原糖和游离氨基发生反应,从而抑制美拉德反应的发生。在加热条件下,含蛋白质的食品要保持其原有质量和风味,一般的防腐剂往往很难达到这一要求,而在海藻糖存在时则能保持食品的结构、色泽、风味和烹调特性。高能量的食品也

海藻糖的功能介绍

海藻糖 一.产品功能特性 食品级结晶海藻糖地主要技术指标 功能特性:甜度、甜质 海藻糖地甜度是蔗糖地,其温和爽口地甜质、恰到好处地甜度是蔗糖所不能比拟.海藻糖与食品材料调和后,其淡爽地低甜度可突出食品材料地原有风味. 功能特性:不褐变 海藻糖是非还原性糖,在与氨基酸、蛋白质共存时,即使加热也不会产生褐变(美拉德反应),非常适用于需加热处理或高温保存地食品、饮料等. 功能特性: 由于海藻糖具有优异地防止淀粉老化作用,应用于含有丰富淀粉地米、面食品中可收到良好地效果,并且这种效果在低湿或冷冻条件下表现得更为突出. 功能特性: 海藻糖是天然双糖中最稳定地糖,即使在℃、条件下加热分钟也不会着色、分解. 功能特性: 海藻糖可很好地防止蛋白质在冷冻、高温或干燥时变性.在含蛋白质地各种食品中加入海藻糖,能非常有效地保护蛋白质分子地天然结构,使食品地风味和质地保持不变. 功能特性:抑制腐腥味臭味地生成 鱼类食品中令人不快地腐腥味地主要成分是三甲胺,但新鲜地鱼并不含有三甲胺,它是在贮藏时被微生物腐败而产生地,新鲜地程度越低,三甲胺地产生越多.如果在加热加工前加入海藻糖,就能显著抑制三甲胺地生成,降低不快腥味地产生,保持鱼地新鲜口味.此外鸡肉等禽畜肉类地臊臭味以及陈旧大米臭味地主要成分――挥发性醛类,也能被海藻糖所抑制,因此肉类加热加工、大米储存时添加海藻糖,可以去除臊臭味和陈米臭味,保持肉质和米质地新鲜度. 功能特性:溶解性及结晶性

海藻糖地溶解度在低温时低于蔗糖地溶解度,在高温时高于蔗糖地溶解度,具有非常好地结晶性,在酸性条件下也不会减弱,在大量含其他糖分地条件下也能结晶. 功能特性: 有些食品本身并不吸湿,但一加入糖类物质如蔗糖,吸湿性便大幅度增加,影响了食品本身地风味和贮藏期.而即使相对湿度达到,海藻糖仍然不会吸湿. 功能特性:玻璃化相变温度高 海藻糖有高达℃地玻璃化转变温度.这种特性,结合它工艺地稳定性和低吸湿性,使海藻糖成为一种高蛋白质防护剂和理想地喷雾干燥风味保持剂. 功能特性: 海藻糖对食物地甜味、香味有协同增强作用,能改善其它合成甜味剂如阿斯巴甜地甜味质量,它又能缓和、部分掩盖其他不良味道,减少涩味和苦味,对一部分地酸味起缓和作用. 功能特性:抑制脂肪酸分解 富含食用油脂地食品在保存中受热以及被光线照射,会产生有刺激性地臭味,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越多,这种臭味就越容易产生,使得食品风味劣化、营养损失,甚至变质而失去食用价值.而海藻糖对油脂成分中地不饱和脂肪酸分解具有很好地抑制作用. 功能特性: 海藻糖能够稳定食物中活性,同时又可以对日常生活中从蔬菜、水果中摄取地维生素、胡萝卜素等抗氧化物地样活性起到稳定作用,有助于防止体内地超氧离子大量增加. 功能特性:补充能源地营养性 海藻糖与蔗糖、麦芽糖一样,是容易被小肠吸收成为能源地营养性物质(每克海藻糖热量为千卡),但海藻糖具有更平稳地血糖水平,这种独有地特性,使得海藻糖非常适合用于配方制造地饮料,以提供能量、减轻疲劳与压力. 二、在食品中地广泛应用 食品地全面保护性能,是经过加工.保藏地食品很容易获得“保持刚做好地状态—维持食品新鲜度”地效果. 不同领域产品中海藻糖地应用效果和使用量:

微藻工厂化培养经验分享附单胞藻的培养配方

微藻工厂化培养经验分享附单胞藻的培养配方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微藻工厂化培养经验分享(附单胞藻的培养配方)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跟大家交流一下微藻的规模培育。规模培育在方面现在主要运用于大棚生物饵料方面(一定地点建立车间、浓缩之后近距离管道运输到养殖区域)、提取色素添加在饲料中,至于土塘泼洒,如何控制量、增氧和开口饵料这方面正在摸索,需要大家一起总结出经验。今天我跟大家主要跟大家分享一下藻种的工厂化规模化培育。 群里面应该很多人都培育过藻,大家都知道藻种的培育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培养,今天我是简单从一级、二级、三级培养过程可能中遇到的问题、日常管理、接种、藻种营养配方这些方面做一下简单的交流。 因各地环境气候、、光照、水质条件不同。不同季节、藻种性质不同,单位水体养殖品种的需求量也不同。所以培养条件、营养盐配方等各有不同。今天我主要是以金藻为例,引申出其他藻种的营养配方,让大家学习一下其中的相似点。 国内大部分水产育苗企业,在育苗生产中都是自备微藻养殖设施,自行生产各类饵料用微藻。但是一般育苗场都普遍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力量,只能利用各自的藻池和天然水体粗放培养,在饵料微藻种质、生产技术和应用方法上都各自为正,导致微藻种质混乱、供应不稳定、营养成分不平衡、饵料效价低、缺乏多品种集约化生产应用技术;同时,受限于微藻高密度养殖、采收技术和浓缩液保藏技术的限制,国内几乎没

有统一的、专业化的饵料微藻质量标准和集中供应点。所以工厂化育苗需要及时的补充藻种,开口饵料非常重要。 首先从工艺流程上来说 一级培养:主要用于保种,主要用的仪器是,其能够完全消毒,所以应用在保种上面特别多。 二级培养:主要是用塑料白桶(材料),生产上也用20L的饮水桶,但是瓶口小,操作不方便,消毒也不彻底;而用氧气袋又易破裂。在南方经常可以见到用玻璃制作的大型鱼缸和氧气袋。

藻类的实验室培养方法优化-1

藻类的实验室培养方法优化

第1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由于水体富营养化加重,河流、湖泊(水库)中火量藻类繁殖,直接影响了人们的饮用水安全。为了有效控制藻类的生长,对藻类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众所周知,富足的氮、憐等营养物质,缓慢的水流速度,适宜的气候条件包括水湿、光照等是特定优势藻生长繁衍所必需的环境条件。目前人们对于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温度、光照、营养盐水平下的藻类生长,并且找出了藻类生长与温度、光照、营养盐等之间的对应关系。但是水体中浮游生物的种群交替和生物量的变化,不仅与水体的温度、光照周期、营养物质及生物自身的生理状态相关,还受到水体流动的影响。 本实验分别以实验室培养铜绿微囊藻为实验对象,参照藻类生长的最适宜环境条件,在温度、光照、pH值及营养盐条件一定的条件下,研究影响藻类生长的规律,为生态调水、生态河道设计流速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控制或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 1.2 藻种的分类 藻类植物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种群,它的分布范围极广,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严,适应性较强。有些种类的水藻在极低的营养浓度、极微弱的光照强度和相当低的温度下也能生活。不同研究系统对藻类的分类方法各不相同,常用的分类系统,如,根据藻类的结构特征和藻细胞的生理生化特点,将藻类分为蓝藻门、硅藻门、黄藻门、绿藻门等共十一门,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藻类植物主要为蓝藻门和绿藻门;根据藻类在水中生长的位置,将藻类分为浮游藻类、飘浮藻类和底栖藻类。硅藻门、甲藻门和绿藻门的单细胞种类以及蓝藻门的一些丝状的种类浮游生长在海洋、江河、湖泊,称为浮游藻类。一下简要说明蓝藻和绿藻的种类、分布、形态和繁殖特征。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藻类植物主要为蓝藻门和绿藻门。 1.2.1 蓝藻 在中国,蓝藻是有毒有害性最强、分布范围最为广泛的一类淡水藻。有毒的蓝藻藻种有:铜绿微囊藻,泡沫节球藻,水华鱼腥藻,阿氏颤藻,水华束丝藻等。蓝藻是广适性藻类,分布十分广泛。蓝藻的主要生存环境为淡水和海洋,它们能在 咸水、咸淡水、淡水、冰冷和沸腾的泉水中生存,但大多数生活在淡水,少数生活在海洋。蓝藻的抗逆性很强,能在其它藻类无法生存的环境中繁衍。例如,有些蓝藻能在60-85℃的温泉中生长繁殖;有的在54℃条件下还能生长、固氮;有的可-35℃的低温(如地木耳);有一些在过饱和盐水中也可生长。蓝藻还具有

海藻糖有什么功效作用

海藻糖有什么功效作用 海藻糖是一种可靠安全的天然糖类,能够从蘑菇类、豆类等当中提取出来。对人体有很好的保健养生的作用,海藻糖能够避免蛋白质变性,具有很好的甜度,同时它还能够抑制腐腥味的产生。经常用于食品材料调和,用来制作饮料和需要高温保存的一些食品。 ★海藻功能特性1:甜度、甜质 海藻糖的甜度是蔗糖的45%,其温和爽口的甜质、恰到好处的甜度是蔗糖所不能比拟。海藻糖与食品材料调和后,其淡爽的低甜度可突出食品材料的原有风味。

★海藻糖功能特性2:不褐变 海藻糖是非还原性糖,在与氨基酸、蛋白质共存时,即使加热也不会产生褐变(美拉德反应,Maillard Reaction),非常适用于需加热处理或高温保存的食品、饮料等。 ★海藻糖功能特性3:防止淀粉老化

由于海藻糖具有优异的防止淀粉老化作用,应用于含有丰富淀粉的米、面食品中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并且这种效果在低湿或冷冻条件下表现得更为突出。 ★海藻糖功能特性5:耐热性及耐酸性 海藻糖是天然双糖中最稳定的糖,即使在100℃、pH3.0条件下加热30分钟也不会着色、分解。

★海藻糖功能特性6:防止蛋白质变性 海藻糖可很好地防止蛋白质在冷冻、高温或干燥时变性。在含蛋白质的各种食品中加入海藻糖,能非常有效地保护蛋白质分子的天然结构,使食品的风味和质地保持不变。 ★海藻糖功能特性7:抑制腐腥味臭味的 生成 鱼类食品中令人不快的腐腥味的主要成 分是三甲胺,但新鲜的鱼并不含有三甲胺,它是在贮藏时被微生物腐败而产生的,新鲜的程度越低,三甲胺的产生越多。如果在加热加工前加入海藻糖,就能显著抑制三甲胺的生成,降低不快

藻类筛选

蓝藻的分离和培养 1.概述: 蓝细菌曾被称为蓝藻或蓝绿藻(blue-green algae),原核细胞,没有有丝分裂,主要以二分裂或多分裂方式进行繁殖,少数蓝细菌可形成孢子,孢子壁厚,能抵抗不良环境。由成串细胞连成丝状的蓝细菌,在细胞链断裂时形成的片段,称之为链丝段,具有繁殖功能。 蓝细菌有广泛的分布,从水生到陆生生态系统,从热带到南北极都有分布。它们已经被证实:可以通过氮气的固定来提高稻田和其他土壤的肥力。蓝细菌是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态特征: 1.具有原核生物的典型细胞结构,没有核膜,与细菌一样没有任何细胞器。 核物质只是一个环状双链DNA分子。细胞壁构造相似于革兰氏阴性菌, 分为内外两层,外层为脂多糖,内层为肽聚糖。 2.形态差异极大,有球状、杆状和丝状等形态。有单细胞体、群体类型。 群体由一条或多条单细胞排列成串的或丝状体构成,其中有的为单条不 分枝,有的具假分枝,有的具多分枝,还有的许多菌丝共同包埋在胶质 包被中,形成胶群体。 3.蓝细菌的细胞壁含有纤维素,细胞内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称类囊体,类 囊体膜上含有叶绿素a、β-胡萝卜素以及与光合电子传递链有关的组 分。藻胆蛋白为类囊体所特有,其功能是吸收光能,并把它转移到光系 统Ⅱ中,光合色素为叶绿素a,存在于丰富的内膜系统上,在光系统Ⅰ 中发挥作用。与光合细菌的光合色素不同。蓝细菌体内没有叶绿体。 4.许多水生种类细胞质中有气泡,使菌体漂浮,保持在光线最充足的地方, 以利光合作用。 5.无鞭毛,但能在固体表面滑行,趋光性。 6.分泌粘液层、荚膜或形成鞘衣,因此具有强的抗干旱能力。 7.细胞中常有各种贮存物:糖原,聚磷酸盐,PHB,氮源(藻青素)。 8.细胞的几种特化形式。

单细胞藻类的培养

第六章单细胞藻类的培养 一、名词解释 1,生物饵料2,纯培养3,单种培养4,混合培养5,开放式培养 6,封闭式培养7,饱和光照强度8,补偿光照强度 9,一次性培养10,半连续培养11,连续培养 12,一级培养13,二级培养14,三级培养 15,倍增时间 二,选择题 1,下列哪种藻的最佳培养条件为高温、强光和强碱性? A.钝顶螺旋藻B.湛江等鞭金藻C.中肋骨条藻D.小球藻 2,下列哪种藻是目前单细胞藻类中产业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微藻? A.微绿球藻B.等鞭金藻C.三角褐指藻D.钝顶螺旋藻 3,下列哪些金属元素为藻类生长繁殖必须的常量元素? A.K,Mg,Zn B.K,Mg,Fe C.Mg,Fe,Cu D.K,Cu,Zn 4,实验室小型培养单胞藻,海水的消毒通常采用下列哪种方法?(C) A.烘箱干燥消毒B.有效氯消毒C.煮沸消毒D.高锰酸钾消毒 5,下列哪种藻类具有厚的细胞壁,一般不直接作为饵料投喂? A.小球藻B.湛江等鞭金藻C.角毛藻D.微绿球藻 6,下列哪种藻类的形态随培养条件的改变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A.小球藻B.三角褐指藻C.中肋骨条藻D.巴夫藻 7,下列哪种藻类的最佳培养生态和应用途径与三角褐指藻相似? A.亚心形扁藻B.等鞭金藻C.小新月菱形藻D.巴夫藻 8,下列哪种藻类主要用作鲍鱼育苗中匍匐幼虫和稚鲍的饵料? A.亚心形扁藻B.等鞭金藻C.小新月菱形藻D.舟形藻 9,藻类培养过程中,一般选择在什么时间接种? A.清晨5~8点B.上午8~10点C.下午4~6点D.晚上 10,按接种后藻液中藻细胞浓度算,金藻和硅藻的接种密度最好应控制在什么浓度? A.在500万细胞/毫升以上B.在10万细胞/毫升以上 C.在100万细胞/毫升以上D.在50万细胞/毫升以上 11,标准的血球计数板盖上盖玻片后,一个中央大格所在区域的体积是 A.1mm3B.10mm3C.0.1mm3D.0.1mL 12,单细胞藻类培养池的设计上要求: A.面积相对小,池子浅,光照充足,最好内壁贴白色瓷砖 B.面积相对大,池子深,光照充足,最好内壁贴白色瓷砖 C.面积相对小,池子深,光照充足,最好内壁贴白色瓷砖 D.面积相对大,池子浅,光照充足,最好内壁贴白色瓷砖 13,下列哪种藻类在南方甲壳动物育苗中广泛应用? A.亚心形扁藻B.中肋骨条藻C.小新月菱形藻D.三角褐指藻 14,在藻类培养中,充气可促进藻类生长。但为了预防敌害生物通过空气污染藻液,空气在注入藻液之前最好经过洗气装置,下列哪种溶液最适宜作为洗液? A.氢氧化钠溶液B.次氯酸钠溶液C.硫酸铜溶液D.盐酸溶液 15,不同的光波长,对同一种藻类的生长效能的影响不同。三角褐指藻在哪种色光下生长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