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青海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分析题精编

特别说明

本书根据最新复试要求并结合历年复试经验对该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复试科目该题型常考及重点复试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由于复试复习时间短,时间紧张建议直接背诵记忆,考研复试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重要提示

本书由本机构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试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2020年青海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分析题精编

1.为什么说土壤性质的好坏除养分外还与土壤中的水、气、热等状况的适当配合和相互调节有很大关系?

【答案】(1)土壤组成概念;

(2)从农业生态环境来看,土壤的功能主要是指其对植物供应养分、水分和立地条件等的能力,即为肥力条件的综合。

①供应养分能力包括:土壤养分来源、养分的保存、植物的吸收、养分的流失等。

土壤养分来源主要有两方面:矿物分解(水解和溶解);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必须有微生物的参与才能成为有效养分,其中主要是水解和氧化作用。

养分的保存:主要靠土壤的吸收性能。形式有三种:吸收—有效;固定—无效;难吸—流失。

②土壤溶液和水分:保水能力及其中有多少水分能够被植物利用。

保水的同时,还希望保持足够的空气,以及具有适宜的土壤温度状况

③立地条件:决定与土壤的厚度、层次构造、结构和松紧度状况产生的具体影响。

2.谈谈板块运动与地质作用的关系(或板块运动的表现、证据)。

【答案】(1)地震活动

地震是不同板块在边界处相互作用所引起,故全球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边界非常一致,全球地震能量的95%都是在板块边界释放的,板块内部地震活动非常少。但在板块不同的边界类型其地震强度和大小有所不同(如下表)。

(2)岩浆活动

①洋中脊是全球最大的火山活动带,每年喷出的火山物质约有4km3,大大超过全球所有其他地区喷出的物质。主要是基性和超基性岩类。

②俯冲带的岩浆活动主要在火山岛弧内,以火山猛烈喷发为特征,岩性以中酸性岩类、特别是安山岩类为主,形成著名的安山岩带。环太平洋是全球主要的俯冲带,全世界大多数火山活动都发生在这里。

③大陆裂谷,一般具有广泛的玄武岩岩浆喷发活动。

(3)蛇绿岩套

蛇绿岩套——是镁铁岩石集合体,它形成于洋中脊等扩张环境,在海洋关闭及大陆碰撞过程中,向上

逆冲在岛弧火山沉积物之上,或推覆到大陆板块之上。因此,它是代表古洋壳碎块的存在,标志着洋盆的消亡,是鉴定古俯冲带、地缝合线的重要依据。

(4)混杂堆积

混杂堆积是俯冲带上特有的堆积物,由外来岩块、原地岩块和基底三部分组成,构成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的岩石相混杂的现象。其组成的混杂岩体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分布与俯冲带平行。

(5)双变质带

在俯冲带中,沿俯冲板块一侧由于俯冲压力和重力作用形成高压,产生了高压低温变质带,以蓝闪石片岩为主,称蓝片岩带。

在仰冲板块一侧,由于受俯冲板块熔化后热流上升的高温影响,形成高温低压变质带,以红柱石片岩为主。

上述两者合称双变质带。

3.自然地理环境进化的方向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自然地理环境发展演化是不可逆的。

自然界存在着一日之间的白天与黑夜,一月之间的月圆月缺,一年之间的春、夏、秋、冬等周而复始的“可逆”现象,但这毕竟是表面上的可逆。因为每一次重复出现都有别于从前,包含着时间对称性的破缺。例如恒星年与回归年的差别。它们不是原地打圈,而是螺旋式前进。

(2)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各圈层均存在显著的不可逆现象。

①岩石圈的形成过程(按康德—拉普拉斯假设):混沌→地壳→地幔→地核,绝不会倒转过来。

②地壳演化规律(按地洼学说):→地槽→地台→地洼→,螺旋式向前发展,不可逆。

③大气圈的演化:原始大气→二氧化碳大气→现代大气。

④水圈的演化:原始海洋(低盐、少水、高钙)→现代海洋(高盐、多水、低钙)。

⑤生物圈的演化:

a、植物:藻类→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b、动物界:单细胞动物→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均不可逆转。

(3)自然地理环境的进化,具有随机性和概率性。

根据玻尔兹曼的有序原理,系统的熵是随着概率的增大而增大的,熵的增大意味着系统的无序程度增加。

①对于孤立的、封闭系统来说,熵增是不可逆的,最终达到最大熵(熵垒);

②对于开放系统,负熵流可以抵消系统自然的熵增,而趋于0或负值,出现瞬间的稳定或不断有序。故可以用des-dis≦0作为自然地理环境进化的一个表述。

4.试述冰川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答案】(1)冰蚀地貌的影响大陆冰川作用的中心区,冰蚀强烈,地面岩石裸露或半裸露,现代风化层很薄,加上寒冷的气候,对动植物生长与繁殖极为不利。但冰蚀湖盆区,却有利于水上航运的发展,如北美洲的五大湖区是沿岸许多城市的交通枢纽。又如北欧的冰蚀湖,往往有水道相通,或开凿运河后使湖泊相连,成了水道网的一部分。不少湖盆内还堆积了厚层的泥炭层,可作为工业燃料开采。

山岳冰川的冰斗湖、U谷中的冰蚀湖盆等,由于水头落差大而可建立水电站,如阿尔卑斯山的一些水电站。山岳冰川的冰川谷又是优良的天然水库库址,那里的水质好,流量稳定,成为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如我国天山上的天池,祁连山酒泉以南的观山海子等。同时水库周围环境优美,是旅游胜地。高纬地区的

峡湾,湾宽水深,极有利于交通,也是一些重要港口和城市所在地,如挪威首都奥斯陆就是建立在峡湾顶上的。

(2)冰碛地貌的影响更新世的大陆冰川的冰碛地貌面积大,分布广,如今欧洲的英、荷、德、波、俄等国广大地区都是冰碛地貌地区,其中欧洲大平原实质上就是由各种冰碛丘陵及冰水平原组成。土地的组成物质较粗,以沙砾为主,透水性强,丘陵只适宜于林业、果园或牧地,丘间平地或冰水平原,才是农业所在地。在丘陵中,终碛垄和蛇形丘又常常成为公路或铁路的天然路基。例如由圣彼得堡到赫尔辛基的铁路就是建立在终碛垄之上的。又如在中欧,串通威悉河、易北河、奥得河、维斯瓦河的东西走向的运河,也是以终碛垄之间的低地作为修筑运河的地形基础的。

5.近年来,我国北方春季沙尘暴频繁,试从自然地理学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以及整治的途径【答案】造成我国北方春季沙尘暴的自然地理学原因主要有:沙源地处脆弱的生态环境地区,地表沙源物质丰富,为沙尘暴提供了丰富的物源基础;植被稀少,风对地面的吹蚀作用强;气候干旱,降水不多,气温持续上升,对植被的恢复不利;由于人类滥耕、滥牧、滥樵等不合理形成加速了这种脆弱环境的恶化。

整治的途径:营造防风固沙林,在此基础上再采取掺粘土,引洪漫淤,施有机肥,施固沙剂等办法来改良沙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等。

6.空气化学成分怎样对生物产生影响?

【答案】(1)氧的影响。空气中的氧是动植物呼吸作用所必需的物质。生物借助于吸收氧气分解有机化合物,取得所需要的热能。因此,除嫌气性微生物外,生物在缺氧清况下,正常的代谢作用受到破坏或可因窒息死亡。生活在水中的植物常以伸出地面的呼吸根或茎中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从空气或水中吸取氧气,加强对沼泽及水域环境的适应。

(2)二氧化碳的影响。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其浓度高低对光合作用强度产生明显

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强光下光合作用强度随浓度增加而增加;但当浓度继续增加,便成为限制因素了。夏季,植物生长旺盛期,叶层周围出现不足现象,必须由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获得补充。

(3)空气中人为排放有害物质的影响。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如硫化物、氟化物、氯化物、氮氧化物等,使大气造成污染。当其浓度超过一定限度时,就对生物有机体造成危害,使树木、农作物生长发育不良、枯萎以至死亡或作物产量下降,品质变劣。

植物受大气污染危害程度不仅与污染物的种类、浓度、持续时间有关,而且随植物种类的不同而有区别,如紫花首蓿对特别敏感而易受害;刺槐、侧柏、国槐则具有较强的抗污能力;氟化氢对唐菖蒲、杏、李、松的危害很大,而对紫花首蓿、玫瑰、棉花、番茄的危害较小。

有些植物还具有吸收大气中污染物的能力。如刺槐、银桦可吸收氯气,番茄、扁豆能吸收HF,可以减轻大气污染程度。在大气污染严重的城市或工矿区,针对污染物的性质、含量,选植抗污性强的树木,成活率高,能起到净化环境的作用。抗污性弱的种类,即对污染物敏感的植物,适当种植一些,可对大气污染起指示作用。

7.谈谈前古生代地壳构造轮廓与古地理面貌的演变历史。

【答案】前古生代是指自地壳形成至古生代开始的一段地质时期,延续约40亿年时间,大致可以24亿年前为界划分为太古代和元古代二个阶段。

(1)太古代时,地壳处于早期阶段,地壳薄弱,为脆弱的玄武岩圈,地壳运动极频繁,壳下的高热物质经常向地表喷出和侵溢,因而火山活动也极强烈。当时全球几乎都是浅海洋,只有分散的孤立的岛屿式小陆块。后经过多次的强烈构造运动,至太古代末,形成了最初的较稳定的陆块(称之为陆核),现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