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情绪、情感和意志

#第四章 情绪、情感和意志
#第四章 情绪、情感和意志

第四章情绪、情感和意志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案例教学

3、测验法

教学时数:

本章讲授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情绪情感的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

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产生的是否充足人的需要的态度体验。

情绪和情感是人的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的。它产生于认识和活动的过程中,并影响着认识和活动的进行。但是,它又不同于认识过程,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另一种反映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在日常生活中,情绪和情感常被混用,或者被看作是同义词。但在心理学中,原始的情绪是和生理的需要满足和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而情感是和社会性需要满足和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情绪和情感既有区别又相联系。情绪是和生理的需要满足和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情绪是动物和人都具有的,但人的情绪和动物的情绪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情绪活动具有社会性。情绪表现一般不稳定,带有情境性。当某种情境性消失时,情绪立即随之减弱或消失。

而情感是和社会性需要满足和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情感和情绪相比,较为稳定,是比较本质的东西,是人对现实事物的比较稳定的态度,是人所特有的。它同社会性的需要、人意识紧密相联,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具有社会历史性。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很紧密。一方面,情绪依赖于情感,即情绪的各种不同的变化一般都受制于已形成的情感及其特点;另一方面,情感也依赖于情绪,即人的情感总是在各种不断变动着的情绪中得以表现。离开了具体的情绪过程,人的情感及其特点就不可能现实地存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同一种情感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情绪表现。

由于情感常和社会事件的内容有关,情绪是情感的表现形式,因此,情感的发展变化也是通过情绪的变化来实现的,即任何稳定的情感都是在大量的情绪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要改变一个人的情感也必须依靠情绪共鸣逐渐地达到,而不能迅速、随意地被唤起。

(三)情绪的维度和两极性

二、情绪和情感的产生和表达

(一)情绪的学说

像其它所有的心理过程一样,情绪和情感也是脑的机能,是客观刺激物作用于大脑皮层的结果。一系列的研究表明,情绪和情感的生理基础是复杂的。概括地说,它是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的神经过程协同活动的结果。一般认为,大脑皮层起主导作用,皮层下部分参和情绪反应,皮层部位参和情绪体验和控制着皮层下中枢的活动。情绪反应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下丘脑、边缘系统、脑干网状结构的机能。皮层下各部位的机能和大脑皮层的调节作用是密不可分的。大脑皮层可以抑制皮层下中枢的兴奋,可以控制皮层下中枢的活动。大脑皮层直接控制和调节着人的情绪和情感。

1、詹姆士兰格的情绪学说

这种学说以情绪状态和生理变化之间的直接联系为基础,片面地夸大了外周性变化对情绪的作用,而忽视了中枢对情绪的作用。詹姆士和兰格的共同论点是:情绪似乎只是被那些内脏器官的变化所引起的机体感觉的总和而已。所不同的是,兰格认为全部的情绪由内脏变化所

引起,而詹姆士则认为情绪大部分或主要是由内脏变化所引起。总之,他们把产生情绪的原因归之为外周性变化,所以这种理论通常称之为情绪的外周说。

2、巴甫洛夫的动力定型学说

按照巴甫洛夫的说法,情感是大脑皮层上动力定型的维持和破坏。他认为,如果外界出现有关刺激使得原有的一些动力定型得到维持、扩大、发展,人就产生积极的情绪;如果外界条件不能使原来的动型得到维持,人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

动力定型的维持和破坏都会引起皮层上的兴奋通过扩散或诱导作用引起或改变皮层下中枢的活动。当皮层下中枢接受了皮层传来的兴奋后,就会引起一系列内脏器官和腺体等活动的变化,并引起骨骼肌的相应活动。所以这些变化又发出神经冲动,从皮层下中枢反馈到大脑皮层,并和正在进行着的动力定型的变化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就会体验到各种情绪。

3、情绪的认知学说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的情绪三因素学说把情绪的产生归之于三个因素的整和作用:刺激因素、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他认为,认知因素中的对当前情境的估计和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在情绪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情绪的表达

情绪和情感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而且有其客观的表现。人的情绪在机体内部和外部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有关情绪的机体表现的研究以对面部表情的研究为最多,其次是身段和言语表情的研究。身段表情是指身体各部分的表情动作。

第二节情绪情感的分类

情绪状态是情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它对人的生活有着重大的意义。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带有情绪色彩,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紧张度和持续性,情绪状态主要可以分为心境、激情、紧张和焦虑。

一、情绪的分类

(一)心境

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心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的体验,它具有弥散性的特点。当一个人处于某种心境时,往往以同样的情绪状态看待一切事物。良好的心境使人有万事如意之感,遇事易于处理;不良的心境使人感到凡事枯燥无味,容易被激怒,甚至草木皆兵,遇到困难也难以克服。

(二)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激情通常是由一个人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的。对立意向的冲突或过度的抑制也很容易引起激情。激愤、暴怒、恐惧、狂喜、剧烈的悲痛、绝望等都是激情的表现。

(三)应激

应激是人在某种特殊环境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情绪反应。应激反应可能是适宜的、积极的、也可能是不适宜的、消极的。适宜的反应能使人集中注意力,提高思想敏捷性和反应速度,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不适宜的反应则会分散注意力,引起思维迟钝、动作反应减慢,降低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二、情感的分类

情感和情操都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式的。它们体现着人所特有的社会性,反映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水平状况,并对人的社会性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的情感多种多样,主要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情操是情感发展成熟的标志,是高尚的情感体验。

(一)道德感

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是由那些能满足人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需要而产生的。

道德感按其内容而言,包括对祖国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阶级的和民族的敌人的仇恨感;对社会的义务感、责任感;对集体的集体主义情感、荣誉感;对同志的友谊感、同志感;以及国际主义情感,等等。许多道德感有明显的阶级性。

道德感是道德意识的具体表现。一个人对现实的观点、态度和道德品质,常常以情感受的形式表现出来。道德感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使青少年把道德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即言行一致的中间环节。如果道德知识不以道德情感和道德习惯为依据,那么它表面行为更具有表面性,和之相应的行为也不易也现。所以,道德品质教育要注意道德情感的感染,要使道德观念和情戌体验联系起来。同时,只有通过实践活动,即通过情绪经验的积累才能培养和改变学生的情感。道德感的培养在道德教育中具有有为其重要的意义。

(二)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人的智力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是和人的认识活动、求知欲、认识兴趣的满足、对真理的探求相联系的。它对人的智慧活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只有在理智感的激励下,人才会不懈地追求真理,使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理智感的表现形式有:在人的智慧活动过程中有新的发现,找到了新的办法时,会产生喜悦感、愉快感;对科学研究进程中出现的新现象,会产生怀疑感或惊讶感;在不能作出判断时,会产生犹豫感,以及对真理的确信感等。

(三)美感

美感是对事物的美的体验,是根据美的需要,按照个人所掌握的美的标准,对客观事物(包括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美感具有直觉性,即物体的颜色,形状、线条经及声音方面的特点对美感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美感的源泉不仅是事物的外部特点,且决定作用的是事物的内容,是外部特点和内容的统一。美感和道德感一样,也受到社会生活条件所制约。美的需要总是反映了一定社会的美的标准。不同的社会历史段,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风俗习惯,影响着美的标准经及对美的感受和体验。

三、情绪的调节

情绪的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一)情绪调节的类型

1、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

内部调节来源于个体内部,如个体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调节。由于认知和情绪体验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通过某中情绪的体验引起的某种认知,或通过某种认知激活某中情绪体验,就可以对情绪进行调节。如母子分离可以引起负性的情绪,但只要让幼儿确信母亲只是暂时里看,就可以帮助幼儿克服这种情绪。

外部调节来源于个体以外的环境,如人际的、社会的、文化的以及自然的等方面的调节。外部环境对个体情绪的调节有支持和破坏良种可能性。有的环境因素有利于情绪的提,有的环境因素不利于情绪的调节,如在课堂教学中如能满足和支持学生的动机行为,将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反之会引起学生的不良情绪。因此,环境的刺激特征和个体内部状况的关系是影响外部调节的重要因素。

2、修正调节、维持调节和增强调节

修正调节是指对负性情绪进行的调整和修正,如降低矿怒的强度使之恢复平静。

维持调节是人们主动地维持对自己有益的正情绪,如快乐。

增强调节是对情绪进行积极的干预,如对抑郁、淡漠进行调节,使其调整到积极的情绪许状态。

3、良好调节和不良调节

良好调节是为了使个体在情绪唤醒情境中,保持功能上的适应状态,使情感表达处在可忍耐且灵活变动的范围内。当情绪调节使情绪、认知和行为达到协调时,这种调节就是良好调节。

不良调节是个体对情绪失去主动控制,使心理功能受到损害,阻碍认知活动,并导致作业成绩下降时,就是不良调节。

4、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

原因调节是针对引起情绪的原因进行调节,包括对情境的选择、修改,注意调整以及认知策略的改变等。通过调节改变自己的注意来改变情绪,对诱发情绪的情境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反应调节发生在情绪激活或诱发之后,是通过增强、减延长或缩短反应等策略对情绪进行调节。

(二)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

1、生理调节

2、情绪的体验调节情绪的体验调节是情绪调节的重要方面。当体验过于强烈时,个体会有意识地进行调整。不同的情绪体验有着不同的情绪调节过程,因此应采取不同的调节策略。萨尔利(1997)研究发现,在愤怒时人们采取问题解决策略,悲伤时采取寻求帮助策略,伤感时采取回避的策略。格罗斯等人(199

3、1997、1998)发现,忽视可以比较有效的降低厌恶感,抑制快乐的白哦请可以降低快乐的感受。

3、行为调节行为调节是个体通过控制和改变自己的表情和行为来实现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主要采取两种调节方式,一是抑制和掩盖不适当的情绪表达,二是呈现适当的交流信号,如一个人在向他人表示请求时,即使感到失望或愤怒,也要管理或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影响信息的表达和交流。

4、认知调节情绪系统和认知姿态是信息加工过程的两个子系统,情绪既可以是启动信息加工过程,又可以是信息加工的背景。道奇等人进一步提出,良好的认知调节包括以下步骤:知觉或再认唤醒需要调节的情绪;解释情绪唤醒的原因和认知改变情绪的方式和突进;作出改变情绪的决定和设定;产生适当的个体力所能及的调节反应;对反应进行一定的评价,尤其是评价这些反应是否达到目标;将调节付诸于现实。

5、人际调节人际调节属于社会调节或外部调节。在人际调节中,个体的动机状态、社会信号、自然环境、记忆等因素都其者重要的作用。坎培斯认为,个体的动机状态主要指个体正在追求的目标。如果外部事件和个体追求的目标有关,那么,这些事件可能引起个体的情绪。在社会信号中,他人的情绪信号,尤其是和个体关系密切的人(如母亲、教师、朋友等)发

出的情绪信号对情绪调节有较大的作用。在自然环境中,美丽的风景令人赏心悦目,而混乱、肮脏的环境则令人恶心。个人的记忆也会影响人们的情绪,有些环境让人想起愉快的情境,有些环境让人想起痛苦。

(三)情绪调节和身心健康

良好的调节能促进身心健康。良好的调节会减轻负性情绪对人们的不良影响,因而对身心健康有益。

不良的调节或情绪的失调会破坏身心健康。如长期压抑悲伤和哭泣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抑制爱会引起支气管疾病或癌症,不表达情绪会加速癌症的恶化,对愤怒的压抑和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的发病率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探讨情绪调节过程和健康的关系应该的研究情绪调节的一个重要方面。

讨论:情绪和心理健康

测验:情绪健康测验

经验共享:如何调适不良情绪?

第三节意志

一、意志的概念

(一)什么是意志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为,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动是人所特有的,恩格斯指出:“动物的一切有计划的行动,都不能在自然界打上它们的意志的印记。”“而人则通过他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并非人的一切行动都是意志行动,只有预先确定目的,由目的所支配、调节的行动,才是意志行动。例如:手遇火而缩回(不是意志行动),手被烫伤后为减少痛苦而敷上药(是意志行动)。

意志对行动的调节有发动和抑制两方面,发动表现在为推动人去从事达到一定目的所必需的行动,抑制表现为制止于预定目的相矛盾的愿望和行动。两者在人的实际活动中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统一的。

(二)意志的特征

意志的特征可概括为:

1、意志行动有明确的预定目的

离开了自觉的目的,就没有意志可言。意志行动的目的的确定始终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它是在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中产生的,是根据对客观现实的认识而确定的。意志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说它是自由的,是指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地、能动地确立目的,发动或抑制某个行动,选择行为方式;说它是不自由的,是指人的一切行动都必须服从客观规律和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因此,在相对的、有条件的意义上,意志是自由的。在绝对的意义上,意志又是不自由的。

2、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所谓随意运动是一种受意志调节的、具有一定目的和方向性的运动,是学会了的、较熟练的动作。

3、意志行动往往和克服困难相联系

意志的水平往往以困难的性质和克服困难的难易程度为衡量标准。困难包括外部困难和内部困难,前者是指外部环境、条件上的障碍,后者是指个人的情绪、态度、性格、习惯等等的主体障碍。

(三)意志和认识、情感的关系

二、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动是复杂的自觉行动。它的心理过程包括动机斗争、确定行动的目的、选择行为的方式和方法、作出实现意志行为的计划,以及通过意志努力实现所作出的决定。意志行动影响的因素有:需要、动机、情感、价值观。

(一)、动机斗争

意志行动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但由动机过渡到行动的过程可能是不同的。在简单的意志行动中,动机几乎是直接过渡到行动的。而在较复杂的意志行动中,人的动机往往非常复杂,多种动机彼此矛盾,就会发生动机斗争。动机斗争的过程是对各种动机权衡轻重,评定其社会价值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明显地看出一个人的意志是否坚强,信念、理想、世界观和道德品质对其动机斗争的过程起制约的作用。

(二)、确定行动的目的

每一个意志行动都有行动的最终目的,它是一个人行动之前预先提出来的。一般,人的动机是复杂的,常常同时有几个彼此不同甚至相互抵触的目的,但只能确定其中一个作为当前行动的目的,这就要对各种不同的目的进行权衡比较。各个不同目的之间的冲突,会使选择发生困难,这种冲突情境称为接近--接近冲突。不同的目的越是具有同等重要性,人对于每种目的所抱的态度越是接近,在这两种目的中要选择出一种的困难就越大。当个体必须在两个令人不快的选择对象之间作抉择时所产生的冲突,称为回避--回避冲突。当一个客体或情境具有的特征即使人喜欢,同时又令人厌恶时,接近的倾向和回避的倾向便发生了冲突。这种冲突就是接近--回避冲突。

(三)、选择达到目的方法和策略

行为方式和方法的选择,在不同的情况下是不同的,在许多情况下,达到同一目的的方式和方法不只一种,这就要进行选择。

(四)、作出实现意志行动的决定

作出决定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从若干个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佳、最满意的方案。主要影响的因素有:

1、预测由刺激情境所引起的某种行为有多大的有效性;

2、一个人当时的期望;

3、外界环境的诱因价值;

4、一个人所追求的目标;

经过深思熟虑、有充分根据的决定是较自觉地作出的决定,是和完全理解所要采取行动的重要性、有效性和必要性的实质问题相联系的。其作出意志行动决定的反复就不发生或减少。

(五)、实现所作出的决定

实现所作出的决定便是意志行动的关键,只有付诸实际行动,才有意义可言,才能构成意志行动。实现所作出的决定必须克服各种困难,有时还需要改变原先的决定,根据新的决定采取行动。

三、意志的品质

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克服困难、完成各种实践活动的重要条件。评价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应当于意志行动的内容和意志倾向联系起来,坚强的意志品质只有在具有社会价值的意志行动中才能表现出来。

坚强意志的基本品质是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健康的意志心理包括广泛的自觉性、无畏的果断性、顽强的坚持性、冷静的自制力以及鲜明的目的性。

(一)自觉性

自觉性是指个体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并充分认识行动的社会意义,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社会的要求。这种品质反映个体的坚定立场和信仰,它贯穿于意志行动的始终,也是产生坚强意志的源泉。具有自觉性的人,在行动中一方面不轻易接受外界影响,另一方面也不拒绝一切有益的意见。于自觉性相反的特征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二)果断性

果断性是一种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采取决定,并实现所作决定的品质。具有果断性的人能全面而又深刻地考虑行动的目的及其方法,懂得所作决定的重要性,清醒地了解可能有的结果。意志的果断性和智慧的批判性、敏捷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果断性必须以正确的认识为前提,以大胆勇敢和深思熟虑为条件。以果断性相反的品质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

(三)坚韧性

坚韧性是指个体在执行决定时能坚持到底,在行动中能长期保持充沛的精力、坚韧的毅力,勇往直前,顽强地克服达到目标过程中的重重困难方面的品质。主要表现在善于抵抗不符合行动目的的主客观诱因的干扰和善于长久地维持业已开始的符合目的的行动。和坚韧性相反的是顽固、执拗、见异思迁、虎头蛇尾的意志品质。

(四)自制力

自制力是指能够自觉、灵活的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动和语言方面的品质。它反映着意志的抑制职能,是意志的很重要的品质,对于教育工作者尤为重要。

三、意志的培养

坚强的意志品质不是生来具有的,而是在后天生活实践中、在教育的影响下养成的。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

只有“最高品质”的定势才能引起意志的努力。而意志靠情感来推动,情感是意志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它能加强意志。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首先必须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

(二)组织实践活动,使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意志力在克服困难中表现出来,在克服困难中提高。活动有利于意志品质的培养,为锻炼意志,对学生的要求必须从克服小困难开始,随着活动的展开逐渐提高要求,直到有效果为止。

(三)针对学生的意志类型,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对不同意志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才能使学生健康的意志心理得以提高。

(四)启发学生加强自我锻炼

加强学生的自我锻炼,使学生养成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命令、自我鼓励等习惯。在某些难以开始行动的情况下,学生也能自我命令、监督和鼓励。

(五)学校的纪律对于培养意志有重大的作用

只有当一个人直接地用纪律约束自己的行动时,才有意志努力的可能性。

作业;

分析自己情绪的稳定性

试分析自己意志品质的优缺点,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普通心理学全文阅读)第节 情绪情感和意志

第1章普通心理学- 第六节情绪、情感和意志 第一单元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定义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 间关系的反映。 首先,情绪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反映的是客观外界事物与 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外界事物符合主体的需要,就会引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便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构成了情绪和情感的心理内容。 其次,情绪和情感是主体的一种主观感受,或者说是一种内心的体验。它不同于认识 过程,因为认识过程是以形象或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外界事物的。 再次,情绪和情感有其外部表现形式,即人的表情。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 言语表情。面部表情是面部肌肉活动所组成的模式,它能比较精细地表现出人的不同的情绪和情感,是鉴别人的情绪和情感的主要标志;身段表情是指身体动作上的变化,包括手势和身体的姿势;言语表情是情绪和情感在说话的音调、速度、节奏等方面的表现。表情既有先天的、不学而会的性质;又有后天模仿学习获得的性质。 最后,情绪和情感会引起一定的生理上的变化,包括心率、血压、呼吸和血管容积上 的变化。如愉快时面部微血管舒张,害怕时脸变白、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呼吸减慢等等。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为区别于认识过程,人们把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叫做感情。但是,感情这一概念比 较笼统,它难以表达这一心理现象的全部特征。为了区别出感情发生的过程和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体验,人们采用了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实际上情绪和情感指的是同一的过程和同一的现象,只是分别强调了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情绪指的是感情反映的过程,也就是脑的活动过程。从这一点来说,情绪这一概念既 可以用于人类,也可用于动物。情感则常被用来描述具有深刻而稳定的社会意义的感情,如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对美的欣赏,对丑的厌恶等。所以情感代表的是感情的

第三章 情绪情感与意志品质

第三章情绪情感与意志品质 第一节情绪与情感 一、情绪理论 (一)情绪的早期理论 1.詹姆士一兰格情绪理论 詹姆士一兰格情绪外周学说是一种关于情绪的生理机制的观点,它是美国人詹懿和丹麦人兰格在1884年和1885年不约而同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情绪的主观体验(及主观上觉得的那种心理状态)只是情绪的生理变化的原因,而情绪的生理变化才是情舞心理状态的原因。詹姆士认为,通常的说法正是把这个因果关系弄颠倒了,在情绪这件事上,心理变化不是身体变化的原因。怕是什么?怕是心理活动;跑是什么?跑是身体活动。我们一般认为人是先害怕后逃跑,詹姆士认为是先跑后怕。心理活动不是身体活动的原因。 兰格的情绪理论与詹姆士的说法基本一致,不过兰格特别强调血液循环系统的变化,如心跳等,而詹姆士所说的生理变化则是全部内脏的变化再加上肌肉的收缩,如:眼睛看见老虎?耳闻虎吼,于是,老虎的形象和声音通过我们的眼睛和耳朵这两感觉器官传到大脑皮层,使我们产生了对于老虎的认识,即知道这是老虎,又联想至虎是野兽、很厉害、可能会吃人等(詹姆士认为这时候人还没有情绪,只是认识),是由大脑皮层的外导神经通路引起肌肉的收缩(一般人见到老虎就逃跑或上树,这些都是肌肉收缩);另外,还出现心跳和呼吸加快、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唾液分泌减少等生理变化,这些变化通过内导神经通路传回大脑皮层,使人产生一种主观的体验,这就是情绪。也就是说,由感觉器官到大脑皮层(如看见老虎,知道是老虎,联想到老虎可能吃人等),这只是认识,而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变化通过内导神经再传回大脑皮层,才有了情绪的体验或情绪的意识,这就是所谓的先跑后怕的具体过程。可见,詹姆士和兰格所说的情绪的体验或情绪的意识只是一团混乱的肌肉感觉和内脏感觉。例如,詹姆士认为愤怒就是心跳的感觉、呼吸的感觉、血压的感觉以及肌肉收缩的感觉。詹姆士一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是,他们的理论也因为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而引起了一些争论。可是不可否认的是该理论推动了许多第一流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去解决这个问题,虽然一直到现在还未弄清楚。 2.心理分析学派的情绪理论 精神分析既是一种神经症的心理治疗方法,又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心理学理论。经过20年的思考和经验积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成为一门系统的精湛理论。这一理论从外显和内隐的方面描述了内驱力、感情、冲突、心理和人格等现象。可被用来解释神经症和心理异常的起源和发展。从情绪的角度看,弗洛伊德把情绪放置在内驱力和无意识的框架之内的。 弗洛伊德认为情绪“是一个欲表露的源于本能的心理能量的释放过程”,这意味着他对情绪所持的理论是内驱力理论,他把情绪和动机过程联系在一起,说明这个过程中的本源的力是内驱力。他认为焦虑和忧郁是由能量压抑所引起,而能量的压抑与释放总是与内驱力的冲突联系在一起的。 弗洛伊德有时将情绪和无意识等同看待,使用了“无意识自罪感”、“无意识焦虑”等概念,认为情绪可以被压抑到无意识中去。但他也意识到把体验和感情视为无意识的看法不妥当,他认为焦虑的开始是对其感受到的威胁的事件进行无意

第四章 情绪

第四章情绪 (一)情绪和情感 情绪是指同人的社会性需要联系的态度体验。 情感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二、表情动作 表情动作:情绪发生时,有机体外部发生的明显变化,简称表情。 (一)三种主要表情 面部表情 身段表情 言语表情 人脸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表情作用 研究发现(艾克曼,1975) 眼睛对表达忧伤, 口部对表达快乐和厌恶很重要。 愉快、感兴趣等正性情绪增加面部肌肉的活动, 发怒、沮丧等负性情绪主要引起前额区和眉间的活动。 (二)表情的先天性和社会性 1、表情的先天性 2、表情的社会性 三、情绪的功能 (一)适应功能 情绪是个体适应环境,求得生存发展的重要方式(工具) (二)组织功能 情绪的组织作用指情绪对其他心理过程的影响 (三)动机功能 情绪是动机的源泉之一 (四)信号功能 情绪在人际之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情绪的外部表现、即表情来实现的。 表情是思想的信号,言语交流的重要补充 四、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一)什么是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情绪的维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如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 这些特征的变化具有两极性,即存在两种对立的状态。 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级 肯定的情绪——是积极的、增力的,能提高个体的活动能力。 否定的情绪——是消极的、减力的,能降低个体活动的能力。 但在某些情况下,同一种情绪既可能具有增力性质,也可具有减力性质,如恐惧。 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和平静两级。 激动的情绪是强烈的、短暂和爆发式的态度体验,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如狂喜、激愤等。与激动情绪对立的是平静情绪,是一种平静安稳的情绪状态。 情绪的强度具有强和弱两级。

(情绪管理)第节情绪情感和意志最全版

(情绪管理)第节情绪情感 和意志

第六节情绪、情感和意志 第壹单元情绪和情感概述 壹、情绪和情感的定义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和主体需要之 间关系的反映。 首先,情绪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壹种心理活动,它反映的是客观外界事物和 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外界事物符合主体的需要,就会引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便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构成了情绪和情感的心理内容。 其次,情绪和情感是主体的壹种主观感受,或者说是壹种内心的体验。它不同于认识 过程,因为认识过程是以形象或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外界事物的。 再次,情绪和情感有其外部表现形式,即人的表情。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 言语表情。面部表情是面部肌肉活动所组成的模式,它能比较精细地表现出人的不同的情绪和情感,是鉴别人的情绪和情感的主要标志;身段表情是指身体动作上的变化,包括手势和身体的姿势;言语表情是情绪和情感在说话的音调、速度、节奏等方面的表现。表情既有先天的、不学而会的性质;又有后天模仿学习获得的性质。 最后,情绪和情感会引起壹定的生理上的变化,包括心率、血压、呼吸和血管容积上 的变化。如愉快时面部微血管舒张,害怕时脸变白、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呼吸减慢等等。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为区别于认识过程,人们把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叫做感情。可是,感情这壹概念比 较笼统,它难以表达这壹心理现象的全部特征。为了区别出感情发生的过程和在这壹过程中产生的体验,人们采用了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实际上情绪和情感指的是同壹的过程和同壹的现象,只是分别强调了同壹心理现象的俩个不同的方面。 情绪指的是感情反映的过程,也就是脑的活动过程。从这壹点来说,情绪这壹概念既

第三章、小学生情绪情感、意志的发展

第三章、小学生情绪情感、意志的发展 第一节、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一、情绪、情感及其功能 (一)情绪情感的概念及其关系 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认知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和情感的中介。 2、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1)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2)从发生的角度看:情绪是由感知觉引起具有情境性和易变性;情感是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所引起,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3)从表现形式上看:情绪体验强度大具有冲动性,伴有外部表现;情感比较内隐,较为深沉。 (4)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人的情感是在大量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是通过情绪表达出来的。) 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 (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二)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1、情绪的分类 (1)根据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的不同分为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2)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分为心境、激情、应激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应激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持续时间不可过长。) 2、情感的分类 从情感的社会内容看分为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1)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2)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 表现予以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3)理智感:是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三)情绪情感的功能 1、适应功能 2、动机功能(适度的紧张和焦虑能促使人积极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3、组织功能(积极的情绪情感具有调节和组织作用) 4、信号功能(情绪情感在人际之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 5、健康功能(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情绪会引起各种疾病) 6、感染功能(共鸣和移情) 7、强化功能、迁移功能、疏导功能、协调功能 二、情绪的调节与控制 (一)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二)对学生情绪调节的指导 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2)合理宣泄法 (3)意志调节法 (4)转移注意法 (5)幽默法 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三、压力与自我防御机制 (一)压力 1、压力: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情境时,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 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即应激状态。

第3章 情绪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第3章情绪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1.自我防御机制的功能是【】 A.信号功能 B.保持心理平衡 C.正面面对创伤 D.指向功能 2.“怒发冲冠”这个词语所描写的心理活动是【】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个性过程 3.有些残疾人通过惊人的努力而变成世界著名的运动员;有些口吃者可成功地变成一位说话流利的演说家。这属于【】防御机制。 A.抵消 B.移置 C.反向形成 D.过度代偿 4.“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意志缺乏【】的表现。 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性 D.坚韧性 5.高兴时手舞足蹈、恐惧时手足无措的情绪表达方式是【】 A.面部表情 B.姿态表情 C.言语表情 D.语调表情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2013年滨州阳信)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热爱感 7.下列有关情绪的性质表达不正确的是【】

A.情绪与动机关系不密切 B.情绪是主观意识体验 C.情绪状态不容易自控 D.情绪为刺激所引起 8.以下哪种现象是反映人的心境的情绪状态【】 A.望梅止渴 B.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C.人逢喜事精神爽 D.朝三暮四 9.“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这说明情绪和情感具有的功能是【】 A.信号功能 B.调控功能 C.激励功能 D.健康功能 10.事业心、荣誉感属于【】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心境 11.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济南市中) 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热情 12.由于缺乏准备,不能处理,不能驾驭或摆脱某种可怕或危险情境时所表现的情绪体验是【】 A.快乐 B.悲哀 C.愤怒 D.恐惧 13.信息加工过程中记忆三个过程是指【】 A.转换、编码和存储 B.编码、储存和提取 C.识记、保持和遗忘 D.识记、保持和再现 14.一个孩子被妈妈打后,满腔愤怒,难以回敬,转而踢倒身边的板凳,把对妈妈的怒气转移到身边的物体上。这是【】防御机制。

(情绪管理)第八章情绪与情感

第八章情绪与情感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情绪、情感、,了解情绪、情感的关系、功能与种类,掌握挫折产生的原因及挫折对人心理的积极、消极影响,使学生学会如何正确面对挫折、如何进行心理调试。 教学重点:1. 情绪与情感的含义 2. 情绪的种类 3. 挫折 教学难点:1. 情绪、情感的关系 3. 挫折心理与调控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辩论法等 课时安排:6 第一节情绪、情感概述 一、情绪、情感的概念 (一)什么是情绪、情感 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情绪、情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也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所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在主客体关系中不是任何客观事物都能引起人的情绪、情感体验,只有当它与我们的需要、愿望、观点联系起来的时候,才能引起情绪、情感反映。 (二)情绪与情感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 区别 (1)情绪与生理需要相联系,人与动物共有。情感与社会需要相联系,人所特有。 (2)情绪常用于表达感情的表现形式,具有较大的情景性、短暂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 (3)情绪带有更多的冲动性和外显的表现,并伴有机体的变化。情感比较深沉、内隐,始终在意识支配的范围内进行。 (4)在儿童情感发展中,情绪出现在前,情感表现在后。

2. 联系 (1)人所具有的高级情感可能以鲜明的爆发形式表现出来,表现为一种情绪。 (2)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由于社会内容的改变而改变了它原始表现形式上升为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可以区分的,它们各自有特定的含义,但这种区分是相对的,在现实具体人身上常常交织在一起,很难严格区分。 二、情绪、情感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 (一)情绪情感的生理变化 随着情绪情感的发生,有机体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这主要表现在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腺体活动的变化上。这些变化可作为情绪状态变化的客观指标。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呼吸的频率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人平静时平均每分钟呼吸20次,高兴时每分钟呼吸17次,悲伤时每分钟呼吸9次,愤怒时每分钟呼吸40次,恐惧时每分钟呼吸高达64次。心血管系统在不同情绪状态下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人在愉快和满意时,心跳正常,血管舒张;惊恐时,心跳加速加强,血输出量增加,收缩压升高。人在羞愧时面红耳赤,气愤时脸色铁青,就是由于面部血管的舒张和收缩造成的。消化系统的活动也会随情绪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人在愉快时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会加强,消化系统的功能会提高;人在悲伤时,胃肠蠕动功能下降,消化液分泌减少,造成食欲减退。不同情绪也会引起泪腺、汗腺分泌的改变,如高兴激动或悲伤时禁不住流泪;羞愧时汗流满面;恐惧时出一身冷汗。 由于情绪和情感发生时,总要引起一系列人体生理机能的变化,所以情绪和情感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乐观开朗、心情舒畅能促使各种内脏功能正常运转,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有利于保持身心健康。而不良情绪情感状态,则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使人得病或病情加重。大量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明:极度紧张和过分激动的情绪对人身心健康十分有害,甚至可危及人的生命。 (二)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 当情绪情感发生时,不仅身体内部器官有一定变化,而且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姿态也会发生明显变化,这种变化称为表情,即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人的表情极其丰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四章 情绪、情感和意志

第四章情绪、情感和意志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案例教学 3、测验法 教学时数: 本章讲授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情绪情感的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 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产生的是否充足人的需要的态度体验。 情绪和情感是人的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的。它产生于认识和活动的过程中,并影响着认识和活动的进行。但是,它又不同于认识过程,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另一种反映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在日常生活中,情绪和情感常被混用,或者被看作是同义词。但在心理学中,原始的情绪是与生理的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而情感是与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情绪和情感既有区别又相联系。情绪是与生理的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情绪是动物和人都具有的,但人的情绪与动物的情绪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情绪活动具有社会性。情绪表现一般不稳定,带有情境性。当某种情境性消失时,情绪立即随之减弱或消失。

而情感是与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情感与情绪相比,较为稳定,是比较本质的东西,是人对现实事物的比较稳定的态度,是人所特有的。它同社会性的需要、人意识紧密相联,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具有社会历史性。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很紧密。一方面,情绪依赖于情感,即情绪的各种不同的变化一般都受制于已形成的情感及其特点;另一方面,情感也依赖于情绪,即人的情感总是在各种不断变动着的情绪中得以表现。离开了具体的情绪过程,人的情感及其特点就不可能现实地存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同一种情感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情绪表现。 由于情感常与社会事件的内容有关,情绪是情感的表现形式,因此,情感的发展变化也是通过情绪的变化来实现的,即任何稳定的情感都是在大量的情绪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要改变一个人的情感也必须依靠情绪共鸣逐渐地达到,而不能迅速、随意地被唤起。 (三)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二、情绪和情感的产生与表达 (一)情绪的学说 像其它所有的心理过程一样,情绪和情感也是脑的机能,是客观刺激物作用于大脑皮层的结果。一系列的研究表明,情绪和情感的生理基础是复杂的。概括地说,它是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的神经过程协同活动的结果。一般认为,大脑皮层起主导作用,皮层下部分参与情绪反应,皮层部位参与情绪体验和控制着皮层下中枢的活动。情绪反应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下丘脑、边缘系统、脑干网状结构的机能。皮层下各部位的机能与大脑皮层的调节作用是密不可分的。大脑皮层可以抑制皮层下中枢的兴奋,可以控制皮层下中枢的活动。大脑皮层直接控制和调节着人的情绪和情感。 1、詹姆士兰格的情绪学说 这种学说以情绪状态与生理变化之间的直接联系为基础,片面地夸大了外周性变化对情绪的作用,而忽视了中枢对情绪的作用。詹姆士和兰格的共同论点是:情绪似乎只是被那些内脏器官的变化所引起的机体感觉的总和而已。所不同的是,兰格认为全部的情绪由内脏变化所

4第四章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doc资料

第四章中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一、名词解释 1.情绪 2.情感 3.情绪智力 4.心境 5.激情 6.应激 二、填空题 1.情绪与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而产生的主观态度体验。 2.情绪与情感由三种成分构成、、。3.情绪情感的功能主要表现在、、。4.表情可以三个方面,即、、。5.小学生的情绪情感表现比较,容易,具有很大的。 6.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趋势是:以外显为主向以发展,从情绪体验的内容看,是以冲动为主向以发展,从情 绪体验的内容看,是以生理需要为主向以转变,从 情绪体验的时间和内容上看,情绪体验的持续性延长,体验丰 富。

7.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应该遵循以下六个方面的原则,即:、、、、、。 三、判断题 1.情感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之一。() 2.人类的情感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三种形式。() 3.小学生的情绪情感在总体上是平静而愉快的。() 4.儿童道德情感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了量变与质变、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5.从整体上来说,我国儿童道德情感显示出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趋势,转折年龄主要集中在约8 – 9岁之间。() 6.小学生的情绪容易发生,但具有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特点,中学生对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增强,情绪发生的频率降低,情绪发生的延后时间增长,情绪具有来得快、去得慢的特点。() 7.中学生的道德情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当他们在违反自己所接受的行为准则时,就会引起痛苦的过失感。() 8.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的三水平六阶段的品德发展理论,高中生的道德判断大致处于“后习俗水平”中的“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四、选择题 1.情绪与情感是影响人身心活动的强大精神力量,对人的现实生活

第六章 情绪情感和意志

第六章、情绪情感和意志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的特点,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 情感的特点,稳定,持久,深刻 认识和情绪情感的区别。 内容不同,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应。 情绪情感是对客观事物育人的主管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应 反应的形式不同,认识是通过形象和概念反应客观事物 情绪情感是通过态度体验反应客观事物的需要 特点不同,认识过程有随意的性质,情绪情感具有不随意的性质 联系,情绪情感影响着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情绪情感的基础 情绪的外在变现,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言语表情 情绪情感的功能,信号功能,感染功能,调节功能 心境——持久,微弱,弥散 激情——短暂,强烈,爆发(已经发生过) 应激——短暂,强烈,突发事件,高度紧张(正在发生时) 情感的种类——理智感,好奇心,求知欲,热爱真理 道德感,根据道德标准评价一个人的思想言行 美感,审美标准,自然或社会现象在艺术上的表现(直觉性,社 会性,个体性) 情绪产生的理论——詹姆斯和兰格的外周理论 埃农和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沙赫特的情绪激活归因理论(辛格) 伊扎德的动机分化情绪理论 压力是指有机体在心里或生理上收到威胁是出现的非特异性身心紧张的状态 压力三要素,压力源,认知,反应 适应综合征的三阶段,警觉反应阶段,抗拒阶段,衰竭阶段 压力源主要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 压力防御机制,压抑,否认,置换,文饰,投射,代偿,升华 压力的心理反应,抑郁,焦虑,恐惧,躁狂 焦虑障碍是受不合乎现实或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 考试焦虑的基本特征是担忧 *健康情绪的培养——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丰富积极的情绪体验 学会自己接纳和自我欣赏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正确面对和处理负面情绪 意志是人自觉的确立目的,有意识的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也叫意志过程 意志是与随意动作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第四章 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教案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情绪和情感的理论 2.认识大学生情绪和情感发展的特点 3.掌握情绪和情感的调适策略教学重点 1.情绪的ABC理论 2.情绪和情感的调节策略 教学难点 1.情绪产生的理论 2.情绪和情感的调节策略 教学方法 讲授式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 一、情绪与情感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情绪和情感是人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内心体验。 中介--需要 ?需要能够满足,但欲望不能。欲望就像你看见的地平线。看上去就在附近的某处大地与天空相接。它是那么明显!你可以走到那里去!但你永远到不了那个地方,那个大地与天空的会合处。它们永不相交。 聪明的人往往把欲望变成需要,智慧的人往往只有需要而没有欲望,愚蠢的人往往只有欲望而没明白自己的需要。 ?需要是为了满足生命的成长,但奇怪的是,人们总是会为了满足欲望而剥夺自己的需要,结果就常常把自己的生命置于危险的境地。 ?例如,你需要吃饭,可欲望剥夺了你吃饭的权利,为了身材苗条它迫使你拼命节食。 ?你需要睡觉,可欲望剥夺了你睡觉的权利,为了追求成功它迫使你拼命工作。 你感到幸福吗? 成就(学历、金钱、地位、能力) 幸福感= 欲望 ?有一个关于我国的贫困落后地区党政公务人员、文教卫生人员、城里打工人员和乡下农民的主观幸福感的调查,最具幸福感的是哪一类?

(二)情绪和情感的联系与区别 1、引起情绪和情感的需要的性质不同。 情绪——天然需要 情感——社会需要 2、情绪和情感在稳定性上的差别 情绪——情景性、激动性和短暂性 情感——稳定性和长期性 3、情绪表现的外显性和情感表现的内在性 (三)情绪和情感的结构 情绪和情感由三种组成成分构成: (1)主观体验 指个体对不同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不同情绪有不同的主观体验,这就构成了情绪情感的心理内容。 如高兴和恐惧的内在感受不同,痛苦和惊奇的内在感受不同。 (2)外部表现 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通常称为表情,是情绪和情感状态下,身体各部位的动作量化形式。包括三种表情: 面部表情:面部肌肉变化的模式。 姿态表情:面部以外的身体部位动作,包括手势、身体姿势等。 语调表情:言语的声调、节奏和速度。如高兴时,语调高昂、语速加快,痛苦时语调低沉、语速慢等。 (3)生理唤醒 情绪和情感也会引起生理反应,涉及广泛的神经系统。不同情绪、情感的生理反应模式是不一样的。如满意、愉快时心跳正常;而恐惧或暴怒时,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呼吸加快等。 (四)情绪和情感的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 ?观点: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第三章、小学生情绪情感、意志的发展

第三章、小学生情绪情感、意志的发展第一节、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一、情绪、情感及其功能 (一)情绪情感的概念及其关系 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认知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和情感的中介。 2、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1)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 (2)从发生的角度看:情绪是由感知觉引起具有情境性和易变性;情感是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所引起,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3)从表现形式上看:情绪体验强度大具有冲动性,伴有外部表现;情感比较内隐,较为深沉。 (4)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人的情感是在大量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是通过情绪表达出来的。) 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 (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二)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1、情绪的分类 (1)根据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的不同分为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2)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分为心境、激情、应激 心境:

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激情: 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 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应激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持续时间不可过长。) 2、情感的分类 从情感的社会内容看分为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1)道德感: 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1(2)美感: 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3)理智感: 是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三)情绪情感的功能 1、适应功能 2、动机功能(适度的紧张和焦虑能促使人积极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3、"组织功能(积极的情绪情感具有调节和组织作用) 4、信号功能(情绪情感在人际之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

情绪、情感和意志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情绪、情感和意志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19小题.每题1.0分,共19.0分。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 某人骑车经过路口,突然窜出一个小孩,他急忙刹车。停车后,心怦怦乱跳,并出了一身冷汗,这时他才感到“太可怕了”。这种现象所支持的情绪理论是( )。 A 詹姆斯—兰格理论 B 坎农—巴德理论 C 阿诺德“评定—兴奋”理论 D 沙赫特“认知—评价”理论 【正确答案】:A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詹姆斯和兰格都强调情绪与机体变化的关系,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因此詹姆斯—兰格理论也被称作情绪的外周理论。詹姆斯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即当外界刺激引起身体上的变化时,人们对这些变化的知觉便是情绪。兰格强调血液系统的变化和情绪发生的关系。他说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支配作用加强,血管扩张,结果便产生愉快的情绪;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减弱,血管收缩,器官痉挛,结果便产生恐怖的情绪。 第2题 人在危险情景或意外事件出现时表现㈩的高度紧张情绪状态,被称为( )。 A 应激 B 心境 C 激情 D 愤怒 【正确答案】:A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应激是在出现意外事件和遇到危险情景的情况下所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应激状态可通过机体生理机能的变化和调节来进行适应性的防御,以应付外界突如其来的刺激和高度紧张的环境。 第3题 心境是( )。 A 个体在智力活动中产生的情感体验 B 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散性的情绪体验状态 C 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 D 在出现意外事件和遇到危险情境下所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叫做心情。心境并不是对某一事件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对待所有的事件,让所遇到的事件都产生和当时的心境同样的色调。 第4题 情绪和情感变化的维度包括( )。 A 动力性、激动度、强度和紧张度 B 积极性、消极性、强和弱的程度 C 增力性、减力性、饱和度和外显度 D 兴奋性、激动性、外显度和内隐度 【正确答案】:A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情绪、情感的维度包括: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的两极;激动度有激动和安静的两极;强度有强和弱的两极;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的两极。 第5题 普拉切克认为情绪的三个维度是( )。 A 愉快—不愉快、紧张—松弛、激动—平静

情绪情感和意志概述

(情绪情感和意志)情绪和情感是人的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情绪和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种成分组成的。其中外部表现通常称之为表情,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情绪和情感的功能是信号功能、调节功能、感染功能。根据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不同,一般可以把情绪划分为“快乐、悲哀、愤怒、恐惧”四种基本形式。情绪状态可以分为心境(微弱、持续时间过长、带有弥散性)、激情(爆发式、持续时间短暂、带有较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出现的)三种。人类高级的社会性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采取行动是意志行动的开始阶段。这个阶段的心理斗争主要有动机斗争、确定目标、选择方法和策略、制订计划。动机斗争有双趋冲突(双趋式动机斗争,同时很喜欢两个事物,但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个)、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执行决定是意志行动的关键。意志品质的特征:自觉性(深刻认识行动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自愿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行动目的的品质。与之相反的品质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果断性(善于迅速地辨明是非,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是缺乏果断性的表现)、自制性(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任性和怯懦是缺乏自制性的表现)、坚韧性(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阻挠去达到行动目的,是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的综合表现或总结。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是与坚韧性相反的品质)。压力状态下身体

反应的三个阶段是警觉反应阶段、搏斗阶段、衰竭阶段。自我防御机制最早由精神分析学派系统地加以论述。所谓自我防御机制就是自我在精神受干扰时用于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机制。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又叫潜抑,是指把那些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冲动、观念或回忆、情感等压抑到潜意识中去)、否认(有意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事实,似乎事情根本就没有发生,以此减轻心灵的痛苦)、置换(又叫转移,指对某一对象的情感,因某种原因无法向其直接表达时,就转移到其他较安全或易被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文饰(又叫合理化,个人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所追求的目标时,给自己找一些有利的理由来解释)、投射(一般是指将自己不喜欢的性格、态度、意念等投射到别人身上或外部世界中去,而断言别人也是这样,一免除自责的痛苦)、代偿(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或不安全感)、升华(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防御机制)等。

(情绪管理)第三讲情绪、情感和意志最全版

(情绪管理)第三讲情绪、 情感和意志

第三讲情绪、情感和意志 考点精讲 一、情绪、情感 (壹)情感概述 1.情感和情绪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或“情绪是人类对于各种认识对象的壹种内心感受或态度”。 2.情感的生理基础和外部表现 研究表明,情感的体验是由大脑皮层下的中枢神经的兴奋和植物神经系统的活动所决定的。 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通常称为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 3.情感的功能 (1)动力功能(2)信号功能(3)感染功能 4.情感的特性 人的情感是十分复杂的,具有俩极性。 (二)情感的分类 1.按情绪状态分 按照情绪发生的强度、持久度和紧张度,可分为 (1)心境:是壹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叫心情。心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如人所处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人际关系,激情的余波,健康状况,自然环境变化等。

(2)激情:是壹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愤怒、恐惧和绝望等。 (3)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4)热情:是壹种强有力、稳定而深刻的情绪或情感状态。 2.按情感的社会内容分 (1)道德感:是根据壹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人的思想、意图、言论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2)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3)美感:是人们根据壹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的美和丑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我国心理学家黄希庭教授从情绪的时间序列性或刺激物属性的角度将情绪分为五类:情调、激情、心境、应激和情操。 (三)情感的应用和调控 情商又称情绪或情感商数,用EQ表示,它是EmotionalQuotient的缩写。有的研究表明,壹个人成功和否的关键不取决于天资如何而取决于性格和情感因素。我国壹般认同EQ的主要因素有五个部分: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沟通和挫折承受能力。 1.情感和教学 积极的情感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动力作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 情感在教学中的应用: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

第八章情绪与情感

第八章情绪与情感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得情绪、情感、,了解情绪、情感的关系、功能与种类,把握挫折产生的缘故及挫折对人心理的积极、消极阻碍,使学生学会如何正确面对挫折、如何进行心理调试。 教学重点:1. 情绪与情感的含义 2. 情绪的种类 3. 挫折 教学难点:1. 情绪、情感的关系 3. 挫折心理与调控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辩论法等 课时安排:6 第一节情绪、情感概述 一、情绪、情感的概念 (一)什么是情绪、情感 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情绪、情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也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所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在主客体关系中不是任何客观事物都能引起人的情绪、情感体验,只有当它与我们的需要、愿望、观点联系起来的时候,才能引起情绪、情感反映。 (二)情绪与情感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 区别 (1)情绪与生理需要相联系,人与动物共有。情感与社会需要相联系,人所特有。 (2)情绪常用于表达感情的表现形式,具有较大的情形性、短暂性。情感具有稳固性、深刻性 (3)情绪带有更多的冲动性和外显的表现,并伴有机体的变化。情感比较深沉、内隐,始终在意识支配的范畴内进行。 (4)在儿童情感进展中,情绪显现在前,情感表现在后。

2. 联系 (1)人所具有的高级情感可能以鲜亮的爆发形式表现出来,表现为一种情绪。 (2)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由于社会内容的改变而改变了它原始表现形式上升为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能够区分的,它们各自有特定的含义,但这种区分是相对的,在现实具体人身上常常交错在一起,专门难严格区分。 二、情绪、情感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 (一)情绪情感的生理变化 随着情绪情感的发生,有机体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这要紧表现在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腺体活动的变化上。这些变化可作为情绪状态变化的客观指标。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呼吸的频率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人安静时平均每分钟呼吸20次,快乐时每分钟呼吸17次,悲伤时每分钟呼吸9次,愤慨时每分钟呼吸40次,惧怕时每分钟呼吸高达64次。心血管系统在不同情绪状态下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人在愉快和中意时,心跳正常,血管舒张;惊恐时,心跳加速加强,血输出量增加,收缩压升高。人在惭愧时面红耳赤,气愤时脸色铁青,确实是由于面部血管的舒张和收缩造成的。消化系统的活动也会随情绪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人在愉快时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会加强,消化系统的功能会提高;人在悲伤时,胃肠蠕动功能下降,消化液分泌减少,造成食欲减退。不同情绪也会引起泪腺、汗腺分泌的改变,如快乐兴奋或悲伤时禁不住流泪;惭愧时汗流满面;惧怕时出一身冷汗。 由于情绪和情感发生时,总要引起一系列人体生理机能的变化,因此情绪和情感与人的健康紧密相关。乐观爽朗、心情舒服能促使各种内脏功能正常运转,增强对疾病的抗击能力,有利于保持身心健康。而不良情绪情感状态,则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使人得病或病情加重。大量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明:极度紧张和过分兴奋的情绪对人身心健康十分有害,甚至可危及人的生命。 (二)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 当情绪情感发生时,不仅躯体内部器官有一定变化,而且躯体各部位的动作、姿势也会发生明显变化,这种变化称为表情,即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人的表情极其丰富,要紧表现在三个方面:

论述情绪情感、意志、认知的关系

论述情绪情感、意志与认知之间的关系 认识、情感与意志是人的心理的基本过程.这些过程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 首先,意识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人的意识活动是受目的支配的,目的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人认识活动的结果.人的认识越丰富、越深刻,他的活动目的就越自觉,越有可能制定出周密的计划,采用更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实现这一目的.意志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又反作用于认识活动.意志坚强的人,有更强的奋斗精神,不畏艰难困苦,不懈探索,这为不断深化认识,排除障碍,实现目的提供了保证. 其次,意志和情感是密切联系的.情感和情绪是人的活动的内部动力之一.它有积极的情感与消极的情感之分.积极的情感能激发和鼓舞人的意志行动,消极的情感又能阻碍人的意志行动.例如,当一个学生成绩优异,受到表扬和奖励时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他就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并在学习上积极克服困难,反之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放弃学习.意志不仅受情绪的影响,而且它对情绪也能进行调节和控制.所谓理智战胜情感,就是意志对情感的调节和控制作用. 《尚书》有云:“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人之初,就有了最原始的情绪,快乐和痛苦.情从何来?所谓“触景生情”,“情”来自主体对客观外界的反应,可是对同一个客体, 各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是由于人有不同的认知,这时意志又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举一个生活的例子,你/我同时喜欢上一个人(认知), 对她/他朝思暮想, 一日不见, 如隔三秋(情感), 但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我不敢表白,只是日夜默默思念. 你却频频主动出击, 屡战屡败, 屡败屡战, 这些行为就体现出你坚强的意志! 人生是发展的一生,在认知,情感,意志过程的发展时间顺序上,最先出现的是情绪的过程,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比如婴儿,一旦有奶喝了,情绪就是良好的.一旦没人抱了,他的情绪就可能是差的.这时情绪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婴儿与猫狗在情绪的表达上没有区别. 长大成人之后,“人与动物在情感的表达上发生了明显的不同,人类不再重视情绪的自然性,而强调情绪的道德性.”(达尔文《人与动物的情感》).此时就产生了人类特有的情感.例如集体感,荣誉感,责任感,羞耻心,求知欲等,这些都是人们在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形成的高级情感.所以情绪是和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而情感大都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我们也通常把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情感. 人生有七情,喜怒哀乐爱憎惧.人由情而生,也为情所困,情感又以发泄为快乐,在现实或虚拟世界中,人们用各种手段在表达宣泄自己的情感,用到极致,就有了“死了都要爱”的呐喊.在当下的社会,什么样的情感才是恰当的呢?《中庸》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其后一百年的亚里士多德也有一句箴言:“谁都会发火, 这很容易.但在恰当的时机出于恰在此时当的原因, 以恰当的方式发火, 就很不容易---这是艺术.”春秋战国与变革竞争的当代,两个朝代的人们都面临着一些相似的困境.道德缺失,礼崩乐坏,社会关系紧张.而千年前的孔圣人提出“和”的观念,这与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和谐社会”的主张,跨越了千年的时空,圣雄所见略同.所以当人向内能够接纳自己的情感体验,向外宣泄情感时又不超过他人的接受程度,就可以说已经具备良好的情感能力. 要“致中和”,就要驾驭情感这匹脱疆本能的野马,首先需要认知的帮助.什么是认知呢?认知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想象等过程,认知过程就是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人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其本质的心理活动.传统文化也把认知放在最根本的位置,《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要达到道德完美尽善的境界,最根本的就要做到“格物致知”.认知是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过程.从而洞悉人生社会与自然界发展的规律.正确的认知过程是个人完善和治理国家的基础. 认知对情感有何影响?举个实例:一日我在上海火车站拥护的售票窗口排队,不慎被人从背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